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学案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学案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学案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学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我国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及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提高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例,感悟我国的分配制度,从而得出结论。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相互交流、展示,领悟坚持分配制度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教学难点

按生产要素分配。

三、课前

(一)知识导读

1. 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

以,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中,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提高,从而促进

的发展。

5.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分配和按分配。参加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和。

6.健全生产要素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

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

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和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导读题

1.(2009·辽宁)某科技企业除对科技人员支付工资外,还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这说明()

①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②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科技人员的脑力劳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④科技人员的收入取决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价值

A.①③ 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产要素分配里技术要素分配及其作用。此企业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励方式,这种分配方式不会缩小收入差距,所以排除①,④说法错误,排除。

②③符合题意。选B项。

2.(2008·广东)某私营企业出口的DVD机的成本与利润表(单位:美元)

A.劳动、资本B.资本、技术

C.管理、技术D.劳动、技术

解析:判断何种分配方式的依据,首先要分析其与哪种所有制经济相联系,其次再看其具体内容是什么。表中题目表明是私营企业,则其分配方式应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其员工工资为按劳动要素分配,专利费是按技术要素分配,答案为D。

3.(2007·广东)某位国有独资企业技术骨干的年收入,由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等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B.工资、奖金、股票投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

C.工资属于按劳分配,奖金、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D.工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股票投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解析: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工资、奖金、津贴在公有制经济中则属于按劳分配。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获得收益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由此判断,D为正确选项。

四、课中

(一)教师生成问题

1.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3.有人说,“非劳动收入就是剥削收入”,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思维点拨

1.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在生产关系中,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且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出多层次性。这一生产力状况决定了我国只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实践证明,我国目前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是相一致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它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点击误区

误区1: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企业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获得的收入、非公有制企业员工工资。而按劳分配仅指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二者不能等同。

误区2:收入差距就是分配不公。

所谓公平分配,是指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劳动者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者在收入分配中应遵守机会均等、规则公平的原则,并允许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但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因此,公平只能是竞争规则的公平,而不是结果的平均。

(四)热点透视

背景材料:

自2010年1月1日起《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指出:“按照权责利相统一的要求,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即业绩上、薪酬上,业绩下、薪酬下,并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可追溯的资产经营责任制。”国资委还表示,下一步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与市场机制全面接轨的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

在央企实行与经营业绩考核相配套的年薪制,体现了我国的什么分配原则?并简述这样做的理由。

思考提示:

1.央企的这一做法,体现了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起来的分配原则。

2.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对央企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实际上就是按其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央企负责人按年薪制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管理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体现了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的管理劳动的尊重。

(五)方法提炼

1.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是本课的难点。教材对这一点的分析比较抽象,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中应紧紧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这一主线,从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分析,从而理清内在逻辑关系。

2.在理解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按劳动要素分配时可以运用列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分别从所有制基础、分配的主体、收入状况以及地位等这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从中找到两者的异同,从而达到理化繁就简,直观明了的目的。

3.注意全面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按劳分配,通过类比方法,我们同样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首先,是由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分配的性质和形式。其次,只有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再从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技术、信息要素及管理要素等逐个突破,根据生活中具体的分配实例,判断它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明白每一种生产要素所对应的收入分配形式,从而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

五、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回答1-4题。

1.坚持和完善我国现行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是由我国决定的()

A.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

B.当前的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D.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

2.下列属于按劳分配的是()

①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②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

③国有企业中工人的工资

④外商独资企业工人的薪水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下图漫画名为《同富不同路》。对这幅漫画内容的正确认识是()

A.靠劳动致富是按劳分配的体现

B.靠科学发家是按管理要素分配的体现

C.靠投资获利是按土地要素分配的

体现

D.三者都可能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体现

4.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①有利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②体现了对知识、劳动、人才、创造等的尊重

③有利于社会成员拓宽增收渠道,实现同等富裕

④注重了经济发展的效率,但牺牲了社会公平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 ③④

5.下列分配方式中,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的是()

A.私营企业员工的工资

B.个体劳动者劳动所得

C.农民承包土地的收入

D.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

6.我国积极完善分配机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

A.实现社会公平 B.实现共同富裕

C.提高经济效率 D.防止两极分化

7.坚持按劳分配,就是等量、等质的劳动应获得同样的报酬,但在不同的公有制企业,付出同样的劳动,所得报酬却有差别。这说明()

A.贯彻按劳分配原则能使企业中一部分人现富起来

B.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效益是联系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互为补充、相互结合

D.不同的公有制企业劳动的特点和本质是不不同的

8.因付出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而取得个人收入,这种分配方式我们称之为()

A.按劳动要素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D.按劳动成果分配

9.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也进一步拓宽了人们投资的渠道。对于居民通过存款、债券、股票等投资方式获得的收入,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

②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③是合法的非劳动的收入

④是个体劳动者劳动获得的收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09年商务部网站载文强调,应强化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员的激励,探索实行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股票期权制等分配制度。上述做法()

①健全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③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劳动等的尊重④让一切能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0年4月温家宝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几个问题》中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

(1)我国现阶段存在哪些分配方式?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框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公平及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懂得社会主义社会注重收入分配公平的必要性,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理解当前我国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政策措施。

培养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如何更加注重公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列举生活中相互冲突的实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究,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教学难点: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三、课前

(一)知识导读

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

2.公平的收入分配,是___ ____ ___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实现、。

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提供了重要的。

4.保证居民收入在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的关系。

5.再分配更加注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调节,取缔。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_ __。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_ __。

7.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又要防止,既要落实,又要提倡,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

(二)导读题

1.(2009·江苏)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

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解析:本题考查注重公平的措施,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AD属于初次分配。B项不属于注重公平的措施,只有C项正确。

2.(2008·江苏)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解析:通过分析题干材料可知,过分压低劳动报酬,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我们在进行企业分配时,不应只重视效率,还应注重公平,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A说法符合题意。B说法虽然提到“兼顾公平”,但材料更强调的是公平的重要性,因此B、C、D说法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3.(2008·海南)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选项中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有()

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②个人工薪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③扩大财产性收入④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的措施,故①与题意不符;个人工薪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可以实现“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这有利于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故②入选;扩大财产性收入不一定能缩小收入差距,故③不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消费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故④入选。选D。

四、课中

(一)教师生成问题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为了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拉大,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二)思维点拨

1.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公平是指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它包括“机会均等、规则平等、差距适度、共同富裕”等内容。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它承认适度的差距,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平均主义则抹杀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距,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积极性,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2.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分配后,还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次分配。

3.如何处理效率优先与公平的关系。

(1)坚持效率原则,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要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合理的公平分配。

(三)点击误区

误区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是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不仅不违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相反,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不是同时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然后,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地区最终共同富裕。

误区2:收入分配中注重公平就是要消除收入差距。

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而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借口注重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实质也是分配不公的表现。

(四)热点透视

背景材料

2010年2月27日,温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时说:如果把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看做是政府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良知。同时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知识,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谈谈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思考提示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建立完善合理的税收制度,加大财政、税收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个人所得税,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4.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五)方法提炼

1.要注意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基本概念。本课所讲的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公平指的是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在理解这一概念时要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准确掌握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如在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时要知道这里的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而不是绝对的平均。

2.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二者既对立又统一。首先,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中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两者是对立的。其次,两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在处理关系类的知识时,注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看待问题。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3.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将政治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如在理解“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时,可以采取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一个实地采访,关注生活中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问题现状,从而形成个体的切身体验;从而产生对现实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与公平问题更深刻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回答1-2题。

1.材料中所讲的“公平”主要是指()

A.政治上的公平

B.社会地位的公平

C.法律上的公平

D.收入分配的公平

2.对“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认识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

B.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C.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是解决途径之一

D.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点是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现象。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收入公平已成为当今党和国家一项重要任务。回答3-4题。

3.针对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事实,国家应该()

A.取缔高收入,坚持共同富裕的政策

B.引进竞争机制,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

C.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收入的调节上

D.调节个人收入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4.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应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为此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下列的调节方式不可取的为()

A.调节过高收入

B.实行平均分配

C.保护合法收入

D.取缔非法收入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温家宝在谈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时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回答5-6题。

5.“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切好”分别是比喻:()

A.生产、交换 B.交换、消费

C.生产、分配 D.分配、消费

6.“做蛋糕”与“分蛋糕”是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分得不合理,会影响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这要求我们必须()

A.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B.正确处理分配与消费的关系

C.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D.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和公平既是一对矛盾,又具有一致性,两者的关系是()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②效率与公平两者是完全一致③效率与公平是绝对对立④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A. ①③

B.②④

C. ①④

D.②③

8.2009年新华网载文指出,中国改革已经进入“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阶段,即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阶段。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

A.初次分配重视公平,再次分配重视效率

B.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落实分配政策

C.既要防止收入悬殊,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D.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9.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相对较少、中等收入者占绝大多数的分配结构,这种结构要比“金字塔型”稳定得多。我国正在采取措施使收入分配结构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这主要是为了()A.促进效率提高B.促进社会公平

C.促进生产发展D.促进内需扩大

10.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将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的减除标准从过去的1600元调整到2000元。这一调整有利于()

①直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②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③刺激中低收入者的消费

④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

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有一家生产炉具的国有企业,吴某被民主推选为厂长后,实行新的分配制度,向一线工人和创利多的车间倾斜。这种分配制度拉开了职工的收入差距,职工的劳动积极性高涨,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后来,吴某自定年薪50万元,懂技术的副厂长年薪30万元。一些技术人员认为,自己的工资还停留在每月二三千元的水平上,分配不公,有的到别的单位兼职,有的“跳槽”。一些工人认为,自己每月工资不到千元,是自己的劳动被低估了。厂内矛盾日益加深,人心涣散,经济效益下滑。

材料中企业的做法对我们在初次分配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何启示?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国家财政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实质,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理解财政的三个作用,知道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含义和构成,以及财政收支的关系。

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掌握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的实践能力,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知道如何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践能力,辩证的认识财政赤字现象的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结合本地的财政状况,进行社会调查,领会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查询有关资料,分析我国财政的状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国家观念,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财政的作用和财政政策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2.教学难点

财政的作用和财政政策。

三、课前

(一)知识导读

1.财政就是国家的,

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方式。

2.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与社会总需求保持,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迟缓时,政府可以采取的财政政策,反之,经济过热,物价上涨,政府可以采取财政政策。

3.根据国家筹集资金的渠道,财政收入可以分为、、以及其他收入。其中,_____

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

4.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既保证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

5.财政收入和支出三种状况分别是、、。

(二)导读题

1.(2009·辽宁)2009年1至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8%;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1%,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7%。在此情况下,政府若要刺激经济增长,可采取的财政政策有

①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②加大国企上缴财政的利润比例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④扩大财政收支盈余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注意材料关键词“刺激经济增长”,应该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扩大国债发行,而②④与题意相反,应该排除,选A项。

2.(2008·广东)2007年5月30日,我国证劵(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到3‰,当日沪深两市跌停个股约860只,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财政政策 B.货币扩张政策

C.收入政策 D.货币紧缩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一对概念的比较、鉴别能力。我国证劵(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调整是国家利用税收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具体做法,税收是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答案应选财政政策。

3.(2007·海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常用的经济手段。一般来讲,为抑制经济过热,政府可以采用的措施有()

①减少税收②提高存贷款利率③减少政府开支④增加货币供应量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④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判断抑制经济过热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考查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财政的作用。减少税收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时使用而不在过热时使用①不应选。提高存贷款利率,降低市场货币流通,有助于抑制经济过热,②应选。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属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胀率,给经济“降温”,③应选。增加货币供应量会刺激总需求增长,只会使经济进一步过热,④不应选。故选C项。

四、课中

(一)教师生成问题

1. 我国财政收入有哪些作用?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3.财政收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思维点拨

1.在我国现阶段,适当增加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适当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国家更好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其次,国家还能集中财力,有利于促进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2.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国家预算是指国家通过法定的程序对未来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的预计方案。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两者共同构成国家的预算体系。国家决算是指国家按法定程度对一定时期内预算执行情况所编制的会计报告,它由中央决算和地方决算组成。②地位和作用不同。预算包括收入和支出,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的起始阶段、主要过程和环节。通过预算,可以对收入支出加以控制,有效地进行管理,指引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的方向,实现国家职能。决算是一定时期财政分配过程的终结阶段。通过决算,可以检验预算的科学性,检查预算的完成情况,总结国家在经济活动中的得失成败。

(2)联系:①两者共同构成了国家财政分配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都可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②预算是决算的前提,预算的执行结果是决算的依据和主要内容,没有预算,就不会有决算。决算是对预算的评价,是对预算的综合反映,可以为下一阶段的预算提供重要的依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点击误区

误区1: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是对立的。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作为财政分配的两个不同的过程,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对立性主要表现在收入和支出的数额上。在一定时期内,在社会经济规模和国民收入既定的条件下,作为收入,是一个有限量;而作为支出,国家所需要的资金又是大量的。往往出现收不抵支的状况。

它们又具有统一性。财政收入是前提,它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支出的规模和速度。正确安排和合理使用财政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又为开辟财源、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

误区2: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家的国民收入不增加,采取行政措施大力增加税收等,就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会阻碍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在经济发展水平增加的前提下,增加财政收入才是正确的。

(四)热点透视

背景材料:

2010年5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指出,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事关灾区紧迫的民生问题和长远发展,事关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为支持和帮助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会议确定,灾后恢复重建所需资金主要由中央财政解决,今年中央财政安排90亿元专项资金,明后两年继续作相应安排;实行“总量包干、分类控制”的办法,由地方政府根据规划项目和轻重缓急将中央财政资金与省级财政资金、捐赠资金和其他自筹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同时,采取更加优惠的税收、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实行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援建援助、教育特别资助、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加大对恢复重建的支持力度。

运用财政作用知识分析说明中央财政安排灾后专项资金的意义。

思考提示:

1.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中央财政安排灾后专项资金,有利于将资源配置到地震灾区,推动灾后重建,促进灾区经济发展。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中央财政通过政府资金的介入,为地震灾区的经济平稳过渡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全国的经济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3.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中央财政安排灾后专项资金,有利于发展灾区经济,改善灾区人民生活水平。

(五)方法提炼

1.对于财政的含义,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从财政的基本含义分析,与财政的主体国家相联系。从而知道财政和国家一样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特点。第二,国家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就必须消费一定的社会产品。由此进一步理解财政的强制性特点。第三,国家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通过三个方面的分析,挖掘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由此对国家财政的含义进行深入的理解。

2.国家财政的作用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问题,学习时应着重将财政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与前面我们所学过的价值规律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联系起来学习,在对比中把握财政对社会经济生活调节作用的特点,以真正理解财政的作用。

3.结合时政信息,突破学习难点。学习财政收入与支出这一部分时,充分结合时政生活,通过课前准备,搜集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的收支情况。再结合教材知识加以分析与运用,达到对知识的升华。

五、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2010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

就是审查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回答1-2题。

1.材料说明()

①国家预算需经过国家权力机关审查批准后方能生效②国家预算是经过法定程

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③国家财政包括国家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④国家预算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②③

2.财政部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收入将优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财政投入的“三个倾斜”体现了()

①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功能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③当前国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④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当前,为抵御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国务院出台强有力的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具体安排如下表(单位:亿元):

上述事实说明,国家财政()

①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是国家对筹集的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④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A.①②④

B.①②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回答4-5题

4.2010年4月14日晚间,中央财政已紧急下拨救灾资金2亿元,用于青海地震灾区的抢险救灾。帮助解决受灾群众临时生活困难。这里的救灾拨款属于( ) A.财政收入B.财政节余

C.财政支出D.财政决算

5.政府部门从西宁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的5000顶救灾专用帐篷和150吨彩条布,及时运抵灾区。这表明财政 ( )

A.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B.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基础

C.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D.能促进受灾地区的社会公平

6.我国的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但是另一方面,财政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同期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有人将这一现状概括为“国富民穷”。为了更好地实现共享共建和谐社会,政府正努力“还富于民”、“藏富于民”。这说明()

A.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B.社会财富增加是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的保证

C.分配政策是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D.个人和企业的财富越多越有利于财政收入

7.2009年1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讲话时指出,我国在面临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经济增长下行等挑战的情况下,为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其中,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是重要一环,这样可能会()

A.增加长期建设债券和中央财政赤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B.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减少货币的供应量

C.适当减少国债和赤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

D.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控制货币信贷增长

四川省首期90亿元地方债券已于09年4月10日发行结束,对于转贷市(州)的90亿元地方债,原则上确定其中40亿元将主要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分配范围为国家和省确定的51个地震重灾县(不包括扩权试点县)所在的8个市(州)。另外50亿元主要用于21个市(州)扩大内需的需求。回答8-10题。

8.发行债券是()

A.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B.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C.从紧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D.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

9.四川省发行地方债券主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②防范经济过热③防范全面通货膨胀④有利于改善民生

A.①④B.①② C.②③ D.②④

10.2010年中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财政赤字首度破万亿。这表明本年度我国()

A.国债支出大于国债收入 B.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

C.税收支出大于税收收入D.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大力支持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有力地支持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同时要把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促进外需稳定发展的同时,把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经济均衡增长。

结合材料,说明国家财政政策调整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作用。

第二框征税与纳税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和掌握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关系;了解我国的税种分类,理解和掌握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通过税收及其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分析、理解基本原理的能力,提高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具体税种的学习,提高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实际展开课堂讨论,认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采用社会调查等方法,结合正反实例,认识税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认同我国税收的性质,拥护社会主义国家关于税收的法律和政策;树立纳税光荣的信念,并自觉遵守税法,依法诚信纳税。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教学难点

目前我国主要税种、违反税法的几种行为、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三、课前

(一)知识导读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doc

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深入村镇或社区,实地考察、调研、收集分配中讲求效率的表现与维护公平的表现;分组讨论讲求效率的意义和维护公平的意义;或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学会分析典型案例,并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对微观分配提出合理的建议。结合现实生活和课堂所学基本观点撰写政治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确认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二. 知识纵横本单元继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谁来生产”的问题之后,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从社会再生产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看,本单元是从社会产品分配的角度对社会经济过程进行分析,因而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国家收入分配(含第八课“国

家收入的分配”和第九课“征税和纳税”)。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使学生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在第七课中,先是学习作为我国经济制度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分配制度,这是与第四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内在联系的一个内容。从生产关系角度,这两部分内容是不可分割的,理应放在一起来学习。本教材打乱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按照“为何生产”(消费)———“是谁生产”(生产)———“为谁生产”(分配)———“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系安排了全书四个单元,才将这两者活生生拆解开来。虽然体系变了,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只有讲清讲透、学会学好这部分内容,才能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的第二节“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则是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党的xx大上又有新的发展。只有学好这一节,才能使学生做到与时俱进地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 2019-10-17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一. 内容标准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意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以及实行意义;效率、公平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对待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善于在相互矛盾的复杂事物中进行分析,培养学

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课时训练(人教实验版必修1)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下列做法符合我国分配制度的有( ) ①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②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③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 ④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A.①②④B.①④ C.②③④D.①② 解析:此题易误选④,“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的做法不是分配制度的体现,而是我们国家实现社会公平的体现。 答案:D 2.之所以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 ) A.按劳分配有弊端 B.各种生产要素均创造商品价值 C.市场经济需要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 D.生产要素不仅作用于生产,也作用于流通 解析:关于生产要素的重要性的说法只有C项是正确的,而现在之所以要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并不是因为按劳分配有弊端,故其他三项都排除。 答案:C 3.2010年9月7日至9日,财政部代发2010年第七期和第八期地方政府债券,共计358亿元。据悉,其中安徽两期地方债共计89亿元,票面年利率均在2%以上。居民购买地方债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下列对这一分配方式认识正确的是( ) A.它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B.它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方式 C.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方式 D.它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分配方式 答案:C 4.60多年来,我国的分配制度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变迁。促成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

高中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1.7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情解读 (一)考点提示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二)复习建议 基础自查: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分配制度? 2.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3.为什么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4.为什么要重视收入分配公平? 5.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6.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什么? 7.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考查重点:我国的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关注热点:1.工资制度的改革,各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央企薪改方案。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体现我国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3.实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企业内部的薪酬分配权是企业的法定权利,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定,完善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讲效率又讲公平、既符合企业一般规律又体现国有企业特点的分配机制。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重点知识探究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正确认识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1)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形式多样,如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工资收入等。 (2)非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是指劳动收入以外的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各种收入。主要包括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等等。其中,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房屋、土地、收藏品等)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指惠农政策、社会保障等所带来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退休、养老金、价格补贴等收入。 (3)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都受到国家保护。 2.判断分配方式的标准 (1)按劳分配的判断标准: ①按劳分配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②必须是劳动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要表现形式:

高三政治导学案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把握考点,高屋建瓴 结合你对课本知识的把握,请填写本科的高考考点和考查重点: 1、高考考点: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2、考查重点: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 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3)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4)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基本内容:在____________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 (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________________,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②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3)按劳分配的作用: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 ,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是消灭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所有。个体劳动者的受国家保护。 总之: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适合于个体经济形式。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资本(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科技工作者新技术转让或入股取得的收入);(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等。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________、知识、________、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____________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真题演练】 1、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去年工资收入是36 000元,奖金8 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 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年收入15 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 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A.44 000元 26 000元 B.36 000元 19 000元 C.49 000元 21 000元 D.44 000元 11 000元 2、从2010年1月1日起,我国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 ①是对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②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③把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与个人收入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 ④实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离 A. 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和意义 (1)表现: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利于协调,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新课标基本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经济生活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及答案

经济生活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导学案 一、考纲考点 1.生产决定分配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与公平的影响 5.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二、课时知识建构 三、考点解读 考点1、2按劳分配 1.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和要求 (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客观必然性: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 ②意义:有利于促进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社会地位。学习小贴士 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津贴、奖金都是按劳分配的具体表现。 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①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②公有制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③农村经济中的“联产计酬”。 考点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考点梳理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劳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后直接,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学习小贴士

个体劳动所得的分配范围是个体经济,分配对象是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个体劳动者的特点是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1)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2)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3)原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题眼突破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比较 学习小贴士 (1).区分劳动收入与按劳分配收入 ①劳动收入即劳动所得,是相对于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获得的收入而言的。因此,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 ②但劳动收入不一定是按劳分配。如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提醒】非劳动收入一定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另外,按劳分配一定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公有制经济中的分配不一定都是按劳分配。 (2).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2.关于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方式 对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形式应全面了解,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2)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取收入,属按技术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 (3)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其所得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教育实习教案 课题名称:个人收入分配教案实习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实习班级: 实习学生: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全课概述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专题07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案)-2019年高考政治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

1.高考以选择题呈现居多,主要以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考查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主观题以图表形式呈现,常与财政的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就业等知识相结合 2.以民生问题、收入分配政策为背景,考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重大意义和举措 热点题型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命题规律:本考点近几年高考出题并不是很多,但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基础理论,也不可忽视对其知识及相关热点的把握和关注。最常见的考法是对各种分配方式的含义与作用进行考查,题目难度适中。一种考法是列举生活实例,点明个人收入构成,由考生分析判断属于哪种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另一种更容易出现的考法是结合社会发展,在课本知识之外延伸考查一些时事关注的新名词、新提法,如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财产性收入、土地使用权流转等。 例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据此回答4~5题。

4.鼓励土地流转,村民失地不失权、不失业,更不失利,又能跟专业人士学习养殖种植等技术。这表明实行土地流转() ①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②完善了我国的分配制度 ③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④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5.老范是一家占地一百余亩的农家乐老板,他说,他们利用流转土地发展自己的产业,请村民在这儿打工,互惠互利,实现了双赢,这个土地流转政策,真是转出了好日子。这反映出() ①土地承包权的流转给人们带来了实惠②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不断发展③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土地流转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加他们的收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提分秘籍】分配方式的判断方法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精典)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一.整体结构 1.一条主线:国民收入的分配(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2.知识体系:分配的两个方面(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两个分配环节(财政、税收) 3.整体把握: 一个制度---分配制度, 一个关系---效率与公平; 两个作用---财政和税收的作用; 三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 四种财政收入,四种违反税法行为; 五种财政支出; 六个基本概念---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公平、财政和税收。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重点思考 1、识记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2、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意义? 3、重点理清各种分配方式的分配范围(重难点,理解,区别) 二、基础知识点理解 (一) 我国的分配制度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我国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 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原因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

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突出强调: 按劳分配的对象:个人消费品。 按劳分配的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①工资、奖金、津贴(国家机关、公有事业单位、公有企业、公有控股企业中);②联产计酬(农业集体经济中)。按劳分配的的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按劳分配的地位: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判断: 下列属于按劳分配的有: 1 企工人的收入( );②国企工人的工资、奖金、津贴( )。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相互区别) ①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效率) 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体现了公平) 突出强调: 1、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收入与其劳动成果及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 2、现阶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尚不能实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三)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存在于个体经济中)

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人教版必修 收入与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案

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最新考纲] 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考点一| 我国的分配制度 1.客观必然性 2.按劳分配 地位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2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3公有制占主体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范围4公有制经济中 尺度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5劳动 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决定因素前提⑥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 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 原因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⑧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意义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劳动者⑨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要素分配 形式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 必要性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⑩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 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重要性 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1.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入股分红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入股分红属于按技术要素分配,不是按资本要素分配。 2.村民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是因为土地与资本和劳动结合创造了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村民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是由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属于按要素分配所得。 3.按要素分配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按要素分配会使收入差距扩大,不能缩小收入差距。 4.在私营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在私营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 1.正确认识各种分配方式 类别对应形式 按劳分配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 按 要 劳动 要素 在私营、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收入等

个人收入的分配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基础训练 1.[2012·大连质检]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 A.社会总产品 B.个人消费品 C.生活必需品 D.物质总产品 2.[2012·福州质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②王某承包工程获得的收入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奖金收入④孙某在国有企业的工资收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2012·合肥质检]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解决漫画中分配不公现象的是( ) ①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②取缔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方式③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④取缔过高收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012·郑州质检] “每月800元的涨到1080元,700元的涨到950元,600元的涨到820元。”2011年10月1日起,河南省开始执行上调后的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 ①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③是通过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实现的④有利于平衡收入差距,消除社会分配不公现象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2012·泉州质检] 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下列措施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是( )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③鼓励人们创业致富,倡导先富帮后富④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打造创业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12·银川一中质检] 李某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4万元,岗位津贴1万元;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技术发明,一年的技术转让所得为2万元,期间炒股获得收益2万元。其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分别为( ) A.5万元、4万元 B.4万元、5万元 C.5万元、2万元 D.4万元、4万元 7.自2011年1月1日起,我国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国月人均增加140元左右。这一举措有利于( ) ①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初次分配中注重公平④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2·江南十校质检] 要想解决漫画《分配不公》的现象,政府必须( ) A.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B.取缔非法收入,保护高收入 C.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D.加强财政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税收调节作用9.[2012·广州质检] 2011年财政收入30%左右的增速和全年超过10万亿的预期使很多人担忧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过快,或将抑制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要想消除这一忧虑必须( ) ①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④落实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

2014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课标要求: 阐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明确考点: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三、学习目标: 识记: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公平的含义、收入分配 公平的表现及意义、效率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理解: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⑵区分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 ⑶全面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四、重点与难点: 我国的分配制度,社会公平的意义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五、考情分析 近三年高考本课考查的重点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命题主要以时政、社会热点或选取、创设具体事例为背景,采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来考查。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这一考点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也是2014年高考的命题热点。在复习 时应联系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实际,结合党和政府有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论述,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理解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实现公平分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六、复习方法:教材梳理+考点解析+典例分析+练习巩固 七、课时安排:2课时,专题训练2课时 八、体系构建

九、考点梳理 考点一分配制度 (一)知识梳理 1.生产决定分配 ⑴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⑵客观必然性:①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决定分配;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以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⑴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⑵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⑶按劳分配的原因 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⑷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内涵: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个人收入与理财 教学设计

个人收入与理财教案 [课程名称]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单元] 第3课个人收入与理财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税收的种类与特征;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识别股票、债券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与含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瞧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辩证地认识与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 2、概括出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条件下如何投资有利,为企业与个人投资提出建设性建议;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税收就是国家收入在重要 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投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就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存款储蓄;我国的商业银行;股票、债券、保险。 [教学方法]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引导、自主探究相结合,讲授法、小品表演法,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裂变过程,实际上就就是一个“发展、税收、民生”共同促进、相辅相成的过程,现在的华西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职工村民的

福利待遇日益增加,免费享受20多项福利待遇,生活、住房、上学、就医等方面无后顾之忧,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华西村村民的工资加奖金及入股收入分别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华西村村民理财的方式主要就是什么?华西村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的原因就是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3课个人收入与理财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一)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说明什么就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教师评论】:我国的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就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方式。 【教师活动】:讨论“按需分配”、“平均分配”好不好。 【学生活动】:讨论并积极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的思路得出正确的认知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还有哪些?她们各有什么特点与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与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学生活动】: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的就是哪些要素?瞧教材,进行总结。

7-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导学案

7-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导学案

第二课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江苏省沛县中学李朋 【学习目标】 1.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说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2.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基础梳理】 1.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要求保证人们的。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区别。收入分配公平是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的体现。 2.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①坚持和完善 ,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 ②,着重保护,鼓励,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同步提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合理调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③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

平有何借鉴意义? 【学习检测】 判断题: 1.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收入分配公平就是要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 3.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4.效率是公平的保证,公平是效率的前提。() 5.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和公平。() 单选题: 6.截至2017年底,我国仍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 国家将通过“精准扶贫”,确保到202年让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将有利于() ①实现同步富裕②保障人民权益③消除收入差距④促进社会公平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7.近年来,分享经济快速发展。上班族小李加盟 某培训网络平台,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手机软件抢单送快递,以补贴家用。可见发展分享经济() A.可以扩大按劳分配的范围 B.可以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C.使得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D.改变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制度 8.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 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 A.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 B.改革现有分配制度,实现同步富裕 C.维护劳动者利益,实现收入平均分配 D.有利于实现同步富裕 9.要建立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正确的做法是:() ①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②反对平均主义,提倡同步富裕

2018届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7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7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纲展示1.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按劳分配及其作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主干解读】 把握1个核心 收入分配公平的维护 理解2种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明确3对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生产力与分配制度、所有制与分配制度 整合4项措施 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再次分配 考点一分配制度 考点梳理 1.生产决定分配

【温馨提示】生产决定分配,所以维护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为主体 ①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 ②分配尺度: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 ③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 ④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客观必然性: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意义 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温馨提示】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分配方式并不都是按劳分配,只有工资、奖金、津贴等劳动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其他股票、技术入股等所得,都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多种分配方式:除按劳分配外,我国还实行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①体现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温馨提示】劳动收入不能等同于按劳分配,劳动收入的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两部分,而按劳分配只针对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所得。 重难突破 正确认识各种分配方式

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复习).doc

“个人收入的分配”复习教学设计 高一《经济生活》必修1 考纲呈现 一、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基础知识扫描 一、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 2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菁容 按 劳 分 配 为 主 体 E费济分 消 经 劳 人 制 按 中 公 存 制 4 第 经 以 注 的 主 会 原 俭 > 社 本 诂 武 是 基 有 方 配 的 么 配 芳 刽 者 的 按 品 或 配

3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特征:个体劳动者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2)按生产要素分配。 意义: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二、效率与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 (1)表现: ①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②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3)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一个“保证”,两项“举措”)。①制度保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重要举措之一: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髙同步。 ③重要举措之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 的保证。 ②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2)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要提高效率, 又要促进公平。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核心知识点归纳 、我国的分配制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