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8.3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学案(光华)

8.3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学案(光华)

8.3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学案(光华)
8.3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学案(光华)

8.3 第三节空气的“力量”学案

【学习目标】

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2.知道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3.知道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4、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背景知识】

1如右图所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

2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

3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过程】

一、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1.交流讨论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________所包围,即大气层,也有________性,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

虽然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空气有质量,但实际上,1m3的空气有1.29kg的质量,试计算充满你教室的空气的质量=_____kg。

那么大气对浸它里面的物体是否有压强呢?说说你的猜想,并举出一些你日常所见的现象来支持你的猜想。

2. 马德堡半球实验

德国马德堡市市长_____________做了一个令人惊奇的实验,这个实验最早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实验。

3.活动: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请你利用手边的器材:两个小皮碗、杯子、纸片和水,设计两个小实验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请试着做出解释。

4.结论

浸在大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产生的________称为_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

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空气受________作用,且具有________性。

二、测量大气压

1.托里拆利实验

(1)取一根长约________、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将玻璃管________汞液。

(2)戴上薄塑料手套,用手指堵住管口________在汞液槽中。

(3)放开堵管口的手指,让管内的汞液流出。

实验结果发现:玻璃管内汞柱下降一段就不再下降了,经测量,管内外汞柱面的高度差约________。原来,玻璃管内汞液的上方为________,管外汞面上受到____________,大气的压强跟________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正好相等(如课本图8-37)。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实验,它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

2.气压计

现在,人们通常利用各种________测量大气压强。如课本图8-39和图8-40所示,它们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气压计。

三、大气压强的变化

1.人们通常把_____mm高汞柱产生的压强叫做1个标准大气压,其数值约为______ Pa。

2.大气压与高度有一定的关系,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________。

3.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液体表面上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________。

【基础知识】

1.地球周围包裹着厚厚的大气层,大气层和液体一样也受到_____的作用,且具有_____性,所以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________,称为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

2.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

3.最早测量出大气压强数值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实验,测量出的大气压相当于_____mm高汞柱产生的压强,人们通常把这个压强叫做1个标准大气压,其数值约为_______ Pa。

4.大气压与高度有一定的关系,高度越高大气压强越________。

5.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液体表面上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________。

【自我检测】

一、填空题

1.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最早准确测出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_________

2. 1标准大气压=________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__________Pa.

3.在海拔2000m范围内,可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m,大气压减小1mm水银柱,用水银气压计在山脚下测量地结果是758mm水银柱,在山顶测量的结果是648mm水银柱,则山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__m.

二、选择题

1.在物理学史上是哪位科学家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

A. 马德堡

B. 奥托·格里克

C. 托里拆利

D. 帕斯卡

2.如右图所示在用吸管吸饮料时饮料能上升到口中,这是由于:( )

A. 嘴的吸力的作用

B. 大气压的作用

C. 液体压强的作用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 A. 医生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人体 B. 钢笔吸墨

水 C. 人体进行呼吸 D. 茶壶盖上开有小孔

4.小强在用水银气压计测量大气压的数值时,不慎混入了少量的空气,则他测得的气压值比实际气压值要:( )

A. 相等

B. 偏大

C. 偏小

D. 无法判断

5.明明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测出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为74cm,而当时实际的大气压是1atm,其原因可能是:( )

A. 水银槽内的水银太多

B. 玻璃管内进入了空气

C. 玻璃管太粗了

D. 玻璃管放倾斜了

1.将托里拆利实验中的玻璃管倾斜30度,则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高度变化情况是( ) A 不变 B 变长 C 变短 D 无法确定

2.在冬天,装有一定量水的热水瓶过了一段时间后,软木塞不易拔出,这主要是由于( )

A 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B 瓶内气压大于大气压

C 瓶塞遇冷收缩

D 塞子与瓶口间的摩擦力增大

3.在大气压为760mm水银柱的房间里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为755mm,可能的因为是( )

A 玻璃管太长了

B 玻璃管放斜了

C 管内水银面上方进入少量空气

D 玻璃管比较粗

4.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将玻璃管由竖直变为倾斜,则( )

A 水银柱长度增大,高度升高

B 水银柱长度不变,高度降低

C 水银柱长度减小,高度减小

D 水银柱长

度增加,高度不变

5.关于托里拆利实验,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玻璃管内径越大,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越小

B 往水银槽内多倒些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增大

C 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水银柱变长

D 玻璃管内顶端进入一些空气,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

6.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

A 把药液注射进肌肉里

B 用手拍掉衣服上的灰尘

C

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D 用抽水机抽水

7.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A 堵上茶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被倒出来

B 用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 生产灯泡时,抽气机抽出灯泡内的空气

D 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有水时,很难将它们分开

8.某同学估测大气对0.3m2的课桌上表面的压力大约是( )

A 3×102N

B 3×103N

C 3×104N

D 3×105N

9.用吸管从瓶子里吸饮料时,使饮料上升到嘴里的力是( )

A 嘴的吸力

B 大气的压力

C 瓶底的压力

D 瓶壁的吸力

10.在瓶内点燃浸过酒精的棉花,然后用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鸡蛋就会进入瓶内,这是因为( )

A 瓶内由于热胀,使鸡蛋掉入瓶中

B 瓶内气体将鸡蛋吸入瓶中

C 瓶内气体压强变小,大气压将鸡蛋压入瓶中

D 鸡蛋受重力作用而掉入瓶中

1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当胸部容积扩大时,其内压强与大气压的关系是( )

A 大于大气压

B 等于大气压

C 小于大气压

D 先大于大气压,后小于大气压

12.某人用嘴将小空瓶内的空气吸出,小瓶马上挂在嘴唇上,原因是( )

A 嘴把瓶子吸住

B 瓶内所剩的空气作用的结果

C 嘴边的唾液把瓶粘住

D 大气压把小瓶压在嘴唇上

13.关于大气压的值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B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C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D 大气压与高度无关

14.关于大气压的变化,以下错误的是( )

A 在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可能不同

B 在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大气压可能不同

C 离海平面越高大气压越大

D 1标准大气压=76cm水银柱,这个关系不随时间,地点改变

15.一位小朋友的氢气球不小心脱手升到了空中,当气球升到高空时发生了破裂,以下关于气球升到高空破例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B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C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D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16.水在88℃时就沸腾了,由此可知水面上方的气压( )

A 一定等于1标准大气压

B 一定小于1标准大气压

C 一定大于1标准大气压

D 可能等于2标准大气压

三、实验探究题

1、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星期天开展一次登山活动,想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测量花果山的高度。若已知

在竖直方向每升高10m大气压强减小Δp,且山下的大气压强为p0。他们随身携带了注射器(有刻度部分的容积为V)、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等。到达山顶

后,他们首先排尽针筒内的空气并用橡皮帽封住其小孔,进

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中针筒与活塞之间的摩擦不计)

(1)为了测量山顶的大气压强,你认为实验中应测出

的物理量有(指出物理量的名称并用相应的符号表示):_______;

(2)山顶的大气压强p=_______(用所测量的物理量及已知量表示);

(3)花果山的高度h=_______(用所测量的物理量及已知量表示)。

四、综合应用题

6.想一想:把装满水的量筒口朝下浸入水中,然后照图那样抓住筒底向上提. 请问:在

筒口离开水面以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将是下列情形中的哪一种?为什么?(1)空的;

(2)有水,但不满;

(3)充满水.

2、若用密度为3/2.1cm g 的浓盐水替代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为了确定所需玻璃管的长度,请计算管内

外液面的高度差是多少米?(当时的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重庆市萱花中学高中物理 3-5 力的分解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重庆市萱花中学高中物理 3-5 力的分解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2.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 3.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重点 1.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难点 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通读教材,勾画并熟悉本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再完成教材助读中设置的问题,依据发现的问题,再读教材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2.独立完成,限时20分钟。 课前预习 一 1、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___________。 2、力的分解是_____________的逆运算,同样遵守_____________定则。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行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_____,就表示力F的两个_____________。 3、在不同情况下,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个力可以产生_____________的效果,如果没有其他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_____________平行四边行,也就是说,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_____________的分力。 二 1.将一个8N的力分解成两个分力,下列各组值不可能的有 A. 1N和10N B. 10N和10N C. 10N和5N D. 20N和20N2.关于力的分解,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力可以分解成两个比它大的分力 B.一个力可分解成两个大小跟它相等的力 C.如果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确定,那么另一个分力就是唯一的 D.如果一个力以及它的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确定,这两个分力就完全确定了 3.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G可以分解使物体沿斜面向下滑的分力G1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G2,当斜面倾角增大时() A. G1和G2都增大 B. G1和G2都减小 C. G1增大,G2减小 D. G1减小,G2增大 课中探究 一 1.物体的受力分析中合力和分力到底怎么区分? 2.力的分解的实际效果怎么确定? 3.力的分解的唯一性有哪些情形?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同步学案-第7章 第3节 力的平衡

第三节力的平衡 1.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判断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或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二力平衡的条件 阅读课本第135~137页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1.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__静止__或_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__平衡__状态,这两个力是__平衡力__. 2.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将__改变__.(填“改变”或“不变”) 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完成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 实验方法: ①将系于纸板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定滑轮,并在两个线端挂上钩码,观察纸板在什么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__当两边挂上的钩码质量相同时纸板平衡(或两边拉力相等时)__,可得出__互相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__. ②在纸板处于平衡状态后,小丽把纸板转过一小角度,使纸板受到的两个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松手后,纸板却不能保持平衡.这样做说明__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__. ③在纸板处于平衡状态后,小丽把纸板剪成两半,纸板不能保持平衡.这说明了__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__. 结论:作用在__同一物体上__的两个力,__大小相等__、__方向相反__、且作用在__同一条直线上__,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思考:实验中能否把纸板换成木块?__不能,因为会增大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__. 1.二力平衡条件用四个字概括“一、等、反、一”,实验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2.注意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区别. 1.在下列事例中,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是(D) A.正在圆形轨道上运动的过山车

教学案例:空气的力量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教案实录

案例:空气的力量 教学目标 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和评估。 体验成功的乐趣,深化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课前准备 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窗"马徳堡半球实验"。 分实验小组,自筹实验器材,教师准备一些备用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 引入:我首先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吸气时,水会喷上去,为什么?要想知道其中奥秘,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吧。 学生甲组:先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再用手按住并倒放过来。大家注意观察,放手后,纸片掉了下来。(学生哄堂大笑) 然后,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大家注意观察,放手后,纸片没有掉下来。(学生惊讶) 我问:纸片为什么能托住一杯水,而托不住一杯空气呢? 学生答:玻璃杯装满水,排出了空气,硬纸片在下方大气压强作用下没有掉下。 我问:这位同学讲得好。这说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不仅如此,硬纸片受到的大气压强比杯中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要大些。那硬纸片托空杯时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学生又答:纸片托空杯时,硬纸片上下都受到大气压的作用,作用力相互抵消。硬纸片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落下。 我问:同学们,甲组同学回答对不对,满意就给予掌声(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学生洋溢在探究的快乐之中)。现在让大家观察乙组所做的实验。 学生乙组:派两个代表站起来。每人各拿一个吸盘,轻轻地合在一起,两人很容易把吸盘拉开。然后将两个吸盘用力对齐挤在一起,两人就很难将吸盘拉开。 我问: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学生乙答:当吸盘轻合在一起时,里面仍有空气,外面也有空气,内外都有大气压,作用相互抵消;当吸盘挤在一起时,里面空气被挤出,吸盘在外面的大气压的作用下就紧紧地吸在一起了。 我问:这个实验与哪个著名的实验相似? 众生齐答:与"马德堡半球实验"相似。难怪,马德堡市民都承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我问:为了让学生直观确信大气压是相当大的,我拿了一只吸盘紧紧地压在黑板上(选在非常光滑的地方)。然后,将一个同学的书包挂在吸盘钩上,吸盘稳稳地"提"着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1)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2)如何理解电负性概念; (3)写出H2、Cl2、N2、HCl、CO2、H2O 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讨论与归纳: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 (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讨论交流: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 (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如:H2、N2、C60、P4。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女口:C02、BF3、CCI4。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如:HCl、NH3、H2O。(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力的分解导学案.doc

东台市三仓中学导学案 3. 5力的分解 高一?物理备课组2013/11/23 【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初步掌握力的分解耍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4.掌握矢量分解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学习难点】 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同样遵守或o 3、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如果没有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在实际问题中,要依据力的分解。 4、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合成时遵从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5、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一、力的分解 (阅读教材P64页完成下列问题) 1、拖拉机对耙的拉力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 2、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也就是说,拖拉机实际拉耙的力F可以用两个力片和灼来替代。 那么,力4和尸2就叫做力F的力。那么,求一个实际的力的分力就叫做力的o 3、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4、如图一个己知的力可以分解成多少对不同的共点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呢? (由于分力与合力相互替换的前提是相同作用效果,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实例。 二、力的分解的实例(力的分解原则: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1、对放在斜面上物体的重力G分解 (1)重力G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

《7.3 力的平衡》导学案

第三节力的平衡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3、在探究实验中要求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 4、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5、在讨论与交流中感受在力的平衡状态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习要点 1、在物理学中人们把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____________状态。 2、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就称为_______________,也叫二力平衡。 3、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两个力大小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_____上。 导学过程 一、二力平衡 观察课本P135图7-18、P136图7-19及图7-20。 想一想: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 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 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就互称为___________。 图7-18、图7-19中的绳、跳伞运动员,都处于___________状态,都受到___________力的作用。 (1)观察图7-20,杯子在托盘上静止不动,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杯子上的______力和________力是一对平衡力。 (2)观察图7-19,跳伞运动员能匀速下降,处于平衡状态,运动员和降落伞作为整体受到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一对平衡力。 试一试请在图中画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饮料瓶的受力示意图。

《 大气环境》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2)教学重点 ●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大气的温室效应。 (3)教学目标 ●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分析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尝试写一段文字,表达温室大棚的原理 在农业、建筑、人体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新学年已经开始,根据上学期的教学经验与教训,认真的分析了本学科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基本的情况,根据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有关规定,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太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教材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生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6章,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有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四、学期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4、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等。 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积极开展科学探究的教学 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在本学期力争开齐开全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组织好家庭实验与课外小实验活动。 ②、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在实验探究与各类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能力,并通过评价改进探究方法,更深刻的领会物理知识。 ③、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通过实验设计、共同实验、实验评价、实验交流与总结等环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块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教师主要利用导学案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力的分解_学案1

A B C 图3-5-1 力的分解 【学习过程】 一、要点导学 1.本节学习力的分解的规则以及矢量、标量的概念。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力的分解。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3.既有 ,又有 ,并且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法的物理量称作矢量。除力外,如位移、 、 等也是矢量。 4.两个分矢量首尾相接,剩余的尾首相连的有向线段就是合矢量,它恰与两分矢量的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这个方法称为三角形法则,它是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简化。如图3-5-1 二、范例精析 例1.质量为 10㎏的物体放在倾角为 30°的斜面上。用图示法求出重力沿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分力( g=10N/㎏) 解析 本题的情景如图3-5-2所示。 选取标度为1㎝代表50N 。以重力G 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分别测量代表G 1和G 2的两邻 图3-5-2 50N G

边的长度,得G 1= 1cm 1.0cm N 50? =50N ;N G 871cm 1.73cm N 502=? =。 拓展 应用图解法时应该注意标度要定得合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要平行,线段要细而直。边长的测量要估读到毫米后面一位。 例2.如在图3-5-3所示的支架悬挂一个重力为 的灯。支架的重力不计。已知 、 、 的长分别为 、 、 ,求支架两杆所受的力。 解析:在支架的 端悬挂电灯后,使支架的两根杆受到力的作用。由于支架的 、 两 端与墙壁是绞链连结,因此作用在杆上的力是沿杆的方向。但杆受的是拉力还是压力,需要通过实践来判断。可以设想,若将杆 换成弹簧,则弹簧会被拉长,表示此杆受的是拉力。 若将杆 换成弹簧,则弹簧会被压缩,说明此杆受的是压力。这就是灯对支架 端拉力的 两个分力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判断出两个分力的方向,那么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很容易得出杆 受到沿杆向外的拉力: 杆 受到沿杆向内的压力 拓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图后,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来求解。一 般可利用相似三角形(如本题),也可利用三角函数。例如如图3-5-4所示, AB 是一轻杆,BC 是一轻绳。在B 端施加一作用力F ,F 的大小为100N 。方向竖直向下。求:轻绳和轻杆上所受力的大小。(轻绳与墙壁的夹角为60o ) 图3-5-3 F 1 F 2 T

示范教案(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

第三节大气环境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内容多,容量大,主要介绍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 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 第二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此来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理清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可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高空和近地面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在理解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全球气压带、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也是本节的重难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 第四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其中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教学中可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天气系统进行比较,并运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的方法作 教学重点1. 2. 3. 4. 5. 教学难点1. 2. 3. 4.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5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3. 二、过程与方法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 通过对自然现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力的分解,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力的分解,具有典型范例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是力的等效代替,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3.掌握按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2.难点: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 课前准备 铅笔、细绳、重物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呢? 二、复习回顾 什么叫合力? 什么叫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 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新课教学 1.力的分解 (1)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 (2)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2.思考: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 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 若没有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4.实际情况中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情景1:木匠利用刨子刨木头,对木匠对刨子的作用力进行分解 情景2:人力拉扯车时,人习惯用斜向上的拉力去拉车子,对人对车的拉力进行分解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7.3 力的平衡15-沪科版

《力的平衡》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沪科2011课标版八年级全一册第七章第三节力的平衡的内容。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三部分。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法,将学习过程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 在课前学习中,我制作了课前任务单,并通过网络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成小组,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完成课前任务单,并把本组的猜想和设计的方案上传。在课前的学习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达成预习的目的,为学生提供新颖的学习媒介,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学习中我安排了四个环节,首先检测学生课前任务达成情况,把握预习的效果、其次应用新知解决问题,评选上传中的最佳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再次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二力平衡的知识,最后利用乐课网自主检测系统进行学习效果检测,来评估学生新知的内化程度,拓展能力。 课堂上在评选最佳实验方案时,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实际测量一下每个实验方案的影响因素,然后小组内进行比较、交流确定最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方案的好与坏,由影响因素决定的,如何判断哪个因素影响的小呢,最好的方式是用实验来检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探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接着是最佳方案设计组叙述方案的由来及实施的过程,他们是以微课的形式进行描述的,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时,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自己尝试寻找最容易的方式,养成自学能力。其他同学在观察视频的过程中,既能明确实验的探究过程,又能感悟到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在接下来的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以及根据现象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大气运动教案

第2课时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3.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初步学会绘制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初步学会读简单的等压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结合本课的活动,课前安排学生实验观察证明热力环流。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旋、反气旋的动态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运动。 3.讲述法:详细讲述分别受三种力作用下的风向。 ●教具准备 投影仪(片)、多媒体、补充资料及一些小实验用具如烧杯、燃纸片等工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大气的运动(板书) 本课的引言部分可以看做是整个大气运动相关内容的前言部分。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引言,分析一下引言概括了大气运动的哪些内容。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一切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这说明了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其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再次,大气运动的形式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之分。其中,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或气流的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承转)同学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的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一)、热力环流(板书)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力的分解学案与课后测试题

力的分解教案与课后测试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进行力的分解,掌握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 4.会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5.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学习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学习难点: 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的确定。 主要内容: 一、分力 几个力,如果它们共同产生的效果跟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几个力就叫做那个力的分力(那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 注意:分力与合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其相同之处是作用效果相同;不同之处是不能同时出现,在受力分析或有关力的计算中不能重复考虑。 二、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把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 2.力的分解的特点是:同一个力,若没有其他限制,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因为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通常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才有实际意义。 3.按力的效果分解力F的一般方法步骤: (1)根据物体(或结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学过的几何知识求两个分力的大小。也可根据数学知识用计 算法。 例如,物体重G,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时,重力常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F1=Gsinθ(表 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效果)和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F2=Gcosθ(表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紧压斜面的效果) 【例一】在倾角θ=30o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 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20N的光滑圆球,如图所 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 三、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几种常见的情况和力的分解的定解问题 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分力,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是以这个力F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 对角线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无附加条件限制时可作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这说明两个 力的合力可唯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不是唯一的。要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一定有定 解条件。 1.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几种常见的情况

【学案】8.2二力平衡 导学案

8.2二力平衡 教师寄语:多学则智,多思则明 学习目标: ⑴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力称为平衡力,最简单的情况是二力平衡。 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⑷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学习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习难点: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与导入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时,总保持或。 2.什么叫惯性?物体的惯性和什么有关? 物体保持的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和物体的有关,和物体的无关。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 力的平衡: 1.一个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那么物体上受力吗?受几个力,在什么方向上,他们的关系你想吗?试着在下面的图中画出来,并写出他们的关系?

2.上图中物体在力的作用在仍然处于静止在桌面上,此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相互可以抵消,此时的两个力就叫。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符合什么条件才能使物体平衡?根据实验器材进行小组实验,思考并记录下列内容: ①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小车是否静止?小车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特点? ②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是否静止?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③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是否静止? 小组讨论后写出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应该满足的条件: 1、 平衡力2、 3、

4、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 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 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 季风的关系。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 投影仪(片)、自绘或多媒体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其运动图、季风图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板书)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 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 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力的分解学案

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学案 一、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二、力的分解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分解。 画出力F 或重力G 的分解示意图并求出分力的大小。 例1: 例2: 练习1: 练习2: F 三、课后探究设计: 给你一段棉线,一把刻度尺,一个质量已知的重物,试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测出次棉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过关训练] θ A θ G θ θ F α G

G 1.如图所示,力F 分解为两个分力F 1和F 2则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 A .F 1和F 2的合力是F B .由F 求F 1和F 2叫做力的分解 C .由F 1和F 2求F 叫做力的合成 D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一重为G 的物体在倾角为 α 的光滑斜面上下滑, 受到斜面的弹力F N ,如图所示,设使物体沿斜面下滑 的力为F 1,则( ) A .F 1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 B .F 1=G sin α C .G 分解为F 1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F 2 D .物体受到G 、F N 、F 1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F 2的作用 3.如图所示, 一重为G 的球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用一个 光滑挡板把球挡住,挡板在竖直方向,求斜面和挡板各自所受 的弹力。 4.如图所示,AO 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BO 绳刚好水平。 请将灯对O 点的拉力F 实行分解,并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5.如右图示,一个半径为r ,重为G 的圆球被长为r 的细线AC 悬挂在墙上,将球的重力依据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实行分解,并 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F 1 o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3节 力的平衡学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3节力的平衡学案 教科版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和二力平衡时的特点。 2、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和用二力平衡解决问题。 【难点】 探究二力平衡的实验设计。 1、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两种状态,但是课桌上的书和文具是静止的,它们真的不受力吗? 2、手提书包在空中静止,突然松手,书包落下。此现象说明了什么?作出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3、物体完全不受力的情况很难找到,但物体受合外力为0的情况可以等效替代不受力的情况。所以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范围就大大的增加。 4、在实际问题中,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将处于平衡状态;反之在平衡状态下的物体一定会受到平衡力的作用。课前热身: 1、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时要保持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状态。

2、物体保持________状态和_________________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3、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力称为_________力。如果只有两个力平衡,则称为________平衡。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相信自我,超越自我!自学课本31页:观察与思考:课本四个插图中的各个物体所处的状态是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_______状态,各自受到的力分别是:图 a_____________________;图b_____________________;图 c_____________________;图d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在a 图和c图上直接画出力的示意图。 (二)合作研讨:互助合作,共同探究!猜一猜:平衡力中最简单的情形就是二力平衡,那么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达到平衡呢?两个力要达到平衡,力的三要素之间有应具备什么关系呢? 1、使两条线向相反的方向拉,并在同一条直线上。在线的末端挂钩码。当两侧挂的钩码个数_____时,卡片平衡,如不相等,则卡片____平衡。即两侧的拉力相等。 2、保持两侧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将卡片扭转一个角度,使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卡片________平衡。只有两个力在_____________时,卡片才能平衡。 3、用剪刀从中间剪断卡片,你看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

中考物理专题综合总复习学案测试7压强-7

第七讲压强 一、中考热点 、I p 八、、八、、 压强是中考的热点.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讲的核心概念.液体压强是本讲的难点.2008 年中考已将考查的侧重点转移到联系同学们生活实际,用所学的压强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出现了较多新颖的实验探究设计问题,尤其是获取实验数据和实验操作方面改革的力度更大.这是因为,在实验中获取数据,并根据相关的公式或原理处理数据得出待测的物理量,既考查了实验目的,也考查了实验能力;规范的实验操作、细心的器材组装和调整、发现和纠正实验装置或操作中的错误是优良的实验技能的表现,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 预计2009 年中考会以课标为依据主要考查:压强的简单计算、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二、考点精讲 1.压强 (1) 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注意:压力的特点:①与物体轰面接触②与物体表面垂直.若不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则不是压力 (2) 探究压力的效果: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3) 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定义产生原因力的方向力的大小力的本质作用点(面) 施力物 体 (4) 压强 ①压强是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理学中采用规定相同受力面积(单位面积),比较相同 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的大小,从而引入压强的概念.利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可以方便地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压强的公式:p=F/S ,公式中,F 表示压力,p 表示压强,S 表示受力面积. ③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符号是Pa, 1 Pa=1N / m2,表示物体均出现高度差,从而得出液体内 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科学探究 ( 1 )通过探究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在水中,压强计的按着朝任何不同方向,U型管两端液面均出现高度差,从而得出液体内部 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将探头固定在水中某一深度, 使探头朝不同方向, U 形管两端的高度差不变,得出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③使探头在水中的深度逐渐增加, u 形管两端液面的高度差逐渐增大,得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 的增加而增大. ④记下探头在水中的某一深度时, U 形管两端的液面差,然后换用盐水,发现在同一深度, U 形管两端液面的高度差增大,得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