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对于每位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面孔,对于教材的处理、把握、以及课堂的实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教学中教师的困惑很多,及时的将这些困惑记录、整理、并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教学的语言,反思教学的得与失,反思实验的方法,反思课堂中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反思课堂预设问题是否得当,突发问题处理是否得当,反思自己的课堂是否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气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注重知识的生成,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有效,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 G.J.Posner )提出的: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对于年轻教师想在教学上快速成长,教学反思是有效且必须的环节。

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还包括在课前反思,教学过程中反思,而且还要注意他人的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启示、帮助。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肯定,或给予否定、思索、修正、全面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通过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求反思的层面有很多,下面我就以两例来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针对问题的几点想法。

反思案例Ⅰ:谈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物质的量的引入

【教学原述】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经常以C + O2 = CO2为例,从宏观的质量比和微观分子数比来分析此反应,然后设问学生宏观质量和微观分子数之间用什么来联系,引入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分析】

这样的引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知道物质的量是将宏观和微观物质联系起来,至于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为什么要将宏观和微观物质联系起来?联系起来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意义?缺少铺垫,过得很快,很生硬,再者物质的量概念抽象,学生很难理解,一头雾水,为后面的学习带来困难。

【课后反思】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概念,在整个中学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物质的量描述的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其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再者又涉及物理量,物质结构等知识点,因此它又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很难准确理解并能熟练运用物质的量;因此,对于象物质的量抽象的基本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事实材料,以物质结构等知识点或概念作为学习新概念的支点,突出知识背景在教学思维过程中的作用;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分析,比较,逐步揭示出概念的本质;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分析逐步揭示出概念的本质,即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

【教学改进】

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主要方法:采用引导分析

首先提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什么?

学生回答:分子、原子、离子

教师举例引导分析:水是水分子构成;

铁钉或铁粉是由铁原子构成;

那么如果想研究一滴水中究竟含有多少个水分子?或者想研究56克铁粉中究竟含有多少个铁原子?即要研究宏观物质中究竟含有多少个微观粒子时,这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即物质的量,这样引导和讲述学生自然意识到;①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桥梁;②物质的量描述的是宏观物质所含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这样第一个难点顺利的突破。

反思案例Ⅱ谈《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反思

【教学流程】

由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引入,介绍补铁剂主要成分是一些亚铁盐,通过观察发现:①补铁剂一般都是密封保存,②其成分中还含有维生素C或是建议与维生素C同服效果最好。由此设疑引入新课,进行探讨。先列出一些常见的铁的化合物,让学生尝试进行分类,让学生感悟分类在学习中的应用。课堂设计了两个演示实验,制氢氧化亚铁、制氢氧化铁;两个学生探究性实验——亚铁离子与铁离子的转化以及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转化(给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以选择),学生实验之后,交流汇报,进行归纳总结,再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再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内容属于高中化学中“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的知识。这节课的特点是以元素化学物的知识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实验探究为方法,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为目的。本节课设计的亮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到化学知识不陌生而且有用。整个教学设计中,发挥了分类的观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离子反应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运用分类的观点,可以解决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与酸的反应;可以解决利用复分解反应制备氢氧化物等问题;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可以预测Fe2+和Fe3+的相互转化及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运用离子反应的观点,可以加深学生对铁的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力求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如学生讨论:药片破碎后能否使用?等问题的讨论解决,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活学活用;再如学以致用:让学生设计实验,①检验补铁试剂中铁元素的价态;②设计实验验证补铁试剂与Vc同服有利于吸收(提供Vc药片,鼓励学生思考,设计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奇思妙想能够很容易的实现,感受学习化学的快乐,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成就感,走出课堂依然怀抱好奇)。

本节课的优点:

1、整个教学设计较好,教学流畅,学生较为积极。

2、课堂导入贴近生活,一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

3、将某些演示实验设计成小魔术呈现给学生,感觉又不一样,学生印象更深刻。(铁离子与硫氰化钾的反应,白玖瑰变红玖瑰。)

4、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一亮点。

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却离预期的教学效果存在一些差距呢?

2、学生在回答问题后,给予了评价、但评价方式、单一。

以上是我教学中一些粗浅认识。在困惑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要学会思考,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断的把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的想法和感悟记录下来,通过反思,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同时也给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思路和方法,以便更好的指导以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

学习新课标教学反思

学习新课标教学反思 学习了新课标后,我认为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习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习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例如,在第四章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首先要求的是理念的更新。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扫除满堂灌、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教学认识态度,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合作探究,情景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教学艺术的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教师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想法”要比自己平时所想宝贵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3、教学教益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想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学生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围绕“以人为本,自主管理”的中心任务,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新的课程要求在教材上有突破、创新;在教法组织上给学生合作、创新、探究的机会;在评价上有师生、生生、生师的互动。学生真正达到了懂与会的结合,真正有了“汗”与“活”的效果。 1、学生参与度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来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2、学生交往的反思: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3、学生生成度的反思: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一堂好课,需要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遵守的原则。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查学生有无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知识体系中的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时间:01-07 来源: 作者: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次,作为一名老教师,经过一年多的教改实践深深认识到,面对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调整,教学要求的不同,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同,上课之前一定要深入钻研,精心备课。备课要求做到,第一,备观念。反复研读课标,领悟课标的实质,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师生观、评价观。注重学生发展,突出学科探究,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况。用新理念去指挥和改造自己的教学。第二,备目标。课标是教学指南。具体的每一课都要求教师根据课标,教师用书,结合学生实际,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管理的实践与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管理的实践与反思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实践,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如何改革学校管理,以推进新课程的落实,是摆在每一个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几年来学校教学工作的实践,并结合其他学校改革的经验成果,着手对教学工作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反思传统教学方式,确立新型教育理念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有学者以为:“传统学校在教师中心、师德尊严背后,掩盖着的是对教师发展的漠视或遗忘。” 基于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反思,在新课程的大潮中,更凸显教师的主体意识与主导地位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为培养一支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的教师队伍,我们坚持做教学管理的参与者,引导老师们树立全新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有学生发展的评估能力,有与同事、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力,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千方百计地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要求教师把单一的、扁平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丰富的、立体的知识结构;用综合的、复杂的思维方式去把握教学问题;注意锻炼自己把握具体情况下的、动态的、多因素的、变化的教育过程的能力;不断更新思维方法,尽快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努力成长为创新型、开拓型、专家型的教师。

二、多渠道、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通过年级组的集体备课,各人结合本班的实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时进行调整与修正,并整理、分析、反思自己(或别人)的教学行为。发挥集体的智慧,达到资源共享,形成一个优秀群体,大大增强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2、坚持说课制度 说课就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在授课前向领导、同行,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课程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预演,是督促教师业务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3、坚持听课制度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行动反思有五个阶段:行动→对行动反思→意识到关键所在→创造其他行动方法→尝试,就是学校常规的“听课——评课——再上课——再评课”的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收获是重要的:一方面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也知道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听课,可以互通有无,可以在倾听中革新自己。 4、制定科学评课标准 学校以以下方面作为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 ①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前提); ②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投入足够的激情(是灵魂);

初中教学反思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_0527文档

2020 初中教学反思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_0527文档 EDUCATION WORD

初中教学反思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_0527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篇一 一、认真钻研教材,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它属于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的概念系统。大到对教育的目的、功能、作用的认识和看法,小到对某一教育教学现象、过程、方法的认识和看法。这些认识和看法,不管是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还是零碎的、局部的、表面的,都称为教育观念。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头脑中构筑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体系,做一名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

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对教材的研究,我们觉得新教材中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 二、抓好课堂教学改革这一重头戏,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改的着重点是抓好转变教师观念,变革学习方式,努力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环境,着力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我们根据课改新观念,实验教师对教学方式的改年进行了探讨。主要有: 1、转化师生角色,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2、变重传授为重发展。 3、变重教师的教为重学生的学。 4、变一刀切教育为差异教育。 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其方法是: 1、合作交流式学习。 我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提倡合作精神,充分提供合作条件。一方面,师生合作表现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向教师寻求指导,教师根据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能力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参考、建议、讲解、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第二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表现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计算能力,使得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人才。这样,在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几乎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全面的和最优秀的,但是合作小组表现的结果都是最优秀的,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和支配者。教师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新课标的制定,给我们身居一线的数学教师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改的具体落实过程要由我们通过教学来完成,在这样的意义上,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了数学课改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我们教师应积极的倡导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设置,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但又要防止盲目的追求“新”,而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象和环境,以及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有创造性的去进行教学。下面通过几个教学片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片段一: 某教师在讲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1幂的运算”中第一课“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是这样进行的。 老师:3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等于多少? 学生:(叫一个学生回答)表示3个2相乘,即2×2×2=8. 老师:那么5322?;3255?表示什么意义?你会算吗? (请两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后由学生纠错,老师适时进行表扬与鼓励) 老师:23a a ? ,n m a a ?你又会算吗?你能说明理由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a 3×a 2=a·a·a·a·a=a 3+2=a 5 a m ×a n =a·a·a·a·a……a·a·a·a……a=a m+n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摘要】受考试政策影响,语文教学目标被人为异化,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流于形式化,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语文的本质正在被忽视甚至遗忘,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此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目标;优质课堂;生活;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教学改革似乎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语文教学的一些现状,仍令教师们无比困惑,甚至是担忧。 一、语文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但在我们的教学中,考试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不考的就不教不学”,语文课堂变成了无尽无休的习题训练课。 这一切在高三表现得尤其明显,高三的语文课,几乎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练习课。各类专题,各个考点,从字词到

作文,由总结方法到习题演练,一个都不能少。可最终结果是学生有可能考得了高分,而没有去完整地阅读过一本名著;有可能写得了一篇50分的考场作文,而写不了一张规范的请假条。 甚至在高二下学期,为了攻克会考,提升学生的会考率,老师们便放弃了许多优秀的篇章,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所谓的会考复习,从必修一到必修五,从字音到作文,面面俱到,但考下来成绩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理想。 无论是什么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学的一种评价和检测,也对语文的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平时的教学关注这种导向也是必要的,但结果往往急功近利,仅仅盯住考试,盯住最后的那个会考率,平均分,及格率,最终只会使高中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考试的形式不变,衡量学生和老师的标准仍是分数,学生需要靠分数考大学,老师需要靠分数评职称,甚至学校也需要靠成绩来评等级。考试模式不变,语文教学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语文教学的目标会在这样带着镣铐的集体舞中慢慢被异化。就现实而言,其实已经被异化了。异化的目标将使语文不仅使去人文性,连起码的工具性也将失却。最终,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学生借之进入大学校门的考试工具,从中学到什么能有益于其终身的东西大家并不关注,大家只关注其中哪些东西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强化持续进行反思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很好地掌握反思技能。第三,要认真地寻求反思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了反思发展的过程和方法,才能够具体地实施反思。就目前的新课程而言,教师教学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反思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它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 2、反思教学资源的构建性。它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乃至教学目标,重新 组织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要重视课外、校外、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对校内资源比较熟悉,但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很不够。这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3、反思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平等交流,不但是信息交流,还应包括情感的交流。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4、反思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师要不断地 反思自己是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古今中外的、自然的、社会的各种信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否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5、反思新课程教学的合作性。就新课程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 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反思问题的最简洁表达。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已有一段时间,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的引起我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反思,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念,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教学时应注意,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王建宇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王建宇 发表时间:2019-08-15T14:49:48.243Z 来源:《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4期作者:王建宇[导读] 教学反思对教师而言,绝不是一般的教学回顾,更不是给别人看的教学检讨。天津市河东区天铁第二中学300171 摘要:教学反思是新课改下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既是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项工作要素,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步骤,更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关注特别是积极引导与评价的必要环节。笔者认为,我们的老师应对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反思,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学反思重要性注意点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反思对于教师来说何其重要。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必须学会反思,这不仅是新课改的需要,更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 一、教学反思的实质 教学反思对教师而言,绝不是一般的教学回顾,更不是给别人看的教学检讨,教学反思是思维过程,是追问过程:我的教学存在哪些问题,急需解决的关键是什么?怎么进行解决?因此它不在于写些什么,而在于想些什么,特别是想到何种程度。落实到教案上则是为了对所想内容的强化与记忆,以及对将要进行的下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提醒。如果教师只为了应付教学管理而写,则积极作用为零。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教育是细水长流,积涓滴成小溪、成小河、成江、成海,把点滴闪光的思想、有效的做法汇集起来,就会领悟到许多教育的道理,就能产生智慧。”而她也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止一次地向我们证明了教学反思的重要。 二、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1.新课改的需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的老师面临着诸多挑战,也不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例如怎样对待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突?面对新教材,教学方法改进中如何找到恰当的载体?课堂中学生“动起来学”与课时计划的完成发生矛盾怎么办?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困惑没有现成的答案,最终只有靠我们教师自我学习和反思来帮助自己,在不断地交流、比较、碰撞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与策略,从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2.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具有30年的教学经验,也不过只是一年工作的30次重复;只有教师善于从经验中吸取教训,才会有所改进,才能真正地做到常教常新,不断丰富、发展自身。而对于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经验上的不足更需要我们的青年教师好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在经验累积的同时逐步成长,建议青年教师努力做到:节节反思、周周反思。 三、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重知识讲解,轻教后反思。通过笔者观察,我们的老师在讲每次课前,都能用心地去准备,我们对教案、课件都认真修改过多次才拿上讲台,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但新课程要求教师备课更多的是备学生,而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很多时候都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没有注意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没有准备好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知识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传授给学生。 2.重教案形式,轻实际内容。有很多的老师只把反思看成是为了应付教学管理而写。因此,所写的教学反思并没有突出反映每节课的心得体会,时间久了,这种流于形式的东西自然不能对改进自己的教学有什么帮助,而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更是对其成长有着致命伤害。 3.教学反思不及时。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授的每节课的总结,因此要及时记载,趁热打铁。否则,对教学工作中的“闪念”、“灵感”待时过境迁之后,再追忆、补记,其效果往往不佳。而有的老师却在讲了多次课之后,才去撰写自己的教学反思,其实际的功用可想而知。 四、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反思备课过程的得与失。现阶段的教学,说到备课,往往更侧重于“备学生”,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的老师要做好课前的预设,针对所教班级的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完成我们的教学工作。 2.反思课堂的教学效果。所谓的课堂效果,实际也就是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的统一情况。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关注到我们的学生,更多地把学生有效参与率、学习效率、思维积极状态、课堂练习情况、学困生表现等等作为自己反思的内容,那么我们的教学会更进一步。 3.反思的时效性。所谓反思的时效性,就是教师能在授课后的第一时间积极、准确、完整地进行反思。这将更好地记录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下一次教学明确了“注意事项”,更具有鲜明的指向性。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点以外,笔者认为:我们老师的教学反思还要做到持之以恒、常写不懈、常整理和常回忆。不能一曝十寒、有始无终,也不能束之高阁、弃而不察。而要锲而不舍、日积月累、温故知新,做到“古为今用”。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王义智实用教学艺术.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反思 反思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顾名思义,也就是人有意识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 一种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它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 过程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省和批判,并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这种有意识 的反省和思考行为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通过教学反思 对教学情景重新进行感知,对自身内部认知过程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我们反思并不全是反思错的,还有成功的经验。只有认真及时地反思过去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有高层次和高水平的思考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探索教改之路,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必要性 1.教学理念的反思 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受其教学理念支配的。因此,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就没有 科学的教学行为。而教学理念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过去先进的教学 理念,到现在可能已经落后了。而一旦教学理念落后,再新的教材和课程都只能是空谈,充 其量是“穿新鞋,走老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吐故纳新,认 真反思自己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反思,如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要真正将这一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必须具备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和以能力为 中心的质量观。 2.教学方法的反思 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应有相应的教学方法来体现和落实。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反思,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得到丰富,才能促进教学理念的发展。例如现在教师普遍采用的“探究性教学”、“任务型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对原有教学手段和方法进 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真正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我们英语教师认真反思的又一重要内容。 3.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的反思,具体指及时、自主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率 地进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将这些灵感和火花详细地记 录下来在日后反思总结,是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可多得的财富。 4.教学效果的反思 批改作业和检测考试大致能了解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因此这时候教 师应记下自己教学中的切身体会,即时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找规律性经验、教训。 分析这一阶段学生对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好,哪些差。对同样的知识哪些学生不 明白,哪些学生会,为什么。加以全面的分析,认真反思自己教学时的实际效果,能对学生 的知识体系查漏补缺。 二、中学英语教师教学反思工具 目前国内用于课堂教学反思工具并不多见,而在国外教学领域,有许多反思工具可供教师选择,如Gennesee 和Upshur设计的对课堂教学反思的工具,涵盖教学过程的大部分细节,如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李文龙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一、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浙江省新课程实施情况简介及教学反思

浙江省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情况简介及教学反思 浙江省温州市四中李星明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从2006年秋季开始,浙江省进入新课程实验,数学教学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教材。一年过去了,我们已经完成了必修模块1,2,4,5的教学。回顾一年来我们实践新课程的历程,反思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对于正在进行或准备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教师,如何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新教材的本质属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新课程实施情况简介 1、教师培训 浙江省为了使新课程能顺利的实施,要求任课老师全员培训,培训时间定在每学期的开学前,培训分为: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市级全员教师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学科指导意见》,必修课程的的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为了使培训落到实处,一般每次培训都有一线老师上研讨课,然后评课研讨新课程教学理念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各学校建立“专家指导+行政领导+学科骨干探讨+教师实践”的数学课改组织支持系统,为新课程实验的决策、实施提供咨询和科研支持。 2、模块教学安排 浙江省为了使新课程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内容较为一致,参考高中教学大纲的先后顺序,同时考虑算法是全新内容,需要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统计、概率与其它知识内容联系不是很紧密,新课程教材必修模块教学的顺序安排是:必修1——必修4——必修5——必修2——必修3。高一年级完成四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每周安排4个课时;高二第一学期的上半年学段完成必修模块3教学后,文科学生选修IA、IB,课程为选修1—1,1—2,每周安排3个课时,开设顺序为:1—2,1—1;理科学生选修IA、IB,课程为选修2—1,2—2,2—3,每周安排4课时,开设顺序为2—3,2—1,2—2;高三文、理科学生选修IB,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课改推行下的几点思考 ——李虹君 【摘要】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因此,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这样,新课改应运而生。本文就是课改模式下提出的几点思考:新课改推行的必然性;新课改怎么改;课改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关键词】课改必然性课改方式课改误区 从事教育工作才几年,就赶上了教改的浪潮。说实在的,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还有点“依葫芦画瓢”的意思,因此,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但是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把教育搞好,让学生在一种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自主的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当然,目前的教改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它的发展道路必然是曲折的,要想完全教改,一定会面临来自社会、家长、学生甚至是自身的压力。比如,我的学生就曾多次向我提出这种教学方式他们适应不了,他们习惯的语文教学就是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他们唯一要做的是把答案抄好再背下来,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在当下的初中阶段学习中时行不通的。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以前接触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法”,,就是“填鸭式”教学,我们已经太习惯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没有说不的权利更没有选择的权利,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是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面对这种现象,新教改显然是大势所趋,仿佛是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所遇到的绿洲。通过接近一年的新教改实践,我有一下几点思考。 一、新课改推行的必然性 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以创新为动力的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旨之一。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宰,上课时老师满堂灌,学生埋头记,课后拼命背。可结果呢?老师口干舌燥嗓子哑,还搞得满头大汗,学生满肚子苦水不甚其烦,收效甚微。要解决这一矛盾,要想在新时代中搞好教学工作,我们教师必须做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教师不再讲台上唱独角戏,应该做幕后的导演,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粉墨登场,用我们的能力和智慧扮演好每一个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质疑问难中学。这些应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我们应该营造开放、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是一门常教常新的学科,面对异于通史体例的专题式模块内容,更是对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 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 中仍普遍存在。为此,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此,本人结合几年来的 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 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 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 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第三,要树立国际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如果不把它置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的国际大背景之下,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英国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为满足资产阶级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而积 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世界历史知识,就无法理解:地理距离相隔万里的中英两国为何会在 此时发生这场战争?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 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 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 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 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 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 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 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 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 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 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 四、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首先,要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如果说“旧”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 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 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

(地理教学反思)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老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

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记得有天在初一(6)班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已经上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二、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如:初一(5)班的女同学叶瑾,平时性格内向,胆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常锁着眉头。有次我试着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