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程标准和心理学

新课程标准和心理学

新课程标准和心理学
新课程标准和心理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九义教语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义教阶段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

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

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

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

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

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

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

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

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

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

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

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

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使

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

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

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

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

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

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

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

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

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

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

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

2年级、3~4年级、5~6年级、

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

“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

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注

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

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

面达成总目标3.阶段目标从“识

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

2为“写话”,3~6为“习作”、“口

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标准

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生活的

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

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4.标准

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评

价等提出了实施原则、方法和策

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

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

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

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

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

趣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

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

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

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学

习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

本的语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

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

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

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

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

实践中学习、运用语6.学会汉

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

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7.具

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

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

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

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

个性,丰富自己精神世界。能借

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

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

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

需要运用常见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

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

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

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

展合作精神10.学会使用常用的

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

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

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

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

识常用汉字1600~1800,其中

800~1000会写3.掌握汉字基

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

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

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4.养

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

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

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

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

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

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

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

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

立识字。

(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

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

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

课文中词句意思,在阅读中积累

词语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

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

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

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

与人交流7.诵读儿歌、童谣和

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

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

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积累

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

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

量不少于5万字10.喜爱图书,

爱护图书。

(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

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

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

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

问、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

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

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

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

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

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

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

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

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

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

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

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

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

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

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兴趣,养

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

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

个左右会写。3.会使用字、词

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

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

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

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

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

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

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

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

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

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阅

读感受。6.在理解语句过程中

体会句号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

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

略读,粗知文章大意。8.积累

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

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

诵优秀诗文50篇10.养成读书

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交流图书

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

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

达,增强习作自信心。2.能不

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

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

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

用简短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

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

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

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

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

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

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

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

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

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

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

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

法。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其中2500左右会写2.硬笔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3.能用毛笔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

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说明方法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

篇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阅读面,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3.能写简单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需要,分段表述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

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习作。

(四)口语实际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

己意见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

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

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

稍作准备,做简单发言6.在交

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

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问

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

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研究报

告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

会活动,对所策划主题进行讨论

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

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

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

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

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初步了解

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

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

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

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其中3000

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

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

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审

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

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现代文每

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

地运用略读和浏览方法扩大阅

读范围扩展自己视野4.在通读

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

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

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

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

问,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

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

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

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

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

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

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

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

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

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

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

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

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

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和科学思想方法10.阅读简单的

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

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

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

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1.诵读古

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

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和审美情趣12.浅易文言文,能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

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3.了

解基本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

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修辞方

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

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

品知识和文化常识14.能利用图

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

和资料15.学会制订自己阅读计

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每学

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

自己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

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

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

创意的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

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

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

象,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

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

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

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

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

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

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

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

能变换文章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

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

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

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

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

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

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

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

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

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耐心专注

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

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

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

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

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

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在

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

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

应对能力6.讲述见闻,内容具

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

准确、突出要点7.能就适当的

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

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

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

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

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

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

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

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

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

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

简单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

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

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

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

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

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

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

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

料、引用资料基本方法,分清原

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

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

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

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的要求,《标准》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

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

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

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

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

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标

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

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

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

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

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

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

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

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

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

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

现出的个性差异,中的简单现

象。发展数感。2、再讨论简单

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

念。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

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4、会思

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

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

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

的数学问题。2、获得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

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

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的过程。4、初步学会

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

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

参与数学活动。2、在他人帮助

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

的过程。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

生活有密切联系。4、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

么”的习惯。

学段目标之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

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

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

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

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

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2、

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

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

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

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

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

本方法。3、经历数据的收集、

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

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

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

等可能性的方法。

数学思考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

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

(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

问题解决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

情感态度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学段目标之第三学段(7-9年级)知识技能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方程、不等式进行表述的方式。2、探索并理解图形的基本性质、位置关系和平移、旋转、轴对称等。掌握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包括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3、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理解频率。理解计算简单事件概率的方法。

数学思考1、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且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体会模型的思想。2、在研究图形运动现象、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建立几何直观。3、初步建立数据观念,理解通过数据进行统计推断的合理性。4、初步形成通过实例探索数学结论的思维

方式。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问题解决1、尝试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不同方法的差异。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4、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时,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

情感态度1、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挥一定的作用。2、体验独立克服困难、解决数学过程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

学的信心。3、在运用数学表达

现实、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

数学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

点,体会数学的价值。4、勇于

发表自己的观点,质疑他人的观

点,养成的。“统计与概率”的

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

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关于学习内容之四: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

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学

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

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

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生活实际

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

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这种类型

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

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

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

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

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

验、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

虑问题的数学实质、培养学生的

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

师是一种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

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

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

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

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

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这种类型

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

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

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

内外相结合。

关于实施建议为了保证《标准》

的顺利实施,《标准》分别对教

学活动、学习评价,以及教材编

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

面提出了实施建议;同时,为了

更好地说明课程内容,《标准》

在相关部分提供了一些案例。以

上内容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总体目标(1)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社会生

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

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

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

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

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

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

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

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

总体目标(2)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

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

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

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

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

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

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

获得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

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

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

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

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

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

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

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了

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

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

观念。*在参与观察、实验、蔡

祥、郑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

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

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

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

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

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

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

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

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

识。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

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

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

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

学的价值。*养成勇于质疑的习

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总体目标(3)

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

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

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课程

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

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

现,使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

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

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

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

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

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

三个目标的实现。

学段目标之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

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

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

技能。了解估算。2、经历从实

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

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

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

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

识图和画图的技能。3、经历数

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

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

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

纲)描述现实生活

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

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数

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

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

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

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

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

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

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

具体含义如下。了解(认识):

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

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

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

说明对象。理解:描述对象的特

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

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在

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

情境。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

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经历

(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

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体验(体

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

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

验。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

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

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

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关于学习内容之一:数与代数在

各个教学段中,《标准》安排了

四个方面的内容:“数与代

数”,“图形与几何”,“统计

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

与代数“数与代数”的主要内

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

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

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

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

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

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数

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

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

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

“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

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

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符号意识

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

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

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

性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

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

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

的重要形式。运算是“数与代

数”的重要内容,运算是基于法

则进行的,通常运算满足一定的

运算律。学习这些内容有助于理

解运算律,培养运算能力。模型

也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

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都是基本的数学模型。从现实生

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

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用

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出模型的

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

模型的过程。这些内容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树立模型

思想。

关于学习内容之二:图形与几何

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

平面的基本徒刑,图形的性质和

分类;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

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

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描述图形

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在“图形

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

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

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

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直观与推理是“图形与几何”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几何或者其他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许多情况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因此,与直观一样,推理也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推力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结果,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按照规定的法则(包括逻辑和运算)验证结论,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力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关于学习内容之三:统计与概率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概率的学习中,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

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设计理念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

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

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

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

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

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

方面的功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

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

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

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

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

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

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

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

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

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

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

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

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

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

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

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

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

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

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

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

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

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

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

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

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

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

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

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

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

求。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

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

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

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

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

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

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

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

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

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

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

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

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

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

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

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

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

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

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

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

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

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

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

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

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

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

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

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

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

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

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

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尽力信心。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

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

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

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

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

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

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以及所具有的优势,大力开发并

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

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

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

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

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去。

设计思路---关于学段为了体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

《标准》统筹考虑了九年的课程

内容。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

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

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

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

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关于目标《标准》提出义务教育

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

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

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

个方面具体阐述。《标准》用了

“了解(认识)、理解、掌握、

运用”等认知目

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审题的研究发现,对问

题加以分析的程度与解决问题

所需时间之间的相关在0.75以

上。

2.学生技能和能力形成和发展

的基础是知识学习

3.样用实证主义的取向,使教

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

道路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

代克

4.世界上最著的智力量表是斯

坦福比纳量表,该量表编制者是

法国的比纳和西蒙

5.始终贯穿在整个学习和教学

过程中的是评价/反思

6组织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

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

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结

构模式的过程。

7.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3

岁左右

8.形式训练说迁移理论认为迁

移是具体的,而非一般的

9.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

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

这是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10.在操作技能形成的操作熟练

阶段,动党控制起主导作用.

11.自律道德是指较大儿童(10

岁以后)根据行为者的主观意图

作为道德判断的基础,是由儿童

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道德判断

12.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

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

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

人”。

13.知识的巩固是掌握知识的中

心环节。在知识掌握过程中有重

要的作用。

14.推测与假设训练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

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

考,灵活应付。

15.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及通过

同学间的合作与讨论来加深对

内容的理解;同时,要善于利用

参考资料、工具书、图书馆、广

播电视以及计算机与网络等的

是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16.治疗模式在辅导过程中,辅

导者站在医生的立场,对心理偏

常学生给予严格的心理诊断与

耐心的心理治疗,并积极发挥治

疗对象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作

用,以减轻受辅者的心理压力和

精神痛苦,促进其心理功能的恢

复和协调

17.1901年,桑代克首先在形状

知觉方面进行迁移训练的实验

研究。

18.根据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

论,成功可能性在50%时反映倾

向强度最大。

19.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是美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20.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

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

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

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

条件,主要包括 A.家庭教养方

式C.社会风气E.同伴群体

2.根据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知

识可分为 A.归属学习 B.并列

结合学习

3.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主要

有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

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

生的学习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

教学进行研究

4.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C.智力

因素的个别差异 D.非智力因素

的个别差异

5.联结派的代表人物是A.巴甫

洛夫C.桑代克 D.斯金纳

三、填空题

1.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为理解事

物本质提供有利条件,比较是从

方法方面促进理解。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教

育心理学领域正在兴起的一种

理论倾向,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3.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4.20世纪20年代初,廖世承借鉴英国的教育心理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班授课,并于192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5.认知发展的准备取决于遗传基因、生活经验、智慧刺激、教育背景的共同影响。

6.情感易于冲动的孩子,往往选择即时满足;善于控制冲动的往选择推迟满足。

7.儿童思维发展在过渡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大

约在四年级左右

8.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可以把测验分成认知测验、人格测验和神经心理测验。

9.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

发展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

种教学策略。

10.构成情绪的三种成分是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11.1926年,心理学家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12.有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左右时,计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仅不递增,反而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从而成为无效劳动。

13. 西诺特对成人解决无结构

的问题的过程进行了口语报告

分析,她发现,这种问题解决过程包含了大量的辩证思维活动,问题解决者需要自己来明确问题,创建问题表征,需要权衡问题的不同侧面,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和衡量。

14.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

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四、辨析题(共15分).

1.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是认知说的三个定律。(×)。联结说的三个定律。

2.品德是先天形成的。(×)。道德形成具有后天性,人的品德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他自身中产生和发展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

3.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可称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4.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

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 5.特殊迁移的范围比一般迁移范围广。(×)。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

非常有限的情境中。

6.形式训练说重视学习的迁移,

重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五、简答题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

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

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一反应之间的建立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

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

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

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

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

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

论的教育含义。埃里克森的理论

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

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

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

同发展阶段儿童所面临的冲突

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

势利导,对症下药。如对学龄初

期儿童,应鼓励其想象与创造,

对儿童的建议表示赞赏并耐心

回答其问题,以发展其主动的人

格。教师应给进入学校的儿童创

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儿童

理解失败也是学习过程中必然

存在的现象。教育学生学会如何

理解与帮助他人。

3.提问的作用表现在 (1)教师

提出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问

题时,教师可以确定学生是否完

全掌握了有关的学习内容或学

会了某些特殊的知识点; (2)提

问给学生提供了对理解水平进

行自我监控的机会,使学生确定

他们是否理解了所呈现的信息,

是否需要帮助;(3)提问可以促

进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地进行信

息加工,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

和和使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

储存。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

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

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生理的需

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

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

要。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

现的,必须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

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

才会产生。

5.教学评价的分类。(1)形成性

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常模参

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3)配

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4)正

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1.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

题各有什么样的解决过程? (一)

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基于

信息加工理论,研究者一般认

为,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大

致包括两个环节:理解问题和搜

寻解法。综合有关模型,基克提

出了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

(二)无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

早先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无结

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有结构

的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基本相同

的。但近年来,关于日常情境中

实际问题解决的研究表明,无结

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有结构

的问题的解决过程有明显的差

别,它的解决过程更主要的是一

种“设计”过程,而不是在一定

的逻辑结构中进行的系统的

“解法搜寻”。西诺特对成人解

决无结构的问题的过程进行了

口语报告分析,她发现,这种问

题解决过程包含了大量的辩证

思维活动,问题解决者需要自己

来明确问题,创建问题表征,需

要权衡问题的不同侧面,设计不

同的解决方案,并对各种方案进

行比较和衡量。在西诺特的基础

上,乔纳森把无结构的问题的解

决过程总结为以下环节: 1)理

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在解决无

结构的问题时,解决者常常首先

要确定问题是否真的存在。有时

所寻找的信息实际上就隐含在

情境中,只是我们一时没有察

觉。其次,问题解决者要查明问

题的实质。2)澄清、明确各种可

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在

解决无结构的问题时,只建立单

一的问题表征是不够的,在初步

理清了问题的性质之后,问题解

决者还需要进一步考虑问题中

的多种可能性,从多个角度、不

同立场来看这一问题,在此基础

上再把各个侧面、各个角度结合

起来,看哪种理解方式最有意

义,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3)提

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在确定了各

种不同的立场和理解方式之后,

解决者就可以分别从这些立场

和理解方式出发,看有哪些相应

的解决方法。4)评价各种方法的

有效性。无结构的问题通常没有

唯一的标准答案,因此。这种问

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要寻找一种

在各种解法中最为可取的解决

方案。5)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

思监控。所有的问题解决都需要

元认知监控,包括对解决过程的

计划、对理解状况的监察、对解

法的评价等。6)实施、监察解决

方案。在实际实施解决方案的过

程中,问题解决者需要认真监察

问题解决的效果。看它能否达到

所期望的目标,能否满足不同方

面的要求,能否在给定的条件下

解决问题,以及是否还有更有

效、更便捷的解决方案等。7)调

整解决方案。问题解决往往都不

是一次性完成的,针对问题解决

结果的反馈信息,解决者常常需

要调整解决方案或者改变理解

问题的方式和思路。

2.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形成

的阶段。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

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加

里培林。他于1959年系统地总

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心

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加里

培林认为。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

的心智动作构成的。心智动作既

不是神秘的灵魂的特性,也不是

人脑固有的特性。由于心智技能

是由一系列的心智动作构成的,

所以心智动作的形成过程与心

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心

智动作的形成阶段也可用来说

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加里培

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以下

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

这是活动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任

务是使学生预先熟悉活动任务,

了解活动对象,知道将做什么和

怎么做,构建关于认知活动本身

和活动结果的表象。以便完成对

它们的定向。2)物质活动或物质

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指借助实

物进行活动。物质化活动指借助

实物的模型、图片、样本等代替

物进行活动。3)出声的外部言语

活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心

智活动不直接依赖物质或物质

化的客体,而是借助出声言语的

形式来完成的。4)无声的外部言

语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从出声的

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内部

言语“不是指向于同别人交际

的,它是一种对自己发出的言

语。是自己思考问题时的言语活

动”。5)内部言语阶段。这是心

智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这一阶

段的特点是心智活动完全借助

内部言语完成,高度简要、自动

化,是很少发生错误的熟练阶

段。

3.小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

含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

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

方式。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

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

个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关

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

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的: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包

括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

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

自己的态度等。(2)性格的理智

特征,是指人在感知、记忆、思

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

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3)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

绪活动时的强度、稳定性、持续

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

来的个别差异。(4)性格的意志

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

为的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

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

型是指一个人身上所有的性格

特征的独特结合,许多心理学家

都试图划分性格的类型,主要

有: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

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

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

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

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根据性格

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

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性格差异

的教育含义:性格影响学生的学

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

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4.教师应该如何加强修养来树

立威信。【答案要点】从良好的

思想品质,良好的认知能力个性

特征,良好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

仪表,自然威信四个方面分析。

《消费者心理学》课程标准

《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 执笔人:主审人:课程编号: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消费心理学》 适用专业:市场营销专业 开设学期:第X学期 二、课程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定位 《消费心理学》是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其功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消费者,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活动,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研究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消费者营销活动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与《网络营销》、《客户管理》、《模拟营销》、《谈判与沟通》等课程的学习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掌握营销活动中顾客的心理活动现象及规律,使学生能够具备从事营销或销售工作的职业技能,与《模拟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奢侈品营销》等后续市场营销策划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策划能力。 (二)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从事与消费者消费活动有关的信息搜集、信息整理和信息分析,并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会察言观色,善于换位思考,准确地把握消费者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3)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敏捷,反应快速; (4)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2.知识目标 (1)具备感觉与知觉、记忆和注意、学习和联想、思维和想象、需要和动机等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消费者个性心理知识; (3)具备需要与动机的理论知识; (4)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决策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5)掌握消费者群体心理与行为知识; (6)掌握商标、包装、价格等商品因素以及消费习俗、消费流行、家庭、广告、营销环境等非商品因素对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影响的分析方法。 3.态度目标 (1)具有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精神; (2)养成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树立“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强化职业道德意识; (4)培养团队精神,强化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通过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工作岗位分析,确定《消费者心理学》课程的设计思路为:以工作情景需求调查分析为基点,结合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及行业内专家的指导,打破原来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以营销或销售工作中对消费心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为基础,突出本课程为提高学生的营销或销售工作技巧与技能服务,在各个教学模块中有效地将消费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最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课程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应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的目的是:开发智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的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心理发展机制、特点及规律,掌握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与方法,提高自身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顺利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和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努力推进学生健康成才,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门课程通过理论授课、心理测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人类健康新理念、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防治等健康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和基本理论,了解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理解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品德修养等个体心理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掌握学生时代学习心理的促进、人际关系调试、青春期性心理与恋爱心理的维护以及挫折应对方式等适应方面的基本方

法与技能。 三、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模块一说说心理健康(4个课时) 任务一认识心理健康 任务二认识心理咨询 任务三认识心理资讯室 模块二成长的秘密 活动一青春期的困惑(2个课时) 任务一我是谁 任务二悦纳自我 任务三塑造自我完善自我 活动二认识青春期(2个课时) 任务一青春期我们的心理变化 任务二认识我们的青春期心理 活动三花开的声音(2个课时) 任务一认识我们的性心理 任务二正确面对性心理 模块三人际在线 活动一人际交往(2个课时)

公共心理学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及学习

第四章青少年认知发展与学习认知发展与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本前提,而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个体认知的发展。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各种认知功能趋于成熟,认知结构趋于完善。因此,这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黄金时期。本章主要讨论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学习的规律;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学习的规律。 第一节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水平是影响个体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只有弄清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节主要介绍青少年认知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一、认知发展概述 (一)认知发展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心理学将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断发展;另一方面,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 (二)认知发展的条件 个体的认知发展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素质是个体通过遗传个体获得的与前辈相似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等。遗传素质是个体的认知发展必要的生物前提。首先,正常的遗传素质是产生正常的认知活动的前提。例如,一个天生的聋儿,就永远不会辨别声音。其次,遗传素质还奠定了个体认知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智力与父母的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水平。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生长发育的过程,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成熟主要是依赖于机体的遗传基础而发生变化的。个体的认知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生理成熟具有严格的程序性,这种程序性也严格地控制着认知的发展。 当然,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只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只能提供发展的可能性。它不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心理原因,也不能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个体认知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小与野兽生活在一起的人类个体(如印度发现的“狼孩”),虽然具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水平,但其认知发展水平远远低于正常的人类个体。 在环境因素中,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影响最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 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儿童实施影响。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和教育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三)认知发展的动力 在个体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个体不断的积极认识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社会因素)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学习需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所谓新的学习需要,就是个体积极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需要。它是一定的教育条件下,由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不断地内化而形成的。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中活跃的一面。所谓原有的认知水平,就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已经形成的认知水平,是过去认知活动的结果。它代表了个体认知发展稳定的一面。 新的学习需要和已有认知水平的矛盾是个体认知发展中的内部矛盾。当新的学习需要足够强烈,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会推动个体的认知活动,进而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教育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能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2019年教育文档

人本主义教学观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启示 公共心理学在高校教学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提高自我水平和个人心理素质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的开设对象范畴也逐渐突破了以前只针对师范类和教育类学生的定位,成为一门通识课。然而,在公共心理学的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重视程度不高,教学要求降低,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缺乏针对性等各种原因,使得公共心理学在高校课程的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长期以来,公共心理学教学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采取封闭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其教学质量。[1] 当前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到 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即强调为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把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引入到公共心理学教学中的新模式,对改 变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窘境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人本主义理论学派诞生于20世纪60 年代,它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学派,以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势力”的姿态出现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学派主张强调爱、创造性、自我实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质的培养。人本主义理论学派将其揭示的自我实现的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观。

它不仅注重外在教育,更关注于学生的内在教育,让其最大限度 地发挥自己的潜能;[3] 同时,人本主义教育观还强调学习过程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应用到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当中,对心理学专业的教育工作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如何将这种全新、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过程 1.教育目标:从培养“应试机器”到培养“自我实现人” 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达成人的自我实现。马斯洛指出:“教育的目的一一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罗杰斯也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教养的人。” [4] 以往的教学目标过于注重培养学生对应试制度的适应能力,忽视了个体潜能的发展。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把学生视为被动接收的对象,放在从属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积极发展和自我实现。 不难看出,人本主义教学观秉持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应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培养“自我实现人”的教育目标,让 人本主义教学观贯穿、指导整个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具体来讲,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中,要培养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理解地选择和制定方向的人;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做贡献的人;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更重要地是能灵活、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性运用经验时,融会贯通某种灵活处理问题方式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和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工作的人。 2. 教学过程:以教学者为中心到以学习者为中心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填鸭式”的“一言堂”。教师把向学生灌输知识视

1.《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的能力为原则,使学生具备从事幼儿教育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规律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品德。本门课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制约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幼儿学习与教育的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为导向,根据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设计,把导论、心理发展与差异、学习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等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面的能力,重点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课程总学时26 课时,各任务分配学时为5-6 课时。 三、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幼儿教育心理方面上午知识和必备的职业素养,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岗位提供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及掌握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 幼儿学习的种类、模式和幼儿学习的特殊性。

2. 儿童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基本特点。 3. 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和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4. 幼儿概念、技能和策略的学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学习;幼儿情商、道德与心理健康。 5. 教学中幼儿学习动机与迁移;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专业发展。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学习“导论”,使学生对这门学科有整体的把握。 2. 通过学习“心理发展与差异” ,使学生为因材施教提供心理学依据。 3. 通过学习“学习理论”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各学科流派之间的差异。 4. 通过学习“学习心理” ,使学生能够掌握幼儿的概念学习方法及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 5. 通过学习“教学心理” ,使学生掌握幼儿学习与迁移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素质目标: 1. 具备良好的学前教育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责任感 2. 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计划组织能力 3. 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具备通过网络、期刊、专业书籍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5. 具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能力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标准

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标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现代推销技术》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现代推销技术 编制人:张丹 学院审核: 教务处审核: 编制日期: 2013年8月 《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职业技术课课程编号: 02210108 适用专业:电子商务开课学期:第5学期 学分: 2 总学时: 36 编写单位:电子商务教研室编写日期:2013年8月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1.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现代推销技术》是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重要的双证书课程。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瞄准销售员、销售主管岗位要求,为培养学生将来在商务交易活动中推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2. 本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该课程主要以销售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在了解推销基本礼仪,并对推销活动有初步体验认知的基础上,主要围绕“推销活动策划、推销准备、引起客户注意、激发客户欲望、促成交易”等典型工作环节展开。理论知识按照“必需、够用”组织,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操作性很强,是一门高职教学特色鲜明的技术课程。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依据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而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紧贴销售员、销售主管岗位工作岗位需要。 2.课程内容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项目,每个项目按实践技能要求分解为几个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探索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互动、交流、协作的本质特征。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现代推销技术》是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学习该课程应以电子商务基础、计算机及应用、网络基础、网页制作、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为基础,并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消费心理学、电子商务相关法规等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在实际情景中的推销技巧。具体包括:(1)能分析指定产品的宏观环境、竞争状况和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2)能寻找顾客并对潜在顾客进行有效评估。 (3)能根据顾客的基本情况成功约见和接近顾客。 (4)能运用推销谈判的基本理论进行推销洽谈的设计。 (5)能根据顾客的实际问题解决顾客异议。 (6)能识别成交信号并适时成交。 2.知识目标 (1)掌握制订推销计划的方法。 (2)掌握寻找顾客的步骤及方法。 (3)掌握约见及接近顾客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4)掌握介绍与展示产品的原则、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5)掌握各种成交方法。 3.态度目标 (1)学生“用户需求”至上的意识,训练学生和客户交流的职业素养。 (2)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遵纪守法,忠于国家与组织,忠于职守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详)

重庆市忠县职教中心 教师授课进程及课程标准要求 学期:2014年9月-2015年6月班级: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____幼儿教育心理学____ 周学时:_____2____________ 总学时:_____68______________ 课堂教学:____62_________实训教学:____6_________ 任课教师:____邓强翔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1、请各位任课教师必须按学校统一制定的本教师授课进程及课程标准要求编写教案和自编讲义内容。 2、本授课进程及课程标准要求的制定按实际总学时量的80%制定,留有20%的弹性学时量主要用于最基本、反复练习及鉴定考核,由任课教师合理安排。 3、凡含有随堂安排的实验、实训教学,由任课教师视进度,提前一周提出计划,由生产实习处安排落实。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作用主要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

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问题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原则,来分析探讨学前心理学的规律和方法,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通过工作任务来整合相关知识与技能,将该课程设计成任务引领型课程。 本课程的相关工作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包括:幼儿教育心理学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幼儿认知、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本课程立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学前教育岗位职业能力考核标准为知识和技能学习深浅度的衡量依据,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从事幼儿园教学所必须的心理学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教授,结合操作实训,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68课时。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涉及到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 念;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幼儿游戏、运动、认知、社会规范、美感等各个方面发展的规律、特征以及促进发展的措施;关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学习理论、动机理论、迁移理论等基本理论,为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角色意识与职业素养,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和协作的思想品质,树立服务意识,能适应以后出去工作的需要。

(完整版)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实务课程标准

《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实务》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实务 适用专业: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 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 《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实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如何第一时间抓住顾客对每个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了解消费者心理,解释消费者行为,最终能通过企业的营销手段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本课程所包含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及分析技术已经成为营销、管理及传播等专业学生的必备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制定营销策略方案,提高营销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本课程以学生较全面掌握消费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消费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的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消费行为学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 由于《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实务》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本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两个方面起支撑和促进作用。 先修课:《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 后续课:《销售管理》、《现代推销技术》、《商务谈判》、《客户管

理》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 本课程教学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兼顾、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应用,以培养职业技能为重点。 2.根据现今社会对大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迫切要求,摈弃以前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实现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方法。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实务》课程在设计思想上突出以实践为主,理论为指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实践实训相结合。 《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实务》的课程内容要经历由社会调研的行业岗位分析到职业目标的确定,从职业目标和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到学习实践领域的确定,强调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是由多个实践项目的整合,在每个实践项目中分成理论知识点、职业能力要点、职业素质训练三个部分,为学生素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开拓了新的途径。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及职业能力目标 一、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是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践调

课程标准《消费心理学》

课程标准《消费心理学》 拟定: 审定: 拟定时间: ————————————————————— —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于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适用于市场营销专业、营销策划专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 1.了解并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消费者个体心理特征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影响消费心理活动的各种因素、市场营销策略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购物环境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等重要内容。 2.了解中外心理学家关于面向新世纪消费心理最新理论、方法和经验及关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新领域的知识,帮助学生在职业准备中跟上时代,掌握先机。 3.通过对消费心理学的学习,你们不仅要掌握消费者心理及其变化的规律,更重要的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如何运用理论来制定和评估营销战略,为以后的职业实践提供指导。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是: 了解并掌握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消费者个体心理特征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影响消费心理活动的各种因素、市场营销策略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购物环境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关系等重要内容。 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分以下三部分: (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市场营销策略与消费者心理的相互关系。 2.熟悉影响消费心理活动的各种因素。 3.掌握消费者个体心理特征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二)能力培养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消费者的个体心理特征。 2.能够判断出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

3.会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特征来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三)思想教育目标 1.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 2.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应用的能力。 3.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 4.加强专业素质培养,提高服务意志,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三、教学内容 内容一结论 【理论教学】 1.了解消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消费心理学的理论来源和发展。2.熟悉消费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掌握消费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内容二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过程【理论教学】 1.了解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认识过程。 2.熟悉消费者的情感过程,消费者的意志过程。 3.掌握消费者一般心理过程的综合考察。 【实践教学】 掌握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内容三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理论教学】 1.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观。 2.熟悉消费者气质,性格特征。 【实践教学】 掌握消费者气质、性格、能力、兴趣在销售中的应用 内容四消费者需要与动机【理论教学】 1.了解消费者的需要与营销活动。 2.熟悉动机在营销活动的应用。 3.掌握如何利用诱导购买动机进行推销。 内容五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理论教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 建议课时数:32 学分: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 一、课程性质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学习理论,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幼儿学习效率的因素,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学前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后续课程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和《幼儿游戏指导》等。 依据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设该门课程。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包括一日生活管理、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等,这些任务都属于幼儿教育范畴,要完成这些任务,掌握幼儿教育心理的原理是必须的。 依据幼儿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这些内容学习的因素来组织课程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学习理论,掌握幼儿学习的内容、不同内容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幼儿学习效率的因素,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与此同时,增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和热爱。 学生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 ●促进幼儿知识获得的能力; ●促进幼儿技能形成的能力; ●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能力 ●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学习迁移的能力 ●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能力; ●促进幼儿智力充分发展与合理评价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教材选用与编写应体现专科学生的特点,既要体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又要考虑专科学生的可接受性。在参考以下5本教材的的基础上,作出微调,编制适宜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学习使用的自编教材,见本课程的电子教材部分。 1.《幼儿教育心理学》,陈帼眉,姜勇,2007年第一版 2.《幼儿教育心理学》,林泳海,商务印书馆,2011年修订版 3.《学前心理学》,陈帼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公共管理心理学(1)

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A) 正确

B) 错误 6.敞开式的办公环境噪声大、干扰大、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工作效率易受到影响。(A ) A) 正确 B) 错误 7.慢性应激反应在突发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较长。(B ) A) 正确 B) 错误 8.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仅表现为模仿、跟从、无目的和无组织等。(B ) A) 正确 B) 错误 9.从心理学方面看,与新闻敏感联系最密切的心理现象就是社会判断。(B ) A) 正确 B) 错误 10.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都受同一心理机制的制约,即要使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相一致、相协调。(A ) A) 正确 B) 错误

11.文化融合应激是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引起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反应。(A ) A) 正确 B) 错误 12.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着重于抓组织和关心人,“抓组织”即科学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立工作目标等;“关心人”即注重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尊重部署意见,关心他们的需求等。(A ) A) 正确 B) 错误 13.心理健康并不属于公共卫生问题。(B ) A) 正确 B) 错误 14.精神疾病的防治分为三级,其中一级预防主要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来控制疾病,降低危害。(B ) A) 正确 B) 错误 15.现代生活环境设计正朝着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的方向发展,生活环境设计也就此成了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A )

营销心理学课程标准

《营销心理学》课程标准 1.前言 1.1课程定位 《营销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普通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商品学、管理学、经济学及广告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是一门多学科交融的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 本课程旨在把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市场营销领域,研究营销过程中的一般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随着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销者和消费者的心理日趋多样化、动态化,营销心理学对于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新日益普及和深化。 1.2设计思路 依据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本课程打破章节顺序,以心理健康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工作入手,将心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课程共分3个模块,主要包括:认识心理学、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降低理论难度,增强实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职业素养,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本课程建议课时数68学时,其中实训课时22课时。 2.课程目标 2.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掌握营销心理的表现和发展应用规律,更有效地开展营销分析策划、促销、开拓市场等,并为学习系列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奠定心理机能基础。 2.2知识目标 (1)了解心理、心理学的内涵、发展历史、重要性; (2)掌握个性心理的内容、概念、表现等基础知识; (3)掌握认知过程的概念、特征、分类、过程等基础知识; (4)掌握情感过程的概念、特征、分类等基础知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历来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了解研究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形成初步的了解和研究儿童心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方面: 1、0—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使学生日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能够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根据幼儿园新课改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还要关注培养人才的社会效益,即培养的人才还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助于将来从事前教育事业的学生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更加科学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幼儿园教学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初步能力,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 (二)知识目标 1.掌握系统的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 2.掌握中外著名的心理学家的经典理论和相关的教学活动。 3.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能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并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三)能力目标 1.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 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儿童创设适合他们发展的心理空间。 3.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能力。 4.自主学习新知识;具有团队合作能力。 (四)素质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2.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有职业热情和爱心。 3.有转化、传递知识的教学水平和育人的教养能力,为幼儿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外部和心理环境。 4.通过学习本门课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三、内容标准:

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第7卷第2期 2008年2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 on ) Vol .7No .2Feb .2008   收稿日期:2007210219 作者简介:蔡笑岳(19532),男,重庆人,广州大学教授,博导,从事教育学研究。 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与改革 蔡笑岳,刘百里,向祖强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文章提出高等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多元性课程目标,并针对传统的公共心理学课程 所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关键词: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94X (2008)022******* 公共心理学是我国心理学教学中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领域,也是心理学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重要窗 口。[1] 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我国一直以来主要是在师范院校中面向师范生开设。它一方面向学生传授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教育学科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体现师范性特色的重要课程,在师范教育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2]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将公共心理学课程仍旧定位为师范教育的公共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心理学的课程目标进行重新思考,并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及发展 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 目标。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发展目标 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开设首先是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服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和技能训练。因此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传授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学习、教学中的心理学规律,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发展阶段特点,使学生具备从事教育活动所必 需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教育活动所要求的心理品质、职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是该课程第一层次的目标,也是一个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目标。 (二)现实指导目标 公共心理学课程除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外,还应服务于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发挥现实心理生活指导作用。大学时期是学生由青年走向成人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学习、交友、处理人际关系、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较普遍地存在着困扰、迷茫、矛盾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急需相关的心理教育、辅导工作。[3,4] 公共心理学课程应在合格大学生的培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积极结合学生现实的心理生活,通过心理学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活动,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合理地进行人生发展规划,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指向于现实的课程目标。 (三)人类自我认识目标 人既是自然的物质实体,又是社会活动的本体,还是精神依附的主体。对人的认识,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使命。古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就借用神话的 形式,表达了人类认识自我的愿望。[5] 医学、生理学、神经

《汽车营销心理学》课程标准

汽车营销心理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是汽车市场营销学与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心理学在汽车市场营销领域内的具体应用。主要研究汽车营销活动中,消费者和营销人员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 课程任务: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汽车市场营销学、广告学、推销技巧等一些列的 理论课程之后开设的,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营销过程中面临的消费者心里和营销人员自身心理的课程。它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二)学分和学时分配本课程4 学分,总学时62 学时。 二、课程目标 (一)基本知识教学目标 1. 消费者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 2. 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3.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4. 不同市场的心理特征; 5. 产品心理;商标心理;包装心理;价格心理;购物心理;推销心理;洽谈心理;广 告心理;公关心理;营销人员心理; 6. 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宏观与微观心理现象。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了解营销活动中消费者、营销者所特有的各种心理现

象;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影响消费者、营销者心理的各种因素;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企业营销活动中适应和引导消费心理的基本方 法;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运用营销心理学理论解决营销实践中出现的问 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 遵纪守法、爱岗敬业; 2?具有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 3?具有营销意识和市场意识;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

编码:DQZY/ZY-7.1-05课程代码:JD2120 《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分)学时年制市场营销专业适用/2(建议303高职 一、课程定位与作用 《汽车消费心理学》是针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开设的一门岗位能力课程。该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中商品销售对象—消费者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培养从事汽车企业销售活动或相关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其功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消费者,分析消费者心理活动,采用观察法、市场调查法的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消费者营销活动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与前序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学习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活动分析能力。与后续汽车市场营销策划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策划能力。 前修课程:市场营销学 后续课程:汽车售后服务、顶岗实习训练 二、课程设计思路 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以项目制为特色的实践教学,将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专业知识系统地融于实践全过程。教学内容按市场营销活动的规律划分为相互关联的若干学习项目,结合社会、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项目,把一个个项目转换成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交予学生独立 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 工作思路与方法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注重将“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吃苦精神,在获得营销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同时,逐步具备市场营销的职业素质。通过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工作岗位分析,确定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为: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项目设计以市场为线索来进行。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设计:总体设计要求,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实施——成果考评模式来进行,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0.

旅游心理学课程标准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旅游心理学》 建议课时:36课时;学分:3学分 一、学习领域职业描述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于改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现状,本课程的开设从全新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旅游心理学专业知识,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和旅游消费心理倾向,提升学生现代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旅游管理能力的实用型专业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定位 《旅游心理学》是以心理学、旅游学理论为基础,来研究旅游者的心理及行为规律、旅游企业如何针对旅游者的心理及行为开展有效的服务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是旅游管理等旅游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旅游服务者、旅游企业管理者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管理方法,为今后从事旅游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旅游心理学》的前导课程是旅游概论、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同步课程课程是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美学(旅游审美)等课程。

. 三、学习目标与职业能力要求 通过对《景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一)社会能力 1、具有乐观的生活情趣能力, 2、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5、能进行自我批评的检查 6、具有工作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旅游心理学、新技术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3、学会利用旅游心理学原理分析旅游现象 (三)专业能力 1、能掌握旅游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 2、能掌握旅游心理活动基本过程及规律 3、能掌握旅游行为的动因特点与规律 4、能掌握知觉、学习与旅游行为的关系 5、能旅游群体的特征 6、能掌握旅游服务中的人际交往策略与技巧 7、能掌握调动旅游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原则与方法 四、学习情境设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