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5 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人是靠__________发声的。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思路解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的振动发声。我们生活在大气中,所以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答案:振动声带振动空气介质

2.(2010广东模拟)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

思路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即振动发声。声音传播的条件是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

答案:振动介质固体

3.同学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在敲击音叉时,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却看不见音叉的振动。请同学们想办法证明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

思路解析:振动有两类,一类是明显的振动,即肉眼能观察到的振动,如钢尺的振动,鼓面的振动等,说这些振动明显,是因为这些振动振幅大,易于观察;另一类是不明显的振动,即肉眼不易直接观察到的振动,如敲击桌面时的振动,音叉的振动,以及气球、火药爆炸时的振动等,对于这些振动,我们可以根据声音产生的原因来推断振动的存在。想要证明这些不明显振动的存在,可以借助明显的振动。

答案:可以在音叉上贴一张小纸片(末端剪成麦穗状),或用一根细线系一个乒乓球,手提细线,将球紧挨音叉的一个叉股,当用橡皮锤敲击音叉时,会发现纸片振动或乒乓球被弹起,这些现象可以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2010山东烟台模拟)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图1-1-1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思路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其次是液体,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较慢,因此最先听到的是由钢铁传来的声音,其次是由水传来的,最后一次声音是由空气传来的。

答案:三钢管空气

2.下列属于气体振动而发出声音的是()

A.丁东的鼓声

B.哗哗的流水声

C.隆隆的炮声

D.悦耳的歌声

思路解析:鼓声是鼓面(固体)振动发声;流水声是水(液体)振动发声;歌声是声带或音响喇叭的振动膜(固体)振动发声;炮声是火药爆炸引起空气振动发声。

答案:C

3.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B .传播声音的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C .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 .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思路解析:声音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也是本节的重要知识点。关于声速,应掌握其一般规律: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声是一种波,以波的形式传递能量。

答案:ABD

4.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__________次声音,其中第一次声音是从__________传过去的,最后一次声音是从__________传过去的。

思路解析:A 探究的是声音在真空中能否传播; B 探究的是声音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C 探究的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 探究的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案:CD

5.某人站在山崖前大喊一声,2 s 后听到回声,此人距离山崖多远?(设当时气温为15 ℃) 思路解析:人距山崖的距离为声音传播路程的一半,这是“回声测距”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答案: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 m/s ,2 s 内声音传播的距离:340 m/s×2 s=680 m,即此人距离山崖

2680m =340 m 。

快乐时光

声音和光谁快

教师:“声音和光,哪个速度快?”

学生:“声音。”

教师:“你根据什么说声音的速度比光快呢?”

学生:“这太简单了!每当我打开电视机,总是先听见声音,后看到画面。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C.真空也能传声

D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 /s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所以选项B 是正确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有介质和温度,所以温度相同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因此选项A 、C 、D 都是错误的。

答案:B

2.在房间里谈话比在旷野里谈话听起来响亮,这是因为( )

A .房间里的空气不流动,不利于声音的传播

B .旷野的空气比较稀薄

C .在房间里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思路解析:人在房间里谈话,声音会被墙壁反射回来形成回声,由于房间较小,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小于0.1 s ,所以人耳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更强。在空旷的田野中,声音被反射回来的极少,因此人感到声音响度较小。

答案:C

3.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

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

B.减弱回声

C.增强回声

D.为了装饰剧场

思路解析:发声体与声音是两个概念,我们只能想办法防止发声体振动,声音是不会振动的。因为A本身的说法就不科学,所以A是错误的。燕子泥是坑坑洼洼的,其作用是使射到墙上的声音不再反射到观众那里,避免产生声音的混响,所以C是错误的,B是正确的。

答案:B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很快

B.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人能听到回声需要一定的条件

C.只要有物体的振动,人总能听到振动发出的声音

D.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与温度有关

思路解析:真空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则A错。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人耳不能区别开,因此B 正确。C中物体振动时若没有传声介质,则听不到声音,因此C错。声速与介质、温度有关,则D错。

答案:B

5.一根长约10 m的铁管,管内装满了水,一个人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个人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处可听到()

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四次敲击声

思路解析:敲击铁管产生的声音分别经空气、铁和水传播到另一端,传播的距离是相等的,都是10 m。查出声音在空气、水和铁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340 m/s,1 497 m/s,5 200 m /s,那么声音在这三种介质中传播10 m所需的时间分别是0.029 s,0.006 7 s,0.001 9 s,相邻两次的时间差不到0.1 s,因此,虽然三个声音传到另一端有先有后,但人耳无法把它们区分开。

答案:A

6.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有()

①声音的反射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③声音在墙壁内的传播④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站在回音壁前能听到回声,是因为回音壁的墙壁非常光滑,有利于声音的反射而形成回声,并且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大于0.1 s。不管回声还是原声,都是依靠空气这种介质向前传播的。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

答案:A

7.《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夜宿,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固体(大地、箭筒)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

8.如图1-1-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被_________,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月球表面做这个实验,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1-2

思路解析:由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正在发声的音叉肯定在振动,当它靠近小球时,振动的音叉会将小球弹开。小球被弹开这个事实也充分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月球上空无大气层,是真空,而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所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时,只能看见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

答案:弹开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

9.(2010黑龙江哈尔滨模拟)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_________。(写出两点)

思路解析:能体现物理知识的主要是后半句“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体现了大钟在振动从而产生声音,人耳听到了钟声,又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答案:物体振动发声,空气可以传声

10.利用下面的数据画一张图,以便探究声音通过空气的速度是如何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水平轴表示空气温度,垂直轴表示声音的速度)

空气温度t/℃声速v/(m·s-1)

-20 318

-10 324

0 330

10 336

20 342

30 348

答案:由题意和表中数据作图,如图所示,从图可直观看出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1.(2010浙江杭州模拟)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 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 s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_________,已知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垒森严间的距离为_________m。

思路解析:根据题意画出题设情景图。当人鸣枪时,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其中遇到障碍物的声音会形成回声,回声的传播情况如图所示。

已知:t1=1.00 s,t2=1.00 s+0.50 s=1.50 s,v=340 m/s。

求:s=?

解:s1=vt1=340 m/s×1.00 s=340 m

s2=vt2=340 m/s×1.50 s=510 m

s=

22

1s

s+

=

2510

340m

m+

=425 m。

答案:反射 425

12.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在吊起的大钟上固定一枝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虽然不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路解析:发声体的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在上述各种现象中,能说明发声体在发声时其本身正在振动的现象才是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

答案: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乙和丁;实验现象甲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实验现象丙说明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不同。

13.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轮因为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的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将这种装置安在船上,能及时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请简要说明这种装置的工作原理。思路解析:这种装置叫回声探测器(又称声呐),它是利用回声原理工作的,即利用声呐向外发射声波,准确记录声波往返所用的时间,根据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可测出海的深度,最后判断冰山或暗礁的是否存在。

答案:把回声探测器装在海轮货舱的底部,由舱底向海底发出声音,声音由海水传至海底,由海底再返回,当回声探测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后,就会记录下声音在海水中往返所用的时间,根据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结合s=vt,就能计算出海的深度,根据探测器记录时间的情况可判断有无冰山或暗礁。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课中,课前我准备了几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杯子、音叉和一个小鼓等。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八年级物理上册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2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 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 二、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 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 能 传

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 难点。 2、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以及传播条件。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声音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准确认识理解乐音的特征,并用这特征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理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方法 类比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同时起立?又为什么同时坐下?(听到“起立”、“请坐”) 2、那再仔细听!(播放多媒体声音)

3、那再仔细听一下!(请后排一生朗读,不能回头看)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自然界普遍存在且非常直观的现象。美妙的音乐声、朗朗的读书声、嘈杂的吵闹声、机器的磨损声······,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 今天,声音现象在多领域都有所应用,如:人们倾听地声,利用岩层发生形变时的地声异常来预报地震;医学上利用超声波探伤等等。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问:你知道是谁在朗读?你怎么知道,根据什么判断? (听到声音) 师:(即学生朗读内容)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 新课讲解: 一、声的产生 实验证明: (1)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请同学们还有什么实验可证明?(塑料直尺、敲鼓、橡皮筋等)。 (3)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靠近乒乓球;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问1:老师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传到同乡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问2:空气,气体能传声,还有什么能传声?(同学们猜想,教师出示幻灯片) 知道声音的常温下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的关系,并且利用此关系解答一些与距离有关的题目。 答: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即固体>液体>气体 理解: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三、声音的能量 向平静的水面投入一块石头,水面会以石头与水面的接触点为中心泛起涟漪。石头打击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一等奖)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课件(获全国一等奖)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声的世界》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三章,本节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部分理念: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首先用四幅图把学生带入了声音的情境,接着又安排了一系列与声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后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教材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中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本节设计为科学探究型课,但因限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能力层次,所以又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而是突出科学探究要素中“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这样的设计,是由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对探究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这些探究活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知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

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等问题,大多数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本节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理念 (一)注重各个环节、细节的创新 本节课在很多环节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用“跳舞的烛焰”引入新课,将发声的闹钟放入水中证明液体可以传声,以重庆磁器口古镇“金盆洗手”的发声现象结束新课。 创新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如:在“证明发声的音叉也在振动”的实验中,在水槽下垫一张红纸,使“水花四溅”现象更为明显;在真空罩的实验中,为了减震,在闹钟下垫一块海绵,为防止搬动真空罩时闹钟翻倒,又在海绵上放一块U形磁铁。 教学上的所有创新都是学生本位理念的体现,这些创新使学生的亲身体验更为深刻,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对种种物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注重知识与生活、社会、重庆本地特色的联系 物理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和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因此本节课特别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重庆本土文化特色的联系,如:鼓掌、说话时的发声方式,蝉、蟋蟀、弦乐器、管乐器等常见物体的发声方式,“天宫一号”上宇航员的通讯方式,天坛回音壁的原理,“金盆洗手”的发声原理等等。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感受事物,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无法用任何其他方式代替。本节课一共设计有14处学生亲身体验,包括:体验烛焰的舞动,体验直尺、声带、课桌的振动,通过分组实验体验各种固液气体的振动,体验真空不能传声,体验液体可以传声等等。 (四)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中学生优秀作文典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生活中,我们无论处在何时何地,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美妙的乐声,如溪水顺流而下的潺潺声,悠扬美妙的琴声。还有嘈杂的噪音,如街上汽车的鸣笛声,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 那么,你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传播的吗? 当我们在说话的时候,我们将手按在自己的喉咙上,会感觉到我们的声带在振动;当我们在打鼓时,我们将手轻轻放在鼓面上,会感觉到鼓面正在微微振动。 为什么会产生振动呢?振动与声音的产生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物体会产生声音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力使物体产生了振动,从而产生了声音。换言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声源就是指正在发声的物体。 将正在响动的一个闹钟放入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空气慢慢抽空,我们会发现闹钟的声音慢慢变小,直至完全消失。从中我们得知“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之一,正是因为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空气,所以我们才能听到各种奇妙的声音。在太空中,因为没有空气,所以声音无法传播,宇航员们即使面对面大喊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他们只能靠无线电设施沟通。 声音不但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而在不同的介质中或在不同的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也不尽相同。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一般来说,在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气温每升高15°C,每秒传播速度约增加0.6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与障碍物相接触时,声波就会反射,形成

回声。 声音具有三个特性,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一般来说,小孩的音调要高于成年人,而女人的音调一般要高于男人的音调。人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至20200赫,而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至50000赫,所以狗常常能听到我们所听不到的声音。 关于声音还有许多的知识在等待着我们的探索,这里我便不再多说了,剩下的知识就留着你自己去寻找吧!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淄博五中初三级部物理教学案 2.知道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知道15℃空气中的声速. 3. 领略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乐于进行声现象的实验探究.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难点】:制定探究实验计划,实施探究活动得出探究结论 【学习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实验器材】:每小组分工合作准备:橡皮筋、塑料尺、气球、口琴(竖笛)各一个。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课前完成、认真书写,小组长批阅)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蝉是怎样发声的?唱片是如何记录声音,又是如何还原声音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 3、什么叫声速?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多少?(分析33页小资料完成课本P3 4、第5题) 二、合作学习:(课上完成,小组长注意分工合作) 1、探究声音的产生: 利用手中的器材,小组设计一系列活动证明声音是物体产生的,总结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1)吹口琴(竖笛)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发生振动发出的 (2)吹口哨声是口腔内振动产生的 (3)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 〖请你分析〗: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而产生的. (4)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引起周围空气的而产生的. 〖动动脑〗:课本P34第一题,谈谈你们组的做法。 2、探究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怎样从发生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和都能传播声音,不能传声。〖请你分析〗: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你来解决〗:课本P34第3题 三、展示交流:(小组派一到两名代表上台展示合作学习的收获与疑问)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测试题 一.选择题(3分×15=45分) 1.,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2.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D.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 中快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咅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女生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5.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6.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7.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 8.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会看到水花飞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D.探究音叉发声的高低 9.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10.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 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 1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3.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八年级科学下册-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练习题-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科学下册-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练习题-华东师大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c1203188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1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2、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重敲一下,在长钢管的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声音,其道理是( ) A.回声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比铁中快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比铁中慢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4.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在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5.一般大礼堂盼四周墙壁都会被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形状,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仅为了装饰 6.蛇是没有耳朵的,但我们知道“打草惊蛇”这一成语。使蛇离开的原因是( ) A.打草时,草及周围的地面发生了振动,蛇感知到危险而离开 B.蛇的舌头能探测人的气味,故“知趣”地离开 C.蛇有探测红外线的能力,故“知趣”地离开 D.蛇的皮肤被草弄得痒痒的,被迫离开 7.我们曾体验过以下一些声现象,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后,铃声明显变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激起水波 C.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人教版《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人教版《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精编教案 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实验探究一→教师演示一→实验探究二→教师演示二→知识小结 ↓↓ ↓↓ ↓ 观看幻灯教师指导进行深化学生实验学生互助完成深化学生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②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2.探究能力目标: 尝试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师生双边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在学生活动中不断强化与同学(他人)的协作意识,通过录像片断,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启发式科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观看三幅幻灯片,第一次从图像中获知自然界“高山流水”,科学上“火箭发射”,生活中“小提琴独奏”的情形;第二次从相应的声音中获知上述情形。从而导入声音可以让我们获知信息,并进一步提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二、开展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在我们的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它们可以让我们获取相关的信息,那么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用一张纸、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与众不同? 随堂实验一:仪器:一张16K的测验纸、一条橡皮筋。组织

形式:每二位同学一组。 (说明: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可以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在这里因为提供了橡皮筋,有学生就把橡皮筋拉成弓弦状去弹纸张使其发声,这也是一种方法。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有所限制,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向学生开放实验条件,培养其思维能力。) 实验后思考:上述实验中,纸张在不同发声方式中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说明:在这边,只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点——纸张发声时在“动”就可以了,不必深究。) 教师演示一:仪器:钹、音叉(及共鸣箱)、铁架台、乒乓球(细线)、一杯水。 1.演示钹发声时在振动:让钹发声,然后让一些学 生触摸钹的边缘,体会其振动。 2.演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①把乒乓球系在细线上, 并让其悬挂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适当的高度,先 让不发声的音叉去靠近乒乓球,再让发声的音叉 用同样的方式去靠近乒乓球,比较二次实验可发 现,发声的音叉可弹开乒乓球。②让发声的音叉 靠近水面激起水花。 3.学生观看视频、动画:①发声的吉它的弦在振动;

(新)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课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学习,要正确掌握两个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同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初步了解解决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教材了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结合生活实际知道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生的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过程和方法,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设施 音叉、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线、鼓、硬纸片、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结合课本,利用多媒体或录音机播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声”(包括婴儿的啼哭、钢琴声、笛音、涛声、鸟叫声等)。(1分钟左右的综合视频) (2)教师:美好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享受。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关于声音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3)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4)教师: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去探究。让我们先来看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 探究过程 A、1分钟学生开放性实验:(学生自由活动,利用各种方法发声) 例如:摸着喉头发声,体验;学生用直尺按在桌边弹动使其发声,敲桌子…… 学生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总结及针对训练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气体、液体、固体都 可以发声。 ②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声不一定听见。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 2、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针对训练 1、漫步花丛中,我们能听到蜜蜂的嗡嗡声,这是由于蜜蜂翅膀的产生的。 2、下列属于气体振动而发出声音的是() A.叮咚的鼓声 B.哗哗的流水声 C.隆隆的炮声 D.悦耳的歌声 3、(2012?大连)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4、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气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B.只有液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C.只有固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D.气体液体固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5、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

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 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D.球皮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 发出的响声 6、(2008?莆田)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 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7、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A.吹着的哨子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收音机D.敲击的水瓶琴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声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转播。 2、真空不能传声,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①声音能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一般地,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 气体最差。 ②在外太空,宇航员用无线电传声。 3、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①声速的大小和介质及温度有关。一般在固体中的速度大于液体中速度,大于气体中 速度。 ②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①回声与原声至少相差0.1s以上才能被人耳听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_1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针对性练习] 一、我来填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物体的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______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的宇航员______直接对话(填“能”或“不能”),这是因为月球上____________。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______;声音在铁棒中传播比在水中传播______。 4、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能听到岸上优美的音乐声,这是因为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 5、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声速跟介质的______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__有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 6、一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当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时,铃声减弱,最后一点声音也听不到。这种描述是______。(填“准确”或“不准确”) 7、把恰好浸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下的钟处,共经过2s,社设海水中平均声速为1500m/s,则该处海洋深度为______m。 二、我来选 1、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 A、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都能听见 B、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优美动听的 C、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物体发出的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2、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有人建议以下几个实验方案,你认为能说明问题的实验是()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出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面,水上溅起水花 C、吹响小号后,按不同的键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可以看到一条 来回弯曲的细线 3、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声带不停地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只要人耳听不到,振动的物体就不会发声 D、只有固体和气体振动时才能产生声音 4、关于声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增大 B、声音从水中传到空气中时,声速减小 C、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不变 D、声音被墙壁反射回来,声速变小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小 B、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时受到的阻碍小,因此传播速度较大 C、声音在顺风中传播得远且范围大,在逆风中传播得近且范围小 D、要想听到声音,必须要有振动的物体和传播声音的介质 6、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7、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的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金鱼 B、空气——水——金鱼 C、鱼缸——水——金鱼 D、水——金鱼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中课标的要求是: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第一节,是声现象的入门和本章学习的基础。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速以及影响声速的因素,根据课标要求本节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是:真空中不能传声。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现象是比较熟悉的,在生活中对声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知识的认识。对声音的产生可采用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此外通过组织学生例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巩固知识突出重点;对于声音的传播可采用实验与师生谈话的形式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突破教学难点;对于声速由于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行观察“小资料”分析讨论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和不同介质的影响,回声;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会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经过学习声音的产生的过程,体会通过实验与分 析方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难点: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法、谈话法和讲授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通过口述现实生活中的声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 奇心和求知欲。 2、提出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知识教学 (一)声音的产生: 1、实验: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2)分别用手触摸正在说话和未说话时候的咽喉。 (3)用手触摸正在发声和未发声是的小音箱喇叭内壁。 2、学生讨论:学生说出亲身感受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验 现象。 3、分析:(1)振动的橡皮筋、喇叭内壁振动、咽喉(声带)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B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3.(2011?金平区)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机上人员要张口做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在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使咽喉管张开或闭嘴同时堵住双耳,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以防止

15.当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很大,但是站在你旁边的人却感觉不到那么大的声音,这主要是 16.大音乐家贝多芬晚年耳朵听不到声音,他将木棒的一端咬在口中,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倾听钢琴 18.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琴声,主要是能19 .初次用收录机把自己的歌声录下,在播放自己录制的磁带的声音好象不是自己的声音,其原因是 二.填空题(共4小题) 21.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_产生的,平时我们听到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传入我们耳朵里面的;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的琴声,他靠的是_________. 22.一个声源2min内振动了720次,它的频率为是_________Hz,人耳_________(能/不能)听到该声音;小明同学练声时,发出声音的频率是200Hz,则他的声带每秒钟振动_________次.23.声波的频率范围很宽,由10﹣4Hz到l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_________Hz 之间的声音,低于或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入耳都听不到.请你设想一下,如果人的听力可以听到20Hz 以下的声音,我们的听觉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写出一个与此有关的合理的场景:_________. 24.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振动, 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们就听到了声音. 三.解答题(共6小题) 25.(2005?芜湖)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_____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_. 26.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房间中央,请他安静地坐着不动,也不要把头转动.然后,你拿两枚硬币敲响起来,你所站的位置要总是在他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现在请他说出敲响硬币的地方,他的回答会令你吃惊.例如,声音本发生在房间的这一角,他却会指着完全相反的一角! 请你和同学讨论这种现象,想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7.根据声音传播速度和效果的知识,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对应的原因: (1)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远处敌人的人踏地声和车辆的轰鸣声,其原因是_________的缘故 (2)夜晚,把手表放在枕头下睡觉,隔着枕头能清楚地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若把枕头拿掉,反而听不到这种声音,这是因为_________的缘故. 28.(2012?淮安)如图所示为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频率、听觉频率的范围信息,试归纳出上述信息的共性特征,井简述其合理性. 29.看图说理: (1)观察如图所示,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 分) 1.下列事例能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的是() A.在溪边,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 B.在雨天,听到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 C.在树下,听到树上鸟儿鸣叫的声音 D. 在水中,听到岸边人们说话的声音 2.用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则发出琴声的声源是() A. 手指 B. 空气 C.弦柱 D. 琴弦 3.在武侠小说或电影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大侠,还能判断出前来攻击他的敌人的方位,这是因为() A. 他的眼睛原来没有失明 B. 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 C.这是一种巧合 D.由于双耳效应,他可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 4.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 A.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 B.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 C. 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传到空中 D. 以上原因都不是 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 个实验说明了() A.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 声音在空气中 传播速度最快 6.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 钢管 B. 水 C.酒精 D.空气 7.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 A. 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 B.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 变化 C. 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 化 D. 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 分) 8. 声音不仅能在气体中传播,而且也能在_______ 、_____ 中传播. 9.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下表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的 ___________ (选填“快”或“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 _____ 的影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圈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_ ____ 造成的音响效果. 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v/ (m?s- 介质温度速度介质温度速度 空气0℃331 酒精20℃121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 1.张明和王红欲测一段铁路的长,但没有合适的刻度尺,他们查表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m/s,于是张明站在欲测铁路的一端,王红站在另一端,张明用锤子敲击一下铁轨,王红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两次声响的时间间隔为2s,求这段铁路有多长? 2.在一个长931m注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了三次声音.第一次和第二次间隔0.4s,第二次和第三次间隔2.1s,当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在铁管中和水中的声速各是多少?

参考答案: 1. 错解: 9320m 2s 340m/s)m/s 5000()(21=?-=-=t v v s 错解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1)不懂声音传播的物理过程,不知道为什么能听到两次声音;(2)误认为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时间为2s . 分析: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速度,故能听到2次声音,2s 是声音在空气和铁轨传播的时间差. 正确解法:设铁路长为s ,则声音在空气中和铁轨中传播的时间分别为: 空v s t =1 铁v s t =2, t t t ?=-21 ∴t v s v s ?=-铁 空 ∴729.6m 340m/s 5000m/s 2s 5000m/s 340m/s =-??=-??=空铁铁空v v t v v s . 答:这段铁轨的长度为729.6m .

2.分析:敲铁管的一端,声音同时在铁、水和空气中传播.由于在这三种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关系为空水铁v v v >>,所以在另一端 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来,第二次由水传来,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传播的时间之差. 解:设铁管长为s ,则???????-=?-=?水空铁水v s v s t v s v s t 21 代入数值??? ????-=-=水铁水v v v m 931340m/s 931m s 1.2m 93131m 90.4s 解方程组得m/s 3910,m/s 1459==铁水v v 答: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为3910m/s ,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459m/s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面向学生:初二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学案中的“课前预习” (2)搜索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5、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多媒体课件 (2)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关的实验用品,例如音叉、小锤等。 教材分析: 声音是我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态度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播放一段音乐: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V)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原声歌曲泰坦尼克号席琳迪翁 泰坦尼克号中的主题歌曲非常动听,男女主角的最后对白催人泪下,但是假如没有声音,把男女主角的真情对白改为打手势来表达,那感情表达的还能那么准确吗?还能那么催人泪下吗?由此可见,声音对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思想与感情交流的基础,并且与我们的生活也有密切关系。你听过哪些既美妙又神秘的声音呢? 经典古筝曲B:38梁祝 -音乐视频在线观看视频下载-56网视频百度搜索_萨克斯曲茉莉花,还有狮吼、虎啸、鸟鸣、青蛙叫、流水潺潺、呼呼的风声……那么这些美妙的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声音的产生 探究并举例:让全班同学都摸正在发声的音叉然后讨论回答,讨论后再举出其他声音产生的例子。(注:让同学自己探究,比如摸自己发声的喉咙……最后看书上的图片并填空。) 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过渡:物体正在发声,但是物体发声你就能听见声音吗?你是怎么听见声音的?钓鱼的人为什么不愿意旁边的人大声说话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