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建设方案0919-删减版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建设方案0919-删减版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建设方案0919-删减版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建设方案0919-删减版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

建设方案

双元职教(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双元应用技术学院基于产教融合下的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合创业创新理念,为社会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创业的实用型人才。

WANGRONG

WANGRONG

目录

第一章双元应用技术学院建设背景........................................................... - 9 -1.1政策高度重视双创人才培养............................................................................. - 9 -1.2学习借鉴国际双创教育经验........................................................................... - 12 -

1.2.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三螺旋双创教育模型 ................................ - 12 -

1.2.1.1创新创业是个系统工程,复杂却有经验可循 ............................................. - 12 -

1.2.2 MIT成熟的生态系统释放特有创新能量 ........................................................ - 13 -

1.2.3整合创业理论和实践的MIT双轨教育 ........................................................... - 14 -

1.2.4打通科研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 .................................................................... - 14 -

1.2.2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 - 15 -

1.2.2.1明确的创业教育思想 ..................................................................................... - 15 -

1.2.2.2较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 - 16 -

1.2.3英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 17 -

1.2.4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 18 -第二章双元应用技术学院建设需求分析................................................. - 19 -2.1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 19 -2.2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 19 -

2.2.1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 19 -

2.2.2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 21 -2.3我国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 25 -

2.3.1缺乏系统化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能力.................................................... - 25 -

2.3.2现有教师队伍水平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不匹配.................................... - 26 -

2.3.3“双创”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程度不高................................................. - 26 -

2.3.4“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 - 26 -

2.3.5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孤立........................................................ - 27 -

2.3.6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区域产业结构严重脱节....................................... - 27 -

2.3.7缺乏持续的创业资金投入,不能持续发展............................................ - 28 -2.4双元教育探索破解之道................................................................................... - 28 -

2.4.1转变双创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为核心.................... - 28 -

2.4.2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 - 28 -

2.4.3构建系统化、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 29 -

2.4.4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协同教育模式,全面支撑创新创业教育................ - 29 -

2.4.5打造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系统............................................ - 29 -2.5建设的必要性................................................................................................... - 30 -

2.5.1创新驱动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助力引擎.................................................... - 30 -

2.5.2创新创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 30 -

2.5.3创业孵化培养基地亟需资源整合和可持续性运营................................ - 31 -

2.5.4深化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 32 -2.5.5 “中国制造2025”亟需创新创业人才支撑............................................... - 32 -

版权声明

双元职教(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双元教育)对本建设方案中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设计构思、设计理念、文字图片等)拥有完全及绝对的版权等知识产权,并受法律保护。未经双元教育书面许可或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和理由对该解决方案中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设计构思、设计理念、文字图片等)进行全部或部分地抄录、复制、修改、传播、销售或以其它任何方式使用。凡侵犯前述知识产权的,双元教育公司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双元职教(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2016.8

战略合作单位

园区/协会/组织

上海嘉定工业园区、贵州毕节产业园区、洛阳互联网协会、正和岛、萝卜社、亚杰商会、中关村管委会

创业投资公司

葡萄创投、头狼资本、蛮子会、晨晖资本、胖猫基金、执一资本、青益众创、非资本部落、新加坡QUESTVC投资、天使街股权众筹平台、众筹博汇、明道资本、梧桐资本、云想创投、创新工场

主要热词说明:

1.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是创新创业的特质,创业是创新创业的目标。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设双创课程等,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双创教育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和成果孵化,这三方面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协同与融通。

3.VR/AR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译作灵境、幻真)是近年来出现的高新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也被称之为混合现实。它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同时存在。

4.机器人

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机器人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

中国的机器人专家从应用环境出发,将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而特种机器人则是除工业机器人之外的、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机器人化机器等。在特种机器人中,有些分支发展很快,有独立成体系的趋势,如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微操作机器人等。

5.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6、新媒体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信息传播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狭小范围之内,已经超出了报纸、电视、广播、杂志原有的框架,而是在吸纳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之上,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结合,不仅颠覆了传统意义上媒体的概念——媒体不再局限于官方媒体机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自己信息发布与传播的新平台——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过去的信息生产机制,同时也引起了新闻传播教育的革命,培养泛媒体人才,宽口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这种教育设置的改革不仅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引发了新闻传播教学理念的革命与创新,创办新媒体传播与信息网络专业成为时代的

需要,经济发展的必然,高校适应市场发展的新起点。

7、STTC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在互联网及新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双元教育融合新技术+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创新性提出STTC融合型双创人才培养模式:STTC取自学科subject、技术technology、跨界transboundary、复合composit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大写。

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既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另外,通过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模式、产业加速器模式、双创人才培训模式四大模式,汇聚双创人才、智力等相关资源,形成双创成果,满足产业、行业、企业发展需求,满足双创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最终形成“市场牵引、需求导向、资源整合、要素协同、产业辐射”的全链条、全要素的运行模式。

第一章双元应用技术学院建设背景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双创”能否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既具备科学知识、技术技能,又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融合型双创人才。

既能创新、又能创业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深刻变化着,高校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迫切希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因此, 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的自我发展成为大学生主要需要。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表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校应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通过传播知识、传播科技、传播文化,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创造知识、创造科技,以自己的基础和敏感,努力站在科技前沿,不断向社会输送新知识、新成果,同时培养出能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技术复合型双创”人才。

互联网/新技术背景下,科技创新的泛化特征愈加明显,每一个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都有机会深度参与到创新创业的事业中来,进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充分发挥创新的作用,社会才

会有实质性的发展,为社会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校肩负的不可推卸的历史

使命。

1.1政策高度重视双创人才培养

党中央和国务院、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双创工作。早在 1999 年 1 月,国务院批发布了《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了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2008 年 9 月 26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

指导意见》,第一次从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党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高度,全面部署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2010 年 5 月 4 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支持等 17 项政策措施。

2011 年 5 月 31 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财政投入,并积极引入风险投资资金,探索财政资金、风险投资等与大学生创业赛事的对接模式,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多渠道加大创业资金投入。

2011 年底,教育部《关于做好 2012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以课程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提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中具体提出:将求职补贴调整为求职创业补贴,对象范围扩展到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

2015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提出: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培育创业创新公共平台……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加大减税降费……。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提出: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加快推进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

激励机制。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意见》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自国家层面下发文件以来,目前,包括广西、北京、上海、福建、贵州、内蒙古等20余省份已出台各地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这些省份明确支持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在一些地方设计的方案中,大学生休学创业可保留学籍的年限被细化为2至8年不等。

2016年1月,《教育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

2016年5月,根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等文件精神,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发展新经济爱基,净值,资讯、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发展新引擎,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突破一批阻碍双创发展的政策障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重点围绕创业创新重点改革领域开展试点示范……“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载体,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充分挖掘人力和技术资源,把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形成中国特色高校

和科研院所双创制度体系和经验”,首批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

人社部保持2016年就业形势稳定将采取六大政策,其中包括“继续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努力做好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工

作”“继续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和职业转换的能力”“继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从党中央的一系列措施和文件,可以看出党中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视,服从国家统一的宏观人才调控政策,是双创学院建设的必要举措。

更多政策请见附件。

1.2学习借鉴国际双创教育经验

1.2.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三螺旋双创教育模型

1.2.1.1创新创业是个系统工程,复杂却有经验可循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到目前为止共拥有8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社会经济领域,MIT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成就更是闪亮,由MIT校友创办经营的公司,年收入总和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若将其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在全球排名第11位。以MIT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模式,是一种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模式,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MIT创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本钱就是“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MIT自身的研究,这就是MIT独特的创新创业模式。它追求科学创新的精神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植性文化,而且常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许多创意在校方的引导与帮助下,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并成功实现了创业。因此,MIT积淀下来的创新气质是其创业的基础,亦是其创业的源泉所在。

MIT开创了以高校为主导的大学、政府、产业联合的创新创业模式,在美国学术界具有独特的地位。在该模式中,MIT实现了在科学研究、实际应用、教学以及学校收益的最优组合。这一“大学-产业-政府”模式被称为“三螺旋模型”,即MIT与产业界、政府(包括地方政府、联邦政府)建立了新型交叉的互补关系,三者间存在着一种共生性,为此,MIT始终把产、学、研活动视为一而三、三而一的活动——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空间上并列开展。

一方面,MIT通过接受政府、产业界的资助以及与其签订合作协议来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MIT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政府、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科技成果,为本地产业升级服务,不断创造新公司和新企业,服务当地经济。

1.2.2 MIT成熟的生态系统释放特有创新能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MIT的创新创业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走向成熟,释放着MIT特有的创新能量。

MIT从创新到创业一般经历7个阶段:创意、技术发展、商业化计划、企业计划、形成企业、早期成长、高速增长。为迎合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先后建立了六大独立运行、各有侧重、有效互补的机构,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孵化器体系”,在推动大批高素质人才参与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推动创新创业的实现,MIT具有一套创新创业流程,各种项目和组织构成了MIT内部的创业体系:有最初鼓励发明创新的莱梅尔逊项目、媒体实验室;有负责申请专利、为初创公司发放牌照的审批部门和技术许可办公室;有帮助改善商业企划、组建公司的列格坦中心;有通过匹配业内人士为创业者提供一对一长期指导的服务机构,以及将创业服务贯穿始终的创业中心。正是这一生态体系,架起了从创新到创业之间的桥梁,不断推动MIT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

任何一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创新都源于好的想法、好的创意。被誉为“创意工厂”的MIT除了拥有充满创意与智慧的师生之外,还致力于打造适宜创意的环境,从而更加充分地激发师生的创意。

MIT学生的许多创意广为流传,譬如1994年学校主楼穹顶被放上了一辆警车;通过操控校园内一栋大楼上面的153个无线彩色LED灯,设计了巨大的“俄罗斯方块”游戏。在这些看似轻松的科技“恶作剧”背后,隐藏了学生们极大的智慧和想象力,而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是“科学是有趣的”、“创意是无限的”。MIT鼓励创意创新的机制、开放宽松的创新环境,营造了MIT独特的创新文化。

成立于1980年的媒体实验室是MIT的一个创意创新发源地。它致力于研发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其中很多属于最前沿的科技发明和概念性产品,因此很多发明都很“不切实际”,如研究仿鱼类行为的氦气飞艇、悬浮于空中的立体影像、会交谈的计算机、被程序化的乐高积木……实验室里到处都弥漫着创新的活力,

跳动着数字时代的脉搏。

媒体实验室下设30多个研究小组,研究范围包括:分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纳米传感、机器人、全息技术、互动式电影、社会化媒介、数字艺术、情感电脑、电子出版、认知科学与学习、手势与故事、有听觉的计算机、物理与媒体、未来的歌剧、可触摸媒体及视觉和模型等,这些都属于新兴跨学科领域,极具创新性和前瞻性。

媒体实验室只是MIT创新创业模式成功的一个范例。MIT对创新创业始终抱着开放和赞许的态度,对创业者给予莫大的支持,老师和学生参与创业不仅合规,更能赢得尊敬和羡慕。

1.2.3整合创业理论和实践的MIT双轨教育

1996年,MIT创业中心成立,负责MIT创业教育的教学与发展,致力于开展创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和学术研究。学校实行终身教职的“双轨制”,招聘在创业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教授、专家学者来中心任教,与那些学术性的教授形成呼应,共同为创业者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育和帮助。面向MIT所有师生,创业中心为MIT所有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课程和指导,整合创业理论和实践的双轨教育,在课程设置以及指导老师的构成中,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立足现实问题,鼓励学科交叉。创业中心着重强调从现实的需求出发来进行创业,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一起合作创业,特别是管理类学生和自然科学类学生的合作。这使得MIT培养了大批既具有工程、生物等专业技能,又有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2.4打通科研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

MIT通过创业课程,吸引许多在创业理论与实践上有着丰富经验的教授、企业家、风险投资专家也不断加入到这些课程中来,他们通常无偿地与年轻的创业者分享他们的经历与见解。到2011年,各类创业课程已超过30门(还不包括“创意平台”的短期课程),注册学生已经超过2500名。

除创新课程外,创业俱乐部也在传承MIT创新创业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IT的创业俱乐部有20多家,它们将学生、校友和创业专家聚在一起,

已经系统地融入到MIT创业中心的创业教育活动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创业者的热情。俱乐部设计的各种创业大赛,形式多样,其中包括久负盛名的MIT$100K创业大赛,激励学生自由组建团队,充分发挥天赋和奇思妙想,大胆开发创业方案,亲身体验资本的创造过程。MIT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学生均积极参与这些创业俱乐部的活动,由此激发的创新创业热情遍及整个MIT。

MIT$100K创业大赛自1990年创办以来,每年诞生5-6家企业。在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有46%出自此项比赛。如今,有着20多年历史的MIT创业大赛,已经成为美国顶级的商业计划竞赛。它之所以有地位,是因为大赛不只是每年评出优秀方案并颁发奖金,而是尽全力支持和鼓励优秀的书面创业计划发展成实际运营公司。

大学的资源和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兼顾创新与创业,所以创业型大学往往在科学创新方面实力不足。MIT的经验证明,一个致力于服务社会的大学不仅能够在创业方面独树一帜,还能在科技方面引领前沿。究其原因,在于MIT打通了科研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使二者不断融合、助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1.2.2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

斯坦福大学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从研究型大学转为创新创业型大学,为美国培养了许多顶尖级人物。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了像雅虎(Yahoo)、思科(Cisco)、惠普(Hp)、耐克(Nike)等许多世界一流企业。

1.2.2.1明确的创业教育思想

斯坦福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造就有文化教养的、有实用价值的公民, 这些人在校期间必须为今后各自选择的职业做好准备, 以便成就计日可待。”这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化, 这一既重学又重术, 学、术结合的具有创新性的办学思想, 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开拓了一条新路。斯坦福及斯坦福人发展、成长的办学理念, 它所包含的求真务实、勇担风险、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成为推动斯坦福及斯坦福人不断开拓进取的内在动力, 同时也为斯坦福创业教育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

思想基础。

1.2.2.2较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1、有一支富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为推行创业教育, 十分注重物色最优秀的教师, 决不要那种徒有虚名或游

手好闲的人担任教授。除了精明强干的专职教师队伍外, 还从国内外企业聘请一批优秀科研人员为该校的顾问教授, 让他们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 同时还不定

期请创业成功人士、投资家到学校演讲。这种多元化的精干的师资队伍为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2、有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斯坦福大学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即文科和理科结合, 教学和科研结合, 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 这“三个结合”体现了创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1)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课程设置当中。主要体现在基础课和综合课上。在基础课方面, 注重拓宽基础性课程, 减少专业课程, 打破专业间人为的壁垒,

把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以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在综合课程方面, 增加综合性课程, 即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跨学科课程。课程设置上文、理、工相互渗透, 鼓励学生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共有 17 门, 有 90% 的学生至少上过一方面的创业课程, 其课程已涵盖了建设一个企业应涉及的方方面面, 包括如何融资、组织资源、招聘员工等一系列问题。

(2)完善的教育实践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每周安排各类研究讲座, 其中有些讲座可以登记学分;

第二,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允许学生参加校外的协作项目, 目前有很多学生和教师在规模最大的斯坦福电路系统研究中心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重视实验教学和现场模拟教学。二是各院都安排学生承担一些配合正课学习的工作任务, 此外, 大部分学生至少还有一项

额外工作。三是建立社团, 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机会。四是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 并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项制度加以贯彻实施。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起来的

硅谷为斯坦福大学提供了充足的实训、实验基地和研究、开发基地, 为师生创业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里, 教授们可自办公司或在各公司兼职, 学生们也可在各公司实习、就业甚至自己创办公司, 而且师生的研究成果很容易迅速转化为成果或产品。这种真实的创业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创业热情, 增强了其自信心, 提高了其创业技能。

3、浓厚的创业氛围

第一,制定政策鼓励师生创业。给师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创业环境,有灵活的专利政策。

第二,设置专门机构为师生创业提供方便条件。例如, 设有知识产权办公室来负责合同的签署和管理, 设置技术许可办公室负责办理师生的专利申请和许

可等相关事宜。

第三,学校设有孵化资金, 亦称种子基金。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研究激励基金, 即为支持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想法而设的基金; 二是鸟饵基金, 即资助已

初步成型但尚未获得许可的技术, 不过每项技术的资助不会超过 215万美元;

三是缺口基金, 即资助那些有商业前景但较难获得许可的发明。

学校通过各种鼓励创业的政策营造了一种宽容失败、推崇创业、鼓励冒险的宽松、自由的环境, 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欲望,在这种精神激励下, 从教授到学生都积极投入创业的第一线, 使斯坦福大学出现了一大批创业

家和层出不穷的创业人才。比如著名的惠普、雅虎、升阳、硅谷图文和思科等公司都是由学校师生创办的, 像Google这样的新兴企业更是在不断诞生,崇尚创新、崇尚创业的良好风气, 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并逐渐提升为一种校园文化。

1.2.3英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英国是继美国后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始于1999年,英国政府制定了科学创业挑战计划(SEC),同年成立了科学创业中心。此后,2001年麦西亚创业协会(10所大学联合),于2004年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英国树立了其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后,相继出台了相关立法,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铺平了道路。为确保执行力度,设立了大量资助创新和创业的基金会,如高等教育创新基金科学创业挑战基金,新创业奖学金等。

为保证执行效果,将与此相关的多个国家机关和组织联系到一起,而后在仿造美国创业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特色的一一优异中心,如白玫瑰创业优异中心,不仅提供了教学改革还支持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商业项目开发。

1.2.4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从创新教育起步的,其“模仿改造型”创新使整个国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其他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中取得了成效,日本也开始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采用至上而下政府主导高校实施的方式展开。日本创业教育(也称为企业家教育)虽未明确提及创新教育,但是为创业教育发展推行系列政策,如1998年推出的《大学技术转移法》为大学中科技成果的转移提供法律保障,可看出也是依托科技和高新知识,即创新创业教育。

日本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分为三层:一是头脑教育,包括对创业精神、挑战精神、创业意识、不怕风险的勇气等的培养。二是为掌握创业能力的教育,这些能力主要包括想象力、创造力、课题发现力、发散思维、交往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表现能力、信息收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企业策划能力、行动能力、决断力等。三是为掌握创业技能的教育,包括经济活动的组织、思考、商业买卖体验、创业必须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大学,大学风险企业,创业课程和实习为载体的,其中ESP理念是日本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理念。ESP理念(EntrepreneurialStimulationprojeet)以大学风险企业创设作

为突破口,通过创业教育激励理念的平台,整顿学校环境,构建一个适合创业家培养的三维体系。此理论框架由学生创业教育,大学校园指定空间,提供服务网络,数据资源及信息网络构成,这五个辅助系统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而是平行发挥作用的子系统。

除此外,芬兰的“创业先锋计划”、丹麦的“提升学校创业教育行动计划”、挪威的“创业教育战略计划”、日本的“创业教育激励计划”、美国的“创业教育项目”等也都值得我们的研究和借鉴。

第二章双元应用技术学院建设需求分析

2.1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显示,2015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2015届毕业生总数将超过2014年。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据分析,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的起伏。

2015年就业需求在结构性方面有变化,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需求明显上升,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有明显差别。总体来说,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图 1 2001年-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增长数量

2.2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麦可思基于对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和三年后的跟踪评价数据,对中国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做出如下分析:

2.2.1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1、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在大学毕业生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与创新能力相关的能力包括科学分析、

批判性思维、积极学习、新产品构思四种能力。麦可思数据表明,大学生毕业时创新能力的掌握程度在近三年呈上升趋势(2012~2014届大学生毕业时创新能力的掌握程度分别为50%、53%、54%)。

图 2 2012年-2014年届受雇全职工作与创业本科毕业生创新能力的掌握程度

2、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创新能力高于受雇全职工作的群体

2012~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自主创业人群毕业时创新能力的掌握程度分别

为54%、57%、57%,均高于受雇全职工作人群的51%、54%、55%;2012~2014届高职毕业生中自主创业人群毕业时创新能力的掌握程度分别为52%、54%、55%,均高于受雇全职工作人群的49%、52%、53%。

图 3 2012年-2014年届受雇全职工作与创业本科毕业生创新能力的掌握程度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创业活动对创新能力要求更高,所以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创新能力尽管掌握程度较高,但满足创业需求的程度较高相对较低。

高校应继续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并持续跟踪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增值情况。

《关于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关于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篇一:关于校企合作实施方案范文 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xx]16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和我院示范性专业建设内涵要求,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坚持本专业以服务贵州公路、建筑行业建设为宗旨,培养掌握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工程机械操作技术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工程机械维修和施工企业,具有精维修、能操作、会营销、懂管理和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院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领导组织机构 组长:刘焰 成员:安军、田兴强、周勇、杨涛、袁跃兰、王茵、李世红、冯雨、李宾、何志静、薛峰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docx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 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不同教育资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下面是有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欢迎参阅。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范文1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顺应江苏两个率先的经济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技工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院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工作实施方案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颁发,全国、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目前和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主动适应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已将校企合作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决定2011年为我校“校企合作年”。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年度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地方支柱产业为依托,以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为先导,以长白山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为目标,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拓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学校在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二)合作原则

1、育人为本原则:这是根本性原则。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在于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落脚点是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企业,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2、合作共赢原则:共同受益是校企合作的基础。要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加强互动,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获利。 3、实事原则:我校的校企合作尚处初级阶段,在同企业的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开拓创新、敢于探索,要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切忌好高骛远,盲目求大求全。 4、服务性原则: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我校办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 5、可持续发展原则:要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同行业、企业等社会各方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从资金、设备、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吸引各方的继续支持和参与,不断开发新的项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二、目标任务 依托长白山特有的区域经济,打造立足长白山、融入世界级旅游城市圈、面向全省的实体性、开放式校企合作示基地,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中职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成本分担机制。广泛吸收政府主管、行业主管和大中型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

校企合作方案(8篇)(精华版)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方案(一): 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真正统一思想,采取措施,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根据上级有关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组织编制了《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密切关注企业需求,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实效。 2、紧紧围绕我校的行业特色,发挥电力技术优势,找准与企业的合作点,打造学校的专业特色。 3、立足电力做强,面向社会做大,多方用心联系,构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领导组织机构 为使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作真正贯彻落实,抓出实效,从而为学校增添发展后劲。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 组长:崔作让 副组长:王畅郭明德杨宇松闫文贵 成员:霍宇平董跃中郭雪珍刘海荣陈坚孟昭祥郭福祥张圣孙国经 领导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工作部。

组长:霍宇平 成员:董跃中高晓维郭雪珍王宏广刘海荣郭福祥任松青牛建平 办公室主要职责: 1、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宣传及建章立制工作。 2、开展外联工作,选取企业,明确合作目标、资料、方式等。 3、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工作。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善,保证持续提高。 三、校企合作目标 1、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 2、做到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以坚持服务行业为主,同时根据实际状况,实施联合培养。 3、坚持培训后备高技能人才与加强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 4、力争建成企业职工高技能培训基地。 四、校企合作方式 1、主动将服务、技术送到企业,将培训送到现场一线。 2、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 3、校企共同、联合开展培训。 五、我校校企合作的一些经验 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隶属于山西省电力公司,主要任务是为省公司进行职工技能及全员岗位培训,多年来一向将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作为我们工作的主要任务,仅20xx年,学校就完成行业内外营销自动化、变电仿真等培训任务47期1618人次。同时,学校面向社会,加大为系统外企业服务力度,目前学历教育学生共有1500人。 20xx年,我校已用心转变观念,开展校企合作活动,该活动主要针对山西省电力公司各供电分公司运行

最新 校企合作共建学院

关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柳工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工金融学院” 项目可行性方案 一、项目名称:校企合作共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柳工金融学院 二、项目合作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工教育投资有限公 司 三、合作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1)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简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84年的柳州职业大学,是由柳州市人民政府举办、区市共建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2009年12月,学校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示范建设验收,成为全国首批28所、广西首家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学校占地面积130多公顷,校舍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学校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6500多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3200多人。 学校紧跟广西及北部湾经济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来构建专业体系,开设有11个二级学院,61个高职专业,其中室内设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应用泰国语、软件技术等6个专业为国家示范重点专业。 学校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精品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是目前广西唯一拥有国家级精品专业、唯一连续六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高等院校。 学校拥有一支由国家教学名师和国家优秀教学团队为领军人物的专兼职“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 1 个,国家教学名师 1 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7个。在编在岗教职员工510人,其中专任教师 333 人。 学校坚持“砺志、崇实、强技、尚新”的校训,初步形成了“校政互动、校企互融、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融资、企业投入的多渠道形式,建立了以西 班牙政府贷款项目建设的工业实训中心为骨干的六大校内生产性实 训基地,设备总值达1.2亿元,为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培养构筑了良 好的基础。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东盟国家12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区内外10多所高职院校结成了对口支援关系,与 230多家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 95% 以上。建校至今,已为社会培养输 送10多万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 有力的人才支持。 多年来,学校发展得到了教育部、自治区、柳州市各级领导、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学校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有关部委领导到学校视察,称赞学校办学有特色,有成效,并勉励学校要“成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排头兵!” (2)广西柳工教育投资有限公司简介:广西柳工机器集团前身“柳 州泉塘工业社”于1951年成立,坐落在素有“岭南都会”美称的广 西柳州市,现拥有37家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员工26925人,2011年上半年总资产316亿元。柳工被誉为“中国绿色动力之都”,是国内产品型谱最全的内燃机制造基地、国内挖掘机产品型谱最完备 的制造商。柳工位列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第215位,中国制造业企 业500强第108位,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第107位,中国机械500 强企业第19位。 近几年来,柳工以年均超过30%的速度增长。2010年,柳工集团 首次跨入300亿元企业的行列,创出历史新高:全年累计销售收入370亿元、同比增长35.45%;发动机销量为74.97万台,同比增长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真正统一思想,采取措施,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根据上级有关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组织编制了《大同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密切关注企业需求,与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实效。 2、紧紧围绕我校的行业特色,发挥电力技术优势,找准与企业的合作点,打造学校的专业特色。 3、立足电力做强,面向社会做大,多方积极联系,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领导组织机构 为使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作真正贯彻落实,抓出实效,从而为学校增添发展后劲。经学校研究决定,成立校企合作领导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领导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校企合作的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工作部。 组长:xx 成员:xx 办公室主要职责: 1、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宣传及建章立制工作。 2、开展外联工作,选择企业,明确合作目标、内容、方式等。 3、组织、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工作。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三、校企合作目标 1、以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 2、做到合作模式的多元化,以坚持服务行业为主,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联合培养。 3、坚持培训后备高技能人才与加强企业在职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样本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定向”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

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须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进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经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决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学生接受企业的分配和管理企业付给学生相应岗位的劳动报酬。 (三)见习模式 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她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双方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等资

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稿)

示建领导小组成员、系主任(院长): 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稿)已起草完毕。请各位仔细审阅,如有修改意见请用红字在上面修改,修改后于2月14日前发回示建办,若没有意见也需回应表态注明“同意”。谢谢合作。 示范建设办公室/2009-2-10 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稿) 一、指导思想 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只有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机制,才能培养出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企业形成资源共享、人员互动、双向介入、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学校本着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的原则,通过引进企业的设备、技术、销售、培训业务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企业在实现自身工作任务的同时,接受学生的专业实训,使学生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尽快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角色的转化转换,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组织机构 (一)校企合作委员会 该机构是固定机构,由学院院长担任主任,委员由学校教师、企业负责人、行业负责人等人员组成。 校企合作委员会负责制定校企合作战略,筹集合作资金,发挥联合优势,加强校企联系,协调校企双方的互动,共同推进校企双方发展。 (二)校企合作办公室 该机构为常设固定机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落实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决定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负责合作项目的管理、协调。建立和强化质量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自我完善机制,保证合作项目科学、规范地运行,更好地满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项目组 该机构为非固定机构,随项目立项而建,随项目结束而终止。由院、系、部或校企合作办公室指定人员担任。小项目可由一人担任,大项目可由多人担任,但一般情况下不超过5人。选派其中一人担任项目组长。项目组长的选派要考虑该老师的任课任务不能太重,学期任课超过平均12节/周以上者不适宜担任组长。一旦担任项目组长,将来院系排课时也要考虑不能任课太多。院、系、部在指定人员时要充分考虑组员在学期内的任课任务,以免负担过重。 三、校企合作的任务与方式 (一)校企合作的任务 1、合作开展师资培养:企业为学院进行教师培训。每年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学校为企业兼职教师培训,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 2、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各专业应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院不定期邀请企业代表举办专业建设研讨会、讲座,每学年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和考评。 3、合作开展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企业提供资金,用于学校的建设、专业改选、实验实训环境改善等方面。包括:共建二级学院的建设资金、进入学校财务的建设实验实训场地资金、提供给学校用于购置专业实训及科研设备的资金。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

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汽修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李春勇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我校示范性专业建设内涵要求,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坚持本专业以服务汽车工业、汽车后市场为宗旨,培养掌握汽车检测与维修、具有“精维修、能操作、会营销、懂管理”和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校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校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校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院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组织机构 成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汽修教研室主任 成员:教研室各老师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校企合作方案书

校企合作方案书 一,方案的总体简介:……………………………………… 二,策划目的:……………………………………………… 三,策划背景:……………………………………………… 四.目标受众分析……………………………………………… 五,方案组织形式及流程:…………………………………… 六,预算与收益……………………………………………… 七,组织结构及职责…………………………………………… 八.预算…………………………………………………………

一,方案的总体简介: 与大学院校建立合作共建关系,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工学有机结合,深入了解企业对大学院校教育教学和毕业生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在校园内部建立自己的宣传和营销基地。 二,策划目的: 建立校企间合作共建关系,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新的建议性建设方案,为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提供一种智力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三,策划背景: 1,一方面社会发展速度快,公司面临竞争,社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日益激烈。 另一方面社会上新的模式不断出现,新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而企业如果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依靠新的知识指导,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营销模式。 2,校园内有独特的背景,有很多资源都可以利用。 大学校园内部有很多资源,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有很多有知识有管理经验的教授作指导,也有很多专业方面的人才。他们在管理方面都很有理论上知识的指导,理论上涉及到很多最新的模式和管理案例。大学们思维也很活跃,也很有想法,易于创造。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建设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二级学院 建设方案 双元职教(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双元应用技术学院基于产教融合下的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融合创业创新理念,为社会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创业的实用型人才。 WANGRONG

目录 第一章双元应用技术学院建设背景........................... - 9 -1.1政策高度重视双创人才培养................................... - 9 -1.2学习借鉴国际双创教育经验.................................. - 12 - 1.2.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三螺旋双创教育模型.............. - 12 - 1.2.1.1创新创业是个系统工程,复杂却有经验可循 ................... - 12 - 1.2.2 MIT成熟的生态系统释放特有创新能量 ......................... - 13 - 1.2.3整合创业理论和实践的MIT双轨教育 ........................... - 14 - 1.2.4打通科研创新与创业之间的通道 ............................... - 14 - 1.2.2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 - 15 - 1.2.2.1明确的创业教育思想....................................... - 15 - 1.2.2.2较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 - 15 - 1.2.3英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 - 17 - 1.2.4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 - 18 -第二章双元应用技术学院建设需求分析...................... - 18 -2.1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 18 -2.2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 - 19 - 2.2.1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 - 19 - 2.2.2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 - 20 -2.3我国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 25 - 2.3.1缺乏系统化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能力....................... - 25 - 2.3.2现有教师队伍水平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不匹配............... - 26 - 2.3.3“双创”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程度不高................... - 26 - 2.3.4“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形成......................... - 26 - 2.3.5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孤立......................... - 27 - 2.3.6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区域产业结构重脱节.................. - 27 -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个人简历范文】 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不同,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下面是有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方案,欢迎参阅。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 __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顺应江苏两个率先的经济发展和省委、 __关于加快技工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

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院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 (一)“定向”培养模式 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

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 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决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学生接受企业的分配和管理企业付给学生相应岗位的劳动报酬。 (三)见习模式 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双方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 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经验总结、创新措施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工作经验总结 一、多措并举,真抓实干,2010年工作扎实推进 (一)加大校企合作宣传力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职工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学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年初纳入学院党政工作要点,列入部门目标考核。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经过一系列会议和活动,使全体教师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明确了目标,理清了思路,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各系部、中心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与建设,了解企业的技术进步与人才需求,探索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老师们纷纷走进企业,丰富自己的教师实践经历,提高自己的应用技能。 (二)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成功实现校企合作二级管理。学院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条例(暂行)》,建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完善了领导机构,逐步形成了计划、筹划、实施、反馈、总结等一系列科学流程。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各系建立了系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功实现了校企合作二级管理。校企合作二级管理体制增强了系部、中心的办学活力,拓宽了办学空间,学院的总体办学实

力得到提高,管理效能得以增强。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一是成熟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基本模式。学院与企业密切合作,在各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学校教育教学+企业教学实习+顶岗实践+就业”的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定期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提高技能水平及综合素养,最终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实现就业。2010年,07级2721名毕业生全部就业,就业率100%,2008级有2589人参加顶岗实习。 二是健全的基地培养模式。学院按照“追踪技术发展、创设真实环境、营造工程氛围、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恪守“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我院先后与博士力士乐公司、四川烟草工业公司、莫仕连接器公司共建了培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管理系统建设方案详细

校企合作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一、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创新体系的确立,使职业院校在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发展、传播和应用中的地位不断巩固,其重要性也日益突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在产品生产、技能培训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到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是职校社会职能涵的外在体现和实现,是教育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符合我国国情的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 但是,目前校企合作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1)校企合作总的指导方针趋向片面,观念腐; 2)对彼此优势认识不足,学校往往处于劣势,无法发挥自身优势; 3)校企合作形式简单单调,容单一; 4)合作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彼此约束不够。导致以上问题的核心因素是校企之间不能快速灵活地进行沟通,以及学校部的信息流通存在滞后性。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发布体系,来改善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方法,以实现实时的信息沟通,让学生了解企业,让企业了解学生,让学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校企合作信息交流系统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根据教师、学生、企业三方互动交流的原则建立系统的首要目是要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践之间的信息一体化。通过该系统能够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在线交流,并提供教学容、要求及相关信息的网上发布,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简化教学过程中的复杂环节;与此同时,利用企业的参与,将教师教学、学生实践与应用紧密联系,通过信息互动以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其次,以该系统作为门户,提供一个学生与社会交流的平台。作为一个综合性对外窗口使学生了解学校以外的社会,同时也让外界社会了解学生,了解学校;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提高了学习动力;让外界企业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专业学生的信息,提供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信息,这样就实现了教学、科研和实践的信息一体化。 2、研究的意义 系统的建立能够使广大师生高效、可靠地获得人才需求信息,使教育工作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石家庄市第三职业中专学校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们学校的中职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们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的目的 以服务企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三、合作原则 互利原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学校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学生提升实操和就业能力,企业在合作中提升企业文化和择优吸引优秀技能人才。 互动原则,互动是促进校仩建立更紧密合作的前提,学校与企业可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互补不足,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在培训和就业工作上建立互动平台。 四、校企合作主要方式和内容 1、订单培养模式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路达)精编版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 ——厦门兴才学院 &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一、合作目的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合作过程 从2009年至今,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我们先后派出机电专业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学生先后5批到路达进行顶岗实习。在前两级的工作基础上,本学期我们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就深化校企合作培人才进行了多次商讨,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三赢为指导思想,在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良好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有效的校企合作途径与方式,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11年5月,我校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首届二次会议,会上本专业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深化校企合作协议。深化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重构2011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2011级学生中,组建“机电一体化路达班”,实行订单培养,深化校企合作的创新性做法包括: ⑴共同研讨、修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核心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方案 导读:范文校企合作方案 【篇一:校企合作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和省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为指针,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紧密结合点,积极探索开展学校与企业间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 二、合作内容 1、学生校外实习:与企业签定学生校外实习协议,企业接受学校一定数量、专业对口的学生实习,学生实习结束毕业时,企业可优先选择录用学生,补充企业的生产一线人员。

2、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合作企业需培训在职职工时,学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为企业培训在职职工,帮助企业提高职工素质。培训专业、培训目标由企业确定,培训计划和内容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商定,培训师资由学校安排或企业委派,教材由学校提供。具体可签培训协议。 3、教师实践: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实践时间一般为两个月,利用假期进行。实践教师填写企业实践登记表,登记内容应包含实践内容、实践期限、实践企业评价、学校意见等,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培养、提高。 4、学校积极与企业联系,由企业每年适当安排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专家到学校任课,指导充实专业课教学,弥补师资的不足。 5、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教学咨询委员会,企业委派技术专家或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加,学校有关校领导、部门负责人或专业课教师参加,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为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安置等工作提供咨询服务。 6、加强校企交流,通过联谊活动、校企互访、联办文体比赛、工学技术比武等,增进双方感情,密切校企关系,促进教学教研和学

(完整word版)校企合作共建解决方案

校企合作解决方案 2014年6月10日

校企合作解决方案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现就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建立校企合作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一)互认挂牌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1.学校在企业挂牌设立“XXXXX学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根据需要在学校挂牌设立相应的“XXXX企业(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双方均同可在对外发布信息中使用共建基地的名称并开展管理、实习、培训、项目合作。 2.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企业优先录用学校毕业生; 3.双方将定期(每季度一次)通过走访或座谈形式就双方合作开展情况,协议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如遇突发情况,双方将及时联系并加以解决。 4. 企业协助学校建立校内企业实训工作室,让学生体验全真的职业环境和训练情境。 5. 企业为学校提供计算机相关专业每年技能大赛的赛前辅导。 (二)重点专业建设 通过“基地+基地”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为产业基地,以学校为教学基地,通过校企协调、基础资源互通,实现需求对接、资源共享、二位一体培养人才。 全面协助学校进行行业需求调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内容开发、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模式改革、培养模式构建等9步工作,将企业资源转化为专业资源,将学校教育对接企业需求,校企共同评价学生的“能力等级”,并授予相应的“角色等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专业内涵发展。 (三)学生实习实训 1.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企业每年承担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到基地进行1-2个月的校外实习实训。企业为学生校外实习提供相应的实习内容,生活环境,校企双方从符合教学规律,切合企业实际,适应企业生产周期的角度,制订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课程实习采取“1+1”分段教学模式,保证校外实习期间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实习结束后,企业为学生组织相应技能认证考试。 2.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企业指派专门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在保证学生技能提升的同时,也会为学生开设职业导向训练相应课程,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