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资料大全

第一章

1、社会政策的概念:社会政策是政府在某种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某个社会性目标,采取的的社会性行动总和。

2、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3、社会政策的历史:

4、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

第二章

1、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

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

1.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1)内容:a. 教区负责供养教区内无依无靠的贫民;b.根据贫民的类型,分类施助(有劳动能力的送入工场劳动- 没有劳动能力的,送入救济院或提供院外救济; - 无依无靠的儿童,提供学徒训练机会。(2)影响:a.政府开始承担保障公民基本需要的责任;b.奠定了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c. 各国社会救助政策的模版。

2.工业化对社会政策的促进作用:(1)工业化带来的风险;(2)传统的生活保障制度的丧失(3)流动加快与传统社区家庭功能的淡化(4)工人运动的发展(5)对贫困新的认识

3.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1)俾斯麦的政策:胡萝卜加大棒(2) 社会保险法:- 1883 工人医疗保险法 - 1884 工伤事故保险法 - 1889 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70岁以上)(3)俾斯麦模式

汉堡制:1788年是对济贫事务进行管理的一种制度,因起源于德国的汉堡市得名。

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①英国政府在德国之后也在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等社会问题;②同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人们认识到政府可以并且应当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和再分配政策来刺激需求和促进就业,从而为“福利国家”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关键性的经济学理论支持。.

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他们的总和。本质:国家承担保障公民基本需要的责任;

代表:北欧国家瑞典、丹麦、挪威等。有研究者提出福利国家三个世界说,即社会民主型、保守型及自由主体型

国家福利:政府来承担为民众提供福利服务的主要责任,甚至是全部责任。

2、《贝弗里奇报告》的诞生及其影响:1942年11月发表全称: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①主要目的是要削除社会中的“五大病害”: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②贝弗里奇提议建立一个国民救助系统予以救助,以补充社会保险系统的不足。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自愿保险,社会保险的六大原则:普遍全面,均等给付,均等缴费,待遇水平够用,统一管理,分类施保

社会保障成功运行的三大前提条件:1儿童津贴,若抚养人在领取社会保险待遇,每个儿童都可领取;其他情况下,除老大外的其他子女都可领取2普惠型医疗卫

生服务3充分就业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提出了福利国家的蓝图

3.美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标志:1935年《社会保障法》(2)内容:社会保险+三个现金现金援助计划 a. 社会保险:老年及遗属保险:参保人本人年老后的养老保障及本人死亡后遗属(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雇主缴费,被动失业时可以领取)

b.现金救助盲人、孤儿及未列入老年及遗嘱保险范围内的老年人(3)意义:1从私人福利向公共福利转向2联邦政府开始介入地方社会福利事务

1.福利国家的危机(1)合法性危机:对福利国家的批判、质疑。左派:福利国家不够“左”,未能达到福利国家的目标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没有根本消除阶级剥削。女性主义:福利国家将对妇女的歧视合法化了

右派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福利国家损害了自由,表现为:1福利国家否定了人们对服务的选择权2福利国家的再分配制度使在经济中创造财富的人收到了损害3福利国家导致高税收和政府借贷4福利破坏了工作伦理和文化5国民保险的原则是一个骗局

(2)财政危机: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滞胀使福利国家不堪重负

2 .福利国家改革:1削减福利开支:强调个人责任,救助只面向2)改变社会保障待遇计发方式待遇与CPI挂钩3鼓励、支持私营保险的发展4)中引入准市场英国为例:1撒切尔夫人把失业作为一个政策工具,放弃了贝弗利其的充分就业原则,把抑制公共支出作为政府的另一个政策目标.

2改革社会保障体系 3四个方面改革a引入人头税代替地方税b1988年制定的住房法案允许私人机构管理地方公共住房c教育改革法强化了父母对子女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将地方教育当局的学校转化为直接由中央政府资助的学校d改革健康服务,引入内部市场或准市场。

第三章社会政策研究发展历史

早期社会政策学科的特点:一、缘起:社会政策一词最先是由德国人提出来的,对社会政策的研究也发源于德国。

二、形成发展

1、1950英国蒂特马斯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第一位社会行政学教授,标志该学科到达法定年龄,迅速在英国许多大学被承认是一门大学科。

2、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的研究取向:三个长处两:1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价值中立2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上3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的多

不足:1单一价值取向2非理论取向

对蒂特马斯研究的挑战:1社会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和其他高等学府获得了长足的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科的复兴,提醒人们注意还存在着具有其他取向的理论3女性主义者的批判把注意力引向了福利国家背后的父权主义的假设4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危机进一步降低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形象和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促使学术届对当代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大问题做出系统的理论反思。3、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形成;1951年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勒纳撰写《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

发展:1、从1930-1960政策研究试验期2、1960-1980探索政策解决方案时期3、20世纪80年代以来促进政策过程时期。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1共同决定了社会政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 2、有效的满足了社会需要,总体上也有利于个人需要.

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一、:

1.社会政策主体基本含义:指发起或参加与这一过程的行动者

2.社会政策的角色(1)行动的责任者(2)组织者(3)资源提供者(4)社会服务直接提供者

3.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层次:(1)责任层次:制度模式,按以政府为主;各种方

式去满足人们各种需要,补救模式(剩余模式、残补模式)、(2)角色层次(3)

公共行政层次

4.社会服务领域中的组织体系:商业性服务机构;初级群体;互助组织;就业组织;志愿组织;政府组织(为主);非营利组织

5.民间组织概念:政府组织体系外各种民间非企业性组织总称

6.民间组织三种形式:社会团体、民非、基金会

7.政府的主体作用:1)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2)资源提供者(3)社会服务提供者

当代福利模式的优缺点:1普遍性2稳定持久性3福利性/公平性。1效率低2

个人依赖3选择自由

基非营利组织的本特征:1非营利性2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3公共性的4有多样化的资源支持系统,。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以两种方式在社会服务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1中介组织的介入2直接提供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发展趋势:数量规模服务质量上升,日趋专业化,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角色:参与者和实施者,合作伙伴,政策咨询者,服务提供者)

8.其他组织在社政体系中作用:(1)就业组织:①概念:人们在其中就业的组织

②基本特点:责任对象是其雇员③在福利体系中责任:承担雇员基本社会保障费

用,为员工提供必要社会福利性服务,为政府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政策行动提供

财政支持。责任:1承担雇员基本社会保障费用2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3

为政府的社会政策行动和社会福利事业提供财政支持

10.现阶段社会政策主体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1)社会政策主体模式变化的国际趋势

1、不干预——干预——有限责任。直到工业革命后的100多年的时间里,欧美工业化国家中在关于政府的责任和角色的理论上一直是“不干预主义”占上风。

2、19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政府逐渐加强了对社会福利事务的干预,特别是“福利国家”,

3、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理念的影响下,目前许多国家中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责任和作用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

(2)多元福利模式的发展:近20多年来,各国社会政策主体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从过去的国家福利模式向“多元福利模式”的转化。主张国家福利体制过分强

调国家责任,私人福利损害社会公平原则和贫弱群体的利益,要求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3)当代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理关系可以概括为分工、合作和监督等方面。分工,既有纵向分工,又有横向的分工;合作,是政府和民间组织在社会政策行动上共同承担和完成社会服务项目;监督,是政府和民间组织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政策行动的监督机制,通过相互监督,从而使双方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行为都更加合理化。

(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及政府与民间机构关系的重组

①我国社会政策财政责任主体的变化。目前我国的社会政策行动主体正在从过去基本上由政府负责的模式,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包括企业、社区、民间组织和个人在内的多元化的社会政策主体模式。

②我国社会服务机构主体的变化:我国社会政策财政责任主体的变化;我国社会机构主体的变化

11.社会政策的对象界定:指一个行动所指向的客体,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

12.分类:基本原则:一般性对象和专门的对象。运作方式:普遍性和选择性对象。

(1)普惠型福利模式:普遍性社会原则,倾向与不加区分的给群体或某些社会群体中的所有成员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

选择性福利模式:特殊社会关照原则社会因首先关照社会特困人群。

(2)“普惠”的利弊:a利:对象面宽、操作简便、能够防止或降低“贫困烙印”现象,促进社会整合,降低各类群体之间因福利分配的差异而导致的社会矛盾。b弊:开支巨大,效率和效果难以保证

(3)“选择”的利弊:a利:能够集中使用福利资源使工作效率提高,避免或降低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降低普通人对福利的依赖。专门针对困难者,可以收到较好的再分配效果。b弊:操作一般比较复杂。受益对象选择失误,既会导致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又可能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排除在外,还较难避免“贫困烙印”现象。

(3)发展阶段:在过去长期的历史中各国的社会福利一直是以选择性福利模式为主。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普惠型福利模式的出现。二战后,在欧洲的“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中,普惠型福利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最近20多年以来,一些国家的社会政策又逐渐向选择性福利模式倾斜。在学术界,不同的社会福利理论流派对此问题也持不同的理论立场。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强烈地支持普惠型福利模式;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则主张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更多地采用选择性福利模式。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政策体系明显具有普惠型福利模式的特点,但改革开放以来,选择性福利的特点又逐渐突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前一阶段选择性福利的发展倾向有新的反思,提出应适度增大普惠型福利供应的建议。

14.社会政策的受益者分析:社会政策的受益者是指从一项社会政策行动中具体获得好处的个人或群体。

社会政策受益者分析的基本视角可以概括为事实分析和价值及道德分析两大类:(1)对受益者的事实分析,对受益者人群及范围的事实分析和对受益者确定过程的事实分析

(2)对社会政策受益者的价值及道德分析:1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看,社会政策的受益事实上体现了该社会所公认的基本社会价值: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社会

平等、社会关照、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2对社会政策受益者的分析还涉及到道德的问题。社会政策的道德分析主要是看福利受益者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3)社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和间接受益者分析:①直接受益者分析。社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是指一项社会政策行动直接帮助的对象。②间接受益者分析。社会政策的间接受益者是指从一项社会政策行动中实际获得好处的其他个人和群体。

15.社会政策的受损者分析:社会政策的受损者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利益受到相对损害的个人或群体。

(1)对受损者的价值及道德分析:①价值分析: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人们对此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在集体主义占主导的文化背景中,政府的高福利社会政策会得到更多的支持,较高的税率和累进税制一般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在个人主义占上风的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强调个人的责任,纳税较多的群体可能会对增大福利支出持更多的反对意见。②道德分析:社会政策行动中的利益受损感也与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当纳税人认为政府的社会政策是一种道德行为时,“纳税光荣”的观念会更加深入人心;而当他们认为政府的社会政策不恰当地鼓励了非道德行为时,则可能会产生更强的利益损失感。(2)受损者对社会政策的反应:①一些人或组织可能会因其眼前个人利益的受损而逃避自己的责任。②从政治方面看,在实行普选制的国家中,税负较高的群体可能会更多地支持减税立场的竞选者。③在经济活动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际投资可能更多地流向税费率比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因此,社会支出的总体水平,以及企业和劳动者的税费负担情况会对吸引外资产生一定的影响。

16.弱势群体:(1)概念:①指那些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相对低下的群体。②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③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往泛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人。此外,弱势群体的概念一般还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和道德评价。一般说来,只有那些由于自身不可克服的能力障碍,或者由于社会的原因而导致弱势的群体才会被认为是弱势群体。

(2)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①自身原因:自身生理状况或自身文化技术素质的局限而导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的低下。②社会原因:主要有社会歧视,或某些群体所处的较差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

(3)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①福利救助。②提供机会。其主要的途径:提供就业机会;用立法等手段消除在就业等领域中的歧视。③增能。

17.社会政策资源

(1)含义:所谓“社会政策的资源”则是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社会条件。

(2)社会政策资源的形式:1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方式①税收②专项收费。包括“受益者付费”和“非受益者付费”两大类。③国债、利用外资。

2民间:社会集资、捐赠、志愿者服务、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政府社会支出:①社会支出:是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也是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用做实施社会政策的部分。②对社会支出的测量及统计指标:衡量一个国家政府的社会支出水平常用三类指标:人均支出额:政府社会支出总额/总人口;政府社会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社会支出额/政府财政支出总额)×100%;政府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政府社会支出/GDP)×100%(5)社会支出的结构与类别:①结构:对社会支出的分析,不仅要看其总支出额,而且还要看其中支出的结构,即社会支出总额中各项支出额

及其比例。政府社会支出的结构体现了在一定时期中政府在社会政策领域重点投入的方向,也体现出政府社会政策的倾向。②类别:A.预算内社会支出与预算外社会支出。B.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政策体系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责任关系。

18.政府对社会福利的其他资助方式:(1)减免税费2)人员调配和物资调拨

19.社会政策的其他经费来源:(1)项目配套资金:(2)社会保险基金(3)国际援助(4)民间投入

20.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含义: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21.社会政策行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1)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2)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3)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22.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服。

23.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从服务传递过程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中涉及服务受益者、服务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社会服务机构向服务的需求方提供服务,以满足其需要,而这种服务所需的费用完全或部分由政府来支付。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模式。模式一: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①付费方与服务供应方合一。②该模式的利弊:保证有稳定和充分的服务供给,按纯福利的方式提供服务,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服务的公共性,避免政府的公共资金流入私人机构。弊端是可能导致服务机构的高开支和低效率,进而加大政府公共开支的膨胀,同时还可能导致降低服务质量。模式二:政府补贴供应方:①这种模式是政府不负责建设和经营公共服务机构的开支,但可以按照合同向现有的服务机构,使这些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社会福利服务的性质,或承担某些具体的社会福利服务的任务。②该模式的利弊:优点:⑴政府一般不是全面负责服务机构的费用,而只是部分补贴服务服务机构,可以节约公共资金的开支。⑵公共资金的投入可以直接与机构的表现挂钩,通过评估公共服务机构的表现来决定给其经费投入的多少,或按合同要求服务机构在福利性服务方面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标准。⑶有利于各个服务机构之间形成竞争,从而有利于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缺点:服务需求方选择不自由,而且政府对服务机构的评估和监督往往很难奏效。模式三:政府补贴需求方:①政府既不经营也不直接补贴社会服务机构,而是按照实际需要直接补贴给需方(个人或家庭),然后由接受了补贴的需方自己到服务市场中去购买所需的服务。这种模式一般用在选择性福利模式中。②该模式的利弊:优点:服务的需求者在获得福利性补贴的同时,也掌握着选择服务机构的权利,因此既有利于个人选择的自由,也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

缺点:政府虽然很大程度上省去了直接管理服务机构的难题,但却要面对更加众多的个体福利申请者,仍然要消耗很多的人力和财力。由于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不充分,以及他们在选择服务机构时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导致他们有时很难对服务机构的真实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估,进而扭曲本来应该有的市场选择机制。24.“纯福利模式”(1)要点:福利性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须直接付费。(2)优缺点:①优点:纯福利的机制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并满足各类人群的福利需要,尤其是弱势人群的需要。②弊端:纯福利的运行机制降低了福利性社会事业运行的效率,导致大量浪费,使福利性社会服

务的实际收效降低,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纯福利机制还可能导致受益者福利需要的不合理扩大,进而增加政府公共开支,加大国家财政负担,最终将损害经济发展。

25.“准市场”模式(1)含义: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2)要点:①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②改变政府拨款方式:将面向机构的“按人头拨款”方式改为按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拨款,并进一步转向面向服务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③增大受益者的选择:扩大服务对象对服务机构的自由选择,通过服务对象“用脚投票”的效果来促进服务机构重视效率和质量。④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通过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个人责任,并约束其福利需要,另一方面也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并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⑤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的指标。

26.引入市场机制:(1)好处:可以降低对福利服务机构的财政负担;能够限制服务对象不合理的接受服务,并约束其过度的服务需求。这两个方面都会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服务中的浪费和减少政府的社会支出。可以使服务需求者在获得服务方面享有更加自由的选择,并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2)缺点:可能损害对贫弱群体的社会保护。对于贫弱群体的成员而言,意味着越来越难以获得相应的社会服务。换言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市场机制的引入将可能导致社会福利服务对贫弱群体的可及性降低。

27.我国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改革:政府对许多社会服务机构不再按照其实际需求全额拨款,而是要求社会服务机构按照“以服务养服务”的方式,通过向居民提供收费服务而补偿其资金缺口,进而促使各种社会服务机构进一步走向市场。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节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内容:包括政府政策的需求情况、政府和政党的目标、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和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制度方案和技术条件。

2)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实质性内容指社会政策所需要的条件能否被满足,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手段是否合理,后果能否被接受①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括政策的可能性、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的可接受性;②社会政策可行性的主要方面。包括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技术可行性。

(3)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其他因素:包括1社会政策的信息系统:信息不及时决策不能对需求和问题作出及时反映;缺乏有效信息不完整,难以作出决策;信息被扭曲,决策者做出错误政策判断;信息被利用控制政策走向2利益集团对社会政策的影响3公共舆论及大众传媒的影响4领导人偏好及主管部门的影响以及突发事件5特殊事件影响6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宣传与社会协商:沟通型和协调型。

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

(1)确立社会政策的议程:①含义:特指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会政策的计划;②实质:政府对解决各种问题的优先性安排

(2)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一般步骤是基线调查、初步方案设计、各种方案的比较和最优方案的初步选择。

(3)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特点是实证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民众的意见与领导人意见、部门意见、专家意见相结合;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结合。

(4)社会政策的试点:①社会政策试点的一般程序和要求:在选点过程中,应

该注意所选出的点具有典型代表性;在试点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客观、真实的社会条件;对于试点工作的总结和评估,更应该实事求是。②试点工作的评估结果:获得无条件通过、有条件通过、被否定。

(5)社会政策的审批和文本发布:

1、社会政策的审批:将经过前面各个阶段而得到的社会政策方案交给最高决策层讨论,以决定是否批准实施。

2、社会政策的发布:确定社会政策的文本形式;社会政策文本发布的方式。

社会政策方案设计1基线调查:基础情况调查,在一项政策行动开始之前,就该行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现状做调查。2初步方案设计 3各方案比较选最优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特点:1实证性与规范性结合2定量定性结合3民众领导部门专家意见结合

第七章

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行动

社会政策实施的含义和意义

(1)含义:所谓社会政策实施,是将一项社会政策行动的方案付诸具体行动的过程。

(2)影响社会政策实施的要素:社会政策目标和方案、社会政策实施者、社会政策的实施手段或条件、社会政策对象、外部环境

(3)社会政策实施的意义:①社会政策的实施是实现社会政策目的的惟一途径;

②社会政策的实施决定着社会政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③社会政策的实施是检验政策法规是否正确的现实根据;④社会政策的实施是使社会政策得到修正补充和完善的根本途径;⑤社会政策的实施对于社会政策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⑥社会政策的实施活动及其后果是新的社会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社会政策实施过程

(1)组织工作:①依据组织目标设计和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和职位系统;②确定权责关系,从而把组织上下左右联系起来;③以组织关系为架构,通过与其他管理职能相结合,使组织成为高效运转的有机整体;④根据组织环境条件的变化,适时地调整组织结构。

(2)制定社会政策方案的实施细则

①制定实施细则的方式。包括对社会政策条文的解释、制定行政计划(5W1H)、社会行动的程序化、附加规定。

②社会政策实施细则的一般内容:包括受益者资格及其认定方式、对受益标准的具体规定、对受益者及相关机构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其他配套政策及措施的设计和运行。

(3)财政安排。社会福利经费的来源主要有政府负担的部分、保险费、受益者负担的部分、其他收入

(4)政策宣传:①让广大社会成员了解社会政策的目标、原则和社会意义,从而在政治上自觉地支持政策的行动;②使社会成员明确并主动承担自己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应负的责任(如投保、纳税等);③使人们知道自己是否具备申请福利帮助的条件,从而使符合条件的人能够申请福利帮助,不符合条件的人能够主动约束自己;④使政策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政策行动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使整个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透明度增大,从而减少机构和官员行动的任意性和不合理行为,有利于提高行动的效益和效率。

(5)资金分配和服务传递。

社会政策的评估

(1)社会政策评估的含义和意义

①含义:社会政策评估是指根据特定的标准,对社会政策进行衡量.检查评价和估计,以判断其优劣的活动。

②四种观点:对社会政策制定方案的评估;着眼点应该是社会政策效果,评估就是对社会政策的效果进行研究;评估就是发现误差,修正误差;对社会政策全过程的评估,既包括对社会政策制定方案的评估,还强调对社会政策执行以及结果的评估。

(2)社会政策评估的意义:①有效的评估,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要保证;②有效的评估,是检验社会政策的效果、效益、效率的基本途径;③有效的评估,是决定社会政策修正、调整、继续或中止的重要依据;④有效的评估,是实现政策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

(3)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①社会政策评估主体。包括领导评估、社会政策政策执行机构评估、专家评估和群众评估;②社会政策评估对象(被评估的社会政策行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策方案本身,二是政策实施的行动;

③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政策方案是否合理、政策实施行动是否得力以及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4)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评估标准指,社会政策评估者在政策法规评估过程中据以对政策法规方案进行优劣判断的准则)。包括行动标准、收效标准、效率标准、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

(5)社会政策的评估方法。①定性分析;②定量分析

(6)社会政策的评估程序

①准备阶段:是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评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和卓有成效的前提条件。一般步骤是确立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评估者和评估机构的选定。

②实施阶段。实施评估就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制定、执行、影响、效益等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运用相应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做出评估结论。一般步骤是获取资料、综合分析、做出结论。

③总结阶段:撰写评估报告。

(7)第四代评估:回应式的评估,变以往实体主义的本体论为相对注意的本体论。认为没有真正绝对客观的真理,而只有最实用的真理,研究者不可能跳出研究的对象之外,只能在和研究对象的相互联系中,发现研究的价值,要用复述、分析批判,再复述、分析、批判等不断的研究才能得到相关的评估方案。第一代评估是在总体特征上重视数量和质量;第二代评估是在总体上重视理论叙述评估;第三代评估是价值判断评估。

社会政策的变动

(1)含义:社会政策的变动是指社会政策的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它实质上是制定过程的延续

(2)导致变动的基本原因。包括政策本身的原因、政府方面的原因以及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3)变动的类型。①从变动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合并型变动和分解型变动;

②从变动的幅度来分,可以分为激进型变动和渐进型变动;③从变动对原有政策造成的结果来分,可以分为废止型变动和延续型变动;④从变动的内容是扩大了还是缩减了,可以分为增扩型变动和缩减型变动。

(4)社会政策变动的方式。包括社会政策的修订、社会政策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终止。

(5)变动程序:①提出变动方案。包括反馈原则、客观性原则、适度原则、动态原则、整体原则;②选择变动方案。追踪决策,所以与一般决策相比,又具有自己显著的特征: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心理效应;③做出变动决定。

(6)变动的意义:①可以纠正社会政策的偏差和失误,促进政策法规优化,不断提高政策法规水平;②有利于提高政策法规绩效;③有利于保持社会政策的稳定,并有效地避免政策法规僵化;④有利于政策资源的合理配置。

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基本功能:1.保障基本需要2.维护社会稳定3.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4.调节利益关系

当代社保的主要内容:老年社会保障,养老保险有三个层次: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失业社会保障模式: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失业救助制度

疾病和职业伤残社会保障模式:国民健康服务,医疗社会保险模式,医疗救助。职业伤残社会保障又称工伤保障:反贫困保障;针对各类群体的专门社会保障当代社保的基本形式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特点:①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拥有的基本权利②社会救助的目标是缓解贫困,目的是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③社会救助不是临时性的救急之举,而是经常性、制度化的措施④社会救助不以受益者的贡献为前提。

3社会福利。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旨在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的物质生活和基本服务需要。特点:①为全体社会成员或某类群体中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受益②平均分配或按受益者实际需要而分配③受益者无需以先期的贡献为条件④一般不针对个人的特殊原因而是为整个社会或整个群体提供保障

社保存在的问题

1、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制度化水平和相关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导致社会安全网上还存在漏洞,社会保险项目夺得覆盖面也有待进一步扩大

2、社会保障的立法滞后,并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3、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这行业间保险待遇不公平等问题

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社会保障的财政责任界限不清

5、新制度有效性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各个社会保障项目的协调性和规范性,并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6、目前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社会保障发展的地区差异

7、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偏低且各地很不统一,管理监督体系有待加强

8、我国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

未来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及任务

1、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2、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

3、扩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通过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以预防疾病,促进、保护或恢复国民的健康为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规定和行动的总称

目标:1、通过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提高国民的健康状况2、保护国民免于因健康问题带来的经济风险3、满足公民的健康需要

医疗政策的优势和不足:优:1、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可以确保医疗服务领域公共品的供应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可以矫正保健和医疗保险方面的市场缺陷3、公共卫生政策有助于确保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劣:1、有可能出现“政府失灵”,进一步强化不合理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2、使公共卫生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公共目标

当代各国医疗卫生政策的基本内容

1、公共卫生政策的内容:①提供面向全部社会成员或部分人口预防性卫生服务

②大众教育健康③健康环境的改善

2、医疗服务政策的基本内容: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医疗设施,建构社会医疗服务网络,合理配置医疗服务资源,以公共资金支持医疗及护理服务体系和医护人员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行动而促进医疗技术进步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政府公共资金投入而降低医疗服务的价格

3、针对专门人群的医疗卫生政策:①妇幼保健政策②老年医疗保健③残疾人康复事业④针对低收入群体和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的医疗卫生政策

4、其他与医疗卫生有关的政策

医疗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公共卫生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

2、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失当

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未来发展方向1政府应该在改善人民的卫生条件和健康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真正重视公共卫生建设2应该合理制定公共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公共卫生资源

城市公共医疗服务体制改革:1、第一阶段改革的中心任务是对医疗机构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医疗配置出现新的不合理现象,出现了“小病大治”和乱收费等不规范的行为,导致医患矛盾上升,群众和媒体对此的批评增多2、第二阶段改革主要纠正第一阶段市场化倾向改革中的问题。

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坚持公共医疗服务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公益性目标,处理好公益性目标和市场化手段之间的主从关系,合理利用市场机制,以促进医疗行业高效率地达到其社会目标

住房政策意义1住房是其最基本的需要之一2住房应该是一个福利领域3人们在住房方面的需要和对住房需要的定义都很复杂4住房与健康等其他多项福利议题密切相关

住房政策内容1、住房财政政策

(1)政府直接介入住房供给并相应投入财政补贴①政府直接建造大量低租公房供住房困难户②政府向房地产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同时对建成住房的出租作出限制,获得公共资金补贴而建造的住房必须以“成本租金”出租给低收入家庭

(2)政府向住房需要者提供财政补贴①用来补贴购买自住住房者的免税减税②用来补贴租房者的现金补贴

2、住房金融政策①在国家有效控制之下的私营机构为主体的综合型模式(美国)

②公私机构互为补充的混合型模式(日本)③政府全面直接控制的基金型模式(新加坡)④民间专营机构控制的互助型模式(英国)

3、各国住房政策改革的要点①公房向私有化转变②住房补贴从补助建房向补助家庭购房的转变③广泛补贴向选择性补贴转变④从解决住房短缺——“房荒”为目标⑤在住房金融方面,共同的发展趋势是:贷款期跨度大

住房政策改革步骤:1、第一阶段1980-1985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负担购买住房试点时期2、1986-1990是以提高住房基金为突破口进行住房体制改革3、1991-1993是以公房出售为重点、住房制度改革全面铺开的时期4、1994-1997是建立住房公积金和开展安居工程、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的时期5、从1998年至21世纪初期,是切断实物分配的福利分房制度。住房制度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住房困难解决方案1、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房制度①逐步扩大廉租房制度的保障范围②合理确定廉租房保障对象和保障标准③健全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保障标准④多渠道增加廉租房房源⑤确保廉租房住房保障资金来源2、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①规范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②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标准③严格经济适用住房上市交易管理④加强单位集资合作建房管理3、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①加快集中成片棚户区的改造②积极推进旧住宅综合整治③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就业政策基本内容

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①通过经济政策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②由政府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岗位③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积极创业④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中介服务

2、合理分配就业机会政策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政策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主要阶段及内容

1、重点推出了“三结合”的就业方针

2、开始触及固定工制度,推行劳动合同制

3、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

目前中国农村的劳动就业问题及相关政策:①现阶段农村就业政策的基本要点:从事农业生产仍是农村劳动力最主要的就业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给农民以充分的自主权;鼓励农村中非农经济的发展,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放宽城乡限制,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向城镇转移。

现阶段农村就业政策的基本要点:1、从事农业生产仍然是农村劳动力最主要的就业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给农民以充分的自主权2、鼓励农村中非农经济的发展以转移农村劳动力3、放宽城乡限制允许劳动力向城镇转移4、加强农村教育工作

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基本原则:一视同仁,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保障使他们和城市职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点:1、落实农民工的平等权利2、促进农民工的就业3、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和各种服务的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给社会政策下定义有直接界定、(间接界定)与(理论界定)等3种基本方式; 2、社会政策的范围包括(价值)、(对象)、内容、过程等方面; 3、《伊丽莎白济贫法》于(1601)年在(英)国实施; 4、社会政策的主体包括(弱势群体)与(政府服务机构); 5、环境分析包括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场景与背景等维度。 6、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人性假设、(调查研究)与(政策分析)等3种基本方式; 7、教育有主体性、学习性、社会性、(传承性)与(生产性)等特征; 8、福利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 9、社会政策包括(公平)与效率、(人权)与主权等价值维度; 10、当代世界的特征包括经济(市场化)与生活(网络化)、管理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等。 11、全球性社会政策面临权力的边界模糊化、资源的(配置不平等)与问题的(普世化压力)。 12、马克思认为人性包括生存、(发展)与(享乐)等需要。 13、马斯洛认为人性依次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五种需要。 14、社会保障的基本方式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15、医疗卫生政策包括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经验与(科学)的矛盾。 16、医疗卫生政策包括精英与(民主)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 17、教育在历史上呈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自主)与开放的结合; 18、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包括(公共)与私人的统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 19、社会政策分析应突破传统政府、市场二元论,走向政府与(市场)、(社会)三元互动视角。 20、社会政策在理论基础上包括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 二、判断题(20分) 1、社会政策是政府介入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对); 2、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社会政策是从近代开始的(对); 3、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必要条件(对); 4、社会政策就无条件追求自由(错); 5、社会政策的分析应在事实基础上先判断其价值(对)。 6、社会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福利的文件(错); 7、古代社会政策不是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对); 8、社会政策以人的生活的社会性为条件(错); 9、社会政策在价值上应将自由与合作统一起来(对); 10、社会政策的分析从寻找原因开始(错)。 11、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是建设福利国家(错)。 12、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不是建设福利国家(对)。 13、政府始终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错)。 14、政府应有条件的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对)。 15、应试教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教育挑战(对)。 16、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对)。 17、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看病难(错)。 18、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尖锐矛盾之一(对)。

人员测评与选拔期末复习资料(修正版)

人员测评与选拔期末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共10分) 1、良好的素质只是日后发展与事业成功的一种可能性。P3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体现出素质的表出性特征。P4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出素质的差异性特征。P4 4、考试前纷纷要老师给重点的同学,表明此同学是经济人。 5、现代心理素质测评理论是由弗洛伊德提出和创立的? 6、横向结构是指将需要测评的人员素质的要素进行分解,并列出相应的项目。 纵向结构是指将每一项素质用规范化的行为特征或表征进行描述与规定,并按层次细分。P134 7、行为事件访谈是一种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调查技术,类似于绩效考核中的关键事件法。P156 8、才能评鉴法强调辨识成功的工作绩效所需要的基本个人特征与其他特征,以区别它们和一般水准者得绩效差异。P157 9、测评与选拔标准体系及其分数等级、评语,在测评与选拔过程中,是充当一种价值等价物的作用,它一般由标准、标度和标记三个要素组成。P183 10、心理测验有五个要素:行为样组、标准化、难度客观测量、信度、效度。P237 11、心理测验的一般性原理是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性、可测性和结构性。P237 12、评价中心技术的设计基本原则为要有较高的内容效度、良好的表面效度,并关注细节。 评价中心技术主要用于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与晋升的考核。P238 13、求职者提供的一些书面信息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首先接触到的材料。P263 14、员工推荐就是通过“内部人推荐”为某职位提供人选,不包括自荐和外部推荐。P263 15、知识测评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是心理测验。P289 16、品德是个体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制、个性心理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稳定的 行为特征与倾向之总和。P322 17、随着个体品德的不断成熟与观察者经验的不断丰富,最后没人所觉察到的结 果往往是一致的。P322 18、测评信度是指人员测评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程度。P403 测评效度是指测评结果对所测素质反映的真实程度。 二、填空题(共10分) 三、名词解释(共25分) 1、一般能力:通常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例如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都是我们日常完成任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英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英语期末考试----12月26日 (一)题型: 1.听力(10个短对话&2个短篇文章--10个问题) 2.阅读(3篇,其中一篇从第二册快速阅读的1--5单元中出) 3.单词(3,4,6单元A课文课后练习中vocabulary&word-building) 4.完型 5.翻译(3,4,6单元A课文课后练习中汉译英部分;以及3,4,6A课文中一段的段落进行英译汉) (二)单词&短语 1. I firmly believe that this agreement will be for our mutual benefit. 我坚决相信这份协议有利于我们的共同利益。 1.People have bought these houses under the illusion that their value would just keep on rise. 人们买房子是基于它们会增值这种幻象。 2.The project has been cancel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for lack of public resources. 由于缺乏公共资源,当地政府取消了这个项目。 3.The clerk must have overlooked your name, because he said you were not here. 书记员一定是漏掉了你的名字,因为他说你不在这。 4.The speaker said something about the actors and then proceeded to talk

about the film. 发言人说了一些演员的事情,然后继续介绍电影。 5.Differences of opinion are often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 to resolve. 如何处理各种不同的意见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6.When he looked for a job, John strongly felt that there was a widespread prejudice against men over forty.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约翰强烈的感觉到针对年过四十的男性的那种歧视。 7.Children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reach a compromise between what they want and what others want. 应该鼓励孩子们在他们自己和他人的所想所愿中找到折中点。 8.The discovery seems to confirm that people lived here over 100 years ago. 这个发现印证了此处一百多年前有人居住。 9.The book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94 and was subsequently translated into fifteen languages. 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94年,而后被译成15种语言。 10.Mind your own business. My affair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you. 管好你自己吧。我的事与你无关。 11.Having worked in the company for two years, Mr. Smith is now taking care for market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在公司工作两年后,史密斯先生如今负责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

最新《人员素质测评》期末考试复习资料(2012年华工)

华工《人员素质测评》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可将工作中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的个人深层次特征称 为() A.共情 B.工作成熟度 C.组织承诺 D. 胜任特征 2.在胜任特征模型中,一个人在他人面前想表现出的形象被称为() A.自我概念 B.社会角色 C.技能 D.动机 3.通过建立胜任力特征模型能够帮助企业全面掌握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员工激励措施。这体现了胜任 特征模型对()的作用。 A.员工培训 B.工作分析 C.人员选拔 D.员工激励 4.以概念及其关系的方式存储和积累下来的经验系统是() A.知识 B.气质 C.技能 D.个性/人格 5.下列选项中对注意力要求非常高的行业是() A.彩色印刷工人 B.教师 C.文秘 D.律师 6.目前在我国组织人员的招聘过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是() A.面试 B.心理测验 C.专业笔试法 D.评价中心 7.人员筛选中,企业最常用的测试手段是() A.面试 B.笔试 C.申请表 D.心理测验 8.在面试中,考官应() A.尽量充分地展现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B.提问带有提问者本人倾向的问题 C.尽量使用封闭型的问题 D.问题的内容尽量与应聘者的过去行为有关 9.通过收集、评价候选人曾经做过的事情信息,从而预测其将来的行为,这种面谈方法被称为()A.行为事件面谈法 B.初步面试 C.非结构性面试 D.情景面试 10.下列面试方法中,比较适合于招聘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是() A.行为事件面谈法 B.非结构性面试 C.情景面试 D.半结构性面试 11.人事领域中使用得最早的心理实验方法是() A.能力测验 B.人格测验 C.面试测验 D.评价中心 12.在面试中,招聘单位如果主要是想了解被试者的工作经验,可以这样问 ( ) A.你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职业是什么 B.你大学学的是什专业 C.你喜欢什么运动 D.请谈谈你现在的工作情况

社会政策 重点

社会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公共政策的目标: 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 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 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期末考试重点复习内容

复习应考指南 共分三个部分: 一、复习应考基本要求 二、复习应考资料及其使用 三、复习应考重点范围辅导 一、复习应考基本要求本学科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本科的必修课,课程结业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 (一)考试范围见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指导”各章的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二)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90 分钟 (三)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 2、多项选择题 3、填空 4、名词解释 5、简答题 6、论述题 二、复习应考的资料及其使用 (一)平时作业:考试时约占30%的内容

(二)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指导 (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习指导书》 三、特别提示及强调: (一)上述强调的三种复习资料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期末考试内容。 (二)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指导中的综合练习P19——P43 应是复习考试重点。本书P44——P62 有综合练习的部分答案。但名词解释被略。 (三)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指导“中综合练习的名词解释答案如下:(以下页码为教材页码) 一章:1、P4 2、P2 3、P10——P114、P45、P6 6 P6 7 、P68、P9 ——- 二章:1、P182、P19 - k 三章:1、P242、P263、P29 四章: 1、P30 2、P30 3、P39 4、P39 5、P39 6、P39 六章:1、 P552、P57 七章: 1、P59 八章: 1、P62 九章: 1、P68 2、P72 3、P69 4、P70 5、P70 6、P70 7、P70 8、P70 9、P7010、P76 11 、P7612、P77 十章: 1、P78 2、81 3、P82 4、P83 十一章:1、P882、P99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利益;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是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方面追求的目标不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公共政策主要是实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主要是价值关联方向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此后,社会政策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受到重视。率先对福利国家体制进行反思的是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指责福利国家福利开支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了西方经济的衰退;政府过多包揽福利事业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剥夺了人们选择福利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也受到质疑,而且可能造成了社会公德的沦丧。左派方面,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下层阶级,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大家庭仍陷于贫困之中。右派方面,福利国家体制想向所有人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而应该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地对准穷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证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许多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类型:第一,标准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第三,表达的需要;第四,相对的需要意义:布来萧的这个分类是指出界定需要时所包含的因素,区分出需要的类型。比如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不一定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需要也不一定是个人真正感觉到的需要,专家或专业人员对他人需要的认定也可能与当事人自己感觉到的需要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与相对的需要之间有时也难以区分。所有的需要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主观的性质,即使是标准的需要,所建立的标准也是人为的,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因而也是社会的、文化的。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同,会导致政策选择上巨大差异。当把个人的某些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满足个人的需要就是社会政策追求的最终目的,当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分离,社会政策满足个人的需要就变成了手段,而满足社会需要才是其最终目的,很显然,只要目的实现了,手段运用的充分与否就无关紧要了。社会政策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成了制约社会政策行动的关键因素。社会唯实论:社会作为整体有其自身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并不完全一样,也不等于个人需要的总和。如多亚尔和高夫看来,保证社会成员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基础、养育和教育后代、学习必要的生产和服务的知识和技能等是社会文化要持续和发展所必须实现的,于是它们也就成了社会的需要。

人员素质测评(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期末考试)

(考试资料)人员素质测评 1. 下面选项中,哪一种方法不属于封闭式问卷?()A.问答法 2.面试中,所谓()原则是指主试人应该从多方面去把握考生的内在素质,应从整个的行动反应中系统地、完整地测评某种素质,而不能仅凭某一个行为反应就下断言。C.全面性 3.具有“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倾性”特征的人属于()气质类型。A.胆汁质 4.根据测验的()可以将心理测验划分为描述性、预测性、诊断咨询性等形式。B.目的 5.面试时,素质可以通过言辞、声音和体态语来体现,言辞约占传递信息的()。A.7% 6.关于权重确定的专家咨询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具有科学的检验手段 7.()原则是指素质测评要以被测人行为为依据,统一考察测评实体行为的效果和动机。D.行为性 8.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不健全的素质可以健全起来,缺乏的素质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一般性的素质可以训练成为特长素质,这说明,素质具有()。B.可塑性 9.被认为是最有效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评价中心形式是()。B.公文处理 10.下列不是评价中心特点的是()。D.抽象性 11.在评价中心的活动中,要求考生表现的是(),主试人观察评定的是行为。这体现了评价中心的行为性特点。D.行为 12.为了区分被测评者的差异,尽量拉开分数档次,对测评分数的综合宜采用()。D.连乘综合法 13.物理测试不包括()。D.心理测试 14.通过设计一系列真实环境供工作中需要处理的各类公文,要求被试人员以管理者的身份,在规定时间内对各类公文材料进行处理,形成处理报告,然后与别人进行讨论。评价人员通过观察此过程中其行为表现,对被试人员的计划、组织、分析、判断、文字等等能力进行评价,这种测试活动是()。A.公文处理法 15.在测评项目(指标)分数的综合中,为体现各个指标在整体中的重要程度,宜采用()。C.加权综合法D.连乘综合法 16.具有“深思熟虑、善于分析、善于综合、轻率、武断、主观、自以为是”特征的品德属于()型品德特征。D.理智 17.“假如我现在告诉你因为某种原因,你可能难以被录用,你如何看待呢?”面试时这种提问方式是()。 A.假设式 18.在人员素质测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C.能力性向测验 19.通过询问面试对象的教育、工作、家庭成长等问题来了解面试对象的求职动机、成熟度、专业技术背景等要素的面试题型是()。C.背景型 20.在素质测评标准体系中,一般在素质测评目的下规定()。B.测评内容 21.在确定测评指标权重的方法中,加权者依据自己的经验权衡每个测评指标的轻重直接加权是指()。 D.主观加权法 22.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特别有效或无效的工作者行为的简短描述来调查与分析工作的方法,叫做()。D.关键事例法 23.在进行人口数据统计时,将性别分成“男性”和“女性”,然后用“1”表示“男性”,用“2”表示女性。这种量化形式属于()量化。A.类别 24.评价中心最主要的特点是()。D.情境模拟性 25.使评价中心具有较高效度的主要原因是由()决定的。B.综合性 26.在进行数据综合时,为了便于拉开档次,提高“灵敏”度,最好采用()。D.连乘综合法 27.对测评结果进行总体水平分析,其目的是通过有关反映集中趋势的指标,把握全部测评者的()。D.一般水平 28.哪种测评形式,是在工作情境模拟测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评价中心 29.低信度的测评者用高信度的测评方法所得到的测评结果()。C.不一定是可靠的 30.对测评结果进行整体差异分析时,常见指标是()。A.标准差与差异系数 31.从近几年面试的实践来看,面试的发展出现的趋势是()。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大学英语1》期末考试综合复习资料

《大学英语1》期末考试综合复习资料 I. Use of English(20%)—交际英语,共1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20 分。 II.Reading Comprehension (40%)—阅读理解,4篇文章,共2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III.Vocabulary and Structure(30%)—词汇与语法,共30道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IV.Cloze Test (10%)—完形填空,共10道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I. Use of English (10×2) Directions:In this part there are 10 incomplete dialogues. For each dialogue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ONE answer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dialogue.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er. 1. —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____________ A. No, I couldn’t. B. Sorry, I don’t know. I’m new here. C. I couldn’t tell you. D. You can’t ask me. 2. — What day is today? — _____________. A. Today is March 24. B. Today is not bad. C. Today is sunny D. Today is Saturday 3. —How do you do? Glad to see you.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How are you? Me too. B. How do you do? Glad to meet you. C.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D. Nice, how are you? 4. —I’m sorry. Bob’s not in his office. — _________ A. Can you take a message for me? B. Are you sure for that? C. Would you like to leave a message? D. Can you phone me?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社会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包含了政府为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各种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是在特定目标指引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和分配。 2、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一般来说,社会政策具有三方面含义,包括社会性价值、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行动。福利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和过程。狭义上认为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问题:是一种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集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变异性、复合型和周期性等特征。 5、民间组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性组织的总称。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它们以其民间和非营利两个方面的特点而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区分开来,并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6、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是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它具有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非营利性。其次,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最后是其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特点。 7、普惠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二、简答题 1.简述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即所谓“退休基金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政府通过这一制度有效地调控消费基金,解决职工购买住房和退休后的养老问题。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实行会员制,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无论是雇员,都必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交强制性的公积金,并按月存入雇员户下。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实行40多年来,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1)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保障。(2)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局将归集的公积金购买国债,因此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

2016 06软测_期末_复习资料.doc

试题库 填空题: 1、CMM 内容包含初始级、、、可重复级和可优化级五个等级。 2、McCall 模型划分了、 3、SQA 标准被划分成:、、三个纬度的11 个软件质量因素。 。 4、测试用例由和预期的两部分组成。 5、按照是否知道被测试程序的内部结构,测试方法可以分为:和。 6、代码复审属于,不实际运行程序。 7、单元测试内容包含如下方面:、、边界条件测试、错误处理测试和局部数据结构测试。 8、等价类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和。 9、动态测试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10、集成测试以说明书为指导,确认测试以说明书为指导。 11、软件缺陷产生的原因包括、设计、以及其他原因。 12、等价类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和。 13、测试用例由和预期的两部分组成。 14、软件测试的W 模型由两个V 字组成,分别代表与过程。 15、软件是包括程序、、的完整集合。 16、软件对属于各种质量因素的需求的符合性是由来测量的。 18、软件缺陷按严重程度被分为6 个等级,分别是:、、、一般错误、较小错误、测试建议。 19、软件缺陷产生的原因包括、设计、以及其他原因。 20、从内容和重点上我们可以把质量管理标准划分成、两种类型。 参考答案: 1、已定义级、 已管理级 2、软件运行、软件转移、软件修改 3、软件质量管理标准、软件项目过程标准 4、测试输入数据、输出数据 5、黑盒测试、白盒测试 6、静态测试 7、独立执行路径测试、模块接口测试 8、有效等价类、无效等价类 9、被测试程序、测试用例 10、概要设计、需求规格 11、需求分析、编写代码 12、有效等价类、无效等价类 13、测试输入数据、输出数据 14、开发、测试 15、数据、相关文档 16、软件质量度量 18、严重错误、主要错误、次要错误 19、编写说明书、编写代码 20、认证标准、评估标准 单项选择题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人员素质测评期末复习

员素质测评 一.名词解释 1.素质:指个体为达到某种工作绩效或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所具备的可以测量的,并能显着区分绩效优劣的基本条件,特征和潜在特质的集合。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性格,社会角色,个人动机,自我形象,态度和价值观。 2.人员素质测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的多种方法,对个体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个性倾向及特征,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实施测量和评价的活动。 3.素质冰山模型:也称为胜任特征模型,是指为了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要求任职者具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特征的组合和。其中包括不同的动机,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等。 4.系统误差:又称为恒定误差,它是由与测量无关的变量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误差,稳定地存在与每一次测量中,测值一致,但测量结果不准确。 5.随机误差:又称可变误差,它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如外界环境,测量本身难度等)引起,且不易控制,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 6.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者稳定性程度。也就是研究者对相同或者相似的测量对象进行不同形式或不同时间的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7.面试:是指经过精心设计,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通过面试官对应试者进行面对面交谈与观察的手段,由表及里测评应试者各方面特征的一种人员测评方法。 8.结构化面试:这种面试在实施之前首先要确定一系列与工作相关的问题,面试时面试官围绕这些问题,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应试者交谈并加以观察,根据应试者的回答和表现进行评价。 9.投射: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人格特征,不自觉的反映于外界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亦即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 10.管理评价中心: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同时对多个人进行管理特性测量和评价的一套标准化程序。 11.测评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与工作有关的个人特征的维度,是对抽象的测评内容进行操作化的定义,是测评指标体系的基本单位。 12.工作抽样技术:又称为工作样本,就是创造一个小型的工作环境,让求职者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来展示他们是否具备工作所需的才能。 二.简答题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