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优政府规模研究述评

最优政府规模研究述评

最优政府规模研究述评
最优政府规模研究述评

最优政府规模研究述评*

唐小飞 王跃 郑杰 Y ong L u

内容提要:最优政府规模是学术界和现实社会长期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现有文献的梳理,从经济增长、国民福利以及政治经济学等角度去审视这个焦点问题。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指导我国政府规模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府规模 最优 经济增长 国民福利 政治经济学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公共财政的核心问题都是追求最优的政府规模。那么,一个特定的国家在一定的时期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政府规模?如果存在,应该怎样去理解和选择这个具体的数值?这不仅是发达国家,也是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视角下的最优政府规模

一般而言,多数经济学家习惯选用经济增长最大化作为 最优政府规模 的评价标准。然而这一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值得商榷:我们假定政府规模从零开始增长,政府可以逐步承担保护私有财产、提供公共服务、建立行业标准、保卫国家安全、制定和实施法律等职能,而这些职能明显不能由私有部门来承担,这时,增加政府规模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随着政府规模的持续增加,政府开始越过界限去承担一些本该由私人部门来做效率会更高的职能,这个时候,增加政府规模就会损害经济增长。因此,政府规模应该存在一个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最优政府规模。

在理论研究上,Barro(1990)首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他指出,政府规模(分别按政府支出和税收衡量)的扩大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双重效应:政府支出的增加提高了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从而提高了经济增长率;税收的增加降低了经济中的激励,从而降低了经济增长率。当一国政府规模较小时,前一效应占主导地位;但政府规模较大时,后一效应将占主导地位。因而,政府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同时,他通过对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证明,当政府消费的边际产出等于1,政府规模达到最优,这被称为 Barro法则 或 政府规模的自然效率条件 ,此时的政府消费为最优消费。原因在于,按照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原则,决定最优政府规模的自然效率条件是政府的边际产出等于1。Armey(1995)则明确提出了政府最优规模曲线(一条倒U形曲线),后来被称为Armey曲线。他指出:政府规模较小时,政府支出对产出的增强效应将占主导地位,此时政府规模的扩大将伴随着产出增加;但当政府规模达到某一临界点之后,产出的增强效应会递减,政府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就会阻碍产出增加。这就意味着在某一临界点上,政府规模最优。因此,当政府规模处于Armey曲线的左端时,增加政府规模有利于经济增长;当政府规模处于Arm ey曲线的右端时,增加政府规模损害经济增长。Pevcin(2004)也指出:若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政府规模的扩大将会提高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若经济的发展水平已经很高,则政府规模的扩大只会降低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他认为,造成这种非线性关系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不发达国家中,绝大部分政府支出用于兴建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能极大地提高私人部门的生产率;相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其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所以政府支出主要集中于社会福利项目上,而社会福利项目在促进私人部门生产率提高方面的作用显然要低于兴建基础设施项目。

既然最优政府规模在理论上是存在的,那么现

141

经济学动态 2011年第5期

*本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71072169);本文系西南财经大学 211工程三期 资助项目;西南财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实中的政府规模是否符合这个最优值呢?在早期的实证研究中,Karras(1996)根据Bar ro的理论框架,选取118个国家1960~1985年的政府消费数据对最优政府规模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这118个国家的最优政府规模为23%,即政府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23%时政府边际产出等于1。其中非洲最优政府规模为20%,北美最优政府规模为16%,南美最优政府规模为33%,亚洲(包括中国)最优政府规模为25%,欧洲最优政府规模为18%。研究认为:在以上118个国家中,其中非洲和南美国家的政府服务提供过度,而在亚洲国家政府服务提供不足。此外,Vedder&Gallaw ay(1998)通过1947~1997年美国联邦政府支出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拟合了A rmey曲线,并估计美国联邦政府支出的最优规模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7.45%。

事实上,近年来的大多数实证研究都表明政府规模的增加会给经济增长带来消极影响,这实际上也揭示:在现实世界中,为数不少的国家政府规模都处于Arm ey曲线的右侧,即政府规模过于庞大。总之,上述研究都认为样本国家的政府规模并非最优,而是过于庞大。

Roy(2009)在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政府规模同经济增长的关系事实上是两种类型的关系,即经济增长对政府规模的影响以及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两种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以前的研究结论之所以容易混乱,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研究采用单一方程模型,会存在非平稳变量,产生联立性偏差,因此,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选取美国1950~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四个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来研究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政府规模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他认为美国政府规模已经超过最优值,其政府规模的持续扩张会阻碍国家经济的增长,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来缩减政府规模。

Afo nso&Furceri(2010)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更详尽、更深入地分析。他们选取了两组样本国家:15个欧盟国家和另外13个OCED发达国家,数据来自1970~2004年。首先,他们研究了政府规模的大小和波动性这两个变量对样本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的样本国家中这两个变量都损害经济增长。另外,他们从财政总收入和财政总支出两个角度衡量政府规模,发现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增加都会对样本国家GDP的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其次,研究还对国家规模的不同内容对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作者建议样本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应该减少间接税和社会贡献收入的征收,同时削减政府消费和财政补贴。另外,对公共资本投资项目也应该非常谨慎,原因在于这些项目大多缺乏效率。总之,他们的研究再次验证了Pev cin(2004)的推测:富裕的发达国家政府规模已经超过最优规模。

二、国民福利视角下的最优政府规模

依据生态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增长是有限的,而质量的改善是无限的。经济发展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和国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那么政府规模的大小就应该与国民福利的增长联系起来。因此,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国民福利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最优政府规模,他们选用国民福利最大化作为 最优政府规模 的评价标准。在实证研究中,一些学者采用诸如H DI之类的客观指标衡量国民福利,另一些学者则采用生活满意度之类的主观幸福感指标来衡量国民福利。

H DI(人文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开发署(UN DP)在1990年的 人文发展报告 中首次提出并用以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的客观指标体系。H DI 从教育和社会生活质量两个方面弥补了单一经济增长指标(GDP)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二维指标联系,为我们解决非经济福利指标的综合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

H DI最大化所得出的最优政府规模应该不等同于GDP最大化的政府规模,因为H DI包括教育水平和期望寿命,这两个指标并不一定有助于GDP的提高:教育会提高未来的GDP,但对当前GDP的提高没有直接的作用;期望寿命甚至可能会降低GDP,例如有学者认为日本近年来经济低迷的原因之一在于其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

Davies(2009)在运用15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解析政府规模对国民福利的影响时,率先选用H DI指数来衡量国民福利,数据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 人文发展报告 ,指标年度分别是1975、1980、1985、1990、1995、2000和2002;同时选用政府消费支出和政府投资支出分别占GDP的比例衡量政府规模,数据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2005年9月的 国际金融统计 。他的研究结论发现政府规模对国民福利的影响也是一条倒U形曲线,国民

142

福利最大化的临界点就是最优政府规模。在对154个国家的数据分析中,H DI最大化时的政府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7%,政府投资支出占GDP比例为13%,因此,政府总支出的最优规模为30%。这个数据明显大于以GDP作为衡量标准的最优政府规模数据。

Bj r nsko v et al.(2007)则率先选用受访者的主观生活满意度作为国民福利的衡量指标,研究政府规模对国民福利的影响,研究结论较为悲观。他们的研究数据来自第三次和第四次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这个调查项目涉及74个国家约12万个受访者。他们通过对74个样本国家的数据分析发现:政府消费支出已经超过最优政府规模,政府消费支出的持续增加会降低国民的生活满意度。文章还测试了政府规模对生活满意度的负面影响是否受到另外3个变量的干扰:政府运作的效率、政治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政府的意识形态。

同样地,H essam i(2010)选用生活满意度作为国民福利的衡量指标,测试了欧盟国家公共支出的规模和内容对国民福利的影响,同时也引入了受访者的个人特性和政府机制等因素。他选用12个欧盟国家1990-2000年的民意调查数据,数据来自153268个访问者。研究动机有两点:一是试图对欧洲政府规模的急剧扩张做出解释。二是试图验证福利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不同观点在现实世界中的正确性。具体而言,H essami(2010)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两点:一是政府规模对国民福利的影响是一个倒U形函数曲线,始终存在一个最优政府规模临界点;二是欧盟国家的政府规模处于倒U形曲线的左方,欧盟国家可以通过增加政府规模来推动社会福利最大化,从而实现最优政府规模。

对比Bj r nsko v et al.(2007)与H essami(2010)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同样选用主观生活满意度作为国民福利的衡量指标,二者的结论截然不同: Bj r nsko v et al.(2007)认为74个样本国家的政府规模普遍过度,H essam i(2010)则认为欧盟国家的政府规模普遍不足。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在Bj rnskov et al.(2007)的研究中,样本国家间的跨度太大,既包括欧盟、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又包括越南、乌干达、津巴布韦、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而且社会满意度的测量选用同样的量表,明显没有考虑到国家的异质性;而H essam i(2010)的研究样本仅仅限于欧盟,样本国家之间跨度小、异质性也较小。二是发展中国家民主进程缓慢、政府运作效率普遍偏低,增加财政支出并不能切实提高国民的主观幸福感;而欧盟等发达国家民主化程度高、政府运作效率高,增加财政支出更能提高国民的主观幸福感。

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政府规模的最优选择

当然,仅仅从经济增长或者国民福利的观点来探讨最优政府规模这个话题显然不够,学者们认为要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这个概念,肯定要加入一些诸如历史、文化、政治等现实元素。例如,西方国家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源自政府通过选举轮流执政,政府在做出财政政策的最优选择时,必须考虑选民的偏好、影响力以及选举的不确定性,因而现实中的政府规模就会偏离最优政府规模的理想数值。一些学者尝试从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出发去分析现实中政府规模的最优选择,在模型构建中加入政治影响力、选举不确定性等政治变量。

T ridimas&Winer(2005)建立了一个立体的概率投票模型,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政府规模的最优选择。他们认为在一个民主体制国家,政府规模由三个要素决定:需求、供给和政治影响力。需求是指国民对公共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它是通过政府运用财政手段进行强制性再分配实现的。需求受到收入增加、收入不平等、城市化进程、战争的恐惧等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Wagner法则强调经济增长是决定公共部门增长的基础,并断定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将导致政府规模的不断扩张,从而政府规模很容易超过最优的临界点。供给是指政府收入的来源,即政府的税收收入。供给的影响因素也很多,一些研究指出一个国家税收的多少甚至和该国自然资源的储存以及女性就业的程度等因素相关。M ueller&Stratmann(2003)运用跨国面板数据证实:在良好的、根深蒂固的民主体制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度越高(暗指更多的低收入选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参与政治选举),会导致越大的政府公共支出。同时,他们的研究也指出,在民主化进程缓慢的国家,公民更多的政治参与热情并不能导致更大规模的政府,因为政治既得利益团体会阻碍进一步再分配政策的实施。他们的结论暗示:民主国家的政府规模会大于最优政府规模,集权国家的政府规模会小于最优政府规模。

T ridimas&Winer(2005)指出,以前政府规模最优选择的研究模型要么强调供给,忽视财政再分配的需求;要么强调需求,忽视税收的变化;要么仅

143

经济学动态 2011年第5期

仅强调经济福利,忽略政治影响力。T ridimas& Winer(2005)认为政府规模的最优选择非常复杂也非常现实,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他们构建了一个综合模型来进行研究,模型的核心是政府规模供求的政治均衡。政府规模的供给(税收收入)源自个体的选择是参加纳税的市场活动还是不纳税的非市场活动,如休闲;政府规模的需求源自选民对财政再分配的不同需求和他们不同的政治影响力。政治均衡分析放在一个立体的概率投票模型中进行,在这里每一个人的经济福利和政治影响力是不同的,没有一个人起决定性的作用,最后政府规模的最优选择来自一个选举概率所产生的纳什均衡。当然,这个选举均衡所产生的政府规模一般不会等同于最优政府规模。

Ang elopo ulo s&Economides(2008)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和财政政策最优选择的均衡模型,在该模型中个体为了争取自己在政府支出中占据更大份额而相互竞争,同时两个政党按照选举不确定性而轮流执政。他们发现在每次选举前,试图影响国家再分配政策的寻租活动会更加频繁,这些活动包括游说努力、利益集团活动、罢工、游行参与等等。另外,有实证研究表明选举周期会对国家经济政策的选择产生影响,执政党在选举前变得短视而增加政府开支。因此,他们的主要理论逻辑是:政府由于执政的不确定性增加财政支出,这又对选民个体产生扭曲激励,推动他们从有效率的生产活动转到无效率的寻租活动,从而损坏经济增长。在理论部分,他们建立了一个动态的一般均衡模型来阐述这一观点,模型涉及财政政策、寻租活动和经济增长,其驱动力就是保持权力的不确定性。在实证部分,他们采用25个OCED国家1982~1996年的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论支持上述预测,即政府在保持权力的不确定性情况下会回避对最优政府规模的选择,他们会在现实政治压力下选择更大的政府规模,从而损坏资本累积和经济增长。

四、简评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最优政府规模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数经济学者都断定现实中政府规模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揭示了为数不少的国家政府规模已经超过最优值。(2)研究最优政府规模不应该仅仅从经济增长出发,而且应该考虑政府规模对国民福利的影响,一些学者们逐步选用国民福利的衡量指标来代替GDP增长作为最优政府规模的评价标准。(3)最优政府规模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它不仅与很多经济概念息息相关,同时也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历史及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在政府规模最优选择模型中加入政治影响力、选举不确定性之类的政治变量。

总之,政府规模的过度膨胀,对于经济长期发展的损坏以及对国民财富的挤出效应不容小视。2010年我国政府规模继续壮大,一是国家继续扩充基层公务员队伍,导致公务员考试继续升温,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突破100万;二是为了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2009-2010年我国政府制定4万亿投资计划后,2010年又新增投资1.18万亿。因此,本文认为,最优政府规模的研究和探讨更应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此研究结论不仅有较高的经济学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A fonso,A.&D.Furceri(2010),"G ov ernment size,compo sitio n,v olat ility and economic g row th",Eur opean Jour nal of P olitical Eco no my26:5.

Bj rnskov,D reher&F ischer(2007),"T he big ger the bet ter?Ev idence of the effect of g over nment size on life satis fact ion aro und the w or ld",Public Choice130:267-292.

F olster&H enr ekson(2001),"Gr ow th effects of go vernment ex penditur e and tax ation in rich o untr ies",Euro pean Eco no mic Review45:1501-1520.

H essami,Z.(2010),"T he size and co mpo sitio n o f go vern ment spending in Eur ope and its impact on well-being", K yklo s63:346-382.

T ridimas&Winer(2005),"T he political econom y of go vern ment size",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 l Econom y21:643 -666.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责任编辑:陈建青)

144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 究综述 FXXXXXXXX XXXX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21世纪这个企业间拥有激烈竞争的时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最重要保证。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企业如何根据不同的企业战略而进行不同的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所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关键字: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六大版块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是在德鲁克1954年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后出现的。1958年,怀特·巴克(Wright Bakke) 出版了《人力资源职能》一书,首次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普通职能来加以论述。此后,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国内外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流派他们从不同侧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进行了阐述,综合起来,可以讲这些概念归纳为五类: 1.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出发来解释它的含义,认为他是借助对人力资源 的管理来实现对组织的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技术与方法,有效地运用人力资源来达成组 织目标的活动(Mondy and Noe,1996)。 2)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各种管理功能,促使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已达 成组织目标(Schuler,1997)。 3)人力资源管理是利用人力资源实现组织的目标。 2.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或承担的职能出发来进行解释,把人力资源管理 看成是一个活动过程。 1)人力资源管理是负责组织人员的招聘、甄选、训练及报酬等功能的活动, 以达成个人与组织的目标(Sherman,1992)。 2)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全社会一个企业的各阶层、各类型的从业人员招工、 录取、培训、使用、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全过程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就是用来提供和协调组织中的人力资源活动。 3.主要揭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体,认为他就是与人有关的制度、政策等。 1)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 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 2)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一切对组织中的员工构成直接影响的管理决策和实 践活动。 3)人力资源管理包括要影响到公司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性质的所有管理决策 和行为(Beer Specktor,1984)。 4)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影响员工的行为、态度以及绩效的各种政策、管理实

西方地方政府职能未来趋势

地方政府学作业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发展趋势 政府职能逐步扩大 近两个世纪来特别是二战以来,西方国家政府职能迅速膨胀。因为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公共事务不断增加,为满足较高的社会发展,政府活动也随之增加。这就是“瓦格纳法则”.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认为,为满足较高的社会发展,政府活动也必然随之增加。他的这一论断被称为“国家活动不断增加的法则”,该法则不断被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所证实。 政府职能体系中政治职能相对减弱 在早期的政府职能体系中,政治职能占有重要比重,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通过对内阶级镇压,对外扩张或防卫,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被视为是实行政治统治的必要补充,是从属于政治统治和为政治统治服务的。 然而,政治统治职能只能起到控制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作用,不能消除这种矛盾和冲突。 统治阶级日益认识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两极对立最终会损害统治者的利益。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资资源的大幅增长,统治阶级可以为社会各阶级、阶层提供更多的分配份额,使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相对缓和。尽管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依然存在,但它以更隐蔽的形式体现出来。 由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增强和膨胀,从而使政府政治职能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社会化 政府的管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社会公共事务的激增,政府在许多方面感到力不从心。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被迫把某些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权交还给社会,集中精力管自己应该管、有能力管、也管得好的事情。 现在许多西方国家实行公共事务管理民营化,将公共服务或部分政府职能委托给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 日本政府将清洁卫生、维修公共设施、修建学校等社会公共事务委托给地方自治体、民间团体或私人管理,除社会福利设施外,其他社会公共事务委托管理面达80%左右。 美国大约有35%的地方政府让私营公司负责收集城市垃圾,42%的地方政府使用私营企业经营城市公共汽车系统。 近年来,西方国家社会中介组织广泛兴起,这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社会化趋势的重要反映。 政府通过宏观协调,将一部分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交还给社会,由社会组织代替政府进行管理,实现社会职能社会化,是当代政府职能发展新特点、新趋势。 宏观调控与综合协调职能增强 西方国家政府在实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社会化的同时,十分注意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综合协调职能。 各国政府普遍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部门,建立和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美国的总统府,英国的内阁委员会、财政部,法国的总统府、经济计划厅等,都是承担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职能的重要部门。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计划手段与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发展情况综述 行政管理秦高文 【摘要】随着信息的高速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电子政务日益成熟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智慧政府。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梳理了国内外智慧政府建设发展的情况,结合智慧政府主要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开展文献综述,希望得以了解国内外智慧政府研究的整体进展情况。总结归纳了智慧政府研究取得的进展和成绩,并对未来智慧政府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电子政务;智慧政府;智慧城市;政府信息化;公共服务 一、引言 现代政府事务日益复杂,传统政府的智能水平已经难以应付这种新的形势,伴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历经传统政府、数字政府、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等多个阶段后,“智慧政府”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智慧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四大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智慧政府”就是要实现上述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 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智慧政府”具有移动性、社会性、虚拟性、个性化等特征。「1」这些新特征是信息技术进步和电子政务应用创新两者融合演化发展到更高级实践阶段的必然结果。「2」智慧政府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具有明显

的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它的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世界各国政府机构都是在探索中先行先试。 二、智慧政府在国内外的探索实践 2011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提高政府服务的绩效及服务能力,提出智慧政府建设框架(Smart Government Framework)。「3」2012年6月,韩国政府公共行政与安全部顺应时代发展构建了智慧政府实施计划(Smart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Plan),使得韩国始终居于联合国电子政务指数排名中的领先位置。「4」2013年6月,迪拜专门成立智慧政府部门(Dubai Smart Government Department),负责指导和监督迪拜电子政务的转型与实施,迪拜智慧政府项目通过各部门共同努力取得了重要成就,是该地区为企业和社区生活提供政府在线服务的开创性举措,标志着迪拜开始进入智慧政府时代。「5」2014年3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推出“资讯媒体总体规划2025”(Infocomm Media Masterplan 2025),该规划的重要目标是将新加坡政府建设成为智慧政府,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领先的ICM技术使用者和倡导者,通过有效的安全措施保护个人的隐私和交易,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和收入,帮助政府利用数据更好地分析城市问题,从而制定更适当的政策。「6」 国内在政策方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主管部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信息化发展规划》《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电子政务向智慧化和服务化转变。在建设实践方面,中国已经有超过两百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计划,而智慧政府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7」北京、上海、南

第三章政府职能.doc

第三章政府职能自检自测 一、单选题 1、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A. 政府职能 B. 行政监督 C. 行政决策 D. 行政体制 2、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C)上。 A. 公平性 B. 平等性 C. 非营利性 D. 普遍性 3、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D)。 A. 30 B. 31 C. 28 D. 29 4、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A)。 A.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B. 前资本主义时期 C. 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D.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C)。 A. 前资本主义时期

B. 自有资本主义时期 C.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D. 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二、多项选择题 6、要正确地界定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地处理(ACE)的关系,同时也必须考虑到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政治民主的发展的水平。 A. 政府与市场 B. 政府与政党 C. 政府与社会 D. 政府与公民 E. 政府与社会组织 7、政府职能特点是(ABCE)。 A. 普遍性 B. 不可替代性 C. 服务性 D. 系统性 E. 强制性 8、马克思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即(ABE)。 A. 政治统治职能 B. 组织职能 C. 协调职能 D. 计划职能 E. 社会管理职能

9、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CD)。 A. 政治职能 B. 文化职能 C. 社会职能 D. 协调职能 E. 经济职能 10、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ABE)。 A. 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 B. 外部性问题 C. 公共物品的提供 D. 无知和非理性 E. 不平等问题 11、政府失效主要表现在(ACD)。 A. 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B. 造成另一种不公平 C. 政府的低效率 D. 政府的成本过高 E. 寻租 12、政府的政治职能主要包括(ABCE)。 A. 民主职能 B. 确保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 C. 政治统治职能 D. 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

领导理论 简介

定义 交易型领导(Transactional Leadership):贺兰德(Hollander)于1978年所提出。Hollander认为领导行为乃发生在特定情境之下时,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相互满足的交易过程,即领导者藉由明确的任务及角色的需求来引导与激励部属完成组织目标。 交易型领导的特征是强调交换,在领导者与部下之间存在着一种契约式的交易。在交换中,领导给部下提供报酬、实物奖励、晋升机会、荣誉等,以满足部下的需要与愿望;而部下则以服从领导的命令指挥,完成其所交给的任务作为回报。 特征: 1.明确的界限——在角色和功能、技术流程、控制幅度、决策权以及影响力范围等方面都有划分清晰的界限,所有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都被置于管理和控制之下,以期达到预想的商业结果。 2.井然的秩序——对交易型领导来说,任何事情都有时间上的要求,地点上的规定,以及流程上的实用意义。通过维系一个高度有序的体制,交易型领导得以长时间、系统性地获得比较一致的结果。 3.规则的信守——交易型领导十分注重规则,对业务经营的每一层面都设定了具体的操作标准与方式,任何背离程序、方法和流程的行为都被视为问题,要加以解决和清除。也就是说,工作结果必须是可预测的,不允许意外发生。 4.执着的控制——交易型领导厌恶混乱的和不可控的环境,他们力图使企业获得有序结构。所以,他们的领导方式往往是强力型的,企业内部通常缺乏“湿润感”。 弊端 交易型领导看重“一物换一物”,欣赏“你为我干活,我为你办事”。他们只懂得用有形、无形的条件与下属交换而取得领导,不能够赋予员工工作上的意义,从而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开发员工的创造性。 一、真实型领导的理论内容 真实型领导是一种将领导者的人生经历、积极心理能量、道德观念与高度发展的支持性组织气氛结合起来发挥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将形成和促进领导者及下属更高水平的自我认知与积极的自我调节行为,促成积极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发展,最终达成具体而长期的绩效表现。 Luthans等人(2003)认为真诚领导者具有高水平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调节、积极的心理资本和积极的自我发展等显著特点。对于真诚领导者而言,了解自我、忠于自我是他们的本质特征。真诚领导者的自我认知包含对自己的情绪、价值观和信念的深刻了解,以及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准确评估。这种认知既是真诚领导者发展的先决条件,也为积极的自我调节奠定了基础。 二、真诚型领导的相关研究和实证例子 目前对真诚型领导理论模型的研究,主要考察它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Gardner(2005)等学者在整合已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领导和下属真诚行为发展模型。该模型通过研究真诚型领导的前因变量(个人经历、触发事件)、内部结构及结果变量(下属产出、绩效),较全面地考虑到了真诚型领导的内在结构及外部影响因素。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李姿姿(1976-),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中央编译局世界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民社会、中国政府与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 《学术界》 (双月刊)总第128期,2008.1 ACADE M I CS IN CH INA No .1Jan .2008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述评 ○李姿姿 (中央编译局 世界所,北京 100032) 〔摘 要〕经历了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之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在20世 纪90年代进入了“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新时期,相继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国家嵌入社会”等理论,重新思考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表明人们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看法走出了零和博弈的传统观念,标志着一种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视角的出现,对加深人们对社会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国家;社会;国家在社会中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政治学长期以来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通过国家-社会二分法来看待问题,认为国家与社会是零和博弈的关系。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打破了这种二分的视角,以米格代尔(Joel S .M igdal )、埃文斯(Peter B.Evans )、奥斯特罗姆(Elinor O str om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国家在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共治、公与私合作伙伴关系等理论,认为 国家与社会存在合作与互补的关系,二者是互相形塑的。〔1〕在这一理论的影响 下,产生了有关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形形色色的研究。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超越了传统二分法对单方面的片面强调,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们对国家权力和作用的认识转变,对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现实世界有着重要影响。 一、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是讨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合作— 07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及其展望(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及其展望(一) 摘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走过的历程,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央地方关系重塑、政府与企业、社会和市场关系调整、行政决策和监管体制创新与完善等领域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和主要成效加以概括综合,继而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尚未解决且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改革不断深入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行政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艰巨性、风险性加大,改革的环境更为复杂。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一)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且易于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已经顺利完成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在这些改革中,1998年开始的第四次机构改革成效尤为突出:通过大幅精简政府机构及其人员编制数量,国务院部委从原有的40个减至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到200多项,公务员数量从3.2万人减至1.6万人,同时,调整和撤销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直接管理经济的专业部门,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基本适应的政府组织体系。(二)政府职能转变稳步推进 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任务。1988年开始的第二次机构改革,首次提出应该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1993年开始的第三次改革,提出应该按照“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要求,将政府职能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1998年开始的第四次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应该集中在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2003年开始的第五次改革和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六次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提出政府职能转变应该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趋于一致。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职能的重心发生改变,从过去注重政治和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和发展上来。二是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也就是政府在继续完善经济调节职能和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三是政府履行职能的方式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手段从单一的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四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需要,对政府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进一步理顺了职责关系,行政部门职责交叉重叠、权责不清、协调不力、多头管理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在此方面,卢志钊、崔晓惠等人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论述。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得到初步协调 中央与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沈荣华教授认为,正确调整央地关系的关键和核心在于能够合理划分不同层次政府之间的财力和职能。如果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缺乏合理明确的划分,央地关系不协调问题就会成为影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从而限制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 范绍庆、殷志红等人对中国央地关系的调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

互联网与政府职能的研究报告

为什么互联网对政府职能转变会产生影响 第一章回顾文献 1、政府对互联网的态度(引自《中国互联网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06月) 互联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20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 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 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关系国家经济繁荣和发展,关系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关系国家主权、尊严和人民根本利益。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是中国政府的基本互联网政策。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管理互联网,致力于营造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构建更加可信、更加有用、更加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联网。 中国政府将不断完善互联网发展与管理政策,使其更加符合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的内在规律及客观需要。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借鉴各国发展与管理互联网的有益经验,并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促进世界互联网的繁荣发展。 2、互联网对政府的影响(引自《中国互联网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06月) 互联网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全面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建立政府门户网站4.5万多个,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提供便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类在线服务。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有效提高了各级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务公开水平。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

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一、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况 现代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 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迄今为止,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其基本情况如下:1.一个研究的基本宗旨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不论有多少流派,有多少观点,经历了多少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不论其理论的差异有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基本宗旨就是一个:通过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寻求提高领导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这样一个目的而展开,无论是领导的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价值理论,都概莫能外。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和宗旨,研究者不断探索制约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从领导的素质特征到领导的行为模式,从领导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到领导的价值取向等,拓展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领导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领导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领导科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2.两大研究领域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从诞生起就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企业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和政府行政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其中,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富,也最引人注目。如:世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K.布兰查德和S.约翰逊的《一分钟经理》 约翰.科特的《总经理》、《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现代领导的艺术》等,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等。在政府领导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就少一点,如塔克的《政治领导》,尼克松的《领导者》,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的《领袖论》等。这种状况与西方社会实际的生活特征是一致的。西方社会企业高度发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上、规模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企业的生存竞争非常激烈,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不断创新领导模式,这推动了企业领导科学的深入发展。西方一般领导理论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领导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政府的领导改革,推动政府行政领导科学的发展。企业的领导活动与政府的行政领导活动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如企业要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战略发展计划,政府也要为国家确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社会的发展战略;企业要为顾客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也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要关注效率,政府也要注重效率,等等。因此,在西方的政府行政改革中经常借鉴企业领导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当前西方比较盛行的“政府再造”活动,就是运用企业的领导方法和精神来改造政府,提高政府的效率,改善政府形象。但是,毕竟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在领导的本质、领导的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能完全等同与互相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和改造。 3.两种研究范式 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的角度入手来 研究领导理论(Leadership),二是从领导活动(Lead )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领导科学创立的初期,主要是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不仅时间长,研究者多,而且成果多,影响大。西方领导理论在20 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素质、领导作用、领导方法的。尽管研究者也离不开领导活动,但研究的重点在于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领导权力和权威、领导方法和艺术等,这些内容不仅构成了领导理论的传统内容,而且成为领导理论不断创新的生长点。近20 多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不少学者从领导活动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尤

金融生态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_傅昌銮

Financial View | 金融视线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52金融生态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 傅昌銮 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310012 摘要:本文对金融生态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这一领域的理论探讨主要有三个层次:对“金融生态”内涵的界定;评价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探讨金融生态与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的文献梳理与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发展 一、引言 在金融生态理论出现之前,金融理论主要存在着金融发展论、金融功能论、金融结构论以及金融中介论等,这些理论主要是围绕着金融体系、金融中介的存在和发展等角度进行研究的。(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Shaw,1973;Leland and Pyle,1977)。这些金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金融系统的运行与发展,为深化了解金融提供了一些方法与工具。然而,以上金融理论没有把金融看做具有生命的一个主体去研究,这必然忽视了金融主体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 “金融生态”作为一个仿生学概念,借用了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较早是由周小川(2004)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提出。之后理论界涌现出了一系列有关文献,围绕这一概念的内涵以及相关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对“金融生态”内涵的界定与理论阐述;(2) 评价与优化金融生态及相关实证研究;(3) 探讨金融生态与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已有的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一个梳理,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方向,进而为更好地优化我国的金融生态提供理论指导与未来关于金融生态理论研究的展望。 二、金融生态的界定 参照生态学,“金融生态”这一概念被引入金融分析中,用以描述所处的外部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但正是由于概念的参照性,对于“金融生态”内涵并没有达成一致的界定,许多学者都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周小川在2004年提出了 “金融生态”的概念,并认为其是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或外部环境;同时,强调了法律、制度环境等因素是金融生态的主要构成要素。李扬等(2005)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在其专著中较系统的对“金融生态”进行了研究,他把金融生态界定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一个系统,而且它们是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许诺金(2005a,2006)更进一步地将金融生态系统划分为三个部分,即金融主体、金融生态环境以及金融生态调节系统。他指出金融生态系统是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执行特定功能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平衡系统内,各种金融组织与其生存环境以及内部金融组织等相互影响。 以上对金融生态的界定指出了“金融生态”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区别及其联系:“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生态”中的一部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朱德位(2006)也特别强 调了两者之间的区别。然而曾康霖则认为从金融本身产生发展和消亡来看,“金融生态”实质是指“金融企业的生命力状态和生存环境”,“金融生态环境”是这一概念的外延。后来众多学者对“金融系统”含义的阐述均没有脱离李扬等(2005)或徐诺金(2005a,2006)的论述。 对于“金融生态环境”,徐诺金(2005b,2006)将其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而软环境则指社会习俗、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李扬等(2005)不仅从社会、经济、法治和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定义金融生态环境,同时还认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也属于金融生态环境。较之李扬等(2005),徐诺金(2006)还论述了“金融生态的调节”,并将其分为内调节和外调解:内调节是指一种自发调节,它是金融生态内部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来调节的;外调解则是外部主动对金融生态系统施加影响。 综上所述,金融生态是一个完备的生态体系,通过金融生态的调节机制,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动态地相互依存、彼此影响。 三、金融生态的评价与优化 作为一个完备的生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是有相当影响的,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促进金融的健康发展,从而可以有力支持经济的发展。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价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供必要的基础。 最早提出评价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与方法的是李扬等(2005),他们从9个方面共35个指标对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这9个方面主要是从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法制环境、诚信文化、社会中介服务、社会保障程度、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和金融部门独立性、企业诚信等。后续的研究借鉴了他们的研究思路,分别对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了不同的评价体系。徐小林(2005) 以山东省三个城市为例,提出以经济资本回报率作为第一层核心指标,并依层次构建相关的利润和资本的第二层指标以及法律环境、社会信用水平、政策环境等第三层指标来衡量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由于多指标和层次分析的方法在赋予权重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胡滨(2009)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20个指标构造主因子和综合因子评价了黑龙江各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许多学者在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中主要也还是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对于如何优化金融生态,特别是对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学者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林永军(2005)提出了基于金融生态建设的系统论观念,其中包括了完善金融法律 本论文获得浙江省社科规划基金的资助,课题名称为“浙江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行为实证研究”,课题编号为11JCYJ09YB

领导力研究综述

企业组织中领导力研究综述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事。有效领导力能够在社会和组织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及期望,并能够修正追随者对目标的理解和看法。据统计,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领导过程大约占到整个组织工作的 45%,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领导力的研究使组织系统评估和领导力特质培养成为可能,展现了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 大量的学术专著和杂志对领导力相关课题进行了讨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出版社出版并销售的关于领导学和领导力的书,种类达几百种,各种组织都在期盼有效的领导力,期望能够引导组织走出困境。企业组织领导力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 20 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本文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领导力理论的应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 领导力(leadership)是20 世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领导特质(leader’s traits/virtues)的研究(Ali, 2001)。国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研究的文献很多,截至2002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10000 篇(Yukl, 2002),并以每年不低于2000 的数量增加(Alex,2005);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兴趣起始于2000 年,并成为MBA 和培训机构的热门课程。然而迄今为止,对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模式,甚至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 对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各领域的学者们纷纷提出独特的看法,以至于目前为止领导力的概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Bennis 和Nanus(1985)从20 世纪人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关于领导力的350 多个概念。下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下列举。 表1-1 对领导力(leadership)的不同定义

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趋势

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摘要: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的转移与变化。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性,是由影响政府职能的诸多因素所决定的。 所谓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政府职能的内容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政治职能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秩序的职能。我国政府主要有四大政治职能:1.军事保卫职能。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完整、保卫国防安全、防御外来侵略的职能。2.外交职能。即通过政府的外交活动,促进本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正常的政治、经济往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促进国与国之间互惠互利,反对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的职能。3.治安职能。即维持国家内部社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危害社会安全的活动、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职能。4.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即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职能。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管理的职能。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政府主要有三大经济职能:1.宏观调控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2.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政府管理、制定产业政策、计划指导、就业规划等方式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控制;同时,还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3.市场监管职能。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而对企业和市场所进行的管理和监督。 文化职能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依法对文化事业所实施的管理。它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政府的文化职能主要有一下四类:1.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加强对重大科技工作的宏观调控,做好科技规划和预测等工作,重视基础性、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一般的科技工作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2.发展教育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 3.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法规等,引导整个社会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各项事业健康繁荣地发展。 4.发展卫生体育的职能。即政府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法规等,引导全社会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社会职能,即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1.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即政府为保证社会公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运用各种手段来调节社会分配、组织社会保障,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因经济发展、人口膨胀等因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等进行恢复、治理、监督、控制,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4.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包括计划生育的法制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规划组织计划生育科学研究,加强计划生育的宣传、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

企业创新投入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f11829768.html, 企业创新投入研究综述 作者:黄珊珊 来源:《商情》2016年第08期 【摘要】本文从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和企业创新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国内外与企业创新投入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并且提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以及对将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企业创新投入;影响因素;企业创新绩效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与国家对创新的越发重视,伴随“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号召,关于创新的研究又被推向一个新高潮。而企业创新的核心来自于其对创新的投入活动。围绕着创新投入,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所有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以及企业创新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一、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 研究一个企业的创新投入,最重要的是去寻找其影响因素。从近年来对国内外有关创新投入影响因素文献的梳理来看,主要可以将影响创新投入的因素分为三大层面: (一)宏观的国家及政府行为 国内外学者关于国家及政府行为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涉及到宏观经济,金融发展,政府补贴,政府干预等方面。如Xiaoyong Dai,Liwei Cheng(2015)利用中国制造业的数据,研究得到政府公共补贴与公司创新投入呈“S”型关系,政府补贴和公司的自有创新投入呈倒“U”型关系。朱平芳、徐伟民(2003)以上海工业企业为样本,实证了政府的科技补贴和税收减免对企业的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 (二)企业组织性质 国内外学者也从企业组织性质方面研究了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从企业外部环境到企业本身性质,再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涉及到企业规模,所有权,合作网络,财务结构,市场环境等方面,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企业规模因素。1942年,熊彼特率先提 出企业规模增大将导致高水平创新投入的假说,他认为只有大企业才可以对技术创新进行大规模投资并且担负起一定概率的研发失败所带来的额外开支。之后,国外学者进一步强调了企业规模在创新中的重要性。 (三)管理者本身特征

试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目录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刻涵义和重要意义 (2)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2)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3) (三)转变政府职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3) (四)转变职能是行政管理科学化的必然 (4) (五)从全能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 (4) 二、政府职能转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5) (一)产权关系不明确使政府职能难以转变 (5) (二)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增加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难度 (5) (三)旧的政治体制的弊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制约 (6) (四)传统观念、文化的束缚是阻碍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层原因 (7) 三、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措施 (7) (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7) (二)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 (8) (三)政府服务职能的转变 (10) 四、政府职能转变的效果 (10) (一)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 (10) (二)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11) (三)权利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 (11) (四)直接干预型政府向宏观调控型政府转变 (12) 结束语 (12) 参考文献 (13)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自1978年来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也正在加快。原来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包揽一切的格局基本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微观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交给了企业、市场和社会,政府直接参与和干预生产经营的范围大大缩小,行政审批的人、财、物分配以及投资和定价项目明显减少,财政性投资逐步转向公共经济领域,政府职能的重点正在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方面转移。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与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相比,我国的政府职能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本文从宏观层面对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行剖析,分析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措施并展望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效果。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社会职能也在转变,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如何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历次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完善的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的新思路。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措施;行政管理;能型政府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转变是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政府职责、功能的变化、转换与发展,它意味着政府行政权力的变化,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的提高。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重点,其宗旨是使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从过去直接管理企业,真正转变到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发展。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必须要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一)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所谓市场经济指的是以市场为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以市场利益为激励经济活动的主要调节者的经济运行模式。市场经济的优点,在于它以具有独立的经济利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领导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当今,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才是企业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随着无形资本的重要性逐渐升高,如何将人力资本转化为生产力,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领导的领导理论。领导理论影响着员工绩效,形成组织氛围,潜移默化构成组织文化,那么什么样的领导理论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员工积极性,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呢?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呢?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在中国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研究领导理论更具实际意义,也是国内外企业管理理论和实际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对领导理论的研究有斯托格迪尔[Stogdill],鲍莫尔为代表的特质理论,E.Fleishman(1948)为首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怀特和李皮特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美国管理学家利克特(Rensis Likert)及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提出的“工作中心”与“员中心”理论,里斯(Chris Argyris)的不成熟—成熟连续流理论,三隅二不二的PM模型,及中国的相关领导行为理论PM研究, 费德勒模式,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佛鲁姆(V.H.Vroum)和耶顿(P.W.Yeton)又提出了领导-参与模式等为代表的领导权变理论。 本研究综述上述领导理论,希望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够提升中国管理者的领导行为。 关键词:领导理论,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

目录 前言 (4) 第一章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 (4) 第二章领导理论的研究成果 (4) 第一节领导特质理论 (4) 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6) 第三节领导权变理论 (11) 第四节领导风格理论 (16) 第三章领导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17) 第四章对各领导理论的评价 (18) 参考文献 (1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