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字的稀世物证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字的稀世物证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字的稀世物证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字的稀世物证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字的稀世物证

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稀世珍品――秦铁权与秦诏版,是该馆的镇馆之宝,1973年5月出土于现山东省文登市苘山乡新权村。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仅有两枚存世。1982年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精品。秦铁权与秦诏版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稀世物证,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书法艺术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为学术界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冶金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同时也为我国的馆藏文物增添了无价珍宝。

文登出土的秦铁权

所谓“权”,即秤锤。《广雅?释器》云:“锤谓之权”。

后引申为“权”亦指秤。《汉书?律历志上》云:“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队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文所说的“权”,即专指秤锤。

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秦铁权(图一)是一件实用性很强的器具。该铁权系选用铁铸,通高20.31厘米,腹围80厘米,底径25.2厘米,重31.898公斤,略呈扁圆形,平底,顶部铸有半圆形的通透鼻眼。铁权侧面嵌有一块铜质青色的长方形秦诏版。

该铁权造形古朴淡远,粗砺凝重,沉雄浑厚,简约大气。作为稀有的秦代存世的铁铸衡器,其通体透出的圆浑、沉穆、流畅、自然的气息,使其成为我国文物宝库的精品,实属必然。

该铁权出土时,锈蚀深厚,体积膨胀,表层松脆,斑驳脱落,难以移动。铁锈是铁器在潮湿的空气中渐渐变色,并在表面生成的一种红褐色物质。其实质是

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起作用,生成铁的多种氧化物的水合物。在了解铁权生锈的原因后,工作人员对其备加细心保管,尽最大可能从各方面降低文物库房的湿度,以延长铁权的“寿命”。但因铁权经两千余年的地下侵蚀,锈蚀深厚,单从降低文物库房的湿度方面加以保护,只能起到延缓其损毁的作用,不可能达到永久、完好的保存目的。为了这一稀世珍品的安全,决定对其采取抢救性措施。1985年,送至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由该馆承担对铁权的技术保护处理工作。经晶体分析,该铁权属莱氏体铸铁,其珠光体处腐蚀脱落最为严重。经修复专家再三权衡,形成了最终的技术处理方案,即先对权体锈层做精细的剥离、洗涤和干燥处理,再行复位、粘结、加固,余下不可复位的锈块碎粒,研为粉末,粘合于原器物之上。最后以封闭法提高器表锈层强度和防潮、抗氧化能力,

出色地完成了对铁权的技术保护处理工作,取得了秦铁权带锈防腐技术保护科研成果,荣获山东省文化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秦诏版浅谈

所谓秦诏版,即秦代铸造的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铭文,或刻有秦二

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同类诏书铭文的青铜版的统称。它被分别镶嵌在秦代标准计量器具上,或两诏合并镶嵌于同一标准计量器具上,供全国上下作为标准计量器具使用。其作用就是秦始皇或秦二世胡亥为了落实经济政策中的统一度量衡问题,而将颁发的诏书刻于青铜版上,镶嵌在各种标准计量器具上颁行全国各地,以便将原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不一致

的度量衡用统一的标准明确起来,用于各种计量中。

烟台市博物馆收藏的秦铁权侧面镶嵌的秦诏版,其正式名称为“二十六年铜诏版”,统称秦诏版。其本身即为国家一级文物,它与秦铁权融为一体,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天合之作(图二)。

该秦诏版横长为11.1厘米,竖最宽处8.6厘米,边沿残缺,不甚齐整。因铁权的腹围呈圆形,故秦诏版略有弧度。秦诏版上有以秦小篆字体刻成的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铭文,诏文上下、左右结构整齐,共竖9行,阴文书刻40字,但字迹已残缺不全。其诏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则明壹之”(注:括号内为残缺字)。译成现代汉语其内容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最终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宁,立下皇帝称号,于是,下沼书命

丞相隗状、王绾:依法纠正度量衡标准的不一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确起来、统一起来”。

该秦诏版刻工技法娴熟、洗练、严谨、遒劲,镌刻自由奔放,富有质感、立体感。其版面上的诏书铭文,布局简约匀称,疏密有度,虽字体大小不一,但行款错落有致。字里行间纵横跌宕,有起有落,前后呼应,给人们以一气呵成之感。其秦小篆字体从实用出发,刻写率直,笔划方正,形神兼具,将秦小篆书法那种笔意高远、古劲藏真、似拙实巧、转折灵变的韵意,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使整块秦诏版神韵四溢,宛若天成。

秦诏版的阴文书刻与底面青铜版相映衬,使其色彩对比和谐自然,又将秦诏版嵌于秦铁权上,使两者相互辉映,更给人以古淡清雅、庄重和谐的美感。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结构虽然相同,但字体繁

简和偏旁位置均有差异,造成文字在书写、表达和交流中的诸多不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主要的文化政策是先以小篆,后以隶书作为统一的标准文字,由丞相李斯先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结束了“文字异形”的混乱状况。秦诏版的诏书铭文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秦小篆字体。其做为传递历史信息的有力载体,充分印证了秦始皇当年在文化领域中推行统一文字政策的事实。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产物

所谓度量衡,即计量长短、容积、重量的标准器具的统称。它是人类社会在商品交换和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计量标准依据,也是一个国家或政权收取赋税时的重要标准工具。将度量衡分解考释,即:

计量长短的标准器具叫度。《尚书?舜典》:“同律度量衡”。郑玄注:“度,丈、尺也”。

计量容积的标准器具叫量。《汉书?律历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计量轻重的标准器具叫衡。《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荀子?礼论》:“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又谓称物。需要说明的是,原“权衡”一词的本意指秤。权为秤锤;衡为秤杆,两者合之为秤。《庄子?胜箧》:“为之权衡以称之”。《淮南子?泰族训》:“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后引申为权、衡二字皆可指秤,《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在度制方面,以寸、尺、丈、引为单位,以十为进位制;在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斛为单位,也是以十为进位制;在

衡制方面,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进位制是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钩为一石。

秦铁权与秦诏版诞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是:

秦始皇经过连年不断的统一战争,最终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天下,结束了自春秋时代起500年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空前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面对春秋以来长期分裂、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及百孔千疮、百废俱兴的社会现实,秦始皇深知天下统一来之不易,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治,有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各个领域推行一系列治国之策,采取各种重大改革举措,势在必行。在经济领域中统一度量衡,便是秦始皇的一项重大改革之举。

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其度量衡标准往往不同,各国的度量衡在计算单位上也有很大差异。度量衡的不统一,严重阻碍着秦帝国政令的推行和各地商品的流通、交换,不利于统一国家财政职能的运行,给国家赋税的征收带来极大的不便。

为改变这一混乱局面,巩固新生的政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21年下诏,废止原来各国混乱的度量衡计量,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其他六国的度量衡器具,颁行全国。如传世的商鞅方升(图三,铜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为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发给重泉的标准量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把它调回检核,重新刻上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再颁发到临作为标准量器。又,1964年在西安阿房宫遗址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图四),为秦昭

襄王时铸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在铜权上铭刻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至秦二世即位,再次补刻诏书,作为标准衡器颁行使用。同时,秦在统一度量衡时,也制造了大量新的标准计量器具,刻上诏书铭文颁发至全国各地。秦铁权和秦诏版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产物。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举措,对当时刚刚建立起来的封建国家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到目前为止,从考古发现的实物进行考证,这种刻有诏书铭文的秦标准计量器具,出土多,分布广,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等地均有出土,甚至在长城之外也有发现。由此可知,秦代对推行统一度量衡的政策非常重视,而且是坚定有力、行之有效的,在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和普及。

度量衡的标准得以统一,为秦代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秦代国家的赋税征收提供了统一的计量标准,促进了秦代统一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方便了各地商人的商品贸易和百姓之间的商品交易,推动了统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今天看来,秦始皇的这一政策无疑是进步的,他对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一政策也成为中华民族后世各朝代实施各种计量的滥觞。

秦铁权与秦诏版出土地域考

烟台市博物馆的秦铁权与秦诏版出土于现山东省文登市。战国时期,文登为齐国属地。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灭齐,十年间统

一了天下,建立了以咸阳为首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使其疆域东迤辽东,西至玉门关、陇西,北抵长城,南达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秦始皇在如此幅员辽阔的统治疆域中,要巩固统一,加强统治,必然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稳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推行郡县制,史称分全境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便是秦始皇加强统治的重要政治举措之一。

但在史学领域中,考秦郡者,不一其说。详审诸家之说,盖秦前后所置,不止三十六郡,且郡名不见于《史记》。本文作者尊崇王国维和谭其骧两位学者的观点,他们均认为秦初灭齐,齐地新定时“未遑建置”,仅“略分为齐与琅邪两郡,其于区划固未暇也”。《烟台

市志》载:“文登在秦朝时为齐郡地”。《烟台大观》载:“秦置?D县,属齐郡”。故秦初,今文登市应为?D县境地,归齐郡所属。这样的建置,符合秦朝政治统治的需要。秦朝立国关中,在地缘政治上,奉行强烈的“关中本位”政策,即以都城咸阳所在的关中地区为凭依,来控御国家重心所寄的中原地区及边陲地区。文登原为齐国的东端疆域,而齐国是秦最后一个消灭的国家,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后,在齐地设齐郡,并在郡下置?D县,统辖今文登这一最东端边陲地区,是秦始皇实行专制集权政治制度的典型例证。秦铁权和秦诏版在文登的出土面世,有力地证明了秦始皇在齐地推行郡县制是强力有效的,这一政治制度在齐地得到了切实的贯彻和落实。

秦铁权为何用铁而非用铜铸造

秦铁权出土后,业内围绕秦铁权当时选用铸造材料的原因问题,一直众说不一。本文作者认为:秦铁权之所以用铁而非用铜铸造,应与当时齐地丰寓的铁矿资源和先进的冶铁技术及铁铸器具的实用性等有关。

一、齐国铁矿资源丰富,是最早发明冶铁技术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从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的实物进行考证:中国最早出现的人工冶铁当在西周中晚期,我国的冶铁术则发明于春秋中晚期。现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域,并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而,在农业、手工业领域中已占有主要地位。至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

在这一漫长的冶铁演进、发展过程中,齐国是最早发明冶铁术的国家和地区。齐国早在春秋管桓时期,便“断山木,鼓山铁”,冶铁术已成为齐国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故齐国发明冶铁术当在春秋初中叶。同时,齐国铁矿资源丰富,《管子?地数篇》载:齐地“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正因齐国铁矿资源丰富,且最早发明了冶铁术,使铁器广泛应用于农业、手工业和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有可能使齐国多溜卤荒芜之地变为膏腴之田,并使各个领域的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

二、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

铁器的生产和应用,代替了过去的木、石、青铜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

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人类发展史的必然趋势。基于上述原因,齐国率先迈出了一步,采用铸铁而非铸铜制作秦权,实属必然。这不仅因齐国铁矿资源丰富,冶铁技术先进,可以就地取材,而且铁器比铜器实用性更强,其强度、硬度远胜于铜器,故在文登出土秦铁权当在情理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秦铁权和秦诏版历经两千余年的地下沉寂和自然侵蚀,能够在当今时代出土面世,虽属偶然,但确实得之不易。回首历史,凝眸融为一体的秦铁权和秦诏版,使我们不仅感到其在传递历史信息的同时,又有一种悲壮的,凝集着历史沧桑的沉重感。做为中华民族的无价财富,它与遍及中华的秦铜权相

比,更显弥足珍贵,在存世的秦代衡器中,堪称难觅的精品之作。其作为秦始皇实行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政策的有力载体,对认识和了解秦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冶金等,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他一生是有功也有过的。秦始皇在位时期为统一中国创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有不少的过失。 秦始皇年仅十三岁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秦国统一天下的使命,责任使他变得更早熟,更坚强,也变得更沉默了。他的处理果断是成就一切的基础,所以,果断令他创下了不少的功劳。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及为了统一和巩固统一而在军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贡献。 他的贡献分几件,详细来讲,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统一六国,他在统一六国中,首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作出了推进统一的重大决策。从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谋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统一中国。 他在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国的政体模式。他首先创置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其次,他创置了郡县制度,取消原来的封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郡设郡守,郡以下辖县,县有县令,郡守县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随时调动。中央政府内设三公九卿,废除世袭特权。中央及地方级官员实行流动,其任免升迁一切大权都操纵在皇帝手中。赢政建立的这种政体模式,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为统一文字,以秦的圆形货币“秦半两”为统一货币,以秦的度量衡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从而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有他大兴土木工程,修建了长城、阿房宫。为中国留下了震惊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兵马俑”。这些都说明了秦始皇的功劳是巨大的。但是一个人有功就会有过,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作为一个专制主义的统治者,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而采取的残暴措施,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起着摧残的作用,并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例。他焚书坑儒,刑法苟暴,滥用民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阅读答案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阅读答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

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常用度量衡单位及换算表(近似值)METRICCONVERSIONS

常用度量衡单位及换算表(近似值)METRIC CONVERSIONS 英制单位公制单位英制—公制公制-英制 长度LENGTH inch(in)英才millimetre(mm)毫米lin= 1cm= foot(ft)英尺centimetre(cm)厘米1ft= 1m= yard(yd)码metre(m)米1yd= 1m= furlong(fur)浪kilometre公里1fur=201m 1km= mile英哩international nautical mile 1milee= 1km= (for nvigation)(用 於航海) (n mile)国际海哩1n mile=1852m 1km= mile 重量WEIGHT ounce盎司gram(g)克1oz= 1g= pound 磅Kilogram(Kg)千克1ib=454g 1kg= stone 1stone= 1kg= ton噸tonne(t)噸1ton= 1t= 面积AREA square inch(in2) 平方英寸square centimetcm2平 方厘米 1li2= 1cm2= square foot(ft2) 平方英尺 square metre(m2)平方米1ft2=929cm2 1m2= square yard(yd2) 平方码 metre(m)米1yd2= 1m2= acre(ac)英畝Hectare(ha)公顷1ac= 1ha=

square mile平方 英哩square Kilometre(Km2) 平方公里 1square mile= 1km2= mile 体积VOLUM cubic inch(in3)立方英寸cubic centimetre(cm3) 立方厘米 1in3= 1cm3= cubic foot(ft3) 立方英尺 cubic metre(m3)立方米1ft3= 1m3= cubic yard(yd3) 立方码 1yd3= 1m3= bushel(bus)蒲式 耳 1bus= 1m3= 容积(液体)VOLUME(FLUIDS) fluid ounce(floz) 液体盎司 millilitre(ml)毫升1floz= 1ml= Pint(pt)品脱litre(1)升1pt=568ml 1litre= gallon(gal)加仑cubic metre(m3)立方 米 1gal= 1m3= 力FORCE pound-force(1bf) 磅力 Newton(N)牛顿1bf= 1n= ton-force顿力Kilonewton(KN)千牛 顿 1tonf= 1KN= 压力PRESSURE pound per square inch(pis)磅 /平方英寸Kilopascal(Kpa)千 帕斯卡 1psi= 1kpa=

论秦始皇为政的功过得失

论秦始皇为政的功过得失 法律与行政学院15法学02 林子铿 秦始皇其人其政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为政的其功其得 用一句从初中就在历史课本出现的一句话来概括,秦始皇统一中国顺应了人民的的要求,符合人民的愿望,为了巩固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必修一岳麓书社),不得不说秦始皇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非同一般的贡献,其功德不可埋没。 首先,秦皇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中国,“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杜牧),秦始皇扫六合,从此把像《左传》所记载的“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那般的争夺领土,甚至“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的地步。秦始皇统一中国最大的意义就是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秦始皇的第二个功劳莫过于“废封建,置郡县”。封建,也就是封邦建国。一改宗法分封制为郡县制。秦始皇所创新制,可以说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的宗法制的羁绊和模式,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创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张传玺)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的措施,秦始皇在地方的行政区域分为郡县两级,基层分乡、亭、里。这种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以后西汉武帝的推恩令、宋代的杯酒释兵权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提供了借鉴。 秦始皇的第三个功劳就是他设立的专制主义。皇帝制,皇帝是国家的元首。秦始皇认为他自己功过三皇五帝,因此称为皇帝。三公九卿制,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检察百官,九卿分管庶政。秦始皇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大大的加强了专制主义,一定程度稳固了当时的政治,维护社会的和平与稳定。也为日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等提供了借鉴。

研究性学习 论秦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意义

论秦国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意义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经过十年的南征北战,秦王嬴政灭亡了六国,平定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这一社会形态形成的开端。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从各个方面巩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维护统一局面。本文从秦国统一后的重要经济政策——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出发,分析该政策对于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意义。行文仓促,学识有限,如有疏漏之处,敬请指正 一、统一文字 文字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工具,秦对文字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书同文”上。《史记秦本纪》记载的“书同文字”是秦统一文字的历史证明。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国文字也不同。秦统一后,诏书发至桂林,当地人均不认识。这种状况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不利于专制的强化。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小篆”,后来又出现“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而来的文字统一,对华夏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也对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尽管秦朝地域辽阔,各地方言差别极大,彼此仍能进行交流。这为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提供了文化基础 二、统一度量衡 度量衡是分开的三个基准,但相同的是它们都是用来做为计量的基准。度是计量长短的标准;量是计量容积的标准;衡是计量轻重的标准。德国伟大的科学家西门子曾说:测量即是认识,它的观念和产生是同人类文明几乎平行的。秦国对度量衡的统一要追溯到商鞅变法时期,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与此同时战国各国度量衡制度也非常混乱,计量单位并不一致。秦以升、斗、斛为单位,齐就以升、豆、钟为单位,这样令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交易都很不方便。统一后的秦国面临度量衡统一的重要问题。 对此秦始皇下昭统一了度量衡。史记中对此记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次大规模的度量衡统一,发生于秦始皇时商鞅变法中所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一事上,尤其在有关农作的田律上做了诸多统一的标准,为国家赋税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文献记载中可知,商鞅统一度量衡对于加强秦国境内的的联系、经济文化的推动与发展、与政权的巩固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为其后的统一奠定基础。 三、小结 文字和度量衡观念的产生解决了原始生活的各项问题,但是人类智慧的累积、提升与延续毕竟不可能由一人或少数几个人完成。人类文明的发展势必造成文字和度量衡的分异。最早度量衡和文字的标准由于人口的匮乏,早期的交通不便,而度不致造成困扰。 但慢慢的,文明发展到一个程度后,人民往来渐趋频繁,进而产生商业行为,和文化交流,文字和度量衡的差异便开始带来不便与阻碍。便利性高的取代复杂的、多数人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换算 中国古代度量衡 尺(cm) 斗(l) 斤(g) 周秦汉 22.5 1.94 256 东汉23.04 1.98 222.73 魏 24.12 2.023 222.73 晋 24.45 2.02 222.7 3 隋 29.51 5.944 668.19 唐 31.1 5.944 596.8 2 宋元 30.72 9.488 596.82 明 31.1 17.037 596.82 清 32 10.355 596.8 2 民国 33.3 10 500 中国历代度量衡制演变简表 以下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学术上还有争议。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时代度制统一换算(厘米) 商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 尺 = 24.5 1寸= 2.45, 1分 = 0.245 南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1寸 = 2.45, 1分 = 0.245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1寸= 2.96, 1分 = 0.296 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小尺: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大尺:1丈 = 360, 1尺 = 36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1尺 = 34, 1寸 = 3.4

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1卷1999年第3期(总第86期) 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马植杰 (河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51) 摘要: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中国,并非个人才能所致,不过是/续六世之余烈0而已。秦统一后,虽颁布了在全国推 行郡县制的政令,但面对当时中国仍保留着封建割据状态的现实,他没有采取与民休养生息和稳定政局的措施,而 是进行史无前例的大役使、大榨取、大刑杀、大巡游、大求仙等,致使民不聊生,百姓疾苦。秦始皇的骄奢淫暴、喜阿 谀奉承的品性与/雄才大略0、/千古一帝0之称的确不相符。所以,对他的评价不宜过高,还应当更低些。 关键词:秦始皇;功绩;过失 中图分类号:K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44(1999)03-0051-04 一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贡献 众所周知,统一国家的出现,不是只凭个别英雄人物就能做到,它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做基础的。秦中央集权封建皇朝的建立,正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春秋时期,由于铁工具的使用日益广泛,农业、手工业和交通相继发展起来,人民的经济生活自然也日益密切,这就为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强,各国统治者争夺土地、人民的胃口也越来越大,兼并战争因之日益剧烈地展开。春秋时,中国还有数以百计的诸侯国,另外,散居着不少的少数民族,可是进入战国时,就只有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国,而且在各国内部也大致消灭了旧日卿大夫专权世袭的局面,成为具有君主集权性质的新型王国。国家大了,战争规模也日益扩大,最后势必是由一个最为强大的国家统一中国,哪个国家具备统一中国的条件呢?秦国僻处西陲,经济、政治原来比较落后,可是它所受旧传统保守势力的阻碍较少。秦孝公时,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建立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政体,变法积极推行富国强兵的耕战政策,不仅奖励本国人民积极生产,并且招徕三晋人民到秦开垦荒地,还设立军功爵,鼓励战士杀敌立功。另外,秦也招揽国外有识之士担当国家重要职任,秦官吏比较忠于职守,结党营私的现象较少,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都较东方各国缓和,所以秦在经济、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居六国之前列。公元前246年嬴政即位时,秦的疆域已接近其他六国疆域的总和,连当时执政的丞相吕不韦都/欲以并天下0[1],公元前237年,嬴政亲政时,李斯建策说:/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0[2]。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也说:/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0[3]可见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吞并六国,主要还是由于秦国长期以来积累的总体优势,并非秦始皇个人才能所致。 郭沫若早在1943年就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作出论断:/中国自春秋以来,由十二诸侯而成七国,无论在政治上与思想上所走的都是趋向统一的路线,而始皇乘六世的余威,处于居高临下的战略地位,益之以六国诸侯的腐败,故他收到了水到渠成的大功。0[4]这个说法是极有见解的。历代创业国主如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都善于用人驭将,身经百战,摧破强敌,平定天下。秦始皇则一直深居朝堂,从未参加过实际战斗,就此而论,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不过与司马炎之灭吴相类似。就他在统一前的表现而论,他一直到22岁平定嫪毒之乱后,才开始亲自处理政务。由是以观,秦始皇早年表现并非突出,他亲政以后至统一前虽有些较好表现,如虚心纳谏,择善而从,谦恭下士,遇事能讲策略,分别缓急等,但很难就此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特别是他统一之后,把历代人民用血汗和泪以及先王艰苦创业换来的统一大业,全部说成是他自己的功德,将自己吹捧为旷古未有的超级皇帝,这种表现只能显示他器小识短。1995年白寿彝等主编的5中国通史6中说:/一般对秦始皇在统一上的作用,多推崇过高,秦 收稿日期:1999-04-20 作者简介:马植杰,男,1922年生,汉族,河北定洲人。研究员,从事秦汉三国史研究。 ) 51 )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国为秦开凿水渠的企图,并分析秦王嬴政在郑国的企图暴露后仍坚持修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嬴政废逐客令的目的,并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简要的评价。 企图: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法向东征伐,以保证韩国的安全。原因:郑国渠的开凿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有利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2)目的:吸引有用之才,为秦国效力;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评价:秦王嬴政的做法,反映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做法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力量,从而相对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为其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对于结束长期形成的诸侯割据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郡县制所体现的封建专制政体的特征,并说明郡县制实施所产生历史影响。 (1)问时,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归纳有利于统一的政治因素。回答第 (2)问时,要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着手,从地方官员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分析特征。对历史影响,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即可。 春秋战国时期已积累了实行郡县制的初步经验;秦完成统一具备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条件;实行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必然选择。 (2)特征:地方官员直接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体制建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封建官僚体制建立。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为后世提供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史记》 材料二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其政治设施,多有皋落百代之概……焚书坑儒之事,皆为虐政,而结果非可一概而论……左道欺罔,邪论以易富贵,在法可诛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扫除恶气,惩创民蠹,功逾于过也。 ——梁启超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司马迁和梁启超对秦始皇评价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对“焚书坑儒”的评价,据此指出梁启超的评价有何特色。 (1)问时,要结合两则材料从总体上概括,材料一主要叙述了秦始皇的“乱政”,材料二主要评价了秦始皇突出的历史贡献。回答第(2)问时,要准确解读材料二中梁启超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肯定,同时梁启超也指出这是“虐政”。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是梁启超评价历史问题的特色。 司马迁主要是强调秦始皇的暴政;梁启超则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现思想统一等方面的重大贡献。

度量衡换算表

度量衡换算表 长度 1千米(km),0.621英里(mile),0.54海里(nmile) 1米(m),3.281英尺 (ft),1.094码(yd) 1厘米(cm),0.394英寸(in) 1英里(mile),1760码(yd),5280英尺(ft),1.609千米(km) 1浪(furl),40杆(rad),220码(yd),660英尺(ft) 1杆(rad),5.5码(yd),16.5英尺(ft),5.029米(m) 1码(yd),3英尺(ft),0.9144米(m) 1英尺(ft),12英寸(in),0.3048米(m) 1英寸(in),2.54厘米(cm) 1密耳(mil),0.001英寸(in),0.0254毫米(mm) 水程 1海里(nmile)=1.852千米(km),1.1516英里(mile),6080英尺(ft) 1链[英制](cab),0.1海里(nmile),608英尺(ft),185.32米(m) 1链[美 制](cab),720英尺(ft),219.46米(m) 1测链(ch),11英寻(fm),20.117米(m) 1英寻(fm),6英尺(ft),1.829米(m) 1节[锚链长度],2.5米(m) 平面角 1度(?/deg),60分(′/min),3600秒(″/sec) 1弧度(rad),57?17′44.8″ 1[罗经]点,11.25? 面积 221平方公里(km),100公顷(ha),247.1英亩(acre),0.386平方英里(mile) 221平方米(m),10.764平方英尺(ft) 21公顷(ha),10000平方米(m),2.471英亩(acre) 21公亩(are),100平方米(m)

秦始皇功过辩论赛-功(1)

秦始皇功: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战争的顺序: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与秦汉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与秦温(在今河南温县一带。 前273年魏与秦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提示〕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统一中国的前六七十年间,其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中原地带。 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③战国末期六国抗秦大事记: 前269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秦攻赤丽、宜安,被李牧击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由此可见“六国论”中“六国互丧”、“(齐终继五国迁灭”、“燕虽小国而后亡”等语,都是以上述史实为依据的。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 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 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朝度量衡的贡献1

秦朝时期度量衡制度的主要贡献 徐志伟1000101212 摘要:度量衡是衡量物质大小、容量、重量乃至价值的标准尺度,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对规范商品交换、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家权力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秦始皇统一全国,推行大范围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发展了社会经济,维护了中央集权制。 关键词:秦始皇度量衡制度 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古代就有了七孔石刀用来进行测量活动,而后禹在带领民众治理水患、划分九州、建立国家的过程中,“身为度,称以出”①,“审铨衡, 平斗斛”②,在一定范围内建立起了度量衡制度。到了商周时期,古代中国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度量衡体系。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度量衡体系越来越完善,但因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的度量衡制度并不统一,使各国形成了“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许慎《说文解字》) 的歧异格局。 自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统一中国后,为了使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与政治的统一相适应, 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车轨、统一农田亩制等一系列措施来强化他的中央集权制。 在统一全国的当年, 秦始皇就下令“一法度衡石丈尺”,颁布了统一度量衡诏书, 全文是: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 黔首大安, 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 法度量则不一, 歉疑者, 皆明壹之。”其大意是: 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 皇帝兼并了诸侯各国, 天下一统, 百姓安宁, 立皇帝称号。颁诏书命丞相隗状、王绾, 制定统一度量衡法令, 凡使用不合标准的度量衡器, 都必

须明令统一起来。短短40字, 简要地说明了历史背景和统一要求。 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之时,秦始皇同时又在全国范围内颁发了度量衡标准器具。如秦权有一石铁砝码、一钧、二十四斤、十六斤、九斤、八斤、五斤、一斤铜砝码( 呈半球形、有鼻纽) , 及半两铜砝码( 呈扁方体) 。秦量大多数为椭圆、 ①源于《史记·夏本纪》。 ②源于《越绝书》。 广口、瓢状、有柄, 量器的单位名称和单位量系列, 有斛、一斗、半斗、三分之一斗、四分之一斗铜量和一升铜量、陶量。 同时,秦简《工律》中规定: 由官府检定校准量器和权衡器,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从而确定了实行检定校准的制度。如出土实物商鞅铜方升制造于秦孝公十八年( 公元前344年) 颁发给“重泉”( 今陕西蒲城)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 又把它调回来, 检定后加刻了秦始皇诏书, 颁发给“临”地( 有可能是“临晋”, 战国魏邑,秦置县, 今陕西大荔县) ,作为标准量器。在其他一些战国铜量器上, 都可见到用秦单位量制校准后的量值铭记。睡虎地秦律竹简《效律》规定了检定度量衡器的允许误差及超过允许误差后的惩处罚责。 除了统一度量标准器、规定检定校准制度之外,秦始皇还统一了度量衡的度制并采用十进制的计量方法,即度制: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量制: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以及衡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秦始皇所统一的度量衡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汉代的度量衡,承袭秦

常用国际度量衡换算表

重量换算 7. 重量换算 (一) 公 制 英 制 美 制 中国市制 英 制 港 制 公 制 中国市制 英美制 公 吨 长 吨 短 吨 担 英 担 司马担 公 斤 斤 磅 (Metric (Long (Short (Hundred Kilo- ton) ton) ton) weight) (Picul) gram) (Pound) 1 0.984 2 1.102 3 20 19.68 4 16.53 5 1,000 2,000 2,204.62 1.016 1 1.12 20.32 20 16.8 1,016.05 2,032.1 2,240 0.9072 0.8929 1 18.144 17.857 15 907.2 1,814.4 2,000 0.05 0.04921 0.0551 1 0.9842 0.8267 50 100 110.23 0.0508 0.05 0.056 1.016 1 0.8402 50.8 101.6 112 0.0605 0.05954 0.0667 1.21 1.19 1 60.48 120.96 133.33 1 2 2.2046 0.5 1 0.1023 0.4536 0.9072 1 8. 重量换算 (二) 公 制 英 美 制 常 衡 英 美 制 金 衡 或 药 衡 中 国 市 制 公 斤 克(公分) 磅 两(盎司) 磅 两 (盎司) 两 (Kilo- (pound) (Ounce) gram) (Gram) (Pound) (Ounce) (Troy or A

pothecary) (十量制) 1 1,000 2.2046 2 35.2736 2.679227 32.15072 20 0.001 1 0.0022 0.035274 0.0026792 0.03215 0.02 0.45359 453.592 1 16 1.2152777 14.5833324 9.072 0.02835 28.3495 0.0625 1 0.07595486 0.91145833 0.567 0.37324 373.2418 0.82285714 13.1657 1 12 7.465 0.031103 31.1035 0.06857143 1.0971428 0.08333 1 0.622 0.05 50 0.11023 1.76368 0.13396 1.60752 1 单位长度重量换算 9. 单位长度重量换算 公 制 英 美 制 中 国 市 制 公斤/米 磅/尺 磅/寸 斤/尺 (Kilogram/Meter) (Pound/Foot) (Pound/Inch) 1 0.67 2 0.056 0.667 1.488 1 0.083 0.992 17.858 12 1 11.905 1.5 1.088 0.084 1 ? 单位面积换算 10. 单位面积换算

[作文范文]论秦始皇之功过

论秦始皇之功过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他十三岁时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他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名族国家;他征用民夫,修筑了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他就是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这个人,是很有争议的,有人说他好,也有人说坏。我认为,他有功,当然,过也是逃不掉的。自从秦始皇亲自处理政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就完成了灭六国之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兼并六国后,结束了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有不少周朝诸侯,他们都不听天子号令,割据一方,互相残杀,民不聊生。于是秦始皇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面再分县,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由于地域差别,各处的文字、车辆大小、尺寸、升斗和斤两全不一样,秦始皇将车轮距离一律改为6尺,将文字也改革成了简便的写法,又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这些一连串的改革对中国的文化和经济贸易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人无完人,秦始皇的一些事表现出了他的残暴统治。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秦始皇征用民夫,把原来的燕、

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长城,这便是万里长城。但为了修筑长城,秦国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死伤无数。后来又有两个方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批儒生也议论过他,秦始皇便把他们全部抓来审问。 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460多个儒生尽数活埋。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这件事遭到了全国人们的反对,他的残暴因此而出名。 纵观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我对秦始皇只能做这样的一个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第九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导课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秦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让学生观察《秦朝疆域图》并在图上标出秦朝疆域四至以及秦朝在南部地区所开挖的灵渠和所设置的一些重要的郡县,以此来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来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两千多年来,秦始皇一直是历史上争论不休的人物,通过本课所学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价秦始皇,并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朝长城、灵渠、兵马俑等这些伟大的工程,使学生体会到古代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为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而骄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秦始皇政治上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难点:秦始皇在思想上采用的焚书坑儒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通过复习前面所学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一个割据混乱的局面,后由某一个历史人物来完成统一,引出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秦朝的建立:嬴政、公元前221年、咸阳 (二)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至长城一带 学生阅读课本47页《秦朝疆域图》并在图上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 问题:面对空前广阔的疆域,秦始皇该采取什么方法来统治这个国家呢?来引入对本课重点内容的学习。 (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开创皇帝的称号、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学生阅读教材44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问题1:在我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我们一般称之为什么?这个称呼是如何来的?问题2:除此之外,秦朝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行政机构?(引导学生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经济方面: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文化方面:书同文 请同学阅读教材45、46页的内容来学习秦始皇在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的措施。问题1:假设某一天你去其他国家旅游,你会遇到哪些困难?(语言不通、货币不同等。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各国之间也面临着语言不通、货币不同、度量衡不同等这些问题,因此影响着秦朝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不利于大一统。) 问题2:秦始皇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4)交通方面:车同轨、修驰道、通灵渠 案例:秦统一后继续向东越、南越地区进军,南征越族的前线来报:我大秦军队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全表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我国历代医药书籍中,关于用药计量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其具体的轻重、多少,往往随着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制度的改革颇有出入,古制大多小于今制。鉴于读者应用中药时往往会参阅古今文献,在此收录一些有关古今度量衡对照的研究资料,仅供参考(个别折合数字经复算后略有改动)。 (一)古方度量衡对照表(均为十六进位制) 年代朝代 尺度容量衡量 一尺 合市 尺 一尺 合厘 米 一升 合市 升 一升 合毫 升 一斤 合市 两 一两 合市 两 一两 合克 数 约公元前11 世纪~前221年周 0.59 73 19.91 0.19 37 193. 7 7.32 0.46 14.3 约公元前221 年~前206年 秦 0.82 95 27.65 0.34 25 342. 5 8.26 0.52 16.1 3 约公元前206 年~公元23 年 西汉 公元25年~220年东汉 0.69 12 23.04 0.19 8 198. 1 7.13 0.45 13.9 2 公元220年~265年魏 0.72 36 24.12 0.20 23 202. 3

公元265年~420年晋 西晋 0.72 36 24.12 东晋 0.73 35 24.45 公元420年~589年南 朝 南宋 0.73 53 24.51 南齐 0.29 72 297. 2 10.6 9 0.67 20.8 8 粱0.19 8 198. 1 7.13 0.45 13.9 2 陈 公元386年~581年北 朝 北魏 0.88 53 29.51 7.13 0.45 13.0 2 北齐 0.89 9 29.97 0.39 63 396. 3 14.2 5 0.89 27.8 3 北周 0.73 53 24.51 0.21 05 210. 5 8.02 0.50 15.6 6 公元581年~618年随 (开皇) 0.88 53 29.51 0.59 44 594. 4 21.3 8 1.34 41.7 6 (大业) 0.70 65 23.55 0.19 81 198. 1 7.13 0.45 13.9 2 公元618年~907年唐 0.93 30 31.10 0.59 44 594. 4 19.1 1.19 37.3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间出现无数君主,有贤君、有暴君、有昏君。其中当以秦始皇的功过最具争议,每个人对他的评价都不同,所以引起我们对他的兴趣。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统一。秦始皇即位后,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奠定了中国两千多余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对于秦始皇在位所推行的政策,人们争议很大,有人认为他功大于过,也有人认为他过大于功。对于历史,我认为只有客观地对待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 一、秦始皇的功绩 第一,推行商鞅变法。秦始皇采取商鞅的建议,实行变法。(1)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把自由民束缚于土地保障了社会的安定(3)奖励军功;依军功大小进行封爵奖励,也表明开始废除世卿世禄制。使得地主势力发展起来,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使得秦国的军事实力提高。通过商鞅变法的各方面的措施在当时是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因此通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有了很大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中央集权制。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子孙后代的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设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制度。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人,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辅助丞相,监察百官。地方机构则采纳李斯的建议,废分封,行郡县,郡县重要官员都由中央任免。如此一来,形成了中央集权专制的局面。虽然现在开来,专制容易造成贪污腐败,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实行中央集权专制有利于维护政治经济的稳定,为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秦始皇所创的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这套制度的创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典范。自“汉承秦制”直到明清,历代王朝都以秦制为国家制度的基本模式。 第三、统一经济制度,统一文字。七国统一初期,经济制度和文字的形状有很大的差别。东汉学者许慎曰:“(战国)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会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序》)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统一的国家极为不利。于是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等。全国上下使用统一的计量工具、货币、文字,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水平,大大促进了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了各地区之间相互融合。秦始皇的功绩远不止这两点,还有推行商鞅变法,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也为后来的北击匈奴,南服百越提供了经济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