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校共青团_四维一体_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_田炜明

高校共青团_四维一体_实践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建构_田炜明

2012年1月,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深入贯彻胡锦涛等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意见》指出,实践育人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鉴于此,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是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一、实践育人工作的科学内涵

实践即人的亲身体验。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毛泽东将其发展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育人是通过亲身体验,对人的成长起到的教育、警世、启发、培养等的作用,以塑造人的全面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以及学生参加劳动,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提供与外界包括与劳动界更多的接触,促进学生品格的全面发展。”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实践育人是指通过组织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社会观察、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以实现团的思想引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实践的磨炼和体验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学生获得完全的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片面的知识的必要条件,是培养学生兴趣、发现学生特长,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充分调动团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社会实践活

动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相结合,涌现出多元性和多样化的实践育人形式。

二、实践育人在共青团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旨在巩固和发展共青团组织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只有在学生的心里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团组织的工作特色才能得以真正形成和彰显。实践育人工作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长期坚持,只有实践工作得到坚持,团队建设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因此,实践育人工作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德育举措,也是推动团组织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实践育人是共青团工作中的一个育人理念

实践育人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是科学性、非主观意识形态的发展理念。它不但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更注重实践与理论并举,强调“过程树人、经历树人、体验树人”。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书本教育被称为“第一课堂”,而社会实践活动被称为“第二课堂”。由此看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育后的补充、延伸。而在实践育人观念中,不再将第一、二课堂等教育内容作清楚的先后划分,强调实践与理论的转换运用、促进发展。所以,以知识育人为主体的育人模式,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因素。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社会实践等育人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教育学生、在体验实践中培养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实践育人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由原来被作为产品或者加工原料式的被动教育转变为当前的体验式主动性教育,这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实践育人是共青团工作中的一种育人形式

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高校共青团组织围绕党政工作全局,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等方面,摸索总结出了如“挑战杯”竞赛、

[摘要]本文以实践育人体系的科学内涵为切入点,分析了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最后,从五个方面构建了高校共青团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共青团工作实践育人

[作者简介]田炜明(1982-),男,河北黄骅人,河北农业大学学生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保定

07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省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科学发展定位与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1SJB880113)、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半军事管理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10SJD880105)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2年课题研究项目“高等农业院校辅导员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LX2012Y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67-02

高校共青团“四维一体”实践育人体系的

研究与建构

田炜明

“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育人工作品牌项目。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来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是高校团组织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主要工作形式,是发挥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重要体现。通过社会实践等有效活动载体,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综合素质,从而形成长效育人机制,来充分满足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市场性需求。实践育人的工作形式凸显了教育的实践属性,有助于改变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误区,可以不断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对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发展具有社会价值。

(三)实践育人是共青团工作中的一条育人途径

实践育人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环节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三下乡”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有效载体,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体验民情。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不断开辟实践育人的工作渠道,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广大团员青年搭建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加速大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进程。高校共青团通过实践育人的工作,能够使广大青年学生从实践中汲取成长成才的力量,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科技创新,锻炼学生的实践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将实践育人的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三、高校共青团工作实践育人体系的建构

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前进的必然结果,实现团的实践育人功能是体现团建工作不断进步的必然选择。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是高校共青团组织按照“两个全体青年”政治目标的要求,围绕履行团的四项基本职能,切实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重要举措。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干部和社团组织主动参与到实践育人工作中,发挥主体教育的主导作用,对推进团建工作意义重大。

(一)情感体验育人,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以思想情感教育人,以事迹情感悟化人,以行动情感触动人是开展情感体验实践育人活动的初衷和目的,旨在通过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使广大团员青年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激励自身进取向上、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1.树立典型,以身边的榜样激励人。通过发掘学生典型,树立优秀学生的榜样,用“明星”的力量、成功者的事迹,给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奋斗的参照系,更好地激发同学们追求上进的积极性。人们在进行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或行为规范等教育时,提供相应的榜样,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相关的表象,同时也为学习者认识转化为实践提供了催化剂。树立榜样,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要求的个性、品德和健全人格的人。榜样以生动、具体和崇高的理想形象教育和感染学生,激励他们仿效榜样,去处理问题,克服困难,完善自我。

2.结合典型,以实际的行动引导人。树立典型的目的,就是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平凡的大学生生活。学习典型时要做到“三结合”,将典型的事迹由点扩大到面,发挥典型示范辐射的作用。一是把榜样学习活动与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把身边的榜样作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并归纳成学习材料;二是把榜样学习活动与校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以学习先进典型为动力,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示范,要求学生党员能够增强责任意识,身先士卒,积极带动身边的入党积极分子,以党员带团员,党员带群众,共同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三是把榜样学习活动与开展党、团日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纪念日、教育基地等有效载体,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共青团员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切实发挥好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创新创业育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以职业规划引导人,以创新活动培养人,以创业培训锻炼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专业素质,通过组织青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实践活动,达到学以致用、回报社会、建设国家的目标。

1.依托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紧密依托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优势,根据地方需求,大力开展专业实践服务活动,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专业指导服务,成为提升大学生专业运用能力、激发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要更加注重与地方团组织协作,更加注重与基层需求对接,更加注重专业技能服务,更加注重科技开发成果转化。高校共青团定期派出大学生专业实践服务团队,通过科技支农、文化帮扶、法律援助、支教扫盲等实践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探索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难题,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2.依托活动优势,开展科技创新技能比赛。以大学生科普活动为平台,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科技创新技能大赛。利用“挑战杯”等科技竞赛项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扩大青年学生的参与面,形成浓厚的校园科创氛围。提高竞赛作品质量,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鼓励院系之间联合开展科技创新作品交流展,鼓励立志科技创新和创业的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创新研究,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未来科技精英人才脱颖而出。

3.依托基地优势,抓好创业就业教育培训。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打造就业见习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青年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技能实践的职场环境,提供就业创业见习信息和岗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提高就业和创业技能。就业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使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善于应变、乐于创新的思想和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充分认识个人的创造潜能。同时,就业创业教育还强调,在学科课程体系中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模式,使认知性的课程框架具有实践性的特征,通过教育把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生活、教学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尽快适应社会以致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志愿服务育人,锤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以高尚精神服务人,以志愿活动教育人,以磨炼意志锻炼

岗前培训是对新进教师的入职培训,目的是帮助新教师了解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和方法,尽快完成角色转化,顺利走向教书育人岗位。

伴随高等教育发展,新教师群体呈现新的特点,学历高、年轻化、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但也存在心理应对、语言表达、教学技能掌握等方面的不足。原有的岗前培训,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不能满足新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

课程改革是岗前培训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岗前培训质量的关键。江西省自2011年开始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改革进行实践探索,通过构建五大课程模块,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了岗前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高校新进教师岗前培训课程实施现状

伴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高等教育在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岗前培训作为入职培训,应在课程建设方面作出相应变革和调整。江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在推行岗前培训课程改[摘要]文章以江西省近年来关于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为例,强调岗前培训课程改革要树立质量导向,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关注新入职教师发展需求,强调通过模块化构建,整合零散性课程,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培训质量。

[关键词]岗前培训课程改革

课程模块

[作者简介]宋友荔(1970-),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张丹(1979-),男,江西萍乡人,江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江西南昌33002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069-03

江西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程革新探究

宋友荔张丹

人。志愿服务活动旨在通过鼓励、组织青年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向全社会传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使学生争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的践行者。

1.推进志愿者服务活动。高校共青团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扩大高校注册志愿者队伍。高校团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大学生深入街道、社区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鼓励班级、院系和驻地的社区、街道建立长期的志愿者服务机制,将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期化、制度化,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大力倡导自立自强、互助互爱精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扰、心理困惑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和帮困服务工作,要帮助有意向的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采取“一帮一”“一带一”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2.推进“三下乡”实践活动。高校团组织要通过系统筹划和周密部署,组织志愿者利用寒暑假,集中一段时间到基层学习知识、锻炼才干。通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同时,增进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使之真正建设成为大学生践行志愿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培养高尚品德的阵地。

(四)职能延伸育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深化“学生干部培养工程”。高校团组织要不断完善校—院(系)两级团学干部的培养计划,加大培养覆盖面和指导力度,加强学员的素质拓展训练,注重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育中加强政治生活锻炼,培养未来青年领袖人才。要不断完

善团校培养计划,延长团校培养的时间,增加实践性课程的训练,实现两级团校分工负责、分层管理、分类培养,将培养的阶段性与持久性紧密结合,优化整体培养效果。

2.不断完善新兴媒体育人功能。利用网络化的育人平台,扩展育人的新兴渠道。通过建立学院专题网页、博客专题、微博资讯等网络手段,建立立体式团组织育人机制。充分借助新兴网络媒体,拓展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横向范围,打破双向对话对接的时间局限。在学生中建立各年级班长、副班长、团支书飞信群,加入各班甚至是整个年级段的QQ 群,利用微博、人人网等网络交流工具。通过建立“四全两分”育人工作理念,即“全员、全程、全方位、全覆盖,分层次、分类别”引导学生成长,形成了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以活动完成实践任务,以实践检验活动效果,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实践的真谛,实践成果通过活动效果加以检验。概言之,活动贯穿于实践育人中,实践育人的目的通过各类活动来实现。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对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号)[Z ].2012-01-10.

(栏目编辑:杨璐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