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据的分析(加权平均数)导学案

数据的分析(加权平均数)导学案

数据的分析(加权平均数)导学案
数据的分析(加权平均数)导学案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平均数 第1课时 加权平均数

学习目标

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数的概念.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预习导学

预习探究一:阅读课本P111 -P113练习结束,解决下列问题.

1.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10,12,15,21,40,20,20,25,16,30.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_________元.

2. 八年级举行演讲比赛,评委从演讲容、演讲能力和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成绩依百分制,权数分别以5︰4︰1确定,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是明和王丽,明得分依次为85,95,95,王丽得分依次为95,85,95,请你帮助决出第一名是

3.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归纳总结】 1.简单算术平均数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1

21n x x x n

+++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mean),简称平均数,记为x ,读作“x 拔”.此时,这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相同.

2.加权平均数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3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成绩的权(weight),而称

3

343

88350472++?+?+?为A 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预习自测】

1. 如果一组数据85,80,x,90的平均数是85,则x=

2. 某生在一次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平均分为80分,物理、政治两科的平均分为85,则该生这5门学科的平均分为

3.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语言教学在国际上越来越热门,为此出台了汉语言水平测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测试,然后根据各部分的权数来确定一个人的汉语水平。

请你按听︰说︰读︰写=3︰3︰2︰2的权数排出他们三人的名次。

合作探究

互动探究1:

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和小王的成绩如下表:求两人的平均成绩个是多少?

互动探究2:

一组数据7,a,8,b,10,c,6的平均数为7

(1)求a、b、c的平均数;

(2)求2a+1,2b+1,2c+1的平均数。

学法指导

1.在求简单的算术平均的时候,直接把各个数相加,得到的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可以看成是加权平均数的特殊情况,每个数据的权重是1.

2.数据的权有多种呈现的形式,可以是预习探究一中的比例,也可以是互动探究一中的百分数,还可以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数量).

导学测评

基础题——初显身手

1.某中学举行“红五月”歌咏比赛,六位评委对某位选手的打分为77,82,78,95,83,75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是分.

2. 某中学规定学期总评成绩评定标准为:平时30%,期中30%,期末40%,小明平时成绩为95分,期中成绩为85分,期末成绩为95分,则小明的学期总评成绩为分. 能力题——挑战自我

3.一组数据每个数据上都加上53后,平均数为70,则这组数据原来的平均数是

4. 某班共有50名学生,平均身高为168㎝,其中30名男生的平均身高为170㎝,则20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

5.小明家的鱼塘里养了2500条鲢鱼,按经验,鲢鱼的成活率约为80%.现准备打捞出售,为了估计鱼塘中鲢鱼的总质量,从鱼塘中捕捞了3次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

鱼的条数平均每条鱼的质量

第一次捕捞20 1.6kg

第二次捕捞10 2.2kg

第三次捕捞10 1.8kg

那么,鱼塘中鲢鱼的总质量约是 kg.

6. 某部门要招聘一名副局级公务员,对最后的两名候选人进行了面试和笔试,其中甲面试

分为85分,笔试分91分;乙面试分90分,笔试分85分。你认为应选中哪一位人选?

说出你的理由。

拓展题——勇攀高峰

7.洋洋九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成绩如表所示:

测验类

平时

期中

考试

期末

考试

测验1 测验2 测验3 测验4

成绩106 102 115 109 112 110

(1)计算洋洋该学期的数学平时平均成绩.

(2)如果学期的总评成绩是根据如图所示的权重计算,请计算出洋洋该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

附:

知识

什么是加权

要理解加权是什么意思,首先需要理解什么叫“权”,“权”的古代含义为秤砣,就是秤上可以滑动以观察质量的那个铁疙瘩。《孟子·梁惠王上》曰:“权,然后知轻重。”就是这意思。

统计学认为,在统计中计算平均数等指标时,对各个变量值具有权衡轻重作用的数值就称为权数。

权数决定指标的结构,权数如变动,绝对指标值和平均数也变动,所以权数是影响指标数值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权数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绝对数(频数)表示,另一个是用相对数(频率)表示。相对数是用绝对数计算出来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的,又称比重。平均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总体中各单位的标志值(变量值)的大小,而且取决于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频数),由于各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对其在平均数中的影响起着权衡轻重的作用,因此叫做权数。这说明权数的权衡轻重作用,是体现在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大小上。

附答案:

预习导学

预习探究一:

1.20.9元

2. 王丽

3.(1)x甲=70, x乙=68, x丙=68,所以甲被录用

(2) x甲=70.2, x乙=69.7, x丙=67.9,所以甲被录用

【预习自测】

1. 85

2. 82

3. x甲=81, x乙=79.3, x丙=80.3,所以甲被录用

合作探究

互动探究1:

1.x小=79.075, x小王77.65,所以小被录用

互动探究2:

(1)a、b、c的平均数x=6

(2)2a+1,2b+1,2c+1的平均数x=13

导学测评

基础题——初显身手

1.80

2. 92

能力题——挑战自我

3.17

4. 165

5.3600

6. 学生会给每个分值给予不同权值,答案合理即可拓展题——勇攀高峰

7. (1) x=108

(2) x=110.4.

20.1.1《平均数》导学案1

第2课时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会根据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求加权平均数. 2.能正确有效地应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经历探索利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 4.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求加权平均数. 问题探究一求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请你阅读教材“例2”上面一段至“探究”上面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个班的40名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求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精确到1岁) 解:=≈15. 答: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约是15岁. 【归纳总结】在求n个数据的简单算术平均数时,如果有k个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求这n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可以看作是求k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预习自测】一组数据中,2出现了f1次,3出现了f2次,4出现了f3次,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问题探究二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1.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5路公共汽车载客量在1≤x<21之间的班次有3次;载客量在21≤x<41之间的班次有5次等. 2.表中的组中值31指什么,它是怎么确定的?频数(班次)5可以看作是相应组中值31的什么? 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频数5可看作是相应组中值31的权. 3.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比较均匀,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当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比较均匀时,每组数据的平均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组中值. 【归纳总结】在上面的频数分布表中,不知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分组数据求加权平均数? 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频数看作相应组中的权. 【预习自测】某中学为了了解本校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抽测了同年龄的40名女学生的身高情况,统计人员将上述数据整理后,列出了频数分布表如图所示,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身高(cm)频数 144.5

2019届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学案

2019届北师大版数学精品资料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回顾与思考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能说出中位数、众数的定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方差、标准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4. 能从各类统计图中获取数据,初步选取恰当的数据代表作为自己的判断,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学习过程】 活动1:知识梳理 1.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有哪些?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有什么特点?举出生活中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关的几个例子。 3.举出生活中与加权平均数有关的几个例子,并说明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哪些?举例说明。 6.如何从统计图上直观地估计出相应的统计量,举例说明。 7.用适当的方式整理并呈现本章有关知识,并进行班级交流。 学习链接活动2:典型例析 1.某校八年级(6)班分甲、乙两组各10名学生进行数学抢答,共有10道选择题,答对8道题(包含8道题)以上为优秀,各组选手答对题数统计如下表: (1)补全上表; (2)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评价甲、乙两组选手的成绩. 2.(1)三个小组,每组有20人,关于一道满分为4分的题目,三个小组的得分情况如下表。通过估计,比较三个小组得分的平均数和方差的大小。

(2)具体算一算,看看自己的估计结果是否正确。 (3)小明发现,这三个图中“柱子的高度”总是1、2、3、6、8,只是排列的顺序不同,导致了平均数和方差发生了变化。请你尝试将这些“柱子”重新排列,通过不断尝试,你觉得“柱子”怎样排列,可以使平均数最大?怎样排列,可以使方差最小? 3.(1)计算下面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5,4,4,3, 4. (2)若将上述数据均加上2,得到一组新的数据:7,6,6,5,6,求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3)若将原数据均减去3,得到一组新的数据:2,1,1,0,1,求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4)比较上述各组数据的变化和对应的平均数、方差,你得出什么结论? 反思。交流 4.在学习中,运用过这样的结论解决过什么问题吗?举例说明,并与同伴交流。 活动3:自主反馈 1.甲、乙两位同学本学年每个单元的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 甲:98,100,100,90,96,91,89,99,100,100,93 乙:98,99,96,94,95,92,92,98,96,99,97 (1)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2)甲、乙的11次单元测验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多少? (3)这两位同学的成绩各有什么特点? (4)现要从中选出一人参加“希望杯”竞赛,历届比赛成绩表明,平时成绩达到98分以上才可能进入决赛,你认为应选谁参加这项竞赛,为什么? 【学习链接】

《加权平均数》教学案例与反思.docx

《加权平均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临海中学应中伟 一、案例背景 《加权平均数》选H人教版的义务教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十章《数据的代表》的第一节。本章是初中数学“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集屮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知识与方法,这也是数据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 “平均水平”是最为常用的一个评判指标,本节内容就是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获取一定的评判能力,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为以后其他统计指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如方差,标准差等等。同时它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建设屮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加权平均数知识的学习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加权平均数》这节课是我参加学校举行的第四届百花奖评比的最后一轮选拔的上课内容,这次教研经历纟R内老师给了我很多的指点与帮助,我也对此次的教研经历作了认真的整理、记录与反思。 二、案例描述 【引言】 师:我们知道数学既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节课我将与同学们一起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屮需要同学们有足够的H信,主动的探索,大月n.的发言,-do)班的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跃跃欲试,对本节课充满期待) 在引言中,我重点关注了:利用简短的话语激发学生上课的激情,快速集屮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师:在数学上我们常说数据会说话,看着表格屮的这些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 这3位选手有何评价? 生1: A选手语言表达能力强,综合知识水平较差,创新能力一般。 生2: B选手创新能力强,综合知识也最扎实,但语言表达能力最弟。 生3: C选手各方面都不突出,但索质比较均衡。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从同学们的发言看,这三位选手各有特点,但该公司只要招聘一位员工,你你会选择谁?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各有选择,依据有:①总分;②平均分;③想用加权平均数,但表达不完整。 师:同学们想的真好,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讨论同学们的方法,首先来分析如何用平均成绩决定选谁? 投影上显示: 问题:(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取? 生:说出解法。

八年级数学上册 4.1 加权平均数导学案2(新版)青岛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4.1 加权平均数导学案2(新 版)青岛版 4、1 加权平均数(第2课时)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感受权数的意义,知道权数的差异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并能用加权平均数解释一些现象; 2、知道权数有不同的形式、预习指导: (一)复习回顾:请写出x1, x2, x3, ,x k的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并指出它们的权各是什么? (二)试着独立完成课本117页的例2和100页的例3,然后阅读课本上的解法,注意解题格式和解题步骤,并解答下面的问题: 1、数据的“权数”不同,说明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数据的“权数”影响加权平均数的值吗? 2、“权数”可以表示数据的频数,也可以表示、 3、“权数”可以有哪些形式? (五)快速完成课本第118页的练习 1、2题、巩固提高: 1、要了解我地区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你认为合适的调查方式是,随机抽取调查了某县某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平均视力约为

3、8,请你估计我地区八年级学生的视力约为、2、已知5与7的平均数是6,若5的权为40%,8的权为60%,则5与8的加权平均数是_____________;若5的权为2,8的权为6,则5与8的加权平均数是_____________、3、小明所在班级的男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5kg,小亮所在班级的男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2kg,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小明体重是45kg B、小明比小亮重3kg C、小明体重不能确定 D、小明与小亮体重相等 4、从鱼塘捕得同时放养的草鱼240尾,从中任选9尾,称得每尾鱼的质量(单位:千克)分别是: 1、5, 1、6, 1、4, 1、6, 1、3 , 1、4 , 1、5 , 1、7 , 1、7、问:这9尾鱼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千克?你估计这240尾鱼的总质量是多少千克?

八年级数学下册20数据的初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2学案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20数据的初步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2学案新版沪科 版 【学习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根据频数分布表计算加权平均数. 2.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学习重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学习难点】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行为提示:点燃激情,引发学生思考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归纳:从数据的权能看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权的表现形式有重复的次数、百 分数或比例等形式. 学习笔记:归纳:在求加权平均数时,若不理解权的含义,易将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混淆,要避免这类错误,关键是弄清权的含义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关系,另外,不要忽略平均数的单位.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平均数计算公式是什么? 答:x=(x1+x2+…+xn).2.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11人到校外采集植物标本,其中2人每人采集6件,4个每人采集3件,5人每人采集4件,则这个兴趣小组平均每人采集标本多少件? 解:x==3(件). 答:平均每人采集标本3件.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119~120,完成下列问题: 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其公式是什么?答:x=(f1+f2+…+fk=n,k≤n),其中f1、f2,…,fk分别表示数据x1, x2,…,xk出现的次数,或者表示数据x1,x2,…,xk在总结果中的比重,我们称 为各数据的权.x叫做这n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范例:(北京中考)某中学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了解他们一周在校的体育锻炼 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 则这 6.4小时.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案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数据图表与分析》教学设计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廖桂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四章第四节——“数据图表与分析”。图表是一种能直观地反映数据特征和趋势的表现形式,它能把枯燥的数据表现得栩栩如生,在数据统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决定了本节课在本章内容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中通过数据描述的多样性与图表的制作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建立图表、编辑图表的操作,并且在众多类型的图表中重点介绍了常用的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并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体会柱形图、折线图、饼图适合表达的数据关系、适用的场合。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熟悉了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主探究,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个别学困生不能适应整体节奏,需要老师及时的帮助,以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图表类型的选取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路: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是新教材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接受“新”(新知识、教师教学的新方法)的幸运儿,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作表数据的处理,并且每一位学生都能独自操作。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据图表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领悟计算机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我在教授时尽量多的以课件展示,用数据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为题引,展开了教学。在技能知识的传授中,我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会学习的好习惯。本节课我是沿着以下思路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创设情境,激活思维,引入课题---步步为营,导学达标---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利用图表向导,创建柱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方法; ②理解柱形图、折线图、饼图在反映数据上的区别; ③能根据所要反映的数据情况选择适当的图表类型并建立图表; ④能根据需要对图标进行修改和美化。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来制作图表; 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不同类型图表的适用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善于分析、乐于尝试、独立思考的自学品质,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③以探究学习方式了解数据分析的有关知识,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品味有关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知识,树立努力学习好信息时代的技术,做一名新时期的人才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 1.根据图表向导制作柱形图、折线图和扇形图; 2.图表的修改与美化。 六、教学难点: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23章-数据分析导学案 23.1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2)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学习重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体会权的意义. 一、知识链接 1.数据2、3、4、5、6、7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2. 一次数学测验,3名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是60,80和100分,则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列式 :_________________; 算式中的分子、分母表示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知预习 3.小学所学过的平均数称为算术平均数,请你回忆、归纳出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一般地,我们把n 个数x 1,x 2,x 3, …,x n 和与n 的比,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为平均数,记做x ,即x =___________________. 4.. (1)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并说一说正确的计算方法. 解:x = 1 4 (70+75+80+85)=77.5(g). 答: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应先分别计算每一种鸭蛋的总质量,再相加得出这20个鸭蛋的总质量,然后除以鸭蛋的个数,得出这20个鸭蛋的平均质量.即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每一种质量的______不同,即频数不同,它们对平均数的影响也不同,所以计算时应考虑每个数据的权重. (3)通过上述计算过程,归纳出含权重的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一般地,若n 个数x 1,x 2,…,x n 出现的次数分别是w 1,w 2,…,w n ,则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的 平均数称为数据x 1,x 2,…,x n 的加权平均数,w 1,w 2,…,w n 分别叫做权重,简称权.如:此题中70,75,80,85的权分别____________. 三、自学自测 1.一次数学测验中,小强、小明、小月的考试成绩分别为110分、102分、91分,则他们的 平均成绩为_______. 2.一组数据:2、2、2、3、3、4、4、4、4,则2的权是______,3的权是________,4的权是 _______. 3.某人打靶,有1次中10环,2次中7环,3次中5环,则平均每次中靶________环. 四、我的疑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案例《平均数教学设计》解析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七年级,学生已经经历过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学会了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通过本节课希望学生学会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而作出判断,而“平均水平”是最为常用的一个评判整体水平的指标,本节课将在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理解“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为后面的众数、中位数和方差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班学生是我从初一年级就带上来的,从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已经养成了利用课练本进行课前预习、课中交流,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小学的学习中已能计算权数相同的算术平均数。从情感上来说,孩子们认同我的人和课,沟通和配合的效果很好。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数据处理结果让学生经历利用平均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并能计算出算术平均数,当堂达标率为100%; 2.学生在啦啦操代表的选拔情境中理解一组数据中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并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将问题解决过程表达出来;3.在设计好的三种方案的计算过程中,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验到概念所蕴含的基本思想方法,并能计算出加权平均数,当堂达标率为85%。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应用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概念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一)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愉快、练得有效,本节课我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利用工作表的特点线性展示教学流程、致力于常态课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集智”课堂“启、思、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以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分层练习法为主,以生为本,基于生活,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幸福和快乐。(二)教学过程及整合点

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人教版(精品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教材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客观上,教材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教材例的作用如下: ()、解决例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教材例的作用如下: ()、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例与例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引入: 、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x 4 1 () 五、例习题分析: 例和例均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的题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成绩中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与权的意义相符,实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 六、随堂练习: 、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测验占、期中占、期末考试占,小关 (单位:小时) 求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

平均数导学案

课题:《平均数》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问题引入-问题解决-引入新概念-巩固-提升”的学习过程,通过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表现突出,勇夺冠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激情澎湃,为祖国的强大而无比自豪。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排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年龄都是影响球队实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女排之所以当之无愧的成为冠军,除了高超的技术外,队员的身高和年龄也占了很大优势。你试着研究一下女排身高、年龄的平均数吧。 二、自主探究、明确疑难 探究活动(一) 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主完成以下问题:请你计算一下女排队员身高、年龄的平均数。 探究活动(二) 奥运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又能做点什么呢?我们班的李明同学善于观察生活,他觉得治理环境污染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李明经过课后实践调查,发现现在家庭的白色污染非常严重,为此他特地统计了本班50名同学家里一天使用塑料袋个数的情况:其中个数为0个的有5人,个数为1个的有12人,个数为2个的有15人,个数为3个的有10人,个数为4个的有6人,个数为5个的有2人。用3分钟时间解决以下问题: 1.求咱班同学家里一天使用塑料袋个数的平均数。 2.比较一下,同样是求平均数,问题1、2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探究活动(三)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举办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中学生主题辩论赛。甲、乙两 用5分钟时间解决以下问题: 1.思考:你能用什么方法来对两人的得分进行评价吗?以甲的得分为例,你能列式吗? 2.如果你是评委,你能不能想一种方案,能体现出演讲技巧更重要,但也要兼顾仪表形象的得分?你能列出式子吗? 三、合作交流、成果展示 1、小组交流上述问题的答案,有疑问的互相讨论。准备展示、点评。 2、算数平均数: 3、加权平均数: 4、权的形式: 5、教师点拨。 四、应用规律、巩固新知 A组1、莱阳梨产于莱阳,以其独特的清香甜脆著称于世。李大伯是种梨高手,他种的梨皮薄个大汁多,被政府选为对外宣传的代表。这天,李大伯选了一棵树上的6只梨,测了测重量:240g,230g,260g,270g,300g,340g。你帮李大伯算算它们的平均质量是 2、为了健身强国,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 育课外活动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B组一家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 五、自我评价、检测反馈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当堂检测: (1)一组数据3,2,x,1,4的平均数是3,x是 (2)某校规定学生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2:3:5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 李明的三项数学成绩依次是96分、84分、86分,则李明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是多少分? 六、课外自评: 必做题:练习册66- 70页 1--4 选做题:练习册70- 73页 5--8 1

第20章数据的分析导学案

课题 20.1.1平均数(1) 【学习目标】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 2、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学习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对数据的权及其作用的理解。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3)归纳: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若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是w1,w2…w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多少? 二、合作探究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个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三、课堂检测 1、某公司欲招聘公关人员,对甲、乙候选人进行了面视和笔试,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公司认为面试和笔试同等重要,从他们的成绩看,谁将被录取? (2)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的成绩应该比笔试更重要,并分别赋予它们6和4的权,计算甲、两人各自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取? 2、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小桐的三项成绩(百分制)依次是95分、90分、85分,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加权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导学案湘教版七年级下.doc

钱粮湖镇中学“导学案”设计.3. 简明信息 课题内容:加权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 用 年级:七执笔人:刘丽娥 课型:新授班级:: 授课人: 授课时间:科目:数学 审稿人:七年级数学 组 教学内容探究与预见性问题 操作方法与措 施 学生双色笔记 用 时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o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 值,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平均数在总体中的作用去设计一些活动。学习与探究过程: 一.、课前测评 1、若一组数据 m +0.1、m+0. 2、m -0.1、m-0.2、m+0.1, 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X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五检测反馈 1 5 1() 25 2、? 数为 则 x y = 3、匚孑1、2、3、x、y的平均数为2,且1、2、3、-x、y的平均0.8, 己知数据20、30、40、18, 、若取它们的份2: 3: 2: 3 ,则这时它们的数为

(2)、若取它们的百分比为10%、20%、40%、30%、,则它们的 平均数为X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导学交流 1、阅读教材 P150例3 分析:例题中的问题可以看出10克棉花中随机抽取的,所以要 求这批纤维的平均长度就只要求出这10克棉花的平均长度。 因为长度为3cm、5cm、6cm的纤维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 即它们的权数分别是 故可以用的方法求这批纤维的均 长度。 解:方法1.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2. X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思考:权数对加权平均数有何影响? 2、探究1:某乡镇皮革厂有50名职工,他们的月工资表如下: (单位:元) 工资300 350 400 450 500 550 1200 人数7 9 12 10 6 4 2 求该皮革』'50名职工月平均工资(精确到个位) 探究2:七年级某班学生50人,年龄为11岁、12岁、13岁的人数比是1: 3: 1,求这个班平均年龄。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导学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课题 20.1 数据的代表课时:六课时 第一课时 20.1.1 平均数 【学习目标】 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 2.通过实例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重点难点】 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对数据的权及其作用的理解。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24-P127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你认为P124“思考”中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正确的解法应是怎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3.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4.P125“例1”中,所求的结果已不再是各人听说读写成绩的简单平均,而是听说读写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它们的权分别是多少? 5.P126“例2”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谈谈你对权的作用的体会。

【课堂练习】 1.教材P127练习第1,2题。 2.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取?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2: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要点归纳】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考察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三 请你设计一个评分方案,并根据你的评分方案计算一下哪个班的卫生情况最好?

第二课时 20.1.1 平均数 【学习目标】 1.理解把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看成加权平均数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认识。 2.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计算加权平均数。 3.掌握利用计算器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频数分布表利用组中值的方法应用公式计算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算术平均数的简便算法与加权平均数算法一致性的理解。 【导学指导】 学习教材P127-P129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你能为教材P127的算术平均数举一个例子吗? 2.把算术平均数的公式与上节课的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对比,思考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3.教材P128的“探究”中,各组的载客量不是一个具体值,怎么办? 4.你的计算器能求平均数吗?试试看。

算数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第1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 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算术平均数

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答案: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平均年龄为25.4 岁; 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平均年龄为24.1岁。 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 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个数x 1,x 2 ,…,x n ,我们把 n 1 (x 1 +x 2 +…+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内容2:加权平均数 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1)÷(1+4+2+2+1+2+2+1)﹦25.4(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

2017八年级数学数据的分析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 、B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 10026199+< +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 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导学案

10.1.1 统计调查(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并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重要作用;会画扇形图,并会用扇形图描述数据。(重点、难点) 3、体验统计图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知识链接: 条形图:是用小长方形的()直观反映数量的()和()的统计图。 扇形图:是用圆代表(),每一个扇形代表总体中的(),通过扇形的大小反映各个部分占总体的() 三:自学新知: 1、阅读课本第135页问题1,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都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法收集数据?该怎样设计调查问卷呢? (2)如果我们得到数据之后,该怎么来整理这些数据呢?说一说你的方法,它们各有什么好处呢? (3)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划记法表中的信息,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描述数据? 2、下边是某班40名学生本次考试的数学成绩(120):108、101、110、116、110、104、99、102、97、10 3、91、103、87、89、97、99、7 4、81、100、97、83、84、67、89、67、66、86、79、112、98、54、44、79、60、44、34、73、56、102、87.请你根据自学内容完成数据的整理、描述与分析。 (1):整理数据:(统计表)(2)描述数据:(条形图、扇形图) (3)分析数据: 思考:1:数据统计图的绘制包含几个部分?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2:条形图的绘制应该注意些什么? 3:图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它的圆心角是怎样确定的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23.1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2) 第课时 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了解“权”的含义. 2.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 3.能说出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2.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3.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求同和求异思维.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及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P6~8.

导入一: 复习提问: 1.什么叫算术平均数? 2.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中同一个数据出现多次时常采用什么简便方法计算?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 导入二: 【课件展示】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八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问题】 1.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得出正确的解法,教师导出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渗透“权”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迈上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一个台阶,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高密市城南中学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课题:《数据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数据分析》青岛出版社是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数据计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的一节新授课。“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是用Excel管理数据中的基础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它是本册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几个重点之一,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也是学习用图表表示数据的重要基础。教材中以学生身边经常见到的“图书统计表”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数据排序及筛选的操作。以“加油站、一点通”作为排序、筛选知识点的补充,以“练一练”作为操作技能的巩固。以“实践与创新”作为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和管理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并经过第一课数据计算的学习,对Excel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Excel 的学习方法,并能处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数据的输入,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等知识学习兴致非常高,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另外因诸多因素的不同,造成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因此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分层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数据清单、数据的排序、筛选的概念和作用。 2、技能目标:熟练掌握数据排序和筛选的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通过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遇事要善于分析、判断的意识,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并学 会与他人分享信息资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熟练掌握数据的排序和筛选的操作方法。 五、教学策略: 本课是让学生学会用Excel对数据进行排序和筛选操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学生“自主、合用、探究”的学习模式,老师仅起以引导启示的作用,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以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效果比较好。六、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数据的分析(加权平均数)导学案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平均数 第1课时 加权平均数 学习目标 1.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数的概念. 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难点:对“权”的理解. 预习导学 预习探究一:阅读课本P111 -P113练习结束,解决下列问题. 1.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10,12,15,21,40,20,20,25,16,30.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_________元. 2. 八年级举行演讲比赛,评委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和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成绩依百分制,权数分别以5︰4︰1确定,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是张明和王丽,张明得分依次为85,95,95,王丽得分依次为95,85,95,请你帮助决出第一名是 3.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归纳总结】 1.简单算术平均数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1 21n x x x n +++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mean),简称平均数,记为x ,读作“x 拔”.此时,这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相同. 2.加权平均数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3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成绩的权(weight),而称 3 343 88350472++?+?+?为A 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