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本章重点

(一)核心知识点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目标、主要问题、以及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与区别

2、国民收入核算中DPI 、PI 、NI 、GNP GDP 、五个总量指标及其相互联系

3、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4、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5、两部门、多部门的国内收入决定理论

(二)本章知识脉络图

二、本章内容精要

(一)本章内容总结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目标

宏观经济学是将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它研究的是经济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总人数、价格水平等,所以又称为总量经济学,通过对政府预算赤字、贸易赤字、利率和汇率变动的问题研究,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和对策,最终实现较高的国民产出、充分的就业水平、较低的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比较

联系: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供求曲线的形状也大体相同,都差不多地向下倾斜和向上倾斜,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宏观分析有些变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得到。区别:微观经济学的供求曲线是个体经济的供求曲线,由此决定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也是个体经济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宏观经济学的供求曲线是整个社会的供求曲线,由此决定的价格和产出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社会产出总值。

3、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未扣除当年的资本耗费。

4、国内生产净值(NDP)

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折旧。

5、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它等于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6、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7、经济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折旧+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利润+租金+利息+工资=GDP

GDP-折旧=NDP

政府补助金+转移支付NDP-间接税-企业=NI

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险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NI-公司未分配利润=PI P I -个人所得税

=DPI 8、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9、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 和实际GDP 的比率称之为GDP 折算指数

10、核算GDP 办法

生产法、支持法、收入法,最常用的是后两种方法。

国外支出+政府支出+投资资支+支出国内生产支出法净出口;政府购买投资消费消费总值公式:+++==

收入法公式:入各种种生产要素的收

=国民收入 折旧+间接税+利润+租金+利息+工资=

11、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着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式

在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的经济中,这一恒等式分别是:

K)+X -(M +G)-(T +S =G)以及I -(T +S =I I,=S

(二)经典例题

1、下列各项中,能计入GDP 的有( )

A. 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合价值

B.出售股票的收入

C.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D.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的收入

答案解析:D ,本题考察的是对GDP 概念的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未扣除当年的资本耗费。

2.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这个命题( )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才C .可能对可能不对D.以上三个答案全正确

答案解析:C,本题考察的是对中间产品概念的理解。中间产品是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的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因此面粉可能是食用的最终产品,也可能是生产面包的中间产品。

3、为什么用收入法、支出法、生产法核算的GDP是相等的?

答案解析:在简单的社会经济中,如果凡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都被卖掉,那么,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等于最终产品的总销售收入,也就是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所以用“生产法”计算得到的“总产出”等于用“支出法”计算得到的“总支出”。最终产品的总销售收入被分配成工资、利润、租金和利息等,形成家庭的收入。因此,总支出

=

总收入。

总产出

=

4、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解析:联系:(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区别:(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

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三、基础训练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实际GDP)

2、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3、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

4、消费支出

5、GDP折算指数

(二)单项选择

1、下列各项能计人GDP的是( )

A. 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合价值

B. 出售股票的收入

C. 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D. 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的收入

2、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 )

A. 有形的产品

B. 无形的产品

C. 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

D. 供以后的生产阶段作为投入的产品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GDP和GNP都是流量概念

B. GDP是地域概念,GNP是国民概念

C. GDP和GNP都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

D. GDP和GNP是同一概念,没有区别

4、在国民收入支出法核算中,住房是属于( )

A. 家庭消费支出

B. 企业投资支出

C. 政府购买支出

D. 以上都不是

5、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 )的总和

A.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总出口

D. 工资、地租、利息和折旧

6、GNP与NNP不同在于( )

A. 价格变化

B. 折旧

C. 生产能力的提高

D. 技术水平的差异

7、假设2000年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为500亿美元,如果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价格比基年翻了一番,并且实际产出比基年增加了50%,则2005年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为( )

A. 750亿美元

B. 1000亿美元

C. 1500亿美元

D. 2000亿美元

8、当实际GDP为175亿美元,GDP价格缩减指数为160时,名义GDP为( )

A. 110亿美元

B. 157亿美元

C. 280亿美元

D. 175亿美元

9、已知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为10000亿美元,它在本年度生产了2500亿美元的资本品,资本消耗折旧是2000亿美元,则该国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 )

A. 250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

B. 12500亿美元和10500亿美元

C. 25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

D. 7500亿美元和8000亿美元

10、如果某国名义GDP从1990年的10000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5000亿美元,物价指数从1990年的100增加到2000年的200,若以1990年不变价计算,该国2000年的GDP为( )

A. 10000亿美元

B. 12500亿美元

C. 25000亿美元

D. 50000亿美元

(三)分析说明

1、为什么要计算实际GDP?名义GDP和实际GDP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试比较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三种方法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GDP、GNP、NI

、PI、DPI

4、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

(四)计算题

1、某年发生如下经济活动:

(1)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

(2)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制造了一批餐具售卖给顾客,售价40万美元。

试求:(1)用支出法(最终产品)计算GDP;

(2)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是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2、假设一个国家有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净投资130亿美元,净出口20亿美元,折旧60亿美元,政府转移支付100亿美元,企业间接税80亿美元,政府购买220亿美元,社会保险金120亿美元,个人消费支出700亿美元,公司未分配利润90亿美元,公司所得税65亿美元,个人所得税85亿美元。

试计算:(1)国民生产总值GNP;(2)国民生产净值NNP;(3)国民收入NI;(4)个人收入PI;(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假设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 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 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加工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试计算:(1) 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 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4、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单位:亿美元

试计算:(1) 国内生产净值;(2) 净出口;(3) 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 个人可支配收入;(5) 个人储蓄。

(五)答案解析

名词解释

1、名义GDP:指按产品和劳务的当年销售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指按产品和劳务某一基年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PI:一年内一国个人所得实际收入的总和。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

PI

+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社会保险税

―公司所得税

NI

=

PI。DPI:—个人收入扣除―公司利润

红利

+

+

政府个人转移支付

个人缴纳税,

即个人税

DPI(个人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

=

PI

-

3、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

最终产品。中间型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

品和劳资,如原材料、燃料等。

4、消费支出:居民个人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劳务的支出。建造住

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内。

5、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称为GDP折算指数

单项选择题

1、D

2、C

3、D

4、B

5、A

6、B

7、C

8、C

9、A 10、B

分析说明题

1、名义GDP(Nominal GDP),是指按产品和劳务的当年销售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Real GDP),是指按产品和劳务某一基年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产品的价格变化是经常发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用名义GDP指标比较各年的总产出水平,势必包含虚假的信息,因为总产出的变化可能是由价格变化的因素引起的,因此为了准确地比较各年的总产出水平,就必须剔除GDP统计中价格因素的影响。一般我们用GDP价格矫正指数,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进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换算。GDP价格矫正指数衡量了与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的幅度。

2、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生产法,又称为部门法,是通过加总各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又称为最终产品法,是从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出发,将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一般表示为: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收入法,又称为要素支付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将生产要素提供者所得到的收入加总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一般表示为: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等,也可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储蓄+政府税收。

3、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是因为公务员提供了为社会工作的服务,政府给他们的工资就是购买他们的服务,因此属于政府购买,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并不是因为灾区或困难人群提供了服务,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们发生了经济困难,丧失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

的,因此这部分救济金属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

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

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

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

计算题

1、(1)餐具是最终产品,GDP为40万美元

(2)生产过程中,12.5(万美元)

=

7.5

工资;

5

+

=

-

10

银矿利润

7.5

=

成本

-

=

售价

=

利润 2.5

40

-

银器商利润(第二个减号)

=

10一5

=

25

∴(加号)2

总利润

=

=

2.5十

工资

利润

=

收入法计算GDP

=

+

40(万美元

=

27.5

+

12.5

2、(1)国民生产总值

+

=

G

-

M)

C

GNP亿美元

=

+

I

+

(X

+

=

1130

700

220

20

(130

+

+

60)

+

(2)国民生产净值1070

-

国民生产总值GNP

=

NNP亿美

折旧

60

=

-

1130

=

(3)国民收入990

-

国民生产净值NNP

间接税

NI亿美元

=

=

80

-

1070

=

(4)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转移收入-转移支出=NI+政府转移支付-公司未

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815

-

100

990

90

+

=亿美元

-

120

=

65

-

(5)个人可支配收入730

-

个人收人PI

PDI亿美

=

个人所得税

=

85

-

815

=

3、(1) 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

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

 7.5+5=12.

5(万美元)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

30-5)=

(10-7.5)+((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GDP 为

4012.5+27.5=(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 是相同的

4、(1) 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0500=800-30,因此0500=800-30(亿美元)。

(2) 从NX GDP=C+I+G+中可知G -I -C -NX=GDP

因此,净出口0=40000-800-96 800-3 NX=4(亿美元)。

(3) 用BS 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 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 ,从而有990=960+30=G +B S =T (亿美元)。

(4) 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民生产净值中直

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d =NNP -T =4310(亿美元)。 300-990=3

个人储蓄000=310 310-3 S=YD-C=3(亿美元)。

四、知识拓展

案例1:我国GDP 是如何确定的?

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 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呢?据国家统计局专家讲,我国的GDP 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 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 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 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 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 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我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案例2: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调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给保姆不发工资了,GDP就会减少。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和两位美国学者艾墨里.B.洛文斯,L.亨特.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作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1998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的国家的。一句话,他们把

GDP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看来GDP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 中,都可以增加GDP。尽管GDP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我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五、名校考研习题解析

(一)名校考研真题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中南财大2003研)

2、国民生产净值(NNP)(武大2001研)

3、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厦门大学2006研)与消费物价指数(人行2000研;武汉大学2006研;南开大学2006研)

4、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南开大学2005研;深圳大学2005

研)

5、绿色GDP(北师大2007研)

6、简要说明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武大2007研)

7、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GDP?

8、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说明“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可能性。(中山大学2005研)

(二)真题解析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

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2、国民生产净值(NNP ):在实物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 )与资本折旧之差。

3、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国内生产总值平减内生产总值

基期价格计算的当期国国内生产总值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当期指数=。GDP 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也称零售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来表示即为:

100?=格计算的价值

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CPI 消费价格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

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消费价格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

4、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处于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本国国民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国民生产总值。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中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当年的全部支出总和计算或用全部收入总和计算。从支出方面计算,包括以下四项: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②私人国内投资总额;③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总额;④货物与劳务输出净额。从收入方面计算,主要包括:工资、利息、地租、利润和折旧。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本国领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以领土作为统计标准,即无论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外国,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记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暂住国外的本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暂住本国的外国公民的资本和劳务创造的价值。

5、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6、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有:

(1)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首先,GDP是衡量一国经济福利的一项重要指标。实际GDP衡量了该国满足其居民需要和愿望的能力。从一定程度讲,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决定了GDP的水平和GDP的增长。其次,在长期,GDP依赖于劳动、资本和技术在内的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增加和技术水平提高时,GDP增长。

(2)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虽然经济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是长期中决定GDP的基础,但在短期,GDP也依赖于经济的总需求,进而所有影响总需求的变量的变化能够引起经济波动。更高的消费者信心、较大的预算赤字和较快的货币增长都可能增加产量和就业,从而减少失业。

(3)预期在决定经济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居民和企业如何对政策的变化做出反应决定了经济变化的规模,甚至有时还决定着经济变动的方向。

(4)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

(5)无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还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都承认,经济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

7、(1)计算GDP的支出法是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的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加总起来。在四部门经济中,支出主要有四种:家庭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出口与进口额之差)。

①家庭消费支出包括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其中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如汽车、洗衣机、电视机等;购买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如食品、衣服等;劳务支出,如理发、医疗和教育等。消费支出用C表示。

②企业投资支出是指企业用于机器设备、厂房和存货方面的支出。投资支出用I表示。

③政府购买支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和。修建道路桥梁、添置军事设备和支付警察的工资是政府购买的例子。政府购买用G表示。

④净出口定义为出口额减进口额,以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NX表示净出口,则有:NX=X-M。

(2)根据支出法有: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

出口,即GDP=C+I+G+NX。

(3)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GDP,这些项目包括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非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等。②避免重复计算。由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并无明显区别,因而在计算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计算。在实际计算中,如果最终产品的价值全部记入GDP中,那么中间产品就不应记入GDP中,即使这种产品是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购买来的也是如此。如果中间产品在此之前已计入GDP中,那么该产品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只能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方可计入GDP中。

8、(1)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核算GDP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常用的是后两种方法:

第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谁是最终产品的购买者呢,只要看谁是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除了居民消费,还有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及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写成:

GDP=C+I+G+(X-M)

第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①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在这里指人们给企业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

等。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②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③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④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⑤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

这样,按收入法计得的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它和支出法计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还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2)“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可能性

从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GDP增长虽快,但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却落后于GDP的增长,构成GDP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矛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①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例如,利润收入中要给政府缴纳公司所得税,公司还要留下一部分利润不分配给个人,只有一部分利润才会以红利和股息形式分给个人。职工收入中也有一部分要以社会保险费的形式上缴有关机构。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各种形式从政府那里得到转移支付,如退伍军人津贴、工人失业救济金、职上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可见,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为:

国内生产总值=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转移支付

从这个公式分析,在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由于个人所得税、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的快速增长,完全有可能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

②从我国实际情况看,GDP 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原因主要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是靠国债和外贸两个外力支撑的结果,从而表现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常规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长缓慢。最终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GDP 仍获得快速增长。体现在支出法计算GDP 的公式中:M)

-(X +G +I +C =GDP ,在消费C 增长缓慢的情况下,GDP 的快速增长源于投资I 和净出口M)

-(X 的快速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所筹集来的国债资金主要用于投资,其政策导向是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因素,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连续多年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 的增长速度,投资占GDP 的比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至于我们应该注意国民收入分配关系中的消费与积累的适度平衡问题了。十年前在制定“十五”计划时,人们认为30%左右的投资率可能是合适的。而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投资占GDP 的比率已经达到了将近40%的水平。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前,我国的投资占GDP 的比率已经处于逐渐攀升的状态,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这种比率上升的趋势明显加强。保持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适度平衡,是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千万不可忽视。

投资占GDP 的比率的明显攀升必然造成消费占GDP 的比率的逐步下降。而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的缓慢。连续多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明显低于GDP 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近乎停滞,更是需要我国政府认真解决的问题。在消费领域内,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消费需求增长相对不足,2001年上半年消费增长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低于上年;二是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据统计,表征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十分不利于中长期有效需求的扩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