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

学校代码:10052

学号:MZ13084 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生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读《多元文化教育》有感

学期: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

学生姓名:连溪

年级:骨干一年级

院系单位: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

指导老师:吴明海

课程名称:外国高等教育史

任课教师:吴明海

完成时间:2014年1月3日

读《多元文化教育》有感

最近这段时间,我读了郑金洲老师写的《多元文化教育》这本书。郑金洲老师对教育一直在做深刻的研究,这本书所讲内容就是他对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成果。在21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正在走向全球化,这种情况越来越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展开,包括教育等在内的诸多方面都会或多或少呈现出全球化的色彩。具有全球眼光,占有世界信息,具备国际视野,已经成为做好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前提条件。“如何让中小学教师如同专业研究者一样,真切地感受全球性的、国际化的教育理论,并且能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进而亲身时间这些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行为?”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郑金洲老师等人编写了一套“全球教育发展新路向”丛书。丛书包括5册,分别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建构主义教学》、《多元智能教学》、《案例教学》。其中《多元文化教育》这本书呈现的就是全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革背景下教育整体的新形态、新文化。

首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整体结构。这本书一共包括八个章节,分别为:第一章多元文化时代中的教育、第二章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与目标、第三章教育中的多元文化类型、第四章多元文化课程、第五章多元文化教学、第六章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师、第七章多元文化教育中的学生和第八章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这本书中内容的理解。

1.多元文化的由来

“多元文化”这一术语,在西方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刚开始“多元文化”仅关注宏观层面,即种族、民族差异,后来逐渐进展到涵盖微观层面即价值规范等的差异,开始越来越多的与“文化”自身的含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随着对多元文化的重视,文化多元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萌生,大体可分为古典的文化多元论和现代的文化多元论。前者要求对不同文化基本持不干预的态度,要容忍、尊重不同的文化,并且要尽力维护这些文化;后者在承认文化间相互独立的同时,要求基于共同的利益而相互协作,以便达成单一群体无法达到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群体间会增进相互的依赖性。这便是多元文化的由来。

2.多元文化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出现对教育产生了冲击。首先促使教育日益多元化,比如文化模式的多样使得教育上的模式越来越呈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其次引发了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再次,弱化了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建的共存以及文化的自主、自律倾向日益明显,而且随着各文化群体的成员主体意识的提升,要求尊重和学习不同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这教育的

文化整合功能。最后,多元文化推进教育变革。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逐步发展起来,它的定义即:多元文化教育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使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的条件下实施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待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当方式及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在对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或目标的规定上,研究者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大体为以下几类:1.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强调情感、态度与认知的结合。3.情调情感、态度、认知与技能的结合。4.情调个人素质与社会效用的结合。归纳一下,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的与具体目标。总体目的可以从学生、社会和文化自身三方面归纳。具体目标可以从个人目标(包括认知方面、情感方面、技能方面)、社会目标和文化目标三方面进行概括。多元文化教育倡导者的一系列主张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使得教育进一步尊重文化差异,更能符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需要。但是围绕着多元文化教育的主张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异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文化教育容易导致学生基本能力的降低。2.多元文化教育不但不会消除反而会加剧教育的分化与不平等。3多元文化教育容易导致虚无的价值中立主义。4.多元文化教育混淆了“优异”的定义。5.多元文化教育将民族、社会阶层、性别、年龄等广泛领域的群体都包括在内,使得人们的注意力从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真正受害者那里转移了。6.多元文化教育未能触及“不平等”的原因。7.多元文化教育根本无法消除所存在的不平等。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批评,反映了不同理论流派的立场、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元文化教育中应予以注意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多多关注多元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显性的或者隐性的问题。

当今社会下,一方面文化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另一方面教育又无时无处不在程度不同的反映着这些多元文化,因此,考察教育中的多元文化类型就成了有效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划分多元文化类型的时候,我们可以以由近及远为标准划分文化类型,奥尔波特按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的标准把教育中的多元文化划分为:人类文化、种族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文化、城镇文化、邻里文化、家庭文化。也可以以共享范围为标准划分文化类型,戈尔尼克等人首先把教育中的文化类型划分为宏观文化与微观文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具体说明了微观文化所包含的类别。还可以以文化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为标准划分文化类型,包括普遍文化、选择文化、特殊文化三种类型。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教育自身所反映出的复杂多样的文化类型,教育在多元文化中承担着一定的角色。同化论认为社会中的各小族群的文化无助于丰富现有的文化,应把它们视为外来者,使具有少数族群背景的人们融入主流文化,诱使他们放弃自己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接受主流文化的语言和行为。这种理论认

为,教育是将多元文化群体塑造于主流文化之中的必要手段,在教育上要做出制度上的限制,迫使各不同群体的人们在行为上统一到主流文化中来。融合论把社会看成是多个群体的综合,社会中现有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群体会接受外来多种文化的人们,然后把他们纳入一个共同的或融合的文化之中,而外来文化的人们则相应地需放弃其原有文化中的一些成分,以使自己更像是一个主流文化中人。按照融合论的观点,教育应对所有的群体予以关注,它要将众多不同的文化汇总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多元论认为应把族群文化视为特殊的、单独的成分,对这些文化要加以保存,而不是加以压迫、消灭和混合。如此看来,在多元文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且对教育构成一定冲击的情况下,在教育中多元文化格局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对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持一种“保守的多元论”的观点是必要的。

3.多元文化课程

在谈多元文化课程之前,我们首先看一下传统课程设计存在的文化缺陷,这些缺陷包括①主流文化中心倾向明显。一些研究者对“主流中心课程”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课程是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宗教等族群。这类呼声导致了一些少数民族团体反对在教材中出现诋毁他们的内容,要求教材要体现出他们的利益。②性别文化角色刻板。关于这一观点,有的研究者认为传统课程大多是“男性界定的课程”,把男性的经验当做普遍可以类推于全人类的经验,排除了女性的传统、历史、文化、价值和观点,这是男性支配的一种表现,应加以改变。书中提到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并研究这一问题。他们主要从人类学、文化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通过选择教材样本,分析其中的故事性课文及插图,检视男女角色出现的数量与质量,最后就性别差异的新都进行检验。研究普遍表明:教材中男角色多于女角色,男女角色都根据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传统定性加以描述;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性别平等问题。③文化类型严重失衡。以目前仍在被广泛使用的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文化内容为例,成人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同伴群体文化所占比例偏少。其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憾,例如反映沿海文化的比例过大,内陆文化的比例过小;弱势群体文化很少受到关注。传统课程设计存在文化缺陷,我们应对多元文化课程进行开发,其次学校教育的课程要尽可能反映各民族、群体的要求、历史和文化;在课程设置上不能仅限于考虑种族或民族的文化特征,还应把性别、社会阶层以及其他文化群体的文化特性考虑进去。

此外,多元文化还影响着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涉及到所有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计划,尤其在西方一些学者看来,任何成功的、有效的教学,都应是多元文化的教学。多元文化教学不应只是限于使个人接受所属或某一特定族群文化的态度和

行为,并逐渐将这种文化的画质与行为规范内化于自身心理的一部分,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使学生们对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这也正是多元文化教学的目标。尽管多元文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选择,形成批判性思考能力,但并不否认基础知识等教学的重要性,因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与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多元文化的视角也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学者斯莱特等人曾提出七项有关的原则:①要相信不同文化学生的认知能力。②教学要因学生的学习型式而异。③要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④对所有学生持有较高的期望水平。⑤提倡合作思考。⑥坚持两性平等。⑦注意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概念。在“教学要依不同的学习型式而教”这一原则下,我举一个书中的例子来解释一下这一原则。有一个案例,名字叫“闷葫芦”会说话了。讲的是一个老师刚刚当某班的班主任遇到的事情。这位老师初见班上一个叫小李的学生,发现这个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总是默然以对,闷声不响,就算在课上点名提问他的时候,他也一声不吭。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了他是一个“闷葫芦”。班主任老师开始关注他,寻找问题的原因。经过了解,得知小李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受到过老师要将他关进“小黑屋”的吓唬,使他幼小的心智受到了摧残,产生了心理障碍。班主任得知后刻意找机会叫上小李还有其他同学一起做游戏,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渐渐的“闷葫芦”不再闷了,上课也敢回答问题了。后来,这个班主任总结到,老师在学校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孩子,只要以心交心,真正去接近他,了解他,关心他,真情一定能滋润孩子的干渴心灵。在这个案例中,小李同学是个“闷葫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从小李同学这样一种学习型式出来,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不懈努力,终于使小李同学纳入到了班级正常教学轨道上来。这个案例说明,学习型式的差异是可以在教学中被充分关注到的,也是教师可以有效加以引导和调整的。文化因素使学生外在行为表现的背后制约因素,是隐于其后不易被察觉的,但在很多情况下恰恰是这些因素使得学生之所以成为这样而不是那样。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学生不同的学习型式,并根据这些型式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尤其注意到这一点。

4.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多元文化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有哪些变化呢?首先我们来谈谈教师。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它要求教师须具有多元民族的态度和价值,对学生的不同文化及各民族、群体的文化与历史因素有充分的了解,能从多元文化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的诸多问题;教师要能代表社会的文化多元性,要把年龄、性别、宗教、社会阶级、民族、种族、语言或任何这些因素结合而成的文化,主动地包容进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材料、考试和组织模式中,同时也要强调或增强社会中的共同核心价值。在实施多元文化教

育中,教师首先需要消除对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系列误解,澄清相关的概念。例如: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从事多元化教学就是把所有族群的文化都教给学生。这种认识无限夸大了多元文化教育包含的内容,并且实际上将所有族群的文化加以传递是不可能是实现的,同时也是难以操作的。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唯一理由是可以学会如何与那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一起更好的工作。因此,他们未能理解当代学校中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其他更为广泛的目的——要培养所有的学生进入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很明显,持有这一误解的教师对自己为什么需要学习多元文化教育怀有狭隘的理解,结果导致的是仅仅关注对那些特殊的和文化上有明显差异的学生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转变,首先教师要成为一个倾听者。一个好的教育者,也常常是一个好的倾听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要成为与学生的对话者,他需要与学生展开多方面的合作,在对话中分享不同的文化,在对话中促成学生形成新的文化特征。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教师要认识到对话时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平等对话、分享知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也应该是反思者,这里讲的反思,不是指教师的片段的、零散的反思,而是从多元文化背景出发持续不断的、系统的反思,一定意义上教师是一个以自身思想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

多元文化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多元文化教育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多元文化给学生带来了哪些变化。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学生文化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这种文化从价值倾向上来看,有的可能与主流文化相异但不对立,成为主流文化的有机补充;有的则可能与主流文化相异且对立,成为主流文化的反抗者。前者称为亚文化,后者成为反文化。反学校文化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的主导价值规范相悖的。在书中反映出收集的信息来看,中国中小学反学校文化正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显性化、多样化、强烈化、长期化、低龄化。显性化即由隐形转为显性,突出的表现是由内在的心里状态的消极对抗,转变为公开的带有攻击性的对抗。多样化即由单一转为多样,形式为当今多种多样的形式,如酗酒、抽烟、欺骗、校园暴力等。低龄化是指由高年龄段向低年龄段蔓延,突出的表现是过去反学校文化一般较明显的发生在中学高年级阶段,但现在在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阶段也有了较突出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来说,在学生文化这一问题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应该认识你自己,识别出引导你自己行为的价值。②教师要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多种不同的学生文化。

③教师要运用文化的观点去诊断和分析学生的思想及行为。④要认识到生活区域和交往密切的群体对学生文化的重要性。⑤教师不要轻易的试图去系统的改变学生文化,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文化是可以改变的。为了让学生应对多元文化的

挑战与冲击,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往往需要强调学生在下列几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学会批判;学会分享;学会理解;学会创造。对于“学会分享”这个方面,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书中的例子。案例的名字叫“分享快乐”。讲的是有一天自然课的时候,老师要讲“认识水果”,老师在分别介绍了同学们带来的水果的颜色、味道、形状等特点后,让大家吃自己带来的水果。这时同学们都兴高采烈的吃起了水果。可是有几个没带水果的同学却静悄悄的看着别人吃水果。这时,老师说,“同学们,水果好吃吗?都吃光了吗?你们在吃水果时,有没有看周围的同学是否也在吃呀?是不是有的同学没有水果吃呀?”话一说完,立马有同学把自己剩下的水果分给了没有水果的同学,也给了老师。看着每个人津津有味的吃着水果,老师会心的笑了。下课时,老师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希望:“希望你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关心同学的那份爱延续到其他活动中。”这个简单的案例也反应在我们当今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文化间的相互作用与互动已成为人们交往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人生存的基本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吸收其他文化,并且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等与他人共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文化共存共生的意识,并在文化的沟通中实现文化的整合。

5.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

全球化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一种越来越突出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也在影响着多元文化教育,给多元文化教育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全球化不是某一时段上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进程,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①全球大市场的形成。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一切为整个世界形成统一的市场创造了条件。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胡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大。②经济的非国家化。随着全球大市场的逐渐形成,即将建立“无经济边界的世界”。③政策法规的国际化。随着争夺市场和投资的国际竞争的加剧,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及东欧国家,出现了一股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法规改革潮流。④全球交往的信息化。个人电脑、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以及数字通讯手段迅速遍及全球,世界演变成一个“全球村”,一个崭新的“网络社会”趋于形成,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被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也应有新的形式:“国际理解教育”。所谓“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多元文化共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地球村村民所必备的资质为目标,以实现“共生”和“公正”为目的的“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其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和活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使之渗透于各学科、道德教育等活动之中。比如,在2002年12月13日,石景山实验小学进行了国际理解交流活动——介绍

日本文化。北京教育学院“国际理解甲流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外语系刘宝霞老师、夏素艳老师肯政教系主任王远美老师来到实验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在三年级2班中,刘老师为孩子们介绍了日本国家名字的由来,介绍了日本的主要食品,并请同学们品尝了由日本带回来的食品和当堂亲手制作的寿司。孩子们在品尝中了解了日本的民族风俗和饮食习惯等。刘老师还以自己在日本教学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外国小朋友也像同学们一样在热心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孩子们非常喜欢这堂不同一般的活动课。这普通的一节课,将会给孩子们打开一扇天窗,让孩子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更清晰,使未来的世界充满无限的爱和理解。第二,增进国际间的交往,通过组织学生到国外旅行参观,开展友好学校的交流等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深入实施。第三,加强外国语教育。第四,市场准入,开放教育市场,实行办学体制“一主多元”模式。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我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总结和感受。郑金洲老师写这本书是期望对在中国中小学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有所帮助,其实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在大学、研究生等高等教育阶段都应展开一定的多元文化教育,全球一体化在不断的发展,而我们的教育就需要随之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变革,多元文化教育便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改革方向。《多元文化教育》这本书不仅是中小学教育需要参考的一本书籍,在高等教育阶段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多元文化的发展由来,而文化的发展又是怎么影响到教育的发展的,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时需要注意什么,对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师学生都有哪些要求等。这些知识在我读这本书之前只是了解了皮毛,读完这本书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我还想对今天的学校教育提出一些小建议:①教育中的多元文化形式包括民族文化、阶层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同伴群体文化和特殊儿童文化。以上的每一种文化都存在于现实的教育情境中,老师要注意这种文化特征与现实结合起来,使教育进行的更好。②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化。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去感知、去认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探索精神、主动态度等,对于他看待文化、融洽文化等至关重要。③根据多元文教学的要求,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要做到多元化。因为无论是标准化测验,还是教师自编的测验,都可能隐含着一些偏见在里面。为了避免这些偏见影响学生的成绩,就需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笔试、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以便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作出确切的评价。

除了读这本书之外,我还通过我的外国高等教育史老师吴明海教授的研究了解了一些有关“多元”的知识。吴明海教授提出了一体一核一元、一体多核多元、多体多核多元等共九种体、核、元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最好的是一体一核多

元这种关系。在一体格局中“一核”与“多元”的相互关系是:①“多元”是“一核”存在的根本。②“一核”是“多元”的“心脏”与“头脑”。③两者之间存在凝聚力与离心力的博弈。在此基础上吴教授提出了中和位育的观点和一核多元的民族观与教育观。中和位育的观点概括一下就是:公正第一、和谐第二、各得其所、自在发展。而一核多元的民族观是指中华民族是以中原为地理核心,以汉族占人口大多数、以儒家文化为文化核心的多族群,多元文化相互共生、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一核多元的教育观是指目的公民、全面发展;兼容并包、学业多样。由此看来,中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也必须注重多元文化教育,从世界的角度讲,我们应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从中国自身的角度讲,我们又是一个有56个民族文化的国家,也应实施不同民族间的多元文化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吴教授说的那样:成为全面发展的公民,兼容并包多种思想,真正发展为学业多样!

《小学语文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课堂无疑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 目前的中低段识字教学有以下特点:从课堂教学上看,学生识字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忽视学生内在的兴趣和感悟。从教学内容上看,识字内容局限于教材,没有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从教学形式上看,学生的主体性和交互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从上述三个特点看出,当前的低段识字教学还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样的识字教学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学生对学习汉字就会缺乏浓厚的兴趣,不能进入主动识字的享受状态,识字教学的效率就低下。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学习生字的情境,结合生字的语言环境、生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积极参与识字、主动识字、体会识字乐趣、感悟生字本身蕴涵的人文性、艺术性,在不断的参与实践中掌握和探索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柳斌同志在“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会”上谈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人生识字聪明始,成人识字率高的民族才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高素质的民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觉得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各种识字教学法之后,结合我们所运用的语文教材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必须集百家之长,融自身教材于一体,为我所用,以期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 二、课题现状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作为母语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实践环境与土壤。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才算学习“语文”,其实,广阔的生活更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及专家对识字教学进行坚持不懈地研究,并形成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等多种教学流派。张田若老师的专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对识字及识字教学进行理论论述。新课程实施以来,崔峦老师等专家在《课程改革问答》、《新课标解读》中多处论述识字教学的变化及对策。但尚无一线教师对识字教学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探索,并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体系和方法。本课题主题注重有效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进行识字教学,从而论证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等理念的可行性与可信性。 为此,我们提出了课题《小学语文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浅析

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浅析 发表时间:2014-07-17T08:57:40.54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安春青 [导读]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河北省隆尧县山口校区安春青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是为评判学生的优劣,对学生进行分等鉴定。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启发、改进、创造的功能,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和科学化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成功体验的开放性评价体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化教学 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和重新建构的“智力观”、“教育观”。教师应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的“学生观”和重新建构的“智力观”、“教育观”。教师应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接纳、赏识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而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多样化。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出发,改变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重学科知识系统、轻语文综合能力,重智力素质、轻态度习惯的片面性。重视对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进行全面评价,具体范围包括识字与写字、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等项目。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划归认知领域,有的则属于非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测评,是要重视他们语文能力发展水平的测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能力。非认知领域的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习惯、兴趣等。这些因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动力性因素,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非认知领域评价内容有:识字与写字、阅读的态度,写作兴趣,与人合作态度,文明礼仪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评价标准多样性。 评价标准是进行教学评价的衡量尺度,是教学评价得以进行的前提与依据。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受教育评价选拔淘汰目的的影响,追求一元化的价值观,使学生个性差异被抹煞,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功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优化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2.1 允许不同学生异步达标。能提前达标的学生,教师以此为基础,为他们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力,发展特长。不能按时达到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改进,实行延迟评价,使他们在接受评价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2 实施因人而异的多层评价策略。我们要尊重差异,并采取分层评价的策略,有助于每一层次的学生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都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和提高。 2.3多用开放式的问题测评学生。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测评题目上不要拘泥于知识的记忆,应该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对某个问题发表独到见解,提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 3、评价方式多元化。 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实现正确评价目的,落实全面评价内容,执引灵活评价标准的保证。如何使老师的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评价方式去努力: 3.1实施分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全面正确的差异观,立足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着眼与学生发展的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课堂中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分层测试题中注重针对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知识的记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3.2 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相结合。口头评价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师生间的口头评价交流,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它与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的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作用。书面评价时,尽量注意语言的运用,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即使不是表扬,是批评也要注意用语的委婉。 3.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交融。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分为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即时评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习中的缺点和错误,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延时评价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解的深度。两者相互使用,能更好地达到评价目的。而且,教学中的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过程,形成积极、民主的评价关系,更有利于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和概念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后50年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首先兴起并迅速在全球普及的一种思潮和社会与学校教育改革运动。究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由于20世纪的移民潮,以及由此引起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直接的导火索则是由于美国的民族复兴运动。多元文化教育风潮形成的理论基础则是美国的社会民族理论,如文化多元理论;英美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传承理论、文化相对论;心理学的社会学习理论;教育学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等。 (一)多元文化教育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19世纪、20世纪初和20世纪后50年世界范围性的三次移民浪潮导致的社会变革就是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形成。目前,单一民族国家在世界上已不多见。由于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几种、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族群共同生活,不同族群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提出代表本族群利益的理想与诉求。特别是那些处于主流社会边缘的少数民族,他们对本族群语言与文化的保护意识、社会政治、经济与教育权力的意识的觉醒,直接对西方国家20世纪初形成的同化主义和融合主义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国家制度与政策提出了挑战。20世纪后50年,文化多元主义逐渐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黑人为代表的美国民族复兴运动。 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班克斯(James A.Banks)将西方国家的民族复兴运动的发展概括为四个主要阶段。 (1)前期阶段(The Precondition Phase) 班克斯认为,民族复兴运动一般发生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政治上实行种族歧视的国家社会中。在这些国家里,因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有利于统治族群,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教育等社会领域受到歧视与雅致。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与实行种族歧视社会的日益瓦解,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出现了反对种族歧视,在各个领域争取平等待遇与公平发展机会的呼声,政府在社会的舆论压力下也实施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以缓和社会统治民族与少数民族日益紧张的关系。 (2)初期阶段(The First or Early Phase) 在民族复兴运动的初期阶段,首先,种族偏见与歧视的讨论公开化、社会化,统治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族群边界意识强化,往往以“我们与他们”来加以区分。其次,少数民族在抗议统治民族的示威与活动中,在寻求新的族群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在强化的民族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少数民族开始寻求复兴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并设法使其合法化。但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也容易将本民族的历史、语言与文化加上一些虚构的幻想,并从某种单一的原因,一些极端的观点、立场来阐释复杂度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社会历史与现状,认为种族主义是导致族群关系紧张的唯一原因。

幼儿园多元文化启蒙教育

幼儿园多元文化启蒙教育 多元文化启蒙教育是一种理念,其基本主张是通过民族文化的教育让幼儿了解民族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通过他国文化的教育让幼儿学会尊重、欣赏与理解他国文化。节日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蕴含了丰富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以幼儿园节日教育为窗口进行多元文化启蒙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园节日教育的特点,分析幼儿园节日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尝试构建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引导的幼儿园节日教育体系,以促进教师、家长、幼儿的共同进步。论文梳理了国内外文献关于多元文化教育与幼儿园节日教育的研究成果,并评析了这些成果的特点和不足以及对本研究的启示。论文还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阐明了这些理论对幼儿园节日教育研究的启示。本研究首先采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考察了S省三个城市的24所幼儿园的节日教育是否反映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情况。研究结果不仅反映出幼儿园节日教育在目标、内容、方式、途径、评价等方面未能完全反映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了幼儿园内部、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大环境对节日教育的影响因素。针对幼儿园节日教育调查研究结果和问题,探索并尝试了以幼儿园节日教育为平台构建多元文化教育的行动研究框架。通过对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文化素养的学习为前提,在节日教育的实践中尝试探索包括节日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在内的较为系统的幼儿园节日教育体系。结果表明,同未进行行动研究相比,教师、

家长、幼儿均在各个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本研究还综合分析了行动研究中幼儿园节日教育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包括教师教育信念、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师的节日教学准备、幼儿园管理、家庭、社区、社会等方面对节日教育的影响。最后,本研究提出了关于幼儿园方面、家庭方面、社区方面和社会方面的教育建议,并指明了研究的特点和 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7多元文化多样魅力

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导学案 备课人:科目:道德与法治课时:2 课题;7多元文化多样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悟多元文化的魅力,了解多彩世界的文化。 2.感受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魅力。 3.学习用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从而培养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增强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意识,理解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向世界? 2.理解各种文化是平等,得如何更好的处理文化不同带来的尴尬、矛盾或者冲突。 自主学习: 1.人类居住的地球,约()的面积被海洋覆盖。陆地面积仅占地球表面积的( ),但却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 2.陆地表面()( )。有连绵起伏的(),有低洼的();有宽广的(),有低平的()… 3.在地球上,我们可以欣赏到神秘的()、壮美的()、寂寥的()、坦荡的()、幽深的()、汹涌的()、柔美的())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是不同()的显著标记。 4.( )树木稀少,成群的野生动物在草原上游荡( )非常干燥几乎没有植被,地广人稀。世界最大的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中下游,那里地势低平。( )终年白雪覆盖,气温非常低。 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情。”在各具特色的()中,人类创出( )( )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6.豪放的苏格兰凯利舞)是苏格兰高地的象征。( )和()被称为夏威夷的两大特征。 7.拉丁美洲令人着迷的舞蹈( )( )()()等除了受()影响外,还深变非洲、欧洲文化影响,是一种()。 8.中国西南地区()优美( )丰富,有些少数民族舞蹈以仿( )( )( )( )为主,再现了( )”的民族文化特色。 9.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交往中形成的(),也是()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约定成俗的,我们用它来表示()。不同的文化会有()10.( )是许多国家人们见面时最常见的礼节。在泰国,人们( )的姿势,头向前倾( )关系比较亲近的欧洲人打招呼的方式是( )。欧洲、美国在迎送宾客和朋友时流行( )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有行此礼的。 11.()作为一种文化,适应于各地()的要求,与()融为一体,也是不同( )不同( )不同()的反映。 12.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气候炎热,人们居住在(栏式房屋里,既( )。在非洲草原上,人们用牛粪、泥土建造“()。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居住在()和()都很方便的(蒙古包。 13.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有了更多的( )和( ),增进了不同( )和( )的理解。同时,( )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有更深入的( ),有助于不同文化( ),( ) 14.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 )( )。来自不同( )的人们之间常常会因为( )而出现尴尬,甚至出现( )对此,我们

幼儿园多元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多元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彭浦新村幼儿园温剑青 摘要: 本课题的研究试以艺术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为载体,强调多元文化启蒙教育通过幼儿园三方面艺术教育途径(音乐、美术、儿童文学),开展相应的各类艺术活动来达成,使两者相互融合和渗透,强调从单一的多元文化知识传递转化为培养幼儿乐意参加艺术活动,并能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表现自己对多元文化的兴趣与认知,从而逐步达到提高幼儿多元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的目的。 关键词: 多元文化、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幼儿园多元文化艺术活动 研究结果 一、形成了研究框架 基本研究框架 二、总结了“幼儿园多元文化艺术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1、适宜性——遵循幼儿学习特点和生活经验 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取决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特点。幼儿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和感知体验式学习为主,为此,在设计活动时注重为幼儿提供充分体验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饮食、服饰、艺术等的机会在积累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对本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对其他文化形成开放、接纳的态度。 2、和谐性——立足本土文化融入外来文化 中国是个千年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应该让幼儿从身边望眼社会,去感受与体验这种经历过劳动、生活、实践的民间艺术美。这不仅能使幼儿领略本土艺术作品中的技能和方法,还让幼儿感受到本土文化中蕴涵的智慧与精神,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综合衡量文化的多元性,有效融入外来文化,引发幼儿对外来文化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幼儿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欣赏、接纳和融合的能力,促进幼儿多元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促其全面发展。 3、感染性——重视环境潜移默化交互作用 环境对幼儿多元文化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具有艺术文化属性的特殊环境是熏陶幼儿心灵的有效刺激源,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实施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时,应重视从本园幼儿的实际出发,将多元文化艺术的教育因子融入环境中,让幼儿充分感受、体验、操作,自主表现表达。 4、整合性——艺术表现手段的有机整合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艺术表现手段,即音乐、美术、文学,三者不是孤立,而是有机整合,互相渗透的。表现为两方面,其一,艺术领域内部整合,也就是说一节优秀的多元文化艺术活动,不单纯是某一艺术领域,或音乐或美术或文学。其二,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的相互渗透,打破艺术活动的正规性,领域之间的界限性,有机地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 三、编制与实施多元文化艺术活动园本课程方案 多元文化艺术课程方案的对象是所有的幼儿,要考虑幼儿的兴趣与经验,我们的课程方案目

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相关论文(共篇)

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相关论文(共2篇)第1篇: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教育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不仅对美国,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时很多国家和民族在此方面提出了许多要求,包括学校设计的课程应该能反映不同的文化观点以及历史,要求学校聘请有色人种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让学生看到本民族人中的榜样等。针对这一现象,不同国家的政府、学校工以及相关学者共同开展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逐渐成熟,被广泛传播于欧洲等西方国家,并发展成为西方教育的一种潮流。 随着国际交流和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教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表现出来的教育多元化同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教育在背景和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发展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实践的总体思路和内容是一致的,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既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叙述了多元文化的特征,对多元文化诸多范畴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将如何从中获益。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及诸多范畴的比较分析 多元文化教育指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将各个民族的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使各个名族的人民都能拥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多样化、多变性的文化背景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条件,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此背景下形成对于不同文化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从而实现对不同文化的接受、选择、融入,提高评价能力,这最终有助于建立更加包容与和谐发展的多元共生社会。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第二课时练习试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多元文化多样魅力》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在__________和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地的人们有了更多的__________,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__________。 2、__________使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不同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接触与交往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常常会因为不了解对方的__________而出现尴尬,甚至出现__________。 4、各种文化都是__________。我们在认同自己文化的同时,应以包容、__________对待不同于我们的文化,__________。 5、在文化交流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要__________,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不同的文化之间可以友好相处,基本上不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2、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于我们的文化,求同存异。() 3、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4、文化是不平等的,有优劣之分。() 5、我们应该尊重文化差异,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三、简答题。 1、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时,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呢?(10分) 【答案】 一、填空题。 1、经济全球化交流和文化的交融理解 2、文化交融取长补短共存共荣 3、文化矛盾和冲突 4、开放的态度求同存异 5、和平相处繁荣 二、判断题。 ×√××√ 三、简答题

1、(1)、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间的接触与交往日益频繁。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常常会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而出现尴尬,甚至出现矛盾和冲突。 (2)、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遇时,人们往往会从自身的文化视角、用自己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事物,有时会导致彼此的误解和冲突。

幼儿园现在流行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现在流行的教育理念 当宝宝到了两岁多的时候,妈妈们便开始查找各种资料,咨询周围朋友,试图找到一个认同的教育理念的幼儿园让孩子步入社会。那么针对国外繁多的幼儿教育理念,很多人便无法适从,幼儿园现在流行的教育理念你又知道几个呢?华德福与瑞吉欧,还是蒙台梭利或是克莱辛,他们又都有哪些区别呢?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力求家长们看过文章便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的放矢。 先说说他们的相同之处。国外的教学理念都希望能帮助和激发儿童实现自己在智力、创造力和社会中人的所有潜力。并在教育过程中,儿童都被视为自身发展的创作者,他们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的、充满活力的,自我导向的,非常尊重儿童的选择。他们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家校联系,强调家长高质量陪伴与家园共育。 那么他们的理念是什么?还会有什么不同呢? 蒙特梭利(Montessori) 理论基础和教育信念来自于Maria Montessori。她是意大利历史上的首位女医师。而这位Montessori医师是建构主义支持者,非常强调儿童的智力开发。教师引导儿童学习,并且为儿童提供环境支持,使儿童处于一个乐于学习的环境中。儿童是不按年龄分组活动,而是混龄活动。蒙特梭利的秘密武器是一套完整的课程和教具。儿童通过感官操作这些教具而学习。外行人拿到这些教具,也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因为每一个教具,从形状、大小、甚至颜色,都是有其背后的理念来支持,需要通过专业培训的教师来引导儿童学习。 优点: 1)体系完善,既有理论,又有一套完整的课程和教具,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 2)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3)儿童在“工作”中练习独立,完成自我成长的使命,形成独立自主、专注而极具耐心的个人品质。 4)强调心智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 5)混龄编班为幼儿社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不足: 1)感觉教育课程方面,蒙氏课程强调儿童安静游戏、培养独立专注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儿童天性的释放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2)艺术教育课程方面,蒙氏课程更看重的是艺术的工具价值,而不是本体价值,不利于发展儿童的艺术创造力。 3)另外,它过分强调了真实性,反对儿童讲神话故事,忽视了想象的价值。 点评:是目前国内引进时间最长、知名度最高的教育体系。但因教师需要专业培训要求高,教学效果略有差异。真正上好蒙氏课,得其精髓者不多。 华德福(Waldorf) 理论依据和教育理念来自于Rudolf Steiner。他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身体和心灵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体系主张按照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针对意识的成长阶段来设置教学内容,以便于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恰如其分地发展。艺术被整合到每一门课程中,会有谜语、民谣和神话的学习来提高想象力和多元文化学习。主课教师会一直跟随小朋友从幼儿阶段到高中的学习。学习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进行。 优点: 1)华德福课程没有统一的教育纲要,只给出大概的教学目标,强调依照儿童的本性对其施以教育。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儿童形成善良、感恩等美好品质,亲近自然、重视教育生命意义的教育方法,带着“爱”和“呵护”的意味,有利于幼儿身体的发育和美好心灵的建设。2)在实际生活中,与其他课程相比,华德福课程更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它不需要过多的环境设置,自然就是它的教室,反对心智训练的做法也某种程度减少了教师的任务。

小学语文多元化式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多元化式识字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摘要: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针对新教材识字量大,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尽早阅读的特点,我们总 结了一线教师的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低年级多元化识字教学研究,提出 识字教学应以生为本,以社会生活为源头活水,把握识字规律,拓展识 字途径,构建开放式识字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 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国家督学柳斌指出: "真正要把小学 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在教学目的中明确 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 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可见字词教学是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最重要 的一项内容。怎样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探求 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 是我们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语文教师对识字教学方法进行孜孜探求,取得了可 喜的成果,识字教学流派纷呈:集中识字、标音识字、注音识字、部件 识字、分散识字、韵语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快速循环识字、 成群分级识字、听读识字、本音识字 ,, 识字教学的方法更是层出不穷:换偏旁识字法;拆字识字法;情 境识字法;趣味识字法;无 意识字法;形象识字法 ,, 但这些流派、方法都是建立在为教师"教"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真正从 "学"的角度,从学生独立自主识字的目 标去建构。即使有些是学习识字的方法,但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 而有意识的识字学习方法的指导,加之方法多而无序,全而不精,

美国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

美国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 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11120367.html,/show.aspx?id=4016&cid=20 作者:王新俊姜峰 美国社会越来越明显的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多元文化的视角。针对美国现实的教育状况和少数民族教育中出现的种种特殊问题兴起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潮,传统的教师培训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应运而生。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使教师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能力,面对来自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施教,以保障少数族裔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很好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有关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方面的各种理论及概念;要研究多元文化教育益处的哲学假设、价值观和思想,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行性;要掌握有关各民族、种族的大量知识,特别是少数民族价值体系、学习方式、交际方式等;掌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技巧和教授多元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法。美国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其独有的培训模式和教育理念,在教师培训中极力倡导、贯穿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相关培训课程,这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有很大的启发。 一、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从族源来看,除美洲土著印第安人以外,主要是由移民组成。主要移民族群有白人(约占总人口的70%)、非洲裔(黑人,约占总人口的12.7%)、亚洲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等。随着美国社会人口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美国学校在校学生构成多元化日益加剧,少数族裔人数比例不断增加。因此,提高少数族群学生的学业成就,培养训练有素的劳动力,成为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时代背景下,1972 年美国颁布《民族传统法》,客观上促进和规范了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 20 世纪70年代,基于多元文化趋向日益发展的局面,多元文化教育开始由普通教育向师范教育领域渗透。1970年,全美师范学院协会成立多元文化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指出:“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计划不仅仅是在已有的项目中简单嫁

(完整版)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学前比较教育学期末考试论文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年级:学前教育10 教师:花艺老师 姓名:徐倩 学号:1 0 4 0 1 0 1 5 1 2012年6月

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摘要〕 幼儿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的文化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幼儿是祖国的明天,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希望。 〔关键词〕学前教育;文化;文化传承 一、学前教育现状 妇女教育孩子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更健全的人格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越来越重要,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象征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在我国学前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无尽宝藏,那么文化的传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资讯四通八达的时代,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和彰显民族文化特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如今我们面对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等所有一切的变化是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现在我们已近不再把儿童视为是成人施教的客体,而是有能力的主题,能共同参与建构他们自己的发展、学习和教育。学前教育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业。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就树立“民族的即使世界的”这一理念,在我们从事幼儿工作时应该努力、认真的教授幼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变革如此之快的今天,全球的文化好的或是坏的都有可能渗透进来,我们要有选择的借鉴,最重要的是应该把我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学好。祖国的明天,中华民族的希望应从小培养。① 二、国外的学前教育与文化传承概况 这一部分主要从幼儿园课程的角度来看世界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适应性产物,课程的价值取决于其社会需要。幼教课程应充分考虑所处文化的支持与制约作用,并发挥文化传承与文化选择功能。幼教课程应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尊重各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教师和家长等文化主体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自主地位,建构适应我国社会文化的幼教课程。文化传承是课程的基本功能,也是课程得以立身的根本,任何课程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传承某种文化与价值,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社会文化滋养、塑造、制约着课程的生成与解释,它规定了课程生成的途径与内容,设定了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11120367.html,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 作者:孟玫瑰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年第04期 当今,多元文化越来越成为幼儿园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幼儿园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幼儿家长的热切愿望。多元文化的开展有助于幼儿园克服文化独尊和盲目文化自傲,也有助于幼儿园克服文化自卑和文化盲从,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形成积极、正面的教育心态。 一、多元文化的内涵 所谓多元文化,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在性质、形态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样性。多种经济形式是多元文化的基础。各种文化具有相同的源头和一个类似的发展历程。文化的形成是基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基础之上的。 二、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实施的意义 (一)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接踵而来,例如“萝莉”、“思密达”、“肯德基”等等,这些来自外部的语言使得幼儿的语言功能更为丰富,幼儿能够愉快、自主、快速并成功地融入语言符号的学习中来。另外,由于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性油然而生,在外来语言融入中更快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基因”,通过“文化基因”的排列组合变化,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创新、发展,推动民族存活、发展乃至壮大下去。文化不仅是人类生存性的写照,也是不同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深藏在民族的传统、信仰、习俗以及社会心理之中,构成了民族特性的一部分,对各自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多元文化的引入并不会削弱本族文化对幼儿的影响,反而更能够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多民族文化进幼儿园,进课堂,进教材,从而使得幼儿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民族和国家。通过不同文化的磨合与碰撞,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三)有助于幼儿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对幼儿文化价值观的践行带来一定的挑战。当前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总体上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不仅有传统的、保守的文化价值观念,而且有全新的、外来的、开放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生成与发展。幼儿应该对不同文

多元文化与教育

办好异彩纷呈的教育 —论多元文化视域下教育的应对摘要:人类在繁衍的过程中创造了多种的文化,并由此形成了今天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作为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为落实多元文化的理念,促进多种文化的发展,需要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开设多元文化的学校课程。 关键词:文化;多元文化;教育 “把整合中的经济、民族与文明管理起来,使每一种都保持独有的身份和文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做出的伟大承诺”(雷纳托·鲁杰罗,WTO总干事,1997)[1]。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是世界发展变化的重要趋势,多元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已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伴随生产力发展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为多样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便捷而迅速的交流载体。社会经济形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分配方式的日趋多样化,直接导致和引起了社会精神生活也即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多元文化并存是一个社会文化发展与繁荣的表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作为人类社会的永恒的主题——教育,势必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 一文化

文化的界定对于整个研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概念取向可以影响到多元文化的概念范围,进而影响到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定位,所以对文化的概念和范围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明确的界定是非常必要的。从词源上看,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具有“耕种”、“栽培”等含义,是指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过程中对土地的耕耘及对植物的种植、栽培等活动。后来“文化”一词的含义逐渐扩大,从植物转移至人,具有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等意义。在哲学上,文化是同“自然”相对立的概念,相对于“自然”,文化是非自然界(在这里,非自然界就是特指人类本身)提供的,由人类创造的一切成就,文化又使人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区别于动物,区别于其他自然界的生物或非生物。当今文化这一术语所具有的多种内涵与解释几乎全部是转义或引申而来的。 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其名着《原始文化》中定义“文化”:“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2]。 由于泰勒的文化定义太宽泛,没有明确的范围,且缺少“物质文化”的内容,后来美国一些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对泰勒的定义进行了修正。美国着名的教育家、华盛顿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中心主任J.A.班克斯认为:“文化可界定为一个社会团体的生活方式或整体的人为环境”。“文化本身是无形、象征性和观念化的”[3]。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柯柔波和克拉克洪对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义。他们认为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下册《多元文化多样魅力》教学设计

7多元文化多样魅力 教学目标 1.增强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意识,乐于发现和欣赏其他文化之美。 2.在生活中,形成主动去了解他国文化的习惯;懂得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 3.初步了解各个不同国家的礼仪: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文化不同带来的尴尬、矛盾或者冲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增强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意识,乐于发现和欣赏其他文化之关。 教学难点:懂得如何更好地处理文化不同带来的尴尬、矛盾或者冲突,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交流材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了解什么是多元文化 1.板书:文化什么叫文化? 2.解读文化:具体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关情想、精神图腾等等。 3.提出世界多元文化的概念:世界多元文化.是一个社会学的专用名词。用来表达现代社会人们对非本族文化的尊重与接受。多元文化只指在一个地区有多个民族的居民生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多元文化逐渐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政府综合国力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条件。 4接下来,就请我们的四个学习小组上台来分别介绍一下他们调查的一种多元文化。 第一小组:多元化的代表——舞蹈 总结:舞蹈用动作代表了语言,各地的舞蹈因为浸润了当地的文化,受到不同地方的历史、人文、风俗习惯和人身体结构特点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特点,从而体现了文化的绚丽多姿。

第二小组:各国不同的见面礼仪演一演 总结:每个国家因不同的文化往往会衍生出不同的礼仪习俗。因此只有了解了人们怎样不同的嘘寒问暖,才能在陌生的国度大方得体地展示自己的友好。 第三小组:世界各地的不同建筑 总结:建筑作为一和文化。与各地的环境相适应,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不同国家、民族,生活方式的展现。 第四小组: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图文展示 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团、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关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禁文化、酱酬、面食、药腾、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师:中国饮食影响别国,就充分说明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在不断融合、发展,但是在这过程中,也会有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尴尬、矛盾或冲突,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吗? 案例回放: 1.不接受赞美=虚伪? 总结:西方人乐于赞美别人,同时也乐于接受别人的赞美。而中国人为了显示谦恭,常常会“拒绝“他人的赞美。这种“拒绝”会让老外觉得莫明其妙,好像你不领他的情似的。 2.要不要付小费? 在美国给小费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从餐厅吃饭、坐出租车、让酒店工作人员帮你拿行李等等,都需要给一定数额的小费作为给对方劳动的一个认可和补偿.大部分情况是占你消查数额的15%左右。当然你可以根据这家餐厅/酒店的高级程度,服务的质量有所调壁。但是不给小费一般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且会让你成为不受欢迎的客人。 总结:我们要了解差异,并学会尊重差异。 活动总结:中国文化也在不断走向世界。请你课后去收集一些类似的报道.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

小学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

小学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 传统的小学教育评价体系中,评价方式是以量化方法,即标准化纸笔测验为主,它的评分标准简单客观,操作简便,考察知识覆盖面也比较广。学生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毕业的十多年的学校生活之中,都是围绕着纸和笔过日子,一本书加一支笔加一张考试卷,几乎等于学生生活的全部。这种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使得教学严重地偏离教学目标,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除了在大脑之中储存大量的符号以外,对其人生发展更为重要的学习思维、学习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情操、心理素养……都在无形之中被弱化了。并且这种量化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做了简单化,不仅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而且往往忽视了教育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容。弗莱登塔尔说:“考试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分数,而教师的职责只能在给分宽严之间进行一个最佳的选择,那就跟教育目的相距太远了。”教育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承载新的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是否能顺利有效的展开,素质教育能否有效的实施。然而注重考试的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想要彻底改变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建立一套能够为学校、家长和社会理解和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从目前广泛接受的教育理论出发,结合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对构建多元化的小学教育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成为近年来各国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一元智力论,提出人类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智能、节奏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和运用。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表现程度与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各自最擅长的智力领域。多元智能理论以其独特且全面的评价观点弥补了传统教育评价的缺陷与不足。标准化纸笔测验作为传统教育评价所推崇的评价方法,只能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和回忆的能力,而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却是很难用标准化纸笔测验来考察的。加德纳认为:“智能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以不同方式显示的,所以对智能的评估和开发,都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评估方案如果没有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结构、不同组合的多种智能,然而传统教育评价中单一的评价方法或标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也不能适用于一个人的不同学习成长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