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自然辩证法概论》之第二讲)2012.2

?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由中国创造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由奴隶制度发展到封建制度的国家。

?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之交,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铁器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奴隶制的瓦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阶段。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科学文化史上光辉的一页。

?1.我国古代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的成果。

?第一,天文学方面。

?夏代就有历法,商代就有阴阳合历,创立了干支记日法。春秋时期采用19年闰7个月的方法。战国末期产生了二十四节气的见解。公元前360-前350,楚国的《天文星占》和魏国《星占》,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干支纪日法)

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现在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目前已确切知道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在数学方面,商代使用了10进位法,有了画圆和直角的工具。战国末期《孙子兵法》中有分数的记载,战国时期《荀子·大略》有乘法九九表记载;《墨经》有几何学点线面方圆乃至极限和变数的概念。

?第二,自然哲学方面。

?自然哲学作为古代科学一种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以墨家道家以及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对科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殷周时期就有阴阳八卦学说和五行学说。

?《管子·水地》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老子提出“道”,是“万物之宗”的思想。

?荀子:世界万物由统一的物质性的气所构成,水、火、生物、人都是气的不同发展阶段,要“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第三,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先秦就有天圆地方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后又有“盖天说”等。

?《庄子》对地不动观念提出质疑;后人解释“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舟中,闭牖you 而坐,舟行不觉”。

?尸子(尸佼,商鞅老师)对地球自转运动最初描述。

?李斯猜测地球在空间中位移并描述,“日行一度”。

?第四,实验科学方面。《墨子》中关于光学的实验,光的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镜、凸镜实验,焦距与物体成像的关系阐述。《墨经》中还有衡器一类杠杆平衡的讨论,比阿基米德更早地注意到距离与平衡的关系。墨家也注意概念研究和逻辑推理。但局限在定性研究,逻辑也没有严密体系。与古希腊的科学发展有别。

?

?二、中国实用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从秦汉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突出成就是实用科学。

?秦朝系列统一全国的措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辟,周边国家交流的开展及海路的开通与对外交流,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

?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科学和技术受到排斥,官学中以学经为主,致使后来学者重视伦理道德轻科学技术。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各种对峙政权的存在注重生产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和实用技术的发展。

?三国南北朝时期对学术宽容,除儒家外,道家比较活跃。如炼丹,过程中有许多新发现。

?第一,农学的发展。

?西汉氾胜的《氾胜之书》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五大农书之二(还有《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

?中国农书

?氾胜,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汜水(今山东曹县北)人,著名古代农学家。

?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

?贾思勰,北魏时期益都(今属山东)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

?《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是农业实用科学的代表作,标志我国实用科学体系的形成。

?第二,天文学的发展。

?东汉张衡浑天说的宇宙结构理论;

【天文学

1.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他不拘于汉代经学的门户之见和浓重的经学困扰,能以自己的人格与方式处世治学,既博且精,在哲学、政治学、天文学、地震学、气象学以及机械制造、诗赋创作诸方面均作出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罕见的“通才”。

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浑天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由于古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的想像,来构想天体的构造。最初认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

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张衡浑仪注》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2.太初历

《太初历》:历法是长时间的纪时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对年、月、日、时的安排。因为农事活动和四季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历法最初是由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创制的。我国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古代曾制定过许多历法,其中西汉的《太初历》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太初历》的编制是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一次大改革。它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实施的历法。以天象实测和多年天文记录为依据,规定一回归年为365.25016日,一朔望月等于29.53086日,武帝以司马迁、星官射姓、历官邓平和民间历算家唐都、落下闳等二十余人修改历法。太初历原著已失传。

3.大明历

祖冲之(公元429~公元500),南北朝时齐人,汉族,字文远,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和科学家。

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等。

在这些历法中,许多天文常数的测定都已达到较高水平,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这个体系:

有独特的星群划分—三恒二十八宿;

有独特的坐标系统—赤道坐标和365四分之一度;

有独特的历法—带有二十四节气的阴阳合历;

有独特的仪器—赤道装置的浑仪和浑象;

有独特的宇宙结构体系—浑天说。】

?汉武帝时期《太初历》的制定;

?祖冲之的《大明历》。

?中国的天文学与其他文明古国并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第三,独特的医学体系。

?从战国到三国是我国中医医学体系的形成时期。约成书于战国的《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

?汉代张仲景,东汉南阳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医圣、世界医史伟人。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五脏六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辨证理论)、法(治疗原则)、方(处方)、药(用药)在内的系统的辨证施治原则,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神农”为托名。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第四,数学方面的成就。

?主要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经》、《缉古算经》、《缀术》在内的算经十书。

?《周髀算经》成书于西汉时期。主要是介绍了勾股定理及其在测量上的应用以及怎样引用到天文计算。

?《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与证明,相传是在商代由商高发现,故又有称之为商高

定理;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明引。

?《九章算术》是中国汉族学者在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要注意的是《九章算术》没有作者,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缀术》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算经,汇集了祖冲之和祖暅父子的数学研究成果。这本书被认为内容深奥,以致“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故废而不理”(《隋书》)。《缀术》在唐代被收入《算经十书》,成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当时学习《缀术》需要四年的时间,可见《缀术》的艰深。《缀术》曾经传至朝鲜、日本,但到北宋时这部书就已亡佚。

?《隋书·律历志》留下一小段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祖冲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祖冲之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创造了中国纪协世界之最。这一纪录直到15世纪才由阿拉伯数学家卡西打破。

?从秦汉到南北朝形成的我国古代的实用科学的模式和道路,对中国后来的科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实用科学特别注重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注重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效益。但是注重经验描述而分析不足,关心效益而对原因甚少追究,知识水平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阶段。

?

?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

?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体系之后,唐宋时期达到高峰。从隋唐到明代大约1000年的时间,无论是科学还是技术,均处世界领先地位。

?第一,四大发明及其应用。

1.指南针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俗称吸铁石)。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中国最早的指南针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感应说?。” 11世纪中叶时中国大科学家沈括还对指南针感到匪夷所思,他的《梦溪笔谈》介绍了指南针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发现和指南针的架设方法,但对指南针为什么会指南却没有一点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

?“磁针是铁打磨成的,铁属金,按五行生克说,金生水,而北方属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铁产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阳气的孕育而产生的,阳气属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当于磁针之母。这样,磁针既要眷顾母亲,又要留恋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2.火药

?火药是中国汉族发明于隋唐时期,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首创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火药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支柱之一。

3.造纸术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

?时期:东汉;

?发明者:蔡伦;

?发明地点:洛阳。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

4.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细质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叫做活板印刷术。

?第二,制茶、制瓷和丝织技术。

?1.制茶

?我国是茶树原产地,到了唐代南方各省普遍种茶并有完整栽培、加工技术。陆羽《茶经》,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又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宋元时期,中国制茶术从原来的蒸青饼茶发展为蒸青散茶,之后又发明炒青绿茶、花茶和红茶。?2.制瓷

?商代发明青釉,并发展为青釉瓷器,南北朝发明白釉瓷器。

?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唐代时两种瓷器都有新的发展,宋代瓷器在性质、釉料和制作技术上都有新的提高,达到成熟时期。

?3.丝绸

?丝绸是我国传统的产品。家蚕饲养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都受重视,宋时已有大型提花机。产品更具有复杂的花纹和图案。

?公元6-7世纪,中国的提花机和花本的构造方法传到西方。

?第三,农业、水利、建筑、造船等技术。

农业、水利、建筑、造船

?1.农业

?宋代的《陈敷农书》是一部关于南方水稻栽种技术的专著,元代《王祯农书》对农业机械的发展做了描述。

?宋元各种植物谱录纷纷出现,如《桔录》、《荔枝谱》、《菊谱》等出现了有关甲壳类、鸟类和鱼类的专题论文。

?隋朝兴建的洛阳城和长安城,规模和规划是空前的。

?隋代李春设计的安济桥,即赵州桥,成为敞肩拱桥型桥梁的鼻祖,历经1000多年仍然完好。

?公元1100年北宋的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总结了当时建筑科技成果。

?在造成技术上,从船型、动力和建造技术上都有进步。唐代的沙船船型,李皋的桨轮船,采用了连续回转推进法。欧洲十五六世纪才出现。

?第四,天文历法。

唐代僧一行(公元683-727),即张遂)与梁令瓒等设计制造了以测量日月星辰在轨道上坐标位置的黄道铜仪,既可演示天象又可测时,是现代时钟的雏形。

之后又出现北宋著名的“四大浑仪”。北宋苏颂根据韩公廉等人的设计制造了“水运仪象台”,集以往所有天文仪器的优点,使浑仪、浑象和报时形成一体。僧一行进行地球子午线测量,并有“恒星自行”的观念。

?第五,数学方面的成就。

数学成就在宋元时期达到高峰,特别是在13世纪下半叶几十年,出现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等四位杰出数学家,他们的著作被称之为宋元算书,流传至今。

秦九韶的《数书九章》在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和一次同余式的解法两个方面去的卓越成就。秦九韶为《数书九章》写的“序”,是一篇数学与语文高水平整合的杰作。

李冶的《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对用代数方法列方程的研究有重要影响。对直角三角形和内接圆所造成的各线段之间关系研究,属别具一格的几何学。

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发展了实用数学,对各种问题提出了简捷算法。

朱世杰的《算学启蒙》成为一部很好的算学启蒙教科书。

此外,沈括关于“隙积术”的研究是我国对高价等差级数研究的开端。

?第六,实用科学的综合研究。

沈括(公元1031-1095)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任司天监时,制《奉元历》。带兵打仗,晚年完成《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坐标,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沈括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有成就,还是具有哲学意识的科学思想家。认为自然界有自身规律,“天地之变”,“率皆有法”,用“主气”和“客气”两个概念说明事物变化的内外因。主张应该“调其主客”为我所用,反对在科学上只是“上律天时,下袭水土”无所作为的思想。还有联系的观点、变化的观点。认为地壳、海陆在变化,气候在变异等朴素直观思想。

?

?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终结

?明代到清初,在科学知识和技术创造方面均有发展,但技术方面更为突出。

?第一,航海技术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郑和(公元1371-1435),于1405-1433年间先后七次远航,史称“三宝太监下西洋”。总队2.7万人,分乘200多艘,长100多米的40-60艘。哥伦布只有88人,3只19米的小船;达伽马的也只有4只,148人。

?第二,冶金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采矿方面,明代采用“火爆”法采矿;

明代发明了炼焦法,英国人达比在18世纪才知炼焦,晚一个世纪。

冶炼中开始应用活塞式风箱。这种风箱与炼焦的应用,提高炉温,使得我国的生铁冶铸技术体系进一步发展。

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以生铁为基础的钢铁生产技术恰恰是和现代钢铁生产采用的工艺相一致。

?第三,医疗技术有心的发展。

明代以前医学家对于治疗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热病的认识没有超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范围。明清医学家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疗法和防治措施,总结出胃、气、管、血及三焦辨证论治的医学理论,形成了温病学说。,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医学体系。

明洪武元年江苏昆山王履著《医经溯洄集》,从病理学上指出温病与伤寒的不同。

明崇祯吴有性写成《瘟疫论》,为温病学说奠定基础。

清代叶佳所著《温热论》又有新的发展。

吴塘和王士雄进一步使温病学说成熟,形成伤寒与温病两个学派并驾齐驱的局面。

医疗技术的另一个成果就是人痘接种法的发明。我国最迟是在16世纪发明,用以预防天花,1688年俄国医生来我国学习,后传到土耳其,18世纪中叶传到欧洲。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1808由葡萄牙人传入我国,取代了人痘接种法。

?第四,建筑技术风格独特。

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建造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实了悠久的木结构建筑技术。

?第五,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明中叶以后,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下,一些人士冲破封建束缚讲求实际、崇尚真知,主张经世致用,使得科学技术仍向前发展。

1.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湖北蕲州(今黄冈)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

2.徐霞客(1587—1641)的《徐霞客游记》,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江苏江阴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在没有资助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

《徐霞客游记》,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不单是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

3.徐光启(1562-1633)的《农政全书》,汉族,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通天文、历算,习火器。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讨学问。

《农政全书》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所以在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开垦、水利、荒政等等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并且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其他的大型农书所鲜见的。《农政全书》中,“荒政”作为一目,有18卷之多,为全书12目之冠。目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资充饥的植物414种。

4.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的《天工开物》,明末科学家。汉族,今江西人。著《天工开物》等,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还有《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等流传。

“巧夺天工”和”开物成务”两句古成语合并而成的。意即:只要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辛勤劳动,就能生产制造出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其精美的程度胜过天然。

宋应星注意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5.实验科学:除李时珍、徐霞客、徐光启、宋应星等中式科学实验、实地考察外,清代钦天监、畅春园、蒙养斋(算学馆)等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第六,启蒙思想活跃。

启蒙思想的传播:

方以智(1611—167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汉族,安徽桐城人。酷爱自然科学知识,好穷物理,认识到古代学术研究中科学与哲学的分离弊端,提出要正确处理“质测”(具体科学)与“通几”(哲学)的关系,通几是“舍物以言理”、“空物其心”只有质测,会“动颐而迷”,要“不可泥古”等。

西方传教士的涌入:

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艾儒略等。西方国家头明朝政府之所好,陆续派来懂的天文、数学的传教士,介绍西方的一些科学知识,参加历法改革,介绍朝廷所需西方火炮制造技术。尽管这些都不是西方最先进的,但是开始了西学东渐。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1583 年9 月利玛窦进入中国,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建立了第四个传教驻地,最后到北京。他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并用中文和罗明坚起草了第一部《祖传天主十诫》。1607 年利玛窦与朋友徐光启合作,出版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前六回的译本。

汤若望,原名亚当·沙尔,德国科隆的日尔曼人。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闯王、清等三个朝代。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旁。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中国科技史汤若望上是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

汤若望以他的数理天文学知识得到朝廷官员们的赏识。他到北京不久,就成功地预测了当年10月8日出现的月食。后来他又准备地预测了第二年(1624)9月的月食。还用了一种罗马关于月食计算的方法,计算了北京子午圈与罗马子午圈的距离。

南怀仁(1623-1688)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业务上的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著有《康熙永年历法》、《坤舆图说》、《西方要记》。

艾儒略(1582-1649),意大利耶稣会士,1613年到中国福建传教。1649年艾儒略在福州逝世。1619年艾儒略在泉州发现景教碑。1623年所著《职方外纪》一书是继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之后详细介绍世界地理的中文文献。

艾儒略来华36年,被认为是自利玛窦以来耶稣会传教士中最精通汉语的一位。在中国传教期间,他出版了二十二种著作,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神学、哲学、医学等诸多方面,是西学东渐中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

?清朝以后,封建主义统治的强化,各帝国主义的侵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被扼杀,清代大兴文字狱,这一切都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在清朝,不仅自然科学没有发展起来,实用科学成果也越来越少。

?

?总之,从明到清,科学有进展,但就科学形态和科研方法与以前没有本质不同,知识内容上更加丰富。

?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实用科学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有哪些不同?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分几个时期?各有什么特点?

?3.中国古代实用科学的发展是由哪些原因促成的?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纪录片

如需观看、下载本课程,请联系QQ93,保证全网最低价《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培训光盘介绍: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上) 神秘的天体,遥远的星空,千百年来一直是我们的祖先关注的对象。月亮的圆缺代表了什么?太阳的运动轨迹有规律可寻吗?天上恒星有多少,它们的位置又在哪里?一代代的古天文学家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留下了无数的发现。陨石,北极光这些天文现象很早就出现在古代的神话里,战国时期的石申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汉代的史官司马迁写了《天官书》,这是对前代天象观测记录的一次总结。 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遥望苍穹(下) 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天象观测继续发展。两晋时期的陈卓,建立了全新的星官体系,并用《玄象诗》将其记录下来;到了宋代,流传下来了一副石刻星图,在公元1054年的时候,观测到了一次罕见的超新星爆发,这对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天象观测记录丰富,古代天文学人才辈出,使得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历法的变迁 原始社会,人们发现天象的变化与四季交替存在可循的规律。这个规律成为了古人天象观测的最实际的应用,历法便在百姓生存与贵族统治的双重需求下诞生了。 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象观测工具 古人在观测天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制造工具的天赋,圭表、漏壶、浑仪、浑象,每一件都显示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尤其是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天象观测仪器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非常遗憾的是,元朝以后,这些仪器的制造水平也停滞不前,随着西方入侵者的隆隆炮声,这些精美的仪器成为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 5)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地震档案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同时也是地震记录最丰富的国家。打开古代地震档案会发现:有智者超前地发明仪器观测地震,也有勇者身处险境去记录分析地震,更有许多无名史官记录下两千多年的地震资料,让我们有可能分析研究脚下的大地何时会发脾气。 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神农沧桑(上) 远古时期,人类靠打渔、捕猎采集着野果为生。农业的产生让人类的脚步踏上了文明之路。从此人类开始了定居、耕种、养殖的生活……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设计剖析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高三历史专题4--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

高三历史专题4古代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成就 基础知识梳理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重点) (1)造纸术:(西汉、东汉)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隋唐、北宋、西传)提高印刷效率,加速文明进程,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3)火药:(唐朝、宋朝、西传)加速西方封建骑士阶层的衰落 (4)指南针:(战国、北宋、西传)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5)马克思关于三大发明作用的论述:“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天文学:(1)天文学著作:(2)天体测量:东汉——唐代——元代 3、数学:(1)计算方法:(2)数学著作:(3)圆周率: 4、医学:(1)医学成就:《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华佗(2)药物学:李时珍 5、农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6、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2)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3)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的对外交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进一步发展。(4)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 7、明清科技落后的原因: (1)对中国而言 A、中国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B、封建闭关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使读书人不讲究实际学问,清代的“文字狱”更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文化政策使中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客观条件。 (2)对西方而言 A、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工业革命使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B、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C、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文化,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8、历史启示: 科技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原因表现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原因、表现、影响) 1、天文、历法、地理 在中国古代,农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劳作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夏朝:相传有了历“夏小正”法,商朝沿用“夏历”法,今天的农历,称“夏历”,一年12个月,闰年13月;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春秋:《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张衡制作地动仪和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第一台地动仪早1700多年。他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唐朝: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他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有利于安排农事。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思考与认识: 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及杰出的天文学成就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们也是能动地认识自然界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化与科技成就,直至今日,每一个中国人依然为之自豪与骄傲。尤其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古代世界独领风骚,发出了夺目的光芒,现代西方科技的发达,使中国人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今天的我们更有必要去学习研究古代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寻找民族自信心的同时,从中可以更好去发展现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等方面。在天文学方面。《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东汉末年,第一台浑象仪由张衡制成,张衡同时还提出了浑天说的观点。汉代制定了我国第一部有确切年代的成文历法——《太初历》。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我们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是比现行公历确立早约300年。在数学方面,《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此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的大部分内容。南朝祖冲之利用和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领先世界近1000年。他还写了数学专著《缀术》,后来传到日本、朝鲜。在医药学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所沿用。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西汉的《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第一次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类总结。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

著有《千金方》,总结了历代的医学成果,在我国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农学方面。农具制造在战国已出现,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像赵过的铁脚耧车、杜诗的水排、竖炉冶炼法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牛耕的推广与代田法耕作制度的创新,则在当时条件下起到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部综合性的农业著作——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理论缺陷,值得历史学者们去探讨与研究。第一,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具有实用理性。如中国传统数学则主要是以计算见长,并通过直接的途径把数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种明显的实用性思想体现了与西方数学迥然不同的风格,并足以和古希腊数学相媲美。围绕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实用观念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心理的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明显特征。又如中国古代天文学所以高度发达,首先是由于帝王们认为天象直接联系着皇家的命运。其次,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国家财赋的根本。历代统治者重视天文历法,也是出于对全国农业生产实施宏观控制以维护国家利益的考虑。再次,中国古历法的需要和改革不仅促进了天文学的全面发展,而且使数学伴随天文学而发达起来。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许多方法都是在解决天文历法计算问题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最后,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同统治中国思想界的儒家思想,以及与之互相渗透的佛教、道教思想也有密切关系。第二。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且有工匠传统的文化特质。在古代科学活动中,存在着两种传统:一种是偏重理论思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2018全国卷Ⅰ,24,4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②。这反映出③,《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①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本题从《墨子》中所包含的科学性论述切入,考查《墨子》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凸显了唯物史观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由材料可知,《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记载,但并未体现出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A、B两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经验的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子》无法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 项错误。 C 名师点拨《墨子》与墨子有别,前者为关于墨家学派思想的论著,后者为早期墨家的创始人物,另外需要认识墨家思想的平民性质。由于墨家主要代表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思想未得到政府的重视,最终湮没于历史洪流,仅余“侠义”余音。 2[2018全国卷Ⅰ,26,4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①②。这些史实说明③,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④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本题从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切入,考查影响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凸显了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家国情怀④等学科核心素养。 材料没有涉及《神农本草经》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隋唐及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B 名师点拨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医理论与西方医学的区别,这是复习备考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中医理论渗透着浓厚的阴阳五行色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儒学的演变有着共振之处。 3[2014全国卷Ⅰ,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②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展示古代科技文化风采长扬中国历史悠久文明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中华历史悠久文明 华佗: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了一套医疗体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使人体各部位都得到适当的活动,称为“五禽戏”。 张衡:张衡是东汉时的伟大科学家。他发明了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并成功地测定出发生在陇西的一次地震。张衡的地动仪制造于132年,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书数学著作,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书中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数、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的一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基础。 《神灭论》:范缜所著,他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思想。《神灭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秦陵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像秦兵马俑,反映出我国古代公匠的高超技艺,形象地展示了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

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在莫高窟里,古代劳动人民绘制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塑造了无数形象生动的塑像,其壁画和塑像艺术的辉煌丰富了世界文化,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我国古代伟大四大发明: 指南针:指南针主要用于航海。传到欧洲以后,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造纸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引起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后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印刷术:印刷术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印刷术能反复使用,不会浪费。印刷术的传播,使得书籍大量印刷,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过去只有僧侣才能受教育的状况。 黑火药:黑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的使用,是军事工业的革命。它的传播,推动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就是依靠火药武器打败封建主的。 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黑火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它们对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且巨大的作用。 ? 中国古代伟大科技文明?

浅析中国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

浅析中国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及其文化 特质 中国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及其文化特质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以高度的智慧和创造力,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为世界科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其科技文化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质。 回顾中华民族漫长的文化史, 我们发现, 中国古代在农业、医术、天文、算术、地理、纺织、造船、制瓷等方面都取得辉煌的成就。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来简单叙述。 中国古代四大学科 中国文化系统中, 就科技文化而论, 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农学等实用科学体系蔚为大观,这一科学体系在秦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期间得以建立和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观测和历法两方面,在对彗星、新星、日食、月食、太阳黑子等观测方面,我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并形成了以浑仪、浑象、简仪、圭表等为主的传统天文仪器系统。 在数学上,北朝时代,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注释《九章算术》时, 创立了“割圆术”。祖冲之则用“割圆术”求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准确推算出圆周率的科学家。此外,中国人创立的十进

位制,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最大。 我国古代中医学体系发展非常完整和完善,也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医学著作。张仲景、华佗和扁鹊一起被尊称为中医三大祖师。汉末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明代出现了代表中国古代药物学最高成就的不朽巨著,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在中国古代科技体系中,农业科技是最为发达的,而对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总结,就物化成了农学著作。《四民月令》与《汜胜之书》并称为汉代两部最重要的农书,《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传统农学著作,是古代农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国古代三大技术 丝织和陶瓷是中国古代两大“绝密技术”。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 家。我国的丝织物在公元前4世纪就远销国外,公元5~6世纪间波斯曾派专人来我国学习,其后丝织技术才又传到欧洲。陶瓷技术经晋、唐、两宋发展到明清,历代名窑已能制出极其精美的瓷器,并远销国外,受到各国人民的盛赞,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化学取得的一项杰出成就。战国时期以后,我国的建筑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如,战国李冰带领修的都江堪;隋代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北宋时李诫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3同步练习:3-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3-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选择题 1.(2011·广东增城四模)这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近400年间黄河流域农业发展状况的农书,被欧美学者称为“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卓越的、杰出的、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巨著”。这部著作是() A.《史记·食货志》B.《齐民要术》 C.《农书》D.《农政全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6世纪”“黄河流域”“农书”等信息可知是《齐民要术》,故选B 项。 【答案】B 2.(2011·江苏盐城中学二模)1620年英国王室重臣弗朗西斯·培根在其《新工具论》中指出:“观察发明的结果、影响及其动力是一件有益的事,在此基础上,没有什么能比那在古代鲜为人知的四大发明更能说明问题。”按此说法,下列最不能体现作者意图的是() ①四大发明直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②四大发明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深远 ③任何科技发明的结果都是有益的 ④四大发明自古以来享誉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四大发明并没有直接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①;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排除③; ④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3.(2011·大庆实验中学模拟)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依据这一定义,下列属于研究先秦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是() A.《中国通史》对分封制的评述 B.史书《春秋》对哈雷彗星的记载 C.《史记》对商鞅变法的记述 D.《九章算术》记载十进位计数法 【解析】A、C、D三项都是后人的记述和评价,并非原始资料,应排除三项。 【答案】B 4.(2011·沈阳联考)下图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以“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为创意,造型以中国传统的纸卷轴为创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法家思想与造纸术B.墨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 C.儒家思想与活字印刷术D.儒家思想与造纸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古代科技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和谐”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观点;“纸卷轴”反映的是造纸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高考状元笔记整理打印版_中国历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歌诀

中国历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歌诀1.朝代顺序歌 夏朝殷商与西周 东周列国分两段 春秋战国烽火起 秦朝一统又两汉 三国鼎立魏蜀吴 西晋东晋前后传 南朝北朝两并亡 随唐一统后五代 宋元明清九百年 辛亥革命皇朝完 2.中国历史科技文化主要成就 (一)夏商周 炎黄子孙创奇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奴隶社会夏商周,始有文化与科技。 夏朝已经有历法,人们开始用铜器。 商朝发明甲骨文,记载日食与月食。 商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造型奇。 工艺高超花纹秀,青铜铸造兴盛期。 西周织机能提花,前776(年)月食记。 (二)春秋 春秋文化发达始,《诗经》最早诗歌集, 全书三百零五篇,多为西周春秋诗。 道家老聃《道德经》,儒家学派孔子始; 大军事家名孙武,《孙子兵法》早著世; 九九乘法口诀表;慧星早欧两千余; 发明创造数鲁班,攻城器械木云梯, 木人木鸟木车马,后世木工尊祖师。 (三)战国 战国时期数七雄,屈原《离骚》负盛名,

《孙膑兵法》名著作,司南指向已发明。 神医扁鹊反迷信,望、闻、问、切诊疾病,丸、散、膏、丹汤药液,华夏中医祖师称。《黄帝内经》经典书,病理病侯三百种。 驰名中外都江堰,设计主持秦李冰。 三十七次日食测,鲁国三十三次证。 魏人石申楚甘德,《甘石星经》定恒星, 八百恒星书中载,一百三十位测定。 天文历法利农业,春夏秋冬季分清。 思想学派各主张,墨、儒、道、法百家争。古代文化瑰宝最,宴乐铜壶铜编钟。 (四)秦朝 前221(年)秦统一,筑接燕赵城万里, 统一字币度量衡,秦兵马俑世奇迹。 (五)汉朝 前202(年)西汉立,两汉长达四百余, 文化科技成就多,各族经济有联系。 《史记》巨著司马迁,叙史黄帝——汉武帝。《九章算术》专书著,二百四十六个题。 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找价便宜。 天文历法张衡精,浑天仪和地动仪, 比欧洲早一千七。 “医圣” 尊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理。华佗最早麻醉术,创造体操“五禽戏”。 王充唯物著《论衡》,自然现象日、月食。刘邦建汉王莽败,班固《汉书》断代史。 (六)三国 东汉结束三国续,魏蜀吴国三鼎立, 科技文化促交流,发展生产与经济。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川大附中历史教研组廖勇【课题名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教学对象】:高二(10)班 【上课时间】:20XX年11月1日 【教学分析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宏观立意: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站在文明发展的高度,以8个专题板块,通过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成果等内容来折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而不断进行能动创造的历史过程。 单元的中观着眼: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主要从科学技术发展、文字绘画流变、文学作品嬗变、戏剧种类演进等视角,多角度、全方位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本课的微观投射: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新课标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的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领域广、数量多,人民版教材选择了以四大发明为主要教学内容,是因为它们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求知欲较高。但他们的历史学习多数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认为学历史就是“背书”,缺乏动手能力和独立创新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易生搬硬套书上的观点,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久而久之失去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更体会不到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 本课内容难度中等,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尤其是四大发明比较熟悉,但是对于这些发明的发展历程并不十分清楚。这些发明对于人类发展进程的影响,学生更是思考甚少。所以高二的学生还需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考分析问题的学科能力。 3、设计思想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本学期校本教研的主题“促进学生深度体验的核心问题教学策略研究”,在设计本课时,作了以下思考:(1)教材的深度研究:除了上述“教材分析”中从学科角度理清教学内容的脉络外,我还注意从教育角度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将四大发明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地认识这些发明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从而充分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而这些因素都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深度体验才能实现。 (2)体验目标引导策略:首先,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课标要求,在学校专家和全组老师的指导下,精心设置了体验性目标——“分析这些发明对人类发展进程的不同影响,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认识到科技能否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体验性目标作为教学价值、活动与评价的导向,通过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来引导学生的深度体验,来促进学生在深度体验中的学习。课堂中,先以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分组展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②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③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⑤训练学生注重考古等文物资料的运用,从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后来滞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1)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2)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难点:(1)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2)认识科技发展的双重性作用问题(如核技术、克隆技术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教学建议: 1、整体教学思路:课前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主线辅以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农学等各方面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情况,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使学生先从感性上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卓越的成就。由于四大发明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四大发明具体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地位以及兴衰原因等。 2、导入:可设问:你能列举出哪些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引导学生将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相互交流。 3、关于“纸的发明”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发展演进过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犊、缣帛——西汉麻纸<争议中>——东汉纤维纸<蔡侯纸>) (2)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每种书写材料的优劣,从而加深理解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1)造纸术 ①发展历程:西汉前期,中国已有了纸。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影响: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改进。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 ①发展历程:火药的发明始于古代炼丹术。唐末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上广泛应用。 ②影响: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堡垒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3)指南针 ①发展历程: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②影响: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 ①发展历程: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代表为《金刚经》),北宋(11世纪中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出现了彩色套印技术。 ②影响: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2.数学 ①《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②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算盘,后来演变为算盘。明清时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推广(商业繁荣)。明朝时,珠算已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区。 3.天文历法 ①中国古代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石氏星表》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③西汉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浑仪。 ④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改造浑仪,制出简仪。 ⑤历法:夏朝时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朝郭守敬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优质教案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 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图片展示:

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 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 7.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提示: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目标导学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图片展示: 袁隆平屠呦呦 2.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3.提出问题: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 提示: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教师指出: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5.教师提问: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提示: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6.教师指出: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标导学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4页“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内容,回答: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1):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提示(2):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9-2020年人民版历史必修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word学案

2019-2020年人民版历史必修3《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word学案 【课前思考】 你能列举出哪些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你了解科举领先和后来衰落的原因吗? 【本课学习目标】 1.掌握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等基础知识。了解数学、建筑、医学的相关知识。 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2.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发展会带来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在实践中能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和处理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内化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追求真理的思想。 【重难点突破】 重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的掌握,可以利用图表法整理。以四大发明为主线辅以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农学、发展进步的情况。形成古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网络结构,系统地掌握科技发展的多方面成就 难点: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科技发展的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推进的结果。所以在分析古代科技发展原因的时候,要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对外对内交往、科技继承与发展、科技人员素质、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去分析。也可以运用比较法,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比较,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四大发明为代表 (一)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①秦汉时期:竹木简牍和丝织品 ②西汉;可能发明书写用纸: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意义: ①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②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①战国:“司南”

中国历代科技文化成就

中国历代科技文化主要成就 (一)夏商周 炎黄子孙创奇迹,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奴隶社会夏商周,始有文化与科技。 夏朝已经有历法,人们开始用铜器。 商朝发明甲骨文,记载日食与月食。 商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造型奇。 工艺高超花纹秀,青铜铸造兴盛期。 西周织机能提花,前776(年)月食记。 (二)春秋 春秋文化发达始,《诗经》最早诗歌集, 全书三百零五篇,多为西周春秋诗。 道家老聃《道德经》,儒家学派孔子始; 大军事家名孙武,《孙子兵法》早著世; 九九乘法口诀表;慧星早欧两千余; 发明创造数鲁班,攻城器械木云梯, 木人木鸟木车马,后世木工尊祖师。 (三)战国 战国时期数七雄,屈原《离骚》负盛名, 《孙膑兵法》名著作,司南指向已发明。 神医扁鹊反迷信,望、闻、问、切诊疾病, 丸、散、膏、丹汤药液,华夏中医祖师称。 《黄帝内经》经典书,病理病侯三百种。 驰名中外都江堰,设计主持秦李冰。 1 Pc view,让您也可以成为专家!

三十七次日食测,鲁国三十三次证。 魏人石申楚甘德,《甘石星经》定恒星, 八百恒星书中载,一百三十位测定。 天文历法利农业,春夏秋冬季分清。 思想学派各主张,墨、儒、道、法百家争。 古代文化瑰宝最,宴乐铜壶铜编钟。 (四)秦朝 前221(年)秦统一,筑接燕赵城万里, 统一字币度量衡,秦兵马俑世奇迹。 (五)汉朝 前202(年)西汉立,两汉长达四百余, 文化科技成就多,各族经济有联系。 《史记》巨著司马迁,叙史黄帝——汉武帝。 《九章算术》专书著,二百四十六个题。 蔡伦改进造纸术,原料易找价便宜。 天文历法张衡精,浑天仪和地动仪, 比欧洲早一千七。 “医圣”尊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理。 华佗最早麻醉术,创造体操“五禽戏”。 王充唯物著《论衡》,自然现象日、月食。 刘邦建汉王莽败,班固《汉书》断代史。 (六)三国 东汉结束三国续,魏蜀吴国三鼎立, 科技文化促交流,发展生产与经济。 马钧翻车指南车,攻城输转发石机。 2 Pc view,让您也可以成为专家!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选择题 1.中世纪欧洲制作一本《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文化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围极其狭小。有利于改变这一局面的技术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解析:A依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由于书写材料的限制导致文化传播受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造纸术的传入有利于改变这一现象,促进文化传播,故A项正确。 2.(2018·浙江嘉兴期末)东汉时,蔡伦独创新意,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加工成新的书写材料——纸(“蔡侯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蔡侯纸”是最早出现的纸 B.东汉时纸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C.中国的造纸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D.蔡伦改进造纸材料有利于信息记录 解析:D“蔡侯纸”并不是最早出现的纸,蔡伦之前已经有了纸,故A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不是东汉时期,故B错误。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故C错误。蔡

伦改进造纸术,使造纸成本低廉,质地便于书写,有利于信息的记录,故D正确。 3.(2019·浙江温州期中)“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种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记载于() A.《梦溪笔谈》 B.《武经总要》 C.《韩非子》 D.《萍洲可谈》 解析:A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故答案为A项。 4.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使欧洲() A.告别了骑士时代 B.加速了文化进程 C.诞生了地理大发现 D.引发了社会转型 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由“凭针盘而行”可知“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是指南针。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使欧洲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5.(2019·浙江丽水、衢州、湖州三地期末)1240年,蒙古军队进攻波兰利格尼兹城,波兰军队见一“怪物”腾空而起,一声爆炸,喷射出烟雾,恶臭难闻,不等看清楚,蒙古铁骑已经冲杀上来。波兰历史学家记载此战时称波军败于“妖术”。此“妖术”() A.在唐末至宋初的中国已有应用 B.最早记载于《梦溪笔谈》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在这之前已学过政治、经济专题的两本教材的内容,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前后所学的知识没有形成体系,缺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所以老师仍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创设情景等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和点拨。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增强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和相关资料进行判断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2、运用阅读法、讨论法、推理法、讲授法、实验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注重“发现式”与“传递——接受”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3、注重启发式教学,能运用已学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现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独立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科学工作者坚忍不拔、严谨细致的作风。 【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科技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要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 的双重性问题。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a、预习课本,了解相关知识;b、考虑到学生已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课前让学生自己先查阅、收集指南针的相关资料,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制作一个简易的指南针(材料、样式不限);c、在讲火药时,因为涉及化学知识,考虑到老师可能还没有同学们在这方面储备的知识多,所以让学生准备“火药的发明和使用”这部分内容,使学生成为主角,老师注意补充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预设教学环境,并考虑到课堂生成性问题,做好各项准备。【教具】 多媒体电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