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怀古咏史词论文

怀古咏史词论文

论宋代怀古咏史词的美学特征

摘要:宋代的咏史怀古词, 是在前人诗歌和唐五代词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 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风格多样性方面, 都有着空前的开拓, 成为宋代词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本文从内容和风格两方面来谈谈宋代怀古咏史词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宋代咏史怀古词美学特征内容风格

所谓怀古咏史词,就是描写历史时空,表现词人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反思,它是写历史,一种过去时态。作者往往是通过历史来表达对现实的一种态度,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借古讽今”,或者是讽刺现实,隐喻现实政治,或者是借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人生的失意,表面上写的是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实际上是要表达对现实的某一种态度, 作者不过是用一种曲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思考而已。怀古咏史词在宋代之前早已出现,宋代词人借鉴前人后又进一步创作,使其成为宋词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以下就从内容和风格两方面来谈谈宋代怀古咏史词的美学特征。

一、思想内容

宋代怀古咏史词的思想内容已经相当丰富。曹会卿认为北宋咏史词的思想主题主要有: “一、对薄命红颜的哀叹; 二、感慨历史兴废,怀古伤今,寓鉴戒之意; 三、英雄志士的赞歌与悲歌; 四、建功立业的渴望与不如归去的叹息”。南宋咏史怀古词的主题思想主要有: “一、浓重的忧患意识———对家国命运的关切; 二、难舍的入世情怀———对个人功业的渴望; 三、通过对失意英雄、士人的感叹,表达功业难成的痛苦与无奈”。1 其次在题材选择方面,宋代怀古咏史词也进一步发展,张若兰指出: “北宋怀古咏史词在题材上的大发展实际上由两部分共同成就: 一是男性题材的开拓和士大夫意识的引入; 二是题材内部的拓展”。2 认同此观点的还有曹会卿,并指出南宋的咏史怀古词在题材上的特色: “一、善于选取对当政者有所鞭策、启发、警示的题材; 二、隐逸题材作品的大量出现; 三、以历代英雄豪杰为题材的作品较为突出”。3 王亚芹指出,两宋咏史词的题材类型主要有“形形色色、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 明政兴国、乱政误国的历史事件”。4 纵观宋代的怀古咏史词,虽然每首词所咏怀的具体事物不同,但综合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即金陵怀古,吴越旧事,历史人物。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金陵怀古

“金陵怀古”是宋代咏史怀古词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肖青松指出,咏叹金陵或金陵古迹的作品“总共占有25 处,如果加上它的别名秣陵、石头城、建康,总共有43 处。咏叹地点处在第二位的是咏严陵钓滩,它总共有14 处。咏叹京口( 镇江) 遗迹的共有12 处。咏叹扬州的有7 处”。5 从张昪《离亭燕》中的感叹六朝兴亡,到王安石《桂枝香》、周邦彦的《西河·金陵》、贺铸《水调歌头·台城游》,再到南宋的康与之《菩萨蛮令·金陵怀古》、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杜旟《酹江月·石头城》、汪元量《莺啼序·重过金陵》等,都是“金陵怀古”。总之“金陵怀古”较之“维扬怀古”、“赤壁怀古”、“长安怀古”、“姑苏怀古”,不论从整体创作数量,还是从名作数量而言,都远为优胜。

当元军南下、宋室沉沦之际,词人们抚今追昔, 更借金陵这一传统题材抒写亡国之恨。如王奕《西河·和周美成金陵怀古》, 开篇即出以一连串间语:“江左地, 兴亡旧恨谁记? 腥风不搅洛山云, 怒涛怎起? ”真是痛定思痛, 哀伤无极。词人面对“马蹄杂逻锦绣市”的景象, 更有景物全非之感, 只有那“长干铁塔, 岿然相对, 檐铃嘈赞薰风里”了。字里行间, 含蕴着无限酸苦。词人在另一首《贺新郎·金陵怀古》题下云:“金陵流峙, 依约洛阳, 惜中兴柄国者翼, 皆入床下, 遂使金欧瓦堕, 惜哉!”。因之词中撇开传统的六朝旧恨, 把矛头直指苟且偷安的南宋当国者: “休论六朝兴废梦, 且说南浮之始。合就此,衣冠故址。底事轻抛形胜地, 把笙歌、恋定西湖水。百年内, 苟而己。”说得淋漓痛快, 入木三分。词的下片还斥责他们是酿成民族灾难的历史罪人:“可笑诸公俱铸错, 回首金贩瞥徒。慢宛了、紫云青史。”上述二词, 并非一般的感慨兴亡, 而是直斥本朝, 其爱国之情与现实意义尤为强烈, 也为金陵怀古这一特定题材增添了新的光采。

此外,王安石的《桂枝香》亦是以金陵为发端,抒发作者的现实政治热情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我们来看: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词的上阕描绘金陵古都在深秋季节肃爽壮丽的景色。“登临送目”三句,点明时间、季候、地点,并表现出奋发的精神。王安石十七岁时曾随父王益宦游金陵。后读书、出仕,这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此时,他再次登高远眺,更加豪情满怀。下阕怀古讽今。“念往昔”四句,追忆六朝盛衰往事。“繁华竞逐”乃“悲恨相续”之因,而“门外楼头”便是六朝盛

衰因果更迭的典型例证。“千古凭高”四句紧承上句文意,写六朝以后凭吊遗迹,空叹前世盛衰,而不吸取教训。六朝兴亡旧事已随长江之水东流去,“但寒烟衰草凝绿”。收尾二句化用杜牧诗,意在提醒时政。

在词人的作品中,除直接写金陵来作为怀古的意象外,还描绘了金陵的诸多历史遗迹、文化名胜,如:石头城、台城、秦淮河、赏心亭、白鹭亭、凤凰台、乌衣巷、雨花台。词人通过这些见证了兴亡盛衰的历史长剧的古迹,抒发自己深沉的历史感慨,来托古讽今,针砭时弊。

(二)吴越怀古

吴越怀古, 也是宋代词人习用的题材。其中,或登临“姑苏台榭”,回想“吴王宫阙”和“范蠡扁舟”旧事,面对“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的凄凉景象,生发出“万古遗愁”的感慨。或临吴江, 凭吊前贤, 景仰那“当日扁舟”的范蠡, “修拌著缕”的张翰和“零乱茶烟”的隐士陆龟蒙, 借以抒发词人“从来功名误”的失意之感,如南宋刘仙伦、卢祖皋等; 也有用此作反衬, 表明自己执着的报国之志。

柳永咏史词的题材就集中于表现吴越旧事,《双声子》、《西施》是柳永豪放词中的怀古之作,分别是柳永在游吴越时吴国馆娃宫遗址、姑苏台时所作,是咏夫差和西施故事的。“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唯闻麋鹿呦呦。斜阳暮草沉沉,尽成万古遗愁。”这荒凉的夫差旧国遗址,触动了柳永思古幽情,他回想当年夫差骄奢淫逸,图王取霸,结果反被范蠡辅佐的越王勾践所消灭,他总结历史的经验,为封建统治者指明“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表达了他“甲兵净洗征输辍”的政治理想。词人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在柳永看来,西施的美貌是绝世的,她为越国的复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美貌,她“捧心调态军前死,罗绮旋变臣埃。”柳永从爱国主义的视角去关照西施为国牺牲的壮烈精神,他赋予西施一种高贵的精神,对西施的历史传说进行了严肃而又深沉的思考,给西施重新定位,又通过对吴越旧址的今昔对比,作了历史的沉思。这首词堪称是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先声和模板。

此外,富态江严陵钓台,又是吴越怀古词中突出的题材。这类词的特点是对东汉初年钓台主人严子陵进行热情赞颂。其中: 有的寄情于景, 从澄江秋色、渔舍孤烟的画面中, 寄寓词人“念往悲酸” (李甲《吊严陵》)的无限惆怅之情; 有的寓情于事, 回想当年子傻披羊裘、钓择中, 身世两世忘的悠闲生活, 以及他蔑视帝王之尊的“爽气动星斗, 张古照林峦”(胡寅《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 的动人风范; 有的借“中兴将, 汉功臣, , 皆被后人忘却作衬托, 突出“长共清风明月, 不减旧精神(郑庶《水调歌头“沪千古钓台下”) 的严子陇的高洁形象; 有的则用凭吊陈迹, 针贬世态:“叹如今宕子, 翻将钓手遮日, 向西秦

路。”(葛立方《水龙吟. 游钓合作》)讽刺那些追求功名利禄为庸俗之辈; 有的面对“只有浮名如故, 谁复识羊裘,’( 韩虎《水调歌头·清明严獭) 的炎凉世态, 抒写作者“我欲停挠一醉, 与写平生幽愤, 横管更清讴”的与世不合的狂心。总之, 这类词从不同侧面, 构成一组热情洋溢的历史人物的赞歌。

在南京覆灭的遗民词中, 又出现一些以西湖怀古为题材, 抒写家国沦亡之恨。如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 上片写面对西湖的自然景色, 感叹“百年南渡”的辛酸旧事, 批评那些苟且偷安的“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 下片直写眼前恨事: “可借天旋时异, 藉何人、雪当年耻。”于是内心优郁难平, 竟欲移尽湖水, 化成农桑之地, 并要“借钱塘潮汐, 为君洗尽岳将军泪”。词情激切, 怨愤不已。词人又在《望海潮·钱塘怀古》中反复吟咏: “乐极西湖, 愁多南渡, 他都是梦魂空。感古恨无穷。叹表忠无观, 古墓谁封。掉般钱塘, 浊醉和泪洒秋风。”上述二词, 又将吴越怀古词开拓出端新的境界。

(三)历史人物

这类词中所吟咏的多为风云一世的历史人物, 正面落墨, 古为今用。

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千古绝唱”确实道尽千秋怀古之情。开篇即以滚滚东流的江水着笔,在极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中,展现纵横千古的画面。接着“故垒”两句,点出历史上的赤壁战场,作为怀古的序幕,道出感慨的背景。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脱口而出的感慨和赞美唤回那无数风流人物: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风流倜傥的周瑜??尤其是赤壁之战中的儒将周瑜,谈笑间改变历史。对历史人物的肯定,又是对自我当下处境的否定:被贬黄州的坎坷、光阴虚掷的叹惋、仕途蹭蹬的愤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人脱口而出的感叹,亦饱含无限的情思。苏轼并没有简单表现物是人非之感,而是将自我的反省结合壮阔的江山与久远的历史,将怀古引向更深远的想象空间。在超越古今的巨大时空背景映衬下,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历史的通观,苏轼得以从悲哀中解脱出来,人生如梦的虚幻感却推动苏轼走向了旷达超然。

又如南渡之际的主战派人物李纲, 在《念奴娇》中以“汉武巡朔方”为题, 热情赞颂这位“雄方宏略”而又“横临边朔”使得敌人“心惊胆落”的历史英雄人物: 茂陵仙客,算真是、天与雄才宏略。猎取天骄驰卫霍,如使鹰鸇驱雀。鏖战皋兰,犁庭龙碛,饮至行勋爵。中华疆盛,坐令夷狄衰弱。

追想当日巡行,勒兵十万骑,横临边朔。亲总貔貅谈笑看,黠虏心惊胆落。寄语单于,两君相见,何苦逃沙漠。英风如在,卓然千古高著。

词在赞颂之余, 又为中华强盛和敌酋遁迹而发出快意的心声。在《喜迁莺》中, 又以“晋师胜迎上”为题,歌颂东晋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 突出谢安面对强敌、从容处画的军事家风度: “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 右谢公处画, 从容颐指。”此外, 还有《水龙吟·光武战昆阳》、《水龙吟·太宗临谁上》和《念奴娇·宪宗平谁西》等等。词人满腔热情地歌颂历史人物·,正含蕴词人处于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斗争、克敌制胜的爱国思想。

二、艺术特色

宋代怀古咏史词的艺术特色可以从用典、感情基调、意象三方面来分析:

(一)用典

借助典故抒发真情是咏史怀古词一个重要的特色,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较为集中的探讨。朱玉认为辛弃疾用典的艺术体现在四个方面: “借古人之事抒发愤懑的内容”; “把历史事实的引用与比兴、寄托巧妙地结合起来”; “往往把寓意相近或相反的典故连续嵌入词作当中,从而收到强化情感渲染,连绵词作意境的作用”; “辛弃疾还往往匠心独运地在不同词作中多次使用同一典故,从而收到一典数用,语义翻新、迭出的艺术效果”。[6]金贞熙认为,周邦彦“更多地采用史部中的典故以用事,袭用集部中的前代作家的字句以用辞”; “将用典发展形成词境的语言艺术”; “把历史人物的典故应用于填词,借隐喻来表现出自己所感到的各种意象,用历史典故将自己形象化”。[7]高峰指出: “金陵怀古词的创作也较为集中地化用一些诗典和事典。”[8]此外,商国珍从历史环境和个人遭遇两方面探讨了辛弃疾用典的原因。[9]冯艳从辛弃疾仕与不仕期间的心态,辛弃疾不同时期矛盾心态,青年与老年时期心态这三个方面探析了辛弃疾心态变化对于辛词中用典的影响。[10](二)感情基调

与花间词人所创作咏史怀古词凄迷的情调相比,北宋文人所创作的咏史怀古词在感情基调上则要健康乐观得多。如秦观的《望海潮·广陵怀古》: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春风。豪俊气如虹。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柳,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难。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勿论雀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锺。看看这首词中所描写的景物:“花发”、“莺啼”、“春风”、“画桥”、“翠烟”,都是明亮而清朗,给人以柔和温暖的感觉。最后一句“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拼千锺”,将一种淋漓尽致、豪气勃发的振奋之情渲。

(三)意象

金陵怀古词意象的研究以高峰为代表,他指出: “金陵怀古词中的意象,大都带有衰飒、荒凉、凄迷、寥落的特征”,“在自然景物意象方面,词人多选择长江、秦淮河、青山、衰草、寒树、燕子、斜阳、月色之类的意象来构筑境界,有力地渲染荒凉的氛围; 并且通过自然山水的永恒反衬社会人事的短暂,渗透着深沉的沧桑之感。在人文景观意象方面,词人多透过台城、石头城、乌衣巷、雨花台、凤凰台等历史遗迹的咏叹,揭示金陵故都的盛衰变迁,寄托着作者心中的悲哀和感伤。”[11]陈未鹏进一步指出: “在宋词中,凤凰台、李白、怀古三者有时是联系在一起的。”[12]其他的研究大致不出此范围。余学用认为王安石的咏史词中出现的意象“多是山川岁月,多古今达人,气格慷雄浑”[13]。闵定庆指出,“文人骚客通常以铜鸵荆棘的荒凉来抒写历史的幻灭感沧桑感,花间词人有意无意地对这种历史颓败意象作了一番‘柔艳化’处理”。[14]其中意象虽不算多,但都是“大江”、“故垒”等较阔大、坚硬的意象。

[1]曹会卿.两宋咏史词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张若兰.北宋怀古咏史词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曹会卿.两宋咏史词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王亚芹.两宋咏史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肖青松.宋代怀古词发展史论[D].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朱玉.稼轩词用典艺术赏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

7 金贞熙.论周邦彦词中典故的运用[J].中国文学研究,2003,( 3) .

8 高峰.论金陵怀古词的文学生成及表现[J].南京师大学报,2009,( 5) .

9 商国珍.稼轩词用典浅见[N].驻马店日报,2007 - 05 - 23.

10 冯艳.辛弃疾的心态变化对于词中用典的影响[J].新西部,2009,( 24) .

11 高峰.论金陵怀古词的文学生成及表现[J].南京师大学报,2009,( 5) .

12 陈未鹏.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两宋怀古词—以金陵怀古词为中心[J]南都学坛,2010,( 1) .

13 余学用.荆公词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 闵定庆.论花间词人的咏史怀古词[J].中国韵文学刊,2000,( 1)

参考文献:

浦经洲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19 93 年第4 期

李雯文学艺术 2011年第12期

刘怀荣,石飞飞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2012 年2 月

陈未鹏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 0 1 0 年1

闽定庆中国韵文学刊2 0 0 年第l 期

李辉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

张爱良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3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