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三周历史学科二次过关试题

第十三周历史学科二次过关试题

第十三周历史学科二次过关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因为董仲舒提出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D.“存天理、灭人欲”

2.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秩序,维护封建统治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3.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下列不属于其“罪证”的是A.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狗彘”

B.指责皇帝“以一人疑天下,以一人私天下”

C.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D.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4.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A.完全一致 B.大同小异 C.正好相反 D.互为补充

5. 清风吹动旗子上的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6.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7.《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

A.兵广粮足B.民以食为天 C.仁义为重D.诚信第一8.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的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汉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9.“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观点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是

A.“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养浩然之气”

10.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最大差别是前者

A.认为道掌握在儒家而非皇帝手里 B.批判帝王为无道之君

C.提倡法治和众治 D.抨击君主专制

①匾文的观点出自于道家②匾文的字体使用的是篆书

③匾额落款的时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④匾额彰显了该公司的发展理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某学习小组以“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收集到了历史资料唐代《金刚经》卷子,该资料卷末有“咸通(唐懿宗年号)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敬造”的字样。四位同学各抒已见,你认为其中最恰当的说法是

A.资料卷末的纪年说明唐朝就已有了活字印刷术

B.印刷术是宋代毕升发明的,此件可能是伪造的

C.这一资料证明唐代已开始印刷术的发明与研究

D.佛教的传入是印刷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13.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A.东汉的洛阳B.唐末的长安 C.北宋的东京 D.明初的南京14.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对明清社会的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僵化的理学等,展开深入批判和揭露,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的文学名著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红楼梦》 D.《西游记》

15.从宋代的瓦肆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

A.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B.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来源:Z|x x|k.C o m]

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D.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16.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17.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请欣赏下列四种文字:

上述四种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③②④ B.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18.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中所思念的“佳人”,与屈原《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中的美人都是一种托喻。屈原笔下的“美人”主要表达

A.作为政治改革家的“美政”理想 B.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C.强烈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 D.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19.据载,三庆班于1790年进京为乾隆祝寿,后为乾隆帝所宠爱。因为臣下所议论,道光帝将他们驱逐出宫。徽班从此在北京民间继续演出,广受欢迎。新中国成立前京剧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是

A.产生在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B.受统治阶级的推崇

C.融合吸收了多个剧种曲调

D.京剧艺术的大众化

20.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1、欧洲人曾有这样认识“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下列各项与此相一致的是

A.人人均为上帝的造物,人只受上帝的奴役

B.永恒的上帝啊!我为什么不能再变得年轻呢?

C.财富本身绝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D.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里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22、牛顿说:“企图仅以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来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于人性的懦弱”。材料反映了牛顿

A.质疑上帝的作用 B.思考人生的价值

C.洋溢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D.强调对上帝要诚实

23.历史学家钱乘旦曾对欧洲近代某一文化现象作过这样的评价:“它促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兴起和西方支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的形成。几个世纪以来,它被誉为西方文化的世俗化决定性阶段和世界现代文明各种特征的发展的起点。”下列有关这一运动历史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B. 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文化欲求

C. 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D. 为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24、北京大学马克尧教授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自由,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材料中伏尔泰没有认识到

A.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思想

B.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不同等的精神

C.儒学思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D.儒学可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等级制度武器

25、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B、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C、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D、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二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材料四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置相》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李贽的观点同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2分)

(2)材料三、四中,黄宗羲把批判的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4

分)

(3)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7、(13分)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直至近代,孔子及其思想仍被不断解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李贽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与李贽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4分)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日孔子‘圣之时者’也。”

伏尔泰曾称颂孔子: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

(2)据材料二,康有为与伏尔泰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其根本目的各是什么?(4分)

(3)有人说“对孔夫子的误读,有的是不懂;有的是故意。”请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谈谈如何解读历史人物?(5分)

第十三周高三历史二次过关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BCBCD 6-10ADCAD 11-15DCDCD 16-20ADADC 21-25CACBB

27、(1)司马迁:认为孔予是圣人。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

的需要。(2分)

李贽:认为孔子是凡人口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2分)

(2)康有为:肯定了孔子的仁以及改革。根本目的:托古改铡。(2分)伏尔泰:肯定了孔子的理性、人性。根本目的:反专制,反神学。(2分)

(3)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其思想带有典型的时代性。所以,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2分)

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东亚

文化以及欧洲的启蒙思想;孔子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历代君主维护统治的工具,具有一

定的保守性。所以,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3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