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太阳能光伏行业趋势分析新

太阳能光伏行业趋势分析新

太阳能光伏行业趋势分析新
太阳能光伏行业趋势分析新

太阳能光伏行业趋势分析

一、环境危机分析(地球,人类的家园)

二、低碳经济

三、能源危机

四、太阳能概述

五、太阳能发电是人类最理想的能源

六、什么是太阳能光伏

七、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八、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及前景展望

九、内蒙古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十、综合分析

一、环境危机分析

1.地球,人类的家园

在浩渺的宇宙里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表面被大量水覆盖的美丽的蓝色星球,它有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既偏着身子自转又围绕太阳公转,它具备了适合生命演化和人类发展的条件。迄今为止,科学家推断,有生命的物质一定要在象地

球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生存。

地球位于太阳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正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太阳系九大行星围绕太阳做周期运动,它们公转方向一致,公转轨道面也近乎在同一平面上;其他小行星的公转方向与九颗行星也基本一致,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所以说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和水。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适中,周期适当,地球表面均匀地吸收太阳辐射,其表面温度介乎0℃—100℃之间,这是水能在液体状态下存在的温度范围。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近,温度过高,则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因而决不会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相反,如果地表太冷,分子将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只能以固体和晶体形式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把大气层中各种气体吸住,不致逃逸。地球表层大气以氮和氧为主,适合生物呼吸。地球大气高空的氧气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合成臭氧,形成臭氧层,它可以保护地球生物不受紫外线的照射。

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备的安全宇宙环境、适宜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这是其他任何星球不具备的,所以说在整个宇宙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十年前,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三次报告中,全球的科学家们仍认为,大西洋冰架崩塌的可能性还是相当低的。但是最近研究发现,大西洋的海冰

正在戏剧性地加速融化。

近十年来,北极海冰面积以每年10万方公里的速度在减少。与十年前相比,2007年北极冰层融化速度加快了10倍,创下历史之最。由亿万年前形成的坚厚冰层覆盖的北极周边仅剩约1126公里的海面。新的研究显示,在21世纪中期到来之前,我们在夏季将看到一个完全无冰的北冰洋。

坏消息越来越多,而且来得越来越快!随着北极冰山消融,北极熊捕食越来越难。2008年夏天,科考人员在北极发现,北极熊如果要游到下一块浮冰上猎食,需要游过644公里水域。北极熊种群的体重与原来相比已明显减轻,其种群存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北极只是地球的一个缩影!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报告引起了全球的震惊:最近5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过多的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

2.环境危机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能源供应需求量日益增加,而在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主要还是依赖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化石燃料的燃烧,把具有吸热和隔热功能的二氧化碳(CO2)大量排入大气,使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造成了环境污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沙漠化日益扩大、温室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厄尔尼诺等现象的出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等。

海平面上升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在此背景下,很可能会发生一些突然事件或不可逆转的影响。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着名的国际性大都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2003年太平洋岛国图瓦卢举国移民新西兰,它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气候变暖使地球上20﹪—3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干旱加重,供水不足,农作物减产,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从而增加农业除草剂的施用量,影响粮食安全。

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化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由于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心血管病和中暑等疾病发生的范围也会随之加大。疟疾、霍乱、痢疾、鼠疫等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的机会和范围也会扩大等等。

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包括开采化石燃料时温室气体的自然释放)等人为原因,已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人们开始战战兢兢地互相嘀咕:人类在地球上还能生存多久

二、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其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和现代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CO2与自然界吸收CO2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

提出背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CO2和S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化,其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CO2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

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人们逐渐认识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治理大气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地球村的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

措施办法

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它加快了温室气体减排的步伐,全球排放应在未来10—15年内达到峰顶,并且逐年下降。到2050年,全球排放应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55%。这些目标的实现光靠政策是不够的,生活方式的最终改变还需要全民意识和全民行动。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焦点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为期两周,超过85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国家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气象科学家们表示全球必须停止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2015到2020年间开始减少排放。科学家们预计想要防止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2℃,到2050年,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量需达到1990年水平的80%。这次会议不仅有其环境意义更有其深刻的政治意义,它彻底的改变了国际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一道分水岭。

我国在五省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

2010年8月18日国家发改委于北京启动国家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承

担低碳试点工作的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将研究编制低碳发展规划,以上各省市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

三、能源危机

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1913年,英国海军开始用石油取代煤炭作为动力时,时任海军上将的丘吉尔就提出了“绝不能仅仅依赖一种石油、一种工艺、一个国家和一个油田”这一迄今仍未过时的能源多样化原则。随着人类社会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能源安全逐渐与政治、经济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地球上化石燃料的蕴藏量是有限的,根据已探明的储量,全球石油可开采约45年,天然气约61年,煤炭约230年,铀约71年。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6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100―110亿,如果到时所有人的能源消费量都达到今天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则地球上主要的35种矿物中,将有1∕3在40年内消耗殆尽,包括所有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假设为2万亿吨)和铀。所以,世界化石燃料的供应正面临严重短缺的危机局面。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日益成为中国战略安全的隐患和

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自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

2010年1月22日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精神,为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拟定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审议能源安全和能源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国内能源开发和国际能源合作的重大事项。主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主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委员由中央各部委主要领导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

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发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修正案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本法案共八章,第一章第二条指出,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第四章第十三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第十四条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四、太阳能概述

从人类所赖以繁衍生息的地球向外看,天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光辉灿烂的太阳。它是一个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巨大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的直径约为139万公里,为地球直径的倍。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亿公里。太阳每秒钟释放出的能量是,相当于每秒钟燃烧标准煤所发出的能量。太阳发出的能量大约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层,大约为173X1012kW。其中被大气吸收大约23%;被大气和尘粒反射回宇宙空间大约30%;穿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约占47%(81X1012kW)。到达陆地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大约17X1012kW,只占到达地球范围内太阳辐射能的10%。17X1012kW的能量相当于全球一年内消耗总能量的万倍,由此可见太阳能利用的巨大潜力。

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便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地球上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循环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又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节能减排的新时代。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4

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核聚变反应,变成1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而损耗的质量,大约为400万吨。在过去50亿年的漫长时间里,太阳因核聚变损耗的质量是它本身质量的﹪。据估计太阳的寿命可达100亿年,目前它正处于稳定而旺盛的中年时期。

五、太阳能发电——人类最理想的能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环境危机的一步步逼近,人们对能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寻找新能源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迫切课题。现有的能源主要有3种,即火电、水电和核电。

火电需要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一方面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越烧越少,正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另一方面燃烧燃料将排出CO2和硫的氧化物,因此会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恶化地球环境。

水电要淹没大量土地,有可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而且大型水库一旦塌崩,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一个国家的水资源也是有限的,而且还要受季节影响。

核电在正常情况下固然是干净的,但万一发生核泄漏,后果同样是可怕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已使90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且这一影响并未终止。

这些都迫使人们去寻找新能源。新能源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蕴藏丰富不会枯竭;二是安全、干净,不会威胁人类和破坏环境,目前找到的新能源有两种,一是太阳能,二是燃料电池。另外,风力发电也可算是辅助性的新能源。其中,最

理想的新能源是太阳能。

太阳能是最理想的新能源

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能非常巨大,大约40分钟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能,便足以供全球人类一年能量的消费。可以说,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且太阳能发电绝对干净,不产生公害。

从太阳能获得电力,需通过太阳电池进行光电变换来实现。它同以往其它电源发电原理完全不同,具有以下特点:①无枯竭危险;②绝对干净(无公害);③不受资源分布的地域限制;④可在用电处就近发电;⑤能源质量高;⑥使用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⑦获得能源花费的时间短。不足之处是:①照射的能量分布密度小,即要占用巨大的面积;②获得的能源同四季、昼夜及阴晴等气象条件有关。但总的说来,瑕不掩瑜,作为新能源,太阳能具有极大优点,因此受到世界各国青睐。

要使太阳能发电真正达到实用水平,一是要提高太阳能光电变换效率并降低其成本,二是要实现太阳能发电同现在的电网联网。

目前,太阳电池主要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态硅三种。单晶硅太阳电池变换效率最高,已达20%以上,但价格昂贵。非晶态硅太阳电池变换效率最低,价格也最便宜,今后最有希望用于一般发电的将是这种电池。

当然,特殊用途和实验室中用的太阳电池效率要高得多,如美国波音公司开发的由砷化镓半导体和锑化镓半导体重叠而成的太阳电池,光电变换效率可达36%,快赶上了燃煤发电的效率。但由于它太贵,目前只能限于在卫星上使用。

太阳能发电的应用

太阳能是安全可靠、方便灵活的可再生能源,正在由补充电源向替代电源过渡,在能源消费领域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太阳能发电虽受昼夜、晴雨、季节的影响,但可以分散地进行,所以它适于各家各户分激进行发电,而且要连接到供电网络上,使得各个家庭在电力富裕时可将其卖给电力公司,不足时又可从电力公司买入。实现这一点的技术不难解决,关键在于要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现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制定了相应法律,保证进行太阳能发电的家庭利益,鼓励家庭进行太阳能发电。

日本已于1992年4月实现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同电力公司电网的联网,已有一些家庭开始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日本通产省从1994年开始以个人住宅为对象,实行对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费用补助三分之二的制度。要求第一年有1000户家庭、2000年时有7万户家庭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

据日本有关部门估计日本2100万户个人住宅中如果有80%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便可满足全国总电力需要的14%,如果工厂及办公楼等单位用房也进行太阳能发电,则太阳能发电将占全国电力的30%-40%。当前阻碍太阳能发电普及的最主要因素是费用昂贵。为了满足一般家庭电力需要的3千瓦发电系统,需600万至700万日元,还未包括安装的工钱。有关专家认为,至少要降到100万到200万日元时,太阳能发电才能够真正普及。降低费用的关键在于太阳电池提高变换效率和降低成本。

太阳能光伏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从军事领域、通信领域到城市建设领域等。

如太阳能航标灯、太阳能草坪灯、太阳能庭院灯、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红绿灯、太阳能发电户用系统、村寨供电的独立系统、光伏水泵、太阳能风帽、太阳能计算器、通信电源、石油天然气管道阴极保护电源、防灾电源(地震观测站、气象观测站、水文观测站、森林防火观测站)、光缆通信泵站电源、光伏声屏障、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海水淡化系统、太阳能飞机、太阳能汽车等等。委内瑞拉还推出廉价的太阳能车、欧洲科学家研制出轻便的可穿在身上的太阳能电池。目前,太阳能的利用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关的技术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它已被许多发达国家作为其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什么是太阳能光伏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离网和并网两种方式。离网的光伏发电系统需要有蓄电池作为储能装置,主要用于无电网的边远地区和人口分散地区,整个系统造价很高;在有公共电网的地区,光伏发电系统与电网连接并网运行,省去蓄电池,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而且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和更好的环保性能。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是亿公里,它所截取的太阳辐射能少到难以置信(大约千万分之三),这么小的一点能量,实际上比整个世界目前现有的发电能力还大十万倍。太阳能是一种辐射能,太阳能发电意味着要将太阳光直接转换成电能,它必须借助于能量转换器,这个光变电的过程就是光伏效应,这个转换器就是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是由半导体组成的,主要材料是硅,要经过特殊的提纯处理制成。它只要受到阳光或灯光的照射,就能把光能转变成电能,使电流从一方流向另一方,一般就可发出相当于所接收光能的10~20%的电来,光线越强产生的电能就越多。为

了使太阳能电池板最大限度地减少光反射,一般在它的上面都蒙上了一层可防止光反射的膜,使太阳能板的表面呈紫色。它的工作原理的基础是半导体PN结的光生伏打效应。

太阳能光伏发电原理

1、P-N结的形成:

太阳电池是一对光有响应并能将光能转换成电力的器件。能产生光伏效应的材料有许多种,如: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砷化镓,硒铟铜等。它们的发电原理基本相同,现以晶体为例描述光发电过程。P型晶体硅经过掺杂磷可得N型硅,形成P-N结。

当光线照射太阳电池表面时,一部分光子被硅材料吸收;光子的能量传递给了硅原子,使电子发生了越迁,成为自由电子在P-N结两侧集聚形成了电位差,当外部接通电路时,在该电压的作用下,将会有电流流过外部电路产生一定的输出功率。这个过程的的实质是:光子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2、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制作过程:

“硅”是我们这个星球上储藏最丰量的材料之一。自从19世纪科学家们发现了晶体硅的半导体特性后,它几乎改变了一切,甚至人类的思维,20世纪末.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硅”的身影和作用,晶体硅太阳电池是近15年来形成产业化最快。生产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步骤:a、提纯过程 b、拉棒过程c、切片过程 d、制电池过程 e、封装过程。

七、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如20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那样的事件,会使“节能减排”、“低碳”等字眼如此深入人心,全球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导航标也已然转向了低碳经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1990年德国率先提出了“一千个太阳能屋顶计划”在居民住宅屋顶上安装容量为1~5KW的光伏并网系统,政府由于采取了优惠政策,项目结束时共安装了2056套。以此为契机,德国在1995年安装光伏系统容量为5MW,1996年增加了一倍,达到10MW,1999年扩大为15. 年1月德国开始实施“十万屋顶计划”。2000年安装光伏系统容量超过40MW,2006年为850 MW,2007年增加到1103 MW,累计安装量已达到3846 MW,其中离网光伏系统35 MW。目前,德国的光伏市场已从探索阶段发展成为繁荣的专业市场,其安装总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2007年2月开始在莱比锡原空军基地兴建总容量为40MW的光伏电站,占地面积相当于200个英式足球场,全部采用薄膜太阳电池组件,共计55万块,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太阳电池发电站,年可发电×106KW .h。

2007年前,大型光伏电站一直是德国独占鳌头。2007年后,由于西班牙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扶助政策,再加上地处南欧,太阳辐射资源好,西班牙以惊人的速度大量兴建大型光伏电站,到2008年4月为止,全球已建成的最大的10座容量超过11 MW的光伏电站中,西班牙占了6座,德国2座,美国和葡萄牙各1座;前50座容量在4 MW以上的光伏电站中西班牙占了36座,德国19座,美国3座,日本和葡萄牙各1座。2008年,在西班牙萨拉哥沙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屋顶光伏电站,总容

量12 MW,每年可发电1 .5×107 MW .h,足够4500户家庭使用。

2007年12月,在美国Nellis空军基地,建成了北美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占地140英亩,总功率14 MW,此电站是跟踪方阵,发电量要比固定方阵多30%,预计每年可减少CO2排放量2. 4万吨。

经过8个月的安装和调试,2007年1月在葡萄牙里斯本东南建成了一座11 MW 的光伏电站,占地相当于80个足球场大小,使用了5 .2万块太阳电池组件,采用跟踪装置,所发电力足够8000户家庭使用,每年可减少CO2排放量3万吨。

由于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努力,2007年欧盟安装了1541 .2 MW。

日本于1992年4月实现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同电力公司电网的联网,日本通产省从1994年开始以个人住宅为对象,实施对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费用补助2∕3的制度,要求第一年有1000户家庭。2000年时已有7万户家庭安装上太阳能发电设备。

韩国的光伏市场发展也很迅速,2003年光伏系统安装量为6 MW,2006年末累计安装34MW,3年增长近6倍,2007年安装量为40MW,2008年达到100MW。韩国计划到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要占总发电量的8 .4 %,其中10万套户用屋顶光伏系统,每套容量为3KW;4万套公共建筑屋顶光伏系统,每套10KW;3万座分布式电站,每座约20 KW,这样,光伏系统累计安装量将达到1 .3GW.为了达到此目标,韩国开始实施第二个光伏发展十年计划,参照德国经验,政府采取了辅助政策,对小于30 KW 的光伏系统上网电力以711 .25韩元∕kw·h的价格收购;对大于30 KW的光伏系统,上网电力以677 .38韩元∕kw·h的价格收购;另外还有15年的投资退税等措

施。

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6年至2009

2009年前两个季度光伏电池产量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随着2009年下半年市场需求的复苏,2009年全年的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了10431MW,比2

008年增长%。

为应对日益逼近的化石能源资源逐步走向枯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生态环境,德、日、美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政策,积极扶持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发电及风力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并制定了各自的光伏发展路线图。美国、日本、欧盟光伏发电发展路线图中提出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预测目标是:2010年装机总量达到14GW,其中,日本,欧洲,美国,中国,其他;2020年装机总量达到200GW,其中,日本30GW,欧洲41GW,美国36GW,中国,其他。根据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的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到3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在世界电力供应总量中占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在世界电力供应总量中占到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将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在世界电力供应总量中占到60%以上。

八、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中国于1958年开始进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研究开发,1971年首次将太阳电池成功地应用在“东方红二号人造卫星”上。1973年开始用于地面,即天津港航标灯

电源,1977年全国太阳电池产量只有1 .1kw,价格为200元/w左右。80年代中期,先后引进了5条单晶硅和1条非晶硅太阳电池生产线设备,这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000年开始,由于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及政府项目的实施,特别是2002年国家启动了“送电下乡”工程,在西部七省区共安排了47亿元资金,在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西藏和陕西等12个省的1065个乡镇,建成了721座光伏或风光互补电站和268座小型水电站,解决了约30万户、130万人口的基本生活用电问题。“送电下乡”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也造就了国内一大批光伏企业,促进了中国光伏产业的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

2007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约为15MW,累计装机容量约达100MW。在累计装机容量中,农村电气化38MW,占38%;通信和工业应用32MW,占32%;太阳能光伏照明及其他光伏产品24MW,占24%;城市并网光伏系统,占%;开阔地并网光伏系统(荒漠电站),占%。

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从产业布局上来看,国内的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业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并涌现出了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天威英利等一批知名企业。2009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为9300MW,占全球总产量的40%以上,已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大国。

当下,许多国家已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中国也将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财政对太阳能产业的补贴力度逐年增强。2008年,中国开始启动屋顶和大型地面并网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的建设;2009年初完成了甘肃敦煌10MWp级大型荒漠并网光

伏电站的招标工作;同时太阳能屋顶计划与金太阳示范工程的财政补贴项目也相续推出,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公告,计划在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和新疆进行13个项目共计280MW的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给中国未来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目前光伏发电的成本还比较高,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提升,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成本的持续下降,以及其他传统能源形式的逐渐饱和,太阳能可能将在2030年以后成为主流的能源形式之一。而针对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国内相关可研机构和企业应该潜心于基础研究、技术改造和产业发展,做到厚积而薄发。

针对目前光伏发电成本高、国内产业对出口依存度过高的特点,中国应该加大政策指导和扶持力度,以此来发展和壮大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国内市场。经验表明,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决定着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水准和市场需求。相信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倡导下,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定然会有着光彩夺目绚丽的明天。

九、内蒙古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内蒙古有丰富的优质硅矿资源,是我国硅矿资源大省,储量大,品位高,仅巴彦淖尔市硅石资源储量就达3.37亿吨,已发现矿产地40余处,大部分矿床硅矿石品位达到97%以上,符合生产工业硅指标要求。其中有3处矿点矿石经取样化验,其品位均已超过99.4%,属于世界上优质的生产多晶硅原料。同时内蒙古具有煤电资源优势,发电装机已达3000万千瓦以上,2006年发电量突破1400亿度,居全

国第8位,自治区拥有独立的电网,未来电力市场的开拓越来越紧迫,保持相对低廉电价,以及实施大用户直供试点等措施都有望为加快推动硅产业发展提供优越条件。

内蒙古现有多晶硅及硅材料加工企业和项目包括包头稀土高新区中晶华业科技有限公司太阳能级多晶硅及单晶硅项目、晟纳吉单晶硅、大唐托电铝硅钛合金项目,及正在建设的大陆多晶硅项目、内蒙古神舟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多晶硅材料基地等。晟纳吉公司是由美国俄勒冈州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独资创办的企业,主营单晶硅业务,同时还从事太阳能电池及模块的制造,石墨、碳素材料及制品、石英材料及制品的制造等。晟纳吉公司的太阳能单晶硅项目达产后,将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继河北晶龙集团外又一个较大规模的单晶硅生产基地;大陆集团在呼和浩特市建设多晶硅原料生产项目,建设规模为18000吨,分三期建设,5年左右全部建成,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多晶硅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航天神舟硅业一期年产1500吨的高纯多晶硅项目,采用俄罗斯最新多晶硅生产技术,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实现从多晶硅材料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工程项目完整的产业链,也有助于推动国防工业对电路多晶硅产品的推广应用。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需要重点依靠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高水平、高起点、高效益发展硅加工产业。一是发展有机硅生产加工业。暂以生产有机硅单体为主,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提供加工原料,条件成熟后推进下游产品加工;二是发展多晶硅、单晶硅生产和光伏产业。起步以多晶硅深加工业为主,推动产业兴起,然后通过招商引资与国际企业合作,逐步生产多晶硅,把握主动,为延伸开发下游产品打牢基础,落脚点应放在太阳能电池组件上。也可先推进下游产品生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