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研究_樊士德

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研究_樊士德

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研究_樊士德
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研究_樊士德

总第215期2016.1

vol.38

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

医疗保险政策研究

樊士德A,路秋菊B,董宏伟B,季敏B

(A.南京审计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B.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江苏南京211815)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2002~2014年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将区域政策演化脉络分为政

策暗流期、政策开源期和政策汇流期,并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着重运用多源流模型和政策绩效评价方

法对该地区政策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政策应以之

为框架进行改革和设计。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围绕“稳定”解决“流动”的政策思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

实践中均有较大的局限性,对流动人口而言“稳定”这一参保门槛较高。政府可尝试为流动人口建立“基

本水平、广泛覆盖、多方负担、统账结合、可转可续、过渡衔接”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其作为未来流动人口

融入城市医疗保险体系的过渡性医疗政策。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多源流模型;政策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5/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13055870.html,ki.1004-129X.2016.01.004

【文章编号】1004-129X(2016)01-0035-14

【收稿日期】2015-05-28

【基金项目】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14年度长三角改革发展研究课题:长三角流动人口政策评估及其比较

研究(CELAP2014-YZD-07);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劳动力流动与江苏新型城

镇化协同机制研究(2014ZDIXM016);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就业效应研究(2014SJD149);2015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人才发展)重点课题:江苏战略

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不同层次人才异质性分解的视角(15SRA-8);2011年江苏高

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YSXKKT18)

【作者简介】樊士德(1979-),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审计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

路秋菊、董宏伟、季敏为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江苏省欠发达县域师生协同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与中国经济持续保持近10%的高增长相伴随的是人口和劳动力大规模在地区间、城乡间和部门间的流动。据统计,我国流动人口由2000年1.21亿增加到2014年2.53亿,年均增长率约5.41%。其中,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构成了流动人口的两大核心集聚地。就长三角地区而言,其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充分吸纳了外来劳动力。在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过程中,

政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或者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此,文章以长三角地区①为研究对象,重点以流动人口②的医疗保险政策③为范本,对其演化脉络、内在机制、政策效果及评价等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本文重点回答以下问题:政策起到了什么样的微妙作用?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制度安排?给长三角地区的流动人口带来了何种影响?未来政策应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和格局?

一、文献述评

在国外,大部分研究主要侧重于中国流动人口的户籍、[1-2]职业、[3]阶层[4]等方面。在国内,纵观已有研究,就流动人口医疗保险而言,学界主要从流动人口医疗保障体系④、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以及政策安排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侧重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的研究。在宏观层面,房莉杰认为农村流动人口本身特点造成的管理难度、二元社会保障体制的制度惯性以及政策主客体的主观障碍是导致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参保率低、保障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5]段成荣等通过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也印证了上述观点并指出目前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参加社会保障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流动人口仍未被纳入社会安全网之内。[6]

在微观层面,多数学者以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如胡务等、徐真真等与林白妮等分别以成都、上海以及广州为例,对其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7-9]而李孜和杨洁敏则通过对比的方式研究上海、成都、北京和深圳各城市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10]二是聚焦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的研究。在政策分析层面,学者主要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如杜长宇等直接分析与之相关的国家政策文本,并从农民工、用人单位以及政府监管方面来分析政策存在的问题。[11]在政策评价层面上,彭宅文和乔利滨侧重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质量的因素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12]另外,也有学者通过抽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地方农民工现行医疗保险政策与农民工实际需求情况进行比较。[13]

三是关于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安排的研究。华迎放等提出相关部门应当着眼于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范围、资金筹集、保险待遇、支付政策、保险期限和就医管理六个方面。[14]刘军安提出拓展外来务工人员综合保险的保障范围,将门诊治疗纳入保障范围,并适当提高农民工的保障水平。[15]王琳认为农民工医疗保险首先以省级统筹为主,逐渐向国家统筹过渡,实现城乡之间的对接,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农合制度之间转移接续顺利进行。[16]

①长三角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又称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发展程度较高的经济区域。地理上,长三角中的“三角”指以上海、南京、杭州(沪宁杭)为三个顶点的三角形区域。广义的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文章所指即为这“两省一市”。

②流动人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不改变长久居住地的各类流动人口,狭义上是指以谋生为目的在外时间较长的务工人员,但流动人口中的大部分属于后者,因此本文所界定的流动人口是狭义的流动人口,即进城务工人员。

③流动人口政策通常包括户籍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计划生育、外来子女教育、购房和廉租房政策等方面。本文选取医疗保险政策,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就长三角地区的政策实践而言,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长期处于政策的夹心层,在农村医疗保险和城市医疗保险中徘徊;另一方面,从学界研究来看,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并不系统和深入。

④医疗保障体系不同于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障体系是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还包括其他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即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总第215期2016.1

vol.38

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已有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国外并未对中国的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做深入研究,尽管国内有所涉及,但已有研究侧重于医疗保障,而非医疗保险政策;第二,在对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进行分析时主要集中在部分政策文本的研究上,缺乏对政策演化脉络的系统梳理,忽视了政策环境因素;第三,对区域性的政策安排研究更为鲜见。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长三角地区2002~2014年的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并对其做出政策评价,将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梳理

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2004年5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2004〕5号)要求逐步将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到201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经将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问题上升到了法律层次,并规定“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在全国的政策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的调整是内生于国家社会政策系统和政策框架的,但前者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这里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例,梳理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制定和发布的一系列针对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的政策和规定(见表1、表2和表3),并借用樊士德(2013)[17]所采用的政策文本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解读分析,以厘清其演化脉络。

(一)范本之一:江苏

从表1来看,江苏省政策演变过程总体呈渐进式发展态势,可简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02~2006年);逐步定位阶段(2006~2009年);区域内合作阶段(2009年至今)。

在初步探索阶段,江苏省开始重视流动人口医疗保险问题,但尚无明确的政策指向。政策文件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较为宽泛,如要求用工企业逐步吸纳外来农村劳务人员参加社会保险,采取灵活而规范的参保方式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保。毋庸置疑,无论是“社会保险”还是“灵活规范”指向都不明确,很难看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的未来走向。

逐步定位阶段相比于前一阶段,政策指向较为明朗,即将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内①。从政策文件的性质来看,由最初的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意见性文件渐进到省政府出台相关的意见及办法,政策导向逐步明朗化,确定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走向的政策基调。与之相伴随的是“劳动关系”这一词汇的高频出现,可以看出围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这个极具稳定性特征的契约关系来解决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是有必要的前提条件的。

2009年以后,长三角区域内逐步实现合作,合作的重点放在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转移接续上。也就是说,只涉及一部分流动人口,即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医保关系才包含在长三角区域的合作范围内,至于其他类型保险关系如何实现转移接续并未提及(见表1)。

①这里仅指城市或者用人单位为流动人口提供的医疗保险,不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表12002~2011年江苏省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与措施演化路径

资料来源:第2列所对应的政策文件,经笔者加工整理所得。

总第215期2016.1

vol.38

(二)范本之二:浙江

1.政策起步阶段(2004~2006年)

相对江苏而言,浙江省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起步较晚,但其政策内容更具前瞻性,有后来居上之势。如表2所示,浙江省2004年首次提出“将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出台时间相对江苏有所滞后。然而,其内容却不逊色,其中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参加所在统筹地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一执行当地基本医疗保险政策”释放出将与用人单位形成稳定劳动关系的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序列中的政策信号,可以说在起步阶段目光较为长远。

2.政策发展阶段(2006~2009年)

然而直到2006年,这一信号才“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显现。相关政策内容虽有所细化,却又有模棱两可之嫌。具体而言,在可供选择的医疗保险上,政策尝试做了分类,流动人口可根据条件选择随所在单位参加医疗保险或参加原籍的新型合作医疗等。但所谓的分类,并不能清晰地回答什么条件的流动人口参加何种医疗保险。如“与城镇用人单位签订规范劳动合同的农民工,随所在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到底指代何种医疗保险,并未明确说明。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中涉及用人单位的只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这里是否就特指它,并没有肯定答案。另外,这一阶段首次提出了保险关系省内跨地区转移的问题。

表22004~2010

年浙江省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与措施演化路径

3.政策深化阶段(2009年至今)

2009年以后,同长三角地区其他省市一样,浙江省将关注点转向区域内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上。其亮点体现在流动人口适用的转移接续的险种范围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进行跨制度、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基本医疗保障关系的业务经办。

浙江省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的政策发展主要特征为:起步稍晚但具后发优势;围绕既有的医疗保险解决流动人口医疗保险问题;流动人口参加的部分医疗保险可进行跨制度、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见表2)。

(三)范本之三:上海

与江浙两省不同的是,上海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与演化逻辑并不连贯,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2010年以前)主要以流动人口综合保险为主,而后期(2010年至今)为响应国家要求①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范围。

在前期,上海市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流动人口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建立了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以下简称“综保”)。从最初建立到最后废止的近十年中,上海综保逐步扩大参保人群范围,将原先未被保障的家政服务人员、医院护工以及在沪建筑施工企业的外来从业人员纳入综保范围。与此同时,综保也针对具体实施原则进行细化,如在历次综保改革过程中就医疗待遇范围、医疗报销、医疗待遇标准等做出明确规定。

在后期,上海市取消综保,在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同时,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问题,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地区间流动过程中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难的问题,最大限度满足流动人口的切实需求(见表3)。

表32002~2014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与措施演化路径Array

①2011年《社会保险法》: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依照本法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总第215期2016.1

vol.38

续表3 Array资料来源:第2列所对应的政策文件,经笔者加工整理所得。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政策文件和措施的梳理,不难看出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大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区域碎片化到逐步融合的过程。[18]

三、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分析与评价

文章以有无相关政策文件以及政策文件倾向于解决何种问题为依据,将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的演化脉络描绘为:政策暗流期(医疗保险政策缺位)、政策开源期(医疗保险政策呈“碎片化”)、政策汇流期(打破壁垒实现区域内合作)。

(一)政策暗流期——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缺位(2002年以前)

从表1、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江苏、浙江以及上海关于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政策在进入21世纪以前几乎是空白的,系统的政策尚未出台。

就全国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流动政策出现松动,部分农村劳动力也随之流入城市。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要素的投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口流动政策可以说是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即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辅助手段。流动人口作为劳动要素进入城市满足了城市发展的需求,但同时也会带来城市治理压力的增大,这就使得国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是该“疏”还是该“堵”。至于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如何解决又如何管理,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成为首要问题。

(二)政策开源期——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呈现“碎片化”(2002~2009年)

在此时期,长三角区域内部的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呈现“碎片化”特征,即存在差异性。江浙两省以大病医疗保障为基础,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而上海市则以综保在区域内独树一帜。

形成这一“碎片化”特征的原因是多样的。郑秉文曾指出“面对规模巨大的流动人口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和人口学特征的社会压力,各地不得不尽其所能,最大限度地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保问题,进而

导致沿海发达地区呈现出流动人口社保制度‘碎片化’倾向”。[18]长三角地区在解决流动人口医疗保

险问题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是以国

家政策①为导向,根据自身特点制定

方案。因此,“碎片化”特征的存在

也是必然的。

1.政策议程设立——基于“多

源流模式”的分析美国著名公共政策学家金登

(Kingdon )于1984年提出的多源流

分析模型对于流动人口医疗保险问

题如何进入政策议事日程具有较强

的解释力。如图1所示,政策窗口是①《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2004]5号)

中提出:各地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的具体方案。图1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议程设立的多源流模式

总第215期2016.1

vol.38

在问题源流、政治源流与政策源流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开启的。

首先,某一问题之所以被政策制定者感知并纳入政策议程当中,是因为该问题已经由重要指标、焦点事件和现有项目的反馈等要素清晰地界定。就流动人口医疗保险问题来说,主要由相关重要指标和焦点事件构成问题源流。以上海为例,从1998年开始,流动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上海市自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2000年上海市流动人口数量为387万人,相对于一般城市或地区而言,其集聚的流动人口数比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还要大。但这样庞大的群体却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无法得到城市里的社会保障,种种限制使得流动人口渐渐成了弱势群体。其中,医疗保险与流动人口密切相关,很多患病的打工者“病不敢医”、“因病致贫”,部分甚至引发劳动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亟须政府为其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即“问题源流”形成。

其次,随着流动人口医疗保险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和学界愈发开始关注,试探性地提出许多政策建议。例如,在2002年全国社会保障秋季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副部长、研究员葛延风提出: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统一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医药改革,政府投入的方式,处理流动人口流动就医的问题。除了政府机构专家提出的政策安排,以郑秉文研究员为代表的有关学者呼吁降低社会保障门槛,尽快把农民工纳入社保系统。来自政府和学者的大量政策安排和政策主张便形成了政策源流。

再次,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城市各主体利益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流动人口进入城市,随着其规模的日益庞大,在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最初基本的工资需求,其自身利益诉求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开始寻求更深层次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作为既得利益的获得者,并不愿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为流动人口投保意味着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提高,进而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企业利益必然因此受损。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切身权益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政府处境十分尴尬,不仅需要顾及流动人口的权益,同时也需要权衡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财政的压力。

如上所述,当这三种源流汇聚到一起的时候,政策之窗随之打开,但由于政策内外部环境不同,整个长三角区域内也呈现“碎片化”的特征,江浙两省立足于将流动人口逐步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当中,而上海则独辟蹊径,建立了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综合保险”。

2.地区内各省市呈现“碎片化”管理方式的政策效果分析与评价

在此阶段中,江浙两省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现状,但并未真正满足大部分流动人口对医疗保险的需求。以浙江为例,2008年有8.17%的农民工享受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9.7%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55%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上述三种医保总比例仅占20.42%。[19]从以上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来看,有资格参加为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等机构的职工设置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是很少的,2008年浙江仅为8.17%。

江浙两省正在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范围内,但其中毕竟只有一部分人符合参加条件。事实上,流动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采取非正规就业方式,集中在规模较小、管理较差的商业、服务业和餐饮业,并不具备“稳定”特征。而随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前提是与用人单位签订稳定的劳动合同,制度设计上门槛较高。因此,大部分流动人口参加的还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并未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长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流动人口而言,返回原籍看病或者报销在城市花费的医疗费用,是非常麻烦的。

与城镇职工等其他保险相比,综保在一定程度上更适合流动人口的现实需求,但也有难以实现区域内转移接续的缺陷。

从制度设计上来看,综保具体包括工伤(或者意外伤害)、住院医疗和老年补贴等三项保险待遇;用人单位和无单位的外来从业人员按照缴费基数12.5%的比例缴纳综合保险费,外来从业人员在参加综合保险期间因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住院的,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在起付标准以上的部分,由综合保险基金承担80%,外来从业人员承担20%;住院医疗费用的起付标准为上年度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无论是在缴费标准还是在待遇及服务上,综保对流动人口来说都极具吸引力。

上海市公安、统计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2007年底,列入市政府实施项目的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3.6万,比2006年底增加54.6万,参保率超过50%,充分显现了制度设计上的优势。然而,上海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主要是依据本地区特点,导致流动人口在长三角区域内流动时原有的医疗保险关系难以实现转移接续。

长三角地区在以“碎片化”特征为主导的这一阶段中,缺乏区域内部的统筹安排,导致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的参保类型、缴费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难以实现有效的整合协作。

(三)政策汇流期——打破壁垒实现区域内合作(2009年至今)

这一时期,各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由原先的区域碎片化逐步走向统一融合,这一划分的标志性依据为2009年11月19日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和安徽省联合发布的《长三角地区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合作协议》。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区域内合作侧重点在参加城镇职工的流动人口医保关系的转移接续上。

在对该阶段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的政策进行分析时,笔者基于赵德余[20]的政策绩效评估体系,着重从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政策的政策目标、政策设计、政策执行以及政策效果等四个方面切入,具体的政策分析框架见图2。

图2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分析与评价框架

总第215期2016.1vol.38

1.政策目标分析政策的基础目标主要是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解决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区域内转移接续的问题。在第二阶段,各地区之间政策制定过程缺乏统一协调合作,各自为政,导致长三角地区内不同省市间的医疗保险模式总体呈现碎片化。在特定时期过后政策的失效率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提升,政策难以产生作用,流动人口在长三角地区内不同省市流动过程中,原有的政策弊端逐渐显现,医疗保险关系难以实现转移接续。在新一轮的政策改革中,长三角地区重点关注的是参保职工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异地就医费用结算的问题,旨在提高长三角区域内部各省市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

2.政策设计分析在政策设计方面,为实现这一目标,长三角“两省一市”及安徽省联合发布《关于长三角地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指出,参保人员在长三角地区不同统筹地区参加同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参保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各地应予以承认,合并计算。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时,个人账户应随其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划转,个人账户资金(包括个人缴费部分和单位缴费划入部分)原则上通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转移。

3.政策执行分析在政策执行阶段,政策宣传、政策执行与政策目标的契合度、区域内管理服务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政策宣传方面,浙江省于2013年6月正式开通运行“浙江省医保中心”网站。该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医疗保险经办效能,为医疗保险参保单位、参保职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另外,从2014年起,浙江省省厅医保处、医保中心设立了医保政策咨询日,执行阶段的政策宣传相对较好。与浙江相似的是,江苏和上海也有相关的信息公开,如江苏省开展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咨询周活动,但面向的群体范围较窄。事实上,政策的出台到政策效果的达成通常要经过一段很长的过渡期,在这一点上,针对流动人口的政策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受到多因素的限制如文化程度、年龄层次等,流动人口对出台的相关政策往往并不敏感,这也使得政策的执行举步维艰。在契合度以及合作方面,政策执行与政策目标的契合度总体较高,区域间的管理服务合作态势良好。在区域合作层面,各地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如长三角城市之间通过建立双方委托代理机制逐步实现网络互联;在各方医保经办部门增设服务窗口,增加相关办公设施,培训专业经办人员;建立省级服务协作平台等。但“两省一市”将区域间的转移接续重点放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上。也就是说,长三角区域内解决的是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的问题,而针对参加其他保险的流动人口并未出台区域合作的文件。

4.政策效果分析

上海市在流动人口政策演化

过程中,不仅能够反应具地方特

色的政策与区域内政策的对比衔

接,也能更直观地通过相关数据

反应政策效果,故将其作为第三

阶段政策丛生期的政策效果评估

对象,并以流动人口参保率这一图32003~2013年上海市综合保险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资料来源:根据2004~2014年《上海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衡量指标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价。

如图3所示,上海市综保与城保参保率变化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自2002年综保制定至2011年对社会保险政策进行调整,来沪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大致呈增长趋势。但是结合表4来看,由于受到政策影响,上海市流动人口综合保险参保比率从2009年开始稍有回落。2009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及安徽省联合出台《意见》以期解决转移接续的问题。政策所涉及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的主体是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职工,由于制度的特殊性上海市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并不在此范围内,政策预期并不明朗。

表4

2006~2010年上海市流动人口综合保险参保比率(万人,%)资料来源:根据2007~2011年上海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注:需要说明的是2010年后综合保险取消。

2011年上海市对外来从业人员的医保政策进行了调整,解决了区域内转移接续的问题,但参保效果并不理想。2011年以后原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和“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的从业人员被纳入城镇职工保险范围内,上海市与长三角其他区域医疗保险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但数据显示,2010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小城镇社会保险的人数分别为608.41万人、114.44万人,来沪从业人员参加综合保险的人数有404.84万人。而2011年统计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为937.95万人,即有189.74万原参加综合保险或小城镇社会保险的人未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用人单位为流动人口缴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成本相对较高,导致一些用人单位不愿意为外来务工人员缴纳保险费用,因此有一部分原综合保险参保人群并未被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对于普通城镇职工,目前流动人口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相对较低,暂不享受门诊大病和家庭病床医疗待遇。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的演化可分为三个时期:政策暗流期、政策开源期、政策汇流期。在政策暗流期,政策源流尚未涌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政策缺位;相比

第一阶段,政策开源时期相关政策已经开始出台但区域内总体呈现“碎片化”特征,政策系统性并未形成;在政策汇流期,区域内逐步实现合作,以解决部分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区域内转移接续问题,但在执行阶段政策宣传力度不到位、政策预期不明朗以及参保成本高等因素构成了流动人口微观行为背离政策导向的内在诱因。

从三个阶段的演化历程来看,长三角地区解决流动人口在城市医疗保险问题的政策逻辑是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这一试图围绕“稳定”解决“流动”的政策思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是否行得通呢?

当下,学界在讨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时,大多并未聚焦既有政策的导向问题,而是在现有的框架

总第215期2016.1

vol.38

下修修补补,继续依靠“逐步”改善寻求发展。笔者认为,将流动人口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不具备可行性。

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城市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以此为契机构思如何解决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将是一个政策选择题。鉴于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不足以满足流动人口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本文认为应当对制度框架的设计方面进行反思和调整,尝试为流动人口设计一种过渡性的基本医疗保险,既符合现实需求又能实现转移接续。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医疗保险仍处于较低水平,参保意愿低、覆盖面窄、转移接续困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建立一种旨在保证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实现医疗保险广覆盖的过渡性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国流动人口收入水平的现状,可采取“多方负担”模式,医疗保险费用由多方共同缴纳,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创新办法,如城市贡献积分制,流动人口通过积分额度享受第三方提供的费用补贴。此外,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日益加深,流动人口在城市与地区间的流动日益频繁,传统的医疗保险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其要求。因而可在“可转可续”、“过渡衔接”的原则下,将流动人口医疗保险作为一种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过渡性的制度,使其既能实现医疗保险关系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接续,又能在未来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无缝衔接。简而言之,制度设计应遵循“基本水平、广泛覆盖、多方负担、统账结合、可转可续、过渡衔接”这一总体框架和思路。

【参考文献】

[1]Sarah Cook.Surplus Labor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Agriculture: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J].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9,35(13):16-44.

[2]Solinger,Dorothy J.Citizenship Issues in China’s Internal Migration:Comparisons with Germany and Japan[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99,114(3):455-478.

[3]Lipset,Seymour M,Reinhard Bendix.Social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y[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9:204-216.

[4]Blau,Peter M and Otis Dudley Duncan.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M].New York:Wiley,1967:269.

[5]房莉杰.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6,(5):50-54.

[6]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2):17-24.

[7]胡务,张伟.成都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研究[J].农村经济,2005,(2):73-76.

[8]徐真真,蒋虹丽,胡敏,等.上海市外来就业人员医疗保障的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11,(4):243-244.[9]林白妮,宋晓琴,左连东,凌莉.广州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6):60-61.[10]李孜,杨洁敏.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成都、北京、深圳为例[J].人口研究,2009,(3):99-106.

[11]杜长宇,郭林,刘文辉.反思现行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3):34-35.

[12]彭宅文,乔利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出路——政策分析的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05,(6):173-177.[13]张宏亮.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政策与实际需求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统计,2012,(7):22-23.

[14]华迎放,张汉玲.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完善思路[J].研究探索,2010,(7):16-20.

[15]刘军安,卢祖洵,金建强,梁渊,汪早立.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J].医学与哲学,2010,(7):64-66.

[16]王琳.论中国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J].科学社会主义,2012,(1):111-113.

[17]樊士德.中国劳动力流动社会经济政策演化脉络与效应研究[J].人口学刊,2013,(5):71-80.

[18]郑秉文.中国社保“碎片化制度”危害与“碎片化冲动”探源[J].甘肃社会科学,2009,(3):50-58.

[19]曾春燕,魏晋才.农民工医疗保障的困境与出路探究——浙江省农民工医疗保障现状的调查[J].中国卫生经济,2008,(4):79-80.

[20]赵德余.政策绩效评估:地方部门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0.

[责任编辑傅苏]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Health Insurance

Policy Research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FAN Shide A,LU Qiuju B,DONG Hongwei B,JI Min B

(A.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B.Zeyuan College,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211815,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listing the health insurance policy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in2002~2014,the regional policy evolution con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undercurrent period,wide opening period and combining period.This paper especially using Multiple origin model and Polic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policy.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the health insurance policy of float?ing population should be reformed and designed in the framework.Whatever in theory or practice,the blue?print focused on stable contract relationship to solve floating problems has big limitations,so it is unavail?able for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o get into the health care system.Maybe there is a new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as a transition for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getting into urban that includes several principles:basic level,wide coverage,responsibility shared,social pooling-individual accounts,sustainable,and transitional function.

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Floating Population,Health Insurance,Multiple Origin Model,Polic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剖析长三角地区五大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结合国家、区域近年来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文本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进程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五大产业方向。 五大重点方向 一、集成电路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其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逾6成,是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共有4个城市进入全国集成电路设计

业十大主干城市的行列,集聚了国内55%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80%的封装测试企业以及近50%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芯片产能占全国的63%,已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支撑业在内的较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涌现出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半导体等全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 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由复旦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成立了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此外,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还率先在全国开展集成电路领域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 二、生物医药 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大、质量高,产值和技术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集聚化程度较高,建成了上海生物及新型医药研发与生产中心,并形成了以上海、杭州、泰州三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无锡“太湖药谷”为核心,苏州、连云港、湖州、金华等中医药、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研发生产基地,以及上海临港、盐城、宁波、舟山等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为辅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 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区域品牌效

应,如江苏的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等。以上海为例,2017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总量达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江浙沪累计医药制造业已占全国企业数量的25%,其占比27%的销售收入实现了全国30%的利润总额,显示出长三角地区医药制造业强大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产业协同上,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和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已经成立。上海牵头,联合江浙两省共同发布了《江浙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监管规定(试行)》,在药品监管政策及标准统一、检查员资格和检查结果互认、监管信息与资源共享方面跨出了第一步,对推进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三、智能制造 在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区。

长三角地区信息类产业知名企业

长三角地区信息类产业知名企业 51232p 郭方刚 13 实习公司介绍:富士康科技集团(Foxconn Technology Group)是以台湾知名企业家郭台铭所创办的鸿海精密(台证所:2317,LSE:HHPD,NASDAQ:HNHPF)为核心所构成的企业集团,成立于1974年2月。专注于电子代工服务(EMS),旗下多家企业在台湾证券交易所、那斯达克、香港证券交易所或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富士康科技集团在郭台铭独创的“eCMMS”(即 “Electronic Component Module Move and Service”的 缩写,意为“电子化-零元件、模组机光电垂直整合服务”) 服务模式及严格的纪律与效率要求的领导下,提供客户囊 括共同设计(JDSM)、共同开发(JDVM)等,全球运筹及售后 服务等等之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一次购足整体解决方案。透 过购并等方式进行产业上下游垂直整合,建立起巨大的经 济规模,并以出色的产品品质、服务效率及实惠的价格创 造出惊人的利润,2005年超越新加坡的伟创力 (Flextronic)成为世界上最大的EMS厂商。旗下各关系企业的制造领域涵盖精密电气连接器、电脑机壳及准系统、电脑系统与手机组装、光通讯元件、消费性电子、液晶显示设备、半导体设备等,营运据点遍及亚、欧、美三大洲,员工总数超过60万人,2006年集团总市值超过2.25兆新台币。 在大学里,我一直在不断的努力,我相信我可以做的更好的,可是一直以来我没有很大的进步,我好像进入了瓶颈期。我学习的是计算机技术专业,现实的情况是,只有计算机技术十分好,在社会上才可以做的更好,我需要更多的经历和实践来参加我的专业,那样我才可以做的更好! 我开始到富士康昆山厂区技术服务部实习。在部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帮助下,我慢慢了解了公司的组织机构、经营状况及管理体制,以及技术服务部的基本业务,并学到了许多计算机维护知识。 富士康是以苹果公司为投资母体组建的国内大型专业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富士康公司的服务承诺是: 全国联保,计算机出现故障时,用户可凭《品质保证书》在最近的富士康公司最近的各级富士康维修部以及各个授权维修中心获得维护服务。 在设有富士康计算机维修服务站的地区实行三日内修复的服务。 免费维修,在计算机不见保修期内且在正常使用下的故障,免收部件的成本费用和维修费用,超过保修期,免收服务费,只收成本费。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概况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 长三角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和东海之滨,集“黄金海岸” 与“黄金水道” 于一身,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区位,自明清以来就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近代以来,这里与西方工业和文化最先接触,孕育了中国的近现代工商业文明,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初步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人口虽然只有全国的1/10,但经济总量和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国的1/6和近1/4。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工业发展重点转移等因素的影响,两省一市的经济和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发展步伐较慢。1952~1990年,两省一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6.14%上升到16.56%;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也一直徘徊在1/4以内。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进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提出了开发浦东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提出了“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长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重大战略部署。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使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现代工业和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重新恢复了这一地区在中国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逐步形成一些新的竞争优势。有关长三角地区在全国的地位及其与其他6个经济区域的基本情况比较。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改革初期,得益于上海工业的扩散和江浙地区农工相辅的传统,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乡镇

工业与家庭工业迅速崛起,带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江苏省乡镇工业总产值在“六五” 期间(1981~1985)年平均增长27.07%,“七五” 期间(1986~1990)年平均增长22.07%,“八五” 期间(1991~1995)年平均增长43.61%。到“八五” 末期,乡镇工业产值占江苏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3,成为江苏省工业化的主导力量。浙江则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98年,浙江省注册个体私营企业168万户,注册资本总额1404亿元,从业人员421万人,均居全国首位。全国首批500家最大私营企业中,浙江占112家。2003年浙江9200亿元的生产总值中,个体私营经济为4790亿元,占52.1%。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使浙江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提升了浙江经济在全国的比重,而且有效地使当地居民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缩小了城乡差距,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上海跃居全国第一位。上海市实施浦东开发开放战略之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九五”(1996~2000)和“十五” (2001~2005)期间,上海工业在“发展中调整”,实施战略性调整重组,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工业新高地建设,深化国企改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和地区经济保持了快速持续协调平稳发展态势。作为全国现代工业产业和先进技术来源的重镇和排头兵,上海工业发展不仅是保持一定的规模和高速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引导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工业的换代升级,不断推进工业的现代化步伐。依托上海市这个迅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信息、汽车、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精品钢材等骨干产业,船舶产业、海洋装备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战略产业,生物医药制造、新能源产业、生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优势与限制因素 地理062 06980130 王一龙 长三角指中国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 市,浙江省东北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三角洲顶点在镇江市、扬州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 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而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传统意义的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杨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九万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是一片坦荡的大平原。这里岸线平直,海水黄浑,有一条宽约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潮间带浅滩。这个都市群汇集了产业、金融、贸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实力,对于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连接国内外市场,吸引海外投资,推动产业与技术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区域重组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上意义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泛指镇江、扬州以东长江泥沙积成的冲积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长江三角洲顶点在仪征市真州镇附近,以扬州、江都、泰州、海安一线为其北界,镇江、宁镇山脉、 茅山东麓、天目山北麓至杭州湾北岸一线为西界和南界,东止黄海和东海。 按照国务院2008年关于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的指导意见,正式确定将长三角扩大 到两省一市,即江苏浙江全省,上海市。这个战略性规划兼顾了区域平衡和互补,将 苏北和浙西南纳入长三角范围,在土地、资源、人才等层次上明显提升了长三角的实 力和发展潜力,长三角占中国经济总量也由不足1/5提升到接近1/4,尤其是苏北和 浙西南将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对拉动整个地区经济增长、促进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配置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 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8年的GDP为53952.91亿人民币。 合7877.1249亿美元。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 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长三角的比较优势有: 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适应了当代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需求,适应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大趋势,特别是园区又有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品牌效益,也利于对产品和行业进行整合,已经成为发展工业与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支撑。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沿和制造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把园区作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中心支撑。产业园区的推进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一是由于乡镇工业早期发展的分散性,使得原有乡镇企业延续不下来的多数企业缺少集聚效应,应当用工业园区加以整合。二是农业产业化是今后的方向,而在农业产业化中,必须以工业化思路和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因此,农业产业化也应注重规划和培植农业园区。与产业园区紧密相关的是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群具有区域的集中性、产业的

学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考察报告(1)

学习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考察 报告(1) 同志们: 这次学习考察活动是根据省委、威海市委的要求进行的,是落实我们年前的经济工作会议、年后的总结表彰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也是推动“和谐机关建设年”、“企业发展提升年”活动深入开展、进行一个月思想解放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对照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谋发展,通过学观念、学方法,更好地落实全年目标思路。 三天来,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江苏省的昆山市、常熟市、江阴市,浙江省的海宁市、海盐县和上海市的闵行区,重点学习了引进外资、临港经济、园区建设、现代服务业、核电事业和城市建设等经验做法。近几年我们多次学江浙沪,每一次都有新的震撼、新的收获、新的体会,从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感想很多、很受教育、很受启发,应该说初步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通过考察看特点,进一步学习先进地区的新经验去年4月份,我们在省内参观考察总结出“大、高、快、活、新”五个特点,这次江浙沪三日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字——“大”,主要体现为七个“大”: 发展速度快、总量大。

在宏观环境有利时,这些地区能够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在当前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他们仍然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继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昆山市财政总收入由88年的1亿元到98年的10亿元用了10年时间,由98年的10亿元到20XX年的100亿元用了7年时间,从20XX年的100亿元到20XX年突破200亿元仅用了两年时间,去年达到亿元,在江苏省县级市实现三连冠。常熟市去年亿元,财政总收入128亿元,分别是我们的倍和倍;江阴市去年GDP达到1190亿元,财政总收入19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近全国二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三百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海盐县在建核电站的20年间,GDP增长了约200倍,去年核电产值约占GDP的1/3左右,核电税收收入分别占国税、地税总收入的3/5和1/4。 产业结构优、后劲大。 6市非常注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后劲越来越强。昆山市重点提升IT、精密机械两大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全市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34%,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33%。江阴市抓住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机遇,大力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建设临港新城,发展临港经济,去年金属材料、港口物流、景澄物流3家物流公司销售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13055870.html,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 作者:孙贻君 来源:《对外经贸》2011年第06期 [摘要]在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该地区产业集群形 成的驱动因素是市场和政府,同时该区域存在产业过度竞争、区域内部资源与要素不足、集群企业自身创新能力不强、忽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建设、集群企业关联度和合作水平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采取提升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工程、培育要素市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培育要素市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制定科学规划,促进集群协调发展等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6-0054-02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块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例如浙江省目前已形成了成百上千个专业村、专业镇,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就有500多个,大约占了浙江工业产值的一半。江苏省的产业集群现象也十分明显,例如苏州新区、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园区都形成了发展良好的产业集群。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市的工业总产值中,约60%左右是由该地区产业集群贡献的。当然,长三角地区的大多数产业集群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说是具有某些集群特征的产业集聚现象,是“准集群”。可以看出,产业集群现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和发展趋势。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形成的驱动因素 (一)市场是主要驱动力量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绝大多数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由企业自我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如该地区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及依靠当地企业家和工商业发展起来的特色品产业集群都是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当地政府只是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加以引导。而且,从发展历史看长三角地区集群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市场,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营企业,都是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市场不断扩大和开放的大好时机,实现了空间集聚和产业分工合作,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并在其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二)地方政府发挥助推作用 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地方政府往往都会积极扶持,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供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从而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三是建立工业园区,鼓励企业“进区入园”,促进产业集聚和园区化进程。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现状分析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业现状分析华东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分析 一、区域产业概况 (一)产业概况 华东地区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力最强、规模最为聚集的区域之一。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以及中西部区域,其中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产业规模占到全国的95%以上,而长三角区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臵,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扶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较合理的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丰富的产业人才等优势,吸引国内外的投资,保持其高速发展的势头。新建成以及正在建设的各个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将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投资,发展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一整套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及完整的集成电路周边服务产业和配套设施,如物流等,成为这一区域主要的发展目标。 2007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地区分布 “长三角”在全国7个国家IC设计业产业化基地中占3个,即上海、无锡、杭州;在全国国家级IC设计人才培训基地中,区内也占5个,即上海交大、复旦、东南、浙大、同济。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包括土地、跟进投资、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上海设立金桥、张江、外高桥等高科技园区。江苏省的苏州工业园区2007年集成电路产值达到223亿元,无锡主要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南京的江宁开发区的江宁微电子产业园也动工建设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园。浙江省宁波保税区成为第五个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杭州高新区成为第七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集中扶持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使

得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2008年国内集成电路十大企业中区域内企业 2008年十大设计企业 2008年十大集成电路与分立器件制造企业2008年十大封装测试企业二、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分析 (一)产业概述 江苏省半导体产业群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位居长三角腹地,气候温暖、地理环境优越,人财物资源丰富,是发展半导体产业最佳地域。江苏半导体是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祥地之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无锡集中投资“六〃五”、“七〃五”和“九О八”工程,实现了我国集成电路大生产,积累了IC晶圆制造的经验,培养了大批IC骨干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通过近二十年的追求与发展,江苏半导体产业得到飞速发展,现拥有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无锡新区,常州新区、南京江宁开发区等国家和省级信息化产业基地。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中电科技第55所、58所等院所及和舰科技、无锡海力士、无锡华润、华润华晶、华润矽科、华润上华半导体、华润安盛、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常州柏玛、扬州晶来及苏州的三星、瑞萨、英飞凌、东芝、飞利浦、AMD、飞速、瑞红、贺利氏(常熟)、无锡东芝半导体、英飞凌、万立电子、无锡红光、KEC、江苏东光等众多著名大公司,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最骨干企业和产业基地,带动了产业的蓬勃发展 2007年江苏省IC产业已占到全国IC产业销售收入的44.2%,稳居全国IC产业之首。其中IC封测业已超过一半,达到58.1%,IC晶圆业也超全国1/3有余。 1. 制造业技术水平高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简析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关系着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研究课题。文章首先简述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从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四个方面试图解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生产要素流动性较弱、城市发展缺乏精准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1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末,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高潮,区域经济成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区域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缩影,笔者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历程可归为三次发展浪潮。 1.1 第一次发展浪潮 上海经济区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最初,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与浙江的杭州、绍兴和宁波等十个城市包含其中。经过试验性的改革,上海经济区最终覆盖了江苏和浙江全省以及上海市。随后,安徽省、江西省、福建省分别在1984年、1985年、1987年加入上海经济区。这一时期,由于地方竞争激烈加之上海经济区的范围逐渐扩大,没有区域性协调机构的统筹,上海经济区的发展并不成功,八十年代上海经济区的每年的年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 第二次发展浪潮 20世纪九十年代,中央在撤销“上海经济区”并提出了“开放浦东”的发展战略,从此浦东新区成为上海以及整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新高地。但从总体上来讲,长江三角洲的一体化发展在九十年代有了质的跨越,在第一次发展浪潮中,苏浙区域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与浙北的乡镇企业之间的进行挂钩,进行横向的配套合作,在合作范围上主要是工业加工上进行对接。而在第二次发展浪潮中苏浙沪区域合作模式转变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利用浦东的优惠政策以及上海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吸引外资以及技术引进,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被挖掘。 1.3 第三次浪潮 21世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已经突破了“长三角”的地域概念,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圈。其原因有二:第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发展平台,外商把大上海区域视为投资的首选区域;第二,随着市场化趋势逐渐明朗,在南通、杭州等与上海联系紧密的地区的民营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军上海,此外,上海也积极进行与省外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对接。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内产业结构同质化,缺乏有效分工与整合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成为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绊脚石。一方面,由于缺乏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区域合作制度化水平较低以及各区域的信息不对称长期无法解决,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原材料和资源匮乏,主要依赖进口和远距离运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地区产业不能进行有效的细化和分工,不能在区域内进行有效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化竞争。 2.2 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较弱 长江三角洲地区内各个行政区政府比拼业绩使得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和经济壁垒加强,加之缺少高层决策部门的统一调度,造成大量经济资源浪费。区域内的资本、信息、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存在分割和封锁,使得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情况和产业布局

一、长三角招商地图 研究方法:基于产业转移是目前我国产业的主要趋势,我们将研究长三角五大一、二线城市即: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哪些产业面临转移出去,这些产业都分布在该城市哪些区域(园区),作为这个城市产业地产商未来做异地产业地产项目的招商客户地图。 同时我们结合了工信部发布的《2017年长江经济带五大产业集群及产业转移指南》,指南指出长江经济带将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构建“一轴一带、五圈五群”产业发展格局。指南里列出了各地区承接五大产业集群转移的主要载体及优先承接方向。 1.上海产业地产招商地图 据上海统计局发布的上海产业转移情况介绍,上海外移产业逐渐呈现分化趋势,并对应两种截然不同的转移方式。从转移类型上看,上海对外转移项目逐渐分化出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集中在具备空间布局能力、自主创新实力、价值链延伸要求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或企业,以汽车、精品钢材等行业为

代表; 而另一类则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环境损耗型产业,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纺织业、小钢铁、小化工、铅蓄电池等行业为代表。上海对外产业转移的行业有:电子信息、汽车和钢铁,以及政府推动“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项目淘汰或转移:金属加工制品和四大工艺、传统机械、纺织印染和服装、化工和危化。

上海产业地产招商地图▼ 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搜集整理

2.南京的产业地产招商地图 近年来,南京陆续出台了“江南绕城公路以内工业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四大片区区域工业项目限批”“化工类项目投资不低于2亿元且全部进入南京化工园”等严格的项目准入政策,并重点推进了高世代液晶面板、中新科技岛等产业转型项目,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摘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极。“十一五”期间长三角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内的分工更加完善合理;苏浙两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快于上海,上海在长三角的经济比重会进一步弱化;世博会对长三角的经济产生明显的拉动效应等。 关键词:“十一五”时期;长三角;区域经济;趋势 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及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全球化作为生产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并最终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长三角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较为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较好的投资环境,成为近年来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区域。根据这一总体趋势,未来长三角将继续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按照自然地域经济内在联系、商品流向、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的经济联合体。全球化是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接轨全球化的必由之路。从自身发展需求看,以构筑现代化大城市群实现经济一体化,是长三角区域各方的客观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上海构筑国际大都市的必由之路,是江浙融入全球化的不二选择。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的战略意义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一区域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定会对国内其它地区产生示范作用,对国家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第二,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过

全市“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学习考察报告会”发言稿

全市“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学习考察报告会”发言稿:制订“xx方案” 加快xx发展 这次考察学习,切实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经验,同时也激发了责任担当,在“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的新征程上,进一步做好了崭新的思想准备、能力准备和作风准备。这次考察学习,让我们从发达地区的实践中找到了示范、加深了理解。我们要坚定不移实施“三个发展计划”,加快向实体经济“龙腾虎跃、群星灿烂”的良好局面迈进。 具体来说,xx县要立足峨嵋岭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的建设实际,吸收长三角地区先进经验,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安排,从3个方面研究制订“xx方案”,加快xx发展。 一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打造峨嵋岭经济带上的“农村样板”。我们要突出“四治六化一创”工作、全域旅游5A核心景区建设、脱贫攻坚工作“三个抓手”,修订完善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打造一批美丽乡村样板。 二是突出抓好现代果业发展,打造峨嵋岭经济带上的“农业典型”。我们要修订完善《xx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扎实落实农业“八大提档升级行动”,集中建设总面积1.2万亩的3个水果主题公园和10个精品水果示范园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力争“十三五”末,全县出口农产品基地达到30万亩,农产品出口企业达到15家,出口量达到10万吨。树立一批现代农业典型。 三是做好创新驱动工作,促进xx在峨嵋岭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

率先振兴崛起。着眼“三大收入”提高和“三个发展计划”落实,以行政管理创新和企业创新为重点,制定出台我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工作方案》,通过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对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再学习、再思考、再谋划,组织党员干部不等不靠务实干、大公无私踏实干、争分夺秒扎实干,努力推动xx在峨嵋岭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上“农业有样板、农村有典型、农民能增收”,加快“把xx名县变成发展的强县”,为“走进新时代,建设大运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影响因素 .509><>1晦哥哥.:.《财经科学>>20<>10/<>12总273期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影响因素闰海洲[内容摘要]本文根据三次产业结构比重,构造了长三角江浙沪三地的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对三地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进行了分析,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区域差异和趋势趋同特征,继而使用四;一2∞8年面板数据对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采发现:科技创新和政府规模对于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正向作用,进出口贸易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产生负向作用,FDI和社会投资作用则不太明显。其政策含义在于,在长三角产业结构升级化进程中,更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长三角地区被认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2;∞8年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1.699岛,这一比例比<>1995年增长了3.2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6.<>139毛,比<>1995年增长了<>1.ω倍。而且伴随着改革开放,长三角成为中国吸引外资较多的区域,人口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出口贸易迅速增长,科技水平逐步提升,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的引擎,2∞8年底,长三角地区人均GDP为4.6万元,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2.3<>19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研究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不仅对于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布局有重要的案例意义,而且对于政策调整和政府决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IJ一、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度量为了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行定量分析,我们采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来对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进行度量。根据靖学青的方法[2J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定义为,假设某地区经济划作者简介:闰海洲(<>1978一),男,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α)02<>1),

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三省一市分工格局初步形成。整体上看,上海作为科技创新和金融中心,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发基础和产业化能力;江苏经济实力强,制造业整体实力居区域之首,拥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浙江民营经济基础好,市场活力强,数字经济发展特色鲜明;安徽作为长三角区域腹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呈后发趋势,安徽合肥与上海张江同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汽车、生物医药、绿色化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优势突显,正在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体量占全国比重大,比如,长三角地区汽车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23%;集聚了全国1/3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拥有上海、杭州、泰州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集成电路方面,仅上海市集成电路规模已占全国的1/5;新材料方面,长三角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基地数量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 两化融合水平全国领先。长三角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全国前列,据《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8)》数据,上海、江苏两化融合发展总体水平分别为58.5、58.0,位居全国第2、3位。浙江、安徽的总体水平稍落后,分别为55.8和49.3,处于全国中上水平。

2019年12月初,《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纲要》在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中明确要求要加强产业分工协作,重点任务之一是共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前,长三角制造业无论从产业规模、特色产业还是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都已走在全国前列,具备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纲要》的发布实施将加速长三角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向世界级的方向迈进。 来源:中国电子报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课后反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汇报课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七章《南方地区》一个典型地区,本课主要是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包括长江三角洲是江河湖海汇集之地以及长江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本课的内容还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整堂课我主要运用学生学为主,老师教为辅的方式,更多的是给学生增长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 二.课堂亮点 1.运用神话故事《白蛇传》导入课堂,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兴趣。 2.整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过程中以学生学为主老师辅助式 教学,学生对知识能够很好的掌握。 3.运用了比较法教学,对课本的重点知识点进行了深度挖掘。 4.对课本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5.通过整堂课学习,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了学生 对祖国大好河山河对母亲河“汉江”的热爱之情。 三.存在问题 1.略有紧张情绪以致语音表述不是非常准确,略带重复性语音。 2.整堂课地理地图册使用过少,地理注重“文图不分家”,需要 让学生多看地图册,熟悉运用地图册。 3.说课环节太过简练,没有突出整堂课重点。 4.应多挖掘教材,注意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化成能力考点。 5.由于时间上没有精准把握,以致最后没有进行巩固练习。

四.今后的工作设想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这一课通过课前长时间的准备,以及对教材深度的挖掘,整堂课完整的进行下来,并且使教材重点得到了突出,难点得到了突破。但课堂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就此问题我对我今后工作进行了以下规划: 1.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备课,了解学生的学情,深度挖掘教材从 而设计出优质的教学流程和合适学生的授课方式,做到科学备 课,有效备课。 2.课堂的45分钟十分重要,课前要提前进班和学生互动对新课 的教授做好准备工作,整堂课贯穿流畅,懂得随机应变,注重 师生互动,并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广泛阅读地理方面各类书籍,使自身的专业知识容量得以扩充。 同时也要不断补充其他方面理论知识,丰富自己,做到多听, 多看,多写。 4.虚心接受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以及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多听老 教师以及优秀同事的课,取其精华,从而不断改进业务水平。 5.平时注重和学生的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和教学目 标的完成。 6.每节课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长三角地区经济现状及投资现状分析

长三角地区经济现状及投资现状分析 一、整体经济情况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2011-2015年,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出现速度减缓的现象(安徽省除外),长期高速发展导致的各种矛盾开始显现。这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路径依赖投资驱动,城市功能提升滞后;土地要素和资本等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 按照国际经验,作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000美元的地区,服务经济应成为地区发展的主导业态。但实际上,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偏低,经济发展过于倚重制造业;2000年以来长三角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贡献偏小,当前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拉动长三角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高投资和出口导向模式不可持续。 长三角区域不仅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区,如钢铁、石化、重工、汽车、造船等,也是未来我国新兴产业培育成长和做大做强的重要区域,如航天航空产业、大飞机产业、城市快速交通运输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机器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快速成长。在发展转型方面,长三角区域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如长三角区域前期发展的典型样板苏州地区,从原来主要依靠引入外资实现快速增长已明显转向以集聚人才、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主,明确提出了“从依靠外资转向依靠创新、从依靠工业转向依靠服务业”的转型路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长三角区域又是我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极,无论是消费者服务业还是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产业、贸易服务、物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等,都在长三角区域迅速地集聚发展,其产业基础和产业影响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长三角地区投资现状 2015年,长三角平均GDP为5597亿元,增速为%,经济规模仍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且保持旺盛的增长活力;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严重,需求明显不足,房地产市场库存量大,经济增长乏力,GDP增速进一步明显回落至%,经济规模被中部和西南地区赶超,仅高于西北地区。 2015年长三角房地产投资规模仍领先全国;珠三角投资增速在各区域中最高;环渤海和中部地区投资规模增长相对较快;东北和西北地区多数城市存在过度开发、人口外流等问题,房地产需求不足,库存去化压力大,201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均为负增长。 中投顾问《2016-2020年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环境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在全国排名前50城中,长三角占据14个席位,领先于其他区域。上海凭借经济良好的势头,以及房地产市场热度高涨,本次投资吸引力仍居全国第一。南京、苏州、杭州在持续宽松的政策以及一线城市楼市火热带动下,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投资吸引力排名均上升,分列全国第5、6、7名。 图表长三角区域投资吸引力全国领先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合作

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合作 左学金 发布时间:2010-08-09 摘要: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的条件下,我国承接的来自发国家的传统产业和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转移较多。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它的先发及政策优势效应不断减弱,中西部地区不断显现出低成本与土地供给优势,促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长三角相邻的安徽因为交通便利优势,也成为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经验,促进沿海产业结构提升,同时在承接地注意建设“靠城(大中城市)、沿线(交通干线)、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 关键词:泛长三角,产业转移,区域 20世纪后半期以来,贸易自由化和通信技术共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范围的分工,世界经济的发展逐渐表现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整合,尤其是运输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材料、能源等方面不断发生的新发现和创造,促使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向全球层次发展。新的国际分工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必须要素之一。新的国际劳动分工是战后50年代出现的新的劳动空间分工的国际表现形式,跨国公司成为主要载体、通信技术的资本迅速流动成为主要特征。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空间表现,是传统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如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生产装配、重化工业生产制造等开始转向发达国家边缘地区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扩散,并在80年代以后逐渐向东亚、东南亚及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扩散。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承接的来自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和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转移也越来越多。一个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其技术进步路线和技术选择的基本特征。固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中国提供了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除了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外,中国还拥有大量可供外资利用的廉价土地(与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有关)和巨大的市场,有利于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要城市群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并增加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 在新的国际生产劳动分工条件之下,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是最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地带,长三角、

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并与世界接轨,这 种发展体现在中国一些沿海地区已经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 沟通桥梁,并且越来越受到国内以及国外的重视。长江三角 洲地区(以下称为长三角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地区。 长期以来,由于此区域所在地具有的战略意义,国家对长三 角区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再加之历史上此地区的 文化底蕴和经济积淀,长三角地区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中国经 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以发展中国家经济核心区 域的身份成功的承接了世界经济产业转移的前两次,即:20 世纪80 年代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国际间的转移和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时世界先进制造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 移,而目前长三角地区则经历着世界经济的第三次转移,即 正流行的以服务外包和高端制造和技术研发环节转移为主要 特征的新一轮产业转移。经过前两次产业转移,目前长三角 地区基本建成了世界先进制造业中心,而要想成为能与纽约、 伦敦和东京相媲美的世界经济中心,则需搭乘世界经济第三 次产业转移之快车,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抓紧时间 完成第三次产业转移。 一、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现状 要想升级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就需要对长三角目前 的产业结构进行一番了解。 1、空间分布上,长三角产业以集群化发展为主 长三角区域的经济以在其内部各地区形成高新技术开发 区的产业集群为主要布局模式。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上海 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区域性中心,以沪宁杭和沪杭雨沿线 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主轴,向长江岸线和杭州湾扩展。其中, 上海建有临近虹桥机场的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浦东张江 高科技等高新园区;江苏建成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为核心,沪宁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主线,沿江两岸为辐射 走廊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浙江形成以杭州、宁波为两 极,依托杭雨线,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保税区为基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浙江省正在重点建设三 个大产业带:环杭州湾大产业,这个产业带以高新技术及临 港重化工产业为主;温台沿海产业带,以轻工业、医药和机 械为主;金衢丽沿高速公路产业带,以传统优势产业及资源 深加工产业为主。粗略看来,这些集群地区相距不远,又存 在着比较清晰的横向产业分工,似乎近于完美。其实不然,后面我会谈到,此处就不过多论述。 2、结构分布上,长三角产业以现代制造业为主,服务业 比重次之 自年90 代初以来, 长三角的制造业经历了显著的结构 转变,这种转变表现为若干现代制造业行业的比重显著地上 升,而若干传统制造业行业的比重显著地下降了。在1992- 2002 年期间,按两省一市的工业总产值计算,比重显著上升 的现代制造业行业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5.02% 上升到了

在借鉴长三角地区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几点建议

招商引资工作在借鉴长三角地区先进经验和 做法的几点思考 7月1日-7日,市委组织部、市投资局在上海展望学院组织了为期7天的招商引资培训。全市15个县市区47名投资促进干部参加了培训。通过学习考察,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迪,特别是他们思想解放程度之深、招商引资力度之大、服务水平之高、发展速度之快,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现结合遵义招商引资现状提出几点思考: ——领导重视,加强引导。作为招商引资工作,是克服要素制约,解决缺钱、缺地问题的“杀手锏”,是遵义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助推器,是做大、做强“遵义经济”的生命活水,要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生命线”工程、“一把手”工程,只有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长期抓,招商引资工作才能有新的进展。同时,必须做好政策导向:一是要加大对产业招商的引导,鼓励多招国家鼓励、前景看好、市场急需,以及产业链较长、带动较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二是要大力提倡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关系,致力于在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利用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摒弃以大量消耗土地资源为代价的错误发展模式,积极

提倡、扶植“零土地技改”、“无土地招商”和“楼宇招商”,多招投资密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项目,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三是做好统筹兼顾,坚持高效、科学、合理利用资源。通过建立大项目评估机制,对引进的大项目进行筛选,对项目的规模、质量、投资强度、科技含量以及能产生的综合效益等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和论证,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规划,核定用地面积,以减少盲目招商、盲目圈地的行为,确保土地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招商引资,环境是基础,项目是生命,服务是品牌,产业是支撑,创新是根本,招商引资要不断总结和提高,发现问题是政绩,直面问题是责任,研究问题是进取,解决问题是能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必须认真分析招商所面临的形势、困难和问题,解放思想,定位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在确保总量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益和质量,这是招商引资的目标和责任所在。遵义是黔北门户,也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为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外来企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大招商促大发展”,“你发财,我发展”,“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不求即得,但求长远”和诚信招商的思想观念,积极构建招商引资的“环境高地”、“政策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