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股市到底怎么了?是短期狂欢还是长期牛市

中国股市到底怎么了?是短期狂欢还是长期牛市

中国股市:短期狂欢还是长期牛市?

自央行宣布降息以来,沪深股市一路高歌猛进,沪指甚至一举突破3000点大关,创44个月新高,沪深两市成交量破万亿,民间投资热情大涨。尽管随后股市经历了短暂的深度回调,但是不少人认为牛市依然可期。伴随股市的节节走高,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此前提出的“卖房买股”的言论被媒体误传并大范围传播,引发热议。此间,质疑与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证监会新闻发言人也做出表态,警示中小投资者不要被市场卖房炒股、借钱炒股的言论所误导,不要盲目跟风炒作。

此轮股市快速上涨的背景是什么?如何看待其中蕴含的风险?“卖房买股”言论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未来牛市是否可期?下一步改革应该从何入手,才能保证中国股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股市狂欢背后的推手

今年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多地楼市也是量价齐跌,11月以来,股市却屡创新高,您认为股市暴涨的宏观背景是什么?支撑这一轮快速上涨的原因是什么?

林采宜:股市的上涨或繁荣,与以下因素有关。

第一,从中长期来看,最根本的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考察沪深两市共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盈利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盈利见底的公司数量达到了70%,即大部分公司的销售利润率在今年一季度、二季度见底,三季度已经出现了回升,这是股市上涨的基础之一,因为上市公司业绩是最根本的条件。

为什么整体经济增速在下滑,企业的盈利能力却回升,实际上是经济转型期产能出清的效应。由于过去PPI的下滑以及企业利润下滑,都与产能过剩有关。当制造业产能过剩时,解决方案是一部分企业退出市场,这就体现为经济学上的“产能出清”。实际上,将导致供给减少,存活下来的企业利润和经营环境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产能过剩程度也会下降,在总量上体现为增速下降。观察日本、韩国等其他转型国家的数据,也有类似的情况,当企业盈利见底时,股市也会见底。因此,今年国内上市公司盈利已经见底,所以股市开始上涨。

第二,推动股市上涨的直接因素是资金链。资金链通常与货币政策相关,今年四季度以来,整个市场无风险利率中枢在下移,无风险利率的整体水平在下降。这可以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中看出,也可以从央行的回购利率以及同业间的拆放利率看出。尤其是两周前央行的降息,向市场传递了非常明确的预期,即中国的利率已经见顶,市场大都预计未来会进入降息通道,无论央行是否会持续降息,目前市场都在预测整体资金链会更加宽松。同时,理财产品收益率在下降。过去十年中国M2从10几万亿涨到100多万亿,发行的货币大部分都进入了房市,催生了房地产价格拼命上涨。过去两年,大量资金流入了理财产品,目前在银行、保险、信托、券商、基金和互联网理财中囤积了约40万亿资金,其中部分资金,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由于收益率下降,流出理财产品,进入了股市。所以,此轮股市上涨的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于场外,而场外资金主要来自于理财。伴随着无风险利率的下降,以银行业为例,上市银行平均资产回

报率约为16-18%,而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已经从去年高点的6-7%降到4%,在此情况下,部分风险偏好较高的资金退出,进入股市,在股市中主要购买市盈率低的股票,因为市盈率如果低于10倍,理论上其资产回报率将大于10%,这是此轮大盘股暴涨的一个重要的资金力量。

第三,此轮股市大涨与现有的融资融券交易机制有关。券商从去年开展融资融券以来,通过信用交易机制,可以把现有的股票作为抵押,向券商进行融资交易,今年一、二季度融资业务部门每天开盘后就出现爆满的局面,用尽全部融资额度。融资制度提供了杠杆效应,放大了做多的力量,这是推动股市上涨的交易制度的力量。

第四,我认为目前由于股指期货,国内市场有做多和做空两个方向,很多在股指期货做多的机构和个人,通过杠杆放大了做多的预期,在股市拼命拉升指数股,因为大盘股都是指数股,把指数拉上去以后,在两个市场都可以获利。所以,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都通过杠杆效应放大了股市目前做多的能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指数股、大盘股的放量上涨。

第五,预期。现在“资金牛”已经变成了“预期牛”,“预期牛”又会量化“资金牛”。

长期来看,我认为无风险利率下行和企业盈利提升是支撑因素,也是催化剂。这一轮股市涨势如此快速主要是“资金牛”和“预期牛”在发挥作用,而不是“改革牛”或企业的“盈利牛”。

刘纪鹏:可以看到,2014年中国资本市场整体处于徘徊和探索中,尽管最近行情突然向好,但是市场对快速上涨背后的成因,也就是中

国经济是否完成了转型还不明确。此外,无论注册制,还是证监会探索自身的“监审分离”都尚未完成,整体行情尚不明确,所以我对这一轮行情还不敢下定结论。2014年是尚未走出制度性变革监管大门的一年,所以仅仅靠宏观政策的变化,监管部门也不应该沉浸于这一轮快速上涨的行情中,认为大功告成了。

暴涨暴跌下的风险

近期,因为股市大涨,很多机构和散户纷纷通过融资融券业务等加杠杆操作,您如何看待股市快速上涨当中的风险?

林采宜:通过加杠杆操作这是国际惯例,实际上应该是对冲风险,而不是取消融资融券。应该放大融券,加强做空机制,在产品创新方面力度要增加。不应该对市场过多限制,那样会缺乏活力。任何市场不能完全没有泡沫,完全没有泡沫的市场就像没有泡沫的啤酒一样,就不好喝了。

要如何避免严重后果,应该增加双方力量的操作手段。比如现在股市中做多的能量很强,但是没有做空的手段。现在能够融券的品种非常有限,进行已经炒到很高价位的股票,想把券融过来,再抛空很难,操作上风险非常大,难度也很大,而且融券的品种非常有限。市场总是由空方和多方组成,现在多方力量可以通过杠杆放大能量,空方力量除了把股票卖了以外,没有能量去放大他自己做空的能量,这就造成多空双方市场操作能量的不对等。这个不对等与制度设计有关系,因为成熟的市场肯定是双边市场,双边市场就是多方有诸多手段来放大能量,空方也有足够手段来放大能量,进行多空对搏。多空对

搏有一个好处,能够强化整个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而现在就等于多方拿着斧子上场,空方是赤手空拳。如果双方的力量能够均衡,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就会更为成熟。当然市场会波动,但是波动后走向均衡的几率会更加。所以市场的发展不是把现在融资融券关掉,而是要发展更多的做空机制。其他绝大部分国家都有双边交易,比如香港市场有期权、个股期权、个股期货,但是国内市场没有这些产品,我们现在做空产品严重不足,所以每次中国股市一上涨就是疯涨,因为多空双方的能量和工具完全不对称。以前是单边市场,现在是准单边市场,这是由不成熟的交易制度设计所导致的。

近期股市在暴涨之后又经历了暴跌,您认为这是否是正常回调?

林采宜:这是市场正常的回吐。因为大量获利后,券商等板块已经上涨100%以上。现在市场预期监管会收紧,因为证监会有几百家企业在排队IPO,只要IPO开闸,股市的供求关系马上就会改变。

此外,A股从2100点启动到现在,股指涨幅已经超过30%,没有出现过明显的回调,所以从理论来说回调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需要的。另外,市场目前预期监管当局会出台措施,包括证监会已经明确了新股发行注册制,注册制真正出台可能尚需时日,但目前已经过会以及在整理过程中的企业达到几百家,随时都可以放入市场,适当浇灭过热的股市,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手段。

这一轮上涨行情中,大盘股都在上涨,券商涨得比较多,因为每一轮牛市中券商的业绩都会翻倍,如果市盈率不变,股价也应该可以翻几倍,所以券商股上涨算是业绩推动。

沪港通与A股:冰火两重天?

沪港通开通近一个月,投资者热情远低于预期,但是A股成交量却异常火爆,您怎么看待A股和沪港通的冰火两重天?

林采宜:沪港通相当于“国际板”的预热,投资者热情不高有几方面的因素。

第一,A股估值并不比港股高。作为A股国内投资者,目前面临如此强的牛市效应,因此对港股不感兴趣,而且几乎不了解海外市场的情况和操作规则,两个市场性质完全不同。同时,国内市场较大且估值较低,所以总体上进入沪港通的资金相当小。

第二,对于沪股通,以前QFII和RQFII这条路始终是敞开的,但特别是跨境投资,主要以机构投资为主,很少有个人投资。所以沪股通开通后,实际上对海外资金吸引力不是特别大,因为过去也有投资路径,只是沪股通的交易成本更低,资金进出自由度更高而已。所以相比之下,沪股通和港股通,尤其是港股通存在很多限制,只有20%左右股票对国内投资者开放,因此,这种新的跨境投资模式目前没有引起市场的兴奋点是很重要的原因。此外,沪市和香港市场交易规则、监管模式不同,双方对彼此市场中股票信息的获取能力也不同,这也是跨境投资的顾忌因素,所以,沪港通本身对于市场带来增量交易意义不大。

沪港通真正的意义在于制度。因为开放了交易机会,使两地投资产生了交叉,能倒逼上海交易所在交易制度上与香港交易所接轨。因为同样的股票,如果在不同市场的规则不同,投资者面对的风险是不

同的。由于形成了互通机制,未来如果取消了上限和股票范围,相当于打通了两个交易所的资金池,两个交易所将在产品、交易规则、监管方面存在全面的竞争。竞争会倒逼上海交易所在游戏规则、收费制度、定价效率等方面追上香港交易所,与港交所接轨。沪港通开放后会有更多的国际投资者通过这个渠道来参与A股市场投资,实际上对A 股市场的监管也提出了挑战,以后跨境投资者的纠纷将比以前增多。这对于A股监管规则也会提出挑战,促进A股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

“卖房买股”的本来面目

您之前提出一个“卖房买股”的观点,在市场上引起了很大反响。随后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12月5日的表态中提到“中小投资者要理性投资,尊重市场、敬畏市场,不要被市场卖房炒股、借钱炒股的言论所误导,不要盲目跟风炒作”等。您能否对此做一些回应?

林采宜:新闻媒体报道中提及我所说的“卖房买股”,起因是今年11月26日我在公司的机构策略投资大会上的发言《经济转型周期中的大类资产配置思维》。首先我所谈的是大类资产配置,而非股评;其次,我面对的是职业投资人,而非普通老百姓。

第一,关于“卖房”的概念。我认为,目前的转型周期按照十年来看,中国房地产黄金十年已经结束,从2013年起,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下,过去连续12年上涨的房地产牛市应该已经结束。未来五年至八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整体需求结构、人口结构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经历较长的调整期。在这个调整期到来的初期,应该减少对这类资产的配置。这里不是指普通老百姓应该

卖掉住房。大类资产配置中,资产指投资性资产,而不是住房。我更愿意把住房理解为特殊的耐用消费品,如果只有一套住房,这是消费的概念。但是,如果拥有五套、八套甚至更多的房产,在资产结构中是继续持有房地产还是持有权益类资产,这就需要在如何选择不同类别资产中做出决策,我是针对这个决策做出的建议。我认为房地产在未来五到八年中处于调整期,可能会下行,即便没有大幅下行,房地产本身的收益率已经很低,现在租金价格比非常低,同时价格上行的空间也很小,所以应该减少对这类资产的配置。

第二,关于“买股”的概念。从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今年前两个季度上市公司的盈利见底,上市公司只是中国众多企业中的代表,可以从中看到整个实体经济正在走出衰退,站在复苏的起点上。这个时点上我说的“买股”,并不完全是指买上市公司的股票,不是炒股票的概念,而是购买企业的权益,也就是可以增持股权。经历过冬天后活下来的企业,下一轮就会进入春天,步入复苏的阶段。在复苏阶段的起点,相对来说目前股权估值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购买企业的股权比较便宜。这是经济发展的周期,我们经历过衰退,现在走在复苏的边缘,应该大量持有企业的股票,包括收购一些企业,因为收购本身就是购买其股权,所以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也是这个概念。

综上,我的观点是,从大类资产的配置而言,房地产现在处于下行周期的起点,实体经济现在是见底后处于上行的起点。所以资金应该流入实体经济,不要再去炒房产了,政府也一直强调要扶持实体经

济。大类资产配置可以有各种方式,包括并购、第三板和其他的方式来持有企业股权。

我当时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提出的“卖房买股”,是大类资产配置的概念,不是股评,也并不是让老百姓把房子卖掉去炒股票,这完全是两种概念。“卖房”不是卖住房,“买股”不是到二级市场炒股票,而是进入实体经济,去购买企业的股权,长期持有。

长期牛市可期?

未来中国股市前景如何?您能否做一展望?

林采宜:从政策面来看,第一,2015年之后,中国的改革会进入深水期,不是全面改革,部分领域的改革存在很大难度,但是部分改革在2015年会立竿见影。比如民生政策、财税政策改革,即要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一致,这些改革在2015年会出台和落地相应措施。比如社保制度改革将会推动全民对未来收入和消费预期的改善,前一阵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政策,其实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未来可能会推出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改革,中央收回事权,实现全国社保账户通存通兑,这对医保是全面的利好,对于医疗、教育、卫生等民生相关的行业也是大的发展机遇。对于居民消费支出,由于对未来社保形势预期的改善,以及当前民生支出的增加,都会增加中国老百姓对于医疗卫生、养老的消费支出。这是改革释放出的消费红利和产业红利。

第二,明年可能会在要素价格市场化方面进一步推动改革,要素价格市场化后可能会推动国企改革。要素价格市场化实际会优化市场

的资源配置效率,这样来看,目前市场回报率非常低的亏损企业或项目可能会面临出清压力。这些出清会使劳动力、资金等有效资源离开低效率的企业或项目,进行更好的配置,这也能改善目前的信贷资产质量,实际上也是改革的红利,改革会促使资产回报率回升。所以,下一轮经济增长将不再和过去一样依靠投资、增量来推动,而是用效率提升推动,要素资源价格市场化和国企改革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即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今年可以看到政府取消了很多行政审批清单,我认为明年很可能推出政府的权力清单,这项改革难度不大。所谓政府的权力清单,就是把行政审批权力进一步下放,进一步减少审批的领域,能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减少政府对部分领域的干预。从国际上来说,这是制度红利,因为不同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形成的制度效应是不同的。随着整个权力清单的不断缩小,明年的制度效率应该也会有所提高。

从基本面来看,目前经济总量增速下行不可扭转,因为制造业过剩还没有完全出清,出清的过程将在明年持续一段时间,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下降的同时,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会继续上升。到今年第四季度,我个人估计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48%-49%,明年可能会超过50%。在这种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增速相对较快,制造业PMI指数可能会在50甚至更低,但是非制造业的PMI 会持续运行在53这个景气的区间。在总量下行的同时,通过结构调整或结构改善,明年会几家欢喜几家愁。制造业新兴产业,比如智能电

器、医疗卫生、健康产业成长性较好。而产能过剩行业会持续苦闷,比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因为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耗占比非常高,达到65%,这也是目前北京、河北、山东等地区雾霾最重要的原因。国内无论从环保角度还是去产能角度,对煤炭行业都是噩耗。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看,石油价格去年下跌三分之一,现在已经跌破70美元。石油和其他燃料对煤炭具有替代作用,此次大宗商品、工业用金属价格下跌对国内的上游企业,以及生产原材料的采矿业也是一种打击。所以明年这些上游企业面临两重困境,一是产能过剩,包括煤炭行业遇冷、清洁能源的替代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通过输入性价格传导形成压力。

刘纪鹏:当前的“三期叠加”,以及金融风险爆发期、政治社会变革的敏感期,都需要股市来化解。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需要一次性的政策调整,因为这不能化解货币市场的利率问题,需要的是降息降准。当良好的外部环境构造好之后,市场需要内部制度性变化,证监会需要变革,如果这些变革没有跟上,很难断定大牛市来了。

2014年市场的确出现了一些结构调整,包括新三板中发生了很多双重上市、资本套财、并购重组等现象。同时对于中小板的小盘股,证监会也在抓紧组织专家探讨如何退市,防范所谓“乌鸡变凤凰”,“借尸还魂”等买壳行为,这两种现象都是在并购的名义下买壳。据我判断,对于三板市场,到上周为止,共1385家挂牌企业,尽管交易不活跃,但的确是今后资本市场打破垄断的一个新生力量。所以很多上市公司进入持股、分拆,安排自己的子公司进入。

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母子耦合上市”,我个人是提倡的。毕竟通过母公司、子公司分别上市可以实现双重套利,子公司通过产品经营利润带来股价成倍上涨,传递到母公司,对母公司上市公司的股价产生二次放大效应。这的确是资本市场运作的一种技巧,有利于吸引投资者关注。此外,在结构调整上,通过并购重组完成辅助退市来保护投资者,进行结构调整也是必要的。所以,2014年股价上涨缓慢,企业苦练内功,为牛市到来准备题材埋下伏笔,通过并购买壳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创业板这些年在资本市场中的暴富,一方面在带动了财富效应,另一方面,在上市制度中,早期在二级市场跌破发行价,没有产生财富效应,缺少公平正义,这一方面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无论私募还是公募基金,压力都非常大,因为难以炒作大盘蓝筹股,所以聚集于小盘股,保持市值。

此次央行降息,领导一定要下狠心,在当前如此困难的时期,一定要抓好市场,资产市场事关信心问题,市场如果发展良好,财富会很快增值,就能够解决融资问题。所以,这次的牛市是需要我们讴歌的,但是我们希望是在有基础的背景下,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扩大市值。因此,大家要理性地反思股市低迷的原因,看看是否都被克服了?在宏观政策上,有人一提到宽松的政策就认为是4万亿,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歪曲,也因此导致了强硬的紧缩,去杠杆、去泡沫。一次降息难以解决民间利率过高的问题,所以,只降息是不够的。10月、11月的CPI持续下滑,连续几个月都低于2,证明在自然状态下,人为紧缩了经济,如果不思变革,这同样是不正常的,因为没有遵守

市场规律。市场需要资金发展,但是中小企业被迫只能拿到利率30%的贷款,这种现象非常不正常。

政策制定者不应该认为紧缩就一定正确,市场要遵守自然规律,目前已经如此紧缩,有资金但是问题却没有解决,所以改革中还需要配合政策的放松,稳住当前的经济增速,因为这能带来信心。老百姓看到政策的基本变化就不再折腾了,只有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中国才能崛起,世界第一强国一定是市场第一资本市场中心。外国人难以理解我们的股市到底是什么状态,因为我们的爆发力很强,股市有很强的经济支撑,但是被人为地束缚住了,不尊重资本市场的选择。必须刺激当前中国股市,不要再束缚它,让人们的信心和信任诞生,同时也能化解矛盾。

新庄家时代是否来临?这是今年下半年的热门题材。中国的双轨制时代是否又来了?所以对于市场,过去的审批制度问题颇多,一定要进行改革。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小盘股,在上市过程中,前200家中的前72位以32倍市盈率的价格发行,造就了如此多的亿万富翁。上市的好处是什么?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变化要求证监会能主持中国的股市,成为正义公平的市场,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无论是在一级市场大股东一股独大的家族企业,还是二级市场发展起来后,导致最近出现的疯狂套现,如果不加制止的话,就很难看到中国股市的根本性变化。

我认为买壳并购的题材总体上是肯定的,但是在创业板、小盘股身上,如果要继续重演乌鸡变凤凰,个性炒作、借尸还魂,在这一点

上是值得批判的,而且从上下来看,在这个问题上恐怕该退市就得退市,不能再有这么多的以买壳儿重组的名义,重新在这个市场上良莠不齐,使得这个市场乌烟瘴气。所以,对这个话题做了一分为二的评价,希望大家清楚。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在发展当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下一步改革应该从何入手,才能保证中国股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林采宜: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在发展当中面临的主要的问题在于信息披露,对虚假信息披露和利润操纵方面打击力度不够强。下一步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应该采取集体诉讼制度,集体诉讼制度能从司法层面加大上市公司信息作假的违法和违规成本,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投资者和融资者信息不对称,以及在保护双方利益方面,司法和规章制度的不对等,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太弱。因此我强烈呼吁一定要建立集体诉讼制度。

另一方面是IPO注册制,现在监管已经采纳了,而且可能即将推出。IPO注册制就是用市场化的方式来调节供给,能够解决权力寻租问题、价格问题和供求问题,解决了供求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价格问题。发审委把权力下放给全民监管,全民监管就会要求企业有更加完善的信息披露,披露本身不是目的,披露中造假怎么办?美国证监会不管制IPO,但是美国没有那么多造假的公司,因为全民在监管,众多投资者如果发现造假,在集体诉讼制度下,一个投资者起诉胜利,所有类似投资者都可以获赔,会让造假企业倾家荡产,因此上市公司

不敢造假。美国还有做空机制,比如说浑水(Muddy Water),为市场提供做空信息,做空机制本身也是对上市公司造假行为一个很严厉的惩罚。

所以,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首先需要从司法层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加大违规、违法、违约成本。然后完善市场交易制度,通过做空机制,做空企业获利,这是一种市场的惩罚机制,不是司法的惩罚机制。

刘纪鹏: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很多运作不规范,二是资金难以进入实体经济。

中国的股市始终是在中国国情下发展起来的,包括股权分置和目前的一股独大都是有历史背景的,这是中国改革成功因素之一,也被西方认为是不规范。在一股独大中,股东的利益和股票减持直接相关,所以高抛低吸进行资本运作套现成为了主题,这也导致了市场中2800亿资金就培育了350多个创业版的高价炮,资本市场没有实现为中小企业融资,交易所还得管住钱、看住帐号。所以两轮行情的起点,简单类比来看,这又是一个七年之痛。

资本市场应该持何种政策,是否要保护投资者利益?还是照搬照抄西方?这始终是困扰市场的关键。股东之间需要分类表决,这都是当时证监会的创新,世界上没有国家这样做,?但就是这些好的制度解决了中国的现实问题。

为何资金难以进入实体经济,很简单。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只有两个渠道,其一是货币资金,就是在银行间接融资。但是目前中国的银

行体制高度垄断,1260家银行,涉农的以及村镇银行只有670多家,只有五大国有银行加上13家股份制银行,30几家外资银行,以及140家城市银行。中国如此大的经济体量,至少应该有5000家以上的银行,每个县域都应该有一家银行。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曾上书,其中第一条就是每年以300家的速度办县域银行。中国要抓住机遇,不要把钱都用于购买美国国债,不要同舟共济,要异船相帮。让小银行在深交所上市,就是栽一棵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如果这些银行可以实现股份制,打破融资限制,再到深交所上市,如果每个县都有一所这样的银行,资金使用效果一定非常好。既不要小贷公司的模式,也要避免民间高利贷。如果金融垄断打不破,现实中有白市必有黑市,大银行只看待大国企,资金进入不了支撑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股市为何七年沉寂?因为创业板用2800亿资金就创造了355家高价股,中小板、创业板宗旨是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拯救了深交所,但是深交所的小小板和创业板却没有真正为中小企业服务,依然垄断。所以新三板的诞生、四板的发展是改革之路,不是简单总量政策放松和紧缩之争,两条总量政策调整要回归自然,让市场主导,配套改革措施,打破垄断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新常态”有两个最核心的要点,一是危机将成为常态,一旦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不要再采用加息的办法赋予资本过多特权。十八大以来,从总结克强经济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用习主席的话说是“可以调控的”,但是美国调控不了,但是中国可以调控高低,这是中国

的国情。

经济的自然规律在于变革,在于打破两个垄断,一是银行的垄断,坚定实行市场化;二是股市的垄断,不要让两家交易所在审批体制下垄断直接融资。所以,要恢复到常态,走市场化的道路,就是要尊重市场规律。过去中国过于紧缩,这轮行情如何解释?众说纷纭,包括“政策市”、“改革红利预期”等。政策的释放是实实在在的,改革的措施在哪里?

市场积蓄至今,在强硬政策的紧缩下,银行、财政、老百姓都有钱,但是为什么发生了“钱荒”,而且利率水平高居世界第一。政策应该进行反思,我们M2总量接近110万亿,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世界第一大央行,总资产比美联储大1.5倍,为什么这么多资产不能引到股市中,为什么没有建成世界上最大最好的股市?

证监会自身的变革到底是什么?随着注册制的推出,确实大家期盼很高,证监会自身的“监审分离”等。我多次提到股市的制度性问题,比如在一级市场上,家族企业一股独大,在二级市场上的减持不受任何限制。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改善,股市就有了上涨的基础。按照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可以支撑股市上到4000点。其中重要的是发展一个公平和正义的市场,解决这些年大家痛恨资本市场的内在问题。决策领导在政策上要保持新常态,不要无理由地加息和紧缩,要尊重市场的规律,侧重于改革上,打破垄断,这也要求证监会的领导实实在在地本着保护投资人利益,在限制市场不公平的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关系上,平衡深市小盘的暴涨、新庄制的诞生和大盘蓝筹股发

展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上,通过制度变革,为股民、投资者点赞,这样市场的基础才能巩固。否则的话,股市稍微一涨,就会被套住。通过高抛低吸方式减持,国际上没有一个企业是一股独大,找不到单独持股超过30%的大股东,对超过30%的大股东必须要提前披露,让普通股民知情,但是中国没有。(完)(更多:金市新闻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12947022.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