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经济学课程标准

政治经济学课程标准

政治经济学课程标准
政治经济学课程标准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时:68学时

学分:4学分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开设单位:政法学院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2.课程说明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课程既是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针对本科层次特点,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理论研究前沿动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一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二是要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分析、认识和解

决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三是争取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结合不断发展的经济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提出较系统的看法或创见;四是为学习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各门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经济管理工作和经济问题研究工作的需要。

三、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教法建议

课堂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课堂讲授主要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专题讨论,选择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专题组织学生讨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考核(10)%+中期考核(20)%+期末考核(70)%

本文

导论

教学目标:

1.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2.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3.明确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与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古典政治经济学。庸俗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方法和意义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教法建议:

讲授法

考核要求:

1.识记:物质资料生产;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2.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生产关系“四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规律的类型。

3.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一章商品

教学目标:

1.了解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2.掌握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运动。

3.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的含义。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的含义。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的含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

个别劳动时间的含义。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含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交换比例。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四、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并未违背价值规律。

三、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教法建议:

讲授为主,辅以必要的案例。

考核要求:

1.识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2.领会: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关系;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3.应用: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二章货币

教学目标

1.货币的本质、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各种内存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四、纸币流通规律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教法建议:

讲授法。

考核要求:

1.识记:货币的五种职能。

2.领会:货币流通规律;货币的本质;纸币流通规律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4]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1.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产生。

2.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分配。

3.资本积累和两极分化。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一、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产生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

五、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六、成本价格和利润

资本和产业资本。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七、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部门内部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平均利润的形成。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的形成。平均利润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

八、商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的产生。商业资本的运动。商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商业利润大体相当于平均利润。

九、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的产生。借贷资本的特点。利息及利息率。现代借贷资本的运动是通过银行活动来实现的。

十、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土地价格。

十一、资本积累的源泉

再生产的两种类型。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

十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教法建议:

讲授法。

考核要求:

1.识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利息;地租;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

2.领会: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借贷资本的特点;地租的两种形式。

3.应用:试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正确回答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Ⅲ分册),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化

教学目标:

1.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科技革命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资本的本质。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二、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历史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有垄断资本。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及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四、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形成途径。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国有经济的作用。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的主要表现。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

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缺陷

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缺陷。分配制度上的缺陷。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缺陷。

七、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从资本

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

教法建议:

讲授法。

考核要求:

1.识记:垄断;垄断组织的形式;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领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3.应用:西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手段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借鉴作用;如何科学认识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的影响。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5]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Ⅲ分册),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6]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五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的本质。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的基本任务。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历史探索。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述。

三、社会主义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社会主义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剥削与两极分化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制度保障。

五、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特殊途径。

六、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七、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国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主要特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形式是国家所有制。国有与国营的关系。

八、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和合作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具体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所有制的新形式。

九、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原则。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

十、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按劳分配的基本形式。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新特点。按劳分配和

消除两极分化。

教法建议:

讲授法。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的本质;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股份合作制;按劳分配。

2.领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现阶段全民所有制的形式;社会主义实现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3.应用: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特点。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毕世杰,《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1.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观

点。

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我国现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必然性。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四、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六、按劳分配方式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含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意义。

七、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和形式。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八、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教法建议:

讲授法,辅以必要的案例。

考核要求:

1.识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公平与效率。

2.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3.应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毕世杰,《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4]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第七章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目标:

1.识记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2.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3.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资源的稀缺性。资源配置方式。

二、商品经济和市场配置资源方式

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现代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框架

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六、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垄断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法国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日本官方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构建

加快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要素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教法建议:

讲授法,辅以必要的案例。

考核要求:

1.识记:资源配置;计划调节;市场调节;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

2.领会: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3.应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第八章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教学目标:

1.理解市场供求。

2.理解市场价格。

3.理解市场竞争。

4.理解市场体系。

5.领会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市场需求及弹性

市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弹性。影响市场需求的因

素。

二、市场供给及弹性

影响市场供给的因素。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三、价值和价格

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公共品价格和市场竞争价格。价格的形成。公共品价格和市场竞争价格变动的特点。

四、公共产品和市场竞争价格的形成

五、价格机制和价格管理政策

价格调节机制。价格的基本功能。价格体系。价格政策。

六、市场竞争及其功能

市场竞争的特点。市场竞争的类型。市场竞争的功能和作用。

七、市场的垄断和竞争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殊性。市场结构的类型。垄断的作用。

八、竞争机制和竞争风险

市场分析。市场风险的类型。决定市场风险的基本因素。市场风险存在的意义。

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反不正当竞争

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正当性的积极作用。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和特征。

十、市场体系构成

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地方性市场、区域性市场、全国性市场和世界市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十一、商品市场

商品市场的分类。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

十二、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价格形成与变动的二重性质。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

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十三、市场秩序和规则

市场秩序。市场秩序及其本质。市场秩序的表现。市场规则的具体内容。

十四、市场组织

市场组织的构成。市场流通组织。市场调节组织。市场管理组织。

教法建议:

讲授法,辅以必要的案例。

考核要求:

1.识记:市场需求;需求弹性;供给;供给弹性;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市场类型;市场体系;市场秩序;市场规则。

2.领会: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与变动规律;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与变动规律;价格的基本功能与价格机制;市场竞争的功能与作用。

3.应用:市场机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功能和作用;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的必要性。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第九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教学要点:

1.理解市场经济运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2.把握财产所有制和微观经济运行。

3.领会企业制度和企业改革。

4.了解企业资本的运动和经营

5.理解农户经济行为和居民经济行为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一、市场配置资源和微观经济活动

微观经济活动的含义。微观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企业的两重属性。企业的类型。

三、财产所有制、财产所有权和产权

财产。所有制。所有权。产权。

四、产权制度和微观经济运行

产权制度。产权制度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影响。

五、市场经济和产权的可交易性

产权交易。产权交易的类型。产权交易方式。产权交易的组织形式。产权交易的中介机构。

六、企业财产制度

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企业制度的历史演变。

七、国有企业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的资本筹集及其渠道。投资。投资预期收益。

八、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九、企业资本构成和结构

自有资本和外来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实在资本和虚拟资本。

十、企业资本循环和周转

企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影响企业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加快企业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

十一、资本保值增殖和企业再生产

资本保值和资本增殖。存量资本的调整和资产重组的实现途径。企业再生产的类型。企业扩大再生产对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

十二、企业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

企业经济行为的内容和目标。资本的实物形式经营和价值形式经营。资本运营需要具备的条件。

十三、农户的经营目标和经济行为

十四、居民的收入、储蓄、消费和投资

教法建议:

讲授法,辅以必要的案例。

考核要求:

1.识记:微观经济主体;产权;产权制度;企业财产制度;企业资本形态;资本循环和周转;资产重组;企业兼并;规模经济。

2.领会:微观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资产和资本、物权和产权的联系与区别;企业财产制度的类型及特征。加快资本周转的作用和意义。

3.应用:当前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资产重组和企业兼并在我国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版。

[4]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5]科斯,《企业、市场和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6]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1994年版。

第十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

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2.识记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价格、汇率和关税。

3.理解对外经济关系。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国际分工及其与国内分工的关系。影响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世界市场及其与国内市场的关系。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二战后世界市场发展的新特征。

二、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战后资本国际化的基本特点。

三、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国际经济竞争的含义。当代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特征。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中国经济的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

四、世界市场价格与国际价值

世界市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国际价值。

五、世界货币和汇率

世界货币及其职能。汇率。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六、国际收支和关税

国际收支及其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税。关税的主要特点。

七、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

八、对外进出口贸易

九、资本、技术、劳务在国际间的流动

国际资本流动及其主要形式。技术的国际流动与转让。国际劳务流动的产生和发展。

十、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教法建议:

讲授法,辅以必要的案例。

考核要求:

1.识记: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国际经济合作;国际价值;关税;国际投资。

2.领会: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区别和联系;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特点;对外贸易的作用。

3.应用:利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借鉴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确定合理的外资规模。

参考书目:

[1]张维达、谢地、宋冬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版。

[2]吴树青、逄锦聚、洪银兴、林岗,《政治经济学》,高等教学出版社,2004版。

[3]毕世杰,《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导论 ●学习目标 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本章概述 分析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阐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揭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意义。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是科学抽象法;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时限:3课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为什么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什么是科学抽象法? ●学习指导 认真阅读、理解知识点,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如果有精力可以阅读课程引注的参考文献。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学习目标: 了解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意义,掌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特征,懂得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内容提要: 本章着重讲述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并指出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指导:

以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了解为切入点,在把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基础上,来区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时限:3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下列概念为本单元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自然分工、社会分工、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另外,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逾越性也是应掌握的重要内容。 2. 商品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马克思对商品的剖析来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全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其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本章讲述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及价值规律等内容。 ●学习指导: 学习这一章要从构成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为切入点。而且要把使用价值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来研究。在学习交换价值的决定内容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区别。掌握和了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的复杂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深刻理解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甚至相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习时限:6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有以下几个重点和难点;(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及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运动规律;(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作用。 3.货币 ●学习目标:

17年春《政治经济学》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 V 1. 资本集中 A. 并未改变整个社会资本的价值总量 B. 并未改变单个资本的价值 C. 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增大 D. 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减少 满分:2 分 2. 产业资本不包括的一项是 A. 投入制造业的资本 B. 投入建筑业的资本 C. 投入农业的资本 D. 投入金融保险业的资本 满分:2 分 3. 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 A. 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B.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C. 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D. 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 满分:2 分 4.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要求 A. 第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I部类可以没有 B. 两大部类都要有资本积累

C. 第I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部类可以没有 D. 两大部类都不必有资本积累 满分:2 分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 A. 以按需分配为主体 B.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C. 以市场分配为主体 D. 以按要素分配为主体 满分:2 分 6.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 货币的积累 B. 劳动力成为商品 C. 财产所有权 D. 贷放 满分:2 分 7. 货币的本质是 A.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 人们为方便交换而发明的一种工具 C. 金银等贵金属 D. 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满分:2 分 8.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

B.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满分:2 分 9.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阶段是 A. 危机阶段 B. 萧条阶段 C. 复阶段 D. 高涨阶段 满分:2 分 10.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A. 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 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 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 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满分:2 分 11. 垄断条件下银行的新作用使银行变成了 A. 信用中介 B. 万能的垄断者 C. 支付中介 D. 普通的中介人 12.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于生产者的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12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12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内涵和度量 识记: 通货膨胀一般表述为: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西方的看法定诳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货紧缩:作为通货膨胀的对称,一种表述是由于货币供给放慢或负增长,引起物价持续下跌的现象。另一种表述是指物价疲软乃至下跌的态势。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领会: 通货膨胀的度量标志? 一般所用的物价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若干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等劳务费用价格编制的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反映商业部门或批发商从生产厂家购买商品劳务所支付的价格的变动程度。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主要用消费物价指数。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 识记: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方面的供给,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认为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成本提高也要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这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组成发生结构性变化,相应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领会: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特点与成因?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方面的供给,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在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社会总需求增加,促进商品供给增加,当经济充分就业,将不再能促进商品供给增加,而只会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这里的社会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促成社会需求增加的因素,又常与财政支出过度扩张和信用膨胀相关。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特点与成因?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认为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成本提高也要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造成生产成本提高有两方面力量,一是工会组织为了保证工人实际收入的增长不不降低,要求增加工资。二是一些垄断型企业大幅提高垄断商品价格,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特点与成因?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这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组成发生结构性变化,相应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需求增加的部门,产品价格和工资上涨;而需求减少的部门,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其工资和商品价格并不随之而下跌,或跌幅很小,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传播政治经济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与传播学的传统学派相对的,是传播学的批判研究。活跃在批判舞台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大学派:一个是文化批判学派;另一个是政治经济学派。他们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联系,而与行政学派的研究思路大相径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研究的一种思路,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学科的母体或者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上主要有三大分支:自由主义(现在的新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制度学派。制度学的分析不仅预示了霸权产生的方式,而且指出了传播在其中的重要性——传播创造了社会环境。【关键词】行政学派;批判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一、引子由于世界范围媒介产业和市场的巨大变化,最近,美国一些重要的高等院校传播学院正在大力搜罗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教授,并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传播媒介也在积极探索这一产业的经济规律。传播政治经济研究逐渐成为热门学科。我对传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广播电视)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感兴趣,大约是在1993年前后。那时候,由于邓小平南方讲话的号召,中国开始大步迈向市场经济,学者开始讨论市场经济与传播的关系。当时我所在的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研究领域主管部门——广播电影电视部政策研究室都曾召开这方面的会议。我开始考虑广播电视的商业性问题,也做过几次发言。但是,这些发言大多遭受了客气的冷遇——当时,媒介的商业性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还申报过研究广播电视商业性的课题,也没有获得批准。如今社会各界对广播电视商业价值(被称为“产业性”——一个独特的中国词语)的重视与开发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研究商业广播电视,应该说我有一点基础。我完成于1982年的硕士论文研究的对象就是1949年以前上海的商业广播电台。但是当时,我只注意了这些电台在历史变动中的政治倾向,并对它们播出节目的娱乐特征进行了一些分析,对其经济机制基本是忽略的。不过,采访电台旧主人时,他们不断强调的“我们是做生意的啊”,“就是卖广告(时间)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上海旧时代商业广播的知识促使我认识80年代后期新兴的“经济广播电台”的实质。1993年5月,中国记协在武汉召开“市场经济与新闻改革”研讨会,我提交了一篇论文——《商业广播电视辩证》。①在谈到广播电台这种商业性实质时我指出:“电台‘出售’了受众存在的事实,获得了广告费;厂商兜售了广告,获了消费者;视听者出让了时间(主要指忍耐广告的时间),换得了娱乐,三方各有所求,也各得所需,走了一个三角形,实现了某种交换——具体的商品交换和抽象的价值交换,这种经营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是广播电台、电视台所特有的商业行为。”②以上引述的观点,虽然出自我的手笔,却并非我的发明,而是从某些书或者某些文章中读到的,从而引发出同感。但是显然,它来自不知转第几手资料的非权威性来源,所以我甚至不知道这种观点的最初出处。不过,这种观点如此地不同凡响,它成为我观察相关问题的重要思路。[!--empirenews.page--]感谢我的朋友赵月枝博士,③她给了我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启蒙”。1995年,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我从她那里第一次听说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泰斗——达拉斯·斯麦兹(DallasW.Smythe)其人其事。事实上,“广告—电台—受众”这个“看不见的三角形”正是斯麦兹的观点。那时候,整整一星期,我呆在她家中,读她的博士论文,并接受她的理论“轰炸”。1998年夏天,她到北京广播学院讲座,介绍了传播学研究的各个支派,其中追根溯源,讲到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包括“受众商品论”的来源。月枝的确是特别具有这种介绍资格的。她与斯麦兹和另一位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领袖人物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都有过交往。在加拿大的西蒙·弗雷泽(Simon Fraser)大学,她曾听过斯麦兹讲课。毕业后,她立即来到席勒所在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加州大学(UCSD)教书。她给硕士生讲授《国际传播的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她给博士生讲授侧重美国情况的《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传播》(Communication as a Social Force);给本科生的同名课程则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考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 了解货币的起源及相关理论;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历程;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及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 理解货币的职能。 掌握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产生后,出现了很多关于货币起源的理论。其中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最终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仅仅是简单的或偶然的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外一种商品上。即:1只绵羊=2把石斧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了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即: 2把石斧 1件上衣

1只绵羊= 15公斤茶叶 一定数量的其它商品 3.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身上,即:2把石斧 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一只绵羊。 4.货币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作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的金或银上,即:2把石斧 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1克黄金。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1.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自身价值(凝结在商品货币身上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与其作为货币所购买的那种商品的价值在量上相等。也就是足值性。 商品货币又包括两种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实物货币自身存在一些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弊端,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实物货币不易分割、(无法满足小额商品交换的需要); 2)实物货币不易保管; 3)实物货币不便携带。 (2)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金、银

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国电视改革研究

传播政治经济学——中国电视改革研究 第一部分:理论阐述 一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定义 我们都知道,在传播学这门学科创立之初,我们对其进行研究时遵奉的是传统学派的思路和方法。在那一学派,公认的大师是施拉姆(W.Schramm)。它的研究思路是大众传播的效果。象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的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等这些都是经验主义研究的成果,但是我们都知道,在资本主义经济时代,大众传播主要是为政府、为媒介、为大工业出谋划策的,所以传统学派的研究总体上也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服务的.所以他们有意无意的忽视和回避了传播学研究的许多重大课题,如信息传播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等,因此,从20世纪40年代起,诞生了一支站在社会的角度对现状持批评态度、主张改革的批判学派。他们将传播研究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这个学派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成了与传统学派相抗衡的一个学派,影响扩大到了整个欧洲和世界传播学界,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研究的对象课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的差异,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就是批判学派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这些研究者大多数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他们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的一个观点:也就是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在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这个观点,开始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他们认为传媒受经济力量的直接支配,是权力的产物,所以与传播学的传统研究相比,政治经济学派深刻揭露了大众传媒作为社会机构与权势集团的利益关系的本质内涵。因此,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可以这样来给传播政治经济学下个定义: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学科。它强调政治及经济力量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起源背景 1 报业,电子媒介及电信业从家族企业向20世纪产业界的主要产业的转变。这种转变导致全球媒介的深层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使传媒的市场化运作成为一种不可阻止的潮流。于是一些政治经济学家便开始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领域,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大众消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经济学家研究价值认识的整个过程.因为在这种大众消费经济的强烈刺激下,媒介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满足受众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终极笔记

政治经济学教程宋涛 第四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产阶段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它的形成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2、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大量货币财富。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获得货币,后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二者区别:它们买和卖的顺序是相反的,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也不同 资本流通过程的完整公式:G-W-G’。G’=G+G即原付货币额上加一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流通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是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在流通过程中出现商品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价值增值,从而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非等价交换都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但是离开流通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价值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3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繁衍后代,延续劳动力商品的供给3、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用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对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劳动力的要求。 资本的本质: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东师《政治经济学》19春在线作业2.doc

(单选题)1: 资本技术构成是指()。 A: 劳动者和科学技术的结合程度 B: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C: 生产中由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D: 各企业中手工操作与自动化之间量的比例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A: 生产商品的两次不同的劳动 B: 生产商品的两个劳动过程 C: 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D: 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商业利润来源于()。 A: 商业销售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B: 商品购销价格的差额 C: 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增值 D: 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所有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是 ()。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按劳分配规律 D: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 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 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收益不同 D: 土地的优劣等级差别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A: 都具有使用价值 B: 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C: 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D: 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

B: 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C: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资本主义商品的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 A: 预付的不变资本和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总和 B: 预付的不变资本和耗费的可变资本的总和 C: 耗费的不变资本和耗费的可变资本的总和 D: 耗费的可变资本和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总和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 生产力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C: 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D: 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关于金银成为货币的问题,正确的说法是()。A: 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也是金银 B: 金银天然是货币,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C: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正确答案: (多选题)11: 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因素有()。 A: 维持劳动者生存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劳动者养育后代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 D: 历史和道德因素 正确答案: (多选题)12: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A: 劳动时间 B: 劳动过程中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C: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D: 商品的销售时间 正确答案: (多选题)1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 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 C: 判地继承丁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 D: 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正确答案:

2011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笔记4

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识记: 金融机构体系:一国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的整体。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具体实施中,主要是围绕贯彻“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推进的。 领会: 金融体系的经济职能及其实现方式? 一国金融体系最基本的经济职能首先是充当资金流通的媒介,使资金由盈余的单位迅速流向资金短缺的单位,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这一职能的实现要借助于两种方式:一是间接融资方式。在银行信用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是媒介。从银行组织存款看,它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即存款人的债务人;从银行发放贷款看,它们是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权人。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和货币资金需求者,两者之闻并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银行成为媒介。所以这种资金筹集方式称为间接融资和间接金融。 二是直接融资方式。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股票、债券等方式实现资金的融通。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所有者和资金需求者两者之间直接建立金融联系,而不需要中介者扮演债务人和债权人这一环节。此时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西方各国金融体系的构成? 西方国家都各有一个规范庞大的金融体系,是众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其中银行机构居支配地位。从银行机构的组成来看,一般可分为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和专业银行三大类。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环节,处于特殊地位,具有对全国金融活动进行宏

观调控的特殊功能。存款货币银行、又称商业银行、存款银行、普通银行。是西方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骨干力量。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顾客提供转账结算等多种服务。同时,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专业银行是专门经营某种特定范围的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以外的办理其他金融性业务的信用机构。其构成更为庞杂。包括有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组织、基金组织、租赁公司、证券机构等。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过程?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是在各解放区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民族资本银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从而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大一统”的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三个阶段?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体系;2)多元混合型金融机构体系;3)中央银行制度下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二节商业银行 识记: 商业银行是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吸收单位和个人的存款,从事贷款发放、投资等获取利润的企业。其性质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的职能: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有创造职能;金融服务功能。 单一银行制。也称独家银行制。其特点是银行业务完全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限设分支机构。是美国最古老的银行形式之一。 分行制。其特点是,法律允许除了总行以外,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机构,总行二般设在各大中心城市,所有分支机构统一由总行领导指挥。这种银行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股份银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银行制度。 银行持股公司。是指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经济学考研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真题 一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价值[武汉大学2014、2011年研] 答: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在量上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上的差别,因而它们就可以从量的方面相互比较。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2相对剩余价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研;武汉大学2014年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研]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为条件。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

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3资本有机构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年研;山西财经大学2015、2013年研;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为c:v。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4要素市场[中央财经大学2019年研] 答:要素市场是指生产要素在交换或流通过程中形成的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生产要素市场主要包括: ①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融通的市场,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②技术和信息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是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经济学(在线作业)

1.商品的成本价格是()。 A.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C.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2.平均利润是()。 A.各职能部门预付总资本获得的利润 B.部门内部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C.企业主收入的总和 D.部门之间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4.平均利润形成后,超额利润()。 A.各部门内部的所有个别资本都可获得 B.只有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可获得C.部门内部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D.部门之间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5.银行利润率是()。 A.银行利润与银行全部资本的比率 B.平均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与利息率之差 D.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 6.股票价格是()。 A.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B.等于股票票面额 C.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D.股权收入 7.经营优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 A.只须缴纳级差地租 B.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C.拥有土地所有权 D.不须拥有土地经营权垄断 2.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与区别()。 A.前者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后者表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前者小于后者B.前者是后者的转化形式,后者是前者的本质 C.前者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后者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D.一般利润率具有下降趋势,一般剩余价值率具有提高趋势 E.二者是同一剩余价值量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③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④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⑤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是() ①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②它们都是为了社会需要 ③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④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⑤它们都发生价值增殖 4. 资本流通公式的特点是() ①运动的顺序是先买后卖②运动的媒介是商品 ③运动的主体是使用价值④运动的目的的价值增殖 ⑤运动是无止境的 5.资本主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是()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修订稿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笔 记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考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了解货币的起源及相关理论;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历程;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及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理解货币的职能。掌握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产生后,出现了很多关于货币起源的理论。其中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最终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仅仅是简单的或偶然的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外一种商品上。即:1只绵羊=2把石斧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了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即: 2把石斧 1件上衣 1只绵羊= 15公斤茶叶 一定数量的其它商品 3.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身上,即:2把石斧 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一只绵羊。 4.货币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作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的金或银上,即:2把石斧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1克黄金。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1.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自身价值(凝结在商品货币身上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与其作为货币所购买的那种商品的价值在量上相等。也就是足值性。 商品货币又包括两种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实物货币自身存在一些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弊端,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实物货币不易分割、(无法满足小额商品交换的需要); 2)实物货币不易保管; 3)实物货币不便携带。 (2)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金、银

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

69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 以英国雷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为代表。 政治经济学派主要依据马克思关于“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论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所有制关系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本质。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西方传播学研究中另一个独特的流派。 在北美和欧洲,学术界基本上将传播政治经济学等同于批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 这个流派完全有别于美国的经验学派,它着重分析西方传播体制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从而揭示文化工业的复杂性和通过资本实现的文化活动对社会过程的影响。通过对传播的所有权、生产、流通和受众消费等层面的分析,传播政治经济学试图展现传播的社会权力关系。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北美、欧洲以及第三世界国家都颇有影响,它和起源于英国、着重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文化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的文化研究一道,形成西方传播学领域的批判学派。 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术起源和发展 传播政治经济学主要关注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一、分析政治经济压力与限制对传播与文化实践的影响,以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如何左右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的; 二、研究传播产业在信息化全球资本主义资本积累过程中的上升地位。 虽然传播政治经济学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它不是对这一理论生搬硬套的结果,也不是抽象学术的产物。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兴起过程中,有两个具体因素不可忽视: 一、20世纪30、40年代的反法西斯主义理论与实践。 二、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和西方激进社会运动对世界不平等的经济文化体系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的挑战。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不但与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政治经济结构和社会运动密不可分,而且一开始就超越了方法论民族主义的局限, 使传播研究具有了真正的全球视

政治经济学(学习指南)

西安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代码:G0005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 一、单选(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 1.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生产的产品 2.资本积聚(A)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3.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4.金属产品生锈,木材腐朽而造成的资本损耗称为(D) A.有形磨损 B.无形磨损 C.精神磨损 D.自然磨损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A) A.Ⅰ(v+m)=Ⅱc B.Ⅱ(c+v=m)=Ⅰ(v+m)+Ⅱ(v+m)? C.Ⅰ(c+v+m)=Ⅰc+Ⅱc? D.Ⅰ(v+△v+m/x)=Ⅱ(c+△c) 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8.计件工资是(A) A.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9.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抽象劳动 10.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A.G—W…P…W‘—G’ B.W…P…W‘—G’。G—W C.P…W‘G’。G—W…P D.G‘—W…P…W’ 11.下列选项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流动资本的是(B) A.劳动力 B.原料 C.厂房 D.机器 12.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线作业

政治经济学第一次在线作业 第1题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的。 第2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必须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主导因素。生产力,其主要便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决定生产关系的。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出发点。 第3题 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第4题 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由( )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第5题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 )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商品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想要交换首先需要商品有价值。商品的价值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是抽象的、无形的,需要依附一定的载体而存在,这个载体就是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第6题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第7题 商品的二重性是()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0.5 此题得分:0.5 批注: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第8题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时()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0.5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重点(5-8章)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重点(5-8章) -自考串讲笔记 第五章商业银行业务 复习思考题: 1、说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相互关系?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构成? 4、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5、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目的是什么? 6、为什么要对贷款进行信用分析?信用分析的内容? 7、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开展中间业务?主要业务种类是什么? 考核知识: 一、识记:、商业银行资本金、活期存款账户、个人支票与储蓄存款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货币市场账户、定期存款账户、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储蓄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保值储蓄、商业银行资产业务118、现金资产、贷款、贷款分类、贷款的信用评估、贷款定价、贷款呆账准备金、贷款程序、贷款管理、有问题贷款、贴现证券投资、 二、领会: 1、《巴塞尔协议》对资本有何规定?

3、商业银行存款类资金来源的主要内容? 4、商业银行非存款类资金来源的主要内容? 5、近年来,国际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发生哪些变化? 6、商业银行输储蓄存款的原则是什么? 7、贷款程序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是贷款原则? 8、为什么提取贷款呆账准备金,如何为贷款定价,贴现与贷款存在怎样的关系? 9、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投资对象是什么? 三、应用: 1、负债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如何? 2、现代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实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状况如何? 4、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有什么影响? 5、储蓄存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辅导资料: 1、简述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2、简述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3、银行间为什么要进行同业拆借? 4、如何提取呆账准备金? 5、简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种类 6、论述储蓄存款对国发经济发展的意义?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2.物化劳动 答:物化劳动即死劳动,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来看,所消耗的生产资料是物化劳动的耗费,是旧价值的转移;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 答: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4.资本原始积累 答:资本原始积累是新兴资产阶级运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他们沦为无产者,而把财富集中到自己手中并使之转化为资本。所谓原始积累的过程,只不过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使直接生产者转为雇佣工人的主要方式,它是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全过程的基础。对货币财富的剥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这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和商业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5.按生产要素分配 答: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指按投入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向要素投入者支付报酬。生产要素,指的是资本、技术、土地、房屋、生产工具、经营者才能等。所谓生产要素的贡献,指它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