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联系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呢?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

自毛泽东同志在扩大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战胜各种困难,走向胜利的最可贵的思想法宝和最鲜明的理论旗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以下四层含义: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二是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三是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四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包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毛泽东曾经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一个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接受、掌握和应用的问题,它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就面临着一个能否适应“中国环境”、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都扎根中国开花结果不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必然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开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有之义。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是辩证统一、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要想指导中国实践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必须使之大众化。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根基和目的。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指出的要废止洋八股和教条主义就是要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摒弃空洞抽象代之以新鲜活泼并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马克思主义被中国的老百姓所理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达到了真正的中国化。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大众化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相伴而行的,缺一不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阶段和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同志本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毛泽东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不仅要把它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且需要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使之中国化。邓小平等党和国家的各代领导人也都非常重视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具体化,强调马克思主义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走自己的路,靠实践和实事求是解决问题。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大众化的过程。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把马克思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民族化、具体化和大众化,让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尽量为广大干部、群众所掌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再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要求其在中国化过程中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崇尚实际,反对空谈实现理论的大众化,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才能变成无产阶

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才能发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当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马克思主义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而我们的理论工作往往落后于实践,有些过于专注于理论的争论而不能真正解答社会现实问题。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在政治层面上大力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实质,加深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其的认识,同时在文化层面上下功夫解决使党的创新理论从内容到形式如何易于被广大群众所理解、认同,并付诸行动,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政治功能。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西方民族文化的特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所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我们必须从时代精神和中国国情出发,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民族化,要力图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具有与时代价值、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新的实践中找到结合点,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使两者整合互补,进而融合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真正的中国化。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之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推动主体和接受主体相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理论的构建、理论的传播方式以及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教育的方式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1.在理论建构方面,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家学者要提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之所以不可超越,之所以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关键在于它将自身的客观真理性建立在历史实践的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它的历史科学视野,这种历史科学视野同时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境界,正是这种视野和境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基础上推进,不能以大众化为名而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避免在大众化过程中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庸俗化。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

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彻底的理论一方面具有逻辑的魅力,通过概念或观念自身展开并建构起关于解释对象的严密的理论知识系统;另一方面这种逻辑的展开同人本身的历史发展以及对实践经验的升华是一致的。这正是理论的科学性所在,理论的大众化必须以科学性为引领。当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启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研究院的建立,大批的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学理性或政策性的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从总体上加大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支撑。

2.在理论传播方面,要立足日常生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方式。要用贴近大众习惯的方式来宣传马克思主义,避免大众因感觉不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乐趣而产生厌烦情绪。当下值得警惕的是不契合大众生活的空谈世事和寻章摘句的枯燥说教。前一个问题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重在安顿大众的心灵,揭示马克思主义对于大众体悟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后一个问题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始终注意避免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变成程式化、教条化的枯燥说教。对于前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提供意义引领,注重人的生活意义问题。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高度关注日常生活世界,坚持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理论要指导实践,必须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为群众所接受、所感受,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的确立及人文关怀的彰显,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意义,以及从现实生活出发说明人生的根据和意义,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变成“为他们自己的存在”,变成人们所追求的“有意义的生活”,坚定大众对于生活的信念和信心。对于后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创新的形式吸引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成为现实,大众仿佛置于“思想超市”,选择的空间大大拓展。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首先从形式上吸引大众、激发大众兴趣的话,尽管是“科学理论”、“正确舆论”、“高尚精神”、“优秀作品”,也会降低被大众感知的机会,当然也就谈不上认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保持组织影响、教育影响等传统方式的同时,充分重视传媒影响,发挥传媒的便捷性、形象性、个性化、互动性、兼容性的特点,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也可借鉴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众文化转化。

3.在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教育的方式方面,要分层次,将不同的接受群体

区别对待。第一,把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作为“重点工程”。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影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进程。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重点、是关键。应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把对全体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作为“生命工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义务。只有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并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当代中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重点是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切实抓好对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工作,使党员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第三,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作为“战略工程”。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他们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其西化、分化战略的主要对象。只有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工作,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总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中国化、时代化为大众化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大众化是中国化、时代化的目的和归宿,中国化、时代化每前进一步,大众化就要及时跟进一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用更宽的视野来把握大众化的地位作用,用更高的要求来对待大众化的工作任务,在推进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更好地推进大众化,以大众化的深入发展更好地带动中国化、时代化,

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巨大作用。要把大众化作为党的理论工作的重要任务,继承弘扬艾思奇等老一辈理论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