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_教案_高二政治_8.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

人教版_教案_高二政治_8.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

人教版_教案_高二政治_8.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
人教版_教案_高二政治_8.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

8.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识记: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

理解: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这条基本原理,并能通过列举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⑵能力方面

通过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

⑶觉悟方面

①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

②联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③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为什么说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如何?

(设计以上问题,目的在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为导入新课打下基础,特别是运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来理解本节要学习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很有益的)

导入新课

以上我们已经懂得了生产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懂得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实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人们关于实践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认识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吗?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三框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学习的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无不来自实践。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具体科学知识?(阅

读课文Pl20——I2l)

(1)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例如:看医生、买书、买文具、买服装等生活问题要上哪里?农业生产要注意什么?工业

生产中应注意什么?等问题。和什么打交道?和什么不打交道?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这些不

是人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求来决定。实践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人们就关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成了认识的对象。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

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我们学习的数学、力学等知识都是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也是为实践服务的。

《孙子兵法》产生于战争的需要。

“漫画”“点子”从哪儿来?

(学生看漫画谈感想回答,教师归纳)

“点子”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是从实践中来的,为实践特定需要服务的。

提问:人们的认识是怎样从实践中产生的?

(2)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怎样反映客观事物呢?客观事物是怎样反映到人脑

中去的呢?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完成了这个任务。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接触并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客观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客观对象的特性作用于人的感官,反

映到人们的头脑中,人们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深入到事物内部,认识其本质和规律。

对客观事物怎样才能获得认识呢?请看毛泽东“语录”和课文第6段。(学生自行归纳得

出结论)要获得什么认识就必须参加什么实践。

总之,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

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人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为什么人的认识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是什么原因推动着认识的发展?(阅读课文9一15段)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近代科学兴起之后,认识呈加速发展的趋势,认识发展的根本动

力是实践。

(1)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

认识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矛盾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不断涌现,这就会推动人

们去探索、去研究。(阅读恩格斯“语录”)理解这种需要为什么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

向前进?(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

人们的认识能力归根结底也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类的

认识能力就越强。因而,人们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总是自觉地面向实践、几十捕捉思戴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并根据社会提供的

新经验,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提出能够正确解决时代客体的新结论。不断发展着的实践从根本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人靠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很有限,思维器官的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要不断地认识世界就需要新的工具和技术手段。任何改造客观事物的工具,同时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制造了专门用于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等。现代实践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日益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探索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例如:1998年6月2日,美国航天局“发现”号航天飞机将中美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送上太空,探测“反物质”“暗物质”为揭开宇宙形成的奥秘而服务。现实中燃烧放热的现象已被证实客观存在。一旦探测到宇宙中存在反物质,那么,燃烧吸热的现象的证实也为期不远。

“勇气”号开始探测火星土壤

“勇气”号在火星表面留下清晰轨迹美国“勇气”号火星登陆器与火星表面接触之后,2004年1月17日展开了它的机器手臂,开始对火星土壤的微观探测。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进行土壤的微观探测。借助这个类似执行电子游戏的装置,科学家可以遥控“驾驶”火星车穿梭于火星表面,提供火星天气预报。

勇气号探测的东部丘陵的特写镜头美“勇气号”登陆火星表面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学习知识以后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把知识束之高阁?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而夸夸其谈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6—18段)

(学生阅读后,谈认识和感想,教师归纳)

(1)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们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而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人们研究自然科学是为了改造自然,研究社会科学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无意义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一定要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对待学习知识目的的态度

我们现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了什么?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23页的毛泽东“语录”后谈认识)

(教师归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是把知识作为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或者作为鉴赏的古董,或者作为哗众取宠的资本,如果是这样,学习的知识再多,也是毫无意义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投身实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提问:人们在实践中获得认识以后,这些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否正确用什么来检验?

(学生阅读课文Pl24—125回答后教师归纳)

(1)“检验认识”的含义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符合。

(2)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即使运用再先进的方法,再发达的头脑进行判断、推理,都无济于事。认识的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通过实践这个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检验才能证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因为正确认识就是同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了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般来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途径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

右图为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在香港会展中心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1999年12月20日,当五星红旗在军乐声中高高飘起的时候,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终于迎来了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大喜日子。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一百多年来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又壮志未酬的夙愿,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年梦想才一步一步变成现实。新中国成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十分关心香港、澳门问题,远见卓识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决策。邓小平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和胆略,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证明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可行的,因而也是科学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的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课堂练习

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述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2.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A.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3.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A.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B.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性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D.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4.下列关于“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的标准

B.实践是检验感性认识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检验理性认识的标准

C.“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致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

的具体化

D.“三个有利于”标准不同于“实践标准”是对“实践标准”的否定

参考答案:1.C 2.C 3.D 4.C

倒数的认识优秀教案完整版

倒数的认识优秀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佴家湾小学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4页例1、例2及练习六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1、0的倒数,小数的倒数。 一、猜字游戏引入 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的语文学得如何。“吞”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吞”——吴),“杏”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 “杏”——呆), 师:中国汉字有不少字有这样的关系,在数学中也存在这种关系。如:(板书:)如果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调换,是哪个分数( ) 师:谁还能说出这样的数(生说师相应板书。) 师:象这样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之后就成另一个数,你能给这种特性给这些上下颠倒的数起个名字吗? 生:倒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 师:看到“倒数”这个新名词,你的脑子里产生哪此问题? 生:什么时倒数怎样求倒数学习倒数有什么用 二、引导发现倒数的特征 师:那我们就一起先来研究什么是倒数呢?

课件出示算式: 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黑板上的算式,并认真观察这些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完成的同桌交流。 生:(两个数相乘积是1。) 师:你们还能发现什么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师:看等号左边两数有什么特点(分子和分母调换了位置) 5X1/5的5没有分母啊,它跟1/5的分子分母上下颠倒关系吗? 生:的分母是1,所以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研究,现在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倒数? 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课件出示几组数据,你能多这些算式中说出谁和谁互为倒数。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师:我也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为什么 生:应该说3/5和5/3互为倒数。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透彻,注意到了互为这两个字。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它们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单独说某个数是倒数。就像倍数和因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帮小明和小华解决一个问题(课件出)(1)三个数的积是1。(2)写等于的倒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些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它的倒数是多少,如果没有为什么? 课件出示:2/3,11/8,5,4又1/4,0。25,1,0。 现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后并同桌交流) 师:指名回答。谁来说一说哪些数有倒数, 师:象4又3/4这样的带分数有没有倒数,如果有怎么找。 生:先把它化成假分数,再颠倒这来, 师:能不能这样求。

北师大版倍的认识教案

快乐的动物教案 鹿鸣小学王秀利〖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 〖教材分析〗 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本节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在自主操作、交流后,学生真正体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用除法表示和计算“谁是谁的几倍”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进一步理解等分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逐步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联系。 ②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技能目标:在具体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碧绿的草地上,青青的湖水边,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呀!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我们比一比谁数的最认真。 二、探究活动 (一)统计。 1、数一数图上各种动物分别有多少只,并填在表格里。 2、汇报。指名学生说说每种动物的只数。(要求学生说完整的话。)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 小鸭□只小松鼠□只孔雀□只 小猴□只小鸟□只小鸡□只 (二)认识倍的意义。 1.、摆一摆,圈一圈(猴子和鸭子),认识“倍”。 师:小鸭和小猴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向大家打招呼,咱们也向他们挥挥手好么? 师:你能说说小鸭和小猴的只数有什么关系么?大家不忙回答,请你用手中圆片摆一摆,第一排摆小猴,摆几个?(3个)第二排摆小鸭,摆几个?(6个) (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圆片) 师:大家看,你摆的和老师摆的一样么? 生:······ 师:现在,你能说说小鸭和小猴的只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小鸭有6只,小猴有3只,小鸭比小猴的只数多。。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 (1)猜测 师: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 (2)验证 师: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3)交流 师: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4)巩固 师: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硬币,身份证,公交卡,十张纸)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5)练习60毫米=()厘米120毫米=()厘米 8厘米=()毫米 (6)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有什么关系。 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 (1)、猜测。 师: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把它在练习纸画下来。 (2)验证。 师: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 (3)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巩固 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小朋友的手长,粉笔盒的高度)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练习60厘米=()分米120分米=()厘米=()毫米 100毫米=()厘米=()分米 课本自主练习第十题 (6)小结 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思考一下分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米有什么关系。 3、展示课件例2 认识1千米。 (1)猜测。 师: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1千米长,仔细观察图画,你能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1千米有多长吗? (2)举例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实地感受)。

《周长的认识》教案设计

《周长的认识》教案设计 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诸冯学校王培相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小学数学 3.课题:《周长的认识》 4.课时:1 5.课前准备: 查询百度网站收集的有关的图片、视频以及有关知识资料 二、【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探索图形的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出示树叶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2603183.html,/20100924/5379797_013218009855_2.jpg、 国旗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2603183.html,/32/46/01200000033870120885467583215.jpg、 钟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2603183.html,/uploads/allimg/101122/1_101122224512_1.jpg、蝴蝶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2603183.html,/2007-07-25/2007725101737294_2.jpg 三角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2603183.html,/img/upfilepic/2009122923531471451.jpg、 正方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2603183.html,/uploadfile/2011/0706/20110706015819718.jpg、菱形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2603183.html,/m15/041/011/0410110019.jpg、 标准五角星形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812603183.html,/photo/2009-1-1/20090112202253843.jpg的图片)揭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三)猜测,探索 师:猜猜看,这些图形的周长有可能会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推测:与“周围”“一圈儿”这种意思有关。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四)归纳认识 师:这些图形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自己的周长。那么,“周长”究竟是指这些图形的什么?能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试一试! 生1:比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它三条边的长度。

《倒数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倒数的认识》公开课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页例1、例2及练习六第3、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倒数,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掌握求倒数的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2、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求倒数的方法,知道不仅可以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倒数,还可以用调换分子和分母位置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的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倒数的一些特征。 课型:新授课。 教法:情境引入、举例讲解。

学法:观察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字游戏引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的语文学得如何。“吞”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吞”——吴),“杏”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 “上”——下)。 中国汉字有不少字有这样的关系,在数学中也存在这种关系。 如:(板书:3/8)如果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调换,是哪个分数(8 /3)。 师:谁还能说出这样的数(课件出示) 象这样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之后就成另一个数,你能给这种特性给这些上下颠倒的数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倒数的认识,并让学生读一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围的路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周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上传: 罗兰更新时间:2012-3-8 15:54:15 鹰潭市第六小学汪娟凤 (一)、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旧教材是把对周长的熟悉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编排在了一起,而现在我们是用一整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周长,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图形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周长,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周长的计算铺路搭桥。本节课通过描、找、说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一周”;再通过“比一比、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究“周长”的含义。(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根据对周长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课件) 2、它是一只喜欢运动的小蚂蚁。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课件:蚂蚁绕树叶跑)同学们要认真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 3、小蚂蚁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周长”。板书课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倒数的认识教案

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数学第十一册19页----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会求倒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作学习、口头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0为何没有倒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倒数. 1.同学们,老师已经和你们认识几年了?在这两年里我们互相帮助,一起成长,互相成为了朋友.所以我可以说我和同学们互为朋友.那谁能说说什么是“互为”呢? 2.师在黑板上出示一个“倒”字. 师:这是什么字呀?你是怎么理解“倒”字呢?(让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的倒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奥秘. 通过大家的预习和你对倒数的理解,我们尝试求下面数的倒数. 1.求分数35 、72 的倒数. 学生试着说,师板书: 35 的倒数是(53 )或者35 的倒数是(123 ) 师在这里说明这两种写法都可以. 72 的倒数是(27 )[启慧]通过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是什么?(尽量让学生说,最后教师板书).

在这里教师要问一下35 和53 应该怎样描述它们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35 和53 互为倒数. 求一个分数的倒数的方法:只需要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练习:求411 、78 的倒数. 2.求整数6、1的倒数. (让学生同桌讨论,怎样求他们的倒数?讨论完后,教师让学生说并板书) 6的倒数是(16 ) 1的倒数是( 1) 通过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是什么?(尽量让学生说,最后教师板书). 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可以先把整数表示成分数的形式,让后再求这个分数的倒数. 练习:求10、12的倒数. 3.求0.25、0.6的倒数. 师:这是什么数?怎样求他们的倒数呢?(让学生同桌讨论,怎样求他们的倒数?讨论完后,教师进行归纳并板书) 0.25的倒数是(4) 0.6的倒数是(53 ) 通过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求一个小数的倒数的方法是什么?(尽量让学生说,最后教师板书). 求一个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可以先把小数表示成分数的形式,让后再求这个分数的倒数. 练习:求0.2、1.2的倒数. 通过上面的尝试练习,谁能总结一下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让学生说并总结,教师应该恰当地进行补充说明) 三、探索倒数的意义. 1.师:通过求一个数的倒数,我们来观察一下每个数与其倒数之间的关系,(返回去,从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开始,一直到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学生很容易发现,每个数和它的倒数的乘积是“1”,教师并板书算式.)

《倍的认识》 教案

《倍的认识》教案 (一)复习导入,旧知回顾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蔬菜满仓。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先后出示)1.先观察再说一说。(1)先出示第1幅图(2个辣椒),依次出示第2,第 3、第4幅图。 问题:先摆了几个2?又摆几个2?现在有几个2?(2)出示玉米图(3个一组)问题:几根玉米为一组?有几组?可以说是几个几?(3)出示紫薯图(5个一组)2.让学生看图表述(用“几个几”)说出图中的物品:4个 2、5个 3、3个5。3.思考:(1)5个3,从哪里体现出“5”,又从哪里体现出“3”呢?(2)3个5,从哪里体现出“3”,又从哪里体现出“5”呢?(3)3个5与5个3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2.用“几个几”表述,初悟“倍”的含义。(1)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2)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板书:3个23.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1)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

倍”。板书:的根数是的3倍。指名说,再集体说。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呢?(2)自主说一说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白萝卜有5个2。)集体数一数。如果有5个2呢?(就是2的5倍。)10个2呢?(2的10倍。)师:你发现了什么?(有几个2就是2的几倍。)如果有几个3呢?(就是3的几倍。)有几个4呢?(4的几倍。)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几个几就是几的几倍。)板书:几个几几的几倍(3)讨论: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谁是胡萝卜的几倍。是把胡萝卜看成一份的标准。我们称之为“标准量”,及时板书。(4)即时练习:圈一圈,填一填(课件出示)从图中看出,()的只数是()只数的()倍,()是一份的量(标准量)4.动手摆一摆,体会“倍”的关系。(课件出示)(1)教师在黑板第一行摆5根小棒,出示小精灵的要求,请学生在第二行中摆出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4倍。(指名上黑板摆,其他同学在课桌上操作。)(2)评价。用笔圈一圈是不是4个5,说一说这是以什么为标准量。(3)变式练习。提问:如果要使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3倍,应该摆几个几?5倍呢?……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1.圈一圈说一说。课件出示师:还可以怎么说?(是的2倍)思考:是的2倍,是的2倍,都是2倍,为什么和的数量不一样呢?(标准量不一样。)2.想一想,说一说相同的图形没有放在一起,你还能看出它们的

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教案

第2单元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安排了认识千米、毫米和实践活动“体验千米”2个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分米的基础上,进一步编排的关于测量内容中的最后2个长度单位的认识。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由于千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大的一个单位,学生要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难度较大。而毫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小的一个单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用得也比较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要求,学生只需“知道毫米”。所以,本单元的导学重点在于体会千米的含义,建构1千米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1毫米有多长。 (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和毫米。 (4)能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测一测等活动,体会1千米和1毫米有多长,建立正确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他人的帮助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活动的过程,并能克服测量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体会千米的含义,建构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关键: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2、在实际测量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重视对学生活动的评价。

《周长的认识》教案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41页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经历指一指、摸一摸、量一量等学习活动,感悟周长的含义,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维品质,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会选择正确的测量工具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教学卡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角星形、树叶、月牙形等)、线、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感知周长的含义 1.师:前段时间有位同学送了一幅画给老师,同学们觉得漂不漂亮? 2.师:老师想把这幅画镶上一圈彩边,那样就更漂亮了。这条彩带的长度和这幅画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边长,一圈的长度,周长。引出“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或“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3.板书: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一周、周长用红色粉笔) 4.师:谁上来指一指这幅画一周的长度? 5.师:(换一个起点)那从这儿作为起点呢?(2-3名生,变化起点) 6.师:刚才同学们指出了这幅画的周长,那谁上来描一描这片树叶的周长呢?(展示台,一名学生,红粗笔,白纸)

7.师:这位同学描出的周长,大家同不同意?你们能不能用身边的例子指一指并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例总结:黑板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的周长) 8.师:同学们真聪明,找到了这么多物体表面的周长。我们发现每个图形一周都有自己的长度,而这个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周长。 9.板书课题:周长 二、探索测量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1.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 2.PPT:图形。 (根据生回答,完善定义“封闭图形”) 3.师:像这样合起来的、完整的图形,我们又叫它“封闭图形” 4.板书:封闭图形。(封闭用红色粉笔) 5.师:那怎样知道这些封闭图形的周长呢?(边说边指PPT上完整图形) (测量、用尺子量) 6.师:那下面就来研究怎样测量周长。 7.师:我们分小组来进行,看看大屏幕,有哪些要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8.PPT: (1)小组合作; (2)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3)全组同学测量完后选一名代表交流。 9.小组活动 10.小组汇报: 11. 师:刚刚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已经找到了测量周长的方法。下面请我们每个小

倒数的认识教案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卸甲镇伯勤小学 曹天平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例7,练一练及第51页练习十第1-4题 教材分析:“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探索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导学案、 Popwerpoint 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 1、关于同桌的说法 李明是张强的同桌,张强是李明的同桌,李明和张强互为同桌。 照这样子,谁来说一下自己和同桌的关系? 2、计算下面各题【导学案】预习部分 乘积是1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倒数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 1.学习倒数的意义 出示例7:下面几个分数中,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 83 45 53 107 54 32 710 38 指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我们把它们叫做“互为倒数”。【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齐读。 提问:那么怎样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呢(自学课本) 初步理解 38×83=1,那么我们可以说:“因为38×83=1,所以38和83 互为倒数”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课件】 你能照样子,说说算式中两数之间的关系吗?45和54 、 107和710

《倍的认识》公开课教学设计名师优质资料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旧知迁移,理解“倍”的意义,建立“倍”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变化、抽象中,让学生经历建构倍的直观模型学习过程,把握理解“倍”的本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操作、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倍”的模型,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小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拍手游戏: 师:上课之前,咱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谁愿意到前面来和老师一起玩?(找一学生) 1、我先拍,听,我拍了几下?(让学生说出是2下) 请你拍3个2下,其他同学听他拍得是不是3个2下? (1)生会拍:你是怎么拍的? (2)生连续拍6下:谁有好办法让我们一听就知道是3个2下? 就用他教我们的好方法试试看,(就是刚才这道题,全班共同拍3个2)预备:(师做好示范的动作)开始!(师边拍边数1、2;空一小会儿,再1、2;再空一小会儿,1、2) 2、再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 请你们拍2个3下。预备,心里数,开始!(老师带全班学生共同拍,师口型数数,不出声音) 3、刚才咱们合作做了个小游戏,现在哪两个同学愿意到前边玩?你们俩分分工,谁先拍,谁后拍?开始吧! 4、你们想玩吗?两人一组,每人玩一次。 5、我们看这组同学是怎样玩的? 指其中的一个人:他给你出题了,你来拍,大家一起来猜他(指出题人)出的是什么题目?大家猜完后反问:你出的是 ?(换另一个学生拍)师:课下同学们可以两人一组,继续玩,现在我们开始上课,看谁最精神!

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我们都学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2、教师说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你们还见过或听说过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到“千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千米。 教师出示例3的情境图。(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录像中出现路牌标志) 提出下面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情预设:看到上面的情境图,学生一下子会调出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会想到周 围的路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路标上的“21千米”和“23千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指出: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千米 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2、出示老师收集到的学校附近的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当地某个标志 性建筑的路程是多少千米的含义。 3、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师:那么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呢?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有什么 关系呢? 同学们都喜欢上体育课,(教师出示学校操场的图片)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注: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这里仅以400米为例说明大体教学思路,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算一算,跑几圈就是1000米? 教师指出:1000米就可以用较大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就是千米。 板书:1千米(公里)=1000米 教师:同学们上学,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坐公交车的,还有父母开车接送的。人步行每小时可以走5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可行15千米,坐公交车每小时可以行40千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自己家到学校有多少千米吗? (2)实际感受1千米。 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十几秒。(注:这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放到课前进行)。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完成教科书第8页上的“做一做”。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83页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从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三)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四边形》的第三课时《认识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物图形量一量它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周长。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四)学情分析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思想的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方法的教学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观察、分析、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认识倒数的特征,自主构建新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材分析: “倒数的认识”是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它是学习分数除法计算的知识基础,沟通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教材中通过几组乘积为“ 1”分数乘法的算式,积累学生对倒数的感性认识。试一试的安排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在课前预习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一些关于倒数的知识,但是对于倒数概念的建立非常不系统、不牢固,他们不会用语言叙述倒数的意义,在写法上也会出错,并且认为倒数就是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将倒数的意

义和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混为一谈。 学生对倒数的认识局限于一个数,或者是把两个数倒过来。而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倒数知识。 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自己的举例、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为学习的主要方法,获得“倒数”的概念这一知识要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求不同数的倒数的一般方法和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并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 课标要求: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探索“倒数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学习运用数学的 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并发现它们的规律;借助几何直观渗透数学知识之间普遍联系的思想,感悟“ 1”的重要作用。 3、初步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体会数学的特点,感受数 学的价值。 学习目标: 1、知道倒数的意义。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 3、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数学难点:理解“互为”的意义,明确倒数只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而不能单独

人教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1、教学内容的地位:《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 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承接了二年级对乘除法的学习, 并为后续倍的进一步认识做了铺垫。“倍”在学生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本节知识内容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相关的概念,所以“倍” 的概念对于学生应该并不陌生。而经过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对乘法 的应用比较熟练,也了解几个几代表的含义,所以这节课的内容对 学生来说较为简单,只需多加练习,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倍”的含义,加深对倍的认识。 3、设计理念:根据课程基本理念中“课程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体 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和《课标》中的教学建议“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 机会获得直接经验”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轻松 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4、基本思路:本节课我直接利用书中学生熟悉的小白兔吃胡萝 卜的情景,将胡萝卜直观现实的摆在黑板上,并运用小棒让每人都 能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等学生基本掌握了倍的概念,再让部分学 生上台演示检查掌握情况。为了避免场景过多引发思维混乱,所以 直接利用胡萝卜的增减继续学习。做题练习后,再次用拍手游戏巩 固知识,做到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后,出示最后一道思考题,检验学生是否融会贯通,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倍的认识》例 1及做一做和P53-练习十一第1题 教材分析: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的意义及相关计算,为本单元“倍的认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倍的认识” 也是对乘法和除法的拓展应用,进一步为第六单元多位数乘法做了 铺垫。本单元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学好本单元也为提高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充分认识“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含义,并会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 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步养成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胡萝卜贴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拍了多少下手,你们就拍多少下,从第一组开始,看哪个组拍的又对又齐。(教师拍两下,每组学生拍两下。) 通过体验一个两下与四个两下的关系,引出倍的概念。 师:像今天这样,我们就说你们拍的数是老师的四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倍”的知识。(板书课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