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赵孟[古意]绘画思想的认识

对赵孟[古意]绘画思想的认识

对赵孟[古意]绘画思想的认识
对赵孟[古意]绘画思想的认识

对赵孟[古意]绘画思想的认识

赵孟?\是元朝初年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为宋宗室在元朝任高官,并且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表现了他的才干与见识。在诗、文、书、画以及音乐领域,他都有极高的成就。艺术上他标榜“古意”,提倡“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赵孟?\在元朝任官期间,熟悉北方的山水,《鹊华秋色图》就是他对山东济南鹊山和华不注山的描绘,他为解好友周密思乡之愁所画。《鹊华秋色图》是元代不论在题材,还是风格和意境上都独树一帜,有创新性的画作。

一、赵孟?\“古意”绘画思想的提出

赵孟?\生于南宋晚年,当时感到南宋绘画,如马远、夏圭、梁楷以及画院画家,过于简率,刚直空阔,而缺乏古意,模仿了不少古人的画。自魏晋隋唐以后,至五代北宋都在赵孟?\效仿之列,以求古意。

赵孟?\在元代画坛中,无论在画艺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居于领导地位。他提倡古意之说,主要是因南宋晚年,画风过于浮薄,他从古画中吸取古人写真实人物山水的精神,然后再创新画风。他有不少与古人极为相近的作品,从《幼舆丘壑体图》卷到《鹊?A秋色图》卷,再到《水村图》卷,

这三件作品代表了他的三个创作阶段,从六朝到唐五代的传统中,创作出了一种新的风格,以《水村图》卷为代表,影响到元代晚期的画家,并开明清绘画的先河。

赵孟?\南来北往,当然有机会接触到不少名人古作,于是经常模仿。早期以模仿晋唐人的风格为主,如《幼舆丘壑体图》卷(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仿唐韩幌为主的《人骑图》卷(现藏于北京故宫)、《赵氏三世人马图》首段(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唐王维及南唐董源为楷模的《鹊华秋色图》卷(现藏于台北故宫)、以北宋李成、郭熙为准的《重江叠嶂图》卷(现藏于台北故宫)。1301年在他的自跋的画卷中云。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敷色浓艳,便自以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可为不知者说也。大德五年三月十日赵孟?\识。

在这一段文字中,赵孟?\对古意的看法,阐述得十分明了。

二、对“古意”绘画思想的理解

赵孟?\提出的“古意”,在当时评论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追求古意即为复古,在绘画史上属于倒退的观点,起着促退的作用,应当批判;另一种认为,追求古意是师古问题,

是在绘画技法上崇尚唐人。赵孟?\这一理论,在元初让人耳目一新。

一般来说,对“古意”的强调,在元代是很自然的。像中国这么一个古老的国家,凡是古旧的东西都会引起人们的敬意。在米芾的《画史》中“古意”有时是“高古”,常用来称许画家或者美术作品。从那个时候起,“古意”便成为文人画评中不可或缺的词汇。

赵孟?\提出的“古意”绘画思想,从他所画的山水、马、人物的实践证明,他不是脱离现实的复古派。他讲的师古是师法古人的技法风格,并不影响他反映现实。

三、《鹊华秋色图》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于1295年在吴兴创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这幅画的题款由小楷体书成,字迹工整,笔墨颇纤细。每笔都是小心翼翼,笔画分明,但一气而成。赵孟?\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小楷书法家,这篇杰出的题款应出自这位名家之手。题字之末“赵子昂氏”方印一个。此印常见于其作品上。我们虽然找不到赵孟?\其他的题字或印章,但这两点证据已足够确定赵孟?\是《鹊华秋色图》的作者。

创作背景:由于做官,他在山东济南住了十年,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要从南宋画风中解放出来,唐代和北宋成为他心中新的一股动力,改变他整个艺术方向。赵孟?\就是在这

样的文化和艺术背景下画成了《鹊华秋色图》,成为元代不论在题材上,还是在风格和意境上都独树一帜,有创新性的画作。

从他的题款“公瑾”二字中,看出是周密的字。周密是宋末元初的画家鉴赏家,是其父的挚交。周密生于1232年,北宋灭亡后,他的整个家族移居到南方。周密因为年事已高,又忠于南宋,所以退隐不出,专心于文学艺术的研究,他没有还乡的机会。赵孟?\是年轻的一辈,又是元朝的官员,他有机会在北方游历学习,重返到故居吴兴时候,他将自己所见所闻用画笔表现出来,为周密画出这幅《鹊华秋色图》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这幅画中的鹊山在济南城北大约二十公里,华不注山在城东北约十五里。赵孟?\把两座山的景象直接画出来,来为好友周密描述故乡风景。画中的景象描述的是忧郁的秋天的景象,带着一种淡淡的思乡之情。而对于周密本人来说,这幅画所表达的是他隐退的心情,画中农夫鱼叟的简朴生活,也象征他远离了政治斗争。

画面内容:这幅画是短小的横卷,纵28.4厘米,横93.2厘米。纸本水墨设色。由于年代久远,纸呈浅褐色,画卷各处亦产生不少裂痕。画中的景物因为是浅色的纸作背景,无论是墨画还是设色,都清楚分明。

画中是一片辽阔的泽地和河水,从近景直伸到远景。整

个画面看过去,最重要的是两座山,右边凸起来的是三角形,双峰笔直的华不注山。左边的是鹊山,形状像面包一样,又像水牛的脊背。整个画面的主题就是这两座山,两座山之间,树木繁多,疏落散布,在画的左侧有四五只山羊,几所简陋的茅庐,还有正在干活的鱼叟。整个画面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有一份淡淡的忧伤,一个“愁”字在意境中隐含出来。

从构图看,《鹊华秋色图》(如图1所示)画面分成了三段。右起第一段为华不注山,山为近景,从地面突起,其尖峭高耸的气势看起来一派庄严。从近景看,可见到三丛树木,以第一丛最大,在山脚下成一列,约30棵,全部是稚松。深绿的树木和青绿的山呼应,树的垂直加强了山坡的动力。与之相对应的是两小组杂树,一组只有两株,另一组则有三株,树枝不是光秃,但只剩黄叶数片,左右弯曲的姿势和远处沼泽上的芦苇相呼应。

第二段的中心点转移到近景,以一大丛树木为主,背景是一望无际的沼泽,树木都是干粗枝短,叶子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火红、黄色的。这几棵树形态各不相同,给人一种交错的感觉。树的种类虽然很多,然而树干却大致一样。树木的直线和沼泽地的横线相互平衡,连绵不绝的芦苇又把整个部分的韵律都连起来了。第三段最为复杂,这时候把焦点转回远处的鹊山,但因为此山不大,山形不突出,看起来没有华不注山那么重要,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作画者增加

了其他景物。

其实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中国画三步深入从近到远

的画法。远处独立的山,中景有三所茅庐,四周围绕着树木,与第二部分的树木相同。这里有山羊五头,都是鲜黄色。此外,还有一排渔网,一个农夫。近景是四棵巨大的柳树,我们看到,一所茅庐半隐于柳树后,在柳树前侧,渔翁正在从水中提渔网,树丛和远处的山遥相呼应,每所茅庐的外形,重复着同样的韵律。在这三段中,看着像各自分开,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山与山相互衬托,每一个树的转折都很巧妙,整个画面非常和谐。

从色调上来看,整个画面中的两座山都是深蓝色,中间的小岛是淡蓝色,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深浅不一的色调。除了蓝色以外,红、黄和褐色是一个调和的要素,从鲜红的屋顶起,暖色逐渐散布到树干,再向外散发,西洋画中最重要的是补色,对比强烈,而这幅画恰恰相反,淡蓝色和深褐色差不多容为一体。

从画中的笔法来看,达到和谐的原因是用了皴笔。这幅画并不是只用一支笔来完成整幅画作的,可以辨认出,他用三四支笔来完成此画。他大概用最粗的笔来画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山、松、皴纹。

其次,可能用一支中锋笔来画大部分的树木和茅庐,刻画出细微的地方,再其次,他用一支短锋笔来画精细的东西,

如芦苇、小舟、人物、渔网,可以看出,他的笔法相当的成熟,变化层出不穷,细节表现非常精巧,反映出他画出自然真相的努力。整个画面中物体的比例和排列,由此及彼,相辅相成,分段的间隔,物体的形状,都是画者企图把自然现象变成心中景象的方法。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感觉,又使全画达到一种“古朴”的感觉。

《鹊华秋色图》给人的感觉就是身临其境,画中自然童趣,毫不矫饰,整幅画都是真景的体验和心中构图及对古人的怀念。

四、《鹊华秋色图》中所体现的“古意”

(一)从王维的《辋川图》分析《鹊华秋色图》所体现的古意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苏轼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幅画为石刻本。从风格上来看,这两幅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从各种迹象上看,王维把辋川的风景画出来,这幅画的内容篇幅有点属于全景。而赵孟?\的画是短小的横幅,收入眼底。但二者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清楚明确地看到所画的一景一物,见过当地真景的人来说,便立刻能认得出来。

第二点,两个画作写实的方法居多,赵孟?\多运用比例手法,虽然较为巧妙,但是与唐代画风的一般法则仍然是一致的。

第三点处理空间远近的方法有很多相同点,二者都出现一种使地面微微向前倾的趋势,给观画者一个有利的地位,看清全景。

第四点,两个图都有题字来标明不同的地域,由此可见,画者力求达到真实的效果,王维是效法前人,在每一个景物或地方上加上名称,而赵孟?\则运用巧妙的方法在画上的题字中道出这幅画的目的,并标出地名,也和整个画面的构图有关,这一点就是元代绘画的一种新发展。

(二)从北宋传统山水卷分析《鹊华秋色图》所体现的古意

《江山雪霁图》,近景是狭长的河景,一片宁静的河水,背后是连绵的远山。在处理远近的方面,一步步有次序地过来,一道远山可以看出三步深入空间的发展,表现出独立的近中远三景。

二者相同的地方是都有微微向前倾的地面和水。前景种类不同的树和中景清一色的松树间明确分隔,以直线和横线为主的结构以及画中戏剧性的发展过程。第二两幅画都有用皴法画成的石头,但是《江山雪霁图》,是唐人真迹。这幅画显出赵孟?\恢复唐代画法的企图,而《鹊华秋色图》显示出了画者希望重法唐体的愿望。两幅画都能反映出宋画进一步的发展。

《潇湘卧游图》和《江山雪霁图》风格相似,如果把二

者联系在一起,可以视为同一时代的作品。赵孟?\《鹊华秋色》里面的一些构图就是受《潇湘卧游图》的影响,他摒弃了南宋的绘画在山水画中的设色,烟云的气氛用皴笔代替渲染,他画出高山树木房屋等细节,而不计较全部效果,露出他和唐代的密切关系。

《疏林夕照》,这幅画融合了两种传统,一是范宽一脉相承的北宋画风,二是南宋初期的画风。

这些画的比较,作为我们对北宋与元初绘画发展过程的认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赵孟?\这幅画在历史上的地位,由于他对元代以前中国画都有认识,这幅作品自然而然地折射出某种折中思想。这是说唐代、北宋,甚至南宋的某些因素促成了他个人风格的建立,他的目的并不是继续那时的北方画那么简单,而是往更古远的唐代探求新的风格。在这探索中,他摒弃了院体画家的南宋画风,甚至不顾《潇湘卧游图》长卷以及北宋末的画风,而借着自己的个性倾向把握唐代,达到一个融合古今的新高度。

(三)从董源的绘画方式分析《鹊华秋色图》所体现的古意

《鹊华秋色图》在董源所绘画的作品中找到了不少灵感,比如《寒林重汀》,可以见到两者的相似之处。为了保留古风,与南宋画法对峙,画中的空间安排在一片辽阔的中景地?В?而没有前景或远景。赵孟?\采用董源的方式,描绘地面的

线层层堆积,波折起伏的笔画一道又一道排列,仿佛整个地面横越沙渚绵延到远方。地面的线条都是随性而至,主要以虚实错落有致为主,画中的空间并不连贯,地面由一段跳到下一段,末了后方还高高翘起,一点也没有一气呵成的连续性。大小比例不对称,中央的一丛树大得十分古怪,但是右边邻近两个画面里有常见的舟中渔人,则是依“远”山而定大小。左边的鹊山山脚附近有屋舍树木大得夸张,相比之下,鹊山突然变小了。对于赵孟?\这样一位技艺非凡的画家,这些情形只能解释为返璞归真,有反写实倾向,他企图回到尚未解决的空间统一、比例适当的早期山水画阶段。

五、结语

《鹊华秋色图》中“古意”的体现,表现了赵孟?\对于传统绘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赵孟?\提出的“作画贵有古意”,改变了南宋的浓艳画风,并反对北宋墨戏的绘画态度,使元代绘画走向了简率之风。笔者以《鹊华秋色图》为例,分析赵孟?\的风格,以及他的“古意”绘画思想。赵孟?\一生对于“古意”的艺术追求,也成了元代绘画的审美标准。

(温州大学)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_百度重点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 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

西方绘画(美术欣赏教案)

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 教学时间:1课时 授课人: 学生分析:学生对本部分内容非常有兴趣,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及人的审美观念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对具体作品的理解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为古代西方绘画、近代西方绘画、现代西方绘画三部分,有利于教师对比且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1.了解西方绘画从客观具象写实到主观抽象表现演进的大体脉络及其主要艺术语言和艺术特征。2.感受、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近、现代西方绘画的学习。 教学难点:现代西方绘画的欣赏与评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新课:优秀油画作品图片直接导入--西方绘画的表现图式与艺术特征(三)讲授新课: 浏览外国绘画作品图片,感受其不同于东方的艺术风格 什么叫图式(自学课本,回答) 图式:人的认识结构。这里借用心理学用语,来指称西方艺术家在艺术表现和造型活动中的不同于东方艺术家的心理定势和认识结构,包括他们的艺术理想、创作方法、观察方法、造型观念、艺术语言、绘画技巧以及艺术个性等等方面。 1.古代西方绘画 a.写实的古典艺术 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是西方写实性美术产生的源头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宴罢》、《菜花少女》 b.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 象征性地显示上帝的美与神圣力量,和谐使得古典艺术既不相同而又缓慢融合 借助基督教绘画作品分析讲解:《蒂奥多拉皇后》、《受胎告知》 2.近代西方绘画 a.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文艺复兴三杰作品的欣赏与分析:《蒙娜丽莎》(达·芬奇)、《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西斯廷圣母》(拉斐尔)(学生讨论,赏析) b.十七世纪的肖像画 借助作品分析讲解:《夜巡》、《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吉普赛女郎》 c.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绘画 古典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3.现代西方绘画 印象主义是标志着传统的写实绘画向更为多姿多彩的现代艺术转变的重要环节

美术人教四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对油画《呐喊》的赏析

对油画《呐喊》的赏析 一、蒙克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桥派”画家领袖。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1890年,他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生命组画”。基本主题为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的母亲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二、对《呐喊》的解读 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中西方美术由遥远的原古时期发展到现在的文明时代,由古延伸至今其形成演变到逐渐完善,可谓此涨彼伏、异彩纷呈。无论是中国美术抑或是西方美术,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只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两者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中的共鸣与差异,同时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融合。 一、中西方审美意识的比较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由于文化环境、审美倾向的异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中国美术在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关系中,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使人在融入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西方艺术相对强调客观地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向。中国绘画是由笔墨营造气氛,重视传神与意境,追求神情意趣的氛围。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情与景的互映,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境界。然而西方人眼中的人与物皆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因此,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则是真实自然的再现和模拟,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这种主观把握情感、再现自然的把握性与中国古代哲学那种人与自然统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 然而无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多少差异,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探究永远是一致的。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以“摹仿说”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的真实性,实现了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其理性主义精神点燃了人类生命的光芒,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完善了古典艺术美学的和谐理想,使人类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东西方艺术重要的契合点,也是中西方哲学观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二、中西方绘画题材与表现方式 中国的文人画家尤为重视书法与绘画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把握了书法艺术的精髓,说到底中国的艺术其实就是线的艺术,是对线的不断追求变化的艺术。历朝历代的画家都自觉遵循着前人积淀下来的经验,尊重传统,因此致使在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差别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 1.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 2.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写实的。中国画是写意的,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中国画不光要画得好,光是技术好不行,你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 3,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所包含的思想以唯心为主,而西方讲究的则是唯物主义。以及绘画时所用的工具以及画面的构图和画的风格都能说明中西方文化的差别,绘画的差别。下面就来简略的分析一下: 中国绘画是以唯心为主,所谓的唯心,个人解释就是说比较随意性,画家看到了所能引起他灵感的对象,比较随意性的来突出个人的想法,比如画一个古代美女,不一定忠实的把对象反映在画面中。而是很大程度上主观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及感觉的意向,他可以用线条来勾画出美女的轮廓,也可以用比较写实的方法来画。但是突出的是自己的想法。老师曾经讲过,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人物时,皇帝的头部一定是在所有人里最大的,而最小的也是官位最低的,几乎所有的宫廷画都是这样,有一点是因为社会原因所导致,但是基本也能体现出来画家构想是唯心的。而西方画家给君王或者贵族画肖像时,是写实的,高矮,胖瘦,以及脸上的阴暗面都会画出来,中国画皇帝是没有阴暗面的。 4.西方绘画主要偏向于写实。用眼睛看见的东西就要画出来,画苹果的话,他不可能画成方的。画什么就得像什么。而且也有个纪实性,当时画面所形成的空间和明暗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画家自己的主观意识很难能体现在画中。有一点能体现出来唯心和唯物的区别。从光线讲,西方画一眼就能让人看出光源的方向,而中国的绘画就没有光源。这也是一个大的区别 5.在从构图来讲,中国绘画讲究的是留白,有些画的画面空白的地方占据空间要比画面所要画的主体都要多。甚至有些画的主体只是几个线条组成,多大部分都是空白。这是中方古代绘画的一个特点。 在西方绘画中,讲究的就是把画面填充满,蓝天,白云,树木,人物,都要把画面填充满,即便是有留白的地方也要用白涂料上色。还有绘画所用的工具的区别。西方绘画可以用很多中道具来画画,几乎是任何东西。主要是有铅笔,碳笔,粉笔,水彩,水粉,油画颜料。而中国基本也只是墨水跟毛笔。所以最终的画面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比较飘渺,西方的比较写实。 6.中国绘画是可以看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画家是高兴,是悲伤,是喜是怒都能体现在画中。而西方绘画是看不出当时画家的心情的,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情景。主要是西方写实画把画家也给局限性了。中国画的一般都是画在宣纸上,西方可以画在纸上或者布上。而中西方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差异绘画建筑园林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

绘画的构图教案

《绘画的构图》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八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学习本课首先要弄明白“构 图”的含义,构图就是布局、章法、的意思,是在平面美术创作中安排和处理审美物体的位置和关系。构图是绘画中的艺术语言,是检验画面效果的具体依据。 构图是一种专业性很强、较复杂,而且掌握起来难度较大的知识和技巧。作为一个美术基本知识,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构图知识为出发点,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浅显易懂的构图知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和了解构图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构图知识评价或欣赏美术作品。 3、让学生能够用构图法则进行绘画。 三、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 本课的重点我认为是“构图法则”,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我要采用对比法、展示法和 小组讨论法等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参与进来,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学到技能。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都曾画过好多画,有时我们觉得画画不是太大就是 太小,有时感觉所体现的景物整体情况不是太好,这是怎么回事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上种种情况就是你们还没学过构图的原因,在画画时不懂得如何布局画面,画面上众多物体不懂得经营位置,所以就画不出很好的作品。 下面,我们来学习新课——绘画的构图。 2、板书:绘画的构图 3、教师:同学们,先来了解一下教材中有关对构图的定义,请先大体浏览教材中图 片内容,一会儿我抽问大家感知情况。 4、同学们们讨论后,教师提问小结……

下面总结一下构图中的形与线,形在构图中主要是指关系形,人们把作品的构图框架 归纳为三角形、圆形、S、V、X等类型,并指出各有不同的特征。 三角形:这是一种具有稳定性的构图形式,代表作品有《自由引导人民》等。 圆形:有一种旋转滚动的感觉,又感觉饱满充实。代表作有《枫丹白露的黄昏》。 S形:具有运动、优美、纵深的感觉,是我们中国画传统的、常用的的构图形式。 代 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V形:具有活泼、富有动感的、还给人以晃动感觉的构图形式。代表作有《希阿岛的 屠杀》。 X形:这是一种既有稳定感,又有放射感的构图形式。代表作有《林间小路》。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了以上构图的种种形式后,在平时的绘画中要活学活用,在实际 绘画中,恰当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法则为我们的绘画服务。 5、教师:通过刚才大家对构图的认知,同学们也说出自己的看法。下面我们观看多 媒体,加深构图的理解…… 6、教师课堂总结并板书 (1)构图中的“形”与“线”:圆形、三角形、S、V、X等类型。 (2)构图法则:对比——点线、明暗、心理差异 均衡——对称均衡、非对称均衡 节奏——大小、长短、方圆、曲直…… 7、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知识创作一幅绘画,要求快速、简洁、具有明显 构图意识。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是让同学们明白了构图的真正含义,同学们在讨论和讲授以及课件展示中,学到了构图的知识,并能开始运用所学创作作品,不足之处是

中西方绘画的比较

中西艺术比较 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西方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 《蒙娜丽莎》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另外蒙娜丽莎的眉毛因化学反应而不见了,背景曾有蓝天。“蒙娜丽莎”那神奇而专注的目光,那柔润而微红的面颊,那由内心牵动着的双唇,那含蓄、模棱两可的微笑,总让人琢磨不透……在一幅

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象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陷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画中的那一双手也是令人赞赏不已。这双手其表面衔接得天衣无缝,根本无法看出笔的用法。从达·芬奇自己的笔记中我们得知:他使用的是按他的特殊要求制成的笔,是薄薄的软笔,他认为用这种笔画皮肤最好,而且还用了大量的油,用轻快的笔法一层层透明薄涂,以他特有的技法把这双手画得很美而且十分含蓄。 《张卿子像》是一件肖像的国画作品。这件作品本来是一件长轴,这里选取的只是里面的主要人物部分。作品中张卿予身穿淡青色长袍,乌巾朱履,指甲修长,悠然捻须。仪表端雅,意态安详,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画像面部,先用淡墨多层烘染,神形毕现后,再行敷彩,色调柔美;接着在耳朵等部位用较浓的赭色笔勾提,达到笔墨色浑然一体,艳而不俗,形神兼备的效果。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

浅析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方法汇总

浅析绘画作品中的构图方法(1) 内容摘要: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怎么才能使画面生动,用什么样的构图方法来表现画面,使之成为一幅结构合理的画。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分析,可以从中掌握构图技巧,吸取一些绘画构图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 关键词:分析名作构图方法 绘画是由构图、造型和色彩的运用等因素构成的,构图是这些因素中的关键。我们常用的构图方法有水平、垂直、对角线、S形、V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等,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很少运用一种构图方式,而是常用几种方法的结合。如何运用合理的构图方法进行绘画创作?笔者认为最为简捷有效的方法是从前人的身上吸取经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作品欣赏,通过对名家画作的欣赏来改善和提高自己在绘画中的构图能力。 一、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分析构图方法 画家经常会创作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如西班牙画家弗朗本斯科·德·戈雅的纪念画《1808年5月3日》,就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背景,把画家对战争暴行的谴责表现无遗。在画面上,一个身穿白衣的将要被处决的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这个人面对着一队举着枪的士兵,面无惧色,情绪激昂,在他的身后是不断涌上来的爱国者。从画面中不难看出,作者用平行和对称的构图方法,体现出了手无寸铁的爱国者和拿着枪的士兵作为人类是平等的,阶级的差异在画中荡然无存。 法国画家布歇的《博韦附近的风景》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画家展现了18世纪法国美丽的乡村风光。为了表现乡村生活的宁静,画家运用了对称的构图方法,又运用了透视的构图,通过表现远处的树林使人感受到乡间的清幽。 充分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才能够充分地了解作者的作画意图,从中准确地分析出作品的构图形式。 二、从画家的个性品位中分析构图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品位,画家也不例外。人们可以通过穿戴和个人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来体现这种个性和品位,画家则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来展现自身的个性和品位。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肖像画著称。他性格颇为独特,既有广博的兴趣、好奇心,又敏感、反叛、追求完美,而且有些自负。当时的肖像画流行的是正面或侧面的构图标准,而达·芬奇却取3/4面来构图,反其道而行之,这正体现了他的独特的个性。达·芬奇的作品《抱貂女郎》就是用了这种3/4的构图方法,体现出了画中人物的优雅,做到了形神兼备。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方法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使他的作品得到世人的推崇。《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代表作之一。在画中,作者采用水平、辐射、波浪、三角形等构图方法来表现整个事件。由于达·芬奇追求完美的性格和三角形的构图形式本身的特点,使之在作品中把人物巧妙地分成了五个三角形。耶稣处于正中间,他的头和双臂是三角形,两旁的门徒也被均匀地分成了四个三角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画面看起来却又是在一条水平线上。以耶稣为中心,整

对绘画构图的认识

对绘画构图的再认识 作者:唐杰 (小学美术广西小学美术三班) 评论数/浏览数: 2 / 193 发表日期: 2011-11-19 21:06:28 构图是绘画里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一篇文章里,我论述了关于绘画构图的一些表现形式和构图在绘画中的地位及其目的,并列举了一些常见到的构图规律和形式,以达到怎么让画面在形式美的构成上更符合美的规律。 内容提要:关键词:构图;形式美;艺术创作 学过绘画的诸位都知道,绘画形式包括构图、造型和用色三个部分。而在这篇文章,我要阐述的是构图这方面,因为构图在绘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究竟其如何“重要”,它涉及了哪些内容?他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是什么?任务是什么?它与形式美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在绘画 艺术中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与怎样经营绘画中的物象位置?这些问题 都是我们在绘画中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都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构图的概念 首先,阐述什么是绘画“构图”?构图是造型艺术的专用名词。在谢恒星的《构图学》中如是说: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从而形成整个空间或平面的特定结构。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加工和构成,取得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藉以实现艺术家的表现思想和情感。[1]早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提到:“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下围棋,下子格格皆可以落,格格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以

处处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格,画有画理,一笔失当如棋败局”。 [2]这是我接触到比较早的关于绘画的理论,早前时候我并不是很理解它的真正涵意,只是听老师说多了,觉得一定是很重要的,后来长大,接触的画种和东西多了,看的也渐渐多,才知道这是王树村在《民间画诀选辑·章法》理的文字,从此章法(构图)就成了我绘画中关注的重点,在这些千人的文字里我们便可以发现,作画构图的重要性。 二、构图的重要性 作为艺术品是必须具有一定的形式美的,所以在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潜以思想的影响。这就是艺术作品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作用的特殊方式,即“潜移默化”,而构图形式正是从这些基本方面直接影响作品的形式美,以此构图对作品“潜移默化”的“能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观众而言他们的美感经验是最直接的,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感受也是最为直接和干脆的,在艺术画作形式美的所有因素里,结构形态的形式美感是重要的基础。合理的构图形式能通过视觉作用的强弱对比,对观众的第一眼印象产生支配作用,明确画面的主要部位即画面中心,引导视觉的顺序,使观众能在一定的思维上基本按照作者构思的线索去浏览画面。这就是构图的特殊功能。 所以,绘画的表现形式分为:构图、造型与用色三个部分。同时,构图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着骨架、位置、边框三个要素。而构图作为艺术表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 绘画的区别 [内容摘要] : 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在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的主要代表没数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比较,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

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如达芬奇的《岩间圣母》以圣母居图中央,她右手扶婴孩圣约翰,左手下坐婴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后,构成三角形构图,并以手势彼此响应,背景则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点缀其间,洞窟通透露光。画中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画,烟雾状笔法的运用,科学地写实以及透视,缩形等技术法的采用,表明了他在处理逼真写实和艺术加工的辩证关系方面高超的水平。 [关键词] 中西方艺术比较;西方美术;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绘画题材;绘画风格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

《绘画的构图》教学设计及反思

《绘画的构图》教学设 计及反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绘画的构图》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八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学习本课首先要弄明白“构图”的含义,构图就是布局、章法的意思,是在平面美术创作中安排和处理审美物体的位置和关系。构图是一种专业性很强、较复杂,而且掌握起来难度较大的知识和技巧。作为一个美术基本知识,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构图知识为出发点,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浅显易懂的构图知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和了解构图的重要性。 2、学会运用构图知识评价或欣赏美术作品。 3、让学生能够用构图法则进行绘画。 三、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 本课的重点我认为是“构图法则”,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我要采用对比法、展示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参与进来,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学到技能。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都曾画过好多画,有时我们觉得画面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有时感觉所体现的景物整体情况不是太好,这是怎么回事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上种种情况就是你们还没学过构图的原因,在画画时不懂得如何布局画面,

画面上众多物体不懂得经营位置,所以就画不出很好的作品。下面,我们来学习新课——绘画的构图。 2、板书:绘画的构图 3、利用微课展示讲解构图常用的几种方式: 下面总结一下构图中的形与线,形在构图中主要是指关系形,人们把作品的构图框架归纳为S形、圆形、三角形等类型,并指出各有不同的特征。 S形:具有运动、优美、纵深的感觉,是我们中国画传统的、常用的的构图形式。代表作品有《睡莲》。 圆形:有一种旋转滚动的感觉,又感觉饱满充实。代表作有《椅中圣母》。 三角形:这是一种具有稳定性的构图形式,代表作品有《舞女》《自由引导人民》等。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了以上构图的种种形式后,在平时的绘画中要活学活用,在实际绘画中,恰当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法则为我们的绘画服务。 设计意图:通过对名画的构图讲解,加深学生对构图的理解。 4、教师课堂总结并板书 (1)构图中的“形”与“线”:S形、圆形、三角形等类型。 (2)构图法则:对比——点线、明暗、心理差异 均衡——对称均衡、非对称均衡 节奏——大小、长短、方圆、曲直

西方美术欣赏

西方美术欣赏 1 【单选题】中国绘画中(A)地位最高。 A、 山水画 B、 人物画 C、 花鸟画 D、 器物画 2 【单选题】中国最好的砚出自以下哪个省?(C) A、 山西省 B、 安徽省 C、 广东省 D、 山东省 3 【多选题】关于西方绘画说法正确的是(BD)。A、 西方绘画更注重明暗对比 B、 西方绘画注重水墨 C、 西方绘画更注重色彩 D、 西方绘画更注重物质世界 4 【判断题】中国绘画注重山水和花鸟。(√) 5 【判断题】中国绘画讲究明暗色彩。(×)

1 【单选题】谢赫六法论的第一条是(C)。 A、 写物像物 B、 随类赋彩 C、 气韵生动 D、 传移摸写 2 【单选题】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是(C)。 A、 明暗 B、 色彩 C、 光影 D、 线条 3 【单选题】中国画家认为轮廓线有什么功能?(D) A、 抒情和审美 B、 描物与审美 C、 描物与抒情 D、 审美与认知 4 【判断题】中国绘画中有一个重要理论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判断题】西方绘画最早出现的是教堂壁画。(×) 1 【单选题】中国有句古画叫做喜画(),怒画(A)。 A、 兰、竹 B、 兰、梅 C、 梅、菊 D、 兰、菊 2 【多选题】关于陈老莲说法错误的是(ACD)。 A、 陈老莲宋朝著名画家 B、 以画人物著称 C、 线条粗犷 D、 画风豪迈 3 【判断题】毛笔在运笔过程中非常讲究顿挫。(√) 4 【判断题】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是指对墨的用笔方法。(×) 1 【单选题】按照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隶书、篆书、楷书、行楷 B、 篆书、隶书、楷书、行草 C、 篆书、隶书、行楷、楷书 D、 隶书、篆书、行草、楷书 2 【单选题】中国山水画的高峰期在(C)。 A、 唐朝 B、 清朝 C、 元代 D、 魏晋 3 【多选题】下面对西方绘画说法正确的是(BCD)。A、 20世纪初西方绘画由表现走向再现 B、 20世纪初西方绘画由再现走向表现 C、 西方现代绘画抛弃了形 D、 西方现代绘画回到人的主观 4 【多选题】下列中属于永字八法的是(ABCD)。A、 撇 B、 提 C、 挑

绘画中的构图

绘画中的构图 王家堎镇中心小学杜晓文 教学目标: 情意:通过欣赏体验,感受构图的形式美,领略不同构图形式为图画带来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形成初步的审美意识。 认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发现和体会优秀作品的构图美,初步认识及掌握多种构图的方法。 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感知构图的形式美的能力,提高创作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分析了解生活中及美术作品中的不同构图方法,掌握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多种构图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的作品。 教学准备: 课件、范画、练习本、水彩笔。 作业要求: 跟同桌同学交流:自己想画些什么?用什么样的构图? 画一幅创作画,题材不限,选择一种构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与体验 1.直接引入正题,学生讨论,什么是构图?构图研究的是什么? 构图研究的是把你需要画的东西如何放在纸上,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讲究构图的图画,画面美观、有序,不讲究构图的图画,就会给人凌乱、歪斜的感觉。 2.欣赏教材中画,思考不同的构图方法,作品会怎样?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绘画中的构图。 二、创作与表现 1.欣赏、分析 构图有很多方法,画不同素材的图画,就要选择不同的构图方式,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有哪些构图方式,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它们? 下面我们一边看幻灯片,一边了解各种构图方法及其运用。 井字形构图:适合什么样的作品?给人什么感觉?(在构图中,画面主体在井字形线上,显得主体突出、画面稳当。)S形构图:适合表现动态效果和向远延伸的效果。 讨论,小结: 1).三角形构图稳定 2).井字形构图严谨 3).S形构图流动 4).斜线构图爽利 2.学生作品分析讨论 (不同的构图表现在绘画时的体现) 3. 跟同桌同学交流:自己想画些什么?用什么样的构图?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学构图》教案2

《学构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观察、评析,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构图美,并让学生初步掌握多种构图方法。 2、学习和掌握多种构图方法,并进行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3、通过学习体验,感受构图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和体验优秀作品的构图美,初步掌握多种构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多种构图方法,大胆创作一幅有主题的作品。 教学准备: 教师:大师作品的图片、学生作品等有关构图的图片资料。 学生:多种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赏析作品感知构图 1. 展示三幅图画,观察其不同之处。 师:美丽的风景总是让我们流连忘返,而别致的图画也总是让我们心旷神怡。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幅画,一起来赏一赏、品一品。(PPT分别出示三位同学的作品) 2. 交流三幅画的观后感,喜欢哪一张?理由是什么? 师:这三幅画都是小朋友的纸版画作品,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生:…… 小结:三位同学画的都是瓶花,但由于每个人的审美倾向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见到有的图画中物象比较饱满,而有的画面却比较空旷。 3. 猜一猜学习的内容。 师:能猜到今天我们将要学些什么吗?生:画面的大小和位置。 4. 揭示课题:学学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三位同学作品的展示和比较,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印象,感知相同类型的图画运用了不同的构图方法,可以产生不一般的视觉审美效果。直白式导入新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构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凸显美术课程的特点,关注到教学的实效性。

二、分析理解掌握构图 1. 什么是构图?(PPT) 师:在绘画时,根据自己的创作思想,对画面内容的大小、位置、疏密、虚实等,作一定的布局和安排,使作品更好表达出创作意图,称为构图。 2. 学习几种常见的图画外观构图形式。 (1)以同一图画不同构图为例。 师:在美术课上,当我们翻开作业本,总是会思考一下是横着画呢还是竖着画?专业画家们在作画时同样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冷冰川叔叔画了一幅风景画,横向的构图,我们感到视野很开阔。如果再把画纸变得更狭长些呢?感觉有没有变化? 生:景物离我们更近了。 师:如果变成竖构图呢?同样的风景,感觉是否又有不同了? 生:有纵深感,视线更集中。 师:如果把画纸变得再瘦长些呢?或是把画纸变成其他形状的,感觉肯定又会产生变化。 小结:同样的景色,由于不同的构图,可以表达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画面意境。 设计意图:把同一幅图画,通过画面的不同裁切,观察比较不同形态的构图能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使学生对构图的重要作用有一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2)巩固欣赏,内化知识。 ①山水画 这幅《千里江山图》是宋代画家所作。猜猜原作有多长?近12米,有5-6张大画桌这么长呢!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当长长的画卷舒展开来,山峰绵亘、江河旷远,真可谓是千里江山。《溪山行旅图》是另一位宋代画家之作。同样也是山水画,但竖构图的形式让画面产生了怎样的一种气势?生:山峰巍然屹立,给人“高山仰止”之感。 小结:同是山水画,但不同的构图形式,竟然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视觉差异。 ②人物画 人物画的构图处理,也同样如此。由于构图形式的不同,两幅儿童人物画传递了作者不同的思想和审美。通常横向的构图会选择左右两边不对称的构图形式,这样处理的画面比较活泼。这幅竖构图的人像画,主体安排在画纸的中间偏上,形式感是对称的还是不对称的? 生:表现了稳定的视觉效果,画面静谧而典雅。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式的观察分析,学习风景画和人物画中运用横构图、竖构图的不同处理方式,感受其画面的不同气势和意境。 3. 学习几种常见的画面构图类型。 师:如何使纷繁复杂的画面内容组成统一完整的作品呢?不同类型的构图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些。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目录 1.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1) 1.1中国画的特点 (1) 1.2西方画的特点 (1) 2中国画的画法 (1) 2.1中国山水画的画法 (2) 2.2中国人物画的画法 (2) 3.西方画的画法 (3) 4.中国画和西方画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3)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关键词:绘画作品区别 1.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1.1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 1.2西方画的特点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2中国画的画法

2.1中国山水画的画法 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 2.2中国人物画的画法 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

西方绘画最著名的500幅世界名画欣赏

西方绘画最著名的500幅世界名画欣赏 1、无名女郎 1883年克拉姆斯柯依俄国×99cm 布 油彩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藏 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 2、入睡的维纳斯约1510-1511年乔尔乔内意大利×175cm 布油彩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藏 这是乔尔乔内最成功的油画作品,最后由提香完成。作品中的维纳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没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自然风景前入睡的维纳斯,躯体优美而温柔,形体匀称地舒展,起伏有致,与大自然互为呼应。这种艺术处理不是为了给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为了表现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体和纯洁心灵之间的美的统一。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创造,是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美"的典范的。

3、蒙娜丽莎 1503年-1506年莱奥娜多·达·芬奇意大利77cm×53cm 板油彩巴黎卢浮宫藏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记载,蒙娜丽莎原是佛罗伦萨一位皮货商的妻子,当时年仅24岁。画面中的蒙娜丽莎呈现着微妙的笑容,眉宇间透出内心的欢愉。画家以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这位女性脸上掠过的微笑,特别是微翘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丽莎的笑容平静安祥而又意味深长。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产阶级有教养的妇女特有的矜持的美 好表现,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 4、亚威农少女毕加索西班牙 1907年油画 244×厘米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是现代艺术创始人毕加索早期立体主义的代表作品,是一幅颠覆了以往的艺术方法的立体主义经典画作。可以说,《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没有它,也就不会诞生现在的立体主义。所以,人们往往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这幅画的题目是诗人萨尔蒙所起的。当时,青年时代的毕加索生活比较贫困,住在“洗衣坊”大楼。而“亚威农大街”当时是巴塞罗那的一条“烟花巷”。这幅画中的女人原型就是这条街上的妓女们,所以也有人把这幅画称为《青楼少女》。这幅画,作者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