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日本社会党的演变轨迹

日本社会党的演变轨迹

日本社会党的演变轨迹

门 晓 红

摘要 战后初期,日本社会党曾作为政界第一大党领班组成了联合政权,但不到一年即宣告垮台;在以后的40多年间一直在野,经历了混杂的社会党、激进的社会党、日趋中立的社会党、保守化的社会党四个发展时期。1996年1月社会党改名为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虽然名称改变了,其衰落之势却难以改变。

关键词 日本社会党 政策 纲领

作者门晓红,中央党校科社部副教授 (北京 100091)。

1996年1月,日本社会党召开第64届全国大会,正式决定将“日本社会党”改名为“社会民主党”,将“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书记长”的中央领导体制改为保守党式的“常任干事会———党首———干事长”的领导体制。从此日本社会党以一种“崭新的形象”出现在日本政治舞台上。但是在该年10月举行的众议院大选中,更名后的社会党不但没有起色,反而一落千丈,只获得了15个议席,排在共产党之后。“55年体制”下始终作为最大在野党的社会党革新势力为何衰退至如此地步?本文试图通过对社会党半个世纪以来演变轨迹的分析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混杂的社会党(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始终处于内部分裂和政府当局的压制之下,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社会民主党。直到第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才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日本社会党。1945年9月,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元老安部矶雄、高野岩三郎、贺屋丰彦等筹建统一的社会党。1945年11月2日召开建党大会,正式宣告成立日本社会党。参加成立大会的有战前“劳农党”、

“社民党”、

“日劳党”系统的主要成员,还有日本农民党和全国水平社的代表等。新建的日本社会党实际上是战前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的联合体。大会选出片山哲为书记长,委员长一职暂缺。大会通过了一个各派都能接受的包括以下三项内容的简单纲领:即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国际政策上的“和平主义”。

1947年4月大选,社会党获143席(总议席为466),成为国会第一大党,组成了以片山哲为总理的社会党、民主党、国民协同党三党的联合内阁。这是日本政治史上第一次由社会党组阁。由于党内左派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片山哲内阁仅仅存在八个月即宣告总辞职。1948年3月,以民主党党首芦田均为总理组成联合内阁,社会党有八人入阁。1948年10月15日,由“民主自由党”党首吉田茂担任内阁首相。从此以后社会党一直处于在野党的地位。

1951年1月,社会党召开七大,铃木茂三郎当选为委员长,浅沼稻次郎当选为书记长。大会通过了全面媾和、坚持中立、反对美军基地、反对重新武装的“和平四原则”。同年10月,社会党召开八大,左右两派在对日和约问题上再次发生争论。左派反对缔结对日和约,反对日美安保条约。右派及一部分中间派虽亦反对日美安保条约,但赞成缔结和约。两派争论激烈,并分别召开大会,各自选出自己的领导机构,最后分裂为两个社会党,通称为左派社会党和右派社会党。左派选铃木茂三郎为委员长,书记长暂缺。右派选浅沼稻次郎为书记长,委员长暂缺。

二、激进的社会党(50年代后半期至60年代末)

分裂后的两个社会党顺应民意,都抓和平、高举反战大旗,重新赢得群众的支持。在1955年2月的大选中,左派社会党获89席(分裂时为16席),右派社会党获67席(分裂时为30席)。两个社会党共得155席,超过片山内阁时期的143席。由于党的基

层强烈要求统一,双方领导人也认为统一有利于重新执政。经过多次协商,1955年10月两派联合召开大会,实现了统一,选举铃木茂三郎为委员长,浅沼稻次郎为书记长。大会通过了《日本社会党纲领》。纲领提出日本现在“处于必须变革资本主义以完成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但同时又强调“誓要克服共产主义,按照民主、和平方式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统一后的社会党同群众团体一起开展了反对美军基地、反对重新武装、反对小选举区制、反对“警察官职务执行法”、要求禁止原子弹氢弹、要求恢复日中邦交等群众运动,更进一步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1958年5月大选,社会党获166席,得票1300多万张,得票率为32.9%,是该党获得议席最多的一次。1960年前后,社会党又和群众团体共同参与和支持了战后日本规模最大的群众斗争———三池煤矿大罢工和反对修改日美安保条约的斗争。这是战后日本社会党的鼎盛时期。

左派及右派社会党虽已统一,但只是暂时的妥协,双方在思想、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方面的分歧并未消除。两派统一后不久,以西尾末广为首的党内右翼势力,公开批评党的纲领、政策。西尾等认为“当代是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对立”时期,反对社会党纲领中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的提法,主张党的性质应为“国民的政党”,反对纲领中规定的“群众阶级的政党”的提法。西尾等还指责党在群众斗争中采取过激的斗争方式,并反对同日本共产党搞联合斗争。1959年末,西尾派及部分中间派议员共59人退出社会党,1960年1月建立了民主社会党(后改称民社党)。这是社会党建党后的第二次大分裂。

在十九大上,江田书记长提出了“结构改革”的观点,主张“通过不断改良,资本主义即将自然地成长为社会主义”。江田的这一观点写进了大会通过的运动方针。1962年江田又提出了所谓“江田构想”,确定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美国的生活水平,苏联的彻底社会保障,英国的议会民主制,日本的和平宪法”。江田的这些观点和主张受到党内左派领导人的强烈批评,认为它是脱离实际的。党内左、右派围绕“结构改革”论再次发生争论。1962年11月,社会党召开二十二大,大会通过决议,否定了江田的“结构改革”论的主张。江田被迫辞去书记长职务,由成田知已继任书记长。

1966年1月,社会党召开二十七大,左派的佐佐木更三当选为委员长,成田知已当选为书记长。大会通过了纲领性文件《日本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文件基本反映了当时社会党内左派,主要是“社

会主义协会派”的观点。《道路》对《55年纲领》的某些观点作了重大修改,删去“克服共产主义”等反共词句。1969年12月大选,社会党惨败,从上届大选(1967年)的140席减至90席,得票率从上届的2719%下降为2114%。社会党争取在60年代成立“国民联合政府”的设想遭到重大挫折,党内派系斗争随之进一步加剧。

三、日趋中立的社会党(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

以石油危机爆发为转折点,日本经济由此进入了稳定增长时期。在经济高度增长的近20年里,国民的物质生活几乎在各方面都得到满足,其思想意识也明显趋于保守化,这时期趋于中立的政党却蒸蒸日上,成为日本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从社会党中分裂出来的民社党和带有宗教色彩的公明党,自从成立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在众议院选举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1972年,公明党为29席,民社党为20席;1976年,公明党为56席,民社党为29席;1979年,公明党为58席,民社党为36席,呈不断增加趋势。另外,1976年从自民党中分裂出“新自由俱乐部”,1978年从社会党内部分裂出“社会民主联合”。这些趋于中立的政党的出现打破了“55年体制”下“保守”与“革新”两大阵营相对立的格局,变成了“保守———中立———革新”三种政治势力并存的局面。从国际上看,西欧的社会党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们通过修改基本政策取得了本国国民的信任和支持,有的已经达到了上台执政的目的。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日本社会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政策主张。1980年1月,社会党和公明党在联合政权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继续保留自卫队和日美安全条约。社会党在斗争策略上开始注重与其他政党协调行动。1982年社会党召开第46届全国大会,通过了《八十年代国内外形势的展望和社会党的路线》的报告,并制定《1982年度运动方针》,提出党的目标是“反对核武器”、“维护和平”、

“阻止修改宪法”,又着重提出了“减少税收”、“充实社会福利”等和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主张。1982年底社会党又通过了《创造新的社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设想》的文件,主张通过工人的“参加”和“介入”,经过长期的连续的“变革”实现社会主义。在对内政策方面,主张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尊重民主和基本人权;在国际政策方面,要求日本实行和平与中立的外交路线。1983年9月,新当选的社会党委员长石桥政嗣在致词中说:“社会党作为执政的

党,从现在起要重整旗鼓”,“不仅要坚持原则,也要讲究灵活的战术,而且要克服日常活动的不足”,还明确表示要开展以减税为中心的斗争,并争取在大选中获胜。1984年2月底社会党又通过本年度活动方针,指出社会党作为第一大在野党,在有关国民生活的问题上应采取现实态度,以维护国民的利益和取得政权。1985年通过的《中期社会经济政策》被称为社会党今后十年制定政策的基础,该文件强调今后十年中日本应利用经济和技术力量去创造福利社会,开辟文化立国的道路。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社会党的政策重点已从50、60年代的“政治重心主义”转向70、80年代的“经济文化重心主义”。1986年社会党通过了新的宣言,即“1986宣言”。新宣言指出社会党不再是“阶级的群众性政党”,而是“代表所有国民并向所有人开放的国民政党”,认为随着国民“政治意识和价值观的多样化,联合政权已成为必然”,主张同包括自民党在内的所有政党组成联合政权。新宣言放弃了过去一贯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以“尊重人道主义”为基本理念,以“人的解放”为最终目标。新宣言吸收了江田三郎的“结构改革论”的一些论点,它作为新的纲领性文件很快取代了1966年的《日本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和1982年的《创造新的社会———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两个文件。“新宣言否定了过去的激进路线,更加接近西欧的社会民主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革新色彩也逐渐淡化了。

四、保守化的社会党(80年代末到90年代)

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党由于坚决反对自民党的“金权腐败政治”和引入消费税,赢得了国民的支持,因而社会党在众参两院的议席数均有增加。社会党为了达到上台执政的目的,继续调整自己的政策,逐渐放弃了过去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开始与保守的自民党逐渐“接轨”。1989年8月,在社会党干部会议上,山口书记长又提出关于在野党联合政权的政策新见解,政治上主张以民主和自由作为基本出发点,经济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外交上继续坚持日美安保条约,并承认自卫队的存在,这是社会党在政策上的重大突破。

1994年的村山联合政权的诞生,意味着社会党在经历了历史上最大失败后赢得政权的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本色,与多年的对手自民党完全走到了一起。村山联合政权成立不久,社会党的基本政策出现重大调整,这主要表现在非武装中立问题、自卫队问题、日美安全保障条约问题和关于国旗、国歌问

题。社会党在野时的防务政策是:认为“自卫队违反宪法”,主张废除《日美安保条约》,解散自卫队,实行“非武装中立政策”。村山上台后声称:非武装中立政策过去在保卫日本和平和推行轻武装政策上曾发挥过作用,但“在冷战体制崩溃的今天,它的政策作用已经完结”;“自卫队是自卫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实力组织”,是“宪法所允许的”;“《日美安全条约》是确保日本安全所需要的”,本届政府对《日美安全条约》重要性的认识“基本上没有变化”,“日本要继续坚持日美安保体制”。此外,村山首相在把“太阳旗”定为国旗,把“君之代”定为国歌等问题上也改变了社会党原来的立场,认为国旗、国歌“已在国民中扎下根,应予尊重”等;在向海外派兵问题上一改以往反对的态度,表示支持,并在执政中积极推行;在关于日本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问题上,与自民党的态度也达成一致。这意味着社会党与自民党,从大范围讲,与日本保守势力相对立、相抗衡的政治地位已经消失,从而社会党的历史作用宣告终结。

社会党这一基本路线的改变,从近期看,是为了维持其政权。在联合政权中占据首相位置的社会党,如继续主张“自卫队违反宪法”,那么在野党就会追究社会党与自民党观点有分歧,可能使联合政权面临危机。在社会党和自民党之间,不得不改变政策,向自民党政策靠拢。而且,社会党委员长担任日本首相后,也便成为日本海陆空三军自卫队的指挥官。这一地位的改变,也使他难以坚持过去的观点。但是,社会党基本政策的改变从根本上讲是客观形势发展变化所迫,这才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社会党蜕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上的原因。社会党从成立时起由于立场和观念的差异,成立后不久就矛盾重重,不久分裂为左派社会党和右派社会党。后来,由于形势的需要,实现了两党的统一。但是,统一后的社会党,并没有消除党内左右两派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充满着激烈的党内斗争,这就使得社会党成立后不久便开始了走下坡路。第二,社会党虽然把自己定位为“阶级的群众性政党”,但事实上它还是一个“议员政党”。70年代,在人口有一亿多的日本社会中,社会党党员仅有4万人,到90年代也不过12万。在党员有限的条件下,社会党主要依靠党外的工会组织,而日本工会组织是独立的政治组织,内部派系林立。因而,复杂的工会组织在支持社会党的同时,也给社会党党内增加了更多的矛盾和斗争。第三,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作为革新力量的主要代表,社会党在长期斗争中,高举理想主义旗帜,这固然是十分可贵的。但脱离现实的理想,一方面会陷入空想和乌托邦,另一方面导致党内斗争体现为理论主张之间的意识形态

斗争。由于在这种斗争中,意识形态成为斗争的工具,所以各派所主张的意识形态就在斗争中教条化,从而使社会党所坚持的理想空想化,而教条化的意识形态又进一步加剧了党内斗争。于是,社会党在意识形态教条化下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因而,意识形态的教条化对社会党的政策主张陷入严重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以至脱离现实,脱离选民。教条化使社会党失去了团结和联合其他在野党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使社会党内部时刻都处于一种矛盾对立的状态。

1996年1月,日本社会党召开第64届全国大会,正式决定将“日本社会党”改名为“社会民主党”,将“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书记长”的中央领导体制改为保守党式的“常任干事会———党首———干事长”的领导体制。从此日本社会党以一种“崭新的形象”出现在日本政治舞台上。但是在该年10月举行的众议院大选中,更名后的社会党不但没有起色,反而一落千丈,只获得了15个议席,排在共产党之后。

社会党的衰败只是实力上的变化,而社会党的蜕变则是性质上的变化。和社会党实力上衰败一样,社会党蜕变表面上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但实际上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积累。它一方面与自身实力严重衰败有关,另一方面则与社会党本身的右倾化有关。60年代初,在反“安保斗争”中,在左派力量的主导下,社会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自卫队、日美安保条约、日本的国旗和国歌、修改宪法等问题上与自民党针锋相对,从而树立了革新政党的形象。但是,到了70年代,日本比较全面地实现现代化后,随着形势的变化,社会党左派力量开始削弱,右派力量相应地在逐渐上升。到80年代中期,社会党在其提出的“日本社会党新宣言———爱、知、力的创造”中,已明确表现出转向民主社会主义,这可以说是社会党发生全面蜕变的前奏。在这一时期,社会党虽然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在基本政策上还没有什么松动,依然与自民党针锋相对。社会党的全面蜕变是在自民党下台后出现的。1993年的选举,对自民党的打击是致命的,同样对社会党也是致命的。这次打击后,社会党在日本政治舞台上的势力开始面临从未有过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新成立的各保守政党。

80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的政治思潮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政治斗争中,意识形态的因素日趋淡化,国民中保守意识逐渐增强,从而对自卫队和日美安全条约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据日

本总理府1994年初所进行的调查,认为“按现状坚持日美安保体制与自卫队相配合保卫日本安全”的人占69%,认为现有防务力量比较适当的人占66%。日本舆论认为,社会党的非武装中立政策脱离现实。社会党在大选中屡屡受挫,原因之一就是“非武装中立政策在国民中已失去往日的号召力”。

70年代以前,日本劳资关系紧张,社会党的基本政策得到工人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80年代中期以后,中曾根内阁通过行政改革,把国营铁路和其他国营企业实行民营化,劳资关系趋于缓和,使工人运动大大削弱,从而动摇了社会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党后援团体“日本工会总联合会”和社会党内部右倾思潮滋长蔓延,要求社会党改变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1992年5月,日本工会总联合会决定:“承认国家自卫权,制定防卫基本法,确立自卫队的法律地位和依据。”此后,该联合会会长山岸章一再敦促社会党改变对自卫队和日美安全条约的政策。在社会党内部,上层人士大都主张改变政策。据《朝日新闻》对社会党142名众参两院议员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在做出答复的94张问卷中,赞成村山关于“自卫队符合宪法”,或认为村山有关讲话是“不得已”的人占91%。由工会总联合会支持的“民主”派等右派,也极力主张社会党修改安全防务政策。

此外,冷战格局的崩溃,使自民党和社会党在政策上的障碍减少,形成了社会党易于主张自卫队符合宪法的环境,出现社会党内的左派和中间派全面支持村山的局面,这就使其转变路线变得容易起来。在1994年9月3日举行的社会党临时代表大会上,与会代表以表决的形式通过了该党中央提出的《我党对当前政局的基本姿态》,追认了村山首相在国会上的答辩内容,标志着上述讲话内容已成为社会党的新政策。

社会党在战后日本政治史上,曾在牵制自民党长期政权方面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党基本政策的改变,这一维持近40年之久的政治格局被打破。尤其在防务政策方面,“非武装中立”一直是社会党的一贯基本方针,是该党在安全和防卫政策上的理论支柱。社会党改变政策以后,在安全防务政策方面,除日本共产党和社会党左派之外,日本其他各政党已不存在根本分歧,革新与保守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就社会党而言,已失去其历史作用和存在意义,具有50年光荣“护宪”传统的“日本社会党”已不复存在,社会党的解体也就指日可待了。

(责任编辑 白平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