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概况_吴国娟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概况_吴国娟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概况_吴国娟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概况_吴国娟

DOI:10.13473/https://www.wendangku.net/doc/9917403070.html, ki.issn.1002-3186.2001.01.019

第16卷 第1期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Vol。16No。1 2001年1月JOU RNA L OF BEIJING AGRICU L T U RA L COL LEGE kJan。2001

文章编号:1002-3186(2001)01-0089-05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概况*吴国娟1 张中文1 穆 祥1 刘凤华1 稻富秀夫2 长泽 弘2 (1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系,北京102206;2明治大学农学部,东京2148571)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免疫增强剂(immunoenhancer)属于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s)的范畴。免疫调节剂是指能调节、增强、兴奋和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的一大类药物[1]。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的辅助治疗。广义上的免疫调节剂应包括免疫增强剂(或促进剂immunomopotentiato r)以及免疫抑制剂(immunodepression),但因后者主要应用在器官移植排斥方面,多为另论。本文主要对前类的免疫增强剂中异军突起的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1 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方剂、有效部分或有效成分

1.1 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单味中药

据《中药大词典》记载,我国中草药的品种已达5767种,居世界之首,其中近200种中草药具有免疫活性[2,3]。包括扶正固本类,多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人参、黄芪、灵芝、茯苓、五味子、淫羊霍、鹿茸、枸杞等。补阳药如仙茅、锁阳、菟丝子、肉桂、黄精等,有促进抗体形成作用;补阴药如天冬、北沙参、炙鳖甲等有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4];活血化瘀药如川芎、红花、丹参、鸡血藤、桃仁等[5];清热类药如蒲公英、金银花、黄连、黄芩等;少数解表、固涩、止血、泻下、驱虫药物,如柴胡、仙鹤草、大黄、薏苡仁等也有增强免疫的作用[6]。

1.2 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方剂

研究发现,影响免疫作用的中药方剂有很多,如桂枝汤、银翘散、柴胡汤、六味地黄汤、白虎汤、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7]均能增强免疫反应。多数解表方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体液免疫。兽用当归散对应激状态下小白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

收稿日期:2001-01-20

*北京市教委资助课题项目(2000年)

1.3 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有效部分或有效成分

1.3.1 多糖 多糖是许多中草药的主要免疫活性物质,从中草药中提取的多糖很多,如甘草多糖[8]、人参多糖[9]、黄芪多糖[10]、刺五加多糖[11]、牛膝多糖[12]、香菇多糖、灵芝多糖、猪苓多糖、云芝多糖、当归多糖等相继报道[13],多糖类成分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目前,已找到多糖结构与其免疫活性的构效关系,一般有:具有不同类型不同组分的甙键接连的多聚糖;多聚糖键上的β甙键多为活性所必需,支键存在对活性有益,存在三级结构;分子量在2万以上[13]。

1.3.2 甙类 在甙类化合物中,人参皂甙、黄芪甙、白芍总甙[14]淫羊霍甙[15]、雷公藤甙[16]、大豆皂甙[17]等都有免疫增强作用。

1.3.3 生物碱及挥发性成分 苦豆草中分离到的总生物碱及大蒜中提取的大蒜素,都能增

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18];大黄素、丹参素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从而增强

机体的免疫功能[19]。

2 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特点

2.1 广度的多交叉性

2.1.1 横向联系多学科交叉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早期研究工作大多集中在中药引起免疫功能变化上,将其作为该药的免疫学效应。故研究仅局限于免疫学与中药学的范畴之内。目前已形成了分子免疫学、免疫细胞生物学、免疫遗传学、免疫病理学、免疫生理学、免疫生物学、神经内分泌免疫学、免疫药理学、中药免疫药理学、生殖免疫学、血清免没学、肿瘤免疫学、自身免疫病等分支学科,各学科相互渗透,促进了免疫学的迅速发展。

2.1.2 药物筛选、质量认证、抽提方法、有效成分提取上弃去传统老药工的作坊方式,大多利用现代分析仪器[20-22]完成,使检测方法多样性,为中药研究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1.3 辨证施治与疾病动物模型 辨证施治是中兽医的精华所在,它体现了整体水平、个体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而疾病动物模型、癌细胞等细胞的多选择性使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工作更具有针对性。用糖皮质激素制作的免疫抑制模型[23]、用中兽医理论制作的肾虚模型[24]、快速衰老模型[25]等被广泛的用于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中。

2.1.4 药物剂型与实验体系 目前中药的剂型有多种多样,但实质上是两大类,一类为原药水煎或干粉,另一类为有效成分提取物。前者多用于药物筛选或体内实验,但不用于体外实验,而体外实验则多用后者。目前中药在剂型改进上吸收了西药喷雾剂、冲剂、针剂、缓释

剂[26]等加工制作工艺,改变了中药的传统汤剂,使给药更加方便。

2.2 深度的多层次性

2.2.1 由整体研究水平向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迅速扩延 自70年代以来,免疫学的研究已开始向这方面转化,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工作也紧随其后。一般来说,如果中药的有效成分是增强免疫功能的,则应进一步对免疫细胞的类型、亚群进行研究,同时观察细胞因子,再深一层考虑则是关于信息传递及基因调控等。目前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已成为研究免疫细

胞的核心问题,CD 4、CD 8[27]、基因转导[28]、中药诱生干扰素[29]的研究工作已全面铺开,中药

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已渗入到原癌基因所致的细胞增殖和凋亡中[30]。

90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第16卷

2.2.2 由中药复方研究到单方、有效部分、有效成分 随着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单味中药、有效部分(包括溶于水的、溶于有机溶剂的、挥发性的)、有效成分逐步被提纯出来,并用于体内外实验研究。单味药也是一个 小复方",而中药单体正象单克隆抗体一样,针对性强,药效明确,作为体外研究是首选对象,也是改建中药结构的基础,但要作为临床用药则还要作大量工作。

2.2.3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外已有人将西药中血药、组织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测定方法应用在甘草甜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上,以研究免疫增强剂的经时过程。

2.2.4 中药双向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剂量/功能依赖性中药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在免疫增强剂研究中非常重要。中兽医基础理论的一个中心论点即为整体观,其核心为平衡,强调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及机体内各部分的协调平衡,平衡对动物至关重要。经研究人们发现许多中药或其活性成分对机体免疫功能呈双向调节作用。即剂量依赖性和功能依赖性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剂量依赖性双向免疫调节作用表现为小剂量(或低浓度)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大剂量(或高浓度)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如雷公藤、淫羊藿、白芍、绞股蓝、黄芪蒲黄、香菇、枸杞等);而功能依赖性双向免疫调节作用能使机体紊乱(亢进或低下)的免疫状态恢复正常(如人参、白芍、蚂蚁、鸡血藤、女贞子、地骨皮、杜仲、旱连草、淫羊藿、香菇、北芪等),即重新达到平衡。因此,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或其活性成分在防治感染、肿瘤和免疫功能紊乱等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中药双向免疫调节的因素有两个,第一是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改变(免疫亢进或免疫低下)常引起中药的趋中型双向调节作用,即中药通过振奋不足或抑制过亢而使失调的功能活动和过多过少的生理物质恢复到正常水平。某些中药或其活性成分对正常机体的免疫功能没有显著影响,但它们能使机体异常的免疫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第二是药物所含的复杂成分/拮抗成分,每味药皆是一个小复方,产地、用药部位、采集与贮藏时间、加工与炮制方法等不同,都会影响其治疗作用。中药的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常与其所含的不同有效成分或拮抗成分有关。中药的双向免疫调节是中药的优势,也是研究的难点,其作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2.3 发展上的高速度

现代免疫学发展上的高速度,对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深入性和多面性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核心问题是把高起点的技术方法与先进的科学理论相结合,才能保证其高速发展。

3 免疫技术在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中的应用[1]

3.1 免疫化学技术

包括各种类型的免疫沉淀检测方法:单、双相免疫扩散,各类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流电泳、酶免疫电泳、荧光免疫电泳、火箭电泳、等电聚焦电泳)。近年来又出现了免疫转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蛋白质先电泳分带,然后将其转移到醋酸纤维膜上,用标记信号分子(同位素、酶、荧光)的抗体进行结果判定。

3.2 主要细胞免疫技术

已测定T 细胞为主的E -玫瑰花结试验;3H 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移

动抑制试验;以测定B 细胞为主的EA 、EAC 、溶血空斑形成试验(PFC ),脾细胞介导的羊红细胞溶血分光光度法;以测定中性多核白细胞为主的硝基蓝四氮唑还原试验,鲁米诺依赖的化学发光试验;测定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白细胞的脱颗粒试验;细胞毒试验,包括测定C TL 、2001年 第1期 吴国娟等: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概况91

 

NK 、LAK 细胞功能的直线细胞毒试验及检测K 细胞功能的ADCC 试验。

上述均为体外测定,体内则多用特异性抗原或非特异性抗原皮内注射,然后观察注入局部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情况。

3.3 血清学方法

现常用间接血球凝聚反应、补体总量测定及其各成分测定、免疫复合物测定,此外尚有补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溶解试验和沉淀抑制试验,在血清或其他分泌物中尚可测定溶菌酶的含量。

3.4 免疫标记技术

包括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免疫酶技术、生物素———抗生物素技术、发光标记技术。

3.5 生物工程技术

包括细胞工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中有单克隆体抗技术、生物导弹、重组DNA 技术、mRNA 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cDNA 克隆技术、蛋白质工程及生物膜技术等。

以上的免疫技术都给免疫学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也逐步用于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领域。

4 研究思路

4.1 实验研究与兽医临床需要相结合

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应如何选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可来自兽医临床上常用的方剂、单味药,结合临床药效,再通过动物或体外实验性研究,探讨其药效机制,这是由兽医临床实践中来的课题。另一方面取自自组方或单一味/多味药的有效成分,观察并确定其药效,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前者要注意研究的深度,从实验结果分析中可能发现新的药效及新的药物成分。后者应先有广度,选其突破点再进一步与兽医临床结合。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体内与体外观察在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中应该是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

4.2 功能与形态相结合

功能与形态常常是相互关联的。中药药效首先必须观察免疫学功能,但不能忽略形态学观察。

4.3 先进的科学理论与高起点技术方法相结合

研究中药的免疫增强效应无疑要用免疫学技术,实验中还必须考虑神经———内分泌介质和效应激素以及分子生物学科学理论的应用,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可以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如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理论渗入到免疫药理学研究中;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阐述中药具有分子免疫学效应等。

4.4 国内的政策法规与国际规则相结合,为中药免疫增强剂打出国门铺平道路

中国即将加入WTO ,为中药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药免疫增强剂打出国门还要做很多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检测手段等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得到国际认可.同时,在国外研究较多的"洋中药"重新打回中国市场,因其较高的科技含量,如日本的汉方药,也将对国内中药市场产生冲击.因此,国内的研究工作必须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罗修.免疫药物研究与临床应用.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

[2]丁巧玲.中草药免疫研究概述.黑龙江畜牧兽医,1998,(7):4392 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第16卷

[3]徐延震.中草药免疫初探.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5,26(1):125[4]肖崇厚.中药化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

[5]樊良卿.20味活血化瘀药对免疫活性细胞影响的试验研究.浙江中医杂志,1992,27(3):123-125

[6]李庆贵.中医中药的细胞免疫研究概况:细胞免疫学研究进展第二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7]魏菊仙.中医名方应用进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

[8]杨贵贞等.甘草多糖的体内外免疫效应.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基础理论研究特集,1998:107

[9]朱卫岗等.人参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1,16(2):107

[10]王光等.黄芪多糖对IL -2/LAK 抗肿瘤增强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1994,10:359

[11]谢蜀生等.刺五加多糖免疫调节机理初探.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9,9(3):153

[12]吕建新等.牛膝多糖对人胸腔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9):422

[13]薛 明.生物活性多糖的免疫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兽医医药杂志,1996,(3):15

[14]王 斌.白芍总甙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免设调节作用及其与一氧化氮关系的研究.中国免疫学杂

志,1996,(2):104-106

[15]赵 勇 淫羊藿甙协同诱生I L -2,3,6作用的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1996,(1):43

1[6]范勇毅:雷公藤甙单体T4体外给药对IL -2表达的影响.中国免疫学杂志,1996,(3):171-173

[17]郁利平.大豆皂甙对小鼠细胞功能的增强作用.中国免疫学杂志,1992,8(3):191

[18]王建文.中草药免疫药理作用概述.中兽医医药杂志,1991,(6):19

[19]王文俊.大黄素、丹参素对单核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调节.中国免疫学杂志,1995,11(6):370-

372

[20]S Sun et al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ol 。,1999,51:523

[21]孙素琴.F T IR 光谱法直接鉴别植物生药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19(4):542

[22]孙素琴.分子光谱法直接鉴别生药材的最新进展.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19(6):841

[23]冯景奇等.当归内酯拮抗环孢菌素A 、氢化可的松及抗肿瘤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0,16(1):22

[24]李勇枝.中医肾虚症研究进展.中国中医基础学杂志,1996,2(4):56

[25]齐春会等.枸杞多糖体对正常及衰老小鼠免疫细胞功能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中国免疫学

杂志,1999,15(9):419-424

[26]柳纪省.天然药物缓释免疫增强剂的制备及安全效力试验.中国兽医科技,1999,29(8):23-25

[27]刘 屏等.人参四物汤对成瘾动物胸腺T 细胞亚群增殖及IL -2R 的作用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

1999,15(8):364-368

[28]于晓沈等.不同细胞因子基因转导对小鼠B16细胞体内生长及免疫原性的影响.中国免疫学杂志,

1999,(15):29

[29]李剑勇等.中草药诱生干扰素的研究进展.中兽医医药杂志,1999,(3):16

[30]鲍一笑等.Fas 可能是雷公滕红素诱导HM C -1细胞调亡的途径之一.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

(2):62

[31]金 锐等.4种类の生药I ≠ス制かん剂Cyclophosphamide 投与マウスの免疫应答1=及ぼす影响.

日本药学杂志,1994,114(7):533

[32]骆和生等.免疫中药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2001年 第1期 吴国娟等: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概况

93

 

巴布剂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巴布剂(综述)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2011年 10月15日

【课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药剂学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经皮给药系统所独特具有的用药简便性和安全性使它成为21世纪药品开发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不同于西医内病外治(指采用化学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主要根据皮肤通透性而定,以经皮给药系统为代表),中医内病外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依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中药穴位或病位给药,主要通过穴位经络效应与透皮吸收的药理作用,以膏剂、贴剂为代表剂型[1]。中国的穴位、经络博大精深,源远流 长,在面对当今药源性疾病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中医外治法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现择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巴布剂进行综述。 【巴布剂概述】 一.剂型简介 巴布膏剂系指药物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Ⅰ贴膏剂)。 中药巴布剂系是以亲水性聚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与中药或中药提取物混合后,涂于布/无纺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2]。 二.适应症 目前巴布膏剂产品多用于炎症、疼痛类疾病,包括挫伤、跌打损伤、肌肉痛、关节痛、骨折痛、变形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等的治疗。从这一剂型的特点考虑,也适用于中药敷贴治疗哮喘、腹痛、儿童物理降温以及美容、化妆品(如抗老化、美白、祛皱、维生素、中草药,保湿面膜等疗效型化妆品)。 三.巴布剂构型 巴布剂的一般构型属于均质骨架系统,其膏剂组成及其结构特点决定它的优势如下: (1)贴敷舒适; (2)载药量大、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水溶性或 脂溶性药物、中药及中药提取物等;(3) 生产无“三废”,完全避免了使用有机溶 剂; (4)不需要加热干燥,有利于药物稳定和保持 挥发形成分; (5)对皮肤几无刺激性及致敏性; (6)基质含水、甘油、山梨醇等保湿成分,具 有滋润皮肤、促进皮肤水化,有力吸收。

丹参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丹参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谷 雨 谷 巍 (武警吉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长春?130051) 于淑莲 (吉林人参研究院?通化?134001) 摘 要:丹参提取的化学成分,有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和水溶性酚酸类,脂溶性分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等;水溶性成分有原儿茶醛、丹参素(丹参酸甲)、丹参酸乙、镁-丹参酚性酸B (L SA-R)等。近来对丹参的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改善心、肝、肺、脑等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细胞的损伤;肝纤维化、肝硬变、肝癌的作用;调节免疫应答;抗感染和抗肿瘤等方面。 关键词:丹参 药理作用 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主产于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泥土,润透后切片,晒干。生用或酒炒用。1 天然抗氧化作用 丹参酮ⅡA是一种新的有效的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抑制剂。它对DNA的保护作用很可能是通过消除脂类自由基而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抑制DNA加成物的生成,从而减少了后者的细胞毒性。丹参酮能消除心肌线粒体膜自质过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脂类自由基,使线粒体呼吸功能不受影响。 2 对心血管药理作用 21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丹参酮ⅡA磺酸钠(简称DS-201)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myc表达的影响,发现巨噬细胞源性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平滑肌细胞c-myc高表达,导致平滑肌细胞增殖,而DS-201能阻止这种作用,使c-myc表达水平下降,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提示DS-201可能通过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2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利用结扎狗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心肌硬死模型,静注DS-201,结果心肌硬死范围缩小,疗效非常显著,冠状动脉内给药后同样显著缩小狗心肌梗死面积,其疗效与潘生丁相当。 2.3 降低心肌耗氧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血性冠心病的治疗。阻断狗冠状动脉血流后,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其左室舒张压上升,而静滴DS-201的试验组则明显降低。说明DS-201可能通过降低左心室壁张力和心脏体积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2.4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徐长庆等采用膜片钳全细胞式记录方法,观察了丹参酮ⅡA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及L-型钙电流的影响。结果证明,丹参酮ⅡA具有类异搏停样L-型钙通道阻断剂作用,可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心律失常的防治。陶军等利用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了缺血-再灌注后心肌2,4 -亚甲二氧苯丙胺(MDA)生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清肌酸激酶(C K)活性变化及DS-201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缺血-再灌注心肌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明显下降,同时血清C K活性显著升高,缺血和再灌注前给予DS-201 (5mg/kg)能显著降低心肌中MDA的生成和减少心肌C K的释放。用化学发光法显示DS-201对超氧阴离子、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有消除作用。由此推测消除氧自由基是丹参酮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买长江用离体大鼠工作心模型,研究了丹参酮对心肌保护效果,并与异搏停对比。证实丹参酮心肌保护效果优于异搏停,作用机制与减少氧自由基有 52 人参研究 RENSH EN YANJ IU 2007年第1期

丹参简介

丹参简介 丹参(拉丁学名: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又名赤参,紫丹参,红根等。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根肥厚,外朱红色,内白色,肉质,叶常为奇数羽状复叶,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形,带紫色,花冠紫蓝色,花柱远外伸,小坚果黑色,椭圆形,花期4-8月,花后见果。 其根是一种中药。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 功能主治 根入药,含丹参酮,为强壮性通经剂,有祛瘀、生新、活血、调经等效用,为妇科要药,主治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血瘀,腹痛,经痛,经闭,庙痛。对治疗冠心病有良好效果。此外亦治神经性衰弱失眠,关节痛,贫血,乳腺炎,淋巴腺炎,关节炎,疮疖痛肿,丹毒,急慢性肝炎,肾孟肾炎,跌打损伤,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癫癎。外用又可洗漆疮。 ⑴《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 ⑵《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⑶《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⑷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⑸《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 ⑹《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⑺《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冲,惊悸不寐。 ⑻《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⑼《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3]

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现状调研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现状调研 作者:马鸣, 卢建中 作者单位: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南昌,330096 刊名: 中国中医药咨讯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年,卷(期):2010,02(34)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9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经贸行业标准(WM2-2001):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 2001 2.王昶;马少娜中药材中重金属污染分析以及防治措施[期刊论文]-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05(03) 3.李梅华;苏薇薇;吴忠56种药材内有害元素As、Hg的含量比较[期刊论文]-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1995(08) 4.冯江;黄鹏;周建民100种中药材中有害元素铅、镉、砷的测定和意义[期刊论文]-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1(02) 5.陈怡和;祁雄;朱莹中药房常用饮片重金属含量测定[期刊论文]-中成药 2003(05) 6.袁迎3种中药重金属成分铅、镉的含量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药房 2007(06) 7.叶国华;宋学玲5种中药材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8(09) 8.孟萌;陈涛;李进浅谈中药材中重金属的污染与防治[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 2009(05) 9.罗晓健;孙婷婷;高丽丽中药重金属研究概况[期刊论文]-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7(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薛桂清.李婷广州市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可行性及策略思考[期刊论文]-珠江经济2006(3) 2.胡继红.王法林浅谈中药微量元素[期刊论文]-吉林中医药2003,23(10) 3.周祖文影响中药微量元素的相关因素研究概况[期刊论文]-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2,19(1) 4.赵文秀.朱志国.李妍.韩丽琴.ZHAO Wen-xiu.ZHU Zhi-Guo.Ll Yan.HAN Li-qin几种治疗脑血管病中成药中金属元素含量检测及临床意义[期刊论文]-光谱实验室2005,22(2) 5.Yan Liu.Patrice Jissendi-Tchofo.Thierry Metens.Julie Absil.Ming Zhu.Danielle Balériaux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常规MRI、DWI、DTI及MRS表现[期刊论文]-磁共振成像2011,02(1) 6.谢卫洪.姜春宁.李梅中药重金属的来源和控制[会议论文]-2003 7.刘德义.毛文敏.李小荣不同产地中药铁、锰、铬含量的测定[期刊论文]-中兽医医药杂志2005,24(1) 8.贺春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浅论[期刊论文]-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 9.侯云洁.欧阳俊虎.Hou Yunjie.Ouyang Junhu人文素养是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期刊论文]-民族艺术研究2011,24(1) 10.李薇.肖翔林.吴文如药用动、植物重金属富集作用的利与弊[会议论文]-2007 引证文献(1条) 1.陈郁林.李建银.杜晶晶.苟亚军.赵永亮甘肃陇西不同地区黄芪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期刊论文]-西部中医药2012(11) 引用本文格式:马鸣.卢建中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现状调研[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34)

丹参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收稿日期:2003-05-19 作者简介:冯玲玲(1969— ),女,湖北襄樊人,植物学硕士研究生。丹参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冯玲玲 周吉源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汉武汉430079) 摘 要 本文从丹参的药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制剂等药物学方面以及丹参的组织培养、有效成分积累的调控、品种改良和选育等开发应用方面对近期有关丹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力图阐述丹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关键词 药用资源;开发应用;生物工程;丹参 The R esearch Statu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Feng Lingling ,Zhou Jiyuan (Cellege of Life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newest research on material medica of the medical re 2s ources ,chemical com positions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s and medical preparation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s well as the newest research on 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issue culture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of accu 2mulated active principle ,im proving and screening of Salvia miltiorrhiza ,s o that the status quo of discovery and prospection of application could be expressed clearly. K ey w ords Medical res ources ;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Biology engineering ;Salvia miltiorrhiza 中药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的干燥根及根茎,因其色红且形状似参而得名“丹参”,又称血参、紫丹参、红丹参等。丹参作为一传统中药在我国沿用已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本草经疏》、《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1],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近年来研究发现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有关丹参的研究较多且日趋深入,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有关丹参药物学及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发展概况,以期能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1 丹参的药物学研究 1.1 形态特征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的多年生直立草本,高 约35~80cm ,多分枝。根圆柱形,肉质,外面砖红色,内部乳白色。奇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3~7.5cm ;小叶3~7片,长1.5~8cm ,宽1~4cm 。轮伞花 序6至多花,组成总状花序,密被腺毛和长柔毛;花萼钟形,带紫色,先端2唇形。能育雄蕊2,着生于下唇的中下部,药隔长1.7~2cm ,小型果椭圆形。花期5~9月,花后见果。种子发芽率低,一般不采用种子繁殖。1.2 资源分布 丹参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湖北、甘肃、四川等省区,野生的丹参常见于山坡、草丛、林下、溪谷旁。目前野生丹参资源由于过度采收已遭破坏,各地虽有栽培品种,但品质退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1.3 化学成分 丹参主要含两类成分:一为脂溶性的二萜类化合物,二为水溶性的多聚酚酸类成分。 1.3.1 丹参脂溶性成分 (1)邻醌型丹参酮类二萜 — 4—第23卷第2期2004年4月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V ol.23N o.2Apr.2004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丹参是具有很多药理作用的活血化瘀药,主 要成份是丹参酮(I、H A、H B)、异丹参酮(I、H )等,对近年来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丹参药理作用综述 Abstract:Red sage has many pharmacological fun cti on for activating blood to remove stasis , its main component is tanshinone (I, II A, n B) and iso 拟tanshinone (I, II) , etc.The article makes summary on its pharmacology by differe nt parts. Key words:red sage ;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 ; review 丹参为中国的传统中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丹参以唇型科鼠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 (SaiviamiltiorrhizaBu nge )的干燥根及根茎入药。为临床之常用 药物,尤以治疗冠心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常用,且疗效颇佳,但 若有出血倾向者应慎用,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

动过速、脑血栓等,已被现代临床实验和药理实验研究所证实活血化 瘀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1] 1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丹参可减轻急性心肌梗塞造成的心脏循环障碍,促使冠状动脉间桥式或侧枝血管开放,使梗塞区内毛细血管损伤减轻。心肌梗塞1周的实验犬应用丹参后,梗塞区域内以成熟的肉芽组织为主]2]。丹参组的动物心肌梗塞区内再生的心肌细胞明显增多。姜传仓等报道丹参素能诱导人成纤维细胞LDL受体m RNA水平升高;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血清T C及LD L;1C水平降低,而T C及LDL以C降低在改善血浆粘度中起一定作用。对小鼠缺氧心肌、兔局限性心肌缺血及犬低温停搏全心心肌缺血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4]。张淑芳等报道,蟾蜍及兔耳血管灌流实验,表明丹参煎剂有扩张血管作用。另据报道, 丹参素有缩小犬冠状动脉结扎后心肌梗塞范围和改善左心室功能的作用。 2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丹参中主要的水溶性成分一丹参酸乙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采用体外四氯化碳熏蒸直接造成的肝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该成分直接保护细胞膜,影响花生四烯酸级联过程及抗氧化作用有关]5]。丹参单体 IH764拟3可显著减轻大鼠四氯化碳肝纤维化程度,能明显降低肝羟脯氨酸和、型前胶原mRN含量,降低血 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素(LN)水平,改善肝功能。组织学检查也显示

中药重金属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环境科学与工程进展 学生姓名: 姚尚安 学生学号: 1111609038 班级: B1116092 学院(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中药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对策概况 日前从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获悉,随着今年1 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我国与东盟各国涉及中药类商品的关税大幅降低,推动了中药贸易快速增长。1-3月中国对东盟中药出口18086吨,同比增长54%,出口金额为9991万美元,同比增长82%;同期我国从东盟中药进口额为1814万美元,同比增长17%。我国对东盟出口金额增长较快的主要为枯茗子、枸杞、樟脑和菊花;而我国从东盟进口额增长较快的为薄荷油、阿拉伯胶、提取的油树脂和燕窝等商品。我国对东盟中药出口的主要大省分别为广东、山东、江西、湖南和江苏。私营企业占我国对东盟中药出口额的60%,而且增长较快,同比增长50%左右。 我国有500多种常用中药材,300多种常用中成药,准确限定重金属含量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和中药走向国际化的基础。重金属超标已成为影响中药质量与信誉,阻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问题。由于重金属残留等原因,目前我国中药总出口额仅占世界植物药销售量的1%左右,因此对中药重金属污染的控制迫在眉睫。 1 中药重金属污染的途径 1.1 环境导致的污染环境因子当中的土壤、水、大气等构成药材产地种植或养殖的重要环境条件。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工农业发展导致重金属沉积于土壤中,以及不同的母岩所引入的重金属。大量的含重金属污染物排入河流,工矿区及汽车尾气排放含有重金属的气体和粉尘等造成空气的污染等。由于这些环境因子的影响,造成不同生态环境的中药材有不同的重金属含量。 1.2 药材本身所引起的污染植物类药材、动物类药材生长过程的主动吸收和富集特性也是引起污染的因素之一。植物或动物在进化层次、个体发育、系统发育、遗传特性、生理生化以及代谢方面是有差异的,这就造成不同药材,甚至同一植物或动物其不同部位重金属的含量也不同。 1.3 生产过程中带入生产过程中重金属的带入主要是采收、加工、辅料、包装、贮存、运输过程中的污染,以及种植或养殖过程中含重金属的农药、化肥、饲料等的使用,成为药材重金属超标的重要因素。 2 中药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2.1 不同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现状由于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在不同药材基地 中分布情况不一,不同药材对重金属的蓄积情况也不同,因而各元素的重金属污染现状也不同。 2.2 不同种类中药材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2.2.1 植物类植物类药材是中药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也是目前重金属研究最多的药材。由于植物类药材涉及产地、品种、用药部位等各方面的因素,因此其重金属的含量也各异。总体来看,污染程度根类>皮类药材>全草类>花果类。由于根类药材以及较大一部分皮类(根皮部分)药材,直接与重金属发生主动与被动的吸收,因而含量相对较高。 2.2.2 矿物药影响矿物类中药重金属污染的因素很多,如产地的地质环境、开采过程、运输及贮存条件、炮制方法等直接影响矿物药材中的各种重金属成分的含量及其各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而其物质基础的变化则是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的关键。但地方药检部门常常发现市售的矿物药重金属超标主要原因是品种混乱、

五倍子巴布剂制备工艺研究

五倍子巴布剂制备工艺研究 发表时间:2010-09-01T10:49:15.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黄文福[导读] 五倍子鞣质具有收敛、止血、解毒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黄文福(永丰县人民医院 331500) 【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7-0307-02 【摘要】五倍子鞣质具有收敛、止血、解毒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本文通过选用天然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和亲水性物质为基质原料,将五倍子制成巴布剂。并通过q检验和L8(27)[1]正交实验设计,对五倍子提取工艺和基质配比方案进行了比较。q检验结果及综合其他方面考虑表明:5%醋酸提取为最佳工艺。L8(27)正交实验就制品的成膜性、粘性、伸展性进行了综合考虑,结果表明:桃胶:西黄耆胶:甘油:PVA17-88:ZnO的配比以2:1.5:3:0.5:2为最佳。【关键词】五倍子巴布剂制备工艺正交实验 五倍子,始载《开宝本草》,为倍蚜科昆虫角倍或倍蛋蚜在其寄主盐肤木、青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主要成分是五倍子鞣酸,以及少量的树脂、脂肪和淀粉等,该药内服具有收敛、止血、解毒等功效[2],临床上多用于外敷,治疗各种出血症、炎症、肿痛等[3]。最新研究表明,五倍子具有收敛、抗菌等药理作用,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临床上多习惯将五倍子知成软膏、糊剂使用,传统剂型存在着保湿性能差、致敏性、刺激性强、久置后粘性下降而影响疗效等缺点;巴布剂,具有保湿性能好、贴敷性好、无致敏性和刺激性、易清洗、易剥离等优点。五倍子巴布剂取代鞣酸软膏、五倍子糊剂等,可以克服五倍子传统剂型的保湿性能差等缺点,提高疗效。研究方法 1.1 五倍子提取工艺比较 根据中医药化学理论[4]及中医临床应用习惯,设计如下: 1.1.1水提取:五倍子粗粉,加5倍量水,加热回流0.5h,抽滤、滤渣再分别加5倍量水回流2次,每次0.5h,抽滤,合并滤液,水浴蒸发除水,105℃干燥至恒重。 1.1.2醇提取:五倍子粗粉,加5倍量乙醇,冷浸16h,抽滤,滤渣以同样方法冷浸16h两次,抽滤,合并后回收乙醇,残留物水浴上蒸干,105℃干燥至恒重。 1.1.3酸水提取:五倍子粗粉,加5%醋酸5倍,回流0.5h,抽滤,滤渣加5倍酸水重新回流2次,抽滤,合并滤液,水浴除去溶媒,105℃干燥至恒重。 鞣质含量测定[9] 1.2分别取上述三种提取物粉末适量称重,精密称定W 置锥行瓶中,加水150ml,水浴上加热30min,冷却后移入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滤过,滤液作供试液。 1.2.1总水溶性成分的测定:精密量取供试液25ml,蒸干,残渣于105℃干燥3h,称重(T1)。 1.2.2不于皮粉结合的水溶性成分的测定:精密量取供试液100ml,加皮粉(干燥品)6g,振摇15min,滤过,精密量取滤液25ml,蒸干。残渣于105℃干燥小时,称重(T2)。 1.2.3皮粉水溶性部分的测定:精密量取水100ml,加皮粉(干燥品)6g,振摇15min,滤过,精密量取25ml,蒸干,残渣105℃干燥3h称重(T0),则有: 鞣质含量%=(T1-T2+T0)/W×100%,W为取样量重(干燥品)。 因此可看出任何两种工艺之间差异都较显著,以醋酸水提取工艺最佳。 2 样品基质制备 取桃胶加水溶解;PVA17-88热溶备用;西黄蓍胶与甘油、ZnO混和,然后加入PVA和桃胶液,迅速搅匀,涂布于裱褙材料上,使成厚1mm,面积为40cm2,即为不含药的贴膏样品。 3 样品基质配比正交试验及结果 按上述制法进行预试,找出影响因素 3.1综合评分标准 3.1.1成膜性:成品平整、贴于皮肤表面揭起不粘皮肤、易剥离、不融化,作满分(100)计; 3.1.2粘性:贴于皮肤24h不脱落,作满分计; 3.1.3涂展性:涂膜均匀,无组分析出、易涂平整,作满分计 4 方差分析 5 讨论 〈1〉巴布剂是于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或亲水性物质为基质原料与中药提取物制成的贴膏剂。本人利用制剂室实验条件,对五倍子的提取工艺作了比较,并通过对各因素在不同水平下的显著性的综合分析,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和基质配比方案; 〈2〉该巴布剂成品的不良反应、药理药效、临床疗效有待作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观察。参考文献 [1]张春华,周永治.数理统计方法高等医药院校教材1984:151—159. [2]高等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中药鉴定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1983:544—546. [3]马爱华.五倍子的临床研究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5 13(3). [4]肖崇厚.《中药化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1985:189—190. [5]刘淑芝,汤亚池,贯虹.中药巴布剂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7 05.

丹参综述,

丹参综述 摘要:丹参是一种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应用价值的常用中药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总结,本文从丹参的品种考证、种类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丹参制剂及其质量控制、展望等方面对有关丹参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来源资源状况有效成分药效作用中成药制剂 丹参是著名的活血化瘀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的作用十分显著。1997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第一个向美国FDA以治疗药身份申报的品种,意味着丹参将成为首例用国际标准进行评价的传统中药。此后丹参的研究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本文就丹参各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丹参道地性、资源状况、产地迁移 丹参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1],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但历代本草对其道地产区叙述多有不同。按郭宝林考证,《名医别录》述:“生桐柏山谷及太山”(今河南和湖北交界及山东泰山一带);《图经本草》:“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皆有之”(今山西、湖北,河东州郡应归为山西而非陕西);《本草品汇精要》:“道地随州”(今湖北随州);《药物出产辨》:“产四川龙安府为佳”(今四川平武)。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在我国分布甚广,南起江西、湖南,北达辽宁,西至四川,广布于海拔120-1300m的山地丘陵。丹参野生、家种兼有,野生品有效成分高于栽培品,但栽培丹参的种植面积和规模较大,生长条件稳定,产量大,已经成为目前丹参商品的主流。栽培面积较大的有山东、四川、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省。丹参的化学成分在地理空间上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表明在较大尺度上,气候、大的土壤类型等生态因子对丹参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不明显。丹参化学成分在同一个省内的变异可能会大于空间距离更远的不同的省之间,提示遗传背景及小尺度上的生态因子,如区域土壤、小气候及人为影响等,对丹参中化学成分的积累有重要影响。 以中江丹参为例:四川中江丹参大面积人工栽种历史约300年,中江丹参作为我国丹参的主源优质道地药材,以其根粗壮、色泽朱红、药味浓郁、药效高而弛名海内外。在《中国道地药材》中,被列为川产道地药材,是四川省主要中药材品种之一,在四川道地药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地丹参种植面积大,栽

药学论文 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的药理作用新用途,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丹参的药理作用及其广泛,包括扩张血管,抗血栓,对心肌的保护,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外周循环,改善缺血在灌注损伤,保护肝,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等作用。结论:丹参的药理作用疗效确切,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值得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丹参;植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前言丹参为唇形科鼠尾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1]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丹参的药理活性主要是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如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黏滞性、抗氧化、抗凝血、增加心肌供血等,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血脂症、脑血管病[12]。现就丹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化学成分 丹参的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部分,前者为丹参酮类,主要有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羟甲酯、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以及异丹参酮Ⅱ、异丹参酮、二氢异丹参酮Ⅰ;后者主要为酚酸类,包括丹参素、原儿茶醛、丹参酸甲、已、丙[1]。 2药理作用 2.1心血管系统作用 2.1.1扩张血管的作用陈士良等[2]自制微米缩窄器造成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模型,结果提示,复方丹参注射液有直接扩张冠脉,改善缺血区血供的作用。 2.1.2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白细胞与血栓形成的关系很早就引起极大关注。富血小板栓部位常有白细胞聚集,白细胞通过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及过氧化氢等激活血小板。白细胞与血小板的黏附在炎症、血栓形成、组织损伤及性播散凝血中起重要作用。姜开余等[3]考察丹参素对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各种细胞黏附分子,包括

中药材微量元素及重金属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中药材微量元素及重金属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张俊清1 刘明生1 符乃光1 熊雪欧2 邢福桑2 (1.海南医学院,海口 570102;2.海南绿色中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海口 570105) 摘 要 中药微量元素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中药中所含的元素含量进行分析,以探讨中药中微量元素与其疗效的关系,为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数据;二是对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以期对中药材重金属含量进行控制,为其打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药材;重金属;意义 1 中药微量元素与重金属研究的重要性 中药材中所含微量元素对人体所缺乏的各种微量元素起到重要的补充与调节作用,同时也能对各种微量元素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吸收、排泄产生影响,并通过络合、螯合间接起到解毒作用,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锌元素对人体有清热、凉血、消炎、,锰是多种酶的激活剂,对碳水化合物、脂质代谢蛋白合成具有重要作用,黄芪中锌、锰含量高,可能与其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功能有联系。有人对参类中药进行了分析,发现党参、太子参的铁、锌、锶、硅的含量均比人参为低,这说明不同参类中药补气的作用力之所以有弱有强,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微量元素的含量多少有关。有人测定了气、阴两虚病人中铜、铁、锌的变化,并用中药进行了8例实验性治疗后,其症状消失,铜、铜Π锌比值均恢复到正常水平。这说明了中药所含微量元素对人体起到补充与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而治好了气、阴两虚的病人。另外,锂元素对神经紊乱症的治疗、降低糖尿病人血液中的血糖,可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硒具有抗癌功效。铝过量则导致慢性铝中毒,诱发铝脑病,同时干扰铁的代谢,抑制血红蛋白的合成[1,2]。 随着绿色中药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对中药重金属残留问题越来越重视,并逐步规定各种中药的重金属含量的限量标准,这对中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作用。重金属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及正常的生理作用具有明显的伤害作用,并抑制人的正常生理作用的发挥,同时人体内重金属含量过量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汞中毒严重影响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听力减弱、语言失控、四肢麻痹甚至白痴。铅中毒可直接损伤人和动物的甲状腺功能,降低甲状腺摄取碘及血浆蛋白结合碘的能力,降低垂体激素的分泌及肾上腺素皮质的功能,还可损伤生殖细胞及降低性功能。砷化物的毒性,主要是与人体细胞中酶系统的巯基相结合,致使酶功能发生障碍,影响细胞正常代谢[3]。 综上所述,由于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决定了分析中药中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同时,中药中重金属限量的测定是其进入国际草药市场的保证。 2 中药微量元素与重金属研究的种类 中药材作为一种农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必然从土壤、水及周围环境中吸取各种微量元素和重金属,中药的品种和来源不同、产地各异,同一品种因药用部位的差别,其所含微量元素与重金属的含量和种类均有差异。 现今人们对中药材研究的元素主要有锌、铁、锰、铜、钙、磷、镁、锶、钴、锂、硒、碘、铝等,重金属有铅、镉、铬、汞、砷,其中主要研究的重金属为铅、汞和砷,并规定了大部分中药的含量限量标准。 3 中药微量元素与重金属检测的前处理方法 3.1 中药材的预处理 药材清洗泥沙后,用自来水冲洗,再用去离子水冲洗,晾干,80℃烘干,6h,粉碎过40目筛,再于80℃烘1h,置干燥器中备用。 3.2 样品的消化 3.2.1 干法消化 精确称取均匀样品干样1g(湿样2g~4g)于瓷坩埚中,小火加热炭化,置高温炉中,于420℃灰化3小时,放冷,加少许双蒸水,稍加热至干,再置于高温炉中灰化至完全为止,冷却,加入1: 84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2年第21卷第3期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

中药巴布剂基质配方的研究 中药巴布剂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外用贴敷剂。此制剂早于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开发成功,在中国起步较晚,直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附录中才将其正式收载。 巴布剂作为外用贴剂,具有使用简单、既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反应,又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等特点;与传统的黑膏、橡胶膏相比,具有生产中无“三废”,透皮效果较好,对皮肤无刺激性及致敏性,并能反复揭贴等诸多优点。有专家预测,巴布剂将成为21世纪药品中的新宠。 一、中药巴布剂的基本构成 中药巴布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材和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涂布于无纺布上而制成的外用贴剂。从构成上来看,主要包括支持层、膏体层、背衬层三层结构。支持层又称底层或裱褙,主要起承载膏体的作用;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是巴布剂的核心,在贴敷中产生适度地粘附性使之与皮肤密切接触,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背衬层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起到保护膏体、防止膏体粘连的作用。 二、中药巴布剂基质的研究 1.基质常用原料及用量 基质对主药和巴布剂的成型影响很大,所以基质原料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通则附录所载,巴布膏

剂常用的基质原料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粘性剂、骨架材料、保湿剂、填充剂四部分。 粘性剂:外用贴剂首先应当具备一定的粘附性,才能满足临床需要。目前,最常用的高强度粘性剂当数聚丙烯酸及其钠盐;一般用量约占基质的3~10%。 骨架材料及增稠剂:骨架材料有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聚合物,在基质中起赋形及增稠作用;一般用量约占基质的20%。常用的有明胶、羧甲基纤维素及其钠盐(cmc-na)、卡波姆(carbopol)、聚丙烯酸钠(paa-na)、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 保湿剂:保水、保湿是基质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入适当的保湿剂,可防止水分的挥发,且能溶解活性成分和分散高分子材料;其一般用量为基质的30~50% 。常用有甘油、聚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等,也可以用它们的混合物。 填充剂:可以适当增加膏体的稠度、强度及着色,用量一般为基质的5%。常用的填充剂有微粉硅胶、高岭土、皂土、氧化锌等。此外,透皮促进剂和交联剂对基质的成型也有很大的影响。促透剂可增加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一般用量为基质的5%左右。常用的促渗透剂有二甲基亚砜、氮酮、冰片、桉叶油等;其中氮酮对机体皮肤的刺激小,有效浓度低,对亲水亲油性药物均有促进作用,尤其适合中药成分多而复杂的巴布剂选用[3]。交联剂是高价金属离

中药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丹参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11-13T13:33:44.7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杨淑萍 [导读] 通过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上,发现丹参酮对Angò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杨淑萍(上海市长风街道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062) 【摘要】丹参是具有很多药理作用的活血化瘀药,主要化学成分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成分主要是丹参酮类(Ⅰ、ⅡA、 ⅡB)、异丹参酮(Ⅰ、Ⅱ)等,水溶性成分有丹参酸(A、B、C、D)、丹酚酸(A、B、C、D)等,对近年来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丹参药理作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149-03 【前言】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丹参为唇型科Labiatae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因其根皮丹而肉紫,且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故名丹参[1]。传统医学认为,丹参走血分,通血脉,功擅活血化瘀。《妇人明理论》记载:“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称丹参具有四物汤的功效。丹参主产于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药用部位取根及根茎部,以条粗、内紫黑色及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其性微寒、味苦,入心、心包经及肝经。国家药典(2005年版)归纳丹参的功效为“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丹参因其肯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而被用于肝病、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其化学成分组成、药理作用等又有了进一步认识。现就近年来丹参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药理作用 1.1 对血液、血管的作用[2] 1.1.1 改善微循环对实验性家兔外周微循环障碍模型,丹参注射液给药后使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加快,毛细管网开放数目增多;对静注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家兔微循环障碍或局部滴注,造成小鼠肠系膜障碍,给予丹参素后可明显增加兔眼球结膜毛细血管数并降低兔血浆乳酸含量;且提高丹参素能扩张收缩状态的肠系膜微动脉,加快血液流速。 1.1.2 对血液的影响丹参能使血液黏稠度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血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丹参促进纤溶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纤溶酶元2纤溶酶系统的作用达到的;显著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活性,主要抑制血小板合成TXA2前列腺素类缩血管物质的能力并提高血小板内cAMP含量。 1.2 对心脏功能的作用[3] 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清除缺血部位的自由基, 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防治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减轻急性缺血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损伤,提高缺血心肌的耐缺氧能力;对心肌缺血和损伤具有修复作用,保护心脏功能。其作用特点及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改善冠脉循环[4] 实验研究显示,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的犬和猫、离体猫、猪的冠状动脉,恒速灌注丹参素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冠脉血流量明显增加并促进侧支循环而不增加心室作功和心肌耗氧量。 1.2.2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4] 实验研究发现,丹酚酸B和丹参酮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酚酸B具有清除自由基、螯合Ca2+有关。在体外培养的U937泡沫细胞模型中,丹酚酸B和可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泡沫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丹酚酸B能抑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2C),刺激内皮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22(MMP22),抑制内皮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这都显示丹酚酸B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1.2.3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5] 动物实验研究显示丹酚酸B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动物的心肌缺血程度,降低缺血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SOD的活力,对抗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毒害作用,保护心肌细胞。 1.2.4 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6] 实验研究显示,丹参可降低20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2M I)、血管周围胶原面积和管腔面积比例(PVCA)和心肌凋亡细胞数。长期应用丹参治疗可预防和逆转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丹参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有关。通过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上,发现丹参酮对Angò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参酮能抑制Angò1型受体激活,阻止Ca2+内流,阻断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通路,抑制JNKs的磷酸化和向核内移位有关。 1.3 对脑的保护作用[3] 1.3.1 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脑缺血后,低氧可激活VEGF及其受体(VEGFR)系统,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及血管增生,增加受累组织的血流灌注和供氧量,减少神经元的凋亡和死亡,减轻脑损伤程度。丹参能部分抑制缺血与再灌注之间的大脑皮层内激素21基因表达,这可能是丹参对大脑局部缺血及再灌注的一个保护性机制。 1.3.2 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采用大鼠、小鼠等动物脑缺血实验模型研究证明,丹酚酸B静脉注射可缩小缺血区面积,减少脑组织中MDA 含量,缓解由于脑缺血引起的行为学障碍,对由此引起的记忆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1.3.3 丹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实验证实,在清醒犬侧脑室注入微量丹参素产生脑电图慢波和犬的镇静作用;发现丹参对海马神经的缺氧性损伤有直接保护作用等研究结果显示在体外丹参酮对神经细胞具有抗凋亡的作用,可以保护神经细胞。 1.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4.1 对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7] 丹参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抑制肝脏纤维化。纤维肝的形态学特征、纤维肝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丹参提取物显著减少A2平滑肌放射状细胞蛋白质表达,其活性受到抑制,说明丹参的热水浸出物抑制由胆汁阻塞的肝纤维和油脂过氧化。同样的对注射CCl4引起肝细胞受伤,进而导致肝纤维化,用丹参水溶性成分也可通过拮抗肝星状细胞活性而抑制肝纤维化。 1.4.2 抗胃溃疡作用[8] 丹参水溶液给狗灌胃给药,对药物性利血平溃疡有明显保护作用,对乙酸性慢性溃疡有促进愈合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丹参能增加胃黏膜血流和电位差,减少氢离子的逆扩散,能保持黏膜屏障完整性,增强其防御功能的作用。 1.5 抗肿瘤作用 丹参及丹参提取物抗肿瘤活性在中医药治疗肿瘤疾病中被广泛应用。近来实验已从抗各种肿瘤细胞的试验中得以证明它的抗癌潜力,其主要作用机制表现在对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增加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的抑制等方面。

浅谈中药丹参及其制剂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论文 题目丹参综述 学号 201240301077 学生姓名 __ 杨益________ ___ _ 年级 2012级中药3班 学科专业方向中药学 所属院(所) ___ 药学院 _ ___ _

丹参综述 摘要: 丹参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从7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丹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如丹参资源调查、化学成分分离、药理作用、制剂及制剂工艺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文对丹参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丹参资源情况、丹参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纯化工艺、丹参制剂类型、丹参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关键词:丹参;资源情况;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制剂;提取分离纯化;质量控制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等。对冠心病、心血管病、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病有良好疗效。 1.丹参正品、习用品、伪品及资源开发现代研究情况 1.1丹参正品资源情况 上世纪60年代之前,丹参以应用野生品为主,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野生资源锐减,因此,各地开始对丹参进行引种栽培,获得成功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主产于四川、山东、浙江省等,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野生丹参与栽培丹参所处的生长环境迥异,野生者多生于林下,阳光遮蔽,植株生长矮小,地上茎分枝少,根条细长; 而栽培丹参则生长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丘陵或平原地区,植株高大,地上茎分枝多,根条粗。临床应用常以人工栽培丹参代替野生丹参,但由于生产中长期的只种不选引起品种退化,导致药材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程度下降。 1.2丹参习用品及伪品 1.2.1 丹参习用品 (1)南丹参(Sal via bawl eyana Dun):根较小,外皮灰红色。小叶卵状披针形,无毛。花萼筒状或近筒状;花冠筒短,内藏。 (2)甘西鼠尾(S.przewals kii Maxim.):别名甘肃丹参。多年生草本,高达70 厘米,全株密被柔毛。根粗壮,圆锥形,红褐色。单叶,有基生叶和茎生叶两种,均具柄,叶片三角状或椭圆戟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花萼钟状,2 唇形;花冠紫红色;小坚果,灰褐色。 1.2.2 丹参伪品 非正品未列入药典,不具备正品丹参的各种功效,故不可代替正品丹参入药。 市场上存在丹参伪品,主要有四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