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油脂四指标检测原理

油脂四指标检测原理

油脂四指标检测原理
油脂四指标检测原理

酸值-过氧化值-皂化值-碘值

酸值: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常用以表示其缓慢氧化后的酸败程度。一般酸值大于6的油脂不宜食用。

过氧化值:表示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程度的一种指标。过氧化值是衡量油脂酸败程度,一般来说过氧化值越高其酸败就越厉害!

是1千克样品中的活性氧含量,以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表示。用于说明样品是否因已被氧化而变质。

皂化值:完全皂化1g油脂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是三酰甘油中脂肪酸平均链长的量度,即三酰甘油平均分子量的量度。皂化值的高低表示油脂中脂肪酸分子量的大小(即脂肪酸碳原子的多少)。皂化值愈高,说明脂肪酸分子量愈小,亲水性较强,失去油脂的特性;皂化值愈低,则脂肪酸分子量愈大或含有较多的不皂化物,油脂接近固体,难以注射和吸收,所以注射用油需规定一定的皂化值范围,使油中的脂肪酸在C16-C18的范围。

碘值:每100克脂肪,在一定条件下所吸收的碘的克数,称为该脂肪的碘值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碳链上有不饱和键,可以吸收卤素(Cl2,Br2或I2),不饱和键数目越多,吸收的卤素也越多。碘值愈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愈高。因此对于一个油脂产品,其碘值是处在一定范围内的。油脂工业中生产的油酸是橡胶合成工业的原料,亚油酸是医药上治疗高血压药物的重要原材料,它们都是不饱和脂肪酸;而另一类产品如硬脂酸是饱和脂肪酸。如果产品中掺有一些其它脂

肪酸杂质,其碘值会发生改变,因此碘值可被用来表示产品的纯度,同时推算出油、脂的定量组成。在生产中常需测定碘值,如判断产品分离去杂(指不饱和脂肪酸杂质)的程度等。

酸值

1 原理

中和1g样品中游离的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2 试剂和试液

a. 95%乙醇;

b. 氢氧化钾标准溶液〔c(KOH)=0.05mol/L〕:称取3g氢氧化钾溶于1000mL 蒸馏水中,静置一周,取上层清液摇匀,参照GB 601标定;

c.酚酞指示液:1g/L乙醇溶液;

d.中性乙醇: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5.1.2b)将95%乙醇(5.1.2a)调至微红色。

3 试验步骤

称取3g样品(准至0.000 2g)于锥形瓶中,加50mL中性乙醇(5.1.2d),在水浴上加热溶解后放至室温,加1滴酚酞指示剂(5.1.2c),用氢氧化钾标准溶液(5.1.2b)滴至微红色,10s不褪色为终点。

4 结果计算

酸值X1(mgKOH/g)按式(1)计算:

X1= c·V×56.1/m

式中:c——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浓度,mol/L;

V——样品消耗氢氧化钾标准溶液体积,mL;

56.1——与1.00毫升氢氧化钾标准溶液〔c(KOH)=1.000 mol/L〕相当的氢氧化钾的质量,mg;

m——试样质量,g。

过氧化值的测定

二、原理:

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为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的进一步分解主要有1.烷氧游离基的生成,2.醛、酮、酸、醇的生成,3.丙二醛的生成。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含量。

三、试剂:

1、饱和碘化钾溶液:称取14g碘化钾,加10ml水溶解,必要时微热加速溶解,冷却后贮于棕色瓶中。现用现配。

2、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量取40ml三氯甲烷,加60ml冰乙酸,混匀。

3、0.02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称取5g硫代硫酸钠(Na2S2O3·5H2O)(或3g 无水硫代硫酸钠),溶于1000ml水中,缓缓煮沸10分钟,冷却。放置两周后过滤备用。

4、1% 淀粉指示剂:称取可溶性淀粉0.5g,加入少许水调成糊状倒入50ml沸水中调匀,煮沸,现用现配。

四、测定步骤:

精确称取2—3g混匀的样品,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30ml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因为纯品对光敏感,遇光照会与空气中的氧作用,逐渐分解而生成剧毒的光气(碳酰氯)和氯化氢。可加入0.6%~1%的乙醇作稳定剂。能与乙醇、苯、乙醚、石油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和油类等混溶),使样品完全溶解;

加入1.00ml饱和碘化钾溶液。紧密塞好瓶塞,并轻轻振摇0.5min,然后在暗处放置5min,取出加75ml水,摇匀。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淡黄色时,加1ml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为终点。同时作空白试验。

五、测定结果的计算与分析:

1、计算:

X=[(V-V0)×N×0.1269]/m

式中:X—样品的过氧化值,%。

V—样品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

V0—空白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

N—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麾尔浓度,mol/L。

0.1269—1N硫代硫酸钠1ml相当于碘的克数。

2、分析:

油脂新鲜,其过氧化值不应大于0.15%。

皂化值

1.原理

样品中的游离酸类和酯类与氢氧化钾乙醇溶液共热时,发生皂化反应,剩余的碱可用标准滴定酸液进行滴定,从而计算出中和样品所需的氢氧化钾毫克数或含酯量。

RCOOR′+KOH==RCOOK+R′OH

RCOOH+KOH==RCOOK+H2O

KOH(过剩的)+HCI==KCI+ H2O

式中R、R′代表脂肪族的,芳香族的或脂环族的基(R也可能是氢原子)2、应用试剂

盐酸标准滴定液(C(HCL)=0.5mol / L);酚酞指示液(10g / L乙酸溶液);中性乙醇(在乙醇中加酚酞指示液数滴,用氢氧化钾溶液(5.6g / L)中和到微红色);氢氧化钾-乙醇溶液(C(KOH)=0.5mol / L,称取3 3 g氢氧化钾,溶于30ml水中,用无醛乙醇(如用分析纯乙醇,亦可不必脱醛)。稀释至1000ml,摇匀,放置24h,取清液使用)。

3、测定手续

称取若干克样品(精确至0.0002 g,视皂化值或含酯量多少具体规定),置于250 ml酯化瓶中。准确加入50 m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C(KOH)= 0.5mol / L),然后装上回流冷凝管,在水浴上维持微沸状态回流1/2~2 h(视样品性质而定),勿使蒸汽逸出冷凝管。取下冷凝管,用10ml中性乙醇冲洗冷凝管的内壁和塞的下部,加1 mol酚酞指示液(10g / L乙醇溶液),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C(HCL)=0.5mol / L)滴定剩余的氢氧化钾,到溶液的粉红色刚好褪去即为终点。同时在同样的条件下作一空白试验。

4、计算

皂化值(mg KOH / g)= (V1-V2)×c×56.11/m

(V1-V2)×c * M/ n×1000

酯含量%=——————————×100-x

m

式中V1——空白试验耗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V2——滴定样品耗用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ml;

c ——盐酸标准滴定溶液实际浓度,mol / L

m——样品质量,g

M——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

n——酯的价数;

x——酸值换算为酯含量的百分数(酸值小于1可忽略不计);56.11——KOH的相对分子质量

碘值

本实验用硫代硫酸钠滴定过量的溴化碘与碘化钾反应放出的碘,以求出与脂肪加成的碘量。

IBr+ KI→KBr+ I2

I2 +2Na2S2O3→2NaI+ Na2S4O6

(碘:蓝黑色鳞片状或片状固体,有金属光泽。有辛辣刺激气味。能升华。在常温时挥发紫色腐蚀性蒸汽。易溶于氢碘酸(HI)和碘化物( RI )溶液。有机溶剂中溶解度(G/I2/100G溶液,25℃):苯14.09.二硫化碳16.47.醇21.43.乙醚25.70、环己烷2.719.四氯化碳(35℃)2.603。溶于氯仿、冰乙酸、甘油,不溶于水。碱金属溴化物能增加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但硫酸盐与硝酸盐则降低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淀粉作用黑蓝色。相对密度(d254)4.93。熔点113.6℃。沸点185.24℃。低毒,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

碘值滴定瓶(250~300mL)、或用具塞锥形瓶代替、量筒(10,50mL)、样品管(直

径约0.5cm,长2.5cm)、

滴定管(50mL)、分析天平或扭力天平。

试剂

1.汉诺斯(Hanus)溶液:取1

2.2g碘,放入1500mL锥形瓶内,徐徐加入1000mL 冰醋酸(99.5%),边加边摇,同时略加温热,使碘溶解。冷却后,加溴约3毫升。注意:所用冰醋酸不应含有还原物质。取2毫升冰醋酸,加少许重铬酸钾及硫酸。若呈绿色,则证明有还原物质存在。

2.0.05mol/L标准硫代硫酸钠溶液:将结晶硫代硫酸钠50g,放在经煮沸后冷却的蒸馏水中(无CO2存在)。添加硼砂7.6g或氢氧化钠1.6g。(硫代硫酸钠溶液在pH9~10最稳定)。稀释到2000mL后,用标准0.02mol/L碘酸钾溶液按下法标定:

准确地量取0.02mol/L碘酸钾溶液20mL、10%碘化钾溶液10mL和0.5mol/L 硫酸20mL,混合均匀。以1%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进行标定。按下列反应式计算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后,用水稀释至01mol/L。

3.纯四氯化碳

4.1%淀粉溶液(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中)

5.10%碘化钾溶液

6.花生油或猪油

四、操作步骤

用玻璃小管(约0.5厘米×2.5厘米)准确称量0.3~0.4克花生油(或者约0.1克蓖麻油,约0.5克猪油)2份。将样品和小管一起放入两个干燥的碘值测定瓶内①,

切勿使油粘在瓶颈或壁上。各加四氯化碳10毫升,轻轻摇动,使油全部溶解。用滴定管仔细地向每个碘值测定瓶内准确加入汉诺斯(Hanus)溶液25毫升,勿使溶液接触瓶颈。塞好玻璃塞,在玻璃塞与瓶口之间加数滴10%碘化钾溶液封闭缝隙,以防止碘升华溢出造成测定误差。然后,在20一30℃暗处放置30分钟。根据经验,测定碘值在110以下的油脂时放置30分钟,碘值高于此值则需放置1小时;放置温度应保持20℃以上,若温度过低,放置时间应增至2小时。放置期间应不时摇动。卤素的加成反应是可逆反应,只有在卤素绝对过量时,该反应才能进行完全。所以油吸收的碘量不应超过汉诺斯(Hanus)溶液所含碘量的一半。若瓶内混合液的颜色很浅,表示油用量过多,应再称取较少量的油,重做。放置30min后,立刻小心打开玻璃塞,使塞旁碘化钾溶液流入瓶内,切勿丢失。用新配制的10%碘化钾10mL和蒸馏水50mL把玻璃塞上和瓶颈上的液体冲入瓶内,混匀。用0.05mol/L硫代硫酸钠溶液迅速滴定至瓶内溶液呈浅黄色。加入1%淀粉约1mL,继续滴定。将近终点时,用力振荡,使碘由四氯化碳全部进入水溶液内。再滴至蓝色消失为止,即达到滴定终点。用力振荡是滴定成败的关键之一,否则容易滴过头或不足。如果振荡不够,四氯化碳层呈现紫色或红色,此时需继续用力振荡使碘全部进入水层。

滴定完毕放置一些时间后,滴定液应返回蓝色,否则就表示滴定过量(为什么?)。另作两份空白对照,除不加油样品外,其余操作同上。滴定后,将废液倒入废液瓶,以便收回四氯化碳。

注意: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包括碘值测定瓶、量筒、滴定管和称样品用的玻璃小管,都必须是洁净、干燥的。

五、计算

碘值表示100克脂肪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因此样品的碘值计算如下:A—滴定空白用去的硫代硫酸钠溶液平均毫升数;

B—为滴定样品用去的硫代硫酸钠溶液平均毫升数;

C—为样品重量;

T—与1毫升0.05mol/L硫代硫酸钠溶液相当的碘的克数。

测定脂肪酸和其他脂类物质的碘值时,操作方法完全相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糖类、蛋白质和淀粉实验改进 广东省罗定中学李稚虹 一、实验目的 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糖类、蛋白质和淀粉。 2.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 3.认识到脂肪、糖类、蛋白质和淀粉是生物组织的重要成分。 二、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黄色。糖类中的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砖红色颜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变蓝色。 三、材料与器具 1.实验材料:新鲜猪的皮下结缔组织,雪梨,鸡蛋清,马铃薯。 2.仪器:解剖刀,滴管,小烧杯,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酒精灯。 3.试剂:苏丹III染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蒸馏水,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 四、方法步骤 1.脂肪颗粒的检测 ①取材 取新鲜的肥猪肉(富含脂肪),切成小块放入培养皿中备用。从中间将肥肉切开两半,用解剖刀刀面在肥肉内侧轻刮几下,把刀面上附有粘稠物的一端,均匀涂抹在载玻片的中央。 ②染色 在载玻片的粘稠物上滴加苏丹III染液滴2~3滴,染色5min;用吸水纸吸掉染液。倾斜载玻片,并在染色的部位缓慢滴加3~4滴50%的酒精,洗去浮色;然后,用吸水纸吸掉粘稠物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于粘稠物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③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先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并选择最理想的观察对象(肉末层的较薄、染色均匀且橘黄色明显的区域)。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换高倍镜观察被染色后的脂肪细胞。 2.还原糖的检测 ①取材 新鲜雪梨去皮后切成小块放入培养皿中备用。用解剖刀在雪梨组织上轻刮几下,把刮下的组织涂抹到载玻片的中央。 ②染色 向有组织处滴加两滴菲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 ③加热观察 用试管夹夹着载玻片的一端,把载玻片在酒精灯外焰末端来回移动烘烤,观察雪梨组织颜色变化。 3.蛋白质的检测 ①向试管内注入稀释的蛋清2mL。 ②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 ③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④可见组织液颜色变化。 4.淀粉颗粒的检测 ①取材 马铃薯切成小块放入培养皿中备用。用解剖刀在马铃薯组织上轻刮几下,把刮下的组织涂抹到载玻片的中央。 ②染色 向马铃薯组织处滴加两滴碘液,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液制成临时装片。 ③观察

入侵检测技术 课后答案

习题答案 第1章入侵检测概述 思考题: (1)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DIDS)是如何把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方法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集成在一起的? 答: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是将主机入侵检测和网络入侵检测的能力集成的第一次尝试,以便于一个集中式的安全管理小组能够跟踪安全侵犯和网络间的入侵。DIDS的最初概念是采用集中式控制技术,向DIDS中心控制器发报告。 DIDS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在大型网络互联中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跟踪网络用户和文件。DIDS允许用户在该环境中通过自动跨越被监视的网络跟踪和得到用户身份的相关信息来处理这个问题。DIDS是第一个具有这个能力的入侵检测系统。 DIDS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从发生在系统不同的抽象层次的事件中发现相关数据或事件。这类信息要求要理解它们对整个网络的影响,DIDS用一个6层入侵检测模型提取数据相关性,每层代表了对数据的一次变换结果。 (2)入侵检测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般来说,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控、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审计系统的配置和弱点; ●评估关键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识别攻击的活动模式; ●对异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 ●对操作系统进行审计跟踪管理,识别违反政策的用户活动。 (3)为什么说研究入侵检测非常必要? 答:计算机网络安全应提供保密性、完整性以及抵抗拒绝服务的能力,但是由于连网用户的增加,网上电子商务开辟的广阔前景,越来越多的系统受到入侵者的攻击。为了对付这些攻击企图,可以要求所有的用户确认并验证自己的身份,并使用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还可以用各种密码学方法对数据提供保护,但是这并不完全可行。另一种对付破坏系统企图的理想方法是建立一个完全安全的系统。但这样的话,就要求所有的用户能识别和认证自己,还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加密技术和强访问控制策略来保护数据。而从实际上看,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一个实用的方法是建立比较容易实现的安全系统,同时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建立相应的安全辅助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就是这样一类系统,现在安全软件的开发方式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就目前系统安全状况而言,系统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性。如果系统遭到攻击,只要尽可能地检测到,甚至是实时地检测到,然后采取适当的处理 –– 1

油脂检验报告模板

油脂检验报告模板 篇一:大豆油检验报告样本模板 邢台裕丰油脂有限公司 产品出厂检验报告 编号№ 负责人:(盖章)检验员: 篇二:油脂检测 第二节油脂搀假的识别 当前猪肉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玉米油、豆油的价格也涨价100%以上。饲料用油脂非常紧张,掺假掺杂现象突出。 1、饲料用油脂掺假掺杂表现为: 掺潲水油造成油脂被过度氧化,影响适口性,引起动物拉稀。 加碱调酸价,造成油脂皂化,油脂皂化率下降,而皂化的油脂是不能被动物利用的。 掺矿物油、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石蜡油,以假充真,谋取暴利。 石油醚(乙醚)不溶物高(≥5%) (5)含水分高,水分测定值不真实。 2、饲料用油脂质量评价的难点及目前面临的问题是: 如何检测油的过度氧化?传统的衡量指标-过氧化值

已证实不再能用,因为它反映的是油脂最初阶段的氧化程度,当氧化到一定程度,特别是过度氧化后此值反而下降。 酸价也因搀假者加碱而失去了原来的衡量油脂水解程度的意义。 油脂加碱后由于皂化而造成的利用率下降,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含皂量?皂化率?理论皂化值应怎样估测(因为饲料用油脂,尤其是猪油是混合油,无文献皂化值可参考) 3、目前我们确定的饲料用油脂质控要点为: 感观:不应有酸败气味,应呈半透明状,有此种油脂固有的气味。 TBA值:反映被氧化的程度,TBA应≤5ppm(测定方法见附1)。 皂化率:合理评价油的能量,皂化率≥98%(96%)测定方法见附2)。 也可测定其含皂量,其值应很低(测定方法见附3)。 酸价:仍有一定参考意义,酸价≤5mgKOH/g(测定方法见第三章)。 矿物油:不得检出,定性检测(检验方法见附4)。 石油醚(乙醚)不溶物:≤1% (检验方法见附5)。 生物柴油:不得检出(检验方法见附6)。 水分:静止放水(12t油静止数小时放出600kg的水)附1油脂TBA值的测定方法

油脂检验

空分设备开机前的残留油脂检验 黄健刘晓鹏 (新余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气体厂,江西新余团结西路 338001) 【摘要】:本文介绍了残留油脂检测的原理,测量的过程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并列举了两台新建制氧机的部份残留油脂检测数据与同行们共同交流与探讨。 【关键字】:空分设备残留油脂红外光吸收检测 前言: 对于制氧机而言,无论是压缩机还是换热器及管道都应该进行脱脂,如果存在有微量的油脂,那将有可能产生很严重的后果。而对于脱脂方法及脱脂效果的检查,各个行业、厂家都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过去有使用波长为320—380纳米的的紫外光照射脱脂表面,无油脂萤光即可;或用清洁干燥的白色滤纸擦抹脱脂件表面无油脂痕迹即为合格;甚至有用无油蒸汽吹洗脱脂件表面后取其冷凝液,放入一小粒(直径1毫米以下)纯樟脑丸,以樟脑丸能够不停旋转为合格标准。这些都属定性检测方法,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检测人员的观测有影响很大。因而如何科学、准确的定量检测出脱脂件中残留的油脂含量,一直都是检验技术人员所探讨的一个课题。笔者就两台制氧机开机前的残留油脂检验的方法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探讨。 一、检测机理 1、一般而言,油是一种由许多不同种类的碳氢化合物所组成的混合体。不同类型、牌号的油脂所含碳氢化合物的浓度各不相同,其化学性质也有很大的差异。但由于碳氢化合物均含有碳氢基,其中每一个基都对波长为3.4—3.5微米处的红外光谱有较强的吸收,且吸收的大小与油的浓度成正比。对于任何一种油而言,这一吸收带几乎都相同,而大部份有机溶剂(如:四氯化碳、氟里昂S—316)在这此波长内对红外光谱的吸收较小,甚至不吸收。因而可以利用此特点对油脂进行定量检测。 2、利用红外光谱吸收原理来进行油脂检测的仪器众多,其根本原理是通过被测溶液对红外光能量吸收的强度来判断油脂的含量。以OCMA—220油份浓度分析仪为例,其测量原理为利用红外能量的差别吸收来对油脂浓度进行测量。仪器的结构是一个红外双光路吸收系统,使用两个红外光源发射出两束稳定的红外光,在切光片的作用下,交替性(频率:10Hz)的通过参比池(充入对红外光谱不吸收的气体,例如高纯氮)和测量池。然后进入检测器的左右两个测量室,在检测器内充填有HC蒸气。从而可以使检测器只对波长为3.4—3.5微米处的红外光谱有响应。当检测器内的HC蒸气吸收了红外光后,温度将会上升,压力也就随之升高。如果在样品池内有油脂存在,将会吸收部份红外光能量,且吸收的大小与油脂的浓度成正比。因而在检测器左右两边所接收到的红外光产生差别(参比边较强,检测边更弱),造成两边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导致两边的压力也不相等。从而推动可变电容的动态隔膜从压力高侧向压力低侧位移(参比边向检测边方向),其位移量与油脂浓度成正比。当切光片同时切断两束红外光时,检测器左右两个气室都接收不到红外光,此时检测器左右两边温度将又趋于相同,压力也就相等,隔膜将恢复其不膨胀的状态。由此使得可变电容容量会随着切光片的切断和导通发生周期性(10Hz)的变化。这一变化量被转换成电信号,通过多级放大,最后进行输出,依此来对油脂浓度进行测量(详见图1)。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 一、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James Aderson在1980年的工作,他首先提出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在该文中Aderson提出审计追踪可应用于监视入侵威胁,但由于当时所有已有的系统安全程序都着重于拒绝未经认证主体对重要数据的访问,这一设想的重要性当时并未被理解。1987年Dorothy.E.Denning[2]提出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的抽象模型,首次将入侵检测的概念作为一种计算机系统安全防御问题的措施提出,与传统加密和访问控制的常用方法相比,IDS是全新的计算机安全措施。1988年的Morris Internet蠕虫事件使得Internet近5天无法使用。该事件使得对计算机安全的需要迫在眉睫,从而导致了许多IDS系统的开发研制。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的定义为:识别针对计算机或网络资源的恶意企图和行为,并对此作出反应的过程。IDS则是完成如上功能的独立系统。IDS能够检测未授权对象(人或程序)针对系统的入侵企图或行为(Intrusion),同时监控授权对象对系统资源的非法操作(Misuse)。 ●从系统的不同环节收集信息; ●分析该信息,试图寻找入侵活动的特征; ●自动对检测到的行为做出响应; ●纪录并报告检测过程结果。 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入侵检测系统能很好的弥补防火墙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防火墙的补充[1]。 二、入侵检测的分类 现有的分类,大都基于信息源和分析方法进行分类。 2.1 根据信息源的不同,分为基于主机型和基于网络型两大类 2.1.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的IDS可监测系统、事件和Windows NT下的安全记录以及Unix环境下的系统记录。当有文件被修改时,IDS将新的记录条目与已知的攻击特征相比较,看它们是否匹配。如果匹配,就会向系统管理员报警或者作出适当的响应。 基于主机的IDS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其他技术。检测对关键系统文件和可执行文件入侵

油脂检测(1)

粮食油脂监测与分析 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计算、实验 绪论 1、粮食:原粮(谷类、豆类、薯类)、成品粮 2、油料与油品:有食用与非食用、本木与草本之分 3、玉米生产黄金带:北纬40—45度中国、美国、乌克兰 4、三大粮食:水稻、小麦、玉米 五大油料;油菜、大豆、花生、向日葵、芝麻 第一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完成检验工作的五个步骤: (1)样品的采集和贮存(前提:贮存的样品不超一个月,易变质的不可贮存) (2)样品的制备和预处理 (3)检验测定 (4)数据分析 (5)检验报告 2、样品的概念:样品是从一批受检粮油中按规定方法采集的能够代表本批受检物料质量的部分,也称样本。 3、样品的采集原则:(1)检验工作的对象,决定整批受检物料质量的依据 (2)必须具备代表性 4、样品的分类:按照采样、分样和检验过程,将粮油样品分为以下四类: (1)原始样品:从一批受检的粮油食品中最初采取的样品,又叫总样品。 粮食、油料的原始样品一般不少于2kg,油脂原始样品不少于1kg。(2)平均样品:原始样品按照规定连续混合,平均均匀的分出一部分,作为该批的待检产品,称为平均样品或缩分样品。一般不少于1kg。 (3)试验样品:平均样品经过连续混合分样,根据需要从中分取一部分供分析、检验用的样品称为试验样品,简称试样。数量依测定项目而定。 (4)保留样品:从平均样品中分取的做复验用的样品。不少于1kg。 保留样品 四者关系:原始样品平均样品 试验样品 5、扦样:从一批油料中按规定方法均匀地扦取样品的过程称为扦样。 6、扦样原则:(1)受检粮食必须是同品种且品质基本均匀; (2)扦样点分布均匀; (3)各扦样点扦取得数量必须一致。 7、扦样工具: (1)包装采样器(手探子):用来扦取袋装油料。分为:大粒粮采样器、小粒 粮采样器、粉状粮采样器。 (2)散装采样器:即套管多孔式采样器。 (3)电动吸式采样器:主要用于深层粮油原料的采样、流动粮油原料的倒样或倒、拆包取样。 (4)取样铲:主要用于流动油料的取样、倒包、拆包、晾晒取样。 (5)采样容器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中的活动部分,主要内容是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的检测方法以及在检测过程中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如徒手切片和高倍镜的使用的掌握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思想的理解与体会。本节实验课之前为关于生物大分子的理论知识,为实验课打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学习了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以及科学探究思想的逐步建立。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是虽然接触过一些生物实验,但是对于实验的操作以及科学实验的思维的掌握尚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大分子的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理解实验原理和进行实验操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徒手切片的方法和高倍镜的使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油脂、糖类和蛋白质鉴定的实验原理。 (2)了解鉴定所用的材料,懂得选材的要求。 (3)掌握鉴定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学会徒手切片和高倍镜使用的技能。 (2)提高操作技能及对材料的归类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验证生命的物质性,养成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合作、交流、讨论,体会集思广益的好处并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1、实验原理 油脂+苏丹Ⅲ橙黄色 淀粉+碘-碘化钾蓝色 蛋白质+双缩脲紫色 还原糖+本尼迪特砖红色 2、实验材料与用具 用水浸泡过的花生种子、蚕豆种子、菜豆种子、苏丹Ⅲ染液、50%的乙醇、水、双面刀片、毛笔、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吸水纸 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梨、白萝卜、稀释的蛋清液、马铃薯块茎、水、双缩脲试剂A和B、本尼迪特试剂、碘—碘化钾溶液、试管若干支、量筒、研钵、漏斗、滤纸、热水浴

入侵检测

第一章入侵检测概述 1、网络安全的实质? 2、为了提高网络安全性,需要从哪些层次和环境入手? 3、为什么说无法确保系统的安全性达到某一确定的级别? 4、为什么说入侵检测是一种动态的监控、预防或抵制系统入侵行为的安全机制? 5、入侵检测主要通过监控哪些方面来检测内部或外部的入侵企图? 6、与传统的预防型安全机制相比,入侵检测具有哪些优点? 7、为什么说入侵检测是对传统计算机安全机制的一种补充? 8、入侵检测机制能弥补防火墙的哪些不足? 9、入侵检测机制能弥补访问控制的哪些不足? 10、入侵检测机制能弥补漏洞扫描工具的哪些不足? 11、P2TR安全模型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12、在P2TR模型中检测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13、攻击时间Pt 的含义? 14、检测时间Dt的含义? 15、响应时间Rt的含义? 16、系统暴露时间Et的含义? 17、用基于时间的特性描述什么情况下系统是安全的? 18、依据P2DR模型,安全目标是什么? 19、目前,实施检测功能最有效的技术是哪种技术?

20、入侵检测的早期研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21、1986年的哪篇文章被认为是入侵检测的开山之作? 22、1990年出现的网络安全监视器(NSM)的重要贡献是什么? 23、入侵检测的商业产品最早出现在哪一年? 24、DIDS最早期的目标是什么? 25、DIDS能够有效解决什么问题? 26、入侵的含义是什么? 27、入侵检测的含义是什么? 28、入侵检测系统的含义是什么? 29、IDS的作用和功能主要有哪些? 30、IDS的主要缺点是什么? 31、IDS作为一项安全技术,其主要目的有哪几个? 第二章入侵方法与手段 1、网络入侵的一般流程是什么? 2、常见的信息收集方式有哪些? 3、通过whois服务器可以查到哪些信息? 4、用nslookup可以获得攻击目标的哪些信息? 5、目前最常见的网络攻击有哪几类? 6、网络入侵发生的内因是什么? 7、网络入侵发生的主要外因是什么? 8、常见的安全威胁包括哪些类型?

油脂质量检测

油脂的质量检测 第五组 ★油脂的酸价 本标准适用于商品植物油脂酸价的测定。 酸价指中和1g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一.仪器和用具 1.1 滴定管; 1.2 锥形瓶:250ml; 1.3 试剂瓶; 1.4 容量瓶、移液管、称量瓶等; 1.5 天平:感量0.001g。 2 试剂 2.1 0.1N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2.2 中性乙醚-乙醇(2:1)混合溶剂:临用前用0.1N碱液滴定至中性。 2.3 指示剂:1%酚酞乙醇溶液。 二. 操作方法 称取均匀试样3~5g (W)注入锥形瓶中,加入混合溶剂50ml,摇动使试样溶解,再加三滴酚酞指示剂,用0.1N碱液滴定至出现微红色在30s不消失,记下消耗的碱液毫升数(V)。 三. 结果计算 油脂酸价按下列公式计算: V × N × 56.1 酸价(mgKOH/g油) = ──────── W 式中:V——滴定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体积,ml; N——氢氧化钾溶液当量浓度; 56.1——氢氧化钾的毫克当量; W——试样重量,g。 双试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2mg KOH/g油,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测定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注:①测定深色油的酸价,可减少试样用量,或适当增加混合溶剂的用量,以酚酞为指示剂,终点变色明显。 ②测定蓖麻油的酸价时,只用中性乙醇不用混合溶剂。 动植物油脂皂化值的测定 ★碘价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1理解碘价的含义,测量的原理和意义。 1.2掌握用wijs(韦氏)试剂测定油脂碘价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碘价定义:100g油脂所能加成碘的克数(gI2/100g油)。衡量油脂不饱和程度。 油脂中的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在适当条件下,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双键可与卤素起加成反应。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越多,不饱和度越高,则加成卤素的量越大。油脂吸收卤素的程度以碘价(亦称碘值)来表示。根据碘价可以判断油脂的组分是否正常,有无掺杂等,可以作为鉴别单一油脂种类的指标。碘价愈高的话,表示含较多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安定性较差,不适合高温使用,因为容易产生过氧化脂质。 碘价愈低的话,表示含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安定性较高,适合高温使用,但容易累积在血管。 在溶剂中溶解试样并加入wijs(韦氏)试剂,在规定的时间后加入碘化钾和水,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析出的碘,过量的未反应的ICl与KI反应生成碘,生成的碘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 IC l + —CH=CH—→ —CHI—CH Cl— KI + ICl → KCl + I2 I2 + 2Na2S2O3→ 2NaI + Na2S4O6 备注: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试题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试题

————————————————————————————————作者:————————————————————————————————日期: 2

1.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脂肪所用实验材料较合理的一组是() A.韭菜叶、豆浆、大豆B.梨、鸡蛋清、花生子叶 C.西瓜、花生子叶、大豆D.番茄、豆浆、花生子叶 2.下列有关颜色反应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番茄和成熟西瓜均含有较多的果糖和蔗糖等还原糖,但不适合用于还原糖的鉴定实验B.利用花生的组织样液或组织切片进行脂肪鉴定实验时,需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相应的颜色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颜色变化为浅蓝色→紫色,该过程不需要水浴加热处理 D.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应向组织样液中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后加入乙液 3.表格是某同学探究不同材料中还原糖含量高低的实验。下列是对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试管4 苹果提取液 2 mL 雪梨提取液 2 mL 白菜提取液 2 mL 蒸馏水 2 mL 斐林试剂 1 mL 1 mL 1 mL 1 mL 水浴加热砖红色很深砖红色深砖红色较浅无砖红色 A.苹果组织细胞中含还原糖较高B.白菜叶肉细胞中也含有还原糖 C.试管4中溶液为无色D.试管1~3中,溶液颜色渐变成砖红色 4.现提供可配制斐林试剂的溶液:甲液(0.1 g/mL NaOH溶液)、乙液(0.05 g/mL CuSO4溶液)、以及蒸馏水,如果充分利用上述试剂及必需的实验用具,可灵活性地鉴别出下列哪些物质() ①葡萄糖②乳糖③胃蛋白酶④RNA A.只有①B.①和②C.①和③D.②、③和④ 5.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不能用煮过的豆浆做实验材料,因为蛋白质已经变性 B.甘蔗含有较多的糖,可用于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C.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D.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6.判定从植物体榨出的白色液体是否含有脂肪、酵母菌酒精发酵是否彻底、提取的DNA是否 被DNA酶污染、酪蛋白是否充分水解成氨基酸,依次选择的试剂是 ①苏丹III染液② 2 () Ca OH③斐林试剂④双缩脲试剂⑤二苯胺A.①③⑤④ B.①②⑤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7.下列实验中所用试剂错误 ..的是()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 B.在提取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丙酮提取色素 C.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使用氯化钠溶液析出DNA D.在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使用苏丹Ⅲ染液鉴定蛋白质 8.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Ⅰ和提取液Ⅱ。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 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 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裴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结 果是()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9.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以下操作错误的 是() A.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 B.只有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 C.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D.使用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最好是现配现用 10.检验苹果中是否有还原性糖,可以选用的试剂是()A.碘液B.苏丹Ⅲ染液C.双缩脲试剂D.斐林试剂11.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 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将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D.将双缩脲试剂加入到蛋清稀释液中,溶液变成紫色 81

网络入侵检测原理与技术

网络入侵检测原理与技术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Internet人们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快捷,以此同时安全问题也一直存在着,而人们却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计算机暴露在愈来愈频繁的攻击中,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 关键词: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方法、技术 一、网络入侵及其原因 简单来说,网络安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网络本身的安全; 2)所传输的信息的安全。 那么,我们之所以要进行网络入侵检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黑客攻击日益猖獗 2)传统安全产品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二、入侵检测原理、方法及技术 1、入侵检测概念 入侵检测是指对潜在的有预谋的未经授权的访问信息、操作信息以及致使系统不可靠、不稳定或者无法使用的企图的检测和监视。它是对安全保护的一种积极主动地防御策略,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以检查网路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路性能的前提下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2、入侵检测模型

3、入侵检测原理 根据入侵检测模型,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异常检测原理 该原理根据系统或者用户的非正常行为和使用计算机资源的非正常情况来检测入侵行为。 异常检测原理根据假设攻击和正常的活动的很大的差异来识别攻击。首先收集一段正常操作的活动记录,然后建立代表用户、主机或网络连接的正常行为轮廓,再收集事件数据同时使用一些不同的方法来决定所检测到的事件活动是否正常。 基于异常检测原理的入侵检测方法和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a)统计异常检测方法; b)特征选择异常检测方法; c)基于贝叶斯推理异常的检测方法; d)基于贝叶斯网络异常检测方法; e)基于模式预测异常检测方法。 其中比较成熟的方法是统计异常检测方法和特征选择异常检测方法,对这两种方法目前已有由此而开发成的软件产品面市,而其他方法都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 异常检测原理的优点:无需获取攻击特征,能检测未知攻击或已知攻击的变种,且能适应用户或系统等行为的变化。 异常检测原理的缺点:一般根据经验知识选取或不断调整阈值以满足系统要求,阈值难以设定;异常不一定由攻击引起,系统易将用户或系统的特殊行为(如出错处理等)判定为入侵,同时系统的检测准确性受阈值的影响,在阈值选取不当时,会产生较多的检测错误,造成检测错误率高;攻击者可逐渐修改用户或系统行为的轮廓模型,因而检测系统易被攻击者训练;无法识别攻击的类型,因而难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阻止攻击的继续。 2)误用检测原理 误用检测,也称为基于知识或基于签名的入侵检测。误用检测IDS根据已知攻击的知识建立攻击特征库,通过用户或系统行为与特征库中各种攻击模式的比较确定是否发生入侵。常用的误用检测方法和技术主要有: a)基于专家系统的检测方法; b)基于状态转移分析的检测方法; c)基于条件的概率误用检测方法; d)基于键盘监控误用检测方法; e)基于模型误用检测方法。 误用检测技术的关键问题是:攻击签名的正确表示。误用检测是根据攻击签名来判断入侵的,如何用特定的模式语言来表示这种攻击行为,是该方法的关键所在。尤其攻击签名必须能够准确地表示入侵行为及其所有可能的变种,同时又不会把非入侵行为包含进来。由于大部分的入侵行为是利用系统的漏洞和应用程序的缺陷进行攻击的,那么通过分析攻击过程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间的关系,就可具体描述入侵行为的迹象。 4、入侵检测方法 1)基于概率统计的检测 该方法是在异常入侵检测中最常用的技术,对用户行为建立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当发现出现可疑行为时进行跟踪,监视和记录该用户的行为。优越性在于理论成熟,缺点是匹配用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 民勤三中闫小青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变蓝色。因此,可以根据与某些化学试剂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或蛋白质的存在。 二、实验材料、用具及试剂 1.材料: 梨匀浆,鸡蛋清(稀释10倍后使用),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溶液、花生种子匀浆。 2.用具: 滴管、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烧杯、小量筒、三脚架、石棉网、火柴。 3.试剂:(1)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的CuSO 4 溶液。 (2)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10 g NaOH加水至100 mL), 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 4溶液(1 g CuSO 4 加水至100 mL)。 (3)碘液 (4)苏丹III或苏丹IV染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三、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①向试管内注入2 mL待测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1 mL斐林试剂(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注入)。 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 min。 ④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还原糖含量较高,可见溶液的变化为:浅蓝色→绿色→棕黄色→砖红色沉淀。 (2)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①向试管内注入待测组织样液2 mL。 ②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 mL,摇匀;再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③观察实验现象。如果待测组织样液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可以观察到待测组织样液变成紫

油脂测定方法汇总

透明度、色泽、气味、滋味鉴定法 1.透明度鉴定 定义:油样在一定的温度下,静置一定时间后,目测观察油样的透明程度。品质正常合格的油脂应是澄清、透明的,但若油脂中含有过高的水分、磷脂、蛋白质、固体脂肪、蜡质或含皂量过多时,油脂会出现浑浊,影响其透明度。故通过油脂透明度初步判断油脂的纯净程度。 1.1仪器和用具 (1)比色管:100ml,直径25mm; (2)乳白灯泡等。 1.2操作方法 量取混匀试样【1】100ml注入比色管中,在20℃下静置24h然后移置在乳白灯泡前(或在比色管后衬以白纸),观察透明程度【2】,记录观察结果。 1.3结果表示 观察结果以“澄清、透明”“透明”“微浊”“浑浊”表示 说明: 【1】如果油样受冷而出现凝固时,应置于50℃水浴中加热熔化,取出,逐渐冷却至20℃,然后再混匀备用。 【2】观察时,如油样内无絮状悬浮物及浑浊,即认为透明。棉籽油在比色管的上半部无絮状悬浮物及浑浊,也认为透明;若有少量的絮状悬浮物即认为微浊;若有明显的絮状悬浮物即认为浑浊。 2.色泽鉴定:罗维朋色计法 色泽反映了油脂的纯净程度、加工工艺和精炼程度以及判断其是否变质。 2.1仪器和用具 罗维朋比色计 漏斗、锥形瓶、滴管、滤纸等 2.2操作方法 放平仪器,安置观测管和碳酸镁片,检查光源是否完好。取澄清(或过滤)的试样注入比色槽中(等级植物油选用25.4mm比色槽,色拉油、高级烹调油、精炼棕榈油、调和油选用133.4mm比色槽),达到距离比色槽上口约5mm处。将比色槽置入比色计中。先按规定固定

黄色玻片色值, 打开光源,移动红色片调色,直至玻片与油样色完全相同为止。如果油色有青绿色, 须配入蓝色玻片,这时移动红色玻片,使配入蓝色玻片的号码达最小值为止,记下黄.红或黄.红.蓝玻片的号码的各自总数,即为被测油样的色值。结果注明不深于黄多少号和红多少号,同时注明比色槽厚度。 双试验允许差红不超过0.2,以试验结果高的作为测定结果。 技巧提示: 看色泽时,先固定蓝色片和黄色片,再调节红色片来细调,亮度可用灰色来调整。 3.气味、滋味鉴定 通过气味和滋味的鉴定,可以了解油脂的种类、品质的优劣、酸败的程度,能否食用以及有无掺杂等。 操作方法:取少量试样注入烧杯中,加温至50℃,用玻棒边搅拌边嗅气味,同时尝辨滋味。凡具有该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的为合格。不合格注明异味情况。

高中生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高中生物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实验为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第一个实验,既要体现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我首先在讲清楚整个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演示,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实验材料,自主进行实验,并且进行交流和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二、实验内容分析 对于生活中常见植物组织中富含的有机物,学生并不陌生,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对这些有机物的检测,体现了高中生物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难度适中,学生感兴趣也容易接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及 实验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植物组织中富含的有机物 (2)区别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

2.能力目标 (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2)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合作能力,初步掌握实验设计方法,提高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其他方法 (2)将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认识到 生物这门课程的价值 四、教学重和难点 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观察教学难点:区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及实验注意事项 五、授课课型 实验课 六、计划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流程图

八、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情景创设):(教师提前在实验台上摆放了苹果、花生、牛奶、 豆浆、鸡蛋等食物) 师:同学们,讲台上放了一些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常吃的食物,大家也知道苹果中糖类的含量很高,花生中脂肪的含量较高,而牛奶、豆浆、蛋清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那么你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检测这些有机物呢? (学生思考)

入侵检测技术

重要章节:3、4、5、6、7、9 第一章 入侵检测概述 1.入侵检测的概念: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2.传统安全技术的局限性:(1)防火墙无法阻止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2)防火墙对信息流的控制缺乏灵活性(3)在攻击发生后,利用防火墙保存的信息难以调查和取证。 3.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分为4个阶段: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响应处理。 4.入侵检测的分类:(1)按照入侵检测系统所采用的技术:误用入侵检测、异常入侵检测和协议分析(2)按照数据来源可以分为:基于主机的IDS 、基于网络的IDS 、混合式IDS 、文件完整性检查式IDS 第二章 常见的入侵方法与手段 1.漏洞的具体表现:(1)存储介质的不安全(2)数据的可访问性(3)信息的聚生性(4)保密的困难性(5)介质的剩磁效应(6)电磁的泄露性(7)通信网络的脆弱性(8)软件的漏洞 2.攻击的概念和分类:根据攻击者是否直接改变网络的服务,攻击可以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主动攻击会造成网络系统状态和服务的改变。被动攻击不直接改变网络的状态和服务。 3.攻击的一般流程:(1)隐藏自己(2)踩点或预攻击探测(3)采取攻击行为(4)清除痕迹 第三章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1.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的3个模块: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分析魔力和报警与响应模块 入侵检测系统的通用模型 2.入侵检测发展至今,先后出现了基于主机的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模式匹配、异常行为、协议分析等检测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第四代入侵检测系统是基于主机+网络+安全管理+协议分析+模式匹配+异常统计的系统,它的优点在于入侵检测和多项技术协同工作,建立全局的主动保障体系,误报率、漏报率较低,效率高,可管理性强,并实现了多级的分布式监测管理,基于网络的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与协议分析和模式匹配以及异常统计相结合,取长补短,可以进行更有效的入侵检测。 3.入侵检测信息的来源一般来自以下的4个方面:(1)系统和网路日志文件(2)目录和文件中不期望的改变(3)程序执行中的不期望行为(4)物理形式的入侵 4.在入侵检测系统中,传感器和事件分析器之间的通信分为两层:OWL 层和SSL 层。OWL 层负责使用OWL 语言将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转换成统一的OWL 语言字符串。SSL 层使用SSL 协议进行通信。 5.信息分析的技术手段: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和完整性分析。 6.根据入侵检测系统处理数据的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和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 分布式:在一些与受监视组件相应的位置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 集中式:在一些固定且不受监视组件数量限制的位置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 7.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和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比较如下: 1.可靠性 集中式:仅需运行较少的组件 分布式:需要运行较多的组件 2.容错性 集中式:容易使系统从崩溃中恢复,但也容易被故障中断 分布式:由于分布特性,数据存储时很难保持一致性和可恢复性 信息收集 信息分析 报警与响应

油脂的检测

油脂的提取和测定 1. 范围 本规定规定了饼干、花生、芝麻、花生酱等中油脂的提取方法;本规定规定了油脂、饼干、花生、芝麻、花生酱等中油脂酸价、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和数值修订方法;本测定方法残留溶剂的检出限为0.1meq/kg, 2. 实验原理 利用乙醚/石油醚对油脂的溶解性提取出饼干、花生、芝麻、花生酱中的油脂后,称取一定量油脂,油脂中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通过淀粉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确定滴定终点,可计算过氧化物的含量。反应方程式: CH3COOH+KI -→CH3COOK+HI 2HI+R— CH— CH— R -→R— CH— CH— R+I2+H2O O— O O I2+2Na2S2O3 -→ 2NaI+Na2S4O6 3. 主要仪器和试剂 索氏提取装置一套、碘量瓶、碱式滴定管、分析天平、水浴锅、烧杯、电炉等。无水乙醚/石油醚饱和碘化钾溶液:称取14g碘化钾,加10ml水溶解,必要时微热使其溶解,冷却后贮与棕色瓶中备用; 三氯甲烷—冰醋酸混合液:量取40ml三氯甲烷,加60ml冰醋酸混匀备用; 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液〔c (Na2S2O3)=0.0020mol/L〕;淀粉指示剂(10g/L):称取可溶性淀粉0.50g,加少许水,调成糊状,导入50ml沸水中调匀,煮沸。现用现配。 4. 操作步骤 4.1 样品处理:取样20~30克(m1) (视样品油脂含量而定) 于研钵 中,捣碎,必要时对样品(如软曲奇)进行干燥,称量脂肪瓶的重量(m2)。 4.2 油脂提取:将处理好的样品放入滤筒中,置滤纸筒(或包)于脂 肪抽提管内,于65~75℃(或70~75℃)条件下用乙醚环流抽提。抽提时间的长短视样品的物理性质、脂肪的含量而定,一般样品抽提6-8小时即可。 4.3 去除乙醚:取出滤筒,放入水浴锅继续加热至1min内无液体下 滴为止;脂肪瓶(萃取物)于温度为:95~100℃进行干燥,干燥时间大约为一小时,取出置玻璃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重(m3)。 4.4 称取提取的脂肪2-3g于碘量瓶中,加入30ml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摇匀,加入1ml 饱和碘化钾溶液,轻轻振摇半分钟,置于暗处放置3min,加入100ml蒸馏水摇匀后,用标准硫代硫酸钠进行滴定,待滴定至浅黄色时加入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即为滴定终点。取相同量三氯甲烷-冰乙酸溶液、碘化钾溶液、水,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4.5 计算:脂肪含量=(m3—m2)/ m1*100% 过氧化值=(V1-V2)*c*0.1269/m)*100 V1---试样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液体积,单位为ml; V2---试剂空白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体积,单位为ml; C---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mol/L; m---试样质量,单位为g; 0.1269---与1.00ml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1.000mol/L)相当的碘的质量,单位为g; 计算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 5. 修正 5.1 样品处理对过氧化值的影响; 5.2 样品提取对过氧化值的影响; 5.3 提取物干燥对过氧化值结果的影响。 6. 注意事项 6.1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制备:配置溶液时,需要用新煮沸(除去二氧化碳和杀死细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把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等知识内容之前,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搭建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 ①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②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大致含量 (2)能力: ①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 ②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严谨认真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善于反思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材料仪器准备,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接受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2、感兴趣,有实验操作的基础。 3、材料试剂多,任务繁重,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学法 1、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2、教法:组织者,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四、教学过程 1、实验动员,知识准备 教师:介绍有关实验原理和检测方法(见板书)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讨论题见板书) 2、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提供ABCD四种未知组织液,(梨汁、马铃薯匀浆、豆浆、花生种子匀浆)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实验实践操作试题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宜宾市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实验实践操作 生物学科测试题(三)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考查时间:20分钟) 一、实验目的: 初步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器材: 制备好的大豆组织样液(豆浆)或蛋白质稀释液(鸡蛋清稀释液),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NaOH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的CuSO4溶液),蒸馏水等。 三、实验过程: 实验名称操作考查要点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1. 注入待测组织样液。 2. 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 3. 滴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4.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5.实验习惯。 四、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流程加组织样液加双缩脲试剂A液滴双缩脲试剂B液 实验现象(颜色变化)组织样液本身 的颜色 实验结论

宜宾市2018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实验实践操作 生物学科测试题(三)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评分表 考查要点考查要求分值考查记录 1.注入组织样液(1)在试管内注入2 mL大豆组织样液(或蛋清 稀释液)。 1 (2)观察组织样液的颜色。 1 2.注入双缩脲试剂A (3)向试管内注入1 mL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 1.5 (4)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1 3.注入双缩脲试剂B (5)再向试管内滴入4滴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 1.5 (6)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1 4.记录结果及结论(7)正确记录实验现象。 1 (8)得出实验结论。 1 5.实验习 惯 (10)按时完成实验,清理器具,实验台整洁。 1 合计10 监考教师:确认成绩学生签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