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中考历史试题特点的

说明和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考历史试题特点的说明

从这几年中考改革来看,它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实施的。随着各地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试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断地改进、创新,由重点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转变为强调对基本技能的考查,这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发挥中考的正确导向作用。

(一)试题基本结构

1、考试依据

(1)考试内容及要求

A考试范围

B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运用

识记:对重要历史史实的记忆、再认和再现,能直接回答问题,包括记忆和识别重要的基础历史知识。

理解:阅读材料,思考和领会历史问题的基本要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作用、意义或影响等。

运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分析、概括和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简明扼要地阐释和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2)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A考试形式:开卷合堂

B考试分值:50分(其中重庆历史有3-5分,给分)

C考试时间:政史全合堂90分钟。

D题型类型: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填图识图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

E试题难度:基础题、中档题、较难题比例一般为7:2:1.

(二)中考试题的特点

1、考点特点

总体来说,中考试卷的考试内容以中国近代史部分所占比重最在;其次是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中外结合内容所占比重也比较大;中国古

代史内容较少;世界古代史和地方史所占比重最小。

(1)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历史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育宗旨、目标和要求,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考试的范围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六大板块知识,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以及地方历史。

(2)考查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各地命题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给维度进行考查。切实有效地把考查历史知识与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结合起来。注重考查学生学习收集、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意识;注重考查学生自主与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与时事联系密切,关注社会热点。

(5)考查专题知识。如: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的近代化、抗日战争史、国共关系史、近现代外交史、海峡两岸关系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史、二战史、世界格局演变史、三次科技革命史等。

2、题型特点

(1)、单项选择题

选择题是历史学科中考的基本题型之一,题干以文字形式(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呈现,选择四个选项之中最为合适的一项,可以考查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以及考查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归纳、比较、概括、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一种设题灵活、客观性强、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

A题型类别

a.概念型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主要依据基本历史概念来命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概念能准确理解,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进行把握。此类题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备选项则是对这

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用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b.材料型选择题

通过文字材料(如一段引文、一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段史实叙述等)或图表材料(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等)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能力。材料型选择题命题灵活、思路开阔,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从材料中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是课改以来中考试题中广受命题者青睐的题型。

c.分析评判型选择题

此题型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么”,要求学生能够在识记和理解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归纳比较、因果分析、价值评判以及本质规律的揭示等。

(a)揭示本质选择:通过用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形式,要求考生能够透过材料的表象,深入地揭示历史发展进程的本质。

(b)因果判断选择:分析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结果等),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主观的、客观的等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

(c)比较选择: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其形成的原因。

(d)程度选择: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

(e)逆向(否定)选择: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不准确”、“错误”等词语,并在这些关键字词下面打了着重号,提醒学生注意运用逆向思维进行选择。

d.组合型选择题

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a)配伍:对若干史实进行匹配,要求选择相关联或无相关的一组。

(b)排序:根据题目要求,把一些历史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顺序,特别是时间先后顺序加以排列。

(c)多选变异: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

B解题要领

解答单项选择题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审题,领会题意,从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一些关键性的限定词语、一些图片的主要特征等,要注意从本质上去把握和区分备选项,一看被选项是否正确,二看被选项是否符合题意。

单项选择题一般可以采用“审、忆、选、查”四个步骤解题,“审”——通过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找出题干的关键词,将单项选择题变形为简答题,采取直答法,即“问为什么”就“答什么”。“忆”——根据题干关键词的要求,回忆确认正确答案。“选”——根据回忆确认的知识,对照被选题肢,选择正确答案。“查”——根据题目的要求,逐一分析、比较对照备选题肢,采用排除法,检查前面的选择是否正确。要做好单项选择题,最重要的是做到认真审题,包括审题干、审题肢、审选项。在复习中对基础的知识、基本原理和一些易混淆的知识要掌握的准确、扎实、到位。

1.概念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相近、相似的历史概念进行比较。注意备选项表述的准确性,通过比较词语含义来辨识其是否符合历史概念的准确含义,防止概念混淆,还可以采用逻辑推理法,结合相关的知识结论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意。细心审题。把握试题题干中的限制性条件,排除干扰选项。

[例题](2009年杭州市中考试题)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A.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布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B.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

C.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1912年4月1曰,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正确评价的能力。选项A是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表现,选项C和D是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而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故B为正确选项。

2.材料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文字材料类选择:认真阅读材料,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找准切入点,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例题](2009年芜湖市中考试题)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蛋糕做大了,“但是大蛋糕分给了富人,其他的人只得到面包屑”。这句话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是:

A.环境污染严重 B.恐怖主义泛滥 C.毒品走私猖獗 D.贫富差距悬殊[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题干中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扩大了全球范围的贫富分化,故D为正确选项。

(2)图表材料类选择:抓住题干中的限制词或关键词,明确题干的设问要求,从设问角度出发解读图表和信息判断,分析其所描述史实的原因和结果,联系选项和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例题](2009年安徽省中考试题)1912年被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确定为民国元年。右图杂志《革命》(第四期)发行时间按公元纪年换算为: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计算能力,需要学生能够在所给的图片材料中抓住“中华民国十四年”这一关键时间提示,同时在时间换算时要注意“民国元年”即是“民国1年”的概念,然后进行正确的换算。

3.分析评判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揭示本质选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从背景、原因、过程、性质、特点、结果、影响、意义等方面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抓住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主要矛盾和决定性因素,从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例题5](2009年黄冈市中考试题)丁强同学在学校举办纪念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其中在一个小栏目里展出了三张图片,分别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向锦州发起进攻》、《淮海战役中的支前民工》。如果

给这个小栏目定一个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A.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 B.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C.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D.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锦州战役是辽沈战役的开始,而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则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决战,故D为正确选项。

(2)因果判断选择: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注意区别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因和外因、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等不同概念。

[例题6](2009年乐山市中考试题)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导致下表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辨别史实的能力。材料中“1921~1925年”是重要的时间限制,这一时期,苏联(苏俄)实施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故B为正确选项。A选项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C选项中斯大林模式和D选项中农业集体化政策属于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均不符合题意义。

(3)比较选择: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例题7](2009年贵阳市中考试题)《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最根本的不同点是:

A.割地 B.赔款 C.开设通商口岸 D.开设工厂[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史实的能力。《马关条约》和

《南京条约》中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条款,而《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体现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要。故D为正确选项。

(4)程度选择:此类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解题需要根据“最佳”标准进行判断,从题干的限制词、关键词着眼,将四个选项作程度比较,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排除,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题](2009年河南省中考试题)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史实进行判断的能力。图表中1842年、1895年和1901年三个时间分别是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时间,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反映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历程。故正确答案为B。

(5)逆向(否定)选择: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例题](2009年苏州市中考试题)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主题的组合不正确的是:A.英国——《权利法案》的发表 B.美国——《独立宣言》的颁布

C.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D.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 A

[解析]本题是否定型选择与配伍型选择的结合,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的理解,其中B、C、D选项皆为正确的组合,可以用排除法确定A为正确选项。

4.组合型选择题解答要领

(1)配伍选择:首先判断被选项中的配伍关联是否正确,排除掉错误

的选项,然后判断正确的配伍关联是否符合题意,找出正确的选项。

[例题](2009年烟台市中考试题)下面改编的这段歌谣来自于互联网:东北有个杨靖宇,其别名叫“忠良将”;东北有个张学良,其别名叫兵谏蒋;东北有个王进喜,其别名叫“铁脊梁”;东北有个杨利伟,其别名叫“震宇航”。有关这四位人物及业绩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杨靖宇——著名的抗日将领 B.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C.王进喜——优秀的县委书记 D.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第

[答案] C

[解析]本题将配伍型选择与否定型选择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水平。选项王进喜是有“铁人”之称的大庆油田石油工人,而这一时期优秀的县委书记的模范人物指的是焦裕禄,属于搭配错误,故C为正确选项。

(2)排序选择:采取首尾两端法(从头或从尾判断),即先确定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能确定最早或最后一个,即使其中个别时间未掌握,也有可能选出正确答案,或大大提高命中率。能否准确、牢固掌握时间概念是答好此种题型的关键。

[例题](2009年黄石市中考试题)一首歌往往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是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以下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

①解放区的天是朗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②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③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④走过二十年,新的起点是里程碑,伴随着改革春风起……走进了新的时代……⑤我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②④⑤ C.⑤③①②④ D.③⑤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重要史实所处年代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五句歌词分别反映了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全面抗战期间、改革开放时期和局部抗战时期,只有C为正确选项。如果能够判定第⑤句歌词发生的年代处于最早,也可以用排除法迅速排除A、B、D 选项,直接确定C为正确选项。

(3)多选变异: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选基法

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

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例题](2009年盐城市中考试题)在历史学习中,图片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右图“隋朝大运河”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它的中心是洛阳

②它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

③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它有效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D.①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识别图片和史实判断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直接判断出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因此可以确定①②都是正确的,先排除掉C、D选项,而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均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无关,因此可以确定④是错误说法,又可以排除A选项,故B为正确选项。

(2)、判断题

判断题是通过一些图表或文字的展现,来考查学生学生对具体史实掌握的准确程度,以及分析判断和辨别的能力。

1.材料评判:

提供相关材料,要求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判断,要求判断的史实不仅需要辨别其正误,而且还要分析其是否与所给材料相符合。这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需遵循以下步骤:

(1)首先要看题目要求:是√OX 还是ABC

(2)理清题意,准确判断。首先需要在整体上把握试题的主旨,然后逐句逐段进行分析判断。

(3)填图识图题

一般两个图,一个在地图册上,一个在教材上。

(4)、材料解析题

命题原则及特点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中考基本题型之一,大都通过文字或图表(各种实物图片、地图、漫画、表格、图示等)等材料,创设生动、活泼、直观的情境,在问题的设计上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切入,同时还根据具体材料设计适量的开放性问题。在命题意图上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

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类别】

1.文字型材料题:

这是中考材料题中的传统题型。一般都是选择书上的引文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材料,这类题目一般是问得直接明了,考生较好回答。这种类型的材料题旨在考查阅读材料并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表型材料题:

图表型材料题往往是围绕一定的历史主题,展示表格、实物图片、地图、漫画、图示等图表资料,同时也可以结合一定的文字材料,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它不仅融阅读、判断、理解及阐释本质和内在联系为一体,而且因其材料精炼、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而生动直观等特有优势,成为中考测试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这类试题对学生考查面比较广,如分析表格的能力、识图辨图的能力及理解文字的能力。

3.开放探究型材料题:

所谓的开放性,一是指所选材料大多脱离教科书,尽可能的新颖,贴近生活,侧重现实性和社会性。二是指试题的设问尽可能的开放,不限定范围,答案也非唯一性,这是开放型材料题的本质特点。所谓探究性,是指所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归纳,侧重于对历史认识和反思能力的考查。

近年来此类材料题往往选用教材之外的材料,如新闻时事、名人名言、谚语诗歌、漫画海报等,来源广阔,呈现方式千姿百态,难以预估。不过,所选择的材料必定以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为依托,所设问题却不会超纲,基本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解答这类材料题时,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能敢于创新、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解题要领】

各类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三是规范答题,可以概括为“一读二想三答”。

一、“读”:读懂材料是解题的基础,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也就是阅读的内容。二是如何读?也就是阅读的顺序。

1.阅读内容:材料题都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材料部分,二是设问部分。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读全,找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

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2.阅读顺序: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在阅读材料的时候,另外,也不能忽视材料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有时也会成为关键提示。采取先读设问后读材料的阅读顺序,原因有三:一是先读材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特别是遇到一些难懂的或生疏材料,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二是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然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更是有的放矢。

二、“想”:审题思考是解题的关键。读的同时,也是想的过程,找的过程,要边读边想边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设问和材料关系密切,设问提出的是有关材料的问题,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要先在设问部分找出关键词,然后带着关键词再去材料中找相应的关键词或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结合相关的知识信息,对号入座,对问思答。

2.找材料与教材的相联点:“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增加,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越来越“新”,但不管多新,必定与教材中的主干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联系,在阅读的基础上,宏观上把握命题意图,准确判断,明确解题思路。

3.找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每一个材料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计的,即使有些材料的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三、“答”:准确、规范、有序回答是解题的落脚点。在组织答案时有几个问题要注意:

1.问什么答什么:紧扣题意、论从史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扣问简答,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

2.注意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书写工整:材料解析题对回答的要求是贵精不贵多。注意按问按分列点,分值大的,回答要详尽些,多罗列些答案要点;分值小的,回答要简洁些。如果有字数要求更要慎重处理,想好再下笔。

3.书面语言答题:要恰当使用历史中的术语,少说大白话。

【题型类别】

1.材料型: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列出一个或几个材料,材料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为问题的探究做好铺垫,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2.图表型:

结合探究主题给出有关图片或表格,并配有相应的提示性文字,创设直观生动的问题情境,展开探究活动。

【解题要领】

一、审清题目,领会题意。

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完整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要求。其次,要审明材料的观点,根据材料来确定问题的指向和具体要求答题,避免“似是而非”、“答非所问”的现象。

二、回归课本,寻找结合点。

尽管探究性试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但必须以基础历史知识为依托,答案基本上来自教材,解题切忌脱离课本知识的盲目判断,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地高谈阔论。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把握课本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精选练习的训练,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学会创造性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三、发散思维,史论结合。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课本知识进行发散性思维。对于开放性问题,要做到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感想和启示要有史实依托,有感而发,不能空谈。发散思维必须紧扣试题要求和论述的观点,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四、规范答题,力求完整。

准确、规范答题,做到书写整洁、语言流畅、要点清新、合乎逻辑。同时还要注意答题要点的全面性,能够从多个角度回答问题,增加得分的概率,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对于见解阐述和历史小论文的解答,应注意做到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文字简明,条理清楚。

二、中考历史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开卷考试存在偏差,简单认为开卷就是抄书,以至平时不努力。

A开卷考试不认真复习;

B认为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C认为开卷考试可以带上所有资料;

D认为开卷考试试题在书上都有现成的答案。

E开卷考试不认真复习

许多初三学生,甚至部分其它学科的老师和班主任都认为,开卷考试用不作复习,反正答案都在书上,到时候只管抄书就是了。殊不知,这恰恰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如果处理不好,会给初三历史复习造成更大的困难。而事实上,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题目比以往历史闭卷考试更难,还有开放性试题。如果不复习,我们很难想象连选择题都靠翻书来解决,不仅考试时间不允许,而且不复习造成的对教材的生疏也会使学生难以从书上找到答案,就更不用说答好开放性试题了。

(2)认为开卷考试难度降低

认为开卷考试难度降低是建立在开卷考试可以通过翻书寻找答案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原因在于没有弄清历史开卷考试的精髓。现在开卷考试的命题都要适当引入开放性试题,随着开卷考试改革的深入,我们相信,这种试题的比例将会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难度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因为这种题型的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积累和系统训练,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是翻书也难以作答。

例1. 重庆市2013年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题(A卷)

二、判断题:每项l分,本大题共5分。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铁制工具的使用,使战国时期的各国都能兴修较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总结成都平原人民与岷江水害斗争的经验而筑成的都江堰。岷江沿途高山深谷,水流湍急,每年夏秋,水量骤增,灌县以下常泛滥成灾。相传在李冰主持下,在今灌县西边的岷江中凿开了与虎头山相连的离堆,在离堆上游修筑了分水堤和湃水坝,将岷江分为内江(即郫江)和外江(即检江),分散了岷江的水流,既免除了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天府之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卷)对应题号后涂(填)“C”。

16.都江堰是秦朝时修建的。

17.都江堰的设计较为科学。

18.都江堰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都江堰的修建便利了灌溉和运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0.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进步。

例2.1956年,毛泽东在与访华的日本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谈话时说:“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我们要感谢你们。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你们。”由此可见,他认为抗日战争()

A.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B.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反侵略斗争

C.奠定了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

D.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

(3)认为开卷考试可以带上所有资料

许多初三学生简单地认为在开卷考试时,可以带上平时教师和自己整理的资料以备考试时使用。事实上,现在的题目重能力,试题越来越难,靠翻书和资料解决不了问题。这说明没有考前的认真复习是难以取得优异成绩的。

(4)认为开卷考试试题在书上都有现成的答案

由于对开卷考试的特点不了解,误以为开卷考试的答案都能在教科书上找到现成的,这是初三学生较为普遍的看法,事实上并非如此。就算是开卷考试的有些试题在教科书上能找到答案,但考生在作答时也不能照搬照抄,这样,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没有经过概括提炼的答案也是不切题的。更何况有些开放、半开放性的试题本身就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考生要改变这些不良认识,认真复习。

2.从近几年学生在中考历史答卷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答题时没有针对性,答非所问甚至张冠李戴;

(2)知识点模糊,答题条理性差;

(3)学生从原始历史资料获取历史知识,得出结论的能力非常弱;

(4)历史概念模糊;

(5)抓不住材料中的关键知识信息,学得太死,理解、分析、对比、综合等能力差。考试的心理素质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感,对综合性太强的试题不知如何下手;

举例说明:(1)考试时答题没有针对性,答非所问甚至张冠李戴。

从阅卷情况分析来看,很多考生答题没有针对性,随意抄一段课文或一个历史史实,反映考生把开卷考试理解为翻书、抄书,不愿去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至考试时常出现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的情况。

(2)知识点模糊,答题条理性差。

考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考点模糊难以区分,比如2011年重庆市中考历史试卷第20题第1问,学生误将“商鞅采取什么措施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理解为“商鞅的改革措施”,把所有内容答出来,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得分。

(3)学生从原始历史资料获取历史知识,得出结论的能力非常弱。

评卷过程中,我们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突出,比如2013年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卷)第24题第(3)小题,要求学生“(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说明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一直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3分) ”,(答:1953年,将钓鱼岛非法划入琉球托管区域;1971年擅自将钓鱼岛的“施政权)交予日本;2012年再次作出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的表态。) 学生在回答时,要么照抄原材料,要么答不完整,很多同学却答不到。这是失分最多的1题,说明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非常欠缺,而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4)历史概念模糊

部分考生对于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模糊难以区分,如:单选题: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商鞅的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A.改革土地制度B.奖励军功

C.重视农业D.建立县制

学生误将“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理解为“提高积极性”。不少考生回答是:A。而正确答案是:B

(5)抓不住材料中的关键知识信息,学得太死,理解、分析、对比、综合等能力差。考试的心理素质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感,对综合性太强的试题不知如何下手。

3、2013年学生在中考历史答卷中存在的问题:

①史实错误,时空模糊

②综合能力缺乏

③不能规范答题

举例说明:

①史实错误,时空模糊

第一、明显史实错误

部分考生历史基础知识不牢固,答题思路不清,有明显的史实错误。如:2013年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B): 6.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在长安设立太学C.抵御匈奴,巩固边防D.统一度量衡有考生答A或D,这表明考生对基本史实生疏,基本概念混淆,存在知识盲点。

第二、时空概念模糊

考生对材料中提供的时间不敏感,以及相关时段发生的大事把握不准,导致不能正确答题。如:2013年重庆市中考历史试题第25题:(1)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l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促进了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请列举具体史实予以说明。(2分) 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时间概念模糊。

②综合能力缺乏

第一、审题能力不足。部分考生不认真审题,对题意的理解不够,以致答案要点不全。这表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习惯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却很少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领会诠释史料的能力较差。部分考生读不懂材料,尤其是图表材料,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缺乏归纳提炼能力,不善于把图表材料转换成文字材料,没有注意材料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作答时乱抄材料、乱抄书,甚至不做。

第三、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偏差。

一是不用历史语言作答,口语较严重。如第22题:第(2)问“20世纪70年代,中日两国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考生作答:“小日本看不起中国”到“看得起中国”等。

二是理解了题意,但不会准确表述。

③不能规范答题

第一、答案缺乏条理。一些考生平时缺乏必要地训练,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对答案不加整理和归纳,想到哪写到哪,杂乱无章,不分要点,层次

不清,甚至文不对题。

第二、书写不够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书写不清楚;二是在卷面上乱划;三是错别字较多,如“抗日战争”误写为“抗日战征”,“负责任的大国”写成“付责任的大国”,“政治格局多极化”误写成“政治格局多级化”等等。

第三、答错试题位置。由于考生心理压力过大或考试紧张,将答案写错位置。

(二)部分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2.对教材结构的罗列较多,缺乏纵横知识的联系。

3.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4.设置问题简单,启发性不够,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具体表现:

1.对教材内容的机械复述,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按照历史课标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弄清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知道为什么?让学生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做出评判。尤其是初三学生,他们的兴趣已不在对书本知识的了解,而是对历史内在联系的把握和对历史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上。

2.对教材结构的罗列,缺乏纵横知识的联系。

历史学科内容繁杂、头绪繁多、知识零散,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其线索,注意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以形成知识网络。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教材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重组。因此,加强对学生历史知识的立体结构的构建,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否则就会使学生越学越复杂,越学越糊涂。从所听的课看,有部分老师的课,基本上是按教材结构进行讲解、罗列,没有注意横向知识和纵向知识的有机统一,不大注意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分析,更没有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不利的。

3.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有的老师教学基本停留在只传授知识的层次上,以本为本,勾书划书。布置作业不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根据学生的思考做出创造性的评判,而是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念给学生或印发给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完全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4.设置问题简单,启发性不够,达不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从听的课看,每节课都有提问,但设置的问题较简单,起不到思维训练的作用。其中有几种情况:一种是问题提出便叫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答不上便由老师回答代替;一种是设置问题教材上有现成的答案,根本用不着动脑筋;还有一种是老师先将答案说出,然后要学生回答(实际上是复述)。以上提问只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和作用。

(三)、中考历史复习对策

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试题更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注重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的重点放在对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转换或解释、推理能力、应用能力、探究能力上,即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在中考中考出好的成绩,需要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

(一)教师要明确复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如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遗忘率高,理解、迁移、应用能力差,不易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内容多而时间少等困惑。要化解这些困惑,就必须使复习教学变得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方向明确。一句话,就是要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二)努力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有的同学错误的认为开卷考试就是照书抄,其实,开卷考试同样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灵活运用。要积累就要重视基础。“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是关健。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无一不体现出基础性的原则。由此可见,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

1.帮助学生构建好知识网络结构

在初三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来,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立体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达到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2.注重历史图片、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以史料作为命题的切入点,是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各省、市用文献资料、评论、图片资料等史料入题,考查学生感知、感悟历史的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重对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并要结合课本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实现材料与历史基础知识的正确链接。

(三)以新史学观念组织专题,加强专题复习的针对性,提高综合能力。

最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体现了对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的考察。重庆中考历史命题视角也融入了先进的史学观念和理论,彰显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革命史观,立意高远。

1.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1)例题解析

例1.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和应用能力。依据相关知识考点再认可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近代化概念的把握和应用;近代化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近代化。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选项B、D不符合史实;选项A仅仅是从经济一个角度来说。答案为C。

(2)例题所体现的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新观念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是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上述所列例题中,例1表明俄国1861年改革是俄国近代化的典型。

(3)现代化史观视角下的历史考点链接

第一、起步:第二、发展:

①基本史实

②东西方文明碰撞: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的社会实践是中国开始迈出近代工业的第一步。1898年,康、梁的戊戌变法是继洋务运动破产后中国选择现代化政治民主化道路君主立宪制的实践的开端,但是只维持了短短百余日便被顽固势力扼杀于摇篮之中,中国因此失去了一次国家振兴的良好契机。辛亥革命完全符合现代化的潮流,政治方面要求建立民主政治民主共和制(建立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民主化和法

制化,民生主义充分体现了工业化和机器化的趋势,清末民初的社会风俗的变化则体现了社会世俗化的趋势。

第四、稳步发展:

②东西方文明碰撞:二战结束后,美帝国主义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实行“扶蒋反共”,中共领导人民为了民主与和平,取得了反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和反侵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新中国诞生后,中共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创立了特色改造道路,1956年底使新中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78年底中国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辉煌成就;同时,中国的国防、科技、教育、体育及外交开创了新局面;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第五、世界大潮下中国近代化历程规律性认识:

1.在近代中国,中国近代化在经济领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2.在政治领域主要表现为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

3.在思想领域主要表现为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

4.在军事领域主要表现为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

总之,在现代化史观指导下,我们在历史复习备考中,要让学生既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进而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和中国,形成开放和平的积极态度、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价值观念,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样,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对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和综合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历史中考命题的主要题型。

2.全球化史观(整体化史观)

(1)例题解析

例1.有位历史学家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另一位历史学家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初中语文考试注意事项

(注意时间分配,保证作文至少有40分钟;不漏页) 一、书写工整。(声调、拼音、作文——绝不失去卷面分) 二、审题(分别、依次、几个选项:正确还是错误;填序号、是否矛盾、为什么等) 三、选择题(排除法,不留空白) 四、默写、填空题(不错、别、添、漏、倒、草,特别注意顺序和提示语,写字不窝囊) 五、说话题(仿写句要注意修辞、结构,如根据语境说话要注意简明、连贯、得体;口语交际题要有称谓;开场白或结束语要有称谓或祝愿、祝福语) 六、阅读题:(答题要规范、完整,不留空白) 先读后解,边读边解;仔细揣摩、静心思考;重开头、结尾句子(特别是记叙文、散文,往往是揭示主旨的句子);筛选、摘录信息、归并法、概括法、分析综合法。 所有文章在阅读之后要弄清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一)诗歌(词)赏析 (一)注重平时积累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此外,要学会辨“文”,所谓辨“文”,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山水田园的、边塞羁旅的、宫廷闺怨的、送别酬答的、咏物写景的、寄兴咏怀的,不一而足。 (二)分析诗歌意象 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三)辨析表达技巧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中考历史学科注意事项

中考历史学科注意事项 一、复习要领 1.回归课本,查缺补漏。 考前回归课本,先读目录,包括单元标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熟悉历史发展阶段、历史阶段主题、历史发展线索。考前几天阅读教材不需要逐字逐句精读,应当泛读,运用概括法阅读,从背景(原因)、时间、人物、地点、目的、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去概括每个历史事件,注意分清楚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等。读书时要注意课本上的黄色框里的引言、蓝色小字、插图、地图、笔记等,这些可能会成为考题的资料来源。在此基础上,结合专题复习几大板块,对教材中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其中要特别注意中外历史的联系。 2.关注热点,尤其周年。 关注时政热点和重大事件的周年纪念。中考命题从来不回避热点问题,复习时应多加留意。 3.总结错题,自查整理。 考前将所有做过的练习,特别是套卷整理在一起,把自己的错题进行归类,哪些是知识性的错误,哪些是技巧能力方面的错误,对于知识性的错误要逐一落实相对薄弱的知识点,对于技巧性的错误,回顾老师讲的做题方法,总结答题规律。 二、应试技巧 1.开卷考试带什么书?怎么翻书? 历史开卷考试资料以一套为主,这一套必须是你特别熟悉的一套,课本或速查都可以,不要所有资料搜集一大摞都带上,轻装上阵最好。虽然是开卷考试但是务必记住闭卷答题,保证所有题目在有限时间内都答完,题目答完最后的几分钟再翻书校正。需要翻书的题目要心理有数,知道在书上哪个位置能够找得到,“根据材料概括”的题目尽量不翻书,翻书后发现找不到的知识,请你放弃,不要继续浪费时间,再次仔细阅读题目,读懂题就会有思路。 2.时间如何分配? 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时间很紧张,除去读题、写字的时间,几乎没有剩余。20个单选题建议在15分钟左右完成, 5道非选择题务必在30分钟内完成,平均5-6分钟一道大题。单选遇到难题,不要在上面犹豫太长时间,用排除法排除绝对错误的选项。题目按照1至25题的顺序写,不要跳题。建议在试题卷上留单选答案,便于检查,单选写完之后立即涂卡,然后再接着写非选择题。

中考文综注意事项

中考文综答题注意事项 重视做题技巧试卷的命制一般是入门易,深入难,文科综合考试建议考生按照试卷的顺序答题,这样有利于考生调控紧张的情绪。忌讳跳跃式答题,或倒着答题。做卷Ⅰ要用答题卡答题,建议考生全部做完后,再涂卡。有的考生等卷Ⅱ做完后再涂卡,这样,时间紧张,慌乱之中,可能会涂错位,造成不必要的丢分。甚至有的考生,由于做卷Ⅱ浪费了时间,最后到交卷时间了,才发现还没涂卡,造成更大的损失。 认真审题,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也是取胜的关键。对于选择题,要对题干中的“主要”“根本原因”“最准确”“实质”尤其“不正确”等关键词能条件反射般地领悟。同时做好三个排除,即排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题肢,排除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的题肢,排除本身正确也与题干有关但不符合题干规定性的题肢。 对于主观性试题,可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粗审材料,把材料的大致内容粗略地了解一下,明确材料主旨。第二步,细审设问,细看设问的每一个字词(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初步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三步,细审材料,找关键,根据设问内容寻求材料中能够体现设问要求与课本知识的词句。第四步,根据关键词句寻找相关的课本知识,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归纳。第五步,对备选答案进行裁选、组合、排序,进行作答。 掌握答题时间文科综合考试一共是120分钟。很多同学容易在选择题上做题过快或过慢,都是不科学的。有的同学做选择题,很快,题目还没有看清,就已经做出了答案。不到10分钟,就做完了选择题。有的同学又过慢,阅读速度提不上来,30分钟还做不完选择题。选择题由于审题粗心或是仓促而失分很不划算,但是如果花太多时间在这部分会导致后面的主观题没有充足的时间解答,这样反而有可能得不偿失。建议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合理调控时间,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一般调控在20分钟左右为宜。 卷Ⅱ共7个大题。由于文科考试存在阅读量大、书写量大的特点,所以在做主观题的时候也不要太拖沓,尽量争取时间。简答题、读图题等一般把握在5~7分钟一道题为宜,材料分析、探究题等一般把握在10分钟左右一道题。这样如果初步完成卷面内容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对主

历史中考试卷及答案

机密★考试结束前 2016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卷 (全卷两个大题,共29个小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下列人物与炎帝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A.盘古 B.蚩尤 C.黄帝D.禹 2.以下古代政治制度,与“烽火戏诸侯”这一典故相关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出现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5.下列不犀亍《辛丑条约》内容的是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 许中国人居住③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

厂 A.①④ B.②③ C.③④D.①② 6.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的探索历程。其中学习西方“器物”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历史试题卷·第1页(共8页) 7.图1中的新闻标题是: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 发动对蒋兵谏。从图中获取的最有效历史信息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爆发 c.七七事变爆发 D.五四运动爆发 图1 1936年12月13日出版的 《西北文化日报》 8.从“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关门打狗”、“东北全境解放”等关键词中,判断该战役是 A.百团大战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9.北京大学是中国学子心中的一座学术圣殿。它的前身是 A.太学 B.京师同文馆 C.京师大学堂 D.燕京大学 10.下列对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019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9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巻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以“仁”释“礼”,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自觉,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根基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汉初的封国有王、候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候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A.王国 B.侯国 C.郡 D.县 3.图1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源于自然灾害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阻碍民族交融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4.图2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5.“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惟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这次革命的重任是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反对袁世凯独裁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打败日本侵略者 6.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约7亿美元;美国援华8.4亿美元,仅占其对外援助的1.8%;英国对华援助也是有限的。中国实际所获外国援助与所需相距甚远。这反映了 A.中国抗日战争无需外援 B.中国单独抗击日军 C.中国抗战主要依靠自己 D.中国经济实力强大 7.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到使用的”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A.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人民代表大会度已确立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8.197年,美国提出“双重代表权”方案,即同意北京和台北都在联合国圳有席位。基辛格访华时曾以此试探中国,被周恩来总理拒绝。这说明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一个中国原则是我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C.中国已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驱逐台湾在联合国席位成为中美共识 9.1979年、占中国人ロ80%以上的农民群体人均存款不足10元。2009年,中国人均存款超万元。从1979年到2009年,中国GDP增长了近100倍,人民币总量增加了700多倍。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有企业改革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实行改革开放 D.大量引进外来资金 10.罗马法中有很多法律原则、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重视证据原则、法人制度原则等一直被现代法律所采用,这表明罗马法

思想政治开卷考试技巧及注意事项

思想政治开卷考试技巧及注意事项 厦大附中政治教研组 要想在政治学科考试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当然打好基础,有扎实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除此之外,掌握各类政治考题的答题方法,也是相当关键的一步。 一、单项选择题: 1、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意思和要求。应先审清题干的意思,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限制语; 2、阅读选择题的选项,理解选项的意思。 3、先选出错误答案。最后保留一个正确答案。因为有的答案也对只是范围大。或者有的题是最佳选择。判断型选择要先采用“一票否决法”即凡是含有错误的选项的题肢均给予否决,降低难度,最后再验证一下。 4、选择完成后,把题目和答案连起来读一读或想一想,看看选择的答案是否正确。 5、每个选择题的答案基本限制在30秒钟之内。 6、答选择题时基本上不能查书或资料,如果出现不会答的选择题,最后还有时间,或自己非常清楚这个选择题考察的知识的位置,可以在30秒钟内查到,可以查书或资料。 7、单项选择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中考题决不会出现错误,即两个都同时正确的现象。 8、选项的序号A、B、C、D一定要写清楚,决不能连笔,既象B,又象D。 二、材料题 1、快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大意。仔细(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要求。找出问题中的关键词和答题角度。(每个关键词可能就是一个答题角度) 2、带着问题继续细读材料。彻底理解材料的意思。 3、找出热点问题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继续增加答题的角度。 4、根据问题所给的分数,确定答案的多少和条数。如1——2分答一条。3——4分答两条。5——6分答三条。7——8分答四条等。 5、如果你所确定的答案角度多,所答题给的分数又少,你就要选择最能说明本题内容的答案写在最前面。或者把几个方面的答案,融合在一起,(不是机械的堆集)概括性地去作出答案。 6、要灵活去答题,不要死搬课本的知识。 7、要用课本的知识去答题,即回归课本,不要用自己的语言随便说。或机械的重复材料内容。 三、分析说明题 1.先是要审清题意,找到题目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再筛选最隹的知识切入点。 2.常见的题型主要有如下几类: (1)“说明、反映”类:解答这类题先回答本身讲述的是什么问题,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即通过什么反映什么。 (2)“启示”类:先找出材料所叙述的问题(现象)产生的原因或材料中人物事

中考期间注意事项

中考前后各种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牢记考试要求和纪律 一、考试时间: 二、考勤:每天上午和下午来考场时,均需要到班主任处签到,一天签2次,两天共4次,签到时间分别为 6月11上午8:30、 6月11下午1:30、 6月12上午8:30、 6月12下午2:00。 三、集合开会:6月12下午4:30考完,在龙泉外国语学校大门口集合、清点人数,宣讲后期工作安排、发毕业证和毕业照片。 第二部分:中考注意事项。 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首先取决于学习能力,同时也取决于中考临场发挥等。很多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由于临场发挥较差,造成中考失败。所以非智力因素对中考考试的影响,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 进考场前 中考前一天晚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中考当天早晨吃些清淡的食物。按所列清单带齐一切用具,包括:准考证、0.5黑色签字笔、2B铅笔、橡皮、作图工具等,最好都集中放在一个文具包里面,出门前拿起来就能走,不至于慌乱(考试中不能带手机,如有带了手机的,交监考老师指定位置保管)。注意每堂考试结束,

带走自己的考试用具。提前半个小时到考区,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新异刺激、稳定情绪;另一方面可以提前进入“角色”即让大脑进行一些简单的回忆活动。 二.中考考试进行中 1.领到答题卡后,写好名字、填涂好准考证号,检查条形码和自己信息是否相符合。 2领到试卷后,做以下事情:通览试卷,检查是否缺页、漏印、字迹模糊。对全卷有几道题、几种题型、每道各占多少分等做到心中有数。 3.中考答题中,注意事项: ①选择题,填涂答题卡时看清楚番号,找准位置再涂答题卡,杜绝因题号错位而造成遗憾。需要修改答案时,用橡皮将错误答案擦除干净,再填涂正确答案②主观题,因为是电脑阅卷,看清题目,答案要对号入座,杜绝因题号错位而造成遗憾 ③书写主观题答案时,不要超出给定的答题区域。修改答案时将错误答案拦腰划一条横线,而不要chua黑疤。不准使用涂改液、改正纸、添卷纸、胶带。 ④作图题一定要记得用签字笔描一遍。 ⑤要注意试卷的各面,不要漏掉各面的题,不要漏掉一个题目所包含的几个小题。 ⑥有时间观念,语文考试就经常有同学因时间利用不合理,作文写不完,其实这样是得不偿失的,作文要尽量保证一个小时的时间,写作文时不要在试卷中出现真实校名、姓名、班级,请注意写够字数。 ⑦不要折叠答题卡,在中考答题后要确认姓名、准考证号填涂无误后方可交卷。 4.答题技巧: 学习有方法,参加考试也讲方法,学得好,不一定题答得好,讲究一定得方法使自己发挥最佳状态。 ①答题顺序:从前至后,由易到难,按第一至最后一题顺序做题,一道题目一道题目的攻破,碰到实在做不出的题目,要学会放弃,继续做下一题目,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啃那些偏题、怪题、难题。若发现时间不够,要先做那些花时少,得分快的题目。 ②慢审题、稳答题。考试时精力要集中,审题一定要细心,要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搞清题意(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注意异同),从多层面挖掘隐含条件及条件间内在联系,为快速解答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否则,一味求快,丢三落四,不是思维受阻,就是考虑不周.在做完试卷后也不要急着交卷,应稳定情绪认真检查,别得意忘形而出现错误,导致不必要的遗憾. ③分段得分,各个击破.中考的理科解答题,一般第一问较容易,第二、三问难度逐渐加大.因此,解答时应注意分段得分,步步为营.首先拿下第一问,确保不

2017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山西省2017年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这一寓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 中国的汉字构型独特,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是() ①汉字的演变与成熟②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③造纸术的发明④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 873 305人,而山西人口已达到4 103 450人。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明政府在移民同时,给予外迁之人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照顾,这无疑让外迁的山西人更快地投人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当地人共同创业,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从这段话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A.山西人口在明朝增加的原因 B.明朝政府从山西移民的原因 C.政府的优惠政策调动移民积极性 D.山西移民对迁入地经济作出贡献 4. 下列选项与“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不符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B.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C.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 D.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外来侵略 5. 为下表中的历史人物找到准确的对应项,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6. 1862年6月26 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7. 山西现有红色遗址600多处,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不同时期发生在我省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图是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去参观太原解放纪念馆时拍摄的照片及批注说明。据此判断,与太原解放的背景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中考语文考前注意事项

中考语文考前注意事项 无论时间多紧,都要把字写工整。 无论时间多紧,都要把题目看清楚。 试卷分积累与运用(字词、默写、名著、综合性学习)、阅读、作文三部分;每完成一个部分后,都要注意一下时间,抬起头,深呼吸几次,然后鼓励自己继续加油。 先做会做的,没有明确答案的题目也可以先把自己的思路标在试卷上;这样重新再做这个题目的时候就可以很快把思路接上了,不至于又要重新思考。选择题用排除法,先把错的项找出,一项项排除。对于一时没有答案的题目,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放弃一两个题目天也不会塌下来。但如果没有时间写作文那就亏大了。 基础题型答题要点提示: 1、字词题含拼音、错字、成语和病句;刚开始考,头脑清醒,只要认 真即可。考的是自己的基础,平时的积累。 2、默写题要认真,不写错别字,同音字。书写一定要工整,不连笔。 3、名著题的情节题,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要列一个简要的草稿, 写出起因经过和结果。要注意看字数要求,少的60,最多的要求120,要根据不同的要求来组织答案。 4、综合性学习大多没有固定的答案。题型会涉及到信息筛选、撰写上 下联、仿写、说明性语言、描写性语言、栏目名称、口语交际、导游词、晚会串词、祝福语……只要大家认真分析材料,根据要求,写足字数,书写工整,一般是不会失太多分。综合性学习如果材料的字数太多,可选看看题目的要求,如果可以直接答题,就跳过一些材料,可节省一定的时间。 5、文言文阅读分为课内阅读+课内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两种形式。 如果是纯课内,可直接答题;如果是有课外阅读,原则上要求先把课外的读懂,理解课外语段也可参考题目中的一些提示。 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常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

初中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最新初中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2、“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襄樊隆中,下列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袁绍B诸葛亮C孙权D曹操 3、揭开中华民族抗战序幕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卢沟桥事变C西安事变D日本侵占东北三省 4、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 A忽必烈B铁木真C努尔哈赤D皇太极 5、1999年12月20日我国政府对其恢复行使主权的是 A英国侵占的香港B葡萄牙侵占的香港C英国侵占的澳门D葡萄牙侵占的要们 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B《人民宪章》的发表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国际歌》的诞生 7、我们能够享受电灯带来的光明最应该感谢 A瓦特B爱迪生C莱特兄弟D卡尔本次 8、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 A巴黎公社建立B俄国二月革命C俄国十月革命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9、下列会议中决定成立联合国的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雅尔塔会议D慕尼黑会议 10、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A国际联盟的成立B欧洲联盟的成立C欧洲共同体成立D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二、非选择题(第11题7分,第12题6分,第13题各7分,第14-15题各6分,第16题8分,共40分) 11、【彰显辉煌历史】(7分) 汉朝和唐朝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深远.据此回答: (1)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汉朝出现了大一统局面?(举两例)(2分)(2)“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创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胜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什么?请再列举一例汉、唐出现的盛世局面.(2分)(3)汉唐时汉族同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合同为一家”,请举出一例.(2分)(4)举例说明“唐朝对外友好往来密切.”(2分) 12、【试看资产阶级革命】(6分) 当看到资本主义曙光之时,资产阶级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缚,迎来了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同原因是什么?(1分) (2)在此期间美国爆发了一场什么战争?关键性的领导人是谁?(2分)(3)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2分) (4)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对人类历史的共同影响是什么?(1分)

2018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8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卷(开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的崩溃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D.百家争鸣的原因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学术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级阶层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分封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废除的;选项B商鞅变法,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选项C兼并战争,在题干内容在没有体现,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 2.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 A.外戚干政B.战乱频繁 C.皇权至高无上D.地方权力削弱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代陵阳县,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由此判断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的“避讳”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避讳”的意思是在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所以“陵阳”避杜皇后名(杜陵阳)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杨广)讳改名南阳,这种“避讳”,体现皇权至高无上,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避讳”无关。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

中招历史开卷考试注意事项

中招历史开卷考试注意事项 1、中招历史是开卷考试,考生应准备哪些资料上考场呢?推荐几本书:《说明与检测》,《考场速查》,《5年中考3年模拟》或《巩固与提高》或《河南中考》,八年级上、下册《中国历史》,九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以及自己总结的专题资料。 2、中招历史考试,分值比较分散,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考生在50分钟内,做每一道题都翻书很不现实。这就要求考生在考试中把握好时间,注意答题速度,先易后难。力争前25——30分钟闭卷做完全卷,以便留较多的时间查资料攻克疑难问题。 3、考前一定要回归课本,能较熟练地掌握课本中的内容和复习中整理的专题热点资料,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快速地翻阅课本及复习资料。翻课本时要先翻目录,再翻课本。课本内容如果不太熟悉,要把每课的主要内容写在目录上。注意不要盲目的翻复习资料。 4、考试中审题要慢,要细心,要全面,理解要准确;答题要快!做选择题时,尽量闭卷作答,只有不会做的和没有把握的题才做好标记最后翻书。做非选择题时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材料(如能直接作答则不必看材料,这样可节约时间),由材料结合相关课文内容答题。一定要记住:“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要注意每一问的分值。如果这一问是一分,答案应该只有一到两句话,没有必要答太多,当然前提是要答准确。如果这一问是两分,答案至少是两句话以上,包含至少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只答一句话,答得再好也只能得一分。答题时,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字也要写端正、正确,不然改卷教师看不清楚导致无谓失分,重要内容的错别字也会被扣分的。特别注意不要超格,否则电脑扫描不上,答也白答。

5、试卷做完后要认真检查,不要做与考试无关的事。 最后请同学们切记“把握时间,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祝同学们考出优异的成绩!

2013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含答案)

山西省2013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版) 文科综合(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 选项涂黑。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B)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赤壁之战2.秦、隋都是我国历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其所创立的新的政治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属于秦、隋新创立的政治制度有(C) ①分封制②中央集权制度③科举制④军机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3.18世纪英王使者马嘎尔尼来华时,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回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乾隆实行的 是(A)A.闭关锁国政策B.重农仰商政策 C.对外开放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4.“为了救国,我愿洒了我的血。但是今天每一个人的牺牲,将有千百人站起来继续进 行维新的工作。”这一慷慨陈词反映的是(B)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谭嗣同誓死推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C.陈独秀“民主”“科学”的思想 D.邓世昌勇撞“吉野”号的气概5.1902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大学堂创办西式专斋,使山西大学堂与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齐名。这三所学堂所产生的最重要和影响是(D) A.推动了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B.掀起了介绍西方学术著作的高潮 C.引起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D.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军6.右图反映的是历史事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旗升起的地方”这一 这是(A)

中考语文考前注意事项(总稿)

语文考前注意事项 (一)基本原则 一、树立考试信心,信心是考场致胜的法则,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才能轻松应对考试。 二.树立强烈的得分意识很多学生做题的时候抱着敷衍应付的态度,尤其是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时不能静下心来联系自己以前的知识来攻克,而是抱着一种碰运气的心理,导致了题题都失分的不良现象。 三.树立书写工整的意识书写部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体现了语文学科对书写能力与质量的进一步重视。不涂抹、不擦破,不随意勾圈,更不能在答题卡上附粘其他的纸片来修补。同时,作文书写还意要注行款格式、自然分段,规范标点,不写错别字。 四.合理分配考试时间首先完成基础知识与阅读;40分钟完成作文;留下10-20分钟用于检查和校正答题。 五.认真审题语文考试中审题至关重要。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看清题目、把握题旨是回答问题的前提。要知道,在阅卷中,题干中的每一句提示和要求往往都会成为评分的标准,疏忽不得(如“哪些”和“哪个”“注明作者”“注明出处”“注明作者和出处”“注明作者或出处”;“全部正确的一组”“不完全正确的一组”“全部错误的一组”;“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等等)。 六.规范答题卷面力求干净整洁,书写力求工整清晰,且力争书写成行,行的长短由试卷的文章主段落决定,不要与问题行的长短保持一致;得分点(结合分值和文章内容有效把握)的罗列要明显,可用分号隔开,可用小标题来显示,也可分号和小标题两者兼顾; 七.科学答题按照阅读方法,认真仔细阅读文章和题目,细心审题,看清题目要求,严格按题目要求答题。确保不看错题目要求,不遗漏题目。对个别难题,一时不易解答,不要为这几分而影响考试时间和考试心理。应跳过去,往下做。确保保质且保时地(及早)完成全卷,特别是保证写好作文,争取作文多拿分。同时要留出一些时间去做难题,做难题时可以考虑几种思路,做题时应运用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二)准备工作

中考班主任考前指导及注意事项

中考班主任考前指导及注意事项 一、考试前一天 1、班主任事先布置好教室,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将考试时间等写在黑板上; 2、掌握学生和家长的联络电话; 3、将学生的准考证按小组整理,以便分发; 4、要求学生遵守考场纪律,按时到位,认真作答,不得提前交卷; 5、按照学校的安排组织学生熟悉考场、听考场纪律与注意事项; 6、熟悉考场后;收准考证。要求学生回去休息,告诉学生考前不要太早睡觉,有一半以上的人考前失眠,不会影响考试,不用着急。 二、考试两天 (一)进场之前 1、上午7:(下午2:)到达班级,领准考证。(准考证应由本人领取,以掌握到场人数,如逾期未到,应立即联系并报告年段) 2、检查文具是否齐全(黑色水笔、2B铅笔、作图工具、像皮擦等)、计时器是否准确。 3、可以带风油精等药品、矿泉水。 4、上一趟WC. 5、上午8:(下午2:)到达离考场最近的地方,不要议论、喧哗、开玩笑,静候入场信号。信号发出,按正常速度上楼去考室。

(二)进场之后、开考之前 1、找到自己的位置,将自己的准考证、文具等放在指定位置;检查桌椅是否放平,如有摇晃,可以要求垫平。 2、发卷后,应了解考卷有几页,有否漏、破页或者字迹不清,如有问题大胆举手请监考老师调换;而后,按要求仔细填写准考证号、座位号、姓名、县(区),认真校对。英语、政治、历史按规定填、涂答题卡。 填、涂后将试卷、答题卡放在显眼处以让监考老师检查。 3、语文、英语听力部分位置要搞清楚,做好做听力题准备。 4、如果有时间可以按题目顺序浏览,不要先看后面的大题,以免过早引起紧张情绪或者分散注意力。 (三)考试开始后 1、老老实实按顺序作答,既从容不迫,又要抓紧时间,防止前松后紧;考场上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应保持冷静,相信自己有能力把问题解决。出现怯场一要自我暗示,尽量克制;二要停止答卷,静默一会,平定心境;三要集中精力,思考试题,“两耳不闻窗外事,全神贯注答试题”。 2、认真审题、看清题目。遇容易题不应大意,自以为是;遇难题,甚至在前面就遇上了是正常的,因为难题会分布在各种题型中,而且无难题不成中考,难题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思考时间超过正常的一倍的,应该选择跳过去,先做其他题,会一题做一题,步步为营,缩小包围圈,恢复信心,而后向难题发起攻击;

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I 基础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悠远古老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回答1-3题。 1.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B.西起咸阳,东至鸭绿江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西起长安,东到山海关 2.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下列人物在造纸术的改进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司马迁 B.蔡伦 C.张衡 D.张仲景 3.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那里的大部分洞窟开凿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清时期 D.民国时期 努力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来都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回答4-6题。 4.为巩固统一,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5.清朝初期,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战胜了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 A.沙俄侵略者 B.荷兰侵略者 C.法国侵略者 D.英国侵略者

6.下列各项,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回答7-9题。 7.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②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8.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9.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比较落后 B.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C.以重工业为主 D.深受外国经济势力的影响 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回答10-11题。 1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A.民族解放运动 B.反封建斗争 C.反法西斯战争 D.帝国主义战争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是() A.珍珠港事件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苏军攻克柏林 12.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唐太宗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

北京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总结

北京中考语文答题技巧总结 (中考必备,绝对有用) 一、语文试卷整体要求 1、使用黑色签字笔作答,2B铅笔做选择题。 2、卷面干净工整,字迹清晰,如有修改使用修改符号。杜绝涂黑,乱划;杜绝使用修正带等。 3、不许在试卷密封线以外透露任何考生信息。 不许在答题纸上乱写乱画。可在试题纸打草稿。 4、认真作答每一道题,要求认真读题,明确题干要求,进行圈画,再做回答。不许空题。 5、做完试卷要求认真检查试卷,逐题检查。 6、作文不透露学校、班级、师生姓名等信息。 二、选择题 ?1、字音(范围:《考试说明》字词) ?2、字形(范围:《考试说明》字词,表包括两字短语,四字短语和俗语)?3、病句 ?4、标点 ?5、衔接 ?6、修辞 ?(其他考点见中考当年的《考试说明》书中) ?注意事项: ?1、读准题 ?2、选准题号、选项作填涂 三、填空题 ?1、书写准确规范 ?2、默写一个横线一句 ?3、名著人物品质等至少写两个 ?(名著范围:《诗经》《左传》《论语》《孟子》《战国策》《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

四、综合性学习 ?1:根据材料和表格提取并概括信息。 ?2:根据要求概括信息形成认识。(有字数限制) ?3:按照要求将材料的标题填写完整。(语义相关,句式一致,字数相等)注意事项: ?1、仔细读大标题,明确此次研究的问题(抓住核心词) ?2、读准语段提取信息要先抓结构,并列结构要一一相加;总分结构从总中提取 ?3、表格要先抓住表头,明确表格核心内容,再横看纵看明确是情况罗列还是作比较,根据分析目的抓极值和趋势 ? 4.对材料的概括及表达 ?分析表达:审清题意,明确要分析的内容 ?分析:对材料中要求的内容进行分析; ?表达:把最重要的答题要点放在最前面,注意语句要通顺,注意字数要求。 五、文言文阅读 ?1、解词要准确(依据书下注释,但所考内容也可能超出书下范围) ?2、翻译要注意句式:省略的要补上,倒装句要调整好语序; ?3、阅读理解要审准题,灵活运用已知的内容。注意选文的范围及题干的具体要求,如可以原文回答要首选原文。 六、记叙文 ?1、整体把握,完成表格 ?2、结合文章,理解关键句子。 ?3、文章写法的赏析(150字以内) 针对文章写法的举例和分析(不超过150字) 注意审题,题目要求从什么角度进行分析。 如没有要求,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角度分析。 以比喻修辞为例: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把…比作…,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思想感情)。 用词分析为例: “…(词)”“…(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人物……(的特点),表现了作者……

河南省2018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2018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下面图片中的历史文物上均有文字,这些文字 A.完整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 B.有印证历史史实的作用 C.都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D.均以隶书字体进行呈现 2.将廷黻曾写道: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 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作者强调了当时中国 A.军备落后 B. 国力贫弱 C.政治腐败 D.急需改革 3.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 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义和闭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4.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需要解决资金、原料和运输问题,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 而后能强”。下列属于洋务派将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A.开设江南制造总局 B.创建福州船政局 C. 成立轮船招商局 D.修筑京张铁路 5.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原则,合之者则接受、信仰,反之 者则摒弃、批判。在近代中国首先倡导这一“原则”的代表人物是 A.魏源 B.严复 C.孙中山 D.陈独秀 6.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 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考试要点及答题技巧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考试要点及答题技巧 No.1 表述型选择题(肯定型选择题) (1)特点:两种形式:一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二是在“题干”中进行阐释,在选项中列出相关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实质、含义、目的、标志、特点、表现、反映、性质”等。 例题:历史课上,同学们针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展开讨论,最后认定其实质就体现在“兴”上,你认为这个“兴”的涵义是指(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B.兴起了一批思想家、艺术家 C.封建文化的重新兴盛 D.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2)解法:关键在于复习备考中正确把握和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实质和内涵。 No.2 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 (1)特点:否定型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属于”等。

例题: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 A. 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B. 人工取火御寒 C. 过着群居生活 D. 使用打制石器 (2)解法:在做此类题时,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要注意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类题的主要做题方法有: ①排除法:通过排除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②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 ③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 No.3 排序型选择题 (1)特点:即把打乱了顺序的事件按一定的要求(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排列出正确的顺序。 例题:下列远古居民出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北京人②半坡原始居民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炎黄联盟

中考冲刺前的注意事项

中考冲刺:考前的几点注意事项 中考即将到来,考场如战场,要想在战场上获得顺利,取得好的成绩,其实七分靠水平,三分靠发挥的,下面给大家几点建议: 一、考前坚信必胜,充分准备,轻装上阵 1、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劳逸结合,搞好生活,注意考试期间的饮食卫生,避免疾病。调节好心理,抛开不必要的负担与压力。抛开一切私心杂念,提前进入状态。考试难免紧张,同样别人也紧张,同样是紧张,取胜在镇定。消除焦虑心理,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必胜念头。竞争凭实力、凭水平。相信自己三年的努力:我能行,我是最好的!但不能骄傲自满。 2、正确认识自己,真正做到知己。要知道,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障碍是心理。要视中考为寻常事,做到“一切抛天外,只有我存在”,要找出自己存在的缺点;是掌握方面原因还是粗心方面原因;是方法不对,还是不会分析;是书写因素,还是压力过大,期望过高。找出原因,努力改正缺点,是取胜的关键因素。 3、查漏补缺,目的明确。应考过程中要清楚哪一科是弱科;每一科的知识块中哪一块是“弱块”,各科所有的知识中哪些是“弱块”。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时间,要有针对性地复习、强化,集中精力补好自己缺漏的部分。 4、知识、题路要重复,熟能生巧。文具(不少于两只兰色或兰黑色的中性笔、圆珠笔、钢笔,最好使用0.5mm中性笔,削好的真2B铅笔,橡皮,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等)、计算器、证件、表、毛巾、清凉油(风油精)等准备要充分,越充分越好,心中有底。最好用一个试题袋把以上物品和准考证装在一起。进考场前要重新进行检查。 5、处理好同学之间的钱和物。彻底解决存留于脑际的疑难问题,卸去不应有的顾虑,以免影响自己的情绪。 6、每天以中考的心态做卷子,进入中考状态。不能连续几天不做卷子,以免生疏、怠慢。什么时间考什么就复习什么。 二、考中认真仔细、镇定自若、抓紧时间、全面检查、不漏答、忘答 1、及时进入考场,要静坐,稳定情绪,重复应试路子及注意事项,迅速进入状态,做到冷静、自信、坦然。心情仍然紧张时,做几次深呼吸。提前涂好答题卡,发下试卷后统览试卷,做到心中有数。先看好本科试卷一共有几页,如“语文试卷(A)第8页(共10页)”,它表明的是“本次考试语文试卷类型是A,一共10页,你现在看到的是第8页”,然后按顺序依次找好这10页,如果没有找到“语文试卷(A)第10页(共10页)”表明你的试卷有缺页,应及时向监考老师询问。写好卷头,写全学校、准考证号、姓名等,这是重中之重(座号写在正面右下角一平方厘米框内,正确区分准考证号与座号,座号只有两位数01----30)准备答题。填好上述内容后,答题时间还不到,迅速浏览试题,做到心中有数。 2、审题要仔细认真准确,眼睛要敏锐,认真寻找答案,找全条件(明、暗条件),审清题意。要逐字逐句的阅读,逐字逐句的分析,答什么,怎样答。特别是较长的题目,包含信息多,要全部读完,不可粗心大意。切忌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遇到平时类似的题目更要小心谨慎,因为很可能与做过的题目不完全一样。正确区分单项选择还是多项选择,必答题还是选做题,正确理解不正确、否定、完全错误、不妥当等词语的信息。 3、答题时要先易后难,不可在一两个题目上费时太多,切记!学会战胜暂时性遗忘。碰到难题时,不要慌张,要冷静,放宽视野,不乱分寸,保持稳定情绪,思维活跃。如果花了一定时间还无法解答,先跳过去,回头再做。如果连续几个题目做不出,千万不要紧张,否则思路展不开,怀疑自己的能力,影响认真审题、积极作答。(语文、英语的阅读理解最好当段文字当段解决)如果顺利完成几个题目后,不可沾沾自喜,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出现粗心大意,思维过程中被得意心情所阻,铸成大错,功亏一篑。做到确保一卷,力争二卷。 4、解题步骤要简单明了,在规定的地方答题,杜绝加附页。表达要规范准确、通顺合理。书写要工整、认真、清晰,做到卷面整洁美观,卷面分一定要拿到手。 5、对于难题大题要从不同角度,认真分析明暗条件。回忆答题思路,分析解题方法,会几步做几步,因为大题往往是按步得分。 6、有答题卡的,要及时填涂(尤其是英语)。如果做完选择题,必须认真填涂答案卡。填涂时规范清晰准确,不能漏涂、错涂、串涂、多涂,更不能不涂、空涂;考号先写后涂,试卷类型、考试科目涂全。做完选择、判断立即涂卡。涂完后妥善放好,不能折叠弄脏。 7、选择题要每个选项都要认真读完,不能只读一两个选项就确定答案。答案一旦形成,要验证一下,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正确。答案一经确定,不是拿的很准,不得轻易改动。 8、检查时要看卷头是否填写正确,答题卡是否填完,所答题目是否准确完整,是否有漏答忘答错答题目。要认真检查,切记草草了事!只要有时间就要逐题检查。 9、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如果时间紧张,要先答拿的准的题目、分数重的题目,力争做完全部,确保所做题目正确。切记以为时间充足而放慢速度,到最后忙手忙脚。一般的时间分配是:时间过半,得分过半。 10、考试过程中如有特殊情况,及时报告老师,及时处理。 11、交卷时,要按监考老师的要求顺好试卷,切记乱交、错交、忘交。出考场时要先检查自己的物品是否带全(特别是准考证)。 12、答题时的演算过程,在草稿纸上最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上题号。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查时有些题目可以找出原先的演算过程来进行演算,检查,以便节约检查时间。 三、考完后做到一考一忘 1、交卷后切记议论考的好坏、不论得失、不对答案。以免影响下一科的考试。 2、整个考试期间听从老师安排,不得私自外出,遵守纪律,认真按要求进行。 四、答题纸填涂技巧及答题卡注意事项 1、正确的涂法: 1、姓名框内写请姓名、学校。 2、准考证框内先用笔写上自己的准考证号(与你的准考证上的一致)。 3、科目代号框内涂好科目。 4、试卷类型要与试卷上的一致,一般为A。 5、答题卡要注意不能折叠,不能在规定以外的地方涂抹,在答其他题目时要用其他的硬物压好,以防掉到地下弄脏。 2、几种不正确的涂法 准考证号不填;涂的太轻;漏涂、空涂或不涂;修改时错误答案未擦去或仍留有痕迹;涂的太大,没必要。 3、答题纸答题注意:注意答题纸答题规范。 (1)务必在规定位置认真填写考生号,并用2B铅笔认真涂满、涂黑、涂正确;答题纸(一般是数学)有两页的应要求学生严格将两张答题纸的有关信息填涂好并按顺序放好。 (2)用2B铅笔填涂选择题答案选项,须将所选项涂满涂黑(但不能超出规定区域),如要修改,务必用橡皮擦干净,严禁使用涂改液去修改填涂点; (3)主观题答题时,须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内容必须全部书写在题目规定的答题区域内(每题的答题区域以方框为界);答错位置不得分,例如22题必须答在22题的区域内,错了位不得分。 (4)要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 (5)答题卡如有印刷错误、破损等原因要在答题前更换。 (6)个别学科在试卷上可能留有答题区域,不要答在试题上,一定要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