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分成两类:

(1)平实说明:语言表达注重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靠副词来表达)

(2)生动说明:语言表达生动、形象。(主要靠形容词来表达)

具体到一个句子中的词语,要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哪个特点。形容词,体现的是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副词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本类题型中,主要考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的作用单一,让语言生动形象;副词主要只考核表示限制、或表示猜测和估计作用两种形式。

2、考试类型关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说明句子加点词的作用;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说说下列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从句子中找出能表达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说明起作用(表达效果)。

(2)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3)句中加点的词能否被某个词替换,为什么?

(4)从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或生动性说明句子的含义。

(5)特殊类型的短语的表达作用

3、主要考察的词语分类: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某些词语上,这样的词语分为三类:

(1)起限制作用,表示限制。如大体上、大概、几乎、差不多、左右等

(2)另一类是起修饰作用,作用是让语言更生动形象,这类词主要是形容词。如:可爱的,美味的。

(3)强调作用:起强调作用的词如完全,最,所有、分为。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完全”“更是”都是强调作用。这样的词语一般表现在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估计等的副词上.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修饰限制。

表程度的词语:比较、几乎、相当、更、最、尤其、稍微、十分、……

表估计的词语: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的词语:当时、刚刚、迄今、有时候、刚才……

表范围的词语:一切、部分、全部、大部分……

表频率的词语:经常、常常、屡次……

二、题型训练

(一)体会加点词的作用

答题模式: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从表推测、估计、强调、限制、等方面进行解释;

(2)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1、一张普通课桌的重量大约30斤。这句话中“大约”有什么作用?(表估计、猜测的

副词)

答案:“大约”指大概;表估计、猜测;这里指普通的课桌个体重量在30斤上下,强调了“30斤”这个数量是估计的结果,不是实际称量出来的;“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2、水常常表现为液态。这句话中“常常”有什么作用?(起限制作用的副词)

答案:“常常”指通常情况下;起限制作用;这里指水在普通条件下,大多数时间表现为液态,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强调了液态是水的常态;“常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严密性和科学性。

3、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往往”有什么作用?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4、世界各地的动物因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破坏,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小。这句话中的“日益”有什么作用?

答:“日益”指一天比一天深,突出强调了动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日益”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5、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句话中的“几乎”有什么作用?

答:“几乎”表示接近全部,但不排除极个别特例,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是石拱桥“到处都有”,“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6、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这句话中的“很可能”有什么作用?

答:“很可能”一词表估计,表示可能性大但不完全肯定,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可能性比较大,但也不一定能够实现。“很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7、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这句话中的“到目前为止、似乎”能否去掉?

答案“到目前为止”是一表限制时间的短语,表达的是从现在到以前的情况,不包含将来,若去掉后与客观实际不相符。“似乎”表示推测,说明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是推测出来的,若去掉后,表达意思太绝对,与现实不相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8、从目前情况看,全班成绩比较稳定。这句话中的“目前”有什么作用?

答:“目前”指现在和当前,从时间上进行限制,表示全班成绩稳定这一情况只是现在,不敢保证以后的情况。“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9、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这句话中的“一旦”有什么作用?答:一旦表示时间的不确定性,表明事件还在试点阶段将来有可能成为现实,“一旦”体现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0、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这句话中的“黄金电”有什么作用?

答案:“黄金电”用打比方的方法生动而形象地说明非并网技术将使风电产生巨大的效益变得像黄金一样宝贵。

11、仅仅50年的时间,亚洲的虎总量就由6万只锐减为2000余只。这句话中的“仅仅”有什么作用?

答:“仅仅”表示时间短,突出强调老虎数量减少之快,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2、其实,回归反光材料主要归功于其中含有的高折射率玻璃微珠。这句话中的“主要”有什么作用?

答:“主要”表限制,说明含有高折射率的玻璃微珠在回归反光材料中起主要作用,但也不排除其他方面的作用,“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3、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这句话中的“好像”有什么作用?

答:句中“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好像”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14、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这句话中的“可能”有什么作用?

答:“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可能”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15、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答:“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6、小麦抽穗时遇上连续3天以上的大雾,就容易引起赤霉病。这句话中的“容易”有什么作用?

答“容易”在文中就起到了限制作用,表示小麦患“赤霉病”的可能性大;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7、在有雾的天气里,人们应适当停止一些户外活动,尤其是一些剧烈的运动。这句话中的“尤其”有什么作用?

答:“尤其”表示特别,更进一步的意思,在这里表示强调,表示在有雾的天气里,一些剧烈的运动对人体的危害会更大,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8、由于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山形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请说说“分外”一词的表达效果。《巍巍中山陵》(起修饰作用)

答:“分外”表示“非常、很”的意思,在这里起“强调”作用。说明由于钟山附近大多是冲积平原和小山陵,所以钟山就更显得雄伟高大。

(二)从下面句子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的词语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类型的题。

1、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答案:“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情况,符合实际情况。“大面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2、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答:“野生”一词指野外生长的排除了人工栽培的现象,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3、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答:“在调查中”强调事例的真实性,排除了胡编的可能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据测定每千克叶能吸硫10克而生长良好。

答案:“据测定”说明了“每千克叶能吸硫10克而生长良好”这一信息是有科学依据的,强调了事例的真实性,排除了编造的可能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的特点。

5、在张择端的笔下,《清明上河图》中每一个市井人物神情各异,惟妙惟肖。

(形容词)(这是关于生动形象说明的一种题型)

答:“惟妙惟肖”原指雕刻、绘画、文字表达呈现的效果十分生动、逼真;这里指《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5、据传说,吴广是他手下的叛变车夫所杀。(特殊类型——短语加点)

答:“据传说”,点明了引用材料来自传说;强调这个材料是不能作为科学依据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6、据第二次南极科学考察测算,南极的冰川按照现在的融化速度,只需100年就全部消失了。(特殊类型——短语加点)

答:“据第二次南极科学考察测算”点明了引用材料来自科学考察,强调这个数据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切实可信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句子加点的词能否删去类型的题

答题模式:(1)回答不能删去;

(2)解释词语的意思和在句子中的意思;

(3)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4)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

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问题:“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因为“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是石拱桥“到处都有”,如果去掉,就变成石拱桥到处都有,这不符合客观实际,所以不能去掉。“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另一种答法: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如去掉意思就太绝对了,与实际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2、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问题: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其它环境问题,如果去掉,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去掉,“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部分”一词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4、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至少”能否去掉?

答:“至少”表示最少,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至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5、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很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去掉后太绝对与事实不符,“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6、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

句中“甚至“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答案:不能去掉。“甚至”起强调作用,强调突出了树在干旱时放出水分99%是极限情况,如果去掉了,与事实不符,“甚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7、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之一”不能删掉。“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这样使语言更准确、更严密。

8、这不仅仅是巧合,研究者们做了大量的试验发现,几乎所有的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的运动机制中都存在这个神秘的常数。本选段中的“不仅仅”“几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答:“不仅仅”说明不是唯一,而“几乎”说明不是全部,如果去掉则与事实不符,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要求。

9、今年天气闷热多雨可能是造成粮食减产的原因之一。“可能”和“之一”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可能”表猜测,是对粮食减产的一种估计,去掉后表示肯定,与实际不符,“之一”表多种原因中的一种,去掉后表示惟一,不合实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0、如果把水放到室外,水将结成冰。答:不能删掉,如果…..将是表示假设的词语,如果删掉就成为事实,与实际不符。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1、这一新的龙冀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冀龙,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迄今为止”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表达的是从现在到以前的情况,不排除将来发现

更小冀龙的情况,若去掉后,与客观实际不相符,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12、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答案:不能删去。“最少”表示至少,从范围上进行限制,表明了大熊猫每昼夜一昼夜至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了,容易被理解为大熊猫每昼夜一昼夜要吃15—20公斤竹子,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13、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应该”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答案:不能删去。“应该”一词表明作者推测,如果去掉,表示的是肯定,太绝对了,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14、绿色住宅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

“一切”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答:不能删去,“一切”表示所有,表示栽种各种植物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四)句子加点的词能否被另一个词所替换类型的题

答题模式:

(1)回答不能替换;

(2)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1、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如果替换了,句子的表达效果就改变了,不符合实际。原词“悦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2、这些楼的建筑规模和我们小区的规模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不可以换成“相同”,说说理由?

答:不能,“相当”表示这些楼的建筑规模和我小区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与事实不符,用“相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短缺,我国以石油、煤炭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能源结构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将“亟待”换成“需要”可以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亟待”表示急切,迫切需要。原文用“亟待”一词,语气更加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急需转变的紧迫性,如果改成“需要”,语气平淡,不能体现出紧迫性。所以用“亟待”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据估算这棵将军巨衫总重量达1000吨也可算是世界上最重的树。据植物学家们估计这棵树约有10000岁。

这些句子中用了“据估算”、“约”、“估计”、等表示估计、揣测的词语这与用词准确的要求是否矛盾试说说理由。

答:不矛盾。因为目前推算树龄、测定树重的方法还没有达到十分准确的程度,所以只能用这些表示估计、揣测的词语,这是一种尊重科学的态度也是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述方式。5、森林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问:“缓解”改为“消除”好吗?

答: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改成消除意思就变为能够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与原意不符,所以不能替换。用原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6、常见的金属总是给人一种坚硬无比的感觉。其实,在各种外力的反复作用下,金属也可

以产生疲劳,而且,一旦产生疲劳就会因不能得到恢复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2002年5月25日,华航波音747-200型客机,由台北中正机场飞往香港途中,坠毁在澎湖外海,机上225名旅客及机组人员全部罹难。科学家经过考察和分析后判定,飞机失事主要是制作飞机的金属材料产生疲劳断裂而致。金属疲劳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单就桥梁而言,仅在1938~1942年的4年时间里,世界各国因金属疲劳而损坏的便有40座。金属疲劳的现象同样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如行走中的自行车前叉折断、炒菜时铝铲折断、挖地时铁锨断裂。

问题:结合本段的内容,说出“单就桥梁而言”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2分)

答:如果删去“单就桥梁而言”,就无法与前面的“普遍的现象”相呼应;同时使后面的“损坏”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

这类题的答法一般要按照下边的对策来答:

对策:(1)考虑与上下文的呼应性

(2)考虑是否是上下句的主语或宾语

(3)考虑是否是上下句的原因或结果

这种类型的题一般是这样问:

请说出某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

一般这样的语句和上下文联系非常紧密,从意思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上文又可以开启下文,或者它对于上文来讲是做宾语补出主语涉及的内容,而对于下文往往做的是主语,如果删去了下文就少了涉及的对象,所以不能删。

还有可能是作为原因或者结果出现的,删掉则表意不明。

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如果只按照公式去套题干中的词语,是不能得分的。

(五)词语顺序能否调换的题型

1、禽流感是随着家禽饲养业的发展而广泛传播的禽类传染病。尽管历来的禽流感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严重损失,但是最近在亚洲爆发的禽流感却仍令人高度关注。目前,人们对禽流感的发生、发展和遏制方法的认识仍待继续深化。文章中的“发生”、“发展”、“遏制”三个词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答: 不能,因为疫情是先“发生”,再“发展”,最后得到“遏制”,这样排序符合人们认识规律和疫情自身进展的规律(或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六)几种类型综合比较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往往”有什么作用?

答:“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词语能否替换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被“总是”替换?

答:不能。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总是”表明一直如此,没有例外;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加点的词能否删除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不能删去。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七)题型综合

1、目前,研制一颗大型卫星的周期为10年左右,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

可,这样更始应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比较文中划线句和下面的改句,你认为哪个句子更好?谈谈理由。

原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仅仅需要两三年即可。

改句:而一颗纳米卫星的研制需要两三年即可。

答:原句好,因为原句中“仅仅”一词,更进一步强调了研制一颗纳米卫星的时间短。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湿地(2011年中考)

(1)平静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成群的野鸭在水面上玩耍,各种水鸟在欢娱地歌唱……这就是湿地的真实写照。像这样濒临江河湖海的地带,长期受水浸泡而形成的滩涂、沼泽、湿草甸、泥炭地、红树林以及潮落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是湿地。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

(2)植物在湿地繁衍,动物在湿地蹒跚游弋、跳跃爬行和栖息。即使晴空排云而上的仙鹤,声鸣于天,也是清晨从湿地超发,黄昏则次第归来,在湿地降落,喝水照影;翩翩起舞的大雁会呈“一”字、“人”字形排列,从广阔的天空降落于湿地之上。鸟类依赖湿地就像影子依赖光,、翅膀依赖空气一样。湿地是生命的家园,是文明的摇篮和温床。

问题:说明文语言有“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之分。

请分析文章第(1)、第(6)两段画曲线的文字,其中,属于“平实说明”的是第段文字并说明其表达效果;属于“生动说明”的是第段文字,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答案:(1)段运用平实的语言,对湿地进行了客观、准确地说明,不加修饰,简洁明了,易于被读者理解(大意正确即可) 。

(6)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对生活在湿地上的动植物繁衍生息的情景进行了形象

生动的描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据了解,刚开始点篝火的时候,屋里的墙壁和天花板会融化一些,但融化的只是一小薄层而已。当墙壁和天花板上融化的薄层慢慢冻结成一层冰以后,篝火就不能轻易融化冰壳和冰壳外面的雪屋了。

问题:文章第二段写道,“据了解。。。”。其中“据了解”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因为“据了解”说明“点篝火时屋里的变化”这一情况是经过调查得知的,是依据别人的述说而来的,是有依据的;如果去掉,就变成直接述说,混淆事实的来源(不能说明事实的来源),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

4、墨西哥的奥阿哈卡附近的教堂旁有一棵巨大的松树,据植物学家们估计这裸树约有10000岁。据估算,这裸将军巨衫总重童达1000吨,也可算是世界上最重的树。

问题:这些句子中用了“估计”“约”“据估算”“可算”等表示估计、揣测的词语,这与用词准确的要求是否矛盾?试说说理由。(4分)

答案:不矛盾。因为目前推算树龄、测定树重的方法还没有达到十分准确的程度,所以只能用这些表示估计、揣测的词语,这是一种尊重科学的态度,也是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的一种表述方式。

三、说明文题型分析

1、说明的中心:分为两种:

(1)全文说明的中心:一般来说,出现在题目和开头。

(2)某一节说明的中心:出现在某一节的开头。

3、说明文开头的特点。

说明文的开头一般以开门见山,直入说明对象为主,注意:有时也引用诗词,寓言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俗语谚语,名言格言等作为开头。分析:其作用一般有两个:

(1)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出文章说明的对象或说明的中心。对于诗词而言,还有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增添了诗情画意。

4、说明文中其他表达方式的运用。该题型一般侧重于描写的考查,

方法:1.明确表达方式

2.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的内容(结合本节说明的中心或者其前一句)。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练习

专题练习:1、语言的准确性 a某个加点词语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方法:先回答好或不好,再说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说这个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去掉后意思变为……与原文的意思不符,表意不准确了。 b变式:某个加点的词换为另外的词可以吗?为什么? 方法:先说可不可以,原词的意思,换后词语的意思,原文想表达的意思,换后意思改变了,表意不准确了。 例题: 1、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 ...药用价值。句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2、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一天最多 ..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 3、秦岭自古以来 ....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4、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 ..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句中的依次可以去掉么?为什么? 5、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句中的“只”能否删掉?为什么? 6、至少 ..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至少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7、这样的冰晶可能 ..会破坏事务的细胞结构。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8、它是目前为止 ....该公司生产的最轻的一双钉鞋。目前为止能否删去,为什么? 9、它的唯一 ..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中唯一能删去吗?为什么?

10、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 ..有过影响。应该能否删去,为什么? 1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它经常 ..在高处活动。经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12、它们好像 ..很怕强烈的日光。能否删去,为什么? 13、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据说能否删去,为什么? 14、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几乎可以去掉么,为什么? 15、桌子也就应运而生了,逐渐 ..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把逐渐改为立即,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16、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 ..,但高度要高多了。一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为什么?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出示预习作业,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学生谈出意见后老师总结: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准确……符合客观事实)(二)、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比较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总结其中的规律。5分钟后,比比谁能说得好。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②卢

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讨论后明确:“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

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三)、学以致用,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粗的词能否去掉?)“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2、①(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②(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3、.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

(完整版)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例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指出划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画图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⑤引资料:通过引用……,说明了××的什么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⑥、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点。(对××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的××特点。 ⑧.下定义: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⑨.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⑩.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三: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 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四: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分析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六: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一词的意思是……,在文中的意思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七: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把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方法教给学生 钟凤良 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能力,是读解说明文能力系统中最为基础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能力训练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学生一旦遇到要求简析说明文语句中某词能否删去的理由之类旨在检测这一实际能力的命题,便觉无从着手,即使勉强应付,也难免空泛,不得要领。这种状况影响了说明文整体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走出这一困境的途径,似乎只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变只注重结论的个别语言实例零敲散击的灌输为以形成实际能力为目标的系统思维方法指导。也就是说,在说明文教学系统中,结合具体语言实例的操练,从基本的思维方法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两个层面上强化学法指导,把理解的方法教给学生,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实际能力。 首先,指导学生学会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 一种直接析词法。这是一种直接分析某一特定词语的表达作用的思维方法。文章中的词语和词典里的词语不完全相同,文章的语言环境会使一个词的意义更加具体化,因此,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两点:一要明确词语本身的词性词义,二要了解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前者要求从语义方面具体了解词语的词性词义,不明确词语本身的词性词义,其准确性的理解便难以落到实处。后者要求遵循“词不离句”的析词原则,从语境方面总体把握该词所在的句子用于说明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忽略语境的就词论词,往往会迷失析词的方向,

引起架空分析甚至曲解。或从词义着手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或从语境着手结合词义进行分析,一句话,只有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分析,才是正确的理解方法。举例来说,《中国石拱桥》:“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上,在交通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理解“雄跨”一词,既要让学生明确这个动词表示“以雄壮的姿态跨越”的词义及其以动态显示雄伟气魄的表达作用,又要引导学生看到它处在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这一特定的语境中。概括地说,“雄跨”一词,既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又表现了它非凡的气魄。又如《祖国的大豆》:“现在,我国北自黑龙江,南到海南岛,几乎各省市自治区都种植大豆。”句中的“几乎……都”置于说明目前我国大豆种植地域极为广泛的特点这一特定的语境中,两个副词对应使用,表示接近全部的语意,既突出了大豆种植区域广泛的特点,又不排斥某些地区没有种植这一情况,用语极为准确严谨。 一种是间接删词法。这是一种就典范之作的某些句子删去某个词语后再与原句作优劣比较的思维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删词所带来的三种说明不准确的后果:或说明言过其实,或语意模糊不清,或内容不合科学,从而间接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将以上例句中的“雄跨”删去,非但句子不通了,而且不足以具体说明事物“结构坚固”的特点;将“几乎”删去,句意就变为全部种植,显然说明言过其实,与某些地区或许没有种植大豆的实际不符。又如《祖国的大豆》:“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过大豆的残留印

(完整版)说明文练习及答案

哈勃,太空中的千里眼 ①古往今来,人们用肉眼观察灿烂的星空,很多发现难免显得粗糙,甚至只是一些臆想。当伽利略等人将望远镜对准了茫茫太空后,人们才逐渐发现了太空的更多奥秘。 ②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地球大气层会吸收红外线和紫外线,二是大气湍流导致地面光学望远镜的角分辨率很难优于1弧秒。1946年,美国天文物理学家斯皮策提出,在太空中安装一台望远镜将突破上述限制。 ③1990年,这一设想终成现实。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哈勃望远镜送入了太空。然而,哈勃探索宇宙奥秘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升空伊始,哈勃就被发现患了“近视眼”,不能辨别140亿光年以外的物体。此后哈勃的陀螺仪、太阳能电池板、影像摄谱仪、绝热毯、冷却剂等都出现过故障,历经五次“手术”才恢复正常。然而哈勃望远镜面临的挑战,也激励着人们推动科研设备及制造技术的革新。每一次维修都让哈勃能够看得更清晰、更遥远。2009年第五次维修后,哈勃望远镜的观测能力已是最初设计的100倍。 ④哈勃望远镜得到的数据引发了天文学的革命:它确定了宇宙历史为137亿年左右,证实超大质量黑洞处于大多数星系的中心,它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并探测到太阳系外存在有机物。20年来,科学家利用哈勃望远镜的数据发表了7500多篇论文,

使之成为历史上最有科学价值的仪器。美国资深宇航员马斯格雷夫说,哈勃望远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台强大的机器,而且在于它把宇宙论、神学、哲学和天文学贯穿了起来。它是人类的一面镜子,让人类自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宇宙?我们处在什么位置?我们是谁,我们该如何作为? ⑤虽然哈勃望远镜将于2014年退休,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接过它的接力棒,将人类对深层太空的探索继续下去。 (选自《天文爱好者》2011年第6期,略有删改) 15.选文说明的对象是哈勃望远镜。(2分) 16.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2分) 答:分类别,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说明了用地面的望远镜观测太空存在两个缺陷。(1分) 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大气湍流对地面光学望远镜角分辨率的影响程度。(1分) 17.选文第④段引述马斯格雷夫的言论有什么作用?(2分)

说明文专项训练语言准确性

分点讲析专项训练 ——说明文语言特点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说明事物要求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平实实,也可以生动活泼。 因此,在读文章时应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那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 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限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等。 ★考察题型有以下几种: 1.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最常见题型) 2.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3. 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 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 ★答题模式①表态:不能删。②(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必要时要区别该词语和其他词语在含义及作用方面的不同)。③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扣题。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后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了)。 ★对应训练 △题型一: 1. 下边这句话中“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今年天气闷热多雨,可能是造成四川猪链球菌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答: 2.下列语句中“主要”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3分) “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题型 一、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分成两类: (1)平实说明:语言表达注重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靠副词来表达) (2)生动说明:语言表达生动、形象。(主要靠形容词来表达) 具体到一个句子中的词语,要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哪个特点。形容词,体现的是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副词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在本类题型中,主要考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的作用单一,让语言生动形象;副词主要只考核表示限制、或表示猜测和估计作用两种形式。 2、考试类型关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说明句子加点词的作用;体会句中加点词的作用;说说下列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从句子中找出能表达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并说明起作用(表达效果)。 (2)句子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3)句中加点的词能否被某个词替换,为什么? (4)从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或生动性说明句子的含义。 (5)特殊类型的短语的表达作用 3、主要考察的词语分类: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般体现某些词语上,这样的词语分为三类: (1)起限制作用,表示限制。如大体上、大概、几乎、差不多、左右等 (2)另一类是起修饰作用,作用是让语言更生动形象,这类词主要是形容词。如:可爱的,美味的。 (3)强调作用:起强调作用的词如完全,最,所有、分为。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完全”“更是”都是强调作用。这样的词语一般表现在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估计等的副词上.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修饰限制。 表程度的词语:比较、几乎、相当、更、最、尤其、稍微、十分、…… 表估计的词语: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的词语:当时、刚刚、迄今、有时候、刚才…… 表范围的词语:一切、部分、全部、大部分…… 表频率的词语:经常、常常、屡次…… 二、题型训练 (一)体会加点词的作用 答题模式: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从表推测、估计、强调、限制、等方面进行解释; (2)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某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1、一张普通课桌的重量大约30斤。这句话中“大约”有什么作用?(表估计、猜测的 副词) 答案:“大约”指大概;表估计、猜测;这里指普通的课桌个体重量在30斤上下,强调了“30斤”这个数量是估计的结果,不是实际称量出来的;“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2、水常常表现为液态。这句话中“常常”有什么作用?(起限制作用的副词) 答案:“常常”指通常情况下;起限制作用;这里指水在普通条件下,大多数时间表现为液态,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强调了液态是水的常态;“常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说明文常见题型梳理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例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二、指出划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画图表。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比较:通过……和……的对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⑤引资料:通过引用……,说明了××的什么特点,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⑥、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点。(对××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的××的××特点。 ⑧.下定义: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⑨.作诠释: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⑩.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 ★三: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一般都有常用方位词。例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 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四: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五:分析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六: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一词的意思是……,在文中的意思是……,××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1)不可以。

说明文语言类题型解题策略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题型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中考阅读必考的三大文体之一,虽然这种文体很多同学初一就接触过,但是对于题目的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仍然不是很清晰,这里对说明文阅读的题目特点和答题方法做一介绍。 在中考中,从内容的角度来划分,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而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岀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岀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 (对象加内容)。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虽然在说明对象上有所区别,但是他们的语言上描述都是相当准确的,在这一点上,中考阅读主要围绕语言的准确性方面设置以下题型来考查同学们: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中考阅读必考的三大文体之一,在刚刚过去的2011 年中考中占据了8 分的分值,虽然这种文体很多同学初一就接触过,但是对于题目的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仍然不是很清晰,这里对说明文阅读的题目特点和答题方法做一介绍。 在中考中,从内容的角度来划分,一般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而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岀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虽然在说明对象上有所区别,但是他们的语言上描述都是相当准确的,在这一点上,中考阅读主要围绕语言的准确性方面设置以下题型来考查同学们: 类型1:作用题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含义题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删减/ 替换题(此类题部分与上两类交叉)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1)表态(删还是不删)。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题目训练及答案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训练及答案分析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中“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3.“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北极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候鸟的乐园和故土”—句中“几乎”—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5.虽然有上述很多优点,但目前电子纸还不完善. 加点词“目前”不能删去,请你说明理由。(3分) 6.“这一新的龙冀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冀龙”中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7.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认为余震产生于主震引起的“静态压力①”改变,因为似乎只有它能够具有产生余震的这种机制。 8.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节能膜材料,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ETFE应用工程。 9“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2分) 10.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11.“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4分)

12.所幸,在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野生存活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请分析“大面积”的作用。(3分) 13.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之一”能不能删除?(4分) 14. “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18.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19.. “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20、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句中的“一定的”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21、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22、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句中的依次可以去掉么?为什么? 23、飞行员需要做的只是让它落得轻一些。句中的“只”能否删掉?为什么? 24、它的唯一产物是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水。中唯一能删去吗?为什么? 25、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应该能否删去,为什么? 26、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它经常在高处活动。经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说明文语言答题模板

说明文语言(答题模板) 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早已、一直、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很、尤其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屡次”等。 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一)、出示预习作业,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 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 ①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②我国的石拱桥到处都有。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学生谈出意见后老师总结: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语言准确……符合客观事实)(二)、初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认真朗读并比较下面三组句子,你认为那组句子更好,请谈谈理由?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试着总结其中的规律。5分钟后,比比谁能说得好。 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①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 讨论后明确: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识逻辑。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小结: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三)、学以致用,学会分析简单准确的说明语言。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专题讲座

暑期专题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主要是用来传播知识的。要使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否则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所谓准确性,是指使用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要字斟句酌、注意分寸,准确无误。 一、如何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 可从准确分析说明文中关键性词语的作用入手。所谓关键性词语是指:(一)具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二)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三)动词的使用与搭配;(四)关联词语的使用;(五)准确分析确数、约数类词语的使用。下面一一论述:(一)分析具有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严密性、准确性。如“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若去掉了就成了到现在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桥了。与现在的实际不相符了。 (二)分析表示估计、猜测词语的作用。准确恰当的使用表示估计、猜测等模糊性词语,也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若不使用,反而让人觉得不可信,不真实了。如《中国石拱桥》里有一句:《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 ..建成千公元282年,可能 ..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 ..到处都有。加点词“大约”、“可能”,表示在现有的条件下,对“旅人桥”的建成时间、记载进行的推测。若去掉后,就成为事实了,与历史记载不符。“几乎”一词也是同理。这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三)分析动词使用与搭配。说明文中恰当的使用动词,能使说明的对象更加准确生动,能更好的把握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如《苏州园林》一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讲究”一词运用得恰当准确。若换为别的词像“注意”等就显得不够庄重与正式了。再如“布局”“配合”“映衬”“层次”与前面的词语也搭配合理。若“布局”与“配合”一换,就显得不恰当了。因为布局一般指较大的建筑、房屋等,而配合一般指相对较小的事物。明白了这词语的意思,也就知道本文按照从高到低、从主到次的写作顺序来写的了。 (四)分析关联词语的使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一句,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且”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要理解这一点,还必须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分析确数、约数类词语的使用。说明文中有些事物的特点表现在数量上,这就需要用具体的数字加以说明。数字有确数与约数两种。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应用确数予以说明;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地步,则应用约数加以说明。运用列数字可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使读者对事物的了解更为真切具体。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海水平均深度一百四十六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 这句中写平均深度时使用的是确数,而写最深的地方使用的是约数。这平均深度是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所以用确数,而写深度了解不够精确,所以用约数。这些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总之,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把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当然注意准确的同时也要考虑语言的简洁。所谓简洁,就是能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来介绍事物的本质特征。具体到一篇说明文,由于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其语言特色可以平实见长,也可以生动活泼见长。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都可根据具体的文章而定。不论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进阶练习(二)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进阶练习 一、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超级高铁 ①从纽约到北京仅需两小时,这种交通工具听起来像是科幻大片才会有的神器。据物理学家组 织网日前报道,美国Hyperloop运输科技公司计划明年将在加利福尼亚首建一条五英里的高铁轨道, 把科幻故事变味现实。 ②Hyperloop超级高铁计划具有一套全新的运输概念体系。人们坐在胶囊一样的舱内,然后驾 驶舱就像大炮一样被发射至目的地。Hyperloop是一种革命性的交通系统,它能够让胶囊车厢在特 制的管道里以800英里/时(约合1287公里/时)的速度运行,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特斯拉CEO尹隆?马斯克在2013年提出的。 ③这种列车比飞机还快两倍,能耗不到民航客机1/10,噪音和废气污染及事故率接近于零。由 于管道是密封的,因此可以在海底及气候恶劣地区运行而不受任何影响。整套系统低摩擦、低耗能, 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就能提供日常的用电,乘客搭乘的“豆荚”舱,也不用像飞机一样,需要按时间来搭乘,而是随到随走。 ④每一个“胶囊”重达183公斤,长4.87米,能容纳4至6名乘客,还有存放行李的货厢。 连接两个目的地的管道跟高速铁路一样,会搭建在地上。按照预想的规划,这样的管道或许可以“附 着”到既存的高速铁路架桥上,以节省路线资源与基础设施搭建成本。 ⑤这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 Evacuated Tube Tran sport )项目的动力供应采用的是磁悬浮技 术。其原理是建造一条与外部空气隔绝的管道,将管内抽为真空后,在其中运行磁悬浮列车等交通 工具,整台梭子处于一个几乎没有摩擦力的环境中,运行起来嗖嗖的。 ⑥据预计,其速度可以达到22500公里/小时以上,可大大缩短地球表面任意地点间的时空距 离。保守估计,乘坐这种列车,华盛顿至北京仅需2小时左右;旧金山到洛杉矶24分钟;纽约到洛 杉矶45分钟;用数小时就可完成环球旅行。本地旅行速度达每小时350公里,城际间旅行速度达 每小时1000公里,国际间旅行速度大于每小时4000公里。 ⑦一家名为JumpStartFund的初创公司将采取众筹和众包的方式,向世界各地征集创意和资金 支持,希望能最终实现超级高铁梦。该公司CECAhlborn计划2015年开始建设系列样品中的第一个,最终产品将在“十年内建好”。 (1) 第三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2)简要概括高铁的特点(3 分)

说明文专项训练之重点词语的作用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说明文的语言有时也在准确、严密前提下具有生动性。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 1、起限制作用 a、分析词的表达作用 (1)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句中“好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答:“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 (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 说说划线词语“可能”的表达作用。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b、分析词能否去掉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句中”大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 “大多”表示大部分是这样,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如果去掉,就表示所有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与事实(作者原意)不符。 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去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2)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句中“至少”一词可不可以去掉 不可以,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3)森林翼龙的翼展虽然仅为25厘米,但科学家分析认为它已经成长发育为一只能够展翅飞翔的年轻个体。这一新翼龙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翼龙。 划线词“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不能去掉。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翼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翼龙;不排除今后还有更小的翼龙发现的可能性。如果去掉,就与原意不符,体现不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这种炒豆芽有强身健体之功效。“据说”一词能否删掉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常用词语

一、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常用词语,常用来表示时间、范围、程度、频率、估计:1“和”、“或”、“到”表示数量 ①“和”表示前后两个数量都包含在内;②“或”表示前后两个数中的一个;③“到”表示前后两个数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如果换用则表示不同的意思,与实际有出入。 2“竟”“达”表示数量放在数字之前表示对某种数量或程度的惊讶。 3、“据说”表示数据或事实的来源有一定的依据,但并不十分可靠,“据统计”或“据有关资”表示数据或事实的来源是有比较确凿的依据的,去掉会影响准确性。 4、“大约”、“大概”“或许”、“可能” 都表示猜测估计的副词,是对事物的认识没有或不可能有准确数据时的估计,这也是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如果去掉反而不准确。 5“全”“都”表示范围,表示数据或情况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 “之一”表示除此数据或情况之外还有其他,去掉则表示唯一。 6、①“或多或少”“多少”表示一定的程度,数量不多,但肯定有,去掉则程度不明确。②“最”“极”表示程度达到顶点。③“绝”“决”与“不”连用,表示一点儿也不,加强了否定的语气。 ④“怎样”与“不”连用,减弱“不”的力量,表示有一点儿,但不十分明显。 7、①“不断”表示一直,不中断,有强调时间长、次数多之意; ②“常常”“经常”表示频率高,不是偶然的;③“一直”表示始终,不间断;④“从来”表示一直保持某种情况或状态。 8、①“几乎”表示接近某种情况或状态,但并不是某种情况或状态,去掉则意思相反。②“似的”表示情况接近,但并不相同。 练习: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或删去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 2、各地园林或多或少 ....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3、这大概 ..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4、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 ..与地面平行。 5、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 ..十多处。 6、向沙漠进军,最主要 ...的武器是水。 7、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象 ..文字的东西。 8、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换为“和”、“或”行不行? 9、整个大礼堂从前到后并不感到怎样 ..空旷。 10、猩猩只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 .......符号语言。

说明文练习题含答案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①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 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 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 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在尴尬情境下或者谎言被揭穿时 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_________ ②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 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的特 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 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③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 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 的事而感到后悔。 ④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一一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 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⑤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 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 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⑥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 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 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 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节选自《课外阅读》) 15 ?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本文说明了什么样的事理。 答案:说明了人类“脸红”的原因和社会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所阐述的事理,这个事理,就是要找的答案。答题时,浏览全文,理清思路,寻找文章的说明对象,就能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16.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运用设问,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引出下文说明内容。 B.人类需要脸红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可能是为了告诉别人自己正因错误行为而懊悔,以避免冒犯可能导致的暴力冲突,从而促使人类讲诚信,更团结。 C.第④段“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中的“大多数”

相关文档