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总结报告默认分类2008-12-15 07:49:39 阅读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总结报告

吉油二中张凤军

一、课题设置背景: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指导学生采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育心理学家向我们揭示:学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自主学习研究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曼莫教授指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往往起源于有价值的问题,古语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活动中有内在的需要,我们的教学重点必须倾斜在让学生开口问,不是一味地听取,只有整个阅读活动是围绕学生发自内心想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时,这样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主体的需要,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认识兴趣和认识上的矛盾,形成探究的愿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主要概念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独立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等人之特性和情感特性特征。

2、情境。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情境。

3、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4、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应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心智特点,创设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主体能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辅助、总结、提升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式学习,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利用已经建立的知识图示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在同化和顺应的循环中实现知识建构。“情景”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2、认识的直观原理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少年)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少年)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少年)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少年)本身的自我运动。

2、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3、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形象是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为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4、知识的动态相对论

教育不仅仅在于引导儿童(少年)习得共同知识,而且应当促进儿童(少年)发展极富个性的认知系统。儿童(少年)必须经过自己的真正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构建对课题的独特认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并随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认识不断深化,认知系统也不断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因此问题解决学习鼓励并帮助儿童(少年)建立个性化的认知系统,而不是将学问的系统强加给学生。它尊重儿童(少年)有意识的、自然的智慧性探究,使儿童获得独具意义的知识,建立内在的认知系统,从而达到动态的个性统一

5、心理学理论:杜威说过:“思维是一种明智的学习方法,学校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这一职责。”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作,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三岁已相当发达。而中学生正好处在十三至十五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中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上的梳理和认识

课题中牵涉两个核心概念,首先是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问题情境。对于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认识可以说是各式各样,我们在研究中没有盲目屈从于某个理论解释,而是通过实践去研究,去论证,得出我们自己的认识。

1、对自主学习的认识。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经过认真梳理和筛选,对于自主学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类:

(1)意识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只是一种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意识。没有具体方法可以掌握,其能力的培养是意识的唤醒。

(2)品质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是在训练中逐渐形成的,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品质的强化。

(3)过程论。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建构主义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他们认为自主学习能力

不是单个学习片断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交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4)横纵论。

这种观点不是单个层面去看自主学习,而是从横、纵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概念,从横向看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从纵向看是指从学习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

经过印证,我们认为自主学习的定义更趋向于横纵论,自主学习是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独立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等人之特性和情感特性特征。

2、对问题情境的认识。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以往的问题情境认识基本上停留在以下层面上:

1)手段代替定义。

许多观点从使用的角度对问题情境进行定义,例如有些认为从课题质疑就是问题情境。这样就使问题情境的定义相对狭窄,定义的衡量功能也被弱化了。

(2)特性代替定义。

许多论述中对于问题情境的定义只是对其所带有的特性的总结,例如,有些观点认为问题情境就是要带有吸引性,还有的认为问题情境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性。这样的定义是单个特性被放大,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误区。

3)经验代替定义。

这样的情况多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教师让学生浏览过课文提出诸多问题,在其中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确定为焦点问题,借此牵引学生整个学习行为。第二,教师从师者的高度提出一个问题,在学生中产生一个共鸣,让它成为研究中心。以上的过程被定义成“问题情境”,而这个过程只是来自教师自己的经验。

经过查阅资料以及在实践中多次印证,我们认识到真正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心智特点,创设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主体能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辅助、总结、提升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放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是有一定的原则性可以遵循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把握认知层次的原则。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应该紧密围绕主体而展开。把握认知层次就是考虑学生年龄的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2、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独立面对问题,提出假设、衍生出问题,进而从已有知识出发思考解决策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所以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3、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延伸性原则。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自主学习能力一样是过程性的,不是单一的片断教学,所以其作用具有延伸性,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石。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材料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心向,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我们认为有如下一些基本策略。

1、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才更有价值,所以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创设问题情境,更容易让学生的探索行为有所依托,可以找寻相关的生活实际来作为解决途径的方案。

2、选择有利因素,多渠道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善于选择有利因素,多渠道创设问题情境。所谓有利因素就是有利于催生学生有价值的问题的因素都可以利用,使问题情境建构在所有与学生学习起到催化、优化的因素之上。多渠道指的是教师不要拘泥于单向思维,受定式影响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3、抓住语文特性符合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抓住语文特性符合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学科的特点,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充满语文气息,区别于数学、科学等学科的问题情境的营造。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第一至第二阶段是打基础阶段,重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培养,达到熟练的程度。教师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一)、问题导入求知情境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们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

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课文中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又如《挖荠菜》这一课,抓住一个“挖”字,为什么挖,挖它做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是很多,不胜枚举。

(二)、故事导入问题情境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轶事往往会给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初一作文教学《观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米蒂盗画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对如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扮演“角色”进入问题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选场)、《屈原》(节选)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四)实验导入问题情境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现在正在提倡多动手做实验。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特别在初二的说明文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初二上《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老师给学生问题: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最后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的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五)诗词导入问题情境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比如:《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夜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感知朱自清的笔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春天景象呢。

(六)、生活导入问题情境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挖荠菜》这一课中,我请学生们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我的老师》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的老师形象,然后拿学生写的给我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那里。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三、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四.借助图画再现问题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五.播放音乐渲染问题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语言描绘问题情境

前面所说的几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提问、资料收集、分析能力,集体协作和讨论能力,使之掌握语文问题情境阅读的方法,形成独具个性的、具有内在的独立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最终成果并写出结题报告。

1、创设“合作”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课制宜地创设各种“合作”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境。

案例1、:在学习《羚羊木雕》这一课时,学生创设了“合作朗读”的情境,学生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到“我”的纯真友善,珍惜友情。大人的自私狭隘,重财轻义,扭曲了的人性。

案例2、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学生创设了“合作表演的情境”,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了一幕幕皇帝被骗的童话剧,他们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到处都是骗局,无论是皇帝、大臣,还是骗子、骑士,都是说谎话的骗子。是一出讽刺性很强的闹剧和丑剧。

案例3:在学习《散步》一文时,学生创设了“合作探究”的情境,围绕在春天里一家祖孙三代在田野里散步的故事,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对生活的使命感,强调的是一种理解和体谅的精神。

案例4:在讲《最后一课》时,学生创设了“合作感受”的情境,分组品读感受上学路上,小弗朗士的淘气幼稚,最后一课上小弗朗士认识到学习的可贵和对老师的依恋,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韩麦尔的爱国情感。

2、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质疑——解疑的方式探究文本的机会较多,环环相扣的“问题”创设,不仅能使我们熟悉文本,理解文本,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学习《鲁提侠拳打郑关西》一课时,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问题创设”。学生开始就提出了“鲁提侠为什么拳打镇关西”、“他怎样拳打镇关西”,阅读课文后,学生又提出“提侠为什么要在店里等几个时辰?”、“为什么不直接打镇关西,还要激怒他”等,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对文本研究更深入,也说明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比老式的教学中的分析文章更能了解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3、创设“搜索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因为学生是有向上求知,搜索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就可使课堂化死水为波澜,化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激发学习背诵古典诗歌的兴趣,为了陶冶情操,提高语言修养,学生设置了“古典诗歌情境”背诵比赛。其具体活动方案也不拘一格。把全班分成四个组:

第一组,背诵默写比赛。限定时间,看谁默写古典诗歌的数量多,错误少。

第二组:赛诗。每人背诵一首古诗,不得重复,不会罚唱一首歌,然后继续进行。

第三组:对诗。同学们先将准备好的名句、名联等的上下句写成纸条、注明出题人姓名,交给主持人,集中后,由主持人代替出题人发问,向同学们征求所需的上句或下句。答多者胜。

第四组:故事谜语。由主持人去搜集课上依次公布诗句(谜语)。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抢答谜底。

4、运用文本创设活动情境,体现人物的形象美。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案例1:《木兰诗》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北方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人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剧本。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受到人格的熏陶。

另外,还运用了实验、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从课题入手、从课文内容、从课文表达、抓住关键等创设问题情境。具体做法不再累述。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产生的效益

一、本课题实验对象

初中三、四两个班,并且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对比。每个班的学生又分成两个部分进行对比

二、本课题实验取得成果

1. 创立了具有本班特色,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课程模式,具体分为:

(1)创设学生心理安全情境,让学生敢问

①创设宽松氛围;②开放提问时空;③尊重学生劳动。

(2)创设学生主体情境,让学生会问

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②精心设计问题情境;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3)创设新颖学习情境,让学生善问

①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②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③让学生在创新中发现问题。

2.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业务水平提高。

由于语文组有统一的教研课题,较系统的操作模式和研究努力方向,且运用于各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并能较好地开发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互相听课,讲评,探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新教师成长周期大大缩短。我本人的业务能力相应的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3.促进了我科研能力的提高。

本课题的开展,促进了我研究水平的提高,以理论为指导,从课堂教学中找素材,善总结勤反思,集思广益,撰写心得体会、教学论文成为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课程实施后,语文教研组提出每一阶段教研课,都要有一个研讨主题,都要形成一篇可供发表的论文。这个目标基本达到。两年来,发表在吉林教育论文1篇,并在教育处的油区教育上即将刊登论文一篇。

4.促进了学生语文中考成绩大幅度提高。

实验结果显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力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善于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平等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

础。

5.促进了学生语文竞赛成绩大幅度提高。

实验结果显示,由于教师采用“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大为改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兴趣高涨,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明显加强,语文的阅读能力、思维的思辨能力、提出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得到提高,使得一大批学生能够独立快速的阅读课文。两年来,在同年级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成绩都有了大面积的提高。在2007年“圣陶杯”语文征文大赛中成绩优异。

三、课题研究体会与前景展望

1. 关于语文课堂问题情境的设置

实验表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确实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情境的设置要符合一个原则,即课堂情境设置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知识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为原则。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②情境的设置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它们与我们所传授的知识相联系;③情境的设置应与时俱进,具有透视最新时代气息的特点;④创设情境是为了更好地教学,不要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可以是造成新授内容的悬念,也可以寻找新知生长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愤悱中学习,又可缩小思维跨度,减小认知差;⑤创造情境并不等于所说的导入新课,只能说创设情境能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⑥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⑦创设情境切忌过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切忌喧宾夺主。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来讲:①教师专业领域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②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③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④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要养成设置情境的习惯。

2. 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得到了社会与学生的公认,很长时间以来,学生总认为教师讲的是对的,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削弱。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排除学生对教师、课本的迷信心理,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从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合作者和引路人。对于教师而言,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探讨与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脱离实际,但也值得表达探讨,与他人分享。问题意识不是靠传授,而是靠教师有意识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自主地参与观察、比较、尝试、判断、分析、思考等活动来培养。这涉及到的面和方法很广,创设情境仅是一个有效途径而已,还需要各方面配合、培养才能使问题意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根。

3. 关于课题情景展望

我们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差距,理论认识上还显肤浅,实践操作上更见稚嫩。不过,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让我们感到欣喜,我们将在09级新生中继续实验,认真吸取同行本课题研究成果,更虚心地求教于专家同行,不断与时俱进,以期望取得更大的成果。

设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设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可以用三个问题来概括: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一般可以表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学习检测三大块.这也是初中语文目标教学的宏观结构,三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 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有的直接照搬照抄教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既缺乏对学生学习实际能力的分析,又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致使整个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注定它是一节低效或无效的语文课. 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该把握教学目标的三大特点: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必须具体明确,必须可以达成. 一,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为核心要素所组成的互为依托的双边活动.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头脑是一个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是一张纯洁的白板,可以由教师任意刻画涂写.于是在教学中就很容易导致“重教轻学”,乃至“以教代学”,教师就成了无可争议的主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是非常形象而又通俗的提法,由此反映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指向学生.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已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实施目标的过程与采用的方法具有激励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去设计教学目标,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要求,做到既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发展新能力,不断丰富情感,不断完善人格。确定了具有发展性的阅读教学目标,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那么,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最终就会实现。 二,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 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学习的底线,具有教强的可完成性.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师生间教与学活动的调控器,是教学活动中维系师生互动的纽带和控制中心。制定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每位教师在备课时深思熟虑的事情。 “有的放矢”是每一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新课程关注课程目标,更关注教学环节。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的程序化、机械化,有的模糊化、混乱化,……教学目标是一个具

最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实施教学教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实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预测着学生 达到的学习标准,在方向上为教和学的评价提供依据。高效 课堂一定离不开制订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没有教学目标的 全面考虑和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 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的游刃有余。如何制定有效的 教学目标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原 封不动按照教参所给的教学目标备课上课,而对于教学目标 的出发点、过程性、归宿感并不在意。对于“教学目标”,问起来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说很重要,但到了课堂上,教学目 标就成了“说起来比做起来重要”的事情,问何为有效目标,老师会说教参上规定的就是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自觉意识很 令人担忧。教学目标是不能“拍脑袋”拍出来,如何才能避 免教学目标的模糊性和随意性,我认为教学目标是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进行一致性的研究。 一、构建课堂大框架,吃透教材 数学学科是一门知识系统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 十分紧密,任何新授知识都是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都是通过前面所学内容迁移过来的。所以,教师

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制定教学目标才能做到瞻前而顾后, 形成系统的框架结构。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 时,我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几个板块设计, 明确了每个步骤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2)研究――根据所给的小 正方体,分组操作(摆一摆)研究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 有怎样的关系。(3)交流――根据所填写的实验记录表,你 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4)验证――弄清长×宽× 高与小正方体总个数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演示;由线到面 到体的变化过程,进一步明确长方体体积公式是长×宽×高。 简述几个目标,即(1)猜想。(2)研究(摆放操作,初步 感知)。(3)交流(明确重点和难点)。(4)验证和总结。这种目标粗放而又细腻,简洁而又有序,使教师能从模糊不清 的教学目标中短时间内快速把握教材,理清教学思路,提高 教师上课思维的“层次性”和“宏观化”,教学方法只有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时候,才是有价值的,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真 正有效落实和达成。 二、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 当我们构建课堂大框架时,也要读懂学生,我们每天都 和学生打交道,而课堂正是教师和学生思维碰撞的工作室, 只有读懂学生,教学目标才能在心里生根,才能在心中发芽。

小学科学课程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OC

《小学科学课程课堂教学行为研究》 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在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教育将成为一种面 向全体的全民教育,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一份教育报告中,最引人注 目的是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该报 告认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也可以说 就是学会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特别指出:?每个儿童无论他在哪里,都应使他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学习科学而且终生成为‘科学之友’。?可见优化科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 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基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 之一。 2.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它通过对教学本质、教学规律的重新认识,确立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取向,进而构建

起一个新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一体系为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模式 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3.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缺乏与新课程相对应的实践操 作体系的直接指导,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仍带有浓郁的经验传 承气息和一定的随意性——根据经验和个人感受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而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片 面追求教学形式的转变而忽视其真正效果的现象,?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热闹非凡,但学生实际的学习效 果却无明显的提高,教师教学的方式得到了转变却还有待于进一步整 合与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对此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教学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广泛深入,取得的成果也不多见, 因此本课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都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 一大目标和重点。许多国家纷纷倡导?主题探究?和?设计学习?, 如法国开展?做中学?活动,美国实施?动手做?(hands-on)方案,日本则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等。这时的教学研究者 已经把注意力从教师的身上移向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但有一点必须指出,那就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 反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研究者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几乎是所有教师都会采用的而且频率极高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提问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但假如运用不当,提问也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杀手”,成为小学生们理解课堂内容、记忆知识点的“拦路虎”。这是由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的注意力品质不能象成年人那样集中、保持时间长,而且容易受到干扰,因此教师的不合理提问很容易造成他们的注意力转移,从而影响对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 一、有关提问的几个误区 在传统教学思想与方法的影响下,人们对提问及其策略的研究较少,造成人们对提问有许多误区。比较典型的有如下几种: (一)、“老师问,学生答” 提问,自然而然就会被人们理解为“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样一来就将提问的意义片面化了。事实上,提问应该是双向的。课堂中既应该出现老师向学生发问,也应该出现学生向老师提问的现象。假如只出现第一种,那么这种教学就是单向的,不能构成信息反馈,教学就不可能得到及时调整,当然自我评价也就不可能准确进行。道理很简单,但这种情形还是屡见不鲜。除了班级规模大的因素外,就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没有及时转化,没有摆正教师在现代教学中的角色。因此现代教学中出现的提问的主体应该把学生包括进来。但是为方便论述,本文涉及到的提问主要指前者。 (二)、“越多越好、越杂越好” 中国的考试自古以来就是力求“细致入微”,考点很细微,讲求“微言大义”。为了应对这种考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自然就会多且杂了,因为此时的学问乃是记诵之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做”学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发生了改变,教育被赋予培养人的重要职责。要求变了,教学方法包括提问策略也应随之改变。提问开始被当作一种艺术或者技术,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其思维能力为目的。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说,教师的提问不能“满堂飞”,随意而为,而应该精心备课,精心挑选,精心设计问题,做到“越精越好”。 (三)、“随时随地皆可问”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往往会令学生莫名其妙,原因是此问题本该在前面提出,结果由于种种原因错过了良机,在后面想到时才提出,结果造成内容不连贯,学生思维顺序被打乱,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关于提问的种种误解,归根结底,还是缘于人们的观念没有转变,或者是囿于观念的局限。令人欣慰的是,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探究越来越多,包括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内的许多人对此都做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我认为,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精心选择问点,明确提问的目的 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同一篇课文,可以设问的时间、方法很多,但不能随意设问,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问点。问点的选择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 1.问点要着眼于突出教材重点。在教材重点处设置问题,要求老师不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而且要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设问。现以《九色鹿》(北师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三种提问设计为例: 第一种: (1)调达为什么会背信弃义?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正在推行的语文教学改革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广大一线教师需要重新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快角色转变,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进行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健康的发展空间,全面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 标签: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为更好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我认为广大一线教师要尽快转变角色,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当学生的良师,更要当好学生的益友,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让学生轻松学语文。 一、创环境,造氛围,课堂不再是一塘死水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师都是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直接告诉学生,但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你从哪个角度感悟到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这个问题有效地引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既帮助学生寻找到了思考的角度,避免了盲目思考,又给了学生一个自己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能自然而然地发挥想象力。因此,采用引导的教学方法,还能增加课堂乐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读学生,品教材,教学有的放矢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成绩总是不那么平衡的,有的学生,老师点一点,他就能理解,有的学生,老师手把手地教,他也不会,这就要求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不足,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第二步是学会倾听,给学生表达自己的空间,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 三、多鼓励,重启发,点燃兴趣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在讲解《两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性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材料有着丰富的语文元素,可用于语文学习的“点”很多。同一篇教学素材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可以讲出无数的内容来,完成所定的不同目标。所选取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缺乏严密的对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太强等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办?我们应当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我们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是教学目标? 2. 如何设定教学目标? 3.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4. 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5. 如何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切的教学内容。 1.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终点,也是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状态的提前确认,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定向指标,具有指导与选择教学策略的功能,也是评价教学是否达成的重要参照点; 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做什么。 而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评价与测验这些都不是教学目标。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时,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并且能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到达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还有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在能力培养等问题上的模糊性;教学目标陈述时所用概念操作性不强;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及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的不能全面考虑教学的结果;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不清等等。 2.如何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三个方面: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3.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 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其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荆轲刺秦王》 知识与技能: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句段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并学习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的崇高献身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我有一个梦想》 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日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论语选读》 抓住课文里的“哭”字重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哭过的人、不哭的人、应该哭而且可以哭却没有哭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人物形象情感,把握形象个性特点。 探究和鉴赏相结合,以“哭”为切入口,深入探讨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把探究性学习和鉴赏性学习自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探究和鉴赏能力。 ——《宝玉挨打》

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配的观察报告

课堂教学行为时间分配的观察报告 学习时间是有效性教学的前提。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则是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在本次课堂观察中,我们重点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我们把师生的活动划分为三 块,即教师讲解部分、师生问答部分和学生活动部分。在李老师40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用去9分10秒,占总时间的22.7%,“师生问答”用去16分10秒,占总时间的41.0%,“学生活动”用去14分40秒,占总时间的36.3%。从这样的一个时间分配可以看出,执教者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师生互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上。她 从生活实际引入,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时间适中,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和师 生间的交流来进行,探究活动(师生问答)的时间占整节课的五分之二,师生问答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活动反馈和方法交流,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参与,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活动时间也比较充足,14分40秒,占总时间三分之一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 来提取已有经验和获得新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时间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而且是优化教学 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听课过程中和课后我们也 一直在思考,教学时间究竟应该怎样分配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近年来有人把“黄金分割”原理引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指导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的分配,即一节课,教师的主导活动时间和学生独立主体活动时间应采用黄金分割,教师主导活动时间:学生主体活动时间=0.618,老师主导活动时间为40×0.618=24.72≈25分钟左右,学生的独立主体活动时间为40×(1-0.618)=15.28≈1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一节课教师要留给学生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思考、练习、讨论等。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不能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有的是表现为老师课上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练习 的时间太少,使学生容易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有的教师课上讲得太少,讲课内容太粗、欠透,课堂结构松散,至使学生吃夹生饭,久而久之造成松懈、涣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认为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确定时间分配重点,教学的重点和难 点是要尽量保证,保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实现教学目标上,否则轻重不分费力不讨好。 2、周密计划,留有余地,40分钟时间对各教学环节和步骤的时 间进行统一协调和安排,同时在时间安排上不能分秒算尽,要有机动,即密度强度适当,这样课堂教学中要强调某一环节或步骤时才有活动 的余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游戏”

在小学语文教学里,还是提倡运用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的,比如儿歌、讲故事比赛等等,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能否也运用好这个好的教学方法呢?前段时间在立体评教活动中听了一节有小游戏的语文课,让我很受启发。 小学生,特别是5---6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还处在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抽象思维仅仅是萌芽。所以,作为社会人文学科的语文,还是可以把游戏引进我们的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果要运用游戏的方法,我以为要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趣味性原则。游戏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兴趣,所以设置一个游戏,我们首先要保证这个游戏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互动性原则。既然游戏是为了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我们就不能把游戏的参与者确定为几个人,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包括教师也不能仅仅当导演或观众,必要时也是个好的配角演员。全员参与互动性强,才能使课堂效率真正提高,否则参与人少,绝大多数学生都在那里当观众,可能达不到设置游戏的目的。 第三、服务性原则。课堂设置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所以,作为作为主导的教师,

要把握好游戏活动的方向,不论是大的游戏还是小的游戏,都要为课堂教学服务,不能偏离语文教学的方向。 那么容易操作的语文课堂游戏有哪些呢? 1、接背名诗佳句、成语接龙等游戏。课上印发词语解释、诗句、语段若干篇,规定好时间,然后看谁在规定时间内记得最多。或布置若干篇古诗文,约好一个星期以后比,以后再增加量,如此往复。 2、一分钟快速答题.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题目,让学生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快速答出,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3、小小课本剧,让学生发挥想象,把有些文章演化为小话剧。 4、小辩论。就某个话题展开5--10分钟的当堂辩论。 这样的游戏还很多,也希望朋友们都来想一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做好“游戏”,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是师生的共同追求的目标。这里分析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从深入研究课本,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练习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提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的发展,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了一阵阵欣喜与激动,理性地思考这几年我们的课改之路,在热闹与自由的背后,折射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自然会把目光投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抓好学生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老师们都知道,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应当而且必须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后上课。当然,我们平时都布置让学生预习课文,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认识生字,读不通句子……遇上这种情况我就很生气,往往把学生批评一通,横加指责,说他们态度不端正,预习不到位。但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的要求到位吗?明确吗?是啊,我们并没有对学生预习什么,如何预习,做出明确的要求,也并没对学生的预习做充分的指导,也就是说,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做才算预习到位了。所以老师们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要基本做到:1、课文要多读,读通读顺读准确,2、不懂的地方要查字典、查资料或作记号,以便课堂中提出来解决;3、想想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什么地方不明白,并作个记号等。学生们若能按要求做好课前的预习,那么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更好地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如果长期坚持预习,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教学目标也定会事半功倍。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语文情境教学就是把生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置身于语文的环境中,感觉到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采用自制的教具、实物、挂图、简笔画、音乐、语言、表演等手段创设多种类型的情境来教学,使学生从形象上感知,进入情境中,在情境中感悟、想象、创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智力和能力的积累,使语文教学方式新异,课堂效率高。在语文教学中,情景教学法不仅活泼生动,能够营造氛围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新课程提倡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常规教学中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同学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等弊端,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乐趣。 三、创设多样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自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设立教学目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设立教学目标 四年级余倩 语文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为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念上,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描述,指示要明确。 制订教学目标一定要注意目标的规范表述。很多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往往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而不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特别是在制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时,应避免从教师“教”的角度来叙述(诸如用“培养”“教育”之类的词语),因为这是教师要去做的,只是做了“培养”的工作,未必就达到了目的。因此,应该从情感态度、培养结果的层面来描述目标,可采用《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词汇,如:“喜爱、热爱、赞赏、憎恨、获得……的体验”等等。这样描述教学目标,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在教学时会更加明确努力方向,随机调控教学过程,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方法的导向作用。 用学习目标置换和修订教学目标,这种置换和修订活动能有效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备课的“预设”性质,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变化)的一种明确而具体的表述。操作时我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应该达到的行为

状态”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并没有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做些什么;其次,“明确而具体的表述”要求对于学习目标的表述应达到可以观察和测量的程度,尽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 教学目标的表述规范明确,才有利于课堂落实,课后检测;用语明确,易于把握,才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只能流于形式,给课堂带来随意性,给学习和检测带来盲目性。 二、用完整的句式去描述,要有可操作性。 表述教学目标是指用书面语言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即对某一教学事件结束时对学生确定的学习行为做出具体说明。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就是具体行为目标,它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能够避免课堂教学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一般说来表述规范、明确的具体行为目标应该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部分,通常把它们叫做具体行为目标的五个要素。一个规范而完整的行为目标的陈述如下:学生(行为主体)在通读完全文后(行为情境),找出(行为动词)至少找出三种(行为标准)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行为对象)手法。 1.行为主体。行为主体指实现教学目标时学习行为的执行者,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才是具体行为目标陈述的内容。许多教参中的目标陈述通常表现为“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的范式,其实这种陈述方式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但教师并不是学习行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行为的实施者。规范的行为目标的开头应该是“学生……”的模式。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问卷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调查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调查结果仅供教学研究用。因此填写时不要有任何顾虑。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取决于您回答的真实性。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在下列各题中选择一个与您平时教学最符合的选项。 1、您在上课过程中,会以适当方式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吗? _________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2. 您在备课过程中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 A.教科书 B.揣摩命题考试要求 C.课程标准 3.对于一堂新授课,您一般怎样安排教学时间? _________ A.以讲授为主 B.部分时间自己讲,部分时间让学生练习 C.以与学生共同讨论为主 4.您会因个人私事耽误自己的课吗? _________ A.什么情况下都不会的 B.不得已时,也会耽误 C.有时本可以不耽误的,但也耽误了 5.每节课结束时,您是否告诉学生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_________ A.一般不 B.偶尔 C.经常 6.在上课过程中您主要根据_________来把握讲课的快慢。 A.时间和内容多少 B.教材的难易程度 C.学生的接受情况 7.在引入新课时,对于创设情境的做法,您是_________。 A.每次都采用 B.经常采用 C.偶尔采用 8.备课时您是否经常与其他教师探讨有关学生如何学习的问题? _________ A.从不 B.经常 C.有时 9.您在辅导学生功课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反应是_________。 A.直接予以讲解,给出答案 B.耐心地给出答案 C.启发学生思考,循循善诱 10.您在教学中有时会把本该今天能做的事拖到明天去做吗? _________ A.不会 B.这种情况很少 C.这种情况很常见 11.在复习课上回顾所学内容时,您一般是_________。 A.先复述,学生跟着说 B.提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C.让学生回顾、复述,其他学生补充 12.您经常提问哪一类学生? _________ A.优等生 B.中下等生 C.全班一样,根据问题情况找不同学生 13.在新授课中,您认为那些提出与新课内容无关问题的学生是_________。 A.标新立异,引起别人注意 B.创新能力强,思维活跃 C.扰乱课堂秩序,故意为难老师 14.您在教学中是否自然、恰当地运用注视、凝视、监视等眼神辅助教学?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15.您在教学中是否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保证讨论围绕主题和有明确的方向?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16.您在教学中是否自然、恰当地运用微笑、惊讶等面部表情辅助教学?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17.您在教学中是否自然、恰当地运用说话节奏、声调高低变化等辅助教学?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18.您在教学中是否自然、恰当地运用走动、与学生交往的空间距离、接触等辅助教学?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19.您在教学中是否有提问后延时3~5秒再叫学生回答的习惯?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20.您在教学中是否在学生回答后不立即评论,而是留下时间让学生继续补充、完善回答?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21.您在教学中是否对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简洁反馈?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22.您在教学中是否在学生做课堂作业时轮流检查和指导学生?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23.您在教学中是否对课堂讨论进行小结或归纳?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24.您在教学中是否及时反馈和必要时讲评作业,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_________ A.从未 B.有时 C.经常 D.总是 25.从整体上说,您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是 A.从未有效 B.很少有效 C.经常有效 D.总是有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专家研究证明:学习的成功,情感因素占80%,智力因素只占20%。这充分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知识的迷恋,被教学内容所感动,为探索真知而追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老师一定要多鼓励。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如教师一句“就你笨!”那么这名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便会就此停滞。相反,如果教师引导激励恰当,学生心境会出现积极兴奋状态,这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效性都会增强。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教学中实现脑、眼、口、手、耳五种感官的“解放”,并且做到五官相结合,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眼、脑、口、手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逐步达到会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激励学生广泛地参与。 教师上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为本,这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符合学生特点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不是只领着少数几个“优”生围着教师的教学“转”。课上得好不好,先要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学生有多不多,要看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有没有“差生”发言和参与教学活动。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让他们都动起来。尽可以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关于“有效课堂教学”,何为“有效”?我的理解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悄然变化。课堂有效教学也成为课改路上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所有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些探索: 一、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量小,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怎样让更多的学生自觉地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并不断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呢?我们教师必须先从思想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千万不要小看预习,如果课前预习充分的话,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出色的表现。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初次尝试的过程,对知识有着极大的新鲜感,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自主性。要知道,预习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缺少的。与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因为他们是实施预习的主人。平时,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可以让我们提前学到更多的知识,为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提供更丰富的资源;通过预习,

可以提高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还必须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做到少而精,要有所侧重。低年级的预习应以生字为主,课文为辅。预习包括:读、标、查三项。 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做到字字入目,不加字,不减字,不重复,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次,直到达标为止。为了保证质量,我要求学生每项至少读五遍,多者不限,还可以变换形式读,给爸爸妈妈读、哥哥姐姐读、对着镜子读等等,不仅达到了读的目标,而且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标:就是先交给符号,标出文章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标出文中的生字;标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标出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自己并尝试解答。 查:预习生字时,利用教材和各种工具书预习生字的相关知识,比如说结构、部首、笔顺、字义、组词等等。 提高预习有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检查、激励。通常,我总会在孩子们预习的基础上让他们自主交流。每到这个时候,你可以听到五彩缤纷、个性飞扬的对话,有的说:老师,我想来当回小老师,领大家读读生字;老师,我想给大家说说某个词的意思;老师,我会用这个字组词;老师,我要提醒大家哪个字容易读错;也有的说:老师,我很喜欢哪一段课文,想读给大家听听……孩子们在这种轻松自由的交流中,不仅收获了学习方法,而且体验到了预习带来的成功的愉悦,

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 摘要: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及教学实践的根本,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学行为成为体现教学理念、落实教学策略与方法的实质性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对促进学生的有效的学习行为有积极作用。教学行为可分为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教学评价行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实行教师角色反思、教学实施行为反思和教学评价行为的反思。 关键词:教学行为教学活动教师行为反思教学效果 教学行为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与有效教学的研究密切相关,六十年代以前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品质,六十年代以后,课堂教学活动本身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教师教学行为就是人们研究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纯粹的教学行为研究逐渐让位于有效教学行为研究,人们把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主要研究那些能够引发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九十年代以后,教学行为研究是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结合在一起的,更强调其情境性和实践性。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共同构成了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是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表现出来,而这些方式又集中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之间是动态的、互动的关系。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和知识水平的假设,从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行为虽然不一定必然地导致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但它的确是课堂学习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是沿着“教学理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效果――教学评价”这样的轨迹发展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教学理念是先导,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准备行为、教学实施行为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有效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发生的行为按功能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

浅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911924080.html, 浅谈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周爱英张守敏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07期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教学;妙趣横生;创造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84-02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指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质疑、再从随堂练习到课后巩固每一个环节都影响到语文教学是否产生了实效。彻首彻尾地将四个环节完善起来,才能凸显语文教学的张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准备,吃透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教了33年历史的教师上了一堂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我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了教师备课的真谛。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解,“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此,每一节教学结构严谨、教学方法新颖、教学语言妙趣横生、教学效果良好的课都来自于教师一丝不苟的课前准备。 二、针对提问,深入浅出 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课堂提问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提问运用得好,不但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之中,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

小学语文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策略

小学语文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策略 芳草地国际学校国际部焦云鹏教学设计过程是由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要素组成,其中,目标占据着核心地位。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评价和修改教学方案的依据,也表明了学生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因此反思目标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非常必要。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确定一课的教学目标,又如何有效地实施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彻底改变思想,准确确定教学目标。那么,课堂教学究竟该如何准确确定、落实教学目标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作简单的分析。 崔峦老师曾经指出:“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明确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 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设计往往存在许多问题,如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只关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而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要求,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规划和培养。 第一,关注文本特点。 文本有什么特点?这是备课首先要思考的。备课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细读文本,因为只有把文本研究深透了,我们才会深刻把握文本的规律,制定出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