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经济学复习笔记

环境经济学复习笔记

环境经济学复习笔记
环境经济学复习笔记

五十年代出现的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事件、米糠油事件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规模发病和死亡事件

逆温概念: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但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海拔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逆温。

环境的概念:

广义: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狭义: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中心事物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哲学定义: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它与主体相互依存,因此其内容也随主题的不同而改变。

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 :能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的资本,是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并列的四大资本之一,它为人类提供许多不可缺少的服务。经济意义:环境是资源提供者;环境是纳污者;环境是舒适的提供者以及教育和精神价值;环境是生命支持系统

环境问题的概念: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自然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自然环境问题,它主要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环境问题的分类:按环境范围分:区域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按环境属性划分:自然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 ;环境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环境问题的解决还要依赖于理性的经济发展

环境价值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传统价值观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不能市场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环境资源既没有劳动参与,也不能市场交易,所以没有价值。

传统经济学的缺陷:低估了环境负外部性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广泛影响;传统经济理论片面强调GNP 作为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指标的作用,忽略了GNP 增长所付出的代价

什么是环境经济学:是环境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经济学原理(四大原理):

双赢原理:环境规律与经济规律协同;环境与经济双赢

状态转换原理:共有态环境资源最大限度地进入市场态和公共态

内在化原理:市场的环境外部性最大可能地内在化

环境生产力原理:环境也是生产力

传统价值观在环境问题上的不足:

不适应价值观念的发展: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根源;

不适应财富概念的扩展:难于通过政策和市场手段对作为自然财富的环境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不适应发展战略的进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资源环境的要求;

不适应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革新:传统的核算方法只计劳动创造的价值,不考虑环境资源的价值,需要革新。

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分类

使用价值自然资源价格的依据: 总经济价值

---------- ------------------

非使用价值

I

馈赠价值

为后代留下使用

价值和非使用价

值的价值

生存栖息地;

濒危物种

生物栖息地;

不可逆转改

1.自然资源的有用性构成了自然资源价格的内在依据: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大自然的产物;自

然资源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使用价值和效用

2.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构成了自然资源价格的外在依据:人类活动使某些自然资源减少、

枯竭、耗尽;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贫化、退化和质变;自然资源的生态结构、生态平衡被

摧毁和破坏

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和方法:

自然资源?包括未经人类劳动参与、尚未参与交易的天然的自然资源都是有价值的。

自然资源的价值是资源所有权的经济权益的具体体现,这种价值取决于自然资源对人类的有

用性、稀缺性和开发利用条件。

利用经济手段,把价格作为一种工具,来调整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既保护了资源又促进生产这一经济学的目的,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一般地说,自然资源的价值或价格包括两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二是社会对自然资源进行的人、财、物投入的价值。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认知框架

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基本内容

环境社会系统健康运行的灵魂:整体的和谐与公正

环境社会系统健康运行的基本途径:界面活动控制论

研究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的基本认知框架

(1)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学需要基本的认知框架一一共识;

(2)方法:整体的、系统的;

(3)内容: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规律,探讨如何调整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环境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1)灵魂:和谐与公正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灵魂需要文化建设

(3)---------------------- 环境意识的三个境界人类中心、生态平等、天人合一境界

(4)多样性是和谐与公正的基础

社会系统,即人类社会系统,是人的群体共同劳动和生活的有机整体,系由“人口、自然环境和文化”等要素子系统所构成。

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生命子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与其生存环境子系统(无机物、阳光、温度等)在特定时空的有机结合。按其功能特征来分析,自然生态系统是由四种结构要素构成的:一是自然环境(理化因子);二是生产者(植物);三是消费者(动物);四是分解者(微生物)。经济系统,社会经济系统,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简称?经济系统是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各种不同地区、部门、单位和环节等所构成的社会经济统一体?由此,经济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了相依共存的下述三个要素子系统:

1.由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环节所组成的有机体系;

2.由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工业、农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等物质生产部门所组成的有机体系;

3.由人类系统中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竞技和休闲娱乐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所组成的有机体系.

三种交流关系中,物质的流动是基本的,它是另外两种交流的基础和载体。

在物质运动这个基础层次上,它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

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三种交流的关系

三种生产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流的联系。

物质交流是基础,是另外两种交流的基础和载体。

人口生产

物资生产环境生产

共赢原理:

指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合理利益。三生共赢原理:指要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三生共赢准则

指在一个区域的一切发展行为都必须能同时使自然生态得到改善,人民生活得到提高,经济生产得到发展。

环境经济手段的界定

狭义分类

OECD:某种手段的应用足以影响到经济当事人对可选择的行动的费用和效益进行评估。

环境经济手段的特点:

与成本-收益比较联系、利于环境改善、不一定与收费计划联系、刺激性而非强制性。

OEC啲分类

环境收费或税收

许可证制度押金一退款制度。

市场创建

环境经济手段的评价标准***

①环境效果标准

环境经济手段实施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或达到生态建设及污染控制目标的成功程度。取决于它对改善环境质量的影响,即排污单位的污染物削减程度和有这一手段促成的集体或公共行为。

②经济效率标准--实证经济学

以最低的代价达到规定的环境目标。包含两层含义:

对污染者来说:以最小的费用达到污染削减目标

对社会来说:达到规定环境目标时社会总费用(处理费用和损害费用)最小。

③公平性标准--规范经济学代内公平

代际公平

④管理的可行性标准

需求的信息量管理费用的水平收费的公平合理性与现行制度的协调性

⑤可接受性标准--针对目标群而言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应该包括代内公平增长、稳定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样化的实践:把握界面上的活动为基本方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1992年,第一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

经济学方向-- 观点--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社会学方向-- 观点--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系统学方向-- 观点--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象是“自然- 经济- 社会”这个复杂巨系统,只有应用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表达可持续发展理论博大精深的内涵。

环境经济价值的评价方法:环境经济价值评估: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环境的价值进行定量计算,并以货币的形式表征出来。

评估方法:

(一)直接市场法:直接以市场上的同类环境物品的价格进行加总来评估环境价值的方法。主要评估步骤:

(1)确定可在市场上交易的环境物品的种类、数量、价格;

(2)通过数量和价格计算每一类环境物品的价值;

(3)将每一类环境物品的价值加总。

直接市场法计算简单易于操作;计算价值结果可在现有市场上实现。但是很多环境内容用此方法不能计算。

(二)生产率变动法(剂量-反应法):通过环境变化对生产或消费的影响来评估环境价值的方法。

例:如果砍伐掉某山坡上一片森林,导致100h怦的流域面积内水土流失3%。此流域种植作物是玉米,水土流失前产量是7500 kg /h怦,土壤减少3%会导致产量减少2%。玉米的市场价格是1.0元/ kk。问:因砍伐森林造成的该类损失是多少?

解:砍伐森林造成的该类损失是:100*7500*2%*1=15000 元主要评估步骤:

(1 )确定环境变化对生产或消费造成的具体影响;

(2)确定该影响的市场价值。

生产率变动法比较直观、易于调整、易于计算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是运用此方法必须有比较充分的信息;而且很难具体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分离出来;本方法计算出来的数值巨大。

(三)重置资本法(影子工程法,替代价格法、后果阻止法):用现时条件下重新建造一个

全新状态的环境所需全部成本来评估环境价值的方法。

主要步骤:

(1 )确定建造环境的各项投入。

(2)计算每一项投入的市场价值。

(3)将上一步计算的数值加总。

(四)意愿调查法

意愿调查法(contingent valuation,简称CV法)通过对被访主体的调查计算环境价值的方法。在意愿调查法中有两个广泛使用的概念,即对某一环境改善效益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 WTP)和对环境质量破坏的接受赔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 , WTA)。

主要评估步骤:

①取一些家庭或个人作为样本,确定被调查者。

②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解释要估价的环境物品或服务的特征及其变动的影响。

③询问调查者他为了保护这个环境的支付意愿,或者他失去这个环境的接受赔偿意愿。

④通过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当地人的平均支付意愿和平均接受赔偿意愿。

⑤用平均支付意愿和当地人口总数得到总支付意愿;用平均接受赔偿意愿和当地人口总数

得到总接受赔偿意愿。

⑥将总支付意愿和总接受赔偿意愿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环境的价值。

总评:意愿调查法花费成本少,并且对几乎所有价值对象都可进行评估。但是由于是一种主观性调查,因此容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并受研究者和调研员的素质影响较大。在实际运用中,如能通过其他方法进行校正,效果更佳。

支付意愿:经济行为主体为获得一定数量的物品或劳务所愿意支付金额或代价。

接受赔偿意愿:经济行为主体由于损失一定数量的物品或劳务所要求获得的金额或代价。

(五)成果参照法

成果参照法,采用对已有的类似环境计量成果作为参照计算环境价值的方法。

步骤:

(1)文献筛选:从大量文献中,得到环境价值的估算近似值

(2 )价值调整:对文献筛选中的环境价值近似值进行适当调整

界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份或联系渠道。

界面的分类:直接型界面,如:海岸线、国界线

间接型界面如,人口数量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界面的基本特征:

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

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为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

不仅不属于任何一方,往往还会发育成为一个结构上相对独立、且具有独特性质的新系统。

界面是相互联系、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是不同系统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汇场所。例:森林和国际贸易

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例:淮河水污染问题

界面上的活动

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一一自然资源

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一一环境质量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一一商品

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废弃物

环境经济手段的分类:

1*1 1-\环皿笄冷珀吨J紂

庇古税的定义:

庇古税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他建议对外部性行为(社会收益或成本)行为给予补贴

或征收税费,以使外部效应化。应当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费) 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二者相等。

人们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 狭义的庇古税指排污费(只要排污就收费的收费方式) 。庇古税不同于超标排污费(或超标

罚款)。

最优污染水平:能够使社会净收益最大的污染水平,即,使边际私人净收益

、 *

等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生产规模或排污量。如图 Q 所示。

最优庇古税(费):使排污量等于最优污染水平的收费(税)额

济根据“使社会浄收益最大"的原则确定最优污染水平

?社会浄收益=私人净收益一外部成本

?\INPE 曲线代表企业的玆麻私人净收益(marginal net private benefit ); ■MEC 代表交斷外部成本(marginal external cost )

最佳排污费工“零”排放量

庇古税的不意图

IPR :边际私人净效益

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的概念: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 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 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坏生

,用税收来

咸本匚

收益B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题纲及答案。复习进程

环境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概念:环境问题是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组成:生态破坏、环境受到污染 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赖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学入手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要在发展中解决。环保工作只有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才能大有作为 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传统经济学的缺陷: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NP),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 GNP: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统计 GDP: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统计 环境经济学运用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环境经济系统 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结合部 环境经济学的特点:边缘性、应用型、阶级性、科学性、综合性。 边缘性:环境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质 应用性: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正确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方法 阶级性: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 科学性: 阶级性和科学性称为二重性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 1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效益理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问题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经济学、环境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 1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内容包括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费用效益方法应用,环境费用效果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 2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3环境资源开发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环境经济问题的研究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包括:人口资源环境、贸易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投资、环保产业与环境保护市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国际环境经济问题等 第二章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就是研究怎样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最佳配置,用于满足人们的无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机会成本是以一定的代价从事某向经济活动所必须放弃的以这同一代价从事另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利益。 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是经济物品。 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经济模型 经济体制的类型:自给自足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 微观经济学主要结局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分支 微观经济学的对象是经济个体;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运用个量分析方法。

旅游的经济影响文献综述

旅游的经济影响文献综述 引言 旅游的影响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了解和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相互效应,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世界的范围来看,大多数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设施的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带动经济的增长;中国国内的情况更是如此。旅游在经济方面巨大的积极影响,是现代旅游得以迅速发展和大众化的最主要原因。旅游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评估旅游经济影响的方法与模型也数量众多。在期刊网上搜索了1990-2010年间近50篇关于旅游的经济影响的论文,并仔细阅读了近20篇论文,参考文献,整理并归纳了旅游的经济影响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 一、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 评价旅游经济影响就, 则必然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标准, 收集被评价对象的相关信息, 这更适合于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 (一)乘数效应 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的第一个时期是以利用“乘数原理”为主要分析工具的简单数学模型时期。凯恩斯在20 世纪30 年代提出的所谓“乘数原理”, 本来是考察投资增量与国民收入增加量的倍数关系的一种宏观经济模型。乘数原理应用于旅游研究时, 变为考察旅游收入的增量和国民收入增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考察旅游就业的增量和国民就业增量的倍数关系。在1996匡林关于乘数理论的几个问题中有所论述。但是乘数关注的是这一变化的最初原因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 而实际过程并不在它的研究视野之内。因而学者又进一步设计出其它模型。 (二)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 I/O , Input/Output)可以清楚地显示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 解决乘数研究无法回答的旅游区域经济影响的过程问题。有广泛的应用。如2007年宋增文写的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度研究,2010年钟歆玥、钟方雷写的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业产业关联分析。并且分析结果很好的表明了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具有广泛的波及影响作用、相对较强的前向带动作用等特点。但是投入产出分析还存在着局限性,因为它假设:“技术系数”的不变倾向, 即在同一张分析表中, 一个单位的产品所需的各种投入都

2017届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21、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6.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27.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28.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29.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表明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 30.边际替代率:从消费论的角度,在保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31.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3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的环境外部性问题研究

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的环境外部性问题研究[摘要]本文运用实验经济学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的优点,解决了在我国现阶 段自然资源交易价格的决定和初始权的分配以及对污染企业的税收额度的确定等问题上的困境。本研究也发现在实验室中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可以最低成本得到最优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做到有的放矢,以减少政策实施的盲目性,降低政策运行的成本。 [关键词]环境外部性;实验经济学;双向拍卖 外部性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会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市场运行效率导致市场失灵。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很多都涉及环境外部性。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影响市场主体行为的政策手段。具体包括7个方面: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绿色资本市场、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和绿色保险。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 近年来,实验经济学由于实验的可控性,能够通过在实验中设计不同的交易机制包括双向拍卖、标签价格制度等,比较不同的交易机制对市场中交易者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市场中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交易机制对环境配置的问题并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环境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中。 1 国内外关于环境外部性问题研究综述 外部性的概念是马歇尔首次提出的,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在分析个别厂商和行业经济运行时,提出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马歇尔把企业内分工而带来的效率提高称作是内部经济’而把企业间分工而导致的效率提高称作是外部经济。1920年,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对马歇尔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并正式形成了外部性理论,庇古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提出和分析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按照庇古的观点,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效的原因是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从而私人的最优导致社会的非最优。因此,纠正外部性的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资源配置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庇古税”方案。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初级》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初级)》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 教材: (1)课件讲义 (2)马中主编.《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 (ISBN7-04-019360-4),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 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阅读文献: 第一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概述 ●David Pearce.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nu. Rev. Energy Environ. 2002. 27:57–81 ●皮尔斯,沃福德著,张世秋等译,世界无末日.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6 ●[美]A?克尼斯等.经济学与环境.北京:三联书店,1991 第二章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与配置效率

●Tom Tietenberg. (Ch. 2)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7th editi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Inc., 1996. 中译本 ●Solow, Robert M. “Sustainability: An Economist’s Perspective.” In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 Selected Readings. 4th Edition. Ed. R. N. Stavins. NewYork:Norton & Company, 2000. 第三章外部性 ●Tietenberg. (Ch. 4, pp. 62-80). 中译本 ●庇古,《福利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0 第四章、公共物品 ●Hardin, G. (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3859), 1243-1248. 第五章物质平衡理论 ●克尼斯等著,马中译. 经济学与环境..北京:三联书店,1991 ●克尼斯和鲍威尔著,王增东译. 环境质量与残余物管理.北京:三联书店, 1990:18 第六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Krutilla J., Fisher A.著.《自然环境经济学——商品性和舒适性资源价值研 究》(RFF环境经济学丛书).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汤姆?泰坦伯格.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五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张象枢等著,《环境经济学》,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 第七章环境经济评价 ●Stavins R. 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edited by L. Blume and S. Durlauf),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4 ●USEPA.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Clean Air Act 1990-2020 (summary report). March 2011 第八章环境价值评估 ●皮尔斯,沃福德著,张世秋等译,世界无末日.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6 ●Goulder, Lawrence H., and Donald Kennedy. “Interpreting and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Ecosyst em Services,” in Gretchen Daily et al., eds., Natural Capital: Theory & Practice of Mapping Ecosystem Servic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世界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概念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等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1.1经济全球化基本成因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 (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3)当代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原因 1.2经济全球化特征 (1)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动力。 (2)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微观主体。 (3)经济行为跨国界活动成本降低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不断深入与拓展的重要保证。 1.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1)贸易全球化 (2)生产全球化 (3)金融全球化 1.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 6.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 2、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性的经营动机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实体,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国际经济组织。 2.1跨国公司的特征 1.结构特征 营业规模;地理分布;股权结构 2.环境特征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 3.经营管理特征 战略目标全球化;营运过程的国际化;组织管理的内部一体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生产要素转移的内部化 2.2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1.股权参与的形式 收购企业和股权式投资 2.非股权安排形式:不参与股权,不能凭借股权对企业进行控制和管理,而是通过对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各种资源技术的控制,并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为东道国提供各种服务,与东道国的公司建立起密切联系并从中获利。 许可证合同;管理合同;产品分成合同 2.3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

环境经济学

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 济学的作用 学生姓名:马泽昊学号: 10040141X45 院系:化工与环境系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顾宁 2013年 9 月

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济学的作用 基于雾霾天气分析环境经济学的作用 摘要 近年来我国北方部分城市和地区严重的雾霾现象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以及它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些讨论认为,应该以此次事件为契机,以环境经济学的“双赢原理“为基础,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并研拟对能源消费征收环境税。对于环境污染的讨论,不应当仅停留在对“碧水蓝天”的渴望上。讨论环境政策,要建立在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三者的关系上来,“美丽中国”既不能过度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利益,也不能过度强调环境保护而错失发展机会。 关键词:雾霾天气,成因,影响,环境经济,双赢原理 1.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 1.1雾霾的定义 雾霾其实是雾与霾的统称,雾与霾的区别十分大。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 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1.2雾霾现象产生的原因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 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13分) 3. 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励效应的差异。(12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 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 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当市场需求增加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要评述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关系的两类不同观点。(10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直接市场评价法。(15分) 3. 推导单用途林业资源、无穷轮伐期条件下的Faustmann 公式,并解释其含义。(15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资源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发现的有用且稀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过程的总和,它们往往以原始(自然)状态进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费过程以提高人类当前或未来的福利。 资源经济学角度考虑: 1)具有用途并产生价值的物质 2)资源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变化,人们能够拓宽资源的范围) (随着人们需求、物质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能将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 3)稀缺性。在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强调资源的数量和人们的需求相比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有别于资源与环境科学中的资源范畴。 4)天然性: (强调资源以自然或以原始物质形式进入人类的经济过程) 2、资源的分类 非再生资源: 1)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耗竭性资源2)资源的存储量一定,主要是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 可再生资源: 1)又称可更新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2)该类资源的存储量是在自然过程中或在人类参与下可以更新或持续补充 2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联系: 1.在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界限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可以避免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或者非再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3、共享资源 指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或虽具有法律上的所有者,但不能行使其权利的例如:公海、草原、河流 4、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地域性(区域具有资源优势,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多用性(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分配,如水资源) 4数量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数量在技术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第二章 1、资源稀缺的概念: 由资源的自然有限性所引起的在经济上表现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取得和使用资源的一种状态。主要标志:资源在市场上价格的存在。 2、资源稀缺与资源短缺,资源短缺是怎么回事,举例,判断 稀缺:经济社会中资源的一般内在性质,是指一般的、所有的资源而言。 短缺:是资源的一种个别性状,是相对于其他资源而言的一种市场上相对供不应求的现象,反映着某种资源在市场上供应的程度和供求状况。 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但变化不总是一致的。稀缺是永久的而短缺是暂时的。 稀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有时间属性。 3.两个模型概念: 边拓模型是指相对于资本和劳动的供给量来说自然资源的供给量非常充足的一种经济状态。 李嘉图模型是指原材料生产的单位成本随生产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资源可用性受目前利用率和累积用量影响的一种状态。举例:农地 4、两者的函数模型判断 边拓模型中:g(*)函数表现为不变的规模报酬;生产可能性曲线PPF为直线,且平行地向外推移(图2-2)。由于自然资源充裕,自然资源产品生产函数为不变规模报酬(!),资源可随劳动资本的投入而扩大,最终产品G的生产受制于劳动或资本的限制,而非自然资源。 李嘉图模型中:g(*)表现为递减的规模报酬;存在自然资源利用的约束。即L1的增加速度比R0的增加速度快——成本增加定律;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弧线型,以一种不对称的方式向外推移(图2-1)。 5、两个模型的比较反映的实质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理解: n 通过两个模型的比较,可以找到反映自然资源产品稀缺性变化的指标,即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率。 n 追求G最大化的经济系统中,两种要素的相对价值由他们在生产G的过程中相互替代的比率决定,该替代率也就是G 等产量曲线与PPF在切点的斜率。 n 在PPF上,如果斜率越来越小,R0就越有价值,或越稀缺;反之,则L0越有价值,越稀缺。在图2-1中,显示出R0 的相对价值随经济扩张而提高的特征。在图2-2中则显示出不变的相对价值和稀缺。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docx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CHY整理 简答题: 1、什么是CDM(清洁发展机制)?简述其由来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京都会议)通过的附件I缔约方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一种履约机制。其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I 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公约》的最终目标,并协助附件I所列缔约方实现遵守第三条规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此外,《京都议定书》还规定,在2000年后一旦其生效起至2008年第一个承诺期开始这段时期内,CDM就可实施,参与CDM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就可获得由CDM项目活动产生的经证明的减排量(CERs)。 由工业化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而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则列入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简言之,就是“资金+技术”换取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指标)。(“温室气体减排量”是指当采用新技术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不产生出相应的温室气体当量或极小的温室气体量,这两个数据的差值即为此项目的减排量。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 2、简述意愿价值评估法的基本原理 意愿价值评估法(Contigent Valuation Method,CVM) 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的评估方法,它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以问卷调查为工具,通过构建模拟市场来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最大支付意(Willingness to pay,WTP),或者忍受环境质量损失希望获得的最小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Accept,WTA),以此寻求环境质量损失或改善的经济价值。CVM 以消费者效用恒定的福利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构造生态环境物品的假想市场,采用支付意愿或Hicks 消费者剩余概念衡量环境状态变化产生的福利变化。其中,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分别对应于Hicksian 定义的两种测度消费者剩余的指标—补偿变动(Compensation Varia -tion,CV)和等值变动(Equivalent Variation,EV) 。假设消费者个人在Q0 的环境状态及Y0 的收入水平下,其个人效用水平为U0,最佳消费组合如图1 中的A 。A 点表示消费者拥有Y0 的货币收入,同时享受Q0 的环境物品,总效用为U0 。如果消费者要追求更多的环境资源Q+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最佳组合将由A 点移动到B 点,效用水平随之提高到U+ ,B 点表示消费者在同样的货币收入Y0 水平下,享受更好的环境物品Q+ 。为了享受更好的环境服务Q + ,消费者必须为此支付的货币为Y0-Y- ,即图1 中的BC。由于C 点和A 点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U0 上,因此C点和A 点代表了同样的效用水平。Y0-Y-即为消费者消费环境物品U+-U0 的支付意愿(WTP),也代表了消费者对环境物品改变的价值评估。同样,如果由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使消费者享受的环境物品由Q0 下降到Q-下,此时,消费者的福利状况将从A点下降到D 点,效用水平由U0 下降到U-。由于E 点和A 点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U0 上,二者代表同样的效用水平,在消费者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最低补偿金额为Y+-Y0,即图1 中的ED,E 点代表消费者拥有更高的货币收入Y+,而享受较少的环境物品Q-,Y+-Y0 即为消费者消费较少的环境物品Q-而愿意接受的最低补偿金额(WTA)。由此可见,福利经济理论的发展为CVM 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信息经济学文献综述讲解学习

信息经济学文献综述

关于信息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1.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最早出于凡勃伦1918年所写的《资本的性质》中, 但信息经济学的一词最早却出现在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1961年, 斯蒂格勒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第一次把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概念阐述了他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之后他又用不完全信息替代传统经济学中的完全信息假设条件, 以修补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为此, 他一直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造人, 同时他又与马尔萨克两人开启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大门。1962年, 美国的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 在书中他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对知识产业的生产与分配的经济特征及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他又对美国的知识产业的产值进行了具体的测算。为此, 大家把他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1970年, 乔治阿克洛夫提出的《“柠檬”市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形成进入到发展阶段。继马克卢普之后,1976年, 日本的增田米二在其《信息经济学》中对信息时代出现的第四产业进行了划分, 并较详细地界定了第四产业中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情绪产业和伦理产业四大领域的范围。1977年, 波拉特以“信息经济”为题出版了九卷巨著, 在第一卷《信息经济: 定义与测度》, 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1979年丁希契莱福门和J赖利从与不确定性经济学关系的角度对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基本概念进行了研究,对信息经济学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非常火热。1983年,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 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 重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罗伯特、巴罗和英国的经济学家莫里斯也基于同样的观点, 他们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 应对其加以特别重视。1984年, 美国经济学家K阿罗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 在该论文集中, 他对信息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他认为信息经济学就是不确定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思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 信息成本是构成交易费用的重要部分。当然, 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经济学进行了探讨。要特别说明的, 2001年度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人们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定地区内以货币为媒介的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产物。人们对市场的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而不断深化、充实和完善。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经济出现时,国内市场就出现了;国内市场是由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189页)。而且市场的含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市场”最初的含义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市”就是买卖,“场”就是场所,“市场”即买者和卖者于一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换的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分工更加精细,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货币职能的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换并不固定局限在某些场所,而可以采取电话、电报、邮汇、电汇、传真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达到商品交换的目的,因而,市场这一定义,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微观市场学观点看,即从卖方立场来研究买方市场。那么,市场是由那些具有特定需求或欲望,而愿意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求或欲望的全部的潜在顾客所构成。从宏观市场学观点看,市场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而把市场的概念定义为:市场是具有需求欲望和购买能力而进行交易活动的个人、企业和组织这一需求主体与商品所有者这一客体的关系。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是指主要由市场价格调节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的高级的、成熟的发展阶段。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其形成条件为:生产要素商品化、经济关系市场化、产权关系独立化、生产经营自主化、经济行为规范化。 3、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市场具有能够使各种市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促使市场正常有序运行的自我调节组织能力,这种自我协调组织能力就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在现实经济运行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利率机制、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的内涵就是这些具体的机制因素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功能和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各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运动过程。理解市场机制这一概念,要从两个层次上进行,一是市场机制的各种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市场价格、市场供求和市场竞争;二是市场机制各要素的组合及交互运动。市场竞争引起供求变化,供求变化又引起价格变动,而价格变动又会引起市场竞争,形成市场各要素有机联系的运动过程: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市场供求――市场价格。 4、市场体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的各种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5、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突破国家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的过程,是减少乃至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不同国家的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6、对外开放:是指国家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对外交往的限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外开放既包括发展对外贸易,也包括鼓励外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中国;既包括“请进来”,也包括“走出去”;既包括资源的国际配置,也包括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1)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3)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同时还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 经济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 8、经济制度: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经济制度就是约束和规范人们经济行为的制度,也就是经济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则。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制度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所有制;第二层次:产权制度;第三层次: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 基本经济制度: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及其结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 2.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13分) 3.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 励效应的差异。(12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B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 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当市场需求增加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