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筑评论

建筑评论

建筑评论
建筑评论

当代·建筑·未来

摘要: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也催生了各式各样的建筑形制。我们开始关注建筑,评论建筑,以及探索建筑。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开始了更多对未来的思考,未来主义的应运而生,更加速了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在此我们对建筑现状及未来趋势做出一些讨论。

关键词: 现代主义未来主义探索建筑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industrialization to improve the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to a new level, also has given rise to a variety of architectural form. We begi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building, comment on architecture, and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we started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more futuristic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more accelerated our imagination to the future world. Here we make some discussion to construction status quo and future trends. Keywords: modern futurism explore buildings

我们曾在一个漫长的时间里麻木在传统礼教与统治禁锢中,如同国人活在对木构建筑的无能为力和苟延残喘中,而西方人在柱式拱券饰面的美学之争里无法自拔。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也催生了一种叫做现代主义的新型建筑,随之而来的后现代、解构、新现代、高技、简约云云,统统叫我们开始关注建筑,评论建筑,以及探索建筑。无论你是建筑大师还是平头百姓,建筑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感基本等价,由此每个人都有思考建筑以及

创造建筑的权利。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开始了更多对未来的思考,未来主义的应运而生,更加速了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

“自从人类第一次学会分析思考并使用合适的材料让生活变得更

舒适、更安稳以来,我们就面临着穿越一道又一道的边缘地带不断开拓新疆域的任务。在各门学科中,这些边缘地带一直是通向未来世界的必经的路口。”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在探索新的东西,从山洞穴居发展出了搭建的草棚,这种探索就像是走边边,谁也无法预料未来,但是前人就是在这种冒险中不断成熟,不断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预测和解决问题。而行至今日,我们对于建筑的思考开始基于一定的科学基础,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考量一个建筑对于人的感性刺激。“从人类学理论来看,人类的发展尽管有长时期的停顿和时常的倒转,一般还是把新时代的文明人引向比他们的粗野祖先所过的那种生活更

为文明和更加幸福的生活,人类一直在变化,在进步,从不自觉的进步期转到了自觉地进步期。”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和预测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

安腾在接受一则采访时,曾表达自己对建筑的理解,我认为颇有感触。他说“建筑是生活的原点,或者说是生活的容器。这样一种创造性生活场所的工作,有相当深刻的含义。对我而言,建筑是提出某些问题之后的一连串的挑战,透过建筑,我将自己的意志力传达给社会,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在挑战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张力,正是我生存的力量。对我来说,唯有建筑才是参与社会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这里,我不仅看到建筑之于生活的基础意义,更见证一个建筑师的责

任与自豪。担负着为他人创造生活容器的责任,就需要敏锐的生活嗅觉,感知生活的温度,做出能承载归属感的建筑。上一个千年,我们未曾真正体会,不论中外,人们的审美和实施都受着传统与权威的禁锢。而这一个世纪,建筑文化的百花齐放印证着我们对于建筑的探索,未来,建筑应当以何种形式与人们的生活并存?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但是在轰轰烈烈的建筑革命中,滋生的一系列问题也是不容小觑,且需要妥善解决,人类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人类活动迅速升级,其代价是地球的生态越来越人工化,资源越来越枯竭,自然生态逐步破坏和瓦解。大气的升温已经使地球的生态圈进入崩溃的边缘。

建筑师在影响人类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改善人类正在或即将面临的环境问题上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设计手段,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在面临和未来即将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关乎人类的未来,地球的未来。

面对人口剧增,从宏观上如何在有限的场地里创造更多的使用空间、更健康节约的环境、研究高密度、高人工环境条件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将比开拓新空间更有意义;在微观上我们要研究狭小的空间怎样实现舒适、丰富、健康的小环境、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研究各种可行的节省空间的手段,研究可变化的灵活空间,为空间的多功能化和人性化提供更多的可能。现在发展出的利用地下空间、以及利用海洋作为人类未来的

生活空间,甚至是向空中发展都是一种有想法的思路,而我们希望,我们真的能通过新的科技力量,解决建筑与人类生活的供求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未来建筑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同济大学罗小未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当今建筑设计领域的未来主义倾向与思考》黎宁

[3] 《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外国建筑史》清华大学陈志华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对现代建筑中国式表达的思考

对现代建筑中国式表达的思考 摘要:中国建筑师习惯于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去定义现代建筑中产生的种种现象。同时几千年来形成的保守、缺乏激情和个性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现代建筑产生的思维方式有根本的不同。同时中国人固有的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中国文人对外来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探索现代建筑的中国式表达。 关键词:外来文化;传承;创新;西方现代建筑 Abstract: China’’s architects are accustomed to th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to understand and to define the phenomena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ousands of years to form a conservative way of thinking, the lack of passion and personality,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he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China’’s inherent foreign cultural attitud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als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foreign cultural traditions by the Chinese literati way of thinking to explore the Chinese-style express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foreign culture; heritage; innovation; modern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是由一些国内知名的建筑专家提出的一个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命题。其根本出发点是在现代西方文化充斥的大潮中,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固有特点。这种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中国文化对待外来文化所持态度的一种体现。 在中国文人眼中,中国居天下之中,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协和万邦,教化蛮夷是华夏民族对待外族的一个的责任。而对于来自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排斥”和“包容”的态度。 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公子成曰:“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以赴也,蛮夷之所以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王图之。(《战国策赵策》)。在中国文人眼中华夏文明崇高至上,其他外来民族都是蛮夷,所以对待外来文化所表现出的首先是一种排斥。

建筑评论论文

对建筑空间创造的探究 Xxxxx大学xxx学院——xx 摘要:本文结合对中国古典园林以及中国民居的空间布局的思考,对建筑创建筑空间的创造如何体现地域特点和传统做分析,结合现代建筑气息和思想潮流,推陈出新,争取把祖先留下来的文化和智慧加以继承和发扬,在此基上础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来,让中国古典园林以及居民的布局精华思想一直流传下去,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好的展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审美意识,它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往往总是匠心独运,使环境的建筑美与园景的自然美互为映衬,融为一体。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China classical garden and thinkingspace layout of China's residential building, to create a building space how toembody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adition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modern architectural art and ideological trend, innovation, and strive for theancestral culture and wisdom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basiccreation a viable work, let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and layout essenceresidents thought spread continuously, embody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etter display our working people wisdom and excellent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t constitutes the artistic image and the realm of artalways alone,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beauty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the landscape of the set off each other, together. 关键词:空间园林民居 Keys: Space Landscape Residents 1,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 1.1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大瑰宝,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中国园林之美主要反映在诗情画意上,它在构思,取材,建筑布局等方面深受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形成寓情于景的特点,将人的理想,趣味和精神追求通过景物展现出来,达到,无处不可画,无景不入诗的意境.园林的命名和对建筑,山水景色的题名及楹联,匾额等更是抒情寓意,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中国园林因其建筑风格与空间特点,一般分为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北方园林又称皇家园林,以帝王宫苑为代表,南方园林又称私家园林,以江南宅园为代表.中国最早出现的园林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它是宫殿和苑囿相结合的帝王宫苑,皇帝除在园内游乐外,还可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等,是一个多功能的处所.皇家园林主要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和承德避暑山庄等.承德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它依据自然山水而建,在雄浑的山川之中点缀宫殿,轩,榭,寺庙,别具风格.颐和园中的建筑金碧辉煌,精美别致,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汇集无数名园胜景,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建造各种景区达,40多处,并有仿瑞士,法国宫殿园林的中西合璧建筑可惜被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化为灰烬. 1.2皇家园林的最大特点是大多数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依山傍水,顺应山势而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优美环境,而且更加丰富了原有的空间环境,如万寿山,佛香阁,矗立在山巅就大大突出和丰富了万寿山的天际轮廓线,昆明湖东的十七孔桥也大大丰富了昆明湖原有平滑水面,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山水画面.皇家园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平面布局严整,建筑规模豪华,色彩鲜艳强烈,风格雍容华贵,充分显示皇家的尊贵和权威,皇家园林的再一个特点是博取众家之长,荟萃中外造园艺术的瑰宝,取天下之美景于一地,如圆明园就被称为万园之园. 1.3南方园林(江南私家园林)与皇家园林风格迥然不同,是私人住宅和花园的结合,面积较小,但布局灵活紧凑;建筑精巧秀丽,色调素雅,一般是灰色屋瓦,白色墙壁,褐色的门窗,不施彩绘,常有精致的砖木雕刻作装饰,显得朴素清雅,玲珑精致;有独特的叠石造山手法,园林中往往用奇形怪状的石头堆叠众多假山,给人峰峦回抱,洞壑幽深的感觉;富有江南水乡特色,

《现当代建筑赏析》复习题

《现当代建筑赏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建筑形式美原则,不外是(变化与统一)、(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这几个方面。我国古代建筑如北京的天安门,它的美都可以从这些原则来进行分析、欣赏。 2、建筑毕竟是艺术文化,所以,除了(形式美)之外,人们对它的品评,还需有(文化性)。按照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说法,就是建筑的(文脉性)。 3、欣赏分析建筑的造型美,一要(从形式美原则出发),二是(从这一流派所提倡的观点来分析)。 4、对建筑物的艺术价值评价,重要的是了解建筑物的(内涵),看看它的风格是不是(统一),比例是不是(协调),韵律是不是(讲究),色彩是不是(妥贴),材质是不是(优良),环境是不是(和谐)等。 5、美国当代现代建筑大师文丘里指出:现代主义的建筑师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隐喻手法)或(象征手法),创造了许多巨型的、英雄的作品,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大多运用的是(隐喻)手法,文丘里的这段话说明,了解建筑师的(设计手法)对我们鉴赏建筑艺术十分重要。 6、建筑的形式要素是由(空间)、(形体)、(轮廓)、(虚实)、(凹凸)、(色彩)、(质地)、(装饰)等要素的集合而形成的复合概念。 二、名词解释 1、建筑:是人们为了遮风挡雨、躲避虫兽侵扰而建造的物体,它从最早的穴居、巢居发展到用木头和石头建造的地面建筑,现在建筑材料越加多样化,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建筑形式也日趋丰富。建筑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特征。 2、北京四合院: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

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口”字,故名四合院。 3、西北窑洞: 4、徽州民居: 5、福建土楼:又称“客家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呈圆形、方形、四角型、五角形、交椅型、畚箕型等,各具特色,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 6、藏族碉房: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3至4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碉房。 7、新疆阿以旺: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住宅的常见一种建筑民居形式,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这种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设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8、蒙古包: 9、民居: 三、简答题。 1、建国50周年时被评为上海十大经典建筑金奖的十大建筑是什么? 答:金茂大厦、新锦江大酒店、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大剧院、上海体育场、浦东国际机场。 2、简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主要建筑特色。 答: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主要建筑特色是: 一是外形优美, 二是色彩和谐, 三是交通流畅, 四是融合自然 3、简述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主要功能。 4、简述上海展览中心的建筑风格。 5、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与流派。 6、芝加哥学派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 7、后现代主义时代。 8、简述金茂大厦的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专业:2012级 姓名:宋爽 班级:学前二班 学号:1250612033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摘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历史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建筑是古代一定社会历史的缩影,是古老而珍贵的旅游 资源。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 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 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 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 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今天的建筑设计也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 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 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 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现代建筑;启示 1绪论 1.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1.1.1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技术在历史发展的主要潮流中,无论是材料还是工艺,内涵还是形式,都异于西方以柱式为主轴的建筑发展模式。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并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平面与外观都是与木构架结构相适应的特点。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数个单座建筑为单位围合成庭院,进而以庭院组合成各种建筑组群,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规律。 1.1.2中国传统建筑的外观形象以及布局 在艺术形象方面,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都达到了建筑功能、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譬如斗拱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构件,不仅仅是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分析

中国建筑文化三大特色 李先逵 内容提要 创造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应当认真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华加以汲取。中国建筑文化有三大基本特色,一是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对建筑名称包含强烈文化意义,从哲学高度理解建筑本质,应用阴阳数理哲学表现艺术美学精神,创造独具一格的礼制建筑;二是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坚持以人为出发点的设计原则,亲近人的尺度营造空间环境,注重建筑环境的教化功能,强调建筑组群有机整体性,表现了“院落文化”的群体意识;三是“天人合一”的环境观念,人居环境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适应,广泛应用风水学说指导建筑选址规划,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环境美学观,创造了极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国园林艺术,把“意境美”的追求作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国建筑师应加深中国建筑文化修养,融入时代精神创造新的建筑理论。 关键词:中国建筑文化特色理论创新 在当今丰富多采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舞台上,凡严肃的负责的中国建筑师都无不在思考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之路。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它需要把传之欧美的现代建筑文明同源之本土的传统建筑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富于个性特色的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随国门打开,当代西方现代建筑各种思潮理论、流派如洪水般涌入,虽然仍需要更深入地熟悉,“食洋”求化,但至今已不觉新鲜了。相反,在“食古”的另一方面,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中国文化传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余波未尽,暗流潜行,尤其在不少中青年建筑师中,崇洋甚于鉴古。在当今的建筑创作中,之所以欧陆风盛行,盲目模仿、抄袭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原

因固然复杂,但鄙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研究自己本土历史建筑文化的思想倾向,却是一大重要原因。此外,在如何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精神上也存在模糊的观念,认为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古典的形式已经过时,提继承发扬传统的创作不能体现时代精神等等。不少对传统理解的片面性在于只看到外表形式的学习,而没有体味到更实质的学习是在对建筑本质内涵的认识。也就是说,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认识应该从建筑文化学的观点,从建筑观的高度,从建筑哲学原理的把握上去加以阐释和理解。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相比西方古典建筑文化而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当有以下这样三大基本特色,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新的审视,以吸取其合理的营养。 一、深沉高迈的文化哲理 从艺术本质来看,建筑艺术如同音乐艺术一样,富于抽象的寓意性,以特有的符号语言表达一定的情绪和感受,所以,它们属于一种象征主义艺术,用这样的象征手法来映射人类的思想意识。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用罗马式风格表现庄严,用希腊式风格表现公正等等。虽然其中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意义,但较之数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底蕴来,却是失之浅表。由于中国文化哲学的早熟,使之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灌注和培育则比其它建筑体系显得格外的悠久、自觉、深刻、成熟,因而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文化哲理更加突出,更具普遍性。从宫殿、寺庙建筑直至普通民居、小品园林,莫不充满丰富多姿而又深沉高迈的哲学意识,其建筑形态表象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以及人生观和宇宙观的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着建筑的本质。言其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实为历史的验证,绝非夸张之辞。正如英国伟大的哲学家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建筑精神在于:“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不论集中的,或是分布于田庄中的住宅也都经常地出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的确颇有见地。 中国建筑文化哲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举其大要可列陈数端。首先,在对建筑的名称上,就可看出强烈的文化意义。如称建筑群中位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解读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解读 一、标准特点: 一个概念:装配率,综合反映建筑的装配化程度 两种评价方式:认定评价与等级评价 两种评价方法:预评价与项目评价 设计阶段宜进行预评价,并应按设计文件计算装配率。 项目评价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后进行,并应按竣工验收资料计算装配率和确定评价等级。(详见3.0.2) 装配率评价体系三大评价指标: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与设备管线。 四大基本标准: 装配率---综合评价50%; 主体结构—最低得分20分; 围护墙和内隔墙---最低得分10分; 全装修—全面实施100% 五类结构:混凝土、钢、木、组合、混合 十分差值:认定评价与等级评价之间至少存在十分差值。满足四大基本标准且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不低于35%时,可进行等级评价。 二、标准细则 标准包括以下几部分的计算: 1.竖向承重构件:详见4.0.2与4.0.3节 2.水平构件:详见4.0.4与4.0.5节 3.围护墙和内隔墙非砌筑:详见 4.0.6与4.0.8节 4.围护墙和内隔墙集成:详见4.0.7与4.0.9节 5.全装修和装配化装修:详见4.0.10与4.0.13节 6.集成厨房和集成卫生间:详见4.0.11与4.0.12节 三、术语集合 (1)以下术语释义来自于本标准 1.装配式建筑: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厂装配而成的建筑。 2.装配率:单体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与设备管线等采用预制部品部件的综合比例。

3.全装修:建筑功能空间的固定面装修和设备设施安装全部完成,达到建筑使用功能和性能的基本要求。 4.集成厨房:地面、吊顶、墙面、橱柜、厨房设备及管线等通过设计集成、工厂生产,在工地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厨房。 当采用干式工法应用比例大于70%时,应认定为采用了集成厨房;当比例大于90%时,可认定为集成式厨房。 5.集成卫生间:地面、吊顶、墙面和洁具设备及管线等通过设计集成、工厂生产,在工地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卫生间。 当采用干式工法应用比例大于70%时,应认定为采用了集成卫生间;当比例大于90%时,可认定为集成式卫生间。 (3)以下术语释义来自于《GBT51231-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1.外围护系统:由建筑外墙、屋面、外门窗及其他部品部件等组成而成,用于分隔建筑室内外环境的部品部件的整体。 2.设备与管线系统:由给水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电气和智能化、燃气等设备与管线组合而成,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整体。 3.干式工法:采用干作业施工的建造方法 4.部品:由工厂生产,构成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建筑单一产品或复合产品组装而成的功能单位的统称。 5.部件:在工厂或现场预先生产制作完成,构成建筑结构系统的结构构件及其他构件的统称。 6.管线分离:将设备与管线设置在结构系统之外的方式。 7.集成设计:建筑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一体化的设计。 (3)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马涛会议PPT 非砌筑墙体类型:大中型板材、幕墙、木骨架或轻钢骨架复合墙、新型砌体 非砌筑墙体特征:工厂生产、现场安装,以干法施工为主,适合产品集成

建筑设计方案报建文本深度要求

(一)、基本规定 一、文本制做应采用统一格式,一般为A 3。" 二、建筑方案设计文件编排顺序: 1 .封面: 标明项目名称、编制日期、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名称。 2、菲页: 设计单位资质章、设计人员签名、设计单位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工程设计证书(复印件)等。 3.设计文件目录 4 .设计说明 5 .设计图纸: 总平面图(或用地规划图)、方案一建筑效果图及建筑设计图(平、立、剖)、方案二建筑效果图及建筑设计图(平、立、剖)。其它方案顺延。 6 .技术分析图: 根据项目特点提供相应的功能分析图、交通分析图、环境绿化景观分析图、日照分析图、内部流线分析图等 三、所有图纸和图板都应按比例绘制或制作。图板应注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工程名称和图名。 四、文字说明部分应采用WORD文挡格式。 (二)、设计说明内容要求 一、设计依据和设计要求

二、建筑设计说明: 建筑构思说明,概述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规划场地内原有建筑的利用和保护,古树、名木、植被保护方案;道路布置、交通分析、停车场地设置、消防措施等。 建筑平面布局交通组织和功能分析;建筑的空间构成及立面设计;当地形较复杂时应做竖向设计说明;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区 建筑设计方案要求 关于建筑设计方案文本要求 1.封面 要求: 必须注明建设项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方案完成日期,并加盖建设单位公章及设计单位资质章。 2.方案设计说明及指标明细表 要求: 说明书按照规划、建筑、绿化、供电、供水、排水、电讯、人防、消防、环保、暖通、节能等顺序;指标明细表需按照申报的建筑设计方案实际设计面积进行核算。 3.现状分析图及照片 要求: 标明建设用地现状自然地形地貌、道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内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单位名称,以及规划四至范围影响范围内的建

建筑与科学——读刘先觉新著《现代建筑理论》

建筑与科学——读刘先觉新著《现代建筑理 论》 ANHUlARCHITECTURE◇专家t£谈◇ 建筑与科学 一 读刘先觉新着《现代建筑理论》 ◇汪正章合肥工业大学着名教授 内窖提要车文认为.由剖先觉教授主编的《现代建筑理论》一 书.全面研究和评介了当夸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新进展.深刻揭示了 建兢结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H而也为中国 建兢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照系文中结台作者阅读该书体会. 着1分析了建筑与科学相结台的必然性,广泛性和罪刻性.并就学 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建筑的科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建筑科学现代建筑理论学习与借鉴 新千年将始,一部由我国着名建筑理论家刘先觉 教授主编,2O余位作者参编的百万言超大型建筑学 术理论着作——《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一书,与我们见面 了. 2000年初,当我开始粗略地浏览这部巨着之后, 便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一份评议表上情不自禁地 写下了这样一些话: "《现代建筑理论》一书以其宏伟篇幅,对当今现 代建筑理论及相关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 进行了高屋建瓴式的全面梳理,综台集成,总揽汇通 和深入透析,这在我国建筑界还是第一次,在当代世 界建筑领域也不多见.该书的推出,是我国新时期建

筑学专业教材建设和理论建设的重大成果,是以科学观念为指导,运用现代思维方法研究建筑理论的重大进展和突破,从而也是我国建筑教育界和理论界的一大创举.在新千年,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捧着和读着这部大书,尤使我感到振奋和倍受教益!她不仅对全 国建筑院系广大师生,而且对整个建筑界都是一份十分难得的文化馈赠和精神食粮." 紧接着,我写到; "该书以哲学观和方法论为主线,建构了巨大的 建筑理论框架和科学体系,几乎囊括了当代,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建筑的各种科学和文化,技 术和艺术,观念和方法,思潮和流派,涵盖了现代建筑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的宏篇巨着." 最后我写到: "理论的力量在于指导实践.该书的出版,将会使 我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建筑理论中广开眼界,启思增智,从而有助于促进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和创作水平的提高." 如今,时隔半年多,当我不吝时间,终于断断续续 地读完(远远不能算精读和细读11了这部《现代建筑理论》l以下简称"理论")之后,自己又有哪些新的感受呢?总的来说,我仍然坚持当初我对该书所做的上述评价,它代表着我对"理论"一书的总体看法,只是 在这种最初的评价和看法中,感性多于理解,热情多 于冷静,赞赏多于思考.经过半年多来的日习月研,掩卷而思脑际中不禁盘旋着这样一个中心话题:长长 百万言的"理论"一书,向我们展现了当今西方世界一幅又一幅异彩纷呈的建筑立体画卷,为我们打开了其

现代景观建筑评价学习心得

《景观建筑设计理念与应用》学习心得 这一学期的专业公选课,我选择了《景观建筑设计理念与应用》,任课老师是赵志。为什么选这个课?说实话当时并没有想太多,我也是误打误撞、随波逐流,跟随着我们寝室的姐妹们毅然选择了这门专业公选课。刚一开始,我的确提不起多大兴趣听课,之后第二次的课开始,任课的赵老师会经常带我们参观大学城的建筑,讲解其特色和构造,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于是我慢慢开始对这门课程有了那么点兴味。但最让我开心的是,老师抽出一次的课程让我们自己动手制作小小的景观建筑模型,手工类的事情本就是我的喜好,于是我越发提起了对这门课的兴趣,虽然之后的几次画图让我甚是头大,不过通过这样的锻炼,我学会了如何迅速构思。课程要结束了,但是要我总结这么多节课的内容真不是容易叙述的,结合课本以及网络的资料,我总结以下在景观建筑方面的一些小小的心得: “一树、一石、一泉都是上帝的特别恩赐”。 景观建筑不仅仅是指房屋,也是除房屋建筑以外的供观赏休憩的各种构筑物,如花架、葡萄架、亭子、走廊、门楼、平台、假山水池、喷泉水景、草坪、甬路、木地板、栅栏等,也有译作园林学或者造园学的,它的内容非常广泛,除通常所谓造园,园林,绿化之外,尚包含更大范围的区域性甚至国土性的景观,生态土地利用的规划经营,是一门综合性的环境学科。 对于景观建筑,广义定义是:主要是除房屋建筑以外的供观赏休憩的各种构筑物;狭义定义是:精神功能超越物质功能,且能装点环境、愉悦人们心灵的构筑物。而景观建筑设计是安排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它所经营的舞台是我们生活的周遭,所应用的布景亦是每天接触的东西。一棵树、一撮泥土、一条小径、一泓池水……在我们中国,一直是在这些传统景观建筑的方面进行设计应用。建筑发展史中,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如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经济的积累等,但我认为,推动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民不断提升的物质需求和建筑师们丰富的想象力,正是无数建筑师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布局、新建筑,才推动的建筑的发展。如果没有设计者的创新思维,便不会有莱特的流水别墅这座在当时堪称奇迹的建筑,如果没有设计者的墙柱分离体系,便不会有之后密斯的自由流动的空间。如果不是建筑师们用使用膜结构体系,现在的水立方也不过是南柯一梦。因此,我认为,建筑的发展是靠建筑师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所推动的。 网络百度百科里说,目前由于全球一体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传统建筑学已愈显没落,作为将生态、文化、美学、社会等学科作为建筑设计支撑的现代景观建筑而言,其设计与理论的研究必将成为建筑学领域最具研究价值和发展潜能的学术核心。的确,景观建筑设计在这个发展日益蓬勃的时代的份量越来越重了。但是如今,世界各种景观建筑设计理论与流派纷纷涌入中国,全球化的浪潮对中国景观建筑的走向影响重大。在大潮中改变目前特色丧失、文化空缺的困扰,把握自己,立足自己,确立中国自己的景观建筑研究体系,对独树世界之林的中国景观建筑发展以及中国的建筑发展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而中国本就喜欢将建筑镶嵌在自然之中,仿佛就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而与其他建筑体系更强调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不同。而且中国建筑类型中,如城市、村镇、陵墓或住宅的选址和布局等,它的建筑都是具有礼仪性的,中国园林亦是如此。查尔斯·詹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分析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02T11:24:28.673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2期作者:陈渊韬 [导读] 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然后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浙江省省直建筑设计院浙江杭州 310030) 【摘要】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然后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传统风水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风水文化;建筑文化;传统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218-02 1.引言 古人在建造住宅时,非常注重住宅的选择以及室内结局的布局及摆放,这其实是一种建筑风水文化,所以风水文化在古代有非常高的实用性。研究传统风水建筑文化,旨在借鉴传统建筑中涵盖的风水美学,让其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建筑设计,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 风水又被成为堪舆,其中堪代表高处,舆代表低处,表示的是地势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用抽象的气结石自然环境,认为气的运动规律即为自然的秩序,进而采取自然的行动来获得平安及快乐。 在古代建筑中,对住宅的风水选址,其实与现代城市规划有很大的相同点,甚至有些观点至今看来人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水准[1]。但是同城市的选址相比,古代在居住建筑的选址上有复杂的体系,这对传统建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传统风水中,相宅之法主要区分为形法、理法以及日法。其中形法注重对自然地理、生态景观等的审辩及选择;而理法与日法主要源于古代巫术中的占卜术,讲究建筑的朝向、时辰的吉凶[2]。对于理法中的定向与定时,其实至今被人们沿用,即在房屋的建设上,要求坐北朝南,这其实是一种科学的设置方式。然而在目前,人们常常会认为风水学属于一门缺乏科学依据的学科,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及断层,并且还有的是一些古代的经验到今天依旧不能被科学证实,因此人们常常会对传统风水文化产生一些误解,然而如果我们使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风水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推动科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是建筑美的重要分支,借助传统风水理论,中国传统建筑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从传统建筑美入手。 3.1 对称美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突出的特征是对称之美,对称美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比如鸟类的翅膀是对称的,树叶两侧也是对称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称美最极致的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紫禁城,该建筑群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人民的智慧,同时彰显了中国古人审美观的博大精神,这种总体布局及建筑造型左右相同的方式,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和谐的整体美以及对称美,这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严密的背景下,这种建筑布局不仅是一种美,更是君尊民卑的体现。 3.2 和谐美 中国历来对美非常讲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如楚国大夫武举就在将美作出了一个定义,认为:“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该定义道出了美和谐的特征。此外,在古代帝王及官员的陵墓设置上也非常重视建筑同大自然的和谐,古代帝王的陵墓往往与横向的山脉作为天然屏障,这样可以是皇帝陵寝呈现出气势磅礴。并且在陵寝的布局上,还涵盖了大量的风水文化,比如在小山包上建造殿宇,陵寝的外部建筑稀散,但是越接近地宫,建筑的密度越大,这使得整个陵寝极具和谐美,反映了古代君王对美的追求。此外,陵寝建筑也随着山势的变化发生改变,这体现了建筑顺应自然的观点,使建筑景观实现人文美同自然美的有机结合。 3.3 比拟美 传统风水理论中认为,在选择住宅地时,应选择雌雄交合指出,穴则为阴阳交合之区,风水学中的“穴”主要有生生不息的含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3]。实际上就是将生机勃勃的象征手法应用到理想住宅的建设中,以传统风水院落为例,北京的四合院,大多为坐北朝南,中间平整虚空,象征着一个双手的怀抱,正张口向天纳气。 4.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下,以城市建设为中心。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当前众多的城市已经将山峦夷为平地,将河流约束流向,这看似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如果稍加变通,依旧能够找出风水学中所说的风水宝地,如在考察城市的风水状况,可以将一栋栋高楼大厦看成是山峰,将下方四通八达的道路看成是溪水与河流。因此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建筑环境的坐落位置虽然没有像传统宅基一样与山峦与河流有紧密的关系,但是却依旧可以用抽象型的转化方式来辨别出风水宝地,遵循传统风水理论中的基本要素,能够充分利用各区域的天然优势,使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书籍是《易经》,在内容中包含了天象与地理各个方面的风水知识[4]。因此现代建筑设计人员应充分借鉴与研究易经风水学同现代建筑及现代环境的联系,使传统风水理论能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服务,使得建筑师在设计居住环境时,不再单单追求建筑物外的豪华,而是更加注重内在的温馨、舒适、实用,以体现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风水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有很多人依旧认为风水学是迷信,这样对传统风水建筑理论的传承及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充分明确建筑文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中国依然有很多古代传承下来的建筑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祖先根据社会活动以及生活经验而不断总结而建造出来的,所以在中国建筑文化当中,建筑风水文化都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加强对风水文化的支持,充分借鉴风水建筑文化的美学特征,使传统风水理论及传统建筑文化得到发展与传承。 5.结语 总之,传统风水作为我国一种影响建筑、绘画、诗歌及园林的古老门类,将风水理论与传统建筑设计结合,能够将建筑的艺术空间处理的更加合理,并且使建筑的形式感更加强烈,达到建筑住宅空间的合理应用以及空间舒适度的提升,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建筑。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并理解先人的建筑理念,以便在当前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柯布西耶建筑观及其对现代建筑的贡献简要评价

勒·柯布西埃的建筑观及其对现代建筑的贡献简要评价 一、柯布西耶的建筑观 柯布西耶生于社会动荡的年代,但他却对建筑情有独钟。从19世纪到20世纪,在西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各种新事物如潮水般地涌向公众。然而,却有一种事业停滞不前,那就是建筑业。仍然停留在19世纪的水平上,仍是古典主义的复苏。看到这些,柯布西耶说:“这是一种不幸的衰退。”从此以后,他走上了探索新建筑的道路。 勒·柯布西耶主张从风格化的桎梏中解放了自己,探索一种新的建筑形式。他从现代化的产品和技术生产手段中获得灵感,并把它们转化成建筑语言。“机器美学”在他的设计理念中,就是一种简单化和标准化的形式,是一种极其理性的设计方法,强调功能而不注重风格。而与此同时,他又强调建筑师作为艺术家所必须有的艺术性。与大多数外国现代建筑师一样,勒·柯布西耶做的最多的是小住宅,他提出的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独立支柱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的立面。在他的各个设计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而勒·柯布西耶在其后期似乎来了一个大转变,从早先的热烈称颂现代工业文明,主张建筑要适应工业社会观念渐渐消失了,而强调自然、过去,原先闪耀着的理性被一种神秘所顶替。他从过去注重发挥现代工业技术的作用转而重视地方民间的建筑传统,在建筑形象上,从爱好简单

几何形体转向复杂的塑形。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象力丰富的建筑师,他对理想城市的诠释、对自然环境的领悟以及对传统的强烈信仰和崇敬都相当别具一格。作为一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是善于应用大众风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将时尚的滚动元素与 粗略、精致等因子进行完美的结合。 他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一般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模式。作为一名艺术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体积、表面以及轮廓的重要性,他所创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图样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设计中,通过大量的图样以产生一种栩栩如生的视觉效应占据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筑模式转化为建筑实物的情况如同艺术家在陶土的模子上进行雕刻和削减一样。通过精心的设计,在明暗光线的对比下,他成功地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并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应。 勒·柯布西耶提出了他的五个建筑学新观点(一些人将其比作五个古典的柱型),其思想于1926年公布于众。这些观点包括: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以及横向长窗。人们将这个建筑时代比作为机器时代,勒·柯布西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改良主义者。 二、柯布西耶对现代建筑的贡献简要评价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复习进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 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它既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例例见证,又是我们先祖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思想。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 “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

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作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过如西方视建筑为永恒,不朽,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与自然抗衡了。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

建筑论文评语

建筑论文评语 篇一:建筑评论论文赖特 建筑评论论文 -----浅析弗兰克.赖特的建筑思想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在其长达70余年的职业生涯当中为世界留下的不仅是大量精致的建筑作品还有丰富的理论。在他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经历了现代主义的初期、上升期和危机阶段。他是现代主义于东的主要诠释人之一。 赖特从小就生长在威斯康星峡谷的大自然环境之中,在农场赖特过起了日出而居,日落而歇的生活。向大自然索取的艰苦劳动中了解了土地,感悟到蕴藏在四季之中的神秘的力量和潜在的生命流,体会到了自然固 作品 有的旋律和节奏。赖特认为住宅不仅要合理安排卧室,起居室,餐橱,浴

厕和书房使之便利日常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家庭的内聚力,他的这一认识使他在新的住宅设计中把火炉置于住宅的核心位置,使它成为必不可少但又十分自然的场所。赖特的观念和方法影响了他的建筑。 赖特的一生经历了一个摸索建立空间意义和它的表达,从由实体转向空间,从静态空间到流动和连续空间,在发展到四度的序列展开的动态空间,最后达到戏剧性的空间。布鲁诺。塞维说如此评价赖特的贡献:“有机建筑空间充满着动态,方位诱导,透视和生动明朗的创造,动态是创造性的,因为其目的不在于追求耀眼的视觉效果,而是寻求表现生活在其中人的活动本身。 最早提出“有机建筑”思想的就是赖特,随后这种思想被逐渐借鉴到德国、法国乃至东方的日本,并最终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赖特作为“有机建筑”理论学派的领军人物,对于现代建筑学领域以及20世纪在美国大行其道的景观设计学

领域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赞扬,诸如东京帝国饭店、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古根海姆美术馆等经典名作,是现代建筑中弥存的瑰宝。因此,美国建筑大百科全书称他是那个时代或许也是任何时代最有创造力的建筑师之一。 筑运动中的“有机建筑”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赖特主张设计每一个建筑,都应该根据各自特有的客观条件,形成一个理念,把这个理念由内到外,贯穿于建筑的每一个局部,使每一个局部都互相关联,成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建筑之所以为建筑,其实质在于它的内部空间。着眼于内部空间效果来进行设计,“有生于无”,屋顶、墙和门窗等实体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应服从所设

现代建筑流派和理论

现代建筑流派和理论 理性主义建筑 "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和他的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耶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它因讲究功能而有"功能主义"之称:它因不论在何处均以一色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横向长窗的形式出现,而又被称为"国际式"。它具有"现代建筑"的一切特点,并强调建筑师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战后的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没有倡导人,没有代表人物,更没有什么公开或默认的组织。它是一种思潮,而且是相当普通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但对它的缺点与不够的地方作了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在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兴趣需要,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创造,其中有些还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大多是一些普通的建筑,造价并不特别高,外表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力图在新的要求与条件下把同房屋有关的各种形式上的、技术上的、社会上的和经济上的问题统一起来的思想与方法,使它们在功能、技术、环境或形式上均分别做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新经验。 精美主义建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第一个阶段(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它最先流行于美国,在设计方法上属于比较"重理"的,人们常把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密斯?凡?德?罗也因此在战后的几乎十年中成为建筑界中最显赫的人物。这种倾向的特点是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构造与施工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沏地反映着建筑的材料、结构与它的内部空间。范斯活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二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以钢和玻璃的"纯净形式"为特征的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到60年代末开始降温。自从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与能源危机后,现在时而会被作为浪费能源的标本而受到指责。 野性主义建筑 "粗野主义"(Brutalism)是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喧噪声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粗野主义"这名称最初是由英国的一对第三代建筑师,史密森夫妇(A.&P.Smithson,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