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建筑,生活的外壳

建筑,生活的外壳

182 北京规划建设

观察 OBSERVATION | 生活的外壳

起初你只能看到建筑本身。你调动你的五官,感觉到它的雄伟壮丽、静雅舒适,觉得身心愉悦。走进春天的花园,身边有各色花朵,每一朵都绚丽动人,可你渐渐发觉,花朵、绿叶、雨丝、醺暖的空气中泥土的气味,加在一起才是春天。建筑也是一样,当它们围绕街道、广场、绿地、花园等公共空间组织起来,成为或大或小的生活领域,才变得生动而有意味。建筑是生活的外壳,不管有人设计或无人设计,都透露着主人的信息。黑喜鹊的巢穴密实又漂亮,灰喜鹊的巢穴单薄又粗糙,它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从外面看,建筑只是一个形式、一具躯壳,好像失去生命力的珊瑚礁。可是假如我们仔细分辨,会看清一些东西。这具外壳,分明就是生活的外衣。人们在建筑中生活,用自己的愿望和趣味去修饰空间,这空间的骨骼,却由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和思维状况所决定,个人只能在这个框架之内去实现自己的生活之梦。上述种种,都被凝固在墙壁、线脚、铆钉所组成的建筑纹路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生活,为了有别于他人、同时不至于隔绝于时代和社会,你必须从现有的模式中去思考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你的生活理想凝成的“珊瑚礁”,它或大或小,堆叠在表面上一模一样的城市楼群内,在你的小小领域四周,是别人的珊瑚礁,它们拼凑在一起,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你用家具和装饰物为你的房间赋予生机,你的选择和裁量,决定了它的形式,从此它就代表你的趣味、你的主张、你的愿望、甚至你的经济实力。形式并不仅仅是个形式,随着它在工人师傅的手中慢慢剥离了粗朴的外貌,当你的家从毛坯变得越来越像个家的样子,这块空间的璞玉,就渐渐获得意义,隐约记录着一时一地一个人的所思所爱,你迄今为止的所作所为,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记录着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的状况。我们走进博物馆,看到秦汉画像砖上贵族庄园的浮雕,可以怀想那个时代的精神规模和生活水准。我们自己的家何尝不是如此,只是我们习以为常而不自知了。

市面上的家具大同小异,顶多不外几百上千种品牌,决定了你的家不同于别人的家的,是家具的搭配与组合。建筑也一样,作为一个城市的设计者,总是觉得素材有限,组织安排捉襟见肘,其实不然。古老的村镇、地下的遗迹,都在给我们上课,看上去各个类似的小房子,由于妥善安排,美好的室外空间穿针引线,生活变得有意味、有节奏,合乎“礼乐”精神。所以说,建筑的形式就是一种秩序,假如其中体现某种美学,那么这种美学也正是一种生活得伦理。各种建筑素材,无论美丽奢华还是简单粗率,在错误的安排之下都可能让生活危如累卵。对于我们身边这个世界,上帝一定有他长远的打算,他让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湖泊都缓慢变化着,同时赋予它们相对稳定的外观。这份安稳感,对人类的生活至关重要,因为人生百年,这个时间长度恰好成为山川河流盈亏消长的衡量尺度,从而让人们从中得到秩序的体验。相比之下,人类的建筑就没有那么意味深长,有时候对于生活来说它过于死板苛刻,却可以在一次小小的自然灾难中毫无庇护的能力。自然像水流,利万物而不争。相比之下,建筑未免太冥顽了。

意识到我们今天的建筑并不健全,就会让人们不断思考,不断梦想。这份思考和梦想的能力,其实是设计的真髓,也是生活的本意。设计,其实是因势利导,让人工的形式更加合乎自然的法则,因而也更适于居住。不是说建筑师只要体会并传达就可以,你要动用自己的理性和经验,去替上帝

专栏题:

生活的外壳

建筑,生活的外壳

金秋野

金秋野,清华大学博士,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从事建筑评论实践和建筑理论研究,探索建筑评论在当代建筑话语中的可能性。持续关注当代北京的城市公共空间状况,尤其是宗教空间在当代中国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开始为《苏州日报》撰写随笔,2009年在该报开设城市建筑文化评论专栏。同年,为时尚杂志Vlife 撰写“建筑与曲线”专栏,2010年,在本刊开设城市与建筑评论专栏。三年来,在专业和非专业媒体发表建筑评论文章40余篇。业余时间从事国外文献的翻译工作,完成佐尼斯的《机器与隐喻的诗学》、罗伯?克里尔的《城镇空间》,柯林?罗的《透明性》,以及《阿尔瓦?阿尔托作品全集》等十余部专业著作的翻译。

生活的外壳| OBSERVATION观察

完成一件小小的任务,以使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更加有趣,更加有尊严。这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绝大多数时候,受限于一个人的力量,我们只能在自己小小的家庭里面,通过家具和配饰完成一个并不完美的梦想,接受着一时一地的产品和趣味,把这当成是一件事业,在城市里挤占一小块空间。假如有很多梦想家,他们恰好从事建筑这项事业,又恰好拥有很高的知识储备和修养,懂得人情世故,了解辩证法,同时又拥有了不起的行动力,就能带领大家走出固定的模式,去寻找新的家园。

建筑师不是决策者,也不能奢求掌握更多

的社会资源。你能做的就那么多,建筑和城市的

形式归你管。管好了,生活有趣味有尊严;管不

好,礼崩乐坏。所以在教化和抚慰之间,建筑师

必须好好衡量,让职业得以延续。不管在什么社

会,有抱负的建筑总是凤毛麟角,大多数房屋的

形式都是彼此借鉴和因袭传承的结果。就像满

地都是沙石,多数人视而不见,有心人却可以从

中寻找翡翠,也可以用不值钱的石头搭建了不

起的大厦。建筑是生活得外壳,由于生活本身的

千差万别而获得不同的形态、面貌、气象和局

面。惰性让我们安于习惯,这个外壳就会慢慢失

去生命,成为明日的负担。为了开拓新的家园,

必须砸碎往昔的外壳,探索认知领域的边界,把

握技术潜能的流向。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的责

任,首先就是甄别和选择,其次才是阐发和创

造,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胸怀诗意,又不能脱

离大地,这的确不容易,但非常值得为之努力再

努力。 

沙滩上的蚁穴

在我为数不多的胡思乱想中间,有一个反复重现的主题——一群地球生物偶然从地下挖出一角废墟。在炎炎烈日之下,它们欢呼雀跃,年复一年地挖掘下去,希望揭开史前人类的秘密。没错,到了那个时候,眼下这场地球文明或许早已终结,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化为神秘的历史,透露着远古时代的尘封往事,或开明,或残忍,一股脑散发出扑鼻的霉味儿,挑逗着未来生物无穷的好奇心。

没有什么比城市的变迁能更好地记录这个星球的文明瘢痕,怪不得有些人异想天开,把有人类社会以来的地质历史称为“城市纪”,意即,人类错综复杂的生活史对地表的打磨,好像细水流过平沙,已经深刻改变了这个星球的地貌,结果像侏罗纪、白垩纪一样,成为一个地质年代。暴风雨横扫河滩,草木一片狼藉。第二天,白蚁在沙滩上筑巢,一座座堡垒凭空出现,下一次暴风雨将把它们夷为平地。人类如同鸟兽,小心经营自己巢穴的同时,守护着危如累卵的平安。我们心目中的永恒,或许只是时间断层中的肥皂泡,在下一个冰河期来临的时候已经成为一瞬。

各位,欢迎来到造物主视角。就像在三维游戏中那样,我们开始俯瞰着这个混乱的世界。一切事无巨细,似乎都逃不过你的眼睛。然而你错了,即便是上帝本人,都无法调控世间所发生的一切,就像把蚕豆扔进沸水,哪一颗先熟不再

取决于你。选择这个视角的唯一原因,就是让自

己从日常俗务中抽身出来,带着陌生的眼光去

审视这个世界。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与所有的习

俗割裂,因为在文化史中,所有习俗都是相对

的。接着,我们要忘记自己的语言和价值观,因

为在文明史中,这些都是沧海一粟。然后,尝试

着呼吸暂停,忘掉自己是个活动的碳水化合物,

因为生命只是宇宙的一个小错误。最后,让我们

摆脱重量,投身虚空,在那里,

捆绑住我们的物

理法则也只是造物的一个偶然。从这里返身回

去,我们再来看看城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北京规划建设18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