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例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例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例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例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较长,以优美的语句描写,通过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学生分析】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好动,较为独立。他们对优美的语句描写较感兴趣,经常阅读《作文大王》、《小学生阅读与写作》、《小学生优秀作文》等书刊,并摘抄好词、好句、好段,增加语言积累。经过大半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理解感悟能力得到加强。他们已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阅读速度较快,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

2、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

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演,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要点,感受语言文字美,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2、透过重点句段的品味,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美丽,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希望能亲眼见到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

现在,让我带领你们去欣赏西沙群岛的美丽景色吧!(看课件:西沙群岛美景,边看老师边介绍)

(创设情境,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具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自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以此为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自主确立学习小组做好铺垫。)

二、自主、合作、探究、感悟

1、接上级通知,分别成立研究西沙群岛海水、海底、海滩和海岛的四所研究所,并聘请所长,举行授旗仪式,宣布所的成立。各所长带回老师交给的研究任务,组内合作学习。

(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的优点,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主体的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共同探讨,合作解决,相互激励以及信息共享的目标。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结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2、提出研究要求:注意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研究任务,听从所长指挥,研究中如有需要可派所长到老师这来咨询。

(明确合作学习要求,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促进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友谊。)

3、研究完了,现在咱们就开一个研究成果展示会,各所派代表上台来汇报。

(打破传统的串讲的形式,集体交流汇报,由老师给的知识提示,再整合,跳出过去强调语文知识系统性的老圈圈。)

4、水文研究所(海水)汇报:用优美的朗读和五彩的粉笔表现海水的美丽。

(充分让学生自渎自悟,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老师范读描写海水的自然段,谁有信心比老师读得更好!

(努力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挑战,培养学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竞争力。)

同学们对海水这部分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向我们所提出,共同讨论。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其他组员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回答,一改过去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同时交给学生主动向他人请教的学习方法。)

5、海底探宝队(海底)汇报:你最喜欢这一段中描写什么的句子,为什么?(研究所组员分别有感情读喜欢的句子,并邀请其他组员根据所读内容模仿海底生物的动作。)

(声形并茂,由单一的组内合作变为全班互动参与学习。)

课文中同时用四个有的向我们介绍了四种特别的鱼,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句话?

(重视在语境中学习、积累、运用语言。)

西沙群岛的鱼真多啊。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真是这样吗?是为了形容什么?(学生根据课件理解回答)

6、海滩游乐场(海滩)汇报:派代表上台点击电脑,向大家讲解有关贝壳和海龟的知识。

(大量资料的接触,既填补了课外知识的空白,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为多媒体电子读物,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7、海岛观察站(海岛)汇报:鸟是人类的朋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为保护鸟类发出倡议。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总结激情

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真是个可爱的地方。它是我们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真为祖国拥有这样富饶的宝岛而自豪,你们自豪吗?让我们饱含激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四、作业设计

1、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摘抄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熟2、3、4自然段。

〖教学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课文。从整篇课文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力争做到以学定教。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学生对这四部分都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这四部分开展教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必然对四个不同景点中的某一处特别感兴趣,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小组,如:水文研究所,海底探宝队,海滩游乐场和海鸟观察站。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教学中明确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即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其中老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而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

二、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后评价

如水文研究所在汇报时,用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现海水的美,读后请同学来评价,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样不仅进行了听说能力的训练,同时,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友谊。在知识和能力的维度上,强调综合和整合。教学中分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汇报,由老师给出的知识提示,再整合,跳出过去强调语文知识系统性的老圈圈。

注重语文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例如,整个课堂结构设定为研究汇报活动,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愉悦地学习语文知识。如学习海鸟这一部分的时候,顺势进行保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最后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最后一段,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培养质疑能力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本节课,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在集体汇报时,让其他组员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再自主回答。一改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同时教给学生主动向他人请教的学习方法。

四、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老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挑战,培养学生自信心。由于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还很稚嫩,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

1、课堂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的课堂组织语言不够精炼。

我真诚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使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进步。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乡愁

自主预习2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乡愁是;

乡愁是;乡愁是;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教学后记:

我要的是葫芦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

我要的是葫芦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组14课,本组选编了5篇富含寓意的文章,旨在让学生从小事中明白一些道理:如要有开阔的眼界,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等。《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文章语言优美,富含哲理,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可在葫芦长蚜虫后不听取邻居的建议,最后葫芦都掉落的故事。 通过这篇寓言,主要告诉了学生事情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光看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并做出及时的反应;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同一意思的句子能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自然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形式运算阶段,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简单概括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致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基于此,我会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从插图中理解故事发展的过程。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上课发言积极,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他们对同一意思的句子能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这句话的情感的能力还不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学生的交流和朗读中加以点拨。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生字,能够区分“挂”和“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一意思的句子能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4、结合生活,明白事情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能光看一个方面这个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一意思的句子能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难点 结合生活,明白事情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能光看一个方面这个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图激趣 1、出示一张葫芦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 预设:葫芦 2、纠音。注意:葫芦的“芦”是第二声,但和“葫”在一起时念轻声,指生读,开火车读。 二、揭题导入 葫芦有很多作用,可以做成葫芦丝当乐器,可是做成工艺品,甚至可以拿来下药。怪不得有个人就大喊:_____________。 预设:我要的是葫芦。(板书) 三、教师小结 这个人不仅只是喊出要葫芦,他还真种了一棵葫芦呢?那他种成功了吗?最后他有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葫芦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一、自由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生字词检查 邻.居盯.着葫芦藤. 1、指生读(2-3名学生) 2、提醒学生加点字要注意读准字音,“邻”是前鼻音,“盯”和“藤”都是后鼻音。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天鹅的故事》精彩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老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 我在上《天鹅的故事》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找出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地方,读一读,可以是一句、几句或一段话。 生自读。 师:绝大部分同学画出了第 5 小节,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先不急着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愿不愿意把这一小节学得更好?看看哪些词可以圈圈、画画、点点、重点读读、体会体会。 生再读,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要有理有据。 生:我先说,书中这样一句打动我:“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垂直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我觉得这只天鹅十分勇敢。 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勇敢的? 生:“重重的”说明力量很大。 生:“像石头”说明老天鹅奋不顾身。 生:“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是用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的。 生:“腾空而起”说明下落的力量很大。 师:我们能不能做做这个动作。 (生模仿老天鹅像石块下落的动作。配合手势、插图) 师:这一句你还有什么体会? 生:我从“颤动”中看出老天鹅落下时很用力。 生:我从“第一次,第二次……”看出老天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生:我从“他并没有飞走”看出老天鹅不贪生怕死,为了天鹅群作出了自我牺牲。 师:这是怎样的一只老天鹅啊?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公开课)教学内容

《我要的是葫芦》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一意思的句子能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2、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结合生活,明白事情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能光看一个方面这个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一意思的句子能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难点 结合生活,明白事情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能光看一个方面这个道理。 一激趣导入 1、猜图激趣 1、出示一张葫芦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 预设:葫芦 2、纠音。注意:葫芦的“芦”是第二声,但和“葫”在一起时念轻声,指生读,开火车读。 2、揭题导入 葫芦有很多作用,可以做成葫芦丝当乐器,可是做成工艺品,甚至可以拿来下药。怪不得有个人就大喊:_____________。 预设:我要的是葫芦。(板书) 教师小结 这个人不仅只是喊出要葫芦,他还种了一棵葫芦呢,那他种成功了吗?最后他有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葫芦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一、自由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生字词检查

邻.居盯.着葫芦藤. 1、指生读(2-3名学生) 2、提醒学生加点字要注意读准字音,“邻”是前鼻音,“盯”和“藤”都是后鼻音。 3、什么叫“盯着”,谁能做做“盯”的动作。 4、全班齐读两次。 奇怪.慢.慢治.一治 1、指生读,开火车读 2、注意加点字的字形(左右结构),提示写字时要注意左窄右宽。 3、全班齐读。 三、内容梳理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中,除了葫芦, 还提到了谁? 预设:那个人、邻居、蚜虫 2、谁能用这几个词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 同学们可真厉害,抓住了故事中的几个事物就把 故事概括出来了。那么,以后当我们读到一篇长长的故事时,也可以学着这个样子,把故事简短地和你的小伙伴来说一说。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那让我们先去看看这课葫芦吧?指生读第一自然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好葫芦的架子) 2、读了这段话,我们能不能把葫芦画下来呢?(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让学生注意画葫芦的顺序:先是绿叶---小花---葫芦)学生器读,老师画。 3、你最喜欢哪句话?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1)、指生读,谈喜欢的理由。 (2)、强调朗读时读出“满”、“雪白”。(板书)

汇总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

教学案例 我所带的是高二(2)班,她是个庞大的班级,有56名学生。 在第一周上课的几天里,我渐渐的发现一名“怪”学生——张勇明。这名学生坐在教室正中间第二排的位置上。这样的位置是老师能看到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师眼皮底下。上课时,其他这种位置的同学慑于被老师盯上,一般都规规矩矩的坐着,认认真真的听课,而这位同学却不然,他好象一点也不怕被我盯上。 上课时,先是看着黑板听一会儿,然后就弯下腰半趴在课桌上什么也不看,懒懒的样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他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课后(2)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其实那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挺扎实的,只是有些懒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应该多注意多关照一下。 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在提问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去提问他。课后,走到他跟前问他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 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半趴在课桌上的次数少了,当讲到关键处时,我也能看到他在集中精力听。而且我还发现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书本内容,提前做课后练习及习题。有一次我讲四种命题的关系,下课后我走到张勇明跟前,看到他已经把下一节充分必要条件的练习题做过啦,而且准确无误。 中段考试成绩出来了,张勇明的数学考了75分(满分150分),全班第一名。其中有一道数学大题难度较大,我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过,可是只有张勇明一个学生作对,其他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 由此,我体会到:由于(2)班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薄弱,而高中阶段新内容新知识的接受又需要以前所学内容做铺垫,而以前的知识又没真正掌握,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以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多数同学听的蒙蒙胧胧似懂非懂。 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同学做到:(1)把以前的数学课本从家里找到带到教室来,放在课桌上有意识的经常翻一翻。这样有些没记住的公式或不熟悉的公理定理就能记住了。(2)同学们作课堂笔记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旧知识内容如果不了解,那么也要做笔记。这样易于查漏补缺,新旧内容一起巩固并掌握。(3)当天事情当天做。每天上完新课后,若有不懂的问题争取当天解决,或者问我或者问同学。(4)经常复习巩固。 高二(班)路玉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23、我要的是葫芦 设计理念 本课采取激趣的方式,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理解、朗读、表演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创造性地续编故事。让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懂得与课文蕴 涵的事理。 4 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制作带生词的葫芦卡片。 学生:收集蚜虫、叶子、葫芦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芦(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 咦,小葫芦怎么不高兴啦?(课件:葫芦不高兴。)原来你们把它的名字读错了。 它叫——葫芦(学生答)。(课件:图变成字,加上拼音) 3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 (课件:我要的是葫芦) 4 齐读“我要的是葫芦”,你想到些什么问题? 学生:“我”是谁? 学生:为什么说“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是什么? 学生:得到葫芦了吗?……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 答案藏在课文里。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2 “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我们来摘葫芦吧。 课件:húlut?ng xiazhì yá dīng sài lín 葫芦藤花谢了治一治蚜虫盯着比赛邻居 3 调皮的汉字宝宝摘掉了拼音小帽,你还认识它们吗?仔细看看哪些生字容易读 错,请能干的小老师提个醒(学生指出容易读错的字)。 4 课件:葫芦藤谢哇蚜盯邻治赛 教师:教师也给大家提个醒儿,“葫芦”的“芦”单独念lú,组成词念轻声。 5 “开火车”读,同桌互读,抢读。 6 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芦: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户”字第一笔是点,注意与“卢”字区分,“芦” 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字旁,右边是“丁”字。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表示目不转睛地看。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7、学生动手书写较难的生字。 8、给汉字宝宝找个好朋友,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勾出课文中的词语,和同桌 读一读。 9、指名读课文中的词语。 葫芦一些挂着雪白邻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语 三、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的“描描写写”。 2 抄写生字词。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 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孩子们,你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生:葫芦娃娃)你们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生:能。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两遍。(学生齐读词语) 葫芦一些挂着雪白邻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语 二、图文结合,自读感悟 1、 孩子们,让我们带着生字词,走进课文,走进葫芦园。(课件:葫芦图。音乐声 中学生观察葫芦。) 师: 这就是那个人种的葫芦,想一想,这是一棵怎样的葫芦? 生:雪白的小花(美丽的小花) 生:可爱的小葫芦(嫩绿的小葫芦) 生:碧绿的叶子(茂盛的叶子) 生:细长的葫芦藤(嫩绿的葫芦藤) 师: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小学语文优秀课例分析课题:《梅花魂》

案例课题:《梅花魂》 一:基本理念 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申老师能以阅读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以 培养能力为核心进行语文教学。 二:教材 (一)内容:《梅花魂》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 (二)教学目标:为了能让孩子理解文本、吃透文本、走出文本,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评价等方式感受梅花的形象。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感受其作用。 (三)教学重点 品味梅花美的形象特征时,感悟信念对人生的价值。 (四)教学难点 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可以看出,目标明确,重难点醒目,能抓住教材,拓展延伸,以点带面,感悟人生。 三、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选用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朗读法 通过朗读内化了课文的语言,通过朗读培养了孩子的语感,通过朗读让孩子体会到了情感,通过朗读培养了孩子审美和朗读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这种学习方法,这也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品味梅花精神美的句子时,在交流学完此文的感受时,充分运用了这种学习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课件做得精美,尤其是听读课文部分,图文对照,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 更能帮助孩子理解文本,使教师的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充分体现了农远资源 在教学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自然亲切,水到渠成,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二)学习课文 1、赏花 执教者先让孩子边听读课文边看课件,然后学习作者赏花的语言文字,感知梅花的美丽 形象。由直观形象到学习文字无不体现了执教者的独具匠心。 2、品花 让孩子默读课文之后,去品味描写梅花精神美的句子。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执教者采用 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品悟,读中悟、悟中读,反反复复,促使孩子挖掘出文章的中心。 3、悟花教学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实录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因为他不知道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文章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弄清葫芦与叶子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它是——小葫芦。(出示实物葫芦)教师纠正读音—葫芦húlu ,“芦”单独读的时候读lú,在“葫

芦”这个词语中读轻声。齐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齐读课题,把它大声的读出来吧。 3、小朋友喜欢它吗?想不想得到它?有个人也想得到它,并且还特意种了一棵葫芦,那最后他得到没有呢?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我们赶快打开书,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两遍。 2、“秋天到,葫芦香,摘个葫芦大家尝”,我们来摘葫芦吧。 (课件出示词语)葫芦藤上细长邻居 蚜虫盯着奇怪自言自语 开火车读词语。 三、图文结合,自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生字词,走进课文,走进葫芦园!(出示书中第一幅图说说话了什么。) 2、美吗?说说你觉得美在什么地方? 3、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感受一下吧。喜欢吗?你特别喜欢哪一句?(课件出示葫芦图和第一段) 4、自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5、哪些词语你特别喜爱?“满”是什么意思?用“满”字说一句话。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 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 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 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2.对学数学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 里“灌输数学” 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 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 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 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小学语文_1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加一加、减一减、识字加偏旁等方法认识“葫、芦、藤”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棵、盯”2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难点:明白蚜虫与小葫芦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与葫芦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葫芦图片)强调“葫芦”中的“芦”的读音。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请伸出你的小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读阅读提示,确定学习目标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范读) (2)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 (3)、交流识字方法。 (4)、出示词语,巩固识字。(指名读、排火车读)

3、出示课件: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前,有个人种了______,叶上长了______,他不治,后来_____________。 三、图文赏析 1、玩火眼金睛游戏。播放课件,找出两幅图中不一样的地方。 2、开始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你通过课文哪儿看出来的?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抓住“每天”“看几次”理解)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葫芦的可爱和种葫芦人的开心之情。 4、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对着这些可爱的小葫芦会说什么呢?(生答) 5、种葫芦的人盯着小葫芦说了什么呢?,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课件出示) 抓住关键词“盯着、快长啊、赛过” ,指导重音朗读,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急切与渴望。 四、深读探究、感知语言表达特点 1、为什么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呢?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相关语句进行理解。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1)请学生思考:那个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怎么想? (2)指导朗读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猜猜他在想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感叹句语气更强烈,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9742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朱胜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亲爱的同学们,一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很有趣的课文——《棉花姑娘》,谁还记得里面讲了 一个什么故事?指生大体复述课文大意。同学们的记忆力可真好!我们知道了七星瓢虫帮棉花姑娘捉走了叶子上的蚜虫,棉花姑娘露出了笑脸,可是,假如那天没有七星瓢虫的帮助,那么棉花姑娘会怎么样呢?今天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你就会知道答案了。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观察课本课题和认字表里的“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指出“芦”单独读时是第二声,比如芦苇的芦,但和葫交朋友时放在后面,我们就读轻声。齐读词语:葫芦。那么题目中的“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字词识记。 1.词语过关,开火车认读,齐读。 三、合作交流。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指生说。 四、品读领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故事的主人公那么喜欢葫芦却没有得到葫芦,我们一起去仔细看看怎么回事好不好? 2.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小葫芦长得怎么样?你喜欢吗?请你找出相关语句。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3.指名读。 4.老师还欣赏一个词“挂”。每次读到“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我仿佛看见挂在藤上的小葫芦随风摆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5.指导读。 6.比我们更喜欢小葫芦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那个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越看越喜欢)。 7.8.让我们带着心中的喜爱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让葫芦在我们脑海里生根、开花、结果。(全班齐读)

我要的是葫芦(公开课)

14、我要的是葫芦 (公开课赵锦芬) 一、导入: 1、认识“葫芦”两个生字。告诉学生“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 声。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名字叫《我要的是葫芦》,小朋友读了 课题 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呢?指名说。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人种了葫 芦,这颗葫芦长得什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已读故事,看和你想的一样 不一样。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 、观察课文插图,认识“藤”字。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人物,出示“哇”、盯”。 2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3)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3生字的巩固,巩固会认的字。 我会读:细长的葫芦藤 雪白的葫芦花 可爱的小葫芦 我会找: 哇-(蛙)-(娃)-(洼) 盯-(丁)-(顶) 三、书写指导 谁读得准? 言每治棵?谁会发现? 同结构的字:治、棵 谁会看?(观察老师范写,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左窄右宽的字:治、棵、 从上到下的字:言、每 谁写得好? 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每” 字的笔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 同语气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 1 读题。 2 “双轨火车”复习生字: 3 摘葫芦游戏,齐读词语。 二对比参读,激发情感 1 过渡:我们来看看种葫芦的人种的那棵葫芦长得怎么样。点击课件,谁能看图说 说这美丽的画面。那课文里又是怎么描写这棵葫芦的? 2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划出写这棵葫芦的句子,读给自己听听。 3 集体交流,顺学而导:依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句 子,现作如下预设:A、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 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 芦。引读:怎么样的葫芦藤上长满了什么,开出怎么样 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怎么样的小葫芦? 师:谁来说说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可以用自 己的话说说(板书叶子图葫芦图) 生:(读)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等比数列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47 等比数列 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研究另一种特殊数列———等比数列.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发现过程及应用,难点是应用.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基本知识,并熟练加以运用.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抽象、概括、归纳、猜想能力. 3. 感受等比数列丰富的现实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由于是在等差数列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研究类似的问题,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所以应多放手让学生思考,并注意运用类比思想,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清等差和等比数列的区别,而且可以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与等差数列相比等比数列须要注意的细节较多,如没有零项、q≠0等,在教学中应注意加以比较.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下面的特殊数列: 1.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下面一类特殊数列.下图是某种细胞分裂的模型. 细胞分裂个数可以组成下面的数列: 1,2,4,8,… 2. 一种计算机病毒可以查找计算机中的地址薄,通过电子函件进行传播.如果把病毒制造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一轮,函件接收者发送病毒称为第二轮,依此类推.假设每一轮每一台计算机都感染20台计算机,那么,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这种病毒每一轮感染的计算机数构成的数列是 1,20,202,203,…

(3)除了单利,银行还有一种支付利息的方式———复利,即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算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也就是通常说的“利滚利”.按照复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 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 例如,现在存入银行10000元钱,年利率是%,那么按照复利,5年内各年末得到的本利和分别是(计算时精确到小数点后2位): 表47-1 时间年初本金(元)年末本利和(元) 第1年10000 10000× 第2年10000×10000× 第3年10000×10000× 第4年10000×10000× 第5年10000×10000× 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了下面的数列: 10000×10198,10000×101982,10000×101983,10000×101984,10000×101985. 问题:回忆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我们对这些数列应作如何研究 二、建立模型 结合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分析和探究,发现这些数列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符号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 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即 [问题] 1. q可以为0吗有没有既是等差,又是等比的数列 2. 运用类比的思想可以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把等差数列的定义中的“差”换成了“比”,同样,你能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吗如果能得出,试用以上例子加以检验. 对于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an=a1+(n-1)d,即a1与(n-1)个d的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应为an等于a1与(n-1)个q的乘积,即an=a1qn-1.上面的几个例子都满足通项公式. 3. 你如何论证上述公式的正确性.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1-1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读藤”、哇”、蚜”三个字。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 ?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 ?教师出示实物一一葫芦,让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葫芦可以作中药,能治病。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 字音是I q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再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义,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葫、芦、挂、些、怕、盯、邻、居、治、奇、怪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葫芦、一些、挂着、雪白、邻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语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芦:上面是草”字头,下面的户”字第一笔是点,注意与卢”字区分,芦”在葫芦”一词中读轻声。 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字旁,右边是丁”字。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表示目不转睛地看。 怪: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上是又”字,下面是土”字,注意与经”字区分。 挂:第六笔是横,不是竖,两个土”字上下排着。 些:上下结构,上面的笔顺是:竖、横、竖、提、撇、竖弯钩。 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词意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

最新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案例精品版

2020年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 案例精品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案例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二章“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中“分析法”的第一课时。 一、设计要点 本教案在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以“创设情境、切入主题、感受新知、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感悟探究、综合提高、回顾小结”为基本教学过程,通过揭示知识的发现和发生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分析法的同时,体验有关的数学思想,提高观察与交流、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数学实例,了解用分析法思考问题的过程和特点,对分析法的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分析法,掌握探索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交流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证明的特点,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激发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磨练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1)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2)运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

2.难点: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的概括。 3.关键:展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思考、探索。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请全体学生一起完成如下填空。 已知:如图,SA⊥平面ABC,AB⊥BC,D为直线BS上一点,求证:BC⊥AD 证明:∵SA⊥平面ABC ∵BC?平面ABC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BC⊥平面SAB ∵点D在直线BS上 ∴AD?平面SAB ∴BC⊥AD 教师教学时注意知识点拨:综合法表述形式:因为…,所以…;综合法思维过程:由因导果;综合法推理特点:顺推。并通过思路分析启发学生产生新的 证明思路和方法。 思路分析: 要证BC⊥AD 只需证BC⊥平面SAB( ∵______________) 只需证BC⊥SA( ∵____________________) 由SA⊥平面ABC知上式成立 ∴BC⊥AD成立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反思及说课稿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共有四个自然段,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眼睛只盯着葫芦,不听邻居的劝告,不去管理叶子上的蚜虫,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葫芦慢慢变黄,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教学方法: 通过读读、找找、想想、说说、编编、画画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读生评价、分角色读)再加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道理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看图和朗读得到充分的感悟。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景创设法,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 这一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等教学方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

二年级语文上《我要的是葫芦》9教案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中华世纪城小学 杨晶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景创设法,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 这一问题为突破口,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予学生,教师做好巧导,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

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教学目标: 1、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感悟,看图与学文相结合。 2、懂得当自己做错事情时一定要听别人的劝告。懂得做任何事 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懂得当自己做错事情时一定要听别人的劝告。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与策略: 通过读读、找找、想想、说说、编编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读生评价、分角色读)再加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所蕴含的道理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看图和朗读得到充分的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