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讲: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结尾技能

第五讲: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结尾技能

第五讲: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结尾技能
第五讲: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和结尾技能

第五讲: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和收束技能

教学目标:

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收束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类型;掌握导入和收束的设计艺术。

教学重点: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收束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类型;掌握导入和收束的设计艺术。

教学难点: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收束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类型;掌握导入和收束的设计艺术。

教学课时:1节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篇好文章,古人要求做到“凤头、猪肚、豹尾”,就是说,开头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像猪肚那样从实、丰富,结尾像豹尾那样刚劲、有力。一堂好的语文课,同样应做到“凤头、猪肚、豹尾”。这就要求认真设计导入和收束。

一、导入技能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导入具有多层级的功能。第一方面,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划分,导入的功能有,指向、定调,也就是说,可以是指出本单元、本课题或本节课教学的方向或目标。第二个方面,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划分,导入的功能则可以包括:收心、引趣、激情和启思。

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总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精心设计好教学的突破口,把握好导入这一环节。

(一)什么是“导入技能”

是指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程序和轨道之中的教学行为和技能。

(二)导入技能的类型与方法

教育对象、教学内容不同,再加上教师的个人素质有别,就决定了导入艺术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导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释题入课法

“题”本义是“额”,“额”和“目”都是人的头部的重要部分,所以人们把文章的标题称作“题”或“题目”。作者选题总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因而标题常是文章的精义所在,因此从解题入手,设计好导语,这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是比较重要的,也可与读写多向钩连起来。

文题的形式各式各样,千变万化,因此释题解题的方法也因之有异。

(1)释名物

标题牵涉到了人名、地名、物名,这些又是学生不知道的,可从解释这些名物开讲:[教例]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可设计这样的开讲:什么叫“项链”“项”就是项颈,就是脖子。项链就是套在脖子上垂挂胸前的装饰品,多用金银、珍宝或珠玉制成,价值昂贵。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女主人公路瓦载夫人为参加一次舞会,而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故事。那么这个女人为什么要借项链呢?这串项链是怎样改变她的命运的呢?有人说,“项链”就是“项链”,你同意吗?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读完小说就知道了。

(2)释题意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等等。我们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依题目所示,可将课文划分为两个部分。1~8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9~2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这个释题简洁、明了,既指导学生辨析了一词多义,准确解释了题义,又为学生学习课文把向定关,起到了学习的引路作用。

2、释结构

从语法关系方面分析文题,透过文章的结构,也可以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深意。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位教师这样导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个标题是一个介词短语,中心词是‘讲话’。‘墓前的讲话’说明讲话的地点是特殊的,时间也是特殊的,不同身份的人在这里可以有不同内容的讲话。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是共产主义科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身份也是特殊的。那么,在这样的特定场合——特殊时间、特殊地点,恩格斯该讲些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内容,请大家打开课本。”

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通过分析题目结构,为学生揭示了文章的“主脑”,找到了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2.介绍作者或时代背景导入法

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与作家的出身、阶级立场、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写作动机、道德修养等等有关。所有的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①也就是说,阅读文章应该了解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在理解上才会较为准确。为了准确理解内容特别是古代诗文,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

如教课外古诗《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在导语上应对杜甫的生平、抱负作一番介绍,特别要指出的是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歌的成就是与时代给他的熏陶分不开的。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代封建社会大动荡大变化的时代。安史之乱前,杜甫政治上很不得意;安史之乱爆发,给民族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重的灾难,也给他带来了长期流离转徙的痛苦。这就迫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广泛的社会现实,接触到广大的贫苦人民,使他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民族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②杜甫的一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通过导语的介绍,为学生理解诗句作了铺

垫,特别是两人“又逢”在经历了人生的变化,处在潦倒的环境中,是多么悲伤啊!唐王朝已经从兴盛转到衰落,多么令人感慨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就从解题中流露了出来。讲《孔乙己》也应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3.文章风格、价值导入法

“风格即是人。”(布封语)了解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对学生学习其文章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学生认识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借以洞察文章寄托的作家的社会理想、审美要求,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同时,通过评论文章的风格、价值,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

如教蒲松龄的《促织》一课,汕头一中的李益明老师评论文章的价值,引发学生的兴趣,造成一种积极的“定势”,让学生带着仰慕的心情来学习课文。记得李老师是这样教的,先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上“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学生看后,不明所以然,但精神大作。李老师开始导入:这两行文字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聊斋志异》是传世的不朽之作。“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是借狐鬼故事的题材内容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名篇《促织》,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希望同学们学后都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另外,一些优美的抒情散文,也可以用饱含感情的言语导入新课或朗诵其中优美的片断导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感情,又突出文章的特点。

4.故事导入法

故事本身就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学生喜欢听故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听故事,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从故事、趣事、轶事、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方面开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华罗庚《统筹方法》,可从“田忌赛马”导入;学习《迢迢牵牛星》可用“牛郎织女故事“导入。比如,讲授马克·吐温的讽刺小说《竞选州长》,教师就用故事拉开课堂序幕:“同学们,我先讲一件马克·吐温的轶事。马克·吐温在发表了《竞选州长》的小说后,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极端仇视。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吗?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我防弹骄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呵,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而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了,还不锐利吗?’听完这则小故事,同学们也许明白了马可·吐温的语言是多么幽默辛辣,我们读一读《竞选州长》这篇课文,就更能了解马可·吐温小说幽默的语言和卓越的讽刺手法。”这则故事饶有趣味而又与课文关系密切,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探讨中。故事导入,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防止哗众取宠、离题万里。

5.设置悬念法

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出“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某些新课的导入也要运用“冰山原则”,巧设悬念,用水面的“八分之一”吸引学生去探索那水面下的“八分之七”。

如《春》教学设计: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

很少有人施舍于他。一次,他遇到了一位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是句什么话,……诗人赠送他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

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我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应该倍加珍惜,就让我们睁大眼睛,敞开心扉,一起去感受朱自清先生的《春》吧!

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洁利索,一句话就设置了悬念,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对于比较复杂的课文,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多个悬念。比如鲁迅的小说《药》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么?今天学习的课文《药》,就是写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这‘药’说明了什么呢?‘中国’古老的名称曾为‘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夏家的血,这又说明什么呢?秋瑾,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为推翻腐败的满清王朝,她投身反清斗争,被捕后,不幸英勇就义。秋——夏,时令相对,指姓;瑾——瑜,同为美玉,因此人们说作品中的夏瑜是暗指秋瑾烈士,鲁迅为什么要这样暗指呢?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驱所要寻找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导入语提出4个问题,设置了4个悬念,步步紧逼,扩展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启发他们更深入地钻研课文。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

6.温故启新导入法

就是先引导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旧知识,从旧知识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预测、想象,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种导入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范围内找寻与新课内容有关的结合点,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对于新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比如,有位老师讲授《西湖漫笔》采用这种方法开讲:“我们学过朱自清的《绿》,全文重写‘绿’,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今天学习宗璞的散文《西湖漫笔》(板书课题),全文也是通过写‘绿’来抒情达意。然而,同样写‘绿’,他们在写法上却不相同:第一,朱自清只写‘点’,全文写了那么多绿,但都是集中写梅雨潭的水;宗璞则不但写‘点’,而且还写‘面’,‘点’也不是只写一个。第二,朱自清和宗璞都把不同的绿作比较,但比较的内容和方法不同:朱自清以梅雨潭的绿和外地的风景名胜的绿作比较,贬抑其他地方的绿,从而肯定梅雨潭的绿恰到好处;宗璞则把西湖内部几个地方的绿放在一起,从不同角度作比较,不仅意在写出西湖到处是绿,无处不绿的普遍性,而且意在写出西湖有各种各样的绿,它们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却又有共性。第三,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抒发了主观的、强烈的感情,表现了大胆而奇妙的想象;宗璞写西湖的绿,有抒情,有联想,把实景当作象征,但总的来说,是偏于客观的、细致的描写。以上三点,请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作具体的比较分析。”这则导语,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联系旧课,提示新课。从“温故”出发,使学生明白新旧知识的异同之处,揭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阅读课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需注意,温故启新导入法中的“温故”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具体导课时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温故启新导课一旦成了纯粹的复习课,就是一种失败。

7. 诗词、格言、警句、对联导入法

诗词、格言、警句、对联语言精炼,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性,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对学生学习课文有启迪意义,同时还能陶冶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对联等导入新课,可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例如郭沫若1953年写的杜甫草堂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就可做《石壕吏》的开讲语。蒲松林落第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雄关终属楚;苦心人,终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作《勾践灭吴》的开课语。

8.设问导入法

【教例】《百年孤独》导入设计A:1966年,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出版,首印的8000册仅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地半月内便抢购一空。随后一版再版,拉美凡能看书的人差不多都读过这部小说。小说很快被译成30多种文字,席卷欧美,轰动世界。一部小说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百年孤独》,去探求它的缘由。

《百年孤独》导入设计B:小说为何定名为“孤独”,造成马贡多由开拓、繁荣到再次毁灭的历史的原因是什么?

9.促进参与式导入法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采用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参与来导入课文。活动是脑力见诸于体力的行为,有利于展示学生们的青春风采,是课堂导入的好方式。【教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导入。例如,学习朱自清《春》,可先开展几分钟竞赛,让学生说出描写春天的诗句、成语,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讲述中就自然进入了课文。

10.情境导入法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导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比如教学《口技》。比如《斑羚飞渡》这篇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有一位老师这样设计导入:在上课之初,老师想为同学们讲一个故事。(点击鼠标,flash显示画面,音乐响起。)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家族不得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大大小小的蚂蚁迅速地结成一个球体。为了那一线生的希望,它们冲向了火海。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烧焦了。然而,这蕴含着生命的团体仍向前滚动着,噼啪声越来越响,蚂蚁团越来越小,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蚂蚁的故事。(学生们被老师声情并茂的故事给打动了,课堂的气氛显得有些凝重。稍作停顿,教师的叙述继续)的确,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可是,这群蚂蚁却生得艰难,死得辉煌。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板书课题及作者)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这个导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物保护意识,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11.实验导入法

实验是理科的特征,若在语文课堂用做理科实验的方法导入课文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讲《死海不死》用淡水中和盐水中鸡蛋沉浮的实验开讲,会突出“死海”的特性。

11.情趣式导入法。

12.直接式导入法。

(二)导入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要根据既定的目标精心设计导语,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导语应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

要的有机部分。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的补充,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精彩生动也不足为取。比如教《窦娥冤》之类悲剧总不能设计一个喜气洋洋的开头。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来体现,导入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而导语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照顾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年龄特征。

4.导入要短小精悍

导入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两三分钟,最多也不能超过5分钟就要转入正题,否则就会喧宾夺主。

5.导入形式要多种多样

文章导入的方式很多,设计导语时要注意交叉运用。每堂课或每篇课文都用一种模式的导入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既需要魅力,又要重实效。教师要通过多姿多彩的导入设计,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附:导入技能训练评价单(100分)

1、能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20分

2、导入能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 10分

3、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目的明确…………… 20分

4、确实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10分

5、讲话感情充沛,语言清晰………………10分

6、导入时间掌握得当、紧凑……………… 10分

7、能面向全体学生…………………………… 20分

二、收束艺术

古人写文章讲究设计一个坚强有力、发人深思的结尾,形象地称作“豹尾”。教学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收束主要用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并与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它是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许多人往往在导入设计上费尽心思,而对收束则有所忽视,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要求整个课堂结构的严谨和完整,讲究信息流动的流畅和平衡,所以,不仅要追求导入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而且要求收束更具吸引力,给学生以和谐完整的审美体验。

(一)收束设计的方法

1.归纳法

教师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纲挈领的归纳和总结,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总结可以由教师做,也可以先启发学

生做,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用以总结的语言不应是对所讲述过的内容的简单重复,应是在原学习基础上的再理解、再提高。如《触龙说赵太后》归纳总结其写作特点。

总结法结尾,要视教学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要点,也可以提问学生,依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回授,还可以指导学生重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强化学生印象。

2.点睛式

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对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要害点进行点染,弥补学生的疏忽,把他们从漫不经心中呼唤出来,使他们完成从感觉到理解的飞跃,从而将知识化为营养而加以吸收。如《致橡树》。如讲《故乡》一文可这样结束:“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到现实中的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为内容。其中,有故乡前后景色的变,有闰土和杨二嫂形象的变,有我和闰土关系的变,有我前后心情的变……课文紧扣这个‘变’字,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反映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个结束紧扣课文重点,给学生以深刻印象。

3.畅想式

对于讲课内容,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暂不作结论,让学生依据课文的中心(或主题)、基调,去自找结论,形成某种悬念,深化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讲《卖炭翁》一诗时,在分析全诗内容,学生熟读成诵后,教师可以提出这个问题:“卖炭翁卖炭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为此他不顾‘衣正单’,但愿‘天更寒’。可是现在他的炭被太监们蛮横无理地抢走了。没有了炭的卖炭翁该怎么办呢?请大家以《卖炭翁的炭被抢走以后》为题展开想象……”这种结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借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再如:《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教师会问:“他为什么要加快了脚步”?紫色不是很美吗?同学们,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为题,展开想象,写短文。

4.撞钟式

明代文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振;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种收束如同撞钟一样,让宏亮的钟声弥漫课堂,“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学记》),教学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例如教读《石壕吏》时,教师可在课堂结束时节外生枝地置疑:“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诗中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你们同意这一观点吗?”问题已提出,沉闷的空气顿时活跃起来,教室里沸沸扬扬,讨论、争辩、综合,最后认为:杜甫在诗中式通过人物的刻画和情景的描写来表达感情的,诗人虽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爱憎的旗帜异常鲜明,因而上述观点没有根据。这样一来,学生既对诗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也对诗的创作要用想象思维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教师并不就此收尾,而是再起波澜:“你们知道这个观点是当代文豪郭沫若在他的著作《李白与杜甫》中提出来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话又一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权威的意见,我们也能评长论短。这时教师稍稍收束一下学生的思维,问:“李白和杜甫同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们的创作风格迥然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诗外、课外,要回答这类问题不难从各类诗评中找到答案,但找到答案的过程则是扩展思维的过程。再如,在一次全国性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大赛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一中的来凤华老师执教《我与地坛》一课,在赏析过课文并和学生深入探讨了“地坛”的象征内涵

以及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对民族对母亲的爱之后,授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母爱的认识,意在点拨学生懂得母亲懂得母爱。因有史铁生的文章开启了学生的认知,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各抒己见,谈得十分动情,教学现场是十分感人的,台上台下热泪盈眶。这时,音乐响起,来老师用饱含感情的声音总结道:我们的欢乐/是母亲脸上的微笑/我们的痛苦/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我们可以走出家门/却永远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诵读声未落,“花,轻轻地绽放……”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不知不觉间轻轻响起,并且越来越响亮,课在《懂你》的歌声里终止,但母爱的旋律却久久在学生和听课教师心中回荡。此课在强手如云的比赛中力拔头筹。《懂你》这首歌曲本身就十分感人,用在这堂课收尾,似乎更增添了感染力,原因何在?试想,在歌声响起前,师生已共同营造了一个有关母爱的心理效应场,这个效应场里有师生共同挖掘营造的思想深度和心理高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聆听这首歌颂母爱的歌,心理感应自然不同,这就像电影插曲和MTV往往比一支单纯的歌更能打动听众是一个道理,这也和在一种心境下忽然发现一支熟悉的歌曲原来如此感人是一个道理。这种前摄影响,使得母爱这块情感的海绵吸取了歌声中的艺术水分,更加滋润丰盈起来,这时,歌声成了授课内容的延展,成了授课内容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阐释,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和授课方式,又增加了课堂分量和艺术的张力。

5.开拓式

课堂上的时间不多,容量有限,而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如果不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就容易把学生引人一个十分狭小的认识天地。因此,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拓视野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学习《致橡树》后结束相关朦胧诗。如学习杜牧的《山行》时,知道了这首诗是描写深秋世界的景色后,就可以让同学更多的知道一些不同诗人所描写有关秋天的古诗和各句,如唐代王绩的《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代宋之问的《始安秋日》: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等等。

6.链索式

语文课有其内在的科学性、系列性和阶段性,要求教师课课相连,环环相扣。特别是在单元教学中,一课的结尾既是旧课留下的脚印,又是新课的起步;既是旧知的暂时终结,又是新知探索的开始。这种结尾具有瞻前顾后的榫接作用、新旧联系的桥梁作用、知识勾连的过渡作用。

7.比较式

就是在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课文教学的结束阶段,从文章的内容、思想、结构、表达、语言等不同方面,有所侧重地把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课文与以前学过的某一篇课文或某一个单元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相似点与不同点,从中总结出规律,把握住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和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

8.存疑式

即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故意留下疑问,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在课后继续钻研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如《社戏》一文的结束,教师可故意留下疑问:“那夜的戏似乎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也不过是普通的豆,可文章的结尾却说‘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请大家课后再读课文,互相讨论,写出认识。”这种结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理解。

9.练习式

一堂课讲完了,学生掌握得怎样,教师心中往往是无底的,这时需要通过提问、测验等手段来调查实情。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强化和巩固所学内容,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例如:学了“描写”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写一段景、一个人的肖像或一个小场面;学习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的知识后,可以选一则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提炼出一个观点;又如,笔者每每教学完一篇文言文,总要就文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现象(诸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进行抽查学生。如《挑花源记》一文的一个学习重点是要掌握“妻子、交通、绝境、无论”的几个古今异义词的古今意义,因此,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清楚,能全文成诵后,教师可以设计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上述词的古今差异,从而准确深刻地掌握学习重点。事实证明,必要的测验是能反馈教学情况的,而且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

10.诵读式

即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诵读整篇文章或其中的精彩段落,达到领会作者的思路、感情,加深对课文理解的目的。如讲《岳阳楼记》一文时,可以这样结束:“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语言凝练,气象宏伟,音调铿锵,意境优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朗诵全文,去领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吧﹗”这种结束常常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特别适合文字优美、感情丰富的文言课文、古今诗词、抒情散文等。

(二)收束的基本要求

收束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收束要紧扣教学内容,不蔓不枝。不论哪种结课,都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课文、有关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巩固,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和明确化。

2. 收束要简洁明快,干净利索。结课是教学内容的提纯,语言要深刻隽永,干净利索,给人“余音绕梁”的感觉。忌拖泥带水,画蛇添足。

3. 收束要与开讲相呼应,脉络贯通。课的结束要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与导课遥相呼应,特别是有些课的结尾实际上就是对导课设疑的总结性回答,或是导课思想内容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如果结课另搞一套,与导课和教学内容毫无关联或关联不大,会使学生思路紊乱,无从获益。

4收束要严格掌握时间,按时下课。因为结课是安排在一堂课的最后,如不考虑时间常会拖堂下课。事实上,学生对老师拖堂的行为是非常反感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再讲也是无益的,学生的心思已经不在课堂上了。所以,结课必须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再好的结课也是无用的。

附:收束技能训练评价单

1、结束阶段有明确的目的——10分

2、结束环节安排有学生活动(练习、提问、小结等)——20分

3、结束内容概括、有条理,结构清楚,与本节内容联系密切恰当——20分

4、结束环节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0分

5、作业布置明确——20分

6、教师语言简洁,时间紧凑——10分

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语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 都说“好戏压场”,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使课堂的结束语成为一场压场的好戏呢?这样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获得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基于这种思考,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设计了几种结课语的表达方式,力求达到这种“余音绕梁”的课堂效果。 一、激情赞颂,掀起心海波澜 “激情赞颂”就是说在结束语文篇章教学时以充满激情的话语对文章的艺术水平或作者的人格魅力等进行赞颂,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让学生铭记难忘。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那种所谓“大气”的文章,即“志存高远”的文章。例如,曹操的《观沧海》,这是一篇观景之作,抒发了诗人“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雄伟抱负,其结课语就应顺应诗歌的气势采用这种激情赞颂法: 这首诗以“观”为线索,从独立不倚、生机勃发的海岛写到洪波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以浪漫瑰丽的想象,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的语言及诗人冲天的豪情,为我们留下了这一不朽的英雄篇章。千百年来,屹立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一心想统一全国的曹操,是一个被称为“奸雄”的曹操,是令后人无限佩服又无限惋惜的曹操。他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和霸气十足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绝无仅有的人物。

以这种充满激情的赞颂语言来收束《观沧海》的教学,既再次点明了诗中观察的顺序,又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赞颂中进一步感知了曹操的英雄气质。同时也将作者及其作品在中国诗史上的贡献与其独特性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记忆里,使他们的心海也随之涌起了洪波。曾有学生课下向我打听了不少关于曹操生平及作品的资料,可见,这种方式激起了他们探知的欲望。 二、谆谆告诫,滋润幼小心田 “谆谆告诫”就是以苦口婆心地劝导对文章的中心再次申述,让学生在一些容易出现失误的问题上产生警觉和反思。 这种谈话方式就比较适合于那种告诉读者一个道理的寓言 类文章。例如《伤仲永》的教学。《伤仲永》是王安石的名篇,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仲永一生遭遇的遗憾之情,表现了他对天才的泯灭和不得其法的教育方式的无比哀痛。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得到应有的教诲,我们可以采用谆谆告诫的谈话方式来结束该课: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伤仲永》的艺术魅力,也了解了文中蕴含的那种沉重情感,希望本文中仲永从神童而泯然众人的故事能让大家引以为戒。作为花季少年,你们对世界有着一份美好的憧憬,但却缺乏一份耐心与执著,老师在这里想对你们表明的态度是:学生时代一定要以学业为重,以书本为伴,以知识为友。俗话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所以,请你们正视自己的智慧,努力学习知识,这样才能使生活

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语文课堂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语文课堂 有效的语文课教学需要研究,而课研就需要评课,真正有意义的评课更需要我们花功夫去研究,致力去做好评课准备撰写评课稿,好的评课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营养,促进我们彼此的教学水平。为大家带来的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备好课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每一位语文老师对于所执教的教材都应有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只能是无效劳动。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每篇待授课文,备课时要抓住其重点,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取其精华,安排教学密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一点,深入突破。如果学生一拿到课文,即发现有新的学习任务,而这任务又并非高不可攀,

自然就有了新的探索兴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有效的保障。 讲究课堂教学策略,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量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和接受,忽视探究和体验。长期的被动灌注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能动性的弱化,缺乏创新思维、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久而久之,必然对被动接受知识产生厌倦,缺乏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只有让他们活动起来,参与进来,这样的课堂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但一节课45分钟,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要从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紧张思维是很困难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的注意力至多可以保持30多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便会不由自主地离开课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安排时,要注意学生的这个具体情况。课堂上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思考讨论,都要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得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效果越好,学生的兴趣越高,注意力越容易集中。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仅满足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技巧范文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技巧 铁东学校课题组姚子龙 一、导入是一门艺术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着每位学生学习的效果,四十五分钟如何分配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问题,课堂导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灵感就是苦求之后心灵火花的迸溅。所以,为了上好每节课,我们老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设计出一个漂亮而精彩的凤头——开头。只有这样上课一开始,学生才能紧紧地被你吸引住,很快进入角色,跟上思维,就能为顺利轻松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打好基础。 二、导入的思考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否成功不仅决定着本节课的成败,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本科目的好恶程度。多少年来,我们许多同仁都以为课堂导入可有可无,应全力投身于课堂的主体部分,甚至认为一开始就涉及重点难点问题,这样更直接、更省时。殊不知长此以往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厌烦甚至害怕本科目,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原因有三:一、课间十分钟学生没有休息好,还未完全从上节课的内容中走出来。新的一课又要开始了头脑思维还没有调整过来;二、学生对本科目上一节课的内容还有些遗忘,我们直截了当就开始授课,而且直奔主题,缺乏知识的衔接;三:有些篇目

较枯燥,如果没有精彩的导入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本无法投入课堂之中,学习效果自然会很差。因此,课前导入尤其重要,更需要我们授课者太多的智慧来设计它。 (二)、导入遵循的原则 如何导入,有何技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以下几点是我们必须遵循而且必须做到的:一、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二、导语要紧扣教学内容。导语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三、设计导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具有启发性。精彩适当的导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导语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层累,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等。 四、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而异。导语的设计要因课型的不同而变化,对于新授课,要采用温故而知新来架桥铺路;讲授课则要注意前后照应、承上启下;复习课要注意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其次,导语的设计一定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导语的设计还要灵活多样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入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作为授课者要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每次上课都要给他们新的感觉,所以每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我们要用自己丰厚的知识积淀

课堂教学技能Word版

课堂教学技能 第一节导入的技能 一、导入的功能 1、引起注意,激起好奇; 2、激发兴趣,诱发学习动机; 3、铺设桥梁,衔接新旧知识; 4、揭示课题,明确教学目标; 5、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 二、导入的类型 1、情境导入:教师通过语言、图片、故事、游戏等手段,制造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2、温故导入: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利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3、问题导入: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 4、实验导入:教师通过演示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5、悬念导入: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 6、、观念冲突导入:指针对某一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教师在一开始上课使就向学生呈现相互矛盾的观点,使学生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萌发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的一种导入方法。 三、导入的运用 1、导入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导入要有针对性,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 (2)启发性原则:导入应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启发性。 (3)关联性原则:导入要有关联性,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

(4)趣味性原则:导入要有情趣、有新意。 (5)艺术性原则:导入要讲究语言艺术,使课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 2、导入的基本要求 (1)趣味性:语言风趣、热情开朗、方式新颖、引证生动。 (2)启发性:教学民主、激发思维。 (3)迁移性:以旧引新、对比开讲。 (4)目的性:导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 第二节讲授的技能 一、讲授的作用 讲授: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思想的方法。 1、讲授的优点与局限 讲授的优点:效率高、成本低、能较好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 讲授的局限:(1)是一种单项的信息传输方式,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不能代替自学和练习,讲授过多会影响教学质量; (3)通常面对全体学生,无法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 (4)讲授时间过长,会影响学生的有效学习。 2、讲授的适用范围(1)适用于传授知识性的问题; (2)适用于班级教学; (3)适用于低年级或性格内向的学生; (4)适用于思维清晰、擅长表达的教师。 二、讲授的基本形式 讲授的类型很多,较为常用的有讲述、讲解、讲读和演讲四种。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案亮点

浅谈课堂教学亮点 我们正处于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做人要有个性,为人师更要有个性。有个性才有特色,犹如奇趣作文课堂。正因有特色,才富含课堂生命。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打造亮丽自我,让自己在三尺讲台上闪亮登场呢?我觉着这和学生写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平时写作文,我们要求学生要写出亮点,尤其考场作文,更要亮出自己的特点,吸引阅卷的老师的眼睛——一手潇洒的字体,一个扎眼的题目,一句点睛的题记,一段诱人的开头,一个含蓄的结尾,一个精彩的设计,几句精辟的议论…….都会使阅卷的老师眼睛为之一亮,取得理想的高分。老师上课和学生写作文一样。一节好课必是亮点纷呈,有亮点才能吸引学生,有亮点方显教学个性。 那么,什么是亮点?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亮点,一个巧妙的问题是亮点,一段动情的范读是亮点,学生积极的竞答是亮点,老师恰当的点评是亮点,巧妙的课堂过渡是亮点,精当的顺序安排是亮点,言有尽意无穷的结束语是亮点…… 大到教学的各个板快,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亮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里主要就奇作课堂上,谈一谈几个教学亮点的设计: 一、精彩的导语设计; 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而导语常用的几种方式有: 1、开门见山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案列:三年级《蜡烛爆料大会》 王老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着什么? 生:蜡烛。 师:对!今天我们就利用蜡烛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蜡烛爆料大会。

教师言简易赅,简洁明快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 案例:三年级《一片树叶》 师:从前有一只小黄牛,在树林里栽下了一棵小树,他为小树浇水,期盼小树快快成长。但后来森林里来了一群小动物,一件让小黄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生:会是什么事呢? 师:哟,我也很想知道是什么事情,不如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3、悬念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案例:四年级《我和钱的故事》 师:说起钱,大家都眉开眼笑的,包括我自己,呵呵。但是你们知道吗?有一位小朋友可不这么想,哎!她拿到钱可烦恼了……(师说的语气,神情都要表现出来,犹如身临其境。)生:露出疑问的神情,为什么呀? 4、音乐感染法。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的魅力在于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案例:六年级《听音乐写作文》 教师先播放《野蜂群舞》交响乐,让学生想象其画面。 这样的导入,通过听觉感受,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

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一) 一、导入的作用“万事贵乎始”。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开头总是最难下笔的。”托翁十分重视作品的开头,《安娜?卡列妮娜》的开头,他用了几十种不同的写法,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后才确定下来。课的开始如同定调,一定要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重视第一个音符的准确性,因此她的演奏就非常悦耳、动听。教学亦如此,一堂课若一开始就没上好,讲得索然无味、如同嚼蜡,那么,学生就难以进入意境,就不会兴趣盎然地投入下面课的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指出:“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学生的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注意力还没有充分集中起来,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整,使之适合于教学的需要,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良好的导入技能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备条件。 导入又叫开讲,与导言、引言相比,其性质、目的基本是相同的,但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运用一定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注意力,关心上课主题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超、新颖、别致的导入必然会

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导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注意。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维系在教学的内容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讲课,才能“箭无虚发”,句句入耳,点点入地;教者轻松愉快,听者心倾神往。 2、激发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热爱的先导。”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3、启迪思维。富有创意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使之善于思考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因为教师有重点地导入新课,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集中探索知识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4、明确目的。研究表明,当学生事先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时,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影响最大。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目的意义,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使其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并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5、铺垫拓展。好的导入能为全节课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能由此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展不断推向高潮,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由于课堂教学导入行为的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及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及效果 奶子山街中心校曾淑兰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爱上课堂,那么导入便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就好比一台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安排得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就能使导入环节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助其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导入方法的选择进行慎重的筛选,努力使学生进行愉快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该怎样选择好导入的方法呢?就此本人结合自己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不同种课型导入方法的运用及效果。 (一)背景介绍导入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如《月光曲》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一百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情景导入 所谓创设情景导入是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

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它又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1.激情渲染导入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引领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

如何使用语文课堂的结束语

如何使用语文课堂的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如同要演好一出戏。而结束语则作为这一出戏的压轴部分。虽然才短短几分钟,却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说句老实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结束语则重视不够。因为短短一节课有它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有时有的老师会为了赶任务,而忘记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需品——结束语。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悬念重重的作用;而结束语也不可小看。平时我们写作中也强调。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语,也要讲究结束语,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好的结束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之效,往往能让人余音绕梁,不绝如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是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束语。 一、课外引活水。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语文教育者必须既教文,又育人;既是科任教师,又是生活导师和品德引路人。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 三、悬念诱思考。“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

最新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试题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试卷 一、填空。 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九年业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3、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5、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6、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7、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8、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该把它们机械的割裂开来。 9、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10、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1、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2、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13、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导入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设计

“导入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培训导入技能。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1、教师说明教学目的和任务,安排训练程序,说明评价标准。 2、(录相)学生(四人)依次进行导入技能训练。(四人《微格教 学教案》附后) 3、(分别回放训练过程)听课学生按要求对参与训练的同学进行评 议。 4、教师点评、小结。 附:导入技能训练评价标准 优良中差 1、能引起学生兴趣,集中注意。 2 2、能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 1 3、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目的明确。 2 4、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 1 5、讲话感情充沛,语言清晰。 1 6、导入时间掌握得当,紧凑。 1 7、能面向全体学生。 2 (请听课后在以上适当评价等级划“√”)

微格教学教案

时间授课行为技能学习行为教学媒体 分配(讲解、提问的内容)要素(预想的问题)板书内容于我们一样有着港湾家园寄托 的作者的小屋是置身于何处的?点题 他的小屋为什么称作“空中楼 阁”?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翻到35页,这就是我们今天 要学习的一篇散文《我的空中 楼阁》。板书《我的空中 楼阁》 (回放3分钟) 指导老师与听课学生点评:(2分钟) 优点:(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坦露思想、敞开心扉,自然地引入学习情境。 (2)以对话的形式开始,引起兴趣,集中注意力。 (3)教学语言清晰、流畅,感情充沛,时间掌握得当。 不足:排比句的排列顺序不够严谨。例:现当代的、外国的、古代的、狄金森是美国女诗人笔下的。

微格教学教案 指导老师与听课学生点评:(2分钟) 优点:(1)设置悬念式的导入,以古代伟大诗人王勃、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人的咏秋、悲秋、颂秋名句导入,设下悬念,看郁达夫的秋又是怎样一番风情。导入自然,目的明确。 (2)语言清晰、流畅,感情充沛。 不足:(1)缺乏互动,名句可以启发学生背诵,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所引的诗句如果有个层次感更好。引用的最后一首诗应更接近郁达夫写作本文的心境。

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导入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几种导入方法 景阳乡茨沟小学赵丽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电影的序幕,相声的开篇,它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本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好的导入,有如文章的“凤头”,能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最常见的传统的导入法,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这种方法不拐弯抹角,可以起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简洁明快的效果,三言两语就能直切正题,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例如我在讲《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济南的冬天》,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68页。”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但这种方法不能频繁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特别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会大大减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旧带新导入法 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新知识,从而引出新课,从已知的领域转入未知的领域,这种方法要做到前后衔接自然,过渡平稳。 如在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之前,采用这样的导入设计:请学生回顾一下哪篇文章写父亲,体裁、作者、语言风格及主要内容怎样?《背景》是一纪实散文,作者朱自清,他用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

课堂教学导入技能完整版

课堂教学导入技能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一、什么是导入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通过导人,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方向上来,因而又叫定向导入 导入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 二导入的目的 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上感情的载体,是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活跃的成分。 新课开始教师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的导入新课,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使他们愉快而主动学习并产生一种坚韧的毅力。表现出高昂的探索精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善导”的教师,在教学之始,就千方百计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追求真理的意向。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产生学习的自觉性。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善导”的教师,再教学之始,很重视阐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研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引起对所学科题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在课的起始,要给学生较强的、较新颖的刺激,帮助学生收敛课前活动的各种思想,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本课新内容的“兴奋中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指向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例如,在初中世界历史课中,教师单刀直入地发问:“金字塔是什么?”可使学生的思绪立即飞回到四、五千年前的古老时代,因为这是小学时已。熟悉的知识,不仅能说出那是国王的坟墓,更能具体描绘它的宏伟高大,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那么这个奇迹般的伟大工程出现在’哪里呢?”——非洲东北部的古代埃及。“开场白”并不多,倒是把学生的兴趣一下鼓动起来了。想知道,愿意学,这就有了自觉性。又如,利用已知的素材作“引子”能自如的导入新课题;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导人、经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加工,提出的新概念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4、明确学习目的。 在学习之前申明学习目的,使每个学都了解,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应达到何种程度。 三、导入技能的类型 1、直接导入 这是自己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教师简洁、明快的讲叙或设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探索新知的兴趣。 2、经验导入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的导入新棵,鼓动起学生的求知欲。 3、旧知识导入 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关系的支点。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了学习新

语文(心得)之如何使用语文课堂的结束语_0

语文论文之如何使用语文课堂的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多学科交*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如同要演好一出戏。而结束语则作为这一出戏的压轴部分。虽然才短短几分钟,却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说句老实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结束语则重视不够。因为短短一节课有它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有时有的老师会为了赶任务,而忘记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需品——结束语。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悬念重重的作用;而结束语也不可小看。平时我们写作中也强调。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语,也要讲究结束语,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在美的享受中开始,最后又在美的陶冶中结束。好的结束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之效,往往能让人余音绕梁,不绝如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本人是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束语。 一、课外引活水。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宜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 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语文教育者必须既教文,又育人;既是科任教师,又是生

活导师和品德引路人。在教学终了之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进行点化、揭示,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达到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 三、悬念诱思考。“能够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课堂教学的结尾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意在笔后、悬念迭出,回味无穷,给人一种课已结束而意未尽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收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四、对照促理解。有比较,才有鉴别。这种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将课文与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概括提钩要。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自然,用语必须简明扼要,力戒重复罗嗦、拖泥带水,避免产生消极作用。 六、想象出创新。课堂教学固然要求引导学生从课本出发,到课文中找答案,但也不能停留在只对课文挖掘,而要点拨激发学生改变思维常规,对课文进行创新理解,读出新义,引出新见解。尤其是文学作品,本人常用此法让学生对课文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批评,以此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高培训心得体会 姜山镇中心小学余峰 这次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我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我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培植健康、和谐的教育文化。本次培训中应师以她深刻、睿智、幽默的见解和指导不时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悟,她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在与学友们交流学习中,大家共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我具体总结如下: 一、践行师德规范,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彰显为师的德性魅力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和示范去塑造、教育学生。其中“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塑造她们人格、教她们学会做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新人。教师是种特殊的职业,不但要以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还要以自己的榜样的作用去影响、感化、引导她们。 现实生活中,孩子接触的社会越来越复杂多样,而她们此时正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教师作为一个对她们影响颇为深远的角色,若能在各个方面去以身作则,会给学生以巨大的的启迪和激励,甚至使学生终生难忘。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有句名言:“如果一个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比如鲁迅先生能成为一个笔耕不辍的正义大文豪,,很大程度上与他在日本留学时受藤野先生的影响有关;而作家“三毛”的自杀,则很难说那个给她阴影的教师没有很大的责任。 教师是个特殊的、被赋予光辉责任的工作者,角色示范性是无法忽视和替代的,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展现良好的职业道德,奉公守法、爱岗敬业,在教学和平时的生活中做一个正直、富于爱心的人,从内心深处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真正地做到为人师表,用知识去传授、用言行去引导、感化她们。努力像陶行知一样去去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自己,升华自己。 二、精心钻研、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效率既是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这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精心准备、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和现实中与生物教学有关的例子,对教学进程进行精心编排,设计中坚持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营造氛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环节引导下,调动她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她们的发散思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确实学到了知识并提升了能力。 高效课堂的实现,不光靠教师自己设计,这样是闭门造车。备好课后应积极与本教研组同仁积极交流、探讨,及时改进,以使设计达到最优。另外,课下还应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导入技能,一把打开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导入技能,一把打开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上课一讲话,就会如磁铁一般紧紧吸引住学生,而有的教师则相反。 为什么呢?这和教师是否注重导语的设计和运用有很大的关系。导语就是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这种教学技能就是 导入。 一、温故知新式 新旧导入是常用的过渡方式。一种为已学内容导入新课,如“前几节课,我们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和臧克家纪念鲁迅的短诗《有的人》,从中,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热爱人民,愿为人民的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同时也看到了鲁迅先生推翻旧社会的勇气、信心和力量。今天我们还要学习鲁迅的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另一种是检查旧知识,为新知识教学做准备。 二、问题式 思由疑引起,有疑才有思。教师巧设疑点导语,能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提问应针对课文所讲的主要内容(教材中的重、难点)及学生的难点、疑团,适当地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这样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学,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求知欲,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悬念式 “在神奇的大自然中,盛开着各种各样颜色的花朵,真可谓姹紫嫣红、五彩缤纷。那大家知道为什么花儿会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来么?一位教师在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开始语。短短几句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愿望,一个个跃跃欲试,急切等待老师揭开“谜底”。 四、故事式 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常常因一句“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个故事应与课文主题有一定的联系,且要有人物、有细节。如我在讲《送东阳马升序》的时候就由勤学故事“凿壁偷光”引入新课。 五、激趣式 教师可采用谜语、谚语、小笑话及一些新知识、新潮流等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作为导语。如有位教师在讲《郑人买履》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要求学生猜出谜语的答案。谜语一出,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认识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认识 学习了“常见课堂教学导入技能的研究与培训”,看了几则专家导入课堂的案例,使我对课堂教学导入技能有一些认识,结合以往的教学情况,现谈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看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教学导入,如同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布置,犹如优美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牢牢地吸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活力,为下一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夯实了基础。 结合新课改和新教学大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导入的技能,首要的是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本人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而言,对教学课堂导入的重要意义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起到激发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二是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起到桥梁作用,使旧知识与新知识有效地衔接起来,以温习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知识,帮助学生尽快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三是良好的导入可以起到诱导作用,让学生的追求和情绪沿着教师预先设想的方向前进,起到定向诱导的作用;四是良好的导入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总领作用。

主要表现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和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所以我们应追求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科学性,为把握课堂教学效率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充分把握课堂导入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制定课党导入计划、目标、任务、方式,在尤其是导入技巧,对完成整个教学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对教学导入的技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采用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者不泛其人,出其不意的创意和效果成为多数教育工作者常用的教学技巧。在这里,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直接导入的技法不再枚举,重点谈谈以下几种导入教学技能方式在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学生不同年级层次的灵活运用。 一、看图观察,实物导入 借助挂图或实物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引起兴趣,再深入文章从理性上再次体会。例如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导入,教师首先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开始描述:“小朋友们都看见了这是(生:两棵松树),一棵是(生:小松树),一棵是(生:大松树),你们瞧它们穿了一件绿绿的衣服,多漂亮,它们之间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这里,借助图让学生感知松树的形象,诱发情趣,同时提出疑问,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顺利地将新知识置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结束语 xxxxxxxx小学黄美容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师都非常注重“导语”的设计。 总是采取多种手段,或诗词、或图片、或音乐,尽量创设一个优美的意境,希望学生进入一节课的学习状态。这种方式往往很成功,能很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导语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反差的是,我们很少对结束语投入更多的关注。 一、当前状态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运用结束语常处于无意识状态。 1.大多数语文教师忽略了结束语的设计,书写教案时就没这一项,讲到哪是哪,时间一到,很多老师总是简单的一句“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就宣布下课。下节课再接着讲。 2.是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留作业的方式作为一节课的结束;当然给学生布置作业也是结束语的一种,但不能是惟一的一种;且大多数教师留作业的方式千篇一律,大多数是书面作业,且大多数是课内作业;在作业方式与内容上缺少变化,使课堂沉闷乏味,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要作用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结语”也不可小觑,完整的一节课,从导入到结束,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善始善终。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 “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心设计“结语”,使它在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有所回味,有所感悟,有所创新。缺少必要的精彩的结束语,就使教学过程不完整,也使教学效果减色不少;因为纵使导语设计再完美,中间环节再精彩,也代替不了结束语。

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始终处于很重要的地位,而美的熏陶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恰如其分的结束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节课快要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教师应当及时变换课堂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再次进入高度活跃状态,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三、如何设计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有一个完美的结束语,好的结束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教师针对课文内容,借题发挥,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意境,那么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1、联系内容: 结束语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 2、尊重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 3、新颖有趣: 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 四、类型举例 1.升华情感,进行思想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 “你作为教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当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更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中渗透政治思想教育。而且,现今的课文读解,已由着眼于文本转向对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