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简答

心理学简答

心理学简答
心理学简答

1.简述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答: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包括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的原始情绪;心境、激情和应激的情绪状态以及道德感、美感和理智的社会情感。意志过程包括自觉确定目的并作出决定的行动计划阶段和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执行计划阶段。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于的行为活动之中。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基础,没有认识活动,人既不会产生情绪情感,也不可能有自觉的、坚强的意志。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没有人的情绪情感的推动或缺乏坚强的意志,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发展和深人。

四、论述题

1、知、情、意三者的关系。(2005年论述题)答: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1)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行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认识过程。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境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的认识活动的。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首先,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业。相反,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他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简述刺激过程和反应过程。

答:客观事物或是以物理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人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刺激过程到了中枢,还要引起效应器环节的变化,即反应过程。

2、简述反射弧及其结构。

答: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3、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关系。(1999年、2004年简答题)

答:工具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的联系是: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射,而最根本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退后又都会自然恢复。而且都可以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工具性条件反射对理解复杂的心理现象有进一步的意义,它是对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

它们的不同之处是:①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很明确;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刺激不明显。②强化是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应有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同刺激有关,并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在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只同反应(操作)有关,而且出现在反应之后。③反应方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时,动物往往被束缚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反应是先天固有的。在工具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它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反应是在练习过程中形成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复杂的反射活动,往往既包含有经典性条件反射,也包含有工具性条件反射。

4、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答:兴奋和掏在进行活动中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有二:

(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递,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集中,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或掏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

(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5、什么叫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有哪两种主要类型?(1998年简答题)

答: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简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新阶段,表现出阶段性。随

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就达到一个新阶

段,表现出阶段性。这些阶段性是与人年龄

相联系的。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有如下含义:(不同阶段

不同质;有次序;前后基础;有交叉;一般

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具有不同的

质的特征

(2)心理发展阶段,是从低到高,并按一

定次序进行的。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互

换。

(3)前一个心理发展阶段是后一个心理发

展阶段的基础。前一个阶段的心理没有发

展,后一个阶段的心理就不可能发生;

(4)心理发展过程中相信两个阶段不能截

然划分,而有一定的交叉。同一阶段的开始

和结束,心理发展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5)心理发展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

中,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

的特征。

2、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答: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查个人与社

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

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

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他把人的一

生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

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即学习信任—

—成为自主——发展主动——变得勤奋—

—建立个人同一——承担社会义务——显

示创造——达到完善。

3、简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答:(1)在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上,皮亚杰

认为主要有4个因素,即成熟、练习和习得

经验、社会经验、平衡。

(2)在心理发展的动力上,皮亚杰认为心

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

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

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3)在心理发展的阶段上,皮亚杰提出了

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感

知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

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

岁以后)(2005年简答题)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

水平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心理结构由量

的积累(同化)而发生质的变化(顺应)。

新的心理结构是在旧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发

展的结果。

4、谈一谈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中教育与

发展的关系。

朱智贤提出,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

儿童的那些教育条件来决定的。具体来说:

(1)教育决定儿童的发展,因为教育总是

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总是在指导着儿

童的心理发展;

(2)教育本身却又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现状出发,才能实现它

的决定作用;

(3)教育并不能直接地、立刻地引起儿童

心理的发展,教育引起儿童心理的发展,总

是以儿童的领会作为中间环节;

(4)儿童领会知识的过程是新质要素不断

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是一些不

明显的细微的量变过程,只有在这些不明显

的细微的量变过程的基础上产生比较明显

的、比较稳定的新质变化时,我们才能说儿

童心理真正得到了发展。

5、简述华生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主张。

答: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第一,反对

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第二,反对体罚

儿童。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第四,对儿童养护的要求。华生从行为主义

观点出发,提出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幼儿

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五,提倡对儿童进行正

确的性教育。

第四章感觉和知觉

1、知觉的选择性及其制约条件是什么?在

教学中如何利用?(1999年简答题)

答:(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

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

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

景。

(2)知觉的选择性受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

首先是刺激物的强度。一般强度大的事物容

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其次,事物的活动性。

活动或变化的事物容易成为人的知觉对象。

第三,新异刺激容易被人选择出来予以反

映。最后,知觉的扶把性也受一些主观条件

的制约。与人的需要、目的、兴趣有关的事

物,容易被人优先选择出来予以反映。人的

知识、经验、情绪也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3)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遵循知觉的特性,

例如: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

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等。

2、知觉的理解性及影响因素是什么?(2003

简答题)在教学中如何利用?

答:(1)知觉的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

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

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

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2)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知识经

验有密切的关系。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

象的理解程度也不同,知识经验越丰富,理

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人的已有知识、经验参与知觉,可促进人对

事物的现。知识经验参与知觉不仅提高知觉

的质量,还能提高知觉的速度。

词语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词

语可以唤起人们以往的知识、经验,促进对

知觉对象的理解。

言语的提示和知识经验也可以补充直接知

觉经验的不足或缺陷,使人对事物知觉更迅

速、更完整。

(3)知觉的理解性对人的知觉既有积极的

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老师在从事教学活

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

方面又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

的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此外,知觉

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果,还是形成

事物表象、并转为科学概念的重要条件。

3、知觉的整体性及影响因素是什么?在教

学中如何利用?

答:(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

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来反映。它是知觉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是知

觉的基本特征。

(2)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一性知觉时,

客观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

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

分。对象中的成分决定知觉整体性的特点,

而弱的部分常常被掩盖。

(3)在教学中,由于知觉的整体性和物体

组成部分的强和弱有关,因此,我们应防止

事物弱的部分被掩盖,加强学生清晰反映事

物整体的能力。

4、什么是观察?观察的品质有哪些?(1998

年简答题)

答: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

是知觉的高级形式。(2004年名词解释)

观察的品质有:

(1)观察的目的性。它是指善于组织知觉

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

(2)观察的客观性。它是指善于实事示是

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

(3)观察的精细性。它是指在观察中善于

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

(4)观察的敏锐性。它是指善于迅速发现

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2005年选择题)

5、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

力。学生观察力的提高是,表现为观察类型

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对于擅

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

生,就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能力与

技能;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

部容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

精细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技能。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

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

的与任务。

(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4)掌握一的观察方法。

(5)学会做观察记录。

(6)观察归纳、总结

(7)老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

优良的性格特征。

(8)教会学生自觉养成观察习惯。

6.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对比现象。

答:对比是同一感受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

性发生变化现象。对比分同时对比与继时对

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

受而产生的对比现象。视觉的同时对比表现

得较为明显。如把明度相同的一个小方块灰

纸放在白纸的背景上,就显得比放在黑纸的

背景上要暗些,这就是色彩的同时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

比现象继时对比,如看过放在一张白纸上的

一个小黑方块半分钟后,再看一张灰纸,就

会看到在这张灰纸上有一个和原先那个黑

方块大小、形状相同的浅灰色的影子。继时

对比在味觉中表现较明显。如吃了糖以后再

接着吃橘子,就会觉得橘子酸:吃了苦的东

西后,再喝白开水觉得水也甜。

五、论述题:如何根据知觉基本特征,促进

教育、教学效果。

答:知觉的基本规律体现在知觉的四个基本

特性之中,知觉的基本特性是选择性、理解

性、整体性和恒常性。(见简答题1-3)知觉

的恒常性就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

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

像仍然相对不变。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

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第五章记忆

1、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2004年

简答题)

答: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如下几个: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否具有明确的

衰亡目的与任务对衰亡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人们就能把全部精力

集中到衰亡任务上去,并能采取各种有效方

法,因而效果好。反之,则差。

(2)活动的内容和性质。如果识记的对象

变成人们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的内容,那么识

记效果就好。另外,识记效果也有关活动性

质的不同而不同。要求积极思维的活动,识

记效果就好。这是因为所要识记的材料成为

人们智慧的对象,从而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

中,因而识记效果就好。

(3)识记方法。识记时采用一定的方法,

会增强识记效果。意义识记比单纯重复的机

械识记效果好,是由于意义识记把所要识记

的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先理解材料的意义,再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

体系中,这样,识记效果就好。

(4)识记的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的数

量和性质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增加识

记材料的数量,其识记所需要的时间比材料

的增加量的比例大得多。另外,识记直观形

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材料的效果好;识记课

文比识记单独的句子要好;识记诗篇比散文

要好。这些都说明材料性质不同其识记效果

也不一样。

2、如何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组织复习。

(2000年简答题)

答: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

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条曲线表明,识记

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

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即遗忘先快后慢。

所以要及时复习。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1、分析和综合的关系。

答: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

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

出来的过程。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

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

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认识中总是相互联系的。

(1)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完全,通过对事

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深入。离开了分析,

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也是肤浅的、空洞的。

(2)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分析的材料将

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因而也就不可能

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

(3)分析为最初的综合认识所指引,分析

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从而

导致综合更加完整及对事物整体性认识更

加深化。

(4)总之,人的思维活动总是按照分析、

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而不断深入展开进行

的。

2、影响掌握概念的因素。(2003年论述题)

答:日常概念的掌握与儿童生活领域、个人

经验有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

素影响,主要有:

(1)过去的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

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

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反

之,日常概念会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

作用。

(2)变式。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

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样式。如果教学中所提

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引起缩小

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多提供具

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

握。

(3)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

的感性知识作基础。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

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属性与

共同特征。直观教学中,通过词的说明,可

以使直观材料更鲜明、更突出,并且还可以

补充直观材料的不足,提示事物之间的内部

联系。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则更需要通过

语言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

生正确掌握概念。

(4)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

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

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

质,即掌握概念所标志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与

共同特征,并以此去辨认事物。在教学中下

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

3、怎样才能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答:能否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取决于以下

几个条件:

(1)人对活动的态度。人对所从事活动的

态度越积极,即人对活动的意义、价值与必

要性认识越深刻,并对活动持肯定态度,则

人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就会发挥得越充分,也

就越容易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在学校教育、

教学工作中,老师应教育学生不断端正学习

态度,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人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具有较强求

知欲和认识兴趣的人,能在别人不能发现问

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或在被人熟知、极为平

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的问题。强烈的学习动机

是人发现问题的内部力量。教师应不断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践中发展他们的认识

兴趣和求知欲。

(3)人的知识经验。人能否善于并及时发

现问题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丰富的

知识经验会使人从不同方面或角度去思考

问题。因为丰富的知识经验会使人看到事物

的复杂性,从而有利于发现问题。相反,知

识经验不的人易把事物看得简单,因而不善

于发现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知识经验不

足但具有强烈的认识兴趣时,又会激发他去

提出问题。

4.简述思维的品质。

答:思维的品质有:思维的广阔性:是指能

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思维的批判性:是

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

分检验。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到事物

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思维的灵活性:是

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

化而变化。思维的敏捷性:是指能在很快的

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1998年选择题、

1999年选择题、2005年简答题)

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

为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

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

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

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

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些低层

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

高一层需要的产生和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各级需要层次的产

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个人的需要结构的

演进是波浪型的,较低一级的需要高峰过去

以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起优势作用。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答: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

观现实的反映。但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

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

间的关系。(2004年填空题)情绪和情感是两

种难以分割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

从广义而言,情感与情绪一样是人对客观事

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它又不同于情

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

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

(1)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

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

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

动物所共有。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

看,情感体验都发生的较晚,是人类所特有

的,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

生的。

(3)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永远带有情境的性

质;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境性,又具有稳固

性和长期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

的结果。

(4)从表现角度看,情绪着重于描述情感过程

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带有冲动性,

而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主观体验方面,

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下。因此,描述人的主观

体验,特别是描述客观事物与主体的思想意

识之间发生关系时所引起的切身体验或反

映,常使用情感的概念。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

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

响,它们是一种心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

面。

3.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及其表现。(1998年

简答题)

答: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品质,每种品质都可

以表现为两个极端对立的情况。比如,在强

度方面,有强弱之分;在紧张度方面,有紧

张与轻松之分;在快感度方面有快与不快之

分;在复杂度方面,有简单与复杂之分。情

绪和情感的两极情还表现为:

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如果外界的事物能够

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们的愿望与观点,

就会使人们对它产生肯定的态度和引起满

意、愉快、喜爱、羡慕等积极起不满意、烦

闷、厌恶、轻视等消极的内心体验。

增力作用和减力作用。情绪和情感的增力情

表现为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循环、呼吸、腺体分泌等系统相互配合,对人们的活动起积极的应激作用,使人和动物能够应付环境中的紧急变化,这就是情绪的增力作用。增力性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能鼓舞人去进行活动,甚至于忘我地进行拼搏。情绪和情感的减力作用表现为情绪和情感有时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如忧愁、悲伤、过度的焦虑和灰心失望等。

4.结合图例说明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2001年论述题)

答: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用凯农就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枢的看法,其要旨如图。此图表明情绪发生时,关键在于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神经冲动的往返传导。图中,感受器(R)接受外周刺激后发生的兴奋,沿着神经通道1到达丘脑(Th),再通过D到达大脑皮层(C),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从而形成人们对外界对象的知觉。然后皮层的兴奋经过通路3,使经常外于抑制状态的丘脑中心获得释放,引起一种情绪模式(P)。丘脑的神经冲动经过通路2引起内脏(V)和横纹肌(SKM)的活动,从内脏和横纹肌系统来的内部感觉回到丘脑,并经过通路4再回到大脑皮层,在皮层上和最初发生的知觉相结合,就使人们关于外界对象的知觉获得情绪色彩。

5.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

答:叶克斯一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降低,总的来说,就是作业的效率在适中激奋水平下最高。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

6.情绪与情感的定义及其信号功能、调节功能。(1999年、2001年简答题)

答: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1)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识,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的情绪、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记忆映象;

其次,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上的趋避动作。

第三,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实验证明,当被试接受到故事讲授者的情绪信号后,也会激起相应的情绪活动或情绪共鸣。

(2)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们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第一,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人发生积极的模仿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绪会使人改变行为的趋向。

第二,情绪、情感的发生也会促使人们注意外界情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7.怎样培养良好的情绪?

答:培养良好的情绪,首先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否则就会因自己的志向非能力所及而终日郁郁不乐;对客观事物也要有正确认识,这样才不会遇到挫折而苦恼。

其次,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共产主义人生观和远大理想的人,就会胜不骄,败不馁,情绪稳定而深沉。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往往斤斤计较,情绪就会因此而波动。

第三,锻炼身体。情绪与身体状况密切相连。身体健康的人常常表现出精神振奋,心情开朗等积极的情绪。

第四,培养幽默感。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它可以活跃气氛,驱除忧愁。

第五,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不良情绪出现时,不能简单地抑制它。否则一旦有适当的机会,它还会发泄出来。要消除不良情绪,一要认识到不良情绪的存在;二要找出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三要掌握一些控制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适应和用意志控制情绪等。

8.简述良好情绪的判断标准。

答:(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应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第八章意志

1.动机的定义及其功能。

答: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停念头、愿望、理想等。

动机有激发、选择和指向、维持和调节等三种功能。

(1)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特别是和当前动机有关的刺激,更易于反应。(2)选择和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3)维持和调节功能。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活动达到了目标,动机将使个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活动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促使个体维持(或加强)这种活动,或转换活动方向以达到这种目标。

2.已经确定的决心和信心为什么也可能动摇?

答: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决定时遇到的困难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但与个体已形成的消极的个性品质或兴趣爱好产生矛盾,从而使决心和信心发生动摇。

(2)作出决定过程中,虽然选择了一种目的,其它目的仅暂时受到压抑,仍然很有吸引力。执行决定过程中,暂时受到压抑的目的又重新抬头,产生了新的心理冲突。

(3(执行决定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期望、新意图和新方法,它们也可能同预定的目的发生矛盾,令人踌躇干扰行动的进程。(4)有时在作出决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

种主客观条件,没有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

化,执行决定时遇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

但个体缺乏应付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知识

和技能,也可能使人犹豫不决。

3、分析动机冲突类型及在教育实践中解决

学生动机冲突的办法。(1998年论述题)

答:动机冲突类型可分为三类:

(1)双趋冲突: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

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如鱼

和熊掌不可兼得。此时必须从两者中取一更

加高尚的目标。.

(2)双避冲突: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选

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如

品学均差的学生既怕学习上的困难又怕学

习不好受到处分。

(3)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

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如既想为社会做好

事又怕别人不理解等。

解决上述动机冲突,主要看动机冲突的内容

是否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

的问题。从动机冲突内容上看可分为非原则

性的动机冲突和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对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即仅是个人兴趣

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例如周末是去看电影

还是看小说?这类动机冲突一般来说内心斗

争不那么激烈,持续时间也不长,可让学生

自行解决。对于原则性动机冲突,即涉及个

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

例如周末既有精彩的电影又有集体劳动,是

去看电影还是参加劳动?这时教师要对学生

讲清道理,树立榜样,加强管理,帮助学生

以高级的动机战胜低级的动机,培养他们意

志,从而使他们的行为服从于社会道德标

准。

4、简述驱力——诱因理论。

20世纪20年代武得沃斯提出了驱力的概念。

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

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

内平衡。

赫尔认为驱力是动机结构,它能为机体的湔

力提供动力,促使有机体采取行动,以消除

需要唤起的紧张状态。当紧张状态得以降低

或消除后,驱力的动机作用也随之减少。

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

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

赫尔认为,驱力(D)、习惯强度(H)和抑制(I)

共同决定了个体有效行为的潜能(P),它们之

间的关系表示为:P=DXH-I

第九章注意

1、简述注意的功能。(2002年简答题)

答:注意有3个功能。

(1)选择的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

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

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

对它们的反应。

(2)保持的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

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

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2、简述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000

年选择题)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

动具有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表现为选取

某种活动和对象,而且表现为心理活动对这

些活动和对象的比较长时间的保持。注意的

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

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

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

的反映。

3、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2000

年简答题)

(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具

体包括:比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刺激物之间

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质活动和变化;新

异突出的刺激作用。

(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具体包

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

时的直接兴趣,即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

生的兴趣。

4、简述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998

年简答题)

答:有意注意的发生和维持,虽也与主体的

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有关,但这些

主观因素的作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他们都

受主体当时确定的活动目的所制约,具体

说,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

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

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2)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

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如一个人有良好工

作生活习惯,他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全神贯

注地完成任务。

(3)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

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

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很长时

间,使人长久地从事这种活动,直到完成任

务。

(4)排除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

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

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

采取措施,排除干扰。

5、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注意范围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

点有关。知觉对象愈相似,排列愈集中或有

规则,注意范围也就愈大;反之,注意范围

则愈小。

(2)注意范围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

任务分不开。阅读同一篇文章,担任编辑任

务的人与从事校对工作的人,注意范围就不

一样。前者较大,后者较小。

(3)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

的已有经验和知识领域。经验愈多,知识愈

广,就愈善于组织所感知的对象,把它们联

系成一个整体来感知。因此,要想扩大注意

的范围,其根本途径是增加知识和丰富经

验。

6、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

养稳定的注意?

答: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

(1)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

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简单而无变化的

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很短。复杂而多变

的事物,则可延长注意集中和稳定的时间。

维持时间之长短又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

和变化程度。但任何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强

度维持20分钟以上。

(2)注意的集中和稳定,主要取决于人们

有无坚定目的。当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把

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可以保持相当的稳

定性。在实际工作和学习当中,如果允许在

l0一20分钟的集中注意之后,松弛几秒钟,

那么注意的稳定性就可保持数小时之久。

(2003年简答题)

要想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必需做到:

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当一个人对自己

学习和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得越清楚,完成

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和决心越大时,他的注意

就越能集中和稳定。

第二,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兴趣

好像是一种兴奋剂。一个对某种事物产生了

浓厚兴趣的人,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

长期坚持下去。

第三,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在日常学习和

工作中,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是周围环境嘈杂,对学习和工作有影响。

这主要靠加强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去

克服各种干扰。二是任务繁多,思绪万千,

既干着这件事,又想着那件事,思想不能集

中。面对这种情况,最好是分出轻重缓急,

统一安排,作出计划,逐个解决。做到在进

行每项工作时,都能集中注意和精力,专心

致志。

7、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是什么?(1999年

简答题)

答:第一,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

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它可以不需要给

予更多的注意,从而有可能把注意集中在另

一种活动上。

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各种

活动对象的各个部分,已经在经验中形成了

巩固的联系,只要感知对象的一部分,就可

把全部对象反映出来。做到注意可以在几种

活动上迅速地更迭,即所谓轮流注意。

第三,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

织。如有些演员能够自拉(胡琴)自唱,或者

边说边打(快板)边表演。

8、影响注意转移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答:第一,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

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灵活性强的人,注意

转移就比较容易,灵活性差的人,注意转移

较难。

第二,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

调节作用。目的性不明确,语言的调节能力

太弱,就既不能很快地抑制那些不该兴奋的

区域,同时也不能很快地解除大脑皮层上应

该解除的抑制,这样就使注意的转移表现不

灵活。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注意过于容易受

外界影响而转移,这也是目的性不明确,语

言的调节能力差的表现。

第三,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原来注意的紧张

度越低,转移就比较容易和迅速,反之则较

困难和缓慢。

第四,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注意对象

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转移就越容

易和迅速;反之就越困难和缓慢。

9、简述兴趣的品质。

答:(1)兴趣广度与兴趣中心。

兴趣广度是指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兴趣中

心是指一个人在诸多兴趣中的主要兴趣,它

形成一种核心,其他兴趣则围绕着它,并与

其配合,共同支配着人的行动。广泛兴趣只

有和中心兴趣结合起来,才是一种良好的品

质。

(2)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转移。

兴趣的稳定性也称兴趣的持久性,是指兴趣

持续时间的长短。持续时间长则稳定性强,

持续时间短则稳定性弱。稳定而持久的兴趣

才能推动人钻研问题,获得系统而深刻的知

识。兴趣转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对原来感兴

趣的某一事物的兴趣消失,而转向对另一事

物发生兴趣。兴趣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以

高层次为背景的兴趣转移,转移后的兴趣是

稳定的兴趣,这种转移对人有促进作用;另

一种是以低层次为背景的兴趣转移,转移后

的兴趣多为不稳定的兴趣,很容易再次转

移,这种兴趣转移对人的发展一般有阻碍作

用。

(3)兴趣效能

兴趣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

效果。依据兴趣有无效能分为积极兴趣和消

极兴趣。消极兴趣是被动的兴趣,使人处于

静观状态,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力,因而

也不能产生实际效果,是一种不良的兴趣品

质。积极兴趣是有效能的兴趣,它不停留在

静观阶段,往往为获得兴趣的对象而积极活

动,成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个性的

优良的兴趣品质。

10、简述兴趣与爱好、好奇心的区别。

答:(1)兴趣与爱好的区别:①兴趣是力求

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

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爱好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在需

要的基础上形成的。②当兴趣发展成为从事

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时,就成了爱好。③在

日常生活中,兴趣和爱好经常是一致的,例

如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其兴趣所在,也就是

其爱好所在。但有时对某事物有兴趣,并不

一定有从事该活动的倾向。例如,某人对足

球感兴趣,是个热心的球迷,但他不一定爱

好踢足球。

(2)好奇心与兴趣的区别:①定义。好奇

心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

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②好奇心比较广

泛,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任何看来新奇的事

物都好奇。而兴趣则有明确的方向。即使是

兴趣广泛的人,也只是对几种事物或活动感

兴趣,而不是对任何事物或活动都有兴趣。

③好奇心一般是容易满足的。好奇心是由于

对事物的某种疑问所引起,疑问一旦解除,

好奇心便得到满足而消失。兴趣则不然,它

不一定由疑问产生。即使有些兴趣是由疑问

产生,但它们也不会随疑问的解除而消失,

相反随疑问的解除,兴趣会更加浓厚。

11、简述资源限制理论。

答:1973年,卡尼曼在《注意与努力》一书

中提出了资源限制理论。该理论把注意看成

是对刺激进行识别和加工的认知资源,其容

量或能量是有限的。每一项认知活动都需要

占用和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当人同时进行

两种以上的活动时,就会有多项认知任务同

时竞争有限的注意资源。因此,只有当这些

活动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注意的总资源

时,它们才能同时进行。否则,在进行某项

活动时,其他活动必然受到阻碍。该理论还

认为,注意分配机制是主动而灵活的,它能

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资源的配置优先加工更

为重要的任务。

第十章言语和技能

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和联系。(1999年简答

题)

答: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

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

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

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地过程。

(2)语言是指某语言集团所共有的抽象的语

言材料和规划;言语指个体根据其所掌握的

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行为。

(3)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

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别性和多变性。

(4)语言是交际和思想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

种工具的运用。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

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语言也不能

离开言语,离开人的言语活动,语言就不能

发挥任何功用。

2、简述乔姆斯基的言语理论。

答:乔姆斯基首先区分了语言有深层结构和

表层结构。

语言的深层结构是认识的内容;语言的表层

结构则是对认识内容的表述。同样的深层结

构可以用不同的表层结构来表述。另外,不

同的深层结构,有时也可以用相同的表层结

构来表述。

其次,乔姆斯基认为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

的转化不是通过学习,而是人先天就具备这

种转化的本领。其证据是:

第一,不同民族的人,其认识常有共同之处。

即语言的深层结构是一样的。但各民族表达

的方式则明显不同,即语言的表层结构不

同。

第二,不同民族的儿童,生活的语言环境不

同,但他们掌握发音、句法结构的次序都是

相同的,时间也大致一样。.

第三,语言发展的阶段和动作发展的阶段基

本一致,动作发展到什么水平,语言也发展

到什么水平,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一样的,即

语言和动作发展是平行的。动作的发展是天

生的,语言也是如此。

第四,儿童学习说话,有个关键期。过了关

键期,学习语言就很困难。这一事实不能用

学习来解释。因为就其它学习而言,学习能

力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不会因年龄增

长,学习能力反而下降。

3.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2004

年论述题)

答:(1)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

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

方式的复杂系统。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

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2)技能是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提

高,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

况。这就是说,习惯是保守的,技能则不断

向一个标准趋近。

(3)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

比如一个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人,不会随地吐

痰,而没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人,往往随

地吐痰。技能有水平高低之分。比如计算机

操作水平可以通过比赛而分辨出来。

(4)技能是既和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的任务

联系;习惯则只是和一定情境而不和一定任

务相联系。技能是由一定任务所始动,所以

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

出现。习惯则只由一定的情境而始动,所以

习惯是被动的。比如吹口哨,对党员来说,

它是技能,只有在需要时才吹;而对有些人

来说,是一种坏习惯,到一定场合就吹。

(5)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

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做对照,拿这一

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

给技能作对照的一定是客观标准,或者是别

人的示范,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需求

的指标。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

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自己的动觉反

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习惯则不是这样,

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

4.高原现象及其成因。

答:高原现象是指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

现的练习成绩停顿的现象。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

节作用减弱;

(2)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

未形成;

(3)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

(4)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5)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

等消极情绪;

(6)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

心;

(7)自满情绪;

(8)可能正在进行潜在学习,其成绩末显现出

来等等。

5.简述技能形成的条件。

答:(1)动作概念的掌握:动作技能的形成,

一般要经历从动作到动作表象再到具体动

作这样三个阶段。动作是能够说出自己应该

去怎样进行动作;动作表象就是能够在自己

头脑中想象出应该如何去动作;具体动作则

是自己能够根据动作表象去实际进行的动

作。

(2)示范: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范,而范例

往往由视觉通道提供。

(3)反馈:有反馈才能有进步,没有反馈就没

有进步。因为,只有通过反馈,才能知道自

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不通过反馈,动作

就失去受到强化的机会,只有使合乎要求的

动作受到强化,不合乎要求的动作受不到强

化,自己才能辨别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

不正确。但当技能已经熟练掌握,反馈就不

一定必要。

(4)练习中的时间分配:练习要有间歇,有间

歇的练习效率比没有间歇的练习效率高。

6.智力技能及其特征。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语言

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

统。

智力技能的特征有:

(1)观念性。就智力技能的对象而言,其直接

对象不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成的客体,而是这

种客体在头脑中的印象。可见,智力技能是

一种观念性的活动。

(2)内潜性。就智力技能进行的方式而言,它

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言语默默进行的,从外

部很难觉察到头脑中加工改造的思维过程,

可见,智力技能是一种非外显的活动。(3)简缩性。就智力技能的结构而言,它已从完整的变为压缩、简化的。由于它是高度省略、高度压缩的,所以往往难以使人察觉到其活动的全部过程。智力技能是一种非扩展性的自动化的过程。

第十一章能力

1.简述智力三维结构模型。(1999年选择题)答: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一种智力结构没想。他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方体,内容有五种,操作有五种,产品有六种,由此就构成了总数为150种的不同。每一种组合代表一种能力。

2.简述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答:英国心理学家弗侬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层次结构理论。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第二层是两个大因素群,即语言和教育因素、操作和机械因素;第三层是五个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手工操作等;第四层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2000年填空题)

3.什么是三元智力理论。(2004年简答题)答: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柏格提出的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三元智力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该理论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根据这种理论,个体之所以有智力高低之分,主要是由于个体对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决定的。该理论设想:人的智力是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一体。智力统一体的三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之长度因人而异,由此造成了个体的智力差异。

智力统一体的三种成分分别是:

(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2)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三种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

4.简述多元智力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七种智力。他认为,通常人们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在七种智力中,他将语言智力列为第一种智力,因为”语言是最广泛最公平地在人类中得到分享的一种智力”。加德纳认为,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能摸索到各自成功的道路,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没有意义。关键是明白自己的才能在哪一方面。他强调入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己命运的重要性。

5.简述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2003年简答题)

答:人的能力在一生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的发展变化既有一般趋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能力变化的一般趋势也有所不同。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3—4岁到12—13岁,智力与特殊能力的发展几乎是等速的。随后,智力发展呈负加速度增长。

(2)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就达到了顶峰。但是,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知觉推理能力接近成人水平的时间较早,言语理解和语词流畅性达到成人水平则较迟一些。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4)成年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常常在这个时期出现。(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

6.能力的概念及其个别差异性的表现。(1998年简答题)

答: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并且有其规律性。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同一年龄层次中,能力的发展水平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2)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表现上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某些人少年早慧,某些人则大器晚成。

(3)结构的差异。能力是多种心理特性的综合,且组合方式所不同,由此就构成能力结构的差异。这也是个体能力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

第十二章气质与性格

1.气质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利用?

答: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气质特点不同,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实际收到的效果可能很不一样。这就必需要求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同时,气质也有可塑性,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类型中的消极面。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克服迟钝性,提高反应速度;帮助胆汁的学生克服冲动性,加强稳定性等。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气质中的优点,使其在学校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答:性格与气质的区别:(2000年简答题)(1)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由于性格更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因此性格更具有社会的特点。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下,人们的性格有较大的的差异.而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

(2)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不同。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气质的特征因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而异。由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往往不受后天生活动条件的影响,故而气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性格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与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合金”,后天

形成的条件反射在性格中起主要作用。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1)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

展,使它更有利于个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

境。

(2)气质又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和

行为风格,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

(3)气质还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一定的

性格特性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比如具有

胆汁质与多血质特点的人更容易培养起勇

敢和果断和性格品质。

气质对性格的形成与表现虽然发生一定的

影响,但它并不决定一个人最终形成什么样

的性格。气质不同的人可能形成相同的性格

品质,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性

格。

3.简述性格结构特性。

答:(1)性格结构的完整性。每个人的性格都

包含了多种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彼此联系,

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在机能上相互适应、

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这种联系

的存在,使得性格的推测具有了现实的可能

性。比如,知道了某人具有一个或几个性格

特征,人们可以对这个人的其它性格特征作

出推断。

(2)性格结构的完整性复杂性。性格虽然是完

整的系统,但它的完整与统一又不是绝对

的。因为:

第一,客观现实中存在着种种矛盾,这些矛

盾反映到人的性格内部,就成为人的各种态

度或各种性格特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

然会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

第二,行为方式与态度之间并非一一对应

的。

第三,性格结构的完善和完整程度存在着个

体差异。有的人性格完善,在各种场合下表

现一致;有的人则性格矛盾,不同的场合表

现不同。

(3)性格结构的稳定性。能认识一个人的性格

并对其行为作出预测,正是因为性格具有稳

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性格的稳定性取决于

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有关态度与人们核心

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一个人的态度越坚定,

与作为态度的理论基础的核心价值也就越

稳定。

(4)性格结构的可塑性。尽管性格有其稳定性

的一面,但并非一成不变。社会与生活环境

是不断变化的,人要想很好地适应社会与环

境,就必须保持相应的变通性。如果性格中

某些部分不适应特定环境,就要在一定程度

上对他们进行调整,这种性格调整的变通性

就是性格的可塑性。

4.简述艾森克的性格三维度说。

答:(1)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发现人们的性格

差异除表现为内倾或外倾以外,还有另外两

个维度,即稳定性和求实性。(2005年选择

题)另外两个维度与内外倾维度相互独立,

但在人的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他认为可以从内外倾、稳定性和求实性这

三个维度来考察性格的差异。根据以上三个

维度将人的性格分为八种类型。

(3)他把这三个维度作为坐标而构成立体坐

标系,形成性格的三维度量表。根据每个人

在这个三维坐标系中的位置来确定其性格

特征。

5.简述卡特尔的16种特质因素说。

答:(1)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以物质为理论基

础,用因素分析方法,对人格进行研究,提

出了16种因素或根源物质。其理论被称为

“特质因素分析理论”。

(2)卡特尔认为,特质是一个人相对持久的反

应倾向。只有彻底了解一个人的特质,才能

预测他在某种情境下将怎样行动。

(3)卡特尔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2005年填空题)。表面特质是由一些相互

联系的特质形成,并且不那么稳定和持久。

根源特质是一些单一的因素,是人格的基本

成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4)卡特尔提出的16种根源特质是彼此独立

的,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只是在不同的人

身上表现的程度有所区别。根源特质的差

异,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结构上的差

异。

6.什么是荣格的内、外倾说。(2001年简答

题)

答: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性格类型分为内倾

型和外倾型。内倾者是指那类好自己琢磨、

莫测高深的人,内倾者的活动主要针对外快

的心理,由自己怕活动;外倾者则是指什么

也装不住,所谓心直口快的那类人,外倾者

的活动以客观事物为起点,主要由所面临的

外界事物引起、影响支配。

7.简述威特金的场依存与场独立说。

答: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认为人的有一个核

心—认识,人是按认识来活动的。按照人认

识的方式,可将人分为两类:一类人的认识

是以其本人的储存信息为参照系统,属于场

独立型;另一类人的认识是以认识对象所处

的客观场合为参照系统,这类人属于场依存

型。(2005年名词解释)个人在认识上的这

种特点可以在知觉上清楚地表现出来。因

此,可以借考察人知觉过程中的信息参照倾

向,检测出人们的不同类型。

8.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说。(1999年简

答题)

答:(1)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通过个案研

究,从名人的日记、书信、自传中,分析各

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格特质。

(2)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反映

环境刺激时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的基

础。它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

的,对个体的有动机作用。

(3)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种:一般

特质和个别特质。(1998年填空题)一般特

质是由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的,反映社会的

习俗和价值,它们是人格的共同部分,不能

作为个体之间相互区别的特质;个别特质是

由个体生活的特定环境造成的,它是个体相

互区别的主要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方式。

(4)奥尔波特进一步将特质分为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代表一个人

最显著的特征;中心特质是由某些具有一定

独立性而又相互关联的特质构成的,它是人

格物质的核心部分;次要特质是个人在特定

行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相关联的物质,这些

特质不决定一个人的人格面貌。

(5)奥尔波特还将人格特质与习惯、态度

区别开来。在他看来,习惯与人格特质都对

行国有发动和指挥作用,但习惯对行为的影

响比人格特质要狭隘得多,局限性也大得

多。人格特质是综合大量个别习惯产生的。

9.气质与能力的联系。

答: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

特点,如强度、速度、灵活性等,它影响个

人的能力发展,因为恰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的动力特点,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并

且,特定的气质类型,既可能促进特定能力

的发展,也可能妨碍另外一种相关能力的发

展。

10.简述性格的特征。

答:(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客观事物的

复杂性决定了人对现实的态度的多样性。这

一类性格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与

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有关的性格特征,

如遵守纪律、自律等。第二,与对劳动和劳

动产品有关的性格特征,如勤劳、认真、疏

忽等。第三,与对自己的态度有关的性格特

征,如自信、自尊、自负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品质是个性特点

的一个重要方面。自觉性、果断性等都属于

这类特征。对人们的意志特征进行评价时,

需要考虑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因为人的性

格的意志特征受人的价值观、信念和理想的

影响。

(3)性格的情绪特征。它指影响人的活动的

情绪体面向性。主要表现在情绪反应的强

弱、快慢、波动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以及

主体对于个人情绪的控制能力等方面。情绪

体验的深刻或肤浅,情绪激发后能否驾驭都

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分化出来的。

(4)性格的认知特征。它指人们在各种认识

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如感知体

面向、思维体面向和想象倾向的不同等。

11.简述培因的优势心理机能说。

答: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根据能力、情感和

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中何者占势,把人

分为理智型、情感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理智

型的人,常以理智衡量周围发生的事物,并

以理智支配行为,他们的智力机能相对于情

感和意志占优势;情绪型的人,其行为易受

情绪的左右,心理机能以情感占优势;意志

型的人,行为目的明确、自制力强,意志明

显比理智和情感占优势。

12.斯普兰格的文化价值观说。

答:德国哲学家、教育家斯普兰格根据文化

社会观点将价值分为六类:理论价值、宗教

价值、社会价值、权力价值、经济价值、审

美价值。并按某一种价值在人的生活方式上

所占的优势,相应地把性格分为六种类型:

(一)理论型。以探索事物本质为人的最大价

值,能客观、冷静地观察事物,追求各种观

念和理想。

(二)宗教型。这种人大多为神秘论者。

(三)社会型。以善于与人交往、帮助别人为

最大价值,对增进社会的福利最感兴趣。

(四)权力型。以利用别人、掌握权力为最高

价值,有强烈的支配感。

(五)经济型。以谋求利益为最大价值,对一

切事物都从经济观点出发。

(六)审美型。以感受事物的美为人生的最高

价值。这种人对实际生活不大关心,以如何

表现所获得的感觉印象,如何使自我获得满

足为人生的根本目的

工程心理学整理

名词解释: 1.工程心理学: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人在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中所使用的各种人造器物。“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因素,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人机系统:在劳动或工作中,人与他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称为人机系统。 3.人机界面:控制器、加工器或运算器、显示器是机器系统的三个环节。机器和人通过控制器、显示器进行信息交换,人们把它们叫做人机接口或人机界面。 4.信息模型:人从显示器中所感知的不是被控对象本身,而是代表被控对象变化状态的符号、标记或图像,显示器上所呈现的这些符号、标志、图像等叫做“信息模型”。 5.观念模型:人感知到信息模型后,就要对它进行解析或译码,即在大脑中把它转化成被控对象状态的映象,这种映象叫做“观念模型”。 6.目标模型:人对机器进行控制或调整,是为了使它按照预期目标运转。大脑中以映象形式存在的预期目标称为“目标模型”。

7.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依赖性,但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依赖,而不能提供原因与结果的解释。 8.信度:指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即它是否可以稳定地反映某种心理特征的能力。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度有三种: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 9.效度:指测验或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就是测量或研究达到目的的程度。效度有三种:内容效度、预测效度、构想效度。 10.准实验研究:也叫现场实验,它是在实际情境中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方法。由于准实验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的,有许多条件无法控制,因此在实验设计方面与实验室研究不同。 11.模拟研究:它是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 12.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018年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附答案)

2018年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附答案) 1、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A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定性研究法; D. 定量研 究法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 B A. 个性心理; B. 心理过程; C. 心理现象; D. 个性倾向 性 3、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D A. 社会对心理制约; B. 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 心理的发生、发展; D. 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4、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B A. 情绪; B. 情感; C. 心境; D 应激 5、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 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 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是()。 C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定性研究法; D. 定量研 究法 6、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 动机冲突中的()。 B 39 A .趋避冲突; B .双趋冲突; C .双避冲突; D .双重趋避 冲突

7、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D A .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B .环境和教育是 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C .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 关键因素; D .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8、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 A A . “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 B . “ 爱人只 有一个,情人可以多个” ; C .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D . “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9、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 A A .具有两面性; B .具有稳定性; C .具有外显性; D .具 有境遇性 10、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B A .集中性与分散性; B .连续性与阶段性; C .平衡性与差 异性; D .方向性与可逆性 11、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的()措施体现了外部动机的理论。C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奖惩; D. 间接强化 12、()指的是个人按自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之后,在 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 D A. 直接强化; B. 间接强化; C. 奖惩; D. 自我强化 1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实际上是知识()的三种模式。 C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及研究程序: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 规律。程序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可作为前期研究。 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3.个体研究法及其优缺点:个体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缺: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调查法及其优缺点: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的方法。优: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行为主要受自 我意识支配,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冬季心 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局限: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7.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脑为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 造了天才的独特的脑的结构 8.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a 大脑的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的空间B挖掘大脑的潜力。 9.脑的性别差异:A成熟时间上B智力方面 C脑结构上D大脑左半球受损后,女性不如男性明显 10.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A按性质:原则性和非原则性B表现形式:双趋动机(鱼和熊掌 不可兼得)和双避动机(既怕学习又怕老师),趋避动机(既想当干部又怕耽误学习) 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种避免失败的动机 1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 标的心里状态。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附属的内驱力 13.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一是取决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个体行为的质量 14.马斯洛的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 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B是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揭 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缺陷:A脱离显示生活实践去看待人性B没有从分认识到高级学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C为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16.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广度,分配,转移 17.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8.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19.概念形成的策略: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 20.问题解决策略:算法策略和启发法 21.记忆信息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22.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影响因素:A时间因素B识记材料重要C识记材料 的性质d位置的影响E材料的数量。增强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 23.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判断评价刺激物对个体需要的符合 程度,它是个体对刺激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决定因素。认知过程中伴随着情绪体验。 24.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具有动机性功能,信号性功能以及感染性功能三个方面 25.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正确的人生追求,宽广的胸襟,理性的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

2018年河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多选题题库教学提纲

2018年河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多选题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多选题 121题 01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分别是() 启动功能 激活功能 巩固功能 指向功能 强化功能 02 果茨基在研究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的三个重要观念,它们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先行组织者 学习的最佳期限 教学与发展同步 03 教育真正促进心理发展要具备的条件有() 教师的积极性 内容正当性 要求适合性 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一致性 学生的积极参与 04 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有() 建构科学教育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开展品德教育工作 进行高等教育研究 培训学生职业技能 05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 人际关系 就业困惑 危机心理 恋爱与性的问题 学习心理 06 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课程内容满意度低 学习的价值和目的指向自我 学习投入实用功利 学习自主性不足 学习方法突击应付 07

教师形成职业角色所需要的条件是() 增强教师职业自信 全面而正确地认识教师职业 虚心学习,时刻反省 树立学习榜样 积极参与教育实践 08 斯腾伯格认为专家型教师相对于新手教师来讲,应该具备的特征有()丰富而组织化的知识,并能运用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高效率地解决教学领域问题 有很强洞察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丰富的教学经验 09 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是() 情绪衰竭 人际关系冷漠 去个性化 兴趣下降 个人成就感降低 10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 认同角色,热爱工作 人际关系和谐 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具有教育独创性 体验、控制和表达情绪 11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 职业焦虑 角色冲突 社交恐怖 职业倦怠 人际适应不良 12 大学学习的特点包括() 自主性 专业性 丰富性 多样性 探索性 13 学习引起的变化包括() 学习疲劳后效率降低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第1章概论 一、填空 1.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简单的工具和复杂的生产技术装备;这里说的“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要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必须对人在系统中的认识的两种对立观点:机器中心论和人中心论。 3.人机系统指在劳动和工作中人与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 工程心理学研究人机系统,就是为了使人机间建立最合理的结合关系,使系统获得最好的效益。 划分方法:⑴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并联式人机系统。串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一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都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并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并接,两者可互相替代。 ⑵人机系统还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区别在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闭环人机系统中有信息反馈回路。 人机系统按人在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区分为三类: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 人机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人机系统中的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人和机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系统,但两者在功能上有相似的地方。人和机的活动都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人的这三个环节,通常用S-O-R表示。S表示刺激作用;O表示机体组织;R表示身体反应。 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⒋人机配合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在构形与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⒌泰勒被认为是最早对人与工具匹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他开创了“时间研究”与吉尔布瑞斯创始的“动作研究”合称为“动作时间研究”,迈开了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第一步。 ⒍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首先把实验心理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方法为企业选拔、培训工人和改善工作环境。1912年前后,出版《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心理技术原理》,是发展的工程心理学的先驱。

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教育心理学部分常考的28个简答、论述题 让小伙伴们久等了,教育心理学的简答、论述题今天终于抽空汇总出来了,只是提醒一下小伙伴,有的题我提供的仅仅是答案要点,回答的时候不能太简单,简答题也要适当阐述一下,论述题就多阐述一点,这些毕竟是主观题。 这些题有的跟其他资料或教材提供的答案不太一样也很正常,你可以选一个版本记住,如果你能综合多个版本整一个你认为更好的答案也是不错的噢。 其他没汇总的在讲课时点到的具有出简答和论述题潜质的那些题,也要适当关注,多学习总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同学,扩大一下知识储备的量也是不错的。 后期的复习可以做一些知识的深加工,提高知识储备的质量,也要多做一些题去增加自己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并提高答题能力。 为大家汇总这些内容,是方便大家复习,不过用对方法、多学习、多努力才是走向胜利的必然途径。大家考试完,考的什么知识点记得发给我噢。另外大家也要注意调整身心状态,不可过度焦虑、过度透支心力和体力。祝大家顺利圆梦! 一、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阶段性(质变)与连续性(量变)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三)不平衡性; (四)个体差异性。 二、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类: (1)智慧技能;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指向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信息。(2)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活动的监控 (3)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对人、事、物的选择倾向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创始人是班杜拉。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是观察学习。并把观察学习分为四步(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强化。他把强化分为三种: 直接强化,通过外部因素对行为结果予以强化 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结果得到奖励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自己的行为符合内化的标准,受到自我的肯定 四、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1、优点 (1)提高学生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 (2)激发学习兴趣 (3)有利于掌握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 (4)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与提取 2、发现学习的缺点 (1)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自然科学 (2)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经验,并树立有效的假设,并不适合所有学生。(3)耗时不经济,不宜在短时间内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 (4)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育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 五、发现学习的步骤 (1)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其探究的欲望。 (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

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认为,心理学应研究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意识,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用刺激-反应来解释行为的学派(理论)是( ).A. 行为主义B. 精神分析学派C. 人本主义D. 认知 心理学 2. 重视动机和潜意识现象的研究,强调本能对人格的影响,具有夸大潜意识作用倾向的 学派(理论)是( ).A. 行为主义B. 精神分析学派C. 人本主义D. 认知心理学 3. 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的学派(理论)是( ).A. 行为主义B. 精神 分析学派C. 人主义D. 认知心理学 4. 注重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既注意,感知,记忆,思维等复杂的心理活动,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内部心理机制的新模式的学派(理论)是( ).A. 行为主义B. 精神分析学派C. 人本主义D. 认知心理学 5.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 ).A. 华生(B. Watson 1878-1958) B. 弗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C. 马斯洛 (A. Maslow 1908-1970)D. 奈瑟尔(U. Neisser 1928-) 6.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A. 华生(B. Watson 1878-1958) B. 弗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C.罗杰斯C. Rogers 1902-1987) D. 奈瑟尔(U. Neisser 1928-) 7. 人本主义的创始人是( ).A. 华生(B. Watson 1878-1958) B. 弗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C. 马斯洛 (A. Maslow 1908-1970)D. 奈瑟尔(U. Neisser 1928-) 8. 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华生(B. Watson 1878-1958) B. 弗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C. 罗杰斯C. Rogers 1902-1987) D. 奈瑟尔(U. Neisser 1928-) 9. 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和躯体症状也都是通过系统原则而学习获得的,或者说是由于不适当的学习所造成的,因此,只要改变强化模式,所有异常行为都能得到纠正.此观点出自( ).A. 行为主义B. 精神分析学派C. 人本主义D. 认知心理学10. 心理变态的原因是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冲突所造成的.健康人格的核心就是要达到自我不再受本我的冲击和超我的压抑而成为一种协调的综合力量.此观点出自( ).A. 行为主义B. 精神分析学派C. 人本主义D. 认知心理学11. 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其内心 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既"自我实现者".此观点出自( ).A. 行为主义B. 精神分析学派C. 人本主义D. 认知心理学 12. 人们之间的行为差异大多来自人们建构世界的方式的不同.对健康人来说,新的建构不断的产生,并取代旧的不适当的建构.心理障碍是观念系统的异常,你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跟你的想法相关,如果你能改变想法,你也就可以改变感觉.此观点出自( ).A. 行为主义B. 精神分析学派C. 人本主义D. 认知心理学 13. 有目的地观察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的方法,叫做( ). A.发展法B.实验法 C.系统法 D.观察法14. 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主动地引起或改变某种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叫做( ). 0 A.发展法B.观察法C.系统法D.实验法15.在特定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来进行的研究方法叫做( ). 0 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C.系统法D.发展法16. 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条件下,研究者适当地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从而引起和记录被试者的某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叫做( ). 0 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实验室实验法D.系统法 17. 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方法叫做( ). 0 A. 问卷法B.测验法C.个案法D.产品分析法18. 对某个或某些被试者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 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叫做( ). 0A.个案法B.谈话法C.产品分析法D.测验法

工程心理学论述及简答

工程心理学论述及简答 1. ※工程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 2. ※☆工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①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人的工作能力限度。在人机系统中,人机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特性匹配。工程心理学侧重于从工程技术设计的角度对身心因素进行研究。②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和人机界面的设计要求。人机信息交换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显示器与控制器同人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匹配程度。工程心理学为各类显示装臵与控制装臵的设计,提供心理学的原则和人机匹配的参数。③工作空间的设计要求。在人机系统中,工作空间的大小、显示器与控制器的位臵、工作台的高低、座位的尺寸、机具和加工件的排列、工作间的距离等,都会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系统的安全发生影响。④工作环境的要求。异常因素包括超重、失重、高压、低压、缺氧等情况。⑤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等技术对人的智能活动的模拟。 3. ※☆工程心理学的作用:①提高效率。人机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人或机各自的效率,同时也依赖于人、机、环境三者的配合和协调。②防止事故,保障安全。③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一个好的系统,不仅要求效率高、事故少,而且还要无害于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要尽可能使操作人员感到舒适、满意。工程心理学关于人机环境关系的研究,可为制订工效学标准、安全标准、劳动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工效学标准通常规定的是最低要求,制定和实现标准,只是为了保障安全和健康。安全和健康地工作是最起码的要求。 4. ※☆人机系统的分类:①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并联式人机系统。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一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都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例如司机开车。并联式人机系统,人机并接,两者可互相替代。 ②人机系统还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人是否能够了解

教育心理学多项选择题

1.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 )。 A ?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B .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C ?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的不同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2.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 A .性别差异 B .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E.同龄团体差异 3.以下属于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是( )。 A .场独立与场依存 B .独立型和顺从型 C.沉思型与冲动型 D.辐合型与发散型 E .外倾型与内倾型 4.对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A .性格的社会特征 B.性格的理智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意志特征 E.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5.下列选项是对皮亚杰个体思维发展理论的叙述和评价,其中正确是( )。 A .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图式或认知结构 B .图式或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 C.皮亚杰将思维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的顺序是:感知一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D.现在有些心理学家对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的某些观点存在质疑 E.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1.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 A .活动的难易 B .竞赛动机的激发 C.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D.注意的干扰 E.群体的规模 2.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是( )。 A .距离远近 B .交往的频率

C.态度的相似性 D.个性的互补 E.外形 3.以下属于正式群体的是( )。 A ?班级 B .小组 C.少先队 D.小集团 E.团员 4.以下属于结构创设的是( )。 A .教师的指导 B .规定限制 C.采纳学生的意见 D.安排日程 E.奖励 5.问题行为的一种分法是分为三种类型( ) A .扰乱性问题行为 B.心理问题行为 C.品行性问题行为 D.性格性问题行为 E.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1.测验前的计划包括( )。 A .确定测验的目的 B .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 C.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 D.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 E.选择适合的题型 2.以下关于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者没有关系 B.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C .两者完全等同

心理学简答题及论述题

心理学 2007年试题 简答题 1.简述“尝试式教学水平”的基本特征。 没有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通过盲目尝试或经验积累进行教学,是“没有理论的实践”。 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P44 强调人的所有行为系由“需求”所引起,需求又有高低层次之分。“自我实现”即发挥“潜能”是人的最高级心理需求,教育要激发和发挥人的潜能。一个充分发挥潜能的人(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才能成为自由的、健康的、进步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其积极作用。他把“潜能”看做是人的内在价值,正如健壮者能运用他的肌肉一样。人有智力就趋向于进行创造活动,一个人的能力要求被运用和发挥,并起到应有的作用。“自我实现”的实质就是充分地、完善地发挥人的价值或潜能。 3.列举三个说明感知组合律的例子。 4.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228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德; 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5.简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主动交往;第三,移情 论述题 1.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教育意义。 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②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③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④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验室实验。 2.请根据性格特征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2009年试题 简答题 1.简述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 ①关注生存阶段;②关注情境阶段;③关注学生阶段 2.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①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②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以及章节间的横向联系。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把学习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学习策略训练的有效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3.简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3)强烈的成才意识和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6)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 4.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1)态度定势的形成;(2)道德观念的确立;(3)道德情感的培养;(4)道德信念的形成;(5)道德意志的锻炼;(6)道德行为的养成 5.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①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②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③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1 1.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30分) A、教学媒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标准答案:B 2 2.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1 3.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2 4. ()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不朽的教学心理学思想。(30分)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标准答案:B 1 5.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2 6. ()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33.33分) A、思考 B、记忆 C、认知 D、感觉

标准答案:C 3 7.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4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1 8.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2 9.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3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3 10. 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于具体运算阶段描述正确的是()。(33.34分)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学

(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心理 学

工程心理学 第1章概论 壹、填空 1.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壹门新学科。它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人的工作效能,人于系统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这里说的“机”是广义的,包括简单的工具和复杂的生产技术装备;这里说的“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2.要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必须对人于系统中的认识的俩种对立观点:机器中心论和人中心论。 3.人机系统指于劳动和工作中人和使用的机器以壹定的方式互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 工程心理学研究人机系统,就是为了使人机间建立最合理的结合关系,使系统获得最好的效益。 划分方法:⑴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且联式人机系统。串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连环串接,人机任何壹方停止活动或发生故障,均会使整个系统中断工作;且联式人机系统中,人机且接,俩者可互相替代。 ⑵人机系统仍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区别于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闭环人机系统中有信息反馈回路。 人机系统按人于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区分为三类: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 人机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人机系统中的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人和机器是俩种性质不同的系统,但俩者于功能上有相似的地方。人和机的活动均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人的这三个环节,通常用S-O-R表示。S表示刺激作用;O表示机体组织;R表示身体反应。 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⒋人机配合包括俩方面的涵义:壹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于构形和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⒌泰勒被认为是最早对人和工具匹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者。他开创了“时间研究”和吉尔布瑞斯创始的“动作研究”合称为“动作时间研究”,迈开了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第壹步。 ⒍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首先把实验心理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方法为企业选拔、培训工人和改善工作环境。1912年前后,出版《心理学和工业效率》、《心理技术原理》,是发展的工程心理学的先驱。 ⒎工程心理学兴起后的最初10年,主要集中于研究开关、按钮、操纵杆等控制器和表盘指针式仪表设计中的人的因素问题,五十年代是工程心理学的“开关――表盘”时代。 二、简答及论述

教育心理学多选练习题(带答案)汇编

心理学多选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ACE)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 C.社会风气 D.态度定势 E.同伴群体 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ABC)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E.同龄团体差异 专家具有哪些特征?(ABCDE) A.专家比新手更能有效地组织信息 B.专家记忆容量较大,因而提取信息的速度更快 C.专家善于应用直接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D.专家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表征,在更深的层面上表征问题 E.专家有更强的认知与自我的监控能力 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考虑(ABDE) A.判断时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方面 B.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C.心理健康只是一种状态 D.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E.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是(ABC) A.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指 标 B.教师对测验准备不够充分 C.测验太简单,题量小 D.教师不关心学生知识水平而是题目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 E.教师对测验的项目分类比例不一致 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BCDE) A.奖学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改善学习 E.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两任务的共同成分可能是(ABCDE) A.刺激 B.反应 C.环境线索 D.学习目标 E.态度 综合包括三个水平(ABE) A.用语言表达自己意见时表现的综合 B.处理事物时表现的综合 C.理解材料表现得综合 D.生产新模式表现的综合 E.推演抽象关系时表现出的综合 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BCE) A.动作学习 B.知识学习 C.技能学习 D.经验学习 E.行为规范学习 下列选项是对皮亚杰个体思维发展理论的叙述和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BDE) A.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图式或认知结构 B.图式或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 C.皮亚杰将思维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的顺序是:感知运算阶段、前感知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D.现在有些心理学家对皮亚杰的思维模式发展理论的某些观点存在的质疑 E.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ABCE)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 B.个体的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进程不同 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优势领域的不同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下列属于元认知控制过程的是(ABC) A.制订认知计划 B.监视计划的执行 C.对认知过程的调整 D.对认知结构的反馈 E.管理认知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 组织策略可利用的图形有(ABCD) A.系统结构图 B.流程图 C.模式或模型图 D.网络关系图 E.双向图 下列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的是(ABCDE) A.强化 B.逃避条件作用 C.回避条件作用 D.消退 E.惩罚 下列属于正迁移的是(ABCE) A.数学审题技能的掌握对物理、化学审题的影响 B.在学校爱护公物的言行影响在校外规范自己的行为 C.外语学习中,词汇的掌握对阅读的影响 更多精品文档

学前心理学简答论述

; 简答题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及关系。 答:(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2.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 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3.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三、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 四、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 4.简述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1、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所依靠的是知觉的恒常性。 2、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 3、1岁多的孩子,常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 4、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一、适应现象 1.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 2.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1.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 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很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以下因素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 6.学前儿童感知和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30分) A、教学媒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标准答案:B 2.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3.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4. ()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不朽的教学心理学思想。(30分)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标准答案:B 5.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D、思维 标准答案:D 6. ()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33.33分) A、思考 B、记忆 C、认知 D、感觉 标准答案:C 7.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4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8.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9.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3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10. 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于具体运算阶段描述正确的是()。(33.34分)

2010年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2章)

2010年自考医学类工程心理学复习笔记(第2章) 1.科学研究就是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而对事物的发展加以预测与控制。 搜集材料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搜集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搜集?向什么人搜集? 2.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工程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主要涉及行为变量,这种变量有两个主要的维度:定量维度和定性维度。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往往需要先对一些行为变量定性,然后在定性的基础上做定量的比较。 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有时候还会遇到控制变量。 3.工程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依赖性,但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依赖,而不能提供原因与结果的解释。相关分三种: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在心理学研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的程度经常是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的。 4.信度是指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即它是否可以稳定地反映某种心理特征的能力。

信度有三种: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和分半信度(用某个测验对被试加以施测,把测验分成对等的两部分,求这两部分得分的相关)。 5.效度指测验或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就是测量或研究达到目的的程度。 效度有三种: ⑴内容效度:测验所涵盖的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测量到所要测定的心理特征,涵盖的范围越广,内容效度越高。 ⑵预测效度:用测验的结果去预测被试今后实际绩效的程度,预测效度越高,这种预测就越准确。 ⑶构想效度:测验结果与某种理论构思或概念相符合的程度。 6.观察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感知客观对象的过程,通过观察获得感性材料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科学的观察与常识的观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而常识的观察往往是随机性的。 观察常常有两种: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以人的感官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借助仪器或其它手段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7.在研究中对自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大原则”即使自变量的变化范围尽量增大;实验中对干扰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小原则”即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干扰变量的影响要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满足最小原则,需要采用以下方法: ⑴消除法:指将干扰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

河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多选

1.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需要注意(ABC )提供练习和实践机会在变 式情境中练习从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的结合熟练掌握符号代表的含义熟悉命题之间的关系5 2.按照奥苏泊尔的观点,接受学习的特点包括(ABD)有意义的被动的探究性的主动的创 造性的 3.按照加涅的智慧技能形成观点,技能的学习可以分为(ACD )认知策略的学习元认 知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思维方式的学习4 4.按照我国较流行的观点,构成品德的心理成分包括(BCDE )道德意识道德意志道 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 5.按照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的研究,遵从行为的特点有(BCDE)系统性工具性盲目性被 动性情境性 6.按照心理学对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有(AD )狮子滚绣球鸭子凫水母鸡下 蛋老鼠跑迷津吃酸梅流唾液5 7.按照知识描述的内容,可将知识分为(AC )程序性知识隐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显性 知识本体性知识4 8.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BCE )意志内驱力认 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需要内驱力附属内驱力5 9.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在操作阶段包含的过程有(AE)复现反馈注意保持动机 10.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在获得阶段包含的过程有(CD)复现反馈注意保持动机 11.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AD)获得探究练习操作熟练 12.班杜拉提出的三种强化概念包括(ABE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积极强化消极强化自 我强化4 13.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教学的四项原则,包括(ABCD)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 材料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学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确保学习任务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动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的难度和逻辑顺序确保学生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 14.常用的启发式策略包括(ABCDE)类比迁移爬山法逆向搜索生成——检验策略手段—— 目的分析 15.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包括三种水平,分别是(ABD )概念符号表象命题主题4 16.陈述性知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其表征方式包括(BCD )表象符 号命题概念推理4 17.程序教学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ABCD)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即时反馈原则自定 步调原则自由学习原则 18.从技能的定义上看,技能的典型特征是(ABCD )接近自动化的动作系统复杂的动作 系统与知识经验是相互联系的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善化的经验系统4 19.从类型上看,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AB )启发式策略算法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 略迂回策略5 20.从认同的发生过程来看,与遵从相比,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BCD)情景性稳定性自觉 性主动性被动性 21.从知识掌握的实质上看,对知识的掌握起关键作用的条件是学习者的(ABDE)先前的 相关知识储备主动积极性情绪状态智力水平对学习内容的组织 22.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有(ABCDE)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直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 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变式恰当运用正例和反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比较 23.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策略包括(ABCDE)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