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

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中国古代声学的产生是与乐器的制造密切相关的.石制的磬、陶制的钟、芦管编排的苇龠、土制的埙等等,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夏商时期,已有了铜制的铃、钟、编钟、皮制的鼓.在乐律方面,半音是在商代产生的,七律音阶是在周初出现的.所以,后来由传教士把中国人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介绍到欧洲时,欧洲人音乐家、小提琴家、声学家都惊动一时,他们简直把朱载堉当做“神”来看待.

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

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教师运用这些历史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宣扬创新精神.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三)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复习提问

明确

标,

强调

重、

难点

越大音调越高.

⒍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________.

⒎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学生练习】

一、填空题

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发声体的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_______中不能传声.

二、选择题

⒈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话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B)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C)真空不能传声.

(D)打锣时,要使锣停止发声,只须用手按住锣面就可以了.

⒉不能传播声音的是()

(A)真空 (B)木头 (C)空气 (D)水

⒊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传播速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海水、铁管、空气 (B)铁管、海水、空气

(C)空气、铁管、海水 (D)空气、海水、铁管

⒋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

(A)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

(B)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C)听到发令员的最后一声口令开始计时

(D)看到最先起炮的运动员起跑开始计时

⒌关于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B)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做振幅

(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D)正常人听觉频率范围是每秒20次到2万次

⒍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学生回答

结合实际

进行分析

培养

能力

(A)一次回声 (B)两次回声

(C)三次回声 (D)四次回声

【综合创新】

1、小明住的楼房附近正在建筑一座新的高楼,汽车声、人声日夜不停,十分嘈杂.小明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噪声对他的影响?

点击中考

1、【10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2、【10绵阳】.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

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10菏泽】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

音色不同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传播很远

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播能量

4、【10梅州】关于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住宅安装双层玻璃窗可以减小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C.“听诊器”能使人的心脏振动幅度增大,响度增大

D.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调

5、【10泰州】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出一种你知道或者你设想的太空测距仪器或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化教学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整

板书设计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超声波、次声波以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

5、乐音的三要素

6、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7、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教学反思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2)

声现象 章节(课题)名称声现象复习(一)学时 1 总课 时 13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 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 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 过程 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 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学生特征分析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2.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教学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 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学札 记 基础知识讲解: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复习提问明确 目 标, 强调 重、 难点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 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 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使人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就是乐音。 声音的三个特性: 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 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自助练习 了解 性常 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2、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 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 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预习提纲: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声音的速度有多大?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 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 话听不回声?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 声音的反射。 <0.1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能够传声的物质叫介质,声音 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V V V >>固液气 (相同温度时);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学生自学:科学世界: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六、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完整)初二物理声现象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验钞机B.微波炉C.电视遥控器 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2.你观察过下列现象吗?安静的傍晚,狗竖起耳朵在警觉地谛听.这是由于()A.狗听到很远处的人们手机的对话B.狗听到火星发出的声音 C.狗听到人耳所不能觉察的某些高频率的声音D.狗听到无线电波 3.控制噪声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 B.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 C.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D.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 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声体都在振动 B.声音和光一样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C.人们常用音色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D.公路边植树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减弱噪声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在音乐会上,人们常用响度来区分是何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刮风时,我们能听到树叶发出的声音,说明树叶在振动 D.公路边植树,既可以净化空气,也可以减弱噪声 6.物理教科书上有下列两则信息,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上述两则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和飞行的蝴蝶 B.狗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和飞行的蝴蝶 C.猫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不能发现飞行的蜜蜂 D.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7.夏天人们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情况。这种选瓜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 .响度不同 B .音调不同 C .音色不同 D .回声大小不同 8.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

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山东省阳信县实验中学常俊山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简单的声现象》全章教案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 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 二、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 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1、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 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2、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物理专题复习声现象的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如下图所示的实验,通过听声音的变化,能够达到“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个目的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A中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一小球对鼓面的撞击力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也不同;B是研究声音的传

播;C和D是研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故选A 考点:音调;响度;声音的传播 2.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回声B.两次回声C.三次回声D.四次回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详解】 甲同学在一根空心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则乙同学会听到两次敲击声。 故选B。 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下列有关声音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音调高 B.声音在真空中传器速度为340m/s C.风吹树枝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详解】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发出声音,这是由树叶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故C 正确; 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 错误。 故选C。 【点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初中物理声现象专题测试试卷(附答案)

初中物理声现象专题测试试卷(含答案)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1.下列关于乐音和噪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无论乐音和噪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乐器只会发出乐音,不会发出噪声 C. 乐音能使人心情舒畅;噪音却使人烦燥不安,有碍健康 D. 使用隔音材料可以降低噪音的危害 2.在电影院内听不到回声,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A. 墙壁反射的声音与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B. 墙壁吸音性好,传向墙壁的大部分声音被吸收了 C. 墙壁吸收了全部声音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 音调 B. 振幅 C. 音色 D. 响度 4.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中,能够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是() A. 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声音的变化 B.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情况 C. 抽去罩内一些空气后,听闹钟的铃声变化 D. 小丽通过"土电话"听小刚的轻声说话声 5.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A. 音色 B. 响度 C. 音调 D. 频率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 导致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噪声的音色 C. 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手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手机铃声 D. 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7.2013年4月16日,中国海事第一舰“海巡01”轮在海上展开拉练,未来将被派往南海、钓鱼岛等海域执行任务,如图所示,“海巡01”轮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分贝的警示音、语音等

【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宾县胜利中学张晓明课题第三章声1、认识声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知道声音在空气(150C)中的传播速度。 ●常识性了解人耳的听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观察和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培养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收集有效信息并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实验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情感。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难点声波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声音并不陌生,但认识缺少系统化、科学化,根据学生对实验都比较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动手探究来认识声音的相关知识,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展台、吉它、小鼓等 学生分组:纸、橡皮筋、音叉及小槌等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 探究活动:发声体在振动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请来了一位舞蹈家给我 们表演优美的舞姿,请同学们欣赏 教师演示(跳舞的烛焰) 你觉得什么原因导致烛焰跳舞的呢? 引入:本节课我们学习:什么是声音 哪位同学能发出声音让大家感受下呢? 知识点: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 观察教师演示 思考后回答 利用手中的器 材发出声音 让学生处于教师设 置的情境中,感受 物理就在我们身 边,使学生乐于探 索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道理 引入课题: “什么是 声音” 感受声音,让学生 动手做起来,激发 学生兴趣 引导 提出问题声源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呢? 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根据现象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 题的能力 猜 想 和 假 想 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地猜想 将吉它:平行移动(无声) 琴弦振动(有声音发出)猜想: 1、可能是物体 要运动起来 2、可能是物体 要振动起来 3、…… 观察,思考是哪 一个猜想 培养学生大胆的合 理的猜测与假设的 能力 设计实验[要求]根据你桌上的器材,讨论设计实验的 方案,并交流方案。 参与学生的设计、交流、做必要的引导 设计方案并交 流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 的能力 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案,对学生的方案给 予肯定 展示一些存在问题的方案,给学生评价 学生交流,说出 你的评价 培养合作精神 进行实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后,展 示较好的方案 1、用小槌击鼓,立刻在鼓面放小纸屑,观 讨论实验注意 事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的能力,观察能力,

备战中考物理压轴题专题复习——声现象的综合及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时,经常使用到听诊器,可以听到心脏跳动发出的微弱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平时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因为这个声音属于次声波 B.听诊器增大了心脏的振幅,从而增大了声音的响度 C.听诊器是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 D.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我们平时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是心跳声音的强度太弱,故A错误; BC.听诊器前端实际是一个面积较大的膜腔,被体检者体内的声波振动后,听诊器内的密闭气体随之震动,传到耳塞的一端,由于腔道狭窄,气体的震幅就比前端要大很多,医生听到传来的声音也就大了很多,故BC错误; D.医生是根据声音传递信息来判断病人的病情,故D正确。 2.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 A.一次回声B.两次回声C.三次回声D.四次回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详解】 甲同学在一根空心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则乙同学会听到两次敲击声。 故选B。 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

初中物理专题-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任何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同时停 止 ,但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软木除外),气体中最 慢.我们听到的声音绝大多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常温(15 ℃)下,声音在空气中的 速度为340 m/s. 3.声音的特性 特性概念决定因素相应关系 音调声音的 高低发声体振动的频 率 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 强弱或 大小发声体振动的振 幅和距离发声体 的远近 发声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 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音品、音 质发声体的材料和 结构 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 是不同的,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 别乐器或区分人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情、敲铁轨听声音、倒车雷达等都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例子;超声波碎石和超声波清洗等都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例子. 5.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如:禁止鸣笛、消声器);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植树造林、隔音墙、关窗户);③在人耳处减弱(如:捂耳朵、戴耳塞).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1】(成都)如图2-1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图2-1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 【点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

八年级物理上册2声现象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2)

声现象 学的设计 ,它表示发声体 ,将所携带的信息反馈在屏幕上。 人们用 、 株洲)“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

入自己的耳朵。 ( 2012 当拨动松紧程度相同、宽窄不同的橡皮筋时, 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敲击瓶子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被敲击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 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_________; )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2南充)某种昆虫靠翅膀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s内振动35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8.(2012·龙东)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_____。课堂上有的教师利用扩音器上课,这是为了增加声音的_____。 9.(2012滨州)汽车上的电子防盗报警装置,在汽车被撬开时能发出报警声,提醒人们车辆被盗,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10. (2012南京)噪声是由发声体产生的,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或传播途中或人耳处)减弱噪声。噪声也是一种能源,最近科研人员开发一种T恤衫,它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电,把能转化为能,为随身携带的小电器及时充电。 11.(2012茂名)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的。我们能很容易辨别出二重唱的男声和女声,是因为他们的不同。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通常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这种让人们保持肃静的做法属于在处减弱噪声。

精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3.了解乐音的特性及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4.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 近有关。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6.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7.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声音产生和传播;②乐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①回声测距离;②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学具准备】 音叉、发音齿轮、尺子、纸筒、橡皮膜、蜡烛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导学案。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知识网络图。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导入语:(展示图片)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歌声美妙动听……声现象和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就来复习这看似简单,但又藏有许多奥秘的《声现象》。(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出课题,结合网络结构图让学生回顾本章内

容的内在联系,后面的几个专题复习就是围绕本章的内容而展开的,这样能使学生的复习有明确的目标。 二、专题复习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聚焦: 1.声音是由物体的所产生的,停止,发声随之停止。 2.声音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的方式传播.。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不同,正常情况下,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 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m/s。 4.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 实验探究一:利用音叉、鼓、乒乓球、烧杯、水等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1: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说明。 实验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研究方法:把鼓面的振动、音叉的振动转换成泡沫屑或乒乓球的跳动来体现。 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实验探究二:利用真空铃实验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如图所示,将手机置于封闭的玻璃罩内.把罩内的空气用抽气机抽走一

最新初中物理声音练习题

声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 1.《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2.古代人们在旷野地区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的知识。 3.弹奏钢琴上B调的“1”音键与C调的“1”音键相比调“1”音键弹奏的钢丝振动的频率大。 4.国际标准音调的频率是440Hz,它的物理意义是。5.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奏同一个琴键,发出声音的不同,原因是;用大小相同的力弹奏不同的琴键,发出声音 的不同,原因是;用大小相同的力在不同的乐器上弹奏同一个音,发出声音的不同,原因 是。 6.蝙蝠靠接收自己发出的回声,在黑夜中飞行和捕食。7.图B1-1中的甲和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是音乐的波形。 甲乙 图1 8.一阵低沉的闷雷震得人心里发慌;远处好像有人在拉胡琴;一声刺耳的尖叫声使喧闹的人们陡然安静下来。上述三种声现象中所强调的声音的特点依次是、和 9.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在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然后看到爆炸的内光。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两处科学性错 误: 10、人听觉的频率范围是 Hz至 Hz,高于 Hz的声音叫超声,低于 H z的声音叫次声。 11、大象可以听到500Km外的同类用脚踏地时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这种声音是__________声波,这种声音能传播得很远,容易绕过障碍物,且无孔不入。12.当你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响的音箱面板时,你手的感觉是,这种感觉表明。 13.一艘快艇在平静的湖面上启动并向岸边驶去,水中鱼可听到马达声,岸边飞的鸟、散步的人也可听到,若距快艇的距离都相等,觉察快艇启动先后的 是。 14.元宵节晚上,小伟在家里阳台上看到一簇绚丽的烟花在空中开始绽放,3s后听到它在空中的爆破声,这声音是通过传来的,小伟与烟花绽放的地方相距 约 m。 15.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通过声获得信息,也就是说声能传递信息,请举出2个有关声传递信息的例子。

中考物理复习教案 声现象

第一章声现象 一、单元复习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 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 传播条件 传播形式 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音调:决定因素 响度:决定因素 音色:决定因素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 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 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 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准备】 教具: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第2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中考物理压轴题专题复习——声现象的综合含答案解析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某人站在峡谷中间,当他击掌后于0.3s、0.7s听见两次回声,若声速为330m/s,则此峡谷宽度为 A.165m B.198m C.22lm D.330m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击掌后经0.3s听到一边山的回声,可知声音从这边山到人所经历的时间为: 10.3s =0.15s 2 t=, 110.15s330m/s=49.5m s vt ==?, 同理,再经0.7s听到另一边山的回声,即声音从另一边山到人所用的时间为: 20.7s =0.35s 2 t=, 220.35s330m/s=115.5m s vt ==?,则峡谷的宽度为: 1249.5m+115.5m=165m s s s =+=, 故选A。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引吭高歌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声音的有关知识。 【详解】 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3.有一根长100米的空心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

听到() A.一次回声B.两次回声C.三次回声D.四次回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液体中,最后是在气体中。 【详解】 甲同学在一根空心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则乙同学会听到两次敲击声。 故选B。 4.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据此判断。 【详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选C。 5.如图是华为在巴塞罗那对外发布的首款5G折叠手机 Ma t e X,该机创新采用鹰翼式折叠设计,机身非常轻薄,合上后的厚度也只有11mm左右,单手持握也不会费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