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乳腺癌的微创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微创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微创治疗进展
乳腺癌的微创治疗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2020年晚期乳腺癌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年晚期乳腺癌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HER2+乳腺癌 尚需解决的问题 赫帕双靶+化疗是HER2+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T-DM1、吡咯替尼已成为HER2+晚期乳腺癌的二线标准治疗方案。目前对于HER2+患者,尚需解决的问题: 1. 早期阶段已接受抗HER2靶向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管理 2. HER2+晚期乳腺癌脑转移(约1/2)患者如何选择全身治疗方案? 3. 晚期HER2+乳腺癌的三线及以上治疗方案?

2020 ASCO大会上,徐兵河教授团队公布了III期PHOEBE研究结果。PHOEBE研究旨在评估吡咯替尼+卡培他滨对比拉帕替尼+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吡咯替尼组(n=134)和拉帕替尼组(n=132)由盲法独立中心评估(BICR)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2.5个月和6.8个月(HR=0.39,P<0.0001),符合显著性差异标准(P≤0.0066)。由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分别为11.0个月和5.6个月(HR=0.42,P<0.0001)。 一项Meta分析纳入PHENIX、PHOEBE、KATE2、EMILIA、 EGF100151、Cameron、Pivot、Martin等共13项研究,该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ATM》杂志。结果显示,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是曲妥珠单抗经治HER2+晚期乳腺癌最有可能改善PFS的治疗选择,这项研究也奠定了吡咯替尼用于晚期患者二线治疗的地位。 约一半的HER2+转移性乳腺癌可能发展为脑转移。HER2CLIMB研究是一项II期研究,旨在评估图卡替尼或安慰剂+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用于经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T-DM1治疗后进展的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2020年2月发表在《NEJM》杂志上的结果显示,图卡替尼+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和安慰剂+曲妥珠单抗+卡培他滨的中位PFS分别为7.6个月和5.6个月(HR=0.54,P <0.001),两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21.9个月和17.4个月(HR=0.66,P=0.005)。 2020 ASCO会议上,HER2CLIMB研究公布了图卡替尼+曲妥珠单抗

2019年HER2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HER2 阳性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相关性死亡原因之一, 全世界每年约有135 万妇女发生乳腺癌,约33万妇女死于乳腺癌[1],近年来我国城市乳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上升明显。约20%-25%的乳腺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HER2+乳腺癌患者预后差,术后复发风险高、生存期短[2-3]。HER2 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GFR/HER1,HER2,HER3,HER4)中4成员之一,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激活下游PI3K/Akt 和Ras/Raf/Mek/MAP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生长、活化和增殖过程。针对乳腺癌以HER2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出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本文予以综述如下。 1 单克隆抗体 曲妥珠单抗 曲妥珠单克隆抗体(Trastuzumab)是人源化的重组抗HER-2单克隆抗体,95% 来自人和5% 来自鼠的IgG抗体。曲妥珠单克隆抗体能够选择性作用于HER-2的细胞外受体,通过降低细胞膜HER-2蛋白浓度、阻断HER-2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加速HER-2受体蛋白降解、参与抗血管生成作用而导致细胞生长受抑制和诱导细胞凋亡,以及通过ADCC诱

导机体杀死肿瘤细胞。曲妥珠单克隆抗体是作为针对HER-2靶点设计的首个分子靶向药物,明显提高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由此展开。目前曲妥珠单抗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以及晚期解救治疗[4]。 对于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从单药治疗到联合化疗均显示良好疗效。单一药物曲妥珠单抗对HER-2过度表达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安全有效,其作为一线药物的有效率为26%,HER-2(3+)患者有效率为35%[4];作为二、三线药物总有效率为15%,其中HER-2(3+)患者有效率为18%,且曲妥珠单抗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5]。曲妥珠单抗联合应用化疗药物治疗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也可明显提高疗效,体外实验显示曲妥珠单抗与多种化疗药有相加或协同作用。曲妥珠单抗与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卡培他滨、脂质体阿霉素联用的有效率为24%~86%[6]。紫杉类中加入曲妥珠单抗能够显著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率 和生存期[7],相关实验证实联合治疗与单药化疗相比,有效率明显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患者的总生存期得以延长。临床常将曲妥珠单抗与一种化疗药联用,有关两种化疗药联合曲妥珠单抗的疗效的实验表明含曲妥珠单抗的三药联合较两 药联合方案略有优势[6]。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也可以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0年度乳腺癌治疗新进展(全文) 【摘要】本文对2020年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年度进展进行总结,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 乳腺癌的诊疗水平逐年提高,5年生存率已高达90%[1],远超其他癌种。乳腺癌的全身治疗已初步形成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成熟体系。近年来“精准治疗”逐渐受到重视,要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需要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本文将总结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过去一年的重大进展,并对乳腺癌未来治疗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便更好地指导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01化疗 化疗作为乳腺癌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改善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容易发生耐药,不良反应较重,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卡培他滨用于新辅助化疗后仍有肿瘤残存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的术后强化治疗已被国内外所接

受,而在单纯术后辅助治疗阶段使用卡培他滨强化治疗尚无定论。SYSUCC-001研究探索了TNBC术后标准辅助治疗后卡培他滨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1年的获益情况,结果显示,中位随访5年后,术后接受卡培他滨治疗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率显著高于观察组(82.8%∶73.0%),患者相对复发风险降低36.0%,尤其是肺转移发生率降低50%[2]。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早期TNBC患者在标准治疗以后,进行节拍化疗强化辅助治疗可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为改善TNBC 不良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艾立布林是一种新型的微管抑制剂。Study-301研究针对经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治疗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TNBC亚组中,与卡培他滨组比较,艾立布林组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延长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9.8%[3],为原本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转移性TNBC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会议公布了RU011201I研究的结果,艾立布林与紫杉醇一线或二线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相当,艾立布林血液学毒性重于紫杉醇,两组患者外周神经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相似,但艾立布林在发病时间、持续时间和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方面的数据更具优势,安全性更好[4]。在中国进行的304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与长春瑞滨组相比,艾立布林组患者神经毒性出现更晚,自主神经病变发生比例更低[5]。更多以艾立布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研究正在进行中,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多优效选择。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是指对于未发现远处转移的初治乳腺癌患者,在计划中的 手术治疗或手术加放疗的局部治疗前进行的全身系统性化疗[1-2]。新辅助化疗 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随着各类临床 试验和新的治疗理念不断涌现,其治疗模式也从曾经单一的化疗,转变为当前 基于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靶向治疗联合化疗、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等。随着新的循证医学数据不断充实,各种治疗理念和临床 实践的差异也越发明显,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新辅助治疗适应证,优化患者 的治疗策略并改善治疗结局仍存在争议。结合最新的研究数据和理念,中国乳 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组就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HER2联合化疗中,新辅助治疗目的及适应证、手术治疗规范、新辅助治疗前后的评估规范以及新辅助治疗方 案和策略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争议内容,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讨,联合发布《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旨在更好地指导中国临床 医师进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实践。 1、新辅助治疗的目的和适应证 专家组首先明确了在当前临床实践过程中,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应该从实际的临 床需求出发,以治疗的目的为导向,主要包括:① 将不可手术的乳腺癌降期为可手术乳腺癌;② 将不可保乳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乳的乳腺癌;③ 获得体内 药物敏感性的相关信息,从而指导后续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对于美国国立 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中提及的新辅助治疗潜在目的还包括将不可保腋窝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腋窝,中国专 家对此持审慎态度,认为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前哨淋巴结评估假阴性率高、长 期安全性数据不足等风险,并不常规推荐将对已经证实转移的区域淋巴结进行 降期保腋窝作为新辅助治疗的目的[3-4]。 当前在不同的指南和共识中对于新辅助治疗适应证的描述存在较大的差异[1-2,5-6],在明确新辅助治疗目的的基础上,绝大多数专家认同在临床实践中应 以上述3点治疗目的为导向行新辅助治疗,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并非所有需要行 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都推荐行新辅助化疗。 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专家组就不同肿瘤负荷以及乳腺癌亚型的患者是 否优选新辅助治疗进行了逐一讨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淋巴结状态、分子分 型等)的情况下,当肿瘤负荷较大时,中国专家更倾向于推荐优选新辅助治疗,83%的专家推荐浸润性病灶大于5 cm的乳腺癌患者优选新辅助治疗,而其他单 一病理学因素(如肿块大于3 cm或淋巴结阳性)并不能作为优选新辅助治疗的依据。 多数专家(63%)认可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是预后替代的研究终点,对患者采用预期pCR率高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7-8]。在新辅助后辅助治疗方面,CREATE-X和KATHERINE临床 试验提出,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患者,如未达到pCR,可通过强化辅助治疗来改善预后[9-10]。在临床实践中,能否基于这两项临床试验的结果而对所有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推荐新辅助治疗尚存在争议。专家组强调CREATE-X和KATHERINE临床试验是辅助阶段临床试验,仅提示针对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pCR的患者可采用辅助阶段强化治疗的策略,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四综述四 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薛静 王浩 DOI:10.3877/cma.j.issn.1674-0807.2018.01.0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81602713)作者单位:750004银川,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系 【摘要】 免疫治疗是继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二内分泌治疗等之后的乳腺癌重要治疗手段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三笔者简述了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如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二特异性抗原疫苗二细胞疫苗二病毒载体疫苗和双特异性抗体疫苗等,同时,还介绍了近年来针对乳腺癌的预防性疫苗,这将有利于临床医师进一步了解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三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免疫疗法; 疫苗 【中图法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志码】 A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占女性恶性肿瘤的25%和15%[1]三随着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成为了继传统放射治疗二化疗二手术等治疗之后的又一重要的乳腺癌治疗方法三笔者针对乳腺癌治疗相关靶点的治疗性疫苗和预防性疫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三 一二治疗性乳腺癌疫苗 治疗性乳腺癌疫苗是一类通过消除患者体内免疫耐受,重建或增强免疫应答,起着治疗作用的新型疫苗三它是在使用常规手术二放射治疗二化疗以及新型生物治疗如单克隆抗体药物等的基础上,通过调动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清除残存的零星癌细胞,防止肿瘤的复发,以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三笔者总结的相关治疗性乳腺癌疫苗临床试验见表1[2?29]三 (一)免疫检查点相关疫苗 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抗原激活T 淋巴细胞的过程受多个受体二配体的相互作用,因此,这些受体或配体在肿瘤的发生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目前,乳腺癌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二细胞毒T 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等相关免疫靶点三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11776246.html,G?3 LAG?3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其分子质量为 70000,位于12号染色体上[30]三它主要表达于活化的NK 细胞二T 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表面,能够抑制T 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并在调节性T 细胞 (regulatory T cells,Tregs)发挥抑制作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8]三重组可溶性LAG?3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recombinant soluble LAG?3immunoglobulin fusion protein,IMP321)与主要 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分子有很高的亲和力,能够引起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和记忆性T 细胞活化三已有研究在30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评估了IMP321的疗效,患者接受每2周1次IMP321,每周1次80mg/m 2紫杉醇皮下注射,连续治疗6个疗程三结果表明:患者6个月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达90%,并且,APC 数量二自然杀伤细胞与CD8+效应T 细胞的比例呈持续性增加,且未见与IMP321相关的不良反应[2]三而之前已有实验证明,抗LAG?3联合抗PD?1治疗具有协同效应,并且能够防止T 细胞耗竭和无能[31]三 2.CTLA?4 CTLA?4是一种免疫检查点受体,它既能在活化的CD8+ 效应T 细胞中表达,也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三并且,其能与T 细胞共刺激受体CD28竞争结合其配体CD80或CD86,抑制T 淋巴细胞活化,进而阻断CTLA?4,消除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外周免疫耐受和解除对T 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从而发挥抗肿瘤活性[32]三目前,临床上有2种用于抑制CTLA?4的单克隆抗体三一种是ipilimumab,多项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已经证明其能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故美国FDA 已批准ipilimumab 用于未经治疗和难治性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33?34],而另外一种单克隆抗体tremelimumab 已经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试验中[35]三研究者在26例转移性激素敏感型乳腺癌中评估了tremelimumab 的临床疗效三这些患者每28d 或90d,接受3~10mg /kg 的tremelimumab 治疗,同时每天给予25mg 依西美坦治疗,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46%)二瘙痒(42%)二便秘(23%)和疲劳(23%)三其中5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腹泻,还有1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转氨酶升高,并且,患者接受tremelimumab 联合依西美坦治疗,每90d 的最大耐受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为6mg /kg三在接受MTD 治疗的13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3二4级治疗相关性腹泻,其最佳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四 34四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8年2月第12卷第1期Chin J Breast Dis(Electronic Edition),February 2018,Vol.12,No.1

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进展研究

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进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29T11:56:00.877Z 来源:《大众医学》2018年12期作者:罗高德 [导读] [摘要]探究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进展,总结近年来保乳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优势。 兴宾区人民医院外一科罗高德 [摘要] 探究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进展,总结近年来保乳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优势。保乳手术在手术范围上更具优势,并可减少对患者的身心损害,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手术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关键词] 乳腺癌;保乳手术;生活质量 乳腺癌为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上升、年轻化趋势,相关研究显示,乳腺癌年均增长比例约5%,且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发病中位年龄提早10年,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1-2]。外科手术为临床治疗乳腺癌重要手段。随着医学技术的进展、对乳腺癌认识的加深,治疗模式已有重大转变,从既往单纯手术治疗转为综合治疗(多学科),同时,乳腺癌手术呈缩小趋势,以求肿瘤根治的前提下,使乳房生理功能、美学效果尽量保留[3]。临床研究证实,早期乳腺癌保乳术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与根治术在肿瘤控制率、生存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保乳手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的应用中越来越广泛[4]。本研究对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保乳手术的开展 乳腺癌根治术虽有较高局部控制率,但临床研究发现,多数患者(包括部分无淋巴结转移)仍可发生远处转移,导致病死[5]。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深入,临床发现,乳腺癌为全身性疾病,早期即可发生远处转移(隐匿性),与局部手术范围无关;淋巴结仅可反映疾病分期,无屏障作用;不同手术方式对生存率无明显影响,使乳腺癌的预防、诊治受到了深深的影响,且为缩小手术范围提供了理论依据[6-7]。临床试验表明,1500例乳腺癌患者(Ⅰ、Ⅱ期)分别行乳房切除待淋巴结肿大再清扫、乳房切除加腋放疗、乳房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术治疗,10年生存率为54%、59%、58%,无明显差异[8]。Veronesi等[9]研究表明,分别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乳房象限切除加全乳放射(352例)、根治术(349例),随访20年,死亡率分别为26.1%、24.3%,远期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中国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起步较晚,一项切除乳房、保乳治疗的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表明,切除乳房治疗死亡率0.1%、远处转移率1.4%、复发率0.5%,保乳治疗死亡率 0.1%、远处转移率1.3%、复发率1.0%,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10]。上述研究均为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提供了有力佐证。 2保乳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 “早期乳腺癌规范化保乳综合治疗临床研究”界定保乳手术标准为:不存在远处转移、腋窝淋巴结肿大,肿瘤直径≤3cm[11]。西方国家由于乳房偏大、保乳要求更迫切等原因,对肿瘤直径≤5cm的患者进行保乳手术。准确把握保乳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为确保疗效的前提。(1)单一肿瘤:早期保乳手术复发率低于中晚期。(2)单一孤立瘤灶:乳腺癌生物学表现为多中心性生长,手术切缘阴性者,无法排除周围乳腺中残留癌灶的可能。(3)乳房中等大小:术后可保持较为完美的乳房外观。(4)腋淋巴阴性:同侧腋窝存在阳性转移结节者,远处转移发生率较高。(5)肿瘤切缘镜检阴性:此类患者存在一定复发率。(6)肿瘤、乳晕距离:距离<2 cm,术后乳房外形欠佳。(7)患者保乳愿望强烈,接受术后放疗、长期随访。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是否存在乳头溢液等为相对相对禁忌证。乳腺癌治疗指南指出,阳性病理切缘、病变广泛、乳腺放疗与胸壁放疗史、钼靶摄片可见癌性或弥漫可疑的微钙化灶等均为绝对禁忌证[12]。 3手术方式 保乳手术原则:完整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使正常乳腺组织保留,以避免组织切除过少而导致术后复发率高及组织切除过多而导致术后美观效果不理想[13]。(1)肿瘤切除术:仅切除肿瘤周围少量组织;(2)肿瘤扩大切除术:切除较多肿瘤周围组织(1~2cm);(3)象限切除术:对肿瘤所在象限进行放射状切除(胸肌筋膜、部分皮肤)。国内多采用局部扩大切除术,国外多采用象限切除术,临床应根据肿瘤分期、位置及患者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4技术问题 保乳手术存在以下技术问题:(1)切口设计。切口设计基本要求为解剖方便、显露好及术后美容效果好。要求距肿瘤边缘>1cm,划分乳房为上、下部分(以乳头为中心),上方肿瘤行弧形切口、下方行放射状切口(均以乳头为中心),腋窝行斜切口(5~6cm、与腋褶线平行)。根据肿瘤浸润情况(超声、X线)确定是否对表面皮肤进行切除,在保证皮肤切缘无癌残留的前提下,尽量保留皮肤[14]。(2)切缘、瘤缘距离。切缘、瘤缘距离与复发具有密切关系,通常认为保证切缘病检阴性的前提下,距离2cm即可。(3)病理检查。及时对切除标本各切缘进行准确标记,以确保病理检查时,取材准确,并分别对各个切缘进行检查,为切缘阴性提供保障。(4)残腔处理、瘤床定位。肿瘤切除后,最后对腺体、皮下组织进行并拢缝合,以将残腔消除,使近期乳房形体效果更为理想,但无法对病灶区放射野进行准确定位,且难以明确瘤床位置、切口瘢痕关系。而瘤床放置金属标记(残腔四周放置银夹)可有效解决上述不足。(5)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乳腺癌患者行SLNB,可明确前哨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进而决定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避免淋巴结清扫引起的并发症,并一定程度提高美容效果。 5辅助治疗 术后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1)放疗。保乳术后放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控制局部复发率。有研究表明,乳腺癌保乳术后行放疗治疗,随访14~50个月,无复发病例,且近期美容效果满意度高达93.02%[15]。(2)化疗。化疗为乳腺癌治疗重要手段,术前新辅助化疗可降低乳腺癌分期,提高保乳手术可行性,术后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3)内分泌治疗。临床研究表明,乳腺癌治疗与雌激素受体(ER)具有密切关系,ER越高,内分泌治疗效果越好。有研究表明,辅助他莫昔芬治疗失败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应首选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16]。同时有研究显示,AI、mTOR抑制剂联合应用于乳腺癌患者,具有显著临床优势[17]。(4)生物治疗。原癌基因Her2过度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采用曲妥珠单抗治疗,可取得一定治疗效果。目前,单抗治疗、基因治疗、肿瘤干细胞为乳腺癌生物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 6形体美容效果 形体美容效果为评估保乳手术成功的重要标准。美容效果与乳房大小、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等多种因素有关。选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疗效、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