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关系与大国外交论文

国际关系与大国外交论文

国际关系与大国外交论文
国际关系与大国外交论文

国际关系与大国外交论文

系别:机电系

班级:汽修1203

姓名:李芗

学号:2012210813

中国与日本的外交关系

摘要: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最近江泽民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多极化中日关系发展前景

引言: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中日关系面临的领土争议存在和历史问题仍未解决,如东海油气资源开发纠纷牵扯到海洋界线划分、海洋资源分配等复杂间题中方已开发了属于大陆架延伸海底的油气资源,日方提出吸管效应并要求共同开发。双方领导人恢复互访和确立战略互惠关系后,日方在此问题上更是志在必得。共同开发问题涉及许多复杂敏感因素,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来运筹。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问,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一、多极化下的中日关系

当前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关系处于大的整合和调整时期。主要表现是:在国家利益的构成中安全问题的地位下降,经济问题地位上升。国际冲突将主要因经济利益冲突而起。

中日关系是关系到世界局势的发展和中日切身利益的重要关系。对此,日本是极为重视的。1989年后日本首先恢复了对华援助,1997年日本又将外交目的明确表述为:巩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改善与俄国之间因领土问题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关系。我国领导人近年来也频频对日本进行高级别的访向。

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日本急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依附美国,做美国制约中国的马前卒。在人权、民主、核武器实验、对华贷款等问题上给我们制造了不少麻烦;对一些历史问题极力回避;日本政府官员接二连三的“出言不慎”;对钓鱼岛事件持明显的支持纵容态度;尤其是日本与美国拼凑的“战区导弹防御计划”,明显是借助美国制约中国。

我们还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美日经济冲突目前有日益淡化的趋势,原因是美国产业升级顺利完成,日本在产业档次上落后于美国,而我们的产业和日本还处在

同一档次,在一个时期内中国将成为日本主要的竞争对手和排挤的对象。

自1979年以来日本每年向我国提供的政府贷款约占我同国外官方资金合作的40%以上,居首位。自1979年起日本共向我提供四批日元贷款,合计25809亿日元。其中前三批为16109亿日元(79年至95年),第四批日元贷款前三年(96至98年)金额为5800亿日元,项目为40个。1998年11月江主席访日时双方确定第四批对华日元贷款后两年金额为3900亿日元,项目为28个。

这是个好势头,但是中日关系的发展,不可能将诸多的遗留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搁置一旁。我们不是为了算老帐,而是为了谋取国家利益,昨天的历史可以也应该成为我们今天为国家谋取利益的武器和凭借。

中国和日本一样不甘心成为二流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又大致相同,这决定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将是合作与对抗并存的关系。

美妄图独霸世界的野心不死,那么要在国际社会中谋求自主地位的中国和日本就面临着共同的来自美国的制约,以及在亚欧竞争上要互为犄角。对抗起因于中日在亚洲内部事务主导地位上、在提高国际社会地位以及争夺经济利益等问题上的矛盾。后者将是在中日关系发展中引起冲突的主要原因。在多极化的前提下,单纯的国家安全问题将让位于综合的国家利益,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决定将来中日之间的经济冲突将是国际间冲突的主要部分。

我们要防备一些国家利用日本企图恢复政治军事强国地位的迫切愿望,开出一些空头支票作为诱饵引诱日本与之接成于我不利的联盟。对此我们的策略应该是分而制之、远交近攻。

我们应通过实行全方位外交,力争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在日美贸易问题上、在日本与东盟的关系上、在日本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上、在日本妄图成为政治大国的问题上影响日本。特别在最后一点上我们是很易于加以善用的。因为日本要得到常任理事国席位,首先要请求修改联合国宪章。但是,联合国宪章第一百零八条规定:“修宪需要全体会员三分之二多数,外加所有安理会常任会员国按本国立法程序通过,才最后生效”。只要人大或人大常委会通过相关议案,任何修改联合国宪章的企图自然惨败。给日本的答复可以如同日本在光华寮问题上给我们的一样。日本在近几年不可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原因有二:第一,日本和两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有领土争执,即中日的钓鱼台列岛之争和日俄北方四岛之争。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的联合声明发表后,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间不再有领土争执。如果日本高升为常任理事国,让日本有了更多的政治资本,那么,在这两项领土争议中日本就有了更多的要挟其他国家的资本,这将成为联合国顺利运作的障碍。第二,日本要真正加入国际大家庭,必须反省战争罪行。德国已经很好的做到了,日本为何不能?只要日本在这一问题上不能给世人一个满意的答复,那么“敌国条款”被删除的可能性就不大。

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大前提下,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以及中国构成了世界的五极。在这五极之间,因为不再存在两极格局时各方以国家安全为第一的需要,国家利益的寻求与保护将涉及到比原来更为广泛的领域,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协调将更为复杂和困难。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只是取决于中国和日本,还将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五级之间关系的影响。以及亚洲的东盟、中国、日本、俄罗斯,东亚的俄罗斯、中国、朝鲜、韩国的关系的影响。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国家之间的分化组合,关注五极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利益一致,并加以善用。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中日之间的均势,才能为我们的国家谋取更多的利益,只有这样也才能达到我们研究国际关系并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做出预测的目的。

二、中日关系对中国安全影响

中国要进一步开创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代目标,实现经济繁荣。这就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不仅要确保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而且要力争不被卷入任何大规模局部战争中去。为此,我们需要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需要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而这两条都与日本有关。对中国来说,一个稳定的、健康的中日关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1、中日睦邻友好可以稳定我国的周边环境。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互为对方最重要的邻国,只有与对方和睦相处,才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日这两个处于战略上升期的大国间很容易滋生竞争意识。但必须将它控制在两国关系不致破裂的范围内。这是因为在现代条件下,如果中日两国间爆发战争,必定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无论如何要避免出现这种事态。中日两国“和则两受其利,斗则两蒙其害”。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只有中日两国坚持睦邻友好,共同为推进地区合作,缓和“热点”冲突作出贡献,本地区才有希望保持长期和平与稳定。

2、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与中国近在咫尺,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是美国、俄罗斯等大国所难以替代的。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关系越来越密切。双边贸易的扩大和直接投资的增加,已经使中日两国彼此都有求于对方,谁也离不开谁。中国需要来自日本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同样,日本也有赖于中国的市场和来自中国的廉价优质产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明确表示不赞成“中国威胁论”,主张从积极的角度,以双赢的思想看待中国的发展,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内推进中日经济合作。

3、亚太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的区域一体化趋势对中日两国有着积极的意义。两国对于循序渐进地推进亚洲“自由贸易区”构想,对建立“亚洲货币基金”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诉求。酝酿中的亚洲“自由贸易区”是开放的而不是排他的,但是,对这一地区的各国来说是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开展互利合作的最有利对方框架。,亚洲“自由贸易区”离不开中日两国的积极参与,而中日两国单独都不可能建成一个涵盖面较广、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中日两国只有通力合作,亚洲的经济整合才有实现的希望。

4、任何一个国家在评估其对外关系时利益因素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之一。但是,利益有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暂时利益、核心利益和非核心利益的区分。局部利益总是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非核心利益要服从核心利益。对中国来说,未来一二十年能不能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的重要性超过了一切。其他的一切矛盾和对立都要服从这一大道理。有鉴于此,我们一定要努力寻找和扩大中日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的交汇点,促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三、发展前景

从三个方面把握中日关系的未来,然而,要改善处在低谷时期的中日关系,使之健康发展,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把握:

首先,日本要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中日双方要认真落实胡锦涛主席的五点主张精神,认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但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

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应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尽早解决历史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遇到问题应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而不是任意恶化。

其次,重视柔性的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今天推动中日友好的力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老一代从事中日友好的政治势力和民间人士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中日大学生却彼此缺乏了解,对双方历史的了解程度有相当明显的差距。最近由笔者组织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对日本历史理解的人数比例为55%,而日本学生仅为28%。尤为遗憾的是,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在日本民众中正被逐渐淡忘。所以,加强文化外交和民间交流,以文化为使者,以第二轨道的民间外交为纽带,通过心与心的沟通和理解,弥合互不信赖的鸿沟,增进互相理解势在必行,而这也是构建未来中日关系的方策之一。最后,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培养具有未来思考型的中日青年。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对方,走出中日关系的歧路,媒体负有重要的责任。它不仅是中日理解和交流的窗口、桥梁和阵地,也是中日民间交流的文化载体。所以,媒体应以宽阔的胸怀,多方位、多视角,客观公正地报导对方。同样重要的是,中日双方还必须要注重培养大量具有未来思考型、开拓性的青年,因为青年睿智则国家关系睿智,才能以史为鉴、携手面向未来,共同走出中日关系的阴影,开创明朗、健康的两国关系新局面。

最后,中日关系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同处东亚且紧邻的两个大国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至关重要。为了维护长期以来历经艰难形成的中日关系大局,我们应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为构筑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而共同努力。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但中国政府始终把维护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置于对外关系的重要地位,并一向认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而且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此希望中日关系可以得到改善,希望我们中国和日本可以从此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中日的明天会是美好。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美国俄罗斯战略的异同与相互关系 一、总述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轰然倒塌,苏联成为昨日黄花,而美国一国独大,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风云变幻,到当今之时,已形成一超多强之势,一超自然是美国,而多强则包括俄罗斯、中国、欧洲和日本等。要谈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一则离不开美国,二则绕不开俄罗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美国、俄罗斯的战略关系异同与相互关系。 二、美国战略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科技在世界上均拥有他国不可撼动的优势,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美军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库,美国科技几乎在方方面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将继续保持这种优势。 正因为美国的这种独特的巨大的优势,导致其国家战略的独特性。而一个国家的国家战略又具有时代性,美国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先来谈一谈美国国家战略的演变。在美国初建之时,美国推行的是“孤立主义”战略,通俗地讲就是经济上互通往来而政治上保持距离。到了十九末世纪二十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发展与逐渐强大,其外交战略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从门罗的“门罗主义”到威尔逊的“文明扩展论”,再到罗斯福的“国际警察论”,美国逐步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这样导致了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以权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取代理想主义理论。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大洗牌,美国正式确立其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而社会主义大国苏联成为其称霸路上最大绊脚石,因而美苏不可避免的进入冷战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国家战略的首要目标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在冷战前期,美国的战略主要是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和“尼克松主义”;而冷战后期,随着美苏之间的平衡被逐渐打破,优势逐渐向美国方面倾斜,美国的战略也逐渐变得富有侵略性,从卡特的“世界

形势与政策论文国际关系

形 势 与 政 策 论 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中国国际形势 关键词:国际关系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交流与合作 一、大国关系 过去一年,国际力量对比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着新一轮大国关系的调整。美国单边主义严重受挫,2007年明显加强对国际上其他力量的协调和借重。欧盟实现第六次扩大,成员增加到27个,欧盟峰会通过《里斯本条约》,一体化建设摆脱停滞状态。俄罗斯复兴势头强劲,2007年经济增速可达7.6%,俄对外政策进取性增强。日本经济保持复苏势头,积极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在此背景下,美俄矛盾有所发展,针对美进一步挤压俄战略空间的做法,俄积极展开战略反制;美欧分歧犹存但关系有所拉近;美日强化同盟关系的同时分歧有所展现,特别是日政府被迫中止海上自卫队在印度洋对美军的支援行动,对美日关系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工作态势中的重点。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达到3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万亿美元,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过去一年,我国与各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 1、中美关系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新的进展。 胡主席与布什总统两度会晤、多次通话;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成功举行,取得多项成果。2007年1—9月,中美双边贸易额

为2213.6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在一些热点问题上加强沟通,双边关系的战略内涵更加丰富。我成功接待美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两国军事交流与互信得到增强。 2、中俄关系取得长足发展。 两国高层互动频繁。胡主席与普京总统五度会晤,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发展确定总体框架。双边经贸合作务实推进,2007年1—9月,中俄双边贸易额达349.2亿美元,同比增长41.8%,2010年前双边贸易额增至600-800亿美元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 我成功在俄举办“中国年”活动,双方共签署价值约43亿美元的21项合作协议,举行300多项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 3、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7年年内,胡主席与时任日首相的安倍两度会晤,温总理成功访日,日现任首相福田成功访华,双方为构筑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而共同努力。2007年1—9月,两国贸易额达1719.4亿美元,同比增长14%;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会议机制正式启动,并举行首次会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曹刚川成功访日,是中国国防部长时隔近10年再度访日;中国海军军舰首次访日,书写了两国军事交流的新篇章。“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举行近百次活动,加深了两国民间往来和相互理解。 4、中欧关系保持稳定和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看法

美国转战东南亚中国应对当从容 从中国南下,从缅甸到印度洋,从老挝-柬埔寨到西南海,从泰国可以到两边,还可以到马来半岛。从这里堵截中国,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这个就是现在美国政府的新战略,Pivot to Asia,所谓转战亚洲。这个战略转变,就要求美国必须把全球战略的重心从中东转移到东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就是亚洲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利益和影响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前些年,美国宣布要“重返亚洲”。从经济角度说,这有其必然性。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并且这种局面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同时,随着其在亚洲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扩大,美国也越来越像一个亚洲国家。美国要保护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就要更多地关注亚洲,这完全可以理解。但美国所宣布的“重返亚洲”显然并不是这样简单。 从战略上说,这次“重返亚洲”很显然是针对中国的。当然,这也不是冷战之后美国要“重返亚洲”的第一次。在小布什任总统期间,美国外交在新保守主义的主导下,也曾经赤裸裸地把中国作为“敌人”,试图通过亚洲“小北约”来围堵中国的崛起。不过,那次“重返亚洲”的努力以九一一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而终结了。中国不仅没有成为美国的“敌人”,在一定意义上,反而成为了美国“反恐”的伙伴。近年来美国高调的“重返亚洲”是第二次了。不过,从长远来说,“重返亚洲”会成为美国外交战略调整的重大失误。 为什么可以这样说?美国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来自自身的衰落。很多美国人不相信美国这个伟大的国家会衰落,国际社会上很多人也不相信;甚至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也不希望美国衰落,因为无论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还是国际警察,美国的衰落对中国并没有什么好处。作为政治制度,近代以来,美国一直是各国政治自由派所向往、学习的对象;作为国际警察,美国一直为国际社会提供全球公共服务。 苏联集团解体后,就不再存在任何可以挑战美国的同盟。那时美国应当改变其战略同盟政策,至少改变针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同盟。任何战略同盟都是针对“敌人”的,因此首先需要外在“敌人”,没有这样的“敌人”和来自“敌人”的直接威胁,同盟就整合和团结不起来。冷战后美国和西方不仅没有改变同盟政策,反而扩大和强化同盟。在欧洲,美国和西方收编了苏联解体后所出现的新兴国家,把属于苏联地缘政治空间的领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亚洲,美国积极寻找新“敌人”,迅速崛起的中国自然成为最佳候选人。中国是亚洲大国,美国“重返亚洲”非常容易理解。美国强化和其亚洲盟友的关系,针对的是中国。对美国来说,“我的盟友的敌人也是我的敌人”。这解释了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和其盟友的关系。 美国把全球各地都视为其利益,但中国的核心利益非常有限,都是和领土、领海有关,且仅限于和中国周边国家相关的事情。美国人到处都是核心利益,对中国的这些核心利益不是不知道。如果美国愿意在中国和中国周边国家关系之间扮演积极的协调角色,美国是有能力这么做的。但美国没想扮演这个角色,而是简单地选择“重返亚洲”,站在其盟友国家(刚好也往往是和中国有主权利益冲突的国家)这一边。 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会出现错误的战略判断,因为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美国的

新中国外交论文

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摘要:谈判,作为以和平手段面对面进行利益协调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何通过谈判争取到最大利益也成为人们普遍探索的问题近些年来,大量研究谈判技巧的书纷纷问世,但多把目光集中在经贸领域,对外交谈判几乎无人问津本文选择中美建交谈判作为案例,从学术角度研究当代中国人在外交谈判中的表现和行为方式,把握中国老一辈外交家们与大国交往的谈判风采,并希望能为中国新一代投身外交事业的官员们提供某种借鉴或参考,使他们在实践中赢得谈判的胜利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勾勒出当代中国人开展谈判的种种背景因素,以便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在谈判中的具体表现这些背景因素主要有中国人的谈判观及其在外交中的地位当代中国人的独立自主与平等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对谈判方式的影响第二章回顾了中美建交谈判的历程不同于一般的中美关系史,本章突出“谈判”,从美国方面解密的这段时期的官方谈判记录、中国有关媒体报道、公开的中国文件,以及中美两国政府官员回忆录中汲取材料,加以提炼和概括,以展现当代中国的外交谈判风采 关键词:中美建交谈判中国外交 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 王国权,1957年起先后任中国驻民主德国、波兰、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大使。1964年7月初,他偕夫人常玉林踏上北京—莫斯科直达列车,7月11日抵达波兰首都华沙,开始了他一身二任的外交生涯:既任我国驻波兰大使,又兼中美华沙谈判首席代表,接替已回国升任外交部副部长的王炳南的职务,与当时称霸世界的美国代表展开唇枪舌剑的交锋。驳斥美国大使对侵略政策的辩护。以下是王国权关于中美外交过程的回忆,也是中美外交过程的最为真实的再现。 我到华沙半个月后,按预定协议,中美第121次会谈就要正式开始了。那是1964年7月29日上午,我和助手林平、李连璧、钱永年和叶维贤走进了位于华沙市中心古色古香的梅希里维茨宫。中美谈判的特殊性在于:两国互不承认却互派大使在第三国谈判。这在世界外交史上是颇为奇特的,也是国际关系中的新创造。这一会谈是中美之间就有关问题申述各自看法、立场、观点的有效渠道。中美华沙谈判前后持续15年之久,前9年由王炳南大使担任首席代表,共谈了120次;我从第121次继续谈判到最后一次即1967年3月的第133次为止。此后,我被“文革”造反派揪回国内“审查”。中美建交后,华沙谈判随之成为历史。第121次谈判美方代表是柯约翰大使。我们在波兰外交部礼宾司长引荐下,在竖有中美双方小旗的谈判桌前相对而坐。柯约翰一字一句地照念他预先准备好的发言稿,内容大致是为美国在印度支那和远东的侵略政策辩护,给他们插手越南、缅甸、柬埔寨的侵略行动戴上和平、义务的面具和花环,美化自己,反倒说我们支持越南、柬埔寨人民反侵略斗争是推行共产主义化。我当即斥问道:“大使先生,你说美国在东南亚的行为是为了尽某种义务,请问那是什么义务?又是谁赋予美国政府这种义务呢?这是多么不可思议!”我与柯约翰是头一次交锋,我的反问引来他的凝视。我判断,美国也在摸我这个继任谈判者的底。柯约翰继续说:“我们的声明和照会所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安全和利益。对世界事务,我们美国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立刻批驳说:“大使先生,难道美国把军舰和飞机派到我国台湾省和台湾海峡也基于这种考虑?众所周知,美国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远隔浩瀚太平洋万里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怎么会影响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安全呢?恐怕台湾海峡的巨浪也拍不着美国的西海岸吧?倒是你们

国际关系论文

德国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目都比中国小很多,但是它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是欧盟成员之一。德国有自己的哲理,经济危机使德国深受其害,不过现在德国已经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2010年德国的竞争力也在稳步上升,排名第五。商业环境的变化也非常积极,虽然世界商业环境还未恢复,但德国的景气指数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2011年2月,德国商业景气指数达新高。 德国经济模式主要有七个支柱: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基于一流产品/服务的出口导向、关注利益相关方的企业治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发达的基础设施,以及全面的结构改革。七大支柱支撑了德国经济模式的良好表现。 首先,扎实、健全的制造业基础。德国在全球的钢铁生产、煤炭开采、化学产品制造、机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技术和电子产品生产以及造船领域里都属于最大的生产制造上商。目前只有德国和日本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超过20%。高比重的制造业不仅创造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也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奠定基础。过去的十年中,其他的工业化国家更关注服务业发展,而德国紧抓制造业,这也是德国比美国、英国、法国更具有竞争力的原因。 其次,德国为出口大国之一。危机后德国经济的成功主要依靠出口的增长,德国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国。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大约三分之一为出口产品,大约每三个工作岗位中就有一个依赖于出口。同时,德国经济依靠于出口,和外国的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德国的外经关系在德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德国企业重视创新,关注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因此德国制造产品非常受欢迎。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的出口额超过1万亿美元,分别是中国、德国和美国。其中,德国出口产值占GDP高达33.6%,而中国为24.5%。 第三,德国企业治理模式。德国企业治理模式不同于美国,美国公司的目标是股东利益,而德国公司的首要目标是为利益相关方谋利。德国法律要求,企业需要照顾到社会利益。不仅法律上,出于文化理念,德国企业更倾向于长远利益,兼顾股东、雇员、社会的利益,更体现欧洲大陆国家的特点。德国的这种公司治理模式有其优点。过去的十年中,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削减了竞争力。由于重视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共识,德国劳工成本保持平稳,保持德国的竞争力。当然能够取得这样的结果,也是因为德国的企业治理模式非常重视管理层和职工间的和谐和共识。 第四,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德国企业中有大约90%是中小企业,其中的大部分专门生产具有创新性和高质量的产品,在国际竞争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它们中很多有着百年历史,有的是非常小的家族企业,不过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龙头企业。这也是德国经济具有活力的原因之一。它们都具有长远视角,重视技术创新、顾客需求、产品质量。德国1000多家的中小企业,在世界市场遥遥领先,创造巨大的出口价值。 第五,高素质的劳动力。德国的“双轨教育体制”将企业的实际培训与学校里的理论学习统一起来,为劳动市场提供了受过良好培训的劳动力。另外德国大学在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深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的大学在研究领域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并提供各方面的培训项目。 德国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机制。在工业化过程中,德国建立起特殊的培训机制来培养专门的技术工人,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在学校和公司受训,通过类似于学徒制的模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很多国家,包括美国,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提要 鉴于现阶段,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不仅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对亚洲安全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面对这一局面呢?我认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关键词 安全体系,多边关系,中美关系 引言 随着亚洲地区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发展,美国不得不改变外交从一直关注中欧的令人厌倦的战争转为去应付日益产生影响的亚洲。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就撰文称,未来10年,美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将是锁定扩大在亚洲的投资,包括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资”。 作为曾经枭雄一时的世界强国的美国,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唯一的世界强国了,但美国仍然希望能够在渐渐在全世界产生作用的亚洲地区保留自己的领导角色和能力。但现在美国已经不能独自领导这个地区了,而是得接受与中国分享权力。但也有分析师称,美国的这种继续想在亚洲保存有实力将会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劣,“因为单纯从经济重要性来讲,中国已变成美国有史以来遭遇过的最可怕的战略竞争对手“。 论文正文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是稳定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前中美关系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两国的对话沟通非常密切。在过去的两年中,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 7次会晤,并经常通电话、通信。两国还建立了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

二是两国的经贸联系非常紧密。现在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3853亿美元,是建交时的160倍。 三是两国的人员往来非常频繁。现在每年两国人员往来约300万人次,每周有110多次客运航班往返于太平洋西岸。目前,有12万中国人在美国留学,两万多美国人在中国学习。 四是两国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两国不仅在一系列双边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而且在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有效沟通与协调 中美关系对亚太地区的影响,首先应该承认一点是,亚太地区的安全,不仅仅指中国、印度大国,更要把亚洲的其他小国考虑在内。在很多情况下,小国都是靠多边关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比如:与大国相比,小国在一些重大事情的决策上的选择总是比较少,这还可以说连小国的安全和发展,都是要求和大国处理好关系的。 而当今中美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说很微妙。在未来相对长的时间内,激烈与互相依存将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体两面;前者更多地体现在双方在军力和国际地位上的竞争,但在相当程度上也将体现在双方经济秩序(如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的冲突上;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双方在经济秩序(包括双边和多边)的依存上。中美双方都着意控制危机。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就如是说,“分歧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注定要发生冲突,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了解对方”。 亚洲小国也面临着困境,因为如果这两个大国发生冲突,甚至战争,那么情况就会很糟糕。所以无论从中美双边关系还是小国家的自身利益发展来看,小国家会选择多变安全关系。这样做首先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美两大国的行为。其次,多边主义有利于小国家参与国际和区域事务。 安全困境困扰着整个亚洲。作为大国崛起的中国,在维持亚洲安全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扮演一个关键角色。另一方面,中国则比较小心地维持着和美国的“和平“关系。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关系还只是停留在经贸关系上面,同时,中国也没有显示出想要和美国竞争霸权地位的国家意志和计划。中国只是在根据自己的步伐进行自身的国防军事的现代化建设。因而,这是一种脆弱的”和平“局面。美国并不因为中国的”低调“而感到放心,中国本身这种”低调“的做法行为也是有限度的。中国如果不当心,就会是整个亚洲跌入不安全的困境。

国际关系史论文

题目:国家利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012级外国语学院英语十班赵莉雯 摘要:现当代国际关系复杂多变,造成各国关系的缓和跟紧张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源还是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是国际政治的重要行为体,因此每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国家利益作为对外关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总是千方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本国的国家利益。本文将对中国与日本、美国的国家关系的变化等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国家利益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同盟 一、国家利益直接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这一呼吁得到了普遍的赞成,因为绝大数美国人都不希望卷入这场战争。德国无限制的潜艇战导致美国人员的和舰只的损失加速了美国的参战。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并没有参战,而是进行军工经济,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对之后的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德国的潜艇战侵犯了美国的安全利益,从而加速了美国的参战。

2003年,美国伊拉克发动战争。当时美国政府提出了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消除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减少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促进伊拉克和周围地区的民主。其实国际上都清楚美国更主要的动机在于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伊拉克蕴藏石油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美国首先想通过在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然后控制伊拉克甚至中东的石油,促进美国军工的发展。以此获得经济利益。再次通过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起到威慑作用,达到其政治利益。二、国家利益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方针与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其中“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因为当时中国依附于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而当时的国际关系是两极对峙,美国与苏联的对抗。因此美国坚持与中国人民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中国,并在经济上鼓励、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包围中国。但是20世纪70 年代,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对华关系方面采取了一次额放宽措施。如: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行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20年的禁制美中贸易的法令等。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

篇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急需, [ 标签:中国外交,论文 ] 匿名回答:1 人气:311 解决时间:2009-11-02 11:11 满意答案好评率:100% 新时期中国外交不仅在外交指导思想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对外关系实践中不断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最大的特点 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言。中国不仅希望和平,而且追求在和平的基础上缓和国家间关系。我们不仅考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考虑自身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争取与它们共同发展和繁荣。中国政府在建立多极世界、维护世界和平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对世界和平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而且也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它明确了中国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既适合本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点的战略道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中国和平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道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道路;一条勇于参与和平国际竞争又坚持广泛合作的道路。中国选择这条道路,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就是要超越传统模式,坚持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和改革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是中国既往外交思想的深化。“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共处”。“和谐共处”相对于“和平共处”,是“更上一层楼”了。它不仅要求维护和平,实现“和平共处”,而且要超越和平,促进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实现“和谐共处”。中国是一个致力于国际和平事业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并且必将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和平发展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 二、“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外交工作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外交政策以捍卫国家经济利益为内涵,以维护国家的尊严、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底线,采取了灵活而不僵化,抗争而不对抗的外交思路。在外交实践中大力贯彻“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 “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这几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中国的外交工作,在民间一度被误解为只处理国家大事的活动,与老百姓似乎无关。但现在我们看到,从2003年9月开始,中国外交部不仅有了对外“开放日”,老百姓可以走进神秘的大厦去参观。而且外交部公开了一批已失去保密价值的外交档案,公民可以自由查阅;外交部长在网上与网民交流,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新时期外交工作朝着“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方向迈进的

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浅谈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首先来看国际关系的定义: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的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等关系。再说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雅尔塔会议为始,国际关系便进入了开始了新的演变和发展,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冷战时期特殊的国际关系格局,再到如今的“一超多强”的特殊局面,国际关系逐步复杂化,各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也更为的敏感和微妙。 国际政治格局必将走向多极化。目前世界上的国家越来越互相的依赖,彼此都对其他的国家有所责任和依赖。各国之间有对抗走向合作,加强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国家在破坏这个主流,所以说国际关系正处于深度的调整期,美国外交向强化单边主义调整,这是对国际关系最大的冲击,然而其他大国积极的调整,总体趋于改善和稳定,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多极化趋势将逐渐胜出。第一,尽管美国至今在全球力量对比中仍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近年来其单极霸权战略的连连受挫,美国的战略地位相对有所下降,其中“软”实力衰退的迹象更是十分明显。从美国自身的状况来看,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来自海外的投资逐年减少,目前已从当年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在国际事务中,美国越来越难以做到独行其是,相反倒是迫切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比如在反恐问题上,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最近就公开承认:美国无法单独战胜全球恐怖主义。而在伊朗和朝鲜半岛的核问题上,美国同样离不开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大国的合作。从全局来看,美国的战略地位离其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第二,冷战的结束改变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但并没有改变在两极时代即已孕育发展的全球多个力量中心兴起的历史进程。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欧洲的统合以及近来俄罗斯的强劲复苏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一方面是美国战略地位的相对下降,另一方面是全球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在这个经济是王道的时代,所以国际政治必将经济化,经济为上。在当前国际关系的现实中,经济已成为最大的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表现十分明显:第一,国家间实力竞争的重心从军事转移到经济和科技领域,从一种外在的占有,如二次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领土与资源的战争和两极时代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转向内在的参与,如对以信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掌握与开发,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与能力等。第二,经济交往包括经济上的合作与摩擦,日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趋增强,也不允许一个国家关起门来单独发展。因此,经济交往越来越成为国家对外关系的中心内容,过去是根据国际政治利益的需要来调节国际经济交往,现在是根据国家经济利益来调整国家间政治交往。第三,各个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一个国家能否保持政局的稳定,一个政党能否赢得人民的信任,关键是看能否把经济搞上去。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经济是最大的政治。 再说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关系,必将走向多样化。由对抗走向合作,是当代大国关系一个新的变化。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大国明确意识到它们在维护世界及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合作以及解决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问题方面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共同利益,因此,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国关系中“合”风劲吹,掀起了一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热潮。大国之间合作的增强,并不排除大国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当前它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竞争仍然有可能演变为局部的冲突和对抗,这是因为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因此,简单地用“合作”、“竞争”或“对抗”这样的概念来说明当前大国关系的特点恐怕都不够全面。这在中美关系中表现尤为明显。从美国的对华战略来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00字论文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 落实“中国化”或“中国特色”。为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全面深入地总结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当代外交实践中积累的极其丰富的经验,以奠定牢固的实践基础。我们要以中国外交历史和现实问题为中心和出发点,以中国外交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为素材。在总结外交经验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倡导中国式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这是实现外交学中国化的民族文化基础。 在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过程中,还必须落实“系统化”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按照系统方法来全面地总结外交实践经验,构建完整的而不是片断的、互相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体系。系统化还要求我们在大力发掘中国优秀思想宝库的同时,能够海纳百川,具有开放性,充分吸收国外特别是西方外交学的积极成果,使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内涵更加深厚丰富。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必须符合“科学化”的要求,理论概念和范畴要十分严谨,具有科学的内在逻辑。科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预测未来,指导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科学理论需要用科学方法来构建,在研究程序上至少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外交学应当是兼具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国外包括西方的外交学著作还是中国已经面世的外交理论体系,多数更加注重的是外交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而缺少高度的学理性、科学性。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世界格局。现阶段,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个国家利益集团的斗争暗流涌动,中国的外交布局已然发生了变化。特别在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更是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强调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和平发展,要始终不渝地走好和平发展这条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要切实地维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决不会屈服于任何的外来压力。可以说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首先,中国在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近两年,习近平主席多次同美俄领导人会晤,为中国同美俄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规划了路线图。新型大国关系核心在于坚持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理念,抛弃冷战思维。中国同美俄等大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合作,开放合作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崛起中大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往经验告诉我们,闭门造车是永远行不通的,中国经济已然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在一些地方“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但只要中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势头,在与其他大国开展外交关系中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有信心赢得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目前,中国周边形势并不平静,无论是“钓鱼岛”问题还是南海问题,都是目前摆在中国政府面前最棘手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的迅速崛起导致周边地区的不安,“中国威胁论”依然在某些周边国家盛行。加之某些域外大国的干预和挑拨,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能否和平发展还存有疑虑。然而,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繁荣稳定的方针,诚心诚意地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交流,夯实睦邻关系的社会基础,终有一天会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

CATTI 笔译常用词汇(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CATTI 笔译常用词汇(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 概述General Terms 安全考虑security consideration 傲慢行为arrogant behavior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impose one’s own will on others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hegemonism and power politics 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资源safeguard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national resources 边界谈判boundary negotiation 边界现状status quo of the boundary 不附带任何条件never to attach any conditions 不结盟国家/政策non-aligned countries / policy 不受欢迎的人persona non grata 采取惩罚行动take punitive actions 采取高姿态show magnanimity 采取协调行动take concerted steps 常驻代表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弹性外交elastic diplomacy 邓小平外交思想Deng Xiaoping’s diplomatic thoughts 低调low keyed (a metaphor for taking a cautious and slow approach) 电话协商telephone negotiations 独联体国家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渡假外交” holiday-making diplomacy 对无核区承担义务undertake obligations in respect of the nuclear-free zone 发展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关系develop relations of peace and friendship,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and prolonged stability 附庸国dependency 高层次、全方位的对话high-level and all-directional dialogue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新

当代国际关系 ―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的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纵观种种国际关系,从一开始形成的自由理想主义,到新现实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的统治地位,再到新自由主义,然后就是二战后形成的两级分化,直到九十年代,苏联解体,形成了单极化的一超多强的国际关系,现在仍然是这样的局面,而今又有人提出了霸权稳定论,我个人认为这个也是从极化衍生的概念。 目前世界上的国家越来越互相的依赖,彼此都对其他的国家有所责任和依赖。各国之间有对抗走向合作,加强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国家在破坏这个主流,所以说国际关系正处于深度的调整期,美国外交向强化单边主义调整,这是对国际关系最大的冲击,然而其他大国积极的调整,总体趋于改善和稳定,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多极化趋势将逐渐胜出。 在国际关系中,我国的地位和影响在日益显现,这都是建立在经济、军事的增强的情况下,所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正处于一个微妙变化的阶段。 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和日本之间的关系,由于日本在二战期间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这给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理都蒙上了阴影,但是我们要正视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在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之后,两国建立了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为了实现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首先,要加强政治互信,两国都要恪守《中日联合声明》等原则。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不再发生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第二,要深化互利合作。采取切实措施,扩大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能源、环保、信息通信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第三,要扩大人员的交往,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好感情。第四,要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中日友好和互利合作的新格局。这是对中日关系的一个美好勾画。最近中日关系又有点不太太平,包括钓鱼岛问题、西安游行事件、黄海演习事件,相信在两国的发展中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然后就是和印度的问题了。印度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和我国有着很像的情形,都是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但是在某些问题上还存在严重的分歧,尤其在边界问题上,这个问题一直悬着未予解决,成为影响两国发展的一个绊脚石;在军事上,印度一直把我国认为是潜在敌人,对我国的军事装备指手画脚,还时不时搞一下军事竞赛,造成紧张的气氛。对于改善两国的关系首先要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明确定位,促进和解。包括明确思想、政策、发展上的定位,本着互利双赢的精神,把竞争的方向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大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国际政治专业必修课 适应专业:国际政治 课程简介:《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政治专业主干课程,它主要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的外部关系,阐释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兴衰流变、联系交融及其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课程总学时:54 授课教材:时殷弘著:《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 [1]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2]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朱瀛泉著:《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8](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9](英)爱德华?卡尔著:《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13] Hans Mou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Alfred Knopf, Inc., 1978. [14] Karl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aglewood Cliffs, 1978. 二、课程教育目标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高等学校中国际政治

中国外交 论文

当前国际局势 众所周知,在当今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国际局势似乎也变得甚为微妙,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总体看来,仍是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欧洲诸国为主轴,在历史和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任何两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角逐与对垒。而在如今以经济金融市场为核心利益的主流经济时代,只有在发展了强大的经济实体与商业网络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使自己立于强国之林! 我们抛开意识形态之对立不言,单就国家的利益博弈而论。中国,目前处于守势,而日本,美国之类的国家则是出于攻势。他们视中国为未来国际地位的最大挑战者,那正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瞩目,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世界大国,才使他们对中国的崛起虎视眈眈,警惕加倍! 就意识形态、社会体制而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相当于落后世界先进主流50年。但是这种逐渐形成的并且正在完善的社会体制一旦崩溃,势必将动乱频仍,民不聊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为韬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势之下,已转为主动突围。 2006年1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数十国论坛足以见证了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方针:是以新时代的步伐在迈进,是以寻求外部合作为主的外交政策。 对当前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极,这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大异议和阻力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局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以伺机获得主动。恰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拜鬼”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时留下的伤痛。那么,现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将依照自己的承诺不再参拜“神社”,是否有与中国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开发东海能源吗?台湾问题在好的发展趋势之下日本还会如此干涉吗?我们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观察。 当然,还有多年来一直充当台湾“老大哥”——美国,它是“割舍”,还是将要采取什么奇异的干预对策,它在“霸主地位”之上将给于台湾什么样的支持,我想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因为这是一个互相牵制的时代,谁也不希望为了局部而危害全局,更不想在国际上落下有损威信的骂名。 朝核问题,最终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中、美、日、俄、韩、朝的六方再次聚头。而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存在着许多忧虑,从立场上很难做到像美国那样“超脱”。50多年来,朝鲜至少在对美国、日本、台湾关系等原则问题上没有出卖过中国。不管朝鲜的内政如何,中国在国际上都不能保持中立,而必须站在朝鲜这个“让人爱恨交加的家伙”一边。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 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如同许多国家关系一样,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一直是令人如雾里看花一般。 建国以前很长一段时间,中美关系一直保持着神秘的“不正常关系”。直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这才标志着自新中国成立后中美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20世纪70 年代末,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抓住机遇,促成中美1979年1月1日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至今,中美建交已走过50多个年头。 回顾50多年来中国的对美政策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也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其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中美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对亚洲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因此,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审慎的乐观。当然,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也不容忽视,诸如人权问题、贸易问题、军售问题和台湾问题等,其中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然而,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在中美3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审视和处理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从历史上看,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很多,诸如国际格局、经济和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以及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等等。其中彼此处理双边关系的政策在中美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纵观70年代以来,运用史学和国际关系 学学科渗透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对美政策的缘起、变化和发展,及其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影响。 稳定同美国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近年来,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越来越和谐。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并且,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将台湾划进美日联合防御范围,但从其模糊描述的背后不难看出,中国台湾乃至中国大陆早就是美国窥视以久的土地。对于中美关系,应坚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框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为我国经济求得稳定,高速的发展空间。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密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