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命题课”的教学模式探究

数学命题课”的教学模式探究

数学命题课”的教学模式探究
数学命题课”的教学模式探究

“数学命题课”教学模式探究

四川省营山县金华希望学校凃宏

数学命题是指表达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用数学符号联结数和表示数的句子的关系统称。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公式、性质和法则等都是数学命题。由于数学命题是把概念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数学学科的主干内容,因此,只有掌握好数学命题,才能通晓数学的体系结构,学好数学。有效的数学命题教学,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的结构,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以学习数学公理、定理、公式、性质和法则等为主的课型我们称为新授中的命题课,它是数学课的又一重要基本课型。

数学命题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命题的条件、结论,掌握数学命题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掌握命题的推理过程或证明方法,运用所学的数学命题进行计算、推理或论证,提高数学基本能力,解答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熟悉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弄清数学命题间的关系,把学过的命题系统化,形成结构紧密的知识体系。

数学命题课型教学模式为以下四个环节:

提出猜想,引入命题,

证明命题,提升思想,

命题应用,反馈信息,

知识梳理,小结升华.

数学命题课具体内容设计、操作过程和实原理如下:

一、提出猜想引入命题,

(一)内容设计:

1.激趣质疑

2.体悟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

3.体悟知识的发生过程

(二)操作过程:

1.出示问题,

2.指导操作

3.引发猜想

(三)实施原理及案例解读

通过实践(画图、折纸或测量等)、探索、猜想发现命题。在教学中有目的提出一些供研究、探讨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示引导,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独立思考,通过运算、实践或观察、分析、类比、归纳、作图等步骤,探索规律、提出猜想、形成命题,然后再设法证明,获得定理。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通过剪纸法把三角形三内角拼成一个平角或通过三内角的度量计算出三内角的和,从而发现定理;“两数和的平方公式” 可以通过多项式的乘法进行计算得出,也可以通过作图,引导学生分析图形中面积之间的关系得出。

二、证明命题提升思想,

(一)内容设计:

1.准确复述命题

2.分清条件和结论

3.明确对应的图形与符号语言

4.明确命题应用范围和作用

5.比较与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二)操作过程:

1.引导学生画图

2.指导学生证明命题

3.规范命题表达

(三)实施原理及案例解读

认识命题的结构是证明定理的基本出发点,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分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发掘命题所涉及的概念的特征或图形的性质,利用有关数学符号,把已知和求证确切而简练地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读题、审题和弄清题意。

(1)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中学数学教材中,有些命题仅从字面上看,条件和结论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例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判别式△=b2-4ac的关系”时,一定要指出“a、b、c都是实数”这一条件。尽管初中学生仅限于实数范围学习,这一条件似乎无关紧要,但如果不明确强调,到了高中学生就会错误地利用这一关系去判断复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又例如以简化式命题形式出现的定理“对顶角相等”,表述简明,但条件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初学者往往难以掌握。教学中可以恢复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并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正确理解命题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将命题的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简明的符号语言既便于论证,又有助于搞清楚条件和结论。但符号语言的运用必须建立在概念清楚、符号适当的基础上。例如,“非负数a和b”作为一个命题的条件时,要向学生讲清楚“非负数”这一关键词语的意义,并用数学符号“a≥0,b≥0”表示。

(3)注意命题的应用范围。命题是在某些条件或范围内的相对真理,条件和范围变了,定理可能成为谬误。例如,算术根的运算法则是以各个算术根存在为前提;等式性质2同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的限制条件。此外,还要注意某些命题的隐含条件。

三、命题应用反馈信息

(一)内容设计:

1.巩固命题

2.掌握应用方法

3.体悟知识的应用过程

(二)操作过程:

1.示范应用

2.启发引导

3.强化难点(易错点)

4.规范书写

5.及时反馈总结

(三)实施原理及案例解读

明确命题的应用价值和适用范围,并能灵活运用,不断巩固。学习命题的目的之一在于应用。我们是从命题运用的角度来看定理的适用范围。学生明白了命题适用的范围,可以提高运用命题的目的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也是有益的。因此,在命题教学中,要注意安排好各类习题,除基本的巩固题、综合题外,还应该适当补充一些逆用、变用定理(包括

公式、性质等)的例题和习题,以培养学生活用、逆用的能力。

四、知识梳理小结升华.

(一)内容设计:

1.理清知识脉络

2.感悟知识发展应用过程

(二)操作过程:

1.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

2.重点强化

(三)实施原理及案例解读

揭示命题的内在联系,建立数学命题系统化体系。中学数学中的许多定理,彼此联系紧密,但在数学课本中不一定相继出现,有时相距甚远。在教完这些定理之后,应注意及时揭示这些定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形成数学命题体系。这对于学生巩固掌握知识,培养辩证观点都是十分有益的。另外,引导学生对某些命题作适当的不同方向上的推广,也是使学生认识命题间的关系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公式(a+b)2=a2+2ab+b2,既可以推广项数,将“二数和”推广到“三个数的和”以至“n个数的和”;又可以推广指数,将“平方”推广到“立方”。

命题课教学的得失

第一,对基本问题,要详细分析,语言要准确,论证要严格,书写要规范,便于学生模仿。

第二,在命题教学中,不宜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

第三,在命题教学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适时适度地对他们做专题研究的训练,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获得超出原有知识框架的认知水平,有助他们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把命题研究和所学知识重新组织,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完整版)小学数学试卷命题技巧

小学数学如何依据课标精神科学命题,全面反馈教学效果 路莹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促进评价改革,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1、命题的指导思想 命题我们应以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课程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和“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理念,力争让考试成为学生和教师的一次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进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评价方式等与课程改革同步发展。 2、命题原则 命题应坚持以下原则:(1)面向全体,注重“双基”。(2)灵活开放,注重创新。(3)联系实际,注重应用。(4)“三维结合”,注重发展。 3、试题的主要特点和考查目的 (1)试题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分成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部分,其中知识与技能放在了首位。因为只有通过知识与技能这个载体,才能培养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因此,期末

试题以体现“双基”的基本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 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对于基本运算能力,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没有运算繁琐的计算题。目的不是让学生机械记忆和模仿,而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则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2)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实践,体现数学的现实性。 《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试题编制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和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体现数学的现实性,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可以在试卷中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猜想的全过程。(4)注重数学建模,强化应用意识。 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是更加重视数学应用。而应用型试题则主要考查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数学建模能力,即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二是数学能力,即对于转化而来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的能力。因此,应用型试题是考查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良好试题。这种试题的选择背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购物、用水、租车、租船、旅游等等。目的是引导我们的教师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价值的表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开展,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从每个教学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环环紧扣。 教学模式是能用来计划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师行动的’“范例或方案",它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可以进行具体操作,但不能因此而作茧自缚,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模式。何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各种教学情景之中,只有适应于一定社会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的最佳教学方式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考虑选择教学模式时,同时要考虑教什么、怎样教等诸多因素。结合本人的教学情况构建以下模式。 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 一、新授课 (“引导----发现"模式) (一)模式构架 新授课一般采用“引导----发现"模式。这种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对话、交流基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虽不能完全解决,但可以设计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 2.探究尝试 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与探索,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探究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3.数学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反馈的形式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板演,但必须以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思考为前提),然后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明确这些结论,并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系统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内容提要: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知识经济社会,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可持续性发展”和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从2014年4月起进行了“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交流反馈——拓展应用”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该教学模式强调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初步形成了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价体系,使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有了一个比较独立和完整的系统。在此基础上,塑造了一支科研意识强,业务能力精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评价反思 一、课题的提出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落实《纲要》和《课程标准》的根本途径。 2.探究式学习是在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国内,探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主要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模式来主动进行探索活动。在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里很受师生的欢迎,但还缺乏比较系统的、操作性强的、适应广大教师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 3.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究的现象。主要表现

数学习题课教学模式

数学习题课教学模式 张善江 一、引言: 习题课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在课堂上进行的以总结、讲解和练习为主的一种课型。其中总结是使知识系统化的主要措施,讲解是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的有力手段,练习是引导学生检查和运用知识的主要环节,它能使学生完成从理论认识到实践的第一次飞跃。高效的习题教学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而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依据 江泽民主席提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21世纪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白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所以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来进行。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欣赏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话动中的根本任务是“导”,即通过因势利导,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师的教学中得到提高与升华,同时得到知识的积累。因此,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话动,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疑点启发、重点讲授、难点讨论”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促使学生全方位“参与”问题的解决,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基本流程:自主回顾梳理知识→例题剖析尝试练习→变式训练拓展提高→自主整理归纳总结→自我诊断当堂落实。 三、模式操作 1. 自主回顾梳理知识 目的:通过基础练习或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本专题知识进行复习回顾,梳理本专题的知识、方法,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网络。 操作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并写出自己所反思的内容及问题中所蕴含的知识与方法,

(完整版)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郭耀京、丁振棠、邓振新、邓燕、曾敏芝、高月、王星赞、杨桂春 一、模式研究背景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是用词或符号来概括事物的本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时时接触概念,不断地学习概念,加深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同时运用概念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 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是解决例题和练习题的依据。但在传统的数学概念课教学中,老师轻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学生自己看课本或教师运用讲授法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就做例题和练习题。这种概念课的教学方式,产生的后果是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性认识很浅,理解一知半解;学习得到的概念太死板,不能灵活运用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和培养,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切实可行的高效课堂。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初中数学学科一直致力于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吸取先进教学理念,探索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真正做到了知识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互动化、活动结论规律化、问题解决书面化、反思简记习惯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从而学生思维的打开、飞跃、完善过程暴露无遗,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基本模式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包括概念转变),最后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概念、发展认识能力,必须扎扎实实地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数学概念教学模式为:引入—形成—巩固与深化。(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以及“将如何建立这一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提取有关知识,为建立概念的复杂智力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此,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概念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一般可采取下述方法: 1.联系概念的现实原理引入新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有关事物、模型、图识等,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理解概念的实际内容,搞清楚这些概念是从什么问题上提出来的。例如:在圆概念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一条定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图板上,另一端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所画出来的图形,归纳总结出圆的定义。

实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发表时间:2018-09-07T14:22:51.53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5期作者:高玉芹 [导读]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提供充足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对比、反思、提炼,从而发挥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莱芜市莱城区大王庄镇教育办公室山东莱芜271100 一、想象中拼插,拼插中思考,思考中总结 “玩数学、做数学”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理想教学理念,但没有任何载体的教学材料就使“玩和做”转化成了“看”,学生的探究兴趣、动手能力也会大大折扣,益智学具的恰当介入会使数学返璞归真,真正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刚接触科学构件,学生便兴趣高涨,合作拼插、主动探究、自主命名、概述介绍。构件类翻转了常规课堂,锁球类也玩转了益智活动。在孔明锁的拼插活动中,学生必须积极想象它的空间位置,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凿凿相扣”、“暗渡陈仓”,从而总结出鲁班球、梅花锁、二十四锁、丁花香……等学具一般的拼插规律。 二、题组中观察,观察中细化,细化中解答 顾亚龙老师认为:“基于题组模块的生成、概括、表达与应用,能使数学规律格式化、显性化、可视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提供充足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对比、反思、提炼,从而发挥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例如:在执教《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学生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因此在教学初期我便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操作列出以下几个方程(方程要体现操作的过程): X=5; X+10=5+10; X+10+10=5+10+10; X+10+10+10=5+10+10+10; X+10+10+10+20=5+10+10+10+20; X+10+10+10+20+20=5+10+10+10+20+20; X+10+10+10+20+20+20=5+10+10+10+20+20+20; 从而使学生在巩固上节课知识的同时,为本节课的“题组模块”做好“说话”的准备,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但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局限以及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很难用系统、准确、完备的知识进行总结,此时便需要我们进行有序的引导,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发现:都是等式,也都是方程;天平左边的砝码与天平右边的砝码相同,方程左边加几方程右边就加几……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往往会把条件、操作与结论割裂开来,此时提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操作,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来固化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调理分析,以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学生经过短暂的沉淀之后,便会总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依然成立”的结论,此时再引导学生“你能用更简洁的方式表示么?”从而引导学生用“x+n=a+n”这样的算式表示,在加深等式性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建模能力。学生在此基础之上便会质疑:“如果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还成立吗?”另一方面在利用“题组模块”进行教学时,大部分同学往往只注重自上而下的观察,而忽视自下而上的变化,当学生没有质疑时,也可以这样引导:“如果我们更换一下观察的角度,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细心”的同学会这样总结:“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当然也有同学认为“画蛇添足”,此时教师只需要做一名安静的倾听者,学生会在辩论与分析中得出正确的表述,此时再来观察x+n=a+n,“你知道x的值吗?能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吗?”学生很容易写出:x+n-n=a+n-n,这时再追问:“两边为什么要同时减去n,而不是其他的数?”来引导学生根据天平两边有相同的砝码可以拿掉的过程,理解“消数”的意义,从而得出:x=a,我们把刚才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未知数的值(即a)叫作方程的解。同时在练习巩固时,练习的设计也要层层递进,先设计例如:x+150=350+ 150,x-150=350-150,这样等式两边“相同砝码”明显的初级题目;再设计例如:x+150=500,x-150=500,这样暗含“相同砝码”的中级题目,最后再设计例如x+150=500-150,x-150=500+150,这样混淆“相同砝码”的高级题目。这样设计不仅能使学生利用题组模块“练一组题,通一类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将等式的基本性质与解方程的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为理解有关乘除的等式性质及解方程做好准备。 三、预习中交流,交流中质疑,质疑中升华 对于本册中小数及分数的意义、性质、加减法等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进行了简单认识,内容繁多但简单易学。因此,我认为以“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模式进行学习会更为恰当。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预习内容,提高预习质量,我将预习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指导学生预习:找信息、提问题;勤动脑、自解答;精心阅、解疑惑;自举例、试解答。经过一年的课上预习指导,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我便将预习时间置于课堂教学之前,这样在课堂教学之初,便以“举例说明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你能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交流收获、解决疑问。对于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记录,然后以某一小组汇报为主,其他小组质疑补充为辅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与批判中不断深化知识,在质疑与合作中不断发展能力,但此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较为零散,需要教师引领回顾整理,在梳理知识点时形成系统的认知。 实验数学用“创新”刷新了我的教学观,用“整合”贯通了教学内容,用“益智”拓展了数学的外延。虽然初次的尝试与探索略显青涩,但我相信经验的积累、探索的实践会推进实验数学勇往直前。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模式教学设计30655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模式——三步、四环节模式 六年级数学组

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是对某一阶段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查漏补缺,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提高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数学课型。数学单元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和巩固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的过程。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这种能力和意识实在自主整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的。并通过交流、提升、精讲点拨等,完善知识结构,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我提出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采用“三步、四环节”模式。 操作流程: “三步”指课前自主整理、课上内化巩固复习和课后提升。“四环节”主要体现在课上内化复习这一步。 第一步:课前自主整理 第二步:课上内化巩固复习(包括四个环节)

第三步:课后提升 流程解读: 一、课前自主整理 操作这一步骤通常这样:将自主复习内容作为家庭作业布置下去。即提前一天告知学生下节课要进行某单元的复习,要求学生利用时间整理与复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完成课本或相关材料中的习题,记下自己复习中的困惑之处,以便课上交流。这样无疑使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时间巧妙地向课前作了延伸。 二、课上内化巩固复习

这一步骤的实施主要从课上的四个环节上来表现。 环节一:交流回顾、调整起点 “交流回顾”是指上课伊始就让学生交流课前自我整理复习的情况,说说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调整起点”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调整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起点,使复习更具实效,更具针对性。 开始上课时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课前自我复习已经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调整复习起点的过程: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复习时只要带一带;哪些知识、技能学生掌握得还不到位,复习时应该成为重点。这样就能提高复习的效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提高。学生在交流复习收获的同时,教师可相机板书相关知识,为下一环节学生的梳理建构作好准备。 环节二:自主梳理、引导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如果学习者能抓住知识之

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三学”模式好,教学更有效 ——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课程改革势必引起一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三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数学课题研究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突出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让课堂“导学”更精彩,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

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导学? 、导学要以趣诱思,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筒米,设疑: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老师演示。老师接着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这个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圆锥,圆锥应该和圆柱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什么办法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他们的关系对于圆锥体积计算有什么帮助呢?“刨铅笔”教学片断,选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猜想找到支

数学命题及其教学

数学命题及其教学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命题的教学方法,了解并掌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分析. 教学内容:数学命题及其教学 教学重、难点:中学数学命题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数学命题的意义和结构 1,判断的意义和种类 产生概念之后,人们就要运用已有的概念对客观事物进行肯定或否定.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叫做判断.判断是属于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因此,判断有真有假,其真假要由实践来检验,在数学中要进行证明. 2,数学命题的意义 关于数学对象及其属性的判断叫做数学判断.判断要借助于语句,表示判断的语句叫命题.在数学中,用来表示数学判断的陈述句或符号的组合叫做数学命题.由于判断有真假,所以数学命题也就有真命题和假命题之分. 3,复合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上面例中的几个数学命题,都不能再分解成更为简单的情形,称其为简单命题.把几个已知命题联结起来,构成的一个新命题,称为复合命题.新命题的真假被已知命题的真假所决定.构成新命题时,联结已知命题的词语称为命题联结词,或逻辑联结词.主要的命题联结词有下面五个: (1)否定(非) 对于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与它意义相反的命题,这个命题称为原来命题的否定. (2)合取(与,且) 用命题联结词合取(与,且),把两个命题P和Q联结起来,构成新命题"P合取Q",记作P∧Q.它的意义是,只有在P,Q都真时,P∧Q才为真. (3)析取(或) 把两个命题P和Q用命题联结词"析取"联结起来,得到新命题"P析取Q",记作P∨Q.它的意义是,只要P,Q中有一个为真时,P∨Q就为真. (4)蕴涵(如果…,则…) 把命题P,Q用"如果…,则…"联结起来,构成新命题"如果P,则Q",记作P→Q,称为蕴涵式.它的含义是,只有在P真且Q假时,P→Q方为假.其中的P称为前件,Q 为后件. (5)当且仅当 把命题P,Q用"当且仅当"联结起来,得到新命题"P当且仅当Q",记作"PQ",称为当且仅当式. 4学生学习数学命题的心理分析 和中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情况一样,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掌握数学命题时,其心理特征有所差异,但就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而且年级愈低,其特征就愈加明显. 1,对公理,定理,公式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接感知 2,难以从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上把握条件命题

新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新型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课前预习—巩固预习—自学讨论—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薛秋萍 摘要数学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持续学习和创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课前预习—巩固预习—自学讨论—拓展延伸—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目标,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实践、讨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具体操作步骤:一、课前预习,发现疑难。二、巩固预习,再现疑难。 三、自学讨论,合作交流。四、拓展延伸,教师点拨。五、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关键词新型教学模式课前预习巩固预习自学讨论拓展延伸当堂训练 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数学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持续学习和创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就是以优化数学教学过程、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而设计的。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目标,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实践、讨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因此,近几年来,我大胆地进行了“课前预习—巩固预习—自学讨论—拓展延伸—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卓有成效。 一、课前预习,发现疑难。 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课前预习—巩固预习—自学讨论—拓展延伸—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在刚开始预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地找出预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份预习提纲和预习作业,并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在预习提纲中,有的问题学生可能回答出来,有的问题可能还不太明白;同时在预习作业中,有些类型的题目学生会解决,有些类型的题目学生无法解决,要求学生在不懂之处做上标记,有待课上解决。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乘方》的一节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预习的:在上课的前一天,给学生们留下如下预习任务: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五步法”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模式 一、课型特征: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是以《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领域为基础,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开展教学,旨在经过课内外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具有综合性和挑战性,以及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统一协调的发展。 二、教材的特点 1、数学实践的内容是有趣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具有挑战性的。 人教版教材中所列出的专项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丰富,第一学段共安排了21个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共有24个综合应用活动。这些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点:①体验数学的“活动操作型”的,如三年级结合可能性的学习安排的“摸牌和下棋”,让学生通过有兴趣的活动,加深对可能性和可能性的大小的认识,体会游戏规则公平的重要性。②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实际场景型”,让学生面对一个现实的具体场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如“我们去春游”等都是以一个比较大的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题材,让学生去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③有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专题探究型”,如“运动与身体的变化”④有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的为题材的“实验项目研究”,如“怎样滚得远”以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为题材,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获得结论,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⑤有大篇幅的“综合应用型”,如“了解周围的家庭”,具有较强有综合性,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来完成,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内容来了解所在地区的生产与生活情况,从而积累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经验。这些内容都来自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受着挑战,学生在活动中是兴奋的,是积极参与的,深深感受这样的挑战是有趣的。 2、数学实践的学习方式多样。从教材的安排,有做一做、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等。从活动的场地来看,是室内与室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活动的方式来看,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个人活动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活动过程体现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神奇,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体验成功的过程,充满探究快乐的过程。 3、数学实践的学习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教材安排了丰富多彩多彩的活动

数学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程序: 确定复习课的基本程序为:明确目标→知识梳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感悟收获→评价反馈。 二、环节阐述 1. 明确目标(2分钟) 复习课的复习目标要全面要准确要具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确定复习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根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提出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这是确定复习重点的依据和标准。对教材要求“了解”的,让学生知其然即可;要求“理解”的,要领会其实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印象;要求“掌握”的,要巩固加深,对所涉及的各种类型的习题,能准的解答;要求“熟练掌握”的,要灵活掌握解题的技能技巧。其次,熟识每一个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和课标中的地位、作用;再次,熟悉近年来试题类型,以及考试改革的情况。 2.知识梳理(6分钟)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要引导学生从弄清某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入手,从结构到性质,从性质到方法,从灵活运用到形成能力。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这一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点拨来达到促使学生相对完善知识,逐步趋于系统化。

3.自主探究(2分钟) 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提纲,摘录典型例题,分层次的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知识的连接点,做到一道练习题击中多个知识点,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搜集平时作业,测验中的典型错误,提出针性训练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这个过程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自己查找出前一阶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眼、手、脑并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4.合作交流(10分钟) 课堂上学生通过讨论,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在讨论的个程中增强自信、发展个性、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帮助,调动了兴趣,提高了学习能力,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5.展示提升(10分钟) 引导学生对相关例题进行分析、归类,总结解题规律,把握知识的运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复习效率。对具有可变性的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拓展、拓宽,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感悟收获(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还可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新的观点、方法、感受写出来,可以是单元小结,可以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方案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方案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思想的渗透引导、教学过程的科学展开、教育目标的完满实现,大多是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的时空中完成的,而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深度,就直接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目标太统一,针对性不强,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都有所收获和发展,过多的只看重学习好的,高考有望的学生。 2.教师只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没有兴趣,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长期下去甚至使学生厌倦学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不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3.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时间很少,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合作式学习很少进入课堂。 4.评价手段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没有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过多的用统一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课堂教学要求 1.精心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必须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精心选择每节课的例题和习题,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地选择和灵活的驾驭,使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2.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 要使数学课堂优质高效,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使课堂充满感染力,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投入情感转变。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时,学习效率最高。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于学习,定会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 3.有效的课堂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口头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的积极评价,能有效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评价时要注重内容真实,恰如其分地给以褒奖,防止评价语言苍白乏力,或者言过其实。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不断地为课

中考数学命题研究

中考数学命题研究

中考数学命题的研究 李月娟朱智慧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中考数学命题对数学教学和对人才的培养的影响,分析中考数学命题的现状、存在的弊端以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考数学命题义务教育 前言 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为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目的终结性考试,其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评估初中毕业生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数学学业水平的程度。考试的结果既是确定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中考数学命题对初中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从近几年的中考数学命题来看,越来越注重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知识的迁移、应用等等,但是中考数学命题还存在很多弊端,尤其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凸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出解决策略,使中考命题越来越科学,能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发展状况。 一、中考数学命题的研究现状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在这些特有的背景下,中考意义将更加深远,责任将更重大,由于中考的命题直接影响数学教学,如何改进中考数学命题,使之能公正、

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学反思能力 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二、中考数学命题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中考的变革可以促进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全面进行改革。 1、改变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去响,教师受教育目的、评价的影响,更多地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容量,而课程改革使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改变教师的教学内容 过去教师主要教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等结果性内容,而《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4、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 伴随着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入,新的课程改革的出台,形成了一些

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简介精选三篇

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简介五步教学法――数学教学模式简介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今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能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 1.《课标》阐述: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要注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

生、形成与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情境设置的基本要求: (1)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是敲门砖的作用,也不是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2)应当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3.注意问题: (1)情境设置不应唯一的被理解为生活情景。 (2)应当更加重视对于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不同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并切实做好两者间的必要转化,包括由日常数学上升到学校数学,以及由学校数学向现实生活的回归。 (二)探究体验 本环节包括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课标》阐述: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浅谈数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数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数学实验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实验学习兴趣数学规律创新思维应用意识 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更为数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无限广泛的前景。数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有趣的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健旺,注意力集中,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欲讲内容,用有趣的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精神集中、劲头十足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如:教“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实验,学生能折、剪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数学理论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数学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 通过剪纸这一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形象的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及“勾股定理”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操作,一方面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数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运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11-12-07T09:05:49.2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谢永丽[导读] 它是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特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谢永丽河北省邱县梁二庄中心校057450 摘要:数学实验是当前数学教育中的一门新兴课程,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它是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特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精神 一、构建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结构与基本程序 1、基本结构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一改传统的师生二元主从结构为教师、学生、媒体三元交互结构。师生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实验,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其结构如下: 3、具体做法 下面就小学数学“三角形内角和”数学实验教学谈谈我们的做法。 (1)情境激趣,质疑猜想。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架起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数学与具体问题之间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质疑猜想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因为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和猜想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与被动的接受相比学生更乐于这样的探索。 (2)自主探究,验证猜想。验证猜想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要让每个学生围绕自己的猜想,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验证自己的猜想,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交流评价,归纳结论。各学习小组汇报自己的验证过程,展示探究的成果。对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归纳,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在交流、归纳过程中,及时肯定其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促使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充分交流和讨论实验中各自使用的方法和发现,教师要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4)实践应用,巩固创新。引导学生将探究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结论、经验和方法运用于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具有趣味性、操作性和开放性的练习活动,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数学实验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1、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实验教师在进行数学实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有困难的学习内容,并参与到实验活动中与学生一道探索数学的奥秘,实验完毕后及时组织全班交流,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和总结,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基本理念。 2、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能发生。数学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3、数学实验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开放性的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向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能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多向交流、求异创新。数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受教材的局限,它可以是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实践活动,也可以从各种教育资源中要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材料。 4、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困惑。有些地区教学班学生人数偏多,不利于开展有效的数学实验教学。面对班级人数过多这个问题应如何去做?现行教材对数学实验内容的安排表现得相对不足。虽然数学活动较多,但实验内容不多且没有实验课例,尽管城市的老师会去研究开发课程资源,但面对广大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教师“无本可依,无例可循”的现象应如何处理?在加大学生操作实验研究力度的同时,学生的基本训练相对减少的问题如何解决?数学实验提高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否会削弱或忽视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还有待我们在实践中去思考、去探究、去解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