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敦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高敦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高敦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高敦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姓 名 高敦峰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87. 11 出生地 山东东平 婚姻状况 已婚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国 籍 中国
现工作单位及职位 人事关系所在单位
从 事 专 业 物理化学,电催化 及关键词 德国马普学会 Fritz-Haber 研究所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教育经历: (从本科开始按时间正序填写,内容包括时间、单位、学位、所学专业时间段要 连续,准确到月份,时间段不连续的需说明原因)
2005.09–2009.07 中国石油大学 材料化学 理学学士 2009.09–2015.05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物理化学 理学博士
工作经历: (请按照时间正序填写工作经历、从事专业、专业技术职务情况,时间段要连续, 准确到月份,时间段不连续的需说明原因) 2015.06-2015.0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临时科研人员 2015.09-2018.08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 博士后 2018.09-至今 德国马普学会 Fritz-Haber 研究所 博士后
如内容较多,本栏目填不下时,可另纸接续(下同)。
2

主要学术成果、创新成果简介(主要阐述申请人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贡献):
申请人致力于高效纳米电催化剂的发展以及相关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在国 内外较早展开了 CO2 电化学还原反应(CO2RR)研究,并通过先进的原位能谱和光 谱表征手段来理解催化剂的活性结构和反应机理。累计发表学术论文 25 篇,其中 15 篇以第一作者(含共同一作)在 Nature Catal.,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ACS Catal., Nano Energy 等国际期刊上,其中三 项研究(JACS 2015/2017, ACS Nano 2017)被选为 ESI 高被引论文,H-因子为 14 (Google Scholar),并申请 CO2RR 催化剂相关的专利两项。申请人通过活性位(相) 结构的设计、微观反应环境的调变等手段,实现了 CO2RR 高选择性制备 CO、甲 酸以及高附加值烯烃和醇类等燃料和化学品,并揭示了反应机理。 1. 通过设计活性位(相)结构来调变纳米钯催化剂的产物选择性
Pd 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析氢催化剂,文献报道的多晶 Pd 电极上 CO2RR 法拉第 效率很低。申请人在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发现并首次报道了 Pd 纳米粒子对 CO2RR 选择性和活性的独特尺寸效应。在–0.89 V (vs. RHE,下同)时生成 CO 的法拉第效 率从 10.3 nm Pd 上的 5.8%增加到 3.7 nm Pd 上的 91.2% (如图 1a 所示),这种尺寸 依赖性显著不同于 Au、Ag、Cu 等金属,同时生成 CO 的电流密度增加了 18.4 倍, 质量活性高于通常认为活性最高的 Au 纳米粒子。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分析了纳米粒子的平面、台阶和角位上 CO2 电化学还原和析氢反应的自由能,并 建立了反应性能与粒径的关系。生成 CO 的转换频率(TOF)与粒径呈现火山型曲线 关系,这表明可以通过改变 Pd 纳米粒子的尺寸来调变 CO2 吸附、中间物种 COOH* 的形成以及 CO*的脱附等,从而实现 Pd 纳米粒子从析氢催化剂到高效 CO2RR 催 化剂的转变(J. Am. Chem. Soc. 2015, 137, 4288)。
图 1. 纳米 Pd 催化剂的(a)尺寸效应和(b)活性相演变
申请人进一步研究发现 Pd 纳米粒子上的产物选择性具有很强的电势敏感性: 在 0.05 V~–0.25 V 电势区间 CO2 电还原生成甲酸,最高法拉第效率达到 97.8%; 而在–0.45 V ~–0.9 V 电势区间 CO2 电还原生成 CO,最高法拉第效率达到 93.4%。 通过电化学原位 X 射线吸收谱、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以及理论计算等研究发现电 极电势和 CO 中间产物共同调控了 Pd 纳米粒子的活性相结构(如图 1b 所示):以 (α+β)混合相 PdHx 为核、表面 PdHx 为壳的活性相高效电还原 CO2 为甲酸;以 β 相 PdHx 为核、金属 Pd 为壳的活性相高效电还原 CO2 为 CO。该研究揭示了 CO2RR
3

中钯纳米粒子的活性相结构和产物选择性急剧变化的本质(Nano Res. 2017, 10, 2181)。申请人在高效纳米钯基 CO2RR 催化剂的上述创新性研究,受到了国内外 研究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引用,受邀在 ACS Catal.期刊撰写 Perspective 文章(ACS Catal, 2018, 8, 1510)。
2. 构建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促进 CO2 吸附与活化 申请人以博士期间所在课题组提出的“纳米限域催化”概念为基础,设计了具
有金属-氧化物界面结构的 Au-CeOx 催化剂,在保证 Au 纳米粒子尺寸和形貌相同 的情况下,研究了 Au-CeOx 界面与 CO2RR 性能的内在关联。在–0.89 V 时,Au-CeOx 催化剂上生成 CO 的法拉第效率达到 89.1%,远高于单独的 Au(59.0%)或 CeOx 催 化剂(9.8%),生成 CO 的电流密度是 Au 的 1.6 倍。通过构筑 CeOx/Au(111)模型催 化剂,利用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同步辐射能谱进行原位研究,发现 Au-CeOx 界面显著促进了 CO2 的吸附与活化,以及水的存在有利于 CeOx 表面的还原与表 面吸附 CO2 物种的稳定。理论计算表明在后续的加氢过程中,Au-CeOx 界面稳定 了关键中间物种*COOH,从而促进了 CO 的生成和脱附(如上图所示)。这种界 面增强的 CO2 电催化还原在 Ag-CeOx 催化体系上得到进一步证实,表明金属-氧化 物界面催化体系在 CO2 电化学还原中的普适性。该研究成果首次将界面限域效应 用到 CO2 电催化还原反应中,丰富和拓展了该团队提出的纳米限域催化概(J. Am. Chem. Soc. 2017, 139, 5652)。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组已经跟进开展和报道了更多界 面体系用于 CO2 电化学还原的研究。
图 2. Au-CeOx 界面结构促进 CO2 吸附与 CO 生成
3. 利用电解质溶剂化效应促进多碳产物的生成 电极-电解质界面是电化学反应发生的位点,因此理性设计和调变电解质组成
是除发展催化剂以外提高催化性能的另一路径。申请人在博士后期间开展了利用 电解质溶剂化效应促进 CO2RR,旨在可以将 CO2 还原为 CO 和甲酸以外的更高附 加值的乙烯和醇类等多碳产物(C2+)。氧等离子体活化的铜表现出较高的乙烯和多 碳醇选择性,申请人在电解质中添加卤素离子,可以进一步显著提高 C2+产物的电 流密度,同时保持很高的 C2+法拉第效率(65%)。这种性能提高主要归因于卤素离 子在氧化铜表面吸附的增强(ACS Catal. 2017)。通过耦合较大的碱金属(Cs+)和卤素 (I-)离子,在–1.0 V 时 C2+法拉第效率和电流密度分别达到 69%和 45.5 mA cm-2,达 到了目前文献最高的 C2+生产速率(H 型电解池)。Cs+和 I-的共同存在显著改变了等 离子体活化铜催化剂的表面形貌,使得一价(Cu+)物种以 CuI 粒子形式存在于反应 过程中,促进了碳碳键的耦合(如下图所示)。理论计算表明吸附在铜表面的碱金 属离子半径越大,越有利于稳定 CO*,OCCO*,OCCOH*等碳碳键耦合的中间体, 而次表层氧物种的存在又促进了碱金属离子的吸附(ACS Catal. 2018)
4

图 3. (a) CuOx 催化剂在 CO2RR 过程中的形貌演变,(b) 通过电解质设计提高 C2+ 产物的生成,(c) 碱金属离子和次表层氧物种对生成 C2+产物
4. 利用电解质驱动的纳米化策略发展高效纳米铜催化体系 申请人基于对电解质溶剂化效应对反应性能的深入理解,发展了电解质驱动
的 CO2RR 催化剂合成方法,分别在 KCl,KBr,KI 和 K2CO3 中利用特定的电化 学方法氧化铜箔,得到高 C2+选择性的纳米铜催化剂,在 KHCO3 中最高 C2+法拉 第效率达到 80%(目前文献最高的 C2+法拉第效率)。原位 X 射线吸收谱表明这些催 化剂中存在少量卤化铜和氧化亚铜物种,并与 C2+选择性具有正相关联系。而利用 KCl 制备了铜纳米立方体,并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分别对其进行 O2,H2 和 Ar 等离子体后处理,调变了铜纳米立方体的形貌(Cu(100)晶面和粗糙度)及铜氧化 态(表面 Cu+及次表层氧含量)。通过变量控制比较发现,Cu(100)晶面并不是决定 乙烯乙醇等 C2+产物的唯一因素,而铜的氧化态甚至起到了更加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如图 4a 所示)。该研究成果首次解决了从铜单晶模型催化剂到具有特定晶面形貌 催化剂中多种活性位点复杂性的问题(ACS Nano 2017)。为了进一步排除基底铜箔 的影响,申请人制备了碳负载的尺寸和形貌可控的无表面配体的铜纳米立方体催 化剂,研究发现碳载体上铜纳米立方体选择性的生成甲烷,准原位 X 射线光电子 能谱表明,这些碳负载的铜纳米结构是纯金属态,进一步验证了 Cu+对 C2+产物生 成的重要性。原位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EC-AFM)表征(如图 4b 所示)阐明了铜纳米 立方体催化剂的失活与反应中表面形貌的演变直接相关(Angew. Chem. Int. Ed. 2018)。
图 4. 铜纳米立方体的(a)活性和选择性与形貌、氧化态关系以及(b)在反应过程中 的形貌演变
5

主要论著目录:
(1.论文作者、题目、期刊名称、年份、卷期、页、总引次数、他引次数、期刊影响因子; 2.著作:著者、书名、出版社、年份)
目录列表最后请注明论文总引次数、他引次数、期刊影响因子的查询截止时间和查询数
据库。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1. Dunfeng Gao, Rosa M. Arán-Ais, Hyo Sang Jeon, Beatriz Roldan Cuenya, Rational catalyst and electrolyte design for CO2 electroreduction towards multicarbon products, Nature Catal. 2019, DOI: 10.1038/s41929-019-0235-5
2. Dunfeng Gao,# Hu Zhou,# Jing Wang, Shu Miao, Fan Yang, Guoxiong Wang, Jianguo Wang, Xinhe Bao, Size-Dependent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over Pd nanoparticles, J. Am. Chem. Soc. 2015, 137 (13), 4288–4291. (ESI 高被引论文) 影响 因子:14.357,总引 276 次,他引 256 次
3. Dunfeng Gao,# Yi Zhang,# Zhiwen Zhou,# Fan Cai, Xinfei Zhao, Wugen Huang, Yangsheng Li, Junfa Zhu, Ping Liu, Fan Yang,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Enhancing CO2 Electroreduction with the Metal-Oxide Interface, J. Am. Chem. Soc. 2017, 139 (16), 5652-5655. (ESI 高被引论文) 影响因子:14.357,总引 67 次,他引 59 次
4. Dunfeng Gao,# Ioannis Zegkinoglou,# Nuria J. Divins, Fabian Scholten, Ilya Sinev, Philipp Grosse, Beatriz Roldan Cuenya, Plasma-Activated Copper Nanocube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Carbon Dioxide Electroreduction to Hydrocarbons and Alcohols, ACS Nano 2017,11(5), 4825–4831. (ESI 高被引论文) 影响因子:13.709,总引 57 次,他 引 49 次
5. Philipp Grosse,# Dunfeng Gao,# Ilya Sinev, Hemma Mistry, Fabian Scholten, Beatriz Roldan Cuenya, Dynamic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Chemical State and Catalytic Selectivity of Cu Nanocubes during CO2 Electroreduction: Size and Support Effects,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21), 6192-6197. 影响因子:12.102,总引 7 次,他引 4 次
6. Rosa M. Aran Ais,# Dunfeng Gao,# Beatriz Roldan Cuenya, Structure- and Electrolyte- Sensitivity in CO2 Electroreduction, Acc. Chem. Res. 2018, 51 (11), 2906–2917. 影响因子:20.955,总引 1 次,他引 1 次
7. Dunfeng Gao, Ian T. McCrum, Shyam Deo, Yong-Wook Choi, Fabian Scholten, Weiming Wan, Jingguang G. Chen, Michael J. Janik, Beatriz Roldan Cuenya,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Control in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Multicarbon Products over CuOx Catalysts via Electrolyte Design, ACS Catal. 2018, 8 (11), 10012–10020. 影响因子: 11.384,总引 2 次,他引 1 次
8. Dunfeng Gao, Fabian Scholten, Beatriz Roldan Cuenya, Improved CO2 Electroreduction Performance on Plasma-Activated Cu Catalysts via Electrolyte Design: Halide Effect, ACS Catal. 2017, 7 (8), 5112–5120. 影响因子:11.384,总引 16 次,他引 10 次
9. Dunfeng Gao, Hu Zhou, Fan Cai, Jianguo Wang,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Pd-Containing Nanostructures for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 ACS
6

Catal. 2018, 8 (2), 1510–1519. 影响因子:11.384,总引 14 次,他引 14 次
10. Zhen Yin,# Dunfeng Gao,# Siyu Yao, Bo Zhao, Fan Cai, LiLi Lin, Pei Tang, Guoxiong Wang, Ding Ma, Xinhe Bao, Highly selective palladium-copper bimetallic electrocatalysts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2 to CO, Nano Energy 2016, 27, 35–43. 影响因子:13.12,总引 40 次,他引 36 次
11. Dunfeng Gao,# Hu Zhou,# Fan Cai,# Dongniu Wang, Yongfeng Hu, Bei Jiang, Wen-Bin Cai, Xiaoqi Chen, Rui Si, Fan Yang, Shu Miao, Jianguo Wang,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Switchable CO2 electroreduction via engineering active phases of Pd nanoparticles, Nano Research 2017, 10 (6), 2181–2191. 影响因子:7.994,总引 24 次,他引 20 次
12. Dunfeng Gao, Jing Wang, Haihua Wu, Xiaole Jiang, Shu Miao,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pH effect on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over Pd and Pt nanoparticles, Electrochem. Commun. 2015, 55, 1–5. 影响因子:4.66,总引 24 次, 他引 14 次
13. Dunfeng Gao, Fan Cai, Qinqin Xu, Guoxiong Wang, Xiulian Pan, Xinhe Bao, Gas-phas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using electrolytic cell based on phosphoric acid-doped ploy benzimidazole membrane, J. Energy Chem. 2014, 23 (6), 694–700. 影响因子:3.886,总引 13 次,他引 6 次
14. Dunfeng Gao, Fan Cai,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Nanostructured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for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CO2, Curr. Opin. Green Sustain. Chem. 2017, 3, 39–44. 总引 10 次,他引 2 次
15. Dunfeng Gao, Chengcheng Yan,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Pd/C Catalysts for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CO: Pd Loading Effect, J. Electrochem. 2018, 24 (6), 757–765.
16. Fan Cai, Dunfeng Gao, Hu Zhou, Guoxiong Wang, Ting He, Huimin Gong, Shu Miao, Fan Yang, Jianguo Wang, Xinhe Bao, Electrochemical promotion of catalysis over Pd nanoparticles for CO2 reduction, Chem. Sci. 2017, 8, 2569–2573. 影响因子: 9.063,总引 9 次,他引 7 次
17. Jing Wang, Dunfeng Gao, Guoxiong Wang, Shu Miao, Haihua Wu, Jiayuan Li, Xinhe Bao, Cobalt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in nitrogen-doped carbon as a bifunctional catalyst for water electrolysis, J. Mater. Chem. A 2014, 2, 20067–20074. 影响因子:9.931,总引 107 次,他引 102 次
18. Juan J. Velasco-Vélez1, Travis Jones, Dunfeng Gao, Emilia Carbonio, Rosa Arrigo, Cheng-Jhih Hsu, Yu-Cheng Huang, Chung-Li Dong, Jin-Ming Chen, Jyh-Fu Lee, Peter Strasser, Beatriz Roldan Cuenya, Robert Schl?gl, Axel Knop-Gericke, Cheng-Hao Chuang, The role of the copper oxidation state in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 into hydrocarbons, ACS Sustainable Chem. Eng. 2019, 7 (1), 1485–1492. 影响因子:6.14,总引 0 次,他引 0 次
19. Jing Wang, Haihua Wu, Dunfeng Gao, Shu Miao,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High-density iron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within nitrogen-doped carbon nanoshell as efficient oxygen electrocatalyst for zinc-air battery, Nano Energy 2015, 13, 387–396. 影响因子:13.12,总引 129 次,他引 124 次
7

20. Xiaole Jiang, Haobo Li, Jianping Xiao, Dunfeng Gao, Rui Si, Fan Yang, Yanshuo Li,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Carbon dioxide electroreduction over imidazolate ligands coordinated with Zn(II) center in ZIFs, Nano Energy 2018, 52, 345–350. 影响 因子:13.12,总引 1 次,他引 0 次 21. Chengcheng Yan, Long Lin, Dunfeng Gao,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Selective CO2 electroreduction over oxide-derived gallium Catalyst, J. Mater. Chem. A 2018, 6, 19743–19749. 影响因子:9.931,总引 0 次,他引 0 次 22. Fan Cai, Dunfeng Gao, Rui Si, Yifan Ye, Ting He, Shu Miao,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Effect of metal deposition sequence in carbon-supported Pd-Pt catalysts on activity towards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formate, Electrochem. Commun. 2017, 76, 1–5. 影响因子:4.66,总引 7 次,他引 6 次 23. Jiayuan Li, Jing Wang, Dunfeng Gao, Xingyun Li, Shu Miao,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Silicon carbide supported iron nanoparticles encapsulated in nitrogen-carbon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Catal. Sci. Tech. 2016, 6, 2949–2954. 影响因子:5.365,总引 8 次,他引 7 次 24. Xiaole Jiang, Fan Cai, Dunfeng Gao, Jinhu Dong, Shu Miao,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 over reduced nanoporous zinc oxide, Electrochem. Commun. 2016, 68, 67–70. 影响因子:4.66,总引 25 次,他引 20 次 25. Jiayuan Li, Dunfeng Gao, Jing Wang, Shu Miao, Guoxiong Wang, Xinhe Bao, Ball-milling MoS2/carbon black hybrid material for catalyz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in acid medium, J. Energy Chem. 2015, 24 (5), 608–613. 影响因子:3.886, 总引 7 次,他引 6 次
以上目录中的论文总引累计 844 次、他引累计 745 次,引用次数和期刊影响 因子来源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查询截止时间 2019.03.01
申请专利: 1. 金属-氧化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中的应用, 汪国雄,高敦 峰,姜晓乐,包信和, 专利申请号 2015102406692 2. Gr??en- und formdefinierte l?semittelgesteuerte Nano-Strukturierung von Oberfl?chen und Nanopartikel-Synthese (Size- and Shape-Dependent Solvation-Controlled Nanostructuring of Surfaces and Nanoparticles - Synthesis), Philipp Grosse, Dunfeng Gao, Beatriz Roldan Cuenya, German patent: 10 2017 011 341.6
8

已承担或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 (项目来源、项目名称、经费、个人在其中的作用)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103178,参与 经费 25 万元 2.国家 973 计划,2012CB215502,2013CB933103,参与,经费分别是 164.6 万元和 124 万元 3. 德国科学基金(DFG), RESOLV (EXC 1069), 参与 4. 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 CO2EKAT (03SF0523C), 参与 5. 德国科学基金(DFG), Plasma Catalysis (SFB 1316), 参与
9

重要科研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奖项、获奖时间、本人在其中的作用及排名、获奖总人数)
担任国际学术会议重要职务及在国际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特邀报告情况,其他 获奖及荣誉称号情况: 获各类荣誉奖情况: 2015 “大连化物所延长石油三等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5 “大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大连市科协 2012 “优秀学生干部”,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9 “山东省优秀毕业生”,山东省人事厅 2008 “中国石油大学一等奖学金”,中国石油大学 2007 “国家奖学金”,教育部 2006 “中国石油大学二等奖学金”,中国石油大学 期刊审稿人: ACS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Chemistr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Frontiers in Chemistry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Catalysts Applied Science Surfaces
10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介-研究生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后几经更名,1962年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2010年8月,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大连化物所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我国能源领域筹建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共规划筹建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氢能与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和战略、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11个研究部。大连化物所还拥有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连化物所围绕国防安全、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和生物技术广泛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设立化学激光研究室、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术研究部等五个研究室。另外,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中韩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和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国内研究所排名

国内研究所排名.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0201 理论经济学 37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202 应用经济学 69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2 0302 政治学 35 8790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67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303 社会学 31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403 体育学 27 84601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71 0504 艺术学 39 84201 中国艺术研究院 77 84202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65 0601 历史学 39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701 数学 62 80002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94 0702 物理学 57 80008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95 8280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70 0703 化学 51 8003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96 0704 天文学 11 80025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80 80022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78 0705 地理学 26 80076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86 0706 大气科学 8 80058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84 8510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1 0707 海洋科学 12 85301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74 85303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68 0710 生物学 64 80100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81 8010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77 0712 科学技术史 10 8002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77 0801 力学 42 80007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88 0802 机械工程 73 80139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70 83303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 64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3 0803 光学工程 28 80139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85 80142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85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27 82932 中国航空研究院(304 研究所) 68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72 80144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92 82913 中国航空研究院(621 研究所) 75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4 0808 电气工程 26 80148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78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4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42 8300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78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71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3 0815 水利工程 20 82306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72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11 86001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72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41 83310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 64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 83306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67 0819 矿业工程 15 83311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所) 71 83304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 67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情况介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 究所情况介绍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六十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2010年8月,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大连化物所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我国能源领域筹建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共规划筹建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低碳催化与工程、节能与环境、燃料电池、储能、氢能与先进材料、生物能源、太阳能、海洋能、能源基础和战略、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11个研究部。大连化物所还拥有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

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连化物所围绕国防安全、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和生物技术广泛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设立化学激光研究室、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和生物技术研究部等五个研究室。另外,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中韩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和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自建所以来,大连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16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引进百人计划39名。截止2011年底,全所共有职工102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18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5人。大连化物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具有化学和化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审批权,截止2011年底,共有博士生导师88人,硕士生导师172人,在读研究生74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86人,硕士研究生255人。已培养研究生1823名,其中博士1076名。设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89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介 大气物理研究所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现有职工325人,其中科技人员25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研究员46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86人,中级科技人员108人。大气所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国家毕业生就业重点保证单位。现有在学博士生211人,硕士生105人,博士后18人。 大气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热带太平洋和我国复杂陆面作用下的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的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四个优势创新研究领域是:气候系统动力学和预测理论研究、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动力学和预测理论研究、中层大气与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灾害研究。 大气物理研究所拥有的科研部门包括: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层大气遥感与探测开放实验室、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络大气分中心、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另外还设有信息科学中心。 2005年,大气物理所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工作进展顺利,科研工作取得若干重要进展,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及气候可预报性研究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奖成果应用奖一等奖 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共发表科技论文46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6篇,申报专利5项。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叶笃正荣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并作为第一主持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吕达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批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获得了各类奖项,取得佳绩。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三化建设继续向前推进。 2005年,申请获得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1项、973课题2项、863专题3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29项,包括4个重点基金、面上基金23项,杰出A和杰出B各1项;获院方向性项目3项,课题1项。还获

标准答案-综合管理处-大连化物所

大连化物所2008年“安全科研月” 安全知识竞赛试卷(二) 答卷说明: 1、本套试题适用于科研工作者对工作中所接触的危险化学品技术安全、防火防爆技术安全、职业危害控制和国家法规、制度等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采取闭卷答题,答题时间为60分钟。 一、单项选择(40道题,每题1分,共40分。要求从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为答案) 1. 2008年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是 A 。 A. 治理隐患防范事故 B. 综合治理保障平安 C.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D. 关注安全关爱生命 2. 消防工作贯彻 C 的方针,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 A、谁主管、谁负责 B、以防为主,以消为辅 C、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3. 安全需要是人最基本的 A 需要。 A. 生存 B. 生活 C. 精神 D. 其他 4. 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后得出了海因里希法则,事故后果为严重伤害、轻微伤害和无伤害的事故件数之比为 D 。 A. 1:100:500 B. 1:10:300 C. 1:10:100 D. 1:29:300 5. 安全标志分为四类,它们分别是 D 等标志。 A. 通行、禁止通行、提示和警告 B. 禁止、警告、指令和通行 C. 禁止、警告、通行和提示 D. 禁止、警告、指令和提示 6. 氢氰酸的主要危害在于其 A 。 A. 毒性 B. 燃烧爆炸危险性 C. 放射性 D. 腐蚀性 7. 《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将危险化学品分为8类,不属于第4类的是 D 。 A. 遇湿易燃物品 B. 易燃固体 C. 自然物品 D. 压缩气体 8. 物质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D 。 A. 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闪点 B. 可燃物质、引燃物质和闪点 C. 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燃点 D. 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火源 9. 对液体可燃物起始燃烧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 着火—燃烧—气化 B. 气化—着火—燃烧 C. 气化—燃烧—着火 D. 燃烧—气化—着火 10. 危险化学品 B 属于遇空气燃烧物质。 A. 甲醇 B. 黄磷 C. 丙酮 E. 硫酸 11. 氢氟酸的主要危害在于其 D 。 A. 毒性 B. 燃烧爆炸危险性 C. 放射性 D. 腐蚀性 12. 过氧化氢与 C 混合将会出现爆炸燃烧的严重后果。 A. 甲醇 B. 乙醇 C. 丙酮 D. 乙醚 13. 化学品泄漏事故,下面哪种做法是错误的 C 。 A. 报告(报警) B. 采取危险部位进出限制 C. 所有人员参加事故救援 14. 下列科研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属于化学因素的是 C 。 A. 真菌 B. 病毒 C. 工业毒物 D. 辐射 15. 稀释浓酸时,下列哪种方法比较安全 A 。 A. 将浓硫酸缓缓注入到水中,并慢慢搅拌 B. 将水缓缓注入到浓硫酸中,并慢慢搅拌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公寓入住协议 - 大连化物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公寓入住协议 本协议双方当事人: 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联系电话:84379793 入住方(以下简称乙方):________ 乙方人员类别:□在籍研究生□引进人才□博士后□单身职工 □其他(联合培养研究生、高校到所临时入住学生等) 乙方人员所在部门:______________ (身份证)(护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E-mail: 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公寓管理办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乙方同意甲方将其住址在所内公示情况下,甲、乙双方就下列公寓的入住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公寓基本情况 甲方公寓(以下简称该公寓)坐落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寓包括星海二站园区的研究生教育大厦及所产权住宅),乙方入住该公寓中床位□一□二个。 房屋设施:详情见《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公寓入住承诺书》中的物品明细单。 第二条房屋用途 该公寓用途为宿舍,除双方另有约定外,乙方不得任意改变房屋用途。 第三条入住期限 入住期限自_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在籍研究生入住期限为其完成论文答辩的日期;引进人才入住期限为二年(其中免费期为十二个月);博士后入住期限为自如站起两年,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单身职工入住期限为两年。 其他人员为临时入住,如遇公寓房源紧张或甲方整体调配房源时,乙方必须无条件服从甲方调配或搬离,甲方会提前一个月通知。 第四条公寓收费及付款方式

大连化物所学生管理办法

大连化物所留学生管理办法 Rul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f DICP 按照涉外活动保密管理规定要求,为做好所内留学生的管理工作,特制定留学生管理办法。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gula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foreign activities,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hould follow the rules as mentioned. 一、留学生类别 Kind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1、与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的留学生; Students who has signed a cooperative agreement with DICP 2、来我所攻读学位的留学生。 Students who has come to pursuit degree 二、留学生管理 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1、留学生须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与我所签订协议后来所工作;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ust be approved by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then come to DICP. 2、来我所攻读学位的留学生,需经国科大留学生办公室审核批准后,来所工作;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pursuit degree must be approved by UCAS and then come to DICP. 3、重要部门接收外籍人员还应进行背景调查,必要时可委托安全部门进行审查。 Important departments should also carry out a background investigation before they accep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may entrust the security department to conduct a review when necessary. 4、涉密岗位不得招收留学生。 Secret posts are not allowed recrui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三、在所期间安全保密管理 Safety and secrecy management during study at DICP 1、留学生来所后由接收部门制定安全保密管理工作方案,对其进行安全保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优秀博士后奖励基金申请表 申 请 人: 林峰 研 究 组: 2301 学科专业: 金催化 合作导师: 黄家辉 研究员 填表日期:2016年4月22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制

姓 名 林峰 性 别 女 出生日期 1984.02 民 族 汉 学历/学位 研究生/博士 专业技术职务 讲师 毕业院校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 学物理研究所 专 业 物理化学 (拟)入站时间 2016.05 入站性质 □统招统分 □√在职人员E-Mail Flin@https://www.wendangku.net/doc/995260499.html, 联系电话 学习简历 起止年月 所在单位/专业 所获学位 2006.09-2013.07 大连化物所/物理化学 博士 2002.09-2006.07 内蒙古大学 学士 工作经历 起止年月 所在单位 职务 20113.07-2016.03 大连民族大学 讲师 博士博士论文题目 担载双助催化剂半导体上光催化氧化含硫有机化合物及染料的研究 指导教师姓名 李灿 研究员/院士 蒋宗轩 研究员

学位论文摘要(限800字)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光催化氧化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是去除污染物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论文以开发在含硫有机化合物及有机染料等污染物的光催化氧化脱除反应中具有高活性的半导体基光催化剂为目的,围绕担载助催化的半导体光电材料TiO2和BiVO4等的制备合成,光电性能,反应机理等展开了研究,考察助催化剂以及催化剂结构对半导体光催化剂光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光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旨在于提高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氧化活性,寻求可以适用于提高光催化剂活性的普遍规律。 首先制备了担载RuO2的SO42-/TiO2超强酸催化剂(标记为RuO2/SO42-/TiO2),考察其用于光催化氧化含硫有机分子噻吩的反应性能,结果发现含硫有机化合物噻吩可以在其上得到较高的光催化氧化活性,这可能是由于表面缺陷位及催化剂表面酸量的增加导致催化剂对O2的吸附能力增加;另一方面催化剂表面酸量的增多与表面氧化助催化剂RuO2之间酸性和氧化性之间协同作用对于提高其光催化氧化活性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制备了担载助催化剂Pt和RuO2的TiO2 (标记为Pt-RuO2/TiO2,载量低于0.05 wt%)催化剂,考察其用于光催化氧化含硫有机分子反应的性能,并将其拓展应用于光催化氧化有机染料罗丹明B (RhB)和甲基橙(MO)的反应中,得到很高的转化效率,TiO2上共担载的还原助催化剂Pt和氧化助催化剂RuO2对光催化氧化活性的提高表现出强烈的协同作用。光催化氧化反应中分子氧和污染物分子的活化同时在Pt-RuO2/TiO2催化剂表面发生。 再次,制备了担载双助催化剂的BiVO4可见光催化剂并考察了其以分子O2为氧化剂可见光催化氧化噻吩反应的光催化氧化性能,可以得到99%以上的转化率,噻吩中的硫最终被氧化到三氧化硫。光催化过程中检测到的活性氧物种(?OH和O2?-)参与了光催化氧化反应。双助催化剂Pt和RuO2在提高光催化氧化活性上表现出强烈的协同作用,这种共担载氧化助催化剂和还原助催化剂的方法对于发展高活性的光催化剂,在太阳能转换及环境保护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1、主持或参与项目情况: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来源项目金额起止年度角 色1 以层状双氢氧化物为结构 模板剂合成具有超高加氢 脱硫活性的NiMoW本体 催化剂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面上项目 59万元 2012/01-2015/12参 加 2、论文发表情况: 序号论文题目期刊名影响因子发表年度/卷期/页码排 序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6年博士生入学试题 《大气化学》(满分100) 一、解释下列各对名词(每组2分,共计40分) 1)干沉降和湿沉降2)光学等效直径和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3)气溶胶及 PM 10、PM 2.5 4)热化学平衡和光化学平衡5)原生粒子和次生粒子6)元素 和同位素7)细粒子和硫酸盐8)反应物和前体物9)自由基和链式反应10)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11)雾和光化学烟雾12)粒子数浓度和质量浓度13)pH 值和酸雨14)光化学反应和量子效率15)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16)人工降雨和凝结核17)爱根核和云18)酸雨和酸沉降19)大气寿命和半衰期20)均相化学反应和非均相化学反应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1.写出《京都议定书》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减少排放的6种(类)人造物质名称和 分子式,并从它们大气化学降解速率和过成的角度说明必须减少向大气排放这些物质的原因。(10分) 2.N 2 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主要从土壤排放到大气,消耗于平流层。当前国 际上测量土壤N 2 O排放普遍使用的方法是用一定体积的箱子罩在一定面积的土壤 上,通过测量箱内N 2 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从而计算其界面交换通量(单位时 间单位面积的质量)。设在两地分别测量土壤N 2 O的排放,采样箱参数和测定值如下表,请问A、B哪个排放通量大?(提示: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0 ℃=273.5 K ) (10分) (t0浓度是指开始罩箱时的N2O浓度;t1是指开始罩箱后的t1时刻N2O浓度) 三、述题(40分,每题20分) 1.目前城市大气中两种最重要的O 3前体物是VOC和NOx(NO+NO 2 ),下图显示的是 第1页共2页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考研试题200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0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02技本2 杜广梅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cosmid:是一类由人工构建的含有λDNA的cos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特殊类型的质粒载体 糖酵解:在细胞之中各种酶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着生成ATP的过程 冈崎片断:在DNA的半不连续复制过程中,滞后链的合成是先生成许多不连续片断,这些不连续的片断称为冈崎片断 操纵子:是指细菌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单位,它包括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和调节基因产物所识别的控制序列 Taq酶:是一种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中用来扩增DNA的耐热的DNA聚合酶cDNA文库:是指将RNA病毒基因组以及某些生物的mR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反转录 成cDNA,再用cDNA建立的文库 转氨基作用:α-氨基酸的α-氨基借助酶的催化作用转移到丙酮酸的酮基上,结果是原来的氨基酸生成相应的酮酸,而原来的酮酸生成相应的氨基酸的作用 超卷曲:即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是由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成为超二级结构 退火:变性核酸的互补链在适当条件下重新缔和成双螺旋的过程称退火 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在三维结构上比较靠近的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或这些残基的某些基团,有的还包括某些辅酶的一部分,包括一个催化部位和一个结合部位 二、判断题(每题1分) 1、对通过盐析而得到的分子量为20000的蛋白质,可采用截留值为10000的透 析袋进行脱盐。√ 2、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组成,缩短磷脂脂肪酸尾的链长可增加膜的 流动性。√ 3、对于肥胖或血脂偏高的人群,最好是食用低脂类食物,而且是越低越好。× 4、动物和植物糖类代谢途径的主要区别是植物可将CO2固定为糖类,其他过程 则大同小异。× 5、米氏常数通常只适用于单体酶所催化的酶反应。× 6、蛋白质、脂类、糖类在分解代谢的第一阶段,均被分解为他们的前体成分。 × 7、蛋白质合成中,其氨基酸顺序是由氨基酸与mRNA摸板上的三核苷酸顺序 (密码子)之间的互补作用所决定的。√ 8、调节酶的Km值随着酶的浓度而变化。× 9、氰化物中毒致死是由于它完全破坏了人体血细胞中血红素的携氧功能。× 10、呼吸作用不只是在有氧分子存在时才能发生。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 内均存在呼吸链系统。√ 三、简答题 1、请举例简要说明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形成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1)多数疏水基团躲开与溶剂接触驱动多肽链折叠(疏水作用力)

中科院各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工作站 *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外)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 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所 *药物研究所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 *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燃料电池及在大连化物所的发展

燃料电池及在大连化物所的发展 衣宝廉张华民明平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衣宝廉张华民明平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 116023) Fuel Cells and the Activities in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Baolian YI. Huamin ZHANG. Pingwen MING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Dalian 116023 P.R.China) Abstract The principles, types, and status of fuel cell are introduced in brief. Dalian Institue of Chemical Physics (DICP) began the fuel cell research for Alkaline Fuel Cell (AFC) from 1960s. In 9th 5-year Plan, DICP acted as a leadship member in National Key Project, "Fuel Cell Technology". A set of technology was taken out independently. Nowadays DICP focus on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 Solid Oxide Fuel Cell (SOFC), 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 (MCFC) and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DMFC). Recently a new corp. named Dalian Sunrise Power Co., Ltd. was founded for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fuel cells, especially for that of PEMFC. DICP is the main shareholder of Sunrise Power for its fuel cell technology. 一.原理,分类与技术现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一个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并重、具有较强技术开发实力、以承担国家和企业重大项目为主的化学化工研究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两个: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分为二级学科六个: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工和工业催化。63位博士生导师中有中科院院士10人,工程院院士4人。一九九八年我所以其雄厚的整体实力被中国科学院批准首批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本所具有一流的研究生公寓和科研条件,自2000年开始招收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欢迎有志青年及大、中型企业的科研骨干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1.本所2008年博士生公开招考为一次(秋季入学),预计招生博士生112人(含硕博连读生); 2.报名时间: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具体详见网上通知) 3.报名方式:网上报名,详见博士生报考须知; 4.考试地点: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5.助学金:10,000—18,000元/年 6.有关详细情况请与我所研究生部招生办联系。 7.欢迎访问我所主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995260499.html, 研究生部主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995260499.html,招生E-mail信箱:sxs@https://www.wendangku.net/doc/995260499.html, 单位代码:80038 地址:大连市中山路457号邮政编码:116023

单位代码:80038 地址:大连市中山路457号邮政编码:116023 联系部门:研究生部联系电话:(0411)84669170 84379006 联系人:孙晓珊熊博晖

单位代码:80038 地址:大连市中山路457号邮政编码:116023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第6期介万奇等:多元多相合金凝固理论模型的研究进展 [45]Q i n R S,W all ach E R.A Phase2Fiel d M odel Coup led w it h a Th er m odyna m ic Database[J].Acta M a te riali a,2003,51: 6199-6210. [46]Bêttger B,E i ken J,Stei nbach I.Phase F i el d Si m u lati on of Equ i axed Soli d ification i n Techn i calA lloys[J].Acta Ma te rialia, 2006,54:2697-2704. [47]N estl er B,G arcke H,Stinner B.M u ltico m pon en tA lloy Soli d i2 fication:Phase2Fiel d M odeli ng and S i m u lati ons[J].Phy s ical Re vie w E,2005,71:041609.[48]A ntonova N,F irstov S A,M i racle D B.I n vesti gati on of Phase Equ ilibri a i n the T i-A l-Si-N b Syste m at Low Nb Con tents [J].Act a Ma teria li a,2003,51:3095-3107. [49]H i m e m i ya T,Um eda T.Three2Ph ase P l an ar Eu tecti c Growth M ode l s for a T ern ary E utectic Syste m[J].M ateri a ls T rans a c2 ti ons,J I M,1999,40(7):665-674. [50]H i m em i ya T.Growth M od el s of Two2Phase E utecti c Cell i n a Ternary Eu tecti c Syste m:a Phas e Sel ecti on M ap[J].M ateri a ls T ran s a ction s,J I M,1999,40(7):675-684. BEPCII超导备用腔高功率耦合器测试达到400k W连续波功率日前,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自主研制的BEPCII500MH z超导备用腔高功率耦合器借助日本KEK高频测试台顺利通过了高功率老练测试,功率达到了连续波420k W以上,位于国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老练测试结果表明,高功率耦合传输稳定,高功率下高频性能和热负载承受性能良好,真空特性良好。这表明经过反复摸索和研究,高能所加速器中心高频科研人员和参研人员已掌握了高功率输入耦合器的设计和研制技术,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工艺路线。这也标志着高能所在大型超导加速器高功率输入耦合器自主研制上的道路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众所周知,像B EPCII这样的高亮度大流强加速器随着束流流强的不断提高,高频功率的需求将不断攀升,相应地要求输入耦合器的耦合功率能力随之提升。输入耦合器的高功率耦合能力是大流强加速器束流流强提高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输入耦合器愈来愈成为高功率射频微波领域的核心部件之一,世界上许多大型加速器实验室投入了相当多精力对其进行性能研究和设备研制。 高功率耦合器的研制技术颇具挑战性。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加速器实验室研制的高功率耦合器达到了连续波400k W以上。高能所研制成功的连续波400k W功率耦合器可用于替代昂贵的同类进口设备,用于BEPCII超导高频系统运行备份和超导备用腔(均仅要求输入功率达到140k W),摸索和凝炼而成的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也可应用于其它类型的大流强加速器的功率输入耦合器,为其自主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摘自中国科学院网站)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物理吸附储氢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氢能源作为一种零污染、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洁净能源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课题和热点。储氢问题是氢能源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储氢研究包括化学储氢和物理储氢两个领域。物理吸附利用微孔材料物理吸附氢分子,因其在特定条件下对氢气具有良好、可逆的热力学吸附、脱附性能而受到广泛研究。提高材料对氢气的吸附作用使氢分子更容易、更牢固地吸附在微孔材料的表面或孔腔中,已成为进一步提高微孔材料储氢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最近,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邓伟侨所在的研究组及合作者使用锂离子掺杂技术,提高微孔共轭聚合物对氢气的吸附焓从而提高材料的储氢量。理论模拟发现,锂离子在共轭体系上对氢气有增强的吸附作用,可以使氢分子更牢固地吸附在微孔材料中。实验上,通过催化聚合1,3,5-三乙炔苯制备较大比表面积的三维微孔共轭聚合物(C MP)作为吸附载体,其网络结构中的碱性活性基团碳碳叁键吸附锂离子。锂离子有效提高了材料对氢分子的吸附焓。研究表明,当锂离子的掺杂比例在015%(质量分数,下同)时,材料储氢能力最强,对氢气的吸附焓为811kJ/mol。该材料在77K 和011MPa条件下,储氢量高达611%,刷新了同等条件下的物理吸附储氢的纪录,远远高于碳纳米材料(310%)和金属框架化合物(215%)。 该研究工作以通讯形式刊登在近期的5德国应用化学6(Ange w.Che m.I n.t Ed.)(2010,49:3330-3333. DO I:10.1002/a n ie.200906936),并被选为热点文章。(摘自中国科学院网站) 11

我的考研之路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我的考研之路——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距离2013考研复试结束已经整整两个月了,自己在考研的路途中受过很多学长学姐的帮助,总觉得应该为下届的学弟学妹做点什么。终于,在毕业论文等都忙得差不多的时候,抽出时间来写这个心得,谨以此文献给2014年考研的勇士们。 第一篇目标与方向 学校及专业的选择 考研的第一步,也是影响大局的一步,就是关于考研目标的制定和方向的选择。很多人在本科学习之后,发现本科学的东西没实用价值或与自己的兴趣偏离太远,他们一般都会选择跨专业考研。然而,跨专业考研的难度是根据专业跨度而异的,跨度越大,考研准备的科目与本科学习的课程相差越大,也就意味着考研的难度越大,最后意味着考研付出的努力要成倍地累加。当然,如果你在本科期间“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那选择任何一个专业都是一样的难度,考任何一个专业都是跨专业考研。这里主要针对那些本科学习比较踏实的学生,我的建议是选择一个与本科专业相关且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样成功率较大。因为大学有一点基础,只要复习阶段巩固加强了,考专业课基本就没有问题。 学校和专业是报考时必填的两项,学校的档次决定考研的公共课分数线,专业的强弱决定专业课分数线。对于学校,我建议是根据自身能力来权衡。如果觉得自己平时学习比较好又很勤奋,可以报一个985高校或科研院所。因为学校报的高,万一不到分数线还有调剂的机会,而学校报的太低,就算你考了一个好分数却只能上差学校。如果觉得自己学习不咋地,还不是那种能吃苦的类型,建议还是保守一点,靠谱地报个学校,毕竟机会很少垂青没有准备的人。报考好学校有一个好处,就是学习动力大。学过化工原理的人都知道,传热的速率与温差的大小有关,温差越大,传热越快,我们可以比喻为现实与目标的差距越大,我们行动的动力就越大。 总结两点:选择学校时考虑自己的毅力是否够强;选择专业时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本科学习的专业。 对于我来说,我是觉得我的性格比较适合搞科学研究,所以我选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把目标定在中科院。再接着,我就选择中科院的下面的研究所了。因为本科学习的是制浆造

流体力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部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流体力学》考试大纲 本流体力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力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流体力学是现代力学的重要分支,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本科目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运动学、动力学和静力学,无粘不可压缩、可压缩流动,粘性不可压缩流动及湍流、流体波动和漩涡理论等方面。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方程的推导,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流体的物理性质 固液气体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连续介质假设及其适用条件,流体的物理性质(粘性、可压缩性与热膨胀性、输运性质、表面张力与毛细现象) ,质量力与表面力。 (二)流体运动学 流体运动的描述(拉格朗日描述与欧拉描述及其间的联系、物质导数与随体导数、迹线、流线及脉线),流场中的速度分解,涡量,涡量场,涡线、涡管、涡通量,涡管强度及守恒定理。 (三)流体动力学 连续性方程(雷诺输运定理),动量方程(流体的受力、应力张量),能量方程(热力学定律),本构关系,状态方程,流体力学方程组及定解条件,正交曲线坐标系,量纲分析与流动相似理论,流体力学中的无量纲量及其物理意义、相似原理的应用。 (四)流体静力学 控制方程,液体静力学规律,自由面的形状,非惯性坐标系中的静止液体。 (五)无粘流动的一般理论 无粘流动的控制方程,Bernoulli方程,Bernoulli方程和动量定理的应用。 (六)无粘不可压缩流体的无旋流动 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势函数及无旋流动的性质,平面定常无旋流动(流函数、源汇、点涡、偶极子、镜像法、保角变换),无旋轴对称流动,非定常无旋流动。 (七)液体表面波 控制方程(小振幅水波) 及定解条件,平面单色波,水波的色散和群速度,水波的能量及其传输,速度与压力场特性,表面张力波及分层流体的重力内波,非线性水波理论。 (八)旋涡运动 涡量动力学方程和涡量的产生,涡量场(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典型的涡模型。 (九)粘性不可压缩流动 控制方程及定解条件,定常的平行剪切流动(Couette流动、Poiseuille流动等),非定常的平行剪切流动(Stokes第一和第二问题、管道流动的起动问题),圆对称的平面粘性流动(圆柱Couette流及其起动过程),小雷诺数粘性流动。 (十)层流边界层和湍流 边界层的概念,层流边界层方程(Blasius平板边界层),边界层的分离,湍流的发生,层流到湍流的转捩,雷诺方程和雷诺应力。 (十一)无粘可压缩流动 声速和马赫数,膨胀波、弱压缩波的形成及其特点,一维等熵流(定常和非定常),激波(正激波和斜激波),拉瓦尔喷管流动的特征。 二、考试要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