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防治疾病切记保养阳气

防治疾病切记保养阳气

防治疾病切记保养阳气
防治疾病切记保养阳气

防治疾病切记保养阳气

核心提示:名医华佗曾说:“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为何阳气对健康至关重要?而保养阳气在中医层面的积极意义又在何处?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明确道出阴阳是人之根本:“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阳主阴从”是健康标准

阴成形(人的机体)、阳成气,阴阳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古人从这种态度出发,开辟出一条治病养生的中庸和谐之路。

人体的阴阳状态按健康情况分为三种形式:人体健康时阴阳平衡(阴平阳秘),人体生病时则阴阳失衡,而人死亡时的状态体现为阴阳离决。在正常状态下,阴阳平衡也不是半斤八两的关系,只有“阳主阴从”才是健康的标准。

阳气不是虚无缥缈之物,它有自己的来源。余蓉说,阳气分先天和后天:先天性阳气来自于父母,在人体内体现为肾气;后天性的阳气则主要由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在体内体现为脾胃之气。

阳气决定生老病死

余蓉介绍,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

素。简单而言,阳气首先与万物之源太阳紧密相关。从大自然宏观层面看,太阳的存在对天文、地理、气象、历法以及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都有很大的作用。

而微观方面,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重要性更加明显:

其一,阳气是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根基。阳气在人体内的先天表型就是肾气:女子到七岁,肾气已经充盛;至二十一岁,肾气充满,智齿长出,生长发育期结束;而到了三十五岁,身体开始衰老,首先是阳明脉衰退,面容开始枯焦,头发也会堕脱。男子到八岁,肾气已经充盛,头发长出;二十四岁,肾气充满,筋肉骨骼强劲,智齿长出,生长发育期结束;到了四十岁,肾气开始衰退,头发干枯,牙齿脱落。

其二,阳气推动人体一切生理功能的运作。阳主动、阴主静,感觉器官的灵敏度、肢体运动能力、精力的好坏,都源于阳气的推动;人体水谷的运化,精、血、津液的生化输布及代谢产物的传送排泄,也都需依赖阳气得以实现。

其三,阳气不足是人体生病的内在原因。阳气是人体防御疾病的重要因素:若阳气虚于外,那么机体将失去温煦肌肤及抵抗外邪的能力;如果阳气虚于内,机体脏腑的功能就会减弱,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输布也就失常,机体会因虚弱而发病。

通过对古人唯物哲学观和《黄帝内经》医学思想的学习,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体的正常生理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相对平衡协调的结果;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则源于以阳气为主导的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关系被破坏。

谁伤害了我们的阳气?

既然阳气对于人体机能如此重要,那么阳虚的主要表现在哪里?引用清末著名伤寒学家的话给出答案:“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余蓉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归结成我们容易理解的症状,人如果出现四肢畏寒怕冷、疲乏无力、性欲低下或全无、虚汗不断、说话声音低弱、食欲差、食则腹胀、口中淡白无味、口不渴、喜食滚热之品、面色萎黄或苍白、眼光无神、口水多、小便清、大便稀、舌头颜色淡而不红以及舌体胖大有牙齿压痕等症状,就要考虑是否阳气不足了。由此可看出,生活中许多不适状态都是阳虚的表现。

使人体阳气受损,多数都是平日里的不良习惯和误区造成的:

首先,作息没有规律。不按天地阳气的变化来作息,尤其有害的是熬夜无度和超过身体承受限度的运动。

其次,不适寒温。天冷不增衣被,夏天对着空调猛吹。

第三,饮食不节制。喜吃肥甘厚味和冰冻生冷的食品,另一方面就是嗜酒贪杯。

第四,恣欲作劳。不分昼夜地工作、劳心耗神和房劳过度都是诱因。

最后,滥用中药清热药、养阴药以及滥用抗生素,都是伤害阳气

的重要原因。“人们总以为自己随时都在上火,就无节制地服用清火药,这是非常错误的。”这是因为,养阴之品属阴性,过用则加重阳气运化的负担,消耗阳气,导致阴盛则阳病;清热药、抗生素味苦,中医讲苦寒败胃,滥用日久必然损伤脾胃的阳气,久而久之伤及肾阳。滥用清热药、抗生素后,病人往往出现食欲下降、疲乏无力、怕冷、出虚汗、面色苍黄、腹胀、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舌淡苔白和脉无力等诸多不适,而这些恰恰是典型的阳气不足的表现。

防病治病重在保护阳气

重视保护阳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者切忌伤害阳气,二者需时刻注意扶助阳气。

防病,即治未病,需要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调理。余蓉认为,防病“治未病”的思想离不开保护阳气:阳气强盛,才能使脏腑的功能强健,精、气、血、津液才能充实,机体的抗病能力自然强大,邪气才不可侵犯。《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邪风,避之有时”,就是这个道理。

而治病过程中,则更需全程保护阳气,切忌伤害阳气。《黄帝内经》上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治病的早期,重视阳气的保护可以使很多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阳气能使脏腑之间功能协调、相互安和,阻止疾病的相互传变;阳气还能增强机体的康复能力,使已病之体早日康复;另外,充足的阳气还可预防疾病复发。

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作息规律(晚上尽量减少活动,春夏可适当晚点入睡、早点起床,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适寒温(冬

天注意保暖、夏天避免冷气过低)、饮食节制(以素食为主,动物性食品要少,饮酒切忌过量过频)、不妄作劳(欲望淡泊一点、思想简单一点、工作少量一点、对己对人宽容一点)、合适运动(运动忌讳大汗淋淋,尤其在冬天,特别是身体阳气不足之人,以不出汗为佳。运动后以舒适为度,不以运动量论英雄)。一言蔽之,就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治病期间,杜绝滥用中药清热药和养阴药;要时刻保护阳气,尽早使用扶阳药;同时杜绝滥用抗生素。按照中医提倡的合理饮食方式做到饮食节制,要坚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五畜为益”,通过健康的膳食结构,实现补精益气的功效。

养生先养元气

人要活到多少岁才算尽其天年 多大岁数才能称为“天年”呢?《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推演人的一生了。 美国学者海尔弗里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寿命应该为120岁。这些研究结果,与我们祖先对天年寿数的记载惊人的一致。但是,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是什么导致我们生病,是谁偷走了我们四五十年的阳寿呢?当然是阴气。 阴气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经常人为地伤害自己的阳气,助长自己的阴气,以至于半百而衰,不能终其天年。这一点,我们的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帮我们指出来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不善养生的人喝酒就像喝饮料那样没有节制。喝酒喝多了以后,既伤人的精神,又伤人的脏腑和血脉。还有,常常把有害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当成正常的,深陷各种健康误区而浑然不觉。比如,醉酒之后入房纵欲,伤于酒又劳于色,只贪图一时的欢欣,而肆意地纵欲妄泄,不知道保持自身的精气。另外,像熬夜、暴饮暴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等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导致人们半百而早衰,疾病缠身而不能终其天年! 其实,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在《黄帝内经》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活到天年的光明大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我们随时随地都不要人为地去伤害自己的阳气,但我觉得这还说得不够,依我看,任何时候我们都还要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法培养自己的阳气,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要记住,无论你现在多大年纪,只要阳气一足,活到天年就不是梦想。 养生就是养阳气 现在,有很多病比较难治,用常规的方法很难获得好的疗效,如何才能迅捷地解除这些疑难杂症,这成了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难题。直到有一天重新研读《黄帝内经》,才发现其中暗藏着一个很重要的玄机。 这个玄机就是固护阳气。《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正是这两段话使我悟出了治病和养生保命的真谛,困扰多年的难题一下子豁然贯通了。原来,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阳气旺盛,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才能正常发挥,医药才有用武之地。 养生,就是养阳气。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这种环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长、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托起来,让它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刻刻都

【最新2018】徐灵胎评黄元御-优秀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徐灵胎评黄元御 篇一:中医经典诠释 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但又有《医学实在易》 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 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 成就。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读书如此, 学医何尝不是如此。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 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 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 的答复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 医的书单。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 一切不计。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 大焉。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 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 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 就是悟性。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 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 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 医之辈。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 数可憎。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 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我建议未学医时,可先从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 红的《思考中医》看起,既增兴趣,又增动力和信心。以后学医过程中,也可 反复研读此三书,则其收获更多。 1. 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如果医德 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人体健康与疾病

一什么是健康?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影响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 1.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2. 环境因素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问题不可分割。 3. 生物学因素 4. 卫生医疗服务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 二.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传染病? 答: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垂直传播;医源性传播。预防:管理和控制;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血液的成分是什么?血液具有哪些功能? 答:成分组成: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运输;参与体液调节;保持内环境稳定;防御功能;调节体温 四.消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肝脏具有哪些功能?如何保护肝脏? 答: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人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在临床上,常把消化道分为上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十二指肠以下的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其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肝脏的功能: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的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 工厂”。(合成与贮存作用;分泌胆汁;解毒作用;防御作用;造血功能);均匀饮食;高质量的睡眠;适量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佳;快乐的心情;主动休息;防御天敌。 五.什么是激素?试举人体中的三种激素的生理功能? ? 答:从广义上讲,激素是一类生物体内的化学信息分子,主要是由一些特殊组织或腺体合成,并且不需要管道而直接分泌到体液(对于动物指的是血液、淋巴液等)的有机分子,这些分子经血液运输到相应的靶组织,使得这些组织发生激烈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理效应。甲状腺是体内吸收碘能力最强的组织,甲状腺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促进糖、脂及蛋白质的代谢;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组织分化;对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造血过程、肌肉活动及智力和体质的发育等均有显著作用。 ;肾上腺素主要是调节糖代谢, 它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增加血糖和血中的乳酸含量。盐皮质激素:调节水盐代谢;生长激素能通过促进肝脏产生生长激素介质间接促进生长期的骨骺软骨形成,促进骨及软骨的生长,从而使躯体增高。生长激素对中间代谢及能量代谢也有影响,可促进蛋白质合成 六.人脑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怎样科学用脑? 答:人脑由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组成。大脑包括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参加运动;注意营养。1早用脑2勤用脑3适时用脑4劳逸结合5强化右脑

人体阳气与疾病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 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我16岁初中学业未竟,毅然从军,西北全境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23岁蒙冤,50岁后平反昭雪。所幸28年时光,未敢虚度。逆境中学习中医,并终生矢志不悔,可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46年来的中医生涯中,闯过重重难关,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用为中医师,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任院长近9年。 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为解救病人疾苦,我苦练针灸,搜集简便验廉的中医治法,力求使农民少花钱而治大病。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情极可悯。推出去于心不忍,接下来则力难胜任,只好现买现卖,急用先学,白天诊病,夜晚挑灯翻拣资料,读书明理,辩识病机,寻求有效治法,以解患者燃眉之急。故一生所学甚杂,内、外、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均有涉猎。自迈入医门,常为破解一则医学难题,弄得焦头烂额,废寝忘食忘食。至今虽年近古稀,仍不敢稍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是这特殊的年代、特殊的患者群,以及身处逆境奋发苦斗,锻炼、造就了我攻克多种疑难病的能力。 更由于农村患者,非到危及生命,不敢言医。一发病就成九死一生之局,因不及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为救危亡于顷刻,我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殚心竭虑探索仲圣先师六经八纲辩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借鉴后世百家的成功经验,搜集了大量的针灸、救急要方;自针穴位,亲验针灸感应;亲尝毒药及研制速效解毒诸法,参与中毒急救,以积累经验,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在自学中医的第6年,终于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擅治急症,是中医学的固有传统,历代中医名家大师,人人都是"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高手,何以现代中医退出急症阵地?时下世人视中医为"慢郎中",这是中医的奇耻大辱!我呼吁老中青三代中医起而雪耻,不要自卑,不要妄自菲薄、自甘附庸。要充满自信心与豪情,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 本书初稿曾蒙邓铁涛老前辈审阅,抱病约见,并亲笔题词,嘉勉后学,不胜感激!有生之年,当铭记邓老鼓励教诲,为中医事业克尽微力。 感谢原山西省卫生厅蒋天佑副厅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郭博信总编辑,在落实中央抢救老中医经验的工作中,多次屈尊下访,给我以多方面的关怀、鼓励与鞭策。感激之余,反思一生医事的成败得失,凑成了这本医学杂录,自知先天不足,根底浅薄,一得之见,难免偏颇。除了一点为救人命甘担风险的赤子之心外,别无所求。复兴中医,任重道远,原与青年一代共勉,尚望前辈及同仁不吝斧正。 人体阳气与疾病 阴和阳是事物的两个相对属性。一般来说啊,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为阳性。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性。 中医学理论素来讲究调整阴阳的关系,正如引文中所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但对于怎样算是"阴平阳秘"这个问题,历代医学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人体科学结业论文

姓名:李亮亮 学号:2012213917 院系:物理学院

人体健康与疾病 摘要:随着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一方面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越来越大的竞争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压力。这都导致了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面临了更多多种多样的疾病的威胁。因此我们要了解身体健康和疾病是什么,如何去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对于人体健康与疾病本身含义的考察不难发现,人体的健康实际上意味着人体正常生存状态的维持;相反,人体对的疾病则意味着人体正常组织状态的破坏。我简单的谈了几个关于人体健康和所相关的疾病,如:生理系统方面的、身体内物质元素方面的、心理因素方面的。 关键词:疾病、健康、身体因素、心理因素 正文: 我们每个人都很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的身体健康与我们人体的各个部分是否正常、良好息息相关。当初选修人体科学这门课,就是希望能够对我们的人体有更多的了解,人体的奥秘像苍穹一样广阔,人类已经对人体有了诸多的了解,不过仍有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并不觉得生病有什么,但一到身体的某些机能发生病变的时候就会觉得身体健康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因此我们迫切的需要了解和掌握我们的身体状况,才能更好的保持身体健康良好,预防疾病。 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人体研究最基本内容之一。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存在着许多争论。对健康最具有权威的定义还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宁的状态。”对于疾病的争论也同样如此,目前对于疾病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但没有一种能概括疾病的本质而得到人们的公认,在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上,中医学倒独具特色。按中医学的观点,疾病是人体阴阳双方协调统一关系的破坏。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而且一个人也正是处于不断的健康与矛盾运动中。① 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1.药物疗法,它是临床中使用最多的治疗方法。2.手术疗法,也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它的适应范围主要是器质性病变,如组织器官的损伤修补,组织增生的切除等。3. 针灸按摩疗法,主要是作用于人体信息层次的治疗方法。4.心理(精神)疗法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精神层次的一种治疗法①。 人体结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每天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人体生理系统可分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不同生理系统分别完成不同的生理过程。例如,心脏是循环系统中最主要的器官,但同时心脏

养生名词解释

养生名词解释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 常的状态 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 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 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 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 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 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 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23情志

最新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 常的状态 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 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 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 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 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 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 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23情志 是人对其所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意志过程24体质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我买了许多有关《伤寒论》的书,迄今为止我觉得最有用的是这几位的书,对我的用方思路起到了关键作用,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郑钦安(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郑钦安医书阐释》:有关阴阳的判断,各种症状的讲解补充(主要是三阴症)是很好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大家一定要详看,多看。一般来说,市面上对某种症状老是治不好的,换个思路来一用就灵。 二、张锡纯(对本草经有实际验证的临床实战家)《中药亲试记》:觉得张氏最好的部分是在这本书,其他《伤寒论讲义》和《屡试屡效方》仅初看) 三、胡希恕(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张仲景用方解析》《百年传承---胡希恕那本》,另其《伤寒论讲稿录音》那本还没买:六经辨证的思路直接影响我对疾病症状的判断和讲解。 四、李可(真正的伤寒大师和临床实战家)《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个是破格救心汤的使用;二是用量上遵守汉代量度;三是一日内连续进攻的思路都深深影响了我。这本书我也是一看再看,越是碰到危症我越是信任这本书,因为这是中国目前绝无仅有的专门碰大症的书,非常有价值。 五、黄煌(真正的伤寒大家和有专长的宗师,当前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代表性人物)《中医十大类方》《经方的魅力》《50味药证》《药证与经方》《经方沙龙第一期》《经方一百首》(还没买到):每一本书

都有价值,建议每一个学中医的人都从黄师的书开始看起,最容易入仲景门且可以直接实践,对初学者的信心有极大的提升作用,而且有此“沙龙论坛”作为普及经方的阵地,所以说黄师是当今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人。黄师对体质学说的研究树立了自己专长的方向,历史上没有哪位医者能象黄师那样把体质讲得那么明白。 六、陈瑞春《伤寒实践论》和《陈瑞春论伤寒》:提供自已伤寒用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七、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对火神派的用方思路作了很好的总结。 八、闫云科《临证实验录》:都是经方治病,值得借鉴。 九、余国俊《名医师承讲记》两本书:对经方使用部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非经方部分只粗略看,因为不容易总结。 十、张步桃《小中药大功效》(二):原来没注意他,后来随手翻阅时才知道他也是经方家,看来(一)也要找来买。这本书有个特色是讲药物是哪一科的植物,类似的有什么,主要有什么作用,是本草学的补充。 十一:马正大《妇科证治经方心裁》:最大的特色是专讲妇科用经方,实在难得,我虽然看得少,但这么有专长的书以后肯定会借鉴他的经验(我现在经验最少的就是治妇科)。 其他的还有: 《十年一剑全息汤》:主要是整体观的思路,据此思路我还曾想过把六经主方:桂枝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乌梅

人类健康与疾病论文

人类健康与疾病论文 疾病是人类健康的杀手。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十大疾病与20世纪也有了很大变化。而这其中排名首位的就是心脑血管疾病。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便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这个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概念。大家也都知道心脑血管疾病常发在五十岁以上中老年人身上的几率比较大,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么一个数据么: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排名居世界死因首位!而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上百万。 可怕的数据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我们更应该全面的了解心脑血管疾病,那么,它有哪些特征呢?据研究人员研究得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的特征。并且,幸存者也会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力。 有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形成原因是人体长期处于不良的状态。饮食习惯出现问题,摄入油脂类和醇类过多,但是又没有进行合理的运动以促进脂类和醇类的新陈代谢,造成体内的杂物增多,进入血液,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得推移,那些堆积的脂类和醇类很容易和体内的矿物质离子结合形成血栓。而血栓呢,则容易呆在血管的拐角堆积,进行钙化的过程。当堆在拐角处的血栓越来越多,血管的直径就越来越小,血液的流动就越来越缓慢。而心脏呢,为了保持人体足够的供血量,便会增加血压,自然会造成高血压。自然而然的,血压过高则有可能会导致血管的破裂,所以便产生了出血性的心脑血管疾病。但是,若是因为血管被堵塞,造成供血不足,就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了。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在它带来之前就把它拒之门外,而不是在病痛到来的时候才想到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没有好好预防和珍惜身体。网上流传的很多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秘诀是“合理膳食,适量的运动,戒烟限制饮酒,少吃盐,还要保持内心平衡,情绪要保持稳定”等等。这些都说明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比如,血管在冬季寒冷的时候容易收缩、痉挛,这样就易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所以中老年的人们应该注意保暖;睡眠的时候,人体的各个神经系统都处于一种抑制的状态,没有很大的活跃能力,清晨起来突然的锻炼,神经就会突然的兴奋,非常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吃入大量的补热或者是滋补性质的食物或者是药物,容易造成血脂急剧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情绪激动容易使血压升高,所以情绪激动被公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大忌;运动量如果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从而血脂升高…… 从以上的原因和例子,结合书上网上查到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要保暖,防止栓塞;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晨练,清早起床也不宜过猛烈,应该缓慢起床;冬季进补要适度,不能过量;要心态平衡。尤其是患者要放宽胸怀,使情绪处于平稳状态;要合理安排膳食。增加纤维膳食,多吃鱼或者鱼油(据说鱼油具有调节血脂的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多吃豆制品,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要有适当的运动。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控制好运动量。冬天要等到太阳升起之后才出去锻炼;尽量少吃干扰血脂代谢的有关药物,避免使血脂升高;定期体检。四十五岁以上的中年人,肥胖者,有遗传家族史者,常应酬者,高度紧张的工作者,都是高发群体,应该至少每年检查一次血脂血压等指标。 还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抽烟。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一句话:

养生与健康考试

作业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25题,每题4分) 1 . 肝脏有问题时对应的病症为: A.小腿晚上睡觉时容易抽筋 B.左边手臂会酸、痛、麻 C.声音就会沙哑,发不出声 D.偏头痛、膝盖疼、脚背疼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 2 . 养生之术的神养就是指: A.包括衣、食、住、行与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B.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与道德品质调养。 C.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与武术文化内容。 D.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与武术文化内容。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暂无 3 . 大肠经养生时间: A.午夜23点到1点。 B.凌晨1点到3点。 C.早晨5点到7点。 D.早晨7点到9点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4 . 在哪个时间点之前睡觉就是养阳气 A.21:30 B.22:00 C.22:30 D.23:00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5 . 某人眼圈黑就是因为: A.肾虚 B.阳虚 C.阴虚 D.血热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 6 . 颈部僵硬按压 A.太阳穴 B.人中穴 C.肩颈穴 D.至阳穴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暂无

7 . 养生之术的形养就是指: A.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B.包括衣、食、住、行与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C.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与武术文化内容。 D.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与武术文化内容。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8 . 养生之术包括:______ A.神养、行为养、气养、形养、食养、药养、术养。 B.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动静结合、审因施养。 C.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与道德品质调养。 D.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暂无 9 . 时辰与经络养生法中,肾经当令的方向就是 A.手→腹 B.手→头 C.手→足 D.足→腹 我的答案: 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暂无 10 . 养生之术的药养就是指:

中医理论的养生方法讲稿(一)

中医理论中的养生方法(一) 寿阳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贾从心 今天是我第一次面对这么多人讲课,以前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希望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也愿通过我们的共同交流,使大家学到一点保健与防病的知识。第一次讲课我们不需要接触那些深奥的中医理论,先谈一些切合实用的中医养生观点吧,我在这里归纳了几点,今天我们先谈其中的两点:(一)天人相应,顺四时而养生 这一观点是中医独具特色的养生理论,《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曾有过详细的论述,大概意思是告诉人们顺应四时而养生的观点,这也是中医的恒动观点在中医养生理论中的具体体现,由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特点决定了人体自身与之协调相应的不同的养生方法。中医把四时的特点概括为“春曰发陈”、“夏曰繁秀”、“秋曰容平”、“冬曰闭藏”,这告诉了我们四时养生的大法。 【春季养生】 春天万象更新、蕴含生机,大自然蓬勃复苏的景象,使我们在闭藏的冬令过后,有一个发陈、更新的机会,为新一轮的生长收藏积蓄物质基础,好比播下春天的种子,待秋时收获,因此播种的好与坏对于一年体质的好与坏关系甚大。

因此我们把春天可以看作是你为你这一年体质强与弱所播下的种子,种子的优与裂,直接关系着你的生命体在这一年当中是否能够生长化藏有序进行。为此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春天养生的特点。我想请教一下大家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是怎么养生的?有谁愿意说一下自己春天的养生方法或者作息习惯。…听了大家说的各有特点,但我在这里把中医理论中有关春天养生的方法介绍给大家。中医认为春天是养肝的季节,要慎怒,而多舒畅,舒畅的情志会使肝气得以条达,条达舒畅了肝自然不会犯你的胃,克你的脾,伤你的心,灼你的肾,无郁身自安。我爷爷曾经说郁是万病根,病自肝气始,脾气暴躁或者情绪郁闷者每每抵抗力不如常人,因为这些人由于肝气的不条畅,气血的不流通,久而在体内形成淤血、痰湿、食滞,气血无从正常生化,所以这些人饮食无味,睡眠不香,你想一个人吃、睡都不好,哪来的抵抗力。那么在春天如何养肝呢?有人也许会说那我们多吃酸的吧,酸的不是补肝吗,在这里我告诉大家这一观点在春天是不宜行的,春天的特点在于升发陈气,而不在于闭敛,酸味的东西是在补肝,它补的是肝体,肝体是什么?它是我们的津液,是我们的肝血,这些都是物质的东西,凡属物质的东西中医认为其属性都是阴性的,阴的特点是收敛、闭藏,因此在春天这样一个季节补阴会适得其反,在春天我们应该养阳气、条达肝气,故饮

道德修身知生命 一片丹心播杏林——读熊春锦先生《道医学》有感

道德修身知生命一片丹心播杏林 ——读熊春锦先生《道医学》有感 “岐黄源于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汉代道教成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华夏先民就有着崇敬与修养道德的传统,翻开中医的典籍《黄帝内经》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中医从理论框架、经脉的发现与功用到临床医技都是历代先哲在道德修身的过程中,内求于己,外验于自然的产物,是道德修身的结果在治病临床的验证,道家的学术成果是中医的奠基石,可以说中医与道家是母子的关系。历史上有的道家人物或有道家思想的医家,如像东汉的魏伯阳;晋代的许逊、卫夫人、葛洪、皇甫谧;南北朝的陶弘景;隋代的杨上善;唐代的孙思邈,王冰;宋代的陈抟、庞安时、琼瑶真人、张伯端、刘温舒;金代的马丹阳、刘完素;明代的张景岳;清代的傅山、云川道人、紫霞洞道士以及众多的隐修在民间的道家和佛家的老师们,更是对中医的成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翻看熊春锦先生这本论述中医与道德的《道医学》,使我们对道德修身与中医的这种脉络联系更加明确和清晰。 一、三元(源)之论构医理,三因之理明病因 道德修身者遵循整体研究认识方法论,也就是居于道○,运用德一,以“像、数、理、炁论万物,隐显一体述阴阳”,我们称之为一元四素全息论,一就是德,元就是道、佛,玄元,是万物的根本。由心(核)而化生万物生成万象,“道者,万物之注也”。 熊先生道家根据哲学“一炁涵三”而化生万物的思想,提出质元(源)、物元(源)和体元(源)的三元(源)学说。三元(源)性物质中各具阴阳特性,分为隐态三元物质和显态三源物质。显态三源物质是有形有质的后天类物质,隐态三元物质就是有质无形的先天类物质,他把人体所蕴含的组织器官集体液、气、魂魄、意识,全部纳入此框架之中,居高临下把西医、中医和道医的所有内容整合成一体,以此种医理验之临床,就是“上工”的必由之路。 道家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与中医不同之处,在病因上除了内因和外因,更重视一个本因,这个本因是一点灵光在久远的历史时空中所携带而来的疾病因素,它与内、外因紧密协同,在体内逐步释放,从而产生疾病因素。道医对病因的这种整体研究是“上工治未病”的真正内涵。西医治肉身,中医调气机,道医可治神。中医之学介乎神气与形质之间,其言气是理,可解知而不可即知也;道医可用气重在能调动,可解知而更可即知也。 中医之治是:形、态、经脉、气血、五味、器质;而道医之治是:神、气、心念、信息、炁场。 道德持身的前辈们常说:“知精者可为常医,识炁者可为良医,达神者则为神医”。此论可谓中恳矣。 二、阐明人体各层次之神及真像 现在的中医也承认人体的精气神,但对望诊中的望神,却只能通过病人的眼神、言语对答、思维的敏捷、动作的协调等方面来判断(见中医教材的相关论述),这明显地只借重于西医的大脑中心论,阉割了“脑为元神之府,心为元神之藏”

环境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 ——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作者:尤赠强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健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疾病负担和健康长寿。睡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的环境观、健康观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在健康本身,而是更深层次的关注“身心与环境的完美适应”——和谐的环境与健康发展观。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如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环境污染加重,造成空气、水源的污染,直接导致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变差,免疫防御功能下降。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致使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与“报复”,导致人类许多旧的和信得疾病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近年来,人畜、人禽共患的传染病就是例证,使人类的健康已经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害。 二、生物、化学环境、物理的和社会心理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生物因素 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有的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包括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等生物因子;空气中存在致敏的花粉、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性粉尘(动物羽、毛等)。

中医养生疗法与家庭保健

---------------------------------------------------------------最新资料推荐------------------------------------------------------ 中医养生疗法与家庭保健 中医养生疗法及家庭保健作业报告专业学号姓名日期夏天养生看体质因人而异选方法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之分,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随同季节变化,选择具有不同适合自己的养生办法,才是有益健康的养生之道。 夏季共有三个月,从立夏至立秋,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约在农历四月至六月间。 这一时期的养生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作了如下论述: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变,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謡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季节,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旺盛。 此时人们应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讨厌日子长,使精神愉快,不要发怒,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精神外向,喜爱外界事物,这是适应夏季气候、保护养长之气的方法。 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到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这是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所造成的,而且到冬天还会再发重 1 / 9

病。 中医将人的体质大体分为气郁质、特禀质、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湿热质、血瘀质、气虚型共八种类型。 下面分别讲一下八种不同体质类型的代表及其养生注意事项。 气郁质的典型代表是林妹妹: 特征表现: 体形偏瘦,多愁善感,不爱合群,常感到情绪低沉,无缘由地叹气,易失眠。 养生推荐: 玫瑰茶、柠檬茶、金橘茶。 用干玫瑰花泡水喝,有疏肝解郁、理气活血的作用。 金橘可以泡茶,也可以吃,同样能够理气。 柠檬茶则是能改善人的抑郁情绪,据说宋美龄早晚都喝柠檬茶,这是她的一个养生秘招。 此外,食物上可以多选择黄花菜、海带、山楂等具有行气解郁作用的食物,多参加群体活动。 特禀质的典型特征是易过敏: 特征表现: 常说的过敏体质,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等过敏,常见病有麻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咳嗽和哮喘等。 养生推荐: 灵芝粉。

疾病与健康

第二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基因与人体性状——生物的变异 一、教学目标: 1.在了解遗传现象的基础上,了解生物变异的现象及其普遍性。 2.通过对具体变异现象的分析,了解变异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变异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对遗传物质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的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遗传与变异的相互关系进行辩证观点的教育。 3.了解变异在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遗传的变异的原因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本小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这节课我们首先从人的上眼睑的遗传问题开始我们新的问题的研究。 有一对夫妇,他们有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两个孩子,一个孩子为双眼皮,另一个孩子为单眼皮。即双眼皮的孩子继承了父母双亲的性状,这种现象叫做遗传。另一个孩子的上眼睑与双亲不同,是不是也叫做遗传?若是遗传,为什么与父母的性状不相同?若不是,叫做什么? 与遗传现象伴随存在的另一种生命现象就是变异。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黄帝内经对现代养生的详细解说

黄帝内经对现代养生的详细解说 它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医事活动。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的医学宝典给我们介绍了中如何正确养生,下面是为大家整理关于在《黄帝内经》的介绍中如何养生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黄帝内经》里介绍的何为养生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人在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规律调养阳气,在秋冬季节要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 高世拭曰:“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指出在指导养生中,应顺应四时阴阳特点来保健。 举夏季为例,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人体要顺应阳盛长养之气的特点,使心气长旺,提高抗病能力。 应锻炼形体,坚持室外活动,行日光浴。 调节情致,积极进取,勿生懈惰厌倦之心,以使阳气宣散于外。 调节起居,晚睡早起,午睡不可太久,注意避暑,尤忌过于趋凉。 调节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之类,但不宜过凉。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

即恰当地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 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也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它包括了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正如健康谚语所云:“常锻炼,抗衰老,量力行,勿过劳。 饮食有节饮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保持机体健康的一大要素。 首先应“谨和五味,食宜清淡。 《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 主张人体生命必须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饮食五味对五脏具有滋养作用,但如果过于偏嗜某一味,就会造成五味失衡,营养失调,而对身体产生危害。 所以,在日常饮食以及饮食养生中,五味调和是最基本的法则。 故《素问·生气通天伦》一再强调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现代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倡导“三少一多即少脂,少盐,少糖,多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之三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之三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之三 人体阳气与疾病——《对话大医李可》,,之三 田原:李老,您以治疗急重症特别是挽救心衰患者闻名于天下,(笑),咱们可得专门谈谈心脏病方面的问题。有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死于风心病、肺心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的人数达到500-700万人,这个数字非常庞大,而且有很多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也得了心脏病。您觉得心脏病的发病人数逐年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李可:与现在的生活习惯,盲目引进西方饮食,大量的吃麦当劳,喝各种饮料有很大关系。 田原:您到目前为止治疗过多少例心脏疾病患者了,统计过吗, 李可:大约治过有6000例,其中1000例以上,是现代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放弃治疗的。 田原:成功率是多少, 李可:基本都成功,都恢复健康了,所以在器质性心脏病的领域,我认为中医基本取得成功~ 田原:您能给我说说您的治疗思路,让年轻的中医生们也取取经。(笑) 李可:大至有这么四种: 第一类风心病和肺心病,我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是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正气没有力气把邪气撵出去,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附在三阴经的本脏。我经常说阳虚十占八九,阴虚百难见一,寒实为病十占八九,火热为害十中一二。很多是真寒证,又有很多假热证,所以辨证一定要准确,稍有差异,生死攸关。总的一句话,病因虽有多端,总根源只有一个,人身皮毛肌肉,经脉官窍,五脏六腑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是病,这个可以概括所有病的主要病因。

那么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疗, 先要了解了风心、肺心病的来路,本来都是太阳病,是外感表证,最开始的时候都很轻。还有就是我读各家伤寒论注时发现的,他们都有一种观点:病怎么来了,你就让它怎么散去。病从太阳经来,那就通过各种方法,再把它从原路透发出去,病就好了。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要光看到表面,要透过表面看本质,不然,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治不好。 《内经》关于病因有这么一段话:"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四时不正之气(邪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防不胜防。我们应当怎么办,《阴阳应象大论》讲了"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讲得非常清楚,病入五脏,就是半死半生的格局。 对于病因方面,《灵枢百病始生篇》作了补充,描述了百病由浅入深的层次关系,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寒邪侵犯人体之后,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腑入脏,进入到最深层了。这个时候,有些医生或者病人就以为把表面的症状解决掉了,病就好了。其实有很多的病,都只是把表面的症状去掉了,内邪还没有完全祛除,每次都留下一点,日积月累,如果我们没有辨证准确治疗错误,就给"病"帮忙了,就越来越深,越来越重。所以内经结论说"上工取气,救其萌芽"。 田原:在萌芽的阶段就把病治好,这是中医治未病的观点呀。 李可:对。疾病最初只进入到人体的轻浅表层,《伤寒论》中关于太阳经的讨论最多,病在太阳经很容易误诊,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治病的时候,假使你错了,宁可错以误补,不可失于误攻,误补犹可解救,误攻则噬脐莫及(表示悔恨到了极点),从这话里可以体会这位老先生在临床中一定走过很多弯路,一定犯了好多错误,世界上百行百业难免错误,唯独我们医生不能错误,一旦错了就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伤寒论》关于太阳经的内容,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直接治疗疾病的,而是对于太阳经误诊的人所采取的补救方法最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