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做股静脉穿刺时

在做股静脉穿刺时

在做股静脉穿刺时
在做股静脉穿刺时

在做股静脉穿刺时,病人一般取仰卧位,头抬高约20°,左手示指找到腹股沟下方(1-3cm)股动脉搏动点,用指尖压住搏动处,就在搏动点紧内侧约1横直处为穿刺点,针尖与皮肤约呈45°,向搏动点内侧徐缓进入,边进边将针与皮肤所成角度减小,成25°或15°,遇突破感见针尾回血后,略向前进针2-3mm,置入套管后固定。股动脉因较粗,穿刺易于成功:股动脉来自髂动脉,从腹股沟韧带下方下行,在耻骨联合与髂前上脊之间连线的中点处,一般从腹股沟韧带下方穿刺,这样不易伤及髂动脉,以造成腹膜后出血,不易发现。要成功穿刺股静脉,最好先对股动脉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穿刺静脉时,也可在针尾接一内有淡肝素液体的空针(10ml为佳,大小合适,液体也正好够用),边回抽边进针,见静脉血后置入套管。

在婴幼儿的股静(动)脉穿刺时,我习惯在其臀部下方垫一小软垫(普通开刀巾也可),这样病人的血管较容易拉直,然后下肢屈曲,大腿外展约45°,穿刺点为:小婴儿股静脉一般在股动脉内侧0.5cm左右,小儿0.5~1.0cm左右,与皮肤的角度保持在45°左右,进针方向一般对准肚脐,与股动脉走行一致。我也喜欢B-D公司的直穿刺针,特别是针尾接空针时.一般选择穿刺针如下:24G:新生儿或体重<5Kg/ / 22G:婴幼儿/ / 20G:10岁以上或体重>25Kg.

如果不是头颈部手术,在做深静脉时,我还是习惯穿刺颈内静脉,解剖位置容易确定,操作也较方便,穿刺成功率高。附穿刺双腔管的型号和深度:

患者体重(kg)颈内股静脉

<10 4F双腔,8cm 4F双腔,12cm

10~30 4F双腔,12cm 4F双腔,12cm~15cm

30~50 5F双腔,12cm~15cm 5F双腔,15cm

50~70 7F双腔,15cm 7F双腔,20cm

>70 8F双腔,16cm 8F双腔,20cm

中山术后如出现神经损伤症状,主要是因为穿刺角度问题,使穿刺针损伤神经所致。可术后静点5%葡萄糖250ML+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 100mg,速度40-50滴/分,口服怡神宝,按说明服用,连续3-7天,症状消失及可停药,效果比较好。

如果麻醉穿刺过程中出现了异感,术后我都常规往硬膜外推注5mg地塞米松,这样可以预防和一定程度上的治疗神经损伤一旦发生,应确定有无神经功能障碍,可以请神经科会诊,使用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1 10-30mg 维生素b610-20mg 地巴唑10mg 3次一日,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脱水药阑尾炎病人,胸12腰1穿刺时有易感,手术顺利,术后左脚大拇指痛,考虑是神经根损伤,给予维他命B1,10毫克B6,10毫克强的松10毫克口服三天后好转。没再出现其他症状。以后穿刺得加强注意。引以为戒。

【产科相关外周神经并发症】――国外文摘选译

1、分娩期产妇腰骶神丛经病

Intrapartum maternal lumbosacral plexopathy

在现代产科实践中,产妇在分娩期的神经损伤的报道不常见。现介绍2个分娩期腰骶神经丛病病例,并提出评价损伤程度的方法的建议,以便将此综合征与腓神经麻痹相区别。待产和分娩期遇到的腰骶神经损伤的远期预后均顺利。此类病人分娩期处理应保守。(198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6700881)

2、产后足下垂一例报告

Postpartum foot drop. A case report

产后足下垂(腰骶神经根创伤引起),与阴道分娩时的创伤有关(巨大胎儿和难产产钳分娩)。在自然分娩后,病人可发生L-5神经病。在现代产科中足下垂是阴道分娩的罕见并发症。此状况可为永久性,但大多数病人均在2--6个月内恢复。(198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3216366)

3、产后股神经病:是更早年代的遗物?

Postpartum femoral neuropathy: relic of an earlier era?

如今分娩后股神经病很少遇到,不过据报道1900前后的发生率高达4.7%。本文介绍一例29岁初产妇产后发生单侧股神经病。病人生产进展不顺,第二产程延长(3小时),并行中位产钳助产。病人行硬膜外麻醉(需置管)和脊麻。背式截石位时间4小时;总产程27小时。分娩后病人诉右膝被扣住感和右腿前面麻木。一个月后EMG报告“符合急性股神经病”。产后下肢神经病的其它病例的回顾性资料表明,在某大妇产科医院,1971 至1987年间活产143,019例中,3例产后伸膝无力(2.8/100,000),5例产后足下垂(3.5/100,000),2例感觉异常性股痛(meralgia paresthetica)(1.4/100,000)。神经损伤的精确机理尚不清楚,但股神经病发生率的下降可能反映出现代产科缩短了产程,特别是同剖宫产术的增加有关。(1990)(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2369297)

4、产科腰骶神经丛损伤

Obstetrical lumbosacral plexus injury

分娩期间腰骶神经丛损伤已见于文献报道多年,但缺少电生理学测定以证实神经损伤的部位。我们现报告2例经过全面电生理学测定,其产科麻痹的部位为腰骶干(L4-5)和S-1神经根,这些神经汇集后在骨盆缘通过,麻痹可为轻度,也可很严重,产妇身材矮小、胎儿巨大、中位产钳助胎位旋转、以及胎位不良,均可能是导致产妇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199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1495510)

5、产后双侧股神经病

Bilateral postpartum femoral neuropathy

病历摘要:

27岁,初产妇,150cm,70kg,妊娠42周,产前无并发症。产程活跃期延长,宫口扩张至8cm时行腰-硬联合麻醉,无并发症,鞘内sufentanil (10pg) 和等比重bupivacaine (2.5 mg), 继以硬膜外bupivacaine 0.125%+fentanyl2 pg/mL ,10 mL/h。会阴切开+胎头吸引娩出一4200g活婴,1min和5 min.Apgar scores 分别为8分和9分,第二产程3.5h。产后产妇诉双侧膝关节无力和麻木,伸直困难,且不能负重。膝反射左侧未引出,右侧减弱,其余深腱反射正常。以膝关节为中心上下各10cm的椭圆形范围皮肤疼觉和冷觉减退,未见其它感觉缺失。双侧股四头肌肌力轻度减弱,双侧髂腰肌、股收肌和其它肌群肌力均正常。二便功能无异常,其它神经学检查正常。MRI检查排除硬膜外血肿。神经专科会诊:符合双侧股神经病诊断。4天出院理疗,10周完全恢复。

讨论:

当存在双侧神经学缺陷,尤其当实施过硬膜外或脊麻时,要除外罕见的可能直接阻断神经轴索的病因,包括:脊髓缺血,对脊髓或脊神经的直接创伤,局麻药液的化学污染,局麻药毒性,或占位性损伤(如血肿或脓肿)。与神经轴索阻滞无关的原因,包括:原先存在的神经疾病,姿位不当所致的神经损伤,以及下肢过度牵拉和术中牵张器使用不当所致损伤。产后股神经病的发生率早年较高,目前已很低,可能同当代产科剖宫产分娩增加和第二产程缩短有关。产后股神经病主要见于初产妇伴头盆不称(难产)时,25%病例为双侧性,病程有自限性,常在数周至数月内恢复。产后股神经病的诊断主要靠详尽的病史和体检,神经专科医生会诊。EMG检需在损伤1-3周后才有意义。文中还对产后股神经病的表现和发表机理等进行了讨论。(199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7726402)

6、产后神经疼痛性肌萎缩

Postpartum neuralgic amyotrophy

作者报道11例发作一次以上的产后神经性肌萎缩病人。一例有3次发作,其中前2次发生于产后,第3次发生于足部小手术后;2例有第2次发作,首次发生于妊娠早三月人流后,第2次发生于一次病毒综合征后。分娩后疼痛时间从1、2小时至2星期,通常持续数星期至数月。迟发病例在疼痛发生后2、3天至5星期出现肌无力。有4次发作为双侧。肌无力的电反应诊断结果多种多样,从涉及单一外周神经(如胸长神经,骨间前神经)到双侧多条神经的近端和远端。有随访的10例中的8例功能完全恢复(90-100%),

历时2星期至3年。2例病人中度肌无力分别持续2年和3年(均为双侧)。5例病人再次分娩未见神经性肌萎缩复发。11例中仅1例提示有家族性神经性肌萎缩的病史(一种常被认为与产后发作有特殊关系的疾患)。产后神经性肌萎缩的病因尚不清楚,怀疑为神经免疫学机制。某些病例有局部脱髓鞘,但大多数病人主要是轴索变性。(199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8909432)

7、产后闭孔神经综合征:病例报告并孕产期神经压榨综合征文献复习

Postpartum obturator nerve syndrome: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nerve compression syndrome during pregnancy and delivery

妊娠期和分娩期都可发生周围神经或神经干被压榨。损伤可能由于胎头压迫、产钳应用、剖宫产创伤或血肿、或产妇下肢固定架安放不当。常有无损伤原因可查的情况。妊娠期和分娩期最常见的神经压榨综合征有:腕管综合征、股神经病、和产后足下垂。闭孔神经病、感觉异常性股痛、跗管综合征和腹直肌综合征较不常发生。感觉异常、疼痛和麻痹等症状常医生忽视,有时病人被误认为神经紧张。现报告一例分娩后闭孔神经病病例,并对产科麻痹病人的临床、病理生理和电生理学发现进行文献复习。(1997)(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9173773)

8、分娩引起的骨盆脱位4例报告

Parturition-induced pelvic dislocation: a report of four cases

[目的]:以4例与难产有关的严重骨盆脱位的病例为例,谈我们的经验。

[设计]:回顾性序列病例。

[病人]:4例,每例均有分娩期耻骨联合与骶骨关节断裂,所有损伤的开始均有剧痛和无力,全部病人的持续症状均与骶骨关节分离有联系。

[干预]:3例急症病人行闭合还原并用骨盆绷带,其中2例骨盆分离的闭合还原在全麻下进行;一例迟发病人未用骨盆绷带处理。

[结果]:所有4例病人均有持续性后骨盆(骶骨)疼痛,其中2例产后神经病为持续性。

[结论]:分娩期骨盆分离罕见,已报道的大多数病例经保守处理均恢复顺利。需强调:有持续症状者需要仔细检查和随访。因本组病人结局不佳,且文献中结果也不明确,我们建议:对于耻骨联合分离距离> 4.0 cm 者应考虑手术治疗。(199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9258826)

9、产后足下垂

Postpartum footdrop

难产引起产后下肢神经病2例报告。2例产妇分娩后即诉单侧足下垂和小腿麻木。足下垂的最大可能是胎头对腰骶干的压迫。腰骶干由L4和L5纤维组成,并连接腰丛和骶丛。2例产妇结局都顺利。此类病人如以后再孕,建议选剖宫产分娩。(200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1068388 2)

10、硬膜外镇痛分娩后神经并发症:病例报告与文献复习

Postpartum 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delivery with peridural analgesia. Case report with literature review

区域镇痛法能为分娩提供有效镇痛。产后神经学缺陷(deficits)可因胎头对位于骨盆边缘神经的压迫所致,或者是硬膜外镇痛的并发症。自然分娩和器械助产分娩引起的神经损伤远比硬膜外镇痛的神经并发症(如硬膜外血肿和硬膜外脓肿)常见。神经损伤的表现通常是单侧的和非节段性的。本文叙述硬膜外镇痛下自然分娩后神经学缺陷的鉴别诊断和对最近文献的讨论。最后提出此类神经学缺陷的推荐治疗。(2001)(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1176048 0)

11、产后发生神经并发症时硬膜外镇痛受指责?

Is the epidural analgesia to blame when it comes to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labor?

[背景]:在挪威每4名产妇就有1名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尽管认为硬膜外镇痛很安全,但无论何时发生了分娩后神经并发症,仍有责难硬膜外镇痛的倾向。

[方法]:本文介绍一例分娩后发生单根股神经病的病例,并对分娩后各种神经并发症加以讨论。

[讨论]:妇科学家,神经专科医师,助产士,甚至麻醉学者都未觉察到这样的事实,即分娩本身引起的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高出硬膜外引起者4到5倍。分娩后周围神经并发症发生率是1:2-3000。产后足下垂和股神经单根神经病是最常见并发症。一半产妇在妊娠期和/或分娩期经历过下背疼痛,四分之一在产后早期诉头痛。妊娠后膀胱功能失调不少见,但其发生率在用硬膜外镇痛的产妇中和未用者中是相同的。硬膜外镇痛的并发症,例如血肿,脓肿,和直接神经损伤极其罕见,但需要立即处理。(2001)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1144604 3)

12、剖宫产术中体位不当所致坐骨神经病

Intraoperative positioning during cesarean as a cause of sciatic neuropathy

[背景]:已证实坐骨神经压榨是是围术期坐骨神经病的原因之一,但发生在剖宫产术很少见。

[病例]:一产妇诉:脊麻下双胎剖宫产术后左足下垂。术中病人右臀下垫高使髋向左倾斜约30°。术后,病人左下肢无力、感觉改变并反射减弱。电反应诊断检查(Electrodiagnostic studies)支持坐骨神经分布区机能性瘫痪(neurapraxia)并部分去神经病变。产后6周完全康复。

[结论]:剖宫产术中升高右臀可引起左臀受压,并引起坐骨神经病。缩短安放左侧位的时程可减少这一少见但麻烦的并发症的危险性。(200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1203912 9)

13、分娩期产妇腰骶神经丛病

Intrapartum maternal lumbosacral plexopathy

关于分娩期间急性足下垂的机制和预后,还有许多相互矛盾的理论。我们报道7例出现产程停滞和足下垂的产妇。其中6例身材矮小但胎儿巨大。所有病人均有踝关节背屈、外翻和内翻无力,并有L-5支配皮肤感觉消失。6例病人腓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s)小或缺如,另1例腓肠神经SNAP减弱。5例腓骨复合肌动作电位(CMAP) 幅度小(从伸趾短肌记录),然而所有病人胫骨肌CMAP正常。腓骨CMAP幅度

(从胫前肌记录)正常3例,减小3例。针状电极肌电图检查示L-5支配肌(大多数在膝以下)的募集电位和肌颤电位减低(decreased recruitment and fibrillation potentials)。

结论:分娩期足下垂大多数发生于矮小产妇,其原因是胎头在骨盆缘压迫腰骶干。主要病理学变化是显著的脱髓鞘改变,5个月内恢复正常。(200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1221036 2)

14、妊娠或分娩期足下垂-产科的腰骶神经丛病

Footdrop during pregnancy or labor due to obstetric lumbosacral plexopathy

女性病人2例,年龄27岁和28岁,分别于分娩期间和妊娠后三月发生孤立性足下垂,2例均被诊断为腰骶神经丛病(Lumbosacral plexopathy)。在相对罕见的产妇产科并发症中,腰骶神经丛病最常见。其原因是腰骶干在骶骨翼被胎头压迫。依据症状常误诊为腓神经病或坐骨神经病或腰骶神经根病(lumbosacral radiculoopathy),为了正确诊断,应请神经专科医生会诊。腰骶神经丛病的预后极好。(200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1180233 6)

15、产后腰骶脊神经和下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Incidence of postpartum lumbosacral spine and lower extremity nerve injuries

[目的]:评估产妇产后腰骶脊神经和下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严重程度、病程,以及与神经损伤相关的鉴别因素。

[方法]:1997.7--1998.6产活婴产妇均被列入访问,于分娩后次日询问产妇有无腰骶脊神经和下肢神经损伤症状,有症状者由物理治疗医师检查核实损伤,并对这些病例进行电话随访直至症状消失。最后在有神经损伤和无神经损伤产妇间比较其同神经损伤危险性有关的母亲数据和婴儿数据。

[结果]:6057名产妇分娩活婴,访问了6048例,确诊56例为新增神经损伤病例,发生率0.92%。经逻辑回归分析发现的神经损伤相关因素是初产妇和第二产程延长。有神经损伤妇女经历半坐卧位-截石位(semi-Fowler-lithotomy position)时间比无损伤者的时间长。症状历时平均2个月。

[结论]:本研究估计的产后神经损伤发生率比以往报告的高,其发生率与初产妇和第二产程延长有关。(200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1257625 1)

16、产后闭孔神经病

Postpartum obturator neuropathy

34岁产妇,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麻醉、手术均顺利。术后当日因左下肢不能内收而行走困难,二便及对侧下肢功能正常。产程开始数小时后曾出现左侧腹股沟和大腿内侧疼痛,麻醉后15min疼痛消失。查体:仅左侧大腿内收明显减弱,左大腿内侧局部区域痛觉减退,双侧膝反射、踝反射及屈遮反应均正常,内收肌反射左侧显著减弱,而右侧易引出。产后第5天MRI检查未见腰神经压迫。三周后左大腿内收无力依旧,左大腿内侧感觉已正常,内收肌反射双侧较前对称。常规神经传导功能监测正常,EMG检查示左大收肌去神经改变,随意活动无运动单位,其它由L2-4支配肌正常。盆腔和大腿MRI示:左侧短收肌(adductor brevis)、闭孔外肌和大收肌的T2信号增强,与去神经改变一致。

闭孔神经由L2-4神经前股组成,其运动纤维支配大腿内收肌群,感觉纤维分布于大腿内侧面皮肤。主要功能使大腿内收、外旋和屈曲大腿。损伤后表现为大腿不能内收,腿外旋困难。可有感觉纤维分布区内感觉减退。闭孔神经的不全损伤也可能有疼痛。闭孔神经损伤的常见原因有:全髋成型术、盆腔手术、盆腔外伤。截石位安放不当亦可导致闭孔神经损伤。诊断主要靠查体和EMG检查,MRI可显示去神经肌肉T2信号增加,鉴别病变在各别的神经或神经根,查找有无压迫,有无去髓鞘证据等。(200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1562373 4)

17、产后耻骨分离误诊为硬膜外镇痛的神经并发症2例

Two cases of postpartum pubis diastasis mistaken for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of epidural analgesia

身体健康的31岁和34岁产妇2例,用标准技术施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经过顺利。分别于24小时和12小时后产妇出现下背部剧痛和下肢活动困难。开始时曾归因于硬膜外镇痛后的神经并发症,并因此请麻醉医生会诊。虽然病人一般情况均显得健康,且神经学检查均正常,但由于剧痛和下肢活动困难,急行CT 检查以除外脊髓压迫。经触诊耻骨联合缝隙分别为3cm和2cm,从而确为耻骨分离。与妊娠和分娩有关的骨盆功能紊乱为产科并发症,发生率1/300至1/30,000不等,其表现为阴部神经和生殖股神经支配区域剧痛。疼痛可放射到骶髂关节并往下直到臀部和下肢。大多数严重病例中,伴随有泌尿功能障碍和行走不能。如果不能从临床表现认识本病,耻骨分离很难与中枢神经阻滞后的严重神经并发症鉴别。我们报告的这2例围产期耻骨分离,在开始时都曾被误诊为硬膜外分娩镇痛的神经并发症。(200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1558653 8)

18、遗传性神经病可引起产后足下垂

Inherited neuropathy can cause postpartum foot drop

产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达分娩人数的1%,常被指责为麻醉操作所致。本文报告一例年轻女性,经历无并发症的硬膜外麻醉,产后出现足下垂,诊断为L5神经根损伤。神经学评价后5个月,产妇在普通遗传性神经病(common hereditary neuropathy)测试中为阳性,她的压迫性麻痹变异(pressure palsies mutation)的倾向可能是产后发展为神经病的原因之一。麻醉医生在对产后神经损伤的鉴别诊断中,如果病史有提示,应当考虑遗传性神经病可能。(200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1567389 1)

19、妊娠期神经肌肉疾患

Neuromuscular disorders in pregnancy

妊娠期有多种神经肌肉疾患较常见,包括: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颜面神经麻痹(Bell's palsy),腰骶神经根病(umbosacral radiculopathy),感觉异常性股痛(meralgia paresthetica),肋间神经痛(intercostal neuralgia),以及压榨性神经病(compression neuropathies)。原存在的或同时存在的神经肌肉疾患,包括去髓鞘多发性神经病、重症肌无力、以及遗传性神经和肌肉疾病,可在妊娠期表现为特殊问题。我们对妊娠期、待产期、分娩期以及产后早期神经肌肉疾患的处理进行了文献复习。(200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0925918.html,/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Citation&list_uids=1696983 5)

20、产妇失血性休克后硬膜外血肿

Epidural hematoma after hemorrhagic shock in a parturient

[目的]:硬膜外血肿是硬膜外麻醉后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我们报告一例发生于产后病人,该病人分娩后因失血性休克导致了低凝状态,此时因硬膜外导管意外拔出,继之出血硬膜外血肿。

[临床表现]:病人分娩期硬膜外置管时凝血功能正常,产后因失血凝血功能发生改变(PLT16 x 10(-9) x L(-1),凝血酶时间85")。经全麻下行腹下动脉结扎、血制品输注和容量补充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当病人低凝血状态时发现硬膜外导管被意外拔出,此后发生了与硬膜外血肿压迫脊髓相一致的神经体征。MRI发现血肿从T3 延伸到L5。因为脊髓压迫轻微,故除临床和放射随访观察外未作特殊处理,病人无远期不良后果。[结论]:存在硬膜外血肿时,通常需要紧急手术脊髓减压。另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选择是密切监测神经功能,但这一值得期待的处理方法的适应症尚无明确定义。(2006)

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产科麻醉(剖宫产)操作及相关情况处理指引

一、麻醉前准备:

1. 检查麻醉机,呼吸回路,球囊面罩;

2. 检查监护仪;

3. 备好喉镜、6.0ID和6.5ID型号的气管导管、吸引器、吸痰管及口咽通气导管

4. 常用复苏药物:麻黄碱、阿托品

二、操作常规:

(一)椎管内麻醉:

1. 术前建立常规监护,左侧胸膝卧位,朗索ò三次背部皮肤消毒,范围包括穿刺点旁开15厘米。严重肥胖产妇,可采用坐位,但需护士在产妇正前方托扶其双肩;

2. L2/3或L3/4行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联合穿刺,最高穿刺点须低于L2/3;(腰硬联合穿刺我老板不主张L2/3,有的患者脊髓圆锥位置比较低)

3. 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1.1-1.4ml(最大剂量不超过1.5ml),朝向头端,注射速度20秒,使用局麻药物原液,不添加任何其他药物或溶液;

4. 硬膜外腔向头端置入导管3-5cm,推荐使用钢丝加强型硬膜外导管;

5. 术中依据麻醉平面及病人主诉、产科医生诉求追加硬膜外药物。用药前需反复回抽,检查是否有血液或脑脊液回流;必须常规注入硬膜外试验剂量1.5~2%利多卡因3-5ml,观察无异常反应后,方可在硬膜外腔继续用药。

(二)全身麻醉

剖宫产全麻的适应症:

1. 产妇存在腰麻禁忌症:如穿刺部位或全身感染、凝血功能障碍、严重主动脉狭窄、严重低血容量并活动性出血;

2. 胎儿出现紧急状况,腰麻未及实施。

麻醉处理

1. 无论禁食时间是否足够,所有产妇均应按照高危返流误吸的饱胃病人处理,术前通知病房给予洛塞克40mg 及灭吐灵10mg IV。术前建立常规监护及18G以上的补液通路,并将病人置于平卧及子宫左旋体位。特别建议:必须对病人进行困难气道评估,气管导管通常采用6.0-6.5 ID以避免气道损伤(产妇呼吸道粘膜充血)并做好处理困难气道的措施(准备喉罩,以第三代Proseal或第四代Supreme喉罩为佳)。

2. 产科医生消毒铺巾的同时应予病人充分吸氧去氮(6L以上氧流量紧扣面罩3分钟或深呼吸5~6次),

而后予Propofol 2-2.5mg/kg(对术前低血容量的产妇酌减)及琥珀胆碱1.5mg/kg行快诱导插管(无琥珀胆碱时可采用Esmeronò 0.9 mg/kg);特别注意当产妇失去意识后应由助手按压环状软骨以防止返流误吸。对于严重出血及低血容量的产妇可予Etomidate0.3 mg/kg或Ketamine0.5mg/kg IV诱导。

3. 插管后予Sevoflurane维持麻醉,特别建议在胎儿娩出(钳夹脐带)之前勿使用任何阿片类药物,并避免过度通气(因过度通气会影响胎盘的血供)。

4. 胎儿娩出后立即降低Sevoflurane浓度至<0.5MAC(吸入麻醉药可严重抑制宫缩),并给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5-10mg。同时建议产科医生采用局部麻醉药进行切口浸润封闭。

5. 手术结束后,按照饱胃病人的处理原则行清醒拔管,拔管前采用头低位以吸管吸净胃内容物。

三、并发症观察及处理:

(一)穿刺或导管置入时病人出现下肢神经刺激症状或主诉有“异感”

处理意见:①蛛网膜下腔穿刺时发生:应控制局麻药推注速度,以15-20秒为佳,避免压力性损伤;

②硬膜外穿刺过程中发生:调整穿刺针方向或同一穿刺点重新穿刺或更改间隙重新穿刺;

③导管置入硬膜外腔时发生:调整导管置入方向,且该例病人不得留置硬膜外导管行术后镇痛。

(二)硬膜外导管置入血管

处理意见:①同时退出硬膜外穿刺针及导管,同一穿刺点重新穿刺或更改间隙重新穿刺,并使用钢丝硬膜外导管进行置管;

②硬膜外使用药物前需反复回抽确认,并避免短时间内注入大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

③若病情紧急,则放弃硬膜外穿刺置管,单独以腰麻完成手术。

(三)硬膜外穿刺针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腔

处理意见:①腰麻穿刺前硬膜外穿刺针误入蛛网膜下腔者:更改间隙重新进行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穿刺,仅行腰麻,硬膜外腔不再置入导管。若麻醉效果不完善,可复合使用局部浸润麻醉;

②蛛网膜下腔局麻药注射完毕后发现硬外穿刺针误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者:退出硬膜外穿刺针及导管,依靠腰麻完成手术。

③在麻醉记录单中描述操作过程,并瞩病人术后绝对卧床72小时,增加每日晶体液输注量至2500-3000ml。

④建议产妇每天口服375~500ml可乐。

四、产科麻醉术中管理特殊情况处理指引

(一)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

预防:麻醉前及麻醉穿刺过程中输入人工胶体500ml(建议采用万汶ò)或晶体液1000ml;病人平躺后立即调整手术床向左侧倾斜30-45°;

处理:①快速输液300-500ml,以人工胶体为佳;

②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素10mg/次,可重复用药,如效果不佳可改用多巴胺2mg/次静推;

③如病人呕吐,可静注止呕药物,并将病人头部偏侧,及时吸引避免误吸。

(二)寒战

处理:①在胎儿娩出后再行处理;

②静脉缓慢注射曲马多30-50mg,效果不佳可重复用药。由于该药物常引起呕吐,可在用药前静注止呕药物,并谨记缓慢注射!

(三)麻醉效果不佳

处理:①在婴儿娩出前仅可经硬膜外追加药物或手术医生局部麻醉辅助。首先使用1.5-2%利多卡因3-5ml 作为试验剂量,后可经硬膜外腔追加1.6-2%利多卡因或0.75%~1%罗哌卡因5-10ml;

②胎儿娩出后可使用静脉镇痛药物,但必须保持病人清醒。

(四)罕见危重情况:立即呼叫上级医生到场急救,以下仅为初步处理方案

1. 子痫:病人表现为突然抽搐、神志消失;血流动力学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

升高。

处理:①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常因咬舌导致出血并牙关紧闭,必须迅速使用口咽管开放气道,必要时使用开口器,并清除口腔内血液及分泌物,在此阶段不可使用任何麻醉药物;

②辅助呼吸:开放气道后,立即观察病人有无自主呼吸及潮气量和频率;面罩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置入喉罩;

③若病人仍有抽搐,在保证气道通畅时可使用镇静药物,如咪唑安定或丙泊酚;

④血流动力学异常须行对症处理。

2. 羊水栓塞:SpO2急剧下降,突然出现发绀、苍白、胸闷气急等呼吸困难表现,血压常明显下降。典型的病理生理过程包括休克、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3个阶段。

处理:①吸氧和呼吸管理:面罩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②抗过敏治疗:大剂量皮质激素;

③缓解肺动脉高压:常用药物有氨茶碱、罂粟碱、阿托品;

④抗休克:静脉快速补液;纠正酸中毒;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⑤防治DIC:早期抗凝,补充凝血因子,抗纤溶;

⑥防治心功能衰竭:西地兰、速尿;

⑦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五)剖宫产全身麻醉特别注意事项:

剖宫产全身麻醉的主要危险在于困难气道的处理及返流误吸的预防,应在有经验的主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般情况下顾及母婴安全若无全身麻醉适应症不应轻易采用全身麻醉,有适应症时应在主治以上麻醉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五、中山大学附属一院麻醉科关于剖宫产手术警示分级考虑

Ⅰ级警示:1.对产妇或胎儿的生命有即刻的威胁,必须立即手术。

建议局麻下行手术;如情况允许,可行椎管内麻醉。

2.产妇或胎儿的生命存在危险,但没有即刻的威胁,需急诊手术。

从决定手术到胎儿娩出可允许等待的时间为0.5-1h;

根据产妇、胎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麻醉方式,通常采用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

Ⅱ级警示:没有危及产妇或胎儿的生命,但要尽早分娩,需早期手术。

从决定手术到胎儿娩出可允许等待的时间为2-4h;

根据产妇、胎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麻醉方式。

Ⅲ级警示:分娩时间要母亲和医务人员共同决定,行择期手术。

根据产妇、胎儿的具体情况选择麻醉方式。

说明:在等待过程中,紧急程度的变化应由产科医师及时通知手术室及麻醉科,并由产科医师明确告知产妇及其家属胎儿需娩出的紧急程度。

由于情况紧急,术前准备不充分或麻醉准备的最短时间超过产妇或胎儿允许等待的时间,建议局麻下手术。由于情况紧急,造成产妇禁食禁饮的时间不够或化验检查不齐全等,应由高年资产科医师明确告知麻醉医师、产妇及其家人目前产妇或胎儿的情况能否等待,以及可以等待的最长时限。由麻醉医师根据产妇及胎儿的情况和产妇及其家属的意愿来决定何时麻醉及麻醉方式。

在麻醉实施的过程中,如遇穿刺困难或气管插管困难,产科医师应及时告知麻醉医师产妇或胎儿的情况是否允许麻醉医师再次尝试,如不允许手术延后,请立即在局麻下施行手术。

PICC置管的标准操作规程

PICC置管的标准操作规程 1.评估患者: 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出凝血情况。 评估患者局部皮肤组织及血管情况。 由医生负责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2 PICC置管操作要点 做好准备, 保证严格的无菌操作环境。 选择合适的静脉 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扎止血带 评估病人的血管状况,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 松开止血带。 测量定位 测量导管尖端所在的位置,测量时手臂外展90°。 上腔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 锁骨下静脉测量法: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切迹,再减去2厘米。 测量上臂中段周径(臂围基础值):以供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新生儿及小儿应测量双臂围。 建立无菌区 打开PICC无菌包,带手套。 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 将第一块医治巾垫在患者手臂下。 消毒穿刺点 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穿刺点上下10cm两侧至臂缘。 先用酒精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督等待两种消毒剂自然干燥。 穿无菌手术衣,更换手套。 铺孔巾及医治巾,扩大无菌区。 预冲导管。 扎止血带,实施静脉穿刺:穿刺进针角度约为15-30°,直刺血管,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入导入针,确保导入鞘管的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再送套管。 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 松开止血带。 左手食指固定导入鞘避免移位。 中指轻压在套管尖端所处的血管上,减少血液流出。 从导入鞘管中抽出穿刺针。 置入PICC导管:将导管逐渐送入静脉,用力要均匀缓慢。 退出导引套管

当导管置入预计长度时,即可退出导入鞘。 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从静脉内退出套管,使其远离穿刺部位。 撤出导引钢丝:一手固定导管,一手移去导丝,移去导丝时,动作要轻柔。 确定回血和封管 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定是否通畅。 连接肝素帽或者正压接头。 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清理穿刺点,固定导管,高睬无菌敷料。 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状弯曲。 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纱布吸收渗血,并注意不要盖住穿刺点。 高睬透明贴膜在导管及穿刺部位,加压粘贴。 在衬纸上标明穿刺的日期。 通过X线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3 PICC置管后的护理要点 置管术后24小时内更换贴膜,并观察局部出血情况,以后酌情每周更换1-2次。更换贴膜时,护士应当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下向上揭去透明敷料。 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导管头部定位、流通性能及固定情况。 每次输液后,封管时不要抽回血,用10ml以上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10-20ml以脉冲方式进行冲管,并正压封管。当导管发生堵塞时,可使用尿激酶边推边拉的方式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快,严禁将血块推入血管。 医治间歇期每周对PICC导管进行冲洗,更换贴膜、正压接头。 密切观察患者状况,发生感染时应当及时处理或者拔管。 4.指导患者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放松,确保穿刺时静脉的最佳状态。 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撕下贴膜,贴膜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时及时请护士更换。 告知患者避免使用带有PICC一侧手臂适度活动,避免置管部位污染。

深静脉置管术操作规程

深静脉置管术操作规程 1.用物 (1)无菌穿刺包;内装18G穿刺针2只(长约5-10cm、内径2mm、外径2.6mm)、外套管针(一般成人用16G、长15cm 左右)、引导钢丝30-45cm、深静脉导管1条。注射器5和 10ml各一只、6号针头、镊子、尖头刀片、纱布、洞巾(2)1%普鲁卡因、无菌手套、无菌敷贴、弯盘、5%碘酊、70%乙醇、肝素一支、250ml盐水一瓶、棉签。 (3)(3)必要时备静脉扩张器。 2、步骤 (1)卧位:1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两种。锁骨上路: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一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锁骨下路:病人取仰卧位,右上肢垂于体侧,略向上提肩,使锁骨与第一肋间的间隙张开便于进针。右肩部可略垫高(也可不垫),头低位约15-30度。2、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部略转向对侧。3、股静脉穿刺置管:病人取平卧位,穿刺侧下肢伸直外展,必要时穿刺侧臀下垫高。 (2)常规消毒皮肤,选择穿刺点,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铺

洞巾。 (3)由助手协助,术者用5ml注射器抽吸1%普鲁卡因在穿刺部位行局部麻醉。 (4)根据所选择的深静脉采取不同的进针方法1、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上路: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 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度角,与冠状面积保持水平或稍向前15度,针尖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直到有暗红色血为止。锁骨下路:从锁骨中内1/3的交界处,锁骨下缘约1-1.5cm(相当于第二肋间上缘)进针。针尖指向胸骨上窝,针体与胸壁皮肤的夹角小于10度。紧靠胸锁内下缘徐徐推进,这样可避免穿破胸膜及肺组织所引起的气胸。在进针的过程中,边进边轻轻回抽,当有暗红色血液时停止前进。2、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前路:操作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劲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的0.5cm处进针,针与皮肤成30-40度角,针尖向同侧乳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中路:在锁骨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颈内静脉正好处于此三角的中心位置,该点距锁骨上缘约3-5cm,进针时针干与皮肤呈30度角,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足端。后路: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下1/3的交点或在锁骨上缘3-5cm处作为进针点,在此处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下面略偏向外侧,穿刺时面部尽量转向对侧,针干一般保持水平,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上窝方向前进。3、股静脉穿

股静脉穿刺术临床操作规范

【编号】B6.1.29.4 【名称】股静脉穿刺术 【别名】 【适应证】 股静脉穿刺插管适用于髂静脉、肾静脉、腰静脉、肝静脉、腔静脉、肺动脉、右心腔、头臂静脉、甲状腺静脉等部位或脏器的造影及介入治疗。 【禁忌证】 1.碘过敏试验阳性或明显过敏体质。 2.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4.恶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多发性骨髓瘤。 5.重度全身性感染或穿刺部位有炎症。 6.妊娠3个月以内者。 【准备】 1.术者准备 (1)熟悉病史,详细了解各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资料,特别注意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 (2)向患者解释本疗法目的和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解除患者的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3)术前应向患者家属说明目的及可能出现的意外,包括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失败等,取得家属理解,并签手术协议书。 (4)根据临床具体要求,参考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等有关资料,设计最佳方案。 2.患者准备 (1)术前为患者做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常规X线、CT、超声等检查)。 (2)术前为患者做碘过敏试验。 (3)穿刺部位皮肤剃去毛发,清洗干净,减少局部感染机会。 (4)术前4h禁食、水。

(5)术前30min给予患者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必要时)。 【方法】 股静脉穿刺以股动脉为标志。进针点在股动脉搏动内侧0.5~1cm处。穿刺方法有两种: 1.常规股静脉穿刺法 穿刺针刺入后,应缓慢退针以待静脉血流出,穿刺成功后,可见暗红色血液缓慢滴出。 2.负压穿刺法 静脉穿刺针接注射器,保持负压状态进针,穿入股静脉后可见血液流出,固定穿刺针,送入导丝即可。 【结果判断】 【注意事项】 1.局部必须无感染并严格消毒。 2.避免反复多次穿刺以免形成血肿。 3.如为婴幼患儿,助手固定肢体时勿用力过猛,以防损伤组织。 4.如抽出鲜红色血液,即示穿入股动脉,拔出针头后,紧压穿刺处数分钟,至无出血为止。

采血室操作规程

采血室操作规程 一、应备物品: 一次性负压真空采血(管、针、贴、架),注射器、治疗巾(一次性纸巾)、止血带、碘酒、酒精或碘伏、棉签(棉球)、离子水棉球缸、放置采血后废弃的(针头、注射器等)专用回收容器、紫外线灯、污物桶。 二、操作步骤 1、抽血室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熟练业务,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以免增加受检者的痛苦。 2、抽血前,护士要洗手、戴口罩、帽子。 3、在试管上标明受检者的姓名或顺序号,并仔细核对,严防差错。 4、采血前检查一次性负压真空采血穿刺针头是否平滑,试管皮塞是否有松动、裂缝。 5、仔细选择受检者血管,常用肘窝部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及前臂内侧静脉。 6、在穿刺部位肢体下防治疗巾(或一次性纸巾)、止血带。 7、消毒穿刺部位。以进针点为中心,消毒范围大于5cm。 8、在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6cm外扎止血带,嘱受检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 9、穿刺针头斜面向上,呈15—30℃角穿刺,见回血后,插入负压真空采血管至所需血量,放松止血带,以采血贴、棉签或棉球压住针孔并拔出针头。

10、嘱受检者继续压破针孔3—5分钟,勿揉搓针孔处,以免穿刺部位瘀血。 11、如需抗凝的血标本要上下轻柔摇匀6—8次,放入采血架后及时安全送检。 12、若一次穿刺失败,重新穿刺需更换部位。 三、消毒隔离、预防交叉感染措施: 1、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2、每日定时用紫外线消毒抽血室30—60分钟; 3、每日清洁桌椅和地面,必要时用有效的消毒液擦拭; 4、被血液污染的台面、地面要及时用高效消毒剂擦拭; 5、碘酒、酒精、碘伏应密闭存放,容器每周消毒并更换2次;建立物品消毒有效期登记本,并认真做好记录,以确保无菌物品的有效性。 6、受检者要做到一人一针一巾一带。 7、医用废弃物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密闭容器内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理。

股静脉穿刺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遂宁市中心医院 股静脉穿刺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科室:操作者:时间:评价者:得分: 项目 技术实施要点 评分等级 A B C D 操作准备(10分)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5 4 3 2 用物:无菌持物钳浸于消毒溶液罐(或灭菌干燥大口容器) 内,2~2.5%碘酊,70~75%酒精或安尔碘等消毒液,无菌纱 布及罐、消毒棉签、0.1%肾上腺素、笔、砂轮。另备注射器、 针头、试管、弯盘、注射器针头回收器 5 4 3 2 评估患者 (10分) 了解病情、合作程度、局部皮肤及血管状况10 8 6 4 .操作要点(55分)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查对床号、姓名、抽血项目等,向患者 及家属解释股静脉穿刺目的、注意事项 5 4 3 2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外旋 5 4 3 2 检查注射器的包装、有效期等 5 4 3 2 戴手套 5 4 3 2 再次查对,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术者消毒左手中指和食 指,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内侧,用左手食指触及股动脉搏动最 明显部位并固定。 10 8 6 4 右手持注射器,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垂直进针或者30~ 450刺入股静脉,见回血后用右手固定注射器,左手抽动活塞, 按需要采集标本或者注入药物 15 12 9 6 抽血或注射毕,迅速拔针,局部用3~5根消毒棉签(或无菌 纱布)加压按压5min以上,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5 4 3 2 脱手套,规范洗手 5 4 3 2 指导患者(10分)指导患者抽血时尽量放松,保持固定体位 5 4 3 2 告知患者正确按压穿刺点,并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 5 4 3 2 提问 (10分) 目的及注意事项10 8 6 4 综合评价 (5分)对整个操作的总体感觉 5 4 3 2

钝针穿刺操作规程

动静脉内瘘钝针穿刺操作规程 一、穿刺前评估 1、对患者进行信息核对:姓名、住院号/医卡通号、透析器型号;并向患者进行 解释。 2、安置体位,将内瘘侧手臂按照穿刺走向放置好。 3、评估内瘘功能: 望诊:观察内瘘侧手臂皮肤有无皮疹、血肿、瘀斑、过敏、假性动脉瘤等; 触诊:摸清血管走向和深浅,触摸血管是否有搏动、震颤、判断血管弹性和充盈度; 听诊:用听诊器沿血管走向听诊血管杂音。 二、穿刺前准备 1、戴手套,铺治疗巾,选择穿刺部位。避开血管瘤,动静脉穿刺点距离5cm以 上,动脉穿刺点离吻合口3cm以上。 2、血痂清除 2.1血痂为隧道点的标志,用安尔碘棉签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 2.2用无菌镊子将穿刺点血痂清除干净。 2.3告知患者在穿刺前将穿刺手臂用肥皂和清水清洗干净。 三、钝针穿刺 1、穿刺方法(静脉) 1.1 检查穿刺针包装有无破损,潮湿,确定在有效期内,脱去包装袋,检查穿刺 针。 1.2 再次消毒静脉穿刺点皮肤2遍,按三点固定法进针(消毒10秒钟后方能进 针),右手拇指和食指捏在穿刺针针翼尾部,左手拇指和中指绷紧穿刺点远端的皮肤。 1.3穿刺针斜面朝上与皮肤成25度角进针,转动针翼,寻找血管隧道,见到回 血确认进入血管后,放低角度,平行将针体送入血管。 2、固定:穿刺针针翼(第一条横固定针翼,第二条交叉固定针翼)穿刺点处用 创可贴覆盖。 3、同 1、2点穿刺“动脉” 4、遵医嘱正确注入抗凝剂。 5、按照透析机型号操作程序,连接病人,并开始透析治疗。

6、记录治疗参数,透析治疗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内瘘穿刺处血管情况。 四、治疗结束后止血方法 1、部位:常以食指和中指压迫,一指垂直于血管进针点上,另一指压在皮肤进 针点上,使用无菌压球进行按压。 2、时机:不要在针体完全拔出血管前加压,否则容易造成穿刺针斜面切割血管。 3、压力:大小应根据既能维持相近两端搏动或震颤,又能控制出血的要求来调 整。 4、时间:一般5—10分钟,如超过10分钟,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肝素用量或 评估动静脉内瘘。 5、监测:外出血内出血搏动或震颤 五、注意事项 1、穿刺前必须进行动静脉内瘘评估。 2、正确消毒皮肤:使用安尔碘消毒2遍,消毒皮肤范围大于10cm,消毒10秒 后方可穿刺。 3、扣眼形成: 3.1血管隧道形成期,要求同一护理人员穿刺,非糖尿病病人需6—8次穿刺, 糖尿病病人需12次穿刺。 3.2每次穿刺需同样的穿刺点,同样的角度(25度),同样的深度。 3.3如已选择的部位不理想(易于穿刺,充分的血流量)选择另一部位建立隧道。 如需在另一部位建立隧道(不同的穿刺者),至少距原隧道约2cm以免进入原隧道。 3.4一旦隧道形成,即可用15G或16G钝针穿刺。 3.5在隧道形成并开始使用钝针后必须由经过钝针穿刺培训的护理人员完成。3.6如钝针穿刺困难,小于6个月可选择锐针穿刺几次,穿刺点注意沿原隧道进 针,然后再试用钝针穿刺;大于6个月更换穿刺点。 4、针头周围出血可能是由于锐针割伤了隧道或隧道变大。 血液透析室 2015年8月19日

静脉采血技术操作规程

静脉采血技术操作规程 一、操作目的 为患者采集、留取静脉血标本 二、评估要点 1、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按要求进行采血前准备。 2、是否空腹。 3、病情、一时状态、合作程度。 4、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 三、用物准备 1)治疗盘内:碘伏、棉签、弯盘、止血带、采血针1~2个,试管,一次性治疗巾,一次性手套;2)其他:医嘱单、输液卡、输液瓶贴、快速手消毒剂、医用垃圾桶、生活垃圾筒、锐器盒。 四、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及试管条形码。 2、核对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呼唤患者、核对床头卡及手腕带),评估患者。 3、洗手,戴口罩。 4、携用物至患者床旁,再次核对(核对患者,核对床头卡及手腕带,核对检验单),向患 者说明目的及配合方法,询问患者是否按要求进行采血前准备。 5、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采血部位。 6、在穿刺部位下方垫一次性治疗巾。 7、选择适宜的静脉,在穿刺部位上方(近心端)约6cm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8、戴手套,再次核对患者及试管条码信息。 9、嘱患者握拳,以一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其固定。一手持采血针,针头斜面向上, 与皮肤成15~30角自静脉上方或者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滑行入静脉,见回血,再顺静脉进针少许。 10、固定采血针,使血液沿管壁缓慢注入试管。采集适量血液后,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用干棉签轻压穿刺点上方快速拔出针头,指导患者或家属正确按压。

11、轻轻摇匀试管,按压穿刺点至无出血。 12、再次核对,撤去治疗机,脱手套。 13、询问患者需要,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将呼叫器置于易取处,予相关知识宣教。 14、整理床单位。 15、处理用物。 16、洗手,脱口罩,记录。 17、根据要求处理血标本。 18、操作速度:完成时间10分钟以内。 五、指导要点 1、采血的目的及送检的项目。 2、告知患者采血前的准备,如空腹及采血后的按压方法。 六、注意事项 1、若患者正在进行静脉输液、输血,不宜在同侧手臂采血。 2、在采血过程中,尽可能缩短止血带的结扎时间,避免导致溶血的因素。标本应尽快送检, 避免过度震荡。 3、需要抗凝的血标本,应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匀。 4、在安静状态下采集血标本。 5、同时采集多种血标本时,根据要求一次采集血标本

深静脉 穿刺置管术标准操作规程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为了规范深静脉置管术操作规程,使操作规范、准确,提高医疗质量。 2范围:本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深静脉置管术操作全过程。 3职责:接诊、治疗的医护人员对本操作规程负责。 4修订(制订)理由:原始版。 5依据:《现代护理操作常规》。 6定义:深静脉置管术通常是指自颈内静脉穿刺或经锁骨上、下径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入上腔静脉。 7程序内容: 7.1物品准备 7.1.1中心静脉导管1套、穿刺包、无菌手套、透明敷贴、手术无菌持物钳、铵尔碘棉球、肝素帽、生理盐水、2利多卡因5ml、四环素眼膏。 7.1.2中心静脉导管含带侧孔防逆棒穿刺针,无损伤导丝,不同型号扩张器管。 7.1.3穿刺包含弯盘、纱布、洞巾。 7.2经颈内静脉径路穿刺置管术7.2.1卧位:病人取平卧,肩下垫薄枕,肩下垂,头低15°转向对侧。 7.2.2穿刺点及进针方向: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上方1~1.5cm 处,针与额平面呈25°-30°角,缘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缘下行。

7.2.3操作程序: 7.2.3.1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皮肤。 7.2.3.2戴无菌手套。 7.2.3.3铺无菌洞巾。 7.2.3.4确定插入导管长度。 7.2.3.5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5ml注射器抽吸。 7.2.3.65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4ml,接防逆棒穿刺针。 7.2.3.7穿刺点局部麻醉后按穿刺角度试穿刺。 7.2.3.8用5ml注射器接穿刺针延试穿刺点进针方向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固定针头,延侧孔插入有长度标记无损伤导丝,连注射器一起拨出穿刺针。 7.2.3.9扩张器扩张皮肤,经导丝插入导管,长度约15~18cm。 7.2.3.10拨出导丝,接注射器回抽血液,推注少量生理盐水,接肝素帽。 7.2.3.11用固定器固定导丝,消毒穿刺点,涂四环素眼膏,贴透明敷贴。 7.3经锁骨上径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7.3.1卧位:病人取平卧位,肩下垫一薄枕,肩下垂,头低15°转向对侧。 7.3.2穿刺点及进针方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与锁骨上缘,交接至项角及角平分线上距顶角0.5cm~1cm指向同侧胸锁关节,针与额平面呈负10°~正10°角。 7.3.3操作程序7.3.3.1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皮肤。

股静脉穿刺

股静脉穿刺 股静脉是下肢的主要静脉干,其上段位于股三角内。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底边为腹股沟韧带,外侧边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侧边为长收肌的内侧缘。股三角的尖位于缝匠肌与长收肌相交处,此尖端向下与收肌管的上口相连续。股三角的前壁是阔筋膜,其后壁凹陷,自外向内依次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表面的筋膜。股三角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及其属支和腹股沟淋巴结等。股动脉居中,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寻找股静脉时应以搏动的股动脉为标志。 一操作的解剖学要点 1:部位选择 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段交界点下方2-3cm处,股动脉搏动处的内侧0.5-1.Ocm。 2:病人体位 取仰卧位,膝关节微屈,臂部稍垫高,髋关节伸直并稍外展外旋。 3:穿经层次 需穿经皮肤、浅筋膜、阔筋膜、股鞘达股静脉。 ㈠股静脉穿刺方法 01 在腹股沟韧带中部下方2-3cm处,触摸股动脉博动,确定股动脉走行。方法是左手食、中、无名指并拢,成一直线,置于股动脉上方。临床上经常因过度肥胖或高度水肿的患者,致股动脉博动摸不到时,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1/3段交界点下方2~3cm处,穿刺点不可过低,以免穿透大隐静脉根部。 02 能摸到股动脉博动时,手指感觉摸实动脉的走行线,以股动脉内侧0.5cm与腹股沟皮折线交点为穿刺点,胖人穿刺点下移1-2cm 03 右手持穿刺针,针尖朝脐侧,斜面向上,很重要,针体与皮肤成30-45度角。胖人角度宜偏大。 04 沿股动脉走行进针,一般进针深度2-5cm。持续负压。 05 见到回血后再作微调。宜再稍进或退一点。同时下压针柄10-20度,以确保导丝顺利进入。 ㈡股静脉穿刺技巧 01 股静脉穿刺的要点,关键在于找准动脉搏动的位置,左手摸到股动脉位置后,穿刺时左手不宜压迫动脉过紧,以免在左手的压迫下使静脉移位。 02 股静脉的穿刺点旁开股动脉0.5cm即可,如旁开1cm,有时易导致股静脉在穿刺点近动脉侧,如此进针易穿到动脉。 03 小腿是否成90度并不关键,如遇到肥胖者或体位不理想者,适当加大一些穿刺的角度或把穿刺点更靠近腹股沟韧带一点可能会好一些。 04 穿刺点下方的硬节可能为误穿股动脉后出现的渗血所致,不要再在此处反复穿刺,局部应用利百素,效果还不错 05 有时静脉靠在动脉的后面。 06 股静脉穿刺时,切不可盲目用穿刺针向腹部方向无限制地进针,以免将穿刺针穿入腹腔,引起并发症。 07 股静脉穿刺的关键是找准部位,只要找准部位,边进边吸,一般都能做出来。找部位的简单方法,在腹股沟稍下方,紧贴腹股沟,先用左手中指及食指顺动脉方向并排摸准股动脉走向,然后左手中指及食指与动脉方向垂直并排,把股动肪卡在中间,然后沿中指(股动脉内侧)指尖穿刺,一般一针见血。 08 刚学穿刺时,最好注射器不抽肝素盐水,而用等渗盐水,或穿刺针不接注射器,可避免反复穿刺时,穿刺点渗血。

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规范及评分标准

静脉穿刺置管测压技术 一、基本知识 中心静脉压(CVP是衡量左右心排出回心血的能力和判断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指标,现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主要适应于以下情况: 1)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血管手术 2)估计术中将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的非体外循环手术 3)严重外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的抢救 4)需长期高营养治疗或经静脉抗生素治疗 5)研究某些麻醉药或其他治疗用药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6)经静脉放置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禁忌症: 1)凝血机制严重障碍者避免进行锁骨下穿刺; 2)局部皮肤感染者应另选穿刺部位; 3)血气胸病人避免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血肿、气胸、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血胸、水胸、空气栓塞和感染。 二、基本操作指导目前多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放置导管至中心静脉部位。常用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用贵要静脉或股静脉。 1.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1 肋的外侧缘,成人长约3~4cm。前面是锁骨的内侧缘,在锁骨中点稍内位于锁骨与第 1 肋骨之间略向上向内呈弓形而 稍向内下,向前跨过前斜角肌于胸锁关节处与颈内静脉汇合为无名静脉,再与内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通常多选用右侧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置管用。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两种 ⑴ 锁骨上路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在胸锁乳

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 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15 °,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 且边进针边回抽,直到有暗红色血为止。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便可送管入静脉。送管方法有两种: ①外套管直接穿刺法:根据病人的年龄选用适当型号的外套管针(成人16?14号,儿童20?18号)直接穿刺。当穿中静脉后再向前推进3?5mm而后退出针芯,将注射器 接在外套管上回抽有静脉血时,可缓慢旋转向前送入;如回抽无回血,可缓慢后撤同时回抽,当抽到回血时即停止后撤,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再慢慢旋转导管向前 送入。 ②钢丝导入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金属穿刺针及相应型号的钢丝和导 管。穿刺方法同前,当穿中静脉后将钢丝送入。如果导管较软可先用相应型号的扩张器沿钢丝送入静脉内(送扩张器前先用尖刀片将皮肤针眼扩大),而后撤出扩张器, 再将导管沿钢丝送入静脉。导管送入的长度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5?10cm 即可。退出引导钢丝用缝线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再用皮肤保护膜加固。用缝针固定时下针的方向应与导管平行,不可横跨导管以免将导管扎破。锁骨上路进针在穿刺过 程中,针尖前进的方向实际上是远离锁骨下动脉和胸膜腔的方向前进,所以较锁骨下进路为安全。此进路不经过肋间隙,送管时阻力小,用外套管穿刺时可直接将套管送 入静脉,到位率比锁骨下路高。也可以经此路放置Swa n-Ga nz导管和肺动脉导管或心内膜起搏器。 ⑵ 锁骨下路病人取仰卧位,右上肢垂于体侧,略向上提肩,使锁骨与第一肋间的间隙张开便于进针。右肩部可略垫高(也可不垫),头低位约15?30°,从锁骨中内 1/3的交界处,锁骨下缘约1?1.5cm (相当于第二肋骨上缘)进针。针尖指向胸骨上窝,

临床试验成人静脉穿刺的标准操作规程

临床试验成人静脉穿刺的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成人静脉穿刺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静脉穿刺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适用范围】适用于成人静脉穿刺。 【规程】静脉穿刺是试验室获取血液标本的主要技术和方法。 1.静脉穿刺前的准备 (1)准备好穿刺用托盘,应包括所有采血用具(手套、止血带、注射器、针等)。 (2)确认受试者编号。 (3)所有的样本收集管贴上标签。 (4)受试者应采取卧位或坐位,并使手臂的腹面向上。 (5)在受试者的穿刺点以上8~12cm处,系上止血带,抓紧过度。止血带的捆绑时间不应超过1~2min。 (6)选择合适的血管:当轻压或轻拍时能感觉其回弹的静脉即为合适血管。最常用的选择部位是血管丰富并且血管贴近皮肤表层的肘前区域。 (7)选择适用的穿刺方法。静脉穿刺通常有3种方法:真空管采血法、注射器法、头皮针法。 (8)抽血者带上手套。 (9)用棉签或棉球消毒穿刺部位,从中心以同心圆方式向外涂抹,如果手臂皮肤不足够干净的则需重新擦拭。

(10)穿刺部位干燥 30~60s。 (11)消毒后不要触摸穿刺部位。 2.静脉穿刺方法 (1)真空采血法:真空采血管内具真空环境,当其与真空采血针及血管连接后,能将血液从静脉吸入采血管内。 ①穿刺已选定的静脉。 ②使针与手臂约呈15°角,使其方向与血管一致。 ③针口斜面保持向上,迅速平稳地将针刺人血管。 ④固定针头,使其不移动。 ⑤当第一支管采满后,换上附加的管。 ⑥如果没有血进入采血管,则慢慢地退针,直至几乎离开皮肤。此时,重新确认血管位置,并缓慢往血管方向送针。 ⑦如果再次穿刺不成功或者受试者感觉到过分疼痛,则中止抽血而尝试改换穿刺部位。 ⑧退针前先把真空管拔出。 ⑨解开止血带,退针。 ⑩用纱布或棉球轻压抽血的部位,在穿刺部位的纱布上贴上胶布,或要求受试者自行轻压3~5min。手臂需举至高于心脏水平位置以控制血流。 ○11将注射器置于医用垃圾回收桶中,将采血针头置于锐器盒内。 (2)头皮针法:头皮针法是一种从小血管采血,或为婴儿和幼儿采血的常用方法。用头皮针采血最方便的部位是手部静脉。

股静脉穿刺的知识要点

股静脉穿刺的知识要点 股静脉穿刺解剖学基础 一、应用解剖学基础 股静脉是下肢的主要静脉干,其上段位于股三角内。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 )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底边为腹股沟韧带,外侧边为缝匠肌内侧缘,内侧边为长收肌的内侧缘。股三角的尖位于缝匠肌与长收肌相交处,此尖端向下与收肌管的上口相连续。股三角的前壁是阔筋膜,其后壁凹陷,自外向内依次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表面的筋膜。 股三角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及其分支、股静脉及其属支和腹股沟淋巴结等。股动脉居中,外侧为股神经,内侧为股静脉。寻找股静脉时应以搏动的股动脉为标志。 二、操作的解剖学要点 1:部位选择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段交界点下方2~3cm处,股动脉搏动处的内侧0.5~1.0cm. 2.病人取仰卧位膝关节微屈,臂部稍垫高,髋关节伸直并稍外展外旋。 3、穿经层次:需穿经皮肤、浅筋膜、阔筋膜、股鞘达股静脉。 股静脉穿刺方法

1.在腹股沟韧带中部下方2-3cm处,触摸股动脉博动,确定股动脉走 行。方法是左手食、中、无名指并拢,成一直线,置于股动脉上方。 临床上经常因过度肥胖或高度水肿的患者致股动脉博动摸不到时,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1/3段交界点下方2~3cm处,穿刺点不可过低,以免穿透大隐静脉根部。 2、能摸到股动脉博动时,手指感觉摸实动脉的走行线,以股动脉内侧0.5cm与腹股沟皮折线交点为穿刺点;胖人穿刺点下移1-2cm; 3、右手持穿刺针,针尖朝脐侧,斜面向上(很重要),针体与皮肤成30-45度角。胖人角度宜偏大。 4、沿股动脉走行进针,一般进针深度 2-5cm。持续负压。 5、见到回血后再作微调。宜再稍进或退一点。同时下压针柄10-20度,以确保顺利进入 股静脉穿刺技巧 1、股静脉穿刺的要点,关键在于找准动脉搏动的位置,左手摸到股动 脉位置后,穿刺时左手不宜压迫动脉过紧,以免在左手的压迫下使静脉移位。 2、股静脉的穿刺点旁开股动脉0.5cm即可,如旁开1cm,有时易导致股静脉在穿刺点近动脉侧,如此进针易穿到动脉。

血流变操作规程-采血操作规程

血流变操作规程 开机顺序: 计算机主机→显示器-→打印机-→血流变仪器-→south990血流变检测系统(双击鼠标在单击)-→清洗-→仪器预热10分钟后可以做检测。 标本检测流程: (1)抽取全血4~5ML左右(肝素钠抗凝)20分钟到4个小时做完标本的检测 (2)检测全血 (测全血-→保存-→确定-→清洗) (3)测血浆(离心3500转左右3~5分钟) (测血浆-→保存-→确定-→清洗(在没有吸到红血球时血浆可 以不用清洗)) (4)填写报告单 (姓名、性别、年龄等-→保存) (5)打印报告单 (打印查询-→按编号请输入查询编号或者全部记录-→查询打 印-→打印预览-→打印)。 仪器自动定标(校正仪器): (1)全血定标 倒取3ML左右全血质控液放入进样针固定-→自动定标 -→仪器定标-→输入想定标的高中低切值-→全血定 标-→定标完成确定。 (2)血浆定标 倒取3ML左右血浆质控液放入进样针固定-→自动定标 -→仪器定标-→输入想定标的血浆值-→血浆定标-→ 定标完成确定。 注意事项: (1)每天工作完成以后反复清洗仪器3~5次 (2)定期校正仪器就是自动定标(100例标本左右或者长时间关机) (3)定期传感器维护(在系统维护软件一个月一次3~5分钟然后ESC键退出)。 常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1)点击《压力采样》出现“0”或者“4095”这两个现象仪器不能做检测“0”表示血流变仪器和计算机连接线松动,或打开计算 机机箱重新插PAD卡(绿色的)。“4095”一看清洗出水吗?出 水也重新插PAD卡,不出水表示管道堵塞了。请多清洗管道。 (2)不吸样不排样品表示血流变仪器内部的泵管破裂,换新的 批注:以上两种现象出项的机会也很少。相对仪器其他现象的频率高。

中心静脉穿刺操作指南及评分标准精选文档

中心静脉穿刺操作指南 及评分标准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测压技术及评分标准 一、基本知识 中心静脉压(CVP)是衡量左右心排出回心血的能力和判断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指标,现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主要适应于以下情况: 1)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血管手术 2)估计术中将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的非体外循环手术 3)严重外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的抢救 4)需长期高营养治疗或经静脉抗生素治疗 5)研究某些麻醉药或其他治疗用药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6)经静脉放置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 禁忌症: 1)凝血机制严重障碍者避免进行锁骨下穿刺; 2)局部皮肤感染者应另选穿刺部位; 3)血气胸病人避免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刺。 并发症:血肿、气胸、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血胸、水胸、空气栓塞和感染。 二、基本操作指导 目前多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放置导管至中心静脉部位。常用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用贵要静脉或股静脉。 1.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1肋的外侧缘,成人长约3~4cm。前面是锁骨的内侧缘,在锁骨中点稍内位于锁骨与第1肋骨之间略向上向内呈弓形而稍向内下,向前跨过前斜角肌于胸锁关节处与颈内静脉汇合为无名静脉,再与内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通常多选用右侧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置管用。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两种。 ⑴锁骨上路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15°,针尖指向胸锁关节,

护理操作规程(动脉采血)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动脉血气标本采集操作规程 目的监测有无酸碱平衡失调、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判断急、慢性呼吸衰竭的程度,为诊断和治疗呼吸衰竭提供可靠依据。 相关知识 1.血气分析的定义:是血液气体和酸碱平衡正常是体液内环境稳定,机体赖以健康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血液血气分析能直接反应肺换气功能及其伴随的酸碱平衡失调状态。 2.动脉血气分析作为呼吸衰竭的诊断:在海平面正常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 下,PaO2<60mmHg,伴有或不伴有PaCO2>50mmHg,无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性心排血量降 低因素,即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2.1 Ⅰ型呼吸衰竭:仅有PaO2<60mmHg,无CO2潴留,PaCO2降低或正常,见于换气功 能障碍。 2.2 Ⅱ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PaCO2>50mmHg,系肺泡通气不足。 2.3 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2.3.1 缺氧可引起脑功能障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脑水肿,最终引起脑细胞死亡。 2.3.2 轻度CO2增加,间接引起皮质兴奋;PaCO2继续升高,将使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 态(CO2麻醉)。同时CO2潴留会使脑血管扩张,进一步加重脑水肿。 3.动脉采血注意事项 3.1取动脉血液,必须防止空气混入。 3.2患者吸氧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末稍血。因吸氧时Pa02大于空气中的氧分压,标本一旦 接触空气,血中氧可迅速向空气中弥散,因而使测得的PaO2降低。 3.3标本采集好后应立即送检或置入4℃冰箱保存,但不宜超过2小时,以免细胞代谢 耗氧,使PaO2及PH下降,PC02升高。 3.4取末梢动脉血时,不宜用力挤压穿刺部位,以防淋巴液渗入,影响结果。 3.5填写血气分析申请单时,要注明患者吸氧方法、氧浓度、氧流量等。 4.各指标的临床意义与正常值 4.1 PH:正常值 7.35~7.45;PH<7.35时为酸血症,PH>7.45时为碱血症。 4.2 PCO2:正常值35~45mmHg;PaCO2>45mmHg时为呼酸代碱的呼吸代偿,PaCO2<35mmHg 为呼碱代酸的呼吸代偿。 4.3 HCO3-:正常值22~27mmo/L;HCO3-<22mmo/L可见于代酸或呼碱代偿, HCO3->27mmo/L可见于代碱或呼酸代偿。 4.4 PO2:正常值80~100mmHg;<80mmHg时为低氧血症;50~60mmHg时为轻度呼衰; 50~60mmHg时为中度呼衰,<40mmHg时为重度呼衰。 4.5 SBE:正常值-3~3mmo/L.

护理操作规程(静脉采血)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静脉采血操作规程 目的为患者采集、留取静脉血标本,协助临床诊断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关知识 1.静脉采血常用部位:肘部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最常用)、头静脉。 2.血标本分类 2.1全血标本:测定血沉及血液中某些物质如血糖、尿素氮、肌酐、尿酸、肌酸、血氨、 血糖的含量。 2.2血清标本:测定肝功能、血清酶、脂类、电解质等。 2.3血培养标本:培养检测血液中的病原菌。 3.注意事项 3.1采血前应向病人耐心解释,以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和恐惧心理,如遇个别病人采血后 发生眩晕,可让其平卧休息片刻,即可恢复,必要时可嗅吸芳香氨酊,针刺(或拇 指掐)人中及合谷等穴位,若因低血糖诱发眩晕,可立即静注葡萄糖或嘱患者口服 糖水即可。如有其他情况,应立即找医生共同处理。 3.2应防止血标本溶血,造成溶血的原因有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压脉带捆扎 时间太长,淤血过久;穿刺不顺损伤组织过多,抽血速度太快;血液注入容器时未 取下针头或用力推出产生大量气泡;抗凝血用力振荡;离心机速度过快等。 3.3为了避免淤血和浓缩,压脉带压迫时间不可过长,最好不超过半分钟。 3.4抽血时,只能向外抽,不能向静脉内推,以免空气注入形成气栓,造成严重后果。 3.5当肢体正在进行静脉输液时,不宜由同一静脉采集标本。 3.6标本不能及时检测或需保留以复查时,一般应存放于4—6℃冰箱。

静脉采血操作步骤 用物准备:1.乳胶手套 2.无菌治疗盘内备:采血针,止血带,小垫枕,2%碘酒,75%酒精,消毒棉签项目操作步骤解释和注意点 准备 1.核对医嘱、检验单上的姓名、床号、住院号、检验项目,检查标本容器有无破损,是否符合检验要 求避免发生差错及标本损坏 采集标本的方法、量、时间必须正确作生化检验,应在空腹时采取血标本,因此时血液的各种化学成分处于相对恒定状态,检验结果比较准确,因此事先应告知患者有关事项 操作程序 1.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 2.核对患者,解释目的和需合作的事项 3.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 4.选择合适的静脉,在穿刺部位的肢体下垫小枕, 在穿刺部位上方6cm处扎紧止血带;常规消毒局部 皮肤,待干,嘱患者握拳 5.按静脉注射术将针头刺入静脉,如见回血,证明 针头已入静脉,输液胶布固定,连接试管,血液自 动吸入试管内 (1)血清标本,注入干燥试管内 (2)全血标本,注入盛有抗凝剂的试管内,并立 即轻轻转动试管,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 (3)血培养标本,注入密封培养瓶时,先除去铝 盖中心部,消毒瓶盖,注入后轻轻摇匀 6.抽血毕,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迅速拔出针 头,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上方;嘱患者屈肘按压进 针点片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取得合作 严禁在输液、输血的针头处抽取血标本,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一般取肘部浅静脉为采血点 使静脉充盈 一般血培养取血5ml,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为提高培养阳性率,采血量增至10~15ml 不可摇动,以免破坏血球,造成溶血防止血液凝固 血培养标本应注入无菌容器内,不可混入消毒剂、防腐剂、药物,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防止渗血或皮下血肿 操作结束 1.采血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 2.将血标本上贴好标签,及时送检 3.脱手套,洗手 4.必要时记录血培养标本应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如已使用应在检验单上注明 特殊标本注明采集时间 患者/家属教育 1.静脉采血的目的及重要性。 2.采血过程中配合护士,不可随意乱动。 3.采血后,配合护士按压采血点3~5min。护理记录 1.记录静脉采血检验结果。

股静脉穿刺操作规程

股静脉穿刺操作规程 一、护理目标 以标本采集为目的,操作规范,标本不发生溶血,抗凝标本无凝血,达到检验目 二、操作步骤 1.评估患儿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患儿肢体活动情况、穿刺部位皮肤情况(有无水肿、结节、瘢痕、伤口、感染等)。 2.准备 (1)环境准备:清洁安静,采光好。 (2)操作者: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操作前洗手。 (3)用物:棉签、弯盘、碘伏皮肤消毒液、一次性采血管、一次性采血针、棉球、胶布。 3.操作方法 (1)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将其穿刺侧大腿稍外展、外旋,膝关节自然弯曲,小腿弯曲90°角呈蛙状,穿刺侧臀部垫高,使腹股沟充分暴露,尿布覆盖会阴部,助手站于患儿头侧,帮助固定躯干及双下肢。 (2)操作者站于患儿足端,左手食指触摸股动脉搏动,定位后作标记。 (3)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食指继续触摸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并固定好。 (4)右手持采血针,在股动脉搏动点稍内侧穿刺即可进入股静脉,股静脉穿刺有2种方法: 1)直刺法:在股动脉内侧垂直刺入,慢慢提针同时抽吸,见抽出暗红色血,则提示进入股静脉,立即停止提针加以固定,尽快抽血到所需要量。如未见回血,则应继续刺入或缓慢边退边回抽试探直到见血为止。 2)斜刺法:触到股动脉搏动点,食指不要移开,在股动脉距离腹股沟下1-2cm处与皮肤呈20°-30°斜刺进针(肥胖患儿可加大角度为30°-45°),边进边抽吸,见抽出暗红色血,则提示进入股静脉,立即停止进针加以固定,尽快抽血到所需要量。如未见回血,则应继续刺入或缓慢边退边回抽试探直到见血为止。 (5)抽出所需血量后立即拔出针头,用干棉球压迫穿刺点2-3分钟或更长时间至不出血为止。 (6)取下针头,将血液沿标本管壁缓慢注入。标本及时送检。 (7)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 (8)按《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处置用物,洗手。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局部必须严格消毒,比常规消毒的范围大,以防止感染。 2.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抽血后按压时间应延长。 3.穿刺部位不得有糜烂或感染。 4.穿刺时,针头不要向上穿刺太深,以免伤及腹腔脏器。 5.穿刺时,如抽出鲜红色血液,则提示穿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用消毒棉球按压5分钟以上,避免引起局部出血或血肿。

采血操作规程

采血操作规程 1.1 采血前准备 米血环境、设备应严格定期清洁、消毒,按《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皿类环境标准执行,每个采血工作位应有独立的采血、留样、记录、贴标签的操作设施和缜密流程。 1.1.1 配备处理献血不良反应的急救药品与器材,并定期检查,保证在有效期内。 2.1.1.1 基本急救药品包括:强心、升压、呼吸兴奋、抗过敏、镇静、扩容等药品。 2.1.1.2 基本急救器材包括:开口器、氧气瓶、输氧套管(面罩)、一次性无菌静脉输液器及输液针头、无菌注射器及针头。 2.1.2 检查一次性米血袋,确保外包装严密、无破损、无霉变,在有效期内使用。 2.1.3 开启、检查、校正米血仪(秤)。 2.1.4 开启、检查高频热合机,调整合适的热合强度。 2.1.5 做好米血物品准备。 2.1.5.1 有效消毒剂:2%的碘酒、75%的酒精或其它有效消毒剂。 2.1.5.2 基本米血物品包括:惟一性条形码标识、献血记录、米血椅(床)、一次性垫巾(纸)、止血带、消毒棉签(棉球)、敷料、止血钳(止血夹)、剪刀、标本管(架)、血液与标本运输箱、一次性利器盒、专用医疗废弃 物品箱(袋、桶)。开展成分献血应准备血液成分米集设备(血细胞分离机)及相关物料。 2.1.6 向献血者提供咨询和护理;献血者需要清洗肘部献血部位时予以指导。2.2 米血操作 2.2.1 米血人员应着工作服,戴工作帽,保持整洁、卫生;不得佩带饰物,如戒

指、手镯(链);操作前用消毒剂消毒双手,每接待一位献血者后用消毒剂消毒双手或更换乳胶手套,并更换止血带和一次性垫巾(纸)。 2.2.2 采血前核对献血者有效身份证件、献血适宜性评估结论、献血条码,唱读确认献血者姓名和献血量。 2.2.3 采血前检查确认采血袋无渗漏、无破损、无霉变、管路无折叠,保存液无混浊和异物,护针帽无脱落,并在有效期内。 2.2.4 查看双肘,无新鲜穿刺痕迹。选择肘部充盈饱满、弹性好的静脉作为穿刺静脉。 2.2.5 在穿刺部位上方4 - 10 厘米处用止血带系紧(或血压计袖带加压),以能阻断静脉回流而不阻断动脉血流为宜。 2.2.6 选好静脉穿刺点,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消毒剂采取自内向外螺旋式的方式消毒皮肤,切忌往返涂拭。消毒面积不得小于6厘米X8厘米,待干, 以保证消毒剂有效作用时间,消毒后的部位若再次接触(被污染),应重新消毒。 2.2.7 穿刺前再次检查采血袋确保无异常,并采取措施防止空气进入血袋(如用止血钳、止血夹等),取下护针帽,检查针头无弯曲、无倒钩。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静脉穿刺。 2.2.8 静脉穿刺成功后,立即维持静脉穿刺点与血袋的落差并启动采血仪(秤)保证采血全过程血液和保存液充分混匀。保持针头位置稳定,血流通畅,固定针头位置,用敷料保护好穿刺点。 2.2.9 嘱献血者间断做松手、握拳动作,以保持血流畅通。对血流不畅者,应及时调整针头位置,以防采血中断。当不易观察血流时,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异常及血袋重量是否递增。 2.2.10 做好献血者护理,与献血者进行交流,观察献血者面色、表情,及时发现并处置献血不良反应。 2.2.11 一次只能对一份献血记录、血袋和标本管贴签。经核对后,将惟一性条形码标识牢固粘贴在献血记录、采血袋、转移袋、血袋导管、标本管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