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钱学森

钱学森

钱学森
钱学森

[推荐]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

一个多月来,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人们不仅没有淡忘钱学森先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钱老虽逝,仍旧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在众多的怀想和反思中,“钱学森之问”因其关系着教育,关系着未来,备受人关注。我们推出此版,算作对钱老的纪念和对钱老精神的践行。——编者

集大成得智慧

——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焦点的,是2009年11月11日,钱老逝世11天后,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的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其实,“钱学森之问”早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时,就已经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并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专家和有关教育部门的思考。

2005年3月29日,已经94岁高龄的钱学森,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重点就是培养创新人才。他说:“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我们当然不会误解为,钱老希望整个教育都要培养拔尖人才,毕竟,教育还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使命。只是,在提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不应该忘记英才教育;在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不要忘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钱学森之问”到底揭示了一个怎样的教育问题?钱老自己是怎样回答的呢?

钱学森之答

一般来说,钱学森一旦提出一个问题,心里就已经有自己的见解了。他的一位学生曾说:“无论多么难的问题,钱老总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现在,回答“钱问”的切入点,是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钱学森在讲话中曾经说,现存的传统教育模式成了制约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瓶颈或关节点。“

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钱学森关于教育的构想逐渐形成了,这就是大成智慧教育构想”,它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通才教育模式,回答了在当前条件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这一构想,是钱学森晚年教育思想的概括,也可以看作钱学森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它为社会各界共同应对“钱学森之问”增添了丰富的营养。

钱学森的这些思想散落在他的讲话、文章和书信中。综观这些史料,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构想之一: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培养和教育学生

钱学森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综合体系,这是他提出的全新的科学技术观。他把这个体系称作“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客观世界,学科的不同只是人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不同而已。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第一个构想,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来培养和教育学生。今天,中国大学生当然要有专业,否则毕不了业,但是首先他们要对整个的科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知道他所学的专业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相互联系。

钱学森把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所有知识分为4个层次、11大门类,这一体系从横向上看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

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等11个科学技术部门。从纵向上看有4个层次,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通过11架“桥梁”与11大科学技术部门连在一起。其中每一个科学技术部门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3个层次(文艺理论的层次略有不同)。与11大科学技术部门相对应,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军事哲学、人学、地理哲学、建筑哲学、美学等。钱学森曾说:“我想我们宣传的…大成智慧?……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而是把哲学和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

按照大成智慧教育的构想,教育是没有专业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能用一门或几门知识去迎接挑战,而是要用整个知识体系去应对。这是一种睿智的发现和大胆的教育想象。

西安交通大学实践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已经3年了,“钱学森实验班”(以下简称“钱班”)目前已招生3年,共招收了180多名学生。教务处副处长邱捷说:“…钱班?的所有学生都是工科学生,基本都是本、硕连读,前3年不分专业集中授课。”“钱班”所依据的理念是,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是开拓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个班的学生不但要上工科的基础课,还要上一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包括哲学、社会学、音乐、美术、文学、建筑学和经济管理等。

“钱班”伦理与人生课教师卢黎歌教授说:“…钱班?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以钱老的做人、做事为榜样,对自己要求严,把对问题的思考当作一种享受。杨叔子院士和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都来听过课,对这种模式给予肯定。”目前,第一届“钱班”已分流31人,第二届“钱班”已分流10多人。

构想之二:让大学生懂得系统科学

钱学森说,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来看,一方面已有学科不断分化,越分越细,新学科、新领域不断产生,呈现出高度分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相互交叉、结合与融合,向综合性、整体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系统科学就是这后一发展趋势中最具有基础性的学问。

二战后,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系统科学也随着得到了发展,目前,人们已经能够把客观世界分为三类不同的系统: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和复杂巨系统。要认识不同的系统,就要用不同的方法论。

简单系统对应的方法论是还原论,就是它抛开研究对象与周围世界的联系,把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解,直到可以认识它为止。这是文艺复兴的最主要成果之一。到了20世纪,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系统——简单巨系统,还原论已不适于这个系统,外国学者在20世纪下半叶提出了自组织理论,对于解决简单巨系统非常有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一类新的系统,还原论和自组织理论已经失效。钱学森的贡献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并提出,对应着这类系统的是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论。这是全新的发现,标志着系统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钱学森的学生戴汝为曾著文指出,钱学森对“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作了这样的解释:其实质是把各方面有关专家的知识及才能、各种类型的信息及数据与计算机的软、硬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系统。这个方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发挥这个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为综合使用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钱学森是公认的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号召学者们一起参与系统科学的研究,他说:“我们若是把这件事做成了,将会是震动世界的,在科学史上的意义将不亚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第二个构想便是,用系统科学的知识培养和教育学生。一定要让学生上系统科学的课程,把系统科学的最新成果教给学生。让学生对客观世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于不同类别的系统,知道用哪一类方法论去面对。

构想之三:让科学和艺术“联姻”

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授奖仪式的即兴演讲中,钱学森专门提到他的夫人、女高音歌唱家蒋

英,他说:“44年来,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他还曾说:“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钱学森大成教育智慧的第三个构想是,大力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

形象思维是钱学森创立的思维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980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发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文提出,思维科学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其他各种思维过程。他在1984年举行的全国思维科学会议上提出,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在于形象思维的研究。

大学怎样进行形象行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到底能对科学创新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也没有展开论述。但钱学森通过自己对思维的研究,以及从自己的科研实践中,切实感受到了形象思维对于科学创新的力量。

钱学森晚年曾说:“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系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我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其中包括如何使我们一些一般性的大学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达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的标准。”

钱学森就读的加州理工学院鼓励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钱学森当年所在的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一位抽象派画家。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教授周末经常与好莱坞明星聚会。通过和艺术界的交往,冯·卡门得到了一种形象思维的再训练。冯·卡门、钱学森到了高龄,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与他们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有关。

西安交大“钱班”72班班长魏笠被文学欣赏、陶艺制作、建筑等课深深吸引,他说:“我们体验到艺术的美和社科类学科的吸引力。许多同学都觉得在艺术类课程和实践活动中,自己的兴趣、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像被唤醒了一般。”

可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把握住了人类思维的特点,符合思维规律。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思维非常重要。钱学森曾说:“连思维都不科学,哪还有什么科学?

构想之四:改革数学课程

钱学森大成教育智慧的第四个构想是,改革数学课程。

钱学森明确提出,对数学课的课时数作一定的调整,将数学课教授的重点转移到利用计算机求解和理解计算机给出的答案。数学课的改革要面对人机结合这种科研方式。但是,部分高校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模式,教人怎么去算,这样一来,浪费了很多时间。

从大成智慧教育构想的几个方面看,它切近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把握住了科技发展的规律和拔尖人才培养的规律。从国内来看,在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模式中,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构想可以说是最新的一种,是最靠近21世纪中国先进教育理念的一种教育构想和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变化的。农业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通才模式”。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才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一生中会多次转行,专才教育已经不能为他的转行提供一种很好的保障。教育又开始向通才教育转化。当然,这个时候的教育,已经和以前的通才教育不同了。进入21世纪,通才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

同样是通才教育,大成智慧教育构想与美国大学的教育构想有所不同。根据美国史密斯学院行政管理研究室研究员王竞的观点,美国大学把人类知识划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基本上分为三类:通才教育、专业课程和自由选修。美国的通才教育是和专业教育相对的,而钱学森所讲的“通才教育”是一种综合整个客观世界知识的教育,适应了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尊重思维规律和教育规律,其着眼点更高,融通性更强,因此是一种全新的通才教育模式。

钱学森以他的学识提出了一个改变目前教育现状的尝试,当然,到底对不对,还需要通过实践检验,还需要教育界的专家去进一步总结。

大成智慧

钱学森一生都在和教育发生紧密联系,他的大成教育构想是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实践的。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并曾在教育部任普通教育司第三科科长,浙江省教育厅任督学。钱均夫兴趣广泛,给了钱学森很多影响,他说:“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课。”

钱均夫很重视独子钱学森的教育,《走近钱学森》一书作者、著名作家叶永烈说:“钱学森可以说是走过了一条最正规的循序渐进的学习途径:蒙学院—小学—中学—大学—留学—硕士—博士—副教授—教授。尤其值得提到的是,钱学森每一阶段进入的学校,全是第一流的名牌学校。”钱学森曾写下一份珍贵文件,回忆他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总共17位,其中有7位是中学教师,4位是大学教师。

现在很多听过钱学森课的学生都说,“钱老讲课,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整个一堂课,说话漂亮,板书漂亮,时间掌握得非常严格。”当时,很多外校的年轻教师想听一听钱学森这位美国的火箭“元老”是怎么讲火箭的,想听听大科学家怎么讲课的,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搞”听课证。当时,钱学森上的是大课,听课要有听课证,班长把门,不能随便进来。

后来,钱学森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等单位,也一直在带研究生。

可以说,钱学森一生都没有脱离教育界,并且一直与外国的、中国的教育发生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现在,我们所讲的钱学森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他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教育思想。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先生回国后,看到高校经过“院系调整”,专业分得过细,理工分家,认为此种教育模式不可取。1958年,钱学森先生参与筹划中国科技大学的创建,他内心里想把这所学校建成中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因为他觉得,加州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比现行模式更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到了晚年,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对教育的认识在上世纪50年代的基础上,又往前发展了。

钱学森关于教育的看法,很多是在谈其他问题时,顺便就带出来了。

比如,1978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系统工程的时候,他就想到,只有理解系统工程的人,才能够发展并利用系统工程,便自然而然地提出,教育要培养懂系统工程的人。

这些思想不断累积起来,便形成了今天的大成教育智慧教育构想。

钱学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是教育家,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为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种思路。除西安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实验班”外,清华大学也正在尝试着按照钱老的思想举办“钱学森力学班”。

也许有人会这样问: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他的思维有别于常人的是什么?从上面的介绍,人们或许可以初步获得这样的认识:综合集成思想贯穿于钱学森科学研究的始终。“集大成,得智慧”,综合集成思想使他的知识结构不仅有深度、有广度,还有高度。这高度指的是对科学发展的远见卓识,指的是创新、是智慧。如果我们把深度、广度、高度看作三维结构,那么钱学森就是一位三维科学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大师或科学帅才。

探究钱学森本人非凡成就的成因,或许对理解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理念会有帮助吧。

(为写成此文,我们荣幸地得到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先生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对此我们深表感谢。钱永刚退休前是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现为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推荐]李政道: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

编者按:李政道教授作为国际知名的华人科学家,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科学与艺术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多年来,他经常回国向各方面积极宣传这种思想。中国青年报记者沙林写的下述文章曾在1999.6.10的《中国青年报》发表,特予转载。

“美苏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我们一直以为是军备竞赛,是工业竞争,是钢铁比赛,直到世纪末我们才明白,他们竞争最深层的东西是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

6月8日,上百名中国的物理学家、医学家、音乐家、画家汇集一堂,在北京医科大学召开“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从301医院偷跑出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会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

李政道从80年代开始,每年回国两次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1997年在炎黄艺术馆举办“科学与艺术研讨会”,1998年在欧美同学会举行“科学与画”展览,今年本来要举行“国际中国计算机音乐大会”,但因主要发起人北大教授宫振雄病倒日本,所以改换题目。

李政道所有举动是基于以下的一个事实:

50年代美苏空间技术竞争中,前苏联于1957年11月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美国一直自认为是20世纪科学技术第一超级大国,这一下举国感到耻辱,各部门首先指责教育界,教育部门也觉得对不住大家,认真反省。10年后,一些教育家提出这样的观点:美国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也即两国科技人员不同的艺术素养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

他们说: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艺术达到了世界的顶峰。俄国人说:他们仅仅贡献出一个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的俄国人就无愧于全世界。当然他们还有屠格涅夫、契柯夫、普希金……音乐上的柴科夫斯基,世界19世纪后半叶难有人与之相比,那时世界最重要的音乐流派——民族主义音乐,除了德沃夏克、西贝柳斯等少数几个外,全都是俄国人……说到美术,19世纪的美国名画,你能举出10幅来吗?而俄罗斯名画你能举出100幅,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凡雷帝杀子》、《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给人的震憾甚至艺术大国法国也无法与之相比……文学、音乐、美术三大门类,美国都不如俄罗斯,除了德莱塞和杰克·伦敦等少数作家外,美国一直引以为骄傲的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一查家谱全来自俄国。

这些文化艺术的背景决定了美国科学技术不如俄国人。

这个结论到底是否准确?艺术的差距对于空间技术的竞争到底有哪些间接作用?为此,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立“零点项目”研究,之所以用“零”命名,-是表示对艺术教育认识的空白。

“零点项目”20多年来花费了上亿美元,参加的科学家超过百名,远远超过一个课题组,甚至一个系。他们在100多个公立和私立学校做实验,有的从幼儿园起连续追踪20年,到目前已出版了几十本专著,上千篇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导致了美国国会1993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

为此而制定了《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上面总结出这样的结论: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

因为很多中国人还没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李政道博士不辞辛苦,每年数次回国,与高层领导和普通科技人员交谈、说服、暗示、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这次他挂着输液瓶来到“科学与艺术”讨论会会场,第二天第三天要与某中央领导会面,与科学院领导恳谈……在所有场合,他谈的只有一个主题:科学和艺术:

“一次,我对已故李可染大师解释说,…想象用一根三维的线来绣一幅二维的图,我们可以绣出人、马、马车和许许多多其他东西。再想象这根线可以按任何方式运动,三维空间中线的运动就产生了人、马等等二维图象的运动。”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可染大师作了一幅著名的关于超弦的画。

“自1987年以来,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已故李可染先生,和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沙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了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了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它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者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科学与艺术”讨论会上,与会者对我国当前科艺、文理相互沟通状况很不满意。他们说:这么多年来,科技人员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没有音乐细胞”。而文艺界常常炫耀的是“小时候我数学考了个零”。

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飒认为:我们的学校结构大有问题。1956年他就提出疑问,这样不是把人弄僵化了吗?

“从那时起我们实行的制度与英美很大不同,全是苏联的那一套,回想起西南联大时,不严格分科,我要选闻一多的课多一点,就成了楚辞专家,要是选游国恩的课多一点,就成了文学史家,要是选唐兰的课多一些就成为语言学家。而我们现在一进校门就框死了,想变也变不了。”

专门到美国考察“零点项目”的沈致隆教授说:“美国所有大学艺术之普及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所有科的学生都可选艺术课程,专业艺术教育与非专业艺术教育界限不清,常常一个化学博士又是一个著名的演奏家,功利主义不像我们这么明显。”

“比如,我们今年全国大学生艺术节都变了味,只有少数艺术尖子,少数特长生在那儿排练、比赛,观众不多,大学生也没什么兴趣,似乎艺术节就是给几个评委办的。那些艺术尖子也只是为了比赛,为了升学。而国外大学生参与艺术似乎是人生艺术化的一个需要。比如哈佛大学生艺术节,所有的学生几乎都参加了,技术高的不高的都卷在一起,热烈,有一种狂欢节的气氛。”

与会者说:我们现在教育是停留在技术层次上,比如有的地方钢琴比赛就是看谁弹得快。这极大限制了创造型人才的出现.我们的教育要突破技术层次,进入一种人文和理工相通的境界。比如孔夫子学琴,自言经历了三个阶段,术、志、仁,一级比一级高。

科学与艺术——一个硬币的两面!李政道博士的话,我们当深长思之。

《中国青年报》1999年6月10日刊载

[推荐]钱学森先生在力学系的教育实践

[ 添加日期:2009-12-23 点击率:364 评论数:0 条]

钱学森先生作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导师和奠基人,家喻户晓,盛名中外。而他对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在育人方面的成果与建树,却远非广为人知。他的教育思想深邃而有远见,教育实践成果丰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与发扬光大。这对以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更好、更快地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党中央、国务院当年的一项重大决策。钱学森先生是发起和创办中科大的主要成员之一,是以郭沫若院长为首的科大建校筹备委员会十位委员之一。在建校方案的制定中,在“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的形成中,在担任力学系首任系主任、确定力学系的专业方向和教育内容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钱学森先生在力学系的教育实践基本上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一个方面是,亲自制定教育、教学计划,工作做得十分深入、细致、到位。他坚持教学内容理与工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他指明,在业务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类似于“研究工程师”,即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工程技术才能的科学工作者。他认为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要求理与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为了达成这一培养目标,他使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打好坚实而又宽厚的基础。既包含科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也包含如工程制图、工程设计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强调知识结构应当像“金字塔”,这样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空间,才有后劲,才有利于知识创新与科技创新。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除了策划科学的有远见的课程配置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聘请顶尖级的科学家为学生授课。例如:聘请科学院当时的技术科学部主任、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以及著名物理学家钱临照先生为力学系的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聘请1956年与钱学森先生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殊荣的杰出数学家吴文俊先生讲授“高等数学”课,聘请蒋丽金博士为学生讲授化学课。到了三四年级,请林同骥先生讲授“高速空气动力学”,郭永怀先生讲授“边界层理论”等等。他本人也以身作则,亲自给学生开设和讲授“火箭技术概论”(后定名为“星际航行概论”)课。该课程于1961年9月18日开课,以后每周1次,每次3学时,共45学时一个学期。他的课无论是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还是信息量的丰富、逻辑的严谨和条理性,直至授课的技巧与方法,包括语言的运用和板书,皆出类拔萃。听课者众多,有学生和教师,也有学者和专家,共数百人。对课程的内容,课程的质量和他出色的授课水平无不赞叹!他还多次给学生作报告,与学生交流,从多方面给学生以弥足珍贵的指导,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的培养,影响深远。

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亲自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提倡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开始科研实践,是科大办学的另一个特色,而钱学森先生在这方面堪称表率与模范。科大力学系火箭小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钱学森先生的亲自指导和支持下开展活动并取得非同一般的成果的。这些成果既包含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也包含育人方面的成就。

我是中国科大力学系的第一届毕业生,担任过学生班的班长,又是钱学森先生指导下的火箭小组的成员并兼任火箭小组秘书组组长。2007年夏,为了迎接科大校庆50周年,我编写了《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火箭小组》一书,为此,我找到了当年由我撰写和主编的三本火箭组的总结报告。这些资料不但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更具人文历史价值。此外,还找到了当年火箭小组科研活动的纪实照片近20张,其中包括钱学森先生召集火箭小组成员指导工作的照片。这三本总结、照片和收集到的其他一些资料随书出版,对总结和记取当年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以及学习、研究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有珍贵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作者张瑜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第一届毕业生,《钱学森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火箭小组》一书的编者)

《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21日

纪念钱学森征文稿

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迄今为止,中国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们无一不在思考这个问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他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我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来探讨中国教育该如何改革,而是来思考钱学森之问中那种超前的,创新的,有生命力的思想。钱学森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堪称改变中国命运的不朽的英雄。 我们试着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答案。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1929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934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仅用一年就获得了硕士学位,三年取得了博士学位。这样的神奇经历注定了他传奇的一生。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从早年就显示出了他过人的才气和智慧。 1950年,钱学森争取回归祖国,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由于他掌握了美国最先进的导弹研制技术,并撰写了美国导弹发展计划中五章的内容(共八章)。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可想而知,钱老在美国的成就和地位是多么之高,从另一方面看,他的回国的决心有多么之大。 自1958年4月回国后,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思想大师的非凡的经历;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聪明,博学,顽强,爱国,敢问的钱学森。为什么只有他才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他有超前的思想。航天飞机的构想最早是由钱学森提出的。航天飞机的概念要追溯到二次大战中纳粹德国一个叫“Silber Vogel”的计划。二次大战结束后,钱学森被派往德国考察纳粹德国的火箭、导弹技术时,发现了纳粹德国从未来得及运用的一些技术。其中之一就是一种由火箭做驱动引擎的高速轰炸机。当时喷气式飞机还没有造出来,所以使用火箭发动机可以说是最先进的。钱学森凭他敏锐的直觉,看到了这个构思的巨大潜力,也看到了德国没有把这个轰炸机搞成功的原因。从而设想并研究一种由火箭驱动的,能多次使用的洲际太空飞机。这就是航天飞机的雏形。试想,如果是我们看到了这种火箭做驱动引擎的高速轰炸机,我们能想到设计航天飞机吗? 他更注重细节,追求真理。钱学森是交大的学子,也是我的学长,我见过他在交通大学的一张水力学的考试试卷,整洁的卷面上印着96分。本来他得了满分,但他发现了自己的一处小错误,把N s写成了N,于是他主动要求老师扣分。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更是交大

“钱学森”感动、感叹、感想、

人生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钱学森》感动、感想、感叹钱学森,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位演员在演一部电影,而是在看一位叫钱学森的人如何度过他那光辉而有艰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剧本,他也正是他人生的导演。 当年仅35岁的钱学森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优裕。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的钱学森不会不知道。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我想,钱学森幼年肯定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亲一定把爱国的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文化知识搬移到了他的骨子里,否则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坚定,宁死不屈。这是胸怀坦荡、誓死报国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钱学森身上的映现。联想到前几年的一些报道,说好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实际上,都是些借口,无非是贪恋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不愿为报效祖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如果让他们面对钱学森,肯定无语。更重要的是,有几个受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骨子里没有中国文化的血液,让他们怎么发自内心的爱国?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想为祖国奉献的一种愿望,那么你离成功已经进了一半,而剩下的一半,就是你专心致志地学习和努力去完成它们。 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纯真的笑打动了我,原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切,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那一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在所有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似乎穿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是因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他麻木了吗? 感动于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这份爱国既是一名普通中国人的本能的爱国,很真挚,也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的理性的爱国,很强烈,影响很深远。而钱学森在美国的特殊身份,让其“学成归国,报效祖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甚至几经审问、监视与软禁,一度失去自由、尊重与信任,钱学森身上体现出来的老一辈中国人对于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新中国的爱,对这片远离故土的深情,深深感动了我。 感动于钱学森的科学精神,钱学森一生奉献在了其热爱的科学事业上,从理论到实践,从一无所有到让中国在世界扬眉吐气,“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

钱学森的事迹

在此我与大家分享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国前的故事。 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那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非常感人的。1950年9 月中旬,钱学森辞去了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办理了回国手续。他买好了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了搬运公司装运。然而,就在他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忽然收到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通知——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如果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 又过了几天,钱学森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

钱学森交给搬运公司的行李遭到美国海关及联邦调查局的检查,据说从中“查出”电报密码、武器图纸之类。移民及归化局要“审讯”钱学森,说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后来又说钱学森在美国念书时认识的几个美国同学之中,有几个是美国共产党员。移民及归化局扬言钱学森“违反美国移民法”,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话说出口没多久,又连忙改口。因为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正是钱学森求之不得的! 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被监禁着。钱学森曾回忆道:“我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下降了30磅。在拘留所里,每天晚上,特务要隔一小时就进来把你喊醒一次,使你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移民及归化局迫害钱学森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友好人士出面营救钱学森,为他找辩护律师。他们募集了15000 元美金作为保金,才算把钱学森从看守所里保释出来。 1955年6 月,钱学森写信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并指示有关人员在适当时机办理此事。经过努力,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不久,他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报效祖国的名言 2009-02-08 11:08巫毒娃巫|浏览2936 次 多一点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读钱学森故事心得体会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读钱学森故事心得体会

读钱学森故事心得体会 《钱学森故事》那通俗洗炼的文字、绘声绘色的描述、适时插入的评论,把钱学森近百年的人生和不同时代的风貌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展现在我面前。通过学习他的故事,我们受益匪浅。 一、具备坚定不移的信念 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唯如此,才能经受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才会有勇气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钱学森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在“两弹一星”发展上的功绩。更可贵的是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异国他乡苦苦求索是为了报效祖国。当他学有所成,身处异国而羁縻难归时,他是何等大义凛然。他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根在中国。” 二、开拓创新,勇于创先争优 钱学森曾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他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我们在工作中,要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时时刻刻将钱学森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融入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 第 2 页共 4 页

三、恪尽职守,坚持原则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这是钱学森的真实写照,他也从不为孩子搞特殊,一生几乎没有私产,清廉无私,哪怕自己应得的稿费、奖金等,也系数捐献了出去。他的清正廉洁,坚持原则,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我们要将学习其原则作为一项制度,深入学习其对钱的正确看待,学习其谦虚的胸怀,学习其严于律己、加强自身建设的行为,真正在工作中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努力争做一名优秀党员干部。 四、做学习型的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钱学森同志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不仅始终坚信党的事业,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而且十分注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紧紧跟上党的前进步伐,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亲手将报章杂志上的有用文章、新闻和消息剪下来,粘贴整齐,注明日期,分类装袋归档。仅仅是剪报材料就有629袋,计有24500多份,在钱老家里整整挤满5个大书柜。 第 3 页共 4 页

《钱学森》教案

《钱学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和爱国事迹。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品评语言,体会作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难舍故土,旅居海外的华侨总有一颗至死不渝的赤子心和一腔汹涌澎湃的报国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近“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当中蕴含着钱学森的一份怎样的情感? 3、指名答。(相机板书爱国) 二、精读课文 1、古语说得好:识其人,听其言。下面就请我们同学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钱学森说的话。用笔画下来,想一想,读一读,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2、谁来读一读。 3、学习就是这样需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下面,我们先共同来品读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 4、俗话说:言为心声。钱学森所说的第一段话,当时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他在美国的生活、工作以及事业分别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语。 5、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我们先来看一看,钱学森当时在美国,生活怎样?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他会拥有怎样富裕的生活?他的生活是如此的富裕,那么当时的中国,由于连年的战争,落后、贫穷,人民群众吃不饱、穿不暖,连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得不到保证,相比较这样富裕的生活,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怎样? 6、如此贫穷,可是,钱学森却决定放弃怎样的生活?毅然选择了?他选择了回国,就意味着他选择了?因为,他心中一刻也没有忘记——引读。

参观“钱学森纪念馆”有感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参观“钱学森纪念馆”有感时值钱学森院士诞辰100周年,我有幸参观了学校刚竣工的钱学森纪念馆,近距离感受了大师风采。说来惭愧,我真正意义上了解并学习钱学森精神是在进入武生院之后,这次参观的机会让我尤为珍惜。 整个展馆由峥嵘岁月、悠悠岁月、流金岁月、激情岁月四个部分组成。其中的展品主要是钱老在世时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及见证了钱老和武生院结缘的物品。诸如睡衣、帽子、枕头、床单之类的生活用品在华丽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的朴实无华。面对一件件随处可见的物品,随行的同学发出阵阵质疑:“这些东西不会是在商业街买的吧,和我们用的没什么太大的差异啊?”我笑了,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物质享受,主流媒体的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90后的思想。我想,钱学森之所以为伟人,之所以被人们纪念,是因为其突破重重阻力坚持尽己所能报效祖国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因为其毕生在致力于中国航天事业的不懈的创新精神、还是因为其以“为人民服务”为活着的目的的无私的奉献精神、更是因为其淡泊名利、上善若水的不朽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纪念馆通过一系列物品将钱老的学术品质、教育思想、精神风范具体的展示在我们面前。虽然我未曾与钱老有过零距离的接触和交流,但从一幅幅图片、一张张画面中,我感觉他和我的爷爷有几分相

似,只不过前者多了一些光环与头衔。也就是这一个个被外加的光环与头衔,让许多同学对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多了几分鄙夷。无论是古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还是现在常说的感恩之心,又有几人做到?父母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出何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只是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偶尔的一个嘘寒问暖可能会用去几块钱的话费,但却能让他们在心里乐上好几天;冬天里的一条围巾、一双手套也能让他们如获至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钱老今日所取得的成就绝非一两天所能换来的。在其成功背后所付出的汗水与泪水是我们未能看见的,临近期末考试,许多同学临时抱佛脚,渴望一劳永逸,通过几天的突击复习换取合格的成绩,殊不知,这是在自欺欺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钱老用其一生的时间诠释着这句话。 学习“钱学森精神”?很多同学感觉很空、很大,不知从何学起。我对“钱学森精神”的理解就是:它对我们如何做一名纯粹的,平凡而不平庸的,勇于探索的,有学识,有素养,有精神层面追求的,朴实无华的,乐于奉献人进行了准确的指导。 如果让你选择一个词语来形容钱老,你会选择“伟人”、“大师”,亦或是“人民科学家”、“两弹元勋”?无论那个都是名副其实。但我认为,他的一生就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

弘扬时代精神 践行核心价值

弘扬时代精神践行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各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深深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是一种理想,一种信仰,也是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世界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是有一种精神,能使身处黑暗的人看见光明,使困于逆境的人看见希望;有一种力量,能给我们以无穷的动力,给我们美好的前景。这是信念理想,如同心中的灯塔,不屈脊梁。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有一个“大写的人”。夏明翰在他短暂的革命生涯中,抱着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为真理以身殉志,为理想视死如归,为我们后人树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江姐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所展现出来的铮铮铁骨,再次证明信仰的力量多么伟大,人格的力量多么坚强。历史证明,信念理想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生存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宝贵因素,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唯有民主法治,方能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跨越千年,大道曾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当代的中国,民主是社会不懈追求的政治理想,法治是治理国家,管理

社会的最高权威,作为约束所有社会成员的根本规范。“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引领我国的政党民主法制制度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光明。 再论爱国,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的魂,我们的根。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培育了无数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从屈原忧虑的眼神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正直和刚烈,他对祖国的无比忠诚。从岳飞的戎马一生,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爱国精神和“无愧”之心。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他那“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民族气节。从钱学森“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伟大精神中,我们能看到他义无顾地回到祖国,开创航天事业的卓越贡献。从闵恩泽院士“国家需要”四字如明灯照耀着他的创新之路,他燃烧了自己,把才华和成就献给了祖国,照亮能源产业。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不需要那么多血与泪的牺牲,要的是更多的平凡的付出和奉献,是尽职尽责、克勤克俭的努力和奋斗。 当代中国青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祖国繁荣富强,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看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在一片废墟中,哪里最危险,哪里有艰难,哪里有险阻,哪里就有我们的钢铁长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身影,他们是新时代祖国的脊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还有今年的玉树大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抢险中大批地中国青年志愿者

学习钱学森精神的心得体会

学习钱学森精神的心得体会 我是生物工程101班的学生杨海河,我很荣幸能够进入这个班级,有机会和钱老更多的接触,学习钱老的精神,让我的生活也充满了斗志。 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学习钱老精神的心得体会。钱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私人已逝,精神永存。作为一名科学家,钱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积累;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钱老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我记得在钱老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轮船时,他慷慨陈词:“今后我将竭尽全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是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正是凭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钱老甘愿放弃优厚待遇和已处巅峰的科学研究事业,义无反顾的回到自己的

祖国,报效祖国。 钱老曾经说过:“你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望着繁华的闪闪星空,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望吧!我们就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更应该保持那份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作为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更应该拥有像钱老那样广阔的胸襟,有些事虽然身不能及,心之向往,但我们更应该像钱老那样化不可能为可能,尽情释放我们的青春,让我的生命价值最大化!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对钱老来说再适合不过了。他淡泊,其美国高官厚禄于不顾,毅然回国;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那次参观了钱学森馆之后,感触颇深,特别是那台收音机,在记忆深处,外公就是用那样子的收音机陪我度过了童年。在那些日子里,那台收音机是我的全部,外公总是在阳光照耀的午后,坐在门前收听节目,那是我记得最清楚的画面。像钱老那样一生保持一颗平淡、不浮夸的心,太令人钦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需要把钱老精神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斗志。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 森 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钱学森是我心目中的伟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钱学森电影600字观后感

钱学森电影600字观后感 影片《钱学森》带给人的最直接的感触是,家庭的和睦是事业的基础!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钱学森电影600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钱学森观后感600字 爱国,看完电影《钱学森》,这个词至今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电影《钱学森》讲述了从钱学森归国受阻,在美国遭受尽迫害开始,新中国领导人营救钱学森,再到他历尽千辛回到祖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的感人故事。在人们的心目中,因为“两弹一星”事业的神秘性,钱学森的形象是高大的,宏伟的,近乎神的,而这部影片,却赋予了钱学森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儒雅,安静,耀眼,淡然,无私,坦荡,纯粹。更重要的是,是他完美的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影片中的钱学森有两个色彩鲜明的对比:回国前,由于钱学森对美国高科技军事科研的贡献和学术地位,一家人生活过的非常优越,设备一流的实验室,漂亮的别墅,汽车……他家里的社交聚会,美国军、政、商界人士均为座上常客,回国后的钱学森,除了一身朴素的军装,就是身着蓝色中山装,与普通工作人员毫无二致,他住的房子简单窄小,和美国的生活环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什么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放弃步步高升的事业、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从一穷二白开始,践行祖国强大的梦想,这才是拳拳的赤子之心,这才是报效国家的有力证明,因为,in

mcountr,i casdfsn do everything . 影片《钱学森》对我们来说是精神的洗礼,我们深深的被钱老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感动,从中获得了真真实实的精神力量。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会面临选择的难题。对于钱学森来说,祖国和人民,永远是他选择时的唯一标准。爱国情怀,是支持他度过难关,取得辉煌成就的源泉。 在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钱学森式的爱国者。关注钱学森,思考钱学森,才能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爱国,求实,奉献的良好风气。今天的中国。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需要更多像钱学森那样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之上的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钱学森永远离我们而走了。但他的爱国精神将传承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无畏前行。 钱学森观后感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已困扰我好久了,直到我看了影片《钱学森》后,我终于明白了——活着就要“发光发热”! 原来我并不熟悉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观看了这个影片后,钱学森先生才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我才了解到先生原来有这样一段往事:他曾被美国拘禁了5年,只因为钱学森先生知道了新中国的成立,想回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而他实在太有才华了。美国曾想用名利留住钱老——聘请钱学森先生为终身教授。而钱学森先生只想着回到自己祖国的怀抱,直到通过多方努力,先生才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组国。 “不管怎样,也要回到祖国,为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钱学森

钱学森与力学

钱学森与力学 ——谨以此文,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 钱学森院士是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出身中国的华丽家族,家学渊远。1934年,钱学森考取“航空机架”留美公费生,1935年横渡太平洋,成为美国航空大师冯·卡门的高足。他在美国从事火箭研究,参与国防机要,甚至一度在五角大楼上班。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他以美军上校身份参加美国空军顾问团,前往德国考察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工作,审讯德国火箭鼻祖冯·布劳恩。新中国诞生后,他准备回祖国效力,却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调查”,甚至以间谍罪被捕入狱。美国千方百计阻止钱学森回国,因为他们深知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 诚如艾青所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花,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经过五年的不屈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导弹翘楚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10月8日踏上祖国的热土。毛泽东主席亲自接见了他,称他为“火箭王”。他运筹帷幄,稳坐军中帐,对中国的“两弹一星”以及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提升大国地位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岂止“抵得上五个师”! 钱学森是国际知名的力学大师,他的许多力学著作堪称经典文献。他对近代力学以至科学技术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发表过全面系统的论述。在这里笔者试图通过追溯钱学森的力学研究之路,来展示其在力学方面的巨大贡献,并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1.钱学森是如何走上力学研究之路的 每一个时代,青年都有着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的追求。在钱学森高中毕业的

时候,他充满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即“习西夷之长,救中国之短”。那时,他关注的目光是在铁轨上飞驰的火车,因此,他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并于1929年9月考取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 1934年,他以优异成绩从交大毕业。他完全可以顺顺当当去做一名铁道工程师。然而,在交大学习期间,他已经把专业志向从关注地上跑的火车,转移到天上飞的飞机。促使这大转变的,是上海上空出现的机翼上漆了红色“膏药”的轰炸机。倾泻而下的炸弹,震惊了正在埋头读书的钱学森。日本空军凭借空中优势,掌握了制空权,狂轰滥炸,使中国军民惨受杀戮。面对日本飞机的呼啸声,面对被炸伤的中国军民的呻吟声,钱学森痛感中国必须拥有强大的空军,中国必须拥有强大的航空工业。因此,他报考清华学堂公费留学,专业是飞机设计。他以极高的分数——87分通过了考试的专业科目航空工程,被录取公费留美,从而从研究笨重的火车头转向研究轻巧的飞机。 1935年秋,钱学森从上海坐船离国。当时他的心情是,中国混乱,豺狼当道,先去美国学好技术,他日回国为国效劳。到达美国后,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只花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航空工程硕士的方尖帽。尽管学业成绩超群,但是作为实践性很强的飞机机械工程学生,钱学森本来应该去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实习。可是,当时美方规定,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他只得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即从飞机机械工程转为研究航空理论。航空理论需要大量的数学计算,而这恰恰是钱学森的特长所在。美国的航空理论研究中心在洛杉矶的加州理工学院,那里的冯·卡门教授是航空理论研究的权威。于是,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之后,转至加州理工学院,追随冯·卡门教授学习航空理论,即应用力学。

弘扬钱学森的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

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建设航天强国 ——深切怀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 时间:2011年10月01日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马兴瑞 今年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钱学森同志是为新中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功勋卓著、影响深远的杰出代表,是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同志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彪炳史册的科学成就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航天科技工作者人生追求的榜样,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求实的科学精神、严谨的大家风范,在中国航天人心中树起了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一、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坚定不移树立矢志报国的崇高信念 钱学森同志一生对党高度忠诚、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就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在钱学森同志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他青年时期就立下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远渡重洋,孜孜求学。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在国外正处于巅峰的科研事业和优厚待遇,历经艰辛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钱老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我的事业在中国,成就在中国,归宿在中国”。句句朴实的言语展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赤子情怀。凭着这份信念,在新中国物质技术基础极其薄弱,人才极度匮乏的年代里,钱老以科学独到的卓越智慧和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带领中国航天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攻破一系列重大技术难关,实现了“两弹一星”伟大壮举,为航天事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及自己的贡献,他却谦逊地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我国航天事业创建55年来,在以钱学森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感召和影响下,“以国为重”、“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成为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新时期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就要继承钱老的爱国精神,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倍加珍惜航天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将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给予的崇高荣誉化作前进动力;就要清醒认识航天科技工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找准我们与航天强国的差距,把握航天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把保质量、保成功、保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履行集团公司的政治责任、安全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兑现对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就要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志存高远,甘愿奉献,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共同筑就航天伟业,造福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 二、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坚定不移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钱学森同志一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以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智慧,奠定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描绘了美好蓝图。弘扬钱学森的精神,就要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航天事业创新发展道路。

爱国主题演讲稿:弘扬钱学森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爱国主题演讲稿:弘扬钱学森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钱学森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 “总有一种信念,能够跨越时空,铸就世界科技的高峰;总有一种精神,能够归于永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同学们,为了民族的独立自主,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多少的爱国知识分子贡献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为人们爱国做出了行动的表率,钱学森便是其中的一位。 钱老出生于上海,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先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师从冯·卡门,曾官拜美国陆军航空兵(今天的美国空军)上校,在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担任重要职务,被美国人称为“五个师也不换”的著名科学家。1955年,为了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钱老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国,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钱老是中国人的骄傲。钱老的一生,是为国奉献、敬业创新的一生,是关心祖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弘扬其精神的一生。

学习钱学森,我们的学校在行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学习钱学森精神”的活动,黑板报比赛、手操报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讲座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我觉得还不够,“前人走过的路是踏着荆棘,和着鲜血的路”,我辈出生于安宁和平的时代,更应该深刻地了解钱学森的精神内核,做到居安思危、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我们要学习钱学森无私报国的爱国热情,学习他“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的铮铮誓言,学习他“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的卓绝奉献。我们要学习钱老敬业奉献的无私精神,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在中国环境最恶劣的地方坚持实验,为国建下赫赫功绩,却从不把荣誉放在心上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要学习钱老学习他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钱老的一生,也正是因为坚持敢于开拓、大胆创新的创新精神,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高峰。钱老多次提到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题,也正是我们奋力前进、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不竭动力。 同学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伟人已去,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伴我们左右,让我们再次踏上他曾走过的路,“爱国、敬业、奉献、创新”,做新时代新机遇下创造祖国未来的好青年!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钱学森的成就

二、科学成就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观看电影《钱学森》活动总结

观看电影《钱学森》活动总结 为了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加强各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品德与个人修养,我们党支部组织各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于9月25日晚上观看了电影《钱学森》,先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我们党支部与1、2、3班党支部一起在102馆2教室共同组织各成员观看《钱学森》。整个观看过程中,同学们能够保持安静,认真观看视频,深深的被剧中的主人公钱学森的行为和精神所打动,无不唏嘘他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作出卓越贡献。钱老一生诸多波折,虽然在美国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有数不尽的荣誉,受到美国高层领导的青睐,但他坚决抵制诱惑,在美国的层层阻挠刁难同时劝导下,回国那颗心依旧坚定不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祖国。当时新中国面临人才、工业、物资极度匮乏,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勇敢的接受了党组织和人民赋予的任务,最终以他的渊博学识和能吃苦能耐劳的精神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使国家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两弹一星”的丰功伟绩永垂千史。 视频观看完之后,各个同学积极向党组织汇报观看后感受。纷纷表示:钱老先生用自己的才识、品性,修养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向世界、向祖国、向人民证明了他的铮铮铁骨。他的高尚品质令人折服,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未来的临床医务工作者,要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学习钱学森那种为国家为人品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除了要拥有这种精神之外,更要刻苦专研,拥有扎实临床专业知识,以及充分掌握各

项临床基础技能,更要怀揣着一颗善良的心,对待患者就想自己的亲人一样,要时刻谨记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上的那句话“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除了减轻患者肉体上的痛苦外,还要给予精神上的帮助,在需要的时刻及时伸出自己手去温暖对方,成为他们坚实的后盾,支持他们战胜病魔。将除人类之病痛刻入自己的骨髓中,将助健康之完美融入自己的血液中。 总的来说,将近两个小时的学习,我们的活动目的已经达到,观看电影的同学们都受益匪浅,从他们的感言中可以感受到对未来临川专业奋斗的决心,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一直走下去……

钱学森爱国人物事迹

有关钱学森的爱国人物事迹1 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武器,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他用那份固执和可贵的纯净,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科学家的高大。他,就是钱学森。 他拳拳爱国之情,令我感动。当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最终,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他辉煌的一生,促我进步。他拥有奋斗与创新的一生,拥有不断学习与进步的一生。他是幸运的,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曾给他提供了汲取知识和展示智慧的舞台;他是伟大的,他的一切成就来源于他对真理与国家的无限热爱。按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一切成就归于人民。 读《钱学森故事》一书,给我许多启示,他用史实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没有什么事情是干不好的,没有知识是不能学的,没有零件是不能造的,没有粮食是不能种的,我们要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不断的付出和努力,时时刻刻心系祖国,为人民服务,听从党的号召,报效祖国,真正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变成世界第一大强国而奋斗终生! 有关钱学森的爱国人物事迹2 早上我兴致勃勃的和同学走进钱学森图书馆,想看看这个国家级的图书馆,也来了解了解钱老! 我们一走进大厅只见天空上挂着一个个本子,当导游介绍说这些是钱老四千零一十七天的日记共4017份。我很惊讶这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自己愣了半天,才缓过神来,接着我们走了一下,只见一个高达三层楼的导弹直挺挺的立在圆心。小朱导游说这是一个经过处理的真导弹!这颗导弹像一个巨人正在严肃的开会。 接着导游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走道,里面的墙讲述着钱老的一生和钱老家人。钱老的父亲曾经在日本留学是一名教育家,所以给钱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钱亲则是千金大小姐。钱老妻子是他父亲的铁哥们儿的女儿蒋婴。他们有一对可爱的

弘扬钱学森精神

弘扬钱学森精神,培育爱国情操 人生是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来支撑的,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能够无怨无悔地生活,尽心尽力地奋斗,心甘情愿地付出。正确的价值观铸就人生道德的防火墙,可以让人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抵挡艰难困苦的打击。当今,各种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东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导致部分人价值观迷失,在此形势下,中央适时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作为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的形式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就是选择伟人作为榜样,让中学生欣赏他们精彩的人生演出,感受他们璀璨的精神光芒,体味他们为成功所辛勤的付出,羡慕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领略他们的博大精深,用典型而生动、鲜活而具体的事例去展示伟人的心路历程,让学生在用心品读中,如坐春风,在熏陶渐染中,净化心灵,形成正确而坚定的人生价值观。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巨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卓越功勋彪炳史册,崇高品德和精神光照后人。虽然斯人已逝,但风范长存,精神永垂。继承和弘扬钱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 弘扬钱学森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教育学生报效祖国,培养赤诚忠贞的爱国之情。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是民族精神财富中最瑰丽的珍宝,它具有巨大的向心力,没有爱国精神,国家将缺乏凝聚力,成为一盘散沙。钱学森先生告诉我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召唤,就意味着要将毕生的心血和才华奉献给国家。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时,在美国学习、工作的钱学森先生,心系国家,密切关注局势的变化,义无反顾地放弃优裕工作和生活条件,决心早日归家,报效祖国。虽遭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甚至被投进监狱,失去自由,但他痴心不改,归心似箭。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钱学森先生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归国后,他带领老一代航天人,披荆斩棘,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国家建设之中,在较短时间内铸就了“两弹一星”的历史丰碑,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晚年时,他密切关注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凸显出这位伟人的胸怀和眼界,以及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在钱先生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他曾经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他曾经坦率地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他曾经真诚地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他曾经忧虑地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爱国是钱学森先生终身不渝的情怀,是钱学森精神的基石。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始终将个人前途命运深深融入国家、民族的复兴之中,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钱老先生以一生的成就和风骨树立了爱国的光辉典范,影响后人,烛照历史。在中学生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就应该选择钱学森先生这样的伟人作为榜样,让学生志存高远,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增强他们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代中学生成长于国家繁荣富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为丰富的时代,他们视野开阔,个性张扬,追求个人利益和自由,注重实现自身价值,但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部分学生国家观念模糊,爱国情感淡漠,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空洞,方式单一,甚至流于形式,应付了事。弘扬钱学森先生的爱国精神是中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务之急。中学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聆听钱先生的故事,阅读有关他的书籍,观看他的生平图展,在谈心得、讲体会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激动的泪水凝固成爱国的磐石,将个人理想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