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代诗词鉴赏

宋代诗词鉴赏

宋代诗词鉴赏
宋代诗词鉴赏

宋代诗词鉴赏

12011410崔真瑞

摘要:在繁荣大唐的巅峰文化经济政治后,宋代文化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唐诗留下了不少朗朗上口的篇章,宋诗虽不及唐诗也有自己的风格,而宋词更为人熟知。宋词或心系国家命运,或在乎田园在乎山水,或在大漠边关,或给予思念给予深情。唐宋各有千秋,不同人看不同评判,可不可否认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那个时代那种文化那种氛围,令人心驰神往。

关键词:宋诗宋词北宋南宋特点风格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缪钺《诗词散论·宋诗》。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

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

但是宋诗创作上的遗憾也有,议论化,“以才学为诗”是宋诗的特点,这一特点给诗歌创作注入了的血液。同时,这也正是宋诗不及唐诗的原因之所在。诗歌和其它文艺形式一样,是以形象地反映生活作为自己的特性的。离开形象就没有诗。作为一代诗歌,宋诗继唐诗之后,开创了新的境界涌现了一些优秀作家和作品对我国诗歌的传统的丰富和发展作贡献。但它的整个成就,它的主要艺术倾向又不及唐诗。唐诗确实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鲁迅感慨地,“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宋诗的艺术成就之所以逊于唐诗,就在于它的不少作者违背了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这里我想就散文化议论化和“以才学为诗”来说明宋诗的特点及其艺术创作上的遗憾。散文化是宋诗的特点。唐代杜甫开始具有“以文为诗”的倾向到了白居易、韩愈手中,更有所发展,尤其是对韩愈的“以文为诗”北宋中期就发生过不同的争。分歧的关键在于对诗歌特性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解。

“以文为诗”主要指把散文的一些手法、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诗必须有诗的形象诗的感情,诗的语言,即区别于一般应用文的特点这是前提,但又必须承认诗歌风格、体裁的多样化。“以文为诗”只是一个特点,它可以成为优点也可以成为缺点,关键是遵循还是违背诗歌形象化的规律。

但是宋代诗人又把散文的章法程式化特别是在一些长诗中总是三段论式的固定框框缺少变化总的来说散文化导致宋诗近于赋而远于比兴,对诗歌形象或意境的创造害多益少议论化是宋诗的又一特点批评宋诗的人说“宋人多好以诗议论夫以诗议论即不奚不为文而为诗哉!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又一个诗歌艺术最发达的朝代,就留存到今天的宋诗总量说,要远远超过唐诗。

宋代诗人很懂得唐诗的价值,很注意向唐代诗人学习,如李白、杜甫、韩愈、

刘禹锡、李商隐以及晚唐一些诗人都曾是宋代一些诗人学习的对象。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又另辟蹊径,有了自己的创造,因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关于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几百年来一直争论未休,很难下一个精确的论断。从两代诗歌的总体成就来看,唐代诗歌的成就要更高一些,对后世和世界的影响要更大一些,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

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人的诗作。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如《畲田调》(其二)“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此诗语言抛弃了唐诗的纷繁华丽,因而通俗易懂,前两句写“畲田”,后两句便生发开去,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短短四句却又在平淡之下,描写出了山农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林逋的诗主要歌吟湖山胜景和隐居生活,表现了远俗闲适的情趣,风格上更是清和平淡,意趣高远,颇得时人称誉。如其《山园小梅二首》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话就把倒映在清浅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错落有致的身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地勾勒出了梅花的姿态和风韵,更有尾联两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平淡之中却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北宋中期诗人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有梅尧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式的平淡,运用简单的比较,写出梅与雪的各具特色;有苏舜钦的“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式的平淡,以一种冷静沉寂的笔调写观潮,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从容气概;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式的平淡,仅一个“绿”字就传神地表达了春到江南的景象,仅一个问句就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乡的感情;更有苏轼“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式的平淡,没有对西湖作更多具体描写,只是用了一个比喻,一句议论就传达出了西湖山水清灵秀丽,风情万种的神韵,真正做到了虚处传神,在空灵中蕴含了无限。

到了南宋时期,更有范成大的田园诗,融自然风景,农事乡俗,文人闲意于一炉,显示出中和平淡的特征。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七)“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寥寥数笔勾画出了大人孩子忙于农事的热闹画面,极富生活气息。除此之外,还有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歌,通常以日常生活细节入手,语言通俗活泼,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是“梅子”“芭蕉”都能代表初夏的特征,“留”“分”两字用得精致而不费力,可以视为平淡的结果。

而唐代是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唐朝的诗人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他们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所以唐诗显得丰腴,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及语言,或者炫丽的色彩给世人带来另一种审美效果。

纵观整个唐诗史,无论是初唐的“四杰”及稍后的张若虚,还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隐,他们的诗作相对宋诗都呈现出华丽的特点。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丰腴;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象壮阔,气势雄伟的丰腴;有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壮怀在胸,想象丰富式的丰腴;甚至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层次丰富,沉郁苍凉式的丰腴;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式的丰腴;还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形象美丽,意境朦胧式的丰腴。

正是通过与唐诗丰腴的对比,才突显出宋诗倾向日常化,生活化的这种平淡,从而展现了其以平淡为美的独特魅力。

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

《诗词散论.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于景之中,因此唐诗读起来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而宋诗以叙事说理为主,即便要写景抒情,也是寓理于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宋诗呈现出“理趣”的特点,即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但这种理趣并不是玄思和吊诡,而是生活中随感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以新的启迪。这就存在两代人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差异———感性与理性,唐诗重韵致,而宋诗尚理趣。

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然而在这些诗作中,宋代理家之集大成者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更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不容忽视,因此当我们阐述宋诗以理趣为特点时,自然而然就会推其为代表。

先看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读来无半点唐诗的风采,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设问句的使用既提出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虽是观水有悟,却是观书有感,意思是说要做到事理通达,心境透明,必须不断地学习与提高。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前两句仅是对江水上涨,蒙冲变得像羽毛一样轻盈的现象进行描述,后两句即为转为议论,揭示了一定的道理,即告诫人

们孜孜以求,功夫到家自然就能达到豁然开朗、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诗中所说“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些宋诗以生活中的事物揭示出一定的道理,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对日常习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往往是富有诗意甚至是带有浪漫色彩的,对事物感性直观性的良好把握使得唐代诗人侧重表现内心的感受,他们或纵情于山水,相惜于送别或感慨于历史兴衰,百姓疾苦,感叹于爱情的缠绵悱侧,因此唐代就具有了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诗韵,表现出了生活的美好及诗人精神的美。在诗人的笔下,日常的和平环境中的生活也往往显得浪漫而开展,人们的情思、精神,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静,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于平地,寻找浩瀚的海洋,以情韵深深地打动读者。

宋诗“以文为诗”“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又一大特点,即严羽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文为诗”,即诗多记叙铺陈,好以议论直言感受和情绪。这种诗风称为“散文化”,虽不能完全概括宋代的全部特点,但是经过了反对西昆之后,散文化成为宋诗的主流。

“以议论为诗”是指宋诗善于议论,而且发论不借助意象的抒情表意,与唐诗的以抒情写景入诗不同。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前两句紧紧扣住题中的“初晴后雨”四字,但接下来的两句没有继续作具体描写,而是转为概括议论,只用一个比喻,就传达出西湖山水的秀丽、风情万种的神韵,真正做到了虚处传神,此喻一出,“遂成西湖定评”。

“以学问为诗”是指宋诗中善于使事用典,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是其代表,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化用或活用典故。例如,《演雅》一诗,咏及蚕、蛛、燕、蝶等43种动物,它们本来全是自然意象,但黄诗并未到自然界中去观赏这些,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

以上三点阐述了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相对而言,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想,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以缪钺先生的观点作结:“唐诗如花中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槛,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是什么造就了宋诗与这、唐诗的不同。我认为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可以看宋代社会的特点:

政治方面:内部政权特别稳定。赵宋王朝的建立,使唐末以来的混乱分裂局面终告结束,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军事和外交方面:对外关系特别软弱。两宋王朝又处于封建社会的下降期,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统治阶级内部的党派之争也始终不断,两宋的三百多年,历受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巨大威胁,长期处在积贫守弱的屈辱地位。

经济方面:宋王朝采用重文抑武、崇儒尊道的政策,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城市经济高度繁荣。

文化方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赵宋王朝创造了辉煌灿烂、高度成熟的文化。宋代思想文化呈现出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趋向,并在整合佛道学说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理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隆宋”与“盛唐”同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宋代文学是继唐代文学之后的又一座艺术高峰。由于时代的连续性,宋代文学主要样式还是诗、词、文、小说、戏剧,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戏剧尚处在萌芽状态,成就较差。。

宋代文学的主要特点是:1、宋代文学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始终贯串着强烈的爱国注意精神;如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的诗歌2、宋代文学具有“尚理”的特点。这个理不仅是哲理还包括义理、事理、情理、禅理等,它在程朱理学中属于一个哲学范畴,在宋代士大夫的社会生活中又是待人处世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反映到宋代的文坛诗苑,又是一种审美情趣。3、各种文学体式出现了大融合,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宋诗的创作是在唐诗的巨大影响下进行的,唐诗的灿烂辉煌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宋人的创新意识。宋诗的发展历程,从跟本上说就是对唐诗不断突破和超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面目的历程,从而创造出足以与唐音相抗衡的宋调。

北宋诗

北宋初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在皇帝的秘阁(藏书处)编书,经常写诗唱和,后来编成《西昆酬唱集》(传说神仙所住的西方昆仑山上有座藏书楼,故用“西昆”比喻皇帝的秘阁)。他们刻意模仿晚唐诗人李商隐,追求辞藻的华丽,堆砌典故,诗歌内容浮泛空虚,造成很坏的诗风。由于这些人社会地位高,故影响很大。

在“西昆体”盛行时期,没有受其影响并有自己独特创造的诗人是王禹偁、梅尧臣和苏舜钦。王禹偁受白居易的影响,关心民生疾苦,感情真挚,诗风流畅自然。且读他的一首《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野兴”,就是久住城市之后,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的那种开朗、清新的感受。颔联是名句:沟壑中的草木在晚风中发出那种特有的声响,仿佛在倾诉着什么,座座山峰在夕阳的余晖中默然伫立,仿佛在冥想着什么。这一联就是所谓的“诗眼”,对仗工稳,妥贴自然,表达出人们感受过而又未说出的那种感觉,令人不禁称妙。棠梨叶落,荞麦花开,村头的桥,原野的树,这一切和作者家乡的景象又多么相似呵!于是勾起他一股浓郁的乡思,同时也引发了读者不尽的联想。这首诗是在真情实感的催动下写出来的,是创作,不是编造,因而真切感人。

苏舜钦也是宋初有成就的诗人。他作过两任地方官,曾因直言敢谏一度被削职为民。他的诗劲健有力又平易近人,受到欧阳修的高度称赞。可惜由于宦途多舛,只活了40多岁便死了。他的七绝《淮中晚泊犊头》传诵最广: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晴朗的田野好看,阴天的原野同样美好。坐着小船沿淮河航行,在幽暗的氛围中突然发现岸上一树明丽的鲜花,该是多么令人兴奋!傍晚停泊在古庙旁边,

诗人躲在船篷下看满川风雨大作,河中波起浪涌,又是多么富有生气。全诗由静写到动,表现出大自然的一派生机,也描绘出诗人细腻的感受。这首诗和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相似,但绝非抄袭,而是创造,也许比韦诗还要好。

梅尧臣与苏舜钦齐名,时称“苏梅”,都是欧阳修的好友。梅尧臣的诗古朴淡雅又刻画入微。他的夫人谢氏死后,他深情地写了几首《悼亡》诗,我们试读其中一首: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消磨。

由于悲伤过度,每次出门都精神恍惚如在梦中,见人勉强寒喧更增痛苦。回到家中无人共语,在无眠的寂寞中觉察到孤萤透窗而入,一雁掠空而飞。世间没有比此更痛苦的事了,全付精神在其中消磨殆尽。全诗情景融合无间,把失偶的悲凉完全喻示出来。他的一些描绘民生疾苦的诗更有价值,与杜甫有相一致之处。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是北宋一代文坛领袖,既是学者,又是文人。他和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共同致力于诗歌创作,矫正了“西昆体”的流弊,为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都知道宋代是边患最严重的朝代。北宋初年主要是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时常侵扰,两朝边界的居民受害最深。欧阳修的《边户》诗就反映了这种现实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边界居民为防御契丹人的骚扰,妇女儿童都练骑马射箭,面对敌人骑兵竟毫不畏惧,互相对射。公元1004年,辽、宋在澶州有一次交战,宋胜辽败,可是宋真宗在战胜的条件下和辽朝签订了屈辱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每年向辽朝输币纳贡。诗中的“南北结欢娱”实际带有讽刺意味,“庙堂(北宋朝廷)为远图”也是暗讽屈辱投降政策。战争虽然暂时避免了,可是边界居民的苦难并未解除,要同时向南北两个政权缴纳租赋,又不敢在界河中撒网捕鱼。全诗明白晓畅,有坚实的内容和可贵的思想。欧阳修受韩愈的影响,诗如散文,有较多的议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的形象性,这后来发展成宋诗有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稍后于欧阳修的重要诗人是王安石。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著名大政治家,在宋神宗时实行过变法,晚年隐居江宁(今南京)。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又是著名诗人。他的绝句最为有名,情感真切,对偶、用字都极为讲究,达到了最高水平。如《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晚年隐居时的邻居杨德逢的别号。这首诗赞赏了其居所的景致。主人爱整洁,爱自然美,“长扫”、“自栽”又表明其勤快,可见是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从窗口向下看,一条白亮的水渠将绿色的秧苗围护起来;抬眼望,南面的两座山峰推开屋门将青翠的山色送到房间中来。仿佛有情的大自然也来助成他居所的美。这首诗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同大自然平等和谐的情感。他的五言绝句《梅花》也是名作: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中国人特别喜爱梅花,用它来象征人的高洁的品格,因而梅花成了诗、画作品常见的题材。常见的梅花有白、红两种,这里咏的是白梅。它和白雪同色,以其特有的芬芳预报春天的消息。诗人以其敏锐的感觉和细腻的情思歌咏它,表达了对春来的喜悦。王安石的绝句思想新颖,功夫老到,有人把他同唐代的绝句高手杜牧相提并论。

北宋时代的诗歌到苏轼、黄庭坚出现之后,才达到高峰。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古文大家,又是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在上述任何方面都是佼佼者,是个全面的文学艺术天才。他做过多任地方官,官至礼部尚书。他一生多次被诬陷,遭贬谪,流徙各地,饱尝了宦海浮沉的苦涩滋味。可是他生性旷达乐观,笑着面对生活,在学问和诗文创作上不懈地努力追求,终于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美名。

苏轼是个有操守有良心的好官,所到之处都为百姓做些好事。他的好些诗都描述了百姓的困苦,下面这首《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便是其一:

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雨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蚕要吐丝了,麦要收割了,可是遇上了连阴天,大雨连绵不止,农夫不能下田,农妇不能采桑,眼看平日的辛劳就要付诸东流,靠什么度日?诗人替农民心焦。观音菩萨(白衣仙人)本是救苦救难的,可是她却漠然地坐在庙堂里无动于衷。苏东坡博学,深通佛理,但他不相信泥胎木塑的菩萨能有灵验,故予以讥讽。也有人认为诗人是借“白衣仙人”讽刺那些尸位素餐不关心民瘼〔mò漠〕的官老爷,这也是可能的。

有人曾用“清雄”两字概括苏诗的风格。所谓“清”,就是清新自然,所谓“雄”,就是雄健奔放。下面这首《有美堂暴雨》就有一股磅礴的气势: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之上。炸雷起于脚底,可见大雨来势之猛;顽云拨不开,形容乌云铺天盖地无可躲避。雨势使作者联想到仿佛天外来的一股黑风把大海都掀立起来,形成这场从钱塘江(浙江)以东飞临的大雨。荡漾着的西湖犹如倒满的酒杯,水面似乎都已凸起,无数雨点落向水面,像万千鼓锤击鼓催战。最后两句作者突发奇想,想起了被称为“谪仙人”的李白。据《旧唐书》说,唐明皇想让李白作诗,发现李白已喝得酩酊大醉,便让人往他脸上洒清水才使李白清醒过来。苏轼想象:大约老天为了唤醒李白作诗,也采用了唐明皇的办法,不过它就不是用一杯水,而是把海底的水全都倾倒出来,因而形成一场特大暴雨。鲛室,就是海底,传说海底生活着一种鲛人。琼瑰是美好的玉石,在此形容雨水。诗中“顽云”、“黑风”、“飞雨”等处修辞奇特而又准确,加上浪漫的想象,飞动的气势,形成了雄放的风格。

苏东坡还有许多活泼精巧耐人寻味的小诗广被传诵,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一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是杭州景致。一场急雨,来得猛走得快,一阵过后依然是亮瓦晴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两句活泼生动,恰到好处,全诗把雨前雨后的景象描绘殆尽。

南宋诗

公元1126年,北方金兵攻入宋朝首都开封,俘虏了徽、钦二帝,北宋至此灭亡。1127年宋高宗在南半个中国建立政权,后定都临安(今杭州),这就是南宋。

南宋时代的诗虽然仍受着江西诗派的影响,但巨大的兴亡巨变改变了诗人们的心境,使南宋时代的诗歌具备了时代特征,其最大成就是以陆游为代表的爱国诗,其次是以范成大为代表的田园诗。

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是陈与义。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他景仰杜甫,南渡以后对杜诗有了更深的体会,逐渐形成了自己慷慨悲凉的风格。如《雨中再赋海山楼》: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在?非复当年单父台。

海山楼在广州。诗中充溢着浓郁的伤时忧国的感情。楼头的栏杆面海而立,眼前壮阔的景象正好用来象征诗人报效国家的博大襟怀。岸边的土地和头上的天空随同海潮一并送入诗人眼帘,海山楼四围的春色携带绵绵细雨一并来到楼前。大好河山自然地撩起诗人的爱国之情。半壁山河失陷,自己无力回天,只有抱着刻骨的遗憾赋诗言志,用长声舒啸来排解胸中的抑闷。不见“灭胡猛士”是国家的悲剧。尽管自己登楼赋诗与当年杜甫登单父台赋诗相像,但情感却又大不相同。杜甫登单父台正值唐朝鼎盛时期,君臣相得,国家富强;而自己此刻面对的却是山河破碎的现实,国家民族陷入苦难之中。单父台在今山东单县,是孔子弟子宓子贱当年抚琴的地方。陈与义写过一首著名的小诗《牡丹》,意味深长: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陈与义是洛阳人。伊、洛即伊水和洛水,洛阳即是洛水之北的意思。青墩溪在浙江桐乡县。龙钟客,指年老体弱的人。自从金人入侵,淮河以北的土地沦陷于敌人之手,作者已有10年不见家乡的容颜了。洛阳以盛产牡丹名闻天下,此刻作者在遥远的异乡独自一人默默伫立在春风之中,注视着故乡的名花。“独立东风”一句涵着多少意思?粗说,可以说是国破家亡的遗恨;细说,则可能包括对种种往事的回忆,对将来的种种预测和憧憬,等等。作者没说出来,读者可作合理的联想,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在南宋有“中兴四大诗人”的说法,这是指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人说的。这四人年龄相仿,且是好友。其中的尤袤留存下来的诗少而且差,所以不被称道,其余三人名气都很大。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他的诗开始学黄庭坚,后来改学晚唐诗歌,形成了自己活泼、平易、自然的风格。如他的《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签是兜鍪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田夫、田妇、小儿、大儿,全家总动员。雨天插秧,雨笠像是战士的头盔,簑衣像是铠甲,尽管这样还是从头到肩胛都湿透了。抢农时,连吃早饭都顾不上了,只管低头干活。未等秧苗侍弄妥贴,又要忙去照料鹅鸭。全诗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忙”字,然而“苦”字也透露出来,诗人的同情也就不说自明了。这就是“意在言外”。

范成大,字致能,自号石湖居士,以善写田园诗闻名后世。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村生活自然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在王维一类诗人笔下只写农村的幽静闲适,不写农村的苦楚;在王建一类诗人笔下农民的苦难表达得很充分,但极少有淳朴善良的风俗和生活情趣的描绘。范成大两者都写,凭着爱的感情去写,凭着高超的艺术造诣去写,因此可以说他的田园诗超迈往者,后来也没有人超得过他。我们从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共48首)中选出几首欣赏一下: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卖茶。

夏日的农村很恬静,双双对对的蝴蝶在菜花田里无声地飞舞,这时突然鸡飞狗叫,有个行商出现在村子里,大家纷纷出来买茶,呼兄唤嫂,携儿抱孙,和小贩讨价还价,小村里顿时热闹起来,这是多么好的一幅风俗画!诗人以和农民平等的感情将它写出来,这本身就是美。

“中兴四大诗人”成就最高的诗人当属陆游。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自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在动乱中度过他的童年时

代,受家庭和社会影响,成长为一名热诚的爱国志士。中年时代在南郑有过一段从军的经历,直至85岁去世,大半生都在宦海中浮沉。贯穿陆游一生的理想和信念,就是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半壁山河,重建统一的祖国。他一生留下9000多首诗,大多是忧国爱民之作。青年时期他就写过“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拏”的豪壮诗句。这种信念一贯坚定,老而弥坚,直至他离开人世。我们先读他一首古诗《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向金人屈辱求和之后的第14年(15年是约数),在这期间南宋朝廷一直苟且偷安,引得诗人无比悲愤。权门在歌舞享乐,战马肥死,弓弦朽断也不敢开战。守边将士等到头白也没有为国一战的机会,他们在笛声中抒发的壮烈情怀谁能理解?过去战死沙场的将士的白骨仍暴露野外,无人替他们报仇。中原地区自古以来人民就英勇善战,怎能让女真侵略者在这里繁衍子孙?沦陷区的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盼望着南宋朝廷来解救他们,有多少人此时此刻在屈辱地哭泣!

陆游60岁时写的一首《书愤》很有名: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年青时不懂世路艰难,北望中原意气满怀,准备驰骋疆场干一番大事业。他曾经历南宋主战派建造高大战船在瓜州渡口抵御金主完颜亮南侵,使他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他自己也有过从戎南郑身骑战马亲临大散关前线的经历,使他颇感自豪。然而进军中原终于没能成为事实。南朝刘宋时期的大将檀道济曾以保卫国家的“万里长城”自比。诗人年轻时也曾以“塞上长城”自许,可是如今无情的岁月已使他两鬓斑白,抱负落空,只有扼腕叹息了。这时诗人又想起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为北伐中原耗尽毕生心血,“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句),然而他写的《出师表》却流传天下,千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和他的功业相比。最后笔锋陡然一转,去颂扬赍志以没的诸葛亮,引发读者许多联想,余韵无穷。

北宋词

北宋统一中国后,经济很快发展起来,尤其是工商业发展很快,城市普遍繁荣。词的创作和发展,适应了城市文化生活的需要。词这种诗歌体裁,在晚唐和五代多是写男女之情和闲愁离恨的,并认为这是词的本色。北宋初期的词仍是这样,多写花月闲愁之类的有闲阶级情感。其中也有写得很精致的,如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其大意是:作了一首新词再喝上一杯酒(油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惆怅),天气同于去年,亭台依然如旧,可是夕阳已经西沉,又一天过去了,明天什么时候开始呢?花儿虽然鲜美可爱,可是谁也无法挽回它的凋零;那和去年一模一样的燕子又飞回来了(眼看美好的春天就要逝去),我独自一人在铺满落花的小径上来回漫步沉思。对月伤情,看花流泪,这是旧时代文人中时髦的感情。或由于失意,或由于无聊,他们经常写这类诗词排遣落寞的情绪。晏殊这首词由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情致缠绵,音调谐婉,被誉为名作。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于1079年因作诗获罪,被宋神宗赵顼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任团练副使,常到东坡游玩,便自号“东坡居士”。这首词即作于黄州。词中说:夜里东坡和友人喝得酩酊大醉,回到住所迷迷糊糊地觉得好像是三更天了。小仆人已沉沉入睡,鼾声如雷,梆梆敲门都叫不醒。苏轼无奈,只好拄着手杖侧头倾听长江方向传来的波涛声。这时他想起官场的半生遭遇,感慨油然而生:经常遗憾的是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什么时候才能摆脱名利的羁绊呢?此刻夜已深,风已静,池塘里的水都不起一丝波纹。在这万籁俱寂中,又一个念头钻进他的心中:乘一叶扁舟从此逃离这扰攘的尘世,到大江大海中去无拘无束地度过后半生,那有多好啊!据说,苏轼作完这首词后,和朋友高唱数遍,然后各自归家。第二天在黄州就传说苏轼把官服挂在江边,夜里乘小船逃走了。郡守徐君猷听说大吃一惊:在他的州里把皇帝贬来的罪人丢了,吃罪不起。于是赶到苏轼住所察看,发现苏轼在屋里鼾声大作,还没起床呢。

苏东坡与李白有共同处,就是都具有浓厚的浪漫气质。苏词《念奴娇》(中秋)一词表现得很鲜明: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中秋夜登高远望,长空万里不见一丝云影。一轮明月(桂魄是月的代称)飞上天来,银辉四射,使秋天碧蓝的夜空浸在清冷之中。想象月亮上的广寒宫中,乘着鸾凤的白衣仙女正来来往往,生活在清凉世界里。月亮上的山川美如图画,看去烟霭树木历历分明。我乘醉拍手高歌,举杯邀请明月共饮,连同我的影子恰成三位伙伴(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在清风冷露中往来起舞,这美好的夜晚使我忘却一切。真想就此乘风翩然飞到月亮上去,不必借助《庄子》里说的那个大鹏的力量。站在晶莹透明的月宫中,一声接一声地吹起横

笛,该是多么美妙!这首词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境遇不自由,但他心胸洒脱,用美好的幻想慰藉自己,“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在精神世界里自己解放自己。这是苏东坡与其诗文的魅力。

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是跨北、南宋两个时代的人。她与丈夫赵明诚(学者)年轻时有过一段极为幸福的生活。北宋灭亡后,夫妇南渡,不久丈夫病故,李清照在悲苦无聊中度过后半生。她的词语丽意新,通俗流畅,独标一格。国破家亡流落南方后,词中多写身世飘零之感,凄苦动人。下面是她的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暮春时节,微风中再闻不到落花(尘香)的香气,百花都已凋零净尽;太阳已经老高,起床后毫无心思梳妆打扮。四周景物如旧,可是人事已发生巨大变化(国破,夫亡),一切都完了!话未出口,泪已先流出来。听人说双溪(在今浙江金华)地方春色还很美,很想去泛舟游玩一番;只怕双溪里小小的游船,载不动我这满腹的忧愁呢。一个流落异乡新寡的才女百无聊赖的情态和浓郁的忧思,全在词中表现出来。忧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在词人笔下,不但有了重量,而且能把小船压翻。

南宋词

由苏轼开创的豪放词派,到南宋时代才大发展起来。被金人赶到江南的文人们,看到山河破碎,体验了国破家亡的惨痛,再也无心留连光景、嘲风弄月,而把一腔爱国衷情倾注在词作中,写出大量慷慨悲歌、激烈沉雄的作品。

在豪放派词人中,取得最高成就的是辛弃疾。在词人中他与北宋苏轼齐名,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沦陷区的济南,自幼接受其祖父的文化教育和爱国教育,立下为光复故国建功立业的宏伟志愿。22岁时,他召集2000人马,起义抗金,加入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任掌书记。他手刃叛徒义端和尚,曾带50名骑兵,闯入杀死耿京、投降金人的张安国的五万人的军营中,生擒张安国,押到南京斩首。以后在南宋做官,曾长期被免官闲居,恢复中原的志愿终于未能实现,67岁时赍〔jī基〕志以殁。他本来可以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然而却以词人留名后世。他的词流传下来的有600多首,名作甚多。最能代表他词作风格的要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辛弃疾晚年任镇江知府时作的。他登上北固亭(在镇江市东北),四望大好河山,缅怀古代英雄人物,思绪滔滔而来,写下这首词:江山千古依然,但再也看不到曾在这里打败曹操、建立吴国的英雄孙权了。他当年歌舞娱乐的风流余韵,也在历史风雨的剥蚀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人们说,这夕阳映照的草树和普通街道中,居住过南朝时代勇武有为的宋武帝刘裕(寄奴是刘裕小名)。想当年他

曾金戈铁马,率师北伐胡人,收复中原万里国土,何等威武雄壮!可是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却是个草包,在元嘉年间轻率出师北进,想要建立武功(“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曾北伐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刻石纪功。此代指武功),被北魏拓跋焘打得大败,狼狈逃归(刘义隆诗有“北顾涕交流”句)。辛弃疾回想起43年前自己带兵南来,路过扬州一带时烽火连天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分。往事已不堪回首,遥看北边瓜步山上的“佛狸祠”里,乌鸦的聒噪和祭祀的钟鼓声响成一片,北方仍在金人统治之下。自己已像廉颇一样老了,报国大志仍在,可是有谁来看视一下我,看我还是否食量如故,能否上马杀敌呢?这里用的典故是:战国时的赵国名将廉颇老年时依然壮心不已。赵王想起用他抗秦,派使者去观察他。廉颇很高兴,一顿饭吃了一斗米10斤肉,披甲上马,表示仍可打仗。可是使者被廉颇的政敌收买,回去向赵王作了假汇报:“廉颇老了,还挺能吃,不过坐了一会儿就解三次大便。”赵王以为廉颇不中用了,就没再用他。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慨叹自己比廉颇还不如。这首词,上阕借赞颂孙权、刘裕来表达自己对英雄事业的向往;下阕借刘义隆来讽刺南宋当权者的无能;最后借廉颇慨叹自己没有报国的机会了,愤懑之情溢于言表。辛弃疾除这类大气磅礴的词之外,还有些写景抒情的小词,也广泛被人喜爱。

姜夔在看到的残破的扬州。下面是这首词的本文: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寇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代词人中有人喜欢把前人诗文的好句拿来化用到自己词中用以抒情,苏东坡、辛弃疾都有这类作品。姜夔这首《扬州慢》就化用了唐代杜牧歌咏扬州的四首诗的句子。杜牧原诗的句子是:“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杜牧曾长期生活在扬州,终日与青楼妓女厮混,上面的诗句都与他的浪荡生活有关。

《扬州慢》这首词说:我来到这号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扬州,卸下马鞍短住一段时间。从当年“春风十里”的扬州路上走过,荠菜和麦苗一片青青。自从金人骑兵打到长江退去之后,荒废的池塘和树木,都害怕说起战争。黄昏降临,寒风中吹起凄凉的号角,回荡在空城。杜牧曾热情赞美扬州,如果他今天再到此地会大吃一惊。纵然他“豆蔻梢头”的诗笔再巧妙,对“青楼”好梦再留恋,对此残破的扬州也难以抒发深情了。“二十四桥”完好无恙,但已荒凉无人,夜里只有月影在水波中无声地荡漾。可怜桥旁无知的芍药花年年仍在默默开放,可是有谁来欣赏它呢?全词以有景有情的画面,展示了扬州残破凄凉的景象,沉痛地控诉了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对南方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的破坏,很有感人的力量。

宋代的词,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在唐诗之后开辟了抒情诗歌的新领域,留下了丰富的优秀作品,直到今天仍为广大读者喜爱。宋词和唐诗一样,其精华应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借鉴。

高考语文:诗歌综合赏析 提高练习(最新)

诗歌综合赏析提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石鼻城 苏轼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石鼻城,三国时期蜀魏古战场所在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篇点题,既感慨历史的变迁,又写出路上出征的士兵来往频繁。 B.领联紧承首联展开,写蜀地山势险峻的意图与李白《蜀道难》不相同。 C.诗人入蜀的旅途是艰辛的:有暗夜穿行的孤独,也有大河难渡的担忧。 D.本诗写诗人游历石鼻城的所见所感,前三联在意境上明显区别于尾联。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项,“路上出征的士兵”错误。首联中的“征夫”不是出征的士兵,而是远行之人,由颔联“北客”“蜀人”可知“征夫”只是一般的出行之人,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问征夫以前路”中的“征夫”同义。故选A。 2.请结合全诗,赏析“道边修竹水潺潺”之句。 【答案】(1)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诗竹曳曳、流水潺潺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2)与前面形成对比,拓展意境。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给全诗增添了明丽闲适的意境。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道边修竹水潺潺”,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诗人以景结束全诗,含蓄表露经过艰辛的跋涉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结合“蜀人从此送残山”“愁渡奔河苍茫间”等分析,最后一句与前面形成对比,诗人从历经高山激流之愁,到终见清幽明丽之喜,拓宽诗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劳歌 张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课本实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补注背景:时值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天下暂时一统。但是,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问: 1、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 。 2、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答: 。 二、特点归纳 (一)、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知识链接 1、咏史怀古诗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 (5)语言:含蓄蕴藉 (6)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 (7)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8)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 (9)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2、咏史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 导语: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 一.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清丽洗练。。 艺术手法:白描、衬托等。 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自己仕途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与老牛承担的耕作任务的繁重极为相似,作者对此极为厌倦。②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老牛耕作终有了结之时,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了却繁杂的公务,像老牛那样释却负重、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隐逸自在、自得其乐的情怀。 二.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及复习策略

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及复习策略 2016-2018年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题总的来说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用“稳中有变”来概括。有变化就会暗示出一些重要的信息,笔者试图通过对近三年的高考真题进行整体和考点的比较分析,以期能找到命题人的真正意图和该题的未来走向。

由上表图示,我们可以归纳如下结论: 1、从所选作品看:近三年的诗歌作品均为名家非名作、非名家名作; 2、从作者的朝代看:近三年的诗歌作品的作者朝代均为唐宋时期; 3、从题材看:近三年所选大部分作品为即事抒怀,其中夹杂着写景和送别诗,诗歌题材的类型趋于单一; 4、从体裁看:近三年所选作品有七律和古体诗,以古体诗为主;绝句和宋词及其他朝代的作品仍然没有涉及。 5、从分值上看:2016-2017年诗歌鉴赏题分值稳定,均为11分;2018年分值缩减为9分,难度也相应降低。 6、从题型设置上看:近三年的诗歌鉴赏题均为两道,但2016年是两道主观题;2017年为一道客观题(5选2)、一道主观题;2018年仍为一道客观题(4选1)、一道主观题。 7、从考点上看:近三年的诗歌鉴赏题目的考点分布很广,与之前的没有大的区别,但考点的出现频率是有很大的差别。其中表达技巧和对诗句内容的梳理和解读出现的频率较高;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形象(景物、人物)、语言等考点次之。 从上面的的结论可以得知,未来的诗歌鉴赏题可能会有以下趋向: 1、所选诗歌的时代不会变化,应该还是唐宋时期,这是全国卷一贯秉承的传统,可能是命题人认为诗词最好的时代就是唐宋时期。时代不变,但所选诗歌

的体裁是变化的,早几年的全国卷诗歌鉴赏体裁有七言绝句、宋词、七律,可是近三年的全国卷诗歌鉴赏体裁又青睐唐代的古体诗和宋代七律,因此,教学者一定要重视以上两种体裁,但也不能顾此失彼,全国卷还是有怀旧情结的,像宋词考查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一者它没有超出唐宋时期,又是必修教材中的涉及的内容;二者它内容丰富,承载信息量大,符合高考难度的要求。 2、所选诗歌的题材单一,近三年基本上为即事抒怀类。没有早几年所选的诗歌那样:题材明确。比如:送别、山水田园、边塞、闺怨、咏物等等,总之,近年的诗歌选材已经有模糊特定题材的趋向,笔者以为这可能是命题人要打破以往的做题套路化,背公式的简单做法,对考生更强调解读诗歌的真实能力的要求,这对大多数的考生来讲是很公平的。 3、最新的《考试说明》在高考试卷结构分值上使用了不确定的词语,诸如大约多少分。这主要是为了命题人命题赋分而准备的。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得分值从2017年的11分缩减为9分,客观题从5分减为3分,1分给了文学类文本阅读,1分给了名句名篇默写。做出这样的调整,笔者以为两个目的:一者降低诗歌鉴赏的难度,改变该题得分较低的尴尬处境;二者引导考生注重文学类文本阅读。这种做法是根据高考实际情况而作出的科学调整,既符合考生利益,又迎合了高考的命题趋向。因此,这种命题形式和赋分在以后的高考中应该不会有太大的调整。 4、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常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四方面命题。2016---2018年全国卷1卷在考点上涉及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诗句理解和思想情感,这和2016---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卷的考点是一致的。不过,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以及对诗句内涵理解在考查上较为突出。经过比较,笔者发现表达技巧题设题虽然专业,但命题人没有刻意地难为考生,而是把表达技巧直接在题目中呈现出来,这就节省了考生苦苦寻找又不一定能找对的时间,可以说,这个考点的难度是降低了。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考点是诗歌鉴赏题的灵魂所在,它一定是必考的。应该引起重视的考点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命题人已经发现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上所面临的困境:学生不缺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唯一欠缺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欣赏,换句话说,没有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何谈鉴赏?因此,命题人刻意设置此题型,就是要引起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诗歌鉴赏时不要舍本逐末,忘记根本。笔者以为这种题型不仅要考查,还要加大比重考查。 明白了以上命题趋势,我们又能在哪些方面对即将迎考的考生提供必要的复习策略呢?笔者以为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好复习迎考工作: 一、要加强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理解诗歌写作的内容,也就是要过诗歌的文字关。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诗歌鉴赏时,都一味地强调技法的指导和训练,而忽略了对诗句本身的理解和解读,最后,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从而降低了对诗歌鉴赏题的解题信心。为此,笔者以为,由于学生刚复习过文言文,他们对古代语言有了很深的理解能力,趁此机会,把这种能力贯穿到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上,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具体做法是:对平时书上学过的或高考真题、模拟题上的诗歌,要求学生在做题前先把诗歌内容梳理一下,并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来。这种做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的解题能力。 二、回归课本,夯实基础。课本是学生学习和应考的根本,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因此,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课本把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和答

古诗比较鉴赏

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

(完整版)高考咏史怀古诗鉴赏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概念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二、题目特点: ①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②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咏怀” 如:《咏怀古迹》 ③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览古”等。如:《金陵怀古》《赤壁怀古》《越中览古》三、咏史怀古诗的结构 《咏怀古迹·其三》临古地——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思古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忆其事——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抒己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四、常见意象 A. 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石头城/ 石城/ 南京)、台城(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姑苏(苏州)、洛阳、汴京、江都(今扬州) B. 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乌江亭、隋宫、乌衣巷(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入唐后沦为废墟)、朱雀桥、淮水(名门望族聚居之地) C. 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的庄园) D. 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 、常见的历史人物:屈原、贾谊、范蠡、诸葛亮、王昭君、孙权、周瑜、荆轲、项羽等 F、自然景物: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明月、江水、归燕(永恒不变的事物,见证历史沧桑);地上的青苔、孤寂的残垣、无名的断碑、荒松、古墓、落日、悲风、巢鸟(标示着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充满悲秋的色彩)

专题32 古诗比较鉴赏(解析版)

专题32 规范作答——古诗比较鉴赏 一、真题速递 1.【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1)C (2)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作者: ————————————————————————————————日期:

诗中有真情乃需细品评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步骤,提高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答题能力。 2、学会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的情感,学会分析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述。 二、考情分析 1.解读《考纲》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对诗词的鉴赏做了两点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2.考点分析 年份卷别题目·作者朝代·体裁题材考点 2013 全国Ⅰ卷《鹊桥仙(华灯纵博)》 陆游 宋·词写景抒情 诗鉴赏表达技 巧;评价情感全国Ⅱ卷《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其一)》朱熹宋·律诗 托物言志 诗 年份卷别题目·作者朝代·体裁题材考点全国Ⅰ卷《阮郎归(春风吹雨)》爱情闺怨诗

2014 (无名氏) 宋·词 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 全国Ⅱ卷 《含山店梦觉作》韦庄/《宿 渔家》郭震 唐·绝句 宋·绝句 羁旅思乡诗 年份 卷别 题目·作者 朝代·体裁 题材 考点 2015 全国Ⅰ卷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 唐·律诗 边塞征战诗 鉴赏表达技 巧;评价情感 全国Ⅱ卷 《残春旅舍》 韩偓 唐·律诗 写景抒怀诗 年份 卷别 题目·作者 朝代·体裁 题材 考点 2016 全国Ⅰ卷 《金陵望汉江》 李白 唐·古诗 写景抒怀诗 鉴赏表达技 巧;评价情感;鉴赏语言、形象 全国Ⅱ卷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杜甫 唐·古诗 状物赠友诗 全国Ⅲ卷 《内宴奉诏作》 曹翰 宋·律诗 言志抒怀诗 年份 卷别 题目·作者 朝代·体裁 题材 考点 全国Ⅰ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即事抒怀评价情感;鉴

《古典诗词鉴赏》期末复习

《古典诗词鉴赏》期末复习 考核重点 教材各章节概述 先秦诗歌概述 《诗经》概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尊为《诗经》。 《诗经》分类 ?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作品可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也称国风,即土风,指带有诸候各国地方色彩的乐歌,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160 篇。艺术性比较高,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是正的意思,即正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诗歌内容多与时政有关。 ?颂,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辞。分周、鲁、商三颂。 《诗经》艺术手法 ?赋、比、兴是前人根据《诗经》作品概括出的三种表现手法,它们和风、雅、颂一起,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阵直叙;比,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是触物兴词。赋、比、兴三种手法,往往交相使用。 《诗经》的语言形式 ?四言为主的句式。四言诗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而迫促。通篇如是,会有呆板单调的感觉。 ?重章叠句、叠字。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能使节奏舒卷徐缓,读来回环往复,利于抒情和增强音乐性,并补四言节奏迫促之局限。 《诗经》代表作品 ?《关雎》 ?《蒹葭》 ?《氓》 楚辞概况 ?战国后期,楚国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屈原,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就是后世所说的“楚辞”。楚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句子长短不一,句式灵活,多用兮字。 屈原 ?屈原,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青壮年时很受楚怀王的信任。但他后来被谗见疏,不被怀王信任了,以后又被流放,虽后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直到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 ?“风”“骚”并举:国风;离骚。 《古诗十九首》 ?情感类型: ?宦游失意士子的悲哀; ?与士子远游相对应地是妻子困守家园,思妇的伤别念远; ?对年命短暂的悲哀,忧生惧死的情绪。 建安文学 ?汉献帝最后的一个年号“建安”,当时实际掌握政权的是曹操,建安年代及在这稍前和稍后一段时期内的文学,一般统称为“建安文学”。“文学的自觉时代”。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古代诗歌赏析之读懂诗歌

“两步四法”解读诗词曲 -----“看一看”“抓一抓”“辨一辨”“思一思”读懂诗词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要想做好诗词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词。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得出答案。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词。那么,怎样去读懂诗词呢?可以采用“两步四法”。 第一步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就是从标题、注释、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把握诗词大意,从而揣摩诗词情感。需用“三法”:“看一看,找启示”“抓一抓,寻突破”“辨一辨,明关系”。 方法一:看一看,找启示 看诗词的题目、注释、诗序甚至标点等,从而找到理解诗词的启示点。

【启示一】看题目,思考信息 [讲一讲]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 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 ④揭示诗歌的线索; ⑤表明诗歌的题材; 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古诗鉴赏提纲

古典诗歌鉴赏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鉴赏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能有所偏废。要记一些鉴赏的术语,尝试一些答题的模式。围绕三点: 1.读标题。诗歌标题与诗歌内容往往紧密相连,考生若能带着标题来读诗歌,可能事半功倍。 2.读作者。(见“评价作者观点态度”)3.读类别。(见“评价诗歌思想内容”) 4.读注释。5.读诗眼(题眼)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诗歌中的一词一句往往对全诗的主旨有着高度概括意义。我们把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词或句叫诗的眼目,即“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中心思想,因此抓住“诗眼”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鉴赏古代诗歌。 那么,如何抓住一首诗的“诗眼”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抓住关键词找“诗眼” 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注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他们在诗歌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②把握重点句找“诗眼” ③注意确认诗歌体裁,从而把握“诗眼” 一般地说,五言诗句型多为上二下三,七言诗多为上四下三,五言诗一般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为眼。另外,近体诗中,绝句类诗的“诗眼”往往在后两句;对于律诗而言,由于律诗四联起、承、转、合的特点,往往尾联两句即为“诗眼”所在。 6.读问题。 (1)以题带读。 (2)严格按照指令,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忠实于文本,“要什么,给什么”。几问几答,先问先答,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 (3)弄清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分析诗题中的人和事,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4)从问题入手,找准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另外要关注作品中的“典故”,语言的倒装,读懂诗眼、意象。 (5)观点与理由相结合。答题不要空想,一律要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 (6)评价要恰当。不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7.读内容。要注意: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意性等,分析时应该重视;把握诗歌,看名词,知道写;注意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知道怎么写、为什么写。 提问方式: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步,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鉴赏常用语如: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生动形象,极富美感。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诗词鉴赏——豪放派词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九年级诗词鉴赏复习——豪放派词类 日期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豪放派诗歌所涉及的知识。 2、学会从题材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重点知识梳理: 1 豪放派词人的先驱。代表诗人:苏轼、辛弃疾。 2、特点: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充满豪情壮志。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 3、内容: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 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二、典型例题: 方法指导: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一)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 娉婷。 1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学法指导: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初悟情感。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7.这首词的体裁是,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2分) 8.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3分) 9.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4分) (二)【2018年中考山东滨州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学法指导: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初悟情感。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2

7、本诗体裁是。(2分) 8.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3分)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三、平行性练习: 方法指导:结合典型例题中学习的方法,独立完成下面的试题,做完教给老师。 (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①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净胡沙③! 3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喀左高中2016高考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的: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14年的14年新课标卷II卷、山东卷、湖北卷、天津卷、江苏卷,再到2015年北京卷、浙江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课前探究: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诗歌比较鉴赏题五大题型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三)、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四)、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五)、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1。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典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术:道路。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动作描写,如此良辰美景,岂可在匆匆奔驰中览赏?诗人因此赶紧“揽辔”,任车马在此缓节徐行。意外间又发现,此刻已身在江岸,可以俯视清丽的江水,在晨色这安谧地畅流。正面衬托,置身在这样的如画美境,诗人能不逸兴遄飞?倘若这美境只是诗人孤身独游,自然显得几分冷清。但读者须知,与徐勉同游的,还有心意相印的诗人谢朓。他可是位“灵心秀口”、“风华映人”的一世之杰呢。两人年岁相若,携手共游,当着意兴之发,又可歌诗相和,该有何等乐趣?“气物宛如斯”两句,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此种心境。“心期”而又加之以“重”,说明诗人之畅快,不仅在“气物”的览观之美,更在于与友人的相期相许之乐。直抒胸臆,“游行”即

2016届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一(边塞诗)

2016届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一 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一、边塞形式-----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二、基本主题-----边塞奇丽风光;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忠君爱国的热情;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统治者穷兵黩武;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等。 三、语言风格-----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常见风格------雄壮豪迈 四、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比喻、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五、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古诗词。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 知人论世。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种: 1 比较意象、意境 【答题思路】 通过粗略翻译读懂诗歌后,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 1、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 (1)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 (2)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 (3)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2、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的四品。 答题时, 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真题练习】 (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题思路] 首先要读懂诗歌。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层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

古代诗歌高考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 教学参考 0910 0744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一) ——考点及注意点 考纲要求 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③分析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

二、整体鉴赏方略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如2003年全国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如2005年山东卷的试题),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四要注意题材。一般而言,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 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 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 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 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 满。 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六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七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