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随便”不随便——汉语的一种思维

“随便”不随便——汉语的一种思维

“随便”不随便——汉语的一种思维
“随便”不随便——汉语的一种思维

“随便”不随便——汉语的一种思维

看看太极图,你就知道,中国人的阴阳观念和西方人的二元论是不一样的,因为阴阳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之间由一条曲线而不是直线作为分隔,即便如此,这个界限仍然是模糊暧昧的。阴与阳,并没有很明确的界限,但是当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它的界限就异常分明,只是,有的人看出来了,有的人却糊涂了,这需要在“酱缸”里头修炼。黑与白,我们不喜欢,所以我们总是寻求“灰色空间”;对所有人都好,我们不感激,因为对所有人都好就意味着对所有人都不好,我们讲究亲疏有别;我们不像西方分析哲学家那样,把“圆的方”作为一个怪物进行研究,而是提倡人格上的“外方内圆”;在联合国上,我们经常投弃权票以替代反对票,等等。这是我们的民族性,当然有它合理的地方,而这种合理是要用慧眼去体会的。

同样的,我们也不喜欢直说“赞成”或者“反对”,于是发明了一个词——“随便”来表明我们的立场。有人可能会认为,“随便”是一种立场,表示随和的、无所谓的、漠不关心的、无立场的态度,这是有道理的,但还不全面。前面说过,我们是以外方内圆为人格标准的民族,因此,内心立场是异常坚定的。无立场的人,我们称之为“滥好人”、骑墙派等等,可见,无立场一向是受鄙视的。(当然,这里用无立场不是在赵汀阳的意义上用的,赵汀阳的无立场分析是要摆脱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况,用马斯洛的话来说,是一种“道家的客观”的立场)所以,随便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少数情况下是“It’s up to

you”(由你决定)、“at will”(随性)、“without concern”(漠不关心)之意,大部分时间,我们是用“随便”一词来表明我们的“不随便”,即“赞成”或者“反对”,这才是典型的阴阳文化。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对话来说明。

一、

大奇问他女朋友小云:“你说今晚我们是去必胜客吃饭呢,还是去麦当劳呢?”

小云:“随便。”

大奇:“那去麦当劳吧。”

小云脸上露出笑容:“好啊。”

这一段比较简单,这里小云虽然口说“随便”,但是心里已经有了选择,她之所以不明确表态,首先是因为男朋友征求她的意见是出于对他的尊重,所以礼尚往来,小云也征求一下对方的意见,所以,“随便”其实就是“你觉得应该去哪?”的意思。

小云心中已有答案,但不表明立场,因为恋人之间以和谐美满为重,所以,首先需要达成妥协,如果大奇想去必胜客的愿望非常强烈,那么小云也可以适当照顾;当然,对于小云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奇说出了她心中的选择,以表明对她的理解和关心,而大奇做到了,表明两人之间很有默契,所以小云很开心地笑了。

所以,“随便”在这里其实有两个功用:首先是表明对对方的尊重(我们常常以为“随便”是表示对人的不尊重,恰恰相反),其次才是表明自己的立场,这反映了中国人对待局内人的态度:同中求异,

大同小异,同优位于异。

二、

大奇接待一位其他单位来的同行大勇,问:“我们这附近有两家饭馆比较好,一家是郭林家常菜,一家是潮州牛肉丸火锅城,你看你喜欢哪一家?”

大勇:“随便,哪都行。”

大奇:“那去牛肉丸火锅城吧。”

大勇:“随便吧,行。”

大奇:“那咱们还是去郭林家常菜吧。”

大勇:“随便,听你的。”

大奇心领神会,开始询问大勇的饮食习惯,然后介绍这两家菜馆的特色,最后他们去了牛肉丸火锅城。

一开始,大奇向大勇介绍有两家菜馆,征求一下大勇的意见。这时候大勇的“随便”当然首先仍然是表示一种礼尚往来的尊重,但它所隐含的立场则跟第一个例子不大一样,因为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第一个例子双方是恋人,所以双方已经比较了解,都是局内人;可是大奇和大勇毕竟是刚认识,彼此不是十分了解,处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界限上。所以,第一个“随便”的意思就是:“你是主人,你比我了解这个地方,所以应该知道哪一家比较好;你觉得怎样合适,就去哪家。”

有人可能看到这里会想,这里的“随便”不就是表明自己不负责的立场吗,不就是“It’s up to you.”(由你决定)吗?不是的,“It’s

up to you.”的深层含义是:如果你带我去的那家不好吃,那么我也认了,因为是我决定“让你决定”的。但是,这里的“随便”的深层含义是:如果你带我去的那家不好吃,那么,就是你没有尽到地主之谊,我会对你有不好的印象。

各位看到这里一定会觉得非常熟悉:生活中很多事情看似有诸多选择,其实只有一个选择,做对了合情合理不足称道,做错了别人落井下石毫不同情。为什么?因为没有慧眼去发现那条唯一的路,当然吃力不讨好。

大奇深明中国文化的特点,知道对方说“随便”而如果自己真是以为对方随便的话,那么这件事的成功率只有50%,万一选的那家刚好大勇不喜欢,那么自己就要承担因为自己的鲁莽带来的后果,所以还是要做得周密一些。另外,大奇以为,北京到处都有郭林家常菜馆,所以大勇应该知道,而对牛肉丸火锅城可能不了解,所以他先问的是牛肉丸火锅城,如果对方说“随便”,那么很可能表明对方会更愿意去郭林家常菜。这就把对方往“局内”的方向拉了,假设对方对郭林有所了解。

结果对方果然说“随便”。由于中国人常常用“随便”来表示反对,所以,大奇觉得大勇可能更希望去郭林吃饭,所以为了再确认一下对方的意思,大奇问是否愿意去郭林家常菜,对方仍然没有给出回答,表情也跟说前一个“随便”一样。于是大奇终于明白,原来他之前假设大勇知道郭林家常菜的假设是错误的,在某种意义上,大勇对这两家菜馆一无所知,所以他开始重头介绍这两家菜馆的风格,按照

大勇的饮食习惯,最后做出一个令大勇满意的决定。

我们会发现,即使在第二个例子中,“随便”的意思也不是固定的,大奇即使很懂中国式沟通,但是也需要不断地揣摩“随便”的意思,由于被自己一开始的错误假设所迷惑,所以他对大勇的“随便”的意思就把握得不充分。而大勇用“随便”这种看似模糊的态度,其实是用来表明自己希望得到更多信息,以求更好地回答对方的问题。所以,最后大奇终于心领神会,两人的沟通就顺畅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随便”这个词也太复杂了吧,我们如何去把握它呢。在第一个例子中,我用的是局内人的对话,局内人的特点是,双方互相比较了解,所以,要懂得对方的“随便”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就应该更多地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处事风格等,把握这种“随便”,靠的是心灵的默契,这种默契来自于日积月累的沟通,即使有时候理解错误也没关系,因为局内人比较容易消除误解。(当然,这里的局内人更多地指心理上的,就是当“自己人”,如果心理上的“局外人”同处一局而且实力相当,那么这种情况就非常可怕,比如为了争夺皇位而互相残杀的兄弟。)

在第二个例子中,我用的是局外人的对话,这时候要懂得对方“随便”的具体含义,就要不断地追问,通过对方更多的“随便”来确认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当然,这种方式自古有之,而且它的规律就是常常以“随便”来否定你的判断,最后使你的判断达到准确。

最后,如果真要问,那“随便”究竟怎么翻译比较适当呢,我觉

得我的好易通电子辞典有一条是比较合适的:(to a quest) as you please to,即当你觉得什么是适当的方式,我就听你的。这与曾仕强所认为的“随时”应该翻译为the proper time(合适的时间)是一致的。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篇思维模式 ?作者:韩红梅王京华杨馥卿 ?汉语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语句表达的差异1.指称——人称与物称在中国人的主体思维习惯的影响下,汉语语句表达主观性较强,多采用第一人称,且习惯上用人做主语。英国人倾向于进行客体思维,语句表达注重客观性,因此以物做主语的情况比较多。例如: ?(1)Recognition and sadness flooded her face. ?(2)Hisweariness and the increasing heat determined him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 ?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习惯影响,将同样的意思表达为:(3)She recognized me and her face was filled with sadness.(他认出我了,于是一脸悲伤。) ?(4)He was tired and it‘s getting increasingly hot,so he decided to sit down in the first convenient shade.(他疲惫不堪,天气也越来越热。他于是下了决心,一碰到舒适的阴凉处就坐下休息。) ?在英语母语者看来,这样的表达客观性意味较弱,句式缺少变化和起伏,在对人物心理的描绘上不及(1)和(2)生动形象。 ?2.语法结构——话题型与主谓型汉语受整体综合思维模式的影响,注重先表达信息中心(话题),然后进行对话体的阐述、说明、铺叙等。赵元任先生认为,50%以上的汉语句子结构是话题说明框架,属于典型的话题型语言。 ?而西方人习惯于进行逻辑思维,因此英语语言结构严谨,逻辑性极强,一般遵循主语+谓语(主谓型)的基本框架,辅之以其他修饰、限制、补充成分,构成层层搭架的语句结构。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时,容易受到整体思维模式的影响,以话题+述题结构去构建英语句子。 ? ?例如:(1)Our policies 0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ve won great success. ?(2)To make good impressions on the interviewer Shoul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for the job interview. ?这两个句子是以主语作为话题为中心构建的,其他成分用来进一步阐述话题的内容。 如果按照英语的写作思维模式来进行分析。会发现句中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主谓关系,真正的主语被省略掉了,造成句子结构错误,概念表述含混不清。 二、语篇铺排的差异1.段落发展方式——螺旋式与直线式“汉语的篇章发展往往采用迂回的方式,不直截了当地阐述主题,而是以一种螺旋式的反复暗示逐步引出主题。”西方人习惯于抽象思维,因此英语语篇“在写作手法上就注重开宗明义,有的放矢,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一般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明确设定论述的主题;阐述和证明论点时毫不旁顾,或解释原因,或举例论证;最后的结论水到渠成,戛然而止,或重申主题,或提出建议,语言简明扼要,决不拖泥带水。有些中国学生在写作时,总是不自觉地使用汉语的段落发展方法,通过间接迂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下面是中国学生写的一篇以The key to Success为题的文章的开头段: ?There is no doubt that everyone wants to be a success.Winning a great success bring us a

现代汉语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词汇 “词汇”思考和练习一 三、用“替代法”证明“驼绒”是两个语素,“骆驼”是一个语素。“驼绒”中的“驼”跟“绒”都可为已知语素所代替,也可跟已知合,如: (1)驼绒平绒呢绒鸭绒 (2)驼绒驼毛驼峰驼铃 (1)组说明“驼”被“平、呢、鸭”替换,“绒”可跟上述语素组合, (2)组说明可以被“毛、峰、铃”替换;所以“驼”、“绒”是两个语素。“驼绒中”的“驼”不能被替换,也就是说“骆”不能跟任何其他语素组合,它不具备语素的资格。由于语言中同一层次的单位才能组合,语素不能跟非语素组合,所以在这里“驼”也不是语素,“骆驼”只能算一个语素。 四、分别指出下列字中的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单独作语素的字。 柿素眉蜻狗羊鸭 习鹃祝闪平虎狼 自由语素:狗、羊、学、祝、闪、平、狼 半自由语素:绩、柿、素、眉、虎、鸭、习 没有不自由语素。 不能单独作语素的字:蜻、鹃 五、划分出下文中的词(在词下划一横线,成语不划,不分析)。如果是合成词就注明它的构成方式。(略) 六、指出下列的双声词、叠韵词、音译词。 仓促灿烂沙发孑孓恍惚婆娑铿锵 扑克涤纶秋千踟蹰拮据婀娜腼腆

双声词:仓促孑孓恍惚秋千踟蹰拮据 叠韵词:灿烂婆娑腼腆 音译词:沙发扑克涤纶’ 七、指出下列复合式合成词的类型。 痛快认真抓紧房间革命 飞快解剖石林开关领袖 工人碰壁戳穿司令雪崩 动静无论烧饼粉饰体验 奶牛牛奶功用用功 (一)联合型:人民解剖开关领袖美好丝毫伟大动静衣服功用 (二)偏正型:痛快飞快石林雪白工人烧饼粉饰 (三)补充型:抓紧房间照明戳穿 (四)动宾型:认真革命碰壁司令无论用功 (五)主谓型:雪崩体验 八、试举出yi音的五个同音语素,用每个语素各造三个合成词,同时注明其结构类型 (一)一一定(偏正) 一律(偏正) 统一(补充) (二)衣衣服(联合) 大衣(偏正) 衣领(偏正) (三)依依靠(联合) 依赖(联合) 依然(附加) (四)医医院(偏正) 医术(偏正) 医疗(联合) (五)揖揖让(联合) 作揖(动宾) 拜揖(联合) 十、下面句子里加着重点的词中间也插进了其他成分,你认为对吗?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

英汉思维差异对比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概念与形式的对立统一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这对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因此,翻译时,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大胆地采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归化方法。 汉语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概念。语言上汉语更倾向于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概念。 He wondered whether his outspokenness(N. 坦白,直言相告)might be a liability(N. 债务)to his friend. 他怀疑他的直言对他的朋友来说是否会是一种债务。 他怀疑他那么心直口快,是否会让他的朋友背上思想包袱。 英语的这种独立语结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正好相反 his outspokenness=he was outspoken(语义结构) a liability to his friend=his friend had a liability(in his mind)(语义结构) 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 distraction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ract派生来的),但在该句中仍保留动词的语义(VT. 分散……的注意力),其语义特征要求这个词必须要有它的动元,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distracted sb.,即发出该动作的施事(句法上的主语)和受事(句法上的宾语。)distance 也是个名词(名词化,distant派生来的),其语义结构应该是he was distant from sb. 这样我们就得出这句话含有两个动核结构。即: 1 he could distract others. 别人注意不到他 2 he was distant from others. 他远离别人 按照自然的逻辑将两个事件合并在一起,就是“他远离别人后,别人就注意不到他”。 这句话还有一个主要的核心动词sought(寻求),在句中连接后面在英语中被看做概念化的事件名词(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构成句法上的“主谓宾“结构,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又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因果关系很强的事件,sought在句中将He和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在语义上连接起来,说明了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是he sought的客体。因此,使用具体词语表达的话,该句应翻译成: 他想远走高飞,免得心烦。(同时要注意语用的功能)。 The main land mass of the United States lies in the central North America, with Canada to the north, Mexico to the south, the Atlantic Ocean to the east and the Pacific Ocean to the

现代汉语(下册)课后答案

《现代汉语》第五章语法习题答案-----思考和练习一 一.汉语学里的和词法和句法各研究些什么? 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有研究围.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部结构,词的形态变化和词的语法分类,例如语素构成词的类型有哪几种,词形变化的方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有哪些,此能分多少类,每类词以至每个词有哪些功能或用法,等等.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例如短语,句子的结构层次如何,每层中各组成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形成什么类型,表示什么意义,句子有什么语用条件,等等。 二.什么是语法体系?对语法体系的分歧应采取什么态度? 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种客观的语法体系。但在语法学界,由于众多语法研究者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使用的析句方法和术语也就不同,对同一语法现象分析的结果和解释会出现分歧,从而形成不同的语法体系,这一含义的语法体系应该说成语法学体系。不同的语法学体系都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运用好各种语法结构的。它们往往小异,各有所长,因此,学习是要细心观察,拿它同语言实体相印证,采用符合客观事实的说法。不能因体系的分歧而否定学习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对语法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逐步减少分歧。我们有必要分清语法体系的两个含义,知道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往往是语法学体系。 三.举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和稳固性。 语法的抽象性指语法不管词、短语和句子的具体意义,而只管其中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语法规则。例如∶“牛、太阳、飞机、春天、经济、势力”这些词的词汇意义各部相同,而语法形式和意义有共同点,即指它们有常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功能,能单独受数量短语的修饰,都有事物意义。又如“蓝蓝的天、善良的愿望、奔跑的羊群、火车的速度、一本书”,这些短语的具体意义不同,但是语法不管这些,只注意每个短语都是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是定语性质不同的定中短语。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从汉语语序看汉民族的思维特点与文化心理 本文通过分析汉语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语篇中句子表达的顺序,探讨了支配汉语语序的深层文化动因,即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已知到未知,参照点先于目标的思维特点以及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文化心理。 标签:汉语语序思维特点文化心理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既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民族的语言都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语法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我们常说语法具有民族性,就是因为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思维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1],各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该民族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的一种折射。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本文所讨论的语序包括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组句时词语的排列顺序以及构成语篇时句子或语段的表达顺序。以上几种语序均体现出汉民族独有的思维特点和文化心理。 一、构词时语素的排列顺序 (一)反映汉民族特有的伦理观念 汉语双音节词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复合词,构成这类复合词的两个词根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尊后卑:君臣、首领、将士、官兵、夫妻、主仆、师生、朝野等;先长后幼:父子、母子、婆媳、祖孙、老幼、叔侄、儿孙、姐妹、兄弟等;先主后从:主次、纲目、本末、公私、城乡、妻妾等。以上复合词中两个词根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思想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重视“礼”。“礼”的本质即强调人伦关系。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要靠人伦关系来维系,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与平衡,促进群体的统一和发展。所谓人伦关系就是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关系,它是构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其界限也是不可逾越的。正如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样,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尊卑之分,年龄辈分的长幼之分,人际关系的主从之分,在儒家思想中有着清楚的划分。”[2]儒家的这种伦理观念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言行,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一个基点,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汉语复合词中语素的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的先尊后卑、先长后幼以及先主后从的伦理观念。 (二)反映汉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和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特点 汉语中有很多偏正式复合词,其中位于前面的修饰语素多为表示通过视觉、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012012018.html,/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发现中文和英文之间有许许多多的差异,正是这样的思维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模式。因此,本文着重从中国人在乎直觉而西方人注重理性这一特点分析中英文的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象形文字图像英语语言 组成汉语的文字都是中文的字形,而不是拼写汉字。到目前为止,汉语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发展,比如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图片。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它的每一个书写标记都提供了更多的单词含义,而不是注重于发音。这样的汉字很多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没有意义的一部分,是象形文字;另一部分是发音部分,如“烤”,是由“火”和“考”两部分组成的,它的意义与“火”这个部分息息相关,但声音却与“考”这部分有关联。英文的字符是英文字母,它有26个字母,每个字都有不同的拼写和声音。 相比较而言,汉语是可以想象的,因为中国人强调直觉和图像;英语语言更加功能化,因为印欧语系强调理性和逻辑。中文写成的字符(也称为汉字)在最初的形式里是事物或观念的图像。在当前高度发达的形式中,汉字不是用图片系统来传递文字,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意象来传递想法的复杂手段。例如,“水”(water)就像是船在河流中漂浮着,“瓜”(melon)根据植物果实的树枝引申出来的汉字,“舟”(boat)就像是在河上形成的。“森”是由三个“木”组成,这意味着大面积的树木覆盖土地。一些汉语词汇的意思可以从视觉上观察字形而直接理解其含义,我们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如:“饭卡”(food ticket,mess card),“饭碗”(rice bowl,or job;means of livelihood),“饭厅”(dining hall,dining room,messhall)等等。来看一下“塑料薄膜”的英语语定义:It is a kind of plastic sheeting;when we have some leavings,we shoulduse it to store.汉语的描述能够很生动地介绍图像,形状和材质,但在英语中,它只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汉语经常把图像作为隐喻或抽象的观念来表达感情和野心。“蚕食”(to nib-ble),用蚕宝宝吃桑叶慢慢地从小叶啃咬的方式来比喻逐步侵略和占领。“酸甜苦辣”往往描述了食物的味道,有时我们会用在对于生活的描述上。从字面意义来看,它包含了酸、甜、苦、辣。 生动的代表了生活的滋味。此外还有一个:“顺水推舟”(to push the boat with current;tomake use of opportunity to gain one’send)。在汉语中,常常会有很多量词的使用让中文词汇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比如:一门炮(a piece of artillery),一匙汤(aspoonful soup),一阵雷声(a clap of thun-der),一套《列宁全集》(a set of the com-pete works of Lenin)。但英语中,这些词并没有分类。在这种情况下,英语经常使用形容词、动词、感叹词来代替。 例如:砰!枪响了一声。Bang!Went the gun.(动词)他满脑子的点子。He isbrimful of ideas.(形容词)她“扑哧”一声笑了。Sheburstout laughing!(动词)再来一个。Encore!(感叹词)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英语翻译可以非常准确地表达词语的意义,说明对象的数量,但是不可能成功的再现汉语两次的生动性。从这些表现形式来看,汉字在它的含义和用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

现代汉语下册的部分课后习题

一、详述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名词的语法特征 (1)经常做主语、宾语或主语、宾语中的中心语,如“老师推荐了一本好书”,名词“老师”做主语,”书“做宾语中的中心语。多数名词能做定语,如“校园文化”。名词一般不做状语,但表时间、处所和方位的名词常常做状语,如“我们明天出发”。名词不能做补语。(2)名词一般可以受表示名量的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朵花”,但表集合的、表方位的名词和专有名词大多不能受数量短语的修饰。(3)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修饰。像“不人”“不鬼”不能说。只有在“人不人,鬼不鬼”等特定结构里才能使用。 (4)名词一般不能重叠。 (5)一部分表人的名词后可附加“们”表复数,如“同学们”、“乡亲们”等。 2.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经常充当谓语或谓语中的中心语。 (2)多数动词经常充当动语带宾语。现代汉语中能带宾语的词一般都是动词。 (3)动词能够受“不”等副词修饰,只有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 (4)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即表示动作行为持续、完成和经历等语法意义。 (5)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时、少量,有时带有尝试的意味。

3.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常作定语和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2)表性质的形容词大都能受“很”“太”等程度副词修饰。表状态的形容词本身已含程度义,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3)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表示程度的加强。 (4)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有些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兼属动词称为使动词,做动词时能带宾语。 二、简述区别词和副词的语法特征。 1.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1)区别词只能做定语,修饰名词,如“副主席”“袖珍字典”等。区别词除做定语外不能做其他句法成分。 (2)区别词不能受“很”“不”修饰。 2.副词的语法特征 (1)副词具有纯状语性,副词绝大多数只能修饰动词、形容词,做状语。只有极少数副词还可充当补语。 (2)副词一般不能单说,只有“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上”等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

英语、汉语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别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4.思维侧重不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语言风格各异——形合与意合 英民族注重形式逻辑,而汉民族重辩证思维。表现在语言上,英语用各种形式连接手段,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意合,“刘勰(465-532)所谓‘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文心雕龙?神思》)就是说

《现代汉语》课后答案_下册完整版(黄廖版)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 思考和练习一答案 一、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研究些什么? 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有研究范围。 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内部结构、词的形态变化和词的语法分类。例如语素构成词的类型有哪几种,词形变化的方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有哪些,词能分多少类,每类词以至每个词有哪些功能或用法,等等。 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例如短语、句子的结构层次如何,每层中各组成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形成什么类型,表示什么意义,句子有什么语用条件,等等。 二、什么是语法体系?对语法体系的分歧应采取什么态度? 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个客观的语法体系。但是在语法学界,由于众多语法研究者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使用的析句方法和术语也就不同,对同一语法现象分析的结果和解释会出现分歧,从而形成不同的语法体系,这一含义的语法体系应该说成语法学体系。不同的语法学体系都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运用好各种语法结构的,它们往往大同小异,各有长短,因此学习的时候要细心观察,拿它来同语言实体相印证,采用符合事实的说法。不能因体系分

歧而否定学习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对语法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逐步减少分歧。我们有必要分清语法体系的两个含义,知道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往往是指语法学体系。 三、举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和稳固性。 语法的抽象性指语法不管词、短语和句子的具体意义,而只管其中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规则。例如“牛、太阳、飞机、春天、经济、势力”这些词的词汇意义各不相同,而语法形式和意义有共同点,即指它们有常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功能,能单独受数量短语修饰,都有事物意义。又如“蓝蓝的天、善良的愿望、奔跑的羊群、火车的速度、一本书”,这些短语的具体意义不同,但是语法不管这些,只注意每个短语都是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是定语性质不同的定中短语。 语法具有稳固性,这是说许多语法规则经历千百年而不变,旧的语法规则的变化和新的语法规则的产生都是比较缓慢的。例如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是利用语序和虚词,从古到今都如此;主谓结构中主语和谓语是一前一后直接组合的,不用语法成分来连接,但是主语后头停顿处,有时可以出现语气词,这些结构特点也是古今一致的。又如在上古,名词可以做谓语,到了现代,名词一般不能直接做谓语了,这可以看出旧规则虽有变化,但是变化很缓慢。 四、为什么说研究语法要注意民族特点。 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忽视民族语言的个

“整体性”汉语思维与“个体性”英语思维对比分析

[摘要] 文章从英汉两种语言书面语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分析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的一个显著差异,即“整体性”与“个体性”差异。分析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差异对了解两种文化、学习两种语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汉语思维;整体性;英语思维;个体性 一、引言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及文化,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同类型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文化心理特征的主要因素,起着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作用。同时,思维方式又制约着语言的风格、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汉民族思维方式以整体性为主,直觉为先,忽视个体,强调天人合一。汉民族从整体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事理。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取向,传统中国文化是群体取向,注重维护群体利益,保障群体团结,将集体主义视为价值取向的核心。这种价值观体现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注重由大到小,从强到弱,由国到家的表达方式,强调语言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而英民族思维方式以个体性为主,依赖抽象理性,强调个人力量。英民族习惯于从个体角度出发,把事物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是个体取向,重个体的天人两分,强调维护个人利益,发挥个人潜力,实现个人目标,以个人主义、人本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之下,英语里常常是由小到大,由个人上升到群体的表达方式,英语中“I”在句中总是大写, individualism 和egoism非贬义词。[ 1 ] ( P37) 汉语注重内在意念,整体印象,不受形式的约束,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 ,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者从整体上将句与句联系起来,领悟其中的意义,汉语对语境依赖较多( high - context) 。“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 2 ] ( P141) ,这个“弹性”,体现了从整体出发,依赖语境的人的悟性。与汉语相比,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英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形合法( hypotaxis) ,重形式结构协调,属于低语境文化( low - con2text) ,读者较少依赖语境就能分析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 2 ] ( P141) ,这个“硬性”,体现了从个体出发,不依赖整体语境的人的理性。本文从词汇、语法及篇章方面分析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差异。 二、词汇 在词汇方面,两种语言的整体与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性运用、词的意义以及词的形象程度等方面。受整体性汉语思维的影响,汉语表达重意义,轻形式。汉语词性运用区别意义不是很大,英语则有严格要求。从语言结构上划分,汉语属于孤立语,其词形不受语法影响而发生变化。在汉语中,词没有严格的形态屈折变化,而英语强调个体变化,属于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因而,相对英语而言,词性在汉语中显得并不举足轻重。例如,“美”这个词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看作是抽象名词,无论理解如何,它不影响表达。但英语中必须将它放置特定语境,在名词前它就是形容词“beautiful”,作主语它就只能是抽象名词形式“beauty”。词性的运用还体现在词语搭配方面。汉语中只要个体词汇在整体意思表达中具有相同或相近意义,我们就选用同样的词汇,不去考虑词汇的语法搭配。英语却有明显的规定性。如: such和so意思上都是“如此”,但语法意义却有不同。英语中, such用来修饰名词,而so用来修饰形容词。 这种模糊与具体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在词义的表达方面。如“赢”在汉语中有两种含义: (1)余利(2)胜,作第二种意思讲时,在英语中,因为表达赢的逻辑关系不同,采用的词也不同。如“他赢了我。”表示他击败了我,英文表达为“He defea2ted me. ”;而在“他在比赛中赢了”中赢却表示获胜的意思。英语表达为“He won the game. ”又如“怀疑”一词在汉英辞典的解释有“distrust, doubt, suspect”, [ 3 ] ( P376)而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里同样作为动词,“doubt”的汉语解释为:“thinkthat something may not be true”,汉语译为“怀疑”;“suspect”的汉语解释同样是“怀疑”,但英语解释却是“to think thatsomething is p robably true or likely,

最新现代汉语下册试题及答案

现代汉语下册试题及答案(彩笔标注为多考题) 一、填空题(总共20分,每空1分。) 1、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另一个是。 2、语法有三个性质,分别是、和。 3、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 4、“同意参加”是属于(短语类型);“用笔写字”是属于(短语类型);"愿意他进来"是属于(短语类型)。 5、按宾语与动语的语义关系来分,宾语可划分为三种:、 、。 6、句子根据内部结构可分为和。 7、语法研究应包含、和三方面的内容。 8、联合复句可分为并列、顺承、、和 五小类。 二、选择题。(总共20分,每个2分) 1、()表示人和事物的属性,有区分事物的分类作用。 A.区别词 B.名词 C.量词 D.代词 2、下列形容词中,属于状态形容词的是()。 A.软 B.大方 C.伟大 D.雪白 3、“发现意外”和“意外发现”这两个短语是()。 A.述宾短语;兼语短语 B.偏正短语;述宾短语 C.兼语短语;述宾短语 D.述宾短语;状中短语 4、下列句子中主语是受事主语的是()。 A.我们跑丢了一只猫 B.狼把羊吃掉了 C.这孩子我也疼她 D.小妹只掉了几滴眼泪 5、“新中国的青年谁都感到幸福!”其中代词“谁”是()。 A.表示疑问 B.表示虚指 C.表示任指 D.表示确指 6、“他们两个去很适合”中主语是()。 A.他们两个去 B.他们两个

C.他们 D.他们俩 7、“大师傅,白天的事您千万不要见怪!”其中“大师傅”是()。 A.主语 B.称呼语 C.与“您”是同位语 D.宾语 8、带有拟声语的句子是()。 A.啊呀,老陈,想不到是你做的。 B.砰,砰,响起了敲门声。 C.哈哈,太神奇了! D.嗯,我这就来。 9、“禁止吸烟!”是() A.动词性非谓语句 B.省略句 C.动宾短语 D.兼语短语 10、“一家得出多少钱呢?”是()。 A.是非句 B.选择句 C.正反句 D.特指句 三、分析题。(30分) 1、指出下列划线词语所属词类。(共6分,每个1分。) (1)这棵树很笔直 (2)古塔在城市以西 (3)踢了一脚 (4)格外显眼 (5)啊!真好哇! (6)一台彩色电视机 2、指出下列短语类型。(共8分,每个1分) (1)觉得高兴 (2)粮食丰收 (3)昨天的事 (4)花园里谈 (5)玩得高兴 (6)有人不赞成 (7)南昌九江

思维模式

中英文化中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英语教学 〖发布日期:2008-08-06〗〖作者:〗 〖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打印本稿〗〖关闭〗 内蒙古乌拉盖管理区中学齐志杰 [摘要]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结合目的语国家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使用该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然而由于民族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学习者会不知不觉地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目的语文化上,从而发生文化“负迁移”。换言之,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运用原则和表达方式,影响到学习者对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本文拟从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的差异与英语学习的关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几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 价值观思维模式英语教学 一、价值观念与英语学习 “传统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套体系直接影响人们思维的方式和交往的规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令性作用,社会成员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这套体系。对于录属于某一文化的人来说,行为受价值观的支配,在语言上也打下了价值观的烙印。价值观的表现范围很广,这里仅取其中与文化差异有密切关系的方面介绍。 1、世界观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的,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即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句子:“教室里有一个学生”(汉语的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则说“There is a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英语的先局部而后整体)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优先而英语族人解析思维优先的倾向。如受汉语思维影响,英语要表达“我家有四口人”,中国学生有时会说出这样错误的句子:My family has four people .(先整体后局部)正确的说法: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先局部后整体)。 2、群体取向与个人取向(Group vs.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 基于上述世界观的不同,中西方的价值取向有天镶之别。中国人认为个人是“沧海一栗”微不足道,推崇社团价值至上的价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则是个人价值至上。它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崇拜个人奋斗。每个人体现个性化的自我,自由抒发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由此在语言上呈现出“I language”和“We language”特点。同时,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I language” 和“We language”特点。同时,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所以,英美人的话题常从无伤大雅、公开性的天气谈起,年龄、收入、体重等都是很敏感的“privacy”。在个人隐私方面,中国人的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引起cultural shock. 二、文化思维模式与英语学习 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语言的基础结构。如在感知时间(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达组织,系统介绍东方为整合型思维,西方为分异型思维。试看句子“我今天在朋友家吃了顿饭“,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地点可以被整合到主谓宾之内,而这句话在英语中的顺序是“我吃了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 思维: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思考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应。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于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应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辞海》1979 年版本,第1676 页)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无以约其式,无以正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张海涛(1999:21)。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观察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英汉两个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各异,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翻译实践中,因为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学生很容易犯错误,出现“汉语欧化,英语汉化”的现象。英汉思维差异的比较研究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刘宓庆(1993),张海涛(1999),连淑能(2002)等,但较少涉及到翻译教学。目前,对句子翻译,很多学者,如张培基(1980),陈宏微(1998),冯庆华(2002),陈定安(1998)等在专著中辟专章讲解,但涉及更多的是对翻译技巧的介绍和解释,对深层次原因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译文分析,指出在翻译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树立英汉思维差异意识的必要性,以提高译文质量,促进翻译教学。 一、英汉思维差异及其在语言上的表现 1.思维方式不同——抽象思维与形象 思维语言表达各异——抽象与具体 西方人较注重抽象思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注重哲学思辨。而汉民族却偏向形象思维,运用形象的表达手法描绘抽象的概念。体现在语言层面,英语多用抽象表达法,汉语多用形象表达法。英语大量使用抽象名词,同时,英语是构形语言,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如词缀;英语中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汉语。而在汉语中,常用具体表抽象。“如果说中国有抽象名词的话,就只有这极少数的几个了”(王力,1984:21-22)。同时,汉语也不具有构形形态。 2.思维风格不同——焦点思维与散点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聚集与流散 英民族在表达思想时,逻辑严密,先陈述主要思想,再延伸出去。英语句子先说出主要信息,然后介绍其它辅助信息,如时间、地点、原因等。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谓结构统领全局,提纲挈领。英语句子就如一棵树,由树干延伸出去,形成无数的分叉。因此,英语句式呈“聚集型”。而汉民族是散点思维,思维按逻辑事理,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排列,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但形散而神聚,“它没有西方句子的中心动词,而是随着事理的进程,句法中的视点也随之流动开去”(申小龙,2003:336)。 3.思维指向不同——客体思维与主体思维 语言表达各异——物称与人称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强调用客观、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客观世界,寻求自然规律,探索科学真理。连淑能(2002:43)指出“理性主义将主体作为旁观者,对客体尤其是本质世界进行探究”。而汉民族的传统思维注重主体意识,常常以“我”为视角,以“我”的情感、态度、观念为依据做出价值判断,以“我”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体现为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中有很多句子,不以人做主语,而以抽象名词或事物名称做主语,而汉语经常用表“人”的词、词组、短语作主语。

千万不要用汉语思维来说英语

千万不要用汉语思维来说英语 据360教育集团介绍:错误:I am a Chinese. / As a Chinese .... 正确:Chinese是形容词,应该是I am Chinese / As Chinese。 补充:针对这个Chinese指代个人的时候用不用a,评论里很多人铁了心觉得加a是对的,理由很简单:字典写了Chinese可以作名词嘛。 但是,针对一个人的情况就是不用a,你要么就说I am a Chinese person,要么就是I am Chinese,说I am a Chinese听起来就是不地道的,这是convention,这适用于所有-ese结尾的单词,比如Japanese,Portuguese等等。但是对于-ian结尾用不用a都是可以的,比如Canadian等。 说别人生病恢复的不错。 不地道: She becomes better. 地道:She got better. 我和朋友在食堂是吃饭,有人跑来问指着边上的空桌子问:Do you mind if I take this seat? 朋友想说可以坐来着,结果说出来是:Yes. 然后那个人乖乖走了,哈哈哈。 问:Isn‘t it correct? 答:No, it is correct. 然后问的人一脸茫然,哈哈哈。正确:Yes, it is correct. 开灯啊,开电脑啊什么的别用open和close,用turn on/off. advice 的复数还是advice,不要加s,比如some advice, a smidgen of advice, pieces of advice。 肉类吃起来软不用soft,用tender。 看到有些朋友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我就顺便查资料总结一下: 1, 国人思维是我想我不能怎么怎么样,所以会说I think I can’t .... 正确说法应该是I don‘t think I can .... 2, 我也不喜欢这个。

论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试论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也为中国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学习汉语汉字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块敲门砖。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汉字是迄今为止人类还在使用的唯一的表意文字的代表。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语汉字是其精髓。从宏观上看汉字汉语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特别是看其与西方文化不同的特质,从而知己知彼,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到一个更好的立足点。 关键词:汉语汉字形象思维整体思维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语言学界和哲学界一个老课题。强调语言对思维影响的观点一百多年来经历了一个“三起两落”的过程。19世纪前半期的德国哲学语言学家洪堡特()最早提出了“每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的命题,认为语言是各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20世纪上半期沃尔夫提出了包括“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的沃尔夫假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语言的产生、中国的文化语言学从汉语的特点出发,再一次提出了这个命题,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沃尔夫假说的某种认可和肯定。潘文国更在总结中外200年来68中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语言是人类认知与表述世界的方式和过程”这一关于语言的新定义。 (一)汉语汉字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 汉字是迄今为止人类还在使用的唯一的表意文字的代表。从汉语的角度看,表意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性。与之相对,表音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性。人们常说,汉族人先天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汉语只是文学的语言而不是科学的语言,等等。切不管这些说法对不对,但至少是看出了不同的语言文字造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表意文字的“形”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约定俗成的象征性意义,不管其形体如何变化,象征性意义却牢牢存留在使用者的心里。因而方的太阳、四条腿的鱼不影响其为太阳、为鱼,“扌、忄氵亻”不影响其为“手、心、水、人”之意,没有一个中国人看到“扌”旁会不想到这个字与手的动作有关。至于某个字的意思在历史过程中起了变化(如“枪”现在一般都不再用木头制造),或者失落(如不知道为什么皇帝的自称“朕”字与“舟有关)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不影响汉字整体的表意性。 “六书”之外,汉字由于形体众多,有时其整体字形也会给人以某种信息。例如“高”字给人的形象就很高大,“哭、笑、胖、瘦”字等都是意如其形。因而长期以来中国人喜欢忘形生义,已成了一种民族心理。说话、写文章都喜欢以形象、事例来说明。我们如果把先秦诸子的哲学著作与古希腊哲人的哲学比较,就会发现中国哲人特别喜欢形象的比喻,庄子、韩非子更是其中的翘楚。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著作就更多抽象的说理。发展到后来,《吕氏春秋》《淮南子》《说苑》《论衡》等更是变本加厉,贾谊在《过秦论》的开头,为了说明秦国的野心,更是一口气用了四个形象的说法:“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而欧洲后代的哲学家,从笛卡尔到休谟,到康德,到黑格尔,一个比一个抽象,一个比一个难懂。这不能不说是不同语言造成的不同论说心理。 汉字的造字心里影响了造词。汉语的词语也特别富于形象。例如把头叫做“脑袋”,好像是装脑子的口袋,实在妙不可言。又如一个团体的最高负责人,英语叫leader,“带领的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