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泛素-蛋白酶体与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

泛素-蛋白酶体与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

泛素-蛋白酶体与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
泛素-蛋白酶体与心血管疾病研究新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和癌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与癌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张海满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泰安201018) 摘要:泛素化过程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蛋白质质控系统,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理活动过程,对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的异常改变不仅与癌症的病因学有着直接关素,并且与癌症的发展和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综述了泛素的构成、泛素链的形成过程、UPP的生理和病理功能及UPP与癌症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PP;癌症;研究 细胞内蛋白质的产生和降解必须保持着动态平衡,才能维持细胞的稳态和正常功能。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UPP)是细胞内蛋白质选择性降解的重要途径,泛素分子主要通过泛素活化酶、泛素结合酶和泛素-蛋白连接酶与靶蛋白结合形成一条多泛素链,将底物蛋白泛素化,使靶蛋白被26S蛋白酶体所识别和降解。UPP可高效并高选择性地降解细胞内蛋白质,尤其是一些短寿命的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产物以及变性变构蛋白等。 1.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的构成 UPP成分十分复杂,主要包括泛素( ubiquitin, Ub)、泛素活化酶( ubiquitin-activatingenzyme, E1)、泛素连接酶( ubiquitin-conjugatingenzyme, E2)、泛素蛋白连接酶( ubiquitin-protein ligating enzyme, E3)、26S蛋白酶体及去泛素化酶( deubiquitinating enzyme, DUBs)等。UPP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的细胞内,是蛋白质选择性降解的主要方式。 1.1泛素( ubiquitin, Ub) 泛素是一种广泛分布在真核细胞中的高度保守的小分子球状蛋白质。1975年由Goldstein首次提出,此后不断出现有关报道[1]。单个泛素分子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8.5×103,有一个明显的疏水核心和大量的氢键,表现出特殊的稳定性,能够防止其自身在结合和靶向性降解循环中变性失活,从而保证泛素循环的进行。依赖于ATP的酶促反应,E1通过在Ub的羧基末端和E1自身激活位点半胱氨酸之间形成一个硫酯键而激活Ub,激活的Ub被转到E2结合酶上,然后E2在E3作用下共价结合到需要降解的胞质或胞核的蛋白上,使底物蛋白发生泛素化,形成Ub单体,多个Ub单体通过异肽键连接形成多聚Ub链,每个多聚Ub链至少含有4个Ub单体。 1.2泛素活化酶( ubiquitin-activating enzymes, E1) 泛素活化酶是单基因编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10×103和117×103的2个亚基,存在于细胞核

泛素-蛋白酶体与蛋白酶体抑制剂

泛素-蛋白酶体及其抑制剂 沈子珒许啸声李稻审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摘要:蛋白酶体与泛素化信号系统一起构成的泛素—蛋白酶体(UPP)是哺乳动物细胞内主要的蛋白水解酶体系,参与和调控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蛋白酶体是一个由20S 催化颗粒、11S调控因子和2个19S调节颗粒组成的ATP依赖性蛋白水解酶复合体。蛋白酶体的活性状态对细胞功能正常维持是非常重要的。26S蛋白酶体对蛋白的降解依赖于靶蛋白的泛素化和泛素化蛋白识别。蛋白酶体抑制剂能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性进而干扰和影响细胞原有的功能,尤其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利用蛋白酶体抑制剂改变蛋白酶体的酶切位点活性也成为免疫、炎症等研究的热点。蛋白酶体的抑制剂可分为天然化合物和合成化合物两类,其中Bonezomib(Velcade,PS-341)是近年研究较多的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 关键词:肿瘤蛋白酶体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的蛋白酶体(proteasome)是一种具有多个亚单位组成的蛋白酶复合体,蛋白酶体沉降系数为26S,故又称26S蛋白酶体。蛋白酶体水解蛋白的前提是靶蛋白的泛素化。在UPP中,各种靶蛋白质泛素化后,先被26S蛋白酶体的19S亚单位识别,随后泛素化靶蛋白脱泛素链和变性,进入20S亚单位的筒状结构内被降解成3~22个多肽。由于蛋白酶体具有精确降解细胞内各种目的靶蛋白,进而参与基因转录和细胞周期调节,以及受体胞吞、抗原呈递等各种细胞生理过程[1]。因此,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改变其酶切位点活性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蛋白酶体是影响和改变细胞功能重要的目的靶标。 1.蛋白酶体组成 1979年,Goldberg等首先报道在大鼠肝脏和网织红细胞中存在一种分子质量为700 kD的受A TP激活的中性蛋白水解酶。此后,一些在形态、功能及免疫学特征上与之相同的颗粒通过不同途径被分离出来,被统一命名为蛋白酶体[2]。在真核生物进化中,蛋白酶体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其简单形式甚至存在于古细菌和真细菌中。真核细胞内的蛋白酶体分布于胞质与胞核内,有的与内质网或细胞骨架相结合,约占细胞蛋白质总量的1%。有功能的26S蛋白酶体是由20S催化颗粒(catalytic particle, CP)、11S调控因子(11S regulator)和2个19S调节颗粒(regulatory particle, RP)组成,其分子量为2.4MD,是ATP依赖性蛋白水解酶复合体。 1.120S催化颗粒(20S CP) 人类蛋白酶体CP的沉降系数为20S,分子量700~750kD。它由α环和β环组成,每个环各有7个相同的亚单位,分别以α1-7β1-7β1-7α1-7顺序排列成圆桶状结构,20S CP中间由两个β亚单位环组成。几乎所有β亚单位都含有一个N 端前导序列,尽管此序列在20S CP装配过程中被切除,但在引导真核生物β亚单位的正确折叠以及β与α亚单位的组装中有重要作用[3]。当β亚单位的N端前导序列被切除后,Thr残基被暴露出来,Thr是酶的活性位点,分别存在于β环的内表面,使β亚单位具有类似的丝氨酸蛋白酶的催化作用[4]。例如,β亚单位N端的折叠方式允许Thr的-OH对底物发动亲核反应形成半缩醛,而Thr的α-NH3可代替丝氨酸蛋白酶中His的咪唑基作为质子受体。此外,活性位点附近的一个Lys残基与特定的丝氨酸蛋白酶中一样,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目前认为,在20S CP内起催化作用的亚单位主要是β1、β2、β5。不同的β亚单位的催化活性尽管不同,但能互相协调使蛋白酶体具有多种蛋白酶活性,如类糜蛋白酶活性(chymotrypsin-like, ChTL)、类胰蛋白酶活性(trypsin-like,TL)、肽-谷氨酰肽水解酶活性(post-glutamyl-peptide hydrolyzing,PGPH)、支链氨基酸肽酶活性、中性氨基酸切割活性。在20S CP圆桶状的两端由α亚单位环组形成,环口的中央被α亚单位(α

泛素降解途径

蛋白质降解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泛素(ubiquitin,Ub)是76个氨基残基组成的小分子多肽,可以以共价结合的方式与蛋白质的赖氨酸相连。蛋白质一旦接有泛素,称为发生泛素化(uhiquitylation)。泛素化在A TP的参与下被三种酶依序催化,形成蛋白质与一条泛素聚合链相结合的复合结构,进入蛋白酶体,然后降解为肽段(图8—15A)。此为生物大分子在胞质中降解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m proteosome pathway)。泛素化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免疫生物学现象。例如第一章提到NF-~B激活中抑制成分I-~cB的降解,以及免疫调节一章中将提到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SOCS)对底物的作用,皆涉及这一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蛋白质泛素化系统由3个组分构成,一个称为泛素激活酶n,它可利用水解A TP释放的能量以其胱氨酸残基(Cys)的巯基与泛素C端的甘氨酸残基(Gly)形成高能硫酯键。然后连接在殿上的泛素被转移到另一个泛素结合酶E2上,同时,被选中的靶蛋白与第三个组分即靶蛋白泛素连接酶E3结合(图8—15A)。E2然后将与其连接的泛素转移到靶蛋白上,并与靶蛋白赖氨酸残基(Lys)—NH2基团形成异肽键(isopeptidebond),E2被释放。选择什么样的蛋白质进行泛素化主要取决于E2和E3。 内源性抗原在胞内的降解 A.泛素蛋白酶体降解途径;B.泛素化的内源性被28S免疫蛋白酶体降解成肽段。 单个连接的泛素残基尚不足以引起底物降解,活细胞中有一系列的泛素残基可加到前一个泛素赖氨酸残基上,形成泛素聚合链(polyUb),这一过程受细胞活性的调控。连接到降解蛋白质底物上的多聚泛素链可为蛋白酶体提供识别的信号,也是调控蛋白质降解的环节之一。 内源性抗原肽依据该途径实施降解,具体涉及两个作用环路。其一是泛素与底物结合,然后在分解酶(deconjugatmg enzyme)DUB的作用下重新游离,已如上述;二是结合有调节复合物的28S免疫蛋白酶体,对带有泛素聚合链的内源性抗原肽实施降解,然后再回复到19S 调节复合物及20S蛋白酶体,构成第二个环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泛素化的内源性抗原进入免疫蛋白酶体的孔道后,在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成为5~15个氨基酸残基的短肽。

蛋白酶体

蛋白酶体 蛋白酶体(Proteasome)是一种巨型蛋白质复合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打断肽键来实现降解 细胞不需要的或受到损伤的蛋白质。 简介

蛋白酶体在真核生物和古菌中普遍存在,在一些原核生物中也存在。在真核生物中,它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1] 能够发挥这一作用的酶被称为蛋白酶。蛋白酶体是细胞用来调控特定蛋白质的浓度和除去错误折叠蛋白质的主要机制。经过蛋白酶体的降解,蛋白质被切割为约7-8个氨基酸长的肽段;这些肽段可以被进一步降解为单个氨基酸分子,然后被用于合成新的蛋白质。[2] 反应过程 需要被降解的蛋白质会先被一个称为泛素的小型蛋白质所标记(即连接上)。这一标记反应是被泛素连接酶所催化。一旦一个蛋白质被标记上一个泛素分子,就会引发其它连接酶加上更多的泛素分子;这就形成了可以与蛋白酶体结合的“多泛素链”,从而将蛋白酶体带到这一标记的蛋白质上,开始其降解过程。[2] 分子结构 从蛋白质结构上看,蛋白酶体是一个桶状的复合物,[3] 包括一个由四个堆积在一起的环所组成的“核心”(右图中蓝色部分),核心中空,形成一个空腔。其中,每一个环由七个蛋白质分子组成。中间的两个环各由七个β亚基组成,并含有六个蛋白酶的活性位点。这些位点位于环的内表面,所以蛋白质必须进入到蛋白酶体的“空腔”中才能够被降解。外部的两个环各含有七个α亚基,可以发挥“门”的作用,是蛋白质进入“空腔”中的必由之路。这些α亚基,或者说“门”,是由结合在它们上的“帽”状结构(即调节颗粒,右图中红色部分)进行控制;调节颗粒可以识别连接在蛋白质上的多泛素链标签,并启动降解过程。包括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的整个系统被称为“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作用 蛋白酶体降解途径对于许多细胞进程,包括细胞周期、基因表达的调控、氧化应激反应等,都是必不可少的。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主题就是蛋白质酶解在细胞中的重要性和泛素在酶解途径的作用,而三位获奖者为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欧文·罗斯。 [4] 发现 在发现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之前,细胞中的蛋白质降解被认为主要依赖于溶酶体,一种膜包裹的囊状细胞器,内部为酸性环境且充满了蛋白酶,可以降解并回收外源蛋白质以及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2] 然而,在对网织红血球的研究中发现,在缺少溶酶体的情况下,ATP依赖的蛋白质降解依然能够发生;这一结果提示,细胞中存在另一种蛋白质降解机制。1978年,一些研究者发现这一新的降解机制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参与,在当时被认为是新的蛋白酶。[5] 随后在对组蛋白修饰的研究工作中发现,组蛋白发生了意外的共价修饰:组蛋白上的一个赖氨酸残基与泛素蛋白C-端的甘氨酸残基之间形成了共价连接,但其对应的功能未知。[6] 而后又发现先前鉴定的一个参与新的降解机制的蛋白质,ATP依赖的蛋白质水解因子1(ATP-dependent proteolysis factor 1,APF-1),实际上就是泛素。[7]

2020年心血管治疗领域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心血管治疗领域研究进展(全文) 2020年是风云变幻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几乎所有人的日常及生活方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疫苗开发成了2020年医学领域的重心所在,尽管如此,除了新型冠状病毒与心血管相关疾病备受关注外,心血管领域其他研究也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在此,笔者将2020年心血管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热点1: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SGLT2)抑制剂还有多少惊喜可以期待,心力衰竭(心衰)治疗版图正在悄然改变 降糖药物开发的重点之一是寻找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药物,SGLT2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物由于其心肾保护作用而备受关注。近期研究提示,SGLT2抑制剂带来的心肾获益与服用者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无关,关于SGLT2抑制剂在降糖外的额外作用机制可能使其向非糖尿病患者中使用提供依据。2015年EMPA-REG OUTCOME研究显示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明显降低T2DM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2017年CANVAS研究显示,T2DM 合并2个心血管高危因素患者中,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使心衰住院风险降低33%,肾衰风险降低40%;2018年DECLARE-TIMI 58研究显示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使T2DM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复合主要终点相对风险降低17%;2019年CREDENCE研究显示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可安全

地降低T2DM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衰风险,并能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上述研究提示了SGLT2抑制剂的心肾保护作用。随后,2019年的DAPA-HF 研究明确无论是否合并T2DM,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均可以降低心衰患者心衰恶化和心血管死亡风险。 2020 ESC公布的DAPA-CKD研究结果显示,在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中,无论是否患有T2DM,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可将肾功能恶化以及因肾脏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39%。2020 ESC同期公布的EMPEROR-Reduced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慢性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应用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治疗均能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或因心力衰竭住院的主要复合风险,且SGLT2抑制剂治疗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与严重不良肾脏事件风险均低于安慰剂组。既往SGLT2抑制剂对心衰二级预防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T2DM或者心衰代偿期患者,鲜有针对心衰失代偿期的研究。2020 AHA公布的SOLOIST-WHF研究,在T2DM合并心衰失代偿患者中应用SGLT2抑制剂索格列净可将心源性死亡或因心力衰竭住院和急诊就诊等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33%。该研究将SGLT2抑制剂对心衰治疗适应证向心衰失代偿患者中推广。此外,在亚组分析中还看到无论对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还是HFrEF,应用SGLT2抑制剂索格列净均可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但是在HFpEF患者中效果更好。考虑到目前HFpEF的治疗措施相对有限,而索格列净对于HFpEF的巨大保护作用可能会为HFpEF治疗提供新的靶点。2020AHA同期公布的SCORED研究,在T2DM合并CKD患者中应用SGLT2

泛素蛋白酶体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代谢异常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据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约 3.66 亿[1],到2030 年患病人数预计将达到 5.52 亿,这其中 85%~90%为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而中国、印度和美国为世界糖尿病三大国[2]。T2DM以及其相应带来的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机体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不仅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困扰,而且增加了患者家庭乃至社会的医疗负担。T2DM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而非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破坏。然而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人们发现在肥胖、糖尿病等众多机体代谢紊乱情况下,胰岛素靶器官中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活性明显上调,并且表现出相应的病理表现[3],UPS在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现将其机制作一综述。 1.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组成 UPS由泛素(ubiquitin, Ub)、泛素活化酶(ubiquitin—activating enzyme, E1 )、泛素结合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泛素蛋白连接酶(ubiquitin—protein ligase, E3 )、蛋白酶体及其底物(蛋白质)构成,其对靶蛋白的降解是一种三级酶联反应过程。通过UPS,细胞几乎可以对其内在的任何一种蛋白质进行高度特异性的降解,整个过程由底物蛋白的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两个部分组成[4]【4】。泛素化是对特异的靶蛋白进行泛素修饰的过程,泛素化修饰涉及泛素激活酶 E1、泛素结合酶 E2 和泛素连接酶 E3 的一系列反应。首先在 ATP 供能的情况下,泛素分子 C 端的 Gly 残基与 E1 激活酶上的 Cys 残基结合,将泛素激活;接着,激活酶将活化的泛素分子通过转酰基作用转移到 E2 结合酶的 Cys 残基上,二者以硫酯键连接;之后,随着泛素连接酶识别靶蛋白,E3 连接酶分别结合着携带着泛素分子的 E2 结合酶和待泛素化修饰的底物蛋白,在连接酶的作用下,泛素分子从结合酶上转移到底物蛋白上,完成泛素化修饰。在此过程中,E3 连接酶尤其重要,它决定着泛素化修饰的时间性和特异性。根据连接在靶蛋白上的泛素分子的连接方式和数目,可以将泛素化修饰分为单泛素化修饰和多聚泛素化【5】。由泛素控制的蛋白质降解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不仅能够清除错误的蛋白质,还对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细胞生长、免疫功能等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1.1泛素(Ub) Ub是1975 年由 Goldstein首先发现的一种在真核生物细胞内高度保守的多肽,单个泛素分子是由7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85kD , 泛素以共价键与底物蛋白连接,它的主要功能是标记待降解的蛋白质,使其被转运至蛋白酶体,进而发生降解【6】。泛素也可以标记跨膜蛋白,比如受体,将其从细胞膜上除去。泛素分子中散布着7个赖氨酸残基,这些残基可以作为其他泛素共价结合的位点。经过几轮结合后,泛素链将会变得很长,这样有助于对“标记”蛋白的识别【7】。泛素化蛋白可被泛素解离酶识别,而将泛素分子从底物蛋白上水解下来,重复利用【8】。 1.2 参与泛素化降解的酶 E1是一种广泛表达的多肽,大约1100 个氨基酸,含有位置固定的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有2个亚型,是由同一个mRNA 在不同的起始位点翻译而成的,存在于细胞浆和细胞核中。目前在脊椎动物中已发现的E1只有一个,有数目不等的E2和大量的E3;E1酶可以激活所有的E2酶,每个E2酶又可以与多个E3酶相互作用【9】。E1首先与ATP结合,然后与泛素相互作用,催化泛素C端腺嘌呤化并释放焦磷酸,使其C端甘氨酸残基与E1的半胱氨酸残基形成高能硫酯键而获得活性,E1—泛素结合的中间体再将泛素转移给E2s,形成E2-泛素中间体。

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泛素标记的蛋白质降解 ——探索生命活动中化学过程的又一成果 李静雯陆真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7)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泛素调节蛋白质降解的原理、模型及应用实例。该成果将有助于科学家从分子水平对细胞控制蛋白质分裂进行研究,并有利于研发新型药物,从而造福人类。 关键词:2004诺贝尔化学奖泛素标记蛋白质降解 2004年10月1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在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研究领域中的卓越成就。 图1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从左至右依次为阿龙·切哈诺沃、阿弗拉姆·赫尔什科、欧文·罗斯 阿龙·切哈诺沃1947年出生在以色列城市海法,现年57岁,1976-1981年间在赫什科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81年获得以色列工学院医学博士学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后返回以色列工学院任教;阿弗拉姆·赫尔什科1937年出生在匈牙利,犹太后裔,13岁移民以色列,现年67岁,1969年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在旧金山加州大学从事研究,1972年起在以色列工学院任教;来自美国的欧文·罗斯现年78岁,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就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三名获奖者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就一直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1970年代末,赫什科借着带薪休假的机会,带着当时还是博士后的切哈诺沃,到美国费城福克斯·蔡斯癌症研究中心的罗斯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在那里完成了三位获奖者的大部分合作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生物化学论文。 1 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的生物学概述 蛋白质是包括人类在内各种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对于生物体而言,蛋白质的生成与降解至关重要。过去几十年来,生物化学界对于细胞如何制造出各种蛋白质有很多解释,但是对蛋白质降解的研究还很少,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这三名学者深入蛋白质降解过程的研究领域,进而发现了细胞最重要的循环过程以及有规律的蛋白质降解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