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传播学教程》知识点汇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Prepared by: 李国良[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11731829.html,]

December 8,

2008 SOME RIGHTS RESERVED,

INSPRISE ? 2008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

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

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人内传播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

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

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拟态环

境极权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

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麦克卢汉“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理论传播权/知晓

权/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两级传播《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

级传播“有限效果”理论“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

究)“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效果”自信心假说“使用与满足”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

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

说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杜威/库利/帕克/米德拉斯韦尔/拉扎

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香农/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

●第一章

★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

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1、新闻学:新

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

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

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

著名的“卡方人”(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带有偏见

的新闻从业人员与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

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

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与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

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发

展。就是传播学中的批判学派也是大量借鉴各种社会学的理论来进行大众传播研究,很多批判学者本身就是社会学家。3、心理学: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有两位是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卢因在其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控制研究;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

研究了微观层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播(communication)与信息(information):①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信

息概念的引入使传播的定义更为科学化,也极大地了扩展了传播学的视野和理论框架。②传播就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行。【此定义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也可以参考第

二页和第三页库利和皮尔士的观点,了解一下对答题还是很有帮助的。】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1)信息共享活动;(2)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并体

现一定的社会关系;(3)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前提是传受双方要有共

同的意义空间;(5)行为性、过程性、系统性。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五种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

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

然性: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此,通过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

处理不当,便会引起播障碍和播隔阂。】(4)是一个自我创、自

我完善的系统。

*传播学的任务:关键是克服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这也说明了传播学的应用性特点。

★*精神交往理论:

1、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认为,精神

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是以

Page 2 of

“信息”(广义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两者在研

究对象和范畴上没有本质区别,精神交往理论可视为马、恩的传

播观。2、主要内容:陈力丹(我国著名的新闻传播学学者)认为,①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想

联系;②不能简单地认为物质决定精神而导致一种“经济基础决

定论”;也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内容而纯粹研究精神生

产与精神交往活动,否则就会像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那样在理

论上“头重脚轻”(缺乏实践基础)而陷入困境(大多表现为一

种悲观主义论调);③同时还要注意将精神交往理论与美国的

行为主义传播学区别开来。【两者的区别见14、15 页】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发展了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文字传播时代(使得文化得以保存和远距离传播)-印刷

传播时代(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电子传播时代

(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形成了人类的声音、影像以及

信息处理的体外化系统)

*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

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

展的社会。其特点为:①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②劳动

力主体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③信用成为主要的交易手段;

④经济全球化。

●第三章

*符号(sign):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符号的分类:1、符号可分为信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

两种。

(1)信号的特点:与其所表示的对象有着客观的因果联系和一对一的固定关系。

(2)象征符的特点:①是一种人工符号;②既表具体的事物,也

表抽象的事物和观念;③非遗传继承,通过传统和学习来继承;

④可自由创造,与对象的关系随意。

2、符号还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能动性与创造性、灵活性、超越时空、发音经济。

(2)非语言符号:①“副语言”(声音大小、字体、语速快慢等等)②体态

符号③各种具有文化、价值表象的象征符。

*符号的基本功能:①表述和理解功能(编码encode 与解码decode);②

传达功能;③思考功能(引发思维活动,如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思维)。

*意义(meaning):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各种含义,以符号形式进行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1、符号本身的意义分类:①字面义和引申义(语义角度);②内涵和外延

(逻辑角度);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符号学的角度)。

2、语言符号具有模糊性(暧昧性)和多义性的特征。

3、其他的符号意义:①传播者意义②受传者意义③情境意义【注意1

和3 的区别】

*象征行为: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事物、观念和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 i nteraction t heory):开创者为米德,集大成者为布鲁默。

1、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

2、基本前提是:①人根据“意义”行动和交往;②“意义”产生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③“意义”由人来解释。【因而“意义”、“社会互动”和“解释”是该理

论的核心概念】3、内容:象征性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象征符或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象征符或意义的互动产生于社会关系,并

体现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形成的纽带,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理论为米德

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以及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中,人们把各种事物符号化,赋予其特

殊的意义,并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便形成了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它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大众传媒是现代象征性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塑造者。

【鲍德利亚的后现代传媒理论是这方面的经典研究】

●第四章各种传播过程模式

及其特点

1、直线模式:5W 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数学模式)

Page 3 of

☆5W 模式:拉斯韦尔提出,5W 分别指:who(传播者)、say what(讯息)、to whom(受传者)、in which channel(媒介)、with what effect(效果)。后来麦奎尔将这五个要素连成一个直线

的传播模式。意义:第一次将人们的传播活动表述为一个清晰的过程,为我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5W 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

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香农-韦弗模式:香农和韦弗提出,其模式为:信源-发射器-

噪音-接收器-信宿;该模式本来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但对传

播学的传播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意义:引入了噪音的

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社会传播也是

如此。香农的信息论对传播学最大的贡献还是将信息的概念引入

传播学。

【直线模式的共同缺陷都是没有考虑到传播活动的反馈性,缺乏

互动。】2、循环、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

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具体内容略)*评价:这类模式都克服了直线模式的单向性,重视了传播活动的双向性、互动性以及反馈性。但是这类模式都只是描述传播活动

本身,或者只是揭示了传播活动的内部过程,而没有充分考虑到

传播活动和传播过程的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它们都不足以描

述宏观的传播过程。3、传播系统研究: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社

会学角度)、马克莱兹的系统模式(社会心理学角度)这类模式

都较好地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4、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下的传播总过程研究(日本传播学界):①这是一种批判

的宏观层面的大众传播过程研究;②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揭示出了传

播产业背后的各种意识形态、阶级结构、社会关系的影响,指出

了资本主义传播活动的各种矛盾;③并希望借此唤醒日益麻木

的大众,使他们成为有批判能力的“理性市民”。④日本传播学界的传播总过程研究对于我们的传播研究很有借鉴意义。*传播过程的特点:动态性、序列性(次序性)、结构性。

●第五章

【第五章的内容】(人内传播与象征性互动理论有密切联系。)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特点:社会性、双向性、互动性。【教材主要是从社会

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传播的】

*米德的“主我客与我”理论: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主我”(I),另一个是作为他人评价与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两个“我”通

过各种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significant symbol)来实现互动,影响人

的行为和决定。这互动过程便是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也是个人与他人的

社会关系的体现。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self-interaction theory):和米德的理论差不

多,考试时编一下就行。但要记得“自我互动”的本质是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互动

的内在化。

*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的挫

折或难以解决的新情况之时。这种思考是一种重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

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和行动的过程,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是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第五章内容)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机传播的动机:①获取信息;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③自我认知

与相互认知;④满足个人的社会性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关于自我认知的动机,主要有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概念。库利认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自我和采取

行动。这种自我认识形成于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之

中。【这个理论和米德、布鲁默的理论差不多,不过主要

侧重于人际传播,前面两个理论侧重于人内传播。要注意区分】

*人际传播的特点:①渠道多,方式多样;②人际传播中信息的意义更为丰

富和复杂;③双向性、互动性、反馈性强;④非制度化的传播,即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从两个方面理解)①对于社会来说,人际传播是

社会成员交往的重要渠道,是形成社会关系和分工协作的重要纽带,是社会

Page 4 of

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②对于个人来说,人际传播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对个人的成长有极其巨大的影响。

*相关理论:(1)个人社会化的理论:“镜中我”理论、“社会模仿”理论等等。(2)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的理论:“意

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与普及”等理论。

*人际传播的媒介:语言文字(核心)、姿态(gesture)、服饰、

发型、身体接触等等。

*自我表达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方式,方式极为多样;但自我表达要

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制约。

●第六章重点

★群体传播群体的概念(一定数量的个人结成的具有特定共同目标和共同归

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集合体)、分类和功能等了解一下就行,不是重点。1、定义: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2、群体意识(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感)形

成于群体传播和群体互动过程。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量、群体结构、传播机制都对群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群体规范(个人过去和现实的群体归属关系所产生的价值观、

道德准、行为准则等的内在化,群体规范是个人有了精神归属感,对个人的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而制约了播效果。)对群体播的制约作用:排除偏离性的意见;②控制群体的意见分歧和争论;③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④对来自群体外部的信息有着重要的推动或制约作用。但群体规范的作用也要受制于群体意识、群体结构和奖惩机制等方面的。

*群体归属:人作为社会的成员,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而每个人都或大或小有其特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会归属于某个具有某些共同特点的群体。他所处的群体通过群体压力的方式对他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各种影响,从而制约着播效果。4、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趋同心理下的合意形成机制: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加上少数派中

没有意志坚定的中坚分子,因迫于信息压力,大多数群体成员希望与群体多数

意见保持一致以避免被孤立和制裁(即趋同心理或遵从性),使得多数意见往

往能够压倒并改变少数意见。

*非趋同心理下的合意形成机制:由于少数意见中存在意志坚定和态度顽强

的中间人物,他们往往能对多数意见进行有力的反驳,从而产生巨大影响甚至

是颠覆多数意见,变少数意见为多数意见。

5、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某种刺激条件下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

象,多以群集、恐慌、骚乱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冲

击和破坏。

*基本条件(或特征):①结构性压力导致非常情况下社会普遍存在的不安和紧张情绪;②触发性事件;③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导致非常态的

传播机制异常活跃。

*几种非常态的传播机制:①群体感染与群体暗示——主要是情绪上的感

染,传播非常迅速;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前者多是出于本能的、无意识

的模仿,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后者多是由于责任分散导致人们失去社会

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而进行各种宣泄式的破坏行为;③流言与谣言—

—流言通常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但多是证据不足,十分暧昧,传播速度快

且经常回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流言流通量=问题重要性×证据暧昧性;

谣言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信息,往往带有各种不良目的,传播速度极快。

*组织传播1、(1)组织的概念: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

色分工,在统一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2)组织的特点:专

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与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2、组织传播:组织从事信息传播的活动。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3、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总之通

过各种信息传递活动使组织的各个部分紧密地练成一个整体,提高组织的效率,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传播既是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

又是组织与外部环境沟通的信息桥梁。

4、组织内传播的机制:(1)正式渠道:纵向传播(单向性)与横向传播

(双向性、互动性);纵向传播要把握好组织的层次和环节,横向传播要有制

度化的保障。(2)非正式渠道:主要是指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小群体传

Page 5 of

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一般特点——信息交流广、渠道多、方式多样、双向性与互动性强、情感交流多。

【与之相关的考点是:霍桑实验。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工厂组织的一次著名的企业管理改革实验,该实验的研究从着重分析了组

织成员非物质需求和激励因素,突出了组织成员的社会性特点,强调了组织应该满足其成员感情、精神、交往等方面的需求。突破了传统科层制的理论框架,促进了人们对组织中的非制度制约因素的研究。它对组织传播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要求人们重视对组织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的研究。】5、组织外传播: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和信息输出活动。信息输出活动的几种形态:①公关宣传(PR,Public Relation);②广告

(AD)宣传;③企业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宣传:由企业理念(文化)标识、行为规范标识和视觉/听觉形象

标识三个要素组成。PR 学、AD 学、CIS 研究已经成为传播学的三个重要分支学科。

●第七重点

*大众播(mass communication):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播活动。

*大众播的特点:前三点是定义的扩展(播者、播对象、播活动);(4)大众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5)从播的过程性看,大众播是一种单向性很强的播活动;【注意网络播是个特例】(6)大众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播。

*大众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 年在《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主要是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

遗产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 年在《大众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环境与检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前三点与拉氏观点对应,增一个“娱乐功能”】

3、施拉姆的功能观:1982 年在《播学概论》【播学绝对的经典著作】

中提出,包括政治功能(监视、协调、文化承)、②经济功能(信息买

卖、参与市场经济、大众播就是知识产业)、③一般社会功能(播社会主流价值、提供娱乐等等)。【经济功能是重点】4、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作用”。所谓

“麻醉作用”,即大众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难以自拔,而失去了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麻醉作用”是重点】

*第二节是种大众媒介的发展史、特性的介绍,新闻学的重点,不赘述。

*第三节关于大众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大概了解一下就行了,早期乐观主义观点主要阐述的是舆论和报刊的关系,代表人物有布莱士(美国政治学

家)、塔尔德、库利等;怀疑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把大众播作为舆论工具和“麻醉作用”的方面来考虑。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李普曼在20 年代发表的《自由与新闻》、《舆论》等著作中提出的,认为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环境”隔绝,主要是通过大众新闻媒介去了解外部世界,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定

义: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的选择、工和重新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信息环境。李普曼进而认为,大众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不仅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而且会对现实的客观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就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日本学者藤竹晓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拟态环境对后来的诸多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电视人”、“容器

人”、“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等。要重点把握,特别是其定义和影响。】

●第八重点啊重点(本内容主要是媒介外部的控制究)

* 播制度:社会制度中对大众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控制或制约作用的部分。主要是政治(法律/行政手段)、经济(资本/广告)、受众(言论/购买)三方面的监督和控制。

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背景:印刷技术的飞跃使得近代报刊诞生并迅速发展,欧洲封建王朝和专制政府如临大敌,连续出台一系列法令来严密监督和控制报刊的发展,并逐

Page 6 of

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出版控制制度;最著名的法令便是英国的《星法院法令》。

*内容:(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政府的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和权威,不得批判政府和主流价值观,否则属于犯罪行为,将受法律的严厉制裁;(3)实行出版物事先审查制。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背景:形成于十七八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与极权主义制

度斗争的产物。一大批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大力宣扬人权和民主思想,特别是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和密尔的《论自由》对这种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内容:(1)任何人都有出版自由而不许经过政府特许;(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官员;(3)新闻出版绝对自由,事先审查制不合理;(4)“真理”和“谬误”应得到同等的播机会。

☆社会责任理论

(1947 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自由与负责的报刊》一书中提出)

*背景:(1)20 世纪后,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及电子媒介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媒介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资本家和利益集团手中,这种趋势导致的结果便是大多数人失去了公开发表言论的道;(2)同时媒介在利益驱使下大量制低俗的内容,严重危害了社会道德规范,产生了各种深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

*内容:(1)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理应对社会和公众负责;(2)媒体所报道的新闻应该真实、客观、公正;(3)媒体应该遵纪守法,不得播有违法律道德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体播高品味的内容。【该理论仅仅寄希望于媒介的自律,必然是收效甚微】

☆民主参与理论

*背景: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得媒介垄断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般民众参与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该理论的出现正是一般民众要求参与媒介活动的强烈意识的结果。

*内容:(1)任何人和弱小的社会群体都有知晓权、播权和媒介接近权;

(2)媒介应该主动为受众而存在,不应该主要为媒介组织、政府、广告客户而存在;(3)社会各个群体和阶层都有权拥有自己的媒体;(4)小规模、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媒体更合乎社会理想。心价值:多元化、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播关系的横向性与平等性。

☆☆【要特别注意上述四个理论的背景,这是这四个理论变迁的依据,要从整体上予以把握;一条比较简洁的线索是:严厉控制-播者的权利-媒介集中-受众的权利。现在西方主导地位的理论还是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

*社会主义制度(党报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不是播学重点,了解一下就行。

●第九重点【媒介究】

【第九的内容(以下主要是关于媒介内部的控制究)】

*大众媒的特点:地位稳固;②是一种专业的社会组织,具有特定的组织

目和组织结构;③是大众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优势:强

大的信息收集、工、生产和播能力;②有相对公开可的信源,权威性较

高;③久的新闻播实践历史,使其形成了一套为社会所认可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能更有力地吸引广大受众。【总之,大众媒是播特权的拥

有者,即使在新的信息时代,大众媒仍将是大众播活动的主导者。】

*“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卢最早提出,认为群体播过程中出

现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播的道。②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

(gate-keeping)”模式。但怀特的“把关”模式只强调编辑的“把关”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个整体过程。

“把关”的实质:大众媒的播活动并非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媒体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准进行的有目的信息取舍和信息工活动;②新闻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经营目、政府意识形态、受众需求等多方面的制

约,与这些相符的内容将优先得到播;③媒体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最重要的制约是媒体的立场和方针。

Page 7 of

*媒介的定义:(两种)一种是递信息的载体;另一种是从事信息播活动的社会组织。

☆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拿大播学家;代表作有《机械的新娘》、《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他那三个著名的心观点是: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1、媒介即讯息:正为媒介的存在才使人能够从事各种播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所以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是媒介本身的特性、它所开创的各种可能性及社会变革。②在麦氏这里,媒介的概念相当广泛,除了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播工具等外,还包括各种交通工具。麦氏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③麦氏以媒介为准,认为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部落社会(口语媒介)-脱部落社会(印刷媒介)-地球村(电子媒介)。

2、媒介是人的延伸:着眼于媒介对人的感官的影响,认为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而他将媒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又概括为“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3、热媒介与冷媒介:麦氏对媒介的两种分类,热媒介给人提供丰富明晰的信息,使人的媒介参与程度较低;冷媒介则相反。

*积极意义:麦氏理论将媒介技术与人的感官系统相结合,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②麦氏“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③他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极具前瞻性。

*历史局限:麦氏理论视媒介为社会发展的唯一,过于偏激;

②麦氏的理论中乎完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媒介成了人的主宰,过于偏激;③麦氏理论过于强调媒介对于人类感官系统的影响,并由此延伸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于偏激。

☆☆【注意:这三个观点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第一个观点提醒人们注意媒介本身所蕴含的巨大力量;②第二种观点解释了为什么媒介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以及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作用,宏观层面上揭示了媒介本身如何对人施影响;③第三种观点

暗示了媒介特性对人的媒介参与度的影响,微观层面上揭示了媒介本身对人施

影响的具体方式】

*日本播学界关于媒介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究

1、“电视人”:随着电视普及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

响的刺激中成长,较之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父辈一代显得非理性

化,更重感觉;②由于接触电视过多,减少了社会实践与交往的时间,他们

大多养成了封闭、内向的性,崇尚个人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2、“容器

人”:在电视环境中成长的这代人,其内心世界就像一个“罐状”容器,封闭、孤独,难以与其他人进行深入的心灵交往;②但他们对于媒介却有较强的认同

感和依赖性,容易受大众媒的影响,呈现出为浮躁、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是一种典型的“媒介依存症”。3、“充欲主义”:电视刺激了日本人的物欲,成了日本人奢侈化的倾向,使得日本勤劳、节俭的统美德逐渐沦丧,日本

人的奉献精神已转变为个人的享乐和“充欲”主义。

*新媒介特点:互动性增强;②多媒体(multi-media)化;③数字化;

④信息播全球化。

*电子乌托邦: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把人类带入一个自由、民主、平等

的理想国。这种观点基于对互联网技术中强大的互动功能的期待,将可能性

视为必然趋势,是一种技术主义的理想论;②另外麦氏理论也对这一思想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③它而忽视了其他复杂的社会条件诸如社会结构、社会制

度以及社会关系等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力。

●第十章重点

*受众(audience):一对多传播活动中的对象或受传者。大众传播时代里,大众(mass)成了最主要的受众,也是传播学受众研究中的主要研究对象。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水岭。

由于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社会

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观遭到破坏,社会成员失去了价值参照体系,大众变

成了分散的、同质的、“孤立无援”的原子式存在。大众是一种未组织化的群

体,有着自己的特点:规模巨大、分散性与异质性、流动性、无

Page 8 of

组织性、匿名性、同质性。

【大众社会理论是一种典型的精英与大众鲜明分野与对立的二元式

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发展历程:①早期贵族主义观点(20 世纪30 年

代以前,极力贬低大众);②法西斯极权主义批判(深刻分析和批

判了对功能合理性的追求导致大众越来越受到压抑而被少数权

力精英所利用,成了走向法西斯极权的手段和工具);【颇有

些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批判的意味】③战后美国的大众社

会论

(主要通过对大众的同质性、冷漠性、非批判性等特点来剖析

战后美国社会的种种病理现象)。

如前所述,大众社会理论十分庞杂,并非严密的理论体系,它将

社会精英与大众对立看待,实质是一种精英史观。不过该理论独特

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代社会。

*作为大众的受众观:(核心观点)在大众社会论中,受众无疑就

是大众本身,因而受众在本质是被动的。

*【附】(关于“拷贝支配”理论的理解):这是日本传播学者清水几

太郎结合大众社会理论并从社会传播结构的变化以及大众传播

的性质来说明被动的受众观。在他看来,现代社会是个“拷贝支配”社会,说白了就是媒介的发达使世界缩小的同时也将人们与世界分开了,受众通过媒介接触到的不再是现实的世界(即他所说

的“实物”),而是媒介制造出的“虚拟现实”,大众传媒的发达让人

无法躲避大量的“虚拟现实”(即他所说的“拷贝”)。大众传媒在经济利益(即他所说的“利润原理”)和政治压力(即他所说的“政治/

宣传原理”)的双重驱动下,大量低俗化的“拷贝”和价值观得到传播,使大众沉溺其中并散失了批判力。

*其他受众观:①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制约使得受众不那么被动了,注意与拉氏的传播流研究相联系)。

②作为“市场”的受众(受众即市场,把受众看成消费者,此观点容易忽视媒体的社会效益,忽视受众的立场;注意与158 页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相相联系)。

③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有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注意与民主

参与理论相联系)。

*传播权(the right to communicate):起源于十七八世纪的“天赋人权”和“人

民主权”学说,到现代已发展成普遍的人权和民主原则,是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它指社会成员拥有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向他人和社会传播自己的言论、观点、思想、著作等的权利。

*知晓权(the right to know):起源于十七八世纪的“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

说,到现代已发展成普遍的人权和民主原则,是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广义上指社会成员拥有获得其所处环境的各种必要信息的权利;狭义上指公民对国家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权,是一项政治权利。

*媒介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出现于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影响。它指一般社会成员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发表观点、言论、主张以及开展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权利,大众传媒有向受

众开放的责任和义务。【①这个权利概念的提出反映了资本主义媒介制度

下私人垄断媒介与社会成员言论自由之间的巨大矛盾。②这个权利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了部分实现,如“反论权”、“意见广告”、“开放频道”的出现。】

●第十一章重点啊重

*传播效果(双重含义)1、(1)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较为心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微观)(2)传播活动特别是大众传播活动对其受众以及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不管这些影响有意还是无意,直接还是间接,明显还是潜在。(宏观)

Page 9 of

2、大众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认知层面)、价值形成与维护(态度层面)、行为示范(行为层面)。

*戈尔丁(英)提出的传播效果类型图:

预期的(意图)

个人反应推广与普及

媒介集中宣传

报道活动知识与传播

(时间)短期的长期的

个人的自发反应社会化

社会控制集合的自发反

应媒介与社会变革

非预期的

【该图能帮助我们把握各种传播效果的不同形态和性质。如可以分别从传播者、讯息载体、讯息内容、媒介渠道、传播技巧和传播对象等方面研究具体(微观领域)的传播效果。】

*麦奎尔(英)总结了三种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1)“常识”理论,传媒为公众提供常识。(直观、零散)(2)“现场理论”(传媒工作者角度)(3)社会科学理论,大众传媒应该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但又应该受到一定的社会制衡以防止其负面

效果。

【传播效果(微观)研究史】

*20 世纪头三十年——子弹论(皮下注射论)理论背景是:大众传媒高速发展;各种社会精英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以达到各种宣传目的;一战后的宣传研究过分夸大了大众传媒的力量。核心观点:大众传媒影响力强大,其所传达的信息可直接引起受

众的迅速反应;大众传媒可以直接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是人们的行动。

子弹论与当时流行的本能心理学(刺激――反应)以及大众社会论(大众成了

无助的“原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批判的它的唯意志论观点。

*40 年代到60 年代——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

研究1、传播流研究(三部曲+有限效果理论,研究方法主要为社会调查法)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指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环节到达受

众的过程。

☆《人民的选择》(“伊里调查”)1944拉扎斯菲尔德主持,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

假说如:“既有政治倾向假说”、“选

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两级传播(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等。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

息、观点或建议从而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其特点(一般情况下):与被影

响者处于平等关系,且相互间较为熟悉;广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群

体之中;社交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获取信息能力强,在其群体中有较强

的影响力;“单一

型”与“综合型”。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普通受众【答题时应该适当写上一些意

见领袖的内容】大众传播的五种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

变。

《个人影响》卡兹.1955对《人民的选择》的延伸研究,四种制约大众传播效果

的“中介因素”: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三个层次);媒介

特性的制约;讯

息内容如语言、方法、技巧等等的制约;受众本身(他们的立场、倾向和对

意见领袖的态度等)

Page 10 of

《创新与普及》罗杰斯.1962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中除了信息流

的存在外,还有“影响流”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将前面的“两级传播”

理论发展为“多级传播”理论。

【三部曲突出了制约大众传播影响力的各种因素,被成为“无力的

大众传播观”】

克拉帕的“有限效果论”

《大众传播效果》(1960)总结了传播流研究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

传播只是产生效果中的众多中介因素之一;大众传播最主要功能

是强化受众态度,而非改变;大众传播只有在其他中介因素不

起制约作用或者起促进作用时才能改变受众态度;某些心理因

素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媒介本身、舆论环境等因素也能制约传播

效果的产生。2、“说服性传播”的研究(耶鲁研究)(研究方法主

要为实验心理法)二战期间由霍夫兰主持的对美国军队的士兵

进行的(微观)传播效果研究,目的是教育士兵,提高士兵的

作战士气。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信源的可信

度:两个要素即传播者的信誉(诚信、公正、客观)与传播者的

专业权威性。霍夫兰等人认为信源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越大,

反之则越小。“休眠效果”:可信度低的信源最初发出的信息可能不

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处于“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信性低的

负面影响逐渐消除,说服力也逐渐增强。

【这说明就长期的效果来说,讯息的内容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Page 11 of

离散知识点总结

本学期离散课程我们共学习了命题逻辑,一阶逻辑,集合的基本概念,二元关系和函数,图的基本概念,树等六章内容。 第一章命题逻辑 在读取蕴含式时,如果前件为假,命题逻辑就为真。 重要等值式:分配律,德.摩根律,吸收律,蕴含等值式, 由有限个简单合取式构成的析取式称为析取范式; 由有限个简单析取式构成的合取式称为合取范式。 N个命题变项,在简单合取式中每个命题变项与其否定有且仅有一个出现一次,称为极小项。 N个命题变项,在简单析取式中每个命题变项与其否定有且仅有一个出现一次,称为极大项。 若合取范式中的简单析取式全是极大项,则该合取范式称为主合取范式。 任一命题公式都有唯一的主合取范式。 最简展开式:包含最少运算。 推理定律:附加,化简,假言推理,拒取式,析取三段论,假言三段论,等价三段论,构造性二难 构造证明法的技巧:附加前提证明法,归缪法。 难点:构造推理的证明。 原因:需要有一定的解题技巧性。 解决方法:深刻理解推理定律并记住,多加练习。 第二章一阶逻辑 自由出现和约束出现 无自由出现的个体变项简称闭式。 换名规则:将一个指导变项及其所在辖域中所有约束出现替换成公式中没有出现的个体变项符号。 用谓词公式处处代换命题公式,即代换实例。 量词否定等值式,量词辖域收缩与扩张等值式,量词分配等值式。 A为一谓词公式,若A具有Q1x1Q2x2….B,则称A是前束范式。 难点:前束范式的求取。 原因:解题往往要用多个定理和换名规则,较繁琐。 解决方法:熟练掌握定理和规则,多做题。 第三章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幂等律,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同一律,零律,排中律,矛盾律,吸收律,德摩根律双重否定律 难点:集合关系的证明,集合的化简

通信工程师互联网技术考点梳理(二)

通信工程师互联网技术考点梳理(二)下面是由希赛小编整理的通信互联网技术考点精讲之TCP/IP参考模型,希望能帮助学友们。具体内容如下: TCP/IP参考模型 1.TCP/IP参考模型的基本概念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TCP/IP),又称为网络通信协议,这个协议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基础。 TCP/IP是网络中使用的基本的通信协议。虽然从名称上看TCP/IP似乎只包括两个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但实际上TCP/IP是一组协议的集合,它包括上百个各种功能的协议,如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及TFTP等。而TCP和IP是保证数据完整传输的两个基本的重要协议。通常所说的TCP/IP是指Internet协议族,而不仅是TCP和IP.以此为基础组建的Internet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由于Internet 的广泛使用,使得TCP/IP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 TCP/IP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采用了七层结构,而TCP/IP通信协议采用了四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使用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来完成本层的功能。这四层从下往上依次是网络接口层(NetworkInterfaceLayer)、网络层(InternetLayer)、传输层(Transport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

网络接口层:这是TCP/IP参考模型的最低层,负责对实际的网络媒体进行管理,接收IP数据报并通过网络将其发送出去,或者从网络上接收帧,剥离出IP数据报,交给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数据的转发和路由,保证数据报到达目的主机。 传输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己被送达并接收。 应用层: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程序。 TCP/IP参考模型要完成OSI七层模型的任务,模型中互相对应的部分由TCP/IP协议族中相关的协议实现。其他部分(如会话层和表示层)的功能由用户实现。TCP/IP参考模型是在TCP/IP协议族逐渐丰富起来以后才提出的。 TCP/IP参考模型和OSI/RM的数据传递过程类似。用户数据单元从应用程序向下传送,通过TCP/IP参考模型的各层时,每层都会在数据单元上加上相应的头部和/或尾部。在接收端,由对等层将这些头尾部剥离出来,并根据其中的信息对数据单元进行相应的处理。 2.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TCP/IP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的目的和实现的功能都一样,本质上它们都采用了分层结构,.并在层间定义了标准接口,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但下层提供服务的方式对上层来说是透明的;在对等层间采用协议来实现相应的功能。这两种模型在层次划分上也有相似之处。但这两种模型的提出是相互独立的,出发点也不同。因此在使用上有很大的不同。 TCP/IP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的比较如图3-4所示。

《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二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施拉姆 4)郭庆光(本书观点):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揭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③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或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把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即传播系统)中进行,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活动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使社会信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2020年10月整理).pdf

宏观经济学重点 1、萨伊法则:是一种产品的供给产生了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有多大供给就有多大的需求,整个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必相等。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不可能的。 2、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经济学从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思想束缚,拓宽了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一些新的概念、理论等分析工具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重新的解释,得出了一切与传统经济学对立的政策结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经济学的面貌。表现:①经济学研究中心转变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③政府的作用 3、宏观经济的目标:①持续的经济增长②充分就业③价格稳定④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学:是把整个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其经济活动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产生许多经济理论。联系:①相辅相成,构成整体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区别: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研究对象单个经济单位整个经济 解决问题资源配置资源利用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国民收入理论 研究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代表人物马歇尔1890《经济学原理》凯恩斯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 特征:①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争夺性”②具有“排他性”,不具有“争夺性”。 5、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特征:①具有“排他性”②具有“争夺性”。 6、政府的经济作用:①政府直接控制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社会消费③政府通过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④政府从事生产⑤政府提供社会福利保障 7、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的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的经济效率。 8、转移支付:是指从整个国家的利益出发对某些人进行的无偿支付。 9、洛伦茨曲线:是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看图 OI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OP表示人口百分比,连接两对角线OY的是绝对平均曲线。对角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OPY是绝对不平均线,表示社会的全部收入都被一人所占有,其余的人的收入都是零。OY弧线为实际收入分配线即洛伦茨曲线,每一点都表明:占总人口的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从曲线的形状可看出:实际收入分配线越靠近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接近平均;反之,实际收入分配线越远离对角线,则表示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10、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A/(A+B) 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对。如果A=0,基尼系数=0,则表示收入绝对平均;如果B=0,基尼系数=1,收入绝对不平均。事实上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基尼系数数值越小,越接近于收入平均;基尼系数数值越大,则收入越不平均。对于收入分配高度不均的国家基尼系数在0.5-0.7之间,对于收入分配相对平等的国家,在0.2-0.35之间。 11、税金转嫁:纳税人可以把税金转嫁给他人负担。分为两种:①向前转嫁,即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在产品或服务销售之前,卖方通过加价的方式把税收负担转嫁给买方;②向后转嫁,

影视艺术导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一 四种屏幕宽高比 电脑数据信号普通电视信号4:3电影DVD高清晰电视16:9 二 视觉暂留:物体在快速运动时,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三 似动现象:通过自身的视觉感知习惯和生活经验,对间断的画面进行主观的心理补偿,从而使其看起来象是连续运动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似动现象。 四 对幻觉和运动两大技术本性的理解 幻觉作为心理的效果实际上具有某种“自愿受骗”的性质。运动实质有一张张静止照片,连续播放,在视觉上产生视觉停滞而产生的连续运动画面; 五 影视艺术的美学本性:在你给新居选择窗帘时、挑选观看哪部好莱坞大片或透过取景框拍照片时,你可能在有意识地做出关于美的决定。这类或任何其他种类的决定,要求你知道有什么可以供你选择,要求你懂得一些能够帮助你花费最少努力而达到最好效果的指导原则和规律。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影视广告人,你需要超越日常生活事件,并且以专业的眼光追寻和探讨创造性的问题。同时你也要发展一种敏锐的视觉,并学会如何赋予你所看到的东西更有意义的形式,从而你可以与你的人类朋友去分享它。你的工作要求你具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美学观念。 六 广告情境分类1、按情境感知的难易度可分为:可见情境与经验情境。2、按消费者需求可分为:知识情境、功利情境、审美情境。 第二单元 形象叙事与文字叙事的比较: (1)文字叙事间接;形象元素的叙事直接。 (2)文字叙事抽象、概括;形象元素的叙事具体。 (3)文字作为一种概念首先作用于大脑;形象元素首先作用于我们的感官。 形象、文字表意在形态上的区别: (1)文字可以越过叙事层面直接表达思想,而且表达出来的思想很明确。 (2)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是强制性地传达给读者的。 (3)文字表达思想时,读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节奏三要素:单位元素的周期性重复——它包含了某个单位的重复;力的轻重交替——它包含了某种力的周期性变化;占用时空间的等值尺度——包含了一段时间的尺度。 视觉节奏三要素:可比形相的重复;形相重力的强弱交替;占用空间的等值尺度。 影视艺术五维要素:光线(布光—影视照明、色彩—影视美术);区域(构图);深度与体积(镜头—景别与机位);时间(蒙太奇—影视编辑);声音(声画结合—影视音响)

通信工程师考试题库

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1.通信科技劳动是…一种(物化)劳动。 2.通信科技劳动过程同用户的(使用)过程同时进行。 3.热爱专业、忠于职责,是…基本的(道德要求)。 4.勤奋求知、严谨治学,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和(品格修养)。 5.探索就是人们认识、掌握、利用(客观规律)的方法和过程。 6.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7.增值电信业务是指利用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的业务。 8.互联点是指…(物理接口点)。 9.网间结算标准应当以(成本)为基础核定。 10. 电信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员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争议的协调时间应自开始协调之日起(45)日内结束。 11、国家对电信业务经营按照电信业务分类,实行(许可)制度 12、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是指控制必要的基础电信设施并且在电信业务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能够对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进入电信业务市场构成实质性影响的经营者 13、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照(非歧视)和透明化的原则,制定包括网间互联的程序、时限、非捆绑网络元素目录等内容的互联规程 14、市场竞争充分的电信业务,电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15、分配电信资源,可以采用指配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拍卖)的方式 16、电信设备生产企业应当在其生产的获得进网许可的电信设备上粘贴(进网许可)标志 17、互联包括两个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实现业务互通的方式,以及两个电信网通过(第三方)的网络转接实现业务互通的方式 18、两个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由双方(协商)解决 19、在一个本地网内各电信网网间互联原则上应当有(两个)以上互联点 20、当互联点两侧的电信设备由各电信网共用时,如果各电信网网间结算标准不一致,对方又不易采用技术手段进行计费核查的,互联中继电路可以(分群)设置 21、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国家有关规定签订互联协议,互联协议不得含有歧视性的内容和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1.(B、造福人民、振兴祖国)是科技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9.对销售未取得进网许可的电信终端设备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处以(B、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10.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与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互联的,互联传输线路及管道由(A、双方各自承担一半)。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宏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超全整理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 指标及其衡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GDP的含义 GDP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国(或地区)境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第一,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 第二,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和服务价值不计入GDP。 第三,GDP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第四,GDP衡量的是一定时间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二、GDP的衡量 GDP的衡量:增值法、收入法、支出法 增值法:从生产角度衡量GDP的一种方法。 基本思想:通过加总经济中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求得GDP核算值。 企业的增值=企业产出价值-企业购买中间产品价值 GDP =该国境内所有企业的增值之和 收入法: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根据增值法,汽车零售商的增值就是汽车销售收入和批发成本的差额,这些差额必定会成为某些人的收入。包括:汽车零售商支付给销售人员和技工的工资、租金、贷款利息、利润。 这样,全部增值以工资、租金、利息和利润的形式出现在收入流中。 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支出法:通过衡量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来核算GDP的一种方法。 GDP = 消费 +投资+政府购买+ 净出口 GDP=C+I+G+NX 一国经济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四个部门: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

门、国际部门 家庭部门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被称为消费支出,简称消费(C) 可分为三大部分: 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小汽车、电视机等 非耐用品消费支出:购买食品、服装等 劳务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旅游等支出 企业部门的支出称为投资支出,简称投资(I) 投资是一定时期(如一年)增加到资本存量上的新的资本流量。资本存量指在经济中生产性资本的物质总量,包括厂房、设备和住宅等。资本存量的增加是投资的结果。 由于资本品的损耗造成的资本存量的减少成为折旧,为补偿或重新置换已消耗的资本进行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 使资本存量出现净增加的投资被定义为净投资: 净投资=当年年终资本存量-上年年终资本存量 总投资=净投资+折旧 总投资还可分为固定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投资:对新厂房、机器设备和住宅的购买。 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变化。 当年存货投资=当年年终存货价值-上年年终存货价值 政府部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定义为政府购买(G)包括政府提供国防、修建道路、开办学校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但政府转移支付是对收入的再分配,并不直接用于交换产品和服务,所以不构成GDP的一部分。 国际部门,为衡量国际部门对一国产品和服务的支出,通常引入净出口(NX)=X-M 净出口定义为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对国际部门而言,只有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 三、名义GDP与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选定某一时期作为基期,然后以基期价格核算出的某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作品及代表人物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11731829.html, 10.苏联电影学派和蒙太奇理论: 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是以爱森斯坦为代表。 普多夫金是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杜甫仁科特点是抒情的表现手法。(乌克兰导演)[代表作《无粮的土地》] 11.普多夫金的创作特点: 普多夫金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在创新的同时并没有抛弃传统,既有蒙太奇的对比,冲突,隐喻,更坚持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统一的结构线索.尤其是在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普多夫金的主要作品有:《母亲》 (1926 ) 《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 《成吉思汗的后代》(1928) 《母亲》(1926) 为其奠定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 12.蒙太奇在处理时空关时系主要有两种方式:"再现时空"和"再造时空"。 13.时间的蒙太奇可以表现为两种表现形态:延长和省略。 14.1927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诞生。 15.美国西部片最有代表性的导演是:约翰.福特 (他的创作高峰在30和50年代) 作品:《铁骑》 《关山飞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阿巴基炮台》 《搜索者》 16.悬念大师:阿尔福雷德.希区柯克 阿尔福雷德.希区柯克最大的成就在与他的叙述故事的结构方法---悬念的设置。 事件总是不断地发生,随着事件而产生一个又一个悬念,悬而未决,险象环生,让人屏息以待,观众永远处在他所营造的紧张和恐惧的气愤中。同时,阿尔福雷德.希区柯克不遗余力地倡导他的“纯电影”概念,如画面、音响、场面调度或蒙太奇来讲述故事,而不用语言,尤其是对白。 阿尔福雷德.希区柯克真正的成熟期是50-60年代. 主要作品:《后窗》 (1954) 《深海疑云》(1959) 《精神变态者》(1960)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人大802考研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精)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7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 I 曼昆《宏观经济学》重点章节或知识点 一、导言(第1、2章 1、宏观经济学科学(第1章 (1宏观经济学。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后面所有章节都是围绕这三个变量展开的、本书框架(有利于加深对宏观体系的认识。 (2价格黏性与伸缩性。短期和长期,价格情形,也是不同学派分析的角度或出发点。 (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了解下即可。 2、宏观经济学的数据(第2章 (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总产出。重点掌握:概念和内涵;核算中的特殊处理;名义GDP、实际GDP和GDP平减指数;GDP核算指标的缺陷和改进。 (2国民收入核算。重点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GDP与其他国民收入指标(GNP、NNP、NI、PI、PPI的关系。 (3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重点掌握:CPI的含义。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关系。 说明:第1、2章比较基础,初级宏观看过的考生,可以直接看讲义,教材直接略过就行。 二、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第3、4、5、6章 重点章节在4、5、6。其中,最最重要的章节在第4章。

1、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第3章 (1国民收入的分配。重点掌握:企业对要素需求的决定,欧拉定理。 (2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函数。该函数的性质必须掌握。 (3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重点掌握: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均衡的条件、利用储蓄和投资曲线分析问题。 2、货币与通货膨胀(第4章 (1货币数量论。重点掌握:数量方程式和货币数量论,表达式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利用数量方程式来解释通货膨胀。(12年真题 (2通货膨胀与利率。重点掌握:费雪效应与费雪方程。 (3名义利率与货币需求。重点掌握: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价格与利率的关系。 (4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重点掌握: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VS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5古典二分法。重点理解古典二分法含义,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的含义与区别。 说明:货币与通货膨胀这一章的比较重要,建议能在这些重点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下,本章不难。 3、开放的经济(第5章 (1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2小型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重点掌握:①小型开放经济的特点和假设条件; ②各种政策对贸易余额的影响。

上大电影学考研资料之()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汇总 西方电影学部分 1.电影的发明1895 (1)1895年12月28日,世界第一次电影公开放映在巴黎卡普辛路 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公开放映。 2.原始电影--卢米埃尔梅里爱英国“布莱顿学派”和法国艺术电影(1)《水浇园丁》是卢米埃尔最有名也是最成功的影片之一。 (2)梅里爱最有名的影片是《月球旅行记》(1902) 3.英国布莱顿学派的主要人物有:阿尔伯特?史密斯詹姆士 .威廉 逊埃斯美.柯林斯希塞尔.海普华斯和查尔斯?欧本等。英国“布莱顿学派”在电影发展史上的意义: “布莱顿学派”为电影带来了富有创意的行为,平行动作的交叉、外景拍摄、景别交替,以及内容上的现实主义,他们真正涉及到了电影语言的实质。 4.鲍特和《火车大劫案》鲍特最成功、也是最有成就的影片是《火车大劫案》(1903 )鲍特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他的电影镜头的分切技术。 5.大卫?格里菲斯的伟大贡献:(1)格里菲斯对电影的最大贡献是他对电影的分段。 (2)格里菲斯最后完成了电影的基本叙事结构:镜头一场景一段落- -影片的关系。镜头成为电影的最小叙事单位。 (3)格里菲斯的两部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4 )《党同伐异》(1916 ) 大卫?格里菲斯对电影理论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基本电影语言、叙事元素的开掘和定型。 (2)对电影写实功能和表意功能的进一步探究。 (3)对电影剪辑、电影时空和电影节奏所做的创新。 6.美国喜剧的奠基人是塞纳特,其创立的戏剧风格为“启斯东风格”。 7.查里.卓别林最成功的影片是《淘金记》(1925) 8.20年代先锋派电影对电影叙事因素的探索主要提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描写和主观感受 (2)画面的造型感 (3)运动的节奏感 9.先锋派电影的流派: 先锋派电影的时间跨度大致是在1917-1928年,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辐射整个欧洲大陆,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形态,形成多种多样的艺术流派。且与当时盛行欧洲现代艺术思潮有明显的关系。主要流派有:卬象主义(法国)、表现主义(法、德)、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卬象主义(法国):又称印象电影,系指20年代以德吕克及其友人所创立的一个电影学派。并在其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导演,如阿贝尔?甘斯、谢尔曼?杜拉克、马塞尔?莱皮埃、让?爱普斯坦,都是印象派的中坚力量。 谢尔曼?杜拉克:她是20年代法国电影界一位活跃的人物。主要作品有:《微笑的布德夫人》[卬象派](1922 )《主题与变奏》(抽象主义) 《僧侣与贝壳》(1928 )[超现实主义]阿贝尔?甘斯的主要作品:《车轮》、《拿破仑传》(1934 )《奥斯特里茨》 (I960 ) 莱皮埃的主要作品:《黄金国》让?爱普斯坦的主要作品:《红色旅店》、《忠诚的心》 (二)表现主义(德) 表现主义产生于20年代初的德国。表现主义和绘画一样,强调以夸张、变形的甚至怪诞的形式去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表现主义和其他先锋派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强烈的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重要作品:卡尔?梅育(编剧)导演:罗伯特?韦恩《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弗立茨?朗格《三生记》、威格纳《泥人哥连》、《吸血鬼诺斯费拉杜》、 鲁宾逊《演皮影戏的人》 (三)抽象主义电影:抽象主义是从达达主义绘画中找到灵 感,热衷于绝对抽象化造型 的节奏和美感,并试图用这些抽象的线条、图形或物体的造型来图解旋律和节奏。 抽象主义电影的重要作品: 艾格林:《对角线交响乐》(1921)《平行线交响乐》(1924) 《地平线交响乐》(1924 ) 法国抽象派的特点:浪漫的诗意和快乐的幽默感。德国抽象派的特点:态度认真和内容正经而富有使命感。法国抽象主义电影的主要作品:曼?雷伊《回到理性》费尔南多?莱谢尔《机器舞蹈》雷内?克莱尔《幕间节目》 (四)超现实主义电影:谢尔曼?杜拉克的《僧侣与贝壳》(1928)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第一部作品。 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电影最为重要的作品。 谷克多的《诗人之血》也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布努 艾尔拍摄的《黄金时代》宣告了超现实主义的结束。 10.苏联电影学派和蒙太奇理论: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是以爱森斯坦为代表。普多夫金是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杜甫仁科特点是抒情的表现手法。(乌克兰导演)[代表作《无粮的土地》]11.普多夫金的创作特点:普多夫金

通信工程师基础知识试题库

通信工程师 习 题 集

目录 上篇新技术、新业务知识 (4) 第一章基础知识 (4) 第二章现代电信网 (8) 第三章现代电信技术 (18) 第四章电信业务 (25) 第五章电信市场营销 (34) 下篇通信专业知识 (40) 一、无线通信专业 (40) 第一章无线通信概述 (40) 第二章微波通信 (42) 第三章卫星通信 (48) 第四章无线市话通信 (55) 二、移动通信专业 (61) 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述 (61) 第二章移动通信网 (66) 第三章移动通信的无线覆盖技术 (70) 第四章干扰和噪声 (73) 第五章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76) 第六章基站控制器(BSC) (79) 第七章GPRS系统介绍 (84) 第八章WCDMA系统介绍 (91) 三、有线传输专业 (98) 第一章同步数字体系(SDH)技术 (98) 第二章密集波分复用(DWDM)传输原理 (106) 第三章SDH传输网维护测试项目及法 (112) 四、交换专业 (118) 第一章程控数字交换机 (118) 第二章网 (124) 第三章数字数据网(DDN) (141) 第四章异步传输模式(ATM)网络 (145) 第五章局域网和城域网.................................................................................................... 第六章因特网(Internet) (157) 六、电信网络专业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电影学名词解释汇总资料

电影学名词解释集锦 1.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 60年代中期西欧电影理论界出现的新学派。70年代在英美电影界也流行起来。(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这一类型的理论是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哲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代 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其特点大致如下:①与西方其他理论相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既非一家之言,也非一派之 论。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的术语和分析方法。②这些理论的论述风格都比较抽象,比较富于哲理,也可以说比较富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色彩。③它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处于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一方面这一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强 烈影响下产生的;另一方面电影理论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结构主义-符号学 美学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一类型的电影美学就是电影理论界追求美学深度的趋 向和一般美学界日益重视的电影艺术分析的趋向汇合的结果。它的特殊性与含混性也就是由 这一特点产生的。作为代表,主要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首次在《电影中的符号与主义》将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彼德·沃伦;罗纳德影像结构分析;帕索里尼 在《电影诗学》中的“诗歌电影”理论等。 2.电影符号学 一种将符号学运用于电影研究的理论(创始者是麦茨)认为①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②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电影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③电影语言不等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学 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电影研究应该借用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规范工具。④电影研究应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原则而系统化。⑤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是外延和叙事,主张宏观结构分析 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它的研究兴起于60年代中期,帕索里尼的《电影诗学》,意大利的艾柯《电影符码的组接 方式》以及沃伦的《电影中的符号和含义》极大推动了其发展,但真正建构电影符号学理论 大厦的还是法国的麦茨的《电影语言》和《语言与电影》两部巨著。麦茨的电影符号学可归 结为一句话:电影不是真正的语言,但却是一种具有表意性符码的特殊语言。(符码在他看来仅仅是一种让信息含义得以理解的逻辑关系。而“次符码”是符码在一些相应电影领域中使 用的规律性) 3.类型电影 ①是指按照约定俗成的类型要求或原则制作出来的影片,它们拥有相似的主题、情结、 人物、场景和电影技巧的影片。是商业化的生产和意识形态生产的共同产物,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中成为商业电影制作的主流。在三十年代形成规模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②类型电影的主要特点是:公式化的情节、脸谱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符号。常见的 类型有西部片、警匪片、灾难片、歌舞片、科幻片、动作片等。如米高梅公司精于歌舞片和 浪漫剧情片;华纳兄弟公司的警匪片独具特色,而科幻、恐怖片几乎成了环球公司的专利。 ③它作为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产物,迎合观众的欣赏期待和道德观念成为一个非常重要 的标准,并且特别关注电影作品的某些共性。虽然它的制作模式给人以保守陈腐、平庸媚俗之感,但也没有妨碍某些杰出导演在严格的类型戒律下制作出富有个性和艺术价值的电影作 品。如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等。 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类型电影的生产还遵循着某种“定期更迭”的原则,即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新的“主打类型”占据重要地位,这使得观众对于类型电影能长久的保持兴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