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 中国文学(4)第1次题目及答案(考试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 中国文学(4)第1次题目及答案(考试版)

《中国文学(4)》作业

第一讲上编 1949-1978年间的文学

一、填空题

1、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的作者是何其芳。

2、50年代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开了以政治运动对待思想批判、文艺争鸣的先例。

3、60年代初,共同办“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的作家是吴晗、邓拓和廖沫沙。

4、1961年,曹禺与梅阡、于是之合作完成的五幕历史剧《胆剑篇》取材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5、“三只报春的燕子”指的是最早展露新时期文艺复苏迹象的三篇作品: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

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6、老舍《茶馆》中最后撒纸钱祭奠自己的几位老人是常四爷、秦仲义和王利发。

7、郭小川是50年代有影响的著名诗人,1955年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是其成名作。以鲜明的哲理思考为特质独树一帜,50年代

诗坛围绕其诗作《望星空》曾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和批判。

8、1956年,在“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下,文学理论界出现了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巴人的《论人情》、王淑

明的《论人情和人性》等几篇在当时影响较大的文学理论文章。

9、王愿坚的短篇小说《党费》集中刻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10、陈翔鹤是从“五四”时期就开始创作的老作家,60年代初,他连续发表了《广陵散》与《陶渊明写〈挽歌〉》两篇历史小说,

引发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小高潮。

11、“燕山夜话”是邓拓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杂文专栏。他还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

《前线》杂志上同时开设了“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

12、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展开,大会主报告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确定为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最高

准则,强调写光明、塑造英雄人物是当前文艺创作最重要、最中心的任务,确立了十七年文学主流的“颂歌”范式。

13、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创作大丰收,其中尤以抒写革命历史和战争风云的长篇小说影响最大,并涌现出一批带有传奇色彩和通俗文

学特点的革命英雄传奇,如的《铁道游击队》、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故城》等。

14、孙犁以童年的回忆视角、浓郁的风俗色彩和乡土气息,描写从抗日战争到农村合作化前夕历史变迁的中篇小说是《铁木前传》。

15、“小腿疼”和“吃不饱”两个人物出自赵树理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

16、1956年,在“双百方针”鼓舞下,文学创作出现了新的面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等一

批大胆干预生活的作品,突破了当时文学单一的“颂歌”模式。

17、1961年被人们称为“散文年”。这一年年初,《人民日报》开设了“笔谈散文”专栏,是建国后第一次对散文创作和理论问

题的全面讨论。

18、“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这句台词出自田汉1958年创作的剧作《关汉卿》。

19抗美援朝期间,报告文学走在了最前面,诞生了两部大型的军事通讯报告集:《朝鲜通讯报告选》,全书3辑109篇作品和《志愿军一日》,全书4编426篇作品。

20、政治抒情诗是当代文学前30年诗歌创作的普遍范式和创作主流,这一“诗体”的代表性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其创作于

1963年的诗作《雷锋之歌》,是当时一首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抒情长诗。。

21、在五六十年代,杨朔是“诗化散文”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以1956年发表的《香山红叶》为标志,他的散文开始追求诗的品格,从

60年代初的《荔枝蜜》起,诗的意境创作臻于成熟,其后的《雪浪花》《茶花赋》等作品的发表,奠定了他在当代散文中的突出地位。

22、十七年时期,反映农村生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是一个突出的景观,代表作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马烽的《一架弹花机》、

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等。

23、50年代初,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品有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的《新华颂》和胡风的交响乐式长诗《时间开始

了》。

24、长诗《一个和八个》的作者是郭小川。

25、赵树理的长篇小说《三里湾》借鉴运用了民间说书和章回小说的叙述方法。

26、老舍话剧《龙须沟》被喻为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生活的开山之作。

27、柳青《创业史》塑造了中国农村合作化进程中各种类型的农民形象,其中,梁三老汉是小说塑造最为成功的小私有者农民

的典型形象。

28、“第四种剧本”浪潮出现于1956-1957年,它指的是公式化、概念化之外的按照生活本真描写工农兵的现实主义剧本,杨

履芳的《布谷鸟又叫了》是其发轫之作,老舍的《茶馆》是其最优秀的剧作。

二、名词解释题

1、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即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这次大会代表着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文学工作者的“会师”,标志着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并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解放区文艺所代表的方向为当代文学的方向。第一次文代会被视为当代文学的起点。

2、“两结合”创作方法

958年毛泽东在新诗发展倡导民歌采风活动时,提出“两结合”创作方法,即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第三次文代会被确认为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

3、“三突出”创作原则

文革期间在样板戏的推行过程中,形成了所谓“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文学被强行纳入为极左政治路线摇旗呐喊的轨道。

4、“双百方针”

“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的提出曾对文学创作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5、“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在1958年的大跃进高潮中出现。人民群众(工农兵大众)转换为文学艺术的主体,其艺术表达方式不再有任何精英主义的痕迹,而是普遍大众随时即兴的口语化表达。

6、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盟主;由部分山西作家马烽、西戎等构成;起源于40年代,繁荣于五六十年代;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坚持写“问题小说”;追求小说的平民化、大众化和地域性特色。

三、简答题

1、当代文学的时代新质

当代文学不同于以往文学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①高度政治化:文学被政治化了,“文艺从属于政治”成为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文学带有根本性质的最高信条;②高度组织化:建国之初,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的成立,标志着这种高度组织化的文艺体制的确立,建构了当代中国高度统一有序的文艺体制。

2、简析郭小川诗的哲理特色

①善于将对人生和事物的思考提升为哲理性主题;②注重挖掘诗作内在的精神内涵,注重对重大政治问题的思索;③将深刻的哲理融于

激情和生动的形象之中,哲理和诗情相结合,注重诗的意象的创造;④如《望星空》《一个和八个》中,探究和思考关于个体生命、时代历史潮流与宇宙恒常之间的深刻哲理。

3、刘白羽散文的风格特征

①刘白羽是一位战士型的作家,其散文充满革命激情,他的散文不同于杨朔的“以诗为文”,也不同于秦牧“知识”、“趣味”,他注重的

是感情与体验的直接倾吐。②文笔气势恢弘,语言华美明丽,形成一种壮美的风格。③一般都篇幅较大,多用长句,善于铺陈、排比,来造成磅礴的气势。

4、茹志鹃《百合花》的艺术魅力

《百合花》以其精致温婉的女性风格著称于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其艺术魅力主要体现为:①新颖独特的构思;②成功的人物刻画;

③委婉柔和、细腻而优美的抒情格调。

5、孙犁现代新写意小说的艺术特色

孙犁的小说叙事着眼于表现重大历史事变中人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浓郁的乡土风味,情景交融,融风俗画和风景画于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诗意世界;写人叙事平易清雅,含蓄凝练,使其小说兼具写意性和诗意性,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6、《茶馆》的结构艺术

①结构安排:剧作分别选取1889年“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代三幕构成三组时代生活场景,通

过“茶馆”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表现了五十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被称为“图卷式的作品”。

②以人物带动故事:为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其中有台词的多达50人)的《茶馆》保持连续性和整体感,在人物安

排上,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年到老年,贯串全剧,而几个次要人物则“父子相承”,使三个独立的横断面浑然一体。

③亦悲亦喜的内在感情基调:全剧内在感情基调统一,在喜剧因素下面,隐藏着深刻的悲凉情调;在悲凉和绝望之中,又包含着对

光明的确信。

7、田汉剧作《关汉卿》关汉卿形象

田汉剧作《关汉卿》着力塑造了关汉卿这一理想化的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剧情突出表现了关汉卿为民请命、疾恶如仇与刚强不屈、坚持知识分子独立人格与精神操守的精神品格。关汉卿形象是剧作家“理想化的自我描绘、自我认定”,是一个象征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人物。

四、论述题

1、论述杨朔诗体散文的艺术特色以及你对杨朔散文的评价。

(一)杨朔散文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①诗化的语言,注重语句的琢磨推敲,语言隽永含蓄,饱含诗意;②注重意境的创造,善于借助景物寄情写意,情景交融;③构思集中,结构严密;④文字上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托物言志和结构布局也给人雷同之感。(二)评价:要求观点鲜明,论述透彻,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2、《青春之歌》林道静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一)林道静出生在官僚地主家庭,在意识的深层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印记。但她从小失去母爱,受尽封建家庭的折磨,这又形成了她富于反抗的性格,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她有可能走上革命之路,同时又注定了她革命化过程的艰难。

(二)小说严格按照生活逻辑和性格逻辑,脉络清晰地写出了林道静性格发展和思想变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将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成长历程,置于特定的时代环境里,使人物形象概括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三)小说通过中心人物林道静形象的塑造,形象地展现了一代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实写照;林道静形象的完成,是对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路问题给出的答案,这个艺术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3、《红旗谱》朱老忠形象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

(一)《红旗谱》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朱老忠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朱老忠是一个带着时代农民的反抗性和现实革命性走进无产阶级革命队伍的农民英雄。

(二)在他身上既有旧时代农民起义英雄的传统性格又具有新时代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作为“一个兼具又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首先,他具有强烈鲜明的阶级爱憎、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朱老忠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就是慷慨无私、重团结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

(三)朱老忠走过的道路,是旧时代中国农民自发反抗道路的一个终结,也是新时代中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自觉革命的一个新起点,他再现了新旧农民革命的转折过程,具有史诗性的价值。

第二讲上编 1979-1989年间的文学

一、填空题

1、新时期文学迎来了五四以来接受西方文化的第二次高峰,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徐迟的文章《现代化与现代派》以及关

于朦胧诗的论争标志着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2、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从1978年至1986年历时8年,共完成151篇散文随笔,陆续出成五集。

3、《活动变人形》是王蒙新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

4、从描绘满清落魄贵族子弟生活遭际的中篇小说《那五》开始,邓友梅的北京民俗市井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臻于成熟的阶段。

5、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的刘世吾是一个革命意志逐步衰退的领导干部形象,作品成功地表现了他从一个革命

者蜕变为官僚主义者的真实面目。

6、莫言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1985年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在文坛一举成名。

7、高行健称其创作的《野人》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

8、“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出自舒婷

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9、曹禺经过长期构思,于1978年写成的历史剧《王昭君》,意在“用这个题材歌颂我国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

之间的文化交流。”

10、“三只报春的燕子”指的是最早展露新时期文艺复苏迹象的三篇作品: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

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11、阿城的中篇小说《孩子王》、《树王》和《棋王》,合称为“三王”。

12、“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顾城的诗《一代人》。

13、“先锋实验”文学出现于80年代中期,代表性作家作品有的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魏明伦的

《潘金莲》等。

14、陆文夫的小说因其独具风采的苏州民情风俗的描写而赢得了“小巷文学”的别称。

15、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了他80年代文学创造的最高成就。

16、黄宗英代表作品《大雁情》的体裁是报告文学。

17、1978年《今天》的创刊,标志着潜藏于地下的、即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派”的现代诗潮一次公开的集体亮相。这一诗歌

群体刚在文坛出现,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18、1979年茹志鹃参照西方意识流方法创作了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称赞“中国小说开始了新写法”。

19、朦胧诗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1980年一篇名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中,之后,这起初带有贬义色彩的名称被作为一个正面

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这一诗歌流派有时也被称为“新诗潮”。

20、1985年在《文艺报》发表了阿城的文章《文化制约着人类》,《作家》发表了韩少功的《文学的“根”》,引起了关于文学

“寻根问题”的讨论。

21、1986年以后,王蒙推出“新历史主义”小说系列,体现了他对新的现实和现代人精神追求的多方面探索,被评论界称为“中

国中年作家的先锋派”。

22、莫言的《红高梁》发表于1986年第3期的《人民文学》上,这部小说的发表被视为寻根文学的“最后辉煌”与新大陆人的

“开山之作”。

23、1984年,小说《拉萨河女神》是马原第一篇进行小说叙述实验的小说。

24、伊蕾在1986年的14首组诗《独身女人的卧室》,使女性诗歌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而且因为女性意识的自觉而呈现出女性主

义的性质。

25、1984年,阿城首次发表文学作品,处女作就是被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的中篇小说《棋王》,后相继发表《孩子王》、《树王》,

合称为“三王”。

26、先锋小说是在1985年之后出现的小说新潮,这一年刘索拉的中篇《你别无选择》的发表引起热烈反响,被许多批评家称为真正的

“现代派小说”。

27、“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出自舒婷的诗《致橡树》。

28、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作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品。

29、先锋小说是在1985年之后出现的小说新潮,这一年、刘索拉的中篇《你别无选择》的发表引起热烈反

响,被许多批评家称为真正的现代派作品。

30、1978年艾青复出诗坛,诗情勃发,1980年出版诗集《归来的歌》。

31、拉开新时期散文创作序幕的是汹涌而来的“哀悼散文”,它属于伤痕文学的一个支流,其中以冰心的《等待》、魏巍的

《在洪流中》、袁鹰的《十月长安街》影响最大。

32、小说《受戒》的作者是汪曾祺。

33、1980年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的《屋外有热流》的出现,在戏剧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引发了一场戏剧改革的思潮。

二、名词解释题

1、“三只报春的燕子”

新时期文艺界在理论上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对文艺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这个背景下,文艺领域开始出现了复苏的新景象。其中,最早展露新时期文艺复苏迹象有三部不同体裁作品:白桦的剧本《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它们被誉为“三只报春的燕子”。

2、“两为”方向

“两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0年提出,取代过去30年“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是文艺在拨乱反正之后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发展。

3、《一代人》

《一代人》是顾城创作的一首朦胧诗;写于1979年;全诗只有短短两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隐喻,也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

4、“崛起的一代”

“崛起的一代”用于指称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涌现的青年诗人;是“天安门诗歌运动”之后的新时期诗歌的重要创作群体,涵盖相当宽泛;具体包括:①延续五六十年代诗歌主流传统的,如雷抒雁等;②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和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如北岛、顾城等;③80年代以后出现的更年轻的诗人,如海子、骆一禾、西川等。

5、“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是一群在“文革”期间秘密写作,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群体性的青年诗人。他们是1969年后先后到河北白洋淀地区(或毗邻地区)插队的北京知青,代表人物有根子(岳重)、多多(栗士征)、芒克(姜世伟)、北岛。这些知青原来大多就读北京有名的中学,出身于知识分子或高干家庭,有比较广阔的阅读范围。他们这一时期的诗作,有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专制、暴力的批判的主题,也写他们生命的受挫和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

6、陈奂生系列

由新时期小说家高晓声所作。他在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后,又以陈奂生为主人公连续写了《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小说,人称“陈奂生系列”,后被结集出版为《陈奂生上城出国记》。高晓声是继鲁迅、赵树理之后,又一个塑造农民形象的圣手。其小说创作在历史发展的纵向上,对中国农民的命运历程作系统剖析。

7、“元叙事”手法

“元叙事”是先锋派小说代表人物马原的小说实验手法。其特征是自觉暴露小说的虚构性技法,明确告诉读者,你现在看到的故事是虚构的,是编造的,这和传统小说作者极力想让读者相信故事的真实性完全不同。这种自觉地暴露小说的虚构性的技法会产生一种间离效果,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小说的“似真幻觉”。

8、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出现于1985年前后;代表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寻根小说旨在通过追寻和审视

民族文化之“根”,重铸我们民族的精神;寻根小说昭示着精英文学开始摆脱对主流话语的依附性,为中国当代小说开辟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三、简答题

1、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作为新时期发出的第一声真实的呐喊,“伤痕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继承了“五四”人道主义传统,使人性得以复归,“人”地位得到重新确认。(二)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了久违了的悲剧精神。(三)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划,恢复了文学的“真实性”,恢复了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2、顾城诗歌的独特风格

顾城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①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以一个“任性的孩子”的固执去建造一个纯美的诗的世界。

②表现了困惑之中的现代人对生命价值探询的努力,透露出一个信念坚定的追求者的些许悲凉。

③善于捕捉瞬间印象,具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丰富的诗意与诗情。

3、《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随想录》的思想价值:①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巴金带着个人深刻的认识和痛苦的经历,站在亿万人民的立场上,对“文革”进行反思,这是《随想录》的基本思想。

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在总结清算“文革”的基础上,巴金反思自身,将自我的谴责与对民族心理和性格弱点的反思连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立足自我又超越自我的勇气,因而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③“写真话,吐真情,求真理”的创作态度:巴金以赤子之心勇敢地探求真理,是贯穿于全书的基本精神,表现出一种无畏的批判精神,而且不乏深刻的见解。

4、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①浓郁的乡土风俗画描写:由于对故乡的热爱和对苏北水乡风土人情的谙熟,使汪曾祺的小说有如一幅幅清新隽永、淡泊静雅的风俗画,如《大淖记事》;②鲜明的传统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汪曾祺的小说融会了儒道互补、儒内道外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如《受戒》;③小说散文化:重氛围描写、轻情节结构、散文化的语言。

5、高行健的“探索戏剧”

高行健是新时期探索戏剧的实践者和理论倡导者,80年代他前后创作了九部探索戏剧,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也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绝对信号》以无场次戏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界限;《车站》借鉴了《等待戈多》的叙事模式以及荒诞剧的表现手法;《野人》中大量传统戏曲的原始形态的表现方式在剧作中复苏,融化为一部多主题剧。

6、小说《人到中年》陆文婷形象分析

《人到中年》是谌容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塑造的主人人物陆文婷是一名任劳任怨、富有牺牲精神的中年知识分子,又是一位用瘦弱的肩膀承受着生活重压的普通中年妇女。小说正是通过陆文婷这一悲剧性人物的塑造,形象地概括了成千上万名中年知识分子的普遍遭遇,尖锐而深刻地提出了人才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以及知识分子政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小说进一步把中年问题加以升华,提到人生价值这一更具根本性和普遍性的高度,使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现实性和尖锐性。

7、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注重对感官经验的描写;较多运用色彩的词语,有突出的感官刺激性;天马行空,有鲜明的主观随意性。

8、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艺术特色

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人物之间关系松散,躁动的心态、反常的言行、杂乱无章的情节,反讽、隐喻、调侃等表现手法无处不在,使小说充满了荒诞感。它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以说书讲故事见长的小说观念,代之以建立在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艺术观念地基上的现代小说构架,没有情节性的因果联系,没有铺垫起伏的冲突高潮,突出呈现出荒诞的艺术情节与反常的生活事件

9、王蒙小说的“意识流”手法

①从《布礼》开始,王蒙大胆吸收“意识流”的表现形式,用人物的心理活动来结构作品,表现主人公心灵变化的历程。

②王蒙意识流小说不像西方意识流小说那样晦涩,在借鉴意识流让大量的感官印象和意识流动进入作品,从心理角度来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等手法的同时,还糅入中国传统艺术手法与杂文技巧,使他的“意识流”小说具有开放的品格。

③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意象明丽,文风飘逸清新,被称为“东方化意识流”。

四、论述题

1、试析1985年前后新时期小说发展的重要特征。

①1985年前后,新时期小说创作在新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促动下,出现了新的跃动,实现了小说观念的重大更新,小说创作不再沉湎于现实的政治问题和道德批判,而是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是一个真正多元的、全方位的文学阶段。

②特征之一是文化寻根小说的出现。韩少功、阿城等一批青年作家正式提出“文化寻根”的口号,创作了《爸爸爸》、《棋王》、《小鲍庄》等著名小说;文化小说旨在通过追寻和审视民族文化之“根”,重铸我们民族的精神;寻根小说生产了中国当代小说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③特征之二是“现代派”小说的出现。代表作家前期有刘索拉、莫言、残雪等,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偏重于情绪性和感受性的表达;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锋小说思潮;代表人物有马原、洪峰、余华等;其创作主要集中于小说形式和语言的变革,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

④特征之三是现实主义及其他形式特征的创作亦能大行其道,纪实小说、通俗小说等都能在探索与尝试中占据多元文学的一席之地。

2、结合作品评析朦胧诗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②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③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是其典型特征。(需联系具体作品分析)

3、汪曾祺“现代抒情小说”的艺术特质及其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汪曾祺现代抒情小说(一)艺术特质:风俗和人物浑然一体,追求自然和谐的民间生活的本真生命形态和审美理想;兼具散文和诗的特征,注重氛围和情调的营造;淡化情节,极少戏剧性,构建了一种随意自然的小说文体。

(二)文学史地位:开新时期小说散文化的先河;以其小说实绩,使现代抒情小说在前与废名、沈从文有了呼应,在后有阿城、贾平凹等承继。

4、“寻根小说”出现的时代背景及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寻根小说出现的时代背景:80年代中期文学转型的深化,文学本体意识和审美意识的觉醒;文学理论的勃兴;文化寻根和文化反

思思潮的兴起。

(二)寻根小说的文学史地位:是中国当代文学发生重大转折的标志);昭示精英文学开始摆脱对主流权利话语的依附性;中国当代文学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野,而生成了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打破了小说中单一的现实主义格局,表现出文学的自觉。

5、马原的小说试验及其文学史意义

①在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次把小说的叙事因素置于首要地位。他广泛地采用“元小说”的手法,有意暴露叙述行为或者虚构性,

作者、叙述者和叙述对象三位一体,小说之内的世界和小说之外的世界、真实和虚构的区分被取消,就连作者在小说中呈现给读者的“马原”亦无所谓真实拟或虚构,唯一真实的就是叙述。

②在当代文学史上,马原第一次放弃了叙述一个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情节的中心故事,而是将一些似乎是缺乏关联的、带有极大的

随意性和偶然性的情节片断随意拼合起来,常常是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甚至无因也无果,讲述就是讲述,其他没有什么。

③在当代文学史上,马原还极度注重语言本身。在马原的小说里,语言不只是表意,语言本身是一种行为,一种姿态;语言并不只

是为了讲述故事,而是为了表达意念或情境。这样语言有了自身的价值。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说风格,也改变了人们心目中文学与生活的传统关系,成为后起的“先锋小说”家竞相仿效的对象。

第三讲上编 1989-2000年间的文学

一、填空题

1、被誉为“戏谑的智者”的自由撰稿人王小波,著有散文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

2、1987年,余华发表了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激进的小说实验。

3、到90年代,陈染的创作发生了重大转变,她开始以一种回忆性的笔调叙述隐秘的女性情感,《私人生活》标志着她“私

人化写作”风格的确立。

4、过士行的《闲人三部曲》由《鸟人》、《棋人》、《鱼人》三部作品组成。

5、王安忆被陈思和教授称为“揭开90年代小说序幕”的小说是《叔叔的故事》。

6、“新写实”又称“新写实主义”,是80年代末出现的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冷也

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

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文精神的大讨论。

10、90年代后期,文坛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关注人的现实处境与现实命运,反映现实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家是被誉为河北“三

驾马车”的谈歌、何申、关仁山。

11、90年代最具代表性、并有相当规模的新生代诗歌团体,是1984年成立于南京,以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他们文学社”。

12、于坚的长诗《0档案》是一次以诗体去戏拟档案体的奇特尝试,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是当代最奇特的诗作。

13、1998年由朱文发起了“断裂”问卷和韩东的“备忘”所引发的争议与批评,它可被视为20世纪末文坛最为重要的文学事

件之一。

14、90年代的新生代诗歌团体除南京的“他们文学社”外,还有四川胡冬为代表的“莽汉主义”和周伦佑、蓝马发起的“非非主义”。

15、1993年,过士行的《鸟人》在剧坛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中国话剧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16、长篇小说的兴盛是9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出现了一批史诗性的长篇巨著,如张承志的《心灵

史》、陈忠实的《白鹿原》和张炜的《九月寓言》等。

17、反映明清风云巨变的长篇历史小说巨著“百年辉煌”三部曲《少年天子》《倾国倾城》《暮鼓晨钟》的作者是凌力。

18、“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出自韩东的代表诗作《有关大雁塔》。

19、贾平凹

的长篇小说《废都》于1993年出版发行,迄今为止,多有争议。

20、1995年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的出版,使其一度被誉为张爱玲之后“海派传人”。

二、名词解释题

1、“人文精神大讨论”

人文精神大讨论缘起于1993年6月;《上海文学》上发表王晓明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诸多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纷纷发表见解,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讨论的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2、“新生代诗歌”

“新生代诗歌”又称“后朦胧诗”、“后新诗潮”;酝酿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已经成为中国诗坛的主潮;他们反抗朦胧诗经典化的诗歌理念,具有非英雄和非崇高、荒谬感和随意性、非修辞和口语化等特点;代表性诗人和诗作有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于坚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

3、“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90年代散文创作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文化散文”的出现提出,一大批具有深厚学术修养和人生阅历的学者介入散文创作,加重了散文的知识品味和文化份量,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现实文化建设的“民间情怀”,代表人物如余秋雨、陈平原、赵园和李辉等,形成了90年代散文创作丰富的内涵。

4、新生代小说

新生代小说是指朱文、韩东、鲁羊、徐坤、毕飞宇等一批年轻作家创作的作品,也称之为“新状态小说”、“晚生代小说”。这是一个比较松散的作家群,他们的小说在题材选择、艺术追求和作品风格等方面各相殊异,但是共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使他们的创作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近或一致,多取材于当下的生活,描写个体生存状态,侧重于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尤其着重于对欲望的书写。

三、简答题

1、王小波小说的狂欢化文体

A、他经常运用夸张、讽刺、比喻等艺术方法,以顽童般的视角,把生活中的细微场景,装扮成一出出滑稽的闹剧,充满了喜剧性。

B、幽默、活泼的叙事语言,在轻松中显出调侃,在表面的佯谬下隐含着思想的机锋,显出一种知识分子的风趣。

2、陈染的私人化写作风格

陈染的私人化写作风格:

陈染是女性小说私人化写作的代表,幽闭空间中女性的自我幻想,情感的自恋,“寡居”于男性世界之外的女性与女性的交往,成为她叙事的典型方式。她的这一类小说都是在纯粹观念意义上写一种绝对的女性生活。在她的小说中,充斥着大段大段的梦境、呓语、幻想、独白和哲学化的生存之思。另外,躯体语言在她的小说里被转化为高密度的隐喻,使得她的的叙事空间弥漫着女巫般怪诞与迷乱的气息。

3、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的叙事特征

1999年末《叔叔的故事》发表,标志着王安忆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小说在叙事上具有的新颖特点,主要表现为它所内含的一个双层叙事文本,是一篇后设小说。所谓后设小说,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它的根本特点是编制故事的过程也出现在文本中,而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打破它所讲述的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强化了叙述者的个人观点。具体地看来,这篇小说在情节展开中大致具有两种新颖的叙述手段:一种是复数性叙述,即同一件事被叙述多次,而每次都有所不同;另一种是分析性虚构,即叙述者没有任何材料,完全通过他的主观分析来推导下一步的故事内容。

4、孟京辉《思凡》独特的创作构思

《思凡》由明代无名氏的《思凡·双下山》与卜伽丘《十日谈》中的有关章节拼接而成。这种完全视戏剧为游戏的创作态度一反过去的严肃创作的传统,戏谑的处理剧作的方式看似对严整的现代戏剧模式的解构,而在另一程度上却是对“戏”这一原初涵义的恢复。

这既是编导的自娱自乐,同时也是对戏剧中观众这一长期被忽略的因素的充分重视。

四、论述题

1、“新写实小说”艺术特色及其发展演变

(一)新写实小说家强调的重点在于对生活“原生态”的逼真再现,虽然许多作品表面看来只是生活的简单再现,但其中涉及的事件、情境都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选择和艺术加工的,是一种不露痕迹的典型化,它吸取了传统“现实主义”对真实的强调,但又有其不同的呈现方式。

(二)“新写实小说”从创作题材和出现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作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代表作品如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方方的《风景》等。后期创作仍旧采取近乎“自然主义”的细节描写方式,但在主题上力求在虚拟的背景中建立一种新的历史眼光,具有明显的"新历史主义"的特色,并加强了对小说“故事”完整性和“可读性”的重视,代表作品如池莉的《你是一条河》,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方方的《何处是我家园》等。

2、余华的先锋小说及其艺术特色:

(一)1987年,余华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激进的小说实验。其重要特征是,一反前期创作对真善美的赞颂,转而以冷漠的不介入的语调描述充满血腥暴力的景观。《一九八六年》《往事与刑罚》写种种古往今来的刑罚的实施。《河边的错误》写疯子连续杀人和被杀。《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写一系列他杀、自杀、欲望、暴力和死亡。《古典爱情》写人被活活宰割,人吃人。《现实一种》写一家人相互残杀。在这一阶段余华的小说中出现得最多的是残忍、暴力、猜忌、癫狂、死亡和宿命等意象。

(二)A.戏仿:即表面上遵守某种小说程式却取消了原有程式中的因果性动力,使人物失去了行为动机,读者无法按传统阅读习惯去读解。如《河边的错误》戏仿侦探小说,《古典爱情》戏仿才子佳人小说等。B.让幻觉与现实相互融入:如《十八岁出门远行》等取消了现实和幻觉之间的界限,造成迷离恍惚、真伪难辨的艺术效果。C、人物的符号化:人物没有明确的性格特征,只是一个泛指,一个抽象的符码,为演绎某种观念服务,所以这些人物往往没有姓名,像《世事如烟》中的人物就用阿拉伯数字、职业、生理特点或服装代替姓名。D、无动于衷的零度叙述:以极为冷漠的态度讲述一个个凶残、血腥的故事,仔细地、不厌其烦地描绘富于感官刺激性的行刑和杀人细节及死亡体验,令人不忍卒读。

3、如何评价余秋雨散文在当代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

余秋雨的散文品格可归纳为三个要素:有悟性的文人,自然山水和封存久远的历史文化内涵。自然、历史与人这三者,也是由余秋雨开始形成的文化大散文的内涵的总体特征。

评价秋雨散文应该将其放到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历史语境中。八、九十年代散文文体复苏,余秋雨在这个文学变动的历史时刻出现,本身就有内在的必然性;同时,他的广闻博识,他的人文知识分子的内在修养,他的优美的文笔,造就了他的成功。

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评价他为学术散文和文化散文的开路先锋和中坚作家。

余秋雨的散文体现了当代文学“话语转换”的历史变动,即从“知识分子话语”转向“民间话语”。尤其是在《文化苦旅》中,他较好地放弃了知识分子的俯视角,以一种平等姿态的“对话者”与“交谈者”的身份切入对历史文化的评价,引起读者的亲近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