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规划

十堰市郧西县“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根据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指导意见,为更好地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工业兴市作为振兴十堰经济的重要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克服了东风两个“总部”搬迁、部分产业发展受限、世界金融危机三大不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做强做大汽车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后劲增强、厚积薄发的良好态势。

(一)现实基础

1、工业经济总量与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坚持工业兴市发展战略不动摇,抢抓“两个比照”、扶贫开发、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机遇,精心组织经济运行,将土地、资金、人力等要素资源向工业倾斜,全市工业经济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63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实现工业总产值1313亿元,是2005年的3.19倍,年均增长24%;实现销售收入1282亿元,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4%;实现利税150亿元,是2005年3.55倍,年均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达到915家,是2005年的2.75倍,比2005年净增582家。

2、工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实施项目兴工战略,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着力培植工业发展后劲。“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33个,总投资315亿元。预计“十一五”期间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是“十五”累计投资的3.26倍,净增208亿元,超规划目标80亿元,

竣工投产项目370个。东风渝安20万辆扩能、东风实业3万辆整车、正和车身3万辆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随着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竣工投产,企业的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整车产能由2005年的25万辆提高到50万辆;改装车由5万辆提高到10万辆以上;汽车轮胎由200万套提高到800万套;水电装机容量由130万千瓦时提高到200万千瓦时;新建干法水泥生产线4条,产能由200万吨提高到600万吨等。项目建设基本形成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完成全市“十一五”规划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3、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坚持以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为依托,实行整车与零部件两手抓、城区工业与县域工业两手抓,着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地方工业已成为全市工业的重要支撑。2010年地方工业产值达到65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50%,地方汽车工业占全市汽车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25%提高到40%以上。同时,产品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了重、中、轻、微、客、低速货车、各类专用车等全系列发展态势,产品覆盖整个商用车领域。二是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水(火)电产业: 2010年全市建成投产电站发电量98.5亿千瓦时,是2005年的2.12倍,年均增长16%;建材工业:2010年实现产值17.5亿元,是2005年的13倍,年均增长65%;农副产品加工业:成功引入农夫山泉、雨润集团、润田、康师傅等知名企业落户十堰,2010年实现产值11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30%;医药产业: 2010年实现产值17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装备制造业: 2010年实现产值56亿元,是2005年的4倍,年均增长32%;电子信息产业: 2010实现产值19.07亿,是2005年的2.76倍,年均增长30%。

4、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坚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7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4.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1%;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3个,省著名商标23件,其中“通达”牌消声器获国家级名牌产品和国家驰名商标,实现了国家级名牌产品和国家驰名商标“零”的突破,名牌产品实现产

值12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15%;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比2005年增加8家。

5、骨干企业实力快速提升。大力实施“双亿工程”,推进地方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双亿”企业迅速成长。2010年规模过亿元企业达到130家,比2005年新增90家;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16家,比2005年新增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比2005年新增5家;过20亿元的企业达到4家,比2005年新增3家;新增过40亿元企业1家,新增过50亿元企业1家。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东风渝安微型车挤身行业前三,万向通达的燃油箱和消声器、郧县佳恒的汽车液压装置、同创的钢质同步器齿环、华昌达的汽车生产线、天涯的汽车暖风装置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6、工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按照“统筹兼顾、整合资源、集约发展、跨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努力打造“一大八特”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我市经国家三部委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级各类开发区共9家,达到每县1家,其中省级开发区1家,省管开发区8家。近几年来,我市投入10多亿元实施山地整理项目,新增项目建设用地近5万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同时,大胆探索工业园区建设新模式,引入民营机制,采取以商招商、组团招商等形式,如普林工业园于2003年开始建设,园区面积达1500亩,入驻企业近200家,园区规模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全市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综合效益最好的工业园区。2010年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注册企业达4400个,从业人员7.2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达到375亿元,税收8亿元,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7、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模式,积极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了112家严重污染企业,整改了300多家排放超标企业,拒绝了3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入驻,淘汰了150万吨机立窑水泥产能。可顺利完成“十一五”工业综合能耗下降20%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虽然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容

忽视的问题。一是工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在整个工业结构中,汽车工业“一枝独秀”,占据十堰工业总量的70%以上,冶金、化工、电力仅为5~10%,其他产业均在5%以下,不能对全市工业形成有力支撑。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突破900家,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相对较少,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源于引进、扩散与模仿,且科技含量很低,附加价值不高,基本上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土地资源瓶颈日益凸现。现已整理的山地已经布满了项目,一批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未能及时满足,工业用地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四是县域工业发展滞后。2010年六县市县域工业增加值82.1亿元,远低于城区工业增加值281.3亿元的水平,六县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为22.6%,比全省水平低22.4%。县域工业发展任重道远。

(三)发展机遇

1、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走势看,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这为我市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2、推进区域协调经济发展继续深化。一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十堰作为同时享受“两个比照”的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将面临国家诸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扶持政策的重要机遇。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关键时期,十堰面临国家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对口支援等政策支持的重要机遇。三是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建设,十堰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给我市发展旅游、水电、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带来重要机遇。

3、工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趋优。一是交通瓶颈制约将被彻底打破。“十二五”期间,我市可望完成“一个机场、两个码头、三条铁路、四条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十堰将成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之一,有利于我市开展招商引资、发展旅游、承接产业转移。二是山地整理为工业发展拓展了空间。“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实施山地整理项目,争取再开发5万亩,工业发展的空间将得到

进一步拓展。

4、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稳定增长的态势,国家继续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商用车也将会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发展。随着东风公司“863”、“61”行动计划的实施,东风渝安50万辆微型车、三环专汽10万辆整车等重大项目的建成,我市汽车产业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打造“百万量级汽车城”两大目标,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进一步做强做大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我市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坚持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和谐。十堰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六县市已被国家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可偏废。我们必须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限制高耗能、杜绝高污染产业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集约利用资源,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促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两带一中心”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推进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强化十堰城区的产业集聚和龙头作用,加强十堰城区与“两带”的全方位对接,按照专业分工、区域协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突出重点的原则,促进十堰城区与“两带”在产业、产品、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高度融合,加快城镇化进程。

3、坚持园区建设和集群培育相结合。结合山地整理,着力建立由市区工业

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三个层次的工业集聚发展平台,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从空间规划、产业布局、龙头企业培育、招商引资、项目把关等方面着手,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

(二)发展目标

通过“十二五”的努力,工业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将十堰建设成为“百万量级汽车城”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工业总量。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600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汽车工业总产值1800亿元,其他工业总产值7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20%。

——工业投资。“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投资累计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10%。

——规模企业成长。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1500家以上,其中过1000亿元企业1家,过100亿元企业3~5家,过50亿元企业4~6家,过1亿元150家。

——工业产业结构。到2015年,形成以现代汽车工业为主导,以电力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14%以上,东风公司十堰基地、城区工业、县域工业形成4:3:3的结构。

——科技创新。到2015年,建设2~4个国家级、20个省级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形成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技术创新体系;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技术开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名牌创建。到2015年,形成80个湖北省名牌产品,创立5~8个中国名牌产品。

——节能减排。到2015年,全市工业万元增加值水耗、能耗要比“十一五”期末有明显下降,达到省定指标要求。

三、产业布局与发展重点

(一)产业布局

根据我市工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工业用地规模,充分考虑现有各区、县、市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我们将按照“一城两带”的产业布局构架,构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梯次合理、专业集聚、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城”是指十堰主城区。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构建以整车为龙头,以汽车总成和零部件为支撑,包括研发、试制试验、会展、交易、物流和生产装备在内的汽车产业聚集区。重点抓好“六大产业园区”和“三个中心”建设。“六大产业园区”:以东风公司8万辆重型车项目和三环10万辆整车项目为为核心的整车产业园,以东风商用车发动机、变速箱为核心的动力产业园,以东风渝安项目为核心的微型车产业园,以东风零部件项目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以经济型商用车项目为核心的东风实业公司工业园,以汽车装备项目为核心的装备产业园。“三个中心”:汽车及零部件检验检测中心、汽车会展中心、汽车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两带”:一是汉江生态经济带,包括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充分发挥其距十堰城区较近和现有产业基础,把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纳入建设“百万量级汽车城”的范围,成为十堰汽车产业聚集区的两翼。郧县重点发展中重型商用车、低速货车、车桥、车架、车厢等;丹江口市重点发展电动汽车、传动轴、液压油缸等;郧西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差速器壳等。同时,三县市要结合山、水、矿产等优势资源,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发展生物医药、矿泉水(饮料)、矿产资源开发等产业。把汉江生态经济带建成低碳产业聚集区。二是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包括房县、竹山、竹溪。这三个区域拥有丰富的农林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努力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房县片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优质饮用水、中草药饮片等绿色产业;竹山-竹溪片区重点发展水电、矿产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把竹房城镇带建设成为全省山区城乡一体化试验区。

(二)发展重点

围绕“一主四大”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做强做大汽车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一个千亿产业(汽车)、六个

百亿产业(电力、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建材轻纺)、两个50亿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

1、进一步做强做大汽车工业

紧紧围绕“百万量级汽车城”建设目标,通过培植10大整车企业、10大专用车企业、100家过亿元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汽车产销量突破10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把十堰市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商用车和关键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重点项目有:

①东风公司“863”计划。到2015年,东风公司在十堰投资100亿元,实现整车产品的升级和能力提升,突出核心总成的研发与生产,全面提升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中重型商用车20万辆、发动机20万台、变速箱20万台的生产能力;新建6万吨重型钢板弹簧、50万只卡滚车轮生产线、9000吨乘用车紧固件生产线;完成悬架弹簧公司、车轮公司、紧固件公司的迁建扩能;完成设备制造厂的迁建扩能;提升客车研发生产水平,具备高端大客车的生产能力;提升特种商用车、军用越野车产能。

②东风实业公司的汽车及零部件项目。规划投资20亿元,重点发展微型车、经济型商用车、专用车和客车,形成微型车50万辆、经济型商用车10万辆、专用车3.5万辆、客车1.5万辆的生产能力,力争新建微型轿车生产基地,产销量达到5万辆。

③地方整车、专用车和零部件项目。地方汽车及零部件工业要坚持依托东风,面向市场,差异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地方整车生产,力争到2015年地方整车(除东风品牌以外)达到35万辆,汽车零部件基本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协作、产业链完整且具备较大规模的合理体系。

重点整车、专用车项目有:三环专汽的10万辆整车基地建设;湖北川路10万辆商用车项目;陕汽宝华十堰分公司5万辆商用车项目;郧县神河联达5万辆轻微型专用载货车生产能力技术改造项目;驰田公司1.5万辆专用车扩能项目;安远专用汽车2万辆产能基地项目建设;神鹰公司3万辆专用车项目建设。

重点汽车零部件项目有:支持运意、光社、海奥等车桥企业发展,力争到2015

年车桥产能达到40万辆份;支持正和、三环、方鼎等车身企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车身产能达到40万台;支持学世工贸、先驰、香亭等车架企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车架产能达到40万台;支持郧县佳恒、丹江民乐、十堰大旗等企业开发生产汽车和工程液压系统,形成年产各类液压总成20万台(套)的能力;支持同创公司开发生产机械式自动变速箱同步器总成,系列同步器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套;支持广奥减振器公司、东风(十堰)汽车减震器公司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减震器,形成100万套的能力;以郧县凯琦为核心企业,打造鄂西北汽车铸造件加工中心,形成40万吨的生产能力。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冶金工业。“十二五”期间,我市冶金工业将加快传统装备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注重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强化节能减排,重点推动钢铁、有色金属、钒加工产业的改造升级,力争使钢材、汽车专用钢、模具钢、无缝钢管等产能共计达到150万吨,五氧化二钒、钒铁、氯化钒产能达到3.5万吨。到2015年,全市冶金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

重点项目有:丹福扩建20万吨铸胚及无缝管生产线,扩建30吨直接还原铁生产线;福堰新建70吨电炉及50万吨汽车专用钢生产线;榕峰新建40吨电炉及50万吨高强度建筑钢项目;丹江铝业开发生产5万吨高纯铝和6000吨电子铝;益民铜材新建2万吨高精铜带生产线;郧西城关矿化工业园建设年产5000吨五氧化二钒生产线、钒铁深度系列开发、2万吨金属镁生产线;丹江口市福瑞德建设钒业工业园项目,形成钒铁5000吨、高钒铁4000吨、氯化钒2000吨及钒电池的生产能力。

——化工产业。“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围绕汽车产业和地方资源优势,按照节能环保的要求,加快工艺装备的改造升级,形成年产汽车轮胎1200万套、汽车橡塑制品2万吨、炸药3万吨、化肥40万吨、黄磷20万吨、单宁酸2万吨的能力。到2015年,全市化工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

重点项目有:双星东风建设1200万套汽车轮胎项目;丹江东圣开发生产燃料甲醇系列开发及废水闭路循环改造项目;郧县天神建设15000吨膨化硝铵炸

药、5000吨乳化炸药生产线;郧西海天开发生产聚丙烯扩能及系列产品项目;十堰飞纳科开发生产纳米塑料材料及制品项目;竹山天新进行单宁酸系列深加工项目;湖北万润高性能锂电池生产线项目等。

——建材轻纺工业。提高粉煤灰、煤渣等工业废渣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满负荷生产,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化工建材,限制淘汰“一小一砖”(小水泥、实心粘土砖);加快纺织产业升级,重点抓好金鼎集团10万锭扩能项目、丹江口万年纱业开发精梳高支纱项目,支持湖北中绫丝绸和江郧丝绸开展蚕丝绸深加工和坯布生产;科学开发绿松石、米黄玉、板材等特色资源,推进资源的精深加工,努力把竹山、郧县分别建成世界绿松石珠宝佩饰加工贸易中心、米黄玉加工贸易中心。到2015年,全市建材轻纺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1000万美元。

——电力工业。以建设湖北第二大水电能源基地为目标,加快潘口、龙背湾、孤山、小漩等水电项目建设,启动火电项目建设。完成堵河流域、汉江流域的水电开发,完成竹溪汇湾河流域的梯级开发,建成一批装机1~5万千瓦小型骨干电站。积极争取120万千瓦热电联共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到2015年,全市电力工业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重点建设的水电站有:潘口电站(51万千瓦)、夹河关电站(27万千瓦)、龙背湾电站( 20.1万千瓦)、孤山电站(16万千瓦)、水漩电站(5万千瓦)、浙江纵横集团(17.1亿千瓦)。

——农副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0家以上,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省级以上知名品牌达到20个以上。

重点项目有:着力打造湖北武当道茶品牌,支持龙王垭、圣水茶场、梅子贡有限公司、武当山八仙观等企业的发展。到2015年,产值达到50亿元;培植以十堰渝川、竹山兆华、竹溪顺溪、郧西益群、丹江习大嫂等蔬菜及山野菜加工等龙头企业,到2015年实现保鲜、加工产值20亿元;支持房县聚达、神武山珍、伏龙山珍、武当山珍等食用菌企业发展,到2015年鲜菇、干菇、黑木耳加工产

值达到6亿元;兴建2-3家薯类深加工企业,到2015年薯类加工产值达到5亿元;支持丹江福润禽业、十堰伊兰清真、房县天森等肉类加工企业发展,到2015年产值达到20亿元;支持丹江柳氏风味鱼、博奥等水产企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11万吨,年加工产品3万吨,产值达10亿元。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业、以汽车电子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等。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50亿元以上。

——装备制造业。通过培植龙头,整合现有模具和汽车装备生产企业,建设模具工业园区、装备工业园区,构建集“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一体化的汽车工艺装备服务体系,培育3~6个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到201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使十堰市成为全国机械及汽车工艺装备的重要生产基地。

重点项目有:建立汽车模具工业园。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方式,规划用地1000亩,建立以湖北先锋模具公司为核心,主要生产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形成30亿元的产销规模;建立汽车装备工业园。支持东风装备公司建设汽车装备工业园,规划用地1000亩,通过迁建扩能改造,形成30亿元的产销规模;华昌达重点开发生产汽车装配线、汽车输送线、汽车焊装线,形成10亿元的产销规模;恒力达开发生产汽车车身混流焊装线,形成1亿元以上的规模;高周波、天舒开发生产感应热处理成套设备,形成2亿元以上的产销规模。

——新能源汽车。抓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做好产品技术储备和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支持东风特种商用车公司、东风特汽客车、东风实业公司、三环专汽等企业开发生产天然气、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力争到2015年产销量突破5万辆,产值达到1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以汽车电子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建设天龙汽车电子电器产业园、联增汽车电子产业园,支持天涯、天运、三立车灯、湖北双鸥等企业,大力发展发动机电控系统、温控系统、电控转向、电控制动、电控

空气悬挂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启动机、发电机、雨刮器、车灯、汽车集成电子元件、安全气囊系统、欧IV排放消声系统等产品,形成100万辆份能力。到2015年,汽车电子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建立3~5个激素原料药和中药现代化科研生产基地,开发10个以上知名品牌,建设5~8家生物医药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中药材基地130~150万亩。到2015年,医药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

重点项目有:郧县汉宫天圣医药工业园,新建年产10亿支针剂、4条大输液生产线,形成5亿元的产销规模;丹江口丹澳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开发生产高档激素,形成2亿元的产销规模;武当生物有限公司采用生物制约,形成年产10亿片剂能力,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湖北神农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进行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扩能,形成1.5亿元的产销规模。

4、加快发展县域工业

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根基。各县市区认真贯彻“一统三分”发展战略,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一是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龙头企业发展作为县域工业的重中之重。二是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型特色工业。立足资源搞特色,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围绕自身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扶持生产标准高、品牌好、有特色的企业,使资源潜力转变成经济优势,走一条“小产品、大市场”的发展路子;三是发展为汽车产业配套的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业。县域工业要密切跟踪全市工业发展动态,发展配套产业,培育一批以汽车产业为依托的企业群体;四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区域性中心集镇,为振兴县域工业提供支撑;五是充分利用县域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做大做强县域工业。到2015年,全市县域工业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由目前的24%提高到30%以上。

四、推进措施与发展环境

(一)强化产业政策导向,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本着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集聚、一区多园的原则,进一步明确重点区域和产业园区的定位,打造汽车产业聚集区、模具产业园、装备产业园、医药产业园、绿色食品产业园、

茶业产业园等。按照新建企业必须进园区,鼓励老企业进园区,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建立新上项目会审制度,切实把产业布局规划落到实处。成立由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质监局等部门以及茅箭区、张湾区、十堰经济开发区组成的项目评审小组,对不符合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实行不予支持、不予供地等限制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努力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改善品种质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争创或嫁接世界名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同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联系,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行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逐步形成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运用政府财政支持的杠杆,着力抓好企业信息化试点和示范工作。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建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市场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产品信息化、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有重点地实施一批信息化装备改造项目、电子商务项目、园区信息化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全国性行业网站,完善信息交流网络和平台。

(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企业发展。一是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国家、省、市有关支持工业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和限时服务等制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

环境。二是加大协调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审批、用地、评估、资金筹措、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争取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三是举全市之力,全力支持服务东风公司,做好“十二五”规划与东风公司、东风实业、东风汽车零部件公司发展规划的对接。四是继续推进“双亿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健全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促进我市工业良性发展。五是鼓励企业上市,培育有上市融资潜能的企业直接上市融资,争取5-10家企业实现上市。六是加强银政企沟通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七是用好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企业信息化改造等方面的工作。争取建立汽车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实施“百万量级汽车城”建设。

(五)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高素质企业家,加快培育企业经营者市场,建立企业经营者人才库,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努力引进一批外来经营者。拓宽培训渠道,不断提高企业家的综合素质;营造氛围、正确导向、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和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家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开发人才。在加强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用好现有科技人才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降低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成本,鼓励企业引进和聘请外来高科技人才。完善职业教育,以短期培训为主,积极培养一批高级产业技术工人。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为工业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区人社局十二五时期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

区人社局十二五时期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 根据要求,现把区人社局关于XX年暨“十二五”工作总结和XX年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情况 “十二五”期间,xx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坚决贯彻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的决策部署,牢牢抓住就业和社会保障两个重点,坚持民生为本,立足人才优先,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十二五”期间,我区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扎实开展就业促进、就业扶持、就业技能培训民生工程,充分发挥促进就业的整体功效,提升就业服务能力,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努力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先后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招聘会65场次,达成就业意向8355人,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劳动者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就业形势始终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98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260人,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33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就业

局势基本稳定。 (二)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区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城乡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大病保险全面建立实施,“保基本、守底线”的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基金规模不断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截至XX年底,全区城乡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万人,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职工)、%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余人,实现应保尽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五年进行增资,人均月基本养老金为1777元,比“十一五”期末(1056元)增加721元;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10520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积极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累计发放被征地农民5500人基本养老保险费3434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金人员11645人3685万元;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享受待遇总人次为79383人次,待遇发放总金额为29811万元。(其中: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人次29476人次,统筹基金支付16670万元;享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人次为48143人次,统筹基金支付10884万元;大病救助350余人次,大病救助基金支付700万元;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北省人民政府 本纲要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十三五”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推动全省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紧紧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总目标,坚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不动摇,坚持竞进提质、效速兼取不松劲,遵循“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全面推进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建设,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始终保持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良好发展态势,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经济总量跨越提升。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96万亿元,由“十一五”末的全国第11位上升到第8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05亿元,提前两年完成翻一番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达到2.9万亿元,五年累计完成10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由7个增加到17个。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7万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达到540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完整word版)实验室建设规划

实验室建设规划 为了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我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根据“十二五”发展计划,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 (一)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目前,我系实验室有高级实验师一名,聘用制实验员1名。有建材、测量、力学、土力学实验教师7名,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1名,工程师1名,助教1名。多名教师可担任建筑CAD、制图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主要问题是专职实验员较为短缺,多数实验室管理任务由教师兼任。 (二)实验室建设状况 实验室现有力学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测量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建筑多功能机房5个实验室,面向土木工程和城市规划两个本科专业及工程造价专科专业服务。实验室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575万元。目前可开设的实验课程有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土木工程测量、材料力学、建筑CAD、制图实训等课程,可开设各类实验项目30余个。 (三)实验教学情况 实验室名称实验课程名称开出实验 项目数 面向专业 承担人时 数/学年 备注 测量实验室土木工程测量9 土木工程、城 市规划、工程 造价 8640 建材实验室土木工程材料 5 土木工程、工 程造价 8640 土工实验室土力学 5 土木工程4320

力学实验室材料力学 5 土木工程4320 建筑多功能 机房建筑CAD 土木工程、城 市规划 主要承担 实训课程 设计等任 务 (四)实验室承担科研及教学研究情况 目前,实验室可承担少量的社会建设项目和部分校级科研项目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研究。 二、建设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努力造就一支思想活跃、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完全能够胜任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的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实验符合教学评估要求,数量充足,实验设备完善,能满足学生实验、实训要求,初步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实验室。 三、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 按照学院十二五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国家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要求,以学科建设和实验教学的需要为依据,紧紧围绕“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围绕教学中心任务,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以科研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规范、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 四、建设内容 (一)建设项目 完善测量实验室、工程造价及建筑设计实训室、力学实验室,

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_工作总结.doc

人社局“十二五”总结和十三五“规划”_工作 总结 “十二五“期间,区人社局紧紧围绕“人才优先、民生为本”的工作主线,充分发挥部门职能,锐意进取,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迈上新水平,为“十三五”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范文” /> 一、“十二五”时期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13558人,比2010年上升59%。农村劳动力转移由2011年的9950人增加至2015年的11000人。2011年以来,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近10000余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600个,安置就业困难对象2600人次,发放各类岗位补贴、社保补贴3700万元。35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50”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城镇登记失业率在 2.6%-3.5%之间,低于

4.5%的控制线。 我区输送机社区、凤凰社区被省人社厅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输送机社区被评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中村村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以来,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55人,累计征缴保费3637万元。基金滚存结余6004万元。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214人,基金征缴6970万元。城镇居民医保参加人数34562人,参保率9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5520人,参保率98.6%,累计发放养老金1654万元。为26个城中村4124名村民办理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已有3500余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财政补贴资金8772.8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由1780人增至3783人,累计征缴失业保险基金257万元。 (三)人才结构日趋优化。坚持人才优先、服务发展,不断

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公告

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公告 发布时间:2011-5-11 阅读:219次 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项目申报工作已启动,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全省,公平竞争,择优立项。有条件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按规定申请资助。资助课题以研究经济社会问题、现实发展问题、地方问题为主,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 二、2011年度省社科基金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资助办法。申报者应按照《课题指南》要求,选择具体申报题目开展研究,并在受理期限将研究成果报送我办,我办将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审,择优立项。 三、申报通知、《课题指南》请从理论信息网(.hbllxx.)、社会科学网(.hbskw.)上下载。 四、我办受理申报时间从2011年9月15日起至2011年9月30日止。 五、联系:4、87816702;联系人:邓品、春云 中共省委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五月九日 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1年度课题指南 说明 一、《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旨在引导和激励我省社科理论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加强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 二、《课题指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发展专题研究,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研究。课题分类既以学科为基础,又不受学科限制,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于第一部分,研究者一般应在所列题目中选择,以此为主要资助对象,其中带★号者为重点课题,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选少量题目。对于第二部分,根据学科发展自行选题,《课题指南》不提出具体参考题目。研究者以专著、研究报告、论文等成果形式申报课题。2011年度拟资助研究课题180项左右,其中,专著每项资助经费3万元左右,研究报告2万元左右,论文1万元左右;重点课

A“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申请评审书讲解

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 【课题批准号:CTF 120862】 子课题申请?评审书 申请人姓名主持人姓名 申请人单位名称主持人单位 填表日期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管理办公室 年月日

填表说明 一、子课题单位的主要任务 1.组织子课题人员按照总课题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子课题各项工作,按时完成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2.对本单位承担的子课题加强领导和管理,在时间、人力、物力、经费等条件上给予支持和保证。 3.组织相关人员按照总课题组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进行研究和实践,每届年会前将阶段性成果上报总课题组。 4.在课题研究实践进程中,如有问题或建议应及时向所在县(市、区)或市(地、企)相关部门报告,也可直接向总课题组反映。 5.课题任务完成后,子课题负责人应向县(市、区)和市(地、企)相关部门提交验收申请报告和配套材料,报总课题组验收评审,颁发课题结题证书。 二、填写本表的具体说明 1.表中所列栏目必须全部填写,尤其要写清相关人员的联系电话、邮箱、通讯地址。 2.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应有明确分工,在最后的成果中必须有切实的贡献,此外还应有自己独立的成果。 3.鼓励一般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人数不限,但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成果。 4.课题的论证部分是申报内容的核心,要确保实用性、科学性、创新性。 5、封面编号由总课题组根据审批情况统一填写。 三、子课题申请表报送一式3份,请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直接报送“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总课题组。

一、基本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建设五年规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建设五年规划 为了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实验室建设,促进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的开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规范我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根据“十二五”发展计划,本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 (一)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计算机系成立于1996年,2000年开始招收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已有10多年的办学历史。2001年招收计算机教育专业专科学生,根据高等教育专业规划,2005年开始专业调整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两个专业。2009年与太原师范学院联合办学,招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本科)”专业,2010年开办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面向全省招生,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2个专科专业,本、专两个层次的学生共13个教学班1350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学生1236人,专科学生114人;没有技术型的实验教师,目前,实验室的维护和维修等全部由教师兼任。 (二)实验室建设状况 计算机系现有软件基础实验室1个(60[2010]台),计算机硬件及维护实验室1个(50台微机(2003)、50套电路及接口实验箱[2006]),一个网络实验室(三套实验设备[2006]),实验用房300平方米,不能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需要,缺少重要的实验室。

(三)实验教学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现有实验室主要开设《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设计》、《数据库类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学校主办及国家主办的一些竞赛等课程实验实践的教学任务。 (四)实验室承担科研及教学研究情况 实验室主要可以承担教师应用软件、数据库类、语言类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软件开发、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与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各类比赛实验基本条件。 二、建设目标 在我系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建设,使我系实验室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上质量,形成特色鲜明,辐射作用大,示范作用强的教学示范实验室。具体目标如下: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 2、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实验技术人才; 3、建设具备先进的、资源共享的、可以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和管理的软硬件环境; 4、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的水平; 5、为高等学校实验教学提供示范经验,带动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为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一系列挑战,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 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二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三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迈出坚实步伐,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是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工资分配关系进一步理顺,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上传者知盟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9412869298.html,

六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实现较快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今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和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省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我省坚持走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应对危机和复杂局面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环境看,国内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持续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难度加大;我省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改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重道远,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自身看,也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最新最全上海十二五建设规划 黄浦区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闸北区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 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 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 四川北路地区; 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 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 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 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 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

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 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 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 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 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 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 青浦淀山湖——白鹤; 奉贤南桥——奉城海湾; 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 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 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原规划在惠南的浦东铁路客站,不再设立在沪通铁路线上,而是深入该区域内部,服务于整个除了西部沿江地区以外的浦东。沪通铁路提升为高速铁路。 2,南汇新城将扩展,与奉城大团和奉贤海湾联合发展。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大型居住区导入。 3,市规划局已经做了1800公里地铁网络的远期规划,今后新城之间、大虹桥到大浦东之间,也将有快速地铁(四根轨道的地铁)。 4,请大家注意张江科学城中区,那真是未来派的精品。沪通铁路和郊环线将合并过黄浦江。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的第一"我们单位"商务区。 外滩地块,要完成外滩源二期、四川南路地块、十六铺二期、新开河地块、董家渡区片的整体建设,以及薛家浜地块的调整。 陆家嘴花木"我们单位"商务区,要完成上海中心大厦和中心区地下综合体、中心绿地地下综合体以及连廊建设,对港务大厦等9栋早期写字楼进行重建改造;加快上海船厂地 块开发;调整充实世纪大都会、新上海商业城的功能;2013年起逐步进行崂山、乳山、梅园西块、陈家门、竹园南块、东昌东园、天后宫地块等的拆迁。

全国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立项申报书案例1

NOESP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课题申请·评审书 课题名称 指南题号二(八) 课题类别国家一般课题 学科分类 课题负责人 责任单位 填表日期 2012年9月12日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7月修订

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认可所填写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审批书》(以下简称为《课题申请·审批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投标申请·评审书》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委托部门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 4.恪守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守课题管理规定。遵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7.明确课题研究的资助和立项部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教育部级课题研究成果发表时须在醒目位置独家标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成果”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成果”字样,课题名称和类别与课题立项通知书相一致。凡涉及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须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 8.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要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 9.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10.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合理有效使用课题经费,不得滥用和挪用。课题结题时如实报告经费使用情况,不报假帐。 11.按照预期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立项获得批准的资助经费低于申请的资助经费时,同意承担课题并按预期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12.成果达到约定要求。课题成果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公开发表,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本人完全了解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申请者(签章):__________ 年月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十二五十三五实验室建设规划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11-2015或2016-2020年 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一、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目前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人数大约在70人左右,一年 级学生是计算机大类招生,未分专业,按其平均人数35人左右计算,本专业每 年承担100人左右的专业教学工作。本专业目前主要的培养方向有:java软件 开发、.NET软件开发、网页设计三个方向,但涉及到的课程面很广,需要使用到的实训室包括:软件实训室、软件开发与测试实训室、网络实训室、硬件实训室和多媒体实训室。 目前计算机系已建立校内实训室4个,如下表: 表-1现有校内实训室 目前计算机系已建立校外实训基地5个,如下表: 表-2现有校外实训基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虑本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人数情况,及将来本专业可能专升本的情况,现 有的校内实训室对于本专业而言存在如下问题:网络实训室设备落后,数量不足,不能跟上较新的网络技术的实训要求;硬件实训室组装机设备落后,缺乏相关电路板、焊接设备、硬件故障检测设备、打印机等,无法展开如电路板级别的维修、打印机常见故障的维修等实训内容;软件实训室设备不足;缺乏多媒体实训室和IT技术创业实习基地。 现有校外实训基地数量还不够,没有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硬件等方面的实训基地。 三、建设目标及建设内容 1. 建设目标:满足本专业教学的实训要求。实训室建设要根据教学、科研具体情况,务实建设,并能强有力的支撑实践教学,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顺利开展,还能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注重实训室教师队伍建设,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打造高质量的实训室;实训室建设经费在学校投入为主的前提下,争取校企联合、省、校共建等多种方法,多种渠道筹集经费。 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除了每年组织学生和教师赴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行之外,争取与企业签订项目开发协议,开展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学生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加强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2. 建设内容: 表-3计划新建校内实训室 表-4计划新建校外实训基地

人社局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人社局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可编辑版】

人社局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人社局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人社局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人社局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社局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和省、市人社部门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和谐劳动关系,圆满地完成了“十二五”期间及201X年人社工作任务。现将“十二五”期间及201X年人社工作总结如下。 一、“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促进就业的整体功效,五年累计全区城镇新增就业0.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以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从“十一五”末的 4.4万人次增到1 37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安全良好,基金滚存结余2379 4.86万元。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五年累计新招录用公务员143人,新招聘事业单位人员239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人才达1342人,高技能人才575人;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2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6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人,省政府津贴2

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及配套政策法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实施《XX市XX区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XX市XX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调整工作,为全区2177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956名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工资。认真开展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集中治理工作。劳动关系日趋和谐。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稳步提高,“十二五”末全区劳动用工登记11143人,合同签订率达97%;规范企业用工,企业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率先完成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在三区四县率先推行建筑劳务实名制“一卡通”,在社区办、各乡镇、规上企业共成立13家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走在全市前列;成立了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加强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解,调解率达90%。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夯实。依托全区创新的“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建设,在乡镇、村居为民服务中心(工作站)设立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窗口;积极做好社保业务档案省级达标验收工作,社保中心、医保中心和居保中心被评为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一级单位。人社政策宣传不断加强。整合各类资源,丰富宣传形式,构建了一个互联互通、覆盖广泛、信息全面、方便实用的“综合性”区级宣传服务平台,并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国家级基层宣传平台试点区县。5月28日,人社部宣传中心副巡视员龚南相一行来我区调研,对我区人社基层宣传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全国会议上推广。“十二五”期间先后被省就业工作领导组授予“就业工作先进区政府”、被省城乡居保工作领导小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 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沪府发[2012]15号 【发布部门】上海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2.15 【实施日期】2012.02.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12〕1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上海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加快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主要任务之一。发展旅游业将有效带动上海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力提升上海城市国际形象和影响力,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机遇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上海旅游业紧密依托城市发展,把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契机,成功应对了复杂宏观经济环境的考验,抵御了突发事件的严重冲击,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在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0年底,上海共有各类旅馆约6700家、床位约55万张,其中,星级饭店298家,包括五星级饭店44家、四星级饭店64家、三星级饭店123家、二星级饭店65家、一星级饭店2家;旅行社1037家,其中,可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42家;A级景区(点)61个,其中5A级景区(点)3个,4A级景区(点)28个,3A级景区(点)30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8个;红色旅游基地30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45个;旅游集散站6个。2010年,上海旅游业总收入达3053.23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90.3%。旅游外汇收入达64.05亿美元,较“十五”期末上涨77.5%。国内旅游收入达2522.94亿元人民币,较“十五”期末增长了约92.8%,年平均增长18.6%。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851.12万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733.72万人次,国内游客2.15亿人次,分别较“十五”期末上涨49%、65%和138.2%。国内来沪游客人数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2010年,受益于上海世博会,突破2亿人次大关。受金融危机影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努力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强化保护。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环保惠民,促进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将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洁空气、吃上放心食物等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实现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从源头预防,把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坚持将解决全局性、普遍性环境问题与集中力量解决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问题相结合,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 一、“十一五”实验室建设总结 按照“十一五”实验室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分布实施,集中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建成了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十一五”期间,学校建有19个中心制的实验教学中心(下设87个分室)及1个工程训练中心,形成了以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实验室为基础的结构层次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实验室体系。制定和完善了实验室工作、人员、安全、开放等各类实验管理制度,并成立了实验室指导委员会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使实验室建设有据可依,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十一五”建设期,学校新增实验用房面积约22000平方米,2007-2010年,共投入11366万元购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成多媒体教室10个,1162座,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语言实验室3个,256座。截止2010年8月31日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计22324台/套,总值已达24849万元。2007年以来,我校中地共建项目成效显著,共有13个中地共建实验室建设项目获得中央财政的资助,资助总额达4500万元。(2010年9月建成多媒体教室60个,6653座,语言实验室11个,660座) 学校加强了实验室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设置实验教师岗位,部分实验室主任由高职称的教师担任。目前,全校实验队伍总人数有209人,其中专职实验教师44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45.45%,兼职实验教师41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56.10%,专职实验技术人员124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占29.84%,本科以上人员占43%。 学校实验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基本满足了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的实验教学要求,目前全校实验室承担实验项目2072项,年实验学时数约7693时(不含毕业设计),人时数达2839627人时,实验项目开出率达98%,其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的课程459门,占总开出的实验课课程的77%,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936项,占总实验项目总数的46%。实验室还加大了开放力度,学校大多数实验室都不同程度地向学生开放。开放的形式包括:以开放实验项目为载体向学生开放;以选修实验课程开放;为学生社团完成课外科技活动开放;为学生实验竞赛、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实验预习、实验续做、实验重做、实验拓展研究以及完成毕业设计实验等。 二、目前学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的不断扩招使学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学校的实验设备与师资力量并未能实现同步增长,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只能维持正常的实验教学秩序,而

人社局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

人社局十二五规划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社局关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和省、市人社部门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和谐劳动关系,圆满地完成了“十二五”期间及20XX年人社工作任务。现将“十二五”期间及20XX年人社工作总结如下。 一、“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促进就业的整体功效,五年累计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以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从“十一五”末的万人次增到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安全良好,基金滚存结余万元。 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五年累计新招录用公务员143人,新招聘事业单位人员239人;

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人才达1342人,高技能人才575人;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2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6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人,省政府津贴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 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及配套政策法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实施《XX市XX区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暂行办法》、《XX市XX 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调整工作,为全区2177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956名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工资。认真开展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集中治理工作。 劳动关系日趋和谐。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稳步提高,“十二五”末全区劳动用工登记11143人,合同签订率达97%;规范企业用工,企业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率先完成劳动监察“两网化”建设,在三区四县率先推行建筑劳务实名制“一卡通”,在社区办、各乡镇、规上企业共成立13家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委员会),走在全市前列;成立了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加强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解,调解率达90%。 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夯实。依托全区创新的“两个中心两个工作站”建设,在乡镇、村居为民服务中心(工作站)设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作者:————————————————————————————————日期: 2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印发《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经信企(2012)416号 索取号: (发布日期:2012-07-18) 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各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结合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我委组织编制了《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2年7月11日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时期,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本市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的工作部署,结合上海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本市中小企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中小企业已成为创新驱动的活力源泉、劳动者就业的主体、经济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十一五”发展状况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中小企业(法人型企业,下同)33.9万户,吸纳从业人员805.7万人,实收资本总额为20028.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1924.3亿元,分别占全市企业的99.5%、80.8%、77.1%与64.5%,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企业分布看,上海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业,工业,商务服务业,零售业,建筑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业9个行业,总户数为30.5万户,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90.2%。“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中小企业行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十一五”期间上海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图 从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看,2010年上海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工业、批发业、建筑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零售业7个行业,总人数684.5万人,占图2-1 “十一五”期间中小企业主要行业户数情况 -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 120,000 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 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 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 他(户)2006年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