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桃花源记》的质疑激趣教学尝试

《桃花源记》的质疑激趣教学尝试

《桃花源记》的质疑激趣教学尝试
《桃花源记》的质疑激趣教学尝试

《桃花源记》的质疑激趣教学尝试

【摘要】语文课堂应该是无所不包的大课堂,只要课堂上有知识点的生成,就是有价值的尝试。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那些学困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已成为我们教师思考的热门话题。从传统课堂中走来,《桃花源记》虽已教过好几遍了,总是走不出传统课堂的老路子。这次我不再习惯性地准备重复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语文课堂《桃花源记》激趣教学尝试

最近“杜郎口模式”、“少教多学”课题研究的呼声越来越紧,传统课堂以教为主的模式正不同程度地引起更人们的质问: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教学成绩为何停止不前,或者收效甚微。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那些学困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已成为我们教师思考的热门话题。

从传统课堂中走来,《桃花源记》虽已教过好几遍了,总是走不出传统课堂的老路子。这次我不再习惯性地准备重复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我到湖南桃源县旅游,因为我喜欢单独行动,跟团队走散了。到了世外桃源,见一山,从口入,但跟里面的人言语不通,我想打电话跟团队联系,但总是找不到信号,桃源人看我一个人拿着手机讲话,哪怕由于信号原因,对方没有回应,桃源人开始笑我,我终于被吓醒。”

我是想用这几句话导入课文,谁知一同学“盯”住不放。开始质疑,怎么语言不通呢,怎么会没有信号?我说,大家看课文,希望

【配套K12】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了解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 5、朗读比赛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么善良淳朴。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0 )屋舍俨然(y an)阡陌交通(qia nmo ) 黄发垂髫(tia o)便要还家(ya o)刘子骥( j i ) 诣太守(yi ) 四、读译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桃花源记》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超超级精品)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212178597.html, 新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单位租用个人充值 QQ:44896630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212178597.html, 新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单位租用个人充值 QQ:448966300 案例名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授课学校: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 授课老师: 秦娥 指导教师: 孟海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后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 2、注意正确断句; 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3、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4、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桃花源,感受序文韵味。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比赛(男生VS女生)或(小组对决) 二、诵读桃花源,体味古汉语魅力。 1、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2、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三、诵读桃花源,重温桃花源故事。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由。 2、背诵全篇。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品读桃花源美好 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一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大家可以采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形式:从 “____________”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______”。 例: 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我读出了桃花源的“美”。肥沃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塘,还有桑竹等绿色的植物,充满了田园气息。 二、分析语言特点 1、文章的第三段,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为什么省略了,再加上好吗?由此,可以看出本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寻找世外桃源梦想 1、这么美的桃花源,人们为什么却找不到了? 2、作者为什么虚构这么个社会?他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课文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宏亮。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3:有一个字他读错了。“此中人语云”的“语(yù)”读成“语(yǔ)”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á)”,他读成“夹(jiā)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争论)查一。 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 师:这个字也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á”。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一定会遇到不懂的词语,有哪些办法来解决? 生5:可以看课文的注释。 生6:可以、词典。 生7:可以查资料、问老师。 师:也可以问同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在座的同学岂止三位。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待会儿可以问老师、问同学。(学生轻声读书,圈点勾画,查阅资料) 还有弄不明白的词语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8:“缘溪行”的“缘”是什么意思? 师:你打算问谁? 生8:问赵强。 赵强:好像是……“顺着”、“沿着”吧? 师:你也拿不准? 赵强:就是“沿着”的意思。 师:很好。 生9:“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是什么意思?我想问谭璐。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名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完整版)桃花源记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桃花源记 灵宝市第一初级中学许秋洁 审核人:赵黎明 预习提示 1、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及作品。了解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名-----,字-------,别号-------,---------朝的大文学家。 作品有-------、-------------、其生活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百姓------------- 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节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 阡陌 ..垂髫. 便要.还家 间.隔语.云 诣.太守刘子骥. 3、疏通文意,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注意重点词句的理解。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缘.溪行芳草鲜美 ..缤纷欲穷.其林便舍.船 ..落英 悉.如外人乃.大惊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闻讯 妻子 ..邑人绝境 ..延.至其家便扶.向路无问津.者 (2)译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划出不懂的词句。 4、再读课文,寻找文章叙事线索。把握文章叙事脉络。 答案: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朝的大文学家。 《饮酒》《归园田集》 其生活志趣:淡泊名利,归隐田园。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社会现状: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赋税徭役繁重。 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2、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qiān)陌垂髫(tiáo) 便要(yāo )还家 间(jiàn )隔语(yù )云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3、略 4、以渔人行踪为线索。 内容可依次概括为:一部分第1段渔人发现桃林。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访问桃源并辞去。第三部分4、5段再寻桃源未果

桃花源记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 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 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 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 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

桃花源记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 黄石市河口中学李忆 【教学内容选择】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 2、品析课文美点 3、解读课文主题 ◎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1、“理读”——桃源故事——感知课文内容 2、“赏读”——桃源之美——品析课文美点 3、“评读”——桃源情结——解读课文主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并简介陶渊明其人其事。 一、理读:桃源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交流生字及难句读法。 2.指名朗读,教师听读。 3.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音: 豁然开朗(huò)俨然(yǎn)阡陌(qiānmò) 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邑人(yì) 4.教学生读好下列句子: 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5.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自己试译课文。 6.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用句子接力方式译读课文,勾画出易出错的词句。 7.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翻译。 古今异义词:阡陌交通妻子邑人绝境叹惋无论不足 重点词: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延至其家便扶向路诣太守 8.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8.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二、赏读:“桃源”之美 1.远观桃源 (1)教师出示话题:“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一个理想社会,请结合课文说说桃花源的美。 (2)教师示范:桃花源的环境是美的。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一句可以看出,人们的房子修建得整整齐齐的,房前屋后像花园一般,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桃花源人们的生活是美的。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老人孩子都生活得愉快高兴,可见人们的生活一定富足、安定。 桃花源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美的。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人们聚居在一起,彼此之间融洽和谐。 桃花源中的人情是美的。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一家的客人便是全村的客人,他们是那样热情、慷慨。 2.亲历桃源 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你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1)教师示范:桃源漫步 烟花三月,阳光暖暖和和的,我漫步在桃源仙境。这儿真美呀,高大的树木郁郁郁葱葱,各种花儿也都竞相开放,柔和的风儿带来了泥土的清香。我放眼望去,哦,勤劳的人们正在田里挥鞭犁地呢!旁边的秧田里,一群人正在那儿插着秧苗,笑语喧天,时不时还有高亢的插秧歌响起,好一派热闹的景象!看到这儿,我也禁不住想要上前去一展歌喉了。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21863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师: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陶渊明作了《桃花源记》以后,桃源仙境忽名声大噪。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涉足山溪,探寻灵秘。今天我们就要与东晋大文豪一览桃源仙境。在阅读文章之前,老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小练习。谁愿意一试? (生小声议论:不知道老师会出什么题目考大家?) 师:不用紧张,老师出的题目是:把这篇文章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有十几人举手) 师:请蔡飞飞,杨辉恒,任雪妍三位同学上台来。 (生三人分别写了题目,台下有议论声。) 师:好,这三位同学都写完了。请大家看,题目写对了的同学是哪几位? 生齐说:蔡飞飞,杨辉恒的写对了。任雪妍的错在把“源”写成“园”。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把“源”写成“花园”的“园”呢?老师打出幻灯片1,幻灯片1为课文题目) (生沉默,表示不解。) 1

师:这样吧。我们先看文章的一、二两段,看能否找出答案? (生纷纷仔细阅读一、二段。2分钟后,有一位学生举手。) 师:好。请杨志深同学来回答。 生:“林尽水源”的“源”与题目有关。 师:能否具体点? 生(想了想):应该与水有关吧,指水的源头。 师:很好,请坐下。桃花源的“源”字的偏旁是“シ”,与水有关,从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写水的句子有“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林尽水源”,从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尽头、源头,在比较隐秘的地方。所以不仅仅是指“桃花园子”。以后要注意,不要再写错了。接下来请大家把一、二段朗读一次。(生读完后,老师放出幻灯片2,叫一生读幻灯片上的作者简介。) 生大声读: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曾做过小官,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后弃官回乡过起田园式的隐居生活。 师:读的很好,吐字清晰,声音洪亮,以后有机会成为播音员。(生窃笑)请大家注意,前人有姓名外,还取名、 2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二、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桃花源记》》教案(含教学反思)

9桃花源记 1.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并能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品味作品语言,感受美好意境。 3.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探究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渔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花林,桃花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田。隆安四年(400年)时,加入桓玄幕。元兴三年(404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年老以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年)。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4 年北京市第二届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初中组一等奖 张贺/ 执教、整理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 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 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两个词,翻译为“交错相通”。 (屏显。)交通,古时由两个词“交”“通”组成,意为“交错想通”;现在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 师:这种古今词义变化的现象,叫作——— 生(齐):古今异义。 师:文中还有哪些词是“古今异义”词? 生(杂):“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屏显。) 古今异义词语古义今义交通妻子鲜美无论绝境 师:现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些古今异义词。谁来说第一个?“妻子”——— 生:“妻子”的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师:第二个———“鲜美”。 生:“鲜美”出自“中无杂树,芳草鲜美”。“鲜美”,现在是一个词,指“味道好”;古时是两个词,应翻译为“鲜艳美丽”。 师:你能把词语还原到语境中去解释,非常好!下一个。 生:“无论”出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现在是一个关联词,相当于“不管”“不论”;古时也是一个词,常翻译为“不要说,更不用说”。 师:非常好。最后一个,谁来? 生:“绝境”出自“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设计意图:以词语的今义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明确“交通”的古今含义,梳理归纳“古今异义”词。)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学习文言文,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文言词句,关注文言现象。还有哪儿有问题? 生:人们劳动的地点也错了。“其中往来种作”中的“其”是代词,代指前面提到的良田。

(完整版)桃花源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一一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 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 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 “不肯为五斗米折腰 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 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 解题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 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 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 答还遂 通假字:要一邀 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 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 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 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 作业1、读课文三遍; 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 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 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 语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 础上背诵全 文。 〖教学过程〗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 朗读。 2、 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 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 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 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 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 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了解 。归隐 巩固古汉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一、想一想,提取词句 生:老师好! (屏显。师生合作读。) 乱世礼难存,幸有桃源,得续古风三百代。 佳篇人可览,惟凭五柳,能传名句几千年。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前面,我们通读了文章,疏通了文意。现在,老师考考大家,请大家合上书想一想: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有哪些? 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师:“其中往来种作”中的“种”,应该读作“zhòng”。 生:“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屏显。生齐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设计意图:筛选提取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词句,明确研读对象。)二、找一找,理解词句 师:依据这些词句,老师特意画了一幅插图,想考一考大家对词句的理解。同学们找一找图中哪些地方画得与原文有出入。 (屏显。) (生认真观察插图,相互交流后发言。)

师:同学们都在跃跃欲试。看来,你们都有自己的发现。谁来说说?生:土地画错了。文中是“土地平旷”,“平旷”的意思是“平坦开阔”,图中的土地却是有高有低,凹凸不平。 师:观察得很仔细。 (屏显。)平旷,平坦宽阔。 生:房屋也画错了。文中是“屋舍俨然”“,俨然”的意思是———(生皱眉,思考)反正图中的房屋画得横七竖八,与原文不符。 师:谁来帮帮他? 生:“俨然”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然”应解释为“……的样子”,“俨然”可以翻译成“整齐的样子”。 师:你对“俨然”一词的理解很到位。 (屏显。)俨然,整齐的样子。 师:还有哪儿画错了呢? 生:田间的小路也画错了。文中是“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应该是交错相通。图中的小路并没有交错。 师:“交通”这个词我们很熟悉。不是指交通运输吗?比如,城市交通、交通工具等。 生:不是。现在,“交通”是一个词,指交通运输。古代,“交通”是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Word完整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W o r d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 2. 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询问学生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从而导入课文。 二.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符亮。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四.易读错的字 豁然开朗俨然衣着黄发垂髫怡然自乐骥 五.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给他查一下错,然后教师重点范读学生出错的句子. 六.指名学生叙述这个故事。然后师生共同指出不准确的地方,并说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对个别词句理解不准确。 七.分小组做课后练习三四题。小组内可以讨论,教师负责校正。 八.指名学生翻译一遍课文,师生共同对不准确的地方继续校正。 九.分小组行诵读比赛,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 十.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师让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询问学生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七.总结结束

桃花源记.ppt课件

桃花源记.ppt课件 篇一: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一.翻译下列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二.阅读理解

1.选自《》(书名),作者是(朝代)著名的,塑造了“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称之为“”。 成语“”和“”等源自本文。 2.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是。(2)描写桃花源中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3)描写桃花源中宁静生活的句子是。(4)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 状态的句子是。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遂与外人间隔”的陈述,既解释了桃花 源人的来历,也反映了他们厌恶战争 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句也同样表现了这种感情。 3.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述故事。请在方格里填上恰当的文字。 4.本文从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试作 说明。 (1)生活环境:。(2)社会风尚:。 5.“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 生活。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是:(1);(2)。

6.本文是从和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 (1);(2)。 7.本文最后写渔人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1); (2)。 8.本文写桃花源的环境、人物颇为具体,面对桃花源外的事(渔人的回答)却一笔带过,原因是: 9.桃花源并不存在,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的原因是: 篇二: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